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寡食性害虫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种寡食性害虫(麦蚜和玉米螟)和两种广食性害虫(粘虫和棉铃虫)为研究对象

气候变化和景观变化都是影响害虫种群波动的重要因素,气候条件的微小变化对害虫种群及危害的影响较小,农业景观作为害虫生存的环境和食物来源,因此景观变化才可能是害虫种群变化的最重要驱动力

研究区域为我国小麦玉米主产区的9个省份,包括山东、河南、河北、陕西、山西、江苏、安徽、湖北以及四川。这9个省份都是我国小麦和玉米的重要生产基地,害虫通产在这些区域一代或多代繁殖,其中麦蚜可能发生十余代,而玉米螟则一年一代

耕地面积比例、非作物生境比例、作物丰富度、非作物/作物生境比例、农业化石能投入以及单产。耕地面积的比例采用耕地面积占所在省区国土面积的比例(%),同样多作物生境比例采用非作物生境占所在省区国土面积的比例(%);作物丰富度采用辛普森指数(Simpson指数);农业化石能的投入主要采用化肥的投入量(吨/公顷);单产采用所在省区粮食作物的平均产量(吨/公顷)

多因素协变量方差分析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Variance of the Covariate

偏相关分析Partial Correlation Analysis:偏相关分析主要用于分析多个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时,能够剔除其他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只分析自变量本身对因变量的影响。

偏回归分析Partial Regression Analysis:偏回归分析与偏相关分析类似,但是在偏相关分析的基础上,剔除了不显著的变量,在分析多个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时,能够排除其他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单独考虑一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以及显著性,这也是在分析多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国际流行的分析方法。

线性回归模型linear regression model:采用一般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害虫发生、景观变化以及气候变化3类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DCA分析及排序:DCA(Detrended correspondence analysis)是群落分析的重要方法,本研究用于分析物种、样地及环境变量之间关系,主要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理论方法,将害虫发生与景观变量及气候变量进行统一的分析,来探索影响害虫发生的关键驱动因子,并对所有的变量进行排序。

麦蚜的发生程度居高不下

玉米螟的发生情况与麦蚜基本一致,整个危害面积逐年呈上升趋势,在9个省份中玉米螟的发生都呈缓慢的上升趋势

粘虫的发生情况较为特殊,大部分省份粘虫的发生呈下降趋势,包括河北、山东、河南及陕西,其中陕西省粘

铃虫的发生也较为特殊,在选择的9个省份中,1990-1995年间棉铃虫的发生范围最大,发生面积最大,大部分省份几乎所有的棉花种植区域都有棉铃虫的大发生,只有湖北、四川及陕西棉铃虫发生相对较轻。

1978年到2012年间我国9个省区的降雨量年度间呈现出很大的波动,总体上降雨量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每个省区的变化趋势也不一致,降雨量的变化年度间也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9个省区的湿度年度间呈现出很大的波动,总体上湿度的变化比较一致,都呈现

出一种波动性下降的趋势

78年到2012年间我国9个省区的温度年度间同样变异非常剧烈,总体上温度变化基本一致,都呈现出一种波动性上升的趋势(图4-4)。

尤其是在最近的15年间,温度和湿度的变化非常明显,不同省份之间的温度变化趋势几乎完全一致(图

所有省份在最近35年间耕地面积都呈上升趋势

9个省区的景观复杂性整体呈缓慢上升趋势,表明作物种植的多样性逐年增加,主要表现在蔬菜、水果、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导致农业生态系统中景观多样性指数呈现稳定的上升趋势。

1978年到2012年间我国只有山西省的作物丰富度在2000年之前呈上升趋势,2000-2011年之间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安徽省的作物丰富度也表现出类似的趋势,而山东省的作物丰富度在1978-2011年之间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另外6个省份的作物丰富度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图4-5 III)

粮食单产是最为稳定的指标,从1978-2012年35年间变化幅度很小,只有个别省份粮食单产增长较大,例如河北与陕西,最近10年间粮食单产增幅较大,增长了接近5%,其余省份粮食单产非常稳定,波动范围很小,但粮食单产总体上呈现缓慢上升趋势

如麦蚜受温度变化的影响不显著,降雨能够显著的降低麦蚜的危害,此外湿度也与麦蚜发生存在弱的负相关关系,而太阳辐射与对麦蚜发生危害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4种气候变化因素与玉米螟的发生危害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表明气候表明可能并不是驱动玉米螟种群上升的重要原因(表4-1)。对于粘虫而言,只有环境湿度与粘虫种群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环境湿度越高,粘虫的种群数量越大,反之则相反,温度也与粘虫种群存在弱的相关性,温度上升能够引起粘虫种群数量升上,危害加重,反之温度降低有利于降低粘虫的危害,另外2种气候因子与粘虫种群发生也没有显著的相关性。棉铃虫与玉米螟类似,4种气候因子与棉铃虫种群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表明气候变化不是驱动棉铃虫种群的关键因素

非作物生境比例与4种害虫之间的关系较为特殊,2种寡食性害虫(麦蚜与玉米螟)与非作物生境比例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而2种广食性害虫(粘虫与棉铃虫)

与非作物生境有显著的正相关性,非作物生境比例的增加,能够强烈的抑制广食性害虫的危害

农业景观对玉米螟的影响与对麦蚜的影响基本一致,作物丰富度和产量对棉铃虫种群危害的影响不大,虽然多作物样性和产量与玉米螟的相关性极显著,但这种促进作用相当微弱

针对多食性害虫棉铃虫与粘虫而言,农业景观变化的影响差异很大,首先作物丰富度与产量与棉铃虫种群危害呈显著的正相关性,然而这种影响作用并不是很大,

对气候变化和景观变化的因子对害虫种群发生的影响进行了偏相关分析,结果发现景观变量对害虫种群数量的影响最大,耕地面积比例、农业化石能以及协变量作物单产都是驱动4种重要农业害虫种群上升的重要因素,耕地面积比例与4种重要的农业害虫种群发生都呈显著的相关性,耕地面积比例的增加,能够显著的促进害虫种群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