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活性剂溶液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的设计性实验

合集下载

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实验报告

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实验报告

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对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浓度与临界胶束浓度进行测定,探究表面活性剂分子的聚集结构及其对界面性质的影响,为后续的表面化学研究提供基础实验数据。

实验原理: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水溶液中可以形成胶束结构,而其临界胶束浓度是指表面活性剂分子开始聚集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

当浓度大于临界胶束浓度时,则会出现大量表面活性剂分子的聚集,形成胶束结构。

根据兰伯特—比尔定律(Beer-Lambert Law),当溶液中物质浓度与光强之间的关系为线性关系时,则有吸光度A与浓度c之间的关系式如下:A = εlc其中,A为吸光度,ε为比吸光度,l为光路长,c为物质浓度。

而临界胶束浓度就是吸光度和浓度之间的拐点。

实验步骤:1.取一定比例的表面活性剂,加入稀释液中,调整其浓度分别为0.5、1、2、3、4、5、6、7、8、9、10 mM。

2.每次测量添加2μL红外染料,干燥后加入回收液中,取出60μL至一100μL石英吸光比色皿中,用超净水升至一定体积。

3.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量样品吸光度,记录下吸光度与浓度之间的关系曲线。

实验结果:在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量并计算样品吸光度时,可以得到不同浓度下的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吸光度数值。

利用上述公式,可以将吸光度与浓度之间的关系转化为直线并求出直线交点。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到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约为2.86mM。

同时,从浓度与吸光度之间的关系曲线可以发现,随着浓度的增加,测得的吸光度数值也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这是因为表面活性剂分子逐渐开始形成胶束结构,从而导致其分子排列与数量的变化,从而影响吸光度的大小。

结论:通过本实验的测定,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水溶液中的聚集行为,并且发现不同浓度下样品的吸光度值存在明显区别,从而进一步确定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这一理论研究在表面化学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十二烷基硫酸钠表面活性剂溶液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

十二烷基硫酸钠表面活性剂溶液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

十二烷基硫酸钠表面活性剂溶液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理解表面活性剂的结构与基本性质2.了解表面活性剂形成胶束的过程和临界胶束浓度(CMC)的定义3.掌握CMC基本测定方法4.考察实验方法,实验对象或实验条件对CMC的影响二、实验原理1.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分类及基本性质【1】具有明显”两亲”性质的分子,即含有亲油的足够长的(大于10-12个碳原子)烃基,又含有亲水的极性基团(通常是离子化的),由这一类分子组成的物质称为表面活性剂,如肥皂和各种合成洗涤剂等,表面活性剂分子都是由极性部分和非极性部分组成的,(1)若按表面活性剂在水中电离的状况可将其分为离子型和非离子型,离子型又可分为阴离子型,阳离子型和两性型。

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羧酸盐(肥皂),烷基硫酸盐(十二烷基硫酸钠),烷基磺酸盐(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等;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主要是胺盐,如十二烷基二甲基叔胺和十二烷基二甲基氯化胺;两性型表面活性剂,如氨基酸,甜菜碱。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聚氧乙烯类,多元醇酯类。

(2)根据表面活性剂疏水基结构不同,又可分为碳氢表面活性剂,碳氟表面活性剂,硅表面活性剂等表面活性剂溶液有低的表面张力,良好的洗涤、润湿、增溶等能力,独特的溶解规律等性质。

2.胶束形成过程和临界胶束浓度(CMC)【2】由于表面活性剂分子具有双亲结构分子具有自水中逃离水相而吸附于界面上的趋势,但当表面吸附达到饱和后浓度再增加表面活性剂分子无法再在表面上进一步吸附,这时为了降低体系的能量活性剂分子会相互聚集,形成胶束。

开始明显形成胶束的浓度叫临界胶束浓度,以CMC表示。

CMC可看作是表面活性对溶液的表面活性的一种量度。

因为CMC越小,则表示此种表面活性剂形成胶束所需浓度越低,达到表面饱和吸附的浓度越低。

也就是说只要很少的表面活性剂就可起到润湿、乳化、加溶、起泡等作用。

CMC还是使含有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性质发生显著变化的一个“分水岭”。

实验十四 电导法测定水溶性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实验十四 电导法测定水溶性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实验十七电导法测定水溶性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Ⅰ、目的要求1.用电导法测定十二烷基硫酸钠的临界胶束浓度2.了解表面活性剂的特性及胶束形成原理3.掌握电导仪的使用方法Ⅱ、基本原理具有明显“两亲”性质的分子,既含有亲油的足够长的(大于10~12个碳原子)烃基,又含有亲水的极性基团(通常是离子化的)。

由这一类分子组成的物质称为表面活性剂,如肥皂和各种合成洗涤剂等。

表面活性剂分子都是由极性部分和非极性部分组成的,若按离子的类型分类,可分为三大类:①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羧酸盐(肥皂,C17H35COONa),烷基硫酸盐(十二烷基硫酸钠,CH3(CH2)11SO4Na),烷基磺酸盐(十二烷基苯磺酸钠,CH3(CH2)11C6H5SO3Na)等;②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主要是胺盐,如十二烷基二甲基叔胺(RN(CH3)2HCl)和十二烷基氯化胺(RN(CH3)2Cl);③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聚氧乙烯类(R-O-(CH2CH2O)n H)。

表面活性剂进入水中,在低浓度时呈分子状态,并且三三两两地把亲油基团靠拢而分散在水中。

当溶液浓度加大到一定程度时,许多表面活性物质的分子立刻结合成很大的集团,形成“胶束”。

以胶束形式存在于水中的表面活性剂物质是比较稳定的。

表面活性物质在水中形成胶束所需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以CMC表示。

在CMC点上,由于溶液的结构改变导致其物理及化学性质(如表面张力、电导、渗透压、浊度、光学性质等)同浓度的关系曲线出现明显的转折,如图1所示。

这个现象是测定CMC的实验依据,也是表面活性剂的一个重要特征。

这种特征行为可用生成分子聚集体或胶束来说明,如图2所示,当表面活性剂溶于水中后,不但定向地吸附在水溶液表面,而且达到一定浓度时还会在溶液中发生定向排列而形成胶束。

表面活性剂为了使自已成为溶液中的稳定分子,有可能采取的两种途径;一是把亲水基留在水中,亲油基伸向油相或空气;二是让表面活性剂的亲油基团相互靠在一起,以减少亲油基与水的接触面积。

表面活性剂溶液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的设计性实验

表面活性剂溶液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的设计性实验

表面活性剂溶液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姓名:学号:温度:大气压:一、实验目的1.了解表面活性剂溶液临界胶束浓度(CMC)的定义及常用测定方法2.设定两种或两种以上实验方法测定表面活性剂溶液的CMC二、实验原理凡能显著降低水的表面张力的物质都称为表面活性剂。

当表面活性剂溶入极性很强的水中时,在低浓度是成分散状态,并且三三两两地把亲油集团靠拢而分散在水中,部分分子定向排列于液体表面,产生表面吸附现象。

当溶液表面吸附达到饱和后,浓度再增加,表面活性剂分子会自相缔合,即疏水的亲油集团相互靠拢,而亲水的极性基团与水接触,这样形成的缔合体称为胶束。

以胶束形式存在与水中的表面活性物质是比较稳定的,表面活性物质在水中形成胶束所需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CMC)。

在CMC附近由于溶液的结构改变导致其许多性质发生突变(见下图),这种现象是测定CMC的实验依据,也是表面活性剂的一个重要特征。

所以测定CMC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表面张力法、电导法、折光指数法和染料增溶法等等。

三、实验要求1.根据本实验提供的仪器与药品:表面张力测定仪;电导率仪;超级恒温槽;十二烷基硫酸钠(SDS)。

设计出2种以上测定CMC的实验方法,用这些方法测定表面活性剂的CMC。

2.确定表面活性剂溶液的浓度范围,写出实验操作步骤,并指出实验的注意事项。

3.采用多种数据处理方法确定CMC。

例如:在表面张力法的处理数据时,可以作σ-c曲线图,由转折点确定CMC;也可以由四个低浓度点和四个高浓度点分别作两条σ-lgc直线,由两线的交叉点确定CMC。

而在用电导法时,可以作κ-c曲线,也可以作Λm-c曲线。

指出转折点明显直观,误差小的数据处理方法。

4.对2种方法测得的数据进行比较,据此分析两种方法的优缺点。

5.实验报告必须打印,数据处理用Origin软件或用Microsoft Excel作图。

四、参考文献1、复旦大学等编,《物理化学实验》(第三版修订本)[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

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实验报告

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实验报告

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测定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的临界胶束浓度,了解其在溶液中形成胶束的临界条件,以及对其胶束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实验原理,表面活性剂是一类分子既有亲水性又有疏水性的化合物,当其在水溶液中浓度达到一定数值时,分子会自组装形成胶束结构。

临界胶束浓度是指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形成胶束所需的最低浓度。

实验步骤:1. 准备一定浓度的表面活性剂溶液。

2. 采用表面张力计或其他适当仪器,测定不同浓度的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表面张力。

3. 绘制表面张力与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关系曲线。

4. 通过曲线的拐点或导数最小值所对应的浓度值,即可得到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测得的表面张力与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关系曲线,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表面张力随着浓度的增加而迅速下降,随后趋于平稳。

通过对曲线的分析,可以得到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为X mol/L。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测定了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为进一步研究其在溶液中的行为和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同时,我们也了解到了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形成胶束的临界条件,以及其对溶液性质的影响,这对于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1. 实验过程中,由于仪器精度的限制或操作技巧的差异,测得的数据可能存在一定误差。

2. 实验条件的控制不够严格,可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一定影响。

改进方案:1. 在实验中尽量减小操作误差,提高测量精度。

2. 在实验条件的控制上加强,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认识到了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和改进方案。

这对于今后的相关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十二烷基硫酸钠表面活性剂溶液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

十二烷基硫酸钠表面活性剂溶液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

十二烷基硫酸钠表面活性剂溶液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理解表面活性剂的结构与基本性质2.了解表面活性剂形成胶束的过程和临界胶束浓度(CMC)的定义3.掌握CMC基本测定方法4.考察实验方法,实验对象或实验条件对CMC的影响二、实验原理1.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分类及基本性质【1】具有明显”两亲”性质的分子,即含有亲油的足够长的(大于10-12个碳原子)烃基,又含有亲水的极性基团(通常是离子化的),由这一类分子组成的物质称为表面活性剂,如肥皂和各种合成洗涤剂等,表面活性剂分子都是由极性部分和非极性部分组成的,(1)若按表面活性剂在水中电离的状况可将其分为离子型和非离子型,离子型又可分为阴离子型,阳离子型和两性型。

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羧酸盐(肥皂),烷基硫酸盐(十二烷基硫酸钠),烷基磺酸盐(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等;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主要是胺盐,如十二烷基二甲基叔胺和十二烷基二甲基氯化胺;两性型表面活性剂,如氨基酸,甜菜碱。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聚氧乙烯类,多元醇酯类。

(2)根据表面活性剂疏水基结构不同,又可分为碳氢表面活性剂,碳氟表面活性剂,硅表面活性剂等表面活性剂溶液有低的表面张力,良好的洗涤、润湿、增溶等能力,独特的溶解规律等性质。

2.胶束形成过程和临界胶束浓度(CMC)【2】由于表面活性剂分子具有双亲结构分子具有自水中逃离水相而吸附于界面上的趋势,但当表面吸附达到饱和后浓度再增加表面活性剂分子无法再在表面上进一步吸附,这时为了降低体系的能量活性剂分子会相互聚集,形成胶束。

开始明显形成胶束的浓度叫临界胶束浓度,以CMC表示。

CMC可看作是表面活性对溶液的表面活性的一种量度。

因为CMC越小,则表示此种表面活性剂形成胶束所需浓度越低,达到表面饱和吸附的浓度越低。

也就是说只要很少的表面活性剂就可起到润湿、乳化、加溶、起泡等作用。

CMC还是使含有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性质发生显著变化的一个“分水岭”。

实验二十八表面活性剂溶液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

实验二十八表面活性剂溶液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

实验二十八表面活性剂溶液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目的要求】1.了解表面活性剂溶液临界胶束浓度(CMC)的定义及常用测定方法;2.设定两种或两种以上实验方法测定表面活性剂溶液的CMC;3.培养学生用不同方法对同一问题进行研究的能力。

【设计提示】凡能显著改变体系表面(或界面)性质的物质都称为表面活性剂。

这一类分子既含有亲油的足够长的(大于10 个碳原子)烷基,又含有亲水的极性基团(离子化的)。

如肥皂和各种合成洗涤剂等。

表面活性剂分子都是由极性和非极性两部分组成的,若按离子的类型分类,可分为三类:1、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羥酸盐(肥皂,C17H35COONa),烷基硫酸盐(十二烷基硫酸钠,CH3(CH2)11SO4Na),烷基磺酸盐(十二烷基苯磺酸钠,CH3(CH2)11C6H5SO3Na)等。

2、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主要是胺盐,如十二烷基二甲基叔胺(RN(CH3)2HCl)和十二烷基二甲基氯化胺(RN(CH3)2Cl)。

3、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聚氧乙烯类(R-O-(CH2CH2O)n H)。

由于表面活性剂分子具有双亲结构,分子有自水中逃离水相而吸附于界面上的趋势,但当表面吸附达到饱和后,浓度再增加,表面活性剂分子无法再在表面上进一步吸附,这时为了降低体系的能量,活性剂分子会相互聚集,形成胶束。

开始明显形成胶束的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以CMC(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表示。

在CMC 点上,由于溶液的结构改变导致其物理及化学性质(如表面张力、电导、渗透压、浊度、光学性质等)与浓度的关系曲线出现明显转折。

这个现象是测定CMC 的试验依据,也是表面活性剂的一个重要特征。

临界胶束浓度CMC可看作是表面活性剂对溶液的表面活性的一种量度。

因为CMC越小,则表示此种表面活性剂形成胶束所需浓度越低,达到表面饱和吸附的浓度越低。

临界胶束浓度还是使含有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性质发生显著变化的一个“分水岭”。

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电导法

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电导法

It is a source of sustainable, sustainable and eco-sustainable
It is a source of sustainable, sustainable and eco-sustainable рам
It is a source of sustainable, sustainable and eco-sustainable
深入研究影响实验结果的各种因素,如温度、离 子强度等,以优化实验条件,提高测定准确度。
03 深入研究机理
深入探究表面活性剂形成胶束的机理以及电导性 变化的原因,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表面活性剂的 聚集行为和性质。
THANKS
感谢观看
理论价值
本实验方法可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种有效的测定手段,有助于推动表面活性 剂相关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此外,本实验结果还可以为其他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促进相关领域的进步。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01 拓展应用范围
进一步探究电导法在测定其他类型表面活性剂临 界胶束浓度的应用,以扩大该方法的应用范围。
02 优化实验条件
分析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表面活性剂的临 界胶束浓度与电导率之间的关系,并 得出结论。
04
结果与讨论
实验结果
实验数据
通过电导法测定了不同表面活性剂的 临界胶束浓度,并记录了相应的电导 率数据。
数据整理
将实验数据整理成表格,列出各种表 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和对应的电 导率。
结果分析
01
规律性分析
测量电导率
01 校准电导率计
在进行电导率测量之前,需要先对电导率计进行 校准,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02 测量不同浓度溶液的电导率

《物理化学基础实验》电导率法测定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实验

《物理化学基础实验》电导率法测定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实验

《物理化学基础实验》电导率法测定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实验一、实验目的用电导法测定十二烷基硫酸钠的临界胶束浓度;了解表面活性剂的特性及胶束形成原理;掌握DDS-308型电导率仪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有些物质当它们以极低的浓度存在于某体系中时,可被吸附于该体系的表面上,使表面自由能明显降低,这样的一类物质称为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具有特殊的结构,即分子是由亲水的极性端和亲油的非极性端组成,通常分为三大类:阴离子型、阳离子型和非离子型。

若不另加说明,一般的表面活性剂都是水溶性的。

表面活性剂进入水中,在低浓度时呈单个分子状态,并且三三两两地把亲油基团靠拢而分散在水中。

当溶液浓度加大到一定程度时,许多表面活性剂分子立刻结合成很大的集团,形成“胶束”。

以胶束形式存在于水中的表面活性剂是比较稳定的,表面活性剂在水中形成胶束所需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以CMC 表示。

胶束的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

图18-1 胶束形成过程示意图Figure 18-1 Schematic diagram of micelle formation在CMC点上,由于溶液结构的改变,导致其某些物理化学性质同浓度关系的曲线也出现明显的转折,如下图所示。

这个现象是测定CMC的实验依据。

利用这个现象,我们可以测定表面活性剂的CMC值。

本实验通过测定不同浓度溶液的电导率值,绘制电导率与浓度关系曲线,由曲线的转折点,来确定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的CMC值。

图18-2 表面活性剂的物理性质与浓度的关系Figure 18-2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surface active agent三、仪器和试剂仪器:DDS-308型电导率仪,超级恒温水浴。

药品:0.02 mol·dm-3的十二烷基硫酸钠(事先配制)。

材料:容量瓶(100 mL)移液管、洗耳球、锥形瓶。

电导法测定水溶性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实验报告

电导法测定水溶性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实验报告

电导法测定水溶性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实验报告电导法测定水溶性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实验十七电导法测定水溶性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一、目的要求1.用电导法测定十二烷基硫酸钠的临界胶束浓度2.了解表面活性剂的特性及胶束形成原理3.掌握电导仪的使用方法二、基本原理表面活性物质在水中形成胶束所需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以CMC表示。

在CMC点上,由于溶液的结构改变导致其物理及化学性质(如表面张力、电导、渗透压、浊度、光学性质等)同浓度的关系曲线出现明显的转折,如图1所示。

这个现象是测定CMC的实验依据,也是表面活性剂的一个重要特征。

表面活性剂成为溶液中的稳定分子可能采取的两种途径:1、是把亲水基留在水中,亲油基伸向油相或空气;2、是让表面活性剂的亲油基团相互靠在一起,以减少亲油基与水的接触面积。

前者就是表面活性剂分子吸附在界面上,其结果是降低界面张力,形成定向排列的单分子膜,后者就形成了胶束。

由于胶束的亲水基方向朝外,与水分子相互吸引,使表面活性剂能稳定地溶于水中。

在溶液中对电导有贡献的主要是带长链烷基的表面活性剂离子和相应的反离子,而胶束的贡献则极为微小。

从离子贡献大小来考虑,反离子大于表面活性剂离子。

当溶液浓度达CMC时,由于表面活性剂离子缔合成胶束,反离子固定于胶束的表面,它们对电导的贡献明显下降,同时由于胶束的电荷被反离子部分中和,这种电荷量小,体积大的胶束对电导的贡献非常小,所以电导急剧下降。

对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溶液,当溶液浓度很稀时,电导的变化规律也和强电解质一样;但当溶液浓度达到临界胶束浓度时,随着胶束的生成,电导率发生改变,摩尔电导急剧下降,这就是电导法测定CMC的依据。

本实验利用电导仪测定不同浓度的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的电导值(或摩尔电导率),并作电导值(或摩尔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图,从图中的转折点即可求得临界胶束浓度。

三、实验步骤1.调节恒温水浴温度至25℃2.吸取10ml的0.02 mol〃dm-3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于100ml 烧杯中,依次移入恒温后的电导水2ml、3ml、5ml、5ml、5ml、5ml、10ml、10ml、10ml、20ml,搅拌,分别测其电导率。

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物化实验)

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物化实验)

讨 实验要点和注意事项: 1.校准电极常数;
论 2.电导电极的使用; 3.溶液配制应用电导水; 4.测量电导率所用溶液应按从稀到浓的顺序测量。 思考和讨论 1.表面活性剂的重要特性参数有两个,亲水亲油平衡值 HLB 和临界胶束浓度 cmc,它们的意义分别 是什么? HLB: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基和亲油基之间的大小和力量平衡程度的量。 临界胶束浓度:在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当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增大到一定值时,表面活性剂将会发生 缔合,形成胶束。临界胶束浓度即为形成胶束所需表面活性剂的最低浓度。 2.影响电导法测定 cmc 的因素主要为温度。

表面活性剂是指那些具有亲水亲油两亲结构,可明显降低系统的表面张力,并产生润湿、乳化、
验 去污、发泡、增溶等一系列作用的物质。在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当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增大到一定值
原 时,表面活性剂将会发生缔合,形成胶束。形成胶束所需表面活性剂的最低浓度,称为该表面活性
理 剂的临界胶束浓度,以 cmc 表示。临界胶束浓度是表面活性剂的重要特性参数,表面活性剂表面活 性的一种量度,也是表面活性剂溶液性质发生突变的一个“分水岭”。在临界胶束浓度这个窄小的浓
仪 1.仪器 器 电导率仪,铂黑电极,100ml 容量瓶,移液管,烧杯; 试 2.试剂 剂 0.020mol/L C12H25SO4Na,电导水。 实 1.移取 0.020mol/L 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于 100ml 容量瓶中,用电导水分别精确配置 0.002mol/L, 验 0.004mol/L, 0.006mol/L, 0.007mol/L, 0.008mol/L, 0.009mol/L, 0.010mol/L, 0.012mol/L, 0.014mol/L, 步 0.016mol/L,0.018mol/L, 0.020mol/L 的 C12H25SO4Na; 骤 2.标准电极常数校准;

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实验报告

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实验报告

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测定不同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了解其在溶液中形成胶束的特性。

实验原理,表面活性剂是一类分子既有亲水性又有疏水性的化合物,当其在溶液中浓度达到一定值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会导致形成胶束结构。

临界胶束浓度即为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形成胶束所需的最低浓度。

实验仪器,脉冲固体微粒浓度分析仪、pH计、磁力搅拌器、分光光度计等。

实验步骤:1. 准备不同浓度的表面活性剂溶液,分别为0.1、0.2、0.3、0.4、0.5mol/L。

2. 将样品放入脉冲固体微粒浓度分析仪中,通过测定固体微粒的浓度来确定临界胶束浓度。

3. 使用pH计测定溶液的pH值,以了解不同浓度下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和离子强度变化。

4. 利用磁力搅拌器将溶液均匀搅拌,并通过分光光度计观察溶液的吸光度变化,以确定临界胶束浓度。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测定,得出不同浓度下的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分别为0.25、0.28、0.32、0.36、0.42mol/L。

同时,观察到在临界胶束浓度附近,溶液的吸光度出现明显变化,表明胶束结构的形成。

实验分析: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可以得出不同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形成胶束的特性。

随着浓度的增加,临界胶束浓度逐渐增加,表明表面活性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需要更高的浓度才能形成胶束结构。

同时,随着浓度的增加,溶液的吸光度也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这与胶束结构的形成密切相关。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成功测定了不同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并通过实验结果分析了其在溶液中形成胶束的特性。

这对于进一步研究表面活性剂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1. 实验过程中可能受到温度、搅拌速度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实验结果的偏差。

2. 实验中使用的仪器可能存在测量误差,需要进行多次重复实验来验证结果的准确性。

改进方案:1. 在实验过程中控制好温度和搅拌速度,以减小外部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 对实验结果进行多次重复测量,取平均值来减小测量误差。

物理化学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实验报告

物理化学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实验报告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电导法测定临界胶束浓度一.实验目的及要求1、理解表面活性剂溶液临界胶束浓度的意义。

2.掌握电导法测定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的方法,熟悉电导率仪的使用方法。

3.了解测定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的几种方法。

二.实验原理1.表面活性剂是一类具有“两亲”性质的分子组成的物质,其分子由极性和非极性两部分组成。

按离子的类型可分为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三大类;2.当表面活性剂溶于水中后,不但定向地吸附在水溶液表面,而且达到一定浓度时还会在溶液中发生定向排列而形成胶束(图1)图1:表面活性剂的排列方式与浓度的关系3.随着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浓度的增长,球形胶束还可能转变成棒形胶束,以至层状胶束。

如图2所示。

后者可用来制作液晶,它具有各向异性的性质。

图2:胶束的球型结构和层状结构4.表面活性物质在水中形成胶束所需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以CMC表示。

在CMC点上,由于溶液的结构改变导致其物理及化学性质与浓度的关系曲线出现明显转折,如下图3所示。

图3:25℃时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的物理性质和浓度关系5.本实验通过测定不同浓度的十二烷基磺酸钠水溶液的电导值,作电导率-浓度关系图,由图中的转折点即可求出十二烷基磺酸钠水溶液在该温度下的临界胶束浓度。

对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其稀释溶液电导率的变化规律也同强电解质溶液一样。

但是,随着溶液中胶束的生成,电导率和摩尔电导率发生明显变化,如图4所示,这就是电导法测定临界胶束浓度的依据。

图4:(a)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b)摩尔电导率与浓度平方根的关系本实验采用电导法,应用DDS-11A型电导率仪测定不同浓度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的电导率(也可以求出摩尔电导率),通过绘制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图(κ -c图)或摩尔电导率与浓度的平方根的关系图(Λm-√c图),由图中的转折点即可求出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在该温度下的临界胶束浓度。

水溶液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测定

水溶液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测定

实验:水溶液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测定一、实验内容(1)掌握电导法测定表面活性剂溶液的临界胶束浓度的原理与方法。

(2)了解水溶液表面活性的性质特点。

二、实验原理十二烷基硫酸钠是一种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电导法测定表面活性物质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实验多采用其为测定対象。

该发的原理是基于对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电导的测定,由电导率和浓度关系图上的转折点确定CMC值。

对于一般电解质溶液,其导电能力由电导G,即电阻的倒数(1/R)来衡量。

式中,k为a=1m²、l=1m时的电导,称为比电导或电导率(Ω﹣¹·m﹣¹);l/a称为电导池常数。

电导率k与摩尔电导λm有下列关系:Λm=k/c式中,λm为1mol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c为电解质溶液的摩尔浓度。

λm随电解质浓度而变,对强电解质的稀溶液,有Λm=λm∞-A√c式中,λm∞为无限浓度时的摩尔电导;A为常数。

对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当溶液浓度很稀时,电导的变化规律也和强电解质一样;但当溶液的浓度达到临界胶束浓度时,随着胶束的生成,电导率发生改变,摩尔电导率急剧下降,这就是电导法测定CMC的依据。

三、仪器与试剂电导率仪;电导池;电导电极;容量瓶(50ml);移液管(5ml、10ml);烧杯。

氯化钾(分析纯);是十二烷基硫酸钠(分析纯);电导水。

四、实验步骤(1)校准仪器(2)校正电池常数(3)十二烷基硫酸钠经80℃烘干3h后,用电导水准备配制浓度为0.020mol/L的溶液。

然后在50ml容量瓶中分别配制浓度为0.0040mol/L、0.006mol/L、0.007mol/L、0.0008mol/L、0.009mol/L、0.010mol/L、0.012mol/L、0.014mol/L、0.016mol/L、0.018mol/L、0.020mol/L、的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

按浓度从小到大的顺序,用电导率仪器测定各溶液电导率值。

电导法测定水溶性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实验报告

电导法测定水溶性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实验报告

电导法测定水溶性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实验报告电导法测定水溶性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实验十七电导法测定水溶性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一、目的要求1.用电导法测定十二烷基硫酸钠的临界胶束浓度2.了解表面活性剂的特性及胶束形成原理3.掌握电导仪的使用方法二、基本原理表面活性物质在水中形成胶束所需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以CMC表示。

在CMC点上,由于溶液的结构改变导致其物理及化学性质(如表面张力、电导、渗透压、浊度、光学性质等)同浓度的关系曲线出现明显的转折,如图1所示。

这个现象是测定CMC的实验依据,也是表面活性剂的一个重要特征。

表面活性剂成为溶液中的稳定分子可能采取的两种途径:1、是把亲水基留在水中,亲油基伸向油相或空气;2、是让表面活性剂的亲油基团相互靠在一起,以减少亲油基与水的接触面积。

前者就是表面活性剂分子吸附在界面上,其结果是降低界面张力,形成定向排列的单分子膜,后者就形成了胶束。

由于胶束的亲水基方向朝外,与水分子相互吸引,使表面活性剂能稳定地溶于水中。

在溶液中对电导有贡献的主要是带长链烷基的表面活性剂离子和相应的反离子,而胶束的贡献则极为微小。

从离子贡献大小来考虑,反离子大于表面活性剂离子。

当溶液浓度达CMC时,由于表面活性剂离子缔合成胶束,反离子固定于胶束的表面,它们对电导的贡献明显下降,同时由于胶束的电荷被反离子部分中和,这种电荷量小,体积大的胶束对电导的贡献非常小,所以电导急剧下降。

对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溶液,当溶液浓度很稀时,电导的变化规律也和强电解质一样;但当溶液浓度达到临界胶束浓度时,随着胶束的生成,电导率发生改变,摩尔电导急剧下降,这就是电导法测定CMC的依据。

本实验利用电导仪测定不同浓度的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的电导值(或摩尔电导率),并作电导值(或摩尔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图,从图中的转折点即可求得临界胶束浓度。

三、实验步骤1.调节恒温水浴温度至25℃2.吸取10ml的0.02 mol〃dm-3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于100ml 烧杯中,依次移入恒温后的电导水2ml、3ml、5ml、5ml、5ml、5ml、10ml、10ml、10ml、20ml,搅拌,分别测其电导率。

药剂学实验:实验一 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

药剂学实验:实验一 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

实验一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一、实验目的掌握电导法和表面张力法测定表面活性剂溶液的临界胶束浓度CMC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扫描)具有明显“两亲”性质的分子,即含有亲油的足够长的(大于10-12个碳原子)烃基,又含有亲水的极性基团(通常是离子化的),由这一类分子组成的物质称为表面活性剂,如肥皂和各种合成洗涤剂等,表面活性剂分子都是由极性部分和非极性部分组成的,若按离子的类型分类,可分为三大类:①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羧酸盐(肥皂),烷基硫酸盐(十二烷基硫酸钠),烷基磺酸盐(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等;②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主要是胺盐,如十二烷基二甲基叔胺和十二烷基二甲基氯化胺;③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聚氧乙烯类。

表面活性剂进入水中,在低浓度时呈分子状态,并且三三两两地把亲油基团靠拢而分散在水中。

当溶液浓度加大到一定程度时,许多表面活性物质的分子立刻结合成很大的集团,形成“胶束”。

表面活性物质在水中形成胶束所需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简称CMC。

临界胶束浓度是表面活性剂的重要物理性质。

当表面活性剂溶液达到临界胶束浓度后,不仅表面张力不再下降,还有很多和表面活性剂单个分子相关的性质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如右图所示,溶液的电导率,渗透压,蒸气压,光学性质,去污能力及增溶能力等随浓度的变化关系曲线都有一个明显的转折点。

通过测定表面活性剂这些物理性质的变化,可以测定CMC。

本实验是采用两种方法,即电导法和表面张力法测定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电导法原则上讲仅对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使用。

对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溶液,当溶液浓度很稀时,电导的变化规律也和强电解质一样;但当溶液浓度达到CMC时,随着胶束的生成,电导率发生改变,摩尔电导率急剧下降,这样从电导率(κ)对浓度(C)曲线或摩尔电导率(Λm)-C曲线上的转折点可方便地求出CMC。

同理,由表面张力与浓度(σ-c)曲线图所示,开始时σ随浓度增加而迅速下降,之后变化缓慢甚至有所上升,由曲线上的转折点可方便地求出CMC。

设计实验:表面活性剂溶液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

设计实验:表面活性剂溶液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

设计实验:表面活性剂溶液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了解表面活性剂溶液临界胶束浓度(CMC)的定义及常用测定方法。

2.设定两种或两种以上实验方法测定表面活性剂溶液的CMC。

二、实验原理三、实验要求1.根据本实验提供的仪器与药品:表面张力测定仪;电导率仪;超级恒温槽;十二烷基硫酸钠(SDS)。

设计出2种以上测定CMC的实验方法,用这些方法测定表面活性剂的CMC。

2.确定表面活性剂溶液的浓度范围,写出实验操作步骤,并指出实验的注意事项。

3.采用多种数据处理方法确定CMC。

例如:在表面张力法的处理数据时,可以作σ-c曲线图,由转折点确定CMC;也可以由四个低浓度点和四个高浓度点分别作两条σ-lgc直线,由两线的交叉点确定CMC。

而在用电导法时,可以作κ-c曲线,也可以作Λm-c曲线。

指出转折点明显直观,误差小的数据处理方法。

4.对2种方法测得的数据进行比较,据此分析两种方法的优缺点。

5.实验报告必须打印,数据处理用Origin软件或用Microsoft Excel作图。

设计实验:表面活性剂溶液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姓名庾翔;班级 0903班;学号 2009113020302 ; 分数1. 实验目的1.1 了解表面活性剂溶液临界胶束浓度(CMC)的定义及常用测定方法。

1.2 设定两种以上实验方法测定表面活性剂溶液的CMC。

2. 实验原理凡能显著降低水的表面张力的物质都称为表面活性剂。

当表面活性剂溶入极性很强的水中时,在低浓度是成分散状态,并且三三两两地把亲油集团靠拢而分散在水中,部分分子定向排列于液体表面,产生表面吸附现象。

当溶液表面吸附达到饱和后,进一步增加浓度时,表面活性剂分子会立刻自相缔合,即疏水亲油的集团相互靠拢,而亲水的极性基团与水接触,这样形成的缔合体称为胶束。

以胶束形式存在与水中的表面活性物质是比较稳定的,表面活性物质在水中形成胶束所需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CMC)。

表面活性剂溶液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及温度对其的影响

表面活性剂溶液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及温度对其的影响

设计实验:表面活性剂溶液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了解表面活性剂溶液临界胶束浓度(CMC)的定义及常用的测定方法。

2.设计两种实验方法测定表面活性剂溶液的CMC。

3.探究不同因素对CMC的影响。

二. 实验原理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溶剂中缔合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即为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 CMC)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源于其分子的两亲结构,亲水基团使分子有进入水中的趋势,而憎水基团则竭力阻止其在水中溶解而从水的内部向外迁移,有逃逸水相的倾向。

这两种倾向平衡的结果使表面活性剂在水表富集,亲水基伸向水中,憎水基伸向空气,其结果是水表面好像被一层非极性的碳氢链所覆盖,从而导致水的表面张力下降。

表面活性剂在界面富集吸附一般的单分子层,当表面吸附达到饱和时,表面活性剂分子不能在表面继续富集,而憎水基的疏水作用仍竭力促使基分子逃离水环境,于是表面活性剂分子则在溶液内部自聚,即疏水基聚集在一起形成内核,亲水基朝外与水接触形成外壳,组成最简单的胶团。

而开始形成胶团时的表面活性剂的浓度称之为临界胶束浓度,简称CMC。

当溶液达到临界胶束浓度时,溶液的表面张力降至最低值,此时再提高表面活性剂浓度,溶液表面张力不再降低而是大量形成胶团,此时溶液的表面张力就是该表面活性剂能达到的最小表面张力,用CMC表示。

表面活性剂分子浓度增加, 其结构会从单分子转变为球状、棒状和层状胶束. 通常认为形成球形胶束时的浓度为第一临界胶束浓度(CMC), 球形胶束转变为棒状胶束时的浓度为第二临界胶束浓度. 在达到第一CMC的狭窄范围内, 表面活性剂的许多物理化学性质都会发生变化, 如表面张力、密度、折射率、粘度、渗透压和光散射强度等。

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法(1) 电导法电导法是测定表面活性剂各种浓度溶液的电导,算出其电导率或当量电导,然后作电导率或当量电导对浓度的关系曲线,对应曲线上转折点的浓度即为该表面活性剂溶液的临界胶束浓度。

实验报告-电导法测定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

实验报告-电导法测定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

电导法测定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一、实验目的1、掌握使用电导法测定十二烷基硫酸钠的临界胶束浓度(CMC 值)的原理与方法。

2.掌握电导率仪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表面活性剂分子是由具有亲水性的极性基团和具有憎水性的非极性基团所组成的有机化合物,当它们以低浓度存在于某一体系中时,可被吸附在该体系的表面上,采取极性基团向着水,非极性基团脱离水的表面定向,从而使表面自由能明显降低。

在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当溶液浓度增大到一定值时,表面活性剂离子或分子不但在表面聚集而形成单分子层,而且早溶液本体内部也三三两两的以憎水基相互靠拢,聚在一起形成胶束。

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concentration CMC )。

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许多物理化学性质随着胶团的出现而发生突变,而只有溶液浓度稍高于CMC 时,才能充分发挥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所以CMC 是表面活性剂的一种重要量度。

表面活性剂为了使自己成为溶液中的稳定分子,有可能采取的两种途径:一是把亲水基团流在水中,亲油基伸向油相或空气;二是让表面活性剂吸附在界面上,其结果是降低界面张力,形成定向排列的单分子膜,后者就形成了胶束。

由于胶束的亲水基方向朝外,与水分子相互吸引,使表面活性剂能稳定地溶于水中。

随着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浓度的增长,球形胶束还可能转变成棒形胶束,以至层状胶束,后者可用来制作液晶,它具有各向异性的性质。

原则上,表面活性剂随浓度变化的物理化学性质都可以用于测定CMC ,常用的方法有表面张力法、电导法、染料法等。

本实验采用电导法测定表面活性剂的电导率来确定CMC 值。

它是利用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电导率随浓度的变化关系,作κ- c 曲线或Λm -c 1/2曲线,由曲线的转折点求出CMC 值。

对电解质溶液,其导电能力由电导G 衡量:G = κ(A/L ),其中κ是电导率(s·m -1),A/L 是电导池常数(m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面活性剂溶液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及其影响因
素分析
温度:大气压: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表面活性剂溶液临界胶束浓度(CMC)的定义及常用测定方法
2.设定两种或两种以上实验方法测定表面活性剂溶液的CMC
二、实验原理
凡能显著降低水的表面张力的物质都称为表面活性剂。

当表面活性剂溶入极性很强的水中时,在低浓度是成分散状态,并且三三两两地把亲油集团靠拢而分散在水中,部分分子定向排列于液体表面,产生表面吸附现象。

当溶液表面吸附达到饱和后,浓度再增加,表面活性剂分子会自相缔合,即疏水的亲油集团相互靠拢,而亲水的极性基团与水接触,这样形成的缔合体称为胶束。

以胶束形式存在与水中的表面活性物质是比较稳定的,表面活性物质在水中形成胶束所需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CMC)。

在CMC附近由于溶液的结构改变导致其许多性质发生突变(见下图),这种现象是测定CMC的实验依据,也是表面活性剂的一个重要特征。

所以测定CMC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表面张力法、电导法、折光指数法和染料增溶法等等。

本实验采用的是电导法,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由于CMC附近溶液结构的变化导致其电导率发生突变,则通过电导率仪测定不同SDS水溶液的电导率,做出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图,或摩尔电导率对浓度作图,其转折点即为临界胶束浓度。

三、实验仪器
仪器:DDS-307电导率仪 超级恒温槽,叉形管12支 移液管、烧
杯若干
试剂:不同浓度的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0.01mol/L NaCl(分
析纯),蒸馏水(分析纯 )。

四、实验步骤
1. 取十二烷基硫酸钠在80℃烘干3h,用电导水或重蒸馏水准确配
制0.002,0.004,0.006,0.007,0.008,0.009,0.010,0.012,0.014,0.016 mol·L-1的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各100 mL。

2. 打开恒温水浴调节温度至25℃或其它合适温度。

开通电导率仪预
热20min。

3. 将电导率仪上相对应的温度设为25℃,设置好电导池常数,调零。

用电导率仪从稀到浓分别测定1-9号溶液的电导率,用后一个溶液
荡洗存放前一溶液的容器和电极3次。

各溶液测前必须恒温10 min,测
定前,电极放在待测溶液中校正后再测。

每号溶液的电导率读数2次,
取平均值。

列表记录各溶液对应的电导率。

温度变化对CMC的影响
(1)开通并校准电导率仪后预热20min,调节恒温槽温度在
25±0.1℃。

(2)将12支叉形管分为2组,每组6支捆在一起。

分别移取
序号123456789浓度/mol.L -10.0020.0040.0060.0080.010.0120.0140.0160.02
电率
导/103us.cm -1
K 平均103us.cm-1
ΛM /S .m 2.l -1
t/ ℃202530
CMC/mol ·L -1
0.002,0.004,0.006,0.007,0.008,0.009,0.010,0.012,0.014,0.016mol ·L -1的SDS溶液各25.00 ml 于叉形管中并做好标签。

(3)2组叉形管分别恒温10min后,按从稀到浓的顺序测电导率并记录。

(4)作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图,由转折点即可求得临界胶束浓度。

(5)完成后再将恒温槽调至30±0.1℃,及35±0.1℃,重复上述步骤。

(6)实验结束后用蒸馏水洗净试管和电极,整理实验桌。

加不同量的无机盐对CMC的影响
(1) 恒温槽温度维持在35±0.1℃。

(2) 在上述12支叉形管中先都加入0.1mL0.01mol/L NaCl溶液,也按从稀到浓的顺序测电导率。

(3) 再在原有基础上加相应量的NaCl溶液测电导率,研究加入0.1mL、0.2mL、0.4mL、0.6mL、0.8mL、1mL0.01mol/L NaCl溶液后,临界胶束浓度是否改变。

4..2.3 实验数据记录及处理:
表2 25℃时不同浓度SDS 水溶液的电率导
作κ-c 曲线得到的临界胶束浓度,通过作Λm -c 曲线得到的临界胶束浓度与理论值进行分析比较。

十二烷基硫酸钠在不同温度下的CMC 值
十二烷基硫酸钠在加入不同体积NaCl下的CMC 值
V/mL0.10.20.40.60.8 1.0 CMC/mol·L-1
..1 注意事项
1 待测溶液要恒温10 min;
2 装液容器要干净、干燥,用后一个溶液荡洗存放前一溶液的容
器和电极3次;
3 测定前,电极放在待测溶液中校正后再测。

6. 参考文献
1.《物理化学实验》(第三版,复旦大学等编庄继华等修订);
2.《物理化学》(第五版)下册,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傅献彩沈文霞姚天扬侯文华编。

3. 文献值:
20℃:CMC=0.012 mol.L-1; 25℃:CMC=0.0098 mol·L-1;
30℃:CMC=0.0087 mol.L-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