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经济学第二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机会成本递减
W
如果随着每增加一个 单位的某种产品,所 必须放弃的另一种产 品的数量逐渐递减, 则这种状况为机会成 本递减,此时PPC凸 向原点。
随着每增加一单位的 C,所必须放弃W的数 量逐渐递减。
C
图1-4 机会成本递减
三、机会成本与相对商品价格
假设商品价格等于成本,则小麦(对布匹)的相对价 格(Pw/Pc)=小麦的机会成本( ΔC / ΔW) 。
案例
单位劳动投入 产品 大米 小麦 棉布 钢铁 中国aLi 10 10 20 20 美国 a′Li 10 5 4 2 相对劳动生产率
a′Li/aLi1 0.5 0.2 源自.1第三节相互需求原理
约翰· 穆勒是19世纪中叶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 他提出的相互需求原理对比较优势理论作了重要 的说明和补充。 互惠贸易的范围——两国商品交换比例的上下限 贸易条件的决定——相互需求程度 贸易利益的分配——贸易条件
案例
国家 美国 法国 中国 泰国 布aLc 2 5 9 8 小麦aLw 0.5 2 6 8 布的相对成本aLc /aLw 4 2.5 1.5 1
两个国家多种产品
假设有两个国家:中国和美国,但有许多种产品:M种,分别用1 ,2……M表示。
中国和美国都能生产也需要消费这M种产品,那么按照比较优势,中国和美国各自应该
一、机会成本与比较优势
1936年哈伯勒(Haberler)用机会成 本理论(opportunity cost theory)解释了比 较优势原理,用机会成本理论解释比较优势 原理,有时也被称作比较成本原理。
机会成本理论的基本内容
如果一国在一种产品的生产上有较低的机会成本, 而另一国在另一种产品的生产上有较低的机会成 本,那么两国应各自专门生产自己机会成本较低 的产品。这种生产上的重组会扩大整个世界经济 的规模,通过贸易,两国的福利水平都会提高。
国际贸易学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学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国际贸易一直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是对国际贸易的关键研究之一,它试图解释为什么不同国家之间会进行贸易,并探讨贸易的模式和影响因素。
本文将介绍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观点和相关概念。
一、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18世纪末提出。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不同国家之间进行贸易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的相对成本差异。
简而言之,比较优势指的是某个国家相对于其他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上的相对效率优势。
通过将生产分工,每个国家都可以专注于生产其有相对优势的商品,然后通过贸易获得其他商品。
以纺织品和酒类的贸易为例,假设英国比葡萄牙在制造纺织品上更具竞争力,而葡萄牙在制造酒类上更具竞争力。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英国应该专注于纺织品的生产,而葡萄牙应该专注于酒类的生产。
通过贸易,英国可以向葡萄牙出口纺织品,同时从葡萄牙进口酒类,双方都可以因此受益。
二、绝对成本理论绝对成本理论是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另一个重要观点,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19世纪初提出。
绝对成本指的是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时所需的全部成本,包括劳动力、土地和资本等。
根据绝对成本理论,国际贸易可以通过将专业化的生产过程进一步进行分工,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以英国和葡萄牙的例子来说明,假设英国在纺织品和酒类的生产中的绝对成本都低于葡萄牙。
根据绝对成本理论,英国应该专注于纺织品和酒类的生产,并通过贸易向葡萄牙出口多余的产品。
虽然比较优势仍然存在,但绝对成本理论更强调资源的充分利用,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在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中,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是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收入效应指的是贸易对国内收入和消费格局的影响,而替代效应指的是国内商品和进口商品之间的替代关系。
当一个国家通过贸易获得更多的收入时,人们的购买力提高,消费水平也会相应增加,因此国内需求会增加,从而对国内产业有利。
二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
第1节斯密之前的贸易思想国际贸易理论起源于市场经济商品交换和生产分工的思想。
一、早期的分工交换思想国际贸易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罗马希腊时代,荷马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中就出现分工交换思想。
最早提出分工学说的是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Plato),他强调每个人都有多方面的需求,但是人们生来却只具有某种才能,因此一个人不可能无求于他人而自足自立,有待于互相帮助。
他进一步指出,一人为多数事,不如一人专心于一事。
如果一个人专门生产他擅长的东西,生产出来的必定较多,质量较优。
所以,一国中应该有专门从事各行各业的人。
主语每个人究竟从事哪种行业担任何种职务,则取决于个人秉性,这是先天决定的。
此外,早期宗教神学中也有部分关于贸易的思想。
二、重商主义(Merc antilism)国际贸易的系统研究开始于重商主义经济学时代,大约从14世纪末到18世纪。
重商主义的发展可分为2个阶段:早期重商主义(15世纪—16世纪中叶)和晚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下半叶—18世纪)1.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和经济思想(1)认为贵金属(货币)是衡量财富的唯一标准。
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金银。
除了开采金银矿以外,对外贸易是货币财富的真正的来源。
因此,要使国家变得富强,就应尽量使出口大于进口,因为贸易出超才会导致贵金属的净流入。
一国拥有的贵金属越多,就会越富有、越强大。
因此,政府应该竭力鼓励出口,不主张甚至限制商品(尤其是奢侈品)进口。
(2)由于不可能所有贸易参加国同时出超,而且任一时点上的金银总量是固定的,所以一国的获利总是基于其他国家的损失,即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博弈”。
基于此,重商主义对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进行贸易,即:怎样通过鼓励商品出口、限制商品进口以增加货币的流入而增加社会财富。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该理论基于劳动价值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是比较优势
,而不是绝对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为国际贸易提供了基本的解释和预测框架,对现
03
代贸易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
01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在国际贸 易中,每个国家都应该专注于 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并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换。
02
比较优势理论未能解释国际贸易中的要素价格…
根据该理论,国际贸易会导致各国之间相对要素价格的均等化,但现 实中这一现象并不总是出现。
比较优势理论未能充分考虑市场规模和需求因…
该理论主要关注生产成本和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而忽略了市场规模 和需求因素对贸易的影响。
比较优势理论在解释现代国际贸易时具有一定…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国际贸易的形式和动力已经发生了 很大变化,比较优势理论的解释力受到挑战。
04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现代发展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总结词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是在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了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等概念,对贸易模式和贸易 利益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
详细描述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即使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由于生产规模的差异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不同国家在 生产同一产品时仍会存在成本差异,从而导致贸易的产生。此外,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还探讨了不完全竞争市场 结构下的贸易模式和贸易利益分配问题,进一步丰富了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自由贸易能够带来互利共赢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认为自由贸易能够促进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和交流 ,实现互利共赢。
反对保护主义政策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反对国家采取保护主义政策限制贸易,主张开放 市场。
02
绝对优势理论
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1.绝对优势理论:创始人:亚当·斯密内容:贸易是两国各自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贸易得利来源于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提高了的劳动生产率。
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绝对优势是对外贸易的基础。
绝对优势来源于有利的自然禀赋或获得性优势。
贡献:在历史上第一次从生产领域出发,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部分原因,首次论证了国际贸易不是一种“零和”游戏,而是一种双赢博弈。
2.比较优势理论:生产率内容:贸易模式是专门生产并出口其绝对劣势较小的商品,同时进口其绝对劣势相对较大的商品。
(例外,当两国之间不存在相对劳动生产率差异)。
3.相互需求理论:创始人:穆勒内容:指由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值的理论。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4.要素禀赋理论:创始人:赫克歇尔和俄林内容:国应当出口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商品,进口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商品。
5..要素禀赋理论的拓展:①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从没有贸易到自由贸易的转变毫无疑问地提高了价格上升产业所密集使用的要素的收益,降低了价格下降产业所密集使用的要素的收益。
②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两国的两种商品各自的相对价格差异会不断缩小,并最终达到均等。
6.里昂惕夫之谜当代国际贸易理论:7.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技术要素、人力技能要素、研究与开发要素、信息要素。
规模经济与管理8.产品生命周期理论:①技术差距理论:②产品生命周期理论:③制成品生命周期理论④原材料生命周期理论9,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波特①钻石理论:生产要素、需求因素、相关和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组织结构竞争状态②优势产业阶段理论③创新机制理论10.产业内贸易理论:11.新经济地理学贸易理论贸易保护主义12.重商主义:13.幼稚产业保护理论:14.超保护贸易理论:15.新贸易保护主义。
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
贸易后的情况
19
中国
美国
(1)各国专业化生产量
60布
60小麦
(2)假设国际比价
2布=1小麦
(3)各国消费
30布和15小麦 30布和45小麦
(4)各国比贸易前多消费
5小麦
10布
(5)全世界生产比贸易前增加
10布和5小麦
(6)全世界消费比贸易前增加
10布和5小麦
国际分工充分发挥了美国在生产小麦上的相对优势,也充 分发挥了中国在生产布上的相对优势,相应地都避开了各 自的相对劣势。
国际分工以及由此带来的各国技术优势的发挥,是国际贸 易利益的根本来源。
从上表可看出如下几点:10
(1) 贸易使各国消费都增加了,即各国从贸易中都获 得了利益。国际贸易是“非零和”游戏。
(2) 世界生产和消费比贸易前提高了。来源于国际分 工的益处,国际分工使各国劳动生产率高的产品 的生产优势发挥出来了,各国技术优势的充分发 挥提高了全世界的劳动生产率。
(2) 价格差引发的贸易会使各国的生产组合发生变化,各国 将专业化生产本国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品。中国将专业 化生产布,美国将专业化生产小麦。
(3) 交换比价应在两国国内比价之间。(0.5公斤小麦:1码布 <国际比价<2.5公斤小麦:1码布)
贸易后的情况
9
中国
美国
(1)各国专业化生产量
50码布
100公斤小麦
所需劳动 (人/年)
120
80
毛呢 产量
1
1
2
所需劳动 (人/年)
100
90
分工后 英
2.2
220
葡
2.125
170
合计 2.125
古典贸易理论
古典贸易理论古典贸易理论是指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贸易理论,其主要代表是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和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等经济学家所提出的观点。
这些经济学家通过研究国际贸易模式和贸易政策来解释经济发展和国家富强。
古典贸易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
亚当·斯密在他的《国富论》中首次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上的相对成本比较低于其他国家,这就意味着该国家在生产这种商品上具有优势。
亚当·斯密认为,通过国际贸易,各个国家可以专门从事自己的比较优势产业,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提高生产效率。
亚当·斯密进一步解释了比较优势理论的原因。
他提出了劳动分工的观点,即每个人专门从事自己擅长的工作,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通过国际贸易,各个国家可以进一步扩大劳动分工范围,提高整个经济体系的效率。
这种劳动分工使得每个国家能够集中生产并出口自己的比较优势商品,同时通过进口其他国家的比较优势商品,满足本国市场需求。
与亚当·斯密的比较优势理论相对应的是大卫·李嘉图的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是指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上的成本绝对低于其他国家。
李嘉图认为,如果一个国家在多种商品上都具有绝对优势,那么他应该专门从事生产并出口这些商品,从而实现贸易顺差。
然而,当一个国家只在某个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时,他应该选择专门从事这种商品的生产并通过国际贸易实现互惠互利。
这就是李嘉图对多种商品情况下的专业化生产的解释。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进一步发展了古典贸易理论,提出了关税对比较优势的影响。
穆勒认为,关税是一种负担,会降低国际贸易的效益。
他主张实行自由贸易,取消各种贸易壁垒,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穆勒认为,贸易的自由化可以使各个国家通过比较优势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的发展。
古典贸易理论的贡献非常重要。
国际贸易学之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学之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国家之间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
在国际贸易学中,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旨在解释和分析国际贸易的原因和模式。
本文将对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1.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假设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基本假设:1.比较优势: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假设不同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或提供某种服务方面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相对于其他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或提供某种服务方面的相对效率更高。
根据这个假设,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是基于比较优势的差异。
2.单一要素模型: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假设一个国家只拥有一种生产要素,并且要素是固定不变的。
这个假设简化了分析,使得理论能够更为清晰地解释贸易模式和效果。
3.恒定成本: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假设生产商品或提供服务的成本在国际贸易中是恒定不变的。
这个假设是为了使得理论能够更好地分析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
基于以上基本假设,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分析国际贸易的原因和模式,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结论。
2.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结论在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中,有几个重要的结论值得关注:1.基于比较优势的贸易:根据比较优势理论,每个国家应该专门生产和出口其比较优势商品或服务。
这样可以通过专业化生产和贸易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要素移动: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如果要素相对稀缺,国家会倾向于进口具有该要素的商品,而不是自己生产。
相反,如果要素相对丰富,国家则会倾向于出口该要素相关的商品。
这种要素移动可以带来经济的发展和增长。
3.贸易的收益: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也强调贸易的收益。
通过国际贸易,每个国家可以更大程度地利用比较优势和专业化生产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福利。
4.国际贸易的均衡: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还提出国际贸易的均衡条件。
一个国家的贸易均衡是指其出口与进口之间的平衡状态,即进口与出口相等。
古典贸易理论即国际经济学纯理论
汇报人:日期:•古典贸易理论概述•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目录•古典贸易理论的实证分析•古典贸易理论的应用与拓展古典贸易理论概述01古典贸易理论起源于16世纪和17世纪的欧洲,当时欧洲的商业和殖民扩张加速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起源古典贸易理论是在自由竞争和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下形成的,认为市场机制能够自动调节经济活动,政府不应干预。
背景古典贸易理论的起源与背景03偏好相似古典贸易理论假设各国消费者偏好相似,即各国对产品的需求和供给具有相似性。
01完全竞争古典贸易理论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即市场上有很多买家和卖家,他们之间没有价格歧视或垄断行为。
02资源禀赋古典贸易理论假设各国拥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即各国在生产某些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古典贸易理论认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每个国家都应该专注于生产那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实现最大化的利益。
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认为,每个国家都应该专注于生产那些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实现最大化的利益。
绝对优势理论资源禀赋理论认为,每个国家都拥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因此应该专注于生产那些需要大量使用本国富余资源的商品,并通过国际贸易实现最大化的利益。
资源禀赋理论比较优势理论02比较优势的概念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不同国家会专门生产不同的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比较优势理论是古典贸易理论的核心,它为国际贸易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基础。
比较优势是某一国家在生产不同产品时所拥有的相对成本优势。
它基于机会成本的概念,即一个国家在放弃生产某种产品时所获得的收益。
比较优势的概念基于机会成本的比较优势01基于机会成本的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在放弃生产某种产品时所获得的收益。
这种收益可以通过计算生产不同产品的机会成本来得出。
02如果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拥有的机会成本较低,那么它就具有相对的优势。
这种优势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不同国家会专门生产不同的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Classic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包括重商主义、重农学派、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机会成本、保护贸易、相互需求,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
一、重商主义(mercantilism)(一)简介重商主义,也称作商业本位,是16~17世纪封建主义解体之后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或经济体系。
重商主义认为,财富的唯一形式即金银,金银的多少是衡量一国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而获得金银的主要渠道就是国际贸易。
通过奖出限入求得顺差,使金银流入,国家就会富裕。
(二)发展时期及代表人物重商主义的发展经历了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两个阶段。
早期重商主义产生于 15 ~ 16 世纪,在对外贸易上强调少买,严禁货币输出国外,力求用行政手段控制货币运动,以贮藏尽量多的货币,因而又被称为货币差额论(重金主义)。
代表人物英国的威廉·斯塔福。
晚期重商主义盛行 17 世纪上半期,强调多卖,主张允许货币输出国外,认为只要购买外国商品的货币总额少于出售本国商品所得的货币总额,就可以获更多的货币。
代表人物英国的托马斯·孟。
二、重农学派(Physiocracy)17世纪下半期,在法国出现了反对重商主义,主张经济自由和重视农业的思想,形成了重农学派,其创始人是弗朗斯瓦·魁奈。
代表人物还有杜尔哥。
重农学派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和社会一切收入的基础,认为保障财产权利和个人经济自由是社会繁荣的必要因素。
在一定意义上,重农学派是中国古代文化与现代西方经济学之间的一座桥梁。
重农学派的观点有:(一)自然秩序重农主义者认为,和物质世界一样,人类社会中存在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就是自然秩序。
自然秩序是永恒的、理想的、至善的。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国际经济学沈明其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国际经济学沈明其引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经济学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该理论的提出者沈明其是中国经济学家,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期间对国际贸易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基于古典经济学的框架,对国际贸易的原因、模式以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解析。
本文将对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进行详细介绍和阐述。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假设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基于以下几个基本假设:1.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和技术水平存在差异;2.市场是充分竞争的;3.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
在这些基本假设的前提下,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揭示了国际贸易的产生原因和模式。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原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产生主要是由资源和技术水平的差异所引起的。
不同国家的资源分布和技术能力不同,导致某些国家在某些产品的生产上具有相对优势。
贸易的存在可以使各国通过专业化生产,充分利用其资源和技术优势,从而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模式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提出了以下两种经典模式,即绝对优势模式和比较优势模式。
绝对优势模式绝对优势模式是由亚当·斯密提出的。
该模式认为,当一个国家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相对于其他国家有明显的绝对优势时,该国家应该专门从事该产品的生产,然后通过贸易与其他国家交换所需的其他产品。
这样可以使各国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从而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比较优势模式比较优势模式是由大卫·李嘉图提出的。
该模式基于成本差异的思想,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都有绝对优势,贸易仍然是有利可图的。
这是因为不同国家的生产要素的相对成本差异是存在的,通过比较各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相对成本差异,可以确定各国的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模式使各国在特定产品上的专业化生产变得更加明晰,从而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提出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为贸易自由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在经济学的领域中,国际贸易理论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则是其中的基石。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为我们理解国际贸易的起源、模式和影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强调,每个国家都应当专注于生产并出口自己在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那些自己在生产上处于绝对劣势的产品。
比如说,有两个国家,A 国和 B 国。
A 国在生产小麦方面效率极高,单位成本很低;而 B 国在生产布匹方面效率更高,单位成本更低。
那么,按照绝对优势理论,A 国就应该全力生产小麦并出口,从 B 国进口布匹;B 国则全力生产布匹并出口,从 A 国进口小麦。
这个理论的核心在于,它认为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
当一个国家专注于生产自己擅长的产品时,能够实现规模经济,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通过国际贸易,各国都能够获得更多的商品和服务,提高整体的福利水平。
然而,绝对优势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在现实中,并非每个国家都在每种产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这就引出了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但是只要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仍然可以通过生产并出口相对劣势较小的产品,进口相对劣势较大的产品,从而实现贸易的互利。
举个例子,假设 A 国生产 1 单位小麦需要 10 个小时,生产 1 单位布匹需要 20 个小时;B 国生产 1 单位小麦需要 60 个小时,生产 1 单位布匹需要 30 个小时。
虽然 A 国在生产小麦和布匹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但是从相对成本来看,A 国生产小麦的成本相对较低,B 国生产布匹的成本相对较低。
因此,A 国应该专注于生产小麦,B 国应该专注于生产布匹,然后通过贸易交换,双方都能从中受益。
比较优势理论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更符合实际的经济情况,解释了即使是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生产技术存在差距的国家之间,也能够通过国际贸易实现共赢。
国际经济学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
一、背景知识
斯密所处的时代背景是:英国 资产阶级的原始资本积累已经 完成,经济力量得以壮大,不 再需要实行保护贸易政策 重商主义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 的自由发展,代表先进生产力 的资产阶级要求实现自由竞争 和自由贸易。 斯密的学说正是当时英国资产 阶级经济利益和政治主张的反 映。
小麦消费量 英国 120
布的消费量 200
美国
120
200
五、绝对优势理论的局限性
绝对优势理论只能解释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国家之间的
贸易。绝对优势理论存在着一个必要的假设:一国要参加 国际贸易,就必然要有至少一种产品在生产上与贸易伙伴 相比处于绝对优势。那么如果美国在小麦和布的生产上都 具有绝对优势,而英国在小麦和布的生产上都有绝对劣势 ,英、美之间还会不会产生贸易呢?如果两国发生贸易, 英国能不能从贸易中获利呢?贸易利益从何而来?绝对优 势理论回答不了这些问题。
1.主要论点
(1).财富就是金银,金银是衡量一个国家富裕程度的唯一 尺度; (2). 一切经济活动都是为了获得金银 , 而获得金银的重要 手段是对外贸易; (3).对外贸易要最大限度地追求顺差,使金银流入国内。
2.贸易政策 主张国家干预对外贸易,采取奖出限入政策, 发展本国工业,扩大出口;通过关税和其它保 护措施限制制成品的进口,严格货币发行,限 制金银外流,从而达到贸易顺差。
小 麦
60 50 40 30 20 10 0
布
0 20 40 60 80 100 120
国际经济学之古典贸易理论
古典贸易理论起源于19世纪中叶,当时国际贸易日益增多,许多经济学家开始研究贸易的成因和利益 分配。
古典贸易理论的发展历程
19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
01
古典贸易理论逐渐形成,代表人物包括大卫·休谟、亚当·斯密
等。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02
古典贸易理论进一步发展,主要代表人物包括约翰·穆勒、阿
尔弗雷德·马歇尔等。
03
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的概念与背景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经济学中 古典贸易理论的核心,它解释 了国家之间进行贸易的原因和
基础。
该理论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在 生产所有商品上都比另一个国 家更有效率,两国之间仍然可
能存在贸易往来。
这是因为,比较优势关注的是 相对成本,即一个国家在生产 某种商品上的成本相对于另一
20世纪初至今
03
古典贸易理论逐渐完善,并成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之一
。
古典贸易理论的主要观点
比较优势原理
自由贸易优势
古典贸易理论认为,各国应该根据自身的比 较优势进行贸易,这样可以使得贸易双方都 获得利益。
古典贸易理论主张自由贸易,认为自由贸易 可以使得各国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从而提 高全球总体福利。
古典贸易理论的未来发展趋势
结合新经济因素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新经济因 素如数字贸易、跨境电商等逐渐成为国际贸 易的主要驱动力。未来,古典贸易理论将进 一步结合这些新经济因素,解释和预测国际 贸易的新趋势。
拓展理论适用范围
目前,古典贸易理论主要适用于解释发达国 家之间的贸易现象。未来,研究者们将尝试 拓展该理论的适用范围,使其能够更好地解
国际经济学之古典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学之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2023-11-04
目录
•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概述 • 绝对优势理论 • 比较优势理论 • 相互需求理论 •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现代发展
01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概述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起源
16世纪-18世纪
随着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和全球贸易的兴起,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开始逐渐形 成。
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产品时, 如果相对其他国家在生产该产 品的机会成本较小,则该国在 该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主张国家间 应依据各自的优势进行分工, 并通过交换实现互通有无,从 而增加各国的福利。
02
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的起源
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18世纪60年代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他认为每个国家都有其特有的生产成本优势,因此应该专 注于生产成本最低的产品,然后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应该专 注于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并通过贸易换取自己不具有比较优势 的产品。
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
比较优势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分析中,它可以帮助各国确定自己的出口和进口产品类型,以及 与哪些国家进行贸易可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
比较优势理论还可以解释为什么国际贸易能够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因为它使得各国可以专注于生产自 己最擅长的产品,并通过贸易来获取其他国家的产品和服务。
重商主义
早期对于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探讨,主要基于重商主义思想,强调国家应通 过出口增加和限制进口来积累财富。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历程
01
18世纪末-19世纪初
02
亚当·斯密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逐渐成熟,主要代 表人物包括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02章古典贸易理论(国际经济学)
相对高 相对低
比较优势
劳动成本
核 心 思 想
:
“两利相权取其重” “两弊相衡取其轻”
“如果两个人都能制造鞋和帽,其中一个人在 两种职业上都比另一个人强些。不过制帽时 只强1/5或20%,而制鞋时则强1/3或33%。 那么这个较强的人就专门制鞋,那个较差的 人就专门制帽,岂不是双方都能获利。” ——大卫· 李嘉图
(一)进步性 李嘉图继承和发展了亚当· 斯密的绝对优势 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在历史上曾经起过进步作用。 比较优势理论说明了贸易利益来源于生产 领域,而非流通领域。
(二)局限性 它所揭示的国际贸易利益是一种短期利益即 静态效应,短期利益有时往往和动态的长远 利益相矛盾。 实行自由贸易的条件过于苛刻,不具有普遍 性 造成劳动生产效率的原因没有进一步揭示 完全专业化生产的结论与现实出入较大
bY 以此类推,B国X产品的机会成本是: bX aY bY 如果, a < bX X
说明A国生产X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B国的机会成本,则A 国在生产X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B国具有比较劣势
aY bY a X < bX
A国产品X的相对劳动效率>B国产品X的相对劳动效率
aX bX aY bY
劳动生产率
根据下表情况,回答以下问题: (1)如果美国的工资率是6美元,英国的 工资率为1英镑,小麦和布在美国和英国的 国内价格是多少? (2)如果汇率为1英镑=2美元时,小麦 与布的美元价格是多少? (3)在此汇率下,两国进出口结构如何?
小麦(公斤/小时) 布(码/小时)
美国 4 1
英国 1 2
分工前各国的产出和劳动生产率
小 麦 劳动生 产率 劳动投 入量 布 劳动生 产率 的机会成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在国际贸易的发展历程中,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这些理论为我们理解国际贸易的起源、模式和影响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包括重商主义、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
重商主义是早期的国际贸易理论,它强调国家应该通过积累金银财富来增强国力。
在重商主义者看来,贸易是一种零和博弈,一国的收益必然是另一国的损失。
他们主张政府采取贸易保护政策,鼓励出口,限制进口,以实现贸易顺差,从而使本国获取更多的金银。
然而,这种观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它过于注重货币财富的积累,而忽视了贸易对经济发展的其他方面的影响,如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技术的传播。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则是对重商主义的一次重大突破。
绝对优势理论认为,每个国家都应该专门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通过贸易来获取自己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所谓绝对优势,是指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产品时,其生产效率高于其他国家。
例如,如果一个国家能够以比其他国家更少的资源生产出同样数量的某种商品,那么这个国家在该商品的生产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假设国家 A 生产一单位的小麦需要 5 个劳动力,而国家 B 生产一单位的小麦需要 8 个劳动力。
同时,国家 A 生产一单位的布匹需要 10个劳动力,国家 B 生产一单位的布匹需要 6 个劳动力。
那么,国家 A在小麦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国家B 在布匹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按照绝对优势理论,国家 A 应该专门生产小麦,国家 B 应该专门生产布匹,然后通过贸易交换,两国都能获得更多的商品,从而提高整体的福利水平。
然而,绝对优势理论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在现实中,并非每个国家在每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
那么,那些在所有商品生产上都处于劣势的国家是否就无法参与国际贸易了呢?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在生产每种商品上都比其他国家耗费更多的劳动,它依然能够通过生产那些“与外国相比生产差距相对较小”的商品来参与国际贸易,并从中获利。
国际经济学中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经济学中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在国际经济学的领域中,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为我们理解国际贸易的起源、模式和影响提供了基础的理论框架。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诞生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
当时,随着各国之间贸易往来的逐渐增加,学者们开始思考是什么驱动了这种经济活动,以及它如何影响各国的经济发展。
其中,绝对优势理论是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理论由亚当·斯密提出。
他认为,各国应该专门生产并出口那些自己在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那些自己在生产上处于绝对劣势的产品。
比如说,如果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时,所投入的劳动成本比其他国家都低,那么这个国家在这种商品的生产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通过这种方式,各国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增加整个世界的产出。
假设国家 A 生产小麦的效率极高,而国家 B 生产布匹的效率极高。
那么,国家 A 专注于生产小麦并出口,国家 B 专注于生产布匹并出口,双方进行贸易后,都能以更低的成本获得对方的产品,从而提高生活水平。
然而,绝对优势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为在现实中,并非每个国家在每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
于是,大卫·李嘉图提出了相对优势理论。
相对优势理论指出,即使一个国家在生产每种产品上都比其他国家劳动投入高,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存在劳动投入相对较低的产品,该国仍可以通过生产并出口这种产品,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而获利。
举个例子,国家 C 生产一辆汽车需要 100 个工时,生产一台电脑需要 80 个工时;国家 D 生产一辆汽车需要 60 个工时,生产一台电脑需要 40 个工时。
从绝对成本来看,国家 D 在生产汽车和电脑上都具有优势。
但从相对成本来看,国家 C 生产汽车的相对成本更高,而生产电脑的相对成本相对较低。
所以,国家 C 专门生产电脑,国家 D 专门生产汽车,然后进行贸易,双方都能受益。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贸易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H-O定理:一国出口密集使用本国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 稀缺要素的产品。(赫克歇尔,俄林) 要素均等化定理:国际贸易在使同种商品在两国的相对价格差异均等化 的同时,会使各国同质的生产要素获得相同的相对和绝对收入。这一定 理又被称为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H-O-S)定理 斯导坡-萨缪尔森定理: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 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 或报酬则下降。 罗伯津斯基定理:指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 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区域经济一体化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经济体通过达成某种协议所建立起来的经济合 作组织。
特征形式 取消关税 设立共同 取消要素 统一经济 统一政治
壁垒
流动限制 政策
政策
特惠贸易
否
否
否
否
协定
是
自由贸易 是
否
否
否
否
区
关税同盟 是
是
否
否
否
共同市场 是
是
是
否
否
经济同盟 是
是
是
是
否
完全的经 是
是
是
是
否
济一体化 关税同盟理论(简可柏维纳,李普西) 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 贸易创造是指一国加入关税同盟后,原来在国内生产的产品被同盟国更 低成本的进口产品所替代,从而使福利增进的贸易效应。 贸易转移使是指一国加入关税同盟后,其进口由非成员国低成本的产品 转向成员国高成本的产品,从而使福利减少的贸易效应。
上式即抵补的利率平价的一般形式,它表示两国货币汇率的远期升贴水 率等于其利率之差。 非抵补的利率平价:在资本具有充分国际流动性的条件下,投资者的套 利行为使得国际金融市场上以不同货币计价的相似资产的收益率趋于一 致,也就是说,套利资本的跨国流动保证了“一价定律”适用于国际金融 市场。 资产市场理论 货币法中有两个基本模型,一个是弹性价格货币模型,另一个是粘性 价格模型。前者认为汇率水平应由货币市场的供给状况。后者认为,在 短期内,由于在不同市场存在不同的调整速度,商品市场和资产市场不 是同时达到均衡的,资产市场调整快于商品市场调整使汇率出现超调, 这便是短期汇率容易波动的原因。 资产组合模型指出,投资者根据收益率和风险率的考察,将财富分配与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重叠需求理论(偏好相似理论):国家间收入相似或导致需求相似或 重叠需求,需求相似或导致国家间出口的机会多、规模大。发达国家收 入相似,所以发达国家间贸易规模扩大,而发达国家的相互贸易有多为 同行业的贸易即产业间贸易。(林德)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把产品划分为一定的生命周期,即美国对某种商品 具有出口垄断、外国生产者开始生产、外国产品在出口市场上进行竞争 和竞相向美国出口四个阶段。从而进行动态化的分析弥补比较优势理论 的不足。(弗农,维尔斯)
贸易保护理论
最优关税:指对应于使本国福利达到最大的关税水平,确定最优关税的 条件是进口国由征收关税所引起的额外损失(边际损失)与额外收益
(边际收益)相等。 幼稚产业是指处于成长阶段尚未成熟但具有潜在优势的产业。幼稚产业 的判断有穆勒标准、巴斯达布尔标准、坎普标准和小岛清的选择标准。 幼稚产业的基本观点是以短期内本国的福利损失为代价,在未来实现潜 在利益,只要未来获得的利益足以弥补现在的损失,保护仍然是有利可 图的。(汉密尔顿,李斯特) 贸易乘数理论:主要分析出口乘数为正切大于1,出口的增加带来产出 的增加,其增加的规模将成倍于增加的出口。进口乘数为负,且绝对值 大于1,进口的增加将导致产出的减少,其减少的规模将大于进口额规 模。 战略性贸易政策: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中,政府积极运用补贴或出口补 贴等措施对那些被认为存在规模经济、外部经济或大量“租”的产业予以 扶持,扩大本国厂商在国际市场所占的份额,把超额利润从外国厂商转 移给本国厂商,已增加本国经济福利和加强在有外国竞争对手的国际市 场的战略地位。(詹姆斯布兰德,斯宾瑟) 次有理论:假设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需要满足十个假设条件,如果这些 条件至少有一个不能满足,即被破坏掉了,那么,满足全部剩下来的九 个条件而得到的次优状态,未必比满足剩下来的九个条件中一部分(如 满足四个或五个)而得到的次优状态更加接近于十个条件都得到满足的 帕累托最优状态。”(经济学家李普西和兰卡斯特)
套汇:交易者利用不同的外汇市场存在的汇率差异,进行贱买贵 卖从中牟利的外汇交易活动。
套利:也称利息套汇,是指交易者利用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的利率 差异,将资金从利率较低的国家转移到利率较高的国家进 行投资,以获取利差收益的交易活动。
名词解释 套汇,倾销,出口补贴,要素密集度(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 种生产要素的比例),幼稚产业,掠夺性倾销(指出口厂商以低价
贸易创造效应(S3S2+D2D3)贸易转移效应(S2D2) 净福利(b+d)-e 大市场理论:通过建立共同市场,使国内市场向统一的大市场延伸。市 场的扩大使得市场上的竞争更加激烈,而市场的优胜劣汰必将促进了企 业之间的分化,一些经营不善的小企业被淘汰,一些具有技术优势的企 业则最终在竞争中获胜并且扩大了经营的规模,实现了规模经济和专业 化生产。(威西托夫斯基,德纽) 协议性分工理论:所谓协议性国际分工,是指一国放弃某种商品的生产 并把国内市场提供给另一国,而另一国则放弃另外一种商品的生产并把 国内市场提供给对方,即两国达成相互提供市场的协议,实行协议性国 际分工。协议性分工不能指望同通过价格机制自动地实现,而必须通过 当事国的某种协议来加以实现,也就是通过经济一体化的制度把协议性 分工组织化。(小岛清) 综合发展战略理论:经济一体化是发展中国家的一种发展战略,要求强 有力的共同机构和政治意志来保护较不发达国家的优势。所以有效的政 府干预对于经济一体化是很重要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一体化是变革世 界经济格局、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素。(鲍里斯塞泽尔)
国际金融理论政策
购买力平价理论
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在一定的时点上,两国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就等 于两国价格水平之比。其公式是: 其中,e —汇率,P—本国价格水平,P*—外国价格水平。将上式变形, 得到: 上式表达的就是“一价定律”,绝对购买力平价是以一价定律为基础的。
相对购买力平价 相对购买力平价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汇率的变动应与同一时期两国价格 水平的相对变动成比例,其公式如下: 在上式中,E1和E0分别代表现期和基期的汇率;P1 和P0 分别代表本国现 期和基期的一般价格水平;P*1和P*0分别代表外国现期和基期的一般价 格水平。 相对购买力平价的另一种表述形式为:在一定时期内,汇率变动的百分 比等于同一时期两国国内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之差。以△E 表示汇率 变动的百分比;△P 为本国国内价格水平变化的百分比;△P * 为外国国 内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其公式为: 由于我们通常用通货膨胀率表示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所以汇率变动 的百分比又等于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差,即: 抵补的利率平价 假定本国的利率为i,外国的利率为i *,e为即期汇率,f 为远期汇率(直 接标价法)
出口商品,目的是为了击垮进口国的竞争对手,掠夺进口国市场,一旦
占有市场后,就会提高价格,以获取更高的垄断利润),关税有效保
护率,即期外汇业务(也称现汇业务,是指交易双方以当天外 汇市场的价格成交,并在当天或两个营业日内进行交割的外汇 交易形式),产业内贸易(同一具体产业部门内部相同产品的 相互贸易,即一国同时进口和出口同类型的产品),特定要素 (所谓特定要素,是指一种要素的用途通常仅限于某一部门, 而不适合于其他部门的需要),里昂惕夫反论(根据要素禀赋
金融负债增加
储备资产增加
储备资产减少
国际投资头寸:是指在某一时点上一国的对外资产与负债情况。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经常账户(货物和服务、收入、经常转 移),资本和金融账户,误差和遗漏账户。
外汇市场
含义:是国际汇兑的简称,动态的外汇是指将一国的货币兑换成另一国 的货币以清算国际债权和债务关系的行为。静态的外汇则指外国货币或 以外国货币表示的可用于清算国际收支差额的支付手段和资产。 特征:国际性,可偿性,可兑换性 外汇市场:是进行外汇买卖的交易场所或网络,是外汇供给者、外汇需 求者以及买卖外汇的中介机构所构成买卖外汇的交易系统。 汇率: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亦即一种货币用另一种货币表 示的价格 即期汇率:它也叫做现汇汇率,是指买卖双方成交当天或两天以内的进 行交割的汇率。 远期汇率:它是在未来一定时期进行交割,而事先由买卖双方签订合同 达成协议的汇率。
生产者剩余(生产效益) 消费者剩余(消费效应)
政府(税收效应)
整个国家(关税的净福利效 应)
B 生产扭曲 D 消费扭曲
大国的关税效应分析(p81) 名义保护率
变化 +a -(a+b+c+d) +c -(b+d)
NRP=(Pt-Pw)/Pw
关税的名义保护率即为关税税率 有效保护率 有效保护率是指关税使被保护行业每单位产出的附加值提高的百分率。 其计算公式为:
EPR=(Tj-Vj)/Vj
非关税壁垒(配额,出口补贴,倾销与反倾销) 配额:是一国未了保护本国产品,规定在一定时期内对进口的产品的数 量或金额上的限制。 出口补贴:是指本国政府对于有竞争优势的出口商,未了鼓励出口更多 的产品给予直接或间接的补助。 生产补贴:本国政府同样为了达到鼓励出口的目的,对本国的生产进行 补贴的行为。 倾销:以低于本国正常价格将产品出口到国外销售,属于价格歧视的一 种,也是不公平竞争的一种形式。 歧视性政府采购:是指一国政府若所采购的产品涉及进口产品,规定同 等情况下优先购买本国产品,从而形成对进口产品的歧视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