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理论对犯罪本质的共36页

合集下载

心理学对犯罪行为的解释

心理学对犯罪行为的解释

心理学对犯罪行为的解释犯罪行为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心理学也在探究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

心理学家们认为,犯罪行为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结果,而是各种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

一、心理学的模型心理学家们提出了模型,用于解释人们为什么会犯罪行为。

心理学家们认为,犯罪行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人的个性和环境等方面的因素。

具体而言,心理学家提出了心理学模型,以解释犯罪行为的成因。

1.1、自我调节模型自我调节是指在个体自我监控、自我评价和自我反馈的基础上,通过对自身行为的适时调整,达到对自身行为的调节作用。

在自我调节模型中,个体经历了一系列的刺激之后,产生了某种情感,这种情感将决定该个体的行为方式。

1.2、社会认知模型社会认知模型是心理学中常用来解释人们犯罪行为的一种模型。

社会认知模型认为,人们在经历一定的社会环境后,会对周围的社会环境进行观察、认识和思考,最终形成自己特定的认知模式。

1.3、人格模型人格模型是指人类中一系列常见的人格特质,如神经质、外向性等,这些特质会影响人类行为,而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一些人可能表现出一系列与社会价值观不符的行为。

二、心理学解释犯罪的原因心理学家们对犯罪行为的成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总结出以下原因:2.1、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引发犯罪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一些贫穷和不平等的社会中,犯罪率显著升高。

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城乡差异大的地区、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地区等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犯罪率也相对较高。

2.2、人们生活阶段人们在不同的生活阶段,随着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家庭经济条件和职业经历等因素的变化,对犯罪的行为态度和行为表现均有所不同。

年轻人更容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他们将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看作是对自身的限制时,容易不遵守社会规范以及法律法规。

2.3、人格因素人格因素是引发犯罪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们内部的某些特定人格特质,例如自私、冷漠、易怒、不稳定、争强好胜等,很容易激励他们成为潜在犯罪分子。

心理学理论对犯罪本质的共36页PPT

心理学理论对犯罪本质的共36页PPT
人 自由发 挥自己 的才能 ,而不 是为了 束缚他 的才能 。—— 罗伯斯 庇尔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心理学理论对犯罪本质的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第二章心理学理论对犯罪本质的教材

第二章心理学理论对犯罪本质的教材

2.严厉的超我与犯罪
当超我过强,像一位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 的人,不仅本我的欲望不能满足,而且, 经常产生罪责感,进行自我惩罚。长期的 自我压抑与自责,会导致人们的心理病变, 进而诱发人们的反社会行为走向犯罪的。
3.错误的超我与犯罪
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是我们通常说的 良心和自我理想,追求社会道德标准,它代表我 们生活中的所有的“可以”和“不可以”的联合 力量,而这种力量是在儿童与父母、老师及其他 的社会道德权威接触教育中形成的。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有两个理论前提:人生而自由、社 会秩序神圣
其理论的特点是反对暴力——不管是政府的还是个人的, 其要解决的问题是:“把权利所允许和私利所期望的结合 起来,使得正义和功利不再分割”。在卢梭看来,“放弃 自由,就是放弃了人性,抛弃了做人的权利和义务”。但 是在卢梭的思想中,人做为个体显然不是至高无上的, “人生而自由”的理论会产生极端的思想——“任何人都 可以认为他是他人的主人”,这样的社会暴力横生,个人 自由反而失去保障
第二章 心理学理论对犯罪本质的解释
第一节 绪论
一、关于人性的假设与犯罪性
(一)性恶论 1.中国古代的性恶论荀子的性恶论.doc 2.弗洛伊德的本能论 人的本质是反社会的。个体生理就具有自.doc 性本善
2.马斯洛的性善论 (三)性善恶说(社会契约论) 性三品性三品.doc 上品 中品 下品 柏拉图柏拉图的人性论.doc 社会契约论
弗洛伊德并没有用他的人格结构理论来诠释犯罪 的本质,但后来的追随者以及犯罪心理学者试图 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来揭示犯罪,其观点 是: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的不平衡,是人们犯 罪的心理根源
1. 薄弱的超我与犯罪
在三者不平衡的结构中,本我过强,也就 是说人的本能冲动太强,超我薄弱,就好 比一匹未驯服的烈马与一位骑术不精的骑 手,控制不了本我的非理智冲动与欲望, 当追求自我的享乐而不顾及社会行为规范 时,就走向犯罪。

犯罪行为心理学一至三章演示文稿

犯罪行为心理学一至三章演示文稿

Diagram
Company History
2003
2000
2000.10 Add Your Text 2000.10 Add Your Text
2000.10 Add Your Text
情绪体验
4种形式 3种状态 3种情操
情绪生理
•能力
智能 技能
•气质
情绪表现
表情 言语 动作
•性格
•兴趣 •需要 •观念 •信念 •信仰 •归因
第8页,共56页。
第一章.犯罪、犯罪学与心理学
引言 刑法与刑事司法制度
刑罚哲学
犯罪、犯罪学与心理学
犯罪研究 科学哲学与犯罪解释
心理学与犯罪学
第9页,共56页。
• 2、理想的法律目标是为了更大的社会利益而维护社会 秩序。它体现惩罚功能和预防功能。
• 3、加强少年司法制度的建立与健全。
第19页,共56页。
第三节 刑罚哲学
一、报应与公平模式 1、法律报应与报复的区别:国家与个人;公平与公正; 2、报应与矫正区别:罪行相适应;回归社会。
二、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是人类理性和社会契约概念为基础提出的一种法律惩罚理论。代表
有意大利法律理论家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提出刑罚的目的是预防,不是 制造痛苦或补偿,刑罚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使用刑罚时应该着眼未来而不是 过去;英国法学家边沁在《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精心阐述了这些原则。功利主 义指向犯罪行为,而不是犯罪人。
三、改造和矫治:
1、改造新古典学派强调刑罚个别化,与矫治哲学相吻合。改造观点认为应当通过 受苦与对危害行为赎罪,并且公开承认进行危害行为的人要避免将来再次犯罪, 方式包括道德教诲、劳动和教育。 2、矫治学说认为,犯罪是个人的缺陷或者适应不良的产物。将注意力集中到犯罪 人身上,而不是集中在犯罪行为方面。 • 四、监禁的目的:剥夺犯罪的能力

犯罪心理学课件 第二章 犯罪人的本质属性

犯罪心理学课件  第二章 犯罪人的本质属性

第二节 认识犯罪人的多维度视角
一、物质的人
人是物质的,是一种客观存在,在这一点上 具有所有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
(一)人的物质属性 1.人的可知性。 2.人是有机体。 3.人有物质的变化性。
(二)人是自然中的物质 1.人的发展顺应于自然规律。 2.人既是主动的也是受动的。
第二章犯罪人的本质属性节第一节犯罪与犯罪人概述节第二节认识犯罪人的多维度视角节第三节犯罪人的特征节第四节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第一节犯罪与犯罪人概述?一犯罪概述?一犯罪的定义?犯罪是犯罪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犯罪心理学中的犯罪人犯罪心理犯罪行为等概念都必然以犯罪概念为基础对犯罪概念的认识决定了学科的严肃性及其理论与现实意义
(三)对犯罪人其他特征的研究
1.心理因素研究。 2.生物因素研究。
二、法律身份是犯罪人的可观察特征
研究难点: 1.犯罪行为、悖德行为、越轨行为仅仅是外在的
行为表现型特征,而且具有充分的隐匿性,经常 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 2.实践中往往存在情与法的冲突,即有的犯罪人 会因动机的利他性质,被人们理解为法律上有罪 而在道德上无罪的犯罪人。现实生活中的杀忤逆 之子行为、为民请命而违法的行为都具有该类性 质。
3.从行为的危害性上如果直接推理出行为人的社 会危害性,将反社会性或人身危险性视为犯罪人 的特征,无法涵盖犯罪人群体的全部情况,即会 导致统计学上的偏差。
4.无论法律还是道德的标准,我们在寻求犯罪人 与非犯罪人差异的过程中都无法回避行为本身的 元地位。
三、犯罪人的人格
(一)人格的定义
(四)犯罪人的本质特征体现于人格与环境的互动过程
返回
第四节 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
犯罪人的犯罪心理是犯罪心理学首要的研究对 象,如果说犯罪人在法律上的特征表现为犯罪的法 律身份,那么在犯罪心理学中就表现为具有犯罪心 理并在其支配下实施了犯罪行为。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原因分析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原因分析

楷模的教唆 看过他人表现攻击
教导性教唆 权威指导
妄想 幻觉力量操纵
第22页/共88页
3.3 .3 攻击行为的持续与强化
外在强化
惩罚
传达出攻击行为是否安全的讯息
替代性强化
观察到某种行为的表现似乎 受到惩罚,就会抑制该行为
第23页/共88页
学习理论评价
没有考虑性别、年龄; 也没有考虑个体差异在犯罪中的作用; 没有认识到“强化值”并不是一个固有特
第5页/共88页
3.1 弗洛伊德的犯罪观
1907年 强迫行为和宗教实践 1894年 防御性精神神经症 3.1.1 无意识犯罪倾向和无意识罪恶感 严厉的超我(harsh superego)与犯罪行为 薄弱的超我(weak superego)与犯罪行为 越轨超我与犯罪行为
第6页/共88页
3.1.2 本能理论
3000名男性累犯 37种生理特征 6种心理特征
《英国犯罪人:统计学研究》(1913)
遗传低劣理论
犯罪人与犯罪素质 强度
犯罪人的个人特征
遗传性低劣(a general inferiority of hereditary nature)
诈骗犯——自私;
暴力犯——急躁粗暴,少敏捷,精神病倾向和自 杀倾向;
1、你认为影响犯罪心理形成和发展的主要 因素是什么?
2、什么是犯罪心理结构? 3、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成机制 4、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及其特点 5、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与变化 (在学习过程中布置思考与讨论题,组织
分组准备,课题讨论)
第37页/共88页
请进入下一阶段学习
——讨论和中心发言
第38页/共88页
气温、季节、地势构造、甲状腺地区、死亡率、 种族、性别、年龄、遗传因素;

心理学与犯罪行为分析犯罪背后的心理因素

心理学与犯罪行为分析犯罪背后的心理因素

心理学与犯罪行为分析犯罪背后的心理因素犯罪行为一直以来都是社会中不可忽视的问题,而理解犯罪背后的心理因素对于预防和解决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学科,对犯罪行为的分析和解释提供了有益的视角。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与犯罪行为之间的联系,并分析犯罪背后的心理因素。

一、心理学在犯罪行为中的应用心理学在犯罪学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犯罪心理学,作为心理学与犯罪学结合的产物,通过研究犯罪分子的心理特征和心理机制,试图解释和预测犯罪行为。

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犯罪背后心理因素的工具。

二、个体特质与犯罪行为的相关性个体特质是指个体内部较为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这些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的行为方式和反应模式。

研究表明,某些人群体内存在一些与犯罪行为相关的个体特质。

例如,犯罪分子往往表现出侵犯别人的欲望,缺乏责任感和同情心,以及情绪稳定性低下等特征。

三、社会因素与犯罪行为的关联犯罪行为不仅受个体特质的影响,还受到一系列社会因素的影响。

社会因素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经济地位、教育水平等。

研究发现,家庭环境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缺乏温暖和关爱的家庭往往容易造成个体心理问题,进而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四、经济心理学与犯罪行为经济心理学是心理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学科,研究人类在经济活动中的决策和行为。

经济因素对犯罪行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经济困难和贫困是犯罪行为的常见原因之一,因为一些人可能会选择犯罪来获取经济利益。

另一方面,经济心理学也研究了犯罪分子在决策过程中的行为模式和心理机制。

五、心理干预在犯罪预防中的应用心理干预是指通过一系列心理方法和技术对犯罪分子进行干预和治疗,以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研究表明,一些犯罪分子在接受心理干预后表现出明显的改变和进步。

因此,心理干预在犯罪预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六、心理学对犯罪行为的限制尽管心理学在犯罪行为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心理学理论对犯罪本质的完整版PPT资料

心理学理论对犯罪本质的完整版PPT资料

低层次需求中,性是犯罪的一个根源,高层次的需求中, 这一阶段的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的好坏即儿童判断过错行为的严重与否是根据其后果的严重程度而定。
自我评价,说明了人的自我强化的作用,它决定着个体对客体的行为。
大部分都会联系到犯罪。比如“地位、名誉、财产”等 最后,他认为,在犯罪增加的情况下,要制定更严厉的法律,并严格加以执行。
2.马斯洛的性善论 (三)性善恶说(社会契约论) 性三品性三品.doc 上品 中品 下品 柏拉图柏拉图的人性论.doc 社会契约论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有两个理论前提:人生而自由、社 会秩序神圣
其理论的特点是反对暴力——不管是政府的还是个人的, 其要解决的问题是:“把权利所允许和私利所期望的结合 起来,使得正义和功利不再分割”。在卢梭看来,“放弃 自由,就是放弃了人性,抛弃了做人的权利和义务”。但 是在卢梭的思想中,人做为个体显然不是至高无上的, “人生而自由”的理论会产生极端的思想——“任何人都 可以认为他是他人的主人”,这样的社会暴力横生,个人 自由反而失去保障
1. 薄弱的超我与犯罪
在三者不平衡的结构中,本我过强,也就 是说人的本能冲动太强,超我薄弱,就好 比一匹未驯服的烈马与一位骑术不精的骑 手,控制不了本我的非理智冲动与欲望, 当追求自我的享乐而不顾及社会行为规范 时,就走向犯罪。
2.严厉的超我与犯罪
当超我过强,像一位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 的人,不仅本我的欲望不能满足,而且, 经常产生罪责感,进行自我惩罚。长期的 自我压抑与自责,会导致人们的心理病变, 进而诱发人们的反社会行为走向犯罪的。
2.死本能与犯罪
死本能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侵害他人进行毁灭的本能冲动, 是衰退和死亡的原则,是恨和破坏的动力。弗洛伊德用这 个观点解释战争。

2024年犯罪心理学课件

2024年犯罪心理学课件

犯罪心理学课件一、引言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犯罪行为和犯罪者心理活动的学科。

它旨在探讨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犯罪者的心理特征以及犯罪行为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于理解犯罪现象、制定有效的犯罪预防策略和提高司法实践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二、犯罪行为的心理原因犯罪行为的心理原因复杂多样,包括个体心理、社会环境和文化因素等。

个体心理因素包括心理障碍、心理创伤、认知偏差等。

社会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社会压力等。

文化因素包括价值观、道德观念、法律制度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犯罪行为的发生。

三、犯罪者的心理特征犯罪者通常具有一些共同的心理特征。

他们往往具有冲动性和缺乏自控能力。

他们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缺乏理智的思考和决策能力。

犯罪者往往具有较低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他们可能缺乏对他人权益的尊重和关心,追求个人利益而忽视社会规则。

犯罪者可能存在心理障碍或心理创伤,导致他们对社会和他人的认知和情感存在偏差。

四、犯罪行为的预防和干预犯罪行为的预防和干预是犯罪心理学的重要应用领域。

预防犯罪的方法包括提高社会道德水平、改善社会环境、加强教育和培训等。

干预犯罪的方法包括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社会支持等。

通过对犯罪者进行心理评估和治疗,可以帮助他们改变不良行为,重新融入社会。

五、犯罪心理学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犯罪心理学在司法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心理评估可以帮助司法人员了解犯罪者的心理状态和犯罪动机,为案件审理和判决提供参考。

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可以帮助犯罪者解决心理问题,改变不良行为,促进其重返社会。

犯罪心理学还可以帮助司法人员制定合理的刑罚和矫正措施,提高司法实践的效果。

六、犯罪心理学的未来发展方向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犯罪心理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未来犯罪心理学的发展方向包括深入研究犯罪行为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探索犯罪行为的遗传和环境影响、发展有效的犯罪预防和干预策略等。

同时,犯罪心理学也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如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以形成更全面、综合的研究体系。

心理学对犯罪行为的解读

心理学对犯罪行为的解读

心理学对犯罪行为的解读人类的行为和思维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犯罪行为作为一种极端的人类行为,一直备受关注。

心理学家通过对犯罪行为的深入研究,试图解读和理解其背后的心理机制和原因。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对犯罪行为进行解读。

一、人格特质与犯罪倾向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人格特质与其犯罪倾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

例如,具有较低的自控能力、情绪不稳定、冲动性、依赖他人等特质的人更容易表现出犯罪行为。

此外,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变态、反社会人格障碍等人格异常也可能增加一个人参与犯罪的风险。

二、社会环境对犯罪行为的影响社会环境对犯罪行为的发生起着重要的影响。

社会学家在心理学领域进行的犯罪研究中发现,贫困、失业、家庭不和谐等不良社会环境是犯罪的重要因素。

相反,一个有秩序、和谐、安全的社会环境有助于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

三、心理变态与犯罪行为心理变态是指因为心理异常导致的行为异常。

有些犯罪行为的背后是由于施暴者具有某种心理变态。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心理变态个体往往有嗜虐倾向、幻想犯罪行为等心理特征,导致他们更容易与犯罪行为发生关联。

心理变态是犯罪行为的一个重要解释因素。

四、认知因素对犯罪行为的影响认知是指个体通过对信息的处理和解释来理解世界。

心理学家研究认为,认知因素对个体是否参与犯罪行为起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对于一些人来说,他们可能对于所犯下的犯罪行为有一种错误的认知,认为自己是正当的、合理的。

这种认知偏差使得他们更容易参与犯罪行为。

五、心理治疗对犯罪行为的应用除了理解和解读犯罪行为的心理机制外,心理学还可以发挥更为实际的作用。

心理治疗是一种帮助人们改变不良心理状况、预防和减少犯罪行为的方法。

心理学家通过心理治疗,可以帮助犯罪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帮助他们改变其犯罪行为产生的心理因素。

心理治疗在预防和减少犯罪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总结:心理学对犯罪行为进行解读,可以帮助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理解犯罪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心理学与犯罪行为犯罪背后的心理动机

心理学与犯罪行为犯罪背后的心理动机

心理学与犯罪行为犯罪背后的心理动机心理学与犯罪行为:犯罪背后的心理动机犯罪行为一直以来都是社会中一大难题,对于我们了解罪犯的心理动机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探索罪犯的内心世界,并从中找出潜在的动机因素。

本文将讨论心理学与犯罪行为之间的关系,从而深入了解犯罪背后的心理动机。

一、心理学与犯罪行为的关系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学科,犯罪行为则是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

心理学与犯罪行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犯罪行为既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对人的心理状态产生重要影响。

1.1 心理因素对犯罪行为的影响心理因素可以是个体内在的心理特征,也可以是外界环境对个体心理的刺激。

个体的性格、人格特征、心理发展过程以及社会环境等都可以影响一个人是否会参与犯罪行为。

例如,具有攻击性、冲动、自卑等不良心理特征的个体更容易表现出犯罪行为。

1.2 犯罪行为对个体心理的影响犯罪行为不仅给受害者带来伤害,也会对犯罪者的心理产生深远影响。

一些研究发现,犯罪者常常有心理创伤、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有的人会出现反社会人格障碍等心理疾病。

因此,犯罪者的心理问题也需要得到关注和治疗。

二、犯罪背后的心理动机犯罪行为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各种心理动机。

心理学研究者通过深入探讨罪犯的心理动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应对犯罪行为。

2.1 社会压力社会压力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面临的各种压力,包括经济压力、家庭关系压力、职业压力等。

一些研究发现,社会压力过大是一些人参与犯罪行为的重要原因。

罪犯可能因为无法承受社会压力,选择了非法手段来解决问题。

2.2 心理疾病心理疾病是一些罪犯参与犯罪行为的潜在心理动机之一。

一些心理疾病患者可能具有冲动控制障碍、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症等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使得他们更容易参与犯罪行为。

2.3 刺激追求一些罪犯参与犯罪行为是为了寻求刺激。

这种心理动机使得他们对于非法行为充满了好奇心和渴望,从而驱使他们进行犯罪行为。

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

观察法的种类
客观观察法:在未经控制 的自然状态下,观察者观 察、分析被试的言行、表 情、以判断其心理活动的 方法 自我观察法:把自己的心 理活动作为观察对象加以 分析与研究的方法 非参与观察:是观察者在 被观察群体之外,完全不 参与活动,尽量不对群体 或环境产生影响 参与观察就是深入到犯罪 群体,实际参与研究对象 的日常生活,“参加”到 所研究的群体之中,在日 常过程中进行观察
(一)本能论 生的本能包括性本能和自我本能。其中 自我本能是回避危险,使自我不受伤害 的本能。生的本能使人倾向于爱和建设 死的本能使人倾向于恨和破坏。表现于 外,使人去破坏、攻击、侵略和战争, 当向外表现受到挫折,就可能回到人的 内部成为一种针对自己的力量,使人自 虐或自杀。
(二)意识和潜意识
意识:由个人当前觉知道的心理内容组成, 是心理的表面层次,是人们日常心理生活中 唯一能够触及的部分 前意识: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中介环节 潜意识:是心理的深层基础,指个人不可能 觉察的心理现象,其中蕴藏着人的欲望、本 能冲动及其替代物,大部分为社会、道德、 法律、宗教所不容,具有强大的心理能量
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
联系
犯罪行为总是在一定的犯罪心理的影响 和支配下发生的 要剖析犯罪心理,必须先了解犯罪行为
犯罪行为的性质由犯罪心理状况而定
虞犯 犯罪人 一般违 法者
揭露惩治 犯罪有关 的人员 研究对象涉 及的行为人 范围
刑满释放 解除劳教 人员
监管矫 治罪犯 的人员
犯罪心理实质
不同类型犯罪人的
理性选择理论
犯罪是对事件与行动做成本效益分析 的结果。为获取快乐,避免痛苦,潜 在的犯罪者会评估行为可能的结果, 若犯罪的利益大于惩罚的痛苦就会使 犯罪会发生,相反的话则使人们远离 犯罪,也就是说犯罪人是通过理性抉 择来追求自己的利益的。

心理学理论对犯罪本质的

心理学理论对犯罪本质的

二、有关的精神分析理论与犯罪的 解释
(一)超我与犯罪
弗洛伊德并没有用他的人格结构理论来诠释犯罪 的本质,但后来的追随者以及犯罪心理学者试图 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来揭示犯罪,其观点 是: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的不平衡,是人们犯 罪的心理根源
1. 薄弱的超我与犯罪
在三者不平衡的结构中,本我过强,也就 是说人的本能冲动太强,超我薄弱,就好 比一匹未驯服的烈马与一位骑术不精的骑 手,控制不了本我的非理智冲动与欲望, 当追求自我的享乐而不顾及社会行为规范 时,就走向犯罪。
3.自卑感与犯罪(权欲说)
三、运用心理防卫机制来解释犯罪人的心 理
挫折与犯罪
精神分析犯罪理论的评价 贡献:第一,使我们充分认识到生物学因 素在犯罪行为中的巨大作用 第二,大大扩展了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第三,引起我们对犯罪人早期经历的关注
第三节 行为主义心理学与犯罪行为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概述 1.操作条件作用 斯金纳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除了直接由生
三、社会化 过程
自然人(xx\xy )到社会人的过程
2.影响因素:差异
(1)完全社会化
(2)不完全社会化
社会化缺陷
社会化不足
(3)社会化错误
第二节 根据精神分析理论的探讨
一、古典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1856-1939) 1.心理结构 2.人格结构 3.心理动力 4.心理发展阶段
二、社会学习理论
1.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1)人类行为的学习途径——观察学习和
亲历学习 (2)人类行为的起因——三元交互作用论 (3)人类行为的自我调节
2.社会学习理论对攻击行为的解释 (1)攻击行为的获得机制 (2)攻击行为的启动机制 (3)攻击行为的保持和自我调节机制

犯罪的心理学因素(精)

犯罪的心理学因素(精)

犯罪人所缺乏的能力
3、替代性反应能力 • 指个人通过观察他人的情况而进行学习和做出反 应的能力。 4、自我调节能力 • 是指个人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进行调整的能力。 5、自我反省能力 • 指个人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进行有意识的审查和 思考的能力。
犯罪的心理学因素
六、认知发展因素 • 指与个人的认知和道德发展有关的因素。 • 与犯罪有关的认知发展因素: 1、道德发展低下 2、不恰当的思维模式 (1)过分自我中心倾向。 (2)高度的自我服务偏向。 (3)自我评价偏向。 (4)偏颇的合理化方式。 3、学习能力缺失
犯罪的心理学因素
三、感情因素 • 感情是情绪和情感的合称。 • 情绪是指与人的生物性需要的满足相联系的短暂 而剧烈的态度体验。最基本、最原始的情绪有四 种:快乐(身心愉悦的体验)、愤怒(需要不能 满足的体验)、恐惧(生存受到威胁的体验)、 悲哀(因失去最爱而生的体验)。 • 情感是指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复杂而 又稳定的态度体验。情感通常分为道德感、理智 感、美感等。
智商(IQ)的范围 50—69 35—49 20—34 0——19
占智力缺陷的百分率(%) 85 10 3 2
智力因素
智商超常者的智商: IQ在120以上 弱智者的智商: IQ在70以下 • 愚鲁或呆痴:IQ高于50小于70 • 痴愚或愚笨:IQ大于25低于49
重度智残者的智商: IQ在25以下 • 白痴:IQ低于25
二、人格因素 • 人格是指个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的 相对稳定行为和心理反应模式。 • 人格的构成成分则称为“人格特质”或 “人格特征”。
人格因素
• 与犯罪行为密切相关的人格特质(人格特 征) 攻击性、冲动性、敌意、不能延迟满足性 (即产生某种需要之后立即追求需要的满 足)、追求刺激倾向、自我中心性、缺乏 焦虑、过分神经质(表现为对刺激的反应 过度敏感和容易激动)、过分自信、怀疑 性、破坏性、心理不稳定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5、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 自由发 挥自己 的才能 ,而不 是为了 束缚他 的才能 。—— 罗伯斯 庇尔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心理学理论对犯罪本质的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