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相声 基本

相声 基本
医生给病人开刀割盲腸,动完手术,刚缝好,想起把纱布丟在病人肚子里头了。又拆开线,把纱布取出來,缝好以后又想起把剪子丢到里头了。最后甲有这么几句詞:“把线拆开,把剪子找出來,刚要給缝,病人说:“你甭给缝啦!你给安个拉锁吧,再落進东西,拉开随便拿吧!’”
这段话,说到“你给安个拉锁吧!”应該是一个段落,但是在这儿稍一停顿,观众就会大笑,这样就听不清下边的话了,即或勉强说出来,也容易松勁,所以在这儿决不能給观众任何一点儿思索机会,一气貫穿把这句话说出來,再叫观众笑个痛快。
这段话中間有很短的停歇,这样做一方面是演员要利用这短短的停歇來做形象化的表演,同时,是利用这个停歇表示开刀手术進行的不同的程序。
要是一鼓气地说出來“助手拿过來刀子、剪子,药棉、紗布,我哥哥拿起刀來,割开肚皮用镊子夾好。找着盲腸,把腐烂的地方割去,放归原处,……”演员没有办法表演,观众也听不明白。
说相声音调还得有变化,要根据內容所規定的情景和情绪,在音調上適当地有所上升或下降。这就是我们相声演员们通常说的“高矮音儿”。
“高矮音儿”也是一项很重要的技巧,说话不分高矮音儿,必然是平淡无味,一个相声演员说话平淡无味,他的相声也就沒人听了。
“高矮音儿”主要是根据人物精神上的紧張和松弛,內心節奏的变化來决定的。比如着急、生气、吵架,在一般情况之下,情绪都是紧張的,说话也就不能四平八穩,声音自然就高;反过來,懶惰、疲倦,失望,在一般情况之下,情绪都是比較消沉的,说话也就是懶洋洋的,无精打彩的,声音自然此較低一点儿。
我们日常生活里说的话也都有重音,不过不像舞台上演员说的那样显著。掌握这方面的技巧,仔細研究人们说话,对于说相声会有很大的帮助。
表演相声,说话光有轻重音还不够,还必須掌握说话的“迟、紧、顿、挫”。
“迟,紧”是说话的速度,“顿,挫”是说话的口气,所谓“迟、紧、顿、挫”,就是指的说话的節奏。

相声常识

相声常识

四大基本功说、学、逗、唱是相声演员的四大基本功。

●说:讲故事,还有说话和铺垫的方式。

●学:模仿各种人物、方言、和其他声音,学唱戏曲的名家名段,现代也有学唱歌,跳舞。

●逗:制造笑料。

●唱:经常被认为是唱戏,唱歌。

实际上“唱”是指演唱“太平歌词”太平歌词是相声的本功唱。

在传统上,相声艺人把相声的基本功细分为十三门,分别是:●要钱●口技●数来宝相声●太平歌词●白沙撒字●单口相声●逗哏●捧哏●群口●相声怯口/倒口●柳活●贯口●开场小唱术语●逗哏:“哏”指滑稽、逗人发笑的话或表情。

逗哏即逗出令人发笑的效果,代指为负责逗哏的演员●捧哏:演出时配合“逗哏”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

●包袱:相声中的笑料●柳活:以学唱(戏剧)为主的相声●腿子活:在相声表演中,演员为表演戏剧,带点小化妆,分包赶角,进入角色来表演,之后还要退出来叙事的段子。

●贯口(活):大段连贯且富于节奏性的台词,以《大保镖》和《文章会》为典型,相声行内有“文怕《文章会》,武怕《大保镖》”。

●怯口活(怯口):运用方言或外语表演,如:豆腐堂会、山西家信等。

●现挂(砸挂,抓哏):现场抓紧取题材引起笑声常用道具●醒木:来自评书,经常在长篇单口相声中也会用到。

●折扇:在表演过程中可以虚拟为其他物品:刀枪棍棒(《大保镖》)、笔(《杨乃武写状》)、鼓槌(《口吐莲花》)等。

●手绢:可以在化妆时作为道具使用,比如《学四省》《武松打虎》《捉放曹》●桌子,传统相声中常用的道具。

表演对口相声时为逗哏站在桌外,捧哏站在桌子里边。

表演柳活时则以桌子区分前后台和上下场门。

●御子:唱太平歌词时伴奏的乐器,一般是两个竹板。

相声知识总结大全

相声知识总结大全

相声知识总结大全1. 什么是相声?相声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一种形式,它通过对话、对白、夸张的语言和动作表达来娱乐观众。

相声通常以幽默搞笑为主题,既可以单独表演,也可以与其他表演形式相结合,如曲艺、小品等。

2. 相声的起源和发展相声起源于中国古代民间戏曲艺术,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

在明代,相声被称为“单口相声”,以一个人独自扮演多个角色进行表演。

到了清代,相声发展为多人对口相声,演员之间通过对话、对答的方式进行表演。

20世纪初,相声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戏曲形式。

在这个时期,相声表演开始流行于戏曲、曲艺演出中,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和表演特点。

3. 相声的表演特点相声有以下几个表演特点:(1)语言幽默相声主要通过幽默的言语表达来吸引观众。

演员们巧妙地运用语言技巧,利用夸张、调侃、对比等手法,创造出令人捧腹大笑的效果。

(2)形象生动相声表演中,演员们往往要扮演多个角色,通过语言的转换和行为的变化,使每个角色形象生动、鲜明。

(3)夸张夸张相声追求夸张的效果,演员通过夸张的动作、表情、音调等手法,营造出夸张有趣的氛围,让观众更容易入戏。

(4)对白精妙相声的对话是相当关键的表演技巧之一。

演员们需要熟练掌握各种对白技巧,如反问、掐头去尾、悬念等,使对话更有趣味和张力。

4. 相声的经典作品相声中有许多经典的作品,以下是一些著名的相声作品:•《打家房》:由邓惠荣、周信芳表演,以戏曲对唱的形式演绎出的相声作品,曲调动听、幽默搞笑。

•《二进宫》:由侯宝林、田连元表演,以夸张的语言、动作和表情,讽刺了封建官场的陋规。

•《小品二人转》:由郭德纲表演,结合了相声和小品的特点,幽默搞笑,深受观众喜爱。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具有经典的意义,对后来的相声表演有着重要的影响。

5. 相声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众的需求变化,相声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当代相声融入了许多前卫的元素,如音乐、舞蹈、影像等,形成了多媒体相声,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相声知识

相声知识

捧哏:滑稽,逗人发笑的话或表情 曲艺名词。 对口或群口相声演出时配合“逗哏”叙述故 事情节的演员,现通常称作“乙”。又称 “量活儿的”。
逗哏,曲艺名词,对口相声演出时不断地说 出笑料以让人发笑的主要叙述故事情节的演 员,即相声中的“主角”。在传统相声中, 逗哏的笑料应远多于捧哏。对口相声中,通 过捧逗的衬托、铺垫,逗哏与捧哏合作,使 叙述中逐渐组成包袱,产生笑料。
Hale Waihona Puke 相声相声是一种雅俗共赏 的语言表演艺术,深受
人们的喜爱。
(通俗、贴近生活、 幽默、有很浓的讽 刺意味)
传统的相声分为捧哏和逗 哏两个角色,两个人一唱 一和,相互吹捧,把一件 本不搞笑的事而说得生机 勃勃。
相声中的 对口相声演出时不断地说出笑料以 让人发笑的主要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即相 声中的“主角”。在传统相声中,逗哏的笑 料应远多于捧哏。对口相声中,通过捧逗的 衬托、铺垫,逗哏与捧哏合作,使叙述中逐 渐组成包袱,产生笑料。

相声知识点介绍

相声知识点介绍

相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幽默诙谐的对白和夸张滑稽的动作表演,向观众传达笑声和智慧。

相声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一直以来都备受欢迎。

下面将介绍一些相声的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加了解这一独特的表演形式。

一、相声的起源和发展相声起源于中国北方地区,最早出现在明代。

起初,相声是一种街头艺术,由一些专门表演相声的艺人在市井间演出。

后来,相声成为宫廷和贵族的娱乐活动,也逐渐进入了戏剧舞台。

二、相声的表演特点 1. 对白幽默:相声的核心是对白的幽默,演员通过夸张、夸大和变换语调来制造笑点。

2. 夸张动作:相声表演通常会配以夸张滑稽的动作,让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笑点。

3. 手法多样:相声的表演手法多种多样,如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等,每种手法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风格。

三、相声的演员和角色相声演员通常会分为主角和配角两种角色,主角负责主要的对白和表演,而配角则在一旁配合主角的表演。

相声演员需要有良好的口才和表演能力,能够灵活运用语言和动作来与观众进行互动。

四、相声的经典作品相声的经典作品有很多,其中一些代表作品包括《猜拳》、《卖炭翁》、《打牌》等。

这些作品通过精彩的对白和搞笑的情节,给观众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五、相声的地位和影响相声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一种受众欢迎的娱乐形式,也是一种宣传思想、传递社会信息的手段。

相声中经常融入了社会热点和时事评论,让观众在欢笑中思考。

六、相声的传承和发展相声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需要得到传承和发展。

目前,许多相声演员通过电视、电影和网络等渠道将相声带给更广泛的观众。

同时,一些新的表演形式和创新正在相声领域中出现,使相声得以与时俱进。

相声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饱含着智慧和幽默,一直以来都深受观众的喜爱。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读者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相声的知识点,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和魅力。

口才相声知识点总结大全

口才相声知识点总结大全

口才相声知识点总结大全一、相声的起源和发展相声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说书艺术,是由说唱、逗乐、滑稽等文学体裁和曲艺演出形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

传统相声以北方地区为主要发源地,尤以河南、山东、河北为主,主要演员为曲艺及民间寓艺出身者,如说书、弹词、评弹、诙谐艺人等。

相声自诞生以来并不受重视,一直是非正式的民间文艺活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传播,相声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自从1918年被美国朝鲜学校负责人乔申度引进中国,自鼓励封建社会的鲁迅先生批评相声,相声和迎合时代,为社会所需要的精神文化产品,相声经历了“朝鲜、四人、阿飞、筷子四大时期发展,五团相声同时、大团发展,制造了当前的井喷式增长,”到新中国设置相声艺术学校发扬光大。

二、相声表演形式相声通常是由两个演员合作表演,一个主要扮演“说书”角色,一个主要扮演“顶(应)”角色。

其中说书者负责主要讲述故事情节、主题内容,并进行笑料的铺垫;顶者则是以“顶(应)”的形式,进行回应、俏皮、逗趣,表现出对故事情节的理解以及对意境的渲染。

在相声表演中,两位演员配合紧密,互相依存,相互配合,如同钢琴的左右手。

相声表演的节奏感强、语言幽默、情节生动。

在表演中,演员常会使用一些搞笑的动作、表情和肢体语言,来增加笑料。

同时,演员需要及时的配合对方,形成“即兴”的对白和反应,给观众带来意外的乐趣。

这些特点使得相声表演在欢乐、幽默中,又因为培养了人们的语言品味,对观众的智力思维起到了锻炼的作用。

三、相声的艺术特点相声表演在艺术形式上有着独特的特点。

第一,语言幽默。

相声是一种纯粹依靠口头表达的艺术形式,演员常用幽默的语言和对白来表现故事情节和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在表演中,演员对于语言的使用要求较高,需要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演技,能够以简单、明快的语言呈现出戏剧性的效果。

第二,情景化表演。

相声表演通常以一些生活中的小事,如家庭琐事、社会新闻、历史故事等为主要内容,因此相声对情境布置的要求较高,需要演员能够通过言语、表情和动作的配合,把情节展示得生动逼真,让观众能够清晰地看到场景。

相声12门基本功

相声12门基本功

相声12门基本功学艺,第一要有人指点,第二要下苦功夫。

我自己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我学相声那时候,每个相声演员都要学会十二项基本功。

第一、开场诗。

相声的开场诗和一般诗不一样,他用的是打油诗,念开场诗也要把人说笑了。

比如描写雪吧,他一个字不提雪,但说的都是下雪。

一开场,一拍醒木,说开了:天上一阵黑咕咚,好像白面往下扔;倒比棉花来得冲,如柳栽花一般同;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坟头倒比馒头大,井是一个(一拍醒木)大窟窿。

还有说《西江月》的,也是一拍醒木:远看忽忽悠悠,近看飘飘摇摇;不是葫芦不是瓢,水中一冲一冒;那个说是鱼肚,这个说是尿脬;二人打赌江边瞧,原来和尚(一拍醒木)洗澡。

撂地说相声第一项,就是会说开场诗。

第二、会说“门流儿”。

开场诗说完,该说相声了。

有的场子一看观众不多,就先唱段“十不闲’什么的,行话就叫做“门流儿”。

所以相声演员必须会唱“门流儿”。

“门流儿”是四五个人群唱:福字添来喜冲冲,福源山前降玉瓶,福如东海长流水呀,恨福来迟身穿大红呀,豆豆,切豆切格豆呛,去咚去,去格咚去,咚咚去,豆豆,切豆切格豆呛,……这样要唱完“福”、“禄”、“寿”、“喜”四个字,唱完了,还打家伙,打完了,就唱前面说过的“一上台来且留神”等八句(这八句,行话又叫“八掌儿”),八句唱完了,这几个人就用到人家去说堂会的套词儿来说话:“紧打家伙当不了唱,烧热了锅台当不了炕,三通打过以后,咱们侍候先来的,候着没有到的,……去咚去咚去格咚去,去格咚去,去咚去咚去格咚去,豆豆,切豆切格豆呛,……”同时还说:甲:哎,咱们这儿场也开了,人也不少了,咱们今儿唱哪一段呀?乙:唱个吉祥的!丙:唱个喜庆的!甲:哎,咱们有题目的文章好做,有谕的差使好当,咱们问问本家的舅爷想听什么?这是开玩笑,甲冲着乙说:甲:请问舅爷,您点点儿什么呀?乙:哎,我呀,什么也不听。

甲:哎,有题目,本家舅爷让咱们唱段儿“十里亭”。

人家已经明说什么也不听,他偏说要听“十里亭”。

曲艺专业教学_相声基本常识

曲艺专业教学_相声基本常识

组成"包袱"的手法
组成"包袱"的手法






(1)排比法 把矛盾的假象重复三遍,第四遍时巧妙地加以突变。比如郭德纲垫活儿时经常说:常贵田的爸爸说相 声,侯耀文的爸爸说相声,马志明的爸爸说相声,最后说于谦的爸爸听相声。这种手法演员称它"三番 四抖"。 (2)自己否定法 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比如郭德纲说一面院墙20公里,后来说房间只有40平米。比如岳云鹏说他 出新单曲了,主打歌曲叫五环之歌。 (3)反常法 制造司空见惯的语境然后打破它,这是最常用手法,而且用多了也不腻。比如郭德纲给正常的睡眠叫 失眠,结果数绵羊时,“一只羊”就睡了。比如郭德纲说单丝不成线孤木不成林浑身是铁打几根钉子 然后死活不感谢于谦。比如郭德纲说他上过大学,跟高峰候震是同学,一起买的文凭。比如郭德纲说 进了旋转门,开始描述屋内的景象了,却说又看见一个一模一样的洋灰池子。比如岳云鹏唱纯爷们歌 曲,狼烟起,然后立马娘们了:江山北望。比如郭德纲说于谦说的那个清华池在虎坊桥,他们学校在湖 广会馆对过。 (4)眼拙法 眼神不好把东西看错了。例如郭德纲的女朋友偏见小姐,一勺一勺把郭德纲的冰激凌给吃光了。比 如郭德纲说别人唱戏,头顶上三个大字:潼关。 (5)缩写法 莫名其妙的缩写,让人猜不出来什么意思。比如郭德纲说超级玛丽。岳云鹏给西单图书大厦叫单图。

(三)小快板—兵 解放军,最光荣,青年人志愿当了兵,因为我要当个兵,所以今天光说兵, 要说兵,净说兵,每句话里都带兵,新兵、老兵、男女兵,步兵、炮兵、坦克兵, 铁道兵、工程兵,水兵、伞兵、航空兵,报话架线通讯兵,汽车驾驶运输兵, 灭火救灾消防兵,指挥道路交通兵,站岗放哨警卫兵,救死扶伤卫生兵, 养猪做饭炊事兵,登台表演文艺兵,这个兵,那个兵,都是人民子弟兵, 子弟兵,学雷锋,人人负责当好兵,冲锋陷阵是神兵,战胜困难是尖兵, 完成任务是标兵,爱护人民是好兵,兵爱民,民爱兵,兵民团结一家亲, 全国各地都有兵,有兵的地方就有雷锋!

相声基本知识

相声基本知识

相声的语言特色1、通俗易懂如果说,通俗易懂是曲艺语言的共同特色,那么,对相声来说,恐怕应当冠之以“更加”二字。

不论对口相声还是单口相声,都采取聊天、话家常的表现形式。

相声必须口语化,才会有亲切感和幽默感。

相声语言口语话的特色,单口相声表现得特别突出。

通俗易懂归根结底还是语言问题。

句子简洁干净,绝少拖泥带水的附加成分,反映了口语话的特色。

2、生动明快语言生动的精髓在于形象化,切误抽象笼统。

不论刻画人物还是表现事物,精心选择富于形象的细节,并通过确切的语言加以表现,是至关重要的。

语言的生动与细节的精巧密切相关。

语言明快,就是痛快淋漓,常常运用高度夸张的手法。

但因扣紧人物性格,给人以明快犀利之感,体现了语言运用的技巧和魅力。

3、朴实含蓄朴实含蓄,就是追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于平淡中显神奇。

皮厚的“包袱”内涵较为深邃,表现形式又较为曲折,曲径通幽,溅入佳境,讲究余音、回味,属于通常意义的朴实含蓄。

4、灵活多样相声语言灵活多样有着多方面的表现,诸如同音谐音、同义近义、语义对立、一词多义等汉语语言现象的运用,对方言、土语、外国话的运用以及对其他曲艺形式和文学形式语言的运用等等。

如引入土语与普通话加以对比,利用二者之间的差异,抓哏取笑。

这种艺术手法是有典型意义的。

相声艺术功能1、讽刺相声的讽刺功能源远流长,历来为人们所重视。

最早记载相声的《字象》就充分显示了相声的讽刺功能。

从理论上说,讽刺无非是揭露社会生活和世间万物里的矛盾,发挥鼓励和警告的作用,推动事物向前发展,而矛盾正是构成相声“包袱“的基础。

如果相声艺术失去了讽刺功能,就很难继续存在下去。

相声艺术的讽刺矛头指向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概括起来,不外乎两个方面。

一方面,鞭笞腐朽、邪恶的势力和风气,通过高度夸张的喜剧手法,使之暴露在大庭广众之前。

另一方面,揭露人性的弱点,讽刺自吹自擂。

2、歌颂歌颂成分存在于众多的相声段子之中。

即使是讽刺为主的相声,也不排斥以歌颂来衬托。

相声理论常识PPT课件

相声理论常识PPT课件
相声理论常识
主讲人:刘玥天
.
1
一、相声的概述
相声 是一种民
.
2
二、相声的历史 三、相声的发展

.
3
四、相声的分类
1. 按演员人数分类 2.按内容功能分类 3.按著作时代分类
.
4
按演员人数分类
• 单口相声,由一个演员表演。长篇单
口相声,通常分为数次表演,类似于评 书,但更注重笑料。
• 对口相声,演员人数为2人,演员为
.
20
其实,在一头沉类型的相声中, 逗哏和捧哏的演员同样是在进行对话。 逗哏演员的话语在内容上虽然确实有 叙述的成份,但在形式上仍然表现为 与捧眼演员之间的对话;在这里,叙 述的内容只能作为答话说出来,而不 能脱离具体的对话环境去讲故事。
.
21
相声演员在表演中始终是一个对
话者,而不是行动者(英语中“演员”一
➢ 包袱:相声中的笑料
➢ 柳活:以学唱(戏剧)为主的相声
➢ 腿子活:在相声表演中,演员为表演戏剧, 带点小化妆,分包赶角,进入角色来表演, 之后还要退出来叙事的段子。
➢ 贯口(活):大段连贯且富于节奏性的台
.
12
常用道具
➢醒木:来自评书,经常在长篇单口相声 中也会用到。
➢折扇:在表演过程中可以虚拟为其他物 品:刀枪棍棒(《大保镖》)、笔(《杨 乃武写状》)、鼓槌(《口吐莲花》) 等。
一捧一逗。依甲乙二人说表内容的轻重 与语言风格之不同,又可分为“一头沉”、 “子母哏”和“贯口活”三类。(男女相声, 对口相声的一种)
• 群口相声,演.员人数在3人或3人以上。5
按内容功能分类
• 讽刺型相声:可以讽刺自己或者别
人,如侯宝林的《夜行记》(讽刺不遵 守交通规则的人)、姜昆的《如此照相》 (讽刺文革时期的社会现象)

相声入门知识ppt

相声入门知识ppt

创新表演形式
尝试与其他艺术形式结合,如话剧、小品、音乐等,创造出更多元化的相声表演形式。
拓展受众群体
针对不同受众群体,创作出适合不同年龄层、文化背景的相声作品,扩大相声的影响力和受众范围。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01
在保留传统相声的精髓基础上,不断融入时代元素,使相声既具有传统韵味,又充满现代气息。
相声在未来的展望
国际化的推广
02
通过各种途径和平台,将相声推向国际舞台,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培养新生代传承人
03
鼓励年轻人学习相声艺术,培养新生代传承人,为相声艺术的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3
相声与其他表演艺术相比,具有形式自由、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等特点。
相声的起源和发展
相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末期,当时由于社会动荡和人民生活困苦,一些民间艺人开始在街头表演一些轻松幽默的小段子,以吸引观众并获得收入。
到了民国时期,相声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表演艺术形式,并逐渐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相声流派。
其他流派
04
相声的道具与舞台布置
扇子是相声演员必备的道具之一,既可当作表演工具,也可用来模拟各种人物形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扇子
手绢常用于表达情感或模拟某些物品,如拭泪、擦汗等。
手绢
桌子是相声表演中重要的道具,演员站在桌子上表演,更容易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桌子
道具准备
突出演员
舞台布置应突出演员的表演,让演员成为观众关注的焦点。
相声的特点与价值
02
相声表演技巧
1
语言技巧
2
3
掌握语言的节奏是相声表演的关键,演员需要学会如何控制语速、语调,以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相声教学知识点总结

相声教学知识点总结

相声教学知识点总结相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由若干个段子和相声表演组成,通过演员的对话和动作来表现出角色和情节,以幽默的语言和姿态传达给观众,是以幽默和喜剧为主要特点的一种戏曲形式。

相声艺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古代的“评话”和“评书”演变而来,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技巧。

相声是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珍贵遗产之一。

相声以其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表现形式,在中国戏曲界具有重要地位,一直备受观众喜爱。

相声艺术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还有很高的表演技巧。

相声演员在表演时需要有扎实的功底和丰富的表演经验,要能够熟练掌握各种表演技巧和技能,以确保自己的表演达到最佳效果。

相声教学知识点中就包括了相声表演的技巧和方法,学习这些知识点对于提高相声演员的演技水平,培养优秀的相声演员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相声教学知识点总结中,包括相声的基本功、表演技巧、传统范儿、现代创新等方面的内容。

一、相声的基本功相声的基本功主要包括口技、表情、动作等方面的技能。

口技是相声演员的必备功底,它包括说段子、念串、模仿、对口音等。

说段子是相声的基本表现形式,演员需要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夸张的语调,把段子表现得绘声绘色,使观众产生共鸣,引起观众的笑声。

念串是相声的另一种表演形式,演员需要通过变换语调和节奏,把串联的内容表现得生动有趣,增加观众的欢乐感。

模仿是相声中的重要技巧之一,演员需要通过模仿名人或者特定角色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出角色的特点和情感,使观众感到喜剧和滑稽。

对口音是相声演员表演的重点之一,演员需要熟练掌握各种方言和口音,以便更好地塑造角色形象,增强表演的真实感。

除了口技之外,相声演员还需要具备丰富的表情和动作技巧。

表情是相声演员在表演时的重要表现手段,通过变换面部表情和眼神的传神,来表现角色的情绪和性格特点,增强表演的真实性。

动作则是相声表演的重要辅助手段,演员需要通过精准的动作和活泼的身姿,来增强角色的生动感和喜剧效果,使表演更加生动和富有感染力。

相声的四门基本技法

相声的四门基本技法

相声的四门基本技法一、引子技法引子技法是相声开场白的一种表现形式,引子技法主要表现相声的开头,用于引发观众的兴趣和笑点。

以下是引子技法的几种常见形式:1.搞笑引子搞笑引子是相声中常见的一种形式,通过幽默和夸张的表演手法,引发观众的笑声。

搞笑引子通常包括对社会、生活、人物等方面的幽默描绘。

2.夸夸其谈引子夸夸其谈引子是相声中的一种经典形式,通过夸大、夸口、吹牛等方式,引发观众的兴趣和笑点。

夸夸其谈引子通常包括对自己、他人、事物等方面的夸张描述和评价。

3.反转引子反转引子是相声中的一种技法,通过颠覆传统观念,改变观众的思维方式,引发观众的笑点。

反转引子通常包括对常规行为、常识等进行颠覆性的改变。

二、对口技法对口技法是相声表演中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对声音、节奏、动作等的精确配合,使表演更加生动有趣。

以下是对口技法的几种常见形式:1.对字对字是对语言、措辞的精确运用,通过对字的音节和音调的变化,达到表情生动、机智幽默的效果。

2.对句对句是对语句的精确对应和配合,通过声音、节奏、动作等形式的统一,使得表演更加协调、流畅。

3.对调对调是两个演员之间的对话形式,通过配合对白的内容和表现方式,使得表演更加有趣、富有情趣。

4.对咬对咬是通过演员之间的快速对话,以及语言的错位、断句等形式,达到幽默、机智的效果。

三、点题技法点题技法是相声表演中的一种重要手法,通过对话的引出和发展,突出相声的主题和核心内容。

以下是点题技法的几种常见形式:1.题目明确题目明确是通过言辞和表演的方式,直接点明相声的主题和内容。

这种方式通常具有一定的幽默和夸张效果。

2.题目包含题目包含是通过对话的表现形式,将相声的主题和内容融入其中。

观众在欣赏表演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并理解主题的含义。

3.题目反讽题目反讽是通过对相声题目的反讽和夸张,达到幽默、讽刺的效果。

这种方式常常引发观众的共鸣和笑声。

四、快板技法快板技法是相声表演中的一种特色形式,通过快速而准确的节奏,使表演更加生动有趣。

相声表演知识点归纳总结

相声表演知识点归纳总结

相声表演知识点归纳总结相声表演的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语言功底、表演技巧、情感表达和身体动作。

首先,语言功底是相声表演的基础,演员需要具备丰富的词汇量和流利的口才,能够在表演中运用各种方言和俚语,以增加表演的趣味性和地域性。

其次,表演技巧是相声表演的核心,演员需要通过声音、语速、语调、停顿、切换角色等方式,来表现不同的人物形象和情境,使观众产生共鸣。

再次,情感表达是相声表演的灵魂,演员需要通过真实的情感和细腻的表演,来打动观众的心灵,使他们感受到表演的力量。

最后,身体动作是相声表演的辅助手段,演员需要通过面部表情、眼神交流、手势动作等方式,来增加表演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使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

相声表演的台词主要包括段子和笑话两种形式。

段子是相声表演中常见的形式,通常由两个演员进行对答式的表演,其中一人演出一段,另一人进行回应,以此类推。

段子的内容通常反映了社会生活中的烦恼、困惑、荒诞和荒谬,以幽默的方式来讽刺和嘲讽现实生活,使观众产生共鸣。

笑话是相声表演中常见的形式,通常由单个演员进行表演,通过讲述一些轻松活泼的笑话,来引起观众的笑声和欢乐。

笑话的内容通常反映了日常生活中的趣事和趣味,以幽默的方式来取悦观众,使他们感到快乐和愉悦。

相声表演的艺术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域性、幽默性、传统性和现代性。

首先,地域性是相声表演的重要特点,不同地区的相声表演风格各异,反映了不同地域的文化习俗和风土人情,具有丰富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其次,幽默性是相声表演的本质特点,相声表演以幽默的段子和搞笑的笑话为主要形式,以引起观众的笑声和共鸣,使他们感到轻松愉快。

再次,传统性是相声表演的文化特点,相声表演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融合了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社会生活,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和艺术魅力。

最后,现代性是相声表演的时代特点,相声表演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与时俱进,吸收了现代文化元素和时尚潮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时代气息。

相声文化艺术基础知识介绍精品

相声文化艺术基础知识介绍精品

组成“包袱”的十种手法

双关法
一语双关,产生误解。如马 三立精彩的单口相声《逗你 玩》

夸张法
按事物发展的规律,予以夸 张分析。如:《改行》
组成“包袱”的十种手法

打岔法
用打岔的手法,故意岔说, 使人发笑。如,《学聋哑》

曲解法
由于误会和巧合而形成曲解, 进而形成包袱。如《改行》
组成“包袱”的十种手法

谐音法
对同音词巧妙运用,可以妙 趣横生。

争辩法
固执己见,强词夺理,穷追 猛问,振振有词。例如《小 抬杠》








太平歌词
数来宝
发四喜
太平歌词演唱者,手持木(按:应是“竹”)板两块,用指合 拍,词句多为警世规善的词句,歌韵多婉转。”该书又说: “据该行老辈人云:太平歌词之名,顺治年间已有之,故 宫岔曲中,已有太平歌词之名称……”从穷不怕(朱绍文) 在天桥地场上演出时开始,太平歌词被相声艺人引入“唱” 活,北京解放以前表演相声的演员都必须会唱太平歌词。 相声在明地演出时,于正式开演前或演出中加演。演唱时 把二寸半长,一寸半宽的两块竹板(行话 “玉子”),在 左手手心,运用手指、腕子的击打、颤动,能奏出轻重点 和连环点,比较悦耳动听。唱词基本上是一韵到底的七字 句,最初的唱法是每句前四个字是说,后三个字才演唱押 韵。
壹 第一次发展
后来发展到摹拟山西话、胶东话、天 津话、宝坻话、唐山话。
贰 三十年代初
上海话、苏州话、广东话。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叁 四十年代中期
增加了学英语

解放以后
外国味的中国话、华侨说普通话等。

相声知识总结

相声知识总结

相声知识总结1. 什么是相声?相声是中国传统的一种艺术形式,既有音乐的元素,又有戏剧的元素,以幽默的对话和夸张的表演为特点,被广大观众所喜爱。

相声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评书和弹词,经过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形式。

相声通常由两个演员进行对话,主要通过言语和肢体动作来传达情感和表达观点。

2. 相声的发展历史相声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的评书和弹词。

在清朝晚期,相声开始演变为茶馆小戏,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形式。

到了民国时期,相声开始走向舞台,逐渐形成专业化的演出形式。

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相声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成为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

3. 相声表演的基本技巧相声表演包含了许多基本技巧,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技巧:3.1 对分对分是相声表演中最基本的技巧之一。

它指的是两个演员之间的问答对话,通过迅速的对答和默契的配合使观众产生欣赏的效果。

3.2 报数报数是相声表演中的一种技巧,演员通过快速和准确地报数来展示技艺和配合能力。

这种技巧要求演员在节奏和语言上保持一致,给观众带来回味和欢笑。

3.3 夸张表演夸张表演是相声中常用的一种技巧,通过夸张的动作和语言来表达情感和引起观众的笑声。

演员在夸张表演时需要保持节奏和控制好力度,以产生滑稽和幽默的效果。

4. 相声的流派相声在不同地区和不同艺术家手中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相声流派:4.1 北方相声北方相声是相声的主要流派之一,以北京和天津为代表。

北方相声注重言简意赅、精华遣词,通过对话和逗趣引发观众的笑声。

4.2 南方相声南方相声主要流行于江南地区,以苏州、上海为代表。

南方相声注重细节刻画和情感表达,演员通常在相声中融入更多的戏曲元素。

4.3 评书相声评书相声是相声和评书结合的一种表演形式,讲述历史故事和传统文化,给观众带来故事性和文化性的双重享受。

5. 相声的意义和影响相声作为中国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5.1 传承文化相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历史和民俗的记忆,通过演员的口述和表演,将这些传统的故事和文化传承给后代观众。

相声入门知识课件

相声入门知识课件

相声的审美价值
娱乐性
相声以其幽默诙谐的特 点为观众带来欢乐,满 足人们的审美娱乐需求

社会反思
相声通过讽刺和批判社 会现象来引发人们对社
会的思考和反思。
艺术美感
相声的表演技巧和语言 艺术具有独特的美感,
带给观众美的享受。
文化传承
相声作为传统曲艺形式 ,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 化信息,具有传承文化
的价值。
相声艺术鉴赏
相声的艺术特点
01
02
03
04
幽默诙谐
相声以幽默诙谐为主要特点, 通过幽默的语言和情节引发观
众的笑声。
讽刺与批判
相声常常以讽刺和批判社会现 象来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地域特色
相声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与 各地的方言、民俗、文化等紧
密相关。
表演技巧
相声演员需要掌握丰富的表演 技巧,如模仿、口技、肢体语 言等,以生动地呈现作品。
03
相声创作基础
创作素材的收集与整理
素材来源
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有趣的人、事、物 ,或者借鉴传统相声和现代笑话。
素材分类
将收集到的素材按照主题、情节、角 色等进行分类整理,方便后续创作时 筛选和调用。
创作构思与主题选择
确定主题
选择一个具有普遍性、共鸣的主题,能够吸引观众的兴趣。
构思情节
根据主题设计有趣、曲折的情节,使相声内容丰富、有层次。
相声入门知识课件
目录
• 相声概述 • 相声表演技巧 • 相声创作基础 • 相声艺术鉴赏 • 相声名家与经典作品
01
相声概述
相声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相声是一种中国传统表演艺术形 式,以对话和模仿为主要表现手 段,强调语言幽默和机智反应。

相声入门基础知识

相声入门基础知识

相声入门基础知识相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通过语言表达和幽默表演来达到娱乐和传递信息的艺术形式。

相声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语言表达和情感沟通能力。

下面是相声入门基础知识,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相声的历史相声起源于北京戏曲中的小品段落,经过长期演变,发展成为一种以单口快板和相声对话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艺术形式。

相声可以追溯到明代的炒股戏和清代的秧歌,但真正发展起来是在20世纪初的北京。

二、相声的表演形式相声有四个基本的表演形式:单口相声、对口相声、小品和评书。

其中单口相声是最基础的形式,它是由一个演员通过快板和滑稽表演来讲述一个故事或者传达一个信息。

对口相声则是由两个演员共同演出,通过对话的形式传达信息。

小品则是一种以情景和角色为中心的连续短剧。

评书则是一种以讲故事和述史为主的艺术形式。

三、相声的技巧和要素相声在表演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素:节奏、声音、肢体语言、情感和幽默感。

相声的节奏要快,要求演员在表演快板时保持平衡和稳定。

声音方面要有韵味,表现出腔调和语气。

演员在表演时需要运用肢体语言来增强表现力。

情感是相声表演的灵魂,演员需要深入理解人物情感和故事情节,用真情实感去演绎。

幽默感则是相声的最大卖点,演员需要有自己的幽默风格和笑点。

四、相声的重要人物相声历史上有许多重要的人物,如马三立、郭德纲、侯宝林等,他们对相声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马三立是相声界的泰斗,他是相声的创新者和改革者。

郭德纲则是相声的当代代表之一,他的相声作品深受观众喜爱。

侯宝林则以传统相声闻名,他的相声作品注重细节和情感的表现。

相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我们应该学习和传承它,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相声的魅力。

这不仅有益于我们的艺术修养,还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果有没有的话请大家补充谢谢为公社做贡献活"———段子一块"活"———一个段子使"活"———表演段子"包袱"——笑料"倒口"———模拟方言下挂———重新整理皮厚———不容易懂皮薄———容易懂码前———快一点码后———慢一点格念———别说了杵头———钱抛杵———给钱杵门子———要钱对托———正合适黄调———不搭调念嘬———不好使相———面部表情夯头———嗓子圆粘———招徕观众圆润___演员说的是否精彩因为有些段子好的演员才演得出来演得好很多段子对演员需要量身定做"包袱"点———爱笑的观众泥啦———效果不好出蛊———发生问题抽签———少数观众退场开闸———大批观众退场攒儿亮———心里明白对儿春———对口相声单春———单口相声"柳活"———学唱的段子海———大,多蹶———小,少硬买卖———挣钱多册子———台词本子醒攒儿———觉悟了稀溜纲———逗趣的话疃春———相声咧瓢———笑啦瘟———平淡,效果不好起堂———观众走了盘儿尖———面孔漂亮撇苏儿———哭瓤———饿念啃———没吃饭开门柳”——即“垫话”,旧时也起着招揽观众作用。

“荤口”——陈旧卑*庸俗的语言。

“发托卖像”——双簧术语。

背后的说唱,前脸的学其动作口型。

“撂地”解放前表演相声时,设在庙会、集市、街头空地上的演出场所。

演员在平地上演出,另有人向观众租赁桌、凳,供观众坐席。

撂地”卖艺按场地分可以分为三等:上等的设有遮凉布棚和板凳;中等的只有一圈板凳;下等的什么设施都没有。

“念年儿”:旧相声术语。

指没有听众或者很少,火年儿”:旧相声术语,指听众很多“挑笼子”相声界行话,说相声“挑笼子”的,与唱戏的角儿的“跟包”有些相象,但又不完全一样。

“跟包”背着角儿的行头靴包,拿着包头用具的提盒子、饮场的壶碗等等,是专门侍候角儿的,后台扮戏,台上饮场,都是“跟包”的活。

“挑笼子”的虽然也提一个提盒,里面放上说相声的道具折扇、手绢,唱太平歌词的竹板,还有拍案的醒木,也有喝水的壶碗等等,但是无须侍候扮装及饮场。

“挑笼子”的既要干演出的一切杂活,如打扫场地、摆凳子、打水、敛钱等,还要为师父“使活”,或捧或逗,或在师父说累了的时侯“垫场”,说个笑话,来个单口,或者唱段太平歌词。

“掌旋”旧时相声场子掌权的那种人叫“掌旋”,这是行话。

跑江湖的人到处转,叫做“旋”,北京话音念做“学”。

“抠溜”:专用术语,即数来宝。

铺垫顾名思义,不用多说了吧?刨底意思就是把悬念或是包袱等注入作者强大智慧含量的东西提前告诉观众或者听众,从而大大削弱的作品的感染力或是搞笑效果贯口就是麻利的,有节奏的语言进行表演.经典段子很多,如《报菜名》,《地理图》,《八扇屏》,《开粥场》等. 使活儿的"相声行话,即逗哏者."量活儿的"相声行话,即捧哏者."一头沉"即捧逗之间是主次关系."子母哏"捧逗二人便成了等重关系.怯口活儿",又作"切口".传统相声以北京话为语言核心,运用其他方言,即"怯口".相声的"怯口活儿",是找寻不同方言之间因误说,误听而制造的误解,从中调笑,或可从讽刺里反省.泥(ni四音)缝儿"群口相声中的捧哏者,站位多名逗哏演员的中间."泥(ni)缝儿",取其填补砖墙缝隙之意,顾名思义,来往于甲乙之间,起着连接作用.柳活儿分歌柳儿和戏柳儿,简单说就是学唱扑盲子意思就是没准词儿,表演起来有很大的随意性.马三爷曾经说:"扑盲子"是一种手法,让人听着东一头,西一头,自个儿也不知道要说什么,好像是没准词儿,其实那都是演员表演出来的,不过得让人家看不出破绽罢了.吊坎儿吊坎儿又叫春点,其实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术语,吊坎儿就是那些过去吃江湖饭的人的一种术语.这种术语两个目的:一个方便,另外一个是保密.干吗要保密?比如说有两位相声演员,要跟一个老板去讲价钱,又不能明着说,两个人用几句吊坎儿,说几句春点,自己明白了,那个老板没听明白.三言五语呢,把这个价钱就谈成了.吊坎儿非常简练,那么春点当中总共的词汇也就两百多个,这两百多个可以说是把吃喝拉撒睡所有的全都包括了.比如说在生活中的语言很丰富,说吃饭不好呢叫"差劲",人长得不好看叫"丑陋",产品质量不好叫"不咋地".那么用春点来说的话,总共两个字就全包括了,叫"念嘬".这词儿有点儿怪怪的,不过挺好记的,好记也不能用,当着相声演员你要说谁念嘬的话,人家肯定跟你急了.空码儿指没有师承的相声演员或者外行皮儿薄老舍曾经说:"说相声第一要沉得住气,放出一副冷面孔,永远不许笑,而且要控制住观众的注意力,用干净利落的口齿,在说到紧要处,使出全副气力,斩钉截铁一般迸出一句俏皮话,则全场必定爆出一片彩声,哄堂大笑,用句术语来说,这叫做'皮儿薄',言其一戳即破."一头沉甲台词较多,以甲的叙述,介绍,评论,讲解,摹拟为主.乙听见叙述的同时,有时与甲议论发表看法,有时提出问题请甲解释,更多的是为甲的论点作补充.通过乙严丝合缝的衬托,点出问题,加深矛盾,揭示主题,抖响"包袱".“信史”始于咸丰年相声源于民间,在溯源的研究上,常攀扯《史记•滑稽列传》、变文的讲唱、唐参军戏、隔壁戏等剧曲种或史料,以显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事实是:清光绪二十年(1894),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来自北京城天桥的一大帮民间艺人齐聚颐和园宫门外,西太后看了表演,封赏其中杰出者八人为“天桥八大怪”;穷不怕、醋溺高、弦子李、赵瘸子、傻王、万人迷、胡胡周、愣李三。

民间艺人得执政者封赏,是封建时代“出头”的契机,这些人的事迹这才有了记述。

“八大怪”之首穷不怕,本名朱绍文,是说相声的,也是相声行共尊的“祖师爷”。

关于穷不怕的出身,有说是咸丰年间的秀才;比较确定的资料,说是戏班的丑角演员,因戏班解散流落街头,他手执响板,在街头、市场、庙会“撂地摆摊”,说唱故事,越来越受欢迎。

穷不怕的行为在如今看来,是“街头艺人”,在当时,是“吃张口饭的”。

并没有人随着相声的发展历程写书立传,相声源流及原理的研究是1980年以后才发生的。

相声的“信史”,从咸丰元年(1850)算起,至今才短短一个半世纪。

所依据的资料,一则来自田野调查,老艺人口述;其他则是从有限的笔记、杂说中推敲出来的。

推敲中,又为穷不怕找到一位“师父”张三禄,从此相声行有所谓的“师承八代”之说,在此简录八代的代表性人物:张三禄——朱绍文(穷不怕)——徐有禄——焦德海、李德锡(小万人迷)——张寿臣、常连安、郭启儒、马三立——刘宝瑞、赵佩如、常宝(小蘑菇)、侯宝林——马季、牛群、唐杰忠、侯跃文——姜昆、赵炎、刘伟、冯巩、笑林。

师徒最初的形成,是生命依存的关系。

知名度高的艺人,在演出时,围观者众,得赏较多,依附在现场的小乞丐也多,大乞丐与其全部驱赶,不如收纳心腹,结为势力。

后来出现心仪者,愿随侍在侧,从学技艺;所谓“从学”,行话叫“偷”,师父并不传授一招半式,而是从学者朝夕跟随,耳濡目染,再凭自身的天赋领会。

当代的师徒关系多为带艺投师,年轻的演员已具备条件,甚至有不错的知名度,再投名师门下,结成一家,浪漫的意味远大过实务的学习。

相声从街头艺人或高或低的谋生技艺,成为大众娱乐,进而精致化,成为表演艺术的一门。

从“表演空间”的变化来看,可以说相声的发展历经“地摊期”、“茶馆期”和“剧场期”。

台湾最具影响力的前辈相声演员魏龙豪、吴兆南,年轻的时候都是“少爷”,当年都是观众。

来台后凭借表演相声,联络袍泽感情,以解乡愁,日后随媒体的发达,将相声推向全面的娱乐,这是时代给予的契机。

魏龙豪本名魏苏,为了寻找战时失去联络的弟弟,以其名为艺名;魏先生终身不曾拜师。

吴兆南在香港拜侯宝林为师,是1982年的事,吴先生当时已年近六十,且早就名震天下,拜师,是浪漫,是尊重传统之意。

“柳活儿”张嘴唱相声不像传统戏曲,有所谓“手、眼、身、步、法”的固定身体程序可依循,相声表演的走位,尤其是引用戏曲表演入段的肢体动作,传统术语称之为“腿子活儿”。

“唱戏的腿儿,说相声的嘴儿。

”说相声的要唱戏了,岂不得动动腿吗?“柳活儿”的技术与“腿子活儿”常相提并论,指“张嘴唱”。

中国地方戏曲有所谓“南昆”、“北弋”、“东柳”、“西梆”,“柳活儿”的“柳”字未必指的便是山东柳子戏,它广义地被指涉为唱的技术。

京剧表演的唱、念、做、打,是一套完整、成熟的技术模式;而发源自北京的相声,一玩“柳活儿”、“腿子活儿”,很自然地会附庸于京剧,或拖它下水,因而产生了为数众多,以仿真、讽刺京剧作品、名角儿为内容的段子。

柳活儿”、“腿子活儿”的练习与表演,牵涉演员对多重剧种、曲种的造诣,有跨行的难度,这对从前的演员来说,不太构成麻烦,因为戏曲是从前的流行音乐,大家都朗朗上口。

对现代人,尤其是业余爱好者而言,就成了相当的困扰,很多人干脆就不碰这个部分,把这两门技术给偏废掉了。

也有人以现代流行歌曲入活儿,来解读“柳活儿”,其中也有仿真名歌星的嗓音⒍骶钫摺5蠹胰允恰把瓢统蕴涝玻睦镉惺保娴亓私庀嗌酥帘硌菹嗌蝗谌胍坏阆肺抖刹怀伞?/p>太平歌词是一种说中带唱、击板为节的有韵说书,原是“丐歌”的一种,相声这行共尊的祖师爷穷不怕,当年演出“沙书”,便是手里握沙撒字,口中太平歌词。

“太平歌词”四字,还是西太后老佛爷御赐的呢。

祖师爷的绝活儿,后来被相声演员视为练习“柳活儿”的基本功。

根据我实习后的心得:练唱的目的,除了声带的锻炼和戏曲形式的体验外,更要紧的,是在节奏感、韵律感方面作广义的理解,演员不可以不具备这些条件。

太平歌词的口诀是“千斤念白四两唱”,这句话值得玩味,要心领神会。

贯口怯口逗笑之功语言是相声表演的工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前辈们提及“语言艺术”时,我想他们是在强调勤练嘴上功夫的必要,并非在下定义。

所谓“狗掀门帘子,全凭一张嘴”,这是外界对相声演员最无情无义的误解,好像只要两片嘴皮,劈里啪啦很能说,就能说相声了?实乃大谬。

可惜的是,也有业余爱好者以此错误观念糟蹋自己,这就无怪乎遭人轻视了。

传统相声强调了几项嘴上技术:一是“贯口活儿”。

从字面上我们不难理解,“贯”就是一贯,将很多字符串起来,经过技巧加工,说出来产生快、脆的效果及旋律与韵味,相当于绕口令、俏皮话、数来宝是也。

传统相声或偶一为之,也有整段都建立在“贯口”的基础上,如《报菜名》、《倭瓜镖》、《八扇屏》都是大贯口的经典,字句精准、完全落实,表演者强记词语,呼吸合拍,一捧一逗,句句高叠,像是二重唱一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