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冯至《朱自清先生》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朱自清》高三传记阅读题及答案

《朱自清》高三传记阅读题及答案

?朱自清?高三传记阅读题及答案朱自清先生的大名和成就,连年轻人也算在内,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差不多都念过他的散文名作:?背影?和?荷塘月色?。

我念他的?背影?,还是在中学阶段,印象是:文富于感情,这表示人纯厚,只是感伤气似乎重一些。

一九二五年他到清华大学以后,学与文都由今而古,写了不少值得反复诵读的书。

一九三七年以后,半壁江山沦陷,他随着清华大学到昆明,以及一九四六年回到北京以后,在立身处世方面,许多行事都表现了正派读书人的明是非、重气节。

不幸的是天不与以寿,回北京刚刚两年,于一九四八年十月去世,仅仅活了五十岁。

我没有听过朱先生讲课,可是同他有一段因缘,因而对他的印象很深。

这说起来难免很琐碎,反正是“琐话〞,所以还是决定说一说。

我的印象,总的说,朱先生的特点是,有关他的,什么都协调。

有些历史人物不是这样,如霍去病,看名字,应该长寿,却不到三十岁就死了;王安石,看名字,应该稳重,可是常常失之躁急。

朱先生名自清,一生自我检束,确是能够始终维持一个“清〞字。

他字佩弦,意思是本性偏于缓,应该用人力的“急〞补救,以求中和。

但他终归是秉性难移,多情而宽厚,“厚〞总是近于缓而远于急的。

他早年写新诗,晚年写旧诗,古人说:“温柔敦厚,诗教也。

〞这由学以致用的角度看,又是水乳交融。

文章的风格也是这样,清秀而细致,总是真挚而富于情思。

甚至可以扯得更远一些,他是北京大学一九二0年毕业生,查历年毕业生名单,他却不是学文学的,而是学哲学的。

这外表看起来像是不协调,其实不然,他的诗文多寓有沉思,也多值得读者沉思,这正是由哲学方面来的。

泛泛的谈了不少,应该转到个人的因缘了。

是一九四七年,我主编一个佛学月刊名?世间解?,几乎是唱独角戏,集稿很难,不得已,只好用书札向许多饱学的前辈求援,其中之一就是朱先生。

久做报刊编辑工作的人都知道,在稿源方面有个大矛盾,不合用的总是不求而得,合用的常是求之不得。

想消灭求之不得,像是直到今天还没有好方法,于是只好碰碰试试,用北京的俗语说是“有枣没枣打一竿子〞,希望万一会掉下一两个。

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冯至散文 专项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冯至散文 专项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冯至散文专项练习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棵老树冯至我们搬到这里来时,所遇见的第一个人是一个放牛的老人。

他坐在门前的一块石墩上,两眼模糊,望着一只水牛在山坡上吃草。

他好比一棵折断了的老树,树枝树叶,不知在多少年前被暴风雨折去了,化为泥土,只剩下这根秃树干,没有感觉地蹲在那里,在继续受着风雨的折磨;从远方望去,不知是一堆土,还是一块石,绝不会使人想到,它从前也曾生过嫩绿的枝叶。

时间对于他已经没有意义。

气候的转变他也感觉不到,我只看见他春、夏、秋、冬,无论早晚,只是穿着一件破旧的衣裳。

他步履所到的地方,只限于四周围的山坡,好像这山林外并没有世界;他掺杂在林场里的鸡、犬、马、牛的中间,早已失却人的骄傲和夸张。

他“生”在这里,他没有营谋,没有积蓄,使人想到耶稣所说的“天上的飞鸟”和“野地里的百合花”。

水牛,庞大的身躯,缓缓地在草地上走着,像是古代的生物;原始的力还存留在它的身上。

山坡上,树林间,老人无言,水牛也没有声音,蹒蹒跚跚,是一幅忧郁的画图。

因为他们同样有一个忘却的久远在过去,同样拖着一个迟钝在这灵巧的时代。

老人的生活从未有过变动。

若有,就算是水牛生小牛的那一天了。

他和看山的少年共同抱着一只小牛进来了。

他的面貌仍然是那样呆滞,但是举动里略微露出来了几分敏捷。

他把小牛放在棚外,在很短的时间内把那许久不曾打扫过的牛棚打扫得干干净净,铺上焦黄的干草,把小牛放在干草上。

他不说话,但是这番工作无形中泄露出一些他久已消逝了的过去。

此后老牛的身后又多了一只小牛。

他呢,经过一番所谓兴奋后,好像眼前并没有增加了什么。

一天下午,老牛不知为什么忽然不爱走动了,老人举起鞭子,它略微走几步,又停住了,他在它面前堆些青草,它只嗅一嗅,并不吃。

老人目送几个人想尽方法把这病牛牵走,并不带一点悲伤。

他抽完了一袋烟,又赶着小牛出去了,他看这小牛和未生小牛以前的那只老牛一样。

在他看来,仿佛从头到了,只是一只,并无所谓更换。

朱自清先生阅读答案(二)

朱自清先生阅读答案(二)

朱自清先生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3题。

(18分)朱自清先生阅读答案冯至①远在二十五年前,我读到过一部诗集《雪朝》,是六个人的合集,其中有一位是朱自清。

封面是黄色的,里面的诗有一个共同趋势:散文化、朴实,似乎有很重的人道主义的色彩。

那本诗集现在已经很不轻易得到了,并且里边的诗我一首也不记得,但根据我模糊的印象,我可以说,假如《雪朝》里的诗能够在当时成为一种风气,发展下去,中国新诗也许会省却许多迂途。

只可惜中国的新诗并没有那样发展下去,中间走了许多不必要的歧路,而《雪朝》中的六个作者也在中途有的抛掉了诗,有的改变了作风。

其中真能把那种朴质的精神保持下来,不但应用在诗上,而且应用在散文以及做人的态度上的,据我所知,怕只有朱自清先生吧。

②我最初遇见朱先生是在一九三二年的夏天,那时我住在柏林西郊,他在清华任教休假到伦敦住了一年,归途路过柏林。

我请他到我住的地方谈过一次,过了几天又陪他到波茨坦的无忧宫去游玩过。

他很少说话,只注重听旁人谈讲;他游无忧宫时,因为语言文字隔阂,不住地问这个问好个,那诚挚求真的目光使回答者不好意思说一句强不知以为知的话。

此后他就到意大利从威尼斯登船回国了,三年后,我也回国了,和他却很少见面,见了面也没有得到过充足的时间长谈。

至于经常见面,能以谈些文学上的问题时,则是共同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书的那几年。

③他谈话时,仍然和我在柏林时所得到的印象一样。

他倾心听取旁人的意见,旁人的意见只要有一分可取,他便点头称是。

他这样虚心,使谈话者不敢说不负责任的话。

他对我的确发生过这样的作用。

我不知道别人在他面前是否也有过同样的感觉,但愿他的诚挚和虚心——这最显示在他那两只大眼睛上——曾经启迪过不少的人,应该怎样向人谈话!④由虚心产生出来的是公平,没有偏见。

党同伐异,刻薄寡恩,在朱先生写的文字里读不到的。

他不是没有自己的意见,但他对于每个文艺工作者都给予分所应得的地位,不轻易抹杀任何一个的努力。

朱自清考试题及答案

朱自清考试题及答案

朱自清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1. 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中,作者描绘了哪个季节的景色?A. 春天B. 夏天C. 秋天D. 冬天答案:B2.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中,父亲给作者买了什么?A. 橘子B. 苹果C. 香蕉D. 梨答案:A3. 朱自清的散文《春》中,作者提到了哪些春天的景象?A. 雪花飘飘B. 落叶满地C. 绿草如茵D. 冰天雪地答案:C4. 朱自清的散文《匆匆》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A. 快乐B. 悲伤C. 愤怒D. 感慨时光流逝答案:D5. 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中,作者提到了哪些植物?A. 荷花、柳树B. 梅花、竹子C. 菊花、松树D. 牡丹、玫瑰答案:A6.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中,父亲的背影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A. 轻松愉快B. 沉重悲伤C. 冷漠无情D. 温暖亲切答案:B7. 朱自清的散文《春》中,作者提到了哪些春天的活动?A. 滑雪B. 游泳C. 放风筝D. 堆雪人答案:C8. 朱自清的散文《匆匆》中,作者提到了哪些时间的流逝?A. 一年四季B. 一天一夜C. 一生一世D. 一时一刻答案:C9. 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中,作者描绘了哪些动物?A. 鱼、鸟B. 马、牛C. 狗、猫D. 虎、狼答案:A10.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中,父亲的背影给作者带来了怎样的感受?B. 悲伤C. 愤怒D. 感慨答案:D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15分)1. 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中,作者描绘了哪些景色?()A. 月光B. 荷花C. 柳树D. 鸟鸣答案:ABC2.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中,父亲的形象具有哪些特点?()A. 慈爱C. 坚强D. 乐观答案:ABC3. 朱自清的散文《春》中,作者提到了哪些春天的特点?()A. 温暖B. 生机勃勃C. 万物复苏D. 寒冷答案:ABC4. 朱自清的散文《匆匆》中,作者提到了哪些时间的流逝?()A. 一年四季B. 一天一夜C. 一生一世D. 一时一刻答案:ACD5. 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中,作者描绘了哪些动物?()A. 鱼B. 鸟C. 马D. 牛答案:AB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 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中,作者描绘了秋天的景色。

2024年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专题复习:朱自清作品 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4年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专题复习:朱自清作品 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4年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专题复习:朱自清作品练习题汇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荷塘月色朱自清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②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周,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③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④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⑤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练习——朱自清作品(含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练习——朱自清作品(含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练习——朱自清作品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南京朱自清南京是值得留连的地方,虽然我只是来来去去,而且又都在夏天。

也想夸说夸说,可惜知道的太少;现在所写的,只是一个旅行人的印象罢了。

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

你可以摩挲,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想到六朝的兴废,王谢的风流,秦淮的艳迹。

这些也许只是老调子,不过经过自家一番体贴,便不同了。

所以我劝你上鸡鸣寺去,最好选一个微雨天或月夜。

在朦胧里,才酝酿出那一缕幽幽的古味。

你坐在一排明窗的豁蒙楼上,吃一碗茶,看面前苍然蜿蜒着的台城。

台城外明净荒寒的玄武湖就像大涤子(注:画家石涛)的画。

豁蒙楼一排窗子安排得最有心思,让你看的一点不多,一点不少。

寺后有一口灌园的井,可不是那陈后主和张丽华躲在一堆儿的“胭脂井”。

那口胭脂井不在路边,得破费点工夫寻觅。

井栏也不在井上;要看,得老远地上明故宫遗址的古物保存所去。

从寺后的园地,拣着路上台城;没有垛子,真像平台一样。

踏在茸茸的草上,说不出的静。

夏天白昼有成群的黑蝴蝶,在微风里飞;这些黑蝴蝶上下旋转地飞,远看像一根粗的圆柱子。

城上可以望南京的每一角。

这时候若有个熟悉历代形势的人,给你指点,隋兵是从这角进来的,湘军是从那角进来的,你可以想象异样装束的队伍,打着异样的旗帜,拿着异样的武器,汹汹涌涌地进来,远远仿佛还有哭喊之声。

假如你记得一些金陵怀古的诗词,趁这时候暗诵几回,也可印证印证,许更能领略作者当日的情思。

从前可以从台城爬出去,在玄武湖边;若是月夜,两三个人,两三个零落的影子,歪歪斜斜地挪移下去,够多好。

现在可不成了,得出寺,下山,绕着大弯儿出城。

七八年前,湖里几乎长满了苇子,一味地荒寒,虽有好月光,也不大能照到水上;船又窄,又小,又漏,教人逛着愁着。

这几年大不同了,一出城,看见湖,就有烟水苍茫之意;船也大多了,有藤椅子可以躺着。

水中岸上都光光的;亏得湖里有五个洲子点缀着,不然便一览无余了。

朱自清的《春》阅读题(含答案)

朱自清的《春》阅读题(含答案)

朱自清的《春》阅读题(含答案)第一篇:朱自清的《春》阅读题(含答案)朱自清的《春》基础阅读盼春部分:1.第一段用了什么修辞?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2.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春草图部分:3.“偷偷地”与“钻”这两个词语好在哪里?4.第三段为什么要写人的活动?这与中心内容有关系么?为什么?5.春草图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春草的?答案1.答:反复、拟人,盼望春天来临的急切喜悦之情。

2.答:统领全文3答:这两个次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的惊喜的感觉,使草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4.答:揭示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有,这是对春草的侧面描写,用来衬托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表现春草的可爱。

5.答:草的质地、色泽、生命力、长势等方面。

春花图部分:6.第四段中哪些句子是作者的想象?7.结合文章,说说“赶趟儿”的意思?8.春花图按怎样的顺序来描绘春花的?能体现这种写景顺序的词语是哪些?9.作者在描绘春花时,还写了蜜蜂、蝴蝶,其作用是什么?10.比较“春草图”、“春花图”两段写法上的异同? 11.文中“闹”字换成“叫”字可不可以?为什么?12.第一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13.选段最后一句话有什么含义?答案:6.答: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7.答:争先恐后的开花。

8.答:由上到下的空间顺序。

树上--花下--遍地。

9.答:化静为动,用成千成百的蜜蜂的嗡响和大小蝴蝶的飞舞衬托春的万紫千红,香味浓郁,进一步渲染出百花争春的气氛。

10.答:都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而“春花图”除此之外还运用了联想手法,虚实结合。

11.答:不可以,“叫”只写除了声音内,而“闹”字不但写出了声音,而且写出一派喧嚣沸腾的景象。

12.答:拟人,回环。

形象得写出了春天百花竞相开放的景象。

13.答:用排比和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野花在春风吹动下迎风摇摆的样子。

【高考语文】2023届第一轮复习小说专题练习—冯至(含解析)

【高考语文】2023届第一轮复习小说专题练习—冯至(含解析)

【高考语文】2023届第一轮复习小说专题练习—冯至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发生黑丝(节选)冯至大历四年的冬天,寒流侵袭潭州,大雪下得家家灶冷,户户衣单。

杜甫以船为家,停泊在湘江岸旁,已四个多月了。

左右邻船,都是捕鱼人。

相处熟了,大家无话不谈。

谈来谈去,总要谈到渔税上来。

天寒水浅,渔网常常冻得撒不开,可官家的渔税总是有增无减。

听着渔夫们的抱怨,杜甫暗自思忖,十几年来,自己东奔西走,总看见农民身上背着一辈子交不清的赋税;想不到这里的人也被租税压得喘不过气来。

他回想今年初入潭州时,但见田园荒芜,柴扉空闭,农具仍在,农民却逃亡得无影无踪。

他明白如今渔民走投无路,像农民一样逃亡在外,另谋出路的日子恐怕也快到了。

渔夫们说完自己的苦楚,看见杜甫的生活比他们更可怜。

虽然没有租税负担,却是老病缠身,衣食无着;十六岁的儿子宗武饿得满脸苍白,每天还要用很多的时间读什么《文选》。

渔夫们觉得这一家人飘流在外,无亲无友,总要有点打算才好。

后来渔夫们想出个办法,带着宗武到远方药市上置办一点新的药材,逢到市集,让杜甫跟着去鱼市卖药,他们把鱼市上最优越的摊位给杜甫;感觉杜甫疲倦时,就叫宗武跟着去。

这样杜甫家里不只有钱买米了,间或还能置办一点酒肉。

一天,宗武又和渔夫们一起到鱼市上去了。

阳光照耀着水上的波纹,江上的船只轻轻地摇来摇去。

杜甫靠着长年随身的乌皮几,不由想起许多。

自己一生饱经忧患,用尽心血,写了两千多首诗,描述了民间的痛苦、时代的艰虞和山川的秀丽;而乾坤莽莽,如今漂泊无依有如水上的一片浮萍。

自中年以后,衣食成了问题,谁像这些渔夫那样关心过自己?想不到几个萍水相逢的渔夫,对自己这样体贴照顾,无微不至,让人感到无限温暖。

正想着,宗武提着药袋回来了,后边跟着一个客人。

客人姓苏名涣,是潭州刺史崔瓘幕府里的从事。

杜甫以前仿佛听人提到过他。

州府里说他是个出没无常的强盗,田野间说他是个杀富济贫的侠士。

不久又中了广德二年的进士,充任侍御使。

冯至《朱自清先生》阅读练习及答案

冯至《朱自清先生》阅读练习及答案

朱自清先生冯至远在二十五年前,我读到过一部诗集《雪朝》,是六个人的合集,其中有一位是朱自清。

封面是黄色的,里面的诗有一个共同趋势:散文化、朴实,好像有很重的人道主义的色彩。

那本诗集现在已经很不容易得到了,并且里边的诗我一首也不记得,但根据我模糊的印象,我可以说,假如《雪朝》里的诗能够在当时成为一种风气,发展下去,中国新诗也许会省却许多迂途。

只可惜中国的新诗并没有那样发展下去,中间走了许多不必要的歧路,而《雪朝》中的六个作者也在中途有的抛掉了诗,有的改变了作风。

其中真能把那种朴质的精神保持下来,不但应用在诗上,而且应用在散文以及做人的态度上的,据我所知,怕只有朱自清先生吧。

我最初遇见朱先生是在一九三二年的夏天,那时我住在柏林西郊,他在清华任教休假到伦敦住了一年,归途路过柏林。

我请他到我住的地方谈过一次,过了几天又陪他到波茨坦的无忧宫去游玩过。

他很少说话,只注意听旁人谈讲;他游无忧宫时,因为语言文字隔阂,不住地问这个问那个,那诚挚求真的目光使回答者不好意思说一句强不知以为知的话。

此后他就到意大利从威尼斯登船回国了,三年后,我也回国了,和他却很少见面,见了面也没有得到过充足的时间长谈。

至于常常见面,能谈些文学上的问题时,则是共同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书的那几年。

他谈话时,仍然和我在柏林时所得到的印象一样。

他倾心听取旁人的意见,旁人的意见只要有一分可取,他便点头称是。

他这样虚心,使谈话者不敢说不负责任的话。

他对我的确发生过这样的作用。

我不知道别人在他面前是否也有过同样的感觉,但愿他的诚挚和虚心——这最显示在他那两只大眼睛上——曾经启迪过不少的人,应该怎样向人谈话!由虚心产生出来的是公平,没有偏见。

党同伐异,跟自己意见相同的就结为朋党,跟自己意见不同的就加以攻击。

刻薄寡恩,在朱先生写的文字里读不到的。

他不是没有自己的意见,但他对于每个文艺工作者都给予分所应得的地位,不轻易抹杀任何一个的努力。

去年五四,北大举行文艺晚会,我和他都被约去讲演,我在讲演时攻击到战前所谓象征派的诗,夜半回来,他在路上向我说:“你说得对!只是有些过分。

回忆朱自清先生的阅读题及答案

回忆朱自清先生的阅读题及答案

回忆朱自清先生的阅读题及答案回忆朱自清先生的阅读题及答案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

是“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

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

锅在“洋炉子”(煤油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熏,越显出豆腐的白。

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

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

“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

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

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

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

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

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

”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

本来前一晚是“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

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

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

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

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火。

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

” 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

我渐渐地快睡着了。

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

船夫问要不要上净慈寺去;是阿弥陀佛生日,那边蛮热闹的。

到了寺里,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

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

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

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

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

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的火把;但那是少极了。

我们住在山脚下。

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

朱自清习题及答案

朱自清习题及答案

朱自清习题及答案朱自清习题及答案朱自清,中国现代散文家、教育家,以其深入人心的散文作品而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常常以平实、真挚的语言表达着人生的哲理和情感。

在他的散文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深入人心的习题,这些习题引发了读者对生活、人性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一、习题一:人生的价值何在?朱自清的散文中常常反映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探索。

他在《背影》一文中写道:“这是我童年的一个片断,是我永远的记忆。

”这句话道出了人生中珍贵的回忆和对亲情的珍视。

人生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追求功名利禄,更在于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珍视与坚守。

答案:人生的价值在于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珍视与坚守。

二、习题二:人生的意义何在?朱自清的散文中常常探讨人生的意义。

他在《春》一文中写道:“春天,是温暖的,是生机勃勃的,是美丽的。

”这句话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也暗示了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美好和希望。

人生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个人的欢乐和成就,更在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分享。

答案: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美好和希望,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分享。

三、习题三:人生的快乐何在?朱自清的散文中常常反思人生的快乐。

他在《荷塘月色》一文中写道:“我很快乐,快乐得像个孩子。

”这句话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快乐。

人生的快乐不仅仅在于物质的享受和成就,更在于对自然、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

答案:人生的快乐在于对自然、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

四、习题四:人生的挫折如何面对?朱自清的散文中常常探讨人生的挫折和困境。

他在《背影》一文中写道:“我不知道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我只知道他是对的。

”这句话表达了对父亲的理解和对困境的坚持。

人生的挫折并非不可避免,面对挫折,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勇敢面对困境并寻找解决的方法。

答案:面对人生的挫折,应该坚持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勇敢面对困境并寻找解决的方法。

五、习题五:人生的追求何在?朱自清的散文中常常探讨人生的追求。

他在《背影》一文中写道:“我怀着无比的感激和敬佩,默默地走着。

(完整版)朱自清散文阅读题

(完整版)朱自清散文阅读题

《朱自清散文集》习题1、“吹面不寒杨柳风”这句诗在《朱自清散文集》中《》一文中出现。

2、《背影》一文是为了纪念而写的。

3、《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一文作者把秦淮河比作来写。

4、《绿》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游记散文里的一篇,是一篇贮满诗意的美文。

其中《绿》主要描写了的潭水。

5、在《威尼斯》一文中,朱自清成一种摇橹的小船为。

6、“酣睡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出自朱自清的散文《》。

7、《三家书店》一文主要介绍了伦敦、、三个书店。

8、《房东太太》主要介绍了。

9、著名作家朱自清在西南联大任教时,生活十分艰难。

有一次他外出时被一个乞丐跟上了,为了甩掉乞丐,他就说:“”话音刚落,只见乞丐转身就走了。

10、《儿女》介绍了朱自清的两个孩子,他们分别是、。

答案:11、《春》 2、父亲 3、人 4、《温州的踪迹》、梅雨潭 5、刚朵拉6、《荷塘月色》 7、福也乐、彭勃思、诗籍铺 8、歇卜士太太(Mrs.Hibbs)9、老弟,我是教授!10、阿九、转儿阅读题《春》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牦,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所戴着笠。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划分层次,并说说两层分别画了两副什么图画,第一层和第二层写法有什么不同。

2、这段描绘了春雨图,这副画着力表现了春雨什么特点?3、这段文字中()一句是直接描写。

()、()、()、()是间接描写,这是从春雨润物和人们的活动两方面着笔的,赞美了春雨在默默无声中带给大地以无限的恩泽。

4、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牛毛,花针,细丝的共同点都是细,但也有不同点,请说说他们的不同点是什么?5、雨中的自然景物,只写植物,只写树叶和小草。

在状写树叶和小草时用的词不一样,为什么?6、细雨“密密地斜织着”,“斜织”用得好,为什么?7、“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统编版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14-2 荷塘月色 朱自清 课后练习、课时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14-2  荷塘月色 朱自清 课后练习、课时练习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现代文阅读)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朱自清:生不逢时的完美人格朱自清的一生,如同一根紧绷的弦,从未松懈;又如同上紧的发条,无比精准。

他的一生,极其认真。

朱自清写作时,往往要先细心斟酌后才会动笔,往往写完无须修改。

但因为注重质量,他每天最多写500字。

所以,他的清贫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写得太慢。

《荷塘月色》中提到了蝉鸣。

有人写信给朱自清,说蝉夜晚是不叫的。

朱自清他写信向昆虫学家请教。

后来又两次亲耳听到月夜的蝉声,他才相信自己没有写错。

为此,朱自清专门写了一篇文章。

他不断地学习,以求自我完善,大量阅读各种书籍,虚心向语言学家王力、诗词专家黄节、俞平伯等人请教。

平时,他也坚持用中、英、日三种文字书写日记,以此来巩固和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

在教学上,朱自清也是极其认真。

比如,他开设的选修课“文辞研究”只有王瑶一个学生。

尽管这样,朱自清仍然如平常一样地讲授、考试。

在工作上,朱自清做事原则性很强。

他在辞去图书馆馆长职务准备办理移交时,特地将一个不称职的馆员辞退。

朱自清说:“我不能把确实无法胜任图书馆工作的人留给继任的图书馆馆长,让我充好人而继任馆长当恶人。

”朱自清在清华中文系执教23年,担任系主任16年,开了16门课,是对清华中文系学风影响最深的人。

如今,清华园里的“荷塘月色”和“自清”亭,为这个理工大学增添了一抹人文色彩。

人,应该怎么样度过这一生?1916年,刚刚成年的北京大学预科学生朱自华在思索这个问题。

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处于关键阶段,战事正隆。

当时的中国,因为袁世凯去世,进入了军阀割据混战时期。

这样的时代,称之为乱世并不过分。

为了明志,朱自华改名“自清”,以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保持清白,不同流合污。

朱自清顺便把表字也一并解决了,他以“佩弦”为字,时刻警策自己。

为了达到自清的目的,便于自我反省,朱自清每天都写日记。

但后人从他的日记里,感受最深的却是清贫。

翻开日记第一页,就是两条借贷记录:1924年7月29日,晚与房东借米四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春·朱自清》真题练习(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春·朱自清》真题练习(含答案)

⼈教部编版七年级语⽂上册《春·朱⾃清》真题练习(含答案)⼀.选择题(共10⼩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完全正确的⼀项是()A.朗润.(rùn)稀疏.(shū)⽔涨.船⾼(zhàng)B.抖擞.(sǒu)黄晕.(yùn)捉迷藏.(cáng)C.应和.(hé)蓑.⾐(suō)戴着笠.(lì)D.撑.伞(zhǎng)酝酿.(niàng)欣.欣然(xīn)【解答】解析A项,“涨”读⾳应为“zhǎng”;B项,正确;C项,“和”读⾳应为“hè”;D项,“撑”读⾳应为“chēng”。

故选:B。

2.(中考?兰州)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正确的项是()A.在这种环境⽓氛⾥,他们不论唱什么?都充满着⼀种淳朴本⾊的美。

B.欣赏着南湖公园的红桃绿柳,他由衷赞叹:“万紫⼲红总是春啊”!C.⽣活⾥⽆书籍,就像⼤地⽆阳光,智慧⾥⽆书籍,就像鸟⼉⽆翅膀。

D.平桥村住户不满三⼗家,都种⽥,打鱼,只有⼀家很⼩的杂货店。

【解答】A.考查问号的⽤法,带有疑问词的⾮疑问句,不⽤问号,⽤逗号即可;B.考查引号的⽤法,把感叹号放到后引号⾥⾯;C.考查分号的⽤法,并列分句之间⽤分号来区分层次,“就像⼤地⽆阳光,”把逗号改为分号;D.正确;故选:D。

3.(中考?岳阳)依次填⼊下列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项是()所谓成功,就是专⼼的⼈彼此之间长期竞争⽽产⽣的_____,专⼼未必就能夺得冠军,还要看天分和机缘。

然⽽在“专⼼”的⾏列⾥,_____站在最后⼀名,也还是置⾝于精英之列,⽐那些玩忽怠惰,因循⽆知的⼈_____很多。

A.结果虽然率先B.后果即使领先C.结果即使领先D.后果虽然率先【解答】(1)“结果”意为在⼀定阶段,事物发展所达到最后的状态;“后果”最后的结果(多⽤在坏的⽅⾯)。

这⾥强调专⼼的⼈彼此之间长期竞争⽽产⽣的,故选“结果”。

(2)“虽然”⽤在上半句,下半句多⽤但是、可是、却等与它呼应,表⽰承认……;下半句“也”和“即使”搭配,故这⾥选“即使”。

朱自清卷阅读答案

朱自清卷阅读答案

朱自清卷阅读答案喜爱和熟悉朱自清散文的读者,可以说是相当不少的。

大概会有许多人,从各种本子中读到过他最为著名的《背影》,而大凡阅读过这篇散文的读者,又总会多少触动自己感情的弦索,从而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为什么一篇只有千余字的短短的散文,会产生出这样的力量来呢?它的奥秘究竟在什么地方呢?俄国作家高尔基谈到在自己的少年时代,读完法国作家福楼拜的小说《一颗单纯的心》之后,曾被这个朴素的故事感动得如醉如痴,多次把书页摊开在阳光底下,想从字里行间找出使自己激动的奥秘。

《背影》比起福楼拜的那篇小说来,篇幅要短小得多,情节要简单的多,然而它们同样折射出一种强烈的打动读者的情感,这就是十分明了易懂的奥秘之所在。

《背影》所以能够感动读者之处,恰巧在于朱自清善于运用质朴、鲜明和细腻的文字,洋溢出一股诚挚而又深沉的感情。

我们常说散文最要紧的是应该抒发真情实感,《背影》就相当卓越地表现出了这一点。

朱自清着力刻画体魄衰颓的老父,执意要去火车站为自己送行,到达后又絮絮叨叨地操心他的行李,再三嘱咐他一路平安。

最感人的一笔是为了替他购买路上解渴的橘子,竟在月台旁支撑着身躯上下攀援,正是这个动作很艰难的背影,活泼泼地写出了老父对他深沉的爱。

只要是写出真挚的感情,这篇散文就一定会打动读者的心。

《背影》这个成功作品的关键,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

我们曾见到过不少的散文,有的确乎也想惊涛骇浪般地倾泻自己的感情,却因为表达的并非真情实感,而是虚情或矫情,因此这些作品就不可能取得成功,尽管在一段时间之内,受到较多的推崇,却不会真正地活在读者的心里,很快就消失了自己的影响,而像《背影》这样充满了真情实感的文章,却在问世后的几十年来,始终被广大的读者所钟爱。

(片段)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摊开( ) 矫情( )2.解释下列加粗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有的确乎也想惊涛骇浪般地倾泻自己的感情。

(2)尽管在一段时间之内,受到较多的推崇,却不会真正地活在读者的心里。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朱自清的散文(含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朱自清的散文(含答案)

散文专题训练-----朱自清的散文一、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节选)朱自清过来大中桥,便到了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这才是秦淮河的真面目哩。

大中桥外,顿然空阔,和桥内两岸排着密密的人家的景象大异了。

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蔚蓝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那边呢,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又似乎藏着无边的黑暗:令人几乎不信那是繁华的秦淮河了;但是河中眩晕着的灯光,纵横着的画舫,悠扬着的笛韵,夹着那吱吱的胡琴声,终于使我们认识绿如茵陈酒的秦淮水了;此地天裸露着的多些,故觉夜来的独迟些;从清清的水影里,我们感到的只是薄薄的夜——这正是秦淮河的夜。

这时正是盛夏。

我们下船后,藉着新生的晚凉和河上的微风,暑气已渐渐消散;到了此地,豁然开朗,身子顿然轻了——习习的清风荏苒在面上,手上,衣上,这便又感到一缕新凉了。

南京的日光,大概没有杭州猛烈;西湖的夏夜老是热蓬蓬的,水像沸着一般,秦淮河的水却尽是这样冷冷的绿着。

任你人影的憧憧,歌声的扰扰,总像隔着一层薄薄的绿纱面幂似的;它尽是这样静静的,冷冷的绿着。

我们出了大中桥,走不上半里路,船夫便将船划到一旁,停了桨由它荡着。

他以为那里正是繁华的极点,再过去就是荒凉了;所以让我们多多赏鉴一会儿。

他自己却静静的蹲着。

他是看惯这光景的了,大约只是一个无可无不可。

这无可无不可,无论是升的沉的,总之,都比我们高了。

那时河里闹热极了;船大半泊着,小半在水上穿梭似的来往。

停泊着的都在近市的那一边,我们的船自然也夹在其中。

因为这边略略的挤,便觉得那边十分的疏了。

在每一只船从那边过去时,我们能画出它的轻轻的影和曲曲的波,在我们的心上;这显着是空,且显着是静了,那时处处都是歌声和凄厉的胡琴声,圆润的喉咙,确乎是很少的。

但那生涩的、尖脆的调子能使人有少年的、粗率不拘的感觉,也正可快我们的意。

况且多少隔开些儿听着,因为想象与渴慕的做美,总觉更有滋味;而竞发的喧嚣,抑扬的不齐,远远的杂香,和乐器的嘈嘈切切,合成另一意味的谐音,也使我们无所适,如随着大风而走。

朱自清先生

朱自清先生

★思考:《雪朝》的特点有哪些? 雪朝》 1、散文化;即:自由体诗; 自由体诗; 、 2、朴实;这里指忠实于现实生活和个人的感情,语言是朴实 这里指忠实于现实生活和个人的感情, 、
无华; 无华; 3、人道主义色彩; 这在当时反封建的思想斗争中,指的 、 这在当时反封建的思想斗争中, 是具有进步的思想。 是具有进步的思想。
朱自清(1898 1948 1948), 朱自清(1898—1948), 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 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 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 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 苏东海;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 苏东海;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 学者、民主战士; 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以朴素 沉郁、 缜密,清隽沉郁 语言洗炼, 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 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 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朱自 清以他独特的美文 艺术风格, 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 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 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 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 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主要作品有 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 雪朝》 踪迹》 背影》 欧游杂记》 《雪朝》、《踪迹》、《背影》、《欧游杂记》、 你我》 精读指导举隅》 《你我》、《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 国文教学》 诗言志辨》 隅》、《国文教学》、《诗言志辨》、《新诗杂 标准与尺度》 论雅俗共赏》 话》、《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
雪朝》 ★ 《雪朝》的其他七位 ★朱自清先生 作者们有哪些变化?
(请同学们读课文中 有关句子。) 有关句子。)
可有什么变化?
(重点比较之, 重点比较之, 这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了什么?)
★体会重点语句: 体会重点语句:

《朱自清:生不逢时的完美人格》阅读题及答案

《朱自清:生不逢时的完美人格》阅读题及答案

《朱自清:生不逢时的完美人格》阅读题及答案(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7-9题。

(12分)朱自清:生不逢时的完美人格朱自清的一生,如同一根紧绷的弦,从未松懈;又如同上紧的发条,无比精准。

他的一生,极其认真。

朱自清写作时,往往要先细心斟酌后才会动笔,往往写完无须修改。

但因为注重质量,他每天最多写写500 字。

所以,他的清贫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写得太慢。

《荷塘月色》中提到了蝉鸣。

有人写信给朱自清,说蝉夜晚是不叫的。

朱自清便写信向昆虫学家请教。

后来又两次亲耳听到月夜的蝉声,他才相信自己没有写错。

为此,朱自清专门写了一篇文章。

他不断地学习,以求自我完善,大量阅读各种书籍,虚心向语言学家王力、诗词专家黄节、俞平伯等人请教。

平时,他也坚持用中、英、日三种文字书写日记,以此来巩固和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

在教学上,朱自清也是极其认真。

比如,他开设的选修课“文辞研究”只有王瑶一个学生。

尽管这样,朱自清仍然如平常一样地讲授、考试。

在工作上,朱自清做事原则性很强。

他在辞去图书馆馆长职务准备办理移交时,特地将一个不称职的馆员辞退。

朱自清说:“我不能把确实无法胜任图书馆工作的人留给继任的图书馆馆长,让我充好人而继任馆长当恶人。

”朱自清在清华中文系执教23年,担任系主任16年,开了16门课,是对清华中文系学风影响最深的人。

如今,清华园里的“荷塘月色”和“自清”亭,为这个理工大学增添了一抹人文色彩。

人,应该怎么样度过这一生?1916年,刚刚成年的北京大学预科学生朱自华在思索这个问题。

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处于关键阶段,战事正隆。

当时的中国,因为袁世凯去世,进入了军阀割据混战时期。

这样的时代,称之为乱世并不过分。

在父亲的勉力张罗下,朱自华举办了一场体面的婚礼。

妻子武钟谦是名医之女,温柔贤惠,善于持家。

作为结婚礼物,父亲为朱自华置办了一件紫貂皮大衣——《背影》里的紫毛大衣即是。

然而,在大学期间,为了买一本《韦伯斯特大字典》,他将这件紫貂皮大衣当掉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至《朱自清先生》练习及答案
【冯至《朱自清先生》原文】
远在二十五年前,我读到过一部诗集《雪朝》,是六个人的合集,其中有一位是朱自清。

封面是黄色的,里面的诗有一个共同趋势:散文化.朴实,好像有很重的人道主义的色彩。

那本诗集现在已经很不容易得到了,并且里边的诗我一首也不记得,但根据我模糊的印象,我可以说,假如《雪朝》里的诗能够在当时成为一种风气,发展下去,中国新诗也许会省却许多迂途。

只可惜中国的新诗并没有那样发展下去,中间走了许多不必要的歧途,而《雪朝》中的六位作者也在中途有的抛掉了诗,有的改变了作风。

其中真能把那种朴质的精神保持下来,不但应用在诗上,而且应用在散文以及做人的态度上的,据我所知,怕只有朱自清先生吧。

我最初遇见朱先生是在一九三二年的夏天,那时我住在柏林西郊,他在清华任教休假到伦敦住了一年,归途路过柏林。

我请他到我住的地方谈过一次,过了几天又陪他到波茨坦的无忧宫去游玩过。

他很少说话,只注意听旁人谈讲;他游无忧宫时,因为语言文字隔阂,不住地问这个问那个,那诚挚求真的目光使回答者不好意思说一句强不知以为知的话。

此后他就到意大利从威尼斯登船回国了,三年后,我也回国了,和他却很少见面,见了面也没有得到过充足的时间长谈。

至于常常见面,能谈些文学上问题,则是共同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书的那几年。

他谈话时,仍然和我在柏林时所得到的印象一样。

他倾心听取旁人的意见,旁人的意见只要有一分可取,他便点头称是。

他这样虚心,使谈话者不敢说不负责任的话。

他对我的确发生过这样的作用。

我不知道别人在他面前是否也有过同样的感觉,但愿他的诚挚和虚心——这最显示在他那两只大眼睛上——曾经启迪过不少的人,应该怎样向人谈话!
由虚心产生出来的是公平,没有偏见。

党同伐异,跟自己意见相同的就结为朋党,跟自己意见不同的就加以攻击。

刻薄寡恩,在朱先生写的文字里是读不到的。

他不是没有自己的意见,但他对于每个文艺工作者都给予了所应得的地位,不轻易抹杀任何一个的努力。

去年五四,北大举行文艺晚会,我和他都被约去讲演,我在讲演时攻击到战前所谓象征派的诗,夜半回来,他在路上向我说:“你说得对!只是有些过分。

”今年七月四日,我到清华去看他——这是我最后一次见他——他已十分憔悴,谈起一个过于主观的批评家,他尽管不以他为然,却还是说:“他读了不少的书。


一个没有偏见的.过于宽容的人,容易给人以乡愿的印象,但是我们从朱先生的身上看不出一点乡愿的气味。

一切在他的心中自有分寸,他对于恶势力绝不宽容。

尤其是近两年来,也就是回到北平以来,他的文字与行动无时不在支持新文艺以及新中国向着光明方面的发展。

他有愤激,有热烈的渴望,不过这都蒙在他那平静的面貌与朴质的生活形式下边,使一个生疏的人不能立即
发现。

他最近出版的两部论文集《论雅俗共赏》和《标准与尺度》是他最坦白的说明。

他一步步地转变,所以步步都脚踏实地;他认为应该怎样,便怎样。

我们应该怎样呢?每个心地清明的中国人都会知道得清楚。

不幸他在中途死去。

中国的新文艺失却一个公正的扶持人,朋友中失却一个公正的畏友,将来的新中国失却一个脚踏实地的文艺工作者。

现在我如果能够得到《雪朝》那本诗集,再把他历年的著作排列在一起,我会看见他在这一世纪的四分之一的时间内走着一条忠实朴素的道路。

一九四八年,北京
【练习题】
12.(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文以与朱自清先生交往的时间为线索,运用了叙议结合的方式,突出了朱自清先生“忠实朴素”的特点。

B.本文写朱自清先生,却从诗集《雪朝》写起,因为朱自清先生是《雪朝》的作者之一,通过《雪朝》很自然地引起对朱自清先生的回忆,也是为了表现朱自清先生质朴的品质。

C.文中的“迂途”指的是诗歌发展走的不必要的歧路,“乡愿”指对家乡有深厚情感的人,“畏友”指能严正指出自己错误的朋友。

D.文中划线的句子是朱自清先生对作者的委婉批评。

这体现
了朱自清先生对朋友的宽容——即使朋友说错了,也要先肯定。

E.文章第五段结尾说“我们应该怎样呢?每个心地清明的中国人都会知道得清楚”,“知道”的内容应该是支持新文艺以及新中国向着光明方面发展。

(2)文章结尾一段可不可以删掉?为什么?(6分)
(3)文章写了朱自清先生的哪些优秀品质,请简析。

(6分)
(4)朱自清先生对人过于宽容,甚至肯定一个过于主观的批评家“读了不少书”,而第五段又说他“绝不宽容”,这是否矛盾?请结合文本探究。

(8分)
【参考答案】
12.(1)CD(C项,“乡愿”指的是外貌忠诚谨慎,实际上欺世盗名的人。

“畏友”指的是自己所敬畏的朋友。

D文中划线句子主要是为了表现朱自清对待他人公平.没有偏见,对于每个文艺工作者都给予了所应得的地位,不轻易抹杀任何一个的努力。

)
(2)不可以。

最后一段与第一段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3分)用《雪朝》收束全文,高度概括朱自清先生的质朴精神和对中国新文学的贡献。

(3分)
(3)①与人谈话保持诚挚和虚心的态度;②对待他人公平.没有偏见;③对恶势力决不妥协宽容;④做事情坚持原则(或公开).脚踏实地。

((每答对一点并结合文章分析得2分,满分6分。

)
(4)(8分)不矛盾,朱自清先生的宽容,指的是他身上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对每个文艺工作者的肯定,这也是他对新文艺支
持的一种表现;“绝不宽容”是指向恶势力的,他的文字与行动无时不在支持新文艺以及新中国向着光明方面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