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自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大纲
第一部分学习过程评价考核大纲一、学习过程评价的本课程的性质及课程设置的目的、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是新闻学、广告学专业自学考试(本科类)的必设课程和公共关系专业的推荐选设课程。
本课程主要介绍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使学生了解传播学的兴起、学术源流、研究方法,以及传播的内容、过程、媒介、效果、控制、社会功能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从而能够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正确分析和掌握与新闻学、广告学、公共关系等有直接联系的传播学原理和基本理论,并对学习其他新闻学类专业课程起到参照和借鉴作用。
本课程还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前提下,能够运用常见的方法(例如问卷调查、内容分析等)对传播现象进行初步研究。
二、学习过程评价的课程内容和考核要求(一)课程内容:1.大众传播与传播学研究2.传播学的兴起3.传播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4.传播理论与模式、方法5.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6.传播学的各种研究方法7.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8.传播控制研究9.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10.各种大众传播媒介的主要特点11.受众调查和受众研究12.关于传播效果的各种理论13.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趋势14.高新科技对传播的影响(二)考核要求1.了解掌握传播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能够运用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观察、收集、分析有关材料,对现实中的传播现象进行分析研究。
三、学习过程评价的考核方式传播学作业1.论述(小论文)就某个传播现象发现并提出问题,运用已经掌握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得出结论,在此基础上写出一篇完整的不少于2000字的研究论文。
2.调查报告选择某个方面的问题,确定调查对象,制定调查计划,分析调查结果,形成结论,在此基础上写出不少于2000字的调查报告。
四、学习过程评价的评分标准学习过程评价的评分标准也采用分数制度,满分100分。
可以按照学生的评价结果分为以下几等:1.优(90分以上)观点正确,有新意,论述充分,资料充实且运用得当,结构合理,论证有力。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课程编码】【课程类别】专业必修【学分数】3分【适用专业】戏剧影视文学【学时数】54学时【编写日期】2012年01月26日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知识,包括传播学的产生、传播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等;了解传播学的学科背景,世界传播研究的发展潮流和中国传播研究的现状;2.熟悉信息传播的过程及模式、传播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3.透过传播表象,掌握传播原理及规律,并能用抽象的原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一)传播学概论学时:3主要内容:讨论:日常生活中的传播形式、传播现象有哪些?能不能不传播?一、什么是传播?二、传播学的定义三、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四、传播学的理论框架五、传播学的学科特点六、学习与研究传播学的意义教学要求:1. 了解人类社会传播现象和现代社会的传播发展状况,理解传播和传播学的定义,明确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
2.弄清楚传播、传播学等概念,了解传播学的研究体系及学科特点,从而明确学习传播学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传播的定义、传播学的定义、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学习传播学的意义(二)第一章传播学历史回顾与展望学时6主要内容:一、传播学诞生背景与孕育二、传播学的产生与确立三、传播学的现状和趋势教学要求:1. 了解传播学诞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2.通过对传播学奠基人的介绍,揭示传播学的基本知识。
重点、难点:1.传播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2.传播学四大奠基人概况3.传播学的创立者施拉姆(三)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产生与发展学时:3 主要内容:一、人类传播的演进与发展二、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教学要求:1.熟悉人类传播活动演变的历史过程;2. 了解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其各个阶段的特点;3.认识人类大众传播活动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条件。
重点、难点:1.人类传播活动历史阶段的划分及各阶段的特点;2.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的关系。
(四)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合与意义学时:3 主要内容:一、人类传播中的符号二、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三、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四、象征性社会互动教学要求:1.掌握符号的定义和功能、信号与象征符的区别、意义的定义及其分类;2.弄清象征行为和象征互动理论及其现实表征;3. 一般掌握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概念及其特征。
传播学概论思政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思政课程教学大纲第一章导论1.1 课程背景和意义1.2 教学目标1.3 教学内容概述第二章传播学概述2.1 传播学的定义与起源2.2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范畴2.3 传播学的理论体系第三章传播学的基本概念3.1 信息与传播3.2 社会传播与公共传播3.3 媒介与传播技术3.4 受众与传播效果第四章媒介与传播4.1 印刷媒介与传播4.2 电影与传播4.3 广播与传播4.4 电视与传播4.5 互联网与传播第五章传播的过程与方法5.1 源-信息-受众模型5.2 传播的动力与障碍5.3 传播的途径和方式第六章传播伦理与价值观6.1 信息伦理与传播6.2 媒介伦理与传播6.3 公共价值观与传播第七章传播与社会变迁7.1 传播与社会发展7.2 传播与文化变迁7.3 传播与国家治理第八章传播学的研究方法8.1 文献研究方法8.2 实证研究方法8.3 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第九章传播学的应用领域9.1 传播与广告市场9.2 传播与公共关系9.3 传播与媒体管理第十章总结与展望10.1 课程回顾10.2 未来发展方向这是一份《传播学概论思政课程教学大纲》,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培养他们的传播意识和文化素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具备分析和解决传播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传媒行业从业者和公众管理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章:导论本章主要介绍课程的背景和意义,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给学生提供课程的整体框架。
第二章:传播学概述本章重点介绍传播学的定义、起源以及研究对象和范畴,让学生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三章:传播学的基本概念本章主要介绍信息与传播、社会传播与公共传播、媒介与传播技术以及受众与传播效果等基本概念,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传播学的核心概念的理解。
第四章:媒介与传播本章重点介绍印刷媒介、电影、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与传播的关系和影响,让学生了解不同媒介对传播的作用和特点。
第五章:传播的过程与方法本章主要介绍传播的过程和方法,包括源-信息-受众模型、传播的动力与障碍以及传播的途径和方式,培养学生进行传播分析和策划的能力。
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授课教师:XXX 课程时长:32课时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全面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掌握传播学的研究方法,提高学生在传播领域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传播学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内容1、传播学基本概念2、传播模式与传播过程3、传播媒介与传播效果4、传播学的主要理论流派5、传播伦理与传播法规6、传播学应用实例分析四、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讲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使学生对传播学有初步的认识。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传播学应用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传播学的理论和实践。
3、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交流,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4、课堂实践:通过课堂实践,让学生掌握传播学的实际操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课程评估1、课堂参与度:占总评分的30%。
2、小组讨论表现:占总评分的20%。
3、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分的50%。
六、教学大纲具体安排第1周:传播学基本概念第2周:传播模式与传播过程第3周:传播媒介与传播效果第4周:传播学的主要理论流派第5周:传播伦理与传播法规第6周:传播学应用实例分析第7周:课堂实践:传播学的实际操作技巧第8周:期末考试七、参考书目1、《传播学概论》(作者:XXX)2、《传播学原理》(作者:XXX)3、《传播学概论》(作者:XXX)4、《传播学简明教程》(作者:XXX)5、《传播学研究方法》(作者:XXX)八、课程特色1、紧密结合实际:本课程注重联系现实,引入最新的传播学研究成果和应用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传播学的实用性和时代性。
2、多元化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课堂实践等,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通过课堂实践和小组讨论等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一)2024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一)引言概述: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信息传播过程和现象的学科,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探讨了不同传播媒介及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传播学概论是传播学的入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日后深入学习和研究传播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正文:一、传播学的起源和发展1. 传播学的定义和特点2. 传播学的学科领域和交叉学科3. 传播学的历史渊源和主要学派4. 传播学的发展阶段与关键理论5. 传播学的国际化与跨文化交流二、传播过程和模型1. 传播过程的基本概念和要素2. 传播模型的类型和作用3. 传播中的关键角色和互动关系4. 传播效果评估及其方法5.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过程和模型三、传播媒介与技术1. 传播媒介的分类和特点2. 传统传媒与新媒体的异同3. 媒介效果研究与应用4. 社交媒体在传播中的作用与影响5. 传媒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挑战四、传播伦理与法律1. 传播伦理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2. 媒体职业道德与责任3. 知识产权与传播的关系4. 媒体法律制度与规范5. 传播伦理与法律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五、传播研究方法与实践1. 传播研究的基本方法和途径2. 调查方法与内容分析3. 实验研究与观察法4. 传播管理与实务5. 传播教育与传媒职业训练总结:传播学概论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通过对传播学的起源、发展、媒介、伦理、法律和研究方法的全面介绍,使学生对传播学形成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为今后深入学习和研究传播学打下基础。
同时,传播学的学习也涉及到实践和应用,通过实践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传播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将来进入传媒行业或相关领域做好准备。
自考00642《传播学概论》第一章 传播概述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 传播概述
人际传播:反馈很容易,可随时作出灵活反应 组织传播:反馈比较困难 大众传播:反馈更加困难 【信息】:指表达规范不规范 人际传播:表达最不规范,只要双方领会即可 组织传播:表达则有所规范,因为必须使团体或本组织成员都能了解 大众传播:表达最为规范,因为它面向大众,非如此不可。
2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 传播概述
A控制论模式容易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以为各个“传播单位”之间的传、受机会均等,实际上 并非如此 B循环性的表述,也容易引起误解,传播经过一个完全的循环,不折不扣地回到它原来的出发 点,这种循环类比显然是错误的 C控制论模式仍未清楚地显示传播结构、过程与社会结构、过程的紧密联系
狭义。传播是人(自身及相互之间)传受信息的行为(即人类传播) 1.2传播的类型
1、传播的二分法:亲身传播、大众传播 2、传播的四分法: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团体)传播和大众传播 3、自我传播是最小的一种传播 4、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见的传播活动。作为人际关系的基础,它的规模扩大为至少两四 人以上,下限明确,但上限模糊 5、群体:是指具有共同价值观念和情感,持续地相互影响并共同活动的个人有机集合体,如 家庭、社团、民族等 6、组织:通常指正式的组织,即为达成特定目标而建立明确程序、发生协调行动的群体,如 政党、工厂、学校、公会等 7、大众传播:从受者角度看,包括这样一些大家习以为常的行为,读报纸、杂志、听广播、 看电视、电影、上网等,大众传播还有另一层意思,即传者、传播机构,包括报社、杂志社、 出版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电影制片厂、网站等。 8、各类传播的特点: 【周期】传播的节奏、频率。 人际传播:为偶发、最没有规律的传播,随时随地可能发生 组织传播:有一定规律,如每隔多少时间开一次会 大众传播:最有规律,凡有媒介都必须顶起发送信息,并严守规律 【角色】传播过程中扮演的是传者还是受者 人际传播:传者和受者,可随时交替,机会均等 组织传播:对传者和受者有所规定,机会往往不均等 大众传播:传者和受者大体固定,机会完全不均等 【反馈】:信息的流动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这与角色密切相关
《传播学概论》自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自学大纲《传播学概论》自学大纲课程概述传播学诞生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它是多学科分化整合的结果。
80年代以后引入我国,90年代后成为我国高等院校的必修课程。
传播学主要研究人类传播活动演进的历史、信息传播的形态、特点、过程、模式及规律,属于社会科学中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具有一定的学术性、科学性及前瞻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出现,使信息传播活动与社会变迁密切相关,传播学的重要性日益凸现。
(一)学习目的:1、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知识,包括传播的历史、特点及形态;2、熟悉信息传播的过程、模式及传播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3、透过传播表象,掌握传播原理及规律,并能用抽象的原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媒介现象和问题。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传播学是多门学科交叉整合的结果,与新闻学、政治学、经济学、广告学、公关学、语言学、符号学、社会学、心理学、多媒体及网络科学等关系密切。
自学方法一切的理论都来自实践,其存在的意义也在于实践,因此,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应该成为我们学习本课程的基本原则。
也就是说,理论的学习是手段,目的在于理解理论、掌握理论,并能运用理论去分析看待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虽然《传播学概论》本身是理论课,但不能以背诵理论为最终目标。
从实际效果考虑,如果仅仅会背诵而没有理解,考完即忘,则纯粹浪费时间,没有任何意义。
考虑到本课程的教学对象为边工作边学习的同学,他们不像全日制大学生那样有充足的时间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因此,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注意简化理论阐述,运用浅显语言,增加案例分析,提供多方视点。
但是,尽管如此,如果想深入学习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仅仅阅读本教材还是不够的。
为了更好地学习本门课程,建议大家注意以下方面:1.阅读相关的传播学作品和理论原著,尤其是教材中提到的理论著述。
限于篇幅,教材中引用、解释的语言有限,需要同学们发挥积极主动性课外学习。
阅读量越大,对理论的理解越透彻。
00642传播学概论大纲
00642传播学概论大纲苏州大学编(高纲0890)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传播学概论》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学专业的必修课,它是本专业应考者在学习了《新闻采编》、《新闻事业史》、《广播电视学概论》等有关基础课后,进行理论升华、提高的一门专业理论课。
其理论的思辨色彩较浓。
学习这门课,可以拓宽新闻思维视野,活跃思路,改变我们旧有的新闻观念,从而获得一种分析新闻传播现象、问题的新角度、新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应考者在掌握大众传播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前提下,能够灵活地运用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分析一些新闻现象和传播问题,并能从事报刊、广播、电视的受众调查和效果分析。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绪论:现代传播学研究的对象、历史、方法与现状一、课程内容什么是传播学?传播学是“研究人的学问,研究人与人,人与他的团体、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人怎样受影响,研究人怎样报导消息,接受新闻及知识,怎样受教及教人,怎样消遣及娱人。
”(施拉姆)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及传播与人和社会关系的学问,是从传播的社会功能出发,利用行为科学的研究方法,以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为基础,以社会信息交流尤其以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交叉学科。
传播学30—40年代发端于美国,尔后逐步扩展到欧洲、亚洲,至今已有50余年的历史,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个阶段,后一阶段在“新三论”的影响下,发展较快,出现了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以及施拉姆等著名学者。
产生许多新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流派。
后来逐渐扩展到欧洲、亚洲,至今已有50余年的历史,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两个发展阶段。
传播学理论最早来源于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新闻学等其他学科,50年代以后开始逐步形成自身的体系。
特别是后一阶段,在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三论”的影响下,传播学有了较快的发展。
传播学传统上涉及五个方面内容,即:作为传播主体的传播者、作为传播主题的受众、传播的内容与信息、传播的媒介、传播的效果。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传播学概论》是传播学专业的基础必修课,它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的学科,也是传播研究者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成的知识体系,它将为学生起到知识向导、学科理论铺垫以及开拓视野的作用。
本课程系统讲授人类传播发展的历史、特点及形态,以及传播学研究的对象;传播学研究发展的历史及现状;人类信息传播的过程及模式,传播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关于大众传播的相关理论,包括大众传播者、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的受众、效果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表现和运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传播技巧,明确传播与信息、传播与符号的关系,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结合课堂教学,培养学生今后在实践中自主运用传播策略与传播技巧的创新能力。
二、参考书目
1、《传播学原理》,张国良,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2、《传播学概论》,孙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3、《传播学概论》,李凌凌,郑州大学出版社2014
4、《传播学通论》,戴元光、金冠军,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三、课程内容。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62412A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学科基础课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2 实验(上机)学时:0学分:2适用对象:广告学专业本科生先修课程:无一、教学目标《传播学概论》是广告学专业学生的学科基础课。
本课程通过聚焦日常生活中的传播现象,传授自我、人际、组织、大众和新媒体等的传播理论与规律,引导学生用理论来解释、解决广告传播现实问题,培养学生在广告传播领域的专业意识和职业敏感,帮助学生获得基本的媒介素养,为其接下来学习广告学概论、中外广告史、消费者行为学等课程奠定专业基础。
目标1:掌握自我、人际、组织、大众和新媒体等等不同类型传播的模式和相关理论;目标2:运用理论说明和解释网络传播和社交媒体传播新现象;目标3:建立批判性思维,提高媒介素养。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教学内容讲授上的要求:从不同类型传播及相关理论入手,逐步引导学生理解传播诸面向,人、(传播媒介)技术与社会间的复杂、动态关系,并通过案例、对话和互动式教学等手段带动课堂讲授。
对拟实现的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对话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通过布置课堂互动、案例讨论和课后作业等方式,让学生养成勤于读书、独立思考等习惯,注重过程考核。
对课后作业以及学生自学的要求:(1)要求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传播现象,关注传播媒介技术的新发展、新动态(有一次课后作业要求撰写一项最新传播技术的介绍)等。
(2)每一章节都有推荐书目,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阅读习惯;(3)特定章节提供阅读相关阅读材料(分为必读和选读,内容涉及理论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释传播现象,养成自主性学习的习惯。
该课程从哪些方面促进了毕业要求的实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查阅资料能力、批判性思维等。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以表格方式表现各章节的学时分配,表格如下: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第一章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第一节“传播”的概念与传播模式第二节符号、意义、语言第三节信息与媒介本章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是理解传播(communication)的双向、共享意义;传播模式及其变化;信息(information)与讯息(message)的区别。
传播学概论复习大纲
传播学概论复习大纲1.传播学界五大先驱: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施拉姆。
2.根据媒介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把人类传播活动区分为:口语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3.自我认识来自三个变量:以往经历、参照群体、以及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通过相互作用,这三个变量持续不断的影响我们的自我概念。
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5.组织传播的方向可以分为纵向传播与横向传播两种。
6.符号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中介物,它承载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
7.符号的基本功能有三个方面:1是表述和理解功能、2是传达功能、3是思考功能即引发思维活动。
8.组织传播的功能可分为: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形成共识。
9.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两个主题:传播者和受传者。
10.传播学的奠基者之一库尔特·卢因最早提出了“把关人”概念。
11.大众传播者的任务包括:收集信息、制作讯息、发送讯息三个方面。
二、反馈:原意是指控制系统中将输出回输到原系统中,传播学认为,反12.馈就是受传者在接受信息后作出的各种反应。
12.前馈:指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使用大众媒介时,可先通过调查研究等方式对传播对象的情况及需要进行了的,以改进传播节目的制作,增强传播效果。
13.组织传播;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网络为了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和交流信息的过程具体而言,组织传播就是组织内部成员间,组织之间以及组织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
14.镜中我: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而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
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来认识和把握自己。
15.模式:所谓模式是指对客观事物的内外部机制的直观而简洁的描述,它是理论的简化形式,可以向人们提供客观事物的整体信息。
16.符号:就是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17.把关人:所谓把关人就是对信息进行过滤与加工的人。
00642传播学概论大纲
《传播学概论》大纲苏州大学编(高纲0890)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传播学概论》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学专业的必修课,它是本专业应考者在学习了《新闻采编》、《新闻事业史》、《广播电视学概论》等有关基础课后,进行理论升华、提高的一门专业理论课。
其理论的思辨色彩较浓。
学习这门课,可以拓宽新闻思维视野,活跃思路,改变我们旧有的新闻观念,从而获得一种分析新闻传播现象、问题的新角度、新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应考者在掌握大众传播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前提下,能够灵活地运用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分析一些新闻现象和传播问题,并能从事报刊、广播、电视的受众调查和效果分析。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绪论:现代传播学研究的对象、历史、方法与现状一、课程内容什么是传播学?传播学是“研究人的学问,研究人与人,人与他的团体、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人怎样受影响,研究人怎样报导消息,接受新闻及知识,怎样受教及教人,怎样消遣及娱人。
”(施拉姆)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及传播与人和社会关系的学问,是从传播的社会功能出发,利用行为科学的研究方法,以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为基础,以社会信息交流尤其以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交叉学科。
传播学30—40年代发端于美国,尔后逐步扩展到欧洲、亚洲,至今已有50余年的历史,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个阶段,后一阶段在“新三论”的影响下,发展较快,出现了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以及施拉姆等著名学者。
产生许多新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流派。
后来逐渐扩展到欧洲、亚洲,至今已有50余年的历史,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两个发展阶段。
传播学理论最早来源于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新闻学等其他学科,50年代以后开始逐步形成自身的体系。
特别是后一阶段,在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三论”的影响下,传播学有了较快的发展。
传播学传统上涉及五个方面内容,即:作为传播主体的传播者、作为传播主题的受众、传播的内容与信息、传播的媒介、传播的效果。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2024
引言:传播学概论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研究人类传播活动的规律和原理。
本文将通过梳理传播学概论的教学大纲,从引言概述、正文内容、总结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通过这个教学大纲,学生可以系统地了解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为未来的传播学研究和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正文内容:一、传播学的基本概念1.1传播学的定义和起源1.2传播学的研究范畴和任务1.3传播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1.4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二、传播学的理论体系2.1传播学的理论构建和发展过程2.2传播学的基本理论范式2.3传播过程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假设2.4传播效果理论及其实证研究2.5传播媒介与社会变迁的相互关系三、传播媒介与技术3.1传播媒介的分类与特点3.2传播技术的发展与应用3.3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3.4传播媒介的道德与伦理问题3.5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媒介研究四、传播过程和传播行为4.1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源、信息受众和信息载体4.2传播行为的基本要素和模式4.3传播效果的评估与影响因素4.4传播环境与社会影响力4.5传播反馈与传播管理五、传播学的应用领域5.1广告传播与公共关系5.2媒介环境与民众心理5.3社会问题的传播与解决5.4新闻传播与舆论引导5.5传播政策与传播战略总结:通过对传播学概论的教学大纲进行详细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到传播学是一门涉及广泛且实用的学科。
通过深入学习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传播媒介与技术、传播过程和传播行为、以及传播学的应用领域,学生可以全面地了解传播学的核心理论与实践应用。
这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并应对当今复杂多变的传媒环境,提升传播能力和素养,为未来的传播研究和传媒行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科。
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传播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从而帮助他们理解各种传播现象和传播实践。
二、课程目标1、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了解传播过程的不同阶段。
2、熟悉各种传播媒介的特点和运作方式,理解媒介在社会中的作用。
3、掌握传播效果研究的经典理论和最新成果,理解传播策略的影响力。
4、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他们的传播素养。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传播学概论1.1 传播的定义和类型 1.2 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学科特点 1.3 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第二章: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2.1 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 2.2 传播模式的概念与类型 2.3 经典传播模式理论第三章:传播媒介3.1 媒介的类型与特点 3.2 印刷媒介的发展与影响 3.3 电子媒介的发展与影响第四章:传播内容4.1 传播内容的定义与特点 4.2 传播内容的生产与流通 4.3 传播内容的接受与效果第五章:传播效果5.1 传播效果的定义与类型 5.2 传统传播效果理论 5.3 现代传播效果理论第六章:传播与社会6.1 传播与社会系统的关系 6.2 传播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6.3 传播政策与法规四、教学方法1、采用课堂讲解的方式,使学生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分析传播现象和传播实践。
3、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各种传播媒介的特点和运作方式。
4、通过课堂作业、小组报告等形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评估方式1、出勤率2、课堂参与度3、小组讨论表现4、课堂作业完成情况5、期末考试成绩六、教学资源1、教师队伍:拥有具备丰富教学经验和专业背景的教师团队。
2、教学资料:课程教材、参考书籍、学术论文、案例库等。
3、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室、电脑、投影仪等设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概论》自学大纲
课程概述
传播学诞生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它是多学科分化整合的结果。
80年代以后引入我国,90年代后成为我国高等院校的必修课程。
传播学主要研究人类传播活动演进的历史、信息传播的形态、特点、过程、模式及规律,属于社会科学中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具有一定的学术性、科学性及前瞻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出现,使信息传播活动与社会变迁密切相关,传播学的重要性日益凸现。
(一)学习目的:
1、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知识,包括传播的历史、特点及形态;
2、熟悉信息传播的过程、模式及传播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3、透过传播表象,掌握传播原理及规律,并能用抽象的原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媒介现象和问题。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
传播学是多门学科交叉整合的结果,与新闻学、政治学、经济学、广告学、
公关学、语言学、符号学、社会学、心理学、多媒体及网络科学等关系密切。
自学方法
一切的理论都来自实践,其存在的意义也在于实践,因此,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应该成为我们学习本课程的基本原则。
也就是说,理论的学习是手段,目的在于理解理论、掌握理论,并能运用理论去分析看待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虽然《传播学概论》本身是理论课,但不能以背诵理论为最终目标。
从实际效果考虑,如果仅仅会背诵而没有理解,考完即忘,则纯粹浪费时间,没有任何意义。
考虑到本课程的教学对象为边工作边学习的同学,他们不像全日制大学生那样有充足的时间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因此,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注意简化理论阐述,运用浅显语言,增加案例分析,提供多方视点。
但是,尽管如此,如果想深入学习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仅仅阅读本教材还是不够的。
为了更好地学习本门课程,建议大家注意以下方面:
1.阅读相关的传播学作品和理论原著,尤其是教材中提到的理论著述。
限于篇幅,教材中引用、解释的语言有限,需要同学们发挥积极主动性课外学习。
阅读量越大,对理论的理解越透彻。
2.如果有兴趣的话,尝试对当今出现的一些媒介现象进行分析。
多多翻阅业内核心期刊杂志,发现问题并用自己的所学去加以解释,同时比照其他专家学者和从业者的观点。
这将对理论学习极有助益,使学生亲身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的亲和力。
各章知识点
复习参考题
例1
一、名词解释
1、信息
2、符号
3、反馈
4、媒介
5、受众
二、简答什么是传播?它的类型有哪些?
1、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特点分别是什么?请比较。
2、传播制度与社会制度的关系是怎样的?
3、分析报纸、广播、电视、网络这四种媒介各自的特征。
三、论述
运用传播学有关理论,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你对当前媒介栏目改版的认识。
例2
一、名词解释
1、传播
2、信息
3、符号
4、媒介
5、受众
二、简答
1、大众传播与网络传播有哪些区别?请比较。
2、有关传播过程的研究有哪几种类型?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3、传播制度与社会制度的关系是怎样的?
4、分析报纸、广播、电视、网络这四种媒介各自的特征。
5、议程设置理论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三、论述
运用所学理论,谈谈作为广告从业人员,如何处理与媒介和受众的关系。
考试题型及答题要求
1.考试题型
(1)常出题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分析。
(2)不一定每次考试这几种题型全部出现(可能只是其中几种),但一般不超出这几种题型。
2.答题要求
(1)名词解释
关于名词解释的答题方法比较简单,不再多说。
(2)简答
关于简答题,回答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逻辑要点不能缺,也不能多(分多少点并不重要,关键是全。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只答几个干巴巴的要点,应该对要点有简单的展开。
具体的展开文字同样可以自行撰写,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理解的东西说出来,既轻松,又有意义。
(3)论述
与简答题相比,论述题往往涉及的逻辑要点比较多。
一般情况下,论述题的内容相当于两个以上的简答题的内容。
在回答论述题的时候,与简答题相比,除要求逻辑要点不能缺少之外,还要求对要点进行更为详细的展开,能够举例的话尽量举例说明。
(6)分析
我们学习《传播学概论》的目的不仅在于提高理论知识,而且在于提高分析和解决现实媒介问题的能力。
因此,我们有时会给出一些媒介现象,要求学生活学活用,选择相应的理论内容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