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大师魏亿凯九星易道风水学——汭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水大师魏亿凯九星易道风水学——
汭位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魏亿凯教授,出生于下邳,军事学院军事地形学专业毕业;北京大学特别研究员,浙江大学MPA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委员;1982年研究易经与风水;东方风水学大百科全书总编,权威风水专家;为2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规划设计风水。
]
在风水术中,汭位选址也许是科学精神最强烈的一个要素。
人类的早期聚落通常位于濒河台地上,这里土壤肥沃,易于泄洪,河流更在提供养生必需的水源以外,兼备舟楫和防御之利。
汭位即河流弯曲的凸岸,先民至迟于商代便对其作为聚落基址的优点有所认识,安阳殷墟的宫室和坟墓都选址于河流凸岸,《周书·召浩》更明确记载了周公在为宫室择地时“攻位于 ”。
近年来,随着生态问题的突显,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风水术的合理内核。
但这一古老的学术是那样地扑朔迷离,以至于数经努力,人们依旧难于将其系统中的科学和迷信两大成分割离开来。
汭位选址、坐北朝南和巽位排水。
这些概念源出于华夏先民对中原大地的全面观察,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逐渐上升为牢固的心理意识。
随时间推移,它们被染上日益浓厚的迷信色彩,但其合理内核保存至今。
在航天飞行属于神话,航空摄影无法想像的时代,我们祖先能准确认识中国地理的整体状貌,实为令人叹服的奇迹。
由于地心引力,河水由高往低流动。
在上游,地表的剧烈起伏,导致河流弯曲;在下游,地表较平坦,河流的弯曲往往决定于河床两侧地质结构强度的差别。
由于地质结构在任何地方都不会绝对均匀,所以地球上没有直线的河流。
流体运动的规律是,凹岸回转半径大于凸岸,流速也大,流体下层会发生自凹岸向凸岸的横向运动,使凹岸底部泥沙趋向凸岸堆积。
滴水可以穿石,何况奔腾不息的河
流。
这一现象对傍水而居的人类来说,具有生命攸关的重大意义。
凹岸底部被淘空意味着地表基地的崩溃,凸岸延展则在确保基地无虞以外,更使面积越来越大。
商、周以降,我国古代的城镇规划和建筑布局大多遵循这一原理,将基地选在河流凸岸——汭位。
经过长期无数的实践,源于科学的认识逐渐异化为毋庸置疑的图形崇拜。
北京故宫天安门前的金水河,太庙前的玉带河,全国各地孔庙前的泮地以及民居前的半月池,无不散发着强烈的汭位意识。
甲骨文中的,小篆作,《说文》释为畴:“耕治之田也,从田,象耕屈之形。
”形体分析, 为耕田没有什么问题,但说整字“象耕屈之形”则大可怀疑。
从汭位着眼,耕田面积的增减是与生存密切关联的大事,决不可等闲视之。
如此,我们有理由将 视做河流的两个凸岸,将 和 视做两块耕田。
巽位排水。
巽,八卦之一,方位东南。
《易·说卦》:“巽为木,为风。
”中国地形大体为西北高,东南低,黄河、长江等大河大江都从高山流向海洋,巽位排水即其整体状貌的概括。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城镇和建筑群的排水方向为东南,是行之有效的技术处理,也是人类宇宙观的体现。
在某些地区,局部在形西北低东南高,建设者执着于巽位排水,便反映了深层的观念存在。
此时,这种观念已与科学脱离,进入人文范畴。
约从商代开始,巽位排水便为中国建筑的习惯做法。
在对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宫殿遗址进行的考古发掘中,确定东廊下埋没着朝向东和东南的两组陶管。
在对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四合院建筑遗址进行的考古发掘中,确定后院有卵石垒砌的暗沟,方向朝东;前院地下有陶管,方向朝东南。
在甲骨文中,水字主要有二形, 和 。
《说文》采用后一种形:“准也,北方之行,象众水并流,中有微阳之气也。
”徐中舒主编的《甲骨文字典》批评:“中有微阳之气之说显非造字之本意,当为后世阴阳家所附会。
”然而从巽位排水角度看,“微阳之气”一说实在巧妙。
分析水字在甲骨文五期中的不同形体,我们可明显看出巽位意识的确立。
从商代的历次都城来看,初期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与形胜要素大体吻合,但这只是商灭夏时的临时都城,商汤的另外两个都城——商丘附近的南亳皆与形胜无关。
仲丁时迁都于今河南荥阳北,符合形胜要求,但不久迁都于相——今河南内黄东南,祖乙迁都于邢——今河南温县东,再迁于庇——今山东梁山、郓城之间,南庚迁都于奄——今山东曲阜旧城东,皆未考虑到形胜的要求;直到第十
代君主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商人定都。
洹水自太行山发源,从西北流向东南。
考古发掘表明,宫室和坟墓都位于河流凸岸。
以风水术形势宗的观点看,殷墟的主要欠缺是宫室所在的汭位凸向北而不是南,因而不符合背山面水的要求。
从盘庚到武丁,中间还有小卒和小乙两个君主。
由此推测,定都安阳小屯村之初,形胜概念尚在系统完善的过程之中。
坐北向南这一要素与我国整体的地理、气候相关,它使我们的居所具有四季朝阳、夏季通风和冬季御寒三大优点。
我国大部分地区都位于北回归线以北,由于太阳的垂直照射点终年往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所以阳光一年中的每一天都从南方射来。
阳光是自然界一切生命的能量来源,人类健康更不可缺少,其重要性毋庸赘言。
我国是季风现象最显著的国家之一,夏季主导风向来自东南太平洋,很有助于减轻酷暑;冬季主导风向来自高纬度的亚洲内陆冰原,每年都有几次强冷空气南下,形成“寒潮”。
在寒潮作用下,中国成为世界上同纬度冬季最冷的国家,较平均气温低 10℃ 左右。
在取暖手段欠发达的古代,低温对人类健康形成极大威胁,最有效的应对方法莫过于居于山南或封闭住宅北面。
考古发掘表明,房屋通常是坐北向南,从结构上看,陕西房屋采用土墙承重,山面应保持完整墙壁;只有南方的干栏式房屋,才可能在山面设门开窗。
如果将视做地形的平面示意,则一目了然,为四条山脉呈环抱状,为聚落或住宅。
依惯例,古人作图以上为北,此字明确表达了坐北向南的意识。
实际上在古文献中,向字除用于地名和姓氏以外,一般意义都是朝向,诗经中的问题是孤例。
《荀子·疆国》:“其国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
”《史记·高祖本纪》:“秦形胜之国也。
”徐悱《古意酬到长史溉琅琊城》诗:“表里穷形胜,襟带尽岩峦。
”在浩如烟海的地方志中,形胜为一重要门目,或与沿革、疆域等门类平列,或在其下作一子目,记述俯拾皆是。
宋《方舆胜览》记泉州:“形胜,其地濒海,远连二广,川逼溟渤,闽粤领袖,环岛三十六。
”嘉靖《钦州志》卷一记:“灵山,三水襟裙,乌江旋带,……重岗叠翠,山川盘郁,地势融结。
此一方之形胜也,古人建邑于此,盖不偶然。
”甘肃泾阳出土青铜尊上,综合体现了汭位选址、坐北向南和巽位排水三个要素,因而可以视做形胜概念的总结。
战国时秦灵公居泾阳,即此。
在泾阳城南,泾河由西北弯曲流向东南。
司马迁称“秦,形胜之国也”,应该说十分准确。
认识自然、服从自然是我们祖先从实际观察中归纳出的宝贵经验,并广泛用
之于工程实践。
在颇感自豪的同时,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历经3000余年,这一经验从未被整理成明晰的系统理论,从未受到正面的宣传推广。
对此做过些微贡献的却是混杂迷信的粗俗风水术。
在21世纪来临之际,自然资源的可持续使用成为与人类生存紧密关联的重大课题。
我们再次想起很多先哲说过的名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一个人的生命极短暂,一个人的经验极有限,只有充分汲取前人留下的思想遗产,我们才能在认识自然的漫道上向前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