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合集下载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2
成员国经贸政策的自主权相应受到约束
区域经济一体化之前,各成员国的贸易政策基本具有自主性,但在区域经济一体化集团内,区域性国际协调渗透至各成员国经贸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缩减了成员国自主的经济权。
增强成员国自身的经济活力,促进经济发展速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世界贸易总量的增长;
01
一体化加快技术开发的向外扩散,使区内、区外国家得益,提高世界的科技开发水平。
竞争加强效应 关税同盟建立后,促进了商品流通,可以加强竞争、打破独占,使各国生产的专业化程度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提高,经济福利因此提高。
投资刺激效应 随着市场的扩大,风险与不稳定性降低,会吸引成员国厂商增加新的投资;另外,为了提高竞争能力,原有的厂商也会增加投资,改进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还可能吸引更多的区外投资。
垂直一体化 是指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组成的一体化。如北美自由贸易区。
按一体化的范围大小划分
部门一体化 是指区内各成员国的一种或几种产业(或货物)的一体化。
全盘一体化 是指区域成员国的所有经济部门加以一体化。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体化的内部影响 1、促进了集团内部贸易的增长 ⑴通过取消关税、非关税壁垒,形成区域性的统一市场; ⑵集团内部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经济依赖加深,贸易环境改善 。 50年代至70年代,共同体内部贸易额占成员国贸易总额的比重从30%提高至50%。80年代,欧共体工业生产增长了20%,区内贸易额从1982年的55%上升到1988年的62%。1992年欧洲统一大市场建成后,欧共体内部贸易的增长更快。
区域经济一体化使贸易更多地趋向于区域内部,减少与区外非成员国的贸易。 欧共体对美国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额比重均有下降。

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十章区域经济一体化第一节区域经济一体化概述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名称与内涵一体化一词最初来源于企业的组合。

20世纪50年代,当国家之间的经济联合开始出现时、这一词被赋予新的含义。

在1990年以前,我国学术界大部分学者所说的一体化主要是指地区经济一体化,随着冷战结束和世界经济逐步呈现高度国际化倾向,一体化又被用来描述世界经济的相互融合现象。

经济一体化的含义一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来理解。

一体化不是按通常的双边或多边协定进行的国际经济合作和经济协调,它要求打破国界,实行紧密的国家合作和国际调节,并必须建立起一整套共同机构。

区域经济一体化出现于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但最早成立的一体化组织是1948年建立的比荷卢关税同盟,随后1949年1月前苏联联合东欧国家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

后来蒙古、古巴和越南先后加入,形成跨地区的经济组织。

随着苏联的解体和东欧的巨变,该组织已经瓦解。

60年代,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世界各地广泛发展。

到20世纪80年代逐渐形成一种不可抗拒的潮流。

关于“一体化”名称很多,比如: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内涵争议也比较多。

本书中倾向于巴拉萨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定义。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通过签订协议或条约,相互取消阻碍经济贸易发展、经济融合的障碍,进行程度不同的政策和制度合作,以促进彼此之间经济与贸易的发展。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1.按照经济上结合程度不同,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式:(1)优惠贸易安排(Preferential Trade Arrangements)(PTA)。

这是经济一体化最低级最松散的一种形式。

在成员国之间对全部商品或一部分商品的进出口互相提供关税减让的优惠,但成员国只还有一定程度的关税存在。

(2)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FTA)。

成员国之间废除关税与数量限制,使区域内各成员国的商品可完全自由流动,但每个成员国仍保持对非成员国的贸易壁垒。

第八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八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

2、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国际贸易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消极影响


“内外有别”的政策背离多边贸易体制 的非歧视原则 贸易转移的消极影响 增加了国际市场上的垄断力量 不利于WTO体制发挥作用
3、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关税同盟理论 共同市场理论 工业偏好理论 协议性国际分工理论
关税同盟理论
3、工业偏好理论
库珀、马赛尔和约翰森提出的。 工业偏好理论是以比较工业生产成本为 出发点。根据该理论,那些具有相似工 业偏好、相似工业生产成本水平、在国 际市场上比较成本相对处于弱小优势的 国家间往往倾向于形成经济一体化(如 关税同盟)组织。
4、协议性国际分工理论
小岛清认为,以前的国际经济学所研究 的只是在成本递增条件下通过比较优势 形成国际分工,而对成本递减或成本不 变的情况没有论及。但事实证明成本递 减是一种普遍的现象,经济一体化的目 的就是要通过国家之间的协议分工,通 过大市场化来实现规模经济。
贸易转移效应分析
A国将进口从C国转移到B国后,进口量Q1Q4大 于原来的Q2Q3,说明在贸易转移的同时,贸易 量也有扩大。 AB关税同盟后,A国的福利总量由生产者剩余 和消费者剩余两部分组成。A国丧失了(a+b) 的关税收入。其中,a转化为该国的消费者剩 余,不属于福利的净损失,b部分的关税收入 是一种福利净损失。

澳大利亚的农民遭受了巨大打击。他们与英国的传统贸易 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划上了句号。加入欧盟后,英国不得不遵守 欧盟的共同农业政策,这些政策给欧盟外的农产品生产者统一 设置了贸易壁垒。关税和配额提高了非欧盟成员国的农产品在 英国的销售价格。因此,澳大利亚在英国市场的优先进入权宣 告终结。英国与成本更高的其他欧洲生产者进行贸易,而澳大 利亚则被淘汰出局。加入欧盟以后,英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的牛 肉减少了75%以上,来自澳大利亚的80万吨小麦进口也几乎立 即被封杀。 • 英国消费者为这一变化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加入欧盟之前, 由于澳大利亚的牛肉、小麦和其他农产晶的生产效率很高,价 格也相当便宜,因此英国是整个欧洲食品支出最低的国家。而 加入欧盟之后,由欧洲进口的农产品价格昂贵,英国不仅食品 价格平均上涨了25%;总通货膨胀率也上升了3%—4%。简单 地说,因为英国的农产品贸易从低成本生产国转移到高成本生 产国,购买农产品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支出,因而承受了损失。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分类及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分类及
1.按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层次的不同进行分类 (1)特惠关税区。如东南亚国家联盟。 (2)自由贸易区。如北美自由贸易区。 (3)关税同盟。如欧洲经济共同体。 (4)共同市场。如1993年后的欧盟。 (5)经济货币同盟。如现在的欧盟。
6
2.按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形成的动因差异进行分类 (1)以产业内部分工为动因的区域一体化组织。 • (主要出现在发达国家之间 ) (2)以发展民族工业为动因的区域一体化。 • (主要出现在发展中国家之间) (3)以南北合作为动因的区域一体化。 • (主要出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
2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国际化
(1)经济国际化不发生国家主权的让渡问题;而 区域经济一体化则要求其成员国各自让渡部分主 权,在此基础上共同行使一部分经济主权。 (2)在经济国际化过程中,各国不一定要建立共 同的国际性组织或机构,也不需要签订特殊的协 定或协议;而区域经济一体化则最终需要建立一 个国际组织或机构,签订共同遵行的准则、协定, 代表各成员国共同管理区域经济。 (3)经济国际化本身并非以国家的直接干预或参 与作为前提条件;而区域经济一体化则要求各成 员国按共同协议或准则直接参与经济合作,对区 域经济活动实行干预。
12
关税同盟的内部机制
(1)取消成员国之间的关税; (2)禁止具有与关税同等效力的捐税; (3)取消数量限制;
(4)禁止具有与数量限制同等效力的措施。
13
关税同盟的外部机制

共同体对外实行统一的关税,实施共同的 海关税则。在1957年1月1日实施税率的 算术平均数,6国的税率于1968年7月1 日全部拉平,在此基础上又以法规形式通 过了共同海关税则。共同海关税则包括: 实行统一的对外税率;统一税则商品分类 目录;统一海关估价;统一商品原产地标 准。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李光辉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同时,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也在加快。

可以预料21世纪初期,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将并同发展,对世界经济发展及经济关系将产生重大影响。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定义区域是人类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的地域空间,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在一定区域内完成和实现的。

不同的区域环境,将塑造出性质各异、层次不同、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区域”一词是一个含义十分广阔、使用领域极大的词汇,它或以实体概念被使用,或以抽象的空间概念被使用,不同的学科对象有不同的解释,就是在经济学这一学科中也有不同所指。

常见的区域有北美自由贸易区、东北亚经济合作区、经济特区等等。

在这些区域中,既有跨国的,也有几个国家各自一个行政区的组合,还有一个国家内为特别目的设立的区域等等。

区域经济学关于区域的概念可以表述为: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作为这一概念的内涵应具有地域性、独立性和开放性等。

一体化一词英文为“Integration”,最初来源于企业之间的联合。

企业之间通过卡特尔、托拉斯以及其他兼并方式联合而成的产业组织,可分为水平一体化和垂直一体化两种形式。

区域经济一体化这一专有名词最早出现是在20世纪40年代的西欧,从此有关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探讨也就开始了。

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一词的定义,经济学家艾尔·阿拉格(AiiM·EL-Agrua)有过这样的描述:“到了1950年,专门研究国际贸易的经济学家们赋予这一名词(区域经济一体化,internat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一项明确的定义,特别指将不同经济实体结合成较大经济区的一种事务状态或者一种过程。

今天这个名词的用法也仅限于一含义。

更具体地说,国际经济整合能消除参与国之间的所有贸易障碍,并建立一定的合作的协调的机制。

后者完全依赖于一体化采取的具体形式。

区域经济一体化解释

区域经济一体化解释

区域经济一体化解释1.引言1.1 概述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在特定地理区域内,通过加强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实现资源的互补利用、市场的扩大和经济的整体竞争力的提升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它旨在通过促进跨地区的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的优化,推动地区经济的协同发展和整体提升。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了许多国家和地区追求经济增长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在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各个地区之间通过加强经济合作,实现资源要素的流动和互惠互利,进一步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理念是通过整合资源、提高市场规模和效应,实现制度和政策的协调与统一,推动地区经济的整体发展和提高。

它强调的是各个地区之间的合作与互惠,通过资源的优势互补、产业的协同发展和市场的一体化,实现经济的内外联动与共同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许多积极影响。

首先,它可以有效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实现各个地区之间的互惠互利。

其次,通过促进市场的一体化和扩大,加强了地区经济的竞争力,提升了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

此外,通过加强制度和政策的协调与统一,可以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和政策环境。

然而,尽管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许多优势和潜力,但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难题。

其中包括不同地区之间发展水平的差异,制度和政策的差异,以及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这些问题需要各个地区积极合作,加强沟通与交流,共同解决,以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长期稳定发展。

综上所述,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种推动地区经济协同发展和提高的重要经济发展模式。

通过加强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和市场的优化配置,可以有效推动地区经济的整体发展和提升。

然而,要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各个地区积极开展合作,解决各种挑战和难题,共同推动地区经济的繁荣和稳定发展。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结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们将介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定义和概念。

简述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简述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简述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区域一体化定义为:地缘相邻或相近的国家或地区集团,为了获得最大利益,组合成为更大规模的经济集团或共同体,其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断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理论包括:一、关税同盟理论对关税同盟理论研究最有影响的是以美国经济学范纳( Jacok Viner )和李普西( K·G·Lipsey )。

按照范纳的关税同盟理论,完全形态的关税同盟应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1 )完全取消各成员国间的关税;( 2 )对来自成员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的进口设置统一的关税;( 3 )通过协商方式在成员国之间分配关税收入。

这种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相结合的结构,使得关税同盟对整个世界经济福利的影响呈现双重性,即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并存。

(一)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所谓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是指假定在经济资源总量不变、技术条件没有改进的情况下,关税同盟对集团内外国家、经济发展以及物质福利的影响。

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主要是指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

1 、贸易创造效应( Trade Creating Effect )贸易创造效应是指由于关税同盟内实行自由贸易后,产品从成本较高的国内生产转往成本较低的成员国生产,从成员国的进口量增加,新的贸易得以“创造”。

此外,一国由原先从同盟外国家的高价购买转而从结盟成员国的低价购买也属于贸易创造2 、贸易转移效应( Trade Diversion Effect )假定缔结关税同盟前关税同盟国不生产某种商品而采取自由贸易的立场,无税(或关税很低)地从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国家进口产品;关税同盟建立后,同盟成员国高产品转由同盟内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进口。

如果同盟内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不是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则进口成本较同盟成立增加,消费开支扩大,使同盟国的社会福利水平下降,这就是贸易转移效应。

(二)次优理论与关税同盟的其他静态效应1 、次优理论范纳认为关税同盟的建立既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成员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福利,而这取决于产生关税同盟的环境,这就是次优理论( Theory of the Second best )。

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理论浅析

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理论浅析

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理论浅析
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理论是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为了促进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益,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来实现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一体化,并通过协调各个地区的经济活动,达到经济发展的协调和均衡。

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理论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推动地区间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结构调整,以及通过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和交流,形成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的衔接和协同,实现各个地区的经济共同发展。

该理论的关键要点如下:
1. 开放型经济: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必须建立在开放型经济的基础上,通过减少贸易和投资壁垒,提高地区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实现资源的自由流动和市场的自由化。

2. 产业转移和优化配置:地区经济一体化协调的重要手段是通过产业转移和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协调发展。

一些发达地区可以通过转移部分产业到相对欠发达地区,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产业的协同发展。

3. 供应链和价值链的衔接: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需要通过建立供应链和价值链的衔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通过供应链和价值链的衔接,各个地区可以形成产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和综合竞争力。

4. 区域合作和交流: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需要各个地区之间的合作和交流,通过政府间的合作机制和企业间的交流平台,推动各地区的经济合作和交流,共同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

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
• A.欧洲联盟 • B.东南亚国家联盟 • C.北美自由贸易区 • D.美洲共同市场
• 欧洲共同体的经济一体化进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首先,建立关税同盟
• 到1968年,欧共体6个成员国已基本消除区域内关税壁垒, 统一了对外关税税率。
• 其次,实施共同农业政策
• 建立农产品共同市场,实行统一的农产品价格管理;农产 品自由流通,取消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本地农产品优先 销售;对外来产品征收差价税;建立共同农业基金,干预 收购和出口补贴;建立欧洲农业指导和保证基金,促进农 业发展。
面的权力: • (1)立法权。 • (2)对财政预算的审议权。 • (3)管理权。
2.欧盟理事会
• 欧盟理事会由各成员国首脑和欧盟委员会 主席组成,是欧盟的决策机构。
(一)欧洲一体化进程
1、欧洲共同体成立 •欧洲共同体是欧洲煤钢联营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 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统称。 •舒曼计划提出后得到欧洲六国积极响应。1951年4 月18日,法国、意大利、联邦德国、荷兰、比利时和 卢森堡签署《欧洲煤钢联营集团条约》,在六国间建 立起取消关税、数量限制和其他技术性歧视措施的欧 洲煤钢联营共同体,统一计划和协调各国的煤钢生产。 •1957年3月,《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签署,建 立洲原子能共同体,协调各成员国的核工业发展。
• 欧盟东扩给欧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首先 是在决策统一方面的挑战,更多的国家参 与将使欧盟的决策过程更加复杂,对外政 策上的协调难度加大,整体行动能力受限。 其次是贫富差距问题。新成员国都是低收 入国家,将有更多的资金从老成员国转移 到新成员国家中,支持其经济发展。再次 是移民问题。如果东欧技术工人大量向西 欧输出,或者大量就业机会和资金向中东 欧转移,都可能造成一些老成员国的失业 率上升,对西欧国家的福利体系造成过大 压力。

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

Pc+t Pb Pc
t
贸易转移(Trade Diversion ) : 建立关税同盟之后成员国之间的 相互贸易代替了成员国与非成员 国之间的贸易,从而造成贸易方 Da 向的转移。 Q3 Q1
Q2
0
Q4
(二)关税同盟的福利效应
Sa
关税同盟建立前后: C.S. P.S. a+b+c+d -a -(c+e) (b+d)-e
第八章 经济一体化理论
引言
全球区域贸易协定版图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
1、区域经济一体化(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的概念
定义1:是指地理区域上比较接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
国家之间所实行的某种形式的经济联合,或组成区域性
经济组织。
定义2: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两个或两个以 上地理或经济制度邻近的国家和地区通过让渡自己的 部分经济或政治主权,建立起超国家的管理机构,以 集团的力量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对内实行贸易投资自
1、优惠贸易安排(preferential trade arrangement)
2、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 3、关税同盟(customs union) 4、共同市场(common mark、最低级的形式
最高级、最终的形式
(一)贸易创造效应(trade creation)
是指由于取消了同盟内的关税壁垒,使生产 转向同盟内最有效率的供应者所产生的净利益。 其效果是: 由于取消关税,每一成员国由原来生产并消 费本国的高成本、高价格产品,转向购买其他 成员国的低成本、低价格产品,从而使消费者 节省开支,提高福利水平; 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第9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关税同盟理论

第9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关税同盟理论
b + d 为贸易创造的福利效应。其中,b表示因关税同盟内成本低的生产(B国)替代了国内成本高的生产而导致
的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d表示关税同盟内废除关税后因进口价格下降、国内消费扩大而导致的消费者福利的净增 加。e表示贸易转移的福利效应,即关税同盟内成本高的生产替代了原来来自关税同盟外成本低的生产所带来的资 源配置扭曲。因此,加入关税同盟对A国究竟是否有利,取决于贸易创造的福利效应是否能抵消贸易转移的福利效 应。 对B国而言,组成关税同盟后,出口增加,生产扩张,所以对B国有利;对C国来说,在A、B组成关税同盟前,C 国是A国的供给者,但现在因贸易转移,其出口减少,所以C国福利必然因其贸易规模缩减而下降。
中华外贸学习网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Leabharlann
2.关税同盟的扩大出口效应 总体来看,关税同盟将给参加国带来更大的出口机会,从而带来更多的福利。具体情况可通过图9-2来解释。
图9-2
关税同盟的扩大出口效应
在图9-2中,左图为A国的生产、消费和出口情况,右图为B国的生产、消费和进口情况。假设C国的生产成本固 定不变,在组成关税同盟之前,世界价格为 P,等于C国的生产成本。B国对来自所有国家的进口商品一律征收关税, W 征税后的价格为 ,此时A国的出口为fg,B国的进口为ab,其中一部分来自A国,从A国进口的数量为ac,即ac=fg, Pt 而剩下的部分则从c国进口,进口量为cb。 A、B两国组成关税同盟后,由于B国对A国的进口商品免征关税,而对C国的进口商品仍征收关税,故在B国国内 市场上A国商品的价格要低于C国同样商品的价格,于是B国转而只从A国进口。但A、B两国间关税刚一撤除时,B国 对进口的需求大于A国的出口供给(对应于P ),所以A国的出口商品价格要上升,出口扩大。当价格升至 P 时,A、 W U B两国的贸易达到平衡,A国的出口等于B国的进口,即hi=de。 由此可见,对A国来说,加入关税同盟可以达到扩大出口、增加出口收入的目的。这一点对于那些国内市场狭 小的国家来说无疑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入关税同盟,利用区域内市场扩大出口,带动经济发展,对这些国家来 说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

• 1993年8月13日,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同 时宣布,三国已就北美自由贸易协议的劳 务和环境附加条约达成协议,从而为三国 通向北美自由贸易道路扫清了障碍。 • 1994年1月1日,由美国、加拿大、墨西哥 3国共同签署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生 效,北美自由贸易区宣告诞生。
•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是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的蓝本,其宗旨 是:取消贸易壁垒,创造公平竞争的条件,增加投资机会, 保护知识产权,建立执行协定和解决争端的有效机制,促 进三边和多边合作。该协定将用15年的时间,分3个阶段取 消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实现商品和劳务的自由流通,在3 国9000多种产品中,立即取消50%的关税,15%以上的产 品在5年内取消关税,剩余的关税将在6年~15年内取消。 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联合组成的贸易集团,成员国之间经济上既有较大互补性 和相互依存性,又有明显的不对称性。北美自由贸易区的 建立,将对北美、拉美,以致对冷战结束后新的世界经济 格局的形成,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 1970年3月冰岛成为第八个成员国。 • 芬兰于1961年6月成为准成员国,1986年1月正式加入;列 支敦士登于1960年3月成为准成员国,1991年5月正式加入。 • 英国和丹麦于1973年1月,葡萄牙于1986年1月,奥地利、 瑞典、芬兰于1994年12月31日退出欧贸联,加入欧洲联盟。 • 【成 员】 4个(2001年底):挪威、瑞士、冰岛、列支敦 士登。 • 1972年7月自由贸易联盟与欧共体签定了建立“大自由贸易 区”条约。决定从1973年4月1日开始,经过五年的过渡, 完全取消相互关税。 • 1992年5月,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与欧共体签定了《欧洲经济 区条约》,从1993年起,五年内分阶段逐步实现经济区内的 商品(不包括农产品)、劳务、资本和人员的自由流动,从 而使欧洲统一大市场有19个成员国了。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础理论综述4000字》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础理论综述4000字》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础理论综述目录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础理论 (1)1区域经济合作的相关理论 (1)1.1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1)1.2关税同盟理论 (3)1.3 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 (3)2 国际竞争力相关理论 (5)1 绝对优势理论 (5)2 比较优势理论 (5)3 简要评述 (6)区域一体化研究的相当一部分是基于1961年贝拉巴拉萨(Béla Balassa)提出的经济一体化理论。

本文也遵循文献的规范案例,同时涉及关税同盟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

本章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经济一体化理论,第二部分介绍关税同盟理论,第三部分介绍比较优势理论,这三个理论是区域经济整一体化研究中较常见的基础理论。

巴拉萨说经济一体化是一个过程,同时是个状态,换句话说,静态和动态的结合概念。

经济一体化的静态效应一般基于关税同盟理论,动态效应一般基于共同市场理论。

另外,由于经济一体化同时具有积极的效果和负面效果,既成为维护贸易自由化的理论基础,又成为反对的理论基础。

1区域经济合作的相关理论1.1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描述不同区域或国家间的经济开放水平之间差异的专业术语。

该理论的基础是1960年代由匈牙利经济学家巴拉萨撰写的,巴拉萨说,经济一体化是指基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国际分工签订的两国或多国间的协议,成员国间取消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

地区贸易协定根据协定当事者之间的利害关系和交易自由化意志,合作程度可能会有所不同。

单纯地取消协定国之间的关税,贸易限制措施之外,还有共同对外关税,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自由移动等,根据协定国之间的利害关系决定。

根据巴拉萨提出的五个分类,再加上一个,经济一体化的程度可以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表1 经济学角度区域贸易协定的类型注: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提供资料自己整理(1) 优惠贸易安排(Preferential Trade Arrangement ,PTA)特惠贸易协定是最低水平的经济一体化形态,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比非会员国的贸易壁垒更低。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是一种指导我国(中国)实施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它指导我们在开展经济运作时以区域为单元,从区域发展、区域内部管理和区域内经济发展三个方面来开展经济全球化。

一是从区域发展的角度解析区域经济一体化。

在区域发展的层面上,经济一体化就是指利用区域内部资源优势来促进经济发展,例如:区域产业合作、跨区域市场开放、从外部寻求资源和参与国际经济等。

区域经济一体化还体现在改变传统的地域隔阂,形成超越地域限制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如东北亚经济一体化和中国与欧盟经济一体化等。

二是从区域内部管理的角度论证区域经济一体化。

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不仅与资源的充分利用有关,更与管理的合理有关。

对于经济一体化而言,其核心概念就是要求区域内部管理能够体现经济一体化的理念,主要体现在诸如新的格局形成的自下而上的管理结构;财政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管理方面的政策协调;以及对人才资源和对外贸易等市场机制的完整体系建设等。

三是从区域内经济发展的角度论证区域经济一体化。

经济一体化意味着传统的地域经济发展模式正在逐步改变,从地域性狭隘到经济一体化,经济发展将呈现出一体化、多样化、网络化的发展态势。

经济一体化的目的在于形成一个发展对等、共同繁荣的经济空间,使区域内的经济发展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它的潜力和优势,从而达到一体化与繁荣的整体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有助于推动以区域为单位开展经济全球化,从而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

它不仅可以促进区域内部经济的一体化,也有助于改善区域的社会经济状况,使其繁荣昌盛,促进全国经济的和谐发展。

第13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13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

(三)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989.1. 澳大利亚总理霍克提出召开亚太地区部 长级会议讨论加强相互间经济合作。 1989.11. APEC正式成立,澳大利亚、美国、加 拿大、日本、韩国、新西兰和东盟六国(新加坡、 文莱、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尼)在澳大 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首届部长级会议。 1991.11. 召开第三届部长级会议,发表《汉城 宣言》,确定APEC宗旨。 1991.11. 中国、台湾、香港加入。 1993.1.1. 秘书处在新加坡建立。







1973年,英国、爱尔兰和丹麦3国加入 欧共体,使欧共体由最初的6国增加为9 国。 1981年希腊加入。 葡萄牙和西班牙于1986年先后成为欧洲 经济共同体的正式成员国,使成员国总数 增至12个。 1993年11月欧共体发展为欧盟。 1995年1月1日,奥地利、瑞典、芬兰正 式加入欧盟。 2004年5月1日,正式宣告马耳他、塞浦 路斯、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 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 宛10国加入欧盟。 2007.1. 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加入。 欧盟总人口4.8亿,GNP12万亿美元。
第二阶段(1968—1992年): 实现关税同盟和建立共同市场阶段
从1961年到1970年的10年中,共同体 GDP的年平均增长率为4%,高于同期美国 的2.5%,对成员国的经济合作是一种鼓舞。 1985年6月,发表了“白皮书”,提出进一 步取消内部障碍,建立包括商品、服务、资 本和劳动力完全流动的共同市场的具体建议。 其目标是于1992年底建立欧洲共同市场。 期间增加了新的成员国如英国、爱尔兰、丹 麦、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国家。欧共体变 为12个国家。
第一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第十一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关税同盟理论 大市场理论
协议性分工原理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第一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 一、关税同盟理论
• (一)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

1 .贸易创造效应

贸易创造效应(Trade Creation Effect)

是指缔结关税同盟后,因成员国之间相互减
免关税而带来的同盟内部的贸易规模扩大与生产
• 西托夫斯基针对当时西欧国家的企业满足于狭 窄的国内市场和受保护而缺乏竞争的情况,提出了 “小市场的恶性循环”命题。他认为,在狭窄的市 场中,企业行为保守、新兴企业无法进入,在这样 一个缺乏竞争的垄断市场中,商品价格高,社会公 众缺乏购买力,因而销售量小,致使企业资本周转 率降低,无法大批量生产,为获得高利润而又不得 不采取高价格,这样就陷入了高利润、高价格、低 资本周转率、狭小市场的恶性循环的怪圈之中。而 要打破这种循环就只有在大市场内开展自由贸易以 激化竞争,这样才可产生:组建大市场,进而大量生 产,体现规模经济效应,并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消 费扩大,利润提高,导致进入企业增多,竞争加剧, 接着引起成本再下降的新一轮良性循环。
• (2)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从每一 成员国看,扩大的贸易取代了本国的低效率生产; 从同盟整体看,生产从高成本的地方转向低成本 的地方,同盟内部的资源得以重新优化配置,提 高了要素的利用效率。
2 .贸易转移效应
• 贸易转移效应(Trade Diversion Effect) • 是指缔结关税同盟后,由于对内减免
第二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 一、对区域集团内部成员国 • 经济贸易的影响
• 1.市场扩大,能扩大规模经济效益 • 2.促进了集团内部的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韩国
中国-挪威
中国-南部非洲关税同盟
中国-瑞士
一、经济一体化含义
❖ 1、经济一体化的概念 ❖ 最早是由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在1954年提出的:“经济一
体化就是将有关阻碍经济最有效运行的人为因素加以消除, 通过相互协调与统一,创造最适宜的国际经济结构。” ❖ 最具代表性的定义是美国经济学家巴拉萨在1961年则提出 的:“经济一体化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状态。就过程而 言,它包括旨在消除各国经济单位之间差别待遇的种种举措; 就状态而言,则表现为各国间各种形式的差别待遇的消失。” ❖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通过协商并缔结经济条约或 协议,实行不同程度的经济联合和共同的经济调节,以实现 区域内贸易自由化,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过程和状态。
小市场的恶性循环:
小市场
高价格
高利润率
小市场
高保护
大市场的良性循环:
市场萎缩
第六章 经济一体化理论
2010年1月,中国-东盟自贸区如期全面建成。 自贸区建立后,双方对超过90%的产品实行零关税。 中国对东盟平均关税从9.8%降到0.1%,东盟六个老 成员国对中国的平均关税从12.8%降到0.6%。关税 水平大幅降低有力推动了双边贸易快速增长。
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后,中国与东盟各国贸易 投资增长、经济融合加深,实现了互利共赢、共同 发展的目标。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总量快速增长。 2011年1至10月,双边贸易额已达2959亿美元,同 比增长25.7%。目前,中国已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 伙伴,东盟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
❖ 是指签订自由贸易协议的成员国相互彻底取消了 在商品贸易中的关税和数量限制,使商品在各成 员国之间可以自由流动。但是,成员国仍保持各 自对来自非成员国进口商品的限制政策。
❖ (3)关税同盟(Customs Union)
❖ 是指成员国之间彻底取消了商品贸易中的关税和 数量限制,对来自非成员国的商品采取统一的关 税政策。
排的。
分工图解
C
X 产P 品 分 工
LAC
QA
QB
Y 产P

分 工
C LAC QA
C
QB C
QB QA
LAC Q
LAC Q
协议性分工的条件
❖ (1)分工的国家要素禀赋差异不大,工业化 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相近;
❖ (2)分工产业必须是能够获得规模经济效应 的产业;
❖ (3)产业的分工利益差别不大。
❖ 2、经济一体化的含义
❖ (1)功能一体化
❖ 指成员国之间经济活动中各种人为限制和 障碍逐步被消除,各国市场得以融合为一 体,企业面临的市场得以扩大;
❖ (2)制度一体化
❖ 成员国之间签订条约或协议,逐步统一经 济政策和措施,甚至建立超国家的统一组 织机构,并由该机构制定和实施统一的经 济政策和措施。
❖ (4)共同市场(Common Market)
❖ 是指成员国之间不仅在商品贸易方面废除了关税 和数量限制,生产要素(资本、劳动力等)也可 在成员国间自由流动并对非成员国商品进口征收 共同关税。
❖ (5)经济联盟(Economic Union)
❖ 是指成员国之间除了商品与生产要素可以进行自 由流动及建立共同对外关税之外,还要求成员国 实施更多的统一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如财政 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等。
❖ (6)完全经济一体化(Complete Economic Integration)
❖ 是经济一体化的最高级组织形式。区域内各 成员国在经济联盟的基础上,全面实行统一 的经济、社会和法律制度,使各成员国在经 济上形成单一的经济实体。而该经济实体的 超国家机构拥有全部的经济政策制定和管理 权。
2、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征
二、经济一体化表现形式
❖ 1 表现形式
❖ (1)优惠贸易安排(Preferential Trade Arrangement)
❖ 成员国之间通过贸易条约或协议,对全部或部分 商品的关税优惠,对来自非成员国的进口商品, 各成员国按自己的关税政策实行进口限制。
❖ (2)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
类型
特征
A
内部取消关税
*
设立共同壁垒
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统一国家经济政策
统一国家政治政策
B C D EF
* **** **** *** ** *
三、经济一体化理论
❖ 1、关税同盟理论
❖ (1)静态效应 P S
❖ 假定:
A国市场
(1)三个国家A、 B、C且均为小国
PB+T
(2)封闭条件下
PC PB
a
bc e
d
价格:
D
贸易转移
PA>PC>PB,且
Q1 Q3 Q4 Q2
Q
PC-PB<t
贸易创造
(2)贸易创造效应与贸易转移效应 的影响因素
❖ a、供给与需求的价格弹性(D、S曲线的斜 率)
❖ b、成员国与非成员国的价格差异水平 ❖ c、关税水平 ❖ d、成员国产业竞争水平
(3)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
❖ a、大市场效应(或规模经济效应) ❖ b、促进技术进步 ❖ c、有利于吸引外资 ❖ d、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 ❖ e、有利于竞争机制的形成
3、大市场理论
❖ 系统提出大市场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西托 夫斯基(T·Scitovsky)和德纽 (F·Denian)。
❖ 大市场理论在建立在共同市场一体化形式的 基础上的。其主要观点是:共同市场把分散、 孤立的小市场统一成一个大市场后,通过专 业化分工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可以使成员国 获得规模经济利益。
2、协议性分工理论
❖ 协议性国际分工理论是由日本教授小岛清提出的, 认为在经济一体化内部仅依靠比较优势原理进行 分工,不可能完全获得规模经济,反而会导致各 国企业的集中与垄断,影响到经济一体化组织内 部分工和贸易的稳定发展,因此必须通过协议性 国际分工予以保证。
❖ 协议性分工,是指一国放弃某种商品的生产,把 国内市场提供给另一国。这种分工不是通过价格 机制自动实现的,而是通过成员国之间的协议安
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情况
已签订协议
亚太贸易协定
2001年
内地与港澳
2003年
中国-东盟
2002年
中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智利
2005年
中国-新西兰
2008年
中国-新加坡
2008年
中国-巴基斯坦 2009年
中国-秘鲁
中国-哥斯达黎加 大陆-冰岛
2009年
2010年 2013年
正在谈判
正在研究
中国-海合会
中国-印度
中国-澳大利亚 中日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