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毒药物病毒学研究申报资料要求的指导原则
抗HIV药物药效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抗HIV药物非临床药效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二〇〇六年十一月目 录一、概述 (2)二、一般原则 (3)三、主要研究内容 (3)1. 体外药效学研究 (3)2. 体内药效学研究 (5)3、作用机理研究 (6)4、耐药性研究 (6)四、结语 (7)五、参考文献 (7)六、著者 (8)附录一、抗HIV药物非临床药效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9)附录二、耐药性研究的相关问题 (14)附录三、名词解释 (15)一、概述艾滋病的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它是由艾滋病病毒,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而导致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HIV在分类学上属于逆转录病毒科 (Retroviridae)、慢病毒属 (Lentivirus)、灵长类慢病毒群 (Primate lentivirus group)。
HIV 分为二型:HIV-1和HIV-2。
HIV-1为全球性流行,HIV-2主要流行于非洲少数国家。
HIV-1较HIV-2 有更强的传播和致病能力。
由于目前的研究和治疗经验主要针对HIV-1,本指导原则主要涉及抗HIV-1的药物。
根据目前的认识,HIV感染人体的靶细胞是免疫系统的CD4+淋巴细胞,HIV的复制过程分为融合进入、基因逆转录、基因整合、基因表达、病毒组装及释放等阶段,抗HIV药物研究的靶点主要针对上述几个阶段。
本指导原则介绍了抗HIV药物非临床药效学研究的一般原则和主要内容,还收载了抗HIV体内外药效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等,供研发者参考。
本指导原则主要涉及抗HIV的化学药物,不包括中药、生物制品、预防用药和免疫调节剂等。
本指导原则根据目前的认知提出一些观点和建议,旨在引导和推动我国该类药物非临床药效学研究与评价的发展,并帮助研发者理解对临床试验和/或临床应用有重要意义的数据,并非强制性要求。
病毒学中的抗病毒药物设计
病毒学中的抗病毒药物设计抗病毒药物设计是病毒学研究中的重要方向,旨在探索有效的药物来治疗病毒感染。
在病毒学中,病毒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生物体,因为它们不能生长和繁殖,必须依靠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来完成这些任务。
这使得病毒繁殖过程中的化学反应与宿主细胞的生命过程十分有区别。
因此,设计抗病毒药物需要考虑到这些特殊因素,以确保药物可以正确地靶向病毒而不会对宿主产生负面影响。
一、病毒生命周期抗病毒药物的设计需要通过对病毒生命周期的了解来制定治疗策略。
一般而言,病毒的生命周期包括病毒侵入宿主细胞、病毒复制、组装和释放四个主要过程。
每个过程都可能成为药物设计的靶点。
例如,病毒在侵入宿主细胞时需要结合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
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结合是一个极为特异的过程,这意味着病毒侵入宿主细胞的过程是可以被封锁的。
因此,针对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的药物是减少病毒侵入宿主细胞的有效策略之一。
另外,针对病毒复制中的一些关键酶的抑制也是一种针对病毒的药物设计策略,有助于减缓病毒复制速度或阻止病毒复制完成。
二、药物设计原则药物设计要求同时考虑病毒和宿主细胞的差异性,以确保药物可以起到特异性作用。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药物设计原则:1. 靶向病毒本身,而非宿主细胞病毒需要寄生在宿主细胞内完成其生命周期,这意味着病毒与宿主细胞有很多共同点。
但是,病毒复制和宿主细胞代谢的不同之处仍然可以为药物设计人员提供目标。
药物设计时需确保将病毒本身作为主要靶点,而不是宿主细胞中的结构或生命活动。
2. 靶向病毒独有的酶或蛋白病毒区别于宿主,是许多病毒酶和蛋白质具备独特活性,这种活性可以成为药物设计的理想靶点。
例如,视黄酸(VA)是针对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聚合酶(Pol)的有效药物。
它通过抑制酶的催化活性,阻止病毒的复制和生产。
此外,属于HIV病毒酶家族的反转录酶也是显著被研究的抑制靶点,由此阻止病毒复制。
3. 充分尊重3D结构特征药物设计时需要考虑3D结构的特征。
FDA指导原则
FDA指导原则(中文)目录仿制药晶型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pdf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pdf口服缓释制剂体内外相关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pdf改变制剂处方和变更药物给药途径的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技术指导原则.pdf 终端灭菌产品实施参数放行的相关申报资料要求.pdf制剂注册申请对所附原料药生产工艺资料的要求.pdf药用辅料的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技术指导原则.pdf原料药、药用辅料及包材申报资料的内容及格式要求(DMF).pdf无菌制剂生产质量管理规范.pdf无菌工艺验证资料的申报要求.pdf工艺验证的一般原则和方法.pdf药物临床安全性评价审评报告撰写指导原则.pdf药品审评质量管理规范.pdf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试验生物样品的处理和保存要求.pdf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pdf食物对生物利用度的影响以及餐后生物等效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pdf临床试验中人种和种族数据收集的技术指导原则.pdf因临床研究者失职叫停临床试验的相关规定.pdf药物上市前风险评估的技术指导原则.pdf药物警戒管理规范和药物流行病学评估技术指导原则.pdf药物肝毒性评价技术指导原则.pdf药物代谢产物安全性试验技术指导原则.pdf现有治疗手段的界定及对新治疗手段的评估技术指导原则.pdf人体首剂最大安全起始剂量的估算.pdf新药临床试验用样品制备技术指导原则.pdf新药Ⅱ期和Ⅲ期临床试验药学申报资料的内容及格式要求.pdf新药Ⅰ期临床试验申报资料的内容及格式要求.pdf临床研究进程中沟通交流会的药学资料准备要求.pdf临床试验中应用计算机系统的技术指导原则.pdf临床试验数据监查委员会的建立与工作技术指导原则.pdf紧急临床研究免除知情同意的相关规定.pdf风险最小化执行方案的制定和完善的技术指导原则.pdfⅡa期临床试验结束后沟通交流会的有关要求.pdfⅠ期临床试验用样品的生产质量管理规范.pdf获得药品临床研究有效性证据的技术指导原则.pdf已上市药品和生物制品增加新的抗肿瘤适应症的技术指导原则.pdf已上市抗肿瘤药物开展新的临床试验豁免申请的相关要求.pdf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药物研究技术指导原则.pdf血脂调节药物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pdf对抗肿瘤药物上市申请临床数据的相关要求.pdfⅡ型糖尿病新药研发中的心血管风险评价技术指导原则.pdf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终点的技术指导原则.pdf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进行HIV耐药性检测的技术指导原则.pdf 抗病毒药物病毒学研究的申报资料要求.pdf抗菌药物采用非劣效性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pdf。
抗病毒药物的发现和研究
抗病毒药物的发现和研究新冠疫情的爆发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病毒的危害。
在当前的形势下,抗病毒药物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要开发出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并不容易,需要不断地进行病毒学研究和药物实验。
本文将从药物研究的角度探讨抗病毒药物的发现和研究。
1.病毒的生命周期病毒生命周期包括感染、复制和释放三个阶段。
感染是指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并利用细胞内的机制来实现自身的复制和生存。
复制是指病毒依据自身的遗传信息进行复制,生成新的病毒粒子。
释放是指新生病毒粒子通过细胞内或细胞外的机制被释放到环境中。
在这三个阶段中,病毒需要利用宿主细胞的机制进行生存并且需要与宿主细胞“交流”,从而在机体内扩散和传播。
2.常见的抗病毒药物根据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干扰素干扰素是人体自身产生的一种重要的蛋白质。
它可以激活机体免疫系统、抑制病毒复制和增强杀菌细胞的活性等。
目前已开发出多种干扰素产品,可以用于治疗许多病毒感染,如乙肝病毒、丙肝病毒、HIV等。
(2)核苷类类似物核苷类类似物是指由类似核苷酸结构构成的药物。
它们可以替代病毒RNA或DNA中的核苷酸,阻止病毒的复制。
目前已开发出多种核苷类类似物,如金刚烷酸、肼苷、acyclovir等。
(3)抑制病毒酶的药物病毒酶是病毒复制过程中必需的酶,它可以催化病毒的RNA 或DNA复制。
抑制病毒酶的药物可以阻止病毒的复制。
目前已开发出多种抑制病毒酶的药物,如利巴韦林、利托那韦等。
3.药物研究的挑战虽然已经有多种抗病毒药物被开发出来,但要研制出新的抗病毒药物仍然存在许多挑战。
(1)对于一些病毒,目前还没有发现特效的抗病毒药物。
(2)开发新型抗病毒药物的过程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资金。
(3)药物实验中需要充分考虑药物的毒性和安全性,这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4)病毒的变异和抗药性也是药物研究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病毒的变异可能降低药物的疗效,抗药性则需要开发出新的抗病毒药物来应对。
抗HIV药物非临床药效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附件一抗HIV药物非临床药效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抗HIV药物非临床药效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艾滋病的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它是由艾滋病病毒,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而导致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HIV在分类学上属于逆转录病毒科 (Retroviridae)、慢病毒属(Lentivirus)、灵长类慢病毒群 (Primate lentivirus group)。
HIV 分为二型:HIV-1和HIV-2。
HIV-1为全球性流行,HIV-2主要流行于非洲少数国家。
HIV-1较HIV-2 有更强的传播和致病能力。
由于目前的研究和治疗经验主要针对HIV-1,本指导原则主要涉及抗HIV-1的药物。
根据目前的认识,HIV感染人体的靶细胞是免疫系统的CD4+淋巴细胞,HIV的复制过程分为融合进入、基因逆转录、基因整合、基因表达、病毒组装及释放等阶段,抗HIV药物研究的靶点主要针对上述几个阶段。
本指导原则介绍了抗HIV药物非临床药效学研究的一般原则和主要内容,还收载了抗HIV体内外药效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等,供研发者参考。
本指导原则主要涉及抗HIV的化学药物,不包括中药、生物制品、预防用药和免疫调节剂等。
本指导原则根据目前的认知提出一些观点和建议,旨在引导和推动我国该类药物非临床药效学研究与评价的发展,并帮助研发者理解对临床试验和/或临床应用有重要意义的数据,并非强制性要求。
研发者可根据品种的具体特点和基础研究情况,采用其他适宜的方法,但应对采用的方法及其可靠性进行说明。
二、一般原则1、不同的抗HIV药物作用机制不同,各有特点,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药效学研究的内容和顺序。
2、体外药效学研究是阐明药物具有抗HIV作用的基础,是抗HIV 药物研究与评价的基本内容。
3、体内药效学研究对于进一步说明药物的抗病毒作用、指导临床试验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预防和或治疗流感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预防和/或治疗流感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10年9月 初稿12目录I. 前言 (4)II. 背景 (4)III. 研发方案 (5)A. 总则 (5)1. 非临床开发(请药理毒理人员帮助审核一下,或去掉?) (6)2. 早期临床开发 (7)a. 2A期:激发研究(Challenge studies ) (7)b. 2期剂量范围探索研究 (7)B. 3期试验具体考虑 (8)1. 研究设计 (8)a. 治疗性研究:无并发症的急性流感 (8)b. 治疗性研究:住院患者中的严重流感 (9)c. 预防性研究(国内临床实践很少预防性应用抗病毒药物,此部分如何考虑?) (9)2.研究人群 (10)3. 入选标准 (11)4. 盲法 (11)5. 剂量选择和给药途径 (12)6. 疗效终点 (12)a. 总则 (12)b. 无并发症的急性单纯性流感的治疗 (13)c. 重病住院患者的治疗 (13)d. 预防 (13)e. 治疗目的为减少并发症 (14)7. 试验周期和观察时间点 (14)8. 病毒学检测和耐药性监测(请相应实验室专家核准) (14)9. 3期研究的统计学考虑 (16)a. 治疗研究 (17)b. 预防性研究 (17)10. 风险-获益 (19)C. 其它 (20)1. 相关的非临床安全性(请药理毒理人员审核) (20)2. PK和PD (20)a. PK的测定 (20)b. PD的测定 (21)c. 建立模型 (21)3. 特殊公共卫生情况下的技术及管理考虑 (21)参考文献 (22)3I. 前言本指导原则的目的是协助药品研发者和研究者进行因A型(甲型)和B型(乙型)流感(包括季节性和大流行性流感)病毒所致疾病的治疗和/或预防药物的临床研发。
本指导原则表明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目前对该类药物临床总体研发方案以及相关研究设计的考虑,以支持创新性流感药物的研发。
本指导原则是在借鉴国内外相关指导原则和同类产品研发基础上,由CDE、药物申办者、临床研究者间经充分讨论后制定。
CDE FDA目录
CDE FDA目录cde-fda目录cde-fda指导原则(中文)目录截至2021.9.13原料及制备工艺相关指导原则甘油中二甘醇检测的技术建议2021年5月美国fda公布制剂登记注册提出申请对注记原料药生产工艺资料的建议1987年2月美国fda发布原料药、药用辅料及包材申报资料的内容及格式建议(dmf)1989年9月fda公布工艺检验的通常原则和方法2021年11月美国fda发布草案无菌工艺检验资料的申报建议1994年11月美国fda公布无菌制剂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21年9月美国fda发布2021年8月美国fda公布终端灭菌产品实施参数放行的相关申报资料要求药用辅料的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技术指导原则2021年5月美国fda公布2021年9月emea急性体温困窘综合征患者化疗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三批)(chmp)于伦敦公布制剂相关指导原则口服液态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1997年8月美国fda公布口服抑止制剂体内外相关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1997年9月fda公布仿造药晶型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2021年7月美国fda发布2021年3月美国改变制剂处方和变更药物给药途径的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技术指导原则fda发布普通制剂不断扩大规模或上市后更改指导原则有关事项的问题和答疑(第三批)美国fda公布1997年12月supac-mr:液态口服急除草剂制剂压缩生产和批准后更改:体外释放出来度和体内生物耦合性的建议(第三批)1997年9月美国fda公布非无菌半固体制剂扩大规模和上市后变更:体外释放试验和体内生物等效性要求(第三批)1997年5月美国fda发布临床药理有关指导原则以哺乳期妇女为受试人群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21年2月美国fda发布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指导原则2021年9月美国fda公布药物代谢和药物相互作用的体外试验指导原则1997年4月美国fda发布药物暴露量-效应关系研究指导原则2021年4月美国fda发布儿童药代动力学研究基本要点1998年11月美国fda发布药物体内新陈代谢和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指导原则1997年4月美国fda公布肝功能不全系列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指导原则2021年5月美国fda公布肾功能不全系列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指导原则1998年5月美国fda公布胎儿妇女药物曝露风险评估指导原则2021年4月美国fda发布药物临床试验中性别差异研究指导原则1993年7月美国fda公布胎儿妇女药代动力学研究指导原则2021年10月美国fda公布食物对生物利用度的影响以及餐后生物耦合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2年12月美国fda公布临床研究进程中相关指导原则布造影剂安全性评价指导原则(非临床和临床)2021年6月美国fda公布儿科药品的非临床安全性评价通常原则2021年2月美国fda公布新药临床试验用样品制取技术指导原则1997年2月美国fda公布ⅰ期临床试验用样品的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21年7月美国fda发布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1999年2月临床试验中人种和种族数据搜集的技术指导原则2021年9月美国fda发布2021年5月美国fda公布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试验生物样品的处理和保存要求新药ⅰ期临床试验申报资料的内容及格式建议1995年11月美国fda公布新药ⅱ期和ⅲ期临床试验药学申报资料的内容及格式建议2021年5月美国fda发布临床研究进程中沟通交流会的药学资料准备要求ⅱa期临床试验结束后沟通交流会的有关要求2001年5月美国fda公布2021年9月人体首剂最小安全初始剂量的估计2021年7月美国fda公布药物新陈代谢产物安全性试验技术指导原则2021年2月美国fda公布药物肝毒性评价技术指导原则2021年10月美国fda公布应急临床研究免去知情同意的有关规定2021年7月美国fda公布因临床研究者渎职紧急叫停临床试验的有关规定2021年9月临床试验数据监查委员会的创建与工作技术指导原则2021年3月美国fda发布临床试验中应用领域计算机系统的技术指导原则2021年5月美国fda公布药物上市前风险评估的技术指导原则2021年3月美国fda发布风险最小化继续执行方案的制订和健全的技术指导原则2021年3月fda公布药物警戒管理规范和药物流行病学评估技术指导原则2021年3月美国fda发布2021年7月美国fda播发现有治疗手段的界定及对新治疗手段的评估技术指导原则赢得药品临床研究有效性证据的技术指导原则1998年5月美国fda公布,2021年9月欧盟emea宣布生效已上市普通制剂改成急除草剂制剂临床建议的考量要点(第三批)2021年12月17日欧盟emea公布欧洲以外临床试验结果外推至欧洲人群的考虑要点(第三批)2021年5月欧盟emea宣布生效紧固复方制剂的临床研发指导原则(第三批)2021年9月欧盟emea公布探索性ind研究(第三批)2021年1月美国fda公布治疗用放射性药物的迟发放射性毒性非临床评价指导原则(第三批)2021年6月美国fda发布动物模型-动物效应下实地考察药效的基本要素(第三批)2021年1月美国fda公布致癌性试验方案递交(第三批)2002年5月美国fda公布皮肤外用皮质激素类药物:体内生物等效性研究指导原则(第三批)1997年2月美国fda发布相同化疗领域指导原则慢性阻塞性肺病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21年11月美国fda发布相伴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急性细菌性转差的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21年8月美国fda公布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肺炎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21年3月美国fda发布医院获得性肺炎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8年7月美国fda发布治疗鼻窦炎药物临床研究方案设计一般原则2021年11月美国fda发布急性细菌性鼻窦炎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8年7月美国fda发布急性细菌性中耳炎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21年1月美国fda发布治疗齿龈炎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21年6月美国fda发布链球菌病毒感染咽炎及扁桃体炎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8年7月美国fda公布急性或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8年7月美国fda公布导管相关性血行病毒感染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9年10月美国fda公布细菌性阴道病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8年7月美国fda公布念珠菌感染性外阴阴道炎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8年7月美国fda发布单纯性尿路感染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8年7月美国fda发布复杂性尿路感染和肾盂肾炎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8年7月美国fda公布单纯性淋病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8年7月美国fda公布治疗血管舒缩症及外阴、阴道萎缩症状的雌激素和雌孕激素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21年1月美国fda发布女性性功能障碍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0年5月美国fda公布流感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21年2月美国fda公布单纯和复杂性皮肤感染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8年7月美国fda发布寻常性痤疮治疗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21年9月美国fda发布预防和治疗疟疾的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21年6月美国fda发布灼伤创面和慢性皮肤溃疡化疗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21年6月美国fda公布过敏性鼻炎化疗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0年4月美国fda公布防治运动性支气管痉挛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2月美国fda公布骨关节炎化疗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9年7月美国fda公布类风湿关节炎治疗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9年2月美国fda发布防治和化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药物研究指导原则(非临床和临床)1994年2月美国fda公布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甲状旁腺激素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0年5月美国fda发布减肥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21年2月美国fda发布化疗胰腺排泄功能不全系列药物上市的通常建议2021年4月美国fda公布系统性红斑狼疮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21年3月美国fda公布催眠术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7年美国fda公布抗癫痫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成人及儿童)1997年2月美国fda发布抗菌药物采用非劣效性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21年10月美国fda发布抗病毒药物病毒学研究的申报资料要求2021年6月美国fda发布抗炎逆转录病毒药物展开hiv耐药性检测的技术指导原则2021年10月美国fda公布对付肿瘤药物上市提出申请临床数据的有关建议2001年10月美国fda公布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终点的技术指导原则2021年5月美国fda公布已上市药品和生物制品增加新的抗肿瘤适应症的技术指导原则1998年12月美国fda 发布已上市抗肿瘤药物积极开展代莱临床试验宽免提出申请的有关建议2021年1月美国fda公布防治和化疗糖尿病药物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21年2月美国fda公布ⅱ型糖尿病新药研发中的心血管风险评价技术指导原则2021年12月美国fda发布血脂调节药物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1997年2月美国fda发布偏头痛治疗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三批)2021年1月欧盟emea发布口腔排出制剂(oip)的临床文件建议,包含证明用作化疗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两种排出制剂具备化疗耦合性的建议(第三批)2021年5月欧盟emea公布戒烟药物研发指导原则(第三批)2021年12月欧盟emea发布急性脑卒中化疗药物临床研发考量要点(第三批)2001年1月欧盟emea公布癫痫病化疗药物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三批)2021年1月欧盟emea公布经口吸入制剂(oip)临床文件要求的考虑要点(第三批)1999年5月欧盟emea发布帕金森病治疗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三批)2021年11月欧盟emea发布哮喘治疗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有关问题(第三批)2021年5月欧盟emea发布。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预防用以病毒为载体的活疫苗制剂的技术指导原则》等9个技术指导原则的通知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预防用以病毒为载体的活疫苗制剂的技术指导原则》等9个技术指导原则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日期】2003.03.20•【文号】国药监注[2003]109号•【施行日期】2003.03.2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药政管理正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预防用以病毒为载体的活疫苗制剂的技术指导原则》等9个技术指导原则的通知(国药监注[2003]10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局:为了加强注册药品的质量控制,规范申报的技术资料,我局组织制定了《预防用以病毒为载体的活疫苗制剂的技术指导原则》、《预防用DNA疫苗临床前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艾滋病疫苗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人用重组DNA制品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人用单克隆抗体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人基因治疗研究和制剂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人体细胞治疗研究和制剂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变态反应原(变应原)制品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和《细胞培养用牛血清生产和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等9个技术指导原则,请转发至辖区内各有关单位,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二00三年三月二十日预防用以病毒为载体的活疫苗制剂的技术指导原则一、前言以病毒为载体的预防用活疫苗是指将外源目的基因片段构建在病毒载体中,重组后的病毒载体导入机体后可表达目的蛋白,目的蛋白通过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学反应而达到预防某种疾病的目的。
该指导原则适用于以病毒为载体的预防用活疫苗制品。
其目的是为该类制剂提供一个共同的原则,具体的方案应根据这些原则,确定具体的申报内容。
其基本原则是:安全有效,质量可控,同时应鼓励创新,促进以病毒为载体疫苗的研究。
对一些新的技术路线要建立相应的质控要求,可有一定的灵活性,应注意到以病毒为载体活疫苗只是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而且与常规生物制品相比有其本身的特点,需要不断的积累经验。
抗病毒药物病毒学研究申报资料要求的指导原则
抗病毒药物病毒学研究申报资料要求的指导原则一、概述病毒感染是危及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之一,目前已有很多抗病毒药物上市应用,但仍不能完全满足临床治疗的需求。
近年来国内外相关制药企业不断投入大量资金研发抗病毒药物,抗病毒药物的注册申请也逐渐受到各方面的关注。
根据试验数据撰写的非临床和临床病毒学研究报告是审评抗病毒药物的临床试验申请和上市申请的重要资料。
本指导原则旨在帮助研发抗病毒药物或生物制品(例如:治疗性蛋白和单克隆抗体)的申请人初步了解哪些非临床和临床病毒学研究数据对于抗病毒药物或生物制品申报临床试验或申请上市是最关键的。
本指导原则主要关注非临床和临床病毒学研究报告,同时对需要收集和提交的耐药性研究数据提出了建议。
讨论的主要问题包括:●明确作用机制●确定所研究药物特定的抗病毒活性●评价所研究药物与其他可能合用的抗病毒药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提供病毒对所研究药物产生耐药性的研究数据●提供所研究药物与已上市的其他相同作用靶点抗病毒药物的交叉耐药性的研究数据二、背景近年来,国内外在抗HIV-1药物的研究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也取得了很多进展。
因此,本指导原则以抗HIV-1药物为范例,介绍抗病毒药物病毒学研究的一般原则。
尽管不同病毒的检测方法和模型系统有较大的差异,但本指导原则的许多抗HIV药物研发的原则适用于治疗其他病毒感染(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流感病毒、鼻病毒、巨细胞病毒及人乳头瘤病毒等国内常见病毒)的抗病毒药物的研发。
病毒学领域研究发展日新月异,所以,当积累了新的资料或出现相关需求时,我们将对本指导原则进行修订。
三、非临床病毒学研究非临床病毒学研究有助于在进行人体试验前评价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建议申请人进行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在模型系统中的特定抗病毒活性的研究,并提供对药物产生耐药的病毒学数据。
此外,临床上常将一种药物与其他已上市的治疗相同适应症的药物联合使用,因此,最好通过体外试验研究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联合用药的抗病毒活性,以便发现所研究药物与其他抗病毒药物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如拮抗、协同、增强、叠加等),尤其应关注负面的相互作用。
抗病毒药物病毒学研究的申报资料要求
抗病毒药物病毒学研究的申报资料要求2006年6月 美国FDA发布2009年6月 药审中心组织翻译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翻译北核协会审核药审中心最终核准目录Ⅰ. 引言 (1)Ⅱ. 背景 (1)Ⅲ. 非临床病毒学研究 (2)A. 作用机制研究 (3)B. 抗病毒活性 (4)1. 体外抗病毒活性 (4)2. 血清蛋白存在条件下的体外抗病毒活性测定 (6)3. 抑制指数 (6)4. 体内抗病毒活性 (6)C. 细胞毒性及治疗指数 (7)D. 体外联合使用的活性分析 (7)E. 耐药性 (8)1. 体外耐药病毒株的筛选 (8)2. 基因型分析 (9)3. 表型分析 (9)4. 交叉耐药性 (10)Ⅳ. 针对产生耐药性监测的提议 (11)Ⅴ. 病毒学研究报告 (13)Ⅵ. 总结 (13)附件提交HIV耐药资料的指南 (13)抗病毒药物病毒学研究的申报资料要求Ⅰ引言.制定本指南的目的旨在为研发抗病毒药品或生物制品(例如,治疗性蛋白和单克隆抗体)的申请人提供从IND前启动至新药申请(NDA)和上市后阶段的帮助。
申请人从本指南中可以初步了解到何种非临床和临床病毒学研究数据对于抗病毒药品的研究性新药申请(IND)、NDA或生物制品许可证申请(BLA)的批准是最重要的。
本指南主要关注非临床和临床病毒学研究报告,同时针对收集和提交给美国联邦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的耐药性研究数据提出建议。
基于试验数据撰写的非临床和临床病毒学研究报告是FDA审评抗病毒药物的研究性申请和上市申请的重要文件。
本指南中讨论的问题具体包括:z明确的作用机制z确定研究药物特定的抗病毒活性z评价研究药物与其他可能与其合用的抗病毒药之间发生拮抗作用的可能性z提供对此研究药物产生病毒耐药性的研究数据z提供鉴定研究药物与已批准的其他作用靶点相同的抗病毒药的交叉耐药性研究数据FDA的指南文件,包括本指南在内并不构成具有任何法律效力的相关责任。
实际上,该指南只是描述了目前FDA对某个议题的观点,应将本指南仅视为建议性文件,除非它引用了特定的法规或者法律要求。
针对病毒感染的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及临床试验研究
针对病毒感染的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及临床试验研究标题:针对病毒感染的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及临床试验研究摘要:新型病毒感染病例不断增加,对公共卫生提出了巨大挑战。
本研究旨在针对病毒感染的抗病毒药物进行研发及临床试验研究,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提出创新观点和方法,以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引言病毒感染在全球范围内造成重大威胁,如何开发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是医药学界的共同关注。
旨在提供对病毒感染的抗病毒药物研究的全面理解,以期创新出新的解决方案。
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研究将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并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
2. 研究方法2.1 问题定义2.2 研究目标2.3 研究假设2.4 研究设计3. 实验设计在进行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及临床试验研究时,本研究将采用以下实验设计方案:3.1 模型建立:选择适当的感染病毒模型进行建立,如通过病毒培养、细胞培养等方式建立体外模型,或通过动物感染模型建立体内模型。
3.2 药物筛选: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筛选潜在的抗病毒药物,并通过体外或体内实验评估其抗病毒活性。
3.3 药物优化:通过对已筛选出的抗病毒药物进行结构优化,提高其药物活性和稳定性。
3.4 临床试验:选择合适的临床试验设计方案,分为临床前试验、临床试验阶段I至III,评估药物在人体内的安全性、耐受性和疗效。
4. 数据采集和分析4.1 数据采集:通过实验、临床试验和观察,采集相关的药物活性、安全性、耐受性和疗效等数据。
4.2 数据整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清除异常值和缺失值,并进行数据验证和校对。
4.3 数据分析:应用统计学和数据分析方法对整理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和生存分析等。
5. 结果和讨论在完成数据分析后,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和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并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
在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为相关领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6. 结论病毒感染的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及临床试验研究是一个重要且挑战性的课题。
新型抗病毒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3年版)
新型抗病毒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3年版)新型抗病毒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3年版)本文档旨在提供关于新型抗病毒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帮助医务人员在实践中更好地应用这些药物。
以下是几项重要的原则和指导事项:1. 药物选择- 基于患者的病情和病毒特性,谨慎选择和应用适当的新型抗病毒药物。
- 需要充分评估药物的安全性、疗效和耐药性等方面,并结合临床指南和最新研究进行决策。
2. 个体化治疗- 对于每位患者,根据其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
- 收集并考虑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表现、病历记录等方面的数据,以辅助决策过程。
3. 联合应用- 对于某些疾病或病毒株,联合应用不同药物可能产生更好的疗效。
- 根据临床试验和研究结果,酌情考虑联合应用的可能性,并遵循相应指南和协议。
4. 药物监测- 定期对患者使用新型抗病毒药物的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
- 监测包括药物浓度、药物代谢和副作用等方面,以及对药物耐药性的监控。
5. 费用效益评估- 对于新型抗病毒药物的使用,应进行费用效益评估。
- 确定药物的成本效益比,并将经济因素纳入治疗决策的考虑范畴。
请注意,此文档旨在提供指导原则,具体的临床应用仍需要根据医生的专业判断。
同时,在应用新型抗病毒药物时,应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标准。
最后,本文档所述内容基于当前的医学知识和研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新的研究结果的产生,指导原则可能随之更新。
因此,在使用本文档时,请注意查询最新的指南和研究成果,以确保临床实践的准确性和先进性。
参考文献:- [引用1]- [引用2]- ...。
流行性感冒病毒抗原检测试剂注册申报资料指导原则
流行性感冒病毒抗原检测试剂注册申报资料指导原则一、前言本指导原则旨在指导注册申请人对流行性感冒病毒(以下简称流感病毒)抗原检测试剂注册申报资料的准备及撰写,同时也为技术审评部门对注册申报资料的技术审评提供参考。
本指导原则是对流感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的一般要求,申请人应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确定其中内容是否适用,若不适用,需具体阐述理由及相应的科学依据,并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对注册申报资料的内容进行充实和细化。
本指导原则是对申请人和审查人员的指导性文件,但不包括注册审批所涉及的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如果有能够满足相关法规要求的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但需要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相关人员应在遵循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定的,随着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完善,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指导原则相关内容也将适时进行调整。
二、适用范围流感病毒抗原检测试剂是指利用胶体金法、酶联免疫法等基于抗原抗体反应原理,以特定的流感病毒抗原为检测目标,直接对人咽拭子、呼吸道洗液、抽吸液或其他呼吸道分泌物样本中的流感病毒进行体外定性检测的试剂。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进行首次注册申报和相关许可事项变更的产品。
三、注册申报资料要求(一)综述资料流感病毒包括甲、乙、丙三型,甲型最容易引起流行,乙型次之,丙型极少引起流行。
依据病毒颗粒外膜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蛋白抗原性的不同,甲型流感病毒目前可分为16个H亚型(H1-H16)和9个N亚型(N1-N9)。
在甲型流感病毒中,目前已有H1、H2、H3、H5、H7和H9等亚型有人感染的报道。
由于编码HA和(或)NA的核苷酸序列容易发生突变,致使HA和(或)NA的抗原表位发生改变,这种抗原性的转变使人群原有的特异性免疫力失效,故甲型流感病毒常引起较大规模甚至世界性的流感流行。
按照流行特点,造成人间流感流行的流感病毒可区分为季节性流感病毒和新型甲型流感病毒。
小分子抗病毒药物用药原则
小分子抗病毒药物用药原则小分子抗病毒药物用药原则是指在使用小分子抗病毒药物时,应遵守的一系列的规则和准则,以确保安全有效的用药。
在开发、使用小分子抗病毒药物过程中,有必要考虑伦理、量规、危险性、风险评估、安全监测和药物副作用等多个方面因素,保证抗病毒药物的安全有效性。
一、小分子抗病毒药物的伦理原则1.尊重患者的意志:应尊重患者的自主权利,为患者提供充分的信息,并听取患者的意见,然后给出合理的医疗建议。
2.尽可能尊重家庭意见:当患者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时,可以请家庭成员提供意见或帮助,以给予患者正确的治疗建议。
3.禁止使用未经批准的药物:应以核实证件为先,判断药物是否为正规注册药品,禁止使用未经批准的药物或者相关产品。
4.禁止强迫患者服用药物:不得擅自强迫患者服用药物,只有在患者的真正意愿下才能使用药物进行治疗。
二、小分子抗病毒药物用药规范1.严格依据用药说明书:应严格按照用药说明书中的用量、用法和疗程进行用药,不得超出规定的范围。
2.在多药用药前先进行相互作用性检查:先考虑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以避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保证药效达到预期目的。
3.遵行完整的治疗程序: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应严格遵循用药说明书规定的治疗程序,以充分发挥抗病毒药物的效力。
4.减少药物副作用发生:建议患者平衡饮食,避免过量饮酒或吃不健康食物,以减少药物副作用的发生。
三、小分子抗病毒药物用药安全性1.持续的安全监测:应在抗病毒药物用药过程中,定期对患者的血液、尿液及呼吸等情况进行检查,了解药物主要机制及副作用等情况。
2.早期发现药物不良反应:一旦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应及时积极治疗,以避免不必要的损伤,减少抗病毒药物的不良作用。
3.适当调整用药方案:如果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应根据情况调整用药方案,减少不必要的危害,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频率。
本文总结了小分子抗病毒药物用药的原则,伦理原则、规范用药、安全性等都是重要的考虑因素。
在使用小分子抗病毒药物时,完成正确的用药流程,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抗病毒治疗。
SFDA 健康成年志愿者首次临床试验药物最大推荐起始剂量的估算指导原则等等
国食药监注〔2012〕122号附件:1.健康成年志愿者首次临床试验药物最大推荐起始剂量的估算指导原则2.抗病毒药物病毒学研究申报资料要求的指导原则3.新药用辅料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指导原则4.药物代谢产物安全性试验技术指导原则5.预防和/或治疗流感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治疗糖尿病药物及生物制品临床试验指导原则7.治疗2型糖尿病新药的心血管风险评价指导原则8.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终点技术指导原则9.抗肿瘤药物上市申请临床数据收集技术指导原则10.已上市抗肿瘤药物增加新适应症技术指导原则11.癫痫治疗药物临床研究试验技术指导原则12.肾功能损害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13.抗菌药物非劣效临床试验设计技术指导原则14.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指导原则15.单纯性和复杂性皮肤及软组织感染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指导原则16.治疗脂代谢紊乱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7.肝功能损害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18.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附件1:健康成年志愿者首次临床试验药物最大推荐起始剂量的估算指导原则一、概述首次临床试验是创新性药物研发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之一,它是第一次在人体中探索新化合物是否可以成药,第一次验证在此之前获得的所有动物数据与人体的相关性。
在物种差异尚未完全明确的情况下,它是安全性风险最高的一个临床试验。
因而,在试验设计和具体实施上要格外慎重。
首次临床试验一般以单次、递增的方式给药,其目的是探索人体对新化合物的耐受性,以及新化合物在人体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有时,它也可显示新化合物在人体中的药效动力学特征。
本指导原则着重介绍了估算新化合物在健康成年志愿者中开展首次临床试验的最大推荐起始剂量(Maximum Recommended Starting Dose,MRSD)的思路、策略和方法,旨在确保受试志愿者的安全。
MRSD的推算方法有多种。
本指导原则参考国外已发布的有关估算首次临床试验MRSD的指导原则、国际上研究者常用的已趋成熟的估算方法,并结合我国新药研发的现状和特点,介绍了以动物毒理学试验的未见明显毒性反应剂量(No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NOAEL)为基础,使用人体等效剂量(Human Equivalent Dose,HED)的推导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病毒药物病毒学研究申报资料要求的指导原则一、概述病毒感染是危及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之一,目前已有很多抗病毒药物上市应用,但仍不能完全满足临床治疗的需求。
近年来国内外相关制药企业不断投入大量资金研发抗病毒药物,抗病毒药物的注册申请也逐渐受到各方面的关注。
根据试验数据撰写的非临床和临床病毒学研究报告是审评抗病毒药物的临床试验申请和上市申请的重要资料。
本指导原则旨在帮助研发抗病毒药物或生物制品(例如:治疗性蛋白和单克隆抗体)的申请人初步了解哪些非临床和临床病毒学研究数据对于抗病毒药物或生物制品申报临床试验或申请上市是最关键的。
本指导原则主要关注非临床和临床病毒学研究报告,同时对需要收集和提交的耐药性研究数据提出了建议。
讨论的主要问题包括:●明确作用机制●确定所研究药物特定的抗病毒活性●评价所研究药物与其他可能合用的抗病毒药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提供病毒对所研究药物产生耐药性的研究数据●提供所研究药物与已上市的其他相同作用靶点抗病毒药物的交叉耐药性的研究数据二、背景近年来,国内外在抗HIV-1药物的研究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也取得了很多进展。
因此,本指导原则以抗HIV-1药物为范例,介绍抗病毒药物病毒学研究的一般原则。
尽管不同病毒的检测方法和模型系统有较大的差异,但本指导原则的许多抗HIV药物研发的原则适用于治疗其他病毒感染(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流感病毒、鼻病毒、巨细胞病毒及人乳头瘤病毒等国内常见病毒)的抗病毒药物的研发。
病毒学领域研究发展日新月异,所以,当积累了新的资料或出现相关需求时,我们将对本指导原则进行修订。
三、非临床病毒学研究非临床病毒学研究有助于在进行人体试验前评价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建议申请人进行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在模型系统中的特定抗病毒活性的研究,并提供对药物产生耐药的病毒学数据。
此外,临床上常将一种药物与其他已上市的治疗相同适应症的药物联合使用,因此,最好通过体外试验研究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联合用药的抗病毒活性,以便发现所研究药物与其他抗病毒药物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如拮抗、协同、增强、叠加等),尤其应关注负面的相互作用。
由于已上市的抗病毒药物很多,交叉耐药(病毒对一种药物耐药后,对同类的其他药物也产生了耐药性)可能会成为临床应用中的一个主要问题。
因此,在抗病毒药物的研发过程中,下列信息显2毒株的抗病毒活性。
测定已上市药物对由相同作用靶点的所研究药物诱导的耐药病毒株的抗病毒活性。
申请人在开始I期临床试验前应先进行非临床研究(如作用机制研究、体外抗病毒活性研究、耐药性研究,以及血清蛋白结合率对抗病毒活性影响的研究等)。
如果病毒有合适的体外感染模型系统,在开始旨在考察所研究药物与其他抗病毒药物合用疗效的临床试验前,申请人应完成所研究药物与其他已上市的针对此病毒药物合用的体外活性研究,如针对相同靶点有多种已上市的药物和研究药物,应从每一类药物中至少选一种有代表性的药物进行研究。
在对感染某一种病毒的患者进行临床试验前,应先通过体外试验诱导对所研究药物耐药的病毒株,并鉴定耐药病毒株的表型和基因型及交叉耐药性。
(一)作用机制研究在I期临床试验前应进行作用机制研究。
充分掌握药物的作用机制对于临床试验的设计非常重要,可使研究者了解病毒基因组中发生导致耐药性突变的可能区域,这些区域不仅限于所研究药物作用的靶位(病毒编码的靶点),也可能包括酶的底物或靶蛋白复合物中存在的另外的病毒或宿主编码蛋白。
耐药性突变的鉴定结果也可以为机制研究和临床研究提供依据。
病毒生命周期中的许多阶段都可以成为潜在的抗病毒药物的作用靶点。
药物可以通过作用于病毒特异性的编码功能而发挥直接的抗病毒作用(如酶抑制剂),或者通过其他途径而发挥间接的抗病毒作用(如干扰素诱导的宿主细胞应答)。
建议进行如下作用机制研究:●证明药物具有特异性地抑制病毒复制或抑制病毒特定功能的能力。
●确定药物作用的靶点(如病毒复制酶、蛋白酶等)或作用于病毒复制的哪个阶段(如病毒进入、入核等)。
申请人可提供支持其药物作用机制的生物化学、结构学、细胞学、遗传学等方面的数据。
证明药物作用机制的数据包括但不仅限于受体结合、抑制酶活性、确定抑制剂与受体复合物结合的X-光晶体结构、编码靶蛋白基因的耐药性突变位点的鉴定等。
应比较所研究药物对病毒靶点及细胞或宿主蛋白作用的选择性,当宿主细胞中存在或可能存在与病毒酶类似的酶时,此点尤其重要。
例如,如果药物的作用靶点是病毒聚合酶,建议申请人证明该药物对病毒聚合酶的抑制活性,同时比较其对宿主细胞的DNA聚合酶(如DNA聚合酶α、β及γ)的抑制活性。
研发免疫调节剂还应注意更多问题。
此类药物会对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作用,因而可能会对病毒的复制起不到抑制作用,或者对机体产生其他不良影响。
对于通过刺激全身免疫反应而发挥作用的免疫调节剂,建议申请人证实其抗病毒活性,并鉴定出参与作用的免疫分子或免疫细胞。
(二)抗病毒活性1.体外抗病毒活性许多感染人体的病毒可以在细胞培养系统或动物宿主体内完成完整的生命周期。
在这样的情况下,建议申请人在开始I期临床试验前先通过体外试验证明所研究药物和/或其代谢产物的特异的、可定量的抗病毒活性。
这些数据应能清楚地证明在体内、在可接受的风险/收益比的情况下达到的药物浓度具有抗病毒作用,从而为人体试验提供支持,这一点非常重要。
此外,使用相关的细胞和病毒临床分离株进行的体外抗病毒活性和细胞毒性评价[见第三部分(三)细胞毒性和治疗指数]可以指导早期临床试验选择合适的剂量范围。
鼓励申请人使用人靶细胞的原代培养细胞进行抗病毒活性研究。
由于病毒的基因容易发生变异,所以应使用多种临床分离株考察所研究药物的抗病毒活性,临床分离株应能代表临床试验中的病毒群。
建议进行的抗病毒活性研究包括:●评价所研究药物对一系列病毒实验室适应株和临床分离株(包括不同的亚群(clades)、亚型(subtypes)或基因型(genotypes))的特异性抗病毒活性。
●评价所研究药物对相同作用靶位或复合物药物耐药的病毒株、对其他已上市具有相同适应症的药物耐药的代表性耐药病毒株的抗病毒活性。
应使用定量的检测方法,在不同浓度药物的条件下测定病毒的复制,并与不添加药物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确定药物的剂量依赖的特异性抗病毒活性。
药物的有效浓度是指使病毒复制的水平降低50%的浓度(细胞培养试验中用EC50表示,生物化学或亚细胞试验中用IC50表示)。
评价药物的抗病毒活性和细胞毒性的方法包括但不局限于病毒灭活试验、空斑减数试验、细胞病变效应抑制试验、病毒抗原或核酸检测、感染性病毒颗粒检测、含报告基因的病毒或细胞检测等。
可能影响这些试验的因素包括病毒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和给药时间(如病毒感染前给药或感染后不同时间给药)。
建议申请人使用传代次数较少的宿主细胞进行研究。
药物的有效浓度与作用机制研究的数据应一致,如果药物抑制病毒复制所需的浓度低于根据假定的作用机制计算出的生化数据,则提示可能还存在其他的作用位点或机制。
当抗病毒活性数据与生化数据不一致时,可以通过耐药性分析证明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机制。
对于核苷或核苷酸类似物,建议在细胞的稳定期及分裂期测定药物活性分子的三磷酸盐的半衰期(t1/2)。
某些影响人类健康的病毒(如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等)目前尚无合适的细胞培养系统或动物模型。
对于此类病毒,可以通过对亲缘关系很近的病毒关键功能和活性的抑制揭示药物的潜在抗病毒活性。
如果目标病毒目前尚无合适的细胞培养系统或动物模型,而且药物的作用部位被认为位于细胞内、细胞内的药物浓度与生化研究中的结果一致时,确定抗病毒药物的活性部分能否进入细胞内尤为重要。
目前用于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的细胞系和基于细胞的检测方法还非常有限。
研究丙型肝炎病毒(HCV)进入、复制和感染的基于细胞的试验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还存在很多不足。
目前用于检测HBV复制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生物化学试验测定HBV DNA聚合酶的活性。
●使用杆状病毒介导的转入或转染HBV基因组到人肝细胞株进行细胞培养试验,然后用HBV DNA探针经Southern Blot定量分析检测HBV cccDNA及RI-DNA等的形成。
●用含有HBV基因组(复制可调控或不可调控)的稳定转染细胞株进行细胞培养试验。
●采用定量PCR法测量细胞外的HBV DNA。
对于HCV,目前有用于研究病毒进入(或受体)的假病毒系统(HCVpp)、研究病毒复制的复制子系统(Replicon)以及研究完整病毒复制周期的病毒感染系统(HCVcc),这些系统均可用于评价药物对HCV的抗病毒活性。
遗憾的是HCVcc系统目前仅在2a亚型中取得成功。
目前用于评价药物抗HCV活性的方法包括但不局限于:●体外检测药物对病毒靶标蛋白(HCV RNA聚合酶、HCV丝氨酸蛋白酶)的抑制活性。
●采用不同亚型复制子系统评价药物对不同亚型HCV复制的抑制作用。
通过报告基因检测病毒抗原的表达水平,或通过RT-PCR检测HCV复制子细胞中HCV RNA的水平。
●在HCVcc系统中,通过检测病毒中报告基因编码产物(如荧光素酶或绿色荧光蛋白等)的活性反映药物对病毒的抑制作用。
也可以通过RT-PCR检测HCV复制子细胞中HCV RNA的拷贝数,或定量检测病毒抗原水平。
2.血清蛋白存在条件下的体外抗病毒活性血清蛋白能与许多药物结合或螯合,从而影响药物的抗病毒活性。
建议申请人详细考察药物是否能与血清蛋白显著结合。
测定药物血清蛋白结合率的常用方法包括平衡透析法、超滤法以及基于荧光技术的高通量人血清白蛋白和α-酸性糖蛋白结合试验。
如果药物的蛋白结合率较高,则建议申请人在加入系列人血清稀释液(如5%、10%、20%、40%)条件下测定药物的体外抗病毒活性。
通过这些数据可以推算出药物在100%人血清中的EC50,同时应报告血清校正后的EC50值。
此外,建议申请人在含有生理浓度的α-酸性糖蛋白和人血清白蛋白的条件下测定药物的EC50值。
3.抑制指数血浆药物浓度和细胞内药物浓度对于评价抗病毒治疗的量效关系和发生耐药的可能性非常重要,计算抑制指数(Inhibitory Quotient,IQ)时也需要用到这些数据。
抑制指数(IQ)等于C min除以血清校正后的EC50值。
测定EC50值的更多信息可参阅第三部分(二)第1节-体外抗病毒活性。
IQ值是一个综合药物的体内浓度和抗病毒活性的有用工具,也是描述药物的暴露程度与病毒对药物敏感性之间相互关系的一个指标。
如果一种药物的IQ较高,则表明患者体内的药物能达到有效抑制病毒的浓度,可使耐药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
由于同一种剂量可能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患者,所以IQ值也可以用于指导III期和IV期临床试验剂量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