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北宋人口的实际增长率
中国历代人口数量及变化的因素
中国历代人口数量及变化的因素中国的人口数量,现存最早的一项全国性和分政区户口统计数为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6000万,此前只留下零星的地区性数字。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实施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民国期间也做过多次人口调查,但直到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中国才通过科学的普查,获得了除台湾、港澳地区以外的准确人口数字。
下面根据有限的原始资料和目前的研究水平,对中国人口历史的发展作一简单概述。
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人口数量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时,秦朝的人口估计有3000万或更多,但到西汉初大约只剩下1500万至1800万,至西汉末的公元2年增加到6000万。
王莽时到东汉初,总人口下降到3500万。
到东汉后期的永寿三年(157年)稍后,才重新突破6000万。
从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到220年三国鼎立形成这个期间,人口损失估计达60%,仅存约2300万。
4世纪初的西晋约有3500万。
此后南北分裂,北方进入十六国时代,人口多次出现大幅度下降,直到隋朝重新统一后的大业五年(609年),才恢复到6000万左右。
隋末的战乱,造成人口降幅超过50%,到唐初仅有2500万。
至安史之乱前夕的755年,又增至约9000万,达到新高峰。
唐后期和五代的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到960年宋朝初建时估计只有4000万,其境内仅3000万左右。
北宋时期人口持续增长,大观四年(1100年)境内人口超过1亿,辽(金)、西夏、大理等政权的人口合计也在1000万以上。
两宋之际的战乱使人口大幅度下降,但此后南宋和金的人口都有增长,至13世纪初,宋、金、西夏、大理及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合计已超过1.2亿。
蒙古灭金和西夏造成空前浩劫,北方人口损失高达80%,仅剩1000余万。
元统一时实际人口约7000万。
到14世纪中期增加到8500万左右。
明初的人口不足6000万。
但到17世纪初,全国人口已突破2亿。
但明末的天灾人祸和清初的残酷战争,又使人口降幅达40%,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估计已降至1.2亿。
宋朝经济发展期间的人口如何 社会发展又是什么样的
宋朝经济发展期间的人口如何社会发展又是什么样的本文导读:人口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较为突出的一个朝代,但经济上却有较大发展,南方生产繁盛,农业、手工业以及科学技术都居于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宋代普遍实行了淤田的耕种方式,既用浑浊的河水灌溉河边的田土,完成了南方的水稻土的开发,使亩产增加,粮食生产的发达,就成为了大量人口出现的物质基础。
全国记录在籍人口达一亿以上,其增长速度在当时国际上亦属少见。
北宋至徽宗年间,人口达到8100万,已经大大超过了盛唐时期的人口。
当时与宋并存于中国境内的还有辽、金、西夏等政权,合计人口,估计达到1亿。
在宋代的人口增长过程中,地区发展是不同的,华北地区在全国人口总数中的地位不断下降,大约只有29.7%,南方则发展极快,北宋末年与唐盛世相比,唐朝南方有3920415人口;北方有5148529,在北宋北方有6624296;南方有11224760,人口密度是50人/平方公里以上。
按元丰三年之户数,北方约占37.3%,而南方占62.7%,人口重心已移至长江中下游。
宋朝末期,由于战乱,中国人口又一次剧烈下降。
社会城市和市镇的兴旺宋朝时期开封人口超过100万,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都市,世界之最。
另,十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有洛阳、杭州、扬州、成都、广州、福州、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
其时,欧洲最大城市也不过十几万人口。
北宋时期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到北宋出现了新的转折。
北宋以前的城市,一般是坊、市分区,即住宅区与商业区严格分开。
北宋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彻底打破了“坊”、“市”的界线,商店可以随处开设,不再采取集中的方式。
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北宋都城开封是最繁华的城市,战国魏、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宋、金,七朝古都。
北宋时期,定为都城,发展达到了顶峰,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汴梁由皇城、内城、外城组成,外城周长50里165步(宋代三百步一里,1步=1.536米),约为46.586华里。
宋朝人口文档
宋朝人口引言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人口发展较快的时期。
宋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这为人口的增长提供了良好的社会背景。
本文将探讨宋朝人口的数量、分布和发展趋势。
人口数量宋朝时期,中国人口呈现了快速增长的趋势。
在北宋时期(960年-1127年),全国人口大约为6000万至9000万之间。
到了南宋时期(1127年-1279年),人口数量继续增加,估计超过了1亿。
具体而言,根据历史记载,北宋时期,中国人口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其中长江流域的人口较多。
南宋时期,由于战乱的影响,南方地区的人口相对北方有所减少,但江南一带仍然是人口密集的地区。
人口分布宋朝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
在农业社会的背景下,农村人口占据绝大多数。
这些农村人口以耕种和养殖为主要生计,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除了农村人口外,城市人口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长。
北宋时期,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人口数量估计达到了100万左右。
南宋时期,随着南京成为首都,并发展成为一个繁华的商业中心,南方的城市人口也得到了快速增长。
人口发展趋势宋朝时期,人口的增长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改进,提高了粮食产量和农产品的质量,保证了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
其次,社会治理的稳定和发展,使得人口可以在相对安全和和谐的环境中生活和繁衍。
此外,医学和卫生条件的改善也有助于提高人口的生存率。
然而,人口增长也面临一些挑战。
其中之一是战争和自然灾害的影响。
战乱不仅对人口的生存和安全造成威胁,还破坏了农田和农业生产力。
自然灾害如洪水、旱灾、蝗灾等也给农业生产和人口增长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另外,人口过于集中也会对资源和环境造成压力。
尤其是城市人口的增长,给城市资源、交通和环境带来了诸多挑战。
宋朝时期,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缓解人口过于集中的问题,例如加强农田开垦和水利建设,促进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以及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
中国古代史上的人口统计的特点和七次人口大减退
中国古代史上的人口统计的特点和七次人口大减退1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统计人口的国家之一。
但由于历代政府调查人口都是为了征税、抽丁,因而不重视保存统计资料,直到1949年以后,我国才开展了现代含义的科学的人口普查。
2一般说来,中国古代的户口统计,户数是比较精确的,而口数则常常少到荒谬。
3政权交接时人口出现大滑坡。
4人口出现七次大滑坡,最厉害的是三国时期和和八王之乱时期,基本上是少掉了70%,最少的是宋末元初,也达到了46%。
57次人口数据统计下降中,和少数民族有关的人口下降,主要是元朝初年和唐朝初年两次。
一第一次人口统计数据的锐减--秦末(3000万~1300万)下降比例56%关于战国时期的总人口数,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有一个估计:"在七国中,楚国土地最广,能出兵百万,按五人出兵一人计,约有人口五百万。
魏兵七十万,约有人口三百五十至四百万。
齐和魏差不多。
秦、赵相当,都能出兵四十至六十万,合计人口约有五六百万。
韩、燕不相上下,韩兵三十万,两国合计也在三百万人以上。
七国人口没有详细数字,约计超出二千万。
"而近年来专家估计这个数字应该在3000万以上连绵不断的兼并战争(约每年一次)成为遏制战国时期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公元前364~前245年,仅秦国在战争中斩首、坑俘即达182万人。
"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
"孟子的这段话是对当时残酷战争的生动概括。
秦灭六国后,人口总数估计仅约2000余万。
再经过秦之暴政和秦末战争,至汉初已减至1800万,甚至更少。
与战国时期的峰值相比,减幅至少达四成。
这是中国人口在封建制时期经历的第一次大浩劫。
后又经笔者反复对证,可靠的数据是1300万左右较为准确。
二第二次人口统计数据的锐减――西汉末(6000万~2100万)65%。
西汉是大一统王朝,国内长期稳定,社会经济发展,人口数量也迈上新台阶。
《汉书》记载西汉平帝原始二年,公元2年,全国户数超过1200万,人口5900多万。
中国历代人口变迁
┃年代┃时期┃人口数┃┣━━━━━━━━━╋━━━━━━━━━╋━━━━━━┫┃公元前2205年┃夏禹时期┃约1355万人┃┣━━━━━━━━━╋━━━━━━━━━╋━━━━━━┫┃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帝二十六年┃约2000万人┃┣━━━━━━━━━╋━━━━━━━━━╋━━━━━━┫┃公元2年┃西汉平帝二年┃5959万人┃┣━━━━━━━━━╋━━━━━━━━━╋━━━━━━┫┃公元105年┃东汉永兴元年┃5325万人┃┣━━━━━━━━━╋━━━━━━━━━╋━━━━━━┫┃公元122年┃东汉延光四年┃4869万人┃┣━━━━━━━━━╋━━━━━━━━━╋━━━━━━┫┃公元140┃东汉永和五年┃4915万人┃┣━━━━━━━━━╋━━━━━━━━━╋━━━━━━┫┃公元156年┃东汉永寿二年┃5649万人┃┣━━━━━━━━━╋━━━━━━━━━╋━━━━━━┫┃公元280年┃晋太康元年┃1616万人┃┣━━━━━━━━━╋━━━━━━━━━╋━━━━━━┫┃公元581至公元600年┃隋开皇年间┃约4450万人┃┣━━━━━━━━━╋━━━━━━━━━╋━━━━━━┫┃公元607年┃隋大业三年┃4601万人┃┣━━━━━━━━━╋━━━━━━━━━╋━━━━━━┫┃公元740年┃唐开元二十八年┃4814万人┃┣━━━━━━━━━╋━━━━━━━━━╋━━━━━━┫┃公元755年┃唐天宝十四年┃5291万人┃┣━━━━━━━━━╋━━━━━━━━━╋━━━━━━┫┃公元1080年┃北宋元丰三年┃3300万人┃┣━━━━━━━━━╋━━━━━━━━━╋━━━━━━┫┃公元1110年┃北宋大观四年┃4673万人┃┣━━━━━━━━━╋━━━━━━━━━╋━━━━━━┫┃公元1223年┃南宋嘉定十六年┃7681万人┃┣━━━━━━━━━╋━━━━━━━━━╋━━━━━━┫┃公元1290年┃元至元二十七年┃5880万人┃┣━━━━━━━━━╋━━━━━━━━━╋━━━━━━┫┃公元1393年┃明洪武二十六年┃6054万人┃┣━━━━━━━━━╋━━━━━━━━━╋━━━━━━┫┃公元1578年┃明万历六年┃6069万人┃┣━━━━━━━━━╋━━━━━━━━━╋━━━━━━┫┃公元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10171万人┃┣━━━━━━━━━╋━━━━━━━━━╋━━━━━━┫┃公元1724年┃清雍正二年┃12611万人┃┣━━━━━━━━━╋━━━━━━━━━╋━━━━━━┫┃公元1741年┃清乾隆六年┃14341万人┃┃公元1751年┃清乾隆十六年┃18181万人┃┣━━━━━━━━━╋━━━━━━━━━╋━━━━━━┫┃公元1762年┃清乾隆二十七年┃20047万人┃┣━━━━━━━━━╋━━━━━━━━━╋━━━━━━┫┃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30148万人┃┣━━━━━━━━━╋━━━━━━━━━╋━━━━━━┫┃公元1795年┃清乾隆六十年┃29700万人┃┣━━━━━━━━━╋━━━━━━━━━╋━━━━━━┫┃公元1812年┃清嘉庆十七年┃33371万人┃┣━━━━━━━━━╋━━━━━━━━━╋━━━━━━┫┃公元1834年┃清道光十四年┃40100万人┃┣━━━━━━━━━╋━━━━━━━━━╋━━━━━━┫┃公元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41281万人┃┣━━━━━━━━━╋━━━━━━━━━╋━━━━━━┫┃公元1845年┃清道光二十五年┃42135万人┃┣━━━━━━━━━╋━━━━━━━━━╋━━━━━━┫┃公元1910年┃清宣统二年┃36815万人┃┣━━━━━━━━━╋━━━━━━━━━╋━━━━━━┫┃公元1912年┃民国元年┃40581万人┃┗━━━━━━━━━┻━━━━━━━━━┻━━━━━━┛人口的变化有些什么规律,在一篇署名纽约老右(沈.国.橙.石)的文章《中国人都饿死了吗?》中作了一些简单的解释。
2022-2023学年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名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含详解
河南省中原名校2022—2023学年下学期第一次联考高三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和姓名填写在答题纸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本试卷命题范围:必修一《政治史》和必修二《经济史》第I卷选择题部分(共48分)一、单选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秦攻占楚国后,设置了南郡。
公元前227年,南郡郡守腾通告各县、道:“今法律令已具矣,而吏民莫用,乡俗淫失之民不止……甚害于邦,不便于民。
”这反映出秦国A.国家统一推动法律实践B.郡县制激化了社会矛盾C.法律制度已经名存实亡D.以法为教的历史必要性2.清人沈垚指出:“古者四民分,后世四民不分。
古者士之子恒为士。
后世商之子亦能为士。
宋代以后,天下之士多出于商。
”如陆九渊曾言及“自先世为药肆以养生”。
这表明宋代A.科举取士兼顾商人阶层B.商人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C.理学冲击传统社会结构D.社会群体间的流动性增强3.明初“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胡惟庸任丞相时,“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
朱元璋以“擅权植党”罪名诛杀胡惟庸,取消中书省。
造成丞相“擅权”的根本原因是A.丞相个人贪权揽政B.制度导致权力失衡C.中央集权受到削弱D.君主专制逐步强化4.北宋建立以后,人口增长迅速,据统计,公元989至1110年,北宋全国户数从650万增长到2088万,按每户5口人推算,实际人口应当超过1亿,北宋人口的迅速增长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B.得益于传统农业的突出发展C.统治者重文轻武的政策D.稳定的政治局面5.西汉时期,吴地“居国以铜盐故,百姓无赋,卒践更,辄予平贾”,即官府按照“平贾”(官府评定的市场价格)付给服更役者工钱,以吸引中央辖区农民流入此地。
宋朝的城市规模与人口统计
宋朝的城市规模与人口统计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在这个王朝的统治下,中国的城市规模与人口统计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与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宋朝的城市规模与人口统计。
一、城市规模的发展宋朝是一个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的时期,城市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 城市的数量与规模宋朝时期,中国的城市数量逐渐增多。
据史书记载,宋朝初期,全国城市数量约为13个,到了宋朝中期,增加到了43个,最终发展到了1279年宋朝末年,城市数量达到了近300个。
同时,城市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大都市如汴京(今河南开封)、东京(今河南洛阳)、临安(今浙江杭州)等相继涌现,成为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2. 城市布局与规划宋朝时期,城市的布局与规划日趋规范,城市的街道交通、河渠水系、宅区等都得到了合理的规划。
特别是汴京(今河南开封),其城市规划更是备受称赞。
汴京城内设置了东、西、南、北四大门,街道纵横交错,城市划分为内城和外城两个部分,沿河设置了码头,方便水陆交通。
3. 城市建筑与景观宋朝的城市建筑多样且独特,不仅有宫殿、庙宇、寺庙,还有众多的市场、商铺和民居。
城市的景观也丰富多样,如东京的皇城、临安的西湖等。
这些城市建筑和景观不仅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内涵,也成为当时的旅游景点。
二、人口统计的变化宋朝时期,人口的增长可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 人口数量的增长宋朝时期,中国的人口数量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
据史书记载,宋朝初期的人口约为4000万,到了宋朝中期增加到了6000万,最终发展到了1279年宋朝末年,人口数量达到了近9000万。
这是中国历史上人口数量规模最大的王朝之一。
2. 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的变化宋朝时期,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绝大部分。
虽然城市的发展与壮大,但城市人口相对较少。
根据史书记载,宋朝时期城市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0%左右,而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90%以上。
3. 城市人口结构的变化宋朝时期,城市人口主要由商人、手工业者、官员、文人等组成。
葛剑雄谈中国人口变迁的若干问题
葛剑雄:谈中国人口变迁的若干问题曾有一个美国人口学教授说,“中国人的论文根本不用看”,这话的刺激性较之“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外国”的评语更甚。
鉴于此,葛剑雄奋发研究,终于写成了高水平的六卷本的《中国人口史》。
该书一出版,就在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一个有待突破的人口研究难题1983年8月,我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论文的题目是《西汉人口地理》。
当时担任答辩委员的老师认为这个题目很有意思,应该顺着时代做下去。
我当时有点不知天高地厚,认为我西汉做了,应该可以做下去。
但是开始撰写后,发现没有那么简单。
原来西汉可能说是一个特例,一到东汉就感到非常困难。
因为我们研究西汉也好,其他时期也好,主要依靠的数据是当时的户口资料。
但是因为当时户口登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征集赋税和劳役,所以统治者关心的重点是那些能够承担赋税劳役的人,不可能包括全部人口,所以户口数字基本上不符合实际人口数字,有时与实际人口的差距非常大。
那么你怎么能简单地根据这些数据复原出、重新构造出整个中国人口的变化?但我总是希望能够做下去,关键是如何突破这个难题。
承担这个课题后,到1988年完成了一本《中国人口发展史》。
因为人口史涉及的问题太多,所以从1988年起我先选择从人口迁移的研究入手,与合作者一起在1997年完成了6卷本的《中国移民史》,此前还出版了一本《简明中国移民史》。
完成了这些以后,又回过头来搞中国人口史,最终完成了这部中国人口史。
我们的“新发现”为什么曾经不被承认1985年,我到美国哈佛大学去作访问学者。
此前我就知道何炳棣教授《1368—1953年中国人口研究》一书出版于1959年,很重要,但当时在国内就找不到。
在哈佛看到了以后,我发现,国内1980年代称为“新发现”的研究成果实际只是重复他已经作出的结论,还没达到他当年的水平,至少落后20年。
研究水平不是你自己关起门来说的,要与国际上作比较。
像明清时的“丁”基本不等于实际人口,历代户口数大多只是赋税额度,而不是实际人口数字,这在西方汉学界已成定论,我们国内却还在浪费时间重复讨论。
中国历代人口数量的衍变及增减的原因
xx历代人口数量的衍变及增减的原因xx中国的人口数量,现存最早的一项全国性和分政区户口统计数为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6000万,此前只留下零星的地区性数字。
由于两千年来人为和自然的破坏,早期的户口数据已经很少遗存,即使明清以来,也缺乏年代和地区均相对完整的数据。
而且由于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以前的户口登记主要是出于赋役的需要,调查的重点是承担赋役的人口,与实际人口存在着很大差距。
加上行政制度的腐败和物质条件的限制,户口数往往不能代表真正的人口数。
况且,历代中原王朝的户口调查,一般也只限于设置正式行政区的范围,基本不包括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实施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民国期间也作过多次人口调查,但直到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中国才通过科学的普查,获得了除台湾、港澳地区以外的准确人口数字。
下面根据有限的原始资料和目前的研究水平,对中国人口历史的发展情况作一概述。
一、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人口数量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时,秦朝的人口估计有3000万或更多,但到西汉初大约只剩下1500万至1800万,至西汉末的公元2年增加到6000万。
王莽时到东汉初,总人口下降到3500万。
到东汉后期的永寿三年(157年)稍后,才重新突破6000万。
从184年黄巾起义爆发至220年三国鼎立形成期间,人口损失估计达60%,仅存约2300万。
4世纪初的西晋约有3500万。
此后南北分裂,北方进入十六国时代,人口多次出现大幅度下降,直到隋朝重新统一后的大业五年(609年),才恢复到6000万左右。
隋末的战乱,造成人口降幅超过50%,到唐初仅有2500万。
至安史之乱前夕的755年,又增至约9000万,达到新高峰。
唐后期和五代的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到960年宋朝初建时估计只有4000万,其境内仅3000万左右。
北宋时期人口持续增长,大观四年(1110年)境内人口超过1亿,辽(金)、西夏、大理等政权的人口合计也在1000万以上。
中国历史各时期的人口总数,以及占世界人口和GDP的比例
在西汉02年,中国人口达6000万,占世界人口30%,GDP占世界总GDP的40%。
在唐755年,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比率达35%,GDP占世界总GDP的比例高达50%。
北宋1100年,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比率一度达40%,是中国占世界人口比例的最高峰值,GDP占世界总GDP的80%左右,为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水平在世界比例中的最高峰值。
明1600年,虽然经过元的浩劫,但明朝仍然把中国人口从15%提到到35%,GDP占世界总GDP的40%。
清1850年是19世已中国人口的高峰,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达35%左右,GDP占世界的30%。
秦始皇时代的人口总数在2000-3000万之间西汉初的人口估计在1500-1800万之间,在武帝初的元光元年(前134 年)增加到约3600万。
武帝中期开始,人口出现了多年的停滞和负增长,到末年(前87年)下降至3200万。
此后增长恢复,到西汉末年(公元2 年)达到约6000万的高峰。
隋朝人口最多时为5600万,隋末唐初,黄河流域还没有恢复战争的创伤,全国人口不足3000万。
隋唐之际的人口谷底估计在武德五年(624 年),约为2300万。
此后以年平均8 -12‰的增长率增加(包括因自境外迁入而增加的部分),至安史之乱前的755年达到8000-9000万的高峰。
在北宋境内,由初期的约3000万人口增加到了后期(11世已初)的1亿左右西夏和金被蒙古灭后,境内的人口锐减至1000余万,仅及原来的五分之一弱,是中国人口史上罕见的浩劫。
灭南宋14年后的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元朝境内的人口总数仅6000余万,只有13世已初的一半,元朝的人口峰值估计约8000万明朝的人口不断增长。
经过明朝初年的经济恢复和大规模的移民,14世已末的人口已经回升到7000万以上。
与户口统计数上的停滞和倒退相反,实际人口始终在持续增长,到17世已初突破2亿大关,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新记录。
明清之际持续多年的战争,加上天灾人祸,使中国人口第二次遭受巨大的损失。
中国古代人口变化规律
中国古代人口变化规律在中国历史上,古代的人口变化的规律是怎样的呢?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人口变化规律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中国古代人口变化规律第一时段1000年翻一翻(夏商几百万到公元初年6000万,公元初年到中唐8000万或到宋代1亿)。
第二时段500年翻一翻(元代1亿到明末近2亿)。
第三时段250年翻一翻(清初2亿到清末4亿)。
第四时段40年翻一翻(20世纪50年代5亿到90年代10亿)。
第五时段20年翻一翻(20世纪末13亿)。
中国历代人口数量的曲线波动规律,有三个明显的现象:第一,人口的变化不是平稳的,而是具有周期性大起大落的特点。
大体上说,一个历时较久而又比较强大的王朝的初期,人口增长迅速,大约到中期达到高峰,而后停滞,到新旧王朝交替时期则急剧下降。
第二,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
从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开始,到1840年,全国人口从五千九百五十九万增到四亿一千二百八十余万,净增三亿五千三百二十余万,平均每年仅递增0.1%。
这就是一般说的具有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特点的高—高—低类型的人口再生产。
第三,呈现为台阶式的“跃迁”,即人口的增长往往经过一段较长的停滞时期后在短期内迅速增长,而后又停滞下来。
战国中期的人口大约2000—3000万,这是第一级台阶;从汉到唐,人口没有超过6000万,这是第二级台阶;从北宋后期起,人口大约增长到1亿左右,这是第三级台阶;从清代乾隆初年开始,短短100年间人口即从1亿多猛增到4亿,随后又陷于发展迟缓的状态,这是第四级台阶。
上述三个现象中,第二个是世界各国封建社会所共有的,第一和第三个则是中国封建社会所独有的。
特别是下跌情况,从夏代起中国约4000年的人口变动曲线上有14个波谷:(1)夏末商初,人口下跌,跌幅不详。
(2)商末周初,人口比商代后期减少近四成。
(3)战国后期至秦、汉之交,人口约损耗一半。
(4)西汉末年,人口减少近五成。
宋朝的人口统计与社会状况
宋朝的人口统计与社会状况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不仅对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对社会状况和人口统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宋朝时期的人口统计和社会状况,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个历史时期的变迁和特点。
一、人口统计宋朝时期,中国的人口总量逐渐增加,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根据史书记载,在宋仁宗宝祐年间,全国人口已经超过了1亿,这在当时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这些人口主要分布在江南地区和北方平原,其中以江南地区的人口密度最高。
与此同时,宋朝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人口增长,包括鼓励婚育、奖励生育、开发新的农田等,这些措施对于促进人口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除了总体人口数量的增加,宋朝还进行了详细的人口统计。
当时的政府对于人口的数量、职业、年龄等信息进行了严格的记录和整理,以便更好地了解国家的人口状况和社会需求。
这些统计数据为政府制定决策提供了参考,也为后人研究宋朝社会状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二、社会状况1. 经济繁荣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经济繁荣的时期。
当时,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发展迅速,商业贸易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农业方面,宋朝通过水利工程的修建,大力推动了农田的开发和灌溉系统的建设,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
手工业方面,宋朝的陶瓷、纺织、造纸等行业非常发达,不仅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还远销海外。
商业贸易方面,宋朝的茶叶、丝绸和瓷器等产品享誉海内外,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频繁。
2. 社会阶层宋朝社会存在着明显的阶层分化。
在顶层是皇族、贵族和官僚,他们享有特权和高额收入,并占据了社会政治和经济的核心地位。
中层是士人和富商,他们通过科举考试获得文官职位或者从商致富,拥有一定的权力和财富。
底层是农民和手工业者,他们大多数人生活贫困,缺乏社会地位和权益保障。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社会群体,如艺人、盗匪等,他们在社会中处于边缘地带。
3. 文化教育宋朝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时期,儒家文化得到了极大的推崇和发展。
宋代家庭人口数量探析论文
宋代家庭人口数量探析论文宋代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从960年开始,直到1279年,历时319年。
这个时期产生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文化贡献,其中之一是人口数量的增长和变化。
宋代人口数量的变化对于了解中国历史和社会变迁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宋代家庭人口数量的变化和原因。
一、宋代家庭人口数量的变化宋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比唐代略高,人口的增长速度比较缓慢。
宋代前期的人口数量估计为5000万到6千万之间,到南宋时期已经上升到7000万左右。
这主要得益于宋代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繁荣。
农业生产和手工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城市和商业的发展也为人口增长提供了一个有利条件。
尽管宋代有了人口增长,但是在这个时期,每个家庭的人口数量并不是很多。
《夫妻谱》记载,宋代朝廷对家庭人口数量进行了规定。
在宋代前期,每户不得过五人,到后期逐渐加到七人。
此规定着重于控制家庭人口,并保证每个家庭的负担能够得到平衡。
另一个影响宋代家庭人口数量的因素是婚姻情况。
大多数人在20岁左右结婚,婚姻主要是通过父母和媒妁之间的安排实现的。
这种安排通常是将年龄、家庭财富和地位等因素进行匹配。
也就是说,世俗因素主导的婚姻制度使得家庭人口数量更容易被控制。
二、宋代家庭人口数量的原因一个国家人口数量的变化,一般来说是由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因素构成的。
通过对宋代家庭人口数量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原因:首先,宋代的经济快速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同时,生产力的提高也为人口的增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宋代时期,农民技术的进步和引进大量渠道水利工程,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同时,城市化和商业化的发展,也为家庭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这也促进了家庭人口的增长。
其次,宋代的家庭生活受到法规和风俗的限制。
宋代的法律对于生育有一系列的规定,比如规定每户不得过五人,保证每个家庭的负担得到平衡。
在宋代人们有着非常严格的婚姻观念,大多数人会在适当的时间结婚,并由父母或媒妁牵线搭桥。
中国各朝人口数量
中国各朝人口数量:西汉末六千万人下面根据有限的原始资料和目前的研究水平,对中国人口历史的发展作一简单概述。
一、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人口数量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时,秦朝的人口估计有3000万或更多,但到西汉初大约只剩下1500万至1800万,至西汉末的公元2年增加到6000万。
王莽时到东汉初,总人口下降到3500万。
到东汉后期的永寿三年(157年)稍后,才重新突破6000万。
从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到220年三国鼎立形成这个期间,人口损失估计达60%,仅存约2300万。
4世纪初的西晋约有3500万。
此后南北分裂,北方进入十六国时代,人口多次出现大幅度下降,直到隋朝重新统一后的大业五年(609年),才恢复到6000万左右。
隋末的战乱,造成人口降幅超过50%,到唐初仅有2500万。
至安史之乱前夕的755年,又增至约9000万,达到新高峰。
唐后期和五代的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到960年宋朝初建时估计只有4000万,其境内仅3000万左右。
北宋时期人口持续增长,大观四年(1100年)境内人口超过1亿,辽(金)、西夏、大理等政权的人口合计也在1000万以上。
两宋之际的战乱使人口大幅度下降,但此后南宋和金的人口都有增长,至13世纪初,宋、金、西夏、大理及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合计已超过1.2亿。
蒙古灭金和西夏造成空前浩劫,北方人口损失高达80%,仅剩1000余万。
元统一时实际人口约7000万。
到14世纪中期增加到8500万左右。
明初的人口不足6000万。
但到17世纪初,全国人口已突破2亿。
但明末的天灾人祸和清初的残酷战争,又使人口降幅达40%,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估计已降至1.2亿。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恢复至1.5亿,以后很快破2亿大关,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全国人口创造了4.3亿的新纪录。
太平天国起义和清朝的镇压,导致南方人口稠密地区的巨大损失,人口下降超过1亿(最保守估计也有五六千万),以至到1912年尚未恢复到1850年的水平。
宋代的人口与人口迁移农业与城市人口的增长与流动
宋代的人口与人口迁移农业与城市人口的增长与流动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间经济繁荣,农业与城市人口的增长与流动也日益显著。
本文将从人口数量、人口迁移、农业发展、城市化等方面来探讨宋代人口的情况。
一、人口数量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人口数量较为庞大的时期之一。
据历史记录,北宋全盛时期的人口估计达到了1亿人以上,南宋时期的人口也超过了7000万人。
这一数字在当时世界范围内也是相当可观的。
然而,由于宋代出现了多次战乱、灾害等问题,人口数量也并非一直呈现增长趋势。
尤其是在北方,经历了辽金战争、靖康之变等事件,使得北方地区的人口数量大幅减少。
二、人口迁移宋代人口迁移现象非常显著,主要体现在南方和北方之间的人口流动。
在北方,由于战乱和灾害的影响,很多人选择南迁,寻求更好的生活环境。
而南方地区由于经济相对繁荣,也吸引了大量北方人口前往。
这种人口迁移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北方和南方地区的人口数量和结构。
南方相对富庶,城市化程度较高,而北方经历了连年战乱,人口减少,城市发展相对滞后。
三、农业发展宋代的农业发展相对较为先进,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也为人口增长提供了支撑。
宋代农业采用了一系列的先进农耕技术,如轮作、灌溉、施肥等,提高了农田的利用率和产量。
此外,宋代还有许多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改革,如推广新品种、加强农田水利建设、鼓励农耕技术的传播等。
这些措施不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为人口增长创造了条件。
四、城市化宋代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一个关键时期。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许多城市得到了发展和壮大。
著名的北方城市如汴京(今河南开封)和南方城市如临安(今浙江杭州)都成为繁华的都会。
城市化的发展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徙到城市,使得城市人口数量也大幅增长。
城市不仅是经济中心,也是文化、教育、科技等各个领域的重要聚集地。
总结起来,宋代是一个农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迅速的时期,人口数量也呈现出增长和迁移的趋势。
这一时期的人口状况对于中国历史进程的演变有重要影响,也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论北宋人口的实际增长率
论北宋人口的实际增长率一、前言目前很多学者仅仅根据《太平寰宇记》、《长编》所记载的户口来计算北宋人口的实际增长率,殊不知《太平寰宇记》的户数比实际低很多,而《长编》的户数又因为各种原因而有所偏离实际,如此算出的人口增长率自然也与实际不符,多数情况下比实际高很多。
二、《太平寰宇记》的户数比实际要低《太平寰宇记》所记载的太平兴国年间的户数为650万左右,有分州户数,大约是980年前后的数据。
可以说,这是北宋在消灭北汉、基本统一天下之后,初次全面调查所得到的户数。
相比之前宋太祖受禅得到的96.7万户、灭南方各国取得的256.6万户而言,《太平寰宇记》的数据无疑更符合实际。
但是,《太平寰宇记》的不实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南方的两浙、江东、淮西、荆湖,广南,户口明显比实际低太多。
两浙路大部分属于吴越国,钱氏治理吴越国时,与四方较好,所以吴越国是当时最繁荣稳定的地区。
欧阳修《有美堂记》称:“”。
可见两浙路在北宋初期就是当时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实际人口并非《太平寰宇记》记载的那样少。
表1:两浙路的人口变化注:夔州路1102年户数缺,根据梓州路增长率推算。
《太平寰宇记》的数据中,两浙路、江东路、淮南西路、荆湖南路、荆湖北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的户数都明显偏低。
北方、淮东、四川、福建、江西,从980年到1078年人口都增长到原来的2倍多一点,有的路,譬如成都府路,人口还增长不到2倍。
说明当时全国大部分地区就是这个水平,考虑到北方久经战乱,北宋时期人口增速可能稍快于南方,那么南方大部分地区也就增长到原来的2倍左右。
两浙路在100年内人口竟然增长到原来的3倍多,远远高于北方和附近地区的人口增长率,与实际情形不符。
首先,两浙路在五代时期战乱很少,人口密度是全国最高的,而980年户数普遍较低;其次,与两浙路相近的淮东、福建、江西,100年内人口只增长到原来2倍左右,两浙路实际增长率不可能偏离这个数值太远;再者,北方历来人口增长速度比江南要快,而100年内北方人口也只增长到原来2倍多,说明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是这个水平。
试论宋代市场发展的原因及其表现
试论宋代市场发展的原因及其表现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期,此一时期商品经济发达,市场的规模及种类较之前代有了巨大的转变。
城市市场不断扩大,打破了坊市制,形成各级市场。
北宋的都城汴梁城还出现了早市和夜市,地方上镇市、草市、虚集等勃兴发展。
形成了三级市场网络体系,呈现出了全面繁荣局面。
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一、宋代市场较之前代的巨大变化1、城市市场不断扩大①坊市制度在宋代彻底崩溃所谓坊市制度是一种在城市中划分居民区与商业区,对商业贸易严格限制时间、地点的行政措施。
唐中叶以前,它一直被严格执行。
此后由于商业发展,人口增加,这种格局越来越无法适应城市发展需求,因而逐步受到破坏,但其彻底崩溃是在北宋。
在开封,市场已扩展到了皇宫以外的各条街道,官衙、仓库、官僚住宅与各种店铺相错为邻。
商家只要纳税,便可随处开店,坊市分区的空间限制已不复存在。
同样坊市制度的时间限制也被突破了,并规定三更以前不得禁止行人。
南宋临安的夜市更被延长至四更,其“要闹去处”,竟“通宵不绝”。
坊市制度的彻底破坏是宋代市场较之前代市场发展的一个巨大的变化,在我国市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巨大意义。
它不仅扩大了市场交易的空间,而且延长了市场交易的时间,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市场的扩大。
②、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宋初东京周围50里,城内设八厢121坊,至大中祥符年间,由于商业发展,人口增多又在新城之外添设了九厢十四坊。
在城区扩大的同时,城郊新的商业区也逐渐形成,这时由于市场交易突破了城郭的限制,向城外及近郊延伸,形成了许多草市,并渐次变为新的固定市场,有些还因此升格为镇市。
北宋开封府和南宋临安府周围就有镇市近三十个。
城市的扩大竞相地促进了市场的扩大,固定的市场出现,形成了稳定的贸易关系。
③、定期集市和专门市场的出现宋代出现了定期的集市和专门的市场,开封相国寺的定期集市,尤为著名。
它“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其“中庭两庑可容万人,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
概括西汉至南宋南北方户数的变化
概括西汉至南宋南北方户数的变化
西汉时期至南宋时期,中国户口数的变化表明出经济发展的迅猛。
西汉时期的户口数十分稀疏,以南方为主。
泥沙蓝色考古发现,西汉时期南方江淮地区总户数达到6228户,占全国约4%。
据《汉书》所载,西汉道士总人数仅为10万户,约占全国总户数的1%。
也就是说,每户平均拥有人口约在50-100人左右,实际上中国的社会规模还没
有形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宋朝在南方的户口数稳步上升,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宋朝资料中记载,宋朝南方江淮地区总体户数达到1.7万户,占全国约6.4%。
宋朝总人口接近400万,较西汉时期增长了4倍,
而宋朝道士总人口约为50万户,约占全国总户数的1.25%,平均每
户拥有人口约在70-80人,社会规模已经有了显著发展。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户口数有着相当大的不同。
西汉时期,北方地区的总体户数只有1.5万,占全国的2%,而宋朝的总体户口数
却增长到了6.4万户,占全国的10%,其中河南和河北较西汉时期户数增长最明显。
据《宋朝野史》所载,宋朝北方地区道士总人口接近25万户,约占全国总户数的0.6%,平均每户拥有人口比南方地区略低,约为60-70人。
总而言之,从西汉时期至宋朝时期,中国户口数的变化体现出了经济的迅猛发展。
尤其是北方地区,户口数的激增标志着在此期间中国北方的社会规模有了显著发展。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北宋人口的实际增长率
一、前言
目前很多学者仅仅根据《太平寰宇记》、《长编》所记载的户口来计算北宋人口的实际增长率,殊不知《太平寰宇记》的户数比实际低很多,而《长编》的户数又因为各种原因而有所偏离实际,如此算出的人口增长率自然也与实际不符,多数情况下比实际高很多。
二、《太平寰宇记》的户数比实际要低
《太平寰宇记》所记载的太平兴国年间的户数为650万左右,有分州户数,大约是980年前后的数据。
可以说,这是北宋在消灭北汉、基本统一天下之后,初次全面调查所得到的户数。
相比之前宋太祖受禅得到的96.7万户、灭南方各国取得的256.6万户而言,《太平寰宇记》的数据无疑更符合实际。
但是,《太平寰宇记》的不实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南方的两浙、江东、淮西、荆湖,广南,户口明显比实际低太多。
两浙路大部分属于吴越国,钱氏治理吴越国时,与四方较好,所以吴越国是当时最繁荣稳定的地区。
欧阳修《有美堂记》称:“”。
可见两浙路在北宋初期就是当时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实际人口并非《太平寰宇记》记载的那样少。
表1:两浙路的人口变化
注:夔州路1102年户数缺,根据梓州路增长率推算。
《太平寰宇记》的数据中,两浙路、江东路、淮南西路、荆湖南路、荆湖北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的户数都明显偏低。
北方、淮东、四川、福建、江西,从980年到1078年人口都增长到原来的2倍多一点,有的路,譬如成都府路,人口还增长不到2倍。
说明当时全国大部分地区就是这个水平,考虑到北方久经战乱,北宋时期人口增速可能稍快于南方,那么南方大部分地区也就增长到原来的2倍左右。
两浙路在100年内人口竟然增长到原来的3倍多,远远高于北方和附近地区的人口增长率,与实际情形不符。
首先,两浙路在五代时期战乱很少,人口密度是全国最高的,而980年户数普遍较低;其次,与两浙路相近的淮东、福建、江西,100年内人口只增长到原来2倍左右,两浙路实际增长率不可能偏离这个数值太远;再者,北方历来人口增长速度比江南要快,而100年内北方人口也只增长到原来2倍多,说明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是这个水平。
同时我们应该也看到,两浙路中还有少部分地区增速比较正常,比如常州,润州。
与两浙路相邻的江东路,人口增速同样离谱。
江东路在五代时期属于南唐,虽然不如吴越国安逸,但相比北方而言,也是人口稠密区了。
北宋初年,赵匡胤大力招募南唐的文学家、画家充实京城,说明江东地区在五代时期受破坏程度不大,文化环境已经好于北方地区。
除了歙州以外,江东路在100年内人口也普遍增长到原来3倍多,明显不符合实际。
除了两浙路、江东路以外,淮西路、湖北路、湖南路、广东路、广西路增速也太离谱。
淮西路之和州、寿州、光州、舒州、蕲州、黄州,100年内人口普遍增长到原来的3倍以上,其中黄州尤为离谱,增长到原来5倍多,蕲州、和州、光州、舒州也增长到原来4倍左右。
淮南西路在北宋时期没有接纳大规模外来移民,反而有不少人外出移民到京西南路的唐州、邓州,说明淮西路人口本身就比较稠密。
淮西路中也有部分增速合理的州,如庐州,100年内增长到2倍左右,和淮南东路相当。
粗略估计,淮西和淮东人口增速应该相似,100年内也就大致翻了一番。
荆湖北路比淮南西路更离谱。
从980年到1078年,人口增长到原来4倍左右。
明显不符合实际,估计980年户口存在很大遗漏。
荆湖南路比荆湖北路更离谱,100年内人口增长到原来7倍左右。
实际上,湖南在五代的战乱中要比湖北更安逸些,人口基数必然也比较大,即使有外来移民,也不至于增长到7倍。
广南东路、广南西路从980年到1078年,人口从16万户增长到82万户,明显不合实际。
以上是按路讨论的,其实如果具体到州,北方、淮东、四川、福建、江西,这些增速正常的地区也有很多州的户口有问题。
比如信阳军从1466户增长到18398户,漳州从2万多户增长到10万户,密州从3万户增长到15万户,等等。
综合而言,北方的户数增长比较符合实际,南方四川、淮东、江西、福建增长也比较正常,需要矫正的就是两浙、江东、淮西、荆湖南北、广南东西。
以2倍扩增倍数对两浙路矫正后,980年两浙路实际有88万户。
以2.2倍矫正江东路、淮西路后,980年江东路有48万户,淮西路有33万户。
以2.5倍对荆湖南北路、广南东西路矫正,980年荆湖南北路有65万户,广南东西路有33万户。
其他地区,如秦凤路的南方部分、京西南路的南方部分,大体上符合实际,只需进行微弱矫正。
福建汀州、漳州的980年户数也严重偏低,分别矫正到5万、4万户。
矫正后,980年南方地区约有户515万。
北方的少部分府州也有较大的漏记,如太原府、京兆府、密州、莱州、徐州、淮阳军,等等,估计北方的实际户数在260万户左右,比《太平寰宇记》的254.4万户略高。
需要说明的是,《元丰九域志》的户数也与实际有一定差距,其中的越州就明显偏低。
以上南北合计而言,980年北宋有780万户,比《太平寰宇记》记载的641万户多100余万户,相对而言,漏记户口严重的多是南方地区。
一方面是江浙、四川的豪族隐蔽户口,一方面是南方各地区被北宋征服不久,户口统计还存在很多阻碍因素。
二、元丰元年户数
元丰元年(1078年)户数来自《元丰九域志》,总数有1660万户,与《长编》基本相符。
综合来看,980年、1078年、1102年三个户数中,1078年最符合实际。
1、《元丰九域志》与《长编》户数基本相符,说明是当时朝廷最新调查结果;
2、宋仁宗、宋神宗时期政治较清明,对各地的逃户进行了大幅度彻查,所以这一阶段的户口比较符合实际。
三、崇宁元年户数
崇宁元年(1102)年户数来自《宋史.地理志》,本数据问题比较大,主要体现在:
1、很多地方的户数还不如1078年多,江南地区也是如此。
在没有大灾大难情况下,人口下降实在匪夷所思,只能是统计上出现的问题。
2、很多地方的户数和1078年相当,怀疑是抄录自《元丰九域志》。
3、按《宋史地理志》数据统计,1102年北宋只有1800多万户,与《长编》、《宋史地理志》开篇所说的2026万户差了200多万户。
四、北宋户籍统计的若干问题
1、户均人口少
宋代官方统计的户口数字中,户与口的比例极不相称,每户平均为 2 人左右。
宋代文献“口”与“丁”名异而实同,应理解为系包括成丁、幼丁、老丁和残疾在内的全部男子人数。
2、诡名子户
“诡名子户”是宋代税户为逃避或减轻赋役负担而进行斗争的一种手段。
宋制乡村主户按田地产业多寡分为五等,上等户即田地产业多的一、二等户,对政府赋役的负担远较下等户为重。
如交纳田赋即按照“先富后贫,自近及远”,百姓“将田产分作诡名挟户,至有一家不下析为三、二十户者”,以减少人丁,降低户等,达到逃避赋役的目的。
南宋人李心传《本朝视汉、唐户多丁少之弊》一文说:宋代“以一家止于两口,则无是理。
盖诡名子户,漏口者众也”。
需要说明的是,李心传也未必清楚宋代户均人口只有2人的原因,将它归之于诡名子户。
其实,诡名子户虽然普遍,但绝对不可能是造成户均只有2人的原因,否则朝廷肯定会大力阻止了。
李心传只是参照朝廷的户口数得出这个结论,对官方统计的实际意义未必清楚。
诡名子户的结果,是造成户数虚增,每户人口下降。
3、逃户、隐户
宋代主户为逃避赋役而隐匿户口的情况相当普遍。
如仁宗时期江南西路转运使周湛“以徭赋不均,百姓巧于避匿,因条其诡名挟佃之类十二事,且许民自言,凡括隐户三十万”。
三司户部判官李琮查究两浙路逃绝户,括出401332 户。
一个路隐户即达三、四十万,全国隐户之众,当可想见。
逃户自然会导致官方户数的降低。
4、总结
综上所述,诡名子户会导致户数虚增,户均人口下降。
而逃户、漏户会导致户口下降,但考虑两种现象都只占当时总人口的一部分,如果两种效应相抵消,那么官方户数可能还是接近实际的,所以以1078年户数推断980年户数并无多大问题。
五、北宋人口的实际增长率
按如上分析,980年北宋约有775万户,1102年有2026万户,122年内年均增速为0.8%。
程民生在《宋代户数探研》中,用另一种方式估算了北宋人口的增长率。
从县的等级来看,北宋末年的县的划分标准大约是北宋初年的2.3—3倍,分别而言,望县的标准是北宋初的2.5倍,紧县是2.33倍,上县是2.5倍,中县是3倍,中下县是3倍,平均而言,在2.65倍左右。
按人口增长到原来2.65倍计算,从980年到1120年的140年间,年均增长率0.7%。
综上所述,北宋从980-1120年这140年相对稳定的时间内,年均增长率在0.7%-0.8%左右。
分阶段而言,宋真宗、宋仁宗时期可能在0.8%——0.9%左右,宋神宗、宋哲宗时期约0.6%——0.7%,宋徽宗时期至多0.5%,大观以后北方人口估计就停滞不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