柱端弯矩值设计值的调整
高规总结
一高规总结1:梁的计算跨度:《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10.7.1条2: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高度:《混凝土高规》7.1.9条;《抗规》6.1.10条。
抗规底部加强高度不大于15mm,而高规无此限制。
3: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混凝土规表11.1.6γ=1.0注:1:当仅考虑竖向地震作用组合时,各类结构构件均应取R Eγ=0.75 2:轴压比小于0.15的偏心受压柱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应取R Eγ=1.03:预埋件锚筋截面计算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应取R E4:《高规》表4.7.2;《高规》表11.2.21条;《抗规》表5.4.2有类似的规定。
5: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在《抗规》表4.2.3条。
4:薄弱层的定义:《高规》5.1.14.5:楼面梁刚度增大系数《高规》5.2.26:注意变形模量与压缩模量的异同变形模量:无侧限条件压缩模量:完全侧限条件看《土力学与地基基础》γ的取值。
7:各类材料结构设计规范可根据各自情况确定结构重要性系数8:计算自振周期折减系数T《高规》3.3.17条9:关于柱计算长度系数合理选取问题(目前只是混凝土部分)《混凝土规范》7.3.1110:关于偶然质量偏心问题偶然质量偏心:是由于施工,使用等因素所引起的质量偶然偏心或地震地面运动的扭转分量的不利影响。
(偶然偏心和刚度质量是否均匀没有关系,即规则结构也要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高规》3.3.3条《抗规》5.2.3条0.2V的调整系数问题11:关于《抗规》6.2.13条《高规》8.1.4条12:关于竖向不规则结构地震作用效应调整问题《高规》5.1.14条《抗规》3.4.3条13:各种比A刚度比:意义是层刚度比的概念来体现结构整体的上下匀称度《抗规》附录E2.1《高规》4.4.3条《高规》5.3.7条《高规》10.2.6条B周期比:验算周期比的目的,主要为控制结构在罕遇大震下的扭转效应周期比不满足要求,说明结构的抗扭刚度相对侧移刚度较小,调整原则加强结构外部或者削弱内部(对应多层建筑规范没有提出这项要求)《高规》4.3.5条C位移比:是指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角与本楼层平均值的比。
2010版混凝土规范关于弯矩调幅
下调后1跨跨中最大弯矩其值为(图中红线所示)
M 1 (0.409l ) 2 ( g q) (0.409l ) 2 0.5( g q) 0.0836( g q)l 2
M B max
曲线1
按弹性方法,边跨跨 内的最大正弯矩出现 于活荷载布置在一、 三、五跨(兰色曲线), 其值为:
M0为按简支梁确定的跨度中点弯矩。
跨中弯矩计算:法一
——附加三角形弯矩图
附加三角形弯矩图
M B 0.038Fl
这相当于在原来弹性弯矩图形上叠加上一 个高度为
M B 0.038Fl 的倒三角形
此时跨度中点的弯矩改变成
1 1 M 1` M 1 ΔM B 0.156 Fl 0.038Fl 0.175Fl 2 2
M
A
M B / 2 M1 ' M 0 M1 ' M 0
MA MB 2
MB A B
MB 最不利弯 矩
M u 0.15Fl
M0 M 1 0.5M
a
平衡关系求得 的弯矩
M 1
具体地
弯矩 弹性分析得出的最不利 M1 ' Max MA MB 1.02M 0 2
fl???????弯矩调幅法的基本规定弯矩调幅法的基本规定1连续梁任一跨调幅后的两端支座弯矩mamb绝对值的平均值加上跨度中点的弯矩m1?之和应不小于该跨按简支梁计算的跨中弯矩m0即??220101babammmmmmmm???????abmb?mb平衡关系求得的弯矩最不利弯矩??1m?flmu15
1.05h0 1.05h0 1.05h0
箍筋面积增大 的区域
箍筋面积增大的 区域
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手算步骤
一.确定结构方案与结构布置1.结构选型是否选用框架结构应先进行比较。
根据何广乾的模糊评判法,砼结构8~18层首选框剪结构,住宅、旅馆则首选剪力墙。
对于不需要电梯的多层采用框架较多。
2.平面布置注意L,l,l’,B的关系。
3.竖向布置注意高宽比、最大高度(分A、B两大类,B类计算和构造有更严格的要求),力求规则,侧向刚度沿竖向均匀变化。
4.三缝的设置按规范要求设置,尽量做到免缝或三缝合一。
5.基础选型对于高层不宜选用独立基础。
但根据国勤兄的经验,对于小高层当地基承载力标准值300kpa以上时可以考虑用独基。
6.楼屋盖选型高层最好选用现浇楼盖1)梁板式最多的一种形式。
有时门厅,会议厅可布置成井式楼盖,其平面长宽比不宜大于1.5,井式梁间距为2.5~3.3m,且周边梁的刚度强度应加强。
采用扁梁高度宜为1/15~1/18跨度,宽度不超过柱宽50,最好不超过柱宽。
2)密肋梁方形柱网或接近方形,跨度大且梁高受限时常采用。
肋梁间距1~1.5m,肋高为跨度的1/30~1/20,肋宽150~200mm。
3)无梁楼盖地震区不宜单独使用,如使用应注意可靠的抗震措施,如增加剪力墙或支撑。
4)无粘结预应力现浇楼板一般跨度大于6m,板厚减薄降低层高,在高层中应用有一定技术经济优势。
在地震区应注意防止钢筋端头锚固失效。
5)其他二.初步确定梁柱截面尺寸及材料强度等级1.柱截面初定分抗震和非抗震两种情况。
对于非抗震,按照轴心受压初定截面。
对于抗震,Ac=N/(a*fc) N=B*F*Ge*n B=1.3(边柱),1.2(等跨中柱),1.25(不等跨中柱)Ge=12~15kN/m2 a为轴压比fc为砼抗压强度设计值F为每层从属面积n为层数。
框架柱上下截面高度不同时,每次缩小100~150为宜。
为方便尺寸标注修改,边柱一般以墙中心线为轴线收缩,中柱两边收缩。
柱截面与标号的变化宜错开。
2.梁截面初定梁高为跨度的1/8~1/14,梁宽通常为1/2~1/3梁高。
教学楼设计说明书【范本模板】
目录1、建筑设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设计基本资料..........................................................................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1。
1 工程概况ﻩ错误!未定义书签。
1。
1。
2ﻩ原始设计资料...................................................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建筑设计说明ﻩ错误!未定义书签。
1。
2.1设计概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2。
2建筑立面剖面设计ﻩ错误!未定义书签。
1。
2.3装饰..................................................................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4抗震设计ﻩ错误!未定义书签。
1.2.5楼梯的设计ﻩ错误!未定义书签。
1.2.6关于防火的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2。
7细部构造总说明ﻩ错误!未定义书签。
1.3建筑细部具体构造做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2、结构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1结构布置及计算简图的确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柱端弯矩值设计值地调整
柱端弯矩值设计值的调整一、二、三级框架的梁柱节点处,除框架顶层和柱轴压比小于0.15者及框支梁与框支柱的节点外,柱端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应符合下式的要求:cc b MM η=∑∑式中, c M ∑——节点上下柱端截面顺时针或反时针方向组合的弯矩设计值之和,上下柱端的弯矩设计值可按弹性分析来分配;b M ∑——节点左右梁端截面反时针或顺时针方向组合的弯矩设计值之和;c η——柱端弯矩增大系数;二级框架为1.2。
为了避免框架柱脚过早屈服,一、二、三级框架结构的底层柱下端截面的弯矩设计值,应分别乘以增大系数1.5、1.25和1.15。
底层是指无地下室的基础以上或地下室以上的首层。
以第二层中柱为例进行柱调整:B 节点左、右梁端弯矩338.24157.690.62291.05KN m -+⨯=-⋅ 216.23137.690.62174.92KN m -⨯=⋅B 节点上、下柱端弯矩269.15163.220.1252.83KN m -+⨯=-⋅301.13163.610.6202.96KN m -+⨯=--⋅252.83202.96455.79B M KN m =+=⋅∑柱 291.05174.92465.97B MKN m=+=⋅∑梁0.99B B M M=∑∑梁柱1.1512.57B M KN m =⋅∑梁56.78B M KN m ∆=⋅, 在节点处将其按弹性弯矩分配给上、下柱端,即252.83512.57283.56455.79M KN m =⨯=⋅上202.96512.57228.24455.79M KN m =⨯=⋅下0.8283.56226.85RE M KN m γ=⨯=⋅上 0.8228.24182.59RE M KN m γ=⨯=⋅下其他层柱端弯矩的调整用相同的方法,计算结果如下:8、截面设计8.1 框架梁这里以第一层的AB 跨梁及第二层AB 柱为例来计算 8.1.1 一层AB 梁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第一层AB 梁)从梁的内力组合表中选出AB 跨跨间截面及支座截面的最不利内力,并将支座中心处的弯矩换算为支座边缘控制截面的弯矩进行配筋计算。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课后习题解答(部分)
高层建筑结构课程习题解答土木工程学院二0一二年秋Chap11、高层建筑定义JGJ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将10层及10层以上或高度超过28m的住宅建筑结构和房屋高度大于24m的其他民用建筑,划为高层民用建筑。
1)层数大于10层;2)高度大于28m;3)水平荷载为主要设计因素;4)侧移成为控制指标;5)轴向变形和剪切变形不可忽略;2、建筑的功能建筑结构是建筑中的主要承重骨架。
其功能为在规定的设计基准期内,在承受其上的各种荷载和作用下,完成预期的承载力、正常使用、耐久性以及突发事件中的整体稳定功能。
3、高层按结构体系分类结构体系是指结构抵抗外部作用构件的组成方式。
从结构体系上来分,常用的高层建筑结构的抗侧力体系主要有: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悬挂结构及巨型框架结构等。
Chap 21、为什么活荷载的不考虑不利布置?计算高层建筑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时,一般不考虑楼面及屋面竖向活荷载的不利布置,而是按满布考虑进行计算的。
其一,在高层建筑中各种活荷载占总竖向荷载的比例很小,尤其对于住宅、旅馆和办公楼等,活荷载一般在1.5~2.5kN/㎡范围内,只占全部竖向荷载的10%~20%,因此活荷载不同的布置方式对结构内力产生的影响很小;其二,高层建筑结构是个复杂的空间结构体系,层数与跨数多,不利分布的情况复杂多样,计算工作量极大且计算费用上不经济,因此,为简化起见,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可以不考虑活荷载不利分布,按满布方式布置作内力计算后再将框架梁的跨中弯矩乘以1.1~1.3的放大系数。
2、高层建筑结构抵抗水平力的构件有哪几种?各种构件有哪些类型(1)有:梁、柱、支撑、墙和筒组成;(2)梁:钢梁、钢筋混凝土梁、钢骨(型钢)混凝土梁;柱:钢柱、钢筋混凝土柱、钢骨(型钢)混凝土柱;钢管混凝土柱等;支撑有:中心支撑和偏心支撑等;墙:实体墙、桁架剪力墙;钢骨混凝土剪力墙等;筒有:框筒、实腹筒、桁架筒、筒中筒、束筒等;3、如何确定高层建筑的结构方案(1)、结构体系的确定:按:高度、风荷载、地震作用;功能、场地特征;经济因素、体型等因素确定采用以下结构体系;(2)、构件的布置(3)、对构件截面进行初选;4、如何确定高层建筑的风荷载和地震作用;1、风荷载的确定:大多数建筑(300m 以下)可按荷载规范规定的方法计算;少数建筑(高度大、对风荷载敏感或有特殊情况者)还要通过风洞试验);规范规定的方法:0k z s z w βμμω=z β--基本风压;s μ--风载体型系数;z μ--风压高度变化系数;z β--z 高度处的风振系数;2、地震荷载分为: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抗震规范》要求在设计阶段按照反应谱方法计算地震作用,少数情况需要采用时程分析进行补充;5、减少高层建筑温差影响的措施是什么?减少温差影响的综合技术措施主要有:(1)采取合理的平面和立面设计,避免截面的突变。
抗震设计4-2
例1:某3跨框架结构,抗震等级为二级,边跨跨度为5.7m, 框架梁截面尺寸250mm×600mm,柱宽500mm,纵筋采用 HRB335,箍筋采用HPB235,混凝土强度等级C30,重力荷 载代表值引起的剪力VGb=135.2kN,在重力荷载和地震作 用组合下作用于边跨一层梁上的弯矩为:
m m 梁左端: M max 210kN , M max 420kN
4.3.3
内力组合
框架抗震设计时,考虑四种基本组合。
一、无风荷载时 1、地震作用效应与重力荷载代表值效应的组合
S 1.2SGE 1.3SEhk R / RE
2、竖向永久荷载与可变荷载的荷载效应组合 二、有风荷载时
S 1.2CGGk 1.4CQQk R
3、且有地震作用时
二、影响框架柱延性的因素 (一)剪跨比 剪跨比是反映柱截面承受的弯矩与剪力之比的一个参数。
试验表明: 时为长柱,柱的破坏形态为压弯型,只要构造合理一般都能 满足柱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大于其正截面偏心受压承载力的要求 ,且有一定的变形能力。 时为短柱,柱将产生以剪切为主的破坏,当提高混凝土强 度或配有足够的箍筋时,也可能出现具有一定延性的剪压破坏。
梁端一般是在考虑地震作用的组合时出现最不利内力, 而跨间正弯矩则是在考虑和不考虑地震作用组合时均可 能发生最不利内力。 梁端: 负弯矩 正弯矩 梁端剪力
M 1.2MGE 1.3M Ehk
(重力荷载效应有利) M 1.3M Ehk 1.0M GE
V 1.2VGE 1.3VEhk
对框架梁
可取
Mb b Vb h0b
lb Vb 2 1 lb 1 跨高比 Vb h0b 2 h0b 2
3)斜截面承载力验算 反复荷载作用下,混凝土的抗剪承载力有所下降,按式4.29及式 4.30计算。 1.一般框架梁 Vb≤1[0.42ftbh0+1.25fyvAsvh0/s]/γRE 2集中荷载作用下(包括有多种荷载,其中集中荷载对节点边缘 产生的剪力值占总剪力值的75%以上的情况)的框架梁 Vb≤1[1.05ftbh0/(λ+1)+fyvAsvh0/s]/γRE
柱端弯矩调整计算
柱端弯矩调整计算引言:柱端弯矩调整计算在工程设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能够帮助工程师确定柱子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确保建筑物在承受外力时不会发生破坏。
本文将介绍柱端弯矩调整计算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常用的计算方法。
第一段:柱端弯矩调整计算的重要性柱端弯矩调整计算是确保建筑物结构稳定性的关键步骤之一。
柱子作为建筑物的支撑元素,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外力。
如果柱端弯矩计算不准确,可能导致柱子的强度不足,进而影响整个建筑物的安全性。
第二段:柱端弯矩调整计算的方法柱端弯矩调整计算有多种方法,其中常用的有弯矩法和位移法。
弯矩法通过计算柱子在承受外力时产生的弯曲矩,从而确定柱子所需的强度和尺寸。
位移法则通过计算柱子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来确定柱子的稳定性。
第三段:弯矩法的计算步骤弯矩法的计算步骤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根据柱子的几何形状和材料属性,确定柱子的截面面积和惯性矩。
2.根据设计荷载和支座条件,计算出柱子在不同位置的弯矩大小。
3.根据柱子的弯曲矩和截面特性,确定柱子的最大弯矩和弯矩分布图。
4.根据柱子的强度要求和弯矩分布图,确定柱子的尺寸和配筋。
第四段:位移法的计算步骤位移法的计算步骤如下:1.根据柱子的几何形状和材料属性,确定柱子的刚度。
2.根据设计荷载和支座条件,计算出柱子在不同位置的位移。
3.根据柱子的位移和刚度,确定柱子的稳定性和变形情况。
4.根据柱子的稳定性要求和变形限制,确定柱子的尺寸和配筋。
结论:柱端弯矩调整计算是确保建筑物结构稳定性的重要环节。
通过准确计算柱子的弯矩和位移,可以确保柱子的强度和稳定性满足设计要求。
工程师在进行柱端弯矩调整计算时应该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并按照相应的步骤进行计算,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一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专业部分-16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
一、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专业部分-16(总分80, 做题时间90分钟)单项选择题某承受均布荷载的简支梁,如图所示,计算跨度l=5.24m,梁净跨为5m,梁截面尺寸b×h=200mm×5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箍筋为HPB300级,纵向钢筋HRB400级钢筋。
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结构安全等级二级。
取as=35mm。
SSS_SIMPLE_SIN1.梁承受恒载标准值gk =25kN/m(含自重),活载标准值qk=40kN/m,试问,该梁的箍筋配置,下列何项最合理?A.B.C.D.A B C D分值: 1答案:A[解析] 解答如下:如图所示,取支座边剪力计算。
故取V=215.0kN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式(6.3.4-2):解之得:Asv/s≥0.97mm2/mmA项:Asv/s=2×50.3/100=1.006mm2/mm,满足,最接近B项:Asv/s=2×78.5/100=1.57mm2/mm,满足复核最小配箍率:SSS_SIMPLE_SIN2.假若梁内箍筋为双肢箍,支座边缘计算截面配弯起钢筋,弯起45°,弯起点至支座边缘的距离为480mm。
试问,该梁能承受的均布荷载设计值q(kN/m),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A.52 B.58 C.64 D.69A B C D分值: 1答案:C[解析] 解答如下: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6.3.4条:如图所示,弯起钢筋弯起点处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V2,由规范式(6.3.4-2):如图上所示,支座边缘截面受剪承载力V1,由规范式(6.3.5)=128.87+0.8×360×402×sin45°×10-3=210.74kN确定均匀荷载设计值q:取较小值,q=q2=63.8kN/m3.某抗震设计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承受轴向拉力设计值为950kN,弯矩设计值为90kN·m。
高层结构设计第5章 框架结构设计(新规范)
2014-11-16
30
计算方法 1、柱的抗侧移刚度D值——修正抗侧刚度的计算 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不仅有侧移,且各结点有转角,设 杆端有相对位移 ,转角 1 、 2 ,转角位移方程为:
12ic 6ic V 2 ( 1 2 ) h h
2014-11-16
31
令
D
V
(D值的物理意义同d相同——单位位移下柱的剪力) D值计算假定: (1)各层层高相等; (2)各层梁柱节点转角相等; (3)各层层间位移相等
2014-11-16
32
i1
θ3
3
i2
ic
i1
θ2
h
取中间节点i为隔离体, 由平衡条件 M 0 可得
2
i2 h
(4 4 2 2)ic (4 2)i1 (4 2)i2 (6 6)ic
2014-11-16
40
<c2>上下层高度变化时的反弯点高度比修正值y3 令下层层高/本层层高=h上/h= 3 ——y3 3 >1——y3为负值,反弯点下移 3 <1——y3为正值,反弯点上移 说明:底层柱不考虑y2修正 柱反弯点高度比:
y yn y1 y2 y3
2014-11-16
2014-11-16 19
弯矩图
2014-11-16
20
二、 水平荷载作用下内力近似计算方法— —反弯点法
1、反弯点法的基本假定 水平荷载:风力、地震作用 条件:梁的线刚度与柱的线刚度比≥3 假定: (1) 梁的刚度无限大; (2) 忽略柱的轴向变形; (3) 假定同一楼层中各柱端的侧移相等,节点转角为0 (4) 假定上层柱子的反弯点在中点 (5) 底层柱子的反弯点在距底端2h/3
第6章-2-2 框架柱设计-受剪承载力验算
Asv hc 0 0.07 N s Asv hc 0 ) 0.056 N s
(6.14a) (6.14b)
N: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柱轴力设计值。 当N 0.3 f c bc hc时,取N 0.3 f c bc hc。 当N为拉力时,最后一项改为: 0.2 N 当(6 14a)右端或者(6 14b)右端括号内数值 f yv 取其为f yv Asv hc 0, s 且应有:f yv Asv hc 0时, s
2、体积配箍率要求的箍筋间距确定步骤
1. 2. 3. 4. 根据轴压比和所用箍筋查表得配箍特征值 利用配箍特征值求得体积配筋率 再利用体积配筋率的定义确定箍筋间距 根据构造要求最终确定箍筋间距
fc v v f yv a l 体积配箍率的定义: v k k l1l2 s
体积配箍率需满足的要求:
1.
2.
柱短边尺寸> 400mm,且纵筋多于3根 柱短边尺寸≤400mm,且纵筋多于4根
抗剪承载力要求的箍筋间距
6.3.4 框架柱构造措施
1. 2. 3. 4. 5.
最小截面尺寸(剪压比限值) 纵向钢筋 轴压比限值 箍筋加密区长度 箍筋加密区配箍量
c c 框架柱的剪跨比 M /(V h0 )
例题-剪力设计值强剪弱弯调整
9度和一级框架结构尚应符合:
t b Vc 1.2( M cua M cua ) / Hn
(6 13b)
按实配纵筋取矩得到,方法与梁相同
第三步-1:构造要求-箍筋肢距与复合箍筋
必须设置复合箍筋的情况:
1.
2.
柱短边尺寸> 400mm,且纵筋多于3根 柱短边尺寸≤400mm,且纵筋多于4根
一级≤ 200;二三级≤ 250;四级≤300 纵筋每隔一根要有一个纵筋被双向约束(箍 筋或者拉筋)
高层混凝土结构计算时的调整内容总结
一、框架结构1、柱端弯矩的调整(强柱弱梁) 6.2.1①∑∑=b c cM M η ηc =1.68,1.4,1.2,1.1 ②∑∑=bua cM M2.19度抗震和一级2、底层柱底截面弯矩的调整(强柱根) 6.2.2 乘以增大系数ηcr =1.5,1.25,1.153、柱端部剪力的调整(柱的强剪弱弯)6.2.3①()n bc t c vc H M M V +=η ηvc =1.68,1.4,1.2,1.1②()n bcua t cua M M V +=2.19度抗震和一级4、角柱弯矩、剪力的调整 6.2.4①弯矩增大系数1.1 ②剪力增大系数1.15、梁端部剪力的调整(梁的强剪弱弯)6.2.5①()Gb n rb c b vb V l M M V ++=η ηvb =1.56,1.3,1.2,1.1②()Gb n bbua t bua V M M V ++=1.1n k Gb l q V ⨯=2.1211.2是荷载分项系数6、特一级框架结构4.9.2 ①柱端弯矩系数增大20% ηc =1.4*1.2=1.68(见1) ②柱端剪力系数增大20% ηvc =1.4*1.2=1.68(见3) ③梁端剪力系数增大20%ηc =1.3*1.2=1.56(见5)二、剪力墙结构1、短肢剪力墙的调整 抗震等级提高一级7.1.2-3 2、短肢剪力墙剪力的调整7.1.2-5①底部加强部位a.w vw V V η= ηvw =1.9,1.6,1.4,1.2b.w wwuaV M M V 1.1= 9度时②其他层w vw V V η=ηvw =1.4,1.2(一级、二级)3、剪力墙弯矩的调整(上部加强抗弯) 7.2.6 ①底部加强部位及上一层不调整 ②其他层乘1.24、双肢剪力墙中剪力的调整 7.2.7 当一肢为大偏心受拉时,另一肢剪力乘1.25由于地震作用为双向,所以另一肢为大偏心受拉时,本肢剪力也乘1.25 5、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剪力调整 7.2.10 a.w vw V V η= ηvw =1.9,1.6,1.4,1.2b.w wwuaV M M V 1.1= 9度时6、连梁剪力的调整(连梁强剪弱弯)7.2.22①()Gb n rb c b vb b V l M M V ++=η ηvb =1.56,1.3,1.2,1.1②()Gb nbbuat bua V lM M V ++=1.19度时 7、特一级的调整4.9.2①底部加强部位及上一层弯矩增大系数1.1 ②其他层弯矩增大系数1.3③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增大系数1.9(见5) ④其他层剪力增大系数1.2三、框架剪力墙结构1、框架抗震等级的调整 8.1.3 框架承受50%以上倾桥覆力矩时,按框架结构确定等级。
弯矩调幅
一、弯矩调幅法(一)弯矩调幅法的概念所谓弯矩调幅法,就是对结构按弹性理论所算得的弯矩值和剪力值进行适当的调整(通常是对那些弯矩绝对值较大的截面弯矩进行调整),然后按调整后的内力进行截面设计和配筋构造的设计方法。
截面弯矩的调整幅度用弯矩调幅系数β来表示:(1-15)其中:M——按弹性理论计算的弯矩值(见图);eM——调幅后的弯矩值。
a(二)弯矩调幅的原则为满足结构承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要求,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对弯矩调幅提出以下原则:1、不因弯矩调幅而影响结构的承载力原则:◆弯矩调幅后引起结构内力图形和正常使用状态的变化,应进行验算,或有构造措施加以保证。
2、出铰不要过早,防止裂缝宽度、挠度过大原则:◆正常使用阶段不应出现塑性铰;◆截面的弯矩调幅系数β不宜超过0.20。
3、保证塑性铰有足够的变形能力,以实现弯矩调幅原则:◆受力钢筋宜采用HRB335级、HRB400级热轧钢筋,混凝土强度等级宜在C20~C45范围;◆截面相对受压区高度ξ应满足0.10≤ξ≤0.35。
4、弯矩调幅后仍应满足静力平衡条件5、从钢筋屈服到达到极限强度尚有一定距离(通常M y=0.95M u)。
故形成三铰破坏机构时,三个塑性铰截面并不一定同时达到极限强度。
原则:◆结构中的跨中截面弯矩值应取弹性分析所得的最不利弯矩值和按式1-16计算值中的较大值(见图);(1-16)其中:M——按简支梁计算的跨中弯矩设计值;、——连续梁或连续单向板的左、右支座截面弯矩调幅后的设计值。
◆各控制截面的剪力设计值按荷载最不利布置和调幅后的支座弯矩由静力平衡条件计算确定。
6、构造要求、传统习惯◆ 调幅后,支座和跨中截面的弯矩值均不应小于M0的1/3。
二、用调幅法计算等跨连续梁、板(一)等跨连续梁1、在相等均布荷载,抑或在间距相同、大小相等的集中荷载作用下,等跨连续梁跨中和支座截面的弯矩设计值M可分别按式1-17、式1-18计算:承受均布荷载时:(1-17)承受集中荷载时:(1-18)其中:g、q——沿梁单位长度上的恒荷载设计值、活荷载设计值;G、Q——一个集中恒荷载设计值、活荷载设计值;——连续梁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弯矩计算系数,按表采用;连续梁和连续单向板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弯矩计算系数支承情况截面位置端支座边跨跨中离端第二支座离端第二跨跨中中间支座中间跨跨中A ⅠB ⅡC Ⅲ梁、板搁支在墙上0 1/11 两跨连续:-1/10;三跨以上连续:-1/11 1/16 -1/14 1/16板与梁整浇连接-1/161/14梁-1/24梁与柱整浇连接-1/16 1/14——集中荷载修正系数,按表采用;集中荷载修正系数荷载情况截面A ⅠB ⅡC Ⅲ当在跨中中点处作用一个集中荷载时 1.5 2.2 1.5 2.7 1.6 2.7 当在跨中三分点处作用两个集中荷载时 2.7 3.0 2.7 3.0 2.9 3.0 当在跨中四分点处作用三个集中荷载时 3.8 4.1 3.8 4.5 4.0 4.8l——计算跨度,按表采用。
内力调整简化方法介绍
内力调整简化方法介绍1强柱弱梁《抗规》方法:,再将按刚度分配给上、下柱。
——节点上、下柱端截面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组合弯矩设计值之和;上、下柱端的弯矩设计值,可按弹性分析的弯矩比例进行分配;——节点左、右梁端截面逆时针或顺时针方向组合弯矩设计值之和;当抗震等级为一级且节点左、右梁端均为负弯矩时,绝对值较小的弯矩应取零;——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对框架结构,二、三级分别取1.5和1.3;对其他结构中的框架,一、二、三、四级分别取1.4、1.2、1.1和1.1。
简化方法:将地震组合下柱端弯矩设计值直接乘以进行放大,即。
两种方法对比(以第三层B节点为例):《抗规》方法:AB跨梁右端弯矩设计值,BC跨梁左端弯矩设计值,三级框架,则,本节点上、下柱刚度相等,则调整后上、下柱端弯矩为。
简化方法:各种作用上柱弯矩标准值为,各种作用下柱弯矩标准值为,调整后弯矩为上柱,下柱综上所述,按《高规》方法与按简化方法进行强柱弱梁调整的计算结果相差不大,故在以后的内力调整均可采用简化方法进行计算。
2强柱根《抗规》规定,抗震设计时,一、二、三级框架结构的底层柱底截面的弯矩设计值,应分别采用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弯矩值与增大系数1.7、1.5、1.3的乘积。
底层框架柱纵向钢筋应按上、下端的不利情况配置。
3柱强剪弱弯《高规》方法:、——分布为柱上、下端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截面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并且应是进行强柱弱梁、强柱根调整后的弯矩值;——柱的净跨;——柱剪力增大系数。
对框架结构,二、三级分别取1.3、1.2;对其他结构类型二等框架。
一、二级分别取1.4和1.2,三、四级均取1.1。
简化方法:将各种作用产生的剪力组合值直接乘以,即。
两种方法对比(以3层A柱左震为例):《抗规》方法:,,三级框架调整后简化方法:各种作用在柱端产生的剪力标准值,调整后综上所述,按《高规》方法与按简化方法进行柱强剪弱弯调整的计算结果相差不大,故在以后的内力调整均可采用简化方法进行计算。
柱端弯矩值设计值的调整
柱端弯矩值设计值的调整一、二、三级框架的梁柱节点处,除框架顶层和柱轴压比小于者及框支梁与框支柱的节点外,柱端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应符合下式的要求:cc b MM η=∑∑式中,c M ∑——节点上下柱端截面顺时针或反时针方向组合的弯矩设计值之和,上下柱端的弯矩设计值可按弹性分析来分配;b M ∑——节点左右梁端截面反时针或顺时针方向组合的弯矩设计值之和;c η——柱端弯矩增大系数;二级框架为。
为了避免框架柱脚过早屈服,一、二、三级框架结构的底层柱下端截面的弯矩设计值,应分别乘以增大系数、和。
底层是指无地下室的基础以上或地下室以上的首层。
以第二层中柱为例进行柱调整:B 节点左、右梁端弯矩338.24157.690.62291.05KN m -+⨯=-⋅ 216.23137.690.62174.92KN m -⨯=⋅B 节点上、下柱端弯矩269.15163.220.1252.83KN m -+⨯=-⋅301.13163.610.6202.96KN m -+⨯=--⋅252.83202.96455.79B M KN m =+=⋅∑柱 291.05174.92465.97B MKN m=+=⋅∑梁0.99B B M M=∑∑梁柱1.1512.57B M KN m =⋅∑梁56.78B M KN m ∆=⋅, 在节点处将其按弹性弯矩分配给上、下柱端,即252.83512.57283.56455.79M KN m =⨯=⋅上202.96512.57228.24455.79M KN m =⨯=⋅下0.8283.56226.85RE M KN m γ=⨯=⋅上 0.8228.24182.59RE M KN m γ=⨯=⋅下其他层柱端弯矩的调整用相同的方法,计算结果如下:8、截面设计框架梁这里以第一层的AB 跨梁及第二层AB 柱为例来计算 8.1.1 一层AB 梁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第一层AB 梁)从梁的内力组合表中选出AB 跨跨间截面及支座截面的最不利内力,并将支座中心处的弯矩换算为支座边缘控制截面的弯矩进行配筋计算。
最新横向框架承重四柱三跨不等跨综合楼工程全套设计计算书
目录1、结构设计11.1结构布置及计算简图的确定 (1)1.1.1 选择承重方案 (1)1.1.2 梁、柱截面尺寸估算 (1)1.2.3 结构计算简图 (2)2、荷载计算 (4)2.1屋面及楼面的永久荷载标准值 (4)2.2屋面及楼面可变荷载标准值 (4)2.3梁、柱、墙、窗、门重力荷载计算 (4)2.3.1 梁自重计算 (5)2.3.2 柱自重计算 (5)2.4计算重力荷载代表值 (5)2.4.1 第5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 (5)2.4.2 2~4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 (6)2.4.3 一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 (6)3、横向框架侧移刚度计算 (7)3.1计算梁、柱的线刚度 (7)3.2计算柱的侧移刚度 (7)4、横向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和侧移计算 (8)4.1横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框架结构的内力计算和侧移计算。
(8)4.1.1 横向自振周期的计算 (8)4.1.2 水平地震作用及楼层地震剪力计算 (9)4.1.3 水平地震作用下的位移验算 (10)4.1.4 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 (11)4.2横向风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内力和侧移计算 (15)4.2.1 风荷载标准值 (15)4.2.2 风荷载作用下的水平位移验算 (16)4.2.3 风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内力计算 (17)5、竖向荷载作用下横向框架结构的内力计算 (20)5.1计算单元 (20)5.2荷载计算 (21)5.2.1 恒载计算 (21)5.2.2活荷载计算: (23)5.2.3.屋面雪荷载标准值: (25)5.3内力计算 (25)5.3.1、计算分配系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3.2 用弯矩二次分配法来计算恒载作用下的梁端、柱端弯矩。
(27)5.3.3 计算恒载和活载作用下梁端剪力和柱轴力。
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调整后的截面内力
结构在各种荷载作用下的内力经内力组合后,还要根据规范对其进行调整。
调整主要体现在抗震等级为一、二级的结构构件,规范还有特殊规定需要调整的构件。
内力调整主要遵循“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的思想,以保证结构安全。
TBSA、TAT或SATW A的做法,是将构件在不同位置、不同情况下所具有的差别数值化,如TAT,它将这种差别叫“设计内力调整系数”。
TA T或SATW A软件采用的设计内力调整系数如下:1、一级抗震:框架柱Ucm=1.331 Ucv=1.464 Ucn=1.0底层框架柱Ucm=1.997 Ucv=2.196 Ucn=1.0底层加强区剪力墙Uwm=1.000 Uwv=1.331 Uwm=1.0连梁、框架梁无Ubv=1.271 无2、二级抗震:框架柱Ucm=1.100 Ucv=1.210 Ucn=1.0底层框架柱Ucm=1.250 Ucv=1.375 Ucn=1.0底层加强区剪力墙Uwm=1.000 Uwv=1.100 Uwm=1.0连梁、框架梁无Ubv=1.050 无3、三级抗震及四级抗震:其调整系数均为1.0以上调整系数的符号说明:Ucm-柱端弯矩调整系数Ucv-柱端剪力调整系数Ucn-柱端轴力调整系数Uwm-墙端弯矩调整系数Uwv-墙端剪力调整系数Uwn-墙端轴力调整系数Ubv-梁端剪力调整系数4、框支柱:设计剪力不小于基底剪力的2%(Vc≥2%Q0);地震力产生的轴力放大1.2;设计弯矩放大1.5,即Ucm=1.5(不分抗震等级)。
5、角柱混凝土角柱:Ucm=1.3;Ucv=1.3钢角柱、钢管角柱和劲性角柱:仅将地震力产生的内力放大1.3倍。
(一、二级框架底层柱下端截面的弯矩设计值,系数改为1.5,高规5.2.8条,上述一级和二级调整系数表内已有体现)一级抗震设计内力调整系数的来历是:柱端弯矩放大系数UcmUcm=1.1x1.1x1.1=1.331由高规第5.2.6条:一级框架梁柱节点处,柱端弯矩应符号下列要求:∑Mc ≥1.1∑MbuE (5.2.6-1)〖强柱弱梁原则〗而MbuE=fyk·As·(hb0-as')/γRE (规范5.2.26条)Ucm中的三个1.1就是:(5.2.6-1)中的第一个1.1;MbuE公式中fyk≈1.1fy提供的第二个1.1;MbuE公式中的As提供第三个1.1,因规范要求的截面抗震设计是验算设计,软件认为实际配筋大约为计算配筋的1.1倍。
对设计中地震作用效应调整的几点归纳
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2.3 条规定, 规则结构不进行扭转耦连计算 时, 平行于地震作用方向的两个边榀, 其地震作用效应应乘以增大系数。 一 般 情 况 下 , 短 边 可 按 1.15 采 用 , 长 边 可 按 1.05 采 用 ; 当 扭 转 刚 度 较 小 时, 宜按不小于 1.3 采用。
1 最小地震剪力调整
3 边榀地震作用效应调整
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2.5 条 规 定 , 抗 震 验 算 时 , 结 构 任 一 楼 层 的 水平地震的剪重比不应小于表 5.2.5 给出的最 小 地 震 剪 力 系 数 !。 对 于 竖向不规则结构的薄弱层, 尚应乘以 1.15 的增大系数( 见表 1) 。
7 板柱—抗震墙结构地震作用调整
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 6.6.5 条 规 定 , 板 柱 —抗 震 墙 结 构 的 抗 震 墙应承担结构的全部地震作用, 各层板柱部分应满足计算要求, 并应承 担不少于各层地震作用的 20%。
在进行地震作用效应组合前标准值的调整( 整体调整) 外, 还需进行 组合后地震作用效应设计值的调整( 局部调整)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 设 计 规 范》规 定 , 组 合 后 的 内 力 设 计 值 在 使 用 前 尚 需 调 整( 见 5.6.5 条) ; 非抗震设计时, 应按本规程第 5.6.1 条的规定进行荷载效应的组合。抗震 设计时, 应同时按本规程第 5.6.1 条和 5.6.3 条的规定进行荷载效应和地 震作用效应的组合。除四级抗震等级的结构构件外, 按本规程第 5.6.3 条 计算的组合内力设计值, 尚应按本规程的有关规定进行调整, 主要包括 下列内容的调整:
截面设计构造
截面设计和结构构造概述建筑结构设计有非抗震和抗震设计之分。
对非抗震设计的结构,根据构件控制截面的最不利内力组合设计值进行配筋计算并注意满足相关的构造要求即可;对抗震设计的结构,还要根据结构的抗震等级对各构件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即根据相应的抗震措施的要求对内力组合得到的控制截面设计值进行调整,以此进行截面配筋计算,并满足诸如控制梁截面的受压区高度,柱(墙)的轴压比限值,构件的剪跨比限值,设置箍筋加密区,满足纵筋和箍筋的配筋(箍)率及节点和锚固设计要求等抗震构造措施和其他细部构造要求。
对结构进行抗震设计的基本思想和原则是以“三个水准“为抗震设防目标,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抗震设防的目的是使建筑经抗震设防后,减轻建筑的地震破坏,避免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
我国目前采用二阶段设计实现上述三个水准设防目标。
第一阶段设计使承载力验算,取第一水准烈度(众值烈度)的地震作用对结构进行弹性分析。
这样,当遭受第二水准烈度时,结构进入非弹性工作阶段,但非弹性变形或结构体系的损坏控制在可修复的范围,满足了“中震可修”的目标。
对大多数的结构,时通过概念设计和抗震构造措施来满足第三水准设计要求。
只有对特殊要求的建筑,地震时易倒塌的结构以及有明显薄弱层的不规则结构,在进行第一阶段设计外,还要进行第二阶段设计(弹塑性变形验算),实现第三水准的设防要求。
根据《高规》规定,对非抗震设计的结构,各构件的承载力应满足式(9-1)的要求;对抗震设计的结构,各构件的承载力则应同时满足式(9-1)和式(9-2)的要求。
无地震作用组合 o S R γ≤ (9-1) 有地震作用组合 /RE S R γ≤ (9-2) 式中o γ--- 结构重要性系数,对安全等级为一级或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以上的结构构件,不应小于1.1;对安全等级为二级或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的结构构件,不应小于1.0;S---荷载效应组合设计值,按式(8-1),(8-2) 确定; R---构件承载力设计值;RE γ---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按表9-1采用。
柱端弯矩值设计值的调整
柱端弯矩值设计值的调整柱端弯矩值设计值的调整⼀、⼆、三级框架的梁柱节点处,除框架顶层和柱轴压⽐⼩于0.15者及框⽀梁与框⽀柱的节点外,柱端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应符合下式的要求:cc b MM η=∑∑式中, c M ∑——节点上下柱端截⾯顺时针或反时针⽅向组合的弯矩设计值之和,上下柱端的弯矩设计值可按弹性分析来分配;b M ∑——节点左右梁端截⾯反时针或顺时针⽅向组合的弯矩设计值之和;c η——柱端弯矩增⼤系数;⼆级框架为1.2。
为了避免框架柱脚过早屈服,⼀、⼆、三级框架结构的底层柱下端截⾯的弯矩设计值,应分别乘以增⼤系数1.5、1.25和1.15。
底层是指⽆地下室的基础以上或地下室以上的⾸层。
以第⼆层中柱为例进⾏柱调整:B 节点左、右梁端弯矩338.24157.690.62291.05KN m -+?=-? 216.23137.690.62174.92KN m -?=?B 节点上、下柱端弯矩269.15163.220.1252.83KN m -+?=-?301.13163.610.6202.96KN m -+?=--?252.83202.96455.79B M KN m =+=?∑柱 291.05174.92465.97B MKN m=+=?∑梁0.99B B M M=∑∑梁柱1.1512.57B M KN m =?∑梁56.78B M KN m ?=?, 在节点处将其按弹性弯矩分配给上、下柱端,即252.83512.57283.56455.79M KN m =?=?上 202.96512.57228.24455.79M KN m =?=?下0.8283.56226.85RE M KN m γ=?=?上0.8228.24182.59RE M KN m γ=?=?下其他层柱端弯矩的调整⽤相同的⽅法,计算结果如下:8、截⾯设计8.1 框架梁这⾥以第⼀层的AB 跨梁及第⼆层AB 柱为例来计算 8.1.1 ⼀层AB 梁的正截⾯受弯承载⼒计算(第⼀层AB 梁)从梁的内⼒组合表中选出AB 跨跨间截⾯及⽀座截⾯的最不利内⼒,并将⽀座中⼼处的弯矩换算为⽀座边缘控制截⾯的弯矩进⾏配筋计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柱端弯矩值设计值的调整一、二、三级框架的梁柱节点处,除框架顶层和柱轴压比小于0.15者及框支梁与框支柱的节点外,柱端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应符合下式的要求:cc b MM η=∑∑式中, c M ∑——节点上下柱端截面顺时针或反时针方向组合的弯矩设计值之和,上下柱端的弯矩设计值可按弹性分析来分配;b M ∑——节点左右梁端截面反时针或顺时针方向组合的弯矩设计值之和;c η——柱端弯矩增大系数;二级框架为1.2。
为了避免框架柱脚过早屈服,一、二、三级框架结构的底层柱下端截面的弯矩设计值,应分别乘以增大系数1.5、1.25和1.15。
底层是指无地下室的基础以上或地下室以上的首层。
以第二层中柱为例进行柱调整:B 节点左、右梁端弯矩338.24157.690.62291.05KN m -+⨯=-⋅ 216.23137.690.62174.92KN m -⨯=⋅B 节点上、下柱端弯矩269.15163.220.1252.83KN m -+⨯=-⋅301.13163.610.6202.96KN m -+⨯=--⋅252.83202.96455.79B M KN m =+=⋅∑柱 291.05174.92465.97B MKN m=+=⋅∑梁0.99B B M M=∑∑梁柱1.1512.57B M KN m =⋅∑梁56.78B M KN m ∆=⋅, 在节点处将其按弹性弯矩分配给上、下柱端,即252.83512.57283.56455.79M KN m =⨯=⋅上202.96512.57228.24455.79M KN m =⨯=⋅下0.8283.56226.85RE M KN m γ=⨯=⋅上 0.8228.24182.59RE M KN m γ=⨯=⋅下其他层柱端弯矩的调整用相同的方法,计算结果如下:8、截面设计8.1 框架梁这里以第一层的AB 跨梁及第二层AB 柱为例来计算 8.1.1 一层AB 梁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第一层AB 梁)从梁的力组合表中选出AB 跨跨间截面及支座截面的最不利力,并将支座中心处的弯矩换算为支座边缘控制截面的弯矩进行配筋计算。
A 支座: 右震作用下力最大397.02155.090.6/2350.49A M kN m =-⨯=⋅ 0.75350.49262.87RE A M kN m γ=⨯=⋅B 支座:0.6338.24157.69290.922B M kN m =-+⨯=-⋅ 0.75290.92218.19RE B M kN m γ=⨯=⋅ 跨间弯矩取左震作用下,0.11x m =处的截面 max 248.11M KN m =⋅max 0.75248.11186.08RE M kN m γ=⨯=⋅当梁下部受拉时,按T 形截面来设计,当梁上部受拉时,按矩形截面来设计 翼缘的计算宽度:1.按计算跨度0l 考虑 07.22500250033f l b mm mm '====2.梁净距n s 考虑'30034503750f n b b s mm =+=+= 3.按翼缘高度f h '考虑 070035665s h h mm α=-=-= '0/100/6650.150.1f h h ==≥ 这种情况不起控制作用,故取'2500f b mm =梁纵向钢筋选400HRB 级钢,(2360/y y f f N mm '==)518.0=b ξ 下部跨间截面按单筋T 形梁计算,因为:'''10100() 1.016.72500100(665)22f c f f h f b h h α-=⨯⨯⨯⨯-2567.6210.98kN m kN m =⋅>⋅ 属第一类T 型截面6'2210186.08100.010081.016.72500665s c f M f b h αα⨯===⨯⨯⨯10.010130.518b ξξ==<='1020.01013 1.016.72500665781360c f s yf b h A mm f ξα⨯⨯⨯⨯===实际配筋取3根20的HRB400(As=941mm 2)9410.47%0.20%300665s A ==>⨯,满足要求跨中配筋率应大于20.0和y t f f /45中的较大值。
将下部跨间截面3根20的HRB400的钢筋伸入支座,作为支座负弯矩作用下的受压钢筋(As=941mm 2),再计算相应的受拉钢筋s A ,即支座A 上部:()62262.8710360941665360.0221.016.7300665s α⨯-⨯⨯-==⨯⨯⨯'010.022270/6650.105s a h ξ==≤==说明s A '富裕,且达不到屈服,可近似取62'0262.87101159()360(66535)s y s M A mm f h a ⨯===-⨯- 实取420φ(21256mm A s =) 支座l B 上部62'0218.191096221()360(66535)s y s M A mm f h a ⨯===-⨯- 实取420φ(1256s A mm =),12560.63%0.25%300665ρ==≥⨯'/941/12560.750.3s s A A ==≥,满足要求。
8.1.2 梁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0137.700.200.2 1.016.7300665666.33RE c c V f bh KN γβ=≤=⨯⨯⨯⨯= 故截面尺寸满足要求。
梁端加密区的箍筋取2肢150@8φ,箍筋用235HPB 级钢2210/yv f N mm =,则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T 形截面的框架梁,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应符合: 0010.42 1.25sv t yvRE A V f bh f h s γ⎡⎤≤+⎢⎥⎣⎦即 000.42 1.25svt yvA f bh f h s+ 1010.42 1.43300665 1.25210665150=⨯⨯⨯+⨯⨯⨯ 237.36160.22KN KN =≥加密区长度取(1.51050,500)b h =值,则取1.05m 非加密区的箍筋取2肢设置200@8φ,箍筋设置满足要求。
8.1.3二层AB 梁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第二层AB 梁)从梁的力组合表中选出AB 跨跨间截面及支座截面的最不利力,并将支座中心处的弯矩换算为支座边缘控制截面的弯矩进行配筋计算。
A 支座: 右震作用下力最大314.81134.970.6/2274.32A M kN m =-⨯=⋅ 0.75274.32205.74RE A M kN m γ=⨯=⋅B 支座:0.6275.73136.42205.742B M kN m =-+⨯=-⋅ 0.75234.80176.10RE B M kN m γ=⨯=⋅ 跨间弯矩取左震作用下, 1.51x m =处的截面 max 226.81M KN m =⋅max 0.75226.91170.11RE M kN m γ=⨯=⋅ 翼缘的计算宽度(如上)取'2500f b mm =梁纵向钢筋选400HRB 级钢,(2360/y y f f N mm '==)518.0=b ξ下部跨间截面按单筋T 形梁计算,因为:'''10100() 1.016.72500100(665)22f c f f h f b h h α-=⨯⨯⨯⨯-2567.6210.98kN m kN m =⋅>⋅ 属第一类T 型截面6'2210170.11100.0092141.016.72500665s c f M f b h αα⨯===⨯⨯⨯10.0092560.518b ξξ==<='1020.009256 1.016.72500665714360c f s yf b h A mm f ξα⨯⨯⨯⨯===实际配筋取3根18的HRB400(As=941mm 2)7630.38%0.20%300665s A ==>⨯,满足要求跨中配筋率应大于20.0和y t f f /45中的较大值。
将下部跨间截面3根18的HRB400的钢筋伸入支座,作为支座负弯矩作用下的受压钢筋(As=763mm 2),再计算相应的受拉钢筋s A ,即支座A 上部:()62205.7410360763665360.01481.016.7300665s α⨯-⨯⨯-==⨯⨯⨯'010.0149270/6650.105s a h ξ==≤==说明s A '富裕,且达不到屈服,可近似取62'0205.7410907()360(66535)s y s M A mm f h a ⨯===-⨯- 实取418φ(21018s A mm =)支座l B 上部62'0176.101077621()360(66535)s y s M A mm f h a ⨯===-⨯- 实取416φ(803s A mm =),8030.40%0.25%300665ρ==≥⨯'/803/10180.790.3s s A A ==≥,满足要求。
8.1.4梁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0114.170.200.2 1.016.7300665666.33RE c c V f bh KN γβ=≤=⨯⨯⨯⨯= 故截面尺寸满足要求。
梁端加密区的箍筋取2肢150@8φ,箍筋用235HPB 级钢2210/yv f N mm =,则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T 形截面的框架梁,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应符合:0010.42 1.25sv t yv RE A V f bh f h s γ⎡⎤≤+⎢⎥⎣⎦即 000.42 1.25svt yvA f bh f h s+ 1010.42 1.43300665 1.25210665150=⨯⨯⨯+⨯⨯⨯ 237.36114.17KN KN =≥加密区长度取(1.51050,500)b h =值,则取1.05m 非加密区的箍筋取2肢设置200@8φ,箍筋设置满足要求。
表8-1-2 框架梁纵向钢筋计算表8.2框架柱8.2.1柱截面尺寸验算柱截面尺寸宜满足剪跨比和轴压比的要求:剪跨比 )(0h V M c c =λ,其值宜大于2; 轴压比 )(bh f N n c =,三级框架大于0.9。
其中c M 、c V 、N 均不应考虑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
表2.24 柱的剪跨比和轴压比验算②柱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根据柱端截面组合的力设计值及其调整值,按正截面受压(或受拉)计算柱的纵向受力钢筋,一般可采用对称配筋。
计算中采用的柱计算长度0l 的采用:a.一般多层房屋中梁柱为刚接的框架结构的各层柱段,现浇楼盖底层为H 0.1其他层为H 25.1,H 对底层柱为基础顶面到一层板顶的高度,其余层为上下板顶之间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