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 第四版 陈征--第4章--习题答案
于良春《政治经济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目 录导 言第一篇 社会生产过程第一章 社会生产与再生产1.1 复习笔记1.2 课后习题详解第二章 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经济形式2.1 复习笔记2.2 课后习题详解第三章 市场与资源配置3.1 复习笔记3.2 课后习题详解第二篇 社会经济制度第四章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4.1 复习笔记4.2 课后习题详解第五章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演变5.1 复习笔记5.2 课后习题详解第六章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6.1 复习笔记6.2 课后习题详解第七章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及其发展完善7.1 复习笔记7.2 课后习题详解第三篇 社会经济运行第八章 微观经济运行8.1 复习笔记8.2 课后习题详解第九章 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与宏观调控9.1 复习笔记9.2 课后习题详解第十章 国民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10.1 复习笔记10.2 课后习题详解第四篇 社会经济发展第十一章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11.1 复习笔记11.2 课后习题详解第十二章 产业结构与产业地区布局12.1 复习笔记12.2 课后习题详解第五篇 国际经济关系第十三章 国际分工与国际经济关系13.1 复习笔记13.2 课后习题详解第十四章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14.1 复习笔记14.2 课后习题详解导 言复习笔记【知识框架】【本章概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运动过程中存在的客观经济规律,认识并把握经济规律。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1现代“经济”一词包含的意思(1)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活动,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
(2)经济制度或生产关系。
(3)一个国家社会再生产各部门的总称,即指包括再生产各部门的总体。
(4)节约、节省。
(5)个人或家庭的收支状况等。
2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1)“政治经济学”这一术语在西方的普遍使用①“政治经济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经济学家蒙克莱田提出的。
他在1615年出版了一本名为《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的著作。
《政治经济学(社)》第04章在线测试-全对
《政治经济学(社)》第04章在线测试
A B
C D
、整个市场体系的枢纽是(
A B
C D
、下列属于商品市场的是(
A B
C D
、下列选项中,即是市场活动的“当事人”,又是市场活动的协调和管理者的是(
A B
C D
、市场体系的开放性,是由(
A、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商品交换的内在要求和商品
B 流通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
C D
D、技术市场
E、信息市场
2、从空间来看,市场分为()
A、地区性市场
B、全国市场
C、国际市场
D、现货市场
E、商品市场
3、从时间来看,市场分为()
A、现货交易市场
B、期货交易市场
C、信用交易市场
D、技术市场
E、要素市场
4、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特点()
A、统一性
B、开放性
C、竞争性
D、无序性
E、规范性
5、房地产市场的特点()
A、是商品的所有权、使用权的变更和买卖
B、交易商品价值大、使用周期长
正确错误
、劳动力市场中,不可避免出现劳动者由于原来的劳动技能不能适应新的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产生结构性失业的现象。
正确错误
、房地产市场包括房产市场和土地市场。
正确错误
、供给的有限性是房地产市场价格呈现上升趋势的原因之一。
正确错误
、宏观经济间接管理的基础之一是完善的市场体系。
正确错误。
政治经济学习题(1)
政治经济学习题(1)第四章政治经济学练习题(⼀)第⼀节练习题《导论》⼀、单项选择题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A、物质资料⽣产B、⽣产⼒C、⽣产关系D、商品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A、⽣产⼒B、上层建筑C、⽣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D、经济基础3、社会⽣产⼒发展⽔平的物质标志是:A、劳动者的技能B、劳动对象的状况C、劳动资料的状况D、⽣产⼯具的状况⼆、多项选择题1、⽣产⼒的基本要素有:A、劳动者B、劳动对象C、劳动资料D、物质资料E、科学技术2、⽣产关系是:A、在⽣产中结成的⼈们之间的相互关系B、在⽣产中结成的⼈与⾃然之间的关系C、劳动者与⽣产资料之间的关系D、⼈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E、以⽣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劳动价值论》⼀、单项选择题1、商品经济是:A、⾃给⾃⾜的经济形式B、为他⼈⽽⽣产的经济形式C、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的的经济形式,它包括商品⽣产和商品流通D、不存在社会分⼯的经济形式2、市场经济是:A、市场调节价格的经济B、市场调节流通的经济C、市场发挥作⽤的经济D、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的商品经济3、商品的本质因素是:A、使⽤价值B、交换价值C、价值D、价格4、使⽤价值不同的商品可以以⼀定的数量⽐例关系相交换,是因为它们:A、价值量相等B、效⽤相同C、都是商品的⾃然属性D、都是商品的社会属性5、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是:A、商品B、货币C、使⽤价值D、价值6、两种不同的使⽤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例取决于:A、效⽤B、价值C、交换价值D、供求关系7、货币的本质是:A、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B、⼀般等价物C、带来剩余价值D、特殊等价物8、不会出现通货膨胀的现象是在:A、社会主义条件下B、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C、纸币流通条件下D、⾦属货币流通条件下9、货币作为贮藏⼿段的作⽤是:A、防⽌通货膨胀B、促进商品经济发展C、增加社会财富D、⾃发调节⾦属货币流通量10、⾦和银所以能固定地充当⼀般等价物是因为:A、它们天然是货币B、它们的天然特性最适合充当货币的材料C、⼈们协商的结果D、聪明⼈的发明创造11、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货币:A、可以是观念上的B、必须是现实的C、必须是⾦属货币D、只能是纸币12、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盾是:A、私⼈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盾B、城乡之间的⽭盾C、体⼒劳动和脑⼒劳动之间的⽭盾D、⼯农之间的⽭盾13、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A、按劳分配规律B、剩余价值规律C、价值规律D、按需分配规律⼆、多项选择题1、从历史上看商品经济产⽣的前提条件是:A、社会分⼯的存在B、伴随私有制的产⽣,⽣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C、随⽣产⼒发展和个体劳动有了可能性D、劳动者共同占有⽣产资料和劳动产品E、社会化⼤⽣产的出现2、商品的价值是:A、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B、商品的社会属性C、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D、⼀定的社会⽣产关系的体现E、价格的表现形式3、价值形式发展所经历的阶段是:A、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B、扩⼤的价值形式C、⼀般价值形式D、货币价值形式E、发达价值形式4、商品价值量的变动受下列因素影响:A、它和劳动⽣产率的⾼低成正⽐B、它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C、它和劳动⽣产率⾼低成反⽐D、它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反⽐E、它和⾃然资源利⽤情况成反⽐5、货币作为⽀付⼿段⽤于⽀付:A、地租B、租⾦C、利息D、⼯资E、债务6、世界货币的职能是:A、国际⽀付⼿段B、国际购买⼿段C、社会财富代表从⼀国转移到另⼀国D、国际馈赠⼿段E、国际价值符号7、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是;A、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B、价值量由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C、商品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交换D、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E、价值量与劳动⽣产率基本⼀致第⼆节练习题《剩余价值⽣产》⼀、单项选择题1、资本主义⽣产过程是:A、劳动过程和使⽤价值⽣产过程的统⼀B、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C、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D、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2、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是:A、⽣产资料B、劳动资料C、劳动⼒D、货币3、货币和资本的根本区别在于:A、能否作为流通⼿段B、能否作为⽀付⼿段C、能否购买商品D、能否带来剩余价值4、资本的总公式是:A、G—W—G'B、G—W—GC、W—G—WD、W—G—W'5、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或关键是:A、劳动者有⼈⾝⾃由B、存在商品经济C、劳动⼒成为商品D、在商品⽣产和商品交换基础上产⽣了货币6、绝对剩余价值⽣产是:A、个别资本家⾸先改进技术的结果B、全社会劳动⽣产率提⾼的结果C、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时延长⼯作⽇的结果D、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7、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A、绝对延长⼯作⽇的结果B、提⾼⼯⼈劳动强度的结果C、个别企业提⾼劳动⽣产率的结果D、整个社会劳动⽣产率提⾼的结果8、个别企业的资本家提⾼劳动⽣产率的⽬的是为了:A、追求绝对剩余价值B、追求相对剩余价值C、追求超额剩余价值D、降低劳动⼒价值9、资本主义⼯资的本质是:A、劳动的价值或价格B、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C、⼯⼈的劳动报酬D、可变资本10、资本主义⼯作⽇是指:A、⼯⼈全部必要劳动时间的总和B、⼯⼈全部剩余劳动时间的总和C、⼯⼈全部必要劳动时间和全部剩余劳动时间的总和D、⼯⼈⽣产全部剩余价值和剩余产品的时间总和11、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是:A、⽣产⼒决定论B、劳动价值论C、剩余价值论D、⼈⼝论12、⼆战后,资本家提⾼对⼯⼈的剥削程度主要是靠:A、延长劳动时间B、提⾼劳动强度C、压低⼯⼈⼯资D、提⾼劳动⽣产率13、超额剩余价值的源泉是:A、⼯⼈的必要劳动B、⼯⼈的剩余劳动C、绝对价值D、相对剩余价值14、能准确反映资本家对⼯⼈剥削程度的因素是:A、⼯⼈⼯资的⾼低B、⼯⼈劳动时间的长短C、⼯⼈劳动强度的⼤⼩D、剩余价值率的⾼低15、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A、剩余价值规律B、价值规律C、⽣产⽆政府状态规律D、⽣产关系⼀定要适合⽣产⼒性质规律⼆、多项选择题1、劳动⼒的价值包括:A、维持⾃⾝⽣存必须的⽣活资料的价值B、劳动者家属必须的⽣活资料的价值C、劳动者全⾯发展必须的⽣产资料的价值D、劳动者实际需要的⽣产资料的价值E、劳动者掌握⼀定技术必须的教育和训练费⽤2、劳动⼒的使⽤价值:A、是⼤于⾃⾝价值的源泉B、是资本积累的直接源泉C、是扩⼤再⽣产的直接源泉D、是价值的源泉E、对货币转化为资本有决定意义3、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是:A、⼯⼈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B、劳动者的劳动属于资本家C、劳动者的使⽤价值属于资本家D、劳动产品归资本家占有E、劳动⼒的价值属于资本家4、资本主义⽣产过程的结果包括:A、⽣产出使⽤价值B、⽣产出劳动⼒价值C、⽣产出剩余价值D、⽣产出货币价值E、转移了⽣产资料的价值5、资本是:A、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B、反映⼀定历史条件下的⽣产关系C、在运动中实现价值增殖D、⼀个历史范畴E、⼀个永恒范畴6、⼚房、机器、设备、原材料等物:A、本⾝不是资本B、作为剥削⼯⼈的⼿段时是资本C、作为⽣产要素时才是资本D、作为带来剩余价值的必要条件时才是资本E、作为活劳动的“吸附器”,为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时才是资本7、剩余价值率是:A、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B、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C、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之⽐D、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之⽐E、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之⽐8、在等价交换的基础上要⽣产相对剩余价值就必须:A、缩短必要劳动时间B、降低劳动⼒价值C、降低劳动者所需要的⽣活资料的价值D、提⾼⽣产⽣活资料部门的劳动⽣产率E、提⾼社会劳动⽣产率9、不变资本包括:A、⼚房B、机器设备C、⼯具D、原材料E、辅助材料10、决定剩余价值量的因素有:A、剩余价值率的⾼低B、⽣产资料数量的多少C、⼯⼈⼈数的多少D、可变资本总量的多少E、⽣产的产品品种的多少11、相对剩余价值⽣产的实现是通过:A、缩短必要劳动时间B、降低劳动⼒价值C、降低⽣活资料价值D、降低⼯⼈实际⼯资E、提⾼劳动⽣产率12、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是:A、⽣产⽅法基本上相同B、前者是个别企业提⾼劳动⽣产率的结果,后者是整个社会提⾼劳动⽣产率的结果C、前者归个别资本家占有,后者归整体资本家阶级占有D、前者是个别资本家提⾼劳动⽣产率的动机,后者是许多资本家追求前者的结果E、其源泉都是雇佣⼯⼈的剩余劳动13、超额剩余价值:A、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B、是个别企业采⽤新技术产⽣的C、当新技术普及后就消灭D、采⽤更新技术的企业还会获得E、是暂时的14、资本家增加剩余价值总量的⽅法有:A、增加⼯⼈⼈数B、压低⼯⼈⼯资C、延长⼯作⽇D、提⾼劳动强度E、提⾼劳动⽣产率15、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A、揭⽰了价值的真正来源B、揭⽰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C、揭⽰了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的影响D、揭⽰了整个资产阶级和⽆产阶级的对⽴E、为揭⽰资本家对⼯⼈的剥削程度提供了前提《资本积累》⼀、单项选择题1、资本主义再⽣产的特征是:A、简单再⽣产B、扩⼤再⽣产C、物质资料再⽣产D、劳动⼒再⽣产2、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A、依靠占有的剩余价值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B、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C、提⾼对⼯⼈的剥削程度D、⽤暴⼒迫使⽣产者与⽣产资料相分离,使社会财富集中到少数⼈⼿⾥3、资本有机构成提⾼的前提是:A、社会资本增加B、个别资本增⼤C、相对⼈⼝过剩D、⽆产阶级贫困化4、资本技术构成的内容是指:A、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例B、由技术⽔平决定的⽣产资料数量和劳动⼒数量的⽐例C、机器设备数量与劳动⼒数量的⽐例D、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技术基础5、资本集中的两个有⼒的杠杆是:A、竞争和剩余价值B、竞争和信⽤C、资本积累和资本积聚D、剩余价值和扩⼤再⽣产6、相对过剩⼈⼝产⽣的直接原因在于:A、资本积累B、资本集中C、资本有机构成提⾼D、资本过剩7、资本积聚是通过:A、许多分散资本合并成⼤资本,扩⼤个别资本总额B、⼤资本吞并中⼩资本,扩⼤个别资本的规模C、资本主义企业内部通过剩余价值不断地资本化,扩⼤个别资本的规模D、组织股份公司,扩⼤个别资本的规模⼆、多项选择题1、资本积累和扩⼤再⽣产的客观必然性是由:A、资本家的意志决定的B、价值规律决定的C、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的D、竞争规律决定的E、社会进步规律决定的2、扩⼤再⽣产的形式是:A、物质资料再⽣产B、⽣产关系再⽣产C、物质资料再⽣产和⽣产关系再⽣产的统⼀D、内涵的扩⼤再⽣产E、外延的扩⼤再⽣产3、资本有机构成提⾼的直接后果是:A、单个资本增⼤B、科学技术的进步C、对劳动⼒需求的相对减少D、⽣产资料⽣产的优先增长E、平均利润率的下降4、单个资本增⼤的两条途径是:A、资本积累B、资本积聚C、资本集中D、资本原始积累E、机器设备的⼤量积累5、促使资本集中的最强有⼒的杠杆是:A、资本积累B、资本积聚C、资本主义竞争D、资本主义垄断E、资本主义信⽤6、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主要是:A、对⼯⼈的剥削程度B、社会劳动⽣产率⽔平C、所⽤资本和所费资本差额的⼤⼩D、资本有机构成的⾼低E、预付资本量的⼤⼩7、资本积累的结果必然是:A、资本有机构成的提⾼B、相对过剩⼈⼝的形成C、资本家的财富不断增长D、⽆产阶级贫困化E、资本主义的灭亡8、资本集中的主要⽅式是:A、⼤资本吞并中⼩资本B、资本积累C、资本积聚D、组织股份公司E、提⾼剥削程度9、相对过剩⼈⼝的形式主要是:A、流动的形式B、固定的形式C、潜在的形式D、现实的形式E、停滞的形式10、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产⽅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因为相对过剩⼈⼝:A、可以随时调节和满⾜资本主义⽣产发展不同时期对劳动⼒的需求B、有利于资本家加重对在业⼯⼈的剥削C、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产的发展D、有利于解决资本主义就业问题E、有利于提⾼资本主义⼈⼝素质11、简单再⽣产和扩⼤再⽣产的关系是:A、简单再⽣产是扩⼤再⽣产的基础B、简单再⽣产是扩⼤再⽣产的出发点C、简单再⽣产是扩⼤再⽣产的组成部分D、扩⼤再⽣产是简单再⽣产的延续和发展E、扩⼤再⽣产是简单再⽣产的简单相加资本的运动⼀、单项选择题1、对资本循环有决定意义的阶段是:A、流通阶段B、⽣产阶段C、购买阶段D、售卖阶段2、产业资本循环的⼀般公式是:A、G—W…P…W′—G′B、W…P…W′—G′—WC、P…W′—G—W…PD、W′—G—W…P…W′3、产业资本循环的第⼀阶段:A、只要购买到⽣产资料就⾏B、只要购买到劳动⼒就⾏C、只要购买到⽣产资料和劳动⼒就⾏D、不仅要购买到⽣产资料和劳动⼒,⽽且两者在质上要适应,在量上要符合⼀定⽐例。
(整理)政治经济学第四版答案
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一、名词解释1、所有制★★★①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②所有,是一个归属问题,作为所有者,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处置归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占有,是一种有条件的归属关系,即占有者不能任意处置占有的生产资料(如不能售卖),但在一定条件下(如给予所有者一定的经济利益)和一定期限内他实际上占有生产资料;支配,是对生产资料的处置和管理,它由所有和占有决定;使用是指人的劳动对生产资料的直接作用,是人们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③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
2、所有权★★★①所有权作为法律用语是指对象的排他性,一个人或某个集团垄断地占有某物,从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该物;②所有权作为经济用语是指人们占有某物并据此实现的经济利益关系;③所有制性质决定了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而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
④所有权和所有制是相互联系的,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所有制的性质内容决定所有权的性质内容。
3、产权(02年,名解)★★★★★①产权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整合,又称财产权利、财产权。
②产权包括所有权及其衍生的“四权”: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和支配权。
以及派生的“三权”——转让权、收益权、处分权。
③产权的基本特征有:⑴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⑵是权利束而不是某项权利(权能结构);⑶具有排他性、可转让性和收益性。
4 产权制度★★★①产权制度是关于产权界定、保护、运营等的体制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称。
②产权制度反映的是在财产使用过程中,所有者、使用者、经营者之间的财产利益和责任的法律及其经济的约束关系。
③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的特征是:两权分离。
(出资者权利与法人财产权)5、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07名解,3分)(基本关系)★★★★★①在政治经济学中对经济制度有两种规定:一是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制度,它反映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当今各国的社会经济制度,从本质上分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两类;二是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的方式的一种制度安排。
政治经济学4章(有答案)
政治经济学4章(有答案)第四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其演变一、单项选择1、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加速资本集中的两个强有力的杠杆是( D )A. 价格和利润B. 工资和利润C. 竞争和垄断D. 竞争和信用2、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会自然而然地引起( B )A. 竞争B. 垄断C. 利润集中D. 利润趋于平均化3、垄断资本主义的最高形式是( D )A. 帝国主义B. 军国主义C. 垄断资本D. 金融资本4、垄断资本摄取垄断利润的最重要手段是( B )A. 大资本兼并小资本B. 垄断价格C. 垄断生产D. 政府干预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 C )A.国家垄断社会生产的全部B. 国家垄断市场C. 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D. 国家兴办国有企业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理论基础产生的标志是( A )A. 凯恩斯主义B. 货币主义C. 帝国主义D. 罗斯福新政7、凯恩斯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归结为( D )A. 市场萧条B. 工厂开工不足C.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D. 有效需求不足8、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并占统治地位的是( C )A.资本原始积累结果B.争夺短缺资源的产物C.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程度D.资本主义国际竞争的结果9、垄断利润是( C )A.垄断组织通过垄断地位获得的平均利润;B.垄断组织通过垄断地位获得的全部利润C.垄断组织通过垄断地位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利润;D.垄断组织通过垄断地位获得的平均利润的一部分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仍然属于( D )A.国家干预性质B.社会主义性质C.半资本主义半社会主义性质D.私人资本主义性质11、当代资本主义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 C )A.国际卡特尔B.混合联合企业C.跨国公司D.国际康采恩1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 D )A、国内市场竞争的结果B、国际竞争激化的结果C、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D、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13、金融寡头实现经济上统治的"参与制"是指金融寡头( C )A、直接参与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B、直接参与银行的经营和管理C、通过购买一定数量的股票层层控制许多大企业和大银行的经济统治方式D、通过购买所属公司全部股票直接掌握许多大企业和大银行的经济统治方式14、垄断价格的出现表明,垄断能( C )A、创造出新的价值,从而不违背价值规律B、增加商品价值总量,不受价值规律制约C、提高或压低个别商品的价格,但受价值规律制约)D、增加商品价值总量使之与商品价格总额相等15.资本主义垄断阶段( B )A、垄断完全排除了竞争B、垄断和竞争并存C、只有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没有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D、只有垄断企业和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没有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1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国家( A )A、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B、掌握全部私人垄断资本的资本主义C、掌握全部社会垄断资本的资本主义D、通过投资实现全部资本国有化的垄断资本主义17.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对外经济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 B )A、商品输出B、资本输出C、原料输出D、劳动力输出18.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发展( C )A、只有积极作用,没有消极作用B、只有消极作用,没有积极作用C、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D、既无积极作用,也无消极作用19、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两种趋势是( B )A.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B.经济迅速发展和相对停滞C.生产社会化和占有私人化D.世界多极化和地区集团化20、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经济联系主要是( C )A.以资本输出为主B.以原料输出为主C.以商品输出为主D.以劳动力输出为主21、资本主义垄断的实质是( C )A.取得创业利润B.规定垄断价格C.取得垄断利润D.取得平均利润22、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的统治主要是通过( B )A.个人联合来实现的B.参与制来实现的C.信贷关系来实现的D.买卖关系来实现的23、战后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 D )A.国际卡特尔B.国际辛迪加C.国际托拉斯D.跨国公司24、金融资本是由( D )A.工业资本和农业资本溶合成长的资本B.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溶合成长的资本C.工业资本和借贷资本溶合成长的资本D.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溶合成长的资本25.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 A )A.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B.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一般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C.资本主义国内垄断和资本主义国际垄断两个阶段D.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两个阶段26.垄断利润的获得,主要是通过( A )A.垄断价格实现的B.自由竞争实现的C.市场调节实现的D.行政干预实现的27.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取代商品输出成为这个阶段经济特征的是( C )A.货币输出B.劳务输出C.资本输出D.自然资源输出28、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 C )A、工业资本B、银行资本C、金融资本D、产业资本29、垄断价格形成的基础是( C )A、自由竞争B、垄断利润C、垄断统治D、资本主义私有制30、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 A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B、危机频繁,要求国家干预C、经济全球化,要求国家的协调D、国内劳资矛盾激化的结果3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干预的实质是( D )A、促使资本主义经济稳定增长B、消除经济危机的爆发C、加强垄断资本对劳动人民的剥削D、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32、垄断价格是指( C )A、按商品价值制定的价格B、按商品生产价格制定的价格C、垄断组织制定以保证垄断利润的价格D、垄断组织制定以保证平均利润的价格33、垄断资本主义的根本特征和经济实质是(D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加剧B.垄断消灭了自由竞争C.国家干预经济D.垄断代替自由竞争3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深厚基础是 ( B )A.强权政治 B.私人垄断资本C.国有经济 D.国家垄断资本35、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 A )A.金融资本B.银行资本C.工业资本D.商业资本36.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和深厚基础是( C )A.资本输出B.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C.垄断D.金融资本统治二、多项选择1、资本主义所有制的主要形式有( ABCDE )A.业主制B. 私人股份制C.法人股份制D.国家资本E.混合资本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表现是( BDE )A. 国家不干预经济B. 国家干预经济成为经常现象C. 国家的经济职能向直接管理企业发展D. 国家的经济职能和市场机制紧密结合在一起E. 在所有发达资本主义都出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具体形式包括( ACE )A. 国有企业B. 私人企业C. 国私共有合营企业D. 国家通过政府采购等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E. 国家调节4、垄断价格是( BCD )A.由资产阶级国家所规定的价格B.垄断组织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价格C.保证获取高额利润的价格D.由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所构成E.高于商品价值或生产价格的市场价值5、金融资本形成的途径是( AD )A.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相互渗透B.垄断的工业资本自己建立银行C.垄断的银行资本创办新企业D.银行垄断资本与工业垄断资本互派人员兼任要职E.工业资本与银行资本融合生长而形成的资本6.资本主义国家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主要形式有( CDE )A.有限责任公司B.股份公司C.国有经济D.国有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结合E.国有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结合7、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计划管理【 ABCDE 】A.是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B.对经济增长有一定促进作用C.能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D.使生产无政府状态得到一定缓解E.可供社会主义国家借鉴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及历史局限性表现在【 ABCDE 】A.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矛盾B.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C.它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总体利益D.它是垄断资产阶级实现其统治的工具E.它必然向更高的历史发展阶段过渡9、资本输出对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来说是【 ABCD 】A.为过剩资本找到出路,获取高额利润和利息的手段B.控制输入国经济、政治及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手段C.扩大商品输出的手段D.使金融资本在世界范围内实现统治的手段E.缓和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矛盾的手段10、垄断价格的形成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是因为(ACD)A、垄断价格不能完全脱离商品的价值B、垄断价格围绕价值波动C、全社会的商品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仍然一致D、垄断价格改变的只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E、垄断价格围绕生产价格波动1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获得了新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主要有(ABDE)A、混合联合公司成为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B、跨国公司成为生产资本国际化的主要组织形式C、私有垄断资本普遍采用股份公司的企业组织形式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成为经济生活强有力的支配者E、由国家出面组建的国际垄断组织的出现12.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国私合营企业产生的途径有( BCD )A.国家财政拨款新建企业B.国家和私人资本联合投资创办企业C.国家向私人出售部分国有企业的股份D.国家购买私人企业的股份E.两个以上的垄断企业进行联合13.垄断时期由垄断本身产生的竞争包括( ABE )A.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B.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C.非垄断部门内部的竞争D.局外企业之间的竞争E.垄断组织与局外企业之间的竞争1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AD )A.它并未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B.资产阶级国家是资产阶级的统治工具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代表资产阶级整体利益D.不能根本解决资本主义矛盾E.资产阶级国家调节社会经济生活15. 垄断利润的来源包括( ABCD )A. 垄断企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B. 非垄断企业利润的一部分C. 来自海外的利润D. 通过再分配手段获得的收益E. 垄断本身所创造的剩余价值16、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生产和技术能在一定程度上迅速发展的原因包括( ABDE )A.生产力自身发展规律的作用 B.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C.社会制度的根本转变 D.国内竞争的推动E.国际竞争的刺激1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有( ABE )A国营企业 B国私合营企业 C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形式上的结合D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国际范围内的结合 E国家调节经济18、垄断价格的形成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是因为( ACD )A、垄断价格不能完全脱离商品的价值B、垄断价格围绕价值波动C、社会商品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一致D、垄断价格只改变了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E、垄断价格围绕生产价格波动19、私人垄断资本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ABCE )A、反映了生产社会化发展的要求B、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的结果C、能允许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D、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E、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式变化20、战后,西方国家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是由于( ABCDE )A、生产力发展的需要B、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需要C、资本输出的需要D、争夺国际垄断地位的需要E、攫取高额垄断利润的需要21、垄断和竞争的关系是( ADE )A、垄断从竞争中产生B、竞争从垄断中产生C、垄断形成后竞争也就消失D、垄断和竞争并存E、垄断条件下的竞争更加激烈22、垄断是( ABCE )A、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自然而然形成的B、自由竞争的结果C、对自由竞争的排斥D、最终会消灭竞争E、并不能消除竞争三、判断题1、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变,是在18世纪工业革命发生后开始的。
政治经济学课后答案第四章_已改
第四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⒈解释下列概念:人类社会的三次大分工:畜牧业和农业的分离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形成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在奴隶社会初期出现了不从事生产、专门经营商品买卖的商人阶级,形成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资本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前,新兴资产阶级采用暴力手段促使初始资本形成的过程。
其实质是利用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分离,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历史过程。
劳动力商品:劳动力商品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己劳动力的所有者,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第二,劳动者没有生产资料进行生产活动。
资本:资本是能够带来价值增值的价值。
剩余价值:所谓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而绝对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以此种方式获取剩余价值就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就是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使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以此种方式获取剩余价值就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不变资本:表现在生产资料上的这部分资本。
在工人劳动的作用下其实物形态被耗费掉或转换存在形态,形成新的使用价值;其价值只是一次或逐渐地转移到新的产品中,不会发生量的变化,只是转移生产资料的旧价值。
可变资本:表现在劳动力上的这部分资本,其实物形态是雇佣劳动者本身,其使用价值是劳动者的活劳动。
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由于被工人的活劳动所代替,凝结在产品中能创造新价值,不仅包括自身的价值,还包括剩余价值。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价值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使价值增殖。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绪论1、名词解释:1)生产力: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
2)生产关系:在生产过程中,人们只有结成一定的关系进行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活动,才能和自然界发生联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这种关系,叫做生产关系。
3)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
4)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
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相互制约、互相依赖,构成生产过程的矛盾运动。
5)经济规律: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6)基本经济规律:在一个社会形态里,会有许多个特有经济规律存在并发生作用,它们和共有经济规律一起构成该社会经济制度的规律体系。
在这些规律里,有一个起着决定作用的经济规律,即基本经济规律。
7)笼统法:政治经济学对社会经济现象的研究,主要依靠笼统的思维能力。
即第一收集和占有大量的实际材料,然后运用笼统力对实际材料进行整理、加工、阐发,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从中找出最基本、最简单的东西,并发现它们内在的各类联系。
8)矛盾分析法:政治经济学要研究生产关系的发展运动,首先要分析生产关系内部的各种矛盾关系以及生产关系同它的内部条件的矛盾关系,通过这些矛盾的阐发,能揭示简单商品经济转化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必然性。
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为二看问题、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怎样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工具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所谓生产关系,就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生产关系也叫经济关系,它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政治经济学 第四章测试
政治经济学第四章测试一、单项选择题1. 商品流通的公式是()A.G—W—GB.W—G—W(正确答案)C.G—W—G’D.W—G—W’答案解析:资本流通公式是:货币—商品—货币G—W—G)2. 资本流通的目的是()A.消费B.获取使用价值C.获取剩余价值(正确答案)D.获取价值答案解析:剩余价值可以认为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利润,这样更好理解3. 劳动力商品最主要特点表现在它的()A.价值上B.使用价值上(正确答案)C.创造价值上D.价值转移上4. 价值增值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是()A.必要劳动时间(正确答案)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C.剩余劳动时间D.个别劳动时间5. 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A.资本在价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不同B.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不同(正确答案)C.资本在生产使用价值中的作用不同D.资本在商品流通中的作用不同6. 按照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不同划分,机器、厂房是()A.可变资本B.不变资本(正确答案)C.固定资本D.流动资本答案解析:机器厂房属于生产资料,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是不变资本7. 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是()A.雇用工人的必要劳动B.雇用工人的剩余劳动(正确答案)C.雇用工人的私人劳动D.雇用工人的社会劳动8. 在雇用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生产的剩余价值是()A.绝对剩余价值(正确答案)B.相对剩余价值C.超额剩余价值D.垄断剩余价值9. 雇用工人的工作日长度的确定最终取决于()A.生理因素B.社会道德因素C.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正确答案)D.必要劳动时间10.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A.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B.整个社会提高劳动生产率(正确答案)C.部分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D.个别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11. 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是()A.绝对剩余价值B.相对剩余价值C.超额剩余价值(正确答案)D.平均剩余价值12.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A.劳动的价值或价格B.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正确答案)C.劳动的价值的转化形式D.劳动的价格的转化形式答案解析:工资就是用来支付工人们的劳动,也就是劳动力13. 资本主义工资的变动趋势是()A.名义工资一般呈下降趋势B.名义工资一般呈增加趋势(正确答案)C.实际工资一般呈下降趋势D.实际工资一般呈增加趋势答案解析:名义上工资增加,实际上工资有时降有时增14. 社会再生产就其规模来讲,可以分为()A.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B.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正确答案)C.外延再生产和内涵再生产D.粗放再生产和集约再生产15. 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是()A.资本积累(正确答案)B.资本集中C.资本积聚D.资本垄断16. 资本积累的源泉是()A.价值B.剩余价值(正确答案)C.使用价值D.超额剩余价值17. 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A.资本积累(正确答案)B.资本集中C.资本积聚D.资本垄断18. 从物质形态看,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称做()A.资本的技术构成(正确答案)B.资本的价值构成C.资本的有机构成D.资本的物质构成19. 从价值形态看,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称做()A.资本的技术构成B.资本的价值构成(正确答案)C.资本的有机构成D.资本的物质构成20. 资本有机构成表示为()A. m:vB. c:v(正确答案)C. v:cD. v:m21.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是()A.随着资产积累而出现的生产技术进步B.随着资本积累而产生的社会两极分化(正确答案)C.资本积累引起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D.资本积累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得以缓和二、多项选择题1. 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的区别是()A.商品流通是先卖后买。
政治经济学逄锦聚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精选版
政治经济学逄锦聚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政治经济学》(逄锦聚)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目录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2第二章商品和价值3第三章货币与货币流通量6第四章资本及其循环和周转8第五章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市场实现12第六章信用制度与虚拟资本14第七章竞争与垄断18第八章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剩余价值的生产22第九章资本主义的分配26第十章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企业29第十一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其对经济的干预31第十二章经济全球化和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关系34第十三章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37第十四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40第十五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经济制度42第十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体制改革44第十七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46第十八章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49第十九章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51第二十章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55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56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1、名词解释生产力: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和自然卷发生一定的关系,这一关系称为生产力。
生产关系: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们相互之间发生一定的关系,这一关系称为生产关系。
所有制:①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②所有,是一个归属问题。
作为所有者,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处置归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
占有,是一种有条件的归属关系,即占有者不能任意处置占有的生产资料(如不能售卖)。
支配是指对生产资料的处置和管理,它由所有和占有决定。
使用是指人的劳动对生产资料的直接作用,是人们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
③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
所有权:①所有权作为法律用语是指对象的排他性,一个人或某个集团垄断地占有某物,从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该物。
政治经济学第四版课后答案
政治经济学第四版课后答案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第四章资本及其循环和周转1. 解释下列概念:(1)资本资本是价值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不断地在运动中谋求自身增殖的价值。
从物质形态看,资本可以表现为生产经营过程的一切要素,如生产资料、劳动力、专利和品牌等;从本质上看,资本的运动是价值运动。
(2)生产成本生产成本就是为生产商品和实现资本价值增殖而发生的资本耗费。
生产成本构成了企业产品出售价格的最低界限,也是衡量企业盈亏的界限,是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影响着企业持续发展的潜力,其回收状况也关系到企业对原有正常生产规模的维持能力。
(3)利润利润是与全部预付资本比较大于预付资本的增值额,是商品价值扣除生产成本后的余额。
(4)利润率利润率是利润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又称为资本利润率。
利润率的高低受劳动因素、资本因素、市场因素的影响。
剩余劳动占全部活劳动的比例越大,利润率越高;资本的节省可以提高利润率,资本运动的快慢影响一定时期的利润率;市场形势、资本经营着自身的市场经营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均会影响利润率。
(5)资本积聚(6)资本集中资本集中是指把若干个规模相对较小的资本合并重组为规模较大的资本。
主要途径有:一是并购(包括兼并、收购),即在竞争中居优势地位的资本并购居劣势地位的资本,包括部分并购或整体并购;二是联合,即原有的分散的单个资本联合成新的更大的资本;三是通过向社会发行股票等方式,把社会闲散资金集中起来使之转化为资本。
(7)资本经营资本经营就是资本产权的主体以价值形态的资本为经营对象,通过调整、交易、优化重组等方式,以实现资本价值量的保值增殖的一系列市场行为。
(8)风险投资风险资本的运营即风险投资,是资本经营的一种特殊类型,就是将资本投向蕴涵高风险、高收益和高成长可能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或项目,并以一定方式介入该企业或项目的管理、运行,在取得成功后既获得资本的高额增殖又实现资本回收的投资行为。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4第四章 资本及其循环和周转)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第四章资本及其循环和周转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资本答:资本是指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经济活动中表现为生产要素或经营投入的价值,并可以产品形态和货币形态存在。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资本是指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它体现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资本在物质内容上和现象上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和生产资料。
但货币和生产资料本身并不就是资本,只有当货币和生产资料用于剥削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而带来剩余价值时才成为资本。
现代意义上的资本是价值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不断地在运动中谋求自身增殖的价值。
资本不仅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同时也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一种基本要素,对其他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物质形态看,资本可以表现为生产经营过程的一切要素,如生产资料、劳动力、专利和品牌等。
但从本质上看,资本的运动是价值运动。
上述物质形态只是资本的物质承担者。
2.生产成本答:生产成本是指为生产商品和实现资本价值增殖而发生的资本耗费。
资本所有者用资本组织生产要素进行生产的时候,生产要素的耗费就体现为资本的耗费,它包括的是所消耗的生产资料形态的资本和购买劳动力的资本。
生产成本的范畴对企业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生产成本构成了企业产品出售价格的最低界限,也是衡量企业盈亏的界限,生产成本是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生产成本也影响着企业持续发展的潜力。
此外,生产成本的回收状况,也关系到企业对原有正常生产规模的维持能力。
3.利润答: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利润是指商品价值扣除生产成本后的余额,是剩余价值的一种转化形式。
《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导论复习思考题答案要点1、如何科学地认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首先,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上:1、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基础,现在服务领域因其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提高而进入政治经济学研究范围。
这里的生产不是生产的自然属性,而是生产的社会属性。
2、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既要研究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也要研究人们在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的关系。
3、政治经济学不只研究生产关系,还要研究生产力,研究影响和制约生产关系发展的生产力,特别注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到底偏重生产关系还是偏重生产力,要看研究任务。
其次,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上: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运用的哲学方法,也就是唯物辩证法和抽象法。
政治经济学发展到现代阶段,方法论应该与时俱进,包括数学在内的科学研究方法都应该成为重要的研究方法。
关于数学方法,可以肯定,能够得到数学证明的理论是科学地理论。
但不能反过来说,得不到数学证明的理论就不是科学的。
2、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目的,是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即在中国如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主线应该是如何通过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调整,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把对生产力的研究放在重要位置,以增进国民财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目标和归宿。
第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该回答如何认识现代资本主义,如何认识实践中的社会主义这样的问题。
第三,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寻求指导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经济理论。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还应围绕我国发展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改革和发展的理论和理念。
3、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什么?现阶段学习政治经济学有哪些意义?政治经济学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有不同任务,对资本主义分析的任务,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揭示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因此它是批判的武器;对社会主义分析的任务,是以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促进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增加国民财富为目标。
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全部答案
第1章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1、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的形成过程划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各自具有什么特征?各个阶段之间具有的关系?答: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系统的论述了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发展的三个相互衔接的发展阶段,即从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第一(低级)阶段、共产主义第二(高级)阶段。
共产主义社会形成过程的三个阶段各自的经济特征:(1)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并存和斗争,其斗争的结局是消灭资本主义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2)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a、实行全社会范围内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即全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消灭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消灭了剥削;b、社会生产由国家统一的、有计划的组织;c、商品货币关系已经不再存在;d、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以劳动为尺度,在全社会范围内实行按劳分配。
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a、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了剥削。
b、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各个阶段的关系:逐步发展,相互衔接,前一个阶段为后一个阶段奠定必要的基础。
2、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哪些主要特征?答:从社会性质看:我们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具备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从发展程度看: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生产力落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还不完善、不成熟,还没有从摆脱贫困落后的不发达状态,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从历史地位看:这个概念不是泛指任何一个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在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1)生产力不发达,具有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2)生产关系不完善;(3)上层建筑带有旧社会的遗痕。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具有什么意义?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传统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进行反思,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教训进行总结的结果,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最新《政治经济学》课后复习题4-1(含参考答案)
课后复习题一导论一、判断题1.生产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2.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是指科学技术本身是生产力一个独立的最重要的实体性要素。
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5.政治经济学是理论经济科学,本质上又是一门历史的科学。
6.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资料生产。
7.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
8.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利用经济规律,也能完善、改造经济规律。
9.生产力体现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10.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二、问答题1、简述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关系。
2、生产力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3、研究生产关系为什么要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第一章商品一、判断题1.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所以劳动产品也就是商品。
2.商品能够按一定比例交换,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使用价值。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4.价值不是劳动产品所固有的自然属性,而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是一个历史范畴。
5.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因而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商品生产者自己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
6.商品拜物教来源于生产商品所特有的间接劳动性质,因此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仍然会存在商品拜物教或货币拜物教。
7.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单位商品价值量将日益减少,但社会总价值将会不断增加。
8.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异对于商品生产者没有什么影响。
二、问答题1、既然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商品生产者为什么还热心于提高劳动生产率?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什么关系?3、怎样理解科学技术和管理在商品价值创造中的作用?4、简述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5、简述劳动二重性的理论意义。
6、联系现实经济生活,从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角度说明企业应当如何扩大自己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
三、案例分析题对信息社会颇有研究的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中说: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
政治经济学习题及答案第4章
政治经济学习题及答案第4章第4章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习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劳动力商品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率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规律二、选择题1.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都属于()A流动资本B生产资本C商品资本D货币资本2.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部分的流通形式不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值过程中起不同的作用资本各部分价值转移的方式不同资本各部分有不同的实物形式3.剩余价值率反映的是()A不变资本的价值增殖程度 B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C 固定资本的价值增殖程度 D预付资本的价值增殖程度4.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一个生产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企业劳动生产率高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的结果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5.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相比较,其区别有()A 流通的目的不同B 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不同C 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D 流通中的媒介不同6.G——W——G’之所以被称为资本的总公式,是因为它()A概括了各种资本运动的一般特征B既包括商品运动又包括货币运动C体现了资本运动的根本目的D概括了资本流通与商品流通的共同特征7.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共同点是( )A都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B都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C都增加了剩余价值量D都提高了剩余价值率8.剩余价值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资本主义实现生产目的的手段资本主义剥削的方式三、问答题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需要具备什么基本经济条件?2、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3、剩余价值是如何生产出来的?4、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各指的是什么?区别的关键在于什么?5、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经济规律?答案一、名词解释答案略。
二、选择题1、B,2、B,3、B,4、D,5 ACD、,6、AC,7、ABCD,8、ABC。
三、问答题1、答案要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在经济上需要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 ①大量的人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 ②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2、参考答案:(1)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政治经济学1-4章参考答案
政治经济学1-4章参考答案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要点第一章一、辨析题1.答:该命题正确。
因为:劳动对象是指接受人们劳动加工的对象。
它包括两类:一是自然界提供给人类的自然物;二是经过人们劳动加工的劳动产品。
后者称为原料。
可见一切原料都是劳动对象,但劳动对象并非都是原料。
2.答:该命题错误。
因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关系不仅仅是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结成的相互关系,而是指建立在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基础上的生产关系体系。
它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环节发生的生产关系和他们之间的联系。
二、简答题1.答:(1)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是人类利用劳动资料,通过有目的的活动,改变劳动对象,以满足自身生产和生活需要的过程。
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条件。
2.答:(1)生产力,即社会生产力,也称物质生产能力,即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它反映人同自然之间的关系。
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一种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关系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起着主导的、决定性的作用。
表现在: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状况。
②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但是,生产关系在一定条件下会积极地反作用于生产力。
表现在:适合于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不适合于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则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3)经济基础,指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的经济制度,由这一阶段上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方面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
上层建筑,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等制度,以及与它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如政治、法律、哲学、宗教、道德、艺术等方面的观点和思想体系。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也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
政治经济学课后思考题答案
《政治经济学》课后题整理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第一章商品1、名词解释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由它的自然属性决定,某种物品所具有的使用价值,并不随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具体劳动: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即一定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抽象劳动: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即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商品所具有的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虚幻为物与物的关系的性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简述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人类脑力和体力的消耗中形成的。
商品价值是通过商品交换形成的。
商品交换本质上是等量的抽象劳动相交换。
而作为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正是这种同质的、无差别的劳动,即人类脑力与体力的消耗。
它凝结在商品内,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表现出来,最终形成价值。
3、简述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商品经济所具有的各种矛盾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这个基本矛盾决定的。
这个基本矛盾存在于商品经济发展的一切阶段。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即商品的二因素与商品的二重性根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私人劳动想要实现向社会劳动的转化,必须撇开各个商品生产者私人劳动的具体差别,把不同形式的具体的有用的劳动还原同质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这就产生了劳动的二重性。
由于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这样就又产生了商品的二因素。
所以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第二章货币1、名词解释:货币: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交换的媒介,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政治经济学第四版第四章课后答案
第四章资本及其循环和周转1. 解释下列概念:(1)资本资本是价值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不断地在运动中谋求自身增殖的价值。
从物质形态看,资本可以表现为生产经营过程的一切要素,如生产资料、劳动力、专利和品牌等;从本质上看,资本的运动是价值运动。
(2)生产成本生产成本就是为生产商品和实现资本价值增殖而发生的资本耗费。
生产成本构成了企业产品出售价格的最低界限,也是衡量企业盈亏的界限,是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影响着企业持续发展的潜力,其回收状况也关系到企业对原有正常生产规模的维持能力。
(3)利润利润是与全部预付资本比较大于预付资本的增值额,是商品价值扣除生产成本后的余额。
(4)利润率利润率是利润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又称为资本利润率。
利润率的高低受劳动因素、资本因素、市场因素的影响。
剩余劳动占全部活劳动的比例越大,利润率越高;资本的节省可以提高利润率,资本运动的快慢影响一定时期的利润率;市场形势、资本经营着自身的市场经营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均会影响利润率。
(5)资本积聚(6)资本集中资本集中是指把若干个规模相对较小的资本合并重组为规模较大的资本。
主要途径有:一是并购(包括兼并、收购),即在竞争中居优势地位的资本并购居劣势地位的资本,包括部分并购或整体并购;二是联合,即原有的分散的单个资本联合成新的更大的资本;三是通过向社会发行股票等方式,把社会闲散资金集中起来使之转化为资本。
(7)资本经营资本经营就是资本产权的主体以价值形态的资本为经营对象,通过调整、交易、优化重组等方式,以实现资本价值量的保值增殖的一系列市场行为。
(8)风险投资风险资本的运营即风险投资,是资本经营的一种特殊类型,就是将资本投向蕴涵高风险、高收益和高成长可能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或项目,并以一定方式介入该企业或项目的管理、运行,在取得成功后既获得资本的高额增殖又实现资本回收的投资行为。
(9)资本循环产业资本从其最初的形态即货币资本的职能形态出发,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售卖等阶段,资本的职能形态相应地变换为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然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这一过程就是产业资本的循环。
《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导论复习思考题答案要点1、如何科学地认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首先,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上:1、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基础,现在服务领域因其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提高而进入政治经济学研究范围。
这里的生产不是生产的自然属性,而是生产的社会属性。
2、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既要研究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也要研究人们在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的关系。
3、政治经济学不只研究生产关系,还要研究生产力,研究影响和制约生产关系发展的生产力,特别注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到底偏重生产关系还是偏重生产力,要看研究任务。
其次,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上: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运用的哲学方法,也就是唯物辩证法和抽象法。
政治经济学发展到现代阶段,方法论应该与时俱进,包括数学在内的科学研究方法都应该成为重要的研究方法。
关于数学方法,可以肯定,能够得到数学证明的理论是科学地理论。
但不能反过来说,得不到数学证明的理论就不是科学的。
2、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目的,是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即在中国如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主线应该是如何通过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调整,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把对生产力的研究放在重要位置,以增进国民财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目标和归宿。
第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该回答如何认识现代资本主义,如何认识实践中的社会主义这样的问题。
第三,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寻求指导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经济理论。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还应围绕我国发展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改革和发展的理论和理念。
3、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什么?现阶段学习政治经济学有哪些意义?政治经济学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有不同任务,对资本主义分析的任务,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揭示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因此它是批判的武器;对社会主义分析的任务,是以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促进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增加国民财富为目标。
政治经济学第四版陈征--导论--习题答案
政治经济学第四版陈征--导论--习题答案导论练习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生产关系生产力生产方式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二、选择题(以下选项中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C.分工协作关系D.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2、下列现象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有()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政治法律制度C.社会风俗习惯D.社会意识形态E.国家政权三、问答题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2.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为什么要从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出发研究生产关系?3.研究生产关系为什么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答案一、名词解释答案略。
二、选择题1、B,2、BDE三、问答题1.参考答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是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能随时代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这一理论品质在它的创立中蕴涵,在实践中发展.(1)在创立中蕴涵.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于19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在它的创立中已蕴涵着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逐步尖锐化,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逐渐成为主要矛盾,使得一方面,资产阶级需要有为它辩护的经济理论,产生了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并逐渐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居统治地位;另一方面,登上历史舞台的无产阶级也强烈地呼唤着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诞生,以便用它来武装自己,指导蓬勃发展的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实践.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19世纪中叶,产生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一事实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将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内在的科学精神.第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以批判地继承前人一切优秀成果为基础.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的理论来源,说明它不是离开世界文明而产生的僵化不变的学说.(2)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根植于实践,在不断的发展中显示了自己强大的生命力.10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始终没有停止过发展.一代又一代的马克思主义者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提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根据自己所处时代的要求.对活生生的经济实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思考,提出了创造性的理论和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列宁的经济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新发展.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贡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深入考察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特征的基础上,创立了帝国主义论.二是通过实施新经济政策,对东方落后国家在革命胜利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成功的探索,从而奠定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斯大林的经济学说集中体现在1952年出版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1954年,苏联经济学家编写了《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教科书是综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初步设想和斯大林的经济理论形成的,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和经济运行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内容和有益启示.但由于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条式的,片面的理解,使他对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和经济运行问题的分析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的经济发展实践结合起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毛泽东从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经济实际出发,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纲领,指引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论证的中国官僚资本与民族资本的不同性质和特点及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理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论述的"十大关系"等都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富和发展.在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时期,邓小平经济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第一次科学地解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的历史性课题,形成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基本观点,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2.参考答案: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劳动力商品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率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规律
二、选择题
1.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都属于()
A流动资本B生产资本
C商品资本D货币资本
2.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A 资本各部分的流通形式不同
B 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值过程中起不同的作用
C 资本各部分价值转移的方式不同
D 资本各部分有不同的实物形式
3.剩余价值率反映的是()
A不变资本的价值增殖程度 B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C 固定资本的价值增殖程度 D预付资本的价值增殖程度
4.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
A 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B 一个生产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C 企业劳动生产率高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D 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5.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相比较,其区别有()
A 流通的目的不同
B 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不同
C 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
D 流通中的媒介不同
6.G——W——G’之所以被称为资本的总公式,是因为它()
A概括了各种资本运动的一般特征
B既包括商品运动又包括货币运动
C体现了资本运动的根本目的
D概括了资本流通与商品流通的共同特征
7.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共同点是( )
A都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B都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C都增加了剩余价值量D都提高了剩余价值率
8.剩余价值规律揭示了()
A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
B 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
C 资本主义实现生产目的的手段
D 资本主义剥削的方式
三、问答题
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需要具备什么基本经济条件?
2、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3、剩余价值是如何生产出来的?
4、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各指的是什么?区别的关键在于什么?
5、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经济规律?
答案
一、名词解释
答案略。
二、选择题
1、B,
2、B,
3、B,
4、D,5 ACD、,6、AC,7、ABCD,8、ABC。
三、问答题
1、答案要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在经济上需要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 ①大量的人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 ②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
2、参考答案:(1)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货币不是生来就是资本的,只有当它能带来剩余价值时才成为资本。
(2)流通中的等价交换和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3)剩余价值之所以能产生,是因为资本家在流通中买到了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不仅能创造自身价值,而且能够创造超过自身价值以上的一部分价值。
(4)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是商品,它和其他商品一样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①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②劳动力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还受历史和道德因素的影响。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它不仅能创造出自身价值,而且还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剩余价值。
资本家的货币只要和劳动力进行交换,就能够使其带来剩余价值。
所以,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3、参考答案:(1)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2)首先,资本主义生产,从劳动过程看,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从价值形成过程看,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在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中,资本家必须让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但这不是他的目的。
他的目的是获得价值和剩余价值。
由此可见,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其次,如果预付的价值没有增殖,没有产生剩余价值,货币也就没有转化为资本,这显然不符合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
不能获得剩余价值的事情,资本家是决不会干的。
所以,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必须是价值增殖过程;最后,可见,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因此,资本家只要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以上,雇佣工人在生产中新创造的价值就会超过劳动力的价值,资本家就可以从雇佣工人身上榨取到剩余价值。
4、参考答案:不变资本(C)是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借助于工人的具体劳动,把原有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价值量没有发生变化。
可变资本(V)是指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要生产过程中由劳动力的使用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使预付资本价值量发生了变化。
区别的关键在于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
5、参考答案:(1)一个社会形态的基本经济规律,是指在该社会的经济规律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那个规律。
(2)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经济规律。
其内容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工人的剥削。
(3)剩余价值规律规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是要攫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这是由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具有客观必然性。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都服从追求剩余价值的目的。
资本生产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是为生产剩余价值做准备和实现剩余价值的过程;资本主义的分配过程实质上是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资本家的个人消费是消费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以剩余价值的生产为前提的,并受到剩余价值规律的制约;雇佣工人的个人消费是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它是资本家剥削工人剩余劳动的必要条件。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趋势。
受剩余价值规律的支配,资本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的社会化。
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的矛盾不断积累,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对造成生产力极大的破坏。
这种矛盾的发展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必然为更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社会制度所代替。
总之,剩余价值规律最充分地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它支配着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内在机制,决定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环节。
因此,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经济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