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在社会生活中,法律和道德互为相辅相成的重要因素。
法律作为一种规范行为的制度,与人们日常的道德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将探讨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并从不同角度分析二者的互动作用。
一、法律与道德的定义和特点法律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和颁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则和规范。
法律的制定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保护人民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道德是指人们对行为和价值的判断和评价体系,是社会共识和社会关系的基础。
道德凭借着个体和社会共同的认同,引导着人们的行为和思考,以实现善与恶的区分。
法律的特点在于其强制性和外在性,即法律具有强制力,违法者将面临处罚,并由国家机构执行。
道德的特点则体现在其内在性和自觉性,道德不仅仅是为了遵守规则,更是基于内心自愿的选择。
二、法律对道德的作用1. 约束和规范行为:法律通过制定明确的法规和条文,规范人们的行为,保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法律的规范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与道德的规范作用相似,两者共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
2. 维护公平正义:法律是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和体现。
通过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可以实现对不正义行为的制裁,保护人民的权益和利益。
法律的追求公平正义的理念与道德所倡导的道德价值观相一致。
3. 补充和完善道德:法律对道德的作用不仅体现在约束和规范行为上,还可以通过法律的力量来推动道德的形成与发展。
法律可以强制推行道德的内容,以规范社会,促进社会道德的进步。
三、道德对法律的作用1. 道德的内在驱动力:对道德的遵守和践行基于对善与恶的判断,内心的道德驱动力可以引导人们自觉遵守法律,主动履行社会责任,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
2. 塑造法律意识:道德对法律的作用在于构建和塑造人们的法律意识。
强调个体在遵守法律的同时要考虑道德因素,培养良好的法律观念和行为习惯,为社会秩序的维护提供坚实基础。
3. 培养社会共识:道德通过对行为和价值的判断与评价,培养了社会共识和社会关系的基础。
这种社会共识可以作为法律形成的基础,为法律的制定提供了参考和支撑。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道德与法律在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道德是指人们在行为中所持有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而法律是社会制定并强制执行的规范。
虽然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有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但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和独立性。
本文将探讨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社会中的意义。
一、道德与法律的定义及特点道德是社会中普遍认可的一种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它反映了人们对善恶、公正和义务的理解和追求。
道德准则通常以忠诚、正直、正义、诚实等为核心价值,是人们自觉遵循的内在规范。
法律是由国家或政府制定并强制执行的规范和准则,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解决纠纷和惩罚违法行为。
法律通常以正式的文件形式存在,并且由执法机构进行监督和执行。
二、1. 相互影响道德和法律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
一方面,法律反映了社会道德的一部分。
许多法律规范是基于人们普遍接受的道德标准制定的,例如禁止杀人、盗窃等。
另一方面,法律的存在也可以影响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当人们知道某一行为违法时,他们可能因为法律的约束而选择避免该行为。
2. 处于不同的层面尽管道德和法律有相互关联,但它们处于不同的层面。
道德是一种内在的行为准则,是个体内心的道德观念和选择;而法律是外在的社会规范,通过立法和执法来进行约束和制裁。
道德是一种人们自愿遵守的准则,而法律是一种人们必须遵守的规则。
3. 满足不同的需求道德和法律在社会中有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
道德是社会凝聚力的重要因素,它通过内化的方式来教育人们对于善恶行为的判断和选择,促使人们自觉遵守社会规范。
法律则是一种强制性的规则,通过制裁和处罚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
不同的需求决定了道德和法律在社会中的不同作用和地位。
三、道德与法律的互动关系1. 道德约束法律的制定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法律的制定。
当社会共识认为某一行为具有道德上的错误或伦理上的问题时,政府和执法机构可能会借鉴道德准则来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以确保社会的正义和公平。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什么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什么1、目的一致,道德和法律都是行为规范,都是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
二者都是重要的社会调控是手段。
两者在根本目的上具有一致性2、内容转化,道德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维护社会秩序所要求的最低限度的道德,是必须遵守的道德。
另一类是有助于提高人的精神素质、增进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较高要求的道德,是应当遵守的道德。
前者通常上升为法律,也是法律所调整的内容。
3、功能互补,道德在调整范围上对法律具有补充作用。
有些行为不宜由法律调整或者本应由法律调整但因立法滞后而尚"无法可依"的,道德调整就起了补充作用。
同时,法律在约束力上对道德具有补充作用。
相比法律,道德的约束是软约束,因此,重要的道德转化为法律,就可以依靠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
4、相互促进。
法律对传播道德具有促进作用。
法律的实施,往往就是一个惩恶扬善的过程,不但有助于人们法律意识的形成,还有助于人们道德观念的培养。
因为法律与道德的评价标准虽有不同,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一致或相近的,而且更为明确,所以法律的实施对道德观念的培养可以起到强化促进作用。
同时,道德对法律的实施也具有促进作用。
遵纪守法通常是道德最基本的要求,增强道德观念有助于人们自觉守法。
扩展资料道德和法律在一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
一些道德,随社会的发展,逐渐凸现出来,被认为对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并有被经常违反的危险,立法者就有可能将之纳入法律的范畴。
反之,一些过去曾被视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则有可能退出法律领域而转为道德调整。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初三政治知识点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初三政治知识点一、引言法律和道德是人类社会中重要的规范体系,它们旨在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公平正义。
虽然法律和道德有着某种相似性,但它们在定义、来源、制定机构以及适用范围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本文将探讨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揭示它们的相互影响和区别。
二、法律的定义与特点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强制执行的一种社会规范,它规定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和相应的责任。
法律是由国家立法机关根据社会现实和具体情况制定和修改的,具有普遍性和强制力。
法律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强制性:法律对人们有着强制力,违反法律规定将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
2.具体性:法律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详细的规定,涉及到各个方面,确保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
3.可操作性:法律的规定相对具体明确,人们依法行事可以遵循法律的规定,不会对正当行为进行限制。
三、道德的定义与特点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觉遵循的一种行为准则和规范,它是通过社会习俗、道德规范和道德理念传承下来的。
道德是一种人人都能接受的伦理价值观念,它主要是起到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
道德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自愿性:与法律强制性不同,道德是人们根据内心的道德观念、品格和自愿选择来行事的。
2.共性:道德是全社会共同遵守的准则,它不仅仅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各个组织和机构。
3.规范性:道德不具有强制力,但是违背道德规范可能会引起他人的不满和社会的谴责。
四、法律与道德的区别与关系法律与道德在定义和制定机构上存在一定的区别,但它们在维护社会秩序和规范人们行为方面有着共同的目标。
它们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法律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并强制执行的,它的具体内容和适用范围可以通过立法程序加以修改。
而道德是由社会习俗、伦理观念等形成的,它的内容主要取决于传统和社会认可的价值观。
2.法律具有强制性,能够通过国家机关进行执法和制裁。
而道德不具备强制力,无法通过外部机构进行强制执行,强调自愿遵守。
论述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论述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引言法律和道德是人类社会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既有相互联系又有区别。
法律是社会权威机构制定的规则和准则的总称,它具有强制执行和可量化性的特点。
而道德是人们内心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它具有约束力和普遍性的特点。
法律与道德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之处。
本文将论述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并分析它们在现实中的意义。
正文法律与道德的共同点法律和道德都是人类社会为了维持秩序和稳定而产生的规范体系。
它们共同追求社会的和谐与公正。
首先,法律和道德都起到了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
法律通过明文规定人们在各种情况下的行为准则,而道德则通过人们内心发展的行为准则来约束个体。
其次,法律和道德都强调了公平与正义。
法律通过审判程序来保障人们的权益,而道德则教导人们要做到公平正义。
最后,法律和道德都追求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法律通过惩罚违法行为来维护社会秩序,而道德通过人们的内心修养来减少矛盾和冲突。
法律与道德的区别尽管法律和道德有共同点,但它们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区别。
首先,法律具有强制性质,而道德则是自愿遵循的。
法律制定者有权利强制执行法律,而道德只能通过个体内心的自觉遵守。
其次,法律是可量化的,而道德是主观的。
法律可以通过具体的条文来确立规范,而道德往往是模糊且没有明确边界的。
最后,法律注重外部行为,而道德关注内心品质。
法律主要规范人们的行为,而道德则更强调个体内部的道德选择和价值观念。
法律与道德的相互关系法律与道德虽然有一定的区别,但是它们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构建了社会规范体系。
首先,法律可以基于道德价值观念进行制定。
法律往往根植于社会的道德价值观念,以保障公正和人权。
其次,道德可以影响法律的执行。
法律的效力往往依赖于大多数人对道德的认同,如果社会上普遍缺乏道德基础,法律难以得到有效执行。
最后,法律与道德可以相互促进,共同维护社会稳定。
法律的制约力和道德的感化力相辅相成,使社会可以更加和谐有序。
法律与道德的现实意义法律和道德在现实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法理学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法理学引言法律与道德作为人类社会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一直以来备受关注。
法律是一种由国家或政府制定、实施和执行的规范,它指导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而道德则是一种价值观念,是个人或群体对善恶、对错、对义务和责任的判断和行为规范。
本文将探讨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从法理学的视角分析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法律与道德的相互关系法律与道德的相似之处首先,法律和道德都是调节人类行为的规则体系。
它们都追求社会的和谐与公正,都试图约束人们的行为,使其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
其次,法律和道德都是社会规范的表达。
它们通过规定权威机构或公认的道德标准,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
法律体现了一个国家或政府的意志,是社会权力的具体表达,而道德则是人们内心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法律与道德的不同点尽管法律与道德有相似之处,但在本质和应用上存在着一些不同。
首先,法律具有普遍性和强制性。
法律是由国家或政府制定的规范,适用于整个社会范围内的人们。
而道德是个人或群体内心的信念和行为准则,具有更加灵活和个体化的特点。
其次,法律是以制定和实施机构的形式存在,有明确的法律程序和组织结构。
而道德则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根据自身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信仰,自觉自愿地遵守的准则,缺乏明确的组织和执行机构。
再次,法律一般通过规定的奖罚机制来推动人们的遵守。
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将受到法律制裁。
而道德依靠人们的道德自觉和内心的约束力来推动人们的行为。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解析法律与道德的相互作用法律与道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
一方面,法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保护道德。
法律规范的制定通常是基于一定的道德价值观念,旨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另一方面,道德可以影响法律的制定和执行。
道德观念在社会中的形成和演变往往通过法律的推动和引导。
法律与道德的冲突与统一然而,法律与道德之间也存在着冲突与矛盾。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法律与道德的要求可能不一致。
论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论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摘要:古至今,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法理学界的难题。
二者之间既是互相对立又相互统一。
法律与道德都是社会规范,二者间存在联系,其相同点都是调整人们的行为,同时二者之间也存在许多区别。
关键词:法律;道德;价值法律与道德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仅在哲学界、法学界甚至在社会科学界一直都是学者们不断研究的问题。
法律与道德缺一不可,它们相辅相成。
目前,我国正在建设法治国家,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它们之间的关系,,发挥这两种资源的配合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法律与道德的内涵1.1法律的定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为了解决纠纷,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从而产生了法律。
法律是指国家认可并由享有立法权的立法机关制定规范的行为准则,它的特点在于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为内容,对全社会公民具有普遍约束力。
法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变化着自己的形式,而且紧紧的跟着时代的步伐。
1.2道德的定义道德是一种观念标准,其作用是衡量某种行为是否正当。
有了道德,人们才能分清什么是善与恶,什么是荣誉与耻辱。
道德对建立和谐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作用,如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一是道德具有认识作用,它教导人们正确的认识到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和对国家应承担的责任和应该尽到的义务,在帮助人们树立健全人格的同时,对其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进行正确引导。
从而能够使人们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也能够帮助人们规范自己的行为。
二是道德具有调节作用,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各种矛盾,这个时候道德充当着润滑剂的功能,帮助人们解决矛盾,减少摩擦,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
2法律与道德的区别法律和道德都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但是两者还是有本质上的不同。
总的来说,道德对人们行为的约束主要是思想方面的,比如人生目标、生活意义等。
相对来说,法律则是从精神方面约束人们的行为,更加注重对行为的控制。
法律与道德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冲突
法律与道德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冲突法律与道德作为社会秩序与规范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分别体现了法治与德治的原则。
尽管二者存在一定的联系和互动,但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出现冲突。
本文将就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和冲突进行探讨。
一、法律与道德的关系1. 共同目标:法律与道德的共同目标都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共利益、促进社会进步。
倡导契约精神、互助互利、公正公平等。
2. 法律基于道德:法律规范的形成往往基于共同的道德价值观。
法律的制定通常依据社会中普遍接受的道德准则,并以此作为法律的依据。
3. 法律的补充:对于一些道德无法完全覆盖的行为,法律提供了明确的规定和约束。
法律的作用在于填补道德规范不足的地方,以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
4. 法律规范的权威性:相对于道德规范,法律规范具有更高的权威性和约束力。
法律是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具有强制性和可执行性。
二、法律与道德的冲突1. 价值观差异:由于不同个体和不同社会群体对于道德的理解和认同存在差异,可能导致法律与道德之间存在冲突。
例如,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同性婚姻可能被视为违背道德的行为,但在另一些地方,却被法律允许。
2. 道德先于法律:道德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先于法律的形成。
某些行为早已被社会公认为不道德,但法律却未能及时制定相应规范。
这时,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冲突就会暴露出来。
3. 革命与变革:在一些历史时期,社会的法律与道德观念存在激烈冲突。
例如在某些革命时期或社会变革时,法律可能成为压迫的工具,对抗道德正义。
4. 个人道德与法律义务:个人的道德标准与法律所规定的义务有时也会发生冲突。
例如,一个人可能在法律上被要求为了自身利益作出某种选择,但其个人道德可能产生不同的判断。
三、解决法律与道德冲突的思路1. 法律与道德教育:加强公众对法律和道德的教育与宣传,增强公众的法治和德治意识,提高道德与法律的一致性。
2. 法律规范的合理性:法律规范的制定应更加合理且能够反映公众的共同道德观念,以减少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冲突。
论法与道德的关系论文
论法与道德的关系论文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法和道德都是相互依存着,交替出现着的,如以法治国或者以德治国的文明历史。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论法与道德的关系论文,希望大家喜欢!论法与道德的关系论文篇一《论法与道德的关系》【摘要】在众多社会群体的几千年的文明中,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法和道德都是相互依存着,交替出现着的,如以法治国或者以德治国的文明历史。
纵观历史,无非是过激的法治或者德治,但是两者中的任何一者从未消失,反而总是在另一者的极端终结时,以更重要的方式出现。
而在高文明的现代,很多社会群体都实现了法治的根本原则,同时紧抓道德的建设,使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补充,使得社会群体的政治环境与经济环境和谐融洽。
而本文着重通过对两者的共同点进行分析,同时对不同点进行比对,使得二者关系更加明朗,使法与道德两者更好的促进社会群体的融洽发展。
【关键词】法律;道德;法治;德治一、法与道德本质的共同点以及区别分析了解法与道德的关系,首先要深入剖析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包括相同点以及区别,从而才能更明了两者衍化出的各种社会形态,最终对其掌握,充分的为社会群体的和谐发展和目标实现作出正确导向和决策指导。
(一)法与道德的本质共同点1.两者都是一个具体的完整的系统的概念,道德起源于最原始社会各个部落的群体生活习惯,没有明确的准则,一切出发点均为习惯。
同时,也依靠大多数成员的习惯进行着调整。
由于其存在着相当的自我控制与自我改变的属性,所以存在着更多的无方向性。
当其发展到一定程度,成员关系的层次和相互关系逐渐复杂,各自成员的观点也复杂多样,为了更好实现大多数人的意愿,道德则顺势而生。
但是,当社会规模与复杂关系发展到更大的阶段,为了继续维护社会群体成员关系的稳定,就必然需要带有广泛,有力,强制色彩的形式出现,于是,产生了法律,以更明确,更广泛,更有力的方式对社会的根本性问题进行约束和指惩治。
2.法和道德都是规范了社会的比较具体的规范准则,两者在很多方面都是相融相生,相互依存而发挥作用的。
浅析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浅析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法律与道德是社会中两个重要的规范体系,二者相互关联、相互促进。
法律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规范,是国家或政府依据其权威制定并加以保护和强制执行的;而道德是一种内在的行为规范,是人们根据自身的良知和价值观所认同、遵守和倡导的。
法律与道德的相互作用着社会的正常运作。
法律是一种最低限度的行为规范,是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保障。
它通过制定具体的法律法规,规范人们的行为,明确权利和义务的界限,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
道德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行为规范,是社会共识和价值观的表达。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需要根据道德原则去判断和决策,道德的遵守对于法律的执行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
正是因为法律和道德共同存在,才能使社会在秩序和公平方面得到更好地维护和发展。
法律与道德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
法律的制定往往是基于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法律的权威性和可执行性需要借助于道德的支持和认同。
而法律的实施也可以对道德价值产生积极的影响。
通过法律的明确和执行,可以加强人们对于道德规范的认同和遵守,提升社会的道德水平。
道德的演变和发展也对法律的制定和修订产生着直接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进步,道德观念也在不断变化,这就需要法律跟随着社会的需求和道德的要求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更新。
法律与道德在某些情况下存在着辩证关系。
尽管法律和道德通常是共同助力于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但在特定情况下,法律和道德之间也可能存在冲突和对立。
有时法律可能因其局限性而无法完全体现社会公正和道德价值,甚至可能违反一些道德原则。
在这种情况下,道德的要求有时会成为超越法律的指导。
譬如,希特勒时期的纳粹德国法律合法化了对犹太人的迫害,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行为符合道德标准。
同样,一些法律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也需要经过道德的审视,以保证其与社会公共利益的一致性。
谈谈你对道德与法律关系的理解
如何理解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两者具有同一属性,能够互相联系和包容。
道德与法律的区别在于表现形式的不同、内容结构的不同、调整范围的不同和调整手段的不同。
一、如何理解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的理解是法律与道德的交叉与渗透,有两个重要表现:一是法律意识与道德观念具有同一属性而相互联系,二是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调控范围有所重叠而相互包容。
一般来说,凡是法律所禁止和制裁的行为,也是道德所禁止和谴责的行为;凡是法律所要求和鼓励的行为,也是道德所培养和倡导的行为。
法律快车提醒您,反言之,许多道德观念也体现在法律之中,许多道德问题也是可以诉求法律解决的问题。
不过,从规范作用的范围来看,法律与道德对人们行为有着不同层次的要求。
前者一般只能规定最起码的行为要求,而后者可以解决人们精神生活和社会行为中更高层次的问题。
二、道德与法律的区别道德与法律的区别:1.表现形式不同。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一种行为规范,道德是社会认可和人们普遍接受的行为规范??2.内容结构不同。
法律以权利义务为内容,要求权利义务对等;而道德一般只以义务为内容,并不要求有对等的权利。
??3.调整范围不同。
一般认为,道德调整的范围比法律调整的范围更为广泛。
但也有一些法律调整的领域道德并不调整,因此,二者的调整范围是交叉关系。
4.调整手段不同。
法律主要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而道德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等力量来实现其约束力。
三、法律应该建立在什么基础上法律要建立在道德基础上。
道德是崇高规范,法律是最低界限。
没有高尚道德的国家,必然没落;没有完善法律的国家一定混乱。
“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必须统一,必须并举,必须“两手都要硬”。
放松道德教育,反对“道德惩罚”,片面强调“法的唯一性”是有害的。
有些人专门“钻法的空子”,尤其那些“专家”,知道法律的“漏洞”、“空白点”、“模糊地带”,为破坏道德、危害社会的人辩护。
“法”包罗的范畴永远不及“德”复盖的面宽广,立法永远落后于“立德”;“法律”无所不有之日,就是法律完蛋之时;“德”是群众意志的体现,法是专家总结的文字表达;“德”是老百姓的护身符,“法”是律师的摇钱树。
论法与道德的关系论文范文
论法与道德的关系论文范文第1章引言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今天,法律和道德对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它们是考察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
在社会治理中,根本上来说法律与道德要相辅相成,相互适应。
但是由于现实社会的复杂性,在实践中,法律和道德的结合往往不能达到人们期望的状态,正确认识法律和道德之间的关系问题,对于在社会中更好的发挥二者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因此,本文力图通过对法律与道德关系的分析研究,针对我国社会现状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对法与道德关系的完善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以期为促进我国法与道德关系协调发展尽一点绵薄之力,以达到双方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
第2章法律与道德的概述2.1法律的概念和特征2.1.1法律的概念法律是人类在社会层次的规则,它起到对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作用,正义是其存在的基础,以国家的强制力来保证其实施。
法治和法律要逐渐变得适当宽容以利于减少社会矛盾。
法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经济基础决定法律,法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从而为其服务。
法的目的在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是统治阶级实现其统治的一项重要手段[1]。
所以,法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它随着阶级斗争之间的产生、发展而出现,法律将随着阶级斗争之间的消灭而自行消亡。
2.1.2法律的特征(1)具有规范性和普遍性。
法律的规范性是指法律规范是一种一般的、抽象的行为规则,不针对具体的人或具体的事,而是为人们规定一种行为模式或行为准则,在相同的情况下可以反复适用。
法律的普遍性是指法律规范在国家权力所及的范围内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对全体社会成员有效,每个人都必须遵守。
(2)具有严格的结构和层次。
每个法律规范在逻辑上都由假定模式、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三个部分组成;不同法律规范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法律制度和不同法律部门构成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
法律有法定的创制方法和表现形式,不同等级的规范文件之间有严格的效力和从属关系。
2.2道德的概念和特征2.2.1道德的概念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看,道德是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法律与道德之间的辩证关于系
法律与道德之间的辩证关于系1. 引言法律与道德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领域。
法律是以国家或地区的立法机关所制定的规范和条款,具有强制性和具体性;而道德则是指人们对于行为和价值的基本原则和准则的认同,具有自愿性和抽象性。
本文将探讨法律与道德之间的辩证关系,并分析二者的联系、冲突和相互促进的作用。
2. 法律与道德的联系法律与道德有着紧密的联系,二者都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而存在的规则体系。
法律和道德的基础都是对人类行为的规范和制约,二者共同追求社会公正、公平和和谐。
在某种程度上,法律的制定是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而道德又是法律的核心和灵魂。
3. 法律与道德的冲突尽管法律和道德具有联系,但二者并非完全一致。
在实践中,法律与道德之间可能会产生冲突。
法律是通过立法程序确定的,具有一定的形式和程序,对于不同的社会群体可能存在不同的法律规定。
而道德则是人们内心自觉形成的一种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因此道德可能会对某些法律产生质疑或者抵触。
4. 法律对道德的促进作用尽管法律与道德可能会有冲突,但法律对于道德的促进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法律的存在和实施可以约束行为,保护人们的权益和利益,进而促进社会的道德进步。
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可以强化人们对于道德的认同和遵守,推动社会价值观念的进步和提高。
5. 道德对法律的补充作用与法律的具体性和强制性不同,道德是一种抽象性和自愿性的规范。
道德的存在可以填补法律的不足,道德所强调的是人们内心的责任和良知,可以在法律未能覆盖到的领域起到补充和引导的作用。
道德的规范对于塑造公民的品质和道德观念起到重要的作用,使得法律在社会中更加有效和有力。
6. 辩证关系的意义和启示法律与道德的辩证关系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产物。
二者相互制约、互为条件,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秩序和道德价值体系的基础。
法律与道德之间的辩证关系提醒我们,不仅要注重法律的制定和执行,更需要培养和弘扬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论述法与道德的关系
阐述法与道德的关系法是以国家政权意志形式出现的,作为司法机关办案依照的,拥有广泛性、明确性和必定性的,以权益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第一和主要表现执政者意志并最后决定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各样社会规范的总称。
道德是相关善与恶、是与非、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荣誉与羞耻、文明与野蛮等观点、原则和规范的总和,归根结底它是由人们物质生活条件决定并由社会舆论和人们心里信念保证明现的。
1、法与道德的一致性(1)二者有共同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有共同的实质,都担负着确定和保护必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次序的使命,在基来源则上也有诸多一致之处。
(3)二者相辅相成。
它们都有调整和规范人们行为的功能,是引导、评论人们行为的尺度。
法重视于对人们外面行为进行调整,道德则第一调整人们心里的活动。
它们各自从不一样角度发挥调整必定社会关系的作用。
(2)二者互相浸透。
法既表现某些道德精神,又直接给予某些道德以法的效劳,使其既是道德规范又是法的规范。
一般说,凡是法所严禁的行为,也是道德所遣责的行为,违犯了法常常也违犯了道德;法所要求的行为,常常也是道德所鼓舞的行为。
2、法与道德相差别:(1)、法与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不一样范围。
前者属于制度的范围;而道德则属于社会心识形态的范围。
(2)、法与道德的规范内容不尽同样。
法律规范的内容主假如权益与义务,重申二者的衡态;道德重申对别人、对社会合体执行义务,肩负责任,即应该做什么或许不该该做什么,其实不必定要求社会或许别人对其肩负等量的义务。
(3)、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构造不一样。
法律规范的构造是假设、办理和制裁或许说是行为模式和法律结果;而道德规范并无详细的制裁举措或许法律结果。
(4)、保证法与道德实行的力量不一样。
法由国家的强迫力保证明行;而道德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心里观点、宣传教育以及公共斥责等等诸手段。
(5)、法与道德的形成条件和表现形式不一样。
法是依照特定的程序拟订的,主要表现为相关国家机关拟订的各样规范性文件,或许是特别判例;而道德往常是耳濡目染的。
论述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论述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法律与道德存在三种基本关系:一是道德的法律化。
即通过立法把国家中大多数的政治道德、经济道德、社会道德和家庭伦理道德的普遍要求法律化,使之转变为国家意志,成为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行为规范。
一般来讲,道德是法律正当性、合理性的基础,道德所要求或者禁止的,往往是法律做出相关规定的重要依据,因此,大多数调整社会关系和规范社会行为的立法,都是道德法律化的结果。
在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是法律的源泉,是制定法律的重要依据,是评价法律善恶的重要标准。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立法工作,不断加强民主科学立法,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在这个法律体系中,许多法律规定的内容,都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道德法律化的积极成果。
例如,我国法律规定诚实守信、赡养父母、抚养子女、尊重和保障人权、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等等,总体上都反映或者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取向和基本要求。
二是道德的非法律化。
道德与法律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行为规范,在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社会的大多数道德已经或可以法律化的同时,也必须承认少数或者某些道德是不能法律化的。
例如,男女之间的恋爱关系、同事之间的友爱关系、上下级之间的关爱关系、孝敬父母的伦理要求以及公而忘私、舍己为人、扶危济困等道德追求,一般是很难纳入法律调整和强制规范的范畴而使之法律化的。
在某些道德不能或不宜法律化的情况下,不要随意使这些道德问题成为法律问题。
三是某些道德要求既可以法律化也可以非法律化。
目前,有的地方出现的见利忘义、不讲信用、欺骗欺诈等现象,从一定意义上说明我国法律对于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滞后。
法律对道德的促进和保障作用,主要是通过立法方式来实现某些道德的法律化,通过法律来确认和强化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诉求和规范实施。
对于需要法律禁止和惩罚的不道德行为,对于需要法律褒奖和支持的美德善德行为,都应当通过立法予以必要体现。
如何理解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如何理解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法律与道德是人类社会中两个重要的规范体系,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如何理解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一、法律是道德的底线,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法律和道德在某些方面具有一致性,但也有明显的区别。
法律通常被视为道德的底线,是社会规范中最为刚性的部分。
它通过明确的规定和强制力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如生命权、财产权、自由权等。
当道德规范无法有效约束人们的行为时,就需要依靠法律来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
二、道德影响法律制定与执行,指导人们行为道德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对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具有重要的影响。
许多法律原则和规范都来源于道德观念,如公正、平等、诚信等。
同时,道德还通过舆论、习惯等方式指导人们的行为,使人们自觉遵守法律。
在法律的执行过程中,执法者也需要根据道德标准来解释和适用法律。
三、法律与道德相互补充,共同维护社会秩序法律和道德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具有相互补充的作用。
法律通过强制力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确保社会的正常运转;而道德则通过引导和教育来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和行为准则,使人们自觉遵守社会规范。
两者共同作用,才能够有效地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四、法律与道德关系密不可分,互相依存法律和道德在许多方面是相互依存的。
一方面,法律的制定和实施需要考虑到道德的因素,以维护社会的公正和秩序;另一方面,道德的发展和提升也需要法律的保障和维护。
没有法律的保障,道德观念难以深入人心;没有道德的引导,法律也难以得到有效的实施。
五、完善的法律制度是道德实施的基础一个完善的法律制度能够为道德的实施提供坚实的基础。
通过明确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法律可以为道德的实施提供有效的保障。
同时,一个公正、透明的司法体系也是道德实施的重要保障,它能够确保人们在受到不公正对待时得到有效的救济。
六、道德观念影响法律发展和实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道德观念也在不断地演变。
道德观念的变化对法律的发展和实施产生深远的影响。
道德与法的的关系
论“道德”与“法”的关系摘要道德与法都是人类社会特定经济关系的产物,法属于社会制度范畴,道德属于意识形态范畴。
两者都是调节社会关系和人们行为的重要机制。
两者相互区别、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相互转化、相辅相成。
道德与法之间存在着互为避彼消此长、相互转化的动态补给制。
也就是说道德像法律转化,称之为法律道德化。
法律向道德转化,称之为道德法律化。
强化道德与法的结合,把道德中的内容依法的形式制作成条例。
法不能取代道德,道德也不能替代法。
但是可以让法成为道德的坚强后盾,道德与法相辅相成、相融互动,最终取决于法的道德化。
道德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不断更新的,而法具有很强的时代稳定性。
(一)道德与法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
二者都是规范人类行为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必要手段。
道德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法属于社会制度范畴。
道德主要凭借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国家的宣传教育使人们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无意识地认同与服从,从而起到引导人们的言行,规范人们的举止的作用。
而法主要是指一个国家为了维护其既得利益,维护国民的正常生活秩序、约束国民在一定的框架内活动而制定颁发的具体条款。
两者都是调节社会关系和人们行为的重要机制,对人们都有一定的约束力和管控力。
不同的是,道德更强调人类从存在于自身意识中的道德理念去做出公正和仁爱的行为,它没有具体的、系统化的论述与条款,但却能根深蒂固地植入人的内心使人严格遵守。
它没有强制性,却能通过社会舆论对人加以良心上的惩罚。
法与道德恰恰相反,它是由权利统治阶级通过具体化、理论化、系统化的条款、文字去强制人们遵守其规定,它的具体形态就是法律、法规。
因为法是由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所得利益而制定的相应条款,那么它就带有一定的阶级性,并且具有国家强制性和严厉的惩罚机制。
道德与法相互区别、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相互转化、相辅相成。
(二)道德与法之间存在着彼消此长、相互转化的动态补给制。
马克思唯物辩证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论述道德和法律的关系
论述道德和法律的关系
1,道德的基础是诚信、善良。
2,诚信、善良靠法律护佑。
举例,老赖、失信人、集资跑路、贪污腐化、先预售后破产、拐卖儿童妇女、欠薪、诱奸谋杀、诱骗谋财害命等各种套路,这都属于大白天套现诚信、善良的欺诈行为。
3,没有严竣的法律,诚信、善良得不到呵护,则道德不复存在。
小学生养成的诚信美德将在成长的路上遭遇坏人利用,让有道德的人转变成受害者,而逐渐失去道德,痛恨社会。
4,善良没有法律的保驾护航,将被坏人践踏,如家暴、校霸、村霸、抢劫、讹诈等。
5,自私让人失去道德,不及时得到法规纠正,则酿成大错,如假冒伪劣、固封自步、封建迷信、三观不正、歪理邪说。
5,现实的情况告诉我们,好的法律、法规滋生道德,先有法律后有道德。
梦想主义者与三观不正者总是说道德决定法律,这是唯心的。
结论,合理的法律决定道德,法律的执行力度决定道德的层次。
道德和法律的关系
道德和法律的关系引言:道德和法律是社会规范的两种不同形式。
道德是一种内在的个人信仰和价值观,而法律则是由政府制定的规则和法规,在社会中对个人行为进行规范。
尽管道德和法律有着不同的来源和适用方式,但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本文将探讨道德和法律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它们在社会中起到的作用。
一、道德与法律的定义和特点1. 道德的定义和特点道德是指人们对善恶、对正确和错误的认识和评判,并在行为中遵守自己的道德准则。
道德是个体内在的、主观的规范系统,它源于个体的信念、价值观和良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一定程度的变化。
道德行为通常基于自愿和自我约束。
2. 法律的定义和特点法律是由政府制定的、具有强制力的社会规则和法规。
它是公正和公平的原则在社会交往中的体现,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而制定的规则。
与道德不同,法律是强制性的,违反法律会受到处罚。
二、道德和法律的关系1. 影响关系道德和法律相互影响,相互塑造,共同构成了社会规范和价值体系。
道德行为通常是法律行为的先行者,即在制定法律之前,人们会先从道德准则出发进行行为,而后政府会将其纳入法律规范中。
此外,道德观念可以影响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如道德上的反对可能导致某些法律的修订。
2. 互补关系道德和法律在规范个人行为和保障社会秩序方面发挥了互补作用。
道德准则是法律的基础,它们能够引导个体有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行为。
而法律则提供了一个更具体和明确的行为规范,从而保护了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三、道德和法律在社会中的作用1. 确保社会秩序道德和法律是确保社会秩序的主要依据。
道德行为的遵守和法律的执行可以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安宁,防止混乱和冲突的发生。
2. 保护个人权利道德和法律都涉及个人权利的保护。
道德准则鼓励个人尊重他人的权利和自由。
而法律则确保个人权利得到法律保护,当个人的权利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法律途径寻求公正和补偿。
3. 提升社会道德水平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可以促使人们遵守道德准则。
论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分析论文
论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分析论文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法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自然法学派认为,道德与法律有本质的联系。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论文篇1浅谈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道德与法律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毕竟二者属于不同的社会调整规范,有着各自的调整领域。
对它们的调整范围界限不清的话,会导致社会评价标准不一,终将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
法律与道德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产生方式上,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体系,道德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共同认识;第二,在调整对象上,道德通过影响人们的内心信念来调整外部行为,而法律则直接指向人的外部行为;第三,在调整范围上,道德调整的范围几乎覆盖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相比较来说,法律调整的范围就很有限了,法律调整的主要是对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产生实在影响的行为和关系;第四,在表现形式上,道德存在于观念中,缺乏明确的标准,而法律是确定且逻辑严密的规范的集合;第五,在调整手段上,道德主要依靠人们内在信念和社会舆论的谴责来发挥作用,而法律主要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道德与法律的冲突。
大多数情况下,道德与法律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实践中二者发生冲突的现象时有发生。
道德与法律产生冲突的原因有哪些呢?首先,法律与道德之间不是对等的关系。
违法行为在受到法律制裁的同时,还要受到社会道德的谴责,而违背道德的行为却不一定违反法律。
究其原因,并不是所有的道德规范都具有法律效力,统治阶级通过立法的形式把体现本阶级利益的道德准则上升为法律,从而维护统治的社会价值观念基础。
反之,若把所有的道德准则都变成法律,那么道德就取代了法律的地位,这与制定法律的初衷是相悖的。
其次,一方面,法律对道德变化的适应具有滞后性。
道德观念随着物质条件的发展而变化,这种变化需要在长时间的潜移默化中完成,而法律通常产生于道德之后,加之法律的稳定性的要求,法律不能及时快速地作出相应地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摘要:法律不同于道德,我们应当谨守法律的范畴来维护法律的严肃性。
对于道德,在任何一个时期人们对它都会有不同的理解,为道德惩罚保留一定的空间会有更清醒的认识。
道德是对完人的要求,而法律只是对一般人的要求。
关键词:法律;道德
一、问题的提出有这样两个案例:
(一)、某甲作为遗赠人在临终前立下遗嘱,将夫妻共同财产中属于自己的部分遗赠给“第三者”。
遗赠人这种行为符合《继承法》的规定,但是法院最终以其没有遵守“社会公德”为由剥夺了“第三者”继承这份遗产,于是“社会公德”首成判案依据。
(二)、某执法人员接到一居民张某家中正播放“黄片”的举报后带其他人员前去调查,家中仅夫妇二人,执法人员强行要求此夫妇交出“黄碟”,双方发生冲突,当事者也因妨碍警方执行公务被带回派出所接受处理。
这些事情曾经引起一时的轰动,在社会中引起很大反响,且在法学界也激起了较大的争鸣。
在案件的审判过程中,法官由于无法律依据,就当然的引用“社会公德”、“公共利益”等作为裁判的依据。
公众普遍认为这些属于道德范畴,法官的审判损害了法律与道德的界限。
法律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有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有具体规定行为规范的总和。
一个国家没有法律就不能正常运转,它必须要有一系列的法律规定来维护其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方面的统治。
道德则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
活中逐步形成的,通常指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它不仅是人们行为规范,也是人们自身的一种情感、意识和品质, 既是社会上用以判断人们行为是非、好坏、美丑、荣辱的标准,又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善与恶、公正与偏见、诚实与虚伪的观念、情感和信念。
法律和道德的关系是法哲学上的一个永恒难题,而它理论的魅力和实践价值在我国的司法中也日益体现。
在强调法律至上的今天如何理性的把握法律和道德的界限关系是我国立法、执法和司法过程中的难题。
但是有一点应当在法律人员心中毫不动摇:法律不同与道德。
法律与道德到底有多远?
二、简述法律与道德界限关系
法律与道德的理论源于古老的希腊文化,至今绵延数千年,但它的理论活力仍然经典不衰,尤其在战后法律与道德的对峙被推向了高峰。
最具代表性的是自然法哲学派和分析实证主义哲学派。
虽然中西方文化思想彼此差异,但法律和道德关系的论题在我国亦受到思想家们的普遍关注。
在中国古代,法律和道德的关系始终在用“惟德”、“惟法”和“法的伦理道德化”之间摇摆,自古以来就坚持德主刑辅,强调法律必须符合道德。
法与道德、与礼法的结合(或者说法对于道德的忍让)是中国法律的传统,传统以及这种传统加强着的意识对于中国的法治有着根本的阻碍:它使一种法律的技术化在中国长期以来无法形成或举步维艰,从而使它始终徘徊于伦理评判的框架之中。
而追逐法的伦理道德化的思想仍然在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
“中国古代以淹没、扼杀主体利益的伦理
价值来设计法律固不足取,同样,今天我们若试图将一个不现实的标准契入法律机体将势必毁坏小心翼翼创造出来的法律秩序。
”
三、律和道德的区别
(一) 形成的条件不同
道德是在原始社会作为独立的或是与宗教、习俗(习惯)相混合的形态而存在,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经过长期的实践活动自然形成的,它是各种社会形态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它没有确定的形成方式,也没有程序上的要求。
而法律是立法机关按照一定的立法程序制定认可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只有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才可把本阶级的要求体现为法的形式。
(二) 调整范围不同
道德调整的范围广袤于法律,它几乎涉及到人们社会生活、社会活动的一切方面,既包括行为,又包括人们的思想、品德和动机。
而法律的主要内容是权利和义务,一方享有权利另一方则负有义务。
它表现为一定行为的禁止和肯定上,对人们的行为是合法还是违法,是否构成犯罪以及违法犯罪所达到的程度和所造成的后果作出相应的评判。
在意识领域道德的独立调整性是法律永远也不可及的,道德可以支配人类的内心活动。
道德主要是反省、评价行为的动机。
有人认为法律如同道德一样可以插足于人的内心世界。
[2]于是有必要在这里提出一点质疑。
在现行的民刑事法律中,法律会规定一些主观的心理条件,如刑法上的“故意”、“过失”,但是需要说明的事故意和过失都是构成犯罪的基本要件之一,都必须外化
在一定行为之中,离开行为,他们都只能是作为一种道德风范,不可能成为法律直接调整的对象。
在强调法律道德化和道德法律化的火花中,“落实到操作层面,我们就必须力戒惩罚思想犯罪和单纯的内心过错我们必须坚持法律不能规范人的道德价值观念,仅可以调整人的道德行为的准则,我们必须强调法律对道德行为的最普遍的要求就是个人的道德行为必须符合社会公德和社会秩序。
一旦法律调整超出这个范畴,将无行为及其后果的思想、观念也纳入其调整的范围,或者在现实和潜在的意义上都不会对所在的社会和他人产生消极影响的行为纳入法律调整的领域,那么这种法制不是专制的,就是幼稚的”。
实现方式和手段不同
道德的调整是一般的调整,没有强制力。
它主要是借助评价、教育感化、舆论褒贬来培养人们的道德义务和善恶判断力。
它的调整标准是模糊的,只有被人的良心接受才能产生效果。
这种精神上的强制力因人而异而法律主要是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它以一系列的强制机构为后盾,对整个社会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不管人们心里是否赞成,必须人人遵守,否则对违法者采取强制措施,即在法律标准之内的行为受到保护,超越法律标准之外的行为则受到惩罚。
(四)表现形式不同
道德没有特定的表现形式,它存在于人们的社会意识和社会上的流行观念以及人们的信念中。
而法律往往表现与宪法、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法律文件,它的制定和认可都有一定的程序。
四、道德规范是否体现于民法中?
道德规范是游离在法律规范之外的事物,而民事法律规范中民法基本原则即诚实信用原则、公序良俗原则、公平正义原则等的内涵让我们产生一定的误解:它们经常在执法司法过程中当没有法律依据时以一种道德规范的身份出现,起着补充和解释法律的作用。
在公众的眼里正是因为它们带有道德的色彩,对法律人员做出的结果也容易接受。
但它们到底属于道德还是法律?因为在现实法律至上的社会中,法律工作人员是绝对不能引用道德规范来决定各种法律关系,否则法律的根基就会受到动摇。
既然道德能解决法律的事情,那么法律又有何存在的必要呢?若这些原则是道德规范,那么这些现象是否反映出“道德法律化”的思潮呢?在前文已述,笔者不承认这种模糊法律和道德界限的称呼。
所以我们应当给予原则一定的明确性,对其性质到底是属于法律或是道德作出评价。
同时,这个问题引起了我们另外的思考:立法者有必要将让人犹豫的法律语言更加明朗化,而不是在适用法律时显得模棱两可。
在民事法律规范中,没有“公序良俗”的提法,但在理论界认为:我国的《民法通则》第7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破坏国家经济计划,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第58条规定:“民事行为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的无效”。
而这里地“社会公德”、“公共利益”可以理解为大陆法系的公序良俗,但我国因为受到前苏联民事立法和民法理论的影响,未使用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的字样。
所谓公共秩序,“为社会之存在及其发展所必要之一般的秩序,而个人之言论、出版、信仰、营业之自由,乃至私有财产、继承制度,
皆属于公共秩序”。
所谓善良风俗,“为社会之有在及其发展所必要之一般道德,非指现在风俗中之善良者而言,而系谓道德律,即道德的人民意识”[3]P335。
我国民法违反此两者之法律行为均为无效。
是否意味着公序良俗是道德规范?其实不然,根据上述概念可以推论出法律中的公序良俗并非指的是一般的道德规范,从而不是以个人主观的伦理观、一派之伦理观或一阶级所行之伦理观为标准,本质上它已经属于法律规范,只是人们已经习惯道德语言的称呼。
所以在这里必须提出一个严肃的问题:法律使用道德语言造成了法律语言和道德语言的混乱,因此,最好是从法律中清除所有的道德语言或是给予其一个明确的法律上的解释。
在现今法治社会,法律和道德之所以难以区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因为法律和道德之间具有深厚的社会和文化渊源。
违反法律的人在受到法律否定评价的同时,往往也会在道德上受到社会的谴责。
以一个发展的眼光看待法律与道德,两者在一些地方是相互沟通的,当道德的力量已不足以调整社会关系时,就将此道德制定成法律,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调整这些社会关系。
其实道德和法律应当协调发展,任何一个都不能超越对方,但是法律仍然不同于道德,法律应当比道德更先进,法律应当能够引领道德,而做到这一步并非简单易事,关键是如何健全法律、规范法律语言。
参考文献:
[1]徐向华.中国立法关系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2]郝铁川.精神文明建设与法治[J].上海社科规划通讯,1996,(1):5.
[3]史尚宽.民法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