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工程基础实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明理工大学
《金属材料工程基础》实验指导书
材冶学院实验中心
材料与冶金工程学院
2006年7月
实验一钢的热处理及性能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热处理设备结构组成,掌握热处理的基本操作方法。
2、建立热处理工艺与钢的成分、组织及性能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内容:
(一)、热处理设备在实验室中由教师针对设备进行介绍及讲解。
(二)、热处理工艺参数的选择:
热处理工艺参数包括:加热温度、加热时间和冷却方式等。
各种钢的加热温度,都是根据钢的临界点A C1、A C3、A CCm、来确定的。碳钢及低合金钢的加热经验公式如表2—1。其加热时间通常根据零件的有效厚度来计算,但应考虑装炉量及装炉方式加以修正,其经验公式及数据如表2—2。
(三)、热处理后的组织结构类型:
1、珠光体:
珠光体是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因热处理工艺不同,珠光体中的渗碳体具有不同的形态。
(1)、若热处理工艺为普通的退火或正火时,其显微组织为片层状,称为片壮珠光体。由于普通的退火或正火的冷却速度不同,因而珠光体的片间距离也不同,正火的冷却速度大于退火的冷却速度,因此正火后得到的组织比普通退火的细小,这些组织可能是索氏体或屈氏体。
根据片间距不同,珠光体类型的组织的性能也不同:
a、珠光体(P):片间距离Δ0>0.4μm,硬度为HB180左右它在光学显微镜下放大500倍下,
可清晰地看出片层状情况.
b、索氏体(S): 片间距离Δ0=0.2~0.4μm,硬度为HB250左右,放大1000~1500倍时才能
分辨出其片层状的特征。
c、屈氏体(T):片间距离Δ0<0.2μm,硬度为HB350~400左右,它需在电子显微镜下放
大5000倍以上才能分辨出片层状的特点。
(2)、马氏体:
马氏体是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当钢的碳含量较低时,淬火后所得的是一束束尺寸大体相同的平行条状马氏体,称为板条马氏体,又叫低碳马氏体。若含碳量较高时,淬火后得到的是针状马氏体,又叫高碳马氏体。
低碳马氏体具有足够的硬度、强度和高的塑性、韧性。高碳马氏体硬度高,脆性大,塑性和韧性差。
(3)、残余奥氏体:
、残余奥氏体是钢在淬火过程中残留下来的未转变的过冷奥氏体,它与一般奥氏体在本质上无任何区别,它同样是碳在γ-Fe中的固溶体,其含碳量的多少与钢的含碳量及热处理工艺有关。
4、淬火钢回火后的组织:
淬火钢经不同温度回火得到不同转变产物。
(1)、回火马氏体:
淬火钢在低温(150~250℃)回火后的转变产物。因为马氏体析出碳化物,马氏体的碳浓度降低,正方度减小。回火马氏体比淬火马氏体更容易腐蚀,故在显微镜下呈现暗黑色。回火马氏体硬而耐磨,强度高而韧性差。
(2)、回火屈氏体:
淬火钢在中温回火(350~500℃)回火后的转变产物。其组织状态为极细的渗碳体和铁素体的机械混合物,但还保持了马氏体的方向性。回火屈氏体的屈强比(бS/бb)高,弹性好。
(3)、回火索氏体:
淬火钢在高温(550~650℃)回火的转变产物。其组织状态为粒状渗碳体和铁素体的机械混合物,由于α相已进行了再结晶,因而无马氏体的方向性。回火索氏体具有较高的综合机械性能。淬火加高温回火的操作又称调质。
热处理后的组织及性能之间的关系是:奥氏体化后,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大,所得组织的硬度、强度提高而塑性、韧性降低。
淬火回火时,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硬度和强度逐渐降低,而塑性、韧性逐步提高。
三、实验步骤:
1、首先按照处理工艺规范进行退火、正火、淬火、回火(高、中、低)处理,每个人完成
其中的一项处理工艺过程。
2、处理后测定每个试样的硬度值,记入表8—3;
四、实验报告要求:
1、实验原始数据表(按表8—3的形式)。
2、比较分析各种热处理工艺条件下的试样组织特征。
3、分析珠光体型的索氏体、屈氏体与索氏体、回火屈氏体的组织、性能上有什么不同,它
们在什么条件下获得的。
实验二、铝硅合金熔铸及组织分析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及学习合金的熔铸全过程;
2、掌握铝硅合金的变质处理;
3、学会分析铝硅合金变质前后显微组织特征及性能;
二、实验说明:
在铸造合金中,以Ai—Si共晶为基的合金是最常用的,这主要是因为铸造性能好,硅在结晶时象石墨一样体积是膨胀的,收缩小,降低了铸件的热裂倾向,此外线膨胀系数很低,导热性好,广泛用于制造内燃机和压缩机的活塞。并且经过变质处理以后,可以提高强度和韧性。
三、实验内容:
铝硅合金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铸造合金,常称为硅铝明,典型牌号为ZL102、含硅11—13%,从Ai—Si合金相图可知,其成分在共晶点附近,而具有良好的铸造性能。当硅含量大于共晶成分时,铸造后得到的组织为粗大的针状硅和α固溶体所组成的共晶体及少量呈多面体的初生硅晶体组成。粗大的硅晶体极脆,而严重地降低了合金的塑性,为了改善合金的性能,可采用变质处理。即再浇注前加入占合金总量2—3%变质剂(常用的变质剂为2∕3NaF+1∕3NCl的混合物)。由于钠能促进硅的形核,并能吸附在硅的周围阻碍硅晶体的张大,使合金组织细化。同时使合金的共晶点右移,而使原成分合金变为亚共晶,使变质后的合金组织成为初生α固溶体和细蜜共晶体(α+。Si)组成。由于共晶体中硅的细化,而使合金的强度与塑性显著改变。
四、实验程序;
加入金属硅
↘
1、配料→熔化金属铝→700—750℃→待硅熔化后进行搅拌→静置5分钟后→进行浇注。
加入金属硅加入变质剂
↘↘
2、配料→熔化金属铝→700—750℃→待硅熔化后→进行搅拌→静置5分钟后→进行浇注。
3、磨制金相试样,观察及分析金相组织;
(1)、未经变质处理的组织:粗大的针状硅和α固溶体所组成的共晶体及少量呈多面体的初生硅晶体。即(α+Si针状)共晶体+Si块。
(2)、经变质处理的组织:初生α固溶体和细蜜共晶体,即α+(α+Si点状)共晶体
(3)分别测定变质前后两种合金的布氏硬度值。
五、实验任务与要求:
1、说明合金实验方案及成分设计的要求。
2、绘出铝硅合金变质前后的金相组织。绘在一个直径30mm的圆内并注明材料、状态、组织、
放大倍数、浸蚀剂。
3、测定变质前后的试样的硬度,分析组织及性能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