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朱自清的散文

合集下载

简述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简述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简述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朱自清在中国的散文写作中,属于居于象征主义和新派的抒情散文,其特点是强调一种抽象的清新柔美的感受,能够将人们深刻体验到一种淡淡的和谐愉悦之中。

朱自清的散文特点有:
一、意象清新细腻:在朱自清的文字中,意象清新细腻,比喻、拟人、抒情等手法灵活多变,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朱自清的情感。

二、结构精美:朱自清的文字中句式整齐,层次清晰,结构精美,因此形象生动,使人细细品味,令人流连忘返。

三、抒情优美:朱自清的散文特别注重抒情,以及隐含着的淡淡的禅意,抒情优美,充满诗意和淡雅的韵味。

四、细腻淡雅:朱自清的文字细腻淡雅,具有活泼而优美的口吻,充满清新的禅意,能够让人们融入到一种简洁而精致的自然风景之中。

评朱自清散文《春》的浅薄

评朱自清散文《春》的浅薄

评朱自清散文《春》的浅薄评朱自清散文《春》的浅薄朱自清是现代著名散文家,他的散文以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真情实感,创造了具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这无可非议。

但历史总在扬弃中前行,仰望大师,却不可坠入迷信的禁锢。

朱自清在中国现代散文的地位,虽让人高山仰止,但他的散文也有商榷之处。

就拿《春》来讲,至少有这样几点,笔者就很不以为然。

题目非常空洞。

一篇佳作诗文的题目,通常都极为传神,不仅有很强的个性,并有不可复制性。

看看中国古代散文的目录,诸如,“陈情书”、“醉翁亭记”、“爱莲说”、“前赤壁赋”、“卖柑者言”等,数以千计的优秀文学散文题目,几乎没有一个题目重复。

避免标题的雷同,甭说是文学大家的力避,就连《中央电视台》办个遗体捐献者节目,都避开了“大爱永存”、“大爱无疆”这些用过的题目,而选择了较有个性的“依然活着”。

而朱自清这篇以《春》为题的散文,题目不仅很空泛,且不传递任何信息,更没有个性。

雷同是写诗文的大忌,坠入“似曾相识燕归来”,就必然坠入了俗套。

吃别人嚼过的馍在甜,也令人恶心。

而朱自清散文以《春》为题,前人已用过无数。

如单挑出“春”这个题目,谁能认定这是朱自清的专利?至于朱自清之后,以春为题目的诗文,更泛滥成灾。

如果说,第一个将鲜花比做女人的是天才,那第二个将鲜花比做女人的就是蠢才,第三个将鲜花比做女人的就更愚不可及。

凡目光茫然,必目光没有落点;凡诗文标题的空洞,往往和主题的空洞直接相连。

仅从《春》这个空洞的标题来看,朱自清写这篇散文时,心中就没有明确的主题。

在标题立意的起笔,朱自清就没有争起!内容非常空泛。

凡一篇佳作诗文,内容总有它的独特性,这种独特包括,独特的环境,独特的人物,独特的细节,独特的表述,独特的炼句等。

凡大家的诗文,总有强烈的个性。

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六大贡献之一,就是贡献了《矛盾论》和《实践论》。

而《矛盾论》的核心,就是讲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特殊性的哲学之光,不仅照亮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也照亮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它也必将照亮散文创作的道路!由此联想到,一代名将许世友生前要求死后土葬,而建国后高干中唯任弼时做过土葬,当中央接到要求土葬的报告,小平批示:照此办理,下不为例!王震到南京传达时讲:许世友“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经历,有特殊贡献的特殊人物。

朱自清散文的情与景赏析

朱自清散文的情与景赏析

朱自清散文的情与景赏析朱自清散文的情与景赏析朱自清的散文以情见长,醇厚的亲情,真挚的友情,淳朴的乡情,浓郁的爱情,从笔端细细沁出,渗透在字里行间,丝丝入扣地传达给读者,他的散文堪称“情感散文”。

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朱自清散文的情与景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朱自清认为,散文的艺术生命是情感,文章不是无情物,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正如李广田所说:“朱自清散文所以能历久传诵,而又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者,当然并不是凭借了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赡的文字,而是凭了他的老实,凭了其中所表达的真情。

”他的写景抒情散文灵气十足,他把自己的灵性融入了自然,更超越了自然。

他善于精确地观察,细致委婉地把读者带到他创造的美不胜收的艺术境界里。

一、朱自清散文的情感色彩(一)朦胧的诗意美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朱自清写景散文中的诗意,最主要的因素有两点:一是优美充沛的感情,二是丰富美丽的想象。

他善于把对客观景物的细致刻画同自己主观情感的抒发紧密结合起来,使景物既写得细腻又具有绵密深厚的情致,充满着诗意。

《荷塘月色》有这样一段话:“我爱热闹,也爱冷静……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作者在这里想什么,不想什么极模糊,被迫着说什么,做什么,也没有说明。

但是这种“模糊观念要比清晰观念更富有表现力”。

这样让读者去琢磨、思考,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显得既深沉有力,又给人一种朦胧的诗的美感,达到“这是独处的妙处”。

《温州的踪迹》中有一篇《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就是一例:“试想在圆月朦胧之夜,海棠是这样的妩媚而嫣润;枝头的好鸟为什么却双栖而各梦呢?在这夜深人静的当儿,那高踞着的一支……朦胧的岂独月呢;岂独鸟呢?但是,咫尺天涯,叫我如何耐得?我拼着千呼万唤:你能够出来么?”这段文字如醉如痴,虚实相兼,用一连串的疑问和惊叹的语气,把喜爱此画的“留恋之怀”表露得那么动人。

谈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谈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散文同一切形式的文学作品一样,是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

一个成熟的作家,其作品的艺术风格会从他对客观社会生活的描述中体现出来,会从作品的结构、语言、情感以及写作技巧上体现出来。

朱自清的散文不论是写景、状物、叙事、议论诸方面,还是作品的结构、情感、语言上都烙着鲜明的艺术特色。

那就是构思的精巧,结构的缜密,情感的真挚,语言的朴素清晰。

一、现实主义创作与真实情感的完美结合。

(1)现实主义创作特色。

朱自清先生早期散文思想内容中的进步倾向,形成了艺术上的现实主义创作特色。

他的早期散文创作活动,全部是在现实主义原则指导下进行的,并且结合他个人的写作修养,审美观点,联系当时文艺界的具体实际,提出了不少关于散文创作的见解,同时,在创作实践上取得了光辉的成就。

(2)现实主义创作主张。

他对散文创作的基本主张是:提倡写实,要求深入观察生活,崇尚革新。

他在好多篇作品里都主张“‘以文载道’,要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在这个基础上,他竭力提倡‘写实文学’”。

(3)现实主义艺术特征。

他在创作态度上的不自我掩饰,使他的散文作品独具一种艺术真实与风趣相统一的特色。

他在提倡写实,深入观察、革新的同时,又一再强调真挚和亲切:“虽只一言一动之微,却包蕴着个人的性格,最要紧的,包蕴着与众不同的趣味。

”“在它们里,我见着活活泼泼的真实的人。

”所以在他各篇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一个“活脱脱1的朱自清”。

(4)在朱自清散文中,备受推崇的是那些借写景抒发真实情感的篇章。

其中描绘自然风光的部分,用真挚的情感做骨,以细致准确的观察、精工传神的描写、五彩缤纷的想象为肉,构成了浓郁诗情及漂亮缜密的艺术风格。

在写景抒情散文上,朱自清最擅长浓墨重彩、精工细描水光山色,淋漓尽致地再现自然景观的风彩神韵。

这类散文文笔优美、雍容典雅,是他笔下的“美文”精品。

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温州的踪迹》等,在朱自清的笔下,自然已是人格化的自然,情感也是自然化的情感,是真实的情感。

从冬天看朱自清散文的美文特色

从冬天看朱自清散文的美文特色

从冬天看朱自清散文的美文特色朱自清,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备受尊敬与喜爱的作家。

他的散文作品以其清新、自然、质朴的风格而脍炙人口。

在冬天这个寒冷的季节里,朱自清的散文作品展现出独特的美文特色。

本文将从描写细腻、情感真挚及寓意深远三个方面探讨冬天中朱自清散文的美文特色。

首先,朱自清散文的美文特色之一是描写细腻。

在冬天这个寒冷的季节里,朱自清通过独特的笔触,将周围的景物与人物描绘得十分细腻。

例如在《背影》中,他描写了一个冬天的早晨,冷风呼啸着,父亲为他背着书包送他上学,而他不经意地回头,看到了父亲消瘦的身影。

他细腻地描写了父亲的背影,描述了他疲惫的步伐和苍白的面色,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和深情。

这种精细入微的描写方式,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朱自清的散文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冬天的寒冷和人情的温暖。

其次,朱自清散文的美文特色之二是情感真挚。

在冬天的散文中,朱自清常常将自己的真挚情感融入到笔墨之中,使作品充满温情和诗意。

例如在《雨巷》中,他写道:“我出生在一个南方的小城市……亲爱的读者,请你想像一个晴朗的夜空,天上的千颗繁星,就是那么多的台灯。

”通过这样的描写,朱自清将自己对小时候家乡雨巷的眷恋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读者在阅读时,不禁被作者的真情实感所打动,仿佛能够感受到他追寻记忆的心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最后,朱自清散文的美文特色之三是寓意深远。

冬天,作为四季之中最寒冷的季节,常常被人们用来象征生命的艰难与困顿。

在朱自清的散文中,冬天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代表着各种寓意。

例如在《记京口北固亭感怀》中,他以冬天的荒凉景象来描绘自己内心的孤独和失落。

他用“北固亭”代指自己,将自己与北固亭这座寂寞凄凉的亭子进行类比,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深沉思索和孤独苦闷。

这种寓意的运用使朱自清的散文更具思考性和哲理性,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思考的空间。

总的来说,朱自清散文作品中蕴含了丰富的美文特色。

他的描写细腻、情感真挚和寓意深远,使得他的作品引人入胜,读之令人陶醉其中。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情感特点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情感特点

中学教学2021年第3期一、朱自清散文情感表达的艺术特点(一)寓情于景在《荷塘月色》一文中,作者由远及近地描写荷塘,先是描写远处的一些树,然后描写到荷塘一旁的小路,小路上面倒映着缝隙,这是为后面的月光描写进行准备的。

朱自清先生将夜晚月光照耀下的树比做烟雾。

再然后便是远处的高山,将树缝里的光比做“瞌睡人的眼”,最后,由远及近,开始着手描写听觉上的景观,写到夏日里的蝉在树上叫着,荷塘里也有着蛙声,此时的声音让这片荷塘显得更加幽静了。

这一段的描写充分地用到了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通过景物的描写来展示作者内心的情感,这样的写法不仅可以使得文章富有诗意,还使得文章非常的有情调。

这是一种情景交融的写法,在写出自己喜欢的场景之前,把自己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

文章最开始写作者的心情不好,之后作者在荷塘边散步,整篇文章是以作者的脚步为线索进行描写的,主线是荷塘,线索是脚步,整篇文章都是作者的所见所闻,在描写的过程中作者也非常地注重语言的表达和运用,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正是通过这样的描写方式来传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

(二)叙事抒情在《背影》一文中,作者就利用了叙事抒情,作者在描写父爱的时候,描写了父亲爬月台的情景,对父亲的身躯、动作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能够直观地将一个老父亲爬月台的形象展示给读者,非常地清晰,借助艰难的动作来展示父爱,将父爱刻画得十分伟大。

二、朱自清散文情感表达的措施(一)及时了解学生的情感伴随着教育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关于情感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情感教育在语文的教育中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关键了,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最后的学习成绩。

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发展学生知识技能以及语言技能;另外,还要对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予以重视起来。

因此,对优化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得到优异的学习成绩,都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的。

(二)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情感情感实际上和兴趣是有着很大联系的,如果没有了一个轻松的情感也就不会对事物产生浓烈的兴趣,一个良好的语文课堂氛围就会对培育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很大帮助。

论朱自清散文的美学风格

论朱自清散文的美学风格

论朱自清散文的美学风格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散文大家,朱自清以其独特的美学风格和思想内涵,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现代散文文学的发展方向和写作技巧。

本文将对朱自清散文的美学风格进行深入的探讨,以期全面展现朱自清散文的独特之处。

一、情感化的文风朱自清的散文以情感化的文风为主要特征。

他不仅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引导了读者的情感。

例如《背影》一文,让人们感受到了父爱的深沉;《春》一文则使人们感受到了春天的温暖与美好。

朱自清的情感化文风,源于他在散文写作中始终强调人性、情感与人情的重要性,他试图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使读者产生共鸣。

在他看来,真正的优秀散文必须从感情的深处出发,才能赢得读者的心。

二、自然化的文体朱自清的散文也以自然化的文体为主要特征。

他善于用生动的形象、流畅的语言来表现自然界的美丽与丰富。

例如《钓矶》一文中,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小小的钓矶在河畔的美妙景象,让人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魅力。

朱自清的自然化文体,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尊重。

在他看来,自然是最为真诚的美,是诗意与意境的源泉。

因此,他倡导以自然化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美好愿景,让读者感受到自然与人的融洽与和谐。

三、抒情化的表达朱自清的散文还以抒情化的表达为主要特征。

他不仅注重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也强调对感情进行抒发。

例如《荷塘月色》一文,通过对荷塘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对命运的思考。

朱自清的抒情化表达,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上的张扬和表达。

他认为,语言本质上是一种抒情工具,散文艺术的价值在于通过语言展现情感、传达思想,唤醒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引发读者的思考与感悟。

综上所述,朱自清散文的美学风格独具一格,其情感化的文风、自然化的文体和抒情化的表达都体现了他对生命与生活的热爱与关怀,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文学经验。

在今后的散文创作中,我们应该倡导情感化、自然化和抒情化的写作风格,用真情实感感动人心,用自然化的语言赋予文字新的生命与美感。

谈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谈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谈朱自清散文的特点谈朱自清散文的特点朱自清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谈朱自清散文的特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谈朱自清散文的特点【摘要】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以真挚朴素、意境优美的风格在近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先生的散文善用寓情于景、以物载情的方式通过景物、事物的描写展现出深刻、触动内心的情感。

利用最简单的白描手法透过景物形象与人物形象让读者体会到其中的感情力量。

散文风格虽朴实无华,但先生的散文常用词缜密,描述景物细致入微、恰到好处,为文如作画,精工细琢、浓墨重彩,让人每每阅读都能穿越字里行间进入当景遇见当人接触当事体会当情。

形象生动而有韵味的创作特点使每个字都赋有力量,多一分少一分都不是朱自清先生的风格。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记录了时代的变化、残酷的现实、文化的衰败与进步,让后人能够从他的散文中感受的那一世人的情怀。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写作背景;特点;情怀一、朱自清散文的写作背景对于作家而言,散文作品的思想往往是自身内心的情感据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而引发的,所以想深刻的体会到文字中蕴含的内容,定要了解贯穿作者当时处在的创作境况。

(一)社会背景世人皆知朱自清先生是‘五四’新文化的拓荒者之一,大部分的`创作都处于旧中国时期军阀割据,帝国势力日益猖獗的时期,当世祖国在风雨中像一粒渺小的砂砾与帝国主义做斗争,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知识分子朝不保夕。

作为近代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散文作家,‘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思想贯穿了他的一生。

因此,在众多先生的散文也都渗透着时代的声音。

(二)家庭背景朱自清生于官宦家庭,父亲是个读书人,做过一些小官。

官职虽然不大,却对于家中的长子朱自清抱有很大的期望,希望他能够光宗耀祖。

从小接受过极严封建教育的朱自清,在青年时期萌发出了新思想。

有一腔青年报复的他毅然决定离家闯荡,父亲的封建家长专制思想与朱自清的个性自由解放思想发生了强烈的冲突。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美学特征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美学特征

目录摘要……………………………………6页关键词……………………………………6页绪言……………………………………7页正文……………………………………7页一、用朴实的手法表现真挚的情感二、用淡雅的笔墨表现清新的诗意三、以精巧的笔触展示独特的构思四、化平实为神奇的绮丽语言结论……………………………………11页参考文献…………………………………11页浅谈朱自清散文的美学特征【内容提要】朱自清是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

他的散文有情致,重文彩,至情至美,具有真挚质朴,委婉缜密的风格。

他的散文,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

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尤其在散文创作方面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有名的散文大师。

朱自清是“五四”新文学的拓荒者和创业者之一,他精美的散文作品,已成为至今值得珍视的一份文化遗产。

本文着重论述了朱自清散文在情致、诗意、构思、语言四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美学特征。

朱自清散文真挚、自然,深秀,在抒情上善于创造情景交融、以形传神的艺术境界,追求情致美;在诗意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情景交融,体现出浓浓的诗意美;在构思上,结构严谨,脉络分明,注重“文眼”的安设;在语言上对口语进行大胆的艺术锤炼,追求朴实清新,雅俗共赏的作风。

读朱自清的散文,给人一种美感、一种启迪、一种善意、一种催人向上的力量,它能为读者创造一种极为动人,极为和谐的氛围和情调,使我们深受感染,引发共鸣。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情致诗意构思语言浅谈朱自清散文的美学特征绪言朱自清是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

他的散文有情致,重文彩,至情至美,具有真挚质朴,委婉缜密的风格。

他的散文,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

本文着重论述了朱自清散文在情致、诗意、构思、语言四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美学特征。

散文同一切形式的文学作品一样,是一定的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

一个成熟的作家,其审美风格会从他对客观社会生活的描述中体现出来,会从作品的结构、语言、情感以及写作技巧上体现出来。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

简述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
1、作者善于融情入景即景抒情。

例如《荷塘月色》中,那轻纱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微妙的心思。

他要无牵无挂独自享用无边荷塘月色,就是要摆脱“心里颇小宁静”,而追求刹那问安宁的心境的反映。

2、朱自清喜爱古典诗词,对古典诗词非常熟悉。

他写散文时能信手拈来使诗词的意境与散文的意境融为一体在散文中创造诗情画意的境界。

3、朱自清在散文中也常常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静”的景物写活了。

例如:《春》写“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了”。

一个“钻’字,就表现出了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再加上“偷偷地”修饰,状其小知小觉出现,生动的表现了春草的活力,把春给写活了。

4、朱自清爱用叠词,造成他散文的节奏感与韵律美。

《荷塘月色》用了26个叠词,如“田田”、“层层”写荷叶的多、密、重叠相连,“曲曲折折’写荷塘的轮廓、形态“淡淡”、“薄薄”写云雾的轻灵、缥缈。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写荷塘四面树丛的茂密,“翁翁郁郁”写树色的浓重,这些叠字叠词小仅增强了物态清貌的形象感,而且构成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富于音乐美。

5、朱自清的散文大多篇幅短小,构思更见匠心。

《背影》无论写人、叙事、抒情都十分平实,但在平实中却孕育着极为精巧的构思。

全文共写了三次背影。

《我看余光中对朱自清散文的评价》不少于600字作文

《我看余光中对朱自清散文的评价》不少于600字作文

《我看余光中对朱自清散文的评价》不少于600字作文第一篇余光中的《论朱自清的散文》总体来看,是对朱自清散文的批判,言辞虽犀利却不失客观,尤其指出朱文的几大弊端,切中要害。

到今日,随着越来越多人质疑朱自清的散文,你会感佩余光中写于1977年的《论朱自清的散文》的确眼光之毒辣、见识之深刻!文中指出了朱自清散文的几大弊端:朱自清的比喻肤浅单调,阴柔,固然有女性的美感,但比喻拟人过繁,造成滥情甚至遮蔽了叙述主体。

朱自清的确喜爱用比喻、拟人,而且极度集中比喻中的明喻,这也导致了朱文的浅白,不够曲折、含蓄,当然明喻有明白、清晰、清澈的特点,比如朱自清的《春》显得轻快明朗清澈,多半是明喻的功劳,这类文章基本比较浅显。

相对明喻,隐喻能够做到曲折含蓄,表达的效果方面更深沉、深刻。

朱自清的拟人基本都是女性化人格,因此朱文常给人柔美的感觉,如果这种“女性化”拟人过于繁密,可能会带来浮艳感,比如在《论朱自清的散文》里余光中就认为“女性意象”可能“会引起庸俗的联想”,这并不是特例,记得有篇文章报道一些家长反对《荷塘月色》选入课本是因为其中的“舞女”、“出浴的美人”让人感觉低俗。

余光中认为“以笔就口,口所不出,笔亦不容,实在是划地为牢,大大削弱了新散文的力量。

”作为文学而言,新的不一定很好,旧的不一定没有优点,因此那种将“古文”完全排除在外的做法是不恰当的,古文中对仗的匀称,平仄的和谐,词藻的丰美,句法的精练依然值得学习。

写到此处,我突然想起当前人们对“口语诗”的讨伐,“口语诗”一度被认为诗歌发展的必然方向,可是“口语诗”导致诗歌门槛低化、诗意的低俗化、意义上的无聊化,等等,“口语诗”完全否定古典诗歌的写法是不是在认识上也出现了偏差?我们应该警醒。

第二篇每个人都有权利和资格去评价任何一部文艺作品,哪怕它是经典中的经典。

就像我们这样的观众,看完张艺谋、冯小刚的电影,哪次没有吐槽过。

更何况人家余光中本身就是一名优秀的评论家。

余光中在《论朱自清的散文》文中对朱自清的评价并不是“全面否定”,而是有赞有弹。

《谈朱自清的散文》教案案例

《谈朱自清的散文》教案案例

《谈朱自清的散文》教案案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朱自清的生平背景及其散文创作特点,能够分析并欣赏朱自清的散文作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对朱自清散文的感悟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悟朱自清散文中所体现的爱国情怀和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朱自清的生平背景及其散文创作特点。

2. 分析并欣赏朱自清的散文作品。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朱自清散文的思想内涵。

2. 如何激发学生对朱自清散文的兴趣和热爱。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朱自清的散文作品及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阅读作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朱自清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对朱自清散文的兴趣。

2. 阅读与欣赏:让学生阅读朱自清的散文作品,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语言、形象、思想等方面。

3. 分析与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朱自清散文的感悟,教师引导学生从作品的主题、结构、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4. 作品赏析: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朱自清散文作品进行详细赏析,解读作品中的深刻思想和文化内涵。

5. 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对朱自清散文的感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进行散文写作练习。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朱自清散文的特点及其价值。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阅读更多朱自清的散文作品,加深对朱自清散文的理解和欣赏。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朱自清散文作品朗诵比赛,提高学生对散文的语音表达能力。

2. 开展朱自清散文知识竞赛,检验学生对朱自清散文知识的掌握程度。

3. 邀请文学爱好者或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朱自清及其散文作品。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写作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阅读和写作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名家对朱自清散文的评价

名家对朱自清散文的评价

名家对朱自清散文的评价朱自清,这个名字在文坛上响亮得很,像颗闪亮的星星,照亮了很多人的文学道路。

说到朱自清的散文,大家都是一脸的认同,纷纷竖起大拇指。

你看,名家们对他的评价就像一场狂欢的盛宴,各种赞美不绝于耳,简直让人忍不住想跟着一起乐一乐。

1. 朱自清的散文风格1.1 细腻入微的观察朱自清的散文,尤其是《春》,简直让人如沐春风。

他那种细腻入微的观察,简直就像一个老朋友,陪你一起去看花开花落。

他在文章里把春天的气息写得那么生动,仿佛我们也能听见小鸟在树上欢唱,闻到花香四溢。

就连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他都能写得特别动人,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1.2 深情真挚的表达除了观察入微,朱自清的表达也是一绝。

他的文字就像一杯清茶,淡淡的,却回味无穷。

无论是对自然的热爱,还是对亲人的怀念,都让人心里暖暖的。

他那种深情真挚的表达,简直让人忍不住想流泪。

就拿他写父亲的那篇文章来说吧,字里行间都充满了浓浓的亲情,看到那儿真是让人感同身受,仿佛父亲就在眼前。

2. 名家的赞誉2.1 鲁迅的高评价说到朱自清,鲁迅可没少夸他。

鲁迅曾经说过,朱自清的散文“真挚而动人”,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鲁迅可是个眼光极其独到的人,他能够看出朱自清作品中的那份真诚和热情。

鲁迅总是那么犀利,但对朱自清的赞美,似乎让他也放下了那一份锋利。

这样一来,朱自清就成了文坛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连鲁迅都得捧着。

2.2 现代作家的追捧不仅鲁迅,现代很多作家也对朱自清赞不绝口。

比如,作家贾平凹就曾表示,朱自清的文字像是一道清流,让人心旷神怡。

大家都觉得,朱自清的散文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而是情感的升华。

每当读到他的作品,总能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仿佛生活中所有的烦恼都被一扫而空。

3. 朱自清的影响力3.1 引领散文潮流朱自清的散文风格,简直为后来的散文作家指明了方向。

他那种平易近人、真诚动人的风格,让许多作家都跟着学,试图在文字中寻找那种独特的韵味。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轰动,至今仍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作家。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成就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成就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成就朱自清,中国现代散文之父,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天才。

其散文作品富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刻画了丰富而细腻的人性风景,成为中国现代散文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围绕着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成就展开论述。

一、语言艺术方面朱自清的散文表达方面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语言上的别致和优美。

他的语言简洁明快,文笔清新自然,表达方式自然且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同时,他还善于借鉴白话文的表达方式,使得他的文章在理解上更加易懂。

在表达的过程中,他往往使用一些富有感染力的词语和形象的比喻,以此表现他对自然、对人生的感受。

例如,他所写的雨是“缓缓的,小巧的”,这种生动形象的描写方式,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力。

二、思想深度方面朱自清的散文大多涉及生活琐事,但却深刻而充满哲理,往往在诸如生活、自然、情感等方面表现出独特的思想深度。

他经常用生活中丰富而细腻的体验,去阐述他对社会发展、人生哲学和人情世态的理解。

例如,在他所写的《荷塘月色》一文中,思想深刻,通过荷塘就地取材的细腻描写,告诉读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生幸福的源泉。

三、意境独特方面朱自清的散文意境通常是优美而独特的,往往概括出一种简单而丰富的美感。

他的意境往往清新、宜人,表现珍爱自然、留恋静谧、向往和平的情感。

他的作品,通过细致的描写,让读者看到了具体的事物,同时又引导读者从事物的具体逐渐抽象到精神高度的领域,如《背影》、《春》等作品,使人读后深受感动,意境独特。

四、审美趣味方面朱自清的散文描写和表现的内容十分生动有趣,同时让读者感受到他的审美趣味。

他可以从一件看似平常的事情入手,以个人的视角,让读者感到他的独特视角。

例如,他所写的《背影》一文,描述了一个父亲为了自己的儿子而冲出重重危险,在情感上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综上所述,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成就涵盖了语言艺术、思想深度、意境独特和审美趣味四个方面。

他长期以来的不懈追求和坚持,创造出了一系列极为精彩而且独具特色的散文作品,独树一帜,成为中国现代散文的代表作。

关于朱自清的散文

关于朱自清的散文

关于朱自清的散文
1.《背影》。

这篇散文叙述作者离开南京去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

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

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对儿女的关怀和爱护。

2.《荷塘月色》。

这篇散文写了清华园中荷塘月色的美丽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不瘟不火,恰到好处——谈朱自清先生的散文

不瘟不火,恰到好处——谈朱自清先生的散文

社,20 0 4.
奴隶意识 。一不 小心 ,辫子其 实还会再种起 来 。张勋 复辟 【 】 火生. 子:政治 象征 与认 同 【 ] 2谈 辫 J .鄂州大学学报 ,20 , 08
() 7.
【 】 清娥 .鲁迅 小说 的辫子 意象与奴 性批判 主题论析 【 】. 聊 3隋 J
所 引 发 的风 波 。可 见 ,鲁 迅对 于辫 子 的 生活 体 验 和情 绪 感 受 城 大学学报 ,2 0,4. 06 ()
[ 】 建人. 迅故 家的败 落 [ 】 周 建人 口述 ,周晔整 理) 4周 鲁 M .( .
叹 , “ 发 是 我们 中国 人 的宝 贝和 冤家 ” 、 “ 头 我不 知 道 有 多 福 州:福建教 育 出版社 , 2 0 . 01
【】 5 鲁迅. 且介 亭杂文末编 ・ 因太 炎先 生而想起 的二 三事 [ 】 A.
所 以 ,在 《 发 的故 事》 中N 生 的感想 、追忆 、观 点乃 至 由 鲁迅全 集 ( )[ 】 头 先 6 C .北京 :人 民文 学出版 社, 1 1 9. 8
小及大、 由辫子 问题到历史过程的思维方法、冷 中见热的情 感特点 、冷话反语 中见热情焦灼、苦闷愤激的语言风格都直
( 陈莹珍
罩在 国民头上 的封建魔影 ,也没有拔除人民心 中积淀己久 的 时,其辫子兵在北京布防时,对于没有辫子人的跋扈态度就 是证 明,所 以,鲁迅又写 了 《 风波》,专门写 了一场 由辫子
太 深 厚 了, 而 且他 对 辫 子 一 向深 恶 痛 绝 。 他 借 N 生之 口喟 先 少 中 国人 只 因 为这 不 痛 不痒 的头 发 而吃 苦 , 受难 ,灭 亡 ” 。
而使听力受到极大刺激 ,对中和美构成威胁 , 《 绿》中写瀑

论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论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论朱自清散文的特点朱自清散文的特点(一)、真挚、深厚的情感投入。

古语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在朱自清那些以家庭生活为素材的作品中,或感伤、或温厚、或幽默的人伦之情,深深地感染着读者、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如《背影》中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步履艰难的老父亲的背影成为中国文学中一个经典镜头,感人至深。

(二)、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画。

朱自清原本是一个诗人,曾认真研究过现代诗,且有很高的造诣,因此在散文创作中自然也不失其诗人的本色。

“文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后人对他的评价。

例如在《荷塘月色》中,淡淡的月色、田田的荷叶、薄薄的清雾、蓊蓊郁郁的树木以及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素淡朦胧,简直就象一幅意境幽美的工笔画。

在朱自清的笔下,好景美不胜收:梅雨潭醉人的绿、秦淮河的灯影波光、威尼斯的异国情调、扬州城的风流与古朴……这些情景交融的意境营造,往往会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缜密精巧的构思。

虽然朱自清的散文篇幅大多不长,但其构思却颇具匠心。

《背影》的出奇制胜;《春》的多侧面描写,而把文眼(一年之计在于春)置于描写和叙述之中,毫无刀刻斧凿之痕;《荷塘月色》虽说为了写心中的不宁静,但一路下来,却处处见“静”。

(四)、独特的语言艺术。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之美,是有口皆碑的。

如《背影》语言的质朴、《荷塘月色》语言的清丽、《温州的踪迹。

绿》语言的纤秾,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语言更是极富色彩感,呈现出视觉上的绘画美。

爱用叠字及长短句的巧妙搭配,形成了朱自清散文所特有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据统计《荷塘月色》中用了26个叠字,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叠字则有72处之多;长短句的巧妙搭配,使其散文读来错落有致、琅琅上口,独具跌宕回环的听觉美感。

总之,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及文学革命中,朱自清以其散文有力地证明了:取代文言文的白话文,也可以写出与文言散文媲美甚至超过它的精品。

这是朱自清作为一位语言大师对现代汉语的重大贡献。

散文创作特点主题朱自清散文的主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其一,言志表意;其二,览胜记游;其三,书怀抒情;其四,感悟觉世;其五,指摘时弊。

朱自清的散文的特点

朱自清的散文的特点

朱自清的散文的特点朱自清的散文主要可分为“写景散文”和“记叙散文”两大类,并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特点。

总体风格特点是朴素清新,令人百读不厌。

写景散文风格优美,具有描写细腻的突出特点,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绿》等为代表的写景美文,长于对景物作细致的描摹,从声音、形态、色彩等多方面呈现客观物象的美感,写景状物如在眼前;以《儿女》、《给亡妇》、《背影》为代表的亲情散文则多描写个人家庭生活中的琐事,抒发爱父之心、亲儿之情和夫妇间的悲欢离合,写得浑厚质朴,情深意长;而以《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航船上的文明》、《执政府大屠杀记》、《白种人——上帝的骄子!》为代表的着意于社会批判的散文,则多揭露黑暗社会的丑恶面目,控诉反动统治者的凶残,流露出对被损害者的深切的同情,作者以愤激的语言抒发自己不平的情绪,洋溢着战斗的激情,这类散文往往有政论文的特点。

《执政府大屠杀记》是一篇血的纪实,是声讨反动当局血腥罪行的战斗檄文。

朱自清是“三一八”大游行的参加者,自始至终;也是“三一八”大屠杀的经历者,亲眼目睹。

面对“各报记载多有与事实不符”的情况,他挺身而出,仗义执言,声称:“我只说我当场眼见和后来耳闻的情形,请大家看看这阴惨惨的二十世纪二十六年三月十八日的中国!”如果说,在朱自清的写景美文和亲情散文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作者内心柔和的一面,更多的是朱自清作为“狷者”温柔敦厚的气质;那么,在他那些具有战斗气息的政治檄文中,我们看到的是作为“斗士”的朱自清“金刚怒目”的一面。

朱自清的散文风格也有个演变的过程。

大体而言,以诗文集《踪迹》和散文集《背影》为代表的前期散文,更注重色调和词藻的华美,文章显得缜密漂亮,而题材更多关注个体独特的生命体验,或抒发“徜徉山水”的情怀,或表现家庭生活中的“身边琐事”,极具个人色彩;而后期散文如《欧游杂记》、《伦敦杂记》则由绚烂归于平淡,文字更多运用口语,遣词造句也更娴熟自然,关注的重心则更多地指向社会众生相,尽量避免“我”的出现,客观写实的分量加深,主观抒情的成分逐渐消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朱自清的散文
教学目的:
1、把握全文总起分论的结构特点;
2、学习作者将整体评价与细部揣摩相结合的鉴赏方法;
3、体会朱自清后期散文“于朴素中造新意,于平淡中见神奇”的艺术风格。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目的之2 难点:目的之3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步骤安排
一、导入:
这是一篇很有特色的散文评论。

它评论的对象不是某一篇散文,而是朱自清不同时期的有代表性的多篇散文。

这种评论方式,为我们提供了鉴赏名家着作的独特范例。

也正是这种特点,决定了文章中有大量的引述。

但我们阅读时,却不会有一点冗赘烦琐的感觉,因为作者把巧妙的引述和精辟、独到的艺术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

文中多处引述,使我们有机会领略朱自清散文精湛的文笔;作者中肯的评价,又使我们能学到叙议结合、评析结合、加强评论的情感色彩的评论手法。

文章采用的是总起分论的结构:先提出评论的中心,然后对朱自清散文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