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国际分工

合集下载

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
展。里昂惕夫认为:美国工人的劳动生产 率是其它国家工人的3倍。因此在劳动以效 率单位衡量的条件下,美国就成为劳动要 素相对丰富,资本要素相对稀缺的国家。
基辛研究结论为:资本较丰富的国家
倾向于出口熟练劳动密集型商品,资本较 缺乏的国家倾向于出口非熟练劳动密集型 商品。

这种解释违背了H-O理论中劳动同一
1、被纳入国际分工体系的国家越来越多 2、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不断加深 3、国际分工形式多样化 4、构筑国际分工的纽带在加多
第三节 国际分工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自然条件 二、社会生产力 三、人口与生产规模 四、资本国际化因素 五、生产关系因素 六、经济贸易政策因素
各国参与国际贸易获得比较优势利益
各国的生产要素价格得到均等化
4、作用机制
要素丰裕度 要素价格 产品成本 价 格的差异 国际贸易
5、理论分析
(1)、各国产品价格的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的 直接原因
(2)、各国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异是国际贸易的 必要条件
(3)、各国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异是由生产要素 价格的相对差异决定的
提高劳动生产率;

提高劳动熟练程度;

节省与生产无关的时间;

有利于发明创造和改进工具
增加物质财富。
4、举例说明
①分工前
英国
葡萄牙 合计
毛呢产量 所需人数 (单位) (人/年)
1
70
酒产量 (单位)
1
所需人数 (人/年)
120
劳动生产率
0.011
1
110
1
2
2
80
0.011
②分工后
第三节 国际分工发展的制约因素

第三章国际分工

第三章国际分工

一是国家之间的产品专业化的分工:指对同一产品的 不同型号、规格的专业化分工。 二是国家之间对零部件的专业化分工。 三是国家间对不同的工艺流程的专业化分工(生产过 程的不同阶段)。



2、国际分工的领域不断扩大,从商品生产领 域扩大到服务业领域,且出现了相互渗透之势。 3.跨国公司的地位和作用大大加强。 4.区域性经济组织内部分工趋势加强 5.从分工类型看,从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发展
4)绝对成本论例证

这里以英国和法国两个国家生产生铁和小麦为例。 (1)英国和法国进行国际分工之前,各自具有不同 产品上的绝对优势,如表1。
表3-1 英法分工前每吨产品所需劳动量

英国 法国
生铁(吨) 50天 100天
小麦(吨) 100天 50天
按斯密的理论,英国在生产生铁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应 该分工生产生铁而放弃小麦的生产;相反,法国在生产小麦 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应该分工生产小麦而放弃生铁的生产。
偏 好 相 似 理 论
产 业 内 贸 易 理 论
国 家 竞 争 力 理 论
一、 亚当· 斯密的国际分工理论


(一)之前的思想 早期的分工交换思想 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 货币平衡论 贸易平衡论 重农学派的贸易观点
亚当· 斯密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1723年亚当斯密出 生在苏格兰法夫郡。亚当· 斯密的父亲也叫亚当· 斯密,是律 师、也是苏格兰的军法官和寇克卡迪的海关监督,在亚当 斯密出生前几个月去世;母亲玛格丽特是法夫郡斯特拉森 德利大地主的女儿,亚当斯密一生与母亲相依为命,终身 未娶。
二、国际分工的产生、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
表现:出现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最初的分工形式。

第三章__国际分工

第三章__国际分工
(1)垂直型国际分工 (2)水平型国际分工 (3)混合型国际分工
23
(1)垂直型国际分工
垂直型国际分工: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差悬殊的 国家(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
从历史上看,19世纪形成的国际分工是一种垂直 型的国际分工。当时英国等少数国家是工业国,绝 大多数不发达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农业国,工 业先进国家按自己的需要强迫落后的农业国进行分 工,形成工业国支配农业国,农业国依附工业国的 国际分工格局。迄今为止,工业发达国家从发展中 国家进口原料而向其出口工业制成品的情况依然存 在,垂直型的国际分工仍然是工业发达国家与发展 中国家之间的一种重要的分工形式。
二战以后,跨国公司的兴起对国际分工的 发展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跨国公司的兴 起不仅使商品交换市场不断扩大,同时还推动 了国际分工向多层次、多元化方向发展。
17
五、交通和通讯事业发展:影响IDL的参与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交通运输业的现 代化,特别是高效率的运输工具的出现和物 流产业的兴起,商品交换的空间距离正日益 缩小、运输时间不断缩短、运输费用大大减 少,推动了分工的国际化进程。
(二)各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其在IDL中地位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三)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IDL的形式、广度与深度 (四)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IDL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高新技术产品:“火星探测器”,“载人航天飞船”
15
三、人口与生产规模:影响参与IDL的张力
各国人口和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为国际贸易和 国际分工提供了必要性。资源丰富,人口稀少 的国家往往侧重于发展农业、牧业、矿产等产 业;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和地区则 更偏重于对工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扶持。
特别是15世纪末到16世纪中上期的“地理 大发现”和殖民地开拓,开拓了市场,促进了手 工业向工场手工业的过渡,资本进入原始积累 时期。

三章节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三章节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第一节 国际分工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
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国民经济 内部分工超越国界,向国外延伸发展的结果,是 产生国际贸易和形成世界市场的基础。
国际分工是历史、 经济的范畴
二、国际分工的产生与演变
(一)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
1. 国际分工的过程伴随着野蛮的掠夺 2. 分工主体是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特殊分工 3. 对强迫参与分工的另一方的社会经济发展不 仅没有起到促进作用,反而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甚至是倒退或毁灭
1.分工的中心由原来英国扩大为英、法、德、
日、美等一组发达国家为工交换的商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4.加重了殖民地国家经济发展的两种依赖性
5.形成了相互依赖的世界市场
(四)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二战以后)
1.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型分工占主导地位 2.国际间工业部门内部分工逐步增强 3.国际分工国家的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 4.区域性经济集团内部分工加强 5.国际服务分工逐步形成 6.跨国公司内部的网络化国际分工体系逐步形成 7.“大脑——手脚”型国际分工成为潮流
三、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
(一)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 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土地、水流、自然资源、 地理位置和国土面积等等。
(二)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 的决定性因素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国际分工的广度、深度和形式
各国生产力水平决定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科学技术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第二节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一、国际分工与国 际贸易的发展速度
1. 国际分工为国际贸易提供交换的物质基础 2. 国际分工的优越性会吸引各国主动参与国际 贸易 3. 国际分工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持续发展

第三章 国际分工

第三章 国际分工

第三章国际分工国际贸易是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正如国内分工的存在是商品交换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础一样,国际分工则是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础,因此,我们对国际贸易的研究必须从分析国际分工开始。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及类型(一)国际分工的含义1.分工的含义:分工又叫劳动分工,是各种社会劳动的划分与独立化。

在历史上,劳动分工存在各种不同的形态,并且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1)在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即原始社会的初期和中期,以性别和年龄等生理特征为基础的自然分工占支配地位。

92)到了原始社会后期,这种自然的分工逐渐以劳动部门的不同特点为基础的社会分工所取代。

自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不断深化和发展,但到资本主义社会初期,这种社会分工还局限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范围,未能超出国家的界限。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分工的不断扩大和深化,特别是产业革命发生后,大机器工业所创造的巨大的生产力终于使社会分工超出了国家的界限,发展成为国际分工。

2.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

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的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

(二)国际分工的类型国际分工的类型是指各国在参加国际分工时,根据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所形成的不同类型的分工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国家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不同地位。

1.垂直型国际分工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分工,是国家间农矿业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之间的分工,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工。

在这种国际分工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使发展中国家成为其工业品的销售市场和原料的供应地。

当然,发展中国家利用初级产品的自然优势同发达国家进行贸易,可以扩大出口收入和进口本国所需要的先进技术设备,从而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战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还未完全从单一的经济结构中摆脱出来,对工业发达国家的依赖程度还教高,工业品情况仍然存在。

第三章国际分工

第三章国际分工

第三节
国际分工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因素:社会生产力 二、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自然条件
三、人口、生产规模和市场因素 四、国际分工深入发展重要条件:资本国际化 五、决定国际分工的性质:国际生产关系 六、推动或阻碍国际分工:经济贸易政策
第四节

国际分工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 国 家 竞 争 优 势 》
1、波特竞争优势理论的内涵
是微观企业竞争优势、中观产业竞争优势和宏观国家竞争优势 的有机整体。既探讨了要素、技术及其他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又整合了价格因素与非价格因素对竞争优势的决定,又反映了竞争 优势与国际贸易的动态变化。 波特理论的核心思想体现在他的国家竞争优势四因素菱形模型中. (The diamondof national advantage)。 • 这四个因素是: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产业、企业战略及组织 两个辅助因素:机遇和政府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分工理论
一、马克思反对 抽象地研究 国际分工
二、资本主义国 际分工来源于 产业革命
三、初级阶段的 形式与形成因素
四、资本主义国 际分工的二重性
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说
(Heckscher-Ohlin Theorem)
俄林 (Betil Gotthard Ohlin, 1899-1979) 《域际贸易和国际贸易》 (1933),1977年获诺 贝尔经济学奖

里昂惕夫反论及其解释
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
Wassly .W. Leontief
(一)里昂惕夫反论(The Leontief Paradox)的提出 (二)解释
1. 劳动熟练说 Skilled Labor Theory

03第三章国际分工(精)

03第三章国际分工(精)

毛呢 1.71(单位) 1(单位)
(两国利益 均会增加)
14
2、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
国 家 英国 葡萄牙 酒(1单位) 120(人) 80(人)★ 毛呢(1单位) 100(人) ★ 90(人)
(分工前)
毛呢 2.2 (1单位)
分工原则: 两利取重, 两害取轻。
国 家 英国 葡萄牙

2.125 (1单位)
2. 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说
认为国际贸易促使世界各国生产要素价格趋于均等.这 一理论从生产要素的稀缺与丰裕来进行研究.设有甲(L相 对丰富而K相对稀缺)乙(K相对丰富而L相对稀缺)两 国,开展贸易后,甲国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交换乙国的资本 密集型产品---渐渐地原来丰富的劳动力变得稀缺,其相对 价格也随之上升;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可以满足甲国 对此类商品的需求,从而对国内资本密集型产品的需求减 少---渐渐地原来稀缺的资本变得丰富,必然使资本相对价 格下跌。乙国发生的情况正好相反。资本的相对价格随之 上升,劳动的相对价格随之下降。随着生产要素稀缺和丰 裕程度的变化,两国L和K的价格差别会有所改变,亦即 生产要素的价格有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在两国趋于相等的 倾向,这就是所谓的“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也是 国际贸易必将造成的一种趋势。
教学重点:国际分工发展的制约因素,国际分工理论 教学难点:西方国际分工理论。
2
城市交响曲 分工成韵律
3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含义与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与作用(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一) 国际分工的含义 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 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 发展的结果,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 (二)国际分工的作用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直 接基础,对促进世界生产力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促 进生产现代化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巨大的积极 作用。另一方面,国际贸易对国际分工的深化也会 反过来起促进作用。 4

第三章国际分工理论

第三章国际分工理论
▪ 其他自然资源的不同
凡涅克认为,里昂惕夫的研究没有考虑到自然资源。 如果美国对于某些自然资源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进 口来满足,而这些资源的开发和提炼在美国时耗费 大量投资的,即属于高资本投入的产品,则美国的 进口替代品中的资本密集度必然上升,就会出现里 昂惕夫反论的现象。
▪ 技术差距说 该理论认为,技术领先的国家具有较强开发新产品 和新工艺的能力,形成和扩大了国际间的技术差距, 而又可能暂时享有生产和出口某类高技术产品的比 较优势。出口这类产品的国家也就是资本要素相对
2.7
190
2.375
190
交换结果
酒产量 所需劳动人数 毛呢产量 所需劳动人数 (单位) (人/年) (单位) (人/年)
1
1.7
1.375
1
贸易所得 产量增加 消费增加 理论局限
其理论无法解释贸易双方一方居于绝对优势,而另 一方处于绝对劣势时,贸易发生的基础和原因。
3.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2.2 绝对优势贸易模型
基本假设
(1)两个国家和两种可贸易产品。
(2)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
(3)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 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异。
(4)给定生产要素(劳动)供给。要素可以在国内 不同部门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
(5)规模报酬不变 (6)完全竞争市场 (7)无运输成本 (8)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 生产和贸易模式
认为这种情况是美国对其劳动密集型产品进 行保护的结果,也可能是别的国家对其缺乏 竞争力的资本密集型产品进行贸易保护,从 而使美国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受到限制的 结果。
▪ 技能和人力资源的不同(人力资本说)
赫俄并没有区分劳动的技能方面的差别,而劳动者 在劳动技能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同时,一定的劳 动技能的背后是大量的资本投入,即更多的教育和 培训上的投入。美国在此方面要远远的高与其他国 家而使劳动更富有资本特性。

第三章 国际分工

第三章  国际分工

第三章国际分工考点精析一、国际分工的概念与作用(一)概念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

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国家之间的分工。

(二)作用1 .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2 . 国际分工促进国内分工的发展。

3 . 国际分工推动世界市场的扩大。

4 . 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格局。

二、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一)萌芽阶段这一阶段包括16~18世纪中叶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以及资本主义以前的各个社会经济形态。

由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该阶段只存在着不发达的社会分工和不发达的地域分工。

(二)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包括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

这个阶段发生的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出现在英国,接着迅速扩展到其他国家。

1 . 机器工业为国际分工的发展奠定了物资基础。

2 . 英国成为国际分工的中心。

3 . 世界市场上出现大宗商品。

(三)形成阶段这一段包括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这一时期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资本输出加强,形成了国际分工体系。

其特点主要有:1 . 进入国际分工的中心国家扩大。

2 . 发达国家间出现部门分工。

3 . 亚、非、拉美国家垂直型分工加深。

4 . 生产和消费变成世界性的。

三、当代国际分工的特点(一)国际分工基础在深化1 . 世界性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

2 . 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

3 . 市场经济体制被普遍接受。

4 . 国际分工的参与度扩大。

(二)国际分工形式多样化1 . 垂直型垂直型国际分工是指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纵向分工,主要指发达国家与发展之间制造业与农业、矿业的分工。

2 . 水平型水平型水平型国际分工是指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发达国家之间的横向分工,主要指发达国家之间在工业部门上的分工。

(1)不同型号、规格产品的分工。

(2)零、配件和部件生产的分工。

(3)工艺过程的分工。

3 . 混合型混合型国际分工是指垂直型与水平型混合起来的国际分工。

(三)国际分工格局的主导与层次化1 . 发达国家处于国际分工的主导地位(1)发达国家处于科技发展的领先地位,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纵深发展使社会分工向广化和深化发展。

第三章 国际分工

第三章 国际分工
(1)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更加细化。
(2)跨国公司对国际分工的深化起到巨大的推动 作用。
(3)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分工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1.国际分工与社会分工的区别是(ABCD) A.社会分工是指社会不同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的分工,是各种社会 形态所共有的;而国际分工是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特 别是在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建立以后才形成的。 B.国内社会分工的商品交换受国内价值规律的制约;而国际分工的商 品交换受国际价值规律的制约。 C.国内社会分工的商品交换是通过国内贸易进行的;而国际分工的商 品交换则是通过国际贸易进行的。 D.国内的商品交换受的限制比较少,比较自由;而国际分工之间的商 品交换则受种种限制。如对外贸易政策等。 2.(B)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分工格局 A.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 B.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C.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D.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 3.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是指(D) A.16~18世纪中叶 第一次产业革命前 B.第一次产业革命~第二次产 业革命前 C. 19世纪中叶~二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

二、当代国际分工的特点
1)格局发生变化:发达工业国之间的分工在国 际分工中占主导地位。 2)产业内部分工逐步加强

不同型号、规格产品的专业化分工 零配件和部件生产的专业化分工 工艺过程的专业化分工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工形式发生变化

发达国家高新尖的复杂的加工工业与发展中国家和 地区的简单加工工业的分工 发达国家资本技术密集型制成品生产和发展中国家
二、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 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章国际分工

第三章国际分工

第三章国际分工第一节国际分工的产生于发展一. 国际分工的含义与作用1.含义: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

表现形式是各国货物、服务和要素的交换2.作用:a.国际分工是国家贸易的基础b.国际分工促进国内分工的发展c.国际分工推动世界市场的扩大c.国际分工影响国际格局二. 国际分工的产生于发展1.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2.发展阶段:a.机器工业为国际分工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b.英国成为国际公法的中心c.世界市场上出现了大宗商品3.形成阶段:a.分工的中心国家扩大b.发达国家间出现部门分工c.亚、非、拉美国家垂直型分工加深d.生产和消费变成世界性第二节当代国际分工一. 当代国际分工发展的背景1.第一,发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出现了新兴产业(电子、信息、服务、宇航、生物工程等),产业分工更加细化。

2.第二,发到国家通过“工厂外迁”,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促使国际资本流动加速,跨国公司兴起,形成全球性的生产和流通体系。

3.第三,二战前的殖民体系瓦解,殖民地和落后国家取得政治独立,开始发展民族经济,需要国外的资本和技术。

4.第四,90年代后,世界各国重视经济的发展和合作5.第五,市场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体制的主流,为各国市场的相互融合和分工提供了基础。

二. 当代国际分工的特点1.国际分工基础在加深:a.世界性产业结构在扩大b.经济全球化快递进行c.市场经济体制普遍接受d.国际分工参与度扩大2.国际分工形式多样化:(1)垂直型:指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纵向分工,主要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制造业与农业、矿业的分工。

(2)水平型:指经济发展水平高或发达国家之间的横向分工,主要是指发达国家之间在工业部门上的分工。

表现形式为:a.不同型号、规格产品的分工b.零配件和部件生产的分工c.工艺过程的分工(3)混合型:指垂直型与水平型混合起来的国际分工。

(4)外包型:公司将某些业务由本身内部分工剥离出来,跨国国界的分工。

3第三章国际分工理论

3第三章国际分工理论

• 40年代萨缪尔森对赫-俄理论进行了发展,提出了要素 价格均等化理论,又称赫-俄-萨理论(H-O-S理论)。
1、几个概念:
◆生产要素(Factor of Production)是指生产活 动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在生产中必须投 入或使用的主要手段。通常指土地、劳动 和资本三要素,加上企业家才能为四要素。
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
由于国际价值决定的特点,使得参加国际贸易 的双方都能获得利益
如果国别价值低于国际价值,按国际价值交换, 可获得超额利润
如果国别价值高于国际价值,按国际价值交换, 较多的国民劳动换回了较少的劳动。但商品进 口后,还要再在国内市场上进行交换,交换的 不是国内不能生产的,就是生产成本很高的, 按国内生产条件交换仍然有利可图
解释: 1、要素非同质论 2、要素密集度逆转 3、贸易壁垒说 4、需求偏向论 5、自然资源论
• 里昂惕夫之谜是针对要素禀赋论所提出的一种质疑, 它的提出成为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在当代的新发 展的转折点。它推动了人们从更多的因素、更新的 角度去研究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从而 促进了二战以后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2)俄林把李嘉图的个量分析扩大为总量分 析,不是单单比较两国两种产品的单位劳 动耗费的差异,而直接比较两国生产要素 总供给的差异,从一国经济结构中的资本、 土地、劳动力等这些最基本的因素来解释 贸易分工基础和贸易格局。这种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的资源优势理论,对于解释国际 贸易格局,具有实际意义。
定理:根据以上假设,从没有贸易转到自由
贸易,会使在价格上升的行业(出口行业) 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提高,而使 在价格下跌行业(进口竞争行业)中密集 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降低。
例如: 甲国劳动力资源充裕,缺少资本→工资低, 利息率高→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进口资本密集产品→劳动工资上升,资本 利息率下降。

第三章 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第三章  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国际生产关系从根本上决定国际分工的性质。生 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国际生产关系的基础。当代 国际分工的资本主义性质。资本主义的国际分工 的两面性:进步性/剥削、掠夺、不平等性。 上层建筑(国家干预)对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起推进或延缓作用。上层建筑指建立在经济基础 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 国家力量、经济政策、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政治 制度、文化观念等。如日本的贸易立国战略、科 技立国战略等,德国的幼稚产业保护论,中国的 改革开放政策等。
Type of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Division of Labor
Vertical
Horizontal
Mixed
按各国间关系 的性质划分
工场手工业时期 宗主国与殖民地 之间的分工
产业革命时期 宗主国与殖民地、 半殖民地之间的分工
二次大战后 发达国家间的水平分工 和发达国家—发展中 国家间的垂直分工
• 国际分工的形成机制显著变化(资本主义 国家主导国际经济秩序、跨国公司成为国 际分工的主角、社会主义国家参加了国际 分工) • 国际分工呈网络与梯级转换式发展(区域、 国家、部门、企业彼此之间的互动网络体 系,雁行模式) • 国际分工为所有国家提供发展机遇(发达 国家的累积和集聚优势/发展中国家的后发 优势)
Exports of Goods and Services, 1980-2000
Goods Services
400 350 300
(1980=100)
12000 10500 9000 7500 6000 4500 3000 1500 0
Billion $
250 200 150 100 50 0
19 80

第三章 国际分工

第三章  国际分工

第三章国际分工学习指导★本章主要内容与要求1.国际分工的含义(掌握)2.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以及各阶段的特点(掌握)3.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主要因素(掌握)4.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尤其是对商品结构的影响(掌握)5.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国际分工的学说以及各学说之间的联系:(1)绝对成本说(掌握)(2)比较成本说(掌握)(3)生产要素禀赋说(了解)(4)里昂惕夫反论以及其他有关学说(了解)★本章重点与要求提示本章是本课程的重点章节之一,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章节知识的基础,一定要认真对待:1.国际分工的含义,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以及各阶段的特点,尤其是二战后的特点,要注意战前与战后进行比较,弄清各阶段特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3.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各主要因素,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论述;4.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在理解的基础上要学会论述;5.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国际分工的学说,重点掌握绝对成本说和比较成本说的主要内容,并且会举例说明这两个学说。

要弄清各学说之间的内在联系。

★本章知识网络图:同步练习一、填空题1.国际分工是和的基础。

2. 是社会分工的前提条件。

3.二战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成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对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一国内部社会分工的延伸,表现为生产的、和。

5.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出现了和之间最初的分工形式。

6. 的建立为国际分工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7.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国际分工基本上是以为中心而形成的。

8.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世界市场上交换的商品种类发生了变化,奢侈品已经被国际贸易中的所取代。

9.19世纪中叶到二次大战之间,同,生产国同生产国之间的分工日益加深,形成了国际分工新体系。

10.战后的国际分工格局中,与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

与的分工在发展,而传统的、、的分工在削弱。

第三章国际分工

第三章国际分工
际化的趋势,促使整个社会分工向纵深发展。 • 2. 9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 • (1)建立起全球性的生产体系和贸易体系。 • (2)金融、货币和投资市场囊括全球。 • (3)出现了世界范围的人力资源流动。世界性移
民、人才跨国培养、公开和隐蔽性流动都在加大。 • (4)建立地区和全球性的管理和协调机构与机制。
二、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
(一)萌芽阶段
• 这一阶段包括16-18世纪中叶资本原始积累 时期以及资本主义以前的各个社会经济形 态。由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该阶段只 存在着不发达的社会分工和不发达的地域 分工。
• 16世纪后出现最初的垂直型国际分工形式。
(二)发展阶段
• 这一阶段包括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 这个阶段发生的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出现 在英国,接着迅速扩展到其他国家。伴随 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得 以确立。它加快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分工的 发展,促进了国际分工。其特点如下:
(二)国际分工形式多样化
• 1.垂直型 • 2.水平型 • 3.混合型 • 4.外包型 • 5.网状型
1.垂直型国际分工
• 是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纵向分工。 • 19世纪形成的国际分工就属于垂直型分工,
主要指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殖民地之间 制造业与农业、矿业的分工。 第二次世界 大战后,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这 种类型的分工有所削弱,但仍然是发达国 家与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以外的发展中国家 之间的一种主要的分工类型。
• 1.进入国际分工的中心国家扩大 • 这一期间完成产业革命的法国、德国、日本、美
国等发达国家都进入国际分工中心国家的行列。 这些国家制约着国际分工的机制。 • 2.发达国家间出现部门分工 • 3.亚、非、拉美国家垂直型分工加深 • 4.生产和消费逐步变成世界性的

第三章 国际分工

第三章 国际分工

第三章 国际分工 第二节 当代国际分工

当地国际分工的特点

国际分工基础在深化

世界性产业结构在扩大 经济全球化快速运行 市场经济体制普遍接受 国际分工参与度扩大 垂直型 水平型 混合型 外包型 网状型

国际分工形式多样化

第三章 国际分工 第二节 当代国际分工

当地国际分工的特点
第三章 国际分工 第四节 国际分工理论

奥林的国际分工理论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精要

贸易的直接原因根基于商品的价格差异 货物价格的差别来源于国家间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 生产要素的比例决定具体产业的设立 深化李嘉图比较成本产生的来源 从个量分析扩大为总量分析 为参与国际分工提供产业范畴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贡献

国际分工格局的主导与层次化

发达国家处于国际分工的主导地位

发达国家科技领先 以发达国家为母国跨国公司成为当代国际分工的营造者 发达国家成为全球化的引领者 以发达国家为主或中心的地区经贸集团影响显著 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离开外围 区域性经贸集团内部分工加强 地区性区域分工加强 服务分工尚未形成固定模式

亚当· 斯密的国际分工理论


亚当· 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英国人, 西方经济学古典学派主要奠 基人,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 理论的创始者。 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国富论》)

第三章 国际分工 第四节 国际分工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