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四课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四课知识点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1.遣唐使
(1)含义:唐朝时期,为了学习中国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
(2)概况: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同行的还有许多留学生和留学僧。
(3)代表人物:阿倍仲麻吕(晁衡)
(4)贡献: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鉴真东渡
(1)时间:唐玄宗时期
(2)过程: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754年,鉴真第六次东渡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3)地位:鉴真是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
(4)贡献: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传播唐朝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唐与新罗的关系
①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②新罗仿唐朝建立了政治制度、科举制,还引入了中国的科技成就;
③朝鲜半岛的音乐也传入中国。
三、玄奘西行
1.时间:唐太宗贞观初年。
2.目的:到天竺(唐时称古印度,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求取佛经,研习佛法
3. 过程:玄奘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
遍访名寺,研习佛法,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
4.贡献:主持翻译佛经,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由其口述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581年-618年)建立: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统一: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灭亡:618年(隋炀帝二世而亡)二、隋朝在诸多方面创规立制,是一个创新的朝代,开创了中国历史新局面。
具体表现在:选官制度上开始实行科举制;在经济方面开通了连接南北的大运河。
1、大运河的开通(隋炀帝)①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②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③长度和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④四个组成部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⑤连接五条河流: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⑥开通的作用(意义和影响):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消极作用: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2、科举制(隋炀帝)①创立(隋朝):隋文帝开始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②完善(唐朝):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最为重要。
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
③发展(明朝):八股取士④科举制的积极影响: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革,加强皇帝选官和用人的权力,扩大官吏选拔范围。
2)推动教育发展。
3)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持续1300多年。
三、隋朝的灭亡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时间:618年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唐朝的建立和统一(618年-907年)618年,李渊建立唐朝,以长安为都城,李渊就是唐高祖,并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二、唐太宗(李世民)与“贞观之治”(1)主观原因:他吸取隋亡的历史教训,他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2)客观措施:①任用贤能。
唐太宗广纳贤才,有敢于直言的魏征;知人善任,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房谋杜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的宰相。
七年级历史第4课知识点表
七年级历史第4课知识点表本文旨在为历史学习者提供七年级历史第4课的知识点表,帮助学习者快速掌握和记忆该课程的主要历史知识点。
以下是该知识点表:
一、中华文明古国与文化的起源
1. 中国历史的起源和发展
2. 中华文明古国的起源和特点
3. 文化的含义和作用
4. 文化对一个国家的影响
二、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兴起
1. 两河流域文明的起源和特点
2. 粟特人的奴隶贸易
3. 新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社会和古代两河文明的兴起
4. 城邦制度与两河文明的兴起
三、古埃及文明的发展和特点
1. 古埃及文明的起源和特点
2. 尼罗河的重要作用
3. 法老王的统治和繁荣时期的建设
4. 古埃及社会的结构和文化特点
四、古印度文明的发展和特点
1. 古印度文明的起源和特点
2. 婆罗门教和佛教的兴起
3. 古印度的政治和经济
4. 古印度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特点
五、中国封建社会的起源和特点
1. 中国封建社会的起源和特点
2. 周朝的建立和分封制度的产生
3. 封建制度的实行和演变
4. 封建统治的特点和影响
六、中世纪欧洲的封建社会
1. 中世纪欧洲的封建社会
2. 修道院和皇权与教皇的斗争
3. 封建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4. 文化和教育的发展
七、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伦理
1. 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伦理
2. 儒家思想的兴起和影响
3. 道家和墨家思想的发展和特点
4. 佛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以上就是七年级历史第4课的知识点表。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到历史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和理解历史知识,从而提高历史成绩。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一、南北重归统一1、隋朝的建立时间: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都城:长安2、隋朝的统一时间:589年二、“开皇之治”隋文帝的统治措施:①改革制度②开展消费③注重吏治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开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运河1、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000多公里。
2、开凿的目的:① 加强南北交通② 稳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3、意义: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第2课“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时间:6___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二、贞观之治1、注重总结历史经历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2、注重开展消费,减轻人民负担;3、崇尚节省;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拟清明,经济开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
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帝武那么天武那么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历史上称武那么天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第3课开元盛世一、开元之治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1)任用贤才(姚崇) (2)重视吏治 (3)崇尚节省二、盛世经济的繁荣1、农业(1)农耕技术的开展:育秧移植栽培(2)茶叶消费的开展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3)农业工具的改良:曲辕犁、筒车2、手工业(1)丝织业(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3、商业(1)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2)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一、科举制的诞生与完善二、科举制的影响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时机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开展。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开展。
第5课“和同为一家“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1、吐蕃的风俗习惯①生活的地区:青藏高原一带。
②消费:游牧为业,有的以农耕为生。
③崇尚战功,以战死为荣。
七年级历史4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4课知识点历史是了解我们过去的重要学科。
七年级历史涉及到许多重要的知识点,本文将对第四课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深入讲解。
一、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中国自史前时期便开始了封建制度的形成。
但是直到西周时期,封建体制才正式形成并得以完善。
在封建社会中,土地是最重要的资源,因此封建社会中的阶级观念很强。
父权制度和婚姻制度也是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
二、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在封建社会中,皇帝是最高统治者。
一般的封建国家中,皇帝的权力是无限的。
贵族阶层也是封建社会中的非常重要的阶层。
这些贵族都是由皇帝任命,直接掌控着国家大权。
除了皇帝和贵族之外,还有一些知识分子和匠人也是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
三、封建社会的经济封建社会的经济是以农业为主的,而且农业生产中的土地是最重要的资源。
在封建社会中,贵族阶级掌控着所有的土地和财富。
农民则作为封建社会中最低的阶层,必须依附于贵族阶级才能生存。
同时,手工业也是封建社会中的非常重要的经济支柱。
在封建社会的皇宫中,还有许多工匠为皇室制作礼物和各种器物。
四、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封建社会的文化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封建社会的儒家学说中,「仁义礼智信」是最重要的准则。
对于儒家文化而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佛家和道家的思想也非常流行。
以上就是七年级历史第四课的主要知识点。
我们需要从不同的方面去了解封建社会,以便更好的理解中国的发展历程。
总结七下历史第四课知识点
总结七下历史第四课知识点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如烽火古战和大唐开元盛世。
这些事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后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烽火古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争之一,主要发生在公元前208年至公元前202年之间。
这次战争由中国秦朝的始皇帝发起,目的是统一中国,结束战国时期的分裂状态。
这次战争采用了大规模的兵役制度和军事技术,最终导致了楚国的灭亡,实现了中国的统一。
烽火古战的胜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建立,使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时期。
在烽火古战之后,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系列的朝代更迭和政权更替,最终在唐朝的开元盛世达到了极致。
大唐开元盛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唐朝的开元盛世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大唐开元盛世期间,中国的政治达到了相对统一的状态,国家力量得到了强大的提升,使中国的统一得到了巩固。
同时,唐朝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海外贸易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此外,在开元盛世期间,中国的文化精英如杜甫、李白等人的诗文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同时,在开元盛世期间,中国的科学技术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如航海技术、农业技术和医学技术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烽火古战和大唐开元盛世都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事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烽火古战标志着中国的统一,结束了战国时期的分裂状态,使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时期;大唐开元盛世则使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取得了重大的进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学习这些历史事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和进步,从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知识点归纳
《孙权劝学》常考知识盘点1.资料链接(1)司马迁(1019—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
著作有《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2)《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共294卷,是我国一部重要的编年体通史。
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贯穿了1362年的史事。
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长于描写战争。
《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是本书描写战争的代表作。
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2.文章中心概括本文记叙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之后其才略很快有了惊人长进的故事,突出了学习的重要性,勉励人们要努力学习,并告诉人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他人。
3.写作特点(1)详略得当的叙述安排。
文章重点写了孙权劝学的过程及劝学的结果,对于吕蒙的具体学习过程则一笔带过。
先写孙权劝说吕蒙要努力学习,然后通过鲁肃赞学从侧面表现吕蒙学习成果的显著。
这样写既节省了笔墨,又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2)运用侧面烘托和对比手法表现人物。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鲁肃正是一个庐山之外的旁观者,吕蒙读书的功效正是通过鲁肃的话侧面展示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
鲁肃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现在与过去进行了纵向的对比,突出了吕蒙的“变”,从而写出孙权劝学和吕蒙就学的效果。
(3)言简义丰的语言描写。
白描式的语言描写,既表现出人物的态度、性格、心理,又交代故事的起因、结果,精彩至极。
看似简单的闲笔,却是匠心独运之所在。
4.文言文基础知识和理解运用(1)通假字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②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掌事(2)古今异义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古义:古时王侯自称今义:孤独(治)古义:研究今义:治理(博士)古义: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种②但.当涉猎古义:只,仅仅今义:但是③见往事...耳(见)古义:了解今义:看到,看见(往事)古义:历史今义:过去的事情④自以为大.有所益古义:很今义:大小⑤蒙乃始就.学古义:从事今义:连词⑤及.鲁肃过.寻阳(及)古义:到了……的时候今义:以及(过)古义:到今义:经过⑤即更.刮目相今义:程度副词,更加(3①当:但当.涉猎(助动词,应当)当.涂掌事(动词:掌管)②见:见.往事耳(了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②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用)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4)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蒙辞.以军中多务辞:原意为借口,文中指推辞(5)重要句子翻译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译文: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译文: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的吗?③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隋的统一建立:581 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统一:1、概况: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2、意义: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隋文帝巩固统治:措施:1、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2、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意义: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二、开通大运河(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开通: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概况: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千米,是我国古代最长的运河。
大运河从北向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
沿着大运河从涿郡到长安必须经过永济渠,从余杭到长安不经过永济渠。
意义: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
过程:1、隋文帝时,废除九品中正制,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地位: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
四、隋朝的灭亡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七年级历史第4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第4课知识点七年级历史第4课是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的学习。
在这节课中,我们将学习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夏、商、周三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以及这段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让我们开始我们的学习之旅吧!一、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华北平原上,有许多村庄形成了一个文明的中心,这是中华文明的源头,被称为黄河流域文明。
这个文明的核心区域是现在河南省的中部和陕西省的北部。
在这个地区,人们养殖和耕作,使用石器和陶器制作工具,开始了复杂的社会生活。
二、夏、商、周三代自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以来,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但是有关夏朝的资料很少,只有些许的文字和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一统王朝,它的正式历史从公元前1600年开始。
商朝是中国文明的一次重要进步,其实现了社会的大规模发展。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久的一个王朝,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历经周、春秋、战国的时期。
三、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指的是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的中国历史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一个时期之一。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分裂和战乱的时期,也是百家争鸣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越来越多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出现了,如孔子、老子、荀子、韩非子等。
四、重要事件和人物中国历史是世界上最漫长、最悠久的历史之一。
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有很多重要的事件和人物。
作为一名学生,我们需要熟悉这些重要的事件和人物,以便更好地理解历史,珍视历史,发现历史中的智慧和启示。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
他的思想被称为儒家思想,它对中国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
他颁布了许多重要的法律和政策,如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修建万里长城等。
五、结语在这节课中,我们了解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夏、商、周三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以及这段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八篇】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八篇】【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⒈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年号开皇。
隋文帝的继任者是隋炀帝(杨广)⒉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
这是继秦朝之后,中国又一次完成了统一。
3.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
4.大运河:3+4+5=1。
3点即是:中心洛阳、东北到涿郡、东南到余杭;4段即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5大水系即是: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和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1即是:大运河是一条贯通南北的动脉,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⒈隋炀帝不惜民力,酷虐残暴,导致农民起义。
隋朝二世而亡。
2.李渊于618年建立唐朝,定都长安,他就是唐高祖。
3.唐太宗的年号是“贞观”。
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的大臣是魏征。
4.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5.唐太宗认真吸取隋朝兴亡的经验教训,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
我们把这些措施总称为“贞观新政”。
(1)、经济上:改革赋役制度、轻徭薄赋(减少百姓服劳役天数,并规定可用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役,使人身*逐渐松弛。
)(2)、政治上:虚心纳谏,选贤任能,完善制度(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完善科举制度。
)(“三省”指的是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
其中,尚书省下设六部。
)(3)、法律上:修改法令,编纂《唐律疏议》。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在历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4)、民族关系上:密切与少数民族的联系。
【第3课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⒈武则天登上帝位后,改国号为“周”,她是我国历惟一的女皇帝。
⒊武则天的统治:(1)重用酷吏,严厉打击反对她的元老重臣、勋贵旧族。
(2)武则天编修《姓氏录》,崇尚新贵。
(3)武则天还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
(4)武则天重视农业生产,减轻百姓负担。
七年级历史下第四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下第四课知识点七年级历史下第四课是关于中国历史的,讲述了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发明以及中华文化的强盛及其影响力。
以下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一、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国古代创造了许多的伟大发明,其中最杰出的四项发明即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这四大发明为:1.火药火药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传统科技发明,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发明之一。
早在唐朝时期,人们已经使用黑色硝石、细木屑以及硫磺或木炭来制造火药。
火药的发明不仅推动了冶炼技术的发展,而且在战争和生产领域也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指南针指南针是一种方向指示仪器,可以用来确定航向。
中国古代的指南针由磁铁所制成,有助于航海、旅行和军事用途。
中国古代发明的指南针对世界的交通、商业和文化交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造纸术造纸术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主要发明,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
中国最早的造纸工艺是用树皮、草和其他纤维素材料制成的纸张。
中国古代人的这项发明使书写、印刷和出版工业得到了很大的推动,并被视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
4.印刷术印刷术是中国古代的一项发明,可以将文字和图像印刷到纸张或其他材料上。
中国古代的印刷术起到了改善书籍和报纸生产速度的了不起效果,这使得更多的人可以读到更多的书籍和文学作品,从而使教育得到了很大的推进。
二、中华文化的强盛及其影响中华文化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人们的智慧结晶。
中国古代的文化艺术领域十分丰富多彩,其著名的书法、绘画、音乐和舞蹈等艺术形式都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的影响力。
中国古代的中华文化无疑是世界古代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世界文化交流方面,中国古代的中华文化无疑是宝贵的文化资产和符号。
以上便是七年级历史下第四课的知识点重点内容。
四大发明和中华文化的发展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以及世界文明史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掌握这些知识点将对我们的历史文化认知产生积极的作用,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的魅力。
七下历史第四课知识点
七下历史第四课知识点English Answer:The Sui Dynasty:The Sui Dynasty was established by Emperor Wen of Sui, in 581 AD.It reunified China after the period of division known as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The Sui Dynasty implemented several reforms, including a new land distribution system, a new tax system, and a new currency.The Sui Dynasty also built the Grand Canal, which connected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 Yangtze River.The Sui Dynasty was overthrown in 618 AD by the Tang Dynasty.The Tang Dynasty:The Tang Dynasty was established by Emperor Gaozu of Tang, in 618 AD.It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greatest golden ages in Chinese history.The Tang Dynasty oversaw a period of economic prosperity, cultural flourishing, and territorial expansion.The Tang Dynasty also developed a strong bureaucracy and a sophisticated legal system.The Tang Dynasty was overthrown in 907 AD by the Five Dynasties and Ten Kingdoms period.The Sui-Tang Dynasty:The Sui-Tang Dynasty was a period of great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change in China.It saw the reunification of China,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w reform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majorinfrastructure projects.The Sui-Tang Dynasty also witnessed the flourishing of Chinese culture, including the development of poetry, painting, and music.Chinese Answer:隋朝。
七年级下历史第4课知识点
七年级下历史第4课知识点七年级下历史第4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史以及夏商周三代王朝的兴衰历程。
本文将就该课程的重点知识点进行详细解读。
一、中国的古代文明
中国拥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其最早的文明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后期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
约在公元前2100年左右,夏朝王朝在中原地区建立,成为中国第一个王朝。
夏代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青铜时代。
夏朝王朝的政治制度以世袭的制度为主,官僚制度也是一种贵族制度。
夏朝王朝开创了中国王朝制度的先河,标志着中国古代文明的开端。
二、夏商周三代王朝的兴衰历程
1. 商代王朝的兴起
商代王朝起源于黄河流域中游的商朝。
商代王朝的政治制度非
常强大,主要采用世袭制度。
商代王朝主要经济类别是农业和手
工业,同时加强与古代文明国家的贸易往来。
2. 商周之际的政治变局
春秋时期是中国各国互相纷争的时期,是中国的战国时期的先驱。
在这个时期,各种势力的经济和文化发展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3. 周代王朝的兴起
周朝是中国古代的重要王朝之一。
周朝王朝采用与商朝相似的
制度,并发展了一套完整的礼仪制度。
周朝王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时期。
总结:
七年级下历史第4课的知识点较为琐碎,需要结合多次审视才
能理清头绪。
本文着重讲解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和夏商周
三代王朝的兴衰历程。
虽然内容不算复杂,但深度较大。
了解中
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和历史上的王朝兴起和衰落有利于我们了解和研究中国的文化和历史。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5课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5课知识点整理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一、科举制、产生背景: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2、定义: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3、分类:进士(策问: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考查治理政事的能力)明经(背诵儒家经典)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人物贡献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诞生阶段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完善阶段武则天增设殿试、武举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科举制在我国延续了一千多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三、科举制的影响书上四、衣食住行时尚、饮茶习俗在唐朝风靡全国,茶成为一种生活必需品。
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是唐朝人陆羽写的。
后人称陆羽为“茶神”。
2、在唐朝,骑马出行变得普遍而富有情趣,妇女以穿男装、戎装为时尚。
第5课“和同为一家”一、“天可汗”、突厥:唐太宗设立都督府,任用突厥贵族进行管理,保留原有民族习惯。
西北各族首领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拥戴唐太宗为他们共同的君主)2、唐太宗为何能得到少数民族的拥戴?(1)改变贵中华贱夷狄的观念,力求平等对待少数民族(2)尊重少数民族的民族习惯和生活方式,任用本民族的人来管理(3)唐太宗待人宽厚仁慈二、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吐蕃的风俗习惯①生活的地区:青藏高原一带,是藏族的祖先2、文成公主入吐蕃(唐太宗)松赞干布向唐朝求婚的原因:十分仰慕中原文化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使节向唐朝求婚时的情景。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有什么意义?①大大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②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3、金城公主入吐蕃嫁给尺带珠丹(唐中宗)尺带珠丹上表唐玄宗,与唐朝“和同为一家”唐穆宗时,唐蕃“甥舅会盟碑”成为汉藏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
※三、点苍山会盟南诏首领皮逻阁在唐玄宗支持下统一了六诏,被封为“云南王”,定都太和城(云南大理)四、唐朝周边的少数民族民族与唐朝的关系今何族的祖先突厥设都督府任用突厥贵族管理,保留原有民族习惯与生活方式蒙古族吐蕃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尺带珠丹与金城公主通婚。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时间 贞观初年(皇帝唐太宗)
第一单元
玄
奘
西
那烂陀寺
行
《玄奘西游像》
玄奘在那烂陀寺精研佛学理论,成为十大法师之一。后又游历天竺各地, 并与当地佛学家辩论,名声大震。玄奘最终拒绝了戒日王的盛情挽留,回 到了长安,受到唐太宗的热情迎接,史载当时“道俗奔迎,倾都罢市”。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一单元
规模 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有500多人。 跟随遣唐使来华的,还有很多留学生和留学僧。
遣
唐
使
唐朝建立后的630-838年,二百余年间,日本正式的遣唐使 来中国的共12次。每次最少250人,最多五六百人。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规模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化
交
(1)时间
流 3.唐与天竺 玄奘西行
(2)贡献
第一单元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一单元
目的 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唐朝时日本派遣使节到 中国,称为遣唐使。
遣
唐
使
唐高宗时,唐与日本水军在朝鲜半岛爆发了大规模海战,结果日本 惨败而归。战败的日本亲身体会到唐朝的强大,于是开始全面效法 唐朝制度,这样,一批又一批遣唐使被派往大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时间 754年抵达日本
第一单元
历经12年,六次起程,出生入死,历尽艰辛
鉴
真
东
天宝二载十二月,举帆东下,到狼沟浦,被恶风漂浪,波击船破,
渡
人总上岸,潮来水至人腰。冬寒风急,甚太辛苦。 … …但普照师每日食时,行生米少许与众僧,以充中食。舟上无
七下历史 第4课 知识点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列举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
1.日本遣唐使来华,学习唐朝先进的制度和各种技术
2.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和各种中国的先进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具有不畏艰难、意志坚定,矢志不渝的精神)。
3.玄奘西行天竺(印度)取经。
(玄奘的见闻,由弟子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
4.唐朝与新罗交往频繁,
新罗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仿唐制建立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朝鲜半岛的音乐也传入中国。
5.跟阿拉伯、欧洲和非洲都有交往。
二、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原因(吸引世界各国来华的原因)
1、唐朝政权强大,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2、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3、唐代实行对外开放和友好往来的政策;
4、玄奘、鉴真等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起到了重要作用。
5、唐朝海陆交通发达。
6、唐朝的科技文化领先世界。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 5 6课知识点总结.doc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 5 6课知识点总结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一)第4 课科举制的创立一、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二、科举制的诞生与完善人物贡献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完善阶段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诞生阶段武则天增设殿试、武举唐玄宗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三、科举制的影响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士人用功读书风气盛行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也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二)第5 课和同为一家一、唐朝周边的少数民族西南--吐蕃唐朝时,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1、7 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2、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3、8 世纪初,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
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经成为和同为一家了。
4、吐蕃的风俗习惯①生活的地区:青藏高原一带。
②生产:游牧为业,有的以农耕为生。
③崇尚战功,以战死为荣。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的意义?①维护了和平,增强了友谊。
②②密切了双方经济文化交流5、金城公主入吐蕃北方--回纥的勃兴:8 世纪中前期,唐玄宗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
后来,回纥改名为回鹘。
东北--靺鞨( 车书本一家):7 世纪末,粟末靺鞨部首领大祚荣统一了周围各部,建立政权。
8 世纪前期,唐玄宗封他为渤海郡王,加授渤海都督。
从此,粟末靺鞨政权以渤海为号。
粟末靺鞨有海东盛国之称。
西南--苍山洱海见的南诏:六诏居民是今天彝族和白族的祖先。
玄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民族活动地区与唐朝的关系今何族的祖先吐番西北和同为一家: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尺带珠丹与金城公主通婚。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知识点学习七年级历史知识的第一步——就是求知。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大家快来跟小编一起欣赏吧。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1、隋朝创立:隋文帝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分科取士)。
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标志科举制正式诞生。
2、唐朝完善:唐朝科举制度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重要。
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人物是唐太宗、唐玄宗和武则天。
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武则天开创了殿试、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3、影响:科举制诞生之后,选拔官吏的权力也由地方集中到了朝廷。
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4、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一)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①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是人类文字载体的革命;②印刷术的出现,加快了文化的传播,改变了欧洲只有上等人才能读书的状况;③指南针发明及应用于航海,促进了中国航海事业的发展,为欧洲航海家进行发现美洲和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④火药武器的使用,改变了作战方式,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摧毁了封建堡垒,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程。
两位杰出科学家:①北宋时期科学家沈括的科学成就有《梦溪笔谈》、创制“十二气历”。
②元朝时著名天文学家和水利专家郭守敬的科学成就有《授时历》测定一年为365.2425天,与现在公历的公历基本相同,但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约三百年。
什么因素促使宋元时期科技得到如此巨大的成就?”宋元时期政治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各民族各地区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承继隋唐时期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辛勤的劳动等等。
总结七下历史第4课知识点
总结七下历史第4课知识点首先,本课介绍了中世纪欧洲农村社会的基本概况。
中世纪欧洲农村社会以农业生产为主,农民占据绝大部分人口。
土地是农民的主要财富,而地主则是土地的所有者。
农民在地主的领地上种植粮食,同时需要向地主交纳租金或劳役。
这种土地所有制和劳动关系构成了中世纪欧洲的农村社会基本特点。
其次,课程深入介绍了封建主义在中世纪欧洲的作用。
封建主义是一种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其核心是封建制度。
中世纪欧洲的领主通过封建制度控制了土地和农民,形成了庞大的封建领地。
封建主义巩固了贵族的政治统治地位,同时限制了农民的地位和权利,使得农民成为封建领主的附属。
再次,本课详细介绍了农奴制度在中世纪欧洲的运作方式。
农奴是中世纪欧洲农村社会的主要劳动力,他们受到地主的严格控制,没有自由和财产权。
农奴需要为地主耕种土地,并交纳租金和税款。
农奴甚至无法自由迁徙,他们的身份和地位世代相传,生活在极端贫困和压迫之中。
最后,本课还介绍了中世纪欧洲的农业生产和风车。
中世纪欧洲农业主要以小农经济为主,采用人畜耕作和轮作种植。
而风车的发明和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作物的生产效率。
风车可以利用风能将谷物磨成面粉,为农民提供了更便捷、有效的加工工具。
风车的使用,标志着中世纪欧洲农业生产经历了一次重大的技术革新,也为中世纪欧洲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之,七年级下册历史第四课对中世纪欧洲的农村社会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内容涵盖了中世纪欧洲的社会结构、领地制度、农奴制度以及农业生产技术等方面。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世纪欧洲的社会形态和经济特点,对于理解欧洲历史的发展规律和演变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这些知识也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世界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增强我们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七年级历史下册第
4课知识点总结】
在学习七年级历史上我们应以集腋成裘的态度丰富知
识。
这是X整理的七年级历史下册的第4课的知识点总结,
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1.科举制创立
背景:魏晋以来的选官制度不利于国家得到真正的人
才。
2.科举制的诞生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吏。
隋炀帝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
试成绩选拔人才,科举制诞生。
3.科举制的完善
唐太宗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
严格了进士科考试的
录取,考中第一名的称状元。
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
唐玄宗将诗赋作为考试的内容。
4.科举考试的科目
明经和进士两科最重要。
明经科易考,进士科难考。
“三
卜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5.科举考试的影响
①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xx有机会进入各级
政府任职。
②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风气盛行。
③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也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④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一)
对外友好往来
1.唐朝对外交往概况交往范围与亚洲以致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表现:对外交往比较活跃,很多外国人到中国贸易、学习、居住。
对外政策: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
(对外开放政策)
外贸城市: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都有频繁的外贸活动。
影响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2.与日本的关系
(1)、日本使臣来华隋朝时,日本使臣开始来华。
唐朝从贞观年间,日本来华的遣唐使有十多批。
(2)唐朝文化对日本影响①、日本以
唐朝的制度为模
式,进行政治改革。
(政治方面)②日本人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他们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文化方面);③在社会生
活方面,日本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如服装、茶道、节日等)
(3)、鉴真东渡时间:唐玄宗时期。
经过: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讲学,六次出行,五次失败,历尽千辛万苦,以致双目失明,终于到达日本。
影响:鉴真在日本坚持不懈地传播佛学和唐朝文化,他帮助日本设计的唐招提寺,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他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精神:学习鉴真不辞劳苦、不怕困难、坚持不懈传播中国文化精神。
诗句: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 郭沫若
3.与新罗的关系
①新罗使节和大批留学生来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②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物产的首位
③新罗仿效唐朝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引入中国的天文、历算、医学等科技。
④朝鲜音乐传入中国,在民间广为流传。
4.与天竺的关系一一玄奘西游
原因:去印度求取真经
时间:唐太宗在位时
过程:从长安出发,经丝绸之路,到达印度的那烂陀寺学习,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
成就:(1)取回大量佛经;
(2)他以亲身见闻写成的,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5.大题总结
(1)、鉴真与玄奘的共同之处是什么?他们身上有哪些优
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共同点:①、都生活在唐朝,都是僧人
②都对唐与邻邦的友谊和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
③、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出生入死,历尽艰辛,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
优秀品质:学习他们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
(2)思考: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教材内容,说说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的特点吗?促使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因素有什么呢?今天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时期,唐朝的对外交往情况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特点:①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乃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②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
③
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地都有频繁的外贸活动。
④唐朝在世界上享
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因素:①国家安定统一;②经济文化繁荣;③对外开放政策;④对外交通发达。
启示:第一,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
第二,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发展经济文化。
第三,学习唐朝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在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要善于吸取其精华,为己所用。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二) 蒙古的兴起的元朝的建立
1、蒙古的兴起
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召开蒙古贵族大会,被推举为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
从此,蒙古草原上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
2、元朝的建立
(1)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
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2)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
出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抗元英雄文天祥。
(3)农业: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
做牧场,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种植,北方农业得
以恢复和发展
交通运输:为了便利南粮北运,他下令开凿通惠河和会通河两段新运河,与原有的运河连同,使粮船从杭州直通大都。
还开辟规模空前
的海运。
(4)商业:元朝大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
(5)对外交往:意大利旅行家马克•波罗的,描述了大
都的繁华景象。
3、行省制度
(1)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2)元朝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还加强对琉球的管辖。
4、民族融合的发展
(1)表现:①汉族外迁边疆,为开发边疆做贡献;②边疆各族迁入中原与汉族杂居相处③契丹、女真同汉族融合无差
别;④形成一个新的民族一一回族
(2)作用: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5、元朝在我国历史上贡献:①元朝的统一,结束了北宋以来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元朝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辽阔。
②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③元政府设有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④元朝在西藏委派官吏,驻扎军队,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⑤元朝的统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