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第5课《秋天的怀念》教案
第5课《秋天的怀念》教案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秋天的怀念》是部编教材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所选的文章以亲情为主题,以不同的生活为背景,抒发了同样感人至深的亲情。
学习本单元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秋天的怀念》选自《史铁生作品集》,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瘫痪时不懂得“好好儿活”,身患绝症的母亲忍受着病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精心照顾他,最终母亲因病离开人世后,自己才懂得要“好好儿活”,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及对生命深刻的感悟。
作者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钦佩的作家之一。
他曾自嘲“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他用残缺的身体,写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的勇气和执着,勉励过一代又一代人。
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从作者的生命历程及对母爱的感受过程中有所感悟。
作为叙事性散文作品,《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
7—9年级(第四学段)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本文的细节描写有很多处,且每一处都是那么感人,是引导学生品味语言、领悟内涵的极佳文本,教学时,应注意品析方法的指导,才能更充分的理解母亲的“艰难”和“我”对母亲的情感。
“单元导读”对朗读这一学习方式做出更为细化的要求,即“继续重视朗读,把握文章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
”对言语表达间蕴含的情感做了精准体味的要求,即“有的则深沉含蓄,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
”,本文就属于深沉含蓄类,教学时,应以情感与内容的需要,合理设计朗读形式,有效进行朗读指导,以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人物含蓄的感情。
七年级学生在逐步适应初中语文学习,在完成第一单元教学的基础上,学生接触到了构思精巧、语言精致的写景抒情散文,增加了语言积累,充分感受景物描写,初步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具备了一定的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同时在第一单元中,学生初步学习了朗读的要领,通过朗读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5课《秋天的怀念》教案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是如何描绘秋天的。通过分析课文,了解作者如何运用词汇和修辞手法来表达对秋天的怀念。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词汇的积累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通过这次教学反思,我对自己今后的教学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相信,只要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学生们一定能够在秋天这个主题上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秋天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2)修辞手法的运用: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可能较为陌生,不知道如何在写作中灵活运用,需要教师通过实例分析、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
(3)情感体验的深化:学生对秋天可能有一定的感知,但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感悟,是本节课的一大难点。
举例说明:
(1)在教授“明朗”一词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秋高气爽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词语的含义,并通过造句练习加深理解。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主题“秋天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引起了学生们的热烈讨论。他们在交流中碰撞出不少创意火花,也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观点。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较为沉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这个主题还不够熟悉。在之后的课堂中,我会鼓励这些学生多发言,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第5课《秋天的怀念》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秋天的怀念》中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强化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让学生在感受母爱的同时,理解亲情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探讨课文中的意象和情感,锻炼学生的深度思考与批判性思维;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陈述,促进学生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中的美好情感,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理解。这些目标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符合新教材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要求。
在讲授修辞手法时,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比喻、拟人等手法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但在实际应用时却显得有些困难。这可能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为他们对这些修辞手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实例分析和练习。此外,我还注意到,通过小组讨论和成果分享,学生们在相互交流中提高了自己的表达能力,这也让我深感鼓励学生开口表达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秋天的怀念》中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以及如何通过秋天的景象表达这种情感。
-举例:课文中“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她的意思是:你要好好活着。”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理解。
(2)掌握生字词:如"瘫痪"、"暴躁"、"憔悴"等,了解词语的含义和在句子中的作用。
第5课《秋天的怀念》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一、教学内容
第5课《秋天的怀念》教案,选自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理解课文标题的含义,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学习生字词,如"瘫痪"、"暴躁"等;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掌握课文的结构和层次,理解作者如何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感悟。教学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同时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第5课《秋天的怀念》教案
4.塑造人文素养:通过感悟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尊重长辈、关爱他人的品质,增强学生的人文关怀和道德素养;
5.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指导学生主动查找资料、预习课文,养成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秋天的怀念》中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和文章的表达技巧。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怀念情感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感悟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珍惜身边的人和事。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主题内化:学生可能难以将文章的主题思想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形成深刻的人生感悟。
-语言表达:如何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是教学的难点之一。
举例解释:针对情感深度这一难点,教师可以通过情景再现、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模拟体验作者的心境,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的情感内涵。在修辞手法识别方面,教师可以结合具体例句,对比分析,让学生直观感受修辞手法的效果,并指导学生在实际写作中尝试运用。至于主题内化,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享个人经历,从而促使学生将文章主题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达到深刻感悟的目的。在语言表达方面,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并提供一定的词汇和句型支持,帮助学生克服表达困难。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散文中表达情感的基本方法。散文通过具体的描绘和细腻的叙述,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秋天的怀念》是作者史铁生对母亲的深情怀念,也是对生命态度的反思。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通过分析课文,看作者是如何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来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以及这种怀念如何影响作者的生活态度。
第5课《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语句朗读中揣摩合适的语气,把握本文的感情基调的变化。
2、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抓住关键词句和细节描写赏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复杂情感,感悟母子深情。
3、理解本文主题,体会文中深沉无私的母爱和所蕴含的自强不息、热爱生活的精神。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语句朗读中揣摩合适的语气,把握本文的感情基调的变化。
2、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抓住关键词句和细节描写赏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复杂情感,感悟母子深情。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主题,体会文中深沉无私的母爱和所蕴含的自强不息、热爱生活的精神。
【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布置任务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先生曾说:“中国作协只养一个人,那也该是史铁生。
”为纪念这位中国当代文坛极具思想深度的文学巨匠,我校文学社“名家漫谈会”活动本期聚焦于史铁生先生,诚邀同学们一起参加!情境任务:任务一:诵读感知,明造化弄人任务二:深研细读,品母子深情任务三:理清线索,悟好好儿活二、任务一:诵读感知,明造化弄人1、诵读感知:美读课文是一种高雅的情感体验。
请参加漫谈会的同学们分组自由诵读课文。
【诵读要求】:①把握语速语调、语气节奏、停顿重音;②认知文字、感受音韵、领悟情感;③揣摩人物内心活动,置身情境,声情并茂。
2、扫清阅读障碍:①字词积累:瘫痪( huàn )暴怒( bào )沉寂( jì)侍弄( shì)捶打( chuí)憔悴( qiáo )央求( yānɡ)絮叨( xù)诀别( jué)淡雅( yǎ)高洁( jié)烂漫( làn )翻来覆去( fù)喜出望外仿膳( shàn )豌豆( wān )②词语释义:形容一次又一次。
也形容来回翻动身体。
(翻来覆去)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五课《秋天的怀念》教案最新8篇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五课《秋天的怀念》教案最新8篇《秋天的怀念》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文章细节,揣摩人物内心世界。
3.品读文章质朴深沉的语言。
4.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过程与方法:从情境创设和情感铺垫导入,解读“我”和母亲。
引导学生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体悟亲情和生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会作者和母亲的经历和感受,真正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并用正确的态度面对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品味揣摩语句,深入理解课文。
2.走进“我”和母亲的内心世界;感受母亲形象。
教学难点:切实体会母爱的博大无私,指导学生学习如何面对磨难。
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情境引导法、朗读法、赏读评议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通过情境创设和情感铺垫导入,反复品读课文,逐步深入理解课文。
2.学生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激发学生阅读体验。
丰富学生情感,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导入:教师出示PPT并朗读:我一直有一个凄苦的梦……在梦中,我绝望地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听,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在哪儿。
这个梦一再地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
这段文字节选自史铁生的散文《有关庙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一个人强烈的想念之情,这个人便是他的母亲。
学习了史铁生回忆母亲的散文《秋天的怀念》,我们会对这种情感有更深的体会。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走进作者播放视频课件《秋天的怀念》作者介绍。
第5课《秋天的怀念》教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秋天的怀念》教案教学目标1.深入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包括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自己的悔恨与愧疚,以及对于生存困境中“好好儿活”的领悟。
2.继续学习朗读,在语句的朗读中揣摩合适的语气,在全文的朗读中把握感情基调的变化。
3.思考和讨论本文唤起的对母爱和生命的感悟,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理解母亲的形象和付出。
2.学习通过细节描写和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好好儿活”的内涵,以及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2.引导学生将文中的情感体验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去感受一段关于母爱和生命的故事。
(投影出示史铁生的照片和简介)史铁生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他的人生经历充满了坎坷。
21岁时,他双腿瘫痪,从此开始了与轮椅相伴的生活。
在他最痛苦、最绝望的时候,他的母亲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给予他无尽的关爱和支持。
然而,母亲却在他还没有完全走出困境的时候离开了人世。
这篇文章就是史铁生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对生命的深刻感悟。
二、预习检测1.走近作者(1)提问:谁能来介绍一下史铁生?明确:史铁生(1951—2010),祖籍河北,生于北京,当代作家。
1969年去延安插队务农。
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
1979年发表处女作《爱情的命运》。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代表作有小说《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合欢树》等。
2.字词积累(1)投影出示以下词语,让学生朗读并解释词义:憎恨(zēng)、瘫痪(tān huàn)、侍弄(shì)、整宿(xiǔ)、憔悴(qiáo cuì)、诀别(jué)、捶打(chuí)、仿膳(shàn)、淡雅(yǎ)、翻来覆去(fù)、创伤(chuāng)(2)提问:这些词语中,哪些词语的意思比较容易理解,哪些词语比较难理解?明确:“憎恨”“淡雅”“翻来覆去”等词语的意思比较容易理解,“瘫痪”“侍弄”“憔悴”等词语需要结合语境来理解。
教案大全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秋天的怀念课文原文及9篇
教案大全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秋天的怀念课文原文及9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秋天的怀念课文原文及 1《秋天的怀念》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受到伟大母爱的熏陶感染。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听配乐朗读,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2.怀念的对象有很多,这篇课文是怀念谁呢?(母亲),为什么怀念母亲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秋天的怀念》一课,来体会一下伟大的母爱。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分小组自学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想想母亲是怎样关心“我”的,体会作者是怎样透过这些小事,表达对母亲的一片深情的。
3.联系实际(可以是亲身体会到的,也可以是收听、收看到的)说说自己的收获。
三、汇报自学情况重点交流讨论:1.母亲重病缠身,还要推着下肢瘫痪的“我”去北海公园看花,结果怎样?(母亲带着重病的身体,最终没能满足我而死去。
)2.母亲是怎样关心“我”的?(在我因双腿瘫痪而暴怒无常时,母亲耐心地安慰我;为了让“我”散心,母亲又想方设法帮我去北海;在临终前,还在念叨生病的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
3.作者是怎样透过这些小事,来表达对母亲的一片深情的?(母亲的深切关怀今生已无法报答,只有无尽的思念缠绕心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子深情。
四、课文内容的拓展1.平时生活中父母是如何关怀我们的?我们又是如何回报父母的?2.教师归纳小结,教育学生父母抚养我们不容易,应报答父母的恩情。
五、总结全文让学生说说学完这篇课文后的感受,说说作者想对母亲说的话。
附:板书设计10 秋天的怀念我母亲暴怒→安慰思念←去逝教案点评: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秋天的怀念课文原文及 2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感动——小语九册《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西山小学张霞人教版修订教材小语第九册第三组课文从不同角度赞颂了人间高尚,美好的情感.《秋天的怀念》是其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教学本课,应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受到伟大母爱的熏陶感染.【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学会多种阅读方法……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秋天的怀念》一课语言通俗,但蕴涵于字里行间的感情深沉而挚烈.根据本单元教材特点及本课特点,针对学生的阅读水平,设计"在速读中整体感知,在品读中感悟感动"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自己的有情感朗读中,受到伟大母爱的熏陶感染.【教学步骤】激情导入,情感铺垫检查预习,初步解题.⑴课文讲谁怀念谁?⑵预习了课文你知道作者是怎样的人?简介作者,激情导入.本文作者15岁时不幸因病瘫痪.风华正茂的他不得不终身以轮椅为伴,永远离开了正常人的生活.这是一分多么沉重的苦难呀!瘫痪的双腿,残缺的天空,不完美的人生,曾一度使他失去了生活的信心.他终日沉浸在自己的苦难中难以自拔,以至于忽视了慈爱的母亲对他无微不至的照顾,尤其是母亲身患重病,他竟全然不知.当他发现母亲病情的严重时,母亲却永远地离开了他!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和愧疚这样描述了自己的心情:(教师配乐诵读课文的4-6自然段)在《思乡曲》低回哀婉,如泣如诉乐曲声中,教师饱含深情的诵读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弦,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阅读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为后文的学习做了铺垫.速读梳理,整体感知1,整体式默读.思考:课文主要写什么?你觉得课文中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2,寻读式速读.想一想:课文写了母亲关心我的哪几件事?你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以上问题学生在独立阅读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得到各种各样的答案,以此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品读感悟,沟通感情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抓住母亲关心我的四件事,找出重点词句品读,说说自己最感动的地方,并说说感动的原因.讨论后学生汇报所得.教师相机指导朗读.1,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⑴感悟:哪些语句最让你感动?说说为什么.抓住作者对母亲神态,动作的描写,"悄悄躲出去,偷偷地注意我,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体会母亲抚慰我的细致和体贴;抓住作者对母亲语言的描写"咱娘儿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体会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⑵朗读:指导读我"暴怒无常"的句子时要读出"暴怒","绝望"的语气,读描写母亲的句子时应读出母亲对儿子的心疼和无奈.2,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着重引导学生重读"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等词,体会母亲的坚强与无私.3,母亲央求"我"看花.学习时引导学生抓住几个关键词:"央求,喜出望外,高兴,絮絮叨叨,敏感"来体会母亲情感的变化,从而体会母亲深沉而无私的爱.朗读时随母亲心情的变化语速时而缓慢,读出央求的语气,时而欢快读出如释重负,充满希望的语气,结尾时欢快的语调要戛然而止,在朗读中幻化出母亲因失言而重陷痛苦的现实与无奈中的画面.4,母亲的临终嘱托.引导学生在品读中想象母亲生命垂危时对两个孩子的无尽的牵挂.朗读时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勾画出一个形容憔悴,为儿子付出全部自己却病得大口大口吐血,临终前却依然挂牵着自己的孩子的普通却伟大的母亲形象.此时,学生在品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品读,作者对母亲的热爱,思念,愧疚之情学生已有深刻的体会.配乐朗诵,情感升华."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文章结尾段作者寓浓浓的思母之情于泼泼洒洒,烂漫开放的菊花之中,菊花依旧,慈母却不在,睹物思亲,怎不伤怀?想起母亲的鼓励与期望,仿佛看见作者手捧鲜花与母亲的亡灵对话,怎不令人泪下?学生自读自悟,汇报自己独特的感受,有感激,有愧疚,有慰籍,有思念,在学生情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之时,马思聪的《思乡曲》旋律响起,学生和着乐曲朗读4-7自然段,那字字真情,句句思念在情真意切,魂牵梦绕的乐曲的烘托下,学生在自己的朗读中感受到作者汩汩涌出的热流,从而在自己的朗读中热泪盈眶,潸然泪下,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熏陶情感的教学目的.此时,让学生抒发情感:假如清明节到了,作者面对母亲的遗像,会说些什么呢?学生在音乐与文字的感染下思潮起伏,感情已升华到一个新阶段.此时学生的发言定会发自肺腑,感人泪下.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秋天的怀念课文原文及 3谈谈我的设计思路(一)人教版语文《秋天的怀念》学习引领者:温州市广场路小学吴煦1、从价值引领的角度去把握文本的灵魂史铁生在他的访谈录中,说“其实人生的一切事,都是与困境的周旋。
05.《秋天的怀念》(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2024版)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朗读,把握全文感情基调的变化。
2.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母亲的形象。
3.掌握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4.激发学生内心的感恩之情,学会感受爱,表达爱,反思爱,并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念。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自己的悔恨与愧疚,对于生存困境中“好好儿活”的领悟。
2.教学难点:感悟人间真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父母的情感。
【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作者史铁生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2.把握课文中描写母亲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人间真情。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有这样一位儿子,在他二十一岁风华正茂之时,却不幸患病,导致双腿瘫痪。
他痛不欲生,不能自拔。
有这样一位母亲,虽然身患重病但仍然精心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他重新点燃生活的信心。
可就在北海菊花烂漫开放的时候,母亲却带着无限的牵挂永远地离开了,而这个特别的秋天,也成了儿子永生的怀念。
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教师要求:布置预习这课的作者,了解这课作者的情况,在课上交流。
预设:史铁生(1951—2010),生于北京,作家。
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
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 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
其中,《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人。
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属于意蕴深沉的“散文化”作品。
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
(2)写作背景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20岁时不幸因病瘫痪,风华正茂的史铁生不得不终生以轮椅为伴,永远离开了正常人的生活。
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部编版《秋天的怀念》教案
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写下来。
明确:记叙了重病缠身的母亲精心照顾瘫痪的儿子,直至自 己生命的最后一息的事,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真挚无私的爱。
三、揣摩字词,走近人物。
1.学习生字“瘫〃与"痪",由字至词,将“瘫痪〃与史铁生内心的痛苦联 系起来。
3.“焦悴〃的母亲面对“瘫痪〃的儿子,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请学生 在浏览课文的基础上概括。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深沉无私的母爱和所缜含的自强不息、热爱生活的精神。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写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作家用凝重的笔触回忆了母亲在自己双腿 摊疾后的几件平常小事,由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母爱的内涵。课文是作家对母亲的追忆 与怀念,更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课文语言平实含蓄,情感真挚细腻。
教具
多媒体、黑板、课件
学具
教科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一、读题解题,披情,21岁的时 候,因“脉管炎”病导致双腿瘫痪。
文题为《秋天的怀念》,同学们从中读到了一些哪些与文章 相关的信息?——秋天、怀念之情
二、前置预习,初步感知。
简介写作背景,指导学生朗读课题,找到对 母亲的怀念之情。
苦与绝望;指导朗读,体会史铁生的内心。
3.研读关于母亲的描写,
从“躲〃“〃”挡〃等细节描写体会母爱的无私与深沉;指导朗读,进一步 感受母亲的平凡、坚强、宽容和无私。
六、升华情感,感悟人生。
1.母亲为什么如此急切地想带儿子去看菊花?引发学生对“好好儿 活〃的思考。
2.〃好好儿活〃是怎样的活?结合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深刻领悟。
课题
《秋天的怀念》
课型
第5课《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体会文中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以及儿子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默读、圈点批注等方法,品味文中的语言,感受人物的情感。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理解课文的主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母爱的伟大,学会感恩,懂得珍惜亲情。
培养学生面对挫折时坚强勇敢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爱的伟大。
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教学难点体会文中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以及儿子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理解“好好儿活” 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文中的情感。
圈点批注法: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关键语句进行圈点批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维能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营造温馨的氛围。
教师谈话导入:“同学们,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母亲给予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感受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二)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 年—2010 年),北京人,当代作家。
1969 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1972 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
1979 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了《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等多篇小说。
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 年和1984 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和幽默感,在表现手法上追求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结合,在真实反映生活的基础上注意吸收现代小说的表现技巧,从成名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到《插队的故事》,作品从内容到形式技巧都显出异乎寻常平淡而拙朴,属意蕴深沉的“散文化” 作品。
新人教版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怀念》优秀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怀念》优秀教案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叙事散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单元提示中内容提示:“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方法提示:“继续重视朗读,把握文章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所以要理清思路,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感悟启示。
【学情分析】七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快速阅读文学作品并了解文章内容并不难,难在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对人物情感的把握。
学生虽然读过很多描写母爱的文章,但受阅历的影响,容易浅层次地阅读母爱,对语言的感受还比较弱,无法深刻地理解本文中母爱的内涵。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内容,训练学生概括能力。
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词句体会人物形象,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2、教程与方法:通过品读语言,体悟母爱的伟大。
通过合作探究,探寻“好好儿活”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发学生对生活态度的积极思考,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念。
【教学重点】研读文本体悟作者在字里行间蕴涵的深沉与无私的母爱。
【教学难点】理解“好好活儿”对作者的影响并从中获得自己的思考。
【课型】新授课【教材准备】PPT课件【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含教学内容)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秋日私语伴奏、秋天图片课件(有人说:读《秋天的怀念》富贵者读到了博爱,贫穷者读到了高贵,柔弱者读到了坚强,贫庸者读到了智慧,……今天我们学习《秋天的怀念》(生齐读课题)会读到什么呢?请听录音。
听音范读进入情境默读全文创设情境营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营造阅读情境激发情感,为理解课文做准备。
初读感知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表达了对母亲怎样的情感?为此写了哪些事?明确:对母亲的爱和怀念。
我双腿瘫痪,母亲抚慰我;母亲重病缠身,瞒着我;为看菊花,央求我;临终嘱托,牵挂我。
新部编人教版教材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秋天的怀念》优秀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教材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秋天的怀念》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领会朴实的语句中所蕴含着的丰富情感。
2.品味关键词句,体会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描写的作用。
3.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培养在磨难中成长的坚强品质。
学习重点1、2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识记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简历及主要事迹。
3.读课文2~3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课堂学习一、预习反馈4.检查、矫正课前预习第1题。
5.根据所查资料,口头介绍史铁生的生平简历及主要事迹。
明确: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
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
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需要的患者。
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
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
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OO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
第5课《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母亲的伟大形象。
2.学会分析课文中描写母亲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插叙、细节刻画人物及烘托情感的写法。
3.深入理解母爱的内涵,把握作者的复杂感情,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分析母亲的形象,感受母爱的伟大。
(2)学习插叙、细节描写等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与愧疚之情,以及从中获得的人生启示。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种爱无私而伟大,它能给予我们温暖和力量,那就是母爱。
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关于母爱的文章——《秋天的怀念》。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位身患重病的母亲,精心呵护双腿瘫痪的儿子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感人的故事,感受母爱的深沉与伟大。
(二)预习检测1.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瘫痪(tān huàn)侍弄(shì)整宿(xiǔ)憔悴(qiáo cuì)仿膳(shàn)豌豆(wān)诀别(jué)烂漫(màn)翻来覆去(fù)絮絮叨叨(xù dāo)2.请学生简要介绍作者史铁生的生平及代表作品。
(三)整体感知内容1.自由朗读课文,根据文中“我” 和母亲的几件事划分文章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1 - 2):双腿瘫痪后,“我” 暴怒无常,母亲小心翼翼地呵护“我”。
第二部分(3 - 6):“我” 好不容易同意跟母亲去看菊花时,但母亲永远离开了人世。
第三部分(7):妹妹推“我” 去北海看菊花,“我” 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决定好好活下去。
2.课文几次写到了看菊花,“我” 各是什么样的表现?明确:第一次: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不,我不去!第二次: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5课《秋天的怀念》教案
(3)语言表达: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修辞手法,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例:让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进行创作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具体描写。这个案例展示了作者是如何运用文字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以及这种表达对我们理解亲情的帮助。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作者情感变化的描写。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喻、拟人手法的具体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这些修辞。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讨论过程中,部分同学显得较为内向,不够积极主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更加关注这部分同学,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在实践活动方面,写作练习让同学们有机会将所学的修辞手法运用到实际中,但部分同学在创作过程中仍显得有些拘谨。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写作水平,我计划在课后多布置一些富有创意的写作任务,让同学们在不断的练习中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怀念情感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怀念情感,分析这种情感的意义,并探讨如何表达和珍惜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例:讲解“瘫痪”一词时,可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其本义和引申义,以及在文中所表达的意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见,母亲的忍:(①儿子的抱怨;②忍住自己内心的的痛苦(病)与无奈;③忍住儿子的病痛带来的双重打击。)
秋天的怀念
一、教学目标
(一)找出行文线索,梳理文章主要内容;
(二)通过品母亲对儿子关心的句子,探究母爱的深沉;
(三)感受作者的情感升华过程,体会作者对母亲、秋天深深的怀念。
二、重难点
(一)感知秋天和怀念的含义;
(二)理解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三)通过对三次看菊的分析,感受母亲对儿子热烈深沉的爱。
三、课时安排:
第三次看菊,又是秋天,这个时候,他眼里的菊花五彩缤纷、争奇斗艳、朝气蓬勃。作者转变了吗?但作者没有直接写自己改变了对生活的看法,而是通过对菊花的描写,间接、含蓄地告诉我们他成长了。(根据板书,前后对比:绝望——好好儿活)这就是文学语言的魅力,在不经意的文字中体现出较强的表现力。
1.是什么影响了作者的态度?(母亲)(进一步探究为什么作者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1)挡(母亲“挡”在窗前,是在挡什么?)
身有残疾的史铁生面对这“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情景,他一定想到了自己,他会感到凄凉、悲怆、甚至绝望。母亲这一挡,可以看出她想要挡住?——不仅仅是窗外的树叶,更是挡住了儿子烦躁的情绪和对生活的绝望。
(2)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母亲为了缓解儿子烦躁的情绪、对生活绝望的态度,为什么还要提这类忌讳的字词?这样的语言描写,一方面表现了母亲过分的快乐,在不经意间竟然把“跑”、“踩”这类忌讳、敏感的字都提出来了;另一方面更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已经无处不在,竟然连在说话方面的用词都注意到了,所谓“爱”之深。体现出母亲对儿子爱的热烈深沉。
3.回归主题,总结我怀念的母亲、怀念的秋天
因此,我们再回到刚开始问大家的问题。本文题目为秋天的怀念,可以改成什么?(母亲、菊花)?
这是不行的,本文题目为秋天的怀念,“怀念”是站在现在想过去的事情,我怀念的其实不仅仅是母亲,还怀念在那个秋天,自己对人生那份刻苦铭心的感悟,是母爱的伟大,让我最后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好好活儿。(绝望→好好活儿)你们写正确了吗?
1.归纳母爱的伟大
淡雅、高洁、热烈深沉只是说的菊花吗?(实际上说的母亲)结合着板书对比,“平淡、真实”体现出母亲爱的淡雅。高尚、纯洁体现出母亲爱的高洁。深沉、深爱体现出母亲爱的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指的是作者的态度。
2.归纳借物喻人的表达手法
对菊花的赞美都对应了母亲的人物性格;以菊喻母亲,体会母亲对儿子浓浓的爱,也是这样的爱,让儿子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变得泼泼洒洒。(借物喻人)
母亲并没有自私自利地自我发泄,自己病得那么严重都还要为儿子着想,体现出母爱的高洁。
3.母爱的热烈而深沉:——母亲对我的爱(8分钟)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题目导入,引出文章线索(3分钟)
提问:说到秋天,请同学们想象,你们心中的秋天是怎样的?(从之前学过秋的相关文章引发思考)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促使人变得快乐;但自古逢秋悲寂寥,“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秋天又是愁绪、悲伤的象征,”那本文的秋天应该如何理解?我们能不能用另外一个词语来替换?
【设计意图】通过题目“秋天”一词导入本课,分析在秋天出现了三次的菊花,进而引导学生找到第三次“我”才真正地去看了菊花。
(二)整体感知,梳理文章思路(7分钟)
为什么第三次才看成菊花,前两次作者拒绝了吗?怎样拒绝的?态度怎么样?(分析文中出现三次的“菊花”,引出我对三次看花的态度,分析第三次看花时我的态度变化。)
1.母爱的淡雅:——淡雅:要活得平淡,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人(5分钟)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动作)
当一切恢复沉寂后,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
母亲悄悄地出去、悄悄地进来,是为了让“我”尽情地发泄心中的苦痛,期待“我”恢复平静和理智之后,再进来带我去看花。这无疑体现出母亲对儿子的关爱。
2.母亲是怎样影响儿子的?(母亲的关心、母亲的伟大、母亲的爱、母亲的坚持)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到秋天的含意,从中感受到我的态度变化,我在第三次秋天的收获——成长,探讨出母亲的爱对儿子的影响。
(三)前后勾连,体悟借物喻人的语言表达(20分钟)
接下来,请同学们用2分钟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并从文中勾画母亲关心我的句子。
【设计意图】通过最后一个自然段对菊花的赞美,结合原文语言分析母爱的伟大,体现出对母亲深深的怀念,而母爱让我成长,我也怀念那秋天让我成长的足迹。
五、板书设计
六、课外延伸(3分钟)
史铁生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要好好儿活,而之后史铁生的心里还时常想着母亲,牵挂着母亲,是怎样的表现的呢?请看《合欢树》: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
那母亲在出去和进来这段时间在干什么?(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1)偷偷地
悄悄和偷偷有没有区别?有。偷偷是不想被儿子看到,表现了母亲不放心“我”,关注着“我”,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和细心。
母亲很闲吗?只是简单地等待而已吗?(不是)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母亲喜欢花,为了照顾瘫痪的儿子,连侍弄花的时间都没有了。而她的时间都用在了儿子身上,还偷偷地关心着儿子,母亲处处替儿子着想,不让儿子看到自己的默默付出,不求回报、活得平淡,对儿子真实的爱。
2.母爱的高洁:——高洁:要活得高尚而纯洁(7分钟)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忍——伟大的母亲(动作)
提问:
(1)母亲的“忍”,是在忍什么?
①儿子的抱怨,儿子的病痛,想让儿子看到自己坚强的样子。
(2)只有儿子生病了吗?没有。母亲的病更加严重。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
请同学们用3分钟的时间阅读文章,把你觉得能替换的词语写在题目的旁边。
板书:的怀念
看了同学们的答案,写了秋天、母亲、菊花等。那么秋天的含义到底应该怎么理解?标题能不能换成母亲的怀念或者菊花的怀念,我们一起从文中找到答案。
本文主要以什么为线索?(三次看菊)
提问:
1.本文提到了几次看菊?(3次)
2.那真正看菊花是第几次?(第3次)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从文中(根据三次看菊花)找到体现母爱的句子,让学生感知母爱的伟大,并与最后一个自然段借物喻人的语言表达相勾连。
(四)梳理思路,总结全文(5分钟)
大家刚刚找的这些体现母爱的句子是第几次看菊(一、二次),为什么没有第三次?(因为第三次母亲已经去世),那第三次没有了母亲的看菊,我提道了什么?(“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七、作业布置(2分钟)
结合《合欢树》这段话,续写500字文章内容。(作者明白了母亲的没有说完的话,给母亲写一封信)
1.不,我不去!——(暴躁)拒绝
2.什么时候?好吧,就明天。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厌烦)同意
3.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淡定)主动
我看花的态度由拒绝——愿意——主动,我的心情由暴躁——厌烦——淡定,这可以看出我因为母亲的影响而慢慢地成长,直到母亲去世之后、我和妹妹去看了北海的菊花才醒悟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