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血液循环第2课时参考教案

合集下载

9.2《血液循环》第2课时优教教案

9.2《血液循环》第2课时优教教案

第2节血液循环(第2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血液、心脏和血管的相关知识,知道心脏是输送血液的泵,这些知识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的血液、血管、心脏等知识的深化,又是后面学习消化、呼吸、排泄等章节的前提和关键。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及相关素材,进行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探究活动,能够分析血液循环的途径,说明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关系,概述血液循环的组成和路线。

2.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及相关素材,能够了解人的正常血液和脉搏,认识高血压和低血压对人体产生的影响,以及影响脉搏的因素。

【教学重点】
1.血液循环的路线和循环的意义。

2.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

【教学难点】
血液循环的路线及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关系。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PPT课件、视频、图片。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
【教学内容】。

七年级下册 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教学案

七年级下册 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教学案

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1.人体内的血管包括、和三种。

血管布满全身,在血管中循环流动。

2.动脉是把内的血液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

动脉血管由于承受的血压太高,所以它的管壁较,管壁还富有性,管内血液流动速度较,它们大多分布在人体较的部位。

3.静脉是把身体各部分的血液送回的血管。

静脉的作用是对全身各部的血液进行回收,然后由它送回,所以它承受的压力不高。

因此,它的管壁较,弹性较,血液流动的速度,管腔较。

静脉分布的较浅,皮肤下面的一条条“青筋”就是分布在浅层的。

4.毛细血管是连接在小动脉和小静脉之间的,管腔很、管壁极的血管。

毛细血管的管壁只有细胞,管内的血流速度最。

毛细血管在人体内数量最,分布最,可以绕地球圈半。

毛细血管的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与全身的组织细胞之间进行。

5.人的心脏内有四个腔,分别是。

同侧的心房和心室,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之间是。

6.观察发现,与心脏相连的有很多血管。

右心房连着上下腔脉,右心室连着。

左心房连着,左心室连着脉。

由此可见,心室与相连,心房与相连。

在心房和心室之间以及心室和动脉之间有,控制血液向方向流动。

7.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叫做。

成年人安静时的心率平均为次/分.8.2000多年前,著名的医学家就已经用“”来诊断疾病。

9.血液由左心室出发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网静脉、最后经上下腔流入右心房的循环称为体循环。

10.血液从右心室出发,进入脉,再流经肺部的网,最后由脉流回左心房的循环称为肺循环。

四、识图题1.图中①②③④的结构名称依次是、、、。

2. 在心脏的各结构中,心壁肌肉最厚的是[ ] 。

3.与①和③连通的血管分别是[ ]_________和[ ] ______;与②和④连通的血管分别是[ ] ___ _和[ ] _________。

4.心脏左半部流动是血,右半部流动的是。

5.⑧是从全身回心的血。

经过心脏的③、④由⑤送入肺,排出血中的二氧化碳,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血变成血。

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的血液循环》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的血液循环》教案、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人体奥妙的热情。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了解保护心脏健康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他们尊重他人、关爱生命的价值观。
4.引导学生关注身体健康,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生物知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2)血压的概念、正常范围及影响血压的因素。
3.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教师设计课堂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教学内容:
(1)血液循环的途径和心脏的结构功能。
(2)血液的组成及各部分功能。
(3)血压的概念和正常范围。
(3)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血压异常对人体的危害,提高他们对血压监测的重视。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生活中的实例导入血液循环的重要性,如运动后心跳加快、受伤后血液凝固等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鼓励他们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血液循环的奥秘。
3.教学方法:采用课堂问答、练习题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
2.教学内容:
(1)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和途径。
(2)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3)血液的组成及各部分功总结、归纳、提炼的方法,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

《第二节 人体的血液循环》教案6

《第二节 人体的血液循环》教案6

《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说明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说出ABO血型的类型,解释血型鉴定原理及过程。

3、概述人体的血量,说出失血对人体的影响。

4、理解血型与输血的关系,说明输血原则。

5、举例说出无偿献血的有关知识。

(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血液分层演示实验,描述分层现象,概述血液组成。

2、观察人血液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观察它们的大小及形态特点。

3、分析血常规化验单,根据各项化验数据与正常值的比较,体验它为诊断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能珍爱生命、关心他人的情感,愿意向家长、亲友宣传无偿献血知识,并确立自己成年后愿意无偿献血的信念。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谈一谈:你对血液的认识。

设计思想:知识源于生活,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知识宝库。

从小到大,学生一般都有受伤流血、抽血或验血的经历,从各种媒体中也会获取到一些有关血液的知识信息。

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平台,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谈对血液的认识,相互启发,分享彼此的见解和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过渡语:同学们谈了这么多自己对血液的认识,你想过这些问题吗?血液属于什么组织?血液由什么组成?血液为什么是红色的?伤口流出的血液为什么会凝固?有时伤口会出现红肿化脓现象,为什么?身体不适到医院看病,为什么要抽血化验?失血过多为什么要输血?……设计思想:用一连串的疑问,进一步激发学生想探究了解血液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并自然导入新知识的学习。

二、新课教学(一)血液的组成和功能活动一:观察血液分层现象方案:首先教师讲述实验采血过程及对血液的处理,然后播放视频《人血液分层实验》后,请学生描述血液分层现象,师生共同归纳血液的组成,教师板书。

水(约占90%)蛋白质(约占7%)血浆(55%) 葡萄糖(约占0、1%)无机盐(约占0、9%)废物(约占2%)血液白细胞血细胞(45%) 血小板红细胞设计思想:这部分教学是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为目的。

血液循环初中二年级教案(共五篇)

血液循环初中二年级教案(共五篇)

血液循环初中二年级教案(共五篇)第一篇:血液循环初中二年级教案知识目标1、复述血液循环的概念2、通过录像、vcd的演示、老师的讲述,使学生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3、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了解血压和脉搏的基本知识。

4、通过观察出血状况的录像,使学生了解出血护理的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血液循环的血液成分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血压、脉搏,学会用血压计给同学测量血压及自己会测量脉搏,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

4、通过对出血的初步护理方法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紧急救护的一些方法。

5、查阅有关冠心病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对科学史的学习,了解科学方法。

2、介绍最新医学动态,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3、通过出血的初步处理这部分教学,对学生进行自我救护和互爱的教育。

4、通过对“切脉”诊病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5、通过小组测量血压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二氧化碳等废物必须运走,人体才能正常进行生命活动,这些物质的运输靠血液循环来实现,所以本节成为本章重点内容的核心。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在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及血压是本节的难点。

解决办法: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哺乳动物的血液循环入手;从感性入手——让学生观察血液循环的录像及vcd获得感性知识,再结合挂图讲解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教法建议关于《血液循环》:1、课上结合血液循环的录像、vcd和挂图,从感性认识入手,识记血液循环途径。

先安排学生观察录像,在观察录像时,最好采用分步观察,先观察体循环,再观察肺循环,为了使观察针对性强,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时,最好列出观察提纲:(1)、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大致路径?(2)、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及发生变化的地点?(3)、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4)、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又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使观察明确具体,并且每观察一步都及时进行反馈,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七年级生物下册10.2人体的血液循环(第2课时)教学设计苏教版(new)

七年级生物下册10.2人体的血液循环(第2课时)教学设计苏教版(new)

《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阐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径背出心率、脉搏、血压的概念【技能目标】通过小组讨论,尝试与同学进行交流展示,形成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通过资料阅读,尝试对资料进行分析与归纳,形成分析与归纳信息的能力通过观看视频,尝试迅速捕捉信息,形成抓关键词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循环系统的学习,学生能够体会生命的神奇通过心率的学习,学生能够形成参加体育锻炼的健康意识二、教学重点:体循环和肺循环三、教学难点:体循环和肺循环四、教学方法和媒体: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直观演示法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10 min 导入接下来,我们进入抢答环节。

1、心脏中()与肺静脉相连.2、心脏中( )与上下腔静脉相连.3、右心室与()相连.4、左心房与()相连。

5、心脏分为四个腔分别是( )( )( )()。

6、血管壁最厚的是( ).7、心脏中与心房相连的都是()脉。

8、血管中血液流速最慢的是().9、将血液从全身各处送回心脏的是( ).10、从肺静脉注水,水的流通路径是()。

(1)心脏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

(2)心脏的四个腔中,心壁最厚的是左心室,它能将血液泵向全身。

(3)在心房和心室之间有瓣膜,它能保证血液在心脏中的流向是( A )A.左心房→左心室B.左心室→左心房C.左心房→右心房D.左心房→右心室抢答:1、左心房2、右心房3、肺动脉4、主动脉通过练习题巩固旧知识;通过抢答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可以强化学生的知识记忆。

区别体循环和肺循环体循环的起点是左心室,终点是右心房,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功能是将氧气和养料运输到组织细胞中;肺循环的起点是右心室,终点是左心房,血液变化是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功能是运输氧气体循环和肺循环共同组成了人体的血液循环,没有先后的不断流动。

完成人体的物质运输.式更加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更加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对视频中转瞬即逝的信息进行整理,可以提高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10第2节 人体内的血液循环》word教案 (7)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10第2节 人体内的血液循环》word教案 (7)
2019年初中PPT课件
二零一九年六月七日
人体血液循环
指导思想
• 本节课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以重视启发诱导为 前提,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知识间的联系,因搔 学生利用动物学中血液循环及本章第一、二节的 相关内容,快速掌握新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 创新思维能力;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充分发挥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通过创设循序 渐进的问题情境,步步深入来化解难点,突破重 点,从而使学生有理解记忆代替了死记硬背,进
知识目标
• 使学生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
– 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基本途径和关系
观察此图,得出结论
再次观察心脏解剖图
心脏相连
• 心房连静脉,心室连动脉。左心房连肺静 脉,右心房连上、下腔静脉,左心室连主 动脉,右心室连肺动脉
名称 动脉
静脉
毛细血管
看表
管壁厚度 厚
弹性 富有弹性
较薄

极薄,由一 层上皮细胞 构成
微具弹性
功能
运送血液离 开心脏
运送血液回 心脏
介于小动脉 和小静脉之 间进行物质 交换
式血 图液
循 环 模
左心室 右心房
主动脉
各级动脉 血动 脉
全身毛细血管 血静 脉
上下腔 各级静脉 静脉
右心室 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房
肺动脉 静脉血 肺


肺静脉
动脉血
细 血

结论
• 1.体循环与肺循环的途径。学生已经知道,血液 流动的动力来自于心脏,血液从心室→动脉→毛 细血管→静脉→心房,结合以上分析血液有两次 出心室,两次进心房。以左心室为起点的循环, 把血液送到全身各处,称为体循环;以右心室为 起点的循环,把血液送到肺部,称为肺循环。请 同学们自己归纳出体循环与肺循环的途径

七年级生物《血液循环》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七年级生物《血液循环》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血液循环》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理念:本节教学从学生的实情出发,突出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贯穿以学生质疑、释疑,探索导学为主线的教学思想,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为学生尽最大限度的搭建一个良好的自学平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尽可能自学完成学习任务;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架设生活与教学的桥梁,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自由和民主的氛围中去感悟和体会生物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在课堂上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用激情照亮课堂,用理论引领课堂,用智慧完善课堂,在师生互动中,体验为师的快乐,体现阳光课堂的真谛,实现“教”与“学”的高度契合。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十章第二节《血液循环》的第二课时,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在掌握“血液”和“心脏和血管”的有关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血液循环对人体内物质运输的重要性,这同时也是对前两节中重要知识点的一次运用和检验。

《血液循环》第二课时内容与后面的知识点也有着密切联系,《人体和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人体内的气体交换》、《人体能量的供给》等内容,都要以本节课为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内容在整个章节处于承上启下的中心位置,是本章的重点,是本章知识结构中的核心内容。

重,难点分析1、《人体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人体内的气体交换》以及《人体能量的供给》这些内容都需要以“血液循环”作为知识框架进行讲解。

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的血液,血管、心脏等知识的升华,又是学习后续知识的前提和关键。

因此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是本节的教学重点所在也是难点所在。

在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一个非常抽象的问题,学生在概念动脉血,静脉血的理解上很容易出现概念上的混淆。

因此血液成分的变化成为了本节的另一个重点。

在解决办法上,对核心知识点进行的拆分,重组,使重,难点化整为零。

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观察直观的血液循环的录像获得感性知识,再结合动画讲解,使学生对知识的识记上升到理性高度,从而完成重点和难点的突破。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2. 说出心率和脉搏的基础知识。

3. 了解血压的概念以及如何测定血压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了解自己及家人的身体,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和自我保健意识。

2.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1. 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四、教学工具和手段观察、讨论、交流并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及动画教学相结合完成。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内容。

采用小组抢答方式,进行评比。

1.)心脏的位置?(如图)2. )心脏由哪四个腔组成?3. )与心脏四腔相连的血管分别是什么?4. )心脏中哪些部位有瓣膜?这些瓣膜有什么作用?根据瓣膜的作用,推测心脏内以及心脏与相邻血管间血流的方向应该是怎样的?2、【讲授】展示上节课的归纳知识(二) 新课活动一:目标展示1.什么是血液循环?分为哪两个部分?2.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及功能?3.什么是动脉血?什么是静脉血?4.体循环和肺循环过程是怎样的?5.经过体循环,血液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6.经过肺循环,血液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活动二合作探究1、学生自己阅读课本,仔细思考目标展示的6个问题,小组合作讨论完成每个问题。

2、展示交流可以小组选择自己组准备好的题目做答,相互补充3、师生互动,完善归纳学生讲完后,教师帮助学生整理归纳知识,通过课件展示4、讲授问题1什么是血液循环?分为哪两个部分?心脏不停地跳动,促使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网中循环流动,这个过程叫做血液循环。

它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5、讲授问题2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及功能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和血液组成‘其功能是:运输氧气、二氧化碳、营养物质、废物等。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人体的血液循环》第2课时 教案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人体的血液循环》第2课时 教案

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第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人的正常血压和脉搏,认识高血压和低血压对人体产生的影响,以及影响脉搏的因素。

2.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探究活动,能够分析血液循环的途径,说明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关系,概述血液循环的组成和路线。

【教学重点】1.血液循环的路线和循环的意义。

2.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

【教学难点】血液循环的路线及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关系。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准备观察鱼尾鳍的血液流动活动器材:活的小鱼、显微镜、培养皿、纱布等;制作PPT课件、视频、图片。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准备带秒针的表。

【教学内容】人体内的血液在心脏和血管组成的系统内不停的循环流动,运输着各种物质,人体内物质运输的路线是怎样的呢?人生病治疗时需要打针,注射的部位多在臀部,那么,注射进去的药物是怎样到达病灶处的呢?人体的血液循环心脏不停地跳动,促使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网中循环流动,这一过程就是血液循环。

观看PPT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判断:动脉、毛细血管、静脉、血流方向血液在不同的血管中是怎样流动的?在毛细血管内,血液中的红细胞是单行通过的;动脉中血液流动是由主干血管流向分支血管;而静脉中血液流动是由分支血管流向主干血管。

根据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的不同,可以将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肺循环观看PPT演示思考讨论“动脉里流的都是动脉血,静脉里流的都是静脉血”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左“动”右“静”观看PPT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对比血液在全身循环一周大约需要30s的时间,注射的药物,很快就会作用于全身每一处组织细胞。

小结:血液循环途径血压血压:在血液循环中,血液对动脉管壁的侧压力,叫做血压。

一般所说的血压是指体循环的动脉血压。

用血压计在上臂肱动脉处测得血压的表示方法心室收缩时,血压上升到的最高值叫做收缩压。

心室舒张时,血压下降到的最低值叫做舒张压。

表示方法:收缩压/舒张压(kPa)。

例如:15/10.8kPa表示收缩压为15kPa,舒张压为10.8kPa。

10.2 人体的血液循环 教学设计

10.2 人体的血液循环 教学设计

精心整理第十章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人体的血液循环》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和能量供给》中的第二节内容,课时设计为三课。

在学习了血液和血型等知识的前提下,讲述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废物运走,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这些都必须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

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在全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1.2.3.4.5.121.2.重点:1.2.3.难点:1.描叙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五、教学工具和手段观察、讨论、交流并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及生物教学模型和视频教学相结合完成。

六、教法和学法突破重点与难点:(一)、教法1、启发式——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2、直观式——利用生物模型和多媒体课件展示。

3、探究式——发现问题,寻求规律。

(二)、学法1、分组探究法。

2、归纳总结法。

3、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

4、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练习巩固。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准备(二)复习(三)分。

活动二)【交流总结】心脏有四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同侧的心房与心室相通。

左右心室的壁薄厚不同,左心室的壁心肌发达,壁厚;右心室心肌不如左心室发达,壁较薄。

心室与心房比较,心室壁厚,心房壁薄(解释:左、右是以人体的生理结构为依据的)。

心脏四腔分别连接不同的血管,左心室连接主动脉,左心房连接肺静脉,右心室连接肺动脉,右心房连接上、下腔静脉。

设计思路:利用生物模型采用直观教学,每个小组汇报展示,多次强化记忆;针对同一问题,相同时间内同学间的差距。

知道自己的不足后,自己改进,进而进步。

(四)总结:师生共同完成,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补充练习:利用模型,强化新知。

板书设计:10.2第一课时人体的血液循环一、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心脏心脏的位置:胸腔中间偏左形状:倒置的梨大小:与自己的手握拳头的大小差不多(二)1.环。

人体的血液循环+第2课时+示范教案

人体的血液循环+第2课时+示范教案

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第2课时)◆教学目标1.说出心率和脉搏的基本原理。

2.通过对影响心率的因素的探究,增强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3.通过对切脉诊病的学习,增强爱国主义的思想,增强文化自信。

4.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说出心率和脉搏的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影响心率的探究实验。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讲解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的故事。

提问:扁鹊为什么能够救活太子?【学生】摸了脉搏。

【教师】有脉搏就说明有心跳。

心脏跳动有规律性,什么是脉搏?心跳和脉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都受哪些因素影响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心率和脉搏的知识。

二、讲授新课(三)心率和脉搏【教师】引导学生体验:右手按在自己胸部偏左侧,感受心脏有节律的跳动。

【学生】体验。

【教师】提问:常说的心跳快慢用什么衡量?【学生】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就记作一次心跳。

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叫心率。

【教师】请各小组汇报课前测得的父母、祖父母等不同人的心率,分析数据,讨论影响心率的因素。

【学生】汇报。

【教师】点评、总结。

成年人平静休息时的心率一般为75次/分,婴幼儿心率一般较快,只要心率在60~100次/分范围内都正常。

(二)脉搏【教师】为什么医生把手放在我们的腕部测一下就知道心率是否正常?什么是脉搏呢?【学生】动脉随着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而搏动,即动脉脉搏。

【教师】人体什么部位能明显感觉到动脉搏动?【学生】颈部和腕部。

【教师】心率和脉搏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来通过切脉感受下。

切脉的方法。

出示切脉的照片,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并排按摸左手腕部外侧桡动脉处感受桡动脉的搏动。

【学生】实际操作,测定自己一分钟内动脉搏动的次数,记录。

【教师】心率和脉搏有什么关系?【学生】每分钟脉搏的次数和心跳的次数相等。

【教师】平时在运动后有什么感觉?【学生】心跳加快。

【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活动,探究运动对心率的影响。

【学生】分组开展探究活动,统计数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

(重点)
2.描述心脏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重点)
3.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

(重点)
技能目标:
亲自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提高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
认识高血压,关注人体的健康。

二、教学难点:
1.描述心脏的结构
2.说出血液在循环过程中成分的变化。

三、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尾鳍颜色浅的小金鱼。

2.教师准备:观察实验“心脏的结构”、“鱼尾鳍的血液流动”的材料用具。

3.FLASH:(1)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2)心脏的结构;(3)血液循
环的过程。

4.视频文件:(1)人体心脏的结构和功能;(2)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3)人的心脏及血液运输;(4)血液的流动及循环。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心率和脉搏
[探究]:运动对心率的影
响。

[提问]:知道什么是心率
吗?
[小结]:心脏每收缩和舒
一般都能回答出:心率
是一分钟心跳的次数。

探究实验:运动对心率的影响。

张一次,就跳动一次。

心脏
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叫做心
率。

[讲述]:动脉随着心脏的
收缩和舒张而搏动,可以用
手在皮肤外按摸到这种搏
动,即动脉脉搏。

[指导]:切脉的方法。


示切脉的照片,用右手的食
指和中指并排按摸左手腕部
外侧桡动脉处感受桡动脉的
搏动。

[探究实验]:以四人为一
小组进行讨论,设计并完成
探究实验——运动对心率的
影响。

[指导]:运动形式可选择
原地踏步、下蹲等。

姓名
安静
状态
脉搏
次数
1
2
3
平均

运动
状态
脉搏
次数
1
2
3
平均

尝试切脉,感受脉搏。

有的同学按摸颈动脉,也
可以感受到脉搏。

以《实验与评侧手册》
的实验探究报告为主线,
设计完成实验,并记录实
验数据,列表或绘制曲线
图表示运动与心率的关
系。

通过实验证实:正常
人每分钟脉搏的次数与心
跳的次数一样。

了解我国传统切脉诊
[小组交流]:实物投影仪下展示各组的曲线图。

[提问]:你们发现心率与脉搏有什么关系?
[小结]:一般情况下,人的心率在运动状态与比平静状态下高。

[讲述]:我国传统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望闻问切”断疾病的原理,为祖国分忧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人体的血液循环
观察:鱼尾鳍的血液流动。

中“切脉”早在2000多年前
就有了。

人的某一器官发生
病变,常会使心跳发生快
慢、强弱的变化,并在脉搏
上表现出来。

[出示]:流动的血液图
片。

心脏不停地跳动,促使
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
组成的管道中循环流动,运
输氧气、养料和代谢废物。

这一过程就是血液循环。

[播放视频]:血液的流
动及循环,人的心脏及血液
运输。

[观察实验]:鱼尾鳍的
血液流动。

注意观察管径最
小的血管是由什么血管分
支而来的,它最终又汇入什
久医学成就感到自豪。

在书上勾划下血液循
环的概念。

观看,初步认识血液
循环。

小组实验,用低倍镜
观察尾鳍内的血管及血液
在血管内流动的情况,尝
试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
么血管中?
注意:观察结束后,将小鱼放回鱼缸。

[提问]:你是如何判断出你观察到的血管是毛细血管?
[讨论]:血液在不同的血管中是怎样流动的?
[小结]:在显微镜下先找到管径最小的毛细血管,它是由动脉分支而来的,最终又汇入静脉中。

血管。

完成《实验与评价手册》实验报告。

根据已学过的知识回答:毛细血管管径最小,红细胞只能单行通过。

把已学过的知识用于直观地观察活动中,进一步理解血液的流动方向:心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脏。

更多资源下载地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