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热论
中医药治疗银屑病临床研究进展
白氏[】们将本病 分 3型 :用 自拟 中药方 消银 解毒 宁加减 : 土茯苓 30g,金 银花 30g,白鲜皮 15g,生首 乌 15g,草薜 15g, 牡丹 皮 15g,蜂房 lOg,全蝎 6g,蜈蚣 2条,白花蛇舌草 12g,甘 草 6g;血 热型加 生地黄 20g、牡丹 皮加至 20g、板 蓝根 20g、 大黄 6g; 血燥型加 麻子仁 6g,生熟地 黄各 lOg;血瘀型加 三 棱 6g,莪术 6g,丹 参 15g,去 白花蛇 舌草 。治疗 66例,总有 效 率为 90.9%。 2.1.2 专法 专方 治疗 杨 氏…]用潜 阳散 结法 治疗斑 块状银 屑病,用顽 癣灵浓 煎剂 (龟板 、鳖 甲、夏枯草 、 白花 蛇舌草 、 玄参 、天冬 、连翘等 ),每次 50ml,4周为 一疗程,用药 2个 疗 程 后统计 疗效 。结果 总有效 率为 85%。对照组 口服银 屑灵冲 剂,结果总有 效率 为 32%,两组 比较 ,P<O.O1。
皮肤 界的前 辈经 过大 量 的临床 实践 ,对银屑 病 的病因 病 机 的认识 不断 深入 ,其中有 三种 比较 成熟 的学说 :血热论 、 血瘀论 、血 虚论 。
血 热论 的代表是 名医朱仁 康与赵 炳 南。朱 氏认 为 【】]“血 分有 热 ”是银 屑病的主 要原 因,若 复因外感 六淫,或进食 辛辣 炙爝 ,鱼虾 酒酪,或 心绪烦 忧 ,七 情 内热,以及 其它 因素侵 扰, 均 能使血热 内蕴,郁久化毒 ,以致血热毒 邪外壅肌 肤而 发病 。 赵 氏乜 认 为: 血热是 发病 的主 要依 据 。因 七情 内伤 ,致气 机 壅滞 ,郁 久化火 ;饮食 失节 ,致 脾 胃受伤 ,郁 久化热,或外受 风 邪,夹杂燥 热之邪 客于肌肤所 致 。
中医学 “气血辨证”——血热证
中医学“气血辨证”——血热证
血热证是指火热炽盛,热迫血分,以出血与实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一、证候表现
咳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女子月经量多或月经先期,血色鲜红,质地黏稠,舌红绛,脉弦数。
二、证候分析
1.多因外感热邪,或因情志过极、过食辛辣燥热之品等因素,化热生火,侵扰血分所致。
热邪灼伤血络,血不循经,而致出血。
由于火热所伤脏不同,其出血的部位各异。
肺络伤则咳血;胃络伤则吐血;肾及膀胱络脉伤则尿血;肠络伤则便血;衄血又有鼻衄、齿衄、舌衄、肌衄之分,皆与所属脏腑火热炽盛,络破血溢有关;胞络受损,则见崩漏,女子月经量多或月经先期;邪热煎熬,使血液浓缩塞聚,故血色鲜红,质地黏稠;舌红绛,脉弦数,为血热炽盛,血流涌盛之象
2.血热证在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中皆可见之,这里主要论述的是内伤杂病的血热证,外感热病的血热证,可参阅“卫气营血辨证”中的血分证。
三、辨证要点
出血与实热症状共见。
皮肤瘙痒从"血热"论治
皮肤瘙痒 ‘ 血热” 论治
陈 斌, 谭美芳, 饶梅 冰 ( 广州 中 医药大 学 2 0 1 0 级 硕士 研 究生 , 广东 广州 5 1 0 4 0 5 )
[ 摘 要]皮肤瘙瘁 一症, 历代 医家多从“ 风” 论 治, 笔者通 过临床观察及对部 分 医家论述的复 习, 认识到血 热应是 本症的共 同 病机, 认 为临证之 际, 应 予以重视 , 恰 当处理 , 有助 于提 高疗效。 [ 关键 词] 皮肤 瘙痒症; 血热 ; 辨证 论治 ’ [ 中图分类号] R 7 5 8 . 3 1 [ 文献标识码]B [ 文章编号]1 0 0 8 — 1 8 7 9 ( 2 0 1 3 ) 0 9 一 O 1 8 卜0 2
诸疮 , 皆属 于 心 也 。 ” ( 《 内经 知要 》 ) “ 热则 为痒 , 何 处 之 热 ? 日: 属于心。 ” 故 知 其 为血 中之 热无 疑 。 以心
1 . 3血 虚 中风 血 虚 中风所 致 皮肤 瘙 痒 , 《 金 匮要 略 ・ 中风 历 节 病 》 『 3 日: “ 寸 口脉 迟 而 缓 , 迟则为寒 , 缓则 为虚 ; 荣缓则为之血, 卫 缓 则 为 中风 。邪 气 中经 则
医术, 深 受 患者 信 赖 。潘 永 雄 足踝 筋 伤 骨折 学 术 思
[ 3 】 黄 熙谋 , 孙 占东, 潘 永雄, 等. 中 医药 经验 疗 法结合 空心钉 治疗
想经时 间的沉淀积累, 不断继承创新所得 的宝贵经
神。
发身 痒瘾 疹 , 邪 气 外 出之征 , 即风 强 而 为 瘾 疹 是 矣。 ” ( 《 编注》 ) 其实 , 虽 有“ 无风不作痒” 之说 , 但 仅 凭“ 邪气 中经 ” 便 得 出“ 风血 相 搏 , 风 邪主 病 , 则 发 身
血热、血虚、血寒,中医来支招
血热、血虚、血寒,中医来支招作者:李晓强来源:《中医健康养生》2018年第09期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如弱柳扶风;清代徐瑶在《太恨生传》中写到,女虽支离憔悴,而委婉之态,楚楚动人。
这些人物都是古人眼中的美女,也都是玉体纤弱的“著名”病人。
那她们的病根在哪里呢?“中医有‘女子以血为本’的说法。
”江西中医药大学刘春援教授介绍说,林黛玉和《太恨生传》中女子的病证都在一个“血”字上,但血证又有所不同。
血热是中医证型的一个独特术语。
简单地讲,就是热入血分。
一般多因外来邪热侵入血分,或情志郁结,五志过极化火所致。
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可分为实热和虚热。
实热多为邪热引起,表现为吐衄、溺血、烦躁、口渴喜冷饮、口干、便秘、舌绛红、脉数等。
例如,多发于小儿的麻疹、风疹等病毒疹,因小儿腠理未固,易受到外来邪热侵袭,这些疾病多表现为全身皮肤发鲜红色斑疹,伴发热,是典型的血热之实热。
虚热多为阴伤后,阴不制阳所致,常表现为五心烦热、盗汗、面颊潮红、舌红。
如很多女性月经量大,且颜色较红,伴有面色潮红、心烦、盗汗,脉数而弦细,这就属于血热之虚热。
无论是实热型的血热证或是虚热型的血热证,均自觉手脚发热。
如何区别?一方面看手脚发热的表现,如是否出汗潮湿,是否有时间上的规律,一般虚热型的多有潮热,夜间尤甚,实热型则相反。
另一方面要看其他症状,如是否有盗汗、心烦,或是失眠等症状。
需要综合判断,否则极易误判。
有人认为自己总是爱出汗不是阳亢就是血热。
其实,这种理解是片面的。
虽然血热和阳亢均有出汗的症状,但这种出汗是指病理状况下的出汗,如发热出汗、盗汗。
若是平常稍有运动便大汗淋漓,那可能就是表虚的表现了。
中医认为“血汗同源”,因血和汗均由人体水谷精微化生而来,若长期大量出汗,亦会造成阴伤血亏。
血热该如何调理?实热实热的一般症状较重,很多都有明显的病症,如发热、斑疹等,需及时就医,常用一些清热、解毒、凉血等方药,针刺疗法也可以达到很好的泄热除邪的效果。
(完整版)叶天士《温热论》
叶天士《温热论》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2.大凡看法,为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偱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之慌张矣.3.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和皮毛,故云在表。
在表初用辛凉轻剂。
挟风则加入薄荷、牛篣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
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4.不尔,风夹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5.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
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
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
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
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6.再论气病友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
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
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
7.再论三焦不得从外解,必致成里结。
里结于何?在阳明胃与肠下之宜猛;此多湿邪内搏,下之宜轻。
伤寒大便溏为邪已尽,不可再下;湿温病大便溏为邪未尽,必大便硬,慎不可再攻也,以粪燥为无湿矣。
8.再人之体,脘在腹上,其地位处于中,按之痛,或自痛,或痞胀,当用苦泄,以其入腹近也.必验之于舌:或黄或浊,可与小陷胸汤或泻心汤,随证治之;或白不燥,或黄白相兼,或灰白不渴,慎不可乱投苦泄.其中有外邪未解,里先结者,或邪郁未伸,或素属中冷者,虽有脘中痞闷,宜从开泄,宣通气滞,以达归于肺,如近俗之杏、蔻、橘、桔等,是轻苦微辛,具流动之品可耳。
叶天士《温热论》
叶天士《温热论》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2.大凡看法,为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
否则前后不偱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之慌张矣。
3.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和皮毛,故云在表。
在表初用辛凉轻剂。
挟风则加入薄荷、牛篣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
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4.不尔,风夹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5.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
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
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
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
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6.再论气病友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
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
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
7.再论三焦不得从外解,必致成里结。
里结于何?在阳明胃与肠下之宜猛;此多湿邪内搏,下之宜轻。
伤寒大便溏为邪已尽,不可再下;湿温病大便溏为邪未尽,必大便硬,慎不可再攻也,以粪燥为无湿矣。
8.再人之体,脘在腹上,其地位处于中,按之痛,或自痛,或痞胀,当用苦泄,以其入腹近也。
必验之于舌:或黄或浊,可与小陷胸汤或泻心汤,随证治之;或白不燥,或黄白相兼,或灰白不渴,慎不可乱投苦泄。
治疗血热的最佳方法
治疗血热的最佳方法
血热是中医中一种病理状态,常见于中暑、疟疾等疾病,表现为发热、口干、咽燥、皮肤干燥等症状。
治疗血热,中医认为应根据病因病机进行辨证施治。
一般来说,中医治疗血热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中药饮片
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原则,病人的体质、症状等不同,医师会对症下药,选择适合其的中药。
比如,感觉头热可以服用薄荷,感觉口渴可以服用枸杞或生地黄等。
2.中医针灸
针灸可以通过调理人体气血,协调阴阳,起到治疗血热的效果。
一些经脉与穴位也有预防和治疗血热的功效。
3.推拿按摩
推拿按摩可以促进身体内的气血运行,相对缓解血热状态,同时还有助于刺激人体抗病能力,从而加快血热的恢复。
4.中西医结合
在某些情况下,西医药物也可以起到治疗血热的效果。
中西结合可以使疗效更好,常见的药物如阿莫西林等。
总的来说,治疗血热既要根据病因病机施治,又要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
因此,在治疗血热时,最好由专业的医师根据病人的症状进行辨证论治。
21 阳明病变证-血热证
有久瘀血, 有久瘀血,
有蓄血---瘀血 有蓄血 瘀血 ---血 瘀
辨阳明腑实与有瘀血的证治
(原文 原文257/P254) 原文
脉证: 无表里证:无恶寒、 脉证: 无表里证:无恶寒、头痛等太阳表证
病 人
脉 证 治: 治: :
亦无腹满谵语等阳明里证 发热七八日:邪已入里 发热七八日: 热 ----里热 里热 已 ( ) --脉 实 血热 脉
病 人
阳
辨阳明热邪深入血分致衄
(原文 原文202/P253) 原文
阳 明 病
口燥---阳明热盛, 口燥 阳明热盛,口燥渴饮 阳明热盛 但欲漱水---口中燥热 口中燥热, 但欲漱水 口中燥热,漱水即解 不欲咽---热入血分 热入血分, 不欲咽 热入血分,营气上潮 衄----血热 衄 血热 , 阳
(续前 续前) 续前
下后变证: 脉数不解----气分热去 气分热去, 下后变证: 脉数不解 气分热去,血热未除 合热----血热胃燥, 合热 血热胃燥,合邪化热 血热胃燥 消谷善饥-- 热能消谷, 消谷善饥 -- 热能消谷,谷消则饥 至六七日不大便者-- 血分之热 血分之热, 至六七日不大便者 --血分之热,侵入肠胃 有瘀血---邪热入肠, 有瘀血 邪热入肠,血瘀凝滞 邪热入肠 治 疗:宜抵当汤----逐瘀通便 宜抵当汤 逐瘀通便
承上条论下后便脓血的变证
(原文 原文258/P254) 原文
阳明血热证 (小结)
伤阳络---衄血(202/227) 伤阳络 衄血( 衄血 ) 伤阴络----便脓血 便脓血( 伤阴络 便脓血(258) ) 入血室---下血 谵语( 下血、 入血室 下血、谵语(216) ) 蓄血----屎硬易出 色黑,其人喜忘(237) 屎硬易出, 蓄血 屎硬易出,色黑,其人喜忘 发热,消谷喜饥,不大便( 发热,消谷喜饥,不大便(257) )
唐容川的《血证论》
唐容川的《血证论》《血证论》为清末唐容川所著,是一部论治血证的专书。
该书论述血证的病机和治法颇多创见,多少年来,得到了中医临床工作者的普遍重视。
血证的治法,如吐血、呕血、咯血、唾血、咳血、鼻衄、脑衄、目衄、耳衄、齿衄、舌衄、大衄、汗血、血箭、血痣、血瘙、疮血、创血、跌打血、便血、尿血、经血、产血等的治疗,那是大夫的事情。
我们要解决的,是“未病”;我们要了解的,是这些血证的成因。
能够认清亚健康的状态,能够认清疾病成因,就能够自我调节,从而避免生病。
这是我学习唐容川《血证论》的动机。
在气、血、水、火的相互关系方面,祖国医学早有许多指导临床实践的论述。
替如朱丹溪“气有余便是火”的论述,张志聪“血乃中焦之汁”的观点,说明了气、火同源和水、血同源的生发关系。
又有“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水、火既济”,“水、火不济”等,说明了气血之间,水火之间相互制约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但是水、气之间,血、火之间存在的生发关系,长期以来却被人们所忽视。
唐宗海《阴阳水火气血论》一文,在这方面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总结。
他认为水即化气”,“气与水本属一家,治气即是治水,治水即是治气”。
又认为:“火即化血”,“血与火原一家治火即是治血”。
他列举了大量临床实例,证明上述论点。
他举出太阳之气不达,在外则汗不得出,在内则痰饮交动;又举出水阴不足,上可形成痰咳(肺气不宣、下可形成闭结 (腑气不通用以说明气、水相互致病的道理。
唐宗海《男女异同论》一文认为,在脐下,男子有丹田,女子有血室,二者均为气血的总会。
女子的气入血室,可从血化为月信;男子的血入丹田,可从气化为肾精。
女子主血,月信色赤;男子主气,肾精质清。
血、火同源,月信多火;气、水同源,肾精多水。
但阴中有阳,故月信中亦有水;阳中有阴,故肾精中亦有血。
因此月信属血而非纯血,肾精属水而非纯水。
作者把气、血、水、火的概念溶铸于男女生理异同的机理中,给临床辨证施治提供了有利条件。
更重要的是上述说理都是以临床实践为依据的,因此,这种观点尽管在论证方法上,仍然采用比较朴素的方法,但对祖国医学基本理论的补充,具有重要意义。
血证论》[清]唐容川(公元1884年)
血证论》[清]唐容川(公元1884年)回答于2022-04-09吐衄便漏。
其血无不离经。
凡系离经之血。
与荣养周身之血。
已睽绝而不合。
其已入胃中者。
听其吐下可也。
其在经脉中。
而未入于胃者。
急宜用药消除。
或化从小便出。
或逐从大便出。
务使不留。
则无余邪为患。
此血在身。
不能加于好血。
而反阻新血之化机。
故凡血证。
总以去瘀为要。
世谓血块为瘀。
清血非瘀。
黑色为瘀。
鲜血非瘀。
此论不确。
盖血初离经。
清血也。
鲜血也。
然既是离经之血。
虽清血鲜血。
亦是瘀血。
离经既久。
则其血变作紫血。
譬如皮肤被杖。
血初被伤。
其色红肿。
可知血初离经。
仍是鲜血。
被杖数日。
色变青黑。
可知离经既久。
其血变作紫黑也。
此血在经络之中。
虽已紫黑。
仍是清血。
非血块也。
是以能随气营运。
走入肠胃。
吐下而出。
设在经络之中。
即是血块。
如何能走入肠胃耶。
至于血块。
乃血入肠胃。
停留片时。
立即凝结。
观宰割猪羊。
滴血盆中。
实时凝结。
便可知矣。
故凡吐衄。
无论清凝鲜黑。
总以去瘀为先。
且既有瘀血。
便有瘀血之证。
医者按证治之。
无庸畏阻。
瘀血攻心。
心痛头晕。
神气昏迷。
不省人事。
无论产妇及吐衄家。
有此证者。
乃为危候。
急降其血。
而保其心。
用归芎失笑散。
加琥珀朱砂麝香治之。
或归芎汤调血竭乳香末。
亦佳。
瘀血乘肺。
咳逆喘促。
鼻起烟煤。
口目黑色。
用参苏饮。
保肺去瘀。
此皆危急之候。
凡吐血实时毙命者。
多是瘀血乘肺。
壅塞气道。
肺虚气促者。
此方最稳。
若肺实气塞者。
不须再补其肺。
但去其瘀。
使气不阻塞。
斯得生矣。
葶苈大枣汤。
加苏木蒲黄五灵脂童便治之。
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
则周身作痛。
以其堵塞气之往来。
故滞碍而痛。
所谓痛则不通也。
佛手散。
加桃仁红花血竭续断秦艽柴胡竹茹甘草酒引。
或用小柴胡。
加归芍丹皮桃仁荆芥。
尤通治内外之方。
义较稳。
瘀血在上焦。
或发脱不生。
或骨膊胸膈顽硬刺痛。
目不了了。
通窍活血汤治之。
小柴胡汤。
加归芍桃仁红花大蓟。
亦治之。
瘀血在中焦。
则腹痛胁痛。
腰脐间刺痛着滞血府。
逐瘀汤治之。
小柴胡汤。
加香附姜黄桃仁大黄。
阳明病篇:血热证(1)
阳明病篇:血热证(1)接上篇:湿热发黄证(11)“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这是阳明经脉血分有热。
阳明气分有热的话,热迫使津液外越,就可以出现渴而能饮,我们在讲白虎加人参汤适应证的时候,提到“大烦渴不解”,“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那是气分有热,伤津耗液特别明显,热迫津液,有大汗出,所以他口渴而能饮。
可是,现在热在血分,热在阴分。
热一旦入血分,一旦入阴分,这个热邪就是内收内敛,它伤津就不重了。
所以他仅仅是口干燥,并不想喝水,“但欲漱水不欲咽”,仅仅是口干燥,更何况热在阴分,热在血分,热蒸血分的津液,他甚至根本就一点也不想喝水。
因为热在血分,则热迫血妄行,就可能出现鼻衄。
为什么出现鼻衄呢?因为阳明经起于鼻子的两旁,所以阳明经热,迫血妄行的话,可能也会出现鼻衄。
227条:“脉浮,发热”,是邪在表,口干鼻燥,是邪在阳明经。
把“脉浮和发热”、“口干和鼻燥”联合起来看,这是邪在阳明经脉。
当然,邪在阳明经表同样有脉浮,同样有发热,这就是我们以前曾经提到过的、那个葛根汤的适应证之一、阳明经表受邪。
“能食”,提示了阳明之腑没有燥结。
这是阳明经脉有热,热迫血妄行,那就可能出现鼻衄。
太阳有表邪,可以通过鼻衄作解。
阳明有热,它不是鼻衄作解,而是热迫血妄行的一个症状表现,这点我们应当区别。
太阳有表邪,出现鼻衄,这很有可能是自衄作解的一种变化,随着衄血,头痛身痛减轻了,发烧退了,然后这个衄血会自然解除。
而阳明经有热出现的这个鼻衄,是热迫血妄行的一种病理表现,它不是自衄作解。
216条的热入血室证,我们放到少阳病篇,最后那个附中热入血室证的时候,一起来讨论。
237条的阳明蓄血证,我们已经在阳明实证那一篇里头讨论过了。
257、258条是两个自学的条文,这样的话,关于阳明病辨证的这部分内容,我们就谈完了。
下面,我们看阳明病的辩证论治的辩证,看阳明病的辩证,辨中风,辨中寒。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
不能食,名中寒。
中医药治疗银屑病的研究进展
杂志,1998,25(12):5701[5] 王秀英1辨证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15例[J ]1四川中医,2000,18(11):341[6] 王岩,吴效科1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药研究近况[J ]1中医药信息,2006,23(5):30-321[7] 刘冠春1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48例临床观察[J ]1现代中医,2005,25(5):371[8] 张莉莉,刘金星1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现状[J ]1甘肃中医,2007,20(3):31-331[9] 梁雪芳1司徒仪主任诊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经验[J ]1天津中医,2002,19(3):7111[10] 周惠芳1补肾化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34例[J ]1吉林中医药,1997,(5):1711[11] 杨渐1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50例[J ]1陕西中医,2001,22(6):321[12] 马晓玲1化瘀散结法灌肠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85例[J ]1陕西中医,2004,(5):416-4171[13] 金利民1补肾活血、通腑散结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60例[J ]1中国中医急症,2000,9(6):2901[14] 熊运碧,祝育德1低频治疗仪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致痛经的疗效观察[J ]1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13(3):23-241[15] 苏颖1张丽蓉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经验[J ]1天津中医杂志,2000,17(2):2-31[16] 侯英慧,陈莹1中西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进展[J ]1辽宁中医杂志,2005,32(4):377-3781[17] 丁哲,丁岩1耳穴贴压治疗痛经68例[J ]1中国民间疗法,2004,12(11):18-191[18] 阮继源,汪慧敏1隔药饼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46例[J ]1实用中医药杂志,2001,17(3):191[19] 陈德甫,吴宁芬,狄文1子宫内膜异位症用雷公藤多甙治疗[J ]1上海中医药杂志,1994,(9):61[20] 杨文娟,张建青1雷公藤片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120例[J ]1江苏中医,1997,18(9):221中医药治疗银屑病的研究进展王松岩,杨素清,王玉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摘 要: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单方治疗,外治法及其他疗法等几方面阐述了中医对银屑病近10年来的研究进展,说明了中医在银屑病辨证论治和基于各种证型的基础之上的各家的复方和单方中药的应用情况,说明中医药治疗银屑病具有疗效确定、延长缓解期、副作用小等特点。
血热证条文
阳郁出血:4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
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
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
麻黄汤主之。
47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55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56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
宜桂枝汤。
阳明衄血:227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
202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少阴:293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294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
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厥阴:334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不痹。
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
便脓血者,其喉为痹。
339伤寒热少微厥,指头寒,嘿嘿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
341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
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356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357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
麻黄升麻汤主之。
371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373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误治: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变证:111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
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
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
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
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
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114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
血证论-唐容川
血证论清·唐容川卷一阴阳水火气血论人之一身,不外阴阳,而阴阳二字,即是水火,水火二字,即是气血,水即化气,火即化血,何以言水即化气哉,气着于物,复还为水,是明验也,盖人身之气,生于脐下丹田气海之中,脐下者肾,与膀胱水所归宿之地也,此水不自化为气,又赖鼻间吸入天阳,从肺管引心火,下入于脐之下,蒸其水使化为气,如易之坎卦,一阳生于水中,而为生气之根,气既生,则随太阳经脉为布护于外,是为卫气,上交于肺,是为呼吸,五脏六腑,息以相吹,止此一气而已,然气生于水,即能化水,水化于气,亦能病气,气之所至,水亦无不至焉,故太阳之气达于皮毛则为汗,气挟水阴而行于外者也,太阳之气,上输于肺,膀胱贤中之水阴,即随气升腾,而为津液,是气载水阴而行于上者也,气化于下,则水道通而为溺,是气行水亦行也,设水停不化,外则太阳之气不达,而汗不得出,内则津液不生,痰饮交动,此病水而即病气矣,又有肺之制节不行,气不得降,因而癃闭滑数,以及肾中阳气,不能镇水,为饮为泻,不一而足,此病气即病水矣,总之气与水,本属一家,治气即是治水,治水即是治气,是以人参补气,以其生于北方,水中之阳,甘寒滋润,大生津液,津液充足,而肺金濡润,肺主气,其叶下垂,以纳气,得人参甘寒之阴,内具阳性,为生气化水之良品,故气得所补益焉,即如小柴胡,仲景自注云,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是通津液,即是和胃气,盖津液足,则胃上输肺,肺得润养,其叶下垂,津液又随之而下,如雨露之降,五脏戴泽,莫不顺利,而浊阴全消,亢阳不作,肺之所以制节五脏者如此,设水阴不足,津液枯竭,上则痿欬,无水以济之也,下则闭结。
制节不达于下也,外则蒸热,水阴不能濡于肌肤也,凡此之证,皆以生水为治法,故清燥救肺汤,生津以补肺气,猪苓汤,润利以除痰气,都气丸,补水以益肾气,即如发汗,所以调卫气也,而亦戒火攻以伤水阴,故用白芍之滋阴,以启汗原,用花粉之生津,以救汗液,即此观之,可知滋水即是补气,然补中益气汤,六君子,肾气丸,是皆补气之方也,何以绝不滋水哉,盖无形之水阴,生于下而济于上,所以奉养是气者也,此水则宜滋,有形之水质,入于口而化于下,所以传道是气者也,此水则宜泻,若水质一停,则气便阻滞,故补中汤,用陈朮以制水,六君子,用苓半以利水,贤气丸,亦用利水之药,以佐桂附,桂附以气药化水,苓泽即以利水之药以化气,真武汤尤以朮苓利水为主,此治水之邪,即以治气,与滋水之阴,即以补气者,固并行而不悖也,旦水邪不去,则水阴亦不能生,故五苓散去水邪,而即能散津止渴,并能发汗退热,以水邪去,则水阴布故也,然水阴不滋,则水邪亦不能去,故小柴胡通达津液,而即能下调水道,总见水行则气行,水止则气止,能知此者,乃可与言调气矣,何以言火即化血哉,血色,火赤之色也。
从血热论治玫瑰痤疮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年12月第31卷第6期JOURNAL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TCM2019Vol.31No.6从血热论治玫瑰座疮★邱桂荣“刘明强2梁育1(1.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昌330006;2.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330004)摘要:玫瑰座疮是一种以颜面隆突部位出现红斑、丘疹,伴干燥、瘙痒不适为主的皮肤病,该病以持久性的面部红斑为主要特点。
根据其皮疹特点,笔者从血热论治玫瑰座疮,论述玫瑰座疮的病因病机及治法治则。
关键词:玫瑰座疮%血热%清热凉血;凉血五花汤中图分类号:R275.9文献标识码:ATreating Roseacne from Blood HeatQIU Gui-rong1,LIU Ming-qiang2,LIANG Yu21.The Afiliated Hospital of Jiangxi University.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anchang330006,China;2.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oal Chinese Medicine,Nanchang330004,China.Abstract:Rosacea is a skin disease that presents erythema and papules on the protuberance of the face,accompanied by dry,itchy and uncomfortable.It is characterized by persistent facial erythema.According tc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ash,the authoe discusses the etiology and pathooenesis of rosacee as well as the rule of treat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lood-heat.Key words:Rosacee;Blood Heat;Clearing Heat and Cooling Blood;Lianyxue Wuhua Decoction玫瑰痤疮,临床上以颜面部阵发性潮红、持久性红斑、丘疹脓疱、肥大增生性改变为主要表现,好发于鼻部或鼻周部位,患者常伴有灼热、干燥、瘙痒等不适。
《血证论》_卷八_中医世家
《血证论》_卷八_中医世家卷八玉女煎熟地(五钱)石膏(三钱)知母(三钱)麦冬(三钱)牛膝(三钱)陈修园力辟此方之谬.然修园之所以短于血证者即此.可见夫血之总司在于胞室.而胞宫冲脉上属阳明.平人则阳明中宫化汁变血.随冲脉下输胞室.吐血之人.胞宫火动气逆.上合阳明.血随而溢.咳嗽不休.多是冲阳上合阳明.而成此亢逆之证.方用石膏知母.以清阳明之热.用牛膝以折上逆之气.熟地以滋胞宫之阴.使阳明之燥平.冲脉之气息.亢逆之证乃愈矣.景岳制此方.曾未见及于此.修园又加贬斥.而王士雄以为可治阴虚胃火齿痛之证.皆不知此方之关冲脉.有如是之切妙也.麦门冬汤治冲逆.是降痰之剂.此方治冲逆.是降火之剂.圣愈汤即四物汤加黄人参.参苏饮人参(五钱)苏木(四钱)治吐衄产后.跌打损伤.瘀血干肺.鼻起烟煤.面目茄色.盖谓肺金气足.则制节下行.血不独不能犯肺脏.而亦不能犯肺之气分也.今不独干犯气分.瘀血上行.并真犯肺脏.血者肝木所司.金气将绝.木乃敢侮之.肺气已敝.血乃得乘之.方取苏木秉肝木之气.色赤味咸以破血.是治肝以去肺之贼.而急用人参生津.调肺以补气.使肺气一旺.则制节自行.而血不得犯之矣.参附汤人参(一两)附子(八钱)人之元气.生于肾而出于肺.肺阴不能制节.肾阳不能归根.则为喘脱之证.用附子入肾以补阳气之根.用人参入肺以济出气之主.二药相济.大补元气.气为水之阳.水即气之阴.人参是补气之阴.附子是补水之阳.知此.则知一切补气之法.通脾泄胃汤黄柏(三钱)元参(三钱)防风(三钱)大黄(一钱)知母(三钱)炒栀子(三钱)石膏(三钱)茺蔚(三钱)此方乃通治眼目外瘴之方.借治目衄亦宜.方取诸品清热泻火.使火不上熏.则目疾自除.而防风一味.独以去风者治火.火动风生.去风则火势自熄.茺蔚一味.又以利湿者清热.湿蒸热遏.利湿则热气自消.通窍活血汤赤芍(三钱)川芎(一钱)桃仁(三钱)红花(一钱)老葱(三钱)生姜(三片)大枣(三枚)麝香(少许)黄酒(一杯)大枣姜葱散达升腾.使行血之品.达于巅顶.彻于皮肤.而麝香一味.尤无所不到.以治巅顶胸背.皮肤孔窍中瘀血.诚有可取.王清任医林改错.论多粗舛.而观其一生所长.只善医瘀血.此汤亦从小调经套来.故可采.防风通圣散大黄(钱半)芒硝(三钱)防风(三钱)荆芥(二钱)麻黄(一钱)炒栀子(三钱)白芍(三钱)连翘(一钱)川芎(一钱)当归(三钱)甘草(一钱)桔梗(二钱)石膏(三钱)滑石(三钱)薄荷(一钱)黄芩(三钱)白术(三钱)吴鹤皋曰.防风麻黄.解表药也.风热之在皮肤者.得之由汗而泄.荆芥薄荷.清上药也.风热之在巅顶者.得之由鼻而泄.大黄芒硝.通利药也.风热之在肠胃者.得之由后而泄.滑石栀子.水道药也.风热之在决渎者.得之由溺而泄.风注于膈.肺胃受邪.石膏桔梗.清肺胃药也.而连翘黄芩.又所以祛诸经之游火.风之为患.肝木主之.川芎归芍.和肝血也.而甘草白术.所以和胃气而健脾.此方除硝黄名双解散.谓表里两解.营卫俱和也.本方名通圣散.极言功用之妙耳.余按此方.治表里实热.外无汗.内便坚之症.无论何证.通治一切.亦不但治中风也.千金苇茎汤苇茎(五钱)苡仁(三钱)桃仁(三钱)瓜瓣(即冬瓜仁三钱)瓜蒂散甜瓜蒂(三钱)赤小豆(三钱)为末.香豉汤下.上二方.皆取破泄宣吐.虚人勿服.白散方贝母(三钱)巴豆(炒黑一钱)桔梗(三钱)共为末服一字.在膈上则吐.在膈下则泻.不泻.进热粥.泻不止.进冷粥.人参清肺汤人参(三钱)阿胶(二钱)地骨皮(三钱)知母(三钱)乌梅(三枚)甘草(一钱炙)大枣(三枚)桑白皮(三钱)粟壳(一钱)杏仁(三钱)治肺虚咳嗽喘急吐血下血等症.方取参草大枣.补土生金.以保定其肺.阿胶知母.佐其滋润.骨皮桑皮.泻其火热.肺为司气之脏.肺中清润.则气自下降.而得其敛藏之性.痰血不得干之也.再用杏仁以利之.乌梅粟壳以收之.总使肺得其制节.斯无诸病矣.此与太平丸.保和汤.紫菀散.人参泻肺清燥救肺诸汤.相为表里.用者可以推类尽致.宁肺桔梗汤桔梗(二钱)贝母(三钱)当归(三钱)栝蒌霜(三钱)黄(四钱)枳壳(一钱)甘草(一钱)防己(二钱)百合(三钱)桑白皮(三钱)苡仁(三钱)知母(三钱)五味子(一钱)地骨皮(三钱)杏仁(三钱)葶苈子(二钱)生姜(三钱)治肺痈.无论已溃未溃.及肺胀等症.补泻兼行.使痰火血气脓水.俱从下泄.而肺以安宁.丹皮汤丹皮(三钱)栝蒌(三钱)桃仁(三钱)朴硝(二钱)大黄(一钱)内痈.乃热毒结血而成.毒去其血热亦随去.栝蒌以解气结.桃仁丹皮以破血结.硝黄兼下气血之结.结除而痈自去矣.赤豆薏苡汤赤豆芽(三钱)苡仁(三钱)防己(二钱)甘草(一钱)脓者.血化为水也.故排脓之法.总不外破血利水.赤豆芽.入血分以疏利之.助其腐化.苡仁防己.即从水分排逐其脓.甘草调和数药.使得各奏其效.此为治痈脓大法门.方未能尽载.从此可以类推.人参固本汤人参(三钱)熟地(三钱)生地(三钱)白芍(三钱)天冬(三钱)五味(五分)知母(二钱)陈皮(三钱)麦冬(三钱)炙草(一钱)此方滋养肺胃.兼输肾水.名曰固本.谓胃肺之本.肺为肾之本.而肾又为生气之本.三脏互相灌溉.则根本固.而虚热清蒸咳喘回食诸症.自然不生.当归六黄汤生地(五钱)熟地(三钱)黄连(二钱)黄芩(三钱)黄柏(二钱)黄(五钱)当归(三钱)陈修园曰.阴虚火扰之汗.得当归地黄之滋阴.又得黄连黄芩之泻火.则蒸汗之本治矣.此方之妙.全在苦寒.寒能胜热.而苦复能坚之.又恐过于苦寒.伤其中气.中者阴之守也.阴虚则火愈动.火愈动则汗愈出.尤妙在大苦大寒队中.倍加黄.领苦寒之性.尽达于表.以坚汗孔.不使留中为害.谨按修园此论皆是.惟言黄领苦寒之性.尽达于表.不使留中为害.则差毫厘.盖药之救病.原于偏寒偏热.治偏寒偏热之病.自必用偏寒偏热之药.此方大治内热.岂寒凉之药.能尽走皮肤.而不留中者.况黄是由中以托外之物.非若麻黄直透皮毛.而不留中也.吾谓内热而蒸为汗者.此为对症.如果外热.而内不利寒凉药者.则归脾汤.当归补血汤.加减可也.凉血地黄汤生地(四钱)当归(三钱)甘草(钱半)黄连(二钱)炒栀子(一钱)元参(三钱)黄芩(二钱)此方纯是凉心.血者.心之所生.凉心即是凉血.田螺捻子田螺(三枚)冰片(五分)白砒(五分)砂(一钱)捣和米糊为捻子.能化腐去瘀肉.枯血痣用处少.仙方活命饮穿山甲(三片)皂荚刺(一钱)当归尾(二钱)草节(一钱)乳香(二钱)金银花(二钱)赤芍药(二钱)天花粉(二钱)没药(二钱)防风(三钱)贝母(二钱)白芷(二钱)陈皮(二钱)黄酒(少许)此方纯用行血之药.加防风白芷.使达于肤表.加山甲皂刺.使透乎经脉.然血无气不行.故以陈皮贝母.散利其气.血因火而结.故以银花花粉.清解其火.为疮症散肿之第一方.诚能窥及疮由血结之所以然.其真方也.第其方乃平剂.再视疮之阴阳.加寒热之品.无不应手取效.托里消毒散皂荚刺(二钱)甘草(二钱)桔梗(二钱)白芷(三钱)川芎(一钱)黄(三钱)金银花(三钱)当归(三钱)白芍(三钱)白术(三钱)人参(三钱)云苓(三钱)疮之结肿.血凝也.疮之溃脓.血化为水也.夫血与毒.结而不散故凝.凝则气阻而为痛.欲去其凝.仍是以气制之.使气与血战.以阳蒸阴.则阴血从阳化而为水.水即气也.气化则为水.此化脓之说也.是方四君黄.大补中气.而以解毒和血之品.佐其变化.为助气战血之大剂.本此意以加减进退.则得之矣.麦冬养荣汤人参(三钱)麦冬(三钱)五味(一钱)当归(三钱)白芍(三钱)生地(三钱)知母(二钱)陈皮(三钱)黄(三钱)甘草(一钱)壮火食气.则气热而血失所养.故用麦冬知母以清火.火清气平.则阳不乘阴.血于是安.故亦名养荣.人参养荣汤.所以用远志桂尖者.助心火以化血.此汤所以用知母麦冬者.清胃火以宁血也.大枫丹大枫子肉(三钱)土硫黄(二钱)枯矾(一钱)明雄(二钱)共为末.灯油调.搽癣痒各疮.黎洞丸三七(一钱)大黄(一钱)阿魏(一钱)儿茶(一钱)竹黄(一钱)血竭(三钱)乳香(三钱)没药(三钱)雄黄(二钱)羊血(心血二钱)冰片(少许)麝香(少许)牛黄(三分)藤黄(二分)消瘀定痛.降气止血.各药气味形质.皆精气所结.非寻常草木可比.故能建大功.当归地黄汤当归(五钱)熟地(四钱)川芎(一钱)白芍(三钱)防风(三钱)白芷(三钱)本(二钱)细辛(五分)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无论热风寒风.风总属阳.天地之噫气.常以肃杀而为心.犯人血分.则为痛为肿.为强硬.血行.则风在血分者.随之而行.故治风先治血也.方取四物汤.补血以为去邪之本.而加祛风之药.以令邪外出.法浅而易效.头目顶脊诸风.可以治之.防风芎归汤生地(五钱)当归(三钱)川芎(一钱)甘草(一钱)防风(三钱)补血祛风.药无多而义易见.加减得宜.尤效.化腐生肌散儿茶(一钱)乳香(二钱)没药(二钱)血竭(二钱)三七(一钱)冰片(少许)麝香(少许)去瘀血.即是化腐之法.干水.即是提脓之法.活血.即是生肌之法.方主化腐去瘀.欲提脓者.加枯矾龙骨.欲生肌者.加珍珠人参.识透立方之意.则加减可以随人.乌梅丸黄柏(二钱)黄连(八钱)桂枝(二钱)附子(二钱)细辛(二钱)当归(二钱)花椒(二钱)人参(二钱)乌梅(十枚)干姜(三钱)共为末.蜜捣千椎为丸.米饮下.温肝敛木.化虫止利.真神方也.橘核丸橘核(三钱)吴萸(二钱)香附(三钱)楝子(三钱)楂核(三钱)荔核(三钱)小茴(二钱)共为细末.寒食面为丸.淡盐汤送下.治小腹疝痛结气等证.当归导滞汤大黄(一钱)当归(三钱)麝香(少许)丹皮(三钱)桃仁(三钱)红花(一钱)白芍(三钱)乳香(三钱)没药(三钱)生地(三钱)桂枝(三钱)柴胡(二钱)黄芩(三钱)枳壳(一钱)甘草(一钱)跌打损伤.内外瘀血.以此汤行之.此通窍活血.桃仁承气.小柴胡.小调经诸汤之义.参看自明.不须赘说.十味参苏饮人参(三钱)紫苏(三钱)半夏(三钱)云苓(三钱)陈皮(二钱)桔梗(二钱)前胡(二钱)葛根(二钱)枳壳(一钱)甘草(一钱)生姜(三片)肺之气生于胃.故用甘草人参.补胃生津以益肺.肺气旺.则能上行.外达内输.下降而不郁矣.故凡治肺之方.类以人参为主.然能补津生气.而不能治气之郁也.风寒外束.则气蕴于内.不能上行外达.故用紫苏前胡粉葛生姜.以发散之.痰饮内停.则气逆于上.不能内输下降.故用夏苓桔枳陈皮.以渗降之.合计此方.乃疏散风寒.降利痰水之平剂.而咳血衄血气喘之症.及跌打血蕴气分.皆借用之.亦借疏利之功.使郁滞去.而血自不遏.玉烛散生地(五钱)当归(三钱)川芎(二钱)白芍(三钱)朴硝(二钱)大黄(一钱)生姜(三片)治跌打瘀血.发渴身痛便闭.取四物以补调其血.而朴硝大黄.逐瘀去闭.妙在生姜一味.宣散其气.使硝黄之性.不徒直下.而亦能横达.俾在外在内之瘀.一并廓清.竹叶石膏汤淡竹叶(五钱)石膏(五钱)人参(二钱)甘草(一钱)麦冬(三钱)半夏(二钱)生姜(三片粳米(四钱)口之所以发渴者.胃中之火热不降.津液不升故也.方取竹叶石膏麦冬以清热.人参甘草粳米以生津.妙在半夏之降逆.俾热气随之而伏.妙在生姜之升散.俾津液随之而布.此二药.在口渴者.本属忌药.而在此方中.则转能止渴.非二药之功.乃善用二药之功也.黄土汤灶心土(三钱)甘草(一钱)白术(三钱)熟地(三钱)黄芩(二钱)阿胶(二钱)附子(钱半炮)血者.脾之所统也.先便后血.乃脾气不摄.故便行气下泄.而血因随之以下.方用灶土草术.建补脾土.以为摄血之本.气陷则阳陷.故用附子以振其阳.血伤则阴虚火动.故用黄芩以清火.而阿胶熟地.又滋其既虚之血.合计此方.乃滋补气血.而兼用温清之品以和之.为下血崩中之总方.古皆目为圣方.不敢加减.吾谓圣师立法.指示法门.实则变化随宜.故此方热症可去附子.再加清药.寒症可去黄芩.再加温药.赤小豆当归散赤小豆(三钱)当归(三钱)此治先血后便.即今所谓脏毒.与痔疮相似.故用当归以活血.用赤豆色赤入血分.发芽则能疏利血中之结.使血解散.则不聚结肛门.赤豆芽.又能化血成脓.皆取其疏利之功.痈脓故多用之.俱用浆水服.解毒汤大黄(一钱)黄连(三钱)黄芩(三钱)黄柏(二钱)栀子(炒三钱)赤芍(二钱)枳壳(一钱)连翘(一钱)防风(三钱)甘草(一钱)解毒者.谓解除脏毒也.脏毒由火迫结在肛门.故用泄火之药极多.其用白芍者.兼行其血.血行则火无所着.用枳壳者.兼行其气.气行则火自不聚.而火势之煽.每扶风威.故以防风去风以熄火.且防风上行外达.使火升散.则不迫结肛门.此即仲景白头翁汤之意.清胃散生地(三钱)当归(三钱)丹皮(三钱)黄连(二钱)升麻(一钱)甘草(一钱)方治脏毒.义取清火.而升麻一味.以升散为解除之法.使不下迫.且欲转下注之热.使逆挽而上不复下注.目疾口舌之风火.亦可借其清火升散以解.升麻与葛根黄芩汤相仿.槐角丸槐角(三钱)地榆(二钱)黄连(一钱)黄芩(三钱)黄柏(三钱)生地(三钱)当归(三钱)川芎(一钱)防风(二钱)荆芥(二钱)侧柏(二钱)枳壳(二钱)乌梅(三枚)生姜(一钱汁)世谓肠风下血.问肠何以有风.则以外风由肺伤入大肠.内风由肝煽动血分.方用清火和血之药.亦系通治血病之泛法.惟防风生姜.以祛外来之风.乌梅荆芥.以治内动之风.为肠风立法.本于仲景白头翁及葛根诸汤之意.葛根黄连黄芩汤葛根(三钱)黄连(二钱)黄芩(三钱)甘草(一钱)治协热下利便血等症.用芩连以清热.用葛根升散.使下陷之邪.仍达于上.出于表.则不迫协于下矣.喻嘉言治痢心得.逆流挽舟之法.仲景此汤.实该其意.能从此变化.而治痢思过半矣.龙胆泻肝汤木通(一钱)泽泻(二钱)柴胡(二钱)车前子(三钱)生地黄(三钱)甘草(钱半)当归(三钱)黄芩(三钱)炒栀子(二钱)龙胆草(二钱)泻青丸龙胆草(三钱)大黄(一钱)川芎(一钱)当归(三钱)羌活(一钱)炒栀子(二钱)防风(二钱)竹叶(一钱)济生乌梅丸僵蚕(三钱)乌梅(五枚)醋丸脏连丸熟地(五钱)山萸(三钱)山药(三钱)云苓(三钱)泽泻(三钱)丹皮(三钱)黄连(二钱)入猪大脏肠内.同糯米蒸熟.去米.捣肠与药为丸.淡盐汤下.断红丸鹿茸(三钱)附子(二钱)当归(五钱)续断(三钱)黄(五钱)阿胶(三钱)侧柏叶(三钱)醋丸地榆散地榆(三钱)当归(四钱)白芍(三钱)黄芩(三钱)黄连(钱半)炒栀子(二钱)犀角(一钱)薤白(二钱)地榆治下血.薤白治后重逼胀.余药乃凉血常品.四逆散柴胡(三钱)枳壳(二钱)白芍(三钱)甘草(钱半)四肢厥冷.谓之四逆.仲景四逆汤.皆用温药.乃以热治寒之正法.至四逆散.则纯用清疏平和之品.亦能治四肢厥冷.何也.盖虚寒固有四症.亦有热遏于内.不得四达.而亦四逆者.实热内伏.热深厥亦深.非芩连大黄不克.虚热内伏.非玉烛散玉女煎不退.若是腠理不和.遏其阳气.则但用四逆散.枳壳甘草.解中土之郁.而白芍以调其内.柴胡以达于外.斯气畅而四肢通.自不冷厥矣.此汤与小柴胡转输外达相似.又疏平肝气.和降胃气之通剂.借用处尤多.五苓散白术(三钱)云苓(三钱)猪苓(三钱)泽泻(三钱)桂枝(三钱)仲景此方.治胸满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而用桂枝入心以化胸前之水结.余皆脾胃中州之药.使中上之水得通于下.则小便利.散于上则口渴除.达于外则身热解.今遇小便不利.便用五苓散.虽去桂入膀胱化气.然桂实心肝之药.火交于水.乃借治法.不似附子台乌.本系膀胱正药也.且阴水可用.而阳水绝不可用.平胃散胃苓汤.即此方合五苓散也.浓朴(二钱)陈皮(二钱)苍术(三钱)甘草(钱半)石莲汤人参(钱半)黄芩(三钱)黄连(二钱)石莲(即莲米有黑壳者三钱)胃火甚.则拒格不纳食.用芩连以清火.用人参石莲以补胃.故治噤口不食.大清凉散木通(一钱)泽兰(二钱)车前子(三钱)甘草梢(一钱)白僵蚕(三钱)金银花(二钱)蝉蜕(五钱)全蝎(一钱)川黄连(二钱)炒栀子(三钱)五味子(五钱)龙胆草(二钱)当归(三钱)生地(三钱)天门冬(三钱)麦门冬(三钱)牡丹皮(三钱)黄芩(三钱)知母(三钱)黄酒(三钱)蜂蜜(三钱)童便(一杯)泽泻(三钱)诸药清热利水.使瘟毒伏热.从小便去.妙三虫引药及酒达于外.使外邪俱豁然而解.是彻内彻外之方.左归饮熟地(八钱)山药(三钱)枸杞(三钱)甘草(钱半)茯苓(四钱)山萸(三钱)难经谓左肾属水.右肾属火.景岳此方.取其滋水.故名左归.方取枣皮酸以入肝.使子不盗母之气.枸杞赤以入心.使火不为水之仇.使熟地一味.滋肾之水阴.使茯苓一味.利肾之水质.有形之水质不去.无形之水阴.亦不生也.然肾水实仰给于胃.故用甘草山药.从中宫以输水于肾.景岳方多驳杂.此亦未可浓非.血府逐瘀汤当归(三钱)生地(三钱)桃仁(三钱)红花(一钱)枳壳(一钱)赤芍(三钱)柴胡(二钱)桔梗(二钱)川芎(一钱)牛膝(二钱)甘草(一钱)王清任着医林改错.论多粗舛.惟治瘀血最长.所立三方.乃治瘀活套方也.一书中惟此汤歌诀.血化下行不作痨句.颇有见识.凡痨所由成.多是瘀血为害.吾于血症诸门.言之綦详.并采此语以为印证.膈下逐瘀汤五灵脂(三钱)当归(三钱)川芎(一钱)桃仁(三钱)赤芍(二钱)乌药(二钱)牡丹皮(三钱)玄胡(二钱)甘草(一钱)香附(三钱)红花(一钱)枳壳(一钱)王清任立方.即当芎失笑散意.治中下焦瘀血可用.王清任极言瘀血之证最详.而所用药则仍浅近.然亦有可用云.土瓜根汤桂枝(三钱)白芍土瓜根虫(各等分)大黄甘遂汤大黄(二钱)甘遂(一钱)阿胶(二钱)大黄下血.甘遂下水.君阿胶滋水与血以补之.泻不伤正.水血交结者.须本此法治之.代抵当汤大黄(一钱酒炒)莪术(一钱)山甲珠(三片)红花(一钱)桃仁(三钱)丹皮(三钱)当归(三钱)牛膝(二钱)夜明砂(三钱)山甲攻血.夜明砂是蚊被蝙蝠食后所化之粪.蚊食人血.蝙蝠食蚊.故粪能去血.啮死血.余药破下.务使瘀血不留.化滞丸巴豆(一钱去油)三棱(二钱)莪术(二钱)青皮(一钱)陈皮(一钱)黄连(三钱)半夏(三钱)木香(二钱)丁香(一钱)蜜丸.攻一切寒热气滞之积.大黄虫丸大黄(一钱)黄芩(二钱)甘草(一钱)桃仁(三钱)杏仁(三钱)白芍(二钱)干漆(一钱)虻虫(一钱)水蛭(三钱)虫(二钱)蛴螬(二钱)地黄(二钱)蜜丸酒服.治干血痨.旧血不去.则新血断不能生.干血痨.人皆知其极虚.而不知其补虚正是助病.非治病也.必去其干血.而后新血得生.乃望回春.干血与寻常瘀血不同.瘀血尚可以气行之.干血与气相隔.故用啮血诸虫以蚀之.金蟾丸干虾蟆(三钱)胡黄连(二钱)鹤虱(二钱)雷丸(二钱)芦荟(二钱)肉豆蔻(二钱)苦楝根(二钱)芜荑(二钱)雄黄(二钱)治小儿疳虫.男子湿热所生之痨虫.以此杀之.夫痨虫有二.血化之虫.灵怪难治.必用鳖甲鳗鱼獭肝百部麝香诸灵药.而再加和血之品.以除其根.乃能克之.湿热之虫蠢而易治.用此方.即仿乌梅丸之意.而妙在干虾蟆.雄黄亦灵药.故治虫最效.白头翁汤白头翁(三钱)甘草(二钱)阿胶(三钱)青皮(三钱)黄连(三钱)黄柏(三钱)清风火.平肝治痢.移尸灭怪汤山萸肉(三钱)人参(三钱)当归(三钱)虻虫(一钱)水蛭(一钱)晚蚕砂(三钱)乳香(三钱)蜜丸日服三次.共重一两.七日而传尸之虫灭迹.夫痨虫者.瘀血所化也.死而传染家人.亦染于血分.聚血为巢.生子蚀血.故虻虫水蛭.下血即能下虫.此乃治虫之根.而蚕砂乳香枣皮.又以味杀之.人参当归则助正气以祛邪.为攻补兼施之法.辨症奇闻论.皆循末忘本.惟此丸能知血化为虫之所以然.而其自注.却未能及此.毋亦象罔乃得元珠哉.紫参汤紫参(三钱)甘草(八钱)先煮紫参.后入甘草.温服.当归四逆汤当归(三钱)白芍(三钱)桂枝(二钱)细辛(一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木通(一钱)治手足痹痛寒冷.抵当汤大黄(二钱)桃仁(三钱)虻虫(三钱)水蛭(三钱)琥珀散琥珀(一钱)三棱(一钱)莪术(一钱)丹皮(二钱)肉桂(一钱)延胡索(一钱)乌药(一钱)当归(三钱)赤芍(三钱)生地(三钱)刘寄奴(三钱)方主行气下血.使经通而石瘕去.叶氏养胃汤麦冬(三钱)扁豆(三钱)玉竹(三钱)甘草(一钱)沙参(三钱)桑叶(三钱)清平甘润.滋养胃阴.在甘露饮救肺汤之间.脾约丸麻仁(三钱)白芍(三钱)大黄(一钱)枳壳(一钱)浓朴(二钱)杏仁(三钱)为末.蜜丸.润利大便.三物汤浓朴(二钱)枳壳(一钱)大黄(一钱)附子汤附子(五钱炮)人参(三钱)白术(三钱)云苓(三钱)白芍(三钱)此仲景温肾之主剂.附子色黑大温.能补肾中之阳.肾阳者.水中之阳.泄水之阳者木也.故用白芍以平之.封水之阳者土也.故用白术以填之.水中之阳.恐水邪泛溢则阳越.茯苓利水.俾阳不因水而泛.阳斯秘矣.水中之阳.若无水津以养之.则阳不得其宅.故用人参以生水津.使养阳气.阳得所养.阳斯冲矣.六味左归.补肾阴以养气之法.都气丸.所以得名也.附子汤.肾气丸.补肾阳以生气化气之法.栀子豆豉汤栀子(五钱)淡豆豉(五钱)服后得吐为快.甘麦大枣汤大枣(五枚)甘草(三钱)小麦(五钱)三药平和.养胃生津化血.津水血液.下达子脏.则脏不燥.而悲伤太息诸证自去.此与麦门冬汤.滋胃阴以达胞室之法相似.亦与妇人乳少.催乳之法相似.乳多即是化血之本.知催乳法.则知此汤生津润燥之法.桃奴散肉桂(一钱)五灵脂(三钱)香附子(三钱)砂仁(一钱)桃仁(三钱)延胡索(三钱)桃奴(三钱)雄鼠屎(一钱)三一承气汤芒硝(三钱)大黄(二钱)枳壳(钱半)浓朴(二钱)甘草(一钱)攻下火结之通剂.都气丸熟地(五钱)山药(三钱)云苓(三钱)丹皮(三钱)山萸肉(三钱)泽泻(三钱)五味子(一钱)人身呼吸之气.司于肺而实根于肾.此气乃肾中一点真阳.而深赖肾中之水阴充足.涵阳气而潜藏于下.故气退场门鼻.则有津液.气着于物.则如露水.以气从水中出.水气足.故气亦带水阴而出.其纳入于肾也.有水封之.而气静秘.故肾水足者.其气细.龙能蛰.龟能息.世传仙术.有五龙蛰.有龟息.皆是敛气之法.即皆是保养肾水之法.气者水之所化.吾故有气.即是水之论.此丸用六味地黄汤.补水以保其气.利水以化其气.加五味收敛以涵蓄其气.则气自归元.而不浮喘.名曰都气.谓为气之总持也.肾气丸.为阳不足者立法.此丸为阴不足者立法.而皆以气得名.盖一是补阳以化气.一是补阴以配气.补中益气汤黄(三钱)人参(三钱)炙草(一钱)白术(三钱)当归(三钱)陈皮(一钱)升麻(一钱)柴胡(二钱)生姜(三钱)大枣(三枚)柯韵伯曰.阳气下陷阴中.谷气不盛.表症颇同外感.用补中之剂.得发表之品.而中益安.用益气之剂.赖清气之品.而气益倍.此用药相须之妙也.是方也.用以补脾.使地道卑而上行.亦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辑本段]疾病概述血热,是指热入血中,血行加速而异常的病理状态。
血热多由邪热入血所致,也可由于情志郁结,五志过极化火而导致血热。
亦称血分热。
即血分有热。
症见吐衄、咳咯、溺血,午后发热,女子月事先期而来,脉弦而数,法当凉血。
小儿发热证型之一。
《幼科全书》:“血热者,每日以午间发热,遇夜则凉,此心热也。
轻则导赤散,重则四顺饮治之。
”血热风燥型、血热风盛证,本证由于机体蕴热偏盛,时值青壮年,血气方刚之际,或因性情急燥,心绪烦扰(精神因素,心火内生;或因恣食鱼腥、辛辣之品,伤及脾胃,郁而化热;或复感风热邪气,均可致使血热内盛,热盛生风化燥,外发肌肤,出现红斑,丘疹为主症的证候。
相当于西医银屑病的进行期。
[编辑本段]疾病症状脏腑火热炽盛,热迫血分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以血液妄行,发热,甚者则神昏等为主要表现的证。
多因烦劳,恣食辛热,恼怒伤肝,房事过度等因素引起。
血之运行,有其常道,脏腑火热,内迫血分,络脉受伤,血不循常道而外溢。
故血热证以出血和热象为主要特征。
肺络伤则咳血,胃络伤则吐血,膀胱络伤则尿血,大肠络伤则便血;体表出血可见鼻衄、齿衄、舌衄,肌衄等。
妇女月经前期,经量过多也是血热的表现。
伴见心烦,面赤,口渴喜冷饮,舌红,脉弦数有力等热象见证。
血分火热炽盛,有内伤外感之别,以上论述的为内伤杂病中所见的血热证,外感病热入血分,见卫气营血辨证。
血热证治宜清热凉血,方如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
还可以去医院输点葡萄酸钙。
血热是热毒侵入血分,跑到血液里面去了,常发生在热带地区,或者是在非常热的环境中工作,或者是在炎热的季节,曝晒过度,或者是出汗过度,没有补充水分,久渴,失水,或者吃炒的、油炸等燥热性的食物,或者是服用一些兴奋剂,都可能导致血热。
血热的症状是血液热了之后,到处乱窜。
每个人都曾经有过血热的经验,只是不太记得而已。
每到了夏天,晒过太阳之后,血液在体内乱窜,弄得你坐立难安。
你通常会说,好热喔。
仔细的去感觉一下,就可以发现,皮肤由内而外有一点刺刺的感觉,那是热血妄行。
有些人的微血管比较脆弱,就在皮下出现一点一点的小红点。
那就是脾经对血管的调节不好,当热血窜到末稍的时候,血管就挡不住血液,以致血液就渗出来一点。
看上去,就是皮肤有斑疹。
在血热的情形下,即使是静脉流出来的血液,也是鲜红色的。
不像平常静脉的血液比较暗红。
早期,西洋有一位医生陪著工人搭船通过赤道,要到南非去工作。
那时候的船舱没有冷气设备,通过赤道时,很多工人病倒。
当时的治疗方式就是把静脉割开来放血,让血液流一点掉,症状就改善很多。
那就是血热造成的。
当时,他把静脉一割开来,看到血色鲜红,吓了一大跳,以为割到了动脉。
后来,他从这里面想到了物理学上有关热力学的一条定理,就是能量的转换,热能会转换成身体的内能。
从而得到物理学上一个认知。
还有心烦不安。
这时候一定很烦躁,坐立不安,一下子起来走走,一下子又坐下来。
舌绛,这时候的舌头是很红的。
再严重一点,就会谵狂,就是讲话不经过大脑,乱讲一通。
再更严重一点,就会昏迷,不省人事。
[编辑本段]临床表现初发或复发病不久。
皮疹发展迅速,呈点滴状、钱币状或混合状。
常见丘疹、斑丘疹、大小不等的斑片,潮红、鲜红或深红色。
散布于体表各处或几处,以躯干、四肢多见,亦可先从头面开始,逐渐发展至全身。
新皮疹不断出现,表面覆有银白色鳞屑,干燥易脱落,剥刮后有点状出血。
可有同形反应;伴瘙痒、心烦口渴。
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质红赤,苔薄黄或根部黄厚,脉弦滑或滑数。
血热炽盛病机,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一、热象:血热多属阳盛则热之实性、热性病机和病证、并表现出热象。
二、血行加速:血得热则行,可使血流加速,且使脉道扩张,络脉充血,故可见面红目赤,舌色深红(即舌绛)等症。
三、动血:在血行加速与脉道扩张的基础上,血分有热,可灼伤脉络,引起出血,称为“热迫血妄行”,或称动血。
四、扰乱心神:血热炽盛则扰动心神,心主血脉而藏神,血脉与心相通,故血热则使心神不安,而见心烦,或躁扰发狂等症。
[编辑本段]疾病治疗清血热方代表方剂清营汤和犀角地黄汤清营汤犀角生地黄麦冬玄参丹参竹叶心银花黄连连翘主治:温热病,热邪入血引起的身热夜甚,心烦失眠,或有谵语,或口渴,或发斑疹,舌绛而干,脉细数等。
功用:养阴清热,解毒透疹。
犀角地黄汤犀角生地黄丹皮赤芍主治:血热妄行引起的吐血,尿血,便血,斑疹颜色紫黑,或蓄血发狂,便色黑等。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犀角大青汤犀角大青叶栀子淡豆豉主治:热毒入血引起的高热神昏,斑疹颜色紫黑,舌绛起刺等。
功用:清热凉血,解毒透疹。
血瘀证凡离开经脉的血液不能及时排出和消散,而停留于体内,或血液运行不畅,瘀积于经脉或脏腑组织器官之内的均称为瘀血。
由瘀血内阻而引起的病证,称为血瘀证。
引起血瘀的原因有寒凝、气滞、气虚、外伤等。
[编辑本段]临床表现疼痛如针刺刀割,痛有定处而拒按,常在夜间加剧。
肿块在体表者,色呈青紫;在腹内者,坚硬按之不移,又称之为疤积。
出血反复不止,色泽紫暗,或大便色黑如柏油。
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口唇爪甲紫暗,或皮下紫斑,或肌肤微小血脉丝状如缕,或腹部青筋外露,或下肢青筋胀痛。
妇女常见经闭。
舌质紫暗,或见瘀斑瘀点,脉象细涩,总之以痛、紫、瘀、块、涩为特点。
[编辑本段]病机分析血瘀证以刺痛不移,拒按,肿块,出血,唇舌爪甲紫暗,脉涩等为辨证要点。
瘀血停积,脉络不通,气机阻滞,不通则痛,故疼痛剧烈,如针刺刀割,部位固定不移;因按压使气机更加阻滞,疼痛加剧而拒按;夜间阴气盛,阴血凝滞而更加疼痛,瘀血凝聚局部,日久不散,便成肿块,肿块在肌肤组织间,色呈青紫色;如果肿块在腹腔内部者,可以触及到坚硬有形的块状物,推之不动,按之疼痛,称之为疤积。
瘀血阻塞络脉,气血运行受阻,以致血涌络破而见出血。
由于瘀血停聚体内不除,堵塞脉络,或为再次出血的原因,故其出血特点是出出停停,反复不已;瘀血内阻,气血运行不畅,肌肤失养,因此面色黧黑,皮肤粗糙如鳞甲,甚至口唇爪甲紫暗。
瘀血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不一样,例如瘀阻皮下,则皮下见瘀斑;瘀阻肌表络脉,皮肤表面出现丝状如缕;瘀阻肝脉,则见腹部青筋外露;瘀阻下肢,则见小腿青筋隆起、弯曲,甚至蜷曲成团;瘀血内阻,新血不生,妇女可见经闭。
舌紫暗,脉细涩为瘀血常见之象。
基本概述阴虚发热;阳虚怕冷;血虚发燥;气虚无力中医名词。
指体内阴血亏损的病理现象。
可由失血过多,或久病阴血虚耗,或脾胃功能失常,水谷精微不能化生血液等所致。
由于气与血有密切关系,故血虚每易引起气虚,而气虚不能化生血液,又为形成血虚的一个因素。
血虚主症为面色萎黄.眩晕.心悸.失眠.脉虚细等。
《素问·举痛论》曰:“脉涩则血虚,血虚则痛”。
《经历杂论》曰:“风痛者,善走窜,痛无定处,血虚人多患此。
其脉浮大而缓……当填补血液”。
血虚至痛,多见于妇女。
[1]血虚:是血液失常的一种表现,是指血液生成不足或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一种病理状态。
引起血虚的原因很多,现分述如下:[编辑本段]病因失血过多:因外伤失血过多、月经过多,或其它慢性失血皆可造成血虚证。
由于出血过多,日久则导致瘀血内阻,脉络不通,一方面造成再出血,另一方面也影响新血的生成,继而加重血虚。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饥饱不调,嗜食偏食,营养不良等原因,均可导致脾胃损伤,不能化生水谷精微,气血来源不足,而导致血虚。
慢性消耗:劳作过度、大病、久病消耗精气,或大汗、呕吐下利等耗伤阳气阴液;劳力过度易耗伤气血,久之则气虚血亏;劳心太过,易使阴血暗耗,心血亏虚等,均可导致血虚。
[编辑本段]临床表现血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它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对全身各脏腑组织起着营养作用。
如果由于各种原因引起气血亏虚则可出现一系列的病证。
主要可归纳为脏腑失于濡养、血不载气两方面引起的病证。
脏腑失于濡养:一般表现为面色苍白、唇色爪甲淡白无华、头晕目眩、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皮肤干燥、头发枯焦,以及大便燥结,小便不利等。
血不载气:中医认为,血为气之母,气赖血以附,血载气以行。
血虚,气无以附,遂因之而虚,故血虚常伴随气虚,病人不仅有血虚的症状,而且还有少气懒言、语言低微、疲倦乏力、气短自汗等气虚症状。
血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它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在心肺之气共同作用之下,内至脏腑,外达筋骨,对全身各脏腑组织起着营养作用。
但如果由于各种原因引起气血亏虚则可出现一系列的病证。
主要可归纳为脏腑失于濡养、血不载气两方面引起的病证。
(1)脏腑失于濡养脏腑失于濡养一般表现为面色苍白,唇色爪甲淡白无华,头晕目眩,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皮肤干燥,头发枯焦,以及大便燥结,小便不利等。
由于心主血,肝藏血,所以临床上血虚主要表现在心肝二脏。
心血不足表现为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神志不安等。
肝血不足,不能上荣则面色无华,眩晕耳鸣,两目干涩,视物不清或雀目;不能濡养筋脉,则肢体麻木,筋脉拘急,肌肉 动;由于中医认为肝主筋,爪为筋之余,肝血不足,爪甲失养,枯薄脆裂。
中医五行学说认为,心为肝之子,肝为肾之子。
根据虚则补其母和阳生阴长的道理,在治疗时补心常兼补肝,补肝常兼滋肾。
在血虚较为严重的情况下,补血方内还常加入补脾肺之气的药物。
(2)血不载气中医认为,血为气之母,气赖血以附,血载气以行。
血虚,气无以附,遂因之而虚,故血虚常伴随气虚,病人不仅有血虚的症状,而且还有少气懒言、语言低微、疲倦乏力、气短自汗等气虚症状。
临床常见血虚而致气虚的慢性失血证。
特别是在大失血情况下,气随血亡而脱,此时气脱反而成为主要矛盾。
大气下陷则出现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气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
[编辑本段]治疗原则首先,“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是血液生化之源,饮食有节,脾胃运化功能正常,则血液生成自然源源不断。
所以,补血必须先健运脾胃,脾胃强健则生化之源不绝。
其次,气可以推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如气的功能减退,化生血液的功能也就减退,又因“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血虚均伴不同程度的气虚症状,故在补血时不宜单用血药,而应适当配伍补气药,以达到益气生血之效。
再者,血为阴液,易生滋腻,淤阻血脉,而致新血不生,故在补血同时应配伍活血生血之品。
南方李锦记新上市的润红胭口服液正是完美体现这一原则的补血佳品。
润红胭口服液配方源自“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胶艾汤”和妇科第一方“四物汤”,其中阿胶、桑椹滋阴养血;黄芪、莲子、茯苓、红枣健脾益气生血;益母草、当归活血生血,整个配方共凑健脾益气生血,补而不腻之效。
血虚最简单有方便的中药是四物汤.另可一星期煮3次的中药材当归15克,杞子15克,首乌10克,红枣8粒来当开水喝,能达到补血的作用.[编辑本段]血虚与其它虚症什么是阳虚?什么是血虚?什么是气虚?这对中医专业人士来说不是很那辨别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