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礼仪动作解析

合集下载

抱拳礼仪的含义

抱拳礼仪的含义

抱拳礼仪的含义
抱拳礼仪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敬意表达方式,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抱拳动作通常是双手合拢,拇指朝上,将双拳放在胸前。

抱拳礼仪的含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敬意和尊重:抱拳是一种向他人致意的方式,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和敬意。

通过抱拳,人们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恭敬和敬仰之情。

2. 对礼仪的重视:抱拳是一种古老而庄重的礼仪,体现了中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礼仪的重视。

通过抱拳,人们展示了自己对传统价值观的尊崇和传承。

3. 内心的平静和自控:抱拳时,人们通常需要保持身体和心灵的平静。

这种自控的能力被视为一种修养,展示了个人的内在素质和品德。

4. 社交和群体认同:抱拳在社交场合中被广泛使用,特别是在正式场合中。

通过抱拳,人们展示了自己的社交能力,并获得其他人的认同和接纳。

5. 和谐与友好:抱拳礼仪还传递出一种和谐友好的氛围。

通过抱拳,人们向对方传达了和平、友善和和谐的愿望,展示了对亲近关系的渴望。

总的来说,抱拳礼仪体现了中国人传统文化中的许多重要价值观,包括尊重、敬意、传统、平静、自控、群体认同和友好等。

它是一种庄严、美好、仪式化的表达方式,同时也是中国人文化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礼仪动作详解

传统礼仪动作详解

传统礼仪动作详解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中国传统礼仪动作详解华夏祖先用肢体动作传递“双向对等”“有序有位”的语言,这些动作叫礼。

传递下来的礼仪动作,承载华夏传统交手礼着祖先传给后人的话语。

这些礼仪动作,源自远古,源自人类没有语言的时代。

是“哑语”,是人皆能懂的“象形字”,是代代承传的“普通话”。

礼仪动作有十,常规礼仪动作有二。

携带双向对等、有序有位,缺一不可、两相适宜的交往原则和做人原则。

十种礼仪动作是:拱手礼、一拜礼、两拜礼、三拜礼、叩首礼、执手礼、推手礼、交手礼、揖礼、鞠躬礼。

两种常规礼仪动作是,初相见、敬父母行一拜之礼,朋友同学同事行拱手礼。

礼仪动作一览礼名动作适用范围礼义拱手礼胸前拱手,后收,前推日常礼仪恭敬,接受,礼让揖礼曲臂,抱手,躬身常规礼仪恭敬,给予,接受一拜礼臂,拢手,躬身30度初相见,敬长恭敬,接受,给予两拜礼展臂,拢手,躬身45度,两次常规大礼恭敬,接受,报答三拜礼高揖至额,躬身90度,三躬敬天地祖师国恭敬,接受,报答叩首礼踞坐至地,拜,叩首特定大礼恭敬,接受,报答执手礼双手出,长下幼上,长执幼行于长幼之间父慈子孝,师道生尊交手礼双手交叉胸前,推出,平示代孔夫子还礼推让,给予,示之鞠躬礼垂手,躬身,可深可浅通行礼仪谦恭,接受,礼让附手礼双手附胸腹间,上手男左女右行大礼前站姿诚意正心1、拱手礼在胸前拢手,由前向后收,呈拱手形。

向前推,不躬身。

视距离远近,可高,不能低于胸。

日常相见礼,送别礼。

2、揖礼在胸前抱手,轻于抱拳,重于拱手。

略躬身或不躬身。

用于日常行礼,敬长上,同学朋友互敬。

3、一拜礼(拜礼)展臂,至胸前合,拢手。

男左手前,女右手前。

躬身(30度)。

手臂随腰部动,头不动。

用于初相见,敬长上,行家礼。

只行一个。

常规大礼。

4、两拜礼(再拜礼)展臂,至面部前,拢手。

躬身(45度)。

手臂随腰部动,头不动。

用于向长上行大礼。

中国传统礼仪规矩大全

中国传统礼仪规矩大全

中国传统礼仪规矩大全中国传统礼仪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以下是一些中国传统礼仪的规矩大全。

1.见面礼仪:拱手礼:双手合抱,一般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表示客套。

作揖礼: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表示尊敬。

跪拜礼: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表示极高的尊敬。

2.行走礼仪:趋礼: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表示尊敬。

行不中道,立不中门: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3.坐卧礼仪:坐姿端正,不可随意伸腿或翘腿。

卧床时,不可面向门口或背对他人。

4.宴饮礼仪:尊老爱幼,先让长辈入座,晚辈后坐。

饮食时,不可发出声音,不可随意拨弄食物。

尊重主人的款待,不可随意离席。

5.婚丧礼仪:婚礼上,新郎新娘要向双方父母行礼,感谢养育之恩。

丧礼上,家属要披麻戴孝,表示哀悼之情。

6.祭祀礼仪:祭祀时要诚心诚意,祭品要整洁端正。

祭拜时要焚香、叩首,表达对神灵的敬意。

7.礼貌用语:使用敬语,如“您”、“贵姓”等,表示尊重。

在交谈中,避免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应用职务或姓氏加“先生”、“女士”等。

8.送礼与受礼:送礼要讲究时机,不可随意送礼,以免对方感到尴尬或有受贿之嫌。

受礼时要谦逊,当面不要立即打开礼物,以示尊重。

9.服饰礼仪:穿着要得体,不可过于暴露或不当。

在正式场合,男性应穿西装,女性应穿裙装或套装。

10.日常交往:尊重他人,避免触及他人的隐私或敏感话题。

在公共场合保持安静,不高声喧哗。

这些礼仪规矩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尊重、谦逊和和谐,是人与人交往中的行为准则。

在现代社会,虽然一些传统礼仪可能不再那么严格,但它们仍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去了解和传承。

中国人动作讲解

中国人动作讲解

中国人动作讲解一、打招呼中国人见面时通常会互相问候,表达友好之意。

他们会微笑着伸出右手,用手掌握住对方的手,同时说声“你好”或“您好”。

这个动作展示了中国人的热情和尊重,也是彼此交流的开始。

二、握手当中国人握手时,他们通常会用力握住对方的手,表达自己的诚意和真诚。

他们的握手时间通常较长,以示尊重和友好。

握手时,双方的目光会相互对视,传递出互相信任和合作的信息。

三、点头在中国文化中,点头是一种常见的肢体语言,用于表示同意、理解或打招呼。

当中国人点头时,他们通常会微笑,并轻轻地点头示意。

这个动作通常发生在交谈中,用于表示自己在倾听对方的观点或表示赞同。

四、鞠躬鞠躬是中国人表达尊敬和谢意的一种方式。

当中国人向对方鞠躬时,他们通常会弯腰,使上身与地面成一定的角度。

鞠躬的深度通常取决于对方的地位或关系。

这个动作展示了中国人对他人的尊重和礼貌。

五、喝茶中国人喝茶时,他们通常会举起茶杯,用右手托住杯底,左手托住杯身。

他们会轻轻地吹凉茶水,然后小口喝,慢慢品味。

这个动作展示了中国人对茶文化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享受。

六、吃饭中国人吃饭时,他们通常会坐在餐桌旁,用筷子夹起食物。

他们会将食物放入碗或盘子里,然后用筷子夹起来送入口中。

吃饭时,他们会保持安静,尽量不发出声音。

这个动作展示了中国人对饮食文化的重视和对礼仪的遵守。

七、行走中国人行走时,他们通常会保持端正的姿势,双脚平稳地踏在地面上。

他们会保持直视前方的目光,显得自信而坚定。

行走的速度通常适中,不急不缓。

这个动作展示了中国人的自律和坚韧不拔。

八、交谈中国人交谈时,他们通常会面带微笑,保持良好的眼神接触。

他们会用适当的手势和表情来辅助交流,以增强对方的理解。

交谈时,他们会保持友善和耐心,尽量避免争吵和冲突。

这个动作展示了中国人的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的重视。

以上是中国人常见的一些动作讲解。

这些动作展示了中国人的礼仪和文化传统,彰显了他们独特的身体语言和情感表达方式。

通过这些动作,中国人与他人建立起了深厚的情感联系,创造了和谐的人际关系。

行揖礼的标准动作

行揖礼的标准动作

行揖礼的标准动作揖礼,又称作“作揖”,是中国传统的一种礼仪,源于古代对尊长的尊敬。

如今,揖礼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礼貌行为,用于表示尊敬、感谢和道歉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行揖礼的标准动作。

一、站姿行揖礼时,首先要保持站姿端正。

双脚并拢,脚跟相对,脚尖稍微分开,呈“丁”字形。

男士可以采用“八字步”站立,双脚分开与肩同宽。

女士则保持双脚并拢。

二、手势行揖礼的手势非常重要,可以分为三种:平揖、鞠躬揖和万福揖。

1. 平揖:双手自然下垂,手掌朝下,然后向前推,同时身体前倾,使上半身与腿部形成一个直角。

这个动作表示尊敬和礼貌。

2. 鞠躬揖:双手叠放在腹部,然后向前鞠躬,同时手掌随着身体前倾而逐渐下移。

这个动作表示敬意和谢意。

3. 万福揖:双手合十放在胸前,然后向前弯腰,同时双手逐渐下移,最后双手放在地上,表示鞠躬致敬。

这个动作常用于女性对尊长的敬拜。

三、眼神行揖礼时,要保持眼神的恭敬。

平揖时,可以直视对方的眼睛;鞠躬揖和万福揖时,可以将目光放在对方的胸部或者下巴处。

四、礼仪细节1. 行揖礼时,要保持微笑,表示友好和尊重。

2. 如果在正式场合,如商务活动、宴会等,可以佩戴丝质或棉质的袖套,以表示礼貌和尊重。

3. 行礼时,要遵循“尊者优先”的原则,即长辈、上级和客人先行礼,晚辈、下属和主人后回礼。

4. 行礼时,要保持自然、大方,避免过分夸张或做作的动作。

五、行礼的时间行礼的时间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来说,见到长辈、上级或者尊贵的客人时,应该立即行礼,表示尊敬和尊重。

如果在正式的场合,如商务会议、宴会等,应该等待主人或者尊贵的客人入场后,才开始行礼。

六、行礼的幅度行礼的幅度也是衡量礼仪是否规范的重要标准。

一般来说,平揖的幅度应该与胸部同高,鞠躬揖的幅度应该与腰部同高,万福揖的幅度应该与地面接近。

如果幅度太小,可能会让人觉得不尊重;如果幅度太大,可能会让人觉得过分夸张。

七、行礼的速度行礼的速度也应该适中。

平揖和鞠躬揖的速度应该与身体前倾的速度一致,万福揖的速度应该与双手下移的速度一致。

传统作揖礼讲解

传统作揖礼讲解

传统作揖礼讲解
作揖是中华民族自有的独特见面行礼方式,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

作揖礼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贯穿着中国民族自谦而敬人的精神。

以下是作揖礼的讲解:
一、作揖的手势:
正规场合的作揖礼:双掌相合,也就是左右手重叠在一起,男人左手在前,女人右手在前,所有的手指都不能翘起来,两个手臂犹如抱鼓,圆弧平直,柔软自然,身体襟立,保持直立自然,平肩正背,体不摇肘,身倾不僵,双腿挺立,双脚中间留两寸,约一个拳头的距离。

神色端正,眼神庄重。

二、不同场合的作揖姿势:
1. 共立:适用于平辈之间行礼,手朝前推,腰部带动身体和头部自然而然的弯下去,身体微倾(大概往前弯15度)。

2. 肃立:晚辈对尊者,长辈对上司行礼,采用肃立,敬者身体前弯45度。

3. 卑立:卑立也称垂佩,身体往前深弯90度,适用于正规隆重场合,如祭孔仪式。

4. 迎立:是大人对孩子的一种见面礼,双臂往胸前内拉,颔首致意,用于表达对孩子的喜爱。

此外,作揖比较正式,礼仪更隆重。

而拱手、抱拳等更加口语化和随意化。

作揖的正确手势是:作揖的基本手势是右手握拳,左手成掌,对右拳或包或盖,这样的作揖手势是“吉拜”,反之则为凶拜,可用于吊丧。

但我们现在看很多的贺岁广告经常混淆了,出现了“凶拜”都不自知。

此外,还男女有别:男子右手握拳左手包于其上是“吉拜”,表示尊重,用于见面、告别等场合;相反的手势则是“凶拜”,一般用于吊丧。

女性的手势和男性是相反的,左手握拳右手包于其上是“吉拜”。

作揖因为不需要触碰手部,它相比于外国人的握手有更卫生的特点。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专业礼仪书籍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中国传统礼仪动作解析

中国传统礼仪动作解析

中国传统礼仪动作解析1、拱手礼在胸前拢手,由前向后收,呈拱手形。

向前推,不躬身。

视距离远近,可高,不能低于胸。

日常相见礼,送别礼。

2、揖礼在胸前抱手,轻于抱拳,重于拱手。

略躬身或不躬身。

用于日常行礼,敬长上,同学朋友互敬。

3、一拜礼(拜礼)展臂,至胸前合,拢手。

男左手前,女右手前。

躬身(30度)。

手臂随腰部动,头不动。

用于初相见,敬长上,行家礼。

只行一个。

常规大礼。

4、两拜礼(再拜礼)展臂,至面部前,拢手。

躬身(45度)。

手臂随腰部动,头不动。

用于向长上行大礼。

一般行一个,叫“拜”。

最多行两个,叫“再拜”。

5、三拜礼(再拜额手礼)立定,挺身,庄重。

“双手附心。

”双手附在胸腹之间,男生左手在前,女生右手在前。

叠并,两肘与手成直线。

双手表示“与天地合其德”。

天德大刚健,大恒久,大信用,大起始。

地德大承载,大包容,大丰富,大付出。

两德兼备而各有显。

显德可以因时因境而变化。

“高揖。

”双手向前上方推出,推至额头火线,两臂伸直。

“行礼(拜)。

”头、颈、手臂皆不动,腰部下躬,深躬(90度)。

“兴。

”起身,双手升至额前。

“再行礼(再拜)。

”“兴。

”“额手。

”双手贴向额头,再推出。

“三行礼(三拜)。

”“兴。

”“礼成。

”双手复位,至胸腹间。

用于敬天地祖先先师,特定场合敬父母,行人生大礼。

用于个人行大礼。

大礼站着行要行三个,叫“再拜额手”,相当于古代的“再拜稽首”。

6、叩首礼古人因为席地坐在小腿和脚后跟上,叫“踞”、“正坐”,行这个大礼很方便。

昔人行的最大礼是“再拜叩首礼”。

先踞坐下去,挺直身,臀部不要离开小腿,也就是不要跪起来。

先行拜礼,行两个。

拜礼的举措是,双手在额前揖起,下跌,手拜至前面地面,身子随手臂前倾。

行第三个礼时,两部下行,分开,手心向上。

躬身,手背贴在侧火线地面上,额头叩至地面。

第三个礼仪举措也能够双手不分开,额头叩至手心。

这三个礼仪举措表示愈来愈敬。

今人能够再拜叩首,也能够只行一个叩首礼。

站着行就是“再拜额手礼”和“额手礼”。

古代礼仪动作

古代礼仪动作

古代礼仪动作在不同的朝代和文化背景下会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礼仪动作:
1. 行礼:行礼是一种表示敬意和尊重的动作。

在古代,行礼通常是向前鞠躬或跪拜,手臂伸直或交叉于胸前。

2. 叩首:叩首是一种跪拜的形式,用于向尊贵的人或神明表达敬意。

叩首时,人们会跪倒在地,额头碰触地面。

3. 揖:揖是一种表示敬意和问候的动作。

揖的动作包括右手握拳置于左手掌心前,然后稍微弯腰。

4. 抱拳:抱拳是一种表示谦虚和敬意的动作。

古代人抱拳时,会将左手握成拳头,右手覆盖在左手上。

5. 立正:立正是一种整齐划一的站姿,用于表达庄重和纪律。

身体挺直,双脚并拢,双手自然垂放在身体两侧。

6. 跪拜:跪拜是一种对尊贵者或神明表示尊敬和敬意的动作。

跪拜时,人们会双膝跪地,身体前倾,额头碰触地面。

这些是一些常见的古代礼仪动作,但请注意,具体的礼仪动作可能因朝代、文化和场合而有所不同。

中国传统礼仪动作介绍

中国传统礼仪动作介绍
(1)稽首 是指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 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 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臣拜君、子拜父,拜天拜地拜神拜庙,拜 师,拜墓等,都用此礼。后来,演变为双手分开着地,头至地。 僧人举一手在胸前向人行礼,也称稽首。
(2)顿首 就是叩头(不是点头),“顿”是稍停的意思。 古人席地而座,取跪姿,左手按右手,下至于地,然后引头至地, 就立即举起,是拜礼中次重者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顿首”两字,后来也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也有首尾都用的, 表示对人家恭敬。
揖礼 揖礼就是作揖。揖礼大约起源于周代以前,西周建立后, 揖礼大行于天下。
1.手势 周代手势: 两手四指并拢,拇指自然向上,左手在外, 右手在内,两手相贴平叠,掌心朝内;从胸前举高齐额, 向下推出,两臂伸开;同时弯腰鞠躬,起身时自然垂手或袖 手。礼成。
抱拳揖礼: 源于古代军礼,右手握,左手四指并拢自然覆裹右拳上,左手 拇指扣右手虎口,此礼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以此来约束、节 制勇武的意思。汉代以后盛行。
3.叉手礼 叉手礼是古代汉族拱手揖礼中的一种姿势,叉手示敬, 唐、宋、辽、金、元时期的一种行礼方式,也叫交手礼。 宋代《事林广记》载“凡叉手之法,以左手紧 把右手四指,左手姆指在右手腕内,左手四指皆直,以右手大指向上。 方为叉手法也。 叉 手礼也演变成双手交叉于胸前,左手握住右 手,右手置于左手拇指与其他四只之间的简单手 法。 一般用于年纪较大,手脚不便的人。
5.万福礼 古代妇女对人行礼,口里说着“万福意为 祝对方多福,称万福礼。万福礼分大礼和常礼。 大礼:行礼时两手伸平,右手压左手上,放到左腰处,右腿屈膝,鞠躬低头。 常礼:右拳置于左拳之上,放到左腰处,双腿并拢, 屈膝躬身以示敬意。 民间礼:右手勾住左手,右手在上,屈膝躬身 以示敬意。

抱拳礼的基本动作要领,易错点及寓意

抱拳礼的基本动作要领,易错点及寓意

抱拳礼的基本动作要领,易错点及寓意
抱拳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一种礼仪动作,具有尊重、谦虚和敬意的寓意。

以下是抱拳礼的基本动作要领、易错点及寓意:
1. 基本动作要领:
a. 站立姿势:身体直立,双脚并拢,双手自然下垂。

b. 双手合十:将双手掌心相对,手指自然弯曲,双手互相贴合,手腕稍微上翘。

c. 抱拳动作:将合十的双手抬至胸前,手心朝上,手臂与身体成直角,手指与肩膀平行。

2. 易错点:
a. 手势不准确:合十时手指不完全弯曲、手掌未完全贴合或手腕过分上翘。

b. 姿势不端正:身体姿势前倾或后倾,双脚站立不稳。

c. 动作过猛:合十时手势过于用力,抬手过快或过慢。

3. 寓意:
a. 尊重:抱拳礼是一种对他人的尊重和敬意的表达方式,体现了礼仪文化中尊重他人的重要价值观。

b. 谦虚:抱拳礼以双手紧贴胸前,手心向上的动作,展示了一种谦虚的态度,表达了对他人的谦让和尊重。

c. 敬意:通过抱拳礼,人们向对方传递出一种敬意和真诚,表达出对他人的关怀和好意。

抱拳礼是一种传统的文化礼仪动作,具有尊重、谦虚和敬意的寓意。

通过正确的动作要领和姿势,我们可以向他人传达出我们的尊重和敬意。

汉服礼仪动作大全

汉服礼仪动作大全

汉服礼仪动作大全汉服礼仪动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代表了古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体现了他们对礼仪的重视和尊重。

在古代,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敬意和礼貌,这些动作也被视为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下面我们来看看汉服礼仪动作的大全。

1. 衣着整齐。

穿汉服时,要保持衣着整齐,衣襟要整齐,衣摆要垂直,不能有皱折。

要注意领口、袖口等位置的整理,保持整洁。

2. 行走姿势。

穿汉服行走时,要保持端庄优雅的姿势,挺胸抬头,双手自然下垂,步伐稳健,不宜过大。

行走时要注意不要摇晃手臂,要保持平稳。

3. 鞠躬礼。

在古代,鞠躬礼是一种常见的礼仪动作,表示对长辈或者尊贵的人的敬意。

鞠躬时,要注意身体的姿势要端正,动作要轻缓,不要过于生硬。

4. 揖礼。

揖礼是一种表示尊敬的动作,通常用于向长辈或者尊贵的人行礼。

揖礼时,要将左脚向后迈,同时右脚微微弯曲,身体微微前倾,右手放在胸前,左手自然下垂。

5. 执手礼。

执手礼是一种表示友好的动作,通常用于向朋友或者亲密的人问候。

执手礼时,要用力适中,要注意手部的姿势要自然,不要过于生硬。

6. 对视礼。

对视礼是一种表示尊重的动作,通常用于面对长辈或者尊贵的人。

对视礼时,要保持眼神平和,不要有过于威严或者轻佻的表情。

7. 跪拜礼。

跪拜礼是一种表示至诚的动作,通常用于向神明或者尊贵的人行礼。

跪拜礼时,要保持身体的端正,动作要稳重,不要过于急促。

8. 进食礼仪。

在古代,进食时也有一套严格的礼仪,包括用餐姿势、用具的使用等。

进食时要保持端庄的姿势,不可大声喧哗,用具使用要得体。

9. 饮茶礼仪。

饮茶在古代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有一套独特的礼仪。

饮茶时要保持优雅的姿势,不可大声喧哗,要尊重茶具和茶叶。

10. 问候礼仪。

在古代,问候时也有一套严格的礼仪,包括问候的言辞、动作等。

问候时要保持微笑,语言要得体,不可冷漠或者过于热情。

总结。

汉服礼仪动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代表了古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体现了他们对礼仪的重视和尊重。

中国传统礼仪动作详解

中国传统礼仪动作详解

中国传统礼仪动作详解华夏祖先用肢体动作传递“双向对等”“有序有位”的语言,这些动作叫礼。

传递下来的礼仪动作,承载华夏传统交手礼着祖先传给后人的话语。

这些礼仪动作,源自远古,源自人类没有语言的时代。

是“哑语”,是人皆能懂的“象形字”,是代代承传的“普通话”。

礼仪动作有十,常规礼仪动作有二。

携带双向对等、有序有位,缺一不可、两相适宜的交往原则和做人原则。

十种礼仪动作是:拱手礼、一拜礼、两拜礼、三拜礼、叩首礼、执手礼、推手礼、交手礼、揖礼、鞠躬礼。

两种常规礼仪动作是,初相见、敬父母行一拜之礼,朋友同学同事行拱手礼。

礼仪动作一览礼名动作适用范围礼义拱手胸前拱手,后收,前推日常礼仪恭敬,接受,礼让礼揖礼曲臂,抱手,躬身常规礼仪恭敬,给予,接受一拜臂,拢手,躬身30度初相见,敬长恭敬,接受,给予礼两拜常规大礼恭敬,接受,报答展臂,拢手,躬身45度,两礼次三拜恭敬,接受,报答高揖至额,躬身90度,三躬敬天地祖师礼国叩首踞坐至地,拜,叩首特定大礼恭敬,接受,报答礼执手双手出,长下幼上,长执幼行于长幼之父慈子孝,师道生尊礼间交手双手交叉胸前,推出,平示代孔夫子还推让,给予,示之礼礼鞠躬垂手,躬身,可深可浅通行礼仪谦恭,接受,礼让礼附手双手附胸腹间,上手男左女右行大礼前站诚意正心礼姿1、拱手礼在胸前拢手,由前向后收,呈拱手形。

向前推,不躬身。

视距离远近,可高,不能低于胸。

日常相见礼,送别礼。

2、揖礼在胸前抱手,轻于抱拳,重于拱手。

略躬身或不躬身。

用于日常行礼,敬长上,同学朋友互敬。

3、一拜礼(拜礼)展臂,至胸前合,拢手。

男左手前,女右手前。

躬身(30度)。

手臂随腰部动,头不动。

用于初相见,敬长上,行家礼。

只行一个。

常规大礼。

4、两拜礼(再拜礼)展臂,至面部前,拢手。

躬身(45度)。

手臂随腰部动,头不动。

用于向长上行大礼。

一般行一个,叫“拜”。

最多行两个,叫“再拜”。

5、三拜礼(再拜额手礼)立定,挺身,庄重。

“双手附心。

礼仪的八种手势

礼仪的八种手势

礼仪的八种手势
1. 拱手礼:拱手礼是一种古老的传统礼仪,表达尊重,谦虚的态度,是表示问候或敬礼的最常用方式。

2. 握手礼:握手礼是一种国际通用的礼仪,用来表示友好、尊重和祝福。

3. 点头礼:点头礼是一种表示认可、同意、赞同或尊敬的手势,可以在不说话的情况下表达对方的感受。

4. 鞠躬礼:鞠躬礼是一种表示尊敬、恭敬、感谢或欢迎的礼仪,也是对长者表示敬意的传统形式。

5. 合十礼:合十礼是佛教徒间的一种礼仪,表示尊敬、感激和景仰。

6. 敬酒礼:敬酒礼是表示尊敬、祝福、欢迎或致敬的一种礼仪,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流传下来的一种礼节。

7. 跪拜礼:跪拜礼是表示最高礼节、尊敬和谦虚的一种礼仪,常用于对神明、官员或赞誉的人表示敬意。

8. 磕头礼:磕头礼是一种表达尊敬、感激或景仰的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常用的礼节。

国学礼仪手势

国学礼仪手势

国学礼仪手势
国学礼仪手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国学礼仪手势包括了许多不同的手势,这些手势都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一、双手合十
双手合十是最常见的国学礼仪手势之一,它表示尊敬和虔诚。

在佛教和道教中,双手合十是最常见的祈祷姿势。

在现代社会中,双手合十也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如婚礼、葬礼、开幕式等。

二、揖
揖是一种表示尊重和谦虚的姿态,通常用于向长辈或高级官员致意。

揖的动作是右手捧拳放在左掌上,并向前微微弯腰示意。

三、抱拳
抱拳是一种表示恭敬和敬意的姿态。

抱拳时,左右两个拳头相互交叉抱在胸前,并稍微弯腰示意。

四、跪拜
跪拜是一种表示崇敬和恭顺的姿态。

在古代中国,跪拜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礼仪,用于向皇帝或神灵祈求保佑。

现在,跪拜用于各种宗教仪式和庄严场合。

五、拜年
拜年是中国传统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之一。

在拜年时,人们通常会向长辈或亲友行礼问候,并献上贺年卡或红包。

六、抱拥
抱拥是一种表示亲密和感激的姿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抱拥通常用于表达夫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感情。

七、手心合十
手心合十是一种表示谦虚和尊敬的姿态。

在手心合十时,两只手掌心相对放置,并稍稍弯腰示意。

总之,国学礼仪手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些手势不仅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意义,而且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
文化所具有的尊重、谦虚、敬意等美德。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些美德,并将其融入到我们生活和工作中。

传统礼仪动作详解

传统礼仪动作详解

传统礼仪动作详解揖礼:揖礼是一种表示敬意的动作,主要用于向长辈、上级、客人等表示敬意。

揖礼的动作是站立时,将右手的五指并拢,贴近大腿内侧,右手与大腿成约60°的角度。

小臂与前臂成90°的角度,同时微微弯腰,有节奏地向前方斜下方伸出右手,以表示汇报和敬礼的意思。

行礼:行礼是一种正式的敬礼动作,通常用于向长辈、上级和重要客人表示敬意。

行礼的姿势为垂直站立,双臂自然下垂,右手掌心向内,微微贴近大腿侧,与大腿成约30°的角度,左手轻放于右手之上。

先将身体重心稍微向前倾斜,然后保持上身挺直,并且目视前方,腰部不要弯曲。

作揖:作揖是一种诚恳谦逊的礼仪动作,常用于向长辈、上级和重要宾客表示敬意。

作揖的动作是微微弯腰,把身体的重心由双腿转移到前胸部,同时双手自然下垂,手掌靠近大腿的一侧。

揖动作应该缓慢、轻柔、有节奏地进行,以表达自己的诚意和敬重。

抱拳礼:抱拳礼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敬礼方式,表示臣服和敬意。

手指并拢,放在胸前,右手的拳头抱在左手上。

同时,身体稍微弯腰,目视下方,是一种表示尊敬和敬意的礼节。

叩头礼:叩头礼是古代中国的一种表示敬意的传统礼仪动作,通常用于表示对长辈、上级或者重要客人的敬意。

叩头礼是指身体下腰,用额头轻轻接触地面,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恭敬。

叩头礼应该缓慢、轻柔,符合场合的要求。

以上是一些传统礼仪动作的详解,每一种动作都具有特定的形式和意义,代表了人们对他人的尊重和敬意。

这些动作的传承与弘扬,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凝聚人心,同时也体现出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在现代社会,人们虽然用的较少,但是在特定场合,这些传统礼仪动作的使用仍然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标准二十四拜礼图解

标准二十四拜礼图解

标准二十四拜礼图解引言:二十四拜礼,又称古代礼仪二十四拜,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四拜礼源自于禮記中的《曲禮上下》篇,是古代官员和贵族们在各种重要场合进行的一种尊敬和表示敬意的礼节动作。

本文将图解方式逐一展示二十四拜礼的各个步骤和讲解其含义。

一、拜尊位1. 双脚并拢,身体端正站立。

双手握拳,置于胸前。

2. 同时,小腿向外稍微弯曲,随后迅速将拳头放在额前。

拜尊位是对尊贵的长官或贵族表示敬意的动作。

这个动作表明个人对长官或贵族的尊重和崇敬。

二、拜左右庶人1. 双脚并拢,身体端正站立。

双手握拳,置于胸前。

2. 将右脚向左脚靠拢,同时将拳头放在额前。

3. 迅速将拳头放在左耳后。

拜左右庶人是对庶人表示敬意的动作。

这个动作展示了对普通人的尊重和友好态度。

三、拜左右尊人1. 双脚并拢,身体端正站立。

双手握拳,置于胸前。

2. 将左脚向右脚靠拢,同时将拳头放在额前。

3. 迅速将拳头放在右耳后。

拜左右尊人是对尊贵的人表示敬意的动作。

这个动作表明对尊贵的人的尊重和崇敬。

四、拜祖先1. 双脚并拢,身体端正站立。

双手握拳,置于胸前。

2. 将左脚向右脚靠拢,同时将拳头放在额前。

3. 迅速将拳头放在右刀骨上方。

拜祖先是对已故祖先表示敬意的动作。

这个动作体现了对祖先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五、拜先王1. 双脚并拢,身体端正站立。

双手握拳,置于胸前。

2. 将左脚向右脚靠拢,同时将拳头放在额前。

3. 迅速将拳头放在额上边缘。

拜先王是对先代的帝王表示敬意的动作。

这个动作展示了对国家和历史的崇敬和致敬。

六、拜师长1. 双脚并拢,身体端正站立。

双手握拳,置于胸前。

2. 将右脚向左脚靠拢,同时将拳头放在额前。

3. 迅速将拳头平摊在胸前,向下压。

拜师长是对老师或导师表示敬意的动作。

这个动作表明对师长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七、拜相亲1. 双脚并拢,身体端正站立。

双手握拳,置于胸前。

2. 将左脚向右脚靠拢,同时将拳头放在额前。

3. 迅速将拳头向右斜45度角打开,手背朝上。

中国传统礼仪动作详解

中国传统礼仪动作详解

中国传统礼仪动作详解之邯郸勺丸创作华夏祖先用肢体动作传递“双向对等”“有序有位”的语言,这些动作叫礼。

传递下来的礼仪动作,承载华夏传统交手礼着祖先传给后人的话语。

这些礼仪动作,源自远古,源自人类没有语言的时代。

是“哑语”,是人皆能懂的“象形字”,是代代承传的“普通话”。

礼仪动作有十,惯例礼仪动作有二。

携带双向对等、有序有位,缺一不成、两相适宜的交往原则和做人原则。

十种礼仪动作是:拱手礼、一拜礼、两拜礼、三拜礼、叩首礼、执手礼、推手礼、交手礼、揖礼、鞠躬礼。

两种惯例礼仪动作是,初相见、敬父母行一拜之礼,朋友同学同事行拱手礼。

礼仪动作一览礼名动作适用范围礼义拱手礼胸前拱手,后收,前推日常礼仪恭敬,接受,礼让揖礼曲臂,抱手,躬身惯例礼仪恭敬,给予,接受一拜礼臂,拢手,躬身30度初相见,敬长恭敬,接受,给予两拜礼展臂,拢手,躬身45度,两次惯例大礼恭敬,接受,酬报三拜礼高揖至额,躬身90度,三躬敬天地祖师国恭敬,接受,酬报叩首礼踞坐至地,拜,叩首特定大礼恭敬,接受,酬报执手礼双手出,长下幼上,长执幼行于长幼之间父慈子孝,师道生尊交手礼双手交叉胸前,推出,平示代孔夫子还礼推让,给予,示之鞠躬礼垂手,躬身,可深可浅通行礼仪谦恭,接受,礼让附手礼双手附胸腹间,上手男左女右行大礼前站姿诚意正心1、拱手礼在胸前拢手,由前向后收,呈拱手形。

向前推,不躬身。

视距离远近,可高,不克不及低于胸。

日常相见礼,送别礼。

2、揖礼在胸前抱手,轻于抱拳,重于拱手。

略躬身或不躬身。

用于日常行礼,敬长上,同学朋友互敬。

3、一拜礼(拜礼)展臂,至胸前合,拢手。

男左手前,女右手前。

躬身(30度)。

手臂随腰部动,头不动。

用于初相见,敬长上,行家礼。

只行一个。

惯例大礼。

4、两拜礼(再拜礼)展臂,至面部前,拢手。

躬身(45度)。

手臂随腰部动,头不动。

用于向长上行大礼。

一般行一个,叫“拜”。

最多行两个,叫“再拜”。

5、三拜礼(再拜额手礼)立定,挺身,庄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礼仪动作解析
1、拱手礼
在胸前拢手,由前向后收,呈拱手形。

向前推,不躬身。

视距离远近,可高,不能低于胸。

日常相见礼,送别礼。

2、揖礼
在胸前抱手,轻于抱拳,重于拱手。

略躬身或不躬身。

用于日常行礼,敬长上,同学朋友互敬。

3、一拜礼(拜礼)
展臂,至胸前合,拢手。

男左手前,女右手前。

躬身(30度)。

手臂随腰部动,头不动。

用于初相见,敬长上,行家礼。

只行一个。

常规大礼。

4、两拜礼(再拜礼)
展臂,至面部前,拢手。

躬身(45度)。

手臂随腰部动,头不动。

用于向长上行大礼。

一般行一个,叫“拜”。

最多行两个,叫“再拜”。

5、三拜礼(再拜额手礼)
立定,挺身,庄重。

“双手附心。

”双手附在胸腹之间,男生左手在前,女生右手在前。

叠并,两肘与手成直线。

双手表示“与天地合其德”。

天德大刚健,大恒久,大信用,大起始。

地德大承载,大包容,大丰富,大付出。

两德兼备而各有显。

显德可以因时因境而变化。

“高揖。

”双手向前上方推出,推至额头前方,两臂伸直。

“行礼(拜)。

”头、颈、手臂皆不动,腰部下躬,深躬(90度)。

“兴。

”起身,双手升至额前。

“再行礼(再拜)。


“兴。


“额手。

”双手贴向额头,再推出。

“三行礼(三拜)。


“兴。


“礼成。

”双手复位,至胸腹间。

用于敬天地祖先先师,特定场合敬父母,行人生大礼。

用于集体行大礼。

大礼站着行要行三个,叫“再拜额手”,相当于古代的“再拜稽首”。

6、叩首礼
古人因为席地坐在小腿和脚后跟上,叫“踞”、“正坐”,行这个大礼很方便。

古人行的最大礼是“再拜叩首礼”。

先踞坐下去,挺直身,臀部不要离开小腿,也就是不要跪起来。

先行拜礼,行两个。

拜礼的动作是,双手在额前揖起,下落,手拜至前面地面,身子随手臂前倾。

行第三个礼时,两手下行,分开,手心向上。

躬身,手背贴在侧前方地面上,额头叩至地面。

第三个礼仪动作也可以双手不分开,额头叩至手心。

这三个礼仪动作表示越来越敬。

今人可以再拜叩首,也可以只行一个叩首礼。

站着行就是“再拜额手礼”和“额手礼”。

三,表示多,再多也还是三。

只用于特定大礼,如敬天敬地敬祖先,特定场合敬先师,特定场合敬亲生父母辈祖辈,结婚那一天夫妻对拜。

不可以随便行。

随便行是亵渎礼仪,亵渎对方。

7、执手礼
双手平伸并出,晚辈手心向下,长辈手心向上,长辈握住晚辈的手。

长辈可以坐着,执晚辈之手。

家庭礼仪。

结婚时夫妻礼仪。

8、交手礼
仅用于生向孔夫子行拜师礼时,师代孔夫子还礼。

孔子像上,孔夫子用的是这个还礼动作。

双手在胸前交叉叠并,推出,平示。

师不能随便还这个礼。

9、鞠躬礼
垂手,躬身。

鞠躬幅度可大可小,越下越敬。

颔首、躬身,长者用于还礼。

10、附手礼
双手附胸腹间,上手男左女右。

行大礼前站姿,升国旗站姿。

表示诚意正心。

握手、挥手、摆手、招手、拥抱、起身、鼓掌、点头、躬身、应答、微笑、示请、示让,也是礼仪,属于“仪”、“貌”的范畴。

以上礼仪动作看似复杂,而平常只用朋友间平等对等的拱手礼和敬长的一拜礼。

对方怎么行,自己怎么还,很简单。

礼的规则是有来有往,双向对等、有序有位。

对方行礼,必须还礼。

无论地位多高,辈份多长,都要还礼,否则就是失礼和无礼。

应答、点头、躬身,都是还礼。

给天地祖先先师行礼,天地祖先先师不还礼。

因为他们一直在对我们“施礼”,我们只是在还礼,报答。

礼仪动作根据礼仪的两个基本价值规则和礼义而生而定。

以上只是基本规范。

礼仪动作可以有变化。

各地文化、风俗、习惯不同,礼仪动作也有差异。

有基本定式,又有不同,才能区别,才能适宜。

日本、韩国、其它儒教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保留有儒教文化传统,都是儒教文化的支脉。

按自己的传统行礼,这样就有别有位了,适宜了。

中国大陆地区,礼仪被君权弄到极端,如今业已中断,要回到周礼的本原,结合西方文化的成果,制定礼仪,接通古今中外。

各地实行起来还可以有差别。

新礼继承古礼,礼仪动作拉开人的距离,使互敬。

同时发展变化,顺应人心,拉近人的距离,增加“执手”礼,使互爱。

通两得中合宜。

礼仪动作一改卑下之相,乾德刚毅正大,坤德典雅尊贵。

行礼人乾坤合德。

总结
礼的内在规则:施报双向,平等对等,有序有位。

礼的功用是:礼生敬,敬生情,敬情生神圣。

礼生之敬,可移于工作、学习、待人,敬业、敬事、敬人、受敬,人是一流人。

人失去了礼仪、仪式,也就没有了敬,凡事皆不敬,成了二流三流人。

祖先的礼仪动作,先使人生敬。

握手只能生情,不能生敬。

升人品,提国格,非礼不能。

礼以直道为中,兼行重道,兼行恕道。

施(始)的规则:卑己尊人,行敬让之道。

报的规则:以直道相报,来而有往,投桃报李。

可以重报,投我
木桃,报以琼瑶。

不可以反报,不可以轻报,不可以不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