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怎样认识语文学科性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怎样认识语文学科性质

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历来是理论界争论不休的话题,之所以说“理论界”,主要是站在教学第一线语文教师的立场说的。不管人家对此争得如何激烈,或已趋于共识,处于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似乎对此总是很平静,甚至有这样的情况,你只要深入到县市以下的学校,特别是非重点学校了解一下,就不难发现,不少教师对学科性质争论的事知之甚少,即或有一点耳闻或涉猎的,对此也很漠然,以为这对他们的日常教学并没有多大的影响。

这不能责怪或苛求一天到晚揣着课本、教参、备课本、作业本忙碌不休的语文教师,他们对语文学科也有自己的定位,虽然并没有多少时间可以作一些理性的概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如何让自己的学生考得好、考高分,左右了这些教师的思维,对于“工具性”也好,“人文性”也罢,似乎是很遥远的事,“语文是慢功,一下子提高成绩很难”、“语文学科在时间上总敌不过数理化”、“作文批改太累又无多大效果”,甚至“语文课上不上没多大关系”等,或许是不少教师在实践中尝尽了酸甜苦辣后的最直观感受,虽缺少理性的概括,但对这门学科性质的理解或许就在其中。语文教师们不可能没有对语文性质的直感。

笔者从教二十年来,先后教过初中语文和高中语文,在此之前的代课中,还教过小学语文,在开始的阶段,搬教参是教学的主要内容。近几年来,对语文学科的性质问题也作了一些较为理性的思考。

首先,语文教师对所任教的学科须有性质定位、目标定位,这样才不至于使自己的教学跟着教参转,跟着考试跑,从而失却鲜活的个性。

我们如果没有更多的时间参与“性质”之争,但我们应有兴趣了解“性质之争”,这样有利于我们从宏观上把握这门学科的基本任务,日常教学才有稳固的根基。如果只围绕考试转,考什么,我教什么,不考什么,我不教什么;而考试考什么又是经常在变化的,如此跟着跑则定会使师生疲累不堪。倘使能从宏观上把握语文学科的根本目标,不只低头拉车式地实干,更是抬头看路地巧干,学生有了应有的素质,不管怎么考都能对付不说,更重要的是能使语文教学真正走出“应试”的误区。

只要我们稍加学习,关于语文学科性质之争,正是我们语文教学渐趋成熟的标志,对于这方面的内容,我们不妨梳理如下。

其次,在宏观把握的基础上,一线教师有必要也有能力,从实践的角度对学科性质作一些更为深入的研究,而事实上,有的问题,处于实践中的教师一看就很清楚。

分析研究学科性质,首先要讲究科学有效的方法,即明确分析的视角,明确从哪些方面,从什么层面,以什么为参照等来审视它。我们不难发现,学科的“工具论”、“人文论”、“工具与人文兼顾论”等都是有道理的,但有时候又未免看问题过于简单,这或许正是一线语文教师不感兴趣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实语文学科的性质中都含有这些成份,只是在不同的阶段上,有其不同的表现,在小学识字阶段,强调人文性自然不当,而在高二、高三只把语文当作语言的工具似又不妥,问题的复杂性还在于同样是工具性,小学、初中与高中的不同阶段上,又表现出不同的表征与特点。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1、从语文教学整体内容上说,语文学科性质在其阶段上呈“工具”渐减,“人文”渐长的趋势。

最明显的是在小学的低年级阶段,主要以识字为主,学习简单的组词与句子,如果这时候把语文学科当作“人文为主”来上,那自然是荒唐的。这时候,学生学语文自然是要学习掌握语言这一基本工具的基本功能,否则无法进行后续的学习。过去在三四十年代或者刚建国时,强调语文工具作用,其实主要侧重在这方面,因为那时候受教育的水平较低,或者说办学的层次较低,孩子能上学就不错了,上低小的已能识字,上高小的已是“文化人”了。如果把这种“工具”作用扩大到现在的初中与高中自然是不恰当的。因为事实上虽然“识字”是一生的事,但初、高中的语文教学有更为广泛的内容。

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语言认读能力后,就会接触越来越复杂的文章,而这样的文本不单纯是语言,而是文化的载体,学生透过字面,会得到也应该得到更有丰富的内蕴的东西,这时候的语文教学自然不能仅从“语言工具”或“交际工具”的角度来看问题了。高中语文的鉴赏等内容,自然具有丰厚的人文要求在里面了。

同样,学生在“造句”、“写一段话”等表达训练基础上,能会用学过的常用词后,就会开始尝试记述较为复杂的事件,并在其中自觉不自觉地反映自己的看法,倾诉自己的情感,写作的性质不再仅是语言工具运用的训练,而人文因素不断增多。

有的同志也许会说,学生学语言,就是学文化。持“人文论”的同志曾举例

说:学生学“家”,不只是学方块文字,而从此可以学到关于“家”的文化内含,这并没有错,但是,学生对“家”这一方块文字内涵的理解并不是一步到位的,他最早接触的还是语言表象,如果在一年级教学生认“家”时大讲可以有多种含义,又讲“家”下面的“豕”反映最早的“家”的有什么特征等,那自然是可笑的。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工具”,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上,也是不同的,同是宣传环保,初中生或许借助于形象的故事,高中生或许借助于理性的演讲,他们都借助了“工具”,或以生动的语言,或以思辩的言语,都是工具,其性质并非等同,而与小学生抄写得工工整整、配以各种色彩插图的板报又完全不同了。这给语文教师的启示是: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在各阶段都不能忽略,但应根据各阶段特点来组织教学,使学生的“工具”把握日益完美、日益扎实。

2、从语文教学各方面内容看,语文学科性质在其各点上呈“侧重性”特点。

以“说明文”教学与“小说”教学看。

说明文以介绍科学知识为主。学习说明文,虽然要让学生了解说明的内容,学生也能从科学知识中得到许多有益的东西,但最主要的自然是学习如何从说明语言中筛选信息、概括要点,学习如何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运用准确的语言把某种特点、功用等说清楚。因此,在说明文读写中,“工具”的特点较为明显,而“人文”的因素相对薄弱些。虽然现在面对科技的发达,人文精神的某些缺失,令世界有识之士都重视审视科技对人类的影响,大学生的自然学科都强调人文精神的宏物,但这些似乎不是“说明文教学”这一具体工作的主要任务。

小说教学更多的是文学教学,特别是高中的小说教学,虽然文学离不开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但是这里的“语言”不单是作为工具的“语言”了,其人文内涵已占主要地位,我们引导学生品味葛朗台这一人物的语言,自然大不相同于体味说明文的准确。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常常把小说当作记叙文来上,这或许是一个过渡,即从一般写人记事这一语言工具的学习过渡到人文语言的品味上来,不明白这点,给高中生大讲小说的结构,这正是目前高中小说教学失误、成绩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

3、从学生的能力发展与需要看语文学科的性质,或者说应有的性质,我们也不难发现其阶段性与侧重点。

这可能是我们理论研究缺乏的视角,由于缺少这方面的思考,我们的教材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