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初中化学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优质课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优秀教学案例(第一课时)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优秀教学案例(第一课时)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 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水的沸腾、气体的膨胀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模拟分子和原子的微观结构,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分子的运动和原子的构成,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分子和原子观念。
3. 设计一些实验,如分子的扩散实验、原子的结构模型制作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和变化,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2. 鼓励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设计一些小组活动,如分子模型制作、原子结构展示等,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调整学习策略。
(二)问题导向
1. 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分子和原子的知识。
2.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3.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三)小组合作
(四)总结归纳
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性质和应用。
2. 强调分子和原子在科学研究和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3. 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和原子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作业小结
1. 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分子和原子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2. 鼓励学生相互评价,从他人的优点和不足中吸取教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 案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 案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思路: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理解的开始。

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然后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组成的观点;接着通过实验与探究得出“分子是持续运动的”的结论,并利用这个结论对一些现象作出具体解释。

而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的粒子,在此之前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理解,没有任何理性的理解。

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科书上的例子,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

如演示实验、改进实验、补充实验、设计三维动画等。

我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激趣──质疑──驱动──反馈四步程序教学法,从而大大提升了教学效率。

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分子与原子的真实存有,了解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小的最小粒子,原子能够相互结合形成分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宏观现象和微观本质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提升学生抽象思维水平,学会使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实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实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逐步提升抽象思维的水平、想象力和分析、推理水平;渗透物质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及对分子微观想象的形成。

教学难点: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问题导思、实验探究、动画揭示微观的直观教学相结合。

教学准备:酒精、浓氨水、酚酞试液、胶头滴管、洒过香水的绢花、大小烧杯、试管、锥形瓶,分子间隔演示仪等等。

教学过程:第一部分;一、分子的真实存有。

【激趣】请同学们分组实验,滴一滴医用酒精在纸上、手上或衣服上,并注意观察现象。

【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过渡】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展示】一束洒了香水的绢花【提问】你们闻到了什么气味?它能够看见吗?【播放动画1】无数球状的微小粒子从一束鲜花中持续向四周扩散,飘到画面另一侧小女孩的鼻孔处,小女孩发出声音:好香啊!【演示】一小堆糖,用药匙先取出一点,再一分为二,再分成四分之一……想一想,最后分成了什么?【讲解】糖就是由很多肉眼看不见的小粒子构成的。

九年级上册化学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九年级上册化学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
【问题3】你认为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的品红,在水中慢慢的扩散。

品红可能是由更小的看不见的“品红粒子”构成的,这种粒子还在不停的运动。

教师讲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家
们用先进的仪器设备证明了物质确实是
由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构成的。

【展示图片】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图像;通
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

倾听
观看图片,并思考图片
所表示的意义——宏观
物质确实是微观粒子构
成的。

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3.另取一个小烧杯B 加入约5mL 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 、B 两个小烧杯,有什么现象发生?
【问题5】根据上述实验结果,你认为分
子有哪些基本特征?
【演示实验】向盛有冷水和热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品红溶液。

【问题6】请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能够说明分子具有什么性质?
说明氨水能使酚酞变红色。

3色,说明分子进入到了 思考,得出结论:分子总是不断运动的。

思考,得出结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演示实验】将50mL 酒精与50mL 水混合,。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

课题1 分子和原子一、教材分析分子和原子是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观粒子,本节课是学生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首先将认识物质的可分性——分子、原子的存在,然后通过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变化来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这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基础和生活经验,在小学科学、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

学生能够在宏观角度理解物质的变化及性质,但缺乏对物质的微观认识,对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头脑中未形成分子、原子的化学概念。

三、课时安排本课程共分为二课时:课时1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课时2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可分为原子课时1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一、教学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2.知道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3.能用微粒的性质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生活现象。

三、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放一块喷过香水的手绢在讲台上。

读古诗,品自然:墙角数枝梅,临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咏梅》【提出问题】1.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的原因是什么?2.人为什么能闻到花香?3.湿衣服为什么能晾干?【新课引入】科学家研究发现,世界上的所有物质都是由人们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并把这些微粒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分子、原子等。

【播放视频】带你走进头发的原子世界。

【演示实验】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分子和原子》是九年级化学上册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为学生揭示了物质的微观结构,即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这一章节的内容是学生从宏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到微观世界的开始,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质组成的基础知识,对日常生活中的物质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分子和原子作为物质的微观结构,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需要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帮助他们理解和接受。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理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性质,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其性质。

2.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法,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环节,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分子的基本性质和原子的基本性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验材料和仪器。

2.制作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到物质的变化,引发学生对物质微观结构的好奇心,从而引入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分子和原子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它们的外观和结构。

同时,通过动画形式展示分子和原子的运动状态,使学生对它们的性质有更深的理解。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分子的基本性质和原子的基本性质。

4.巩固(10分钟)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内容,加深对分子和原子的认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实例来说明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转化。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性质及其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 第一课时教案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 第一课时教案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使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②会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①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②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保持和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②建立“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永恒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学生首次从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的开始,微观粒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具有抽象性,不易理解。

九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学会通过分析一种物质可无限分割而推理出物质是由不连续的粒子构成的;根据生活中的宏观现象推理出构成物质的分子的性质,并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教学重点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微观粒子的特征;应用分子的有关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教学方法启发式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实验准备仪器:烧杯、注射器、量筒、胶头滴管、滴瓶、试管、试管架药品:浓氨水、酒精、蒸馏水、酚酞、品红。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进入教室有什么感觉?生:闻到了空气清新剂的香味。

师:找一找空气清新剂在哪儿?生:在老师的讲台上。

师:为什么能闻到空气清新剂的香味?生:因为空气清新剂的小颗粒进入了鼻孔。

师:这些小颗粒我们看不见、摸不着,很抽象,下面再来通过一个实验来感受一下。

请各小组完成课本48页的实验3—1品红的扩散,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生:水慢慢变成了红色。

师:为什么?生:品红的小颗粒扩散到了水中。

师:那么这些小颗粒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相关的内容板课题:分子和原子二、感受新知,启迪思维师:我们从物理课里已经知道了物质是由一些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所构成的。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省级优质课获奖作品)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省级优质课获奖作品)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子、原子概念,是在学习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及混合物、纯净物的基础上,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对以后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1、知识水平:在学习本课题之前,学生通过生物课和物理课的学习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了一定的认识,且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了一些探究方法和实验技能,加上在平时的生活中积累了很多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经验,这都为本课题的学习提供了智力支持。

2、心智水平:九年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思维活跃的时期,认知能力和水平都比较高,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探索物质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完成对分子原子特点的认识,这为本课题的学习提供了心理支持。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并认识其特点;(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2、过程与方法(1)学习通过观察生活、实验探究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充分发挥空间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对微观世界好奇心和求知欲,从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在实验的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并认识其特点。

2、能用理论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难点: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五、教学方法情景创设——实验探究——评价反馈等。

六、教学准备用品:多媒体课件、盛果冻的塑料碗、药片的塑料板、玻璃管、药匙、脱脂棉、注射器、滤纸、胶头滴管、烧杯等。

分子和原子优质课教案

分子和原子优质课教案

分子和原子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本课题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

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加深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物质世界是运动的,以及分子的可分性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不可分性,形成微观粒子运动的行为表象,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2)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

4.课时安排: 2 课时二、教法分析分子、原子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

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学生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

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

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第一、情景激学。

用一些宏观现象创设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如《梅花》诗中的“暗香”、物体的热胀冷缩、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的变化等。

第二、联想推理。

尽量将不可见的微观粒子行为特征与学生熟悉的某些宏观事物联系进行转换理解,引导学生类比推理形成微观粒子的内部表象。

第三、辅助教学。

采用实验探究与电脑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展示分子、原子的行为特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分子、原子的微观世界,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分子、原子印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3.1《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3.1《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3.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的存在和分子的基本性质,激发学生对分子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讲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包括分子的体积、质量很小,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2.通过实验和实例,展示分子的运动和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化,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分子的存在和性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包括分子的体积、质量很小,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2.通过实验和讨论,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能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3.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明确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个分子和原子的模型或图示,让学生讨论并分析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2.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分子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如食品添加剂、药物设计等。
3.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实验演示与讨论:通过分子的运动实验和分子间间隔变化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感受分子的性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探讨分子的性质和分子与原子的区别。通过小组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反思与评价: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检查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提出疑问,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初中化学优秀教案《分子与原子》[5篇范文]

初中化学优秀教案《分子与原子》[5篇范文]

初中化学优秀教案《分子与原子》[5篇范文]第一篇:初中化学优秀教案《分子与原子》初中化学优秀教案《分子与原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能力目标: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分析、推理能力。

教育目标:认识世界的物质性。

重点、难点:建立对分子和原子的微观想象。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教学媒体:实验教学过程:复习:水通电时发生的反应导课:物质到底是由什么构成的?过去的人们是怎样探究物质的构成的?新授:阅读:书P47了解:1、科学家是怎样探究的?2、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活动与探究:书P48板书:一、分子和原子:1、分子的特征:① 质量和体积都很小② 分子总是在不断的运动③ 分子间有间隔2、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阅读:P49,完成讨论目标P28,方法导航,让学生提出问题。

板书: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二、从微观角度认识:1、化学变化的过程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

2、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分子本身是否发生变化3、混合物与纯净物的区别是否由同种分子构成4、化合物与单质的区别其分子是否由同种原子构成小结:纯净物构成的几种情况:原子单质例如:Hg同种原子分子单质例如:O2、N2、O3、C60不同种原子分子化合物例如:KMnO4、P2O5作业1、课本P 51习题2、目标P29达标训练课后记:纯净物、单质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关系混淆;化合物往往误认为是混合物。

第二篇:初中化学《分子与原子》教学设计分子和原子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能用微粒的观点来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1)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024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一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24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一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1.课标要求在2022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五个内容主题之一“物质的组成与结构中”指出应该让学生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形成基于元素和分子、原子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视角,建立物质的宏观和微观视角之间的关联;认识表示分子、原子的符号;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某些变化或现象。

2.教学策略在实际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熟悉的现象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实验探究、模型拼插等活动或动画模拟等可视化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从分子、原子等微观视角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帮助学生建立宏观与微观间的联系。

同时,基于“宏观一微观一符号”多重表征设计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形成化学思维方式,引导学生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还可以利用科学家探索分子、原子的科学史实,启发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学习运用类比、推理、模型等思维方法认识微观粒子,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增进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分子和原子》选自人教版初中化学(2024)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走向微观探索的第一次尝试,对学生形成科学的物质观至关重要。

同时又为后期学习“水的组成”、“质量守恒定律”等内容奠定基础。

1.知识内容:(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教材内容开始以“走过花圃会闻到花香、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变干、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等学生亲身经历过的事例启发思考,触发学生的“微粒”意识,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讨论生活中哪些现象能说明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并能找出能证明微观粒子在不断运动的实例,通过深入探究氨水使酚酞变红的对照实验将这部分内容升华,再通过品红扩散实验和一滴水中水分子的数目的介绍,让学生通过这些证据进行推理,以弥补直接经验的不足。

通过以上探究建立“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观点。

(2)分子可以分为原子:从化学的角度认识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化学重要基础。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小组讨论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本节课的学生小组讨论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和相互关系。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分子和原子之间有什么关系?”,“分子和原子的性质有哪些异同?”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分子和原子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本节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首先,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存在和性质,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其次,通过分析和思考,学生能够理解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如实验操作和问题解决,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通过这些过程与方法的应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分子和原子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性质和相互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物质的宏观现象。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认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理解它们的性质和相互关系。首先,学生需要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能够区分它们,并理解它们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其次,学生需要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如分子的大小、分子之间的间隔、分子的运动等,并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同时,学生还需要了解原子的结构,包括原子核和电子云,掌握原子的性质,如原子的质量、原子的电子排布等。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够建立起对物质微观结构的基本认识,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学生对微观世界认识的开始。

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然后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组成的观点;接着通过实验与探究得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的结论,并利用这一结论对一些现象作出具体解释。

同时还介绍了有关分子间间隔的内容,并对物质的三态变化和热胀冷缩时的体积变化进行深入的剖析。

本节课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同时本节课也是由理论转变为实际的桥梁,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知道分子(微粒)的质量和体积很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性质。

(3)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生活和实验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原子。

2、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讨论,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两种变化,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和原子的特征。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观察实验所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通过实验探究分子(微粒)的基本性质。

难点: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初步实现从宏观到微观的转变。

【教学方法】1. 教法分析:新课程教学理念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让学生参与是课程实施的核心。

本节课应以实验探究法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突出重点。

同时穿插启发讨论和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形象的体验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2. 学法指导:分子、原子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是完全陌生,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过。

分子和原子 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分子和原子 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一、教材内容分析(一)、课程标准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组成的;2、能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通过对日常生活实例的介绍和小组实验探究,讨论等方法,学会自己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常见的生活现象。

(二)、教材分析《分子和原子》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第课题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课题是在学生学习了宏观世界的变化之后,迈向微观世界的变化的开端,开始初步探究构成物质世界的奥秘。

本节课是学生形成微观想象力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元素、化学式和化合价、质量守恒定律的重要保障,因此本节课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生情况分析(一)、知识基础学生在学习本课题之前,主要是通过看得见的现象来认识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对于物质变化的内在实质比较陌生,本课题的内容也比较抽象。

但是学生在物理和生物学科中对于物质的微观构成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微粒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等,加上在第一单元已经学习了实验探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因此教师只需通过实验、Flash动画、生活中的具体实例等将抽象的东西多加具象化,学生也不难理解。

(二)、思维特点本次课的授课学生为九年级的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初步学习化学,接触化学实验,对于他们而言,通过自主探究来得出结论具有一定的热情和好奇,并且他们乐于追求自我表现,求知欲强,但是看待问题有大多只停留于表面现象,缺乏深思,因此可以通过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小组合作观察得出结论,以及理论联系实际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培养多角度多方面思考的习惯。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可以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实验探究活动,认识微粒的基本特征,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体会实验探究的乐趣。

3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

3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

3.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通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宏观现象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的概念
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
1、准备品红和氨的扩散实验的仪器
2、准备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和黄豆和米混合实验
四、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课题2 分子的原子
一、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粒子构成的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很小
2、分子在不断运动
3、分子之间有间隔
三、分子的概念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反思:
1.学生对实验极感兴趣,对教师在讲台上做学生在下面观看已明显感到不过瘾,本节课未
能设计个把安全简易实验给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感可惜!!
2.仍然是实验,对氨分子扩散实验,按课本设计方法做,污染大,前排学生受到较大刺激,
应该设计微型无污染实验代替,做到环保又直观!
3.由于分子很小,看不见摸不着,又是第一次接触,学生理解上难度较大,我想如果能够
多制作分子摸型,微观动画展示,帮学生理解那就太好不过了,可惜本人不会制作这样的动画,继续努力在各种渠道寻找这样的摸型动画,为教学服务!。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3.1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 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3.1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 教案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分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2.知道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基本特征;3. 能运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1. 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2. 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3. 通过实验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乐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增强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3. 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 认识分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2. 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说明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2016年里约奥运会已落下帷幕,但是精彩的比赛让我们难忘,今天我们重温赛场上一幕。

播放视频《女子飞碟铜牌争夺赛》进入情景学生观看视频、思考用视频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探究欲望。

师:大家怎么知道是否中靶?师:红色物质微观上由什么构成,具有什么特征?今天的课将把我们带进一个微观世界,学生思考后回答:在空中看到红色的物质。

引领学生从红色物质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续)七、学以致用,课堂自测【选择题】1.为预防“非典”(SARS)病毒,教室喷洒过氧乙酸溶液后,室内充满过氧乙酸气味,这说明()A.分子可再分 B.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分子很小 D.分子间有间隔2.在加压条件下,25 m3的石油气(含丙烷、丁烷等气体)可以装入0.024 m3的钢瓶中,由此可以说明的是()A分子的质量很小 B分子的体积小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填空题】3.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___。

4.把100毫升水和100毫升酒精充分混合后,其总体积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200毫升。

分子与原子 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分子与原子  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认识分子的特点。

3.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推理,提高学生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分子特点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粒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现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建立分子和原子概念,并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

【过程方法】用边教边实验的方法。

首先提出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发思考,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然后通过学生的活动探究,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继而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相互交流、分析与讨论,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从而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新课程目标是要通过该课题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再反过来用微观世界的知识去解决宏观世界中的诸多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所以人教版新教材对《分子和原子》这一课题的设计构思巧妙合理、化繁难为简易,非常有利于教师的演绎讲解和学生的理解接受。

成功之处:①学生实验现象明显,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启发学生的思考,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有关基本操作能力;②这一课题中由于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再结合教师设计的有关动画效果,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复杂知识明了化,此时学生便能体验到化学变化实际上是分子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质分子的过程,为深刻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分子、原子等重要概念做了形象铺垫,加上最后设计的填空题,为学生理顺了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也理顺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关系和根本区别,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接受这些较为抽象的知识。

不足之处:本节课反映出学生对身边的化学物质了解不多,对常见的化学现象注意不够,对一些较为复杂的例子,还难以用恰当的语言去描述。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的环境中进行)
【投影展示】教材中分子运动的实
验装置。
许许多多实验证明构成物质的分子 讨论,交
都在永不停息的作无规则运动
流,总结
【小结并板书】
2、分子总是在
不断运动的。
分子的特 通过对比实验
【讲述】分子运动会受到什么因素 征:分子都 证明温度影响
的影响呢?请观察下面的对比实
在永不停息 分子的运动速
验。
相同条件下(等体积的水和氨水中 使酚酞试液
分别加入等量的酚酞试液,出现了 变红
不同的现象。到底是谁使酚酞试液
变的色?
【思考】如氨水不直接接触酚酞试
液也能使其变红,是不是就可以证
明氨分子的运动了?怎样设计实验 通过对比实
装置呢?
验很容易看 强调对比实
【引导】如何保证试验现象更明
清事物变化 验:条件相
显。(得出实验要在相对比较封闭 的本质。 同。

分 等微观粒子构成。

的 性
【提问】分子具有哪些基本性质
质 呢?
【阅读】学生阅读水分子材料后推
测分子的性质。
【小结并板书】
二、分子的基本性质:
学生进行 在学生亲身 小实验、猜 体验中激发思 想、交流、 维及探究欲。 汇报。
观看、思 让学生了解
考,感知分 现代高科技,
子、原子的 借助图像感知
真实存在, 分子、原子的
的作无规则 度。
实验探究 B(演示):在两个一样大 运动,温度 使学生学会
的烧杯里,一个加热水,一个加冷 越高,运动 用合理假设理
水(水量一样多),然后分别滴加 速度越
解问题和现
两滴品红,观察哪个扩散快。(强 快。。
初步形成微 真实存在,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自然界中的水课题2 分子和原子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分子的真实存在和分子的大小。

2.自我设计、小组讨论、实验探究来体验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间隔,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合作学习意识。

3.了解分子的定义,应用分子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和实验现
象以及分子在科技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认识分子的特性
教学难点:了解分子的定义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教师活动】广告词引入:南国汤沟酒,开坛十里香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

【教师活动】展示课件,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如水由水分子构成。

那么氧气呢?氢气呢?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
2.探究分子的特性
探究活动一、感知分子的真实存在和分子的大小
【教师活动】展示课件:向学生展示不断放大的雪花
【教师活动】展示课件: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观看到了水分子
【学生活动】观看并思考得出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并且很小。

【教师板书】一、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分子很小
【教师活动】展示课件,通过数据再来感受分子的大小
【教师引导】继续观察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观看到的水分子这个视频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说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分子之间有间隙。

【教师板书】二、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分子之间有间隙。

探究活动二、体验分子的运动和分子间的间隔
【教师活动】提供仪器药品,请学生设计实验
【学生活动】思考并讨论
【学生实验】向小烧杯中加入!/3的水,滴入2—3滴品红溶液,观察
【学生活动】汇报
【教师活动】演示酚酞溶液中滴入浓氨水实验
【学生活动】观察记录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笑脸小魔术。

用酚酞处理过的白纸上画一个笑脸。

放置在氨水瓶口。

移开瓶口,白纸在空气中挥舞两下。

【学生活动】观察记录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提供仪器药品,请学生设计实验
【学生活动】思考并讨论
【学生活动】汇报
【教师活动】评价实验方案,优化实验方案
【学生实验】1.向A、B瓶中各滴一滴管的酚酞。

并且将A瓶放入倒扣的小烧杯内,将B 瓶放置烧杯附近。

2.向C瓶中滴入一滴管的浓氨水,放入烧杯内。

【学生探究】小组成员观察实验并讨论交流。

【教师提问】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使酚酞变红?是氨水?还是氨分子?为什么B 瓶内的酚酞没有什么现象?
【学生活动】学生一边观察一边交流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到实验结论。

【教师引导】其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例子可以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举例
【教师引导】湿衣服在阴天容易干还是晴天容易干?
【学生活动】回答并得出结论
【教师引导】你能否在实验1(品红向水中扩散)基础上,设计对比实验?
【学生活动】回答交流
【教师引导】我们已经知道了分子很小,分子在不断的运动,除此以外分子之间还有间隙。

你能否通过桌面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呢?
【学生活动】思考并讨论
【学生活动】汇报
【教师活动】评价实验方案,优化实验方案
【学生实验】分别取50ml水与酒精混合。

【学生活动】观察并汇报并且得出结论
【教师引导】不同状态的物质,分子之间间隙相同吗?你能否通过桌面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呢?
【学生活动】思考并讨论
【学生活动】汇报
【教师活动】评价实验方案,优化实验方案
【学生实验】1.取一支针筒,抽取一定量的空气,用手指堵住针筒末端的小孔,将活塞慢慢推入,观察现象;
2.在刚才这支针筒内抽取等体积的水,用手指堵住针筒末端的小孔,将活塞慢慢推入,观察现象
【学生活动】观察并汇报并且得出结论
【学生活动】观看同一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间隙动画演示
【学生活动】总结出分子之间的间隔:气体>液体>固体”的性质。

【学生活动】解释(1)物体为什么通常会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2)为什么在加压的情况下25m3的石油气可装入仅0.024m3的钢瓶中?
3.了解分子的定义
【学生活动】观看水蒸发与电解水的动画,水分子前后是否发生改变?
【学生活动】水蒸发时,水分子不发生改变。

电解水时,水分子发生改变。

【教师引导】电解水时,水分子发生了改变。

生成了新的分子,所以是化学变化。

一旦发生变化之后,分子的化学性质是否也发生改变呢?
【教师分析】一旦发生化学变化,分子将不再保持原来物质的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得出分子的定义: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教师板书】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学生练习】展示课件
4、总结感悟
【学生活动】总结今天的收获
【学生活动】完成连线题
【教师引导】通过对分子的初步认识,我们已能解释生活中的很多现象,但人类对分子的运用远不止这些。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
【教师引导】如果你想对分子有更多的了解,点解以下网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