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学案15】

合集下载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5.设计情景剧,让学生扮演历史角色,亲身体验那个时代的生活,增强学生的历史代入感和情境体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探究历史奥秘的热情。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尊重历史事实,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3.通过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现象,培养学生珍惜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价值观。
(三)小组合作
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讲解政权更迭和民族融合过程中,我让学生分组讨论相关问题,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观点。
如在讲解三国时期,让学生分组讨论各个政权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在讲解民族融合时,让学生分组探讨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现象。
(四)反思与评价
在课程结束后,我组织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首先,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民族融合的特点。
(五)作业小结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如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和民族融合的影响的短文,或者让学生绘制一幅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地图等。通过作业的完成,学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整个教学内容与过程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发展,认识政权更迭和民族融合对我国历史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同时,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和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首先向学生介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接着,我详细讲解各个政权的建立、发展和衰落过程,让学生了解政权更迭的具体情况。在讲解民族融合时,我介绍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现象,如佛教的传播、民族通婚等,让学生认识到民族融合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方面: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通过分析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方法方面:运用比较法、分析法、归纳法等学习方法,帮助学生理清历史线索,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过程、民族交融现象以及这一时期的历史影响。
2.难点:理解各政权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民族融合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的分析能力。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通过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建立历史事件的联系,提高分析能力。
(2)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教材,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的基本知识,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3)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政权更迭过程、民族交融现象及其历史影响,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4)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解答,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分析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的原因、过程及影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导入新课之后,我会系统地讲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首先,我会详细讲解三国时期的三足鼎立、晋朝的统一、南北朝的分裂和更迭过程,强调各个政权的特点和影响。接着,我会深入剖析民族交融的现象,包括北方民族的南迁、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的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在讲授过程中,我会使用历史地图、时间轴等教学工具,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历史脉络。

统编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学案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统编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学案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统编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学案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时空坐标】【本课内容概要】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国家分裂和民族交融时期,也是政治、经济、文化大变革时期,上承秦汉帝国、下启隋唐帝国,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基础。

政治上,国家由长期分裂走向新的大一统,各民族政权的制度创新为隋唐制度奠定了基础;经济上,由于江南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南北经济趋向平衡;文化上,科技持续领先世界,南北文化差异明显但走向交融,儒、释、道三教共同发展,玄学产生,文学承上启下丰富多彩;民族关系上,继春秋战国之后再次掀起民族交融的高潮,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

1 简度理教材 ------- 主干知识要记牢知识梳理(一) 三国与两晋 (阅读教材,自主完成填空)1.三国鼎立(1)局面的形成:①东汉末年,、刘备、孙权三大军事集团渐成鼎足之势。

②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

③刘备用汉的国号,定都成都,史称,简称蜀。

④孙权定都建业,国号【思考1】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参考答案:(1)从力量基础看,是东汉末年地方军政力量发展、军阀割据的结果。

(2)从当时军阀力量格局看,没有能一统天下的强有力的军阀势力。

(3)从社会环境看,东汉后期,皇权旁落,黄巾起义又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4)总体上来看,没有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力量维系统一局面。

【思考2】为什么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参考答案:(1)从政治上看,三国鼎立局面的确立,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从经济上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三个相对稳定的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经济,促进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从民族关系上看,三国时期,为躲避战乱,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同南方人民共同开发南方,促进了生产的进步,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也促进了民族交融。

会的高度(4)从文化上看,由于经济的发展,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起来,并走向繁荣。

(2)并立和结束:①魏国国力较强,在三国鼎立局面中略占上风。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学历案-高中历史统编版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学历案-高中历史统编版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学习主题为“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这一时期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政治变革和民族交融现象,理解政权更迭背后的历史原因和影响。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掌握三国时期主要政权的基本情况,包括魏、蜀、吴三国的建立、发展及灭亡;理解两晋的政权更迭过程及南北朝的划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历史资料、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政权更迭与社会变革的关系,理解民族交融对于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国家认同感。

三、评价任务1. 知识理解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小测验,评价学生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2. 思维发展评价: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历史事件,评价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3. 情感态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度,评价学生对待历史学习的态度和情感反应。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简短的历史故事或图片展示,引出本课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通过讲解魏、蜀、吴三国的建立、发展及灭亡,两晋的政权更迭等基本知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3. 案例分析:选取具体历史事件,如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两晋时期的八王之乱等,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4. 互动交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讨论,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5. 总结归纳: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历史事件的阅读材料或撰写小论文,要求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六、学后反思1. 教师反思:教师应对本课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

2. 学生反思:学生应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找出不足之处,为今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练习题(含答案)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总结(标准版)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练习题(含答案)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总结(标准版)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选择题1.“梁初,惟京师及三吴、荆、郢、江、湘、梁、益用钱。

其余州郡,则杂以谷帛交易。

交、广之域,全以金银为货。

”不同地域交换手段的不同反映了南朝时()A.政治混乱,货币不一B.江南经济发展不平衡C.中国白银大量外流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2.隋文帝的下列措施,对历史进程影响最大的是()A.建隋朝取代北周B.结束分裂局面,重新统一全国C.在长安、洛阳广设仓库D.定都长安3.隋文帝是隋朝开国国君,下列属于他的功绩的有()①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②开通大运河③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④社会经济繁荣,人口大幅度增加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4.武则天当权期间曾下令:凡官吏所在地区,“田畴垦辟(开垦土地),家有余粮”者升官。

这主要体现了武则天()A.重视发展农业生产B.重视人才,扩大科举C.严厉惩治贪官污吏D.妄用佞臣,扰乱朝纲5.北魏建立代国后,被少数民族政权吞并。

该政权是()A.东晋B.前秦C.西晋D.南朝6.关于十六国与北朝的历史状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十六国均由少数民族建立B.淝水之战加剧了民族矛盾的激化C.六朝古都是其重要的政治中心D.政治权力主要由士族掌控7.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他在位期间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重大举措是()①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带去了手工艺品、技术和医药书籍等②在今新疆地区设立管辖西域的安西都护府③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④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A.①②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8.东汉末年群雄并起,纷争不断,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如图序号对应人物正确的是()A.①孙权②曹操③刘备B.①孙权②曹丕③刘备C.①孙权②袁绍③曹操D.①孙权②司马炎③刘禅9.学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后,有几位同学对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概括,你认为其中最为准确的是()A.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B.群雄并起与国家分裂C.民族交往与民族融合D.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10.隋唐文化不仅达到了中国古代封建文化史上的高峰,而且处在世界发展的前列。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案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案

第五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案➊教学目标一、通过构建时空坐标,知道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的基本史实二、通过学习五胡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及北民南迁等,知道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基本史实,认识其对于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历史意义,培养民族认同感三、结合江南地区的开发以及北方战乱,体会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体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四、通过相关材料引导、合作探究,培养解读材料、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史实;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难点:五胡内迁;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➌教学过程设计一、政权更迭、民族融合、区域开发1、三国时期(220—280年)东汉末年,逐渐形成了曹操、刘备、孙权三大军事集团鼎足之势。

220年曹操之子曹丕废汉献帝,定都洛阳国号魏;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今南京)史称东吴。

此后数十年,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国鼎立的格局。

曹魏后期实权逐渐被司马懿家族掌握,263年司马懿之子司马昭灭蜀汉。

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280年,西晋灭吴,天下归晋。

2、西晋时期(280—316年)西晋政权的建立依赖于世家大族的支持,因此政权,内部政治黑暗,而西晋面临的外部局势是西北大量少数民族的内迁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他们受到官府和汉族地主的压迫。

晋武帝司马炎死后,继承者晋惠帝天生弱智,引起了一批皇族展开对中央政权的争夺,并演化为长达16年的内战,史称“八王之乱”。

内迁的少数民族卷入其中,并逐渐主导了局势,316年西晋被匈奴贵族所灭,史称“永嘉之乱”。

中国北方历史进入了五胡十六国时期。

3、五胡十六国和东晋时期(1)北方:五胡十六国(304—439年)西晋灭亡后,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的成汉,合称十六国,其中多数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一、案例背景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是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的第5课。本节课主要内容涵的主要表现。通过对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的了解,使学生能够认识和理解我国古代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5.教学内容与过程:教师以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教学手段,详细讲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归纳等环节,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提高了学习效果。同时,布置作业和小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例如,在学习结束后,可以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2.实施多元化评价机制,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除了传统的考试成绩外,还要关注学生在课堂表现、团队合作、史料实证等方面的表现,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纪录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那么这个阶段都有哪些重要的事件和特点呢?”
(二)讲授新知
2.小组分享:每个小组选取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四)总结归纳
1.教师总结:对讲授的新知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2.学生归纳:让学生自己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本节课内容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演变与民族交融教案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演变与民族交融教案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演变与民
族交融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政权的演变和特点;
2. 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
3. 通过多媒体、图表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历史文化现象。

二、教学内容
1. 三国时期政权的演变与魏、蜀、吴的特点;
2. 两晋时期政权的演变与“玄学”思想的兴起;
3. 南北朝时期政权的演变与南北方文化的差异;
4. 民族交融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演变及其特点;
2. 难点:如何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

四、教学方法
1. 多媒体教学法;
2. 问答互动法;
3. 案例分析法。

五、教学规划
六、教学评估
1. 课堂问答;
2. 学生小组展示;
3. 课后作业检查。

七、课后拓展
1. 阅读三国演义、《晋书》等历史资料;
2. 深入了解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差异;
3. 参观博物馆、历史文化遗迹。

八、教学资源
1. 多媒体设备;
2. 三国演义、《晋书》等历史资料;
3. 图书馆、博物馆等教学场所。

九、教学反思
延长教学时间,适当增加案例分析环节,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历史文化现象及其影响。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案例背景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是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的一课。本节课主要内容涵盖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以及民族交融的过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各个政权的建立、发展和衰亡过程,以及不同民族之间的交融与互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历史素养。
2.培养学生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意识,认识到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培养学生运用历史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历史思维水平。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多媒体展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地图、文物、建筑等图像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氛围。
4.反思与评价系统全面: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总结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的规律,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设计评价量表,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培养自我反思的习惯。
5.教学内容与过程详实有序: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史料,系统讲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的过程,注重历史知识的体系化构建。同时,教师布置具有挑战性的作业,让学生通过写作等方式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历史素养。
3.教师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作业展示和评价,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丰富多样: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角色扮演、场景模拟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第0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导学案

第0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导学案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唯物史观运用历史发展观点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与社会经济、民族关系的发展。

1.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经济发展与民族融合2.难点:多角度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基础认知一、三国与西晋1、三国鼎立东汉末年,____、____、____三大军事集团渐成鼎足之势。

220年,曹操之子曹丕取代东汉称帝,定都____,国号__。

刘备、孙权也相继称帝。

刘备仍用汉的国号,定都____,史称蜀汉,简称__。

孙权定国号__,定都____。

魏国国力较强,在三国鼎立局面中略占上风。

蜀、吴两国则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

263年,曹魏权臣______发兵灭蜀。

2、西晋统一与灭亡266年,司马昭之子_____代魏称帝,国号___,史称西晋。

司马炎即_____。

280年,西晋灭___,完成统一。

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

到西晋,内迁的民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活动在长城边缘的____。

他们受到官府和汉族地主豪强的剥削压迫。

晋武帝死后,继承者惠帝天生弱智,一批宗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由宫廷政变演化为内战。

内迁少数民族卷入其中,并且逐渐主导了局势。

316年,西晋被_________所灭。

自此,中国历史又进入一个比较长的分裂时期,起初是_________的割据,后来演变为_____的对峙。

二、东晋与南朝1、东晋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_____重建晋朝,史称____。

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_____________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____”。

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______。

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____篡夺皇位,国号___。

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__________4个王朝,合称“____”。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线索这段历史大体经历了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过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政权的制度建设、民族交融、经济发展和思想文化成就均为隋唐时期大一统的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础。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标解读1.4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导入隆中对二、三世纪之交,军阀混战,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207年,号称出自汉朝皇族的刘备拜访隐士诸葛亮,请他出山辅佐自己。

诸葛亮分析局势说:北方的曹操实力强大,而且控制了东汉皇帝,“诚不可与争锋”;东南的孙权割据多年,基础坚固,“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刘备只能争取控制西南地区,站稳脚跟,然后待机发展。

这一“三分天下”的预言,后来得到应验。

诸葛亮生前获封“武乡侯”,死后谥号“忠武侯”,因此其祠名为“武侯祠”。

本课线索:三国—西晋—南方:东晋—宋齐梁陈(南朝)--北方:十六国--北朝一、三国与西晋1、三国鼎立(1)建立政权: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三大军事集团渐成鼎足之势。

①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东汉灭亡。

②刘备仍用汉的国号,定都成都,史称蜀汉,简称蜀。

③孙权定都建业,国号吴。

(2)三国相争魏国国力较强,在三国鼎立局面中略占上风。

蜀、吴两国则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2、西晋时期(1)建立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

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司马炎即晋武帝。

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2)少数民族内迁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活动在长城一带的鲜卑。

晋武帝死后,宗室诸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演化为内战。

教学设计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学设计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共有三个子目。

第一个子目是三国、西晋的政权更迭和西、北边陲少数民族的内迁;第二个子目是东晋、南朝的政权更迭和江南经济的迅速发展;第三个子目是十六国、北朝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进民族交融的措施。

尽管这一时期战火连绵、社会动荡,但在分裂中蕴含着统一的趋势,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进步。

南方经济迅速发展、民族融合大大增强、文化领域也有不少重要成果,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迁徙与流动,打破了民族间的隔绝状态,各民族杂居在一起,它们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增强。

汉族与少数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民族融合的程度不断加深,少数民族走上了封建化、汉化的道路,汉族也汲取了少数民族的文化精华,丰富着自己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推动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学情分析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频繁、民族交融等阶段特征已有基本认识,但对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影响缺乏全面的认识,不能从宏观的角度把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1.唯物史观:知道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分裂中蕴含着统一因素;社会了解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在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作用;认识到人民群众在促进江南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时空观念:知道民族融合、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是与当时北方社会动荡,而南方相对安定的时代背景分不开的。

3.史料实证:能够从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民族融合的相关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

4.历史解释:能够客观地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作出正反两方面的评价;能够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民族融合的原因和影响作出解释。

5.家国情怀: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教学重难点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难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教学方法:小组讨论、读书指导法、图示法、材料分析教学用具: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师:展示有关民族融合的史料,导入新课的主题“其惜语,不与中国及羌杂胡同。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案)--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案)--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第五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案【班级】高一一班【时间】周一上午第一节【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明这一时期民族交融、制度变化与创新、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教学目标】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认识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既是国家分裂、民族交融的时期,也是政治、经济、文化变革时期,上承秦汉下启隋唐,是历史发展的过渡时期。

时空观念:通过学习,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时间、标志等。

史料实证:通过对史料进行分析,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具体内容等。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的冲突与和平交往,感受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教材分析】第五课是第二单元的开篇,上承繁荣的两汉时期,下启昌盛的隋唐时期,是历史发展的过渡时期。

本课共六页,分为四个子目,是按照王朝建立的时间顺序进行讲述的,整体来说内容较为分散,需要进行整理,可以将其总结为政权更迭、经济发展、民族交融三个部分进行教授。

教材所示政权形势图、民族分布图等需要稍加补充和利用。

【学情分析】在初中时期,同学们已经学习过有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致上了解政权更迭,没有深入学习有关江南开发与民族融合的具体内容;此外也没有具体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的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江南经济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难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教学过程设计】【课程导入】(给出“桃园三结义”图片)大家应该都认识图片上的这三个人,这张图讲的就是刘备、关羽、张飞三个人桃园结义,此后三人同心协力共同建立了一番伟业。

桃园结义也算是《三国演义》这本书中的“名场面”,真实的历史是否与这部书所讲述的相同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的历史。

【新课讲授】【第一课时】第一部分·政局变化:三国鼎立到南北分治一、汉末割据到三国鼎立(给出“汉末诸侯割据示意图”“三国鼎立形势图”)上节课我们学到东汉末年时期各地长官趁社会危机尖锐拥兵自重,军阀割据混战,其中实力比较强大的有董卓、袁绍等人,但是经过常年混战攻伐,最终胜出的是大家最熟悉的三个人物:刘备、曹操、孙权。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案】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案】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观察不同时期的形势图和朝代更迭时间表,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形成准确的时空定位,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2.研读史料,进一步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从中认识到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和平的社会环境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和保障。

3.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通过史料分析少数民族确立国号的特点及原因,深入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正确的民族观。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民族交融难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十六国与北朝三、教学过程环节一:知识梳理一.三国与西晋利用三国鼎立形势图以及表格介绍三国时期的政权更迭政权建立者时间都城魏曹丕220-266年洛阳蜀刘备221-263年成都吴孙权229-280年建业利用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以及表格介绍西晋及这一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内迁情况二.东晋与南朝利用东晋十六国形势图以及表格介绍东晋和士族的概念利用南北朝形势图和表格介绍南朝政权更迭以及六朝的概念政权 建立者 时间 都城西晋 司马炎 266-316年 洛阳权 建立者 时间 都城晋 司马睿 317—420年 建康朝代 建立者 时间都城 南 朝宋 刘裕 420年—479年 建康齐 萧道成 479年—502年 梁萧衍502年—557年陈陈霸先557年—589年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表现:①农业: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②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三、十六国与北朝利用东晋十六国形势图介绍十六政权更迭,讲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意义利用北齐、北周、陈对峙形势图介绍北朝的概念环节二:问题探究探究一: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材料一: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栽培技术,南方灌溉、防洪、运河等水利工程不断修筑,富源也不断开发,始终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胜。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导学案--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导学案--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过程1.220年曹丕建魏。

2. 刘备建蜀汉,孙权建吴。

3. 263 年,司马昭灭蜀。

4. 266 年,司马炎代魏建西晋。

5. 280年,西晋统一全国。

6. 316 年,匈奴灭西晋。

7. 317 年,司马睿建东晋8. 420 年,刘裕建宋,南朝开始。

9.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北朝开始。

二:九品中正制1. 创立曹魏。

2. 背景察举制已经不能选拔到真正的人才。

3. 内容(1)中央委任中正官,将各地人才评为九等依次授官。

(2)选官标淮从依据家世、道德和才能到主要看家世。

4.影响(1)初期有利于选拔人才,加强中央集权(2)后期产生门阀士族专权。

三、北民南迁1. 时间:西晋末年起。

2. 原因北方战乱。

3.影响1)给南方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2)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3)促进了南方农业和手工业发展4)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5)促进了民族融合。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1. 时间:484 年开始。

2内容1)迁都洛阳。

2)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

3)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上族通婚。

4)均田制。

3.影响1)顺应了民族融合历史趋势。

2)缓解了民族矛盾。

3)促进了北魏经济发展、社会繁荣。

4)为北方统一全国和隋唐盛世打下基础五、文化1. 思想1)东汉末年道教兴盛。

2)两汉之际佛教传入,南北朝时期盛行。

3)范缜抨击佛教,宣扬无神论。

4)北魏、北周灭佛。

5)魏晋玄学用老庄解释儒家经典。

2. 文学(1)东汉末年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2)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3)南朝骈文。

(4)南北朝民歌。

3.书法(1)书法在东汉成为艺术(2)东晋王義之世称“书圣”4. 绘画与雕刻【1】东晋顾恺之。

(1)以形写神。

(2)《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2】佛教石窟。

敦煌石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5.科技(1)数学: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

(2)农学:贾思勰《齐民要术》。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学设计(表格式).doc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学设计(表格式).doc

教学设计【教师点拨】讲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政权的更迭情况。

【关键问题】政权频繁更迭通过什么实现?【设计意图】通过讲述魏晋南北朝流氓的分类,引导学生思考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材料四:“自顷中州丧乱,连兵积年,或遇倾城之败,覆军之祸,坑师沈卒,往往而然,孤孙茕子,十室而九”——《晋书·慕容载记》“朕承统之始,群凶纵逸,四方未宾,所在逆僭……故频年屡征,有事西北,运输之役,百姓勤劳,废失农业。

”——《魏书·世祖纪上》“自晋以后,初则有八王之乱,不断杀戮者达六年之久;继复有桓温、苏峻、桓玄等之乱,兵革未休,而南北朝之对立,战事踵接更无宁日。

”——邓云特《中国救荒史》【教师点拨】魏晋时期政权的更迭往往通过战争的形式实现,并且各个政权之间甚至政权内部也会出现冲突。

战争导致百姓流离失所,这些人往往就会成为流氓。

材料五:“况皓凶顽,肆行残暴,忠谏者诛,谗谀者进,虐用其民,穷淫极侈,宜腰首分离,以谢百姓。

”——陈寿《三国志·孙皓传》“詈辱祖考,以为戏谑。

行游莫止,淫纵无度。

”——《宋书·前废帝纪》“后主因削弱之余,锺灭亡之运,刑政不树,加以荒淫。

”——《南唐书·后主本纪》【关键问题】以上几位皇帝的共性?【学生活动】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教师点拨】讲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的残暴、奢靡,而这些享受是建立在广大劳苦人民之上的,广大百姓不堪重负,破产失业沦为流氓。

材料六:帝(晋元帝司马睿)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

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

”——《晋书·王敦传》【关键问题】门阀士族的生活是怎样的?材料七:“然性奢豪,务在华侈。

帷帐车服,穷极绮丽,厨膳滋味,过于王者。

每燕见,不食太官所设,帝辄命取其食。

蒸饼上不坼作十字不食。

食日万钱,犹曰无下箸处。

”——《晋书·何曾传》“雍州以东,人多饥乏,更相鬻卖,奔迸流移,不可胜数......流尸满河,白骨蔽野。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程标准】1.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区域开发。

【素养目标】1.时空观念: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时间、494 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等内容。

2.史料实证:探究三国与西晋时期的分裂割据、东晋与南朝时期的南北对峙、北魏孝文帝改革。

3.历史解释: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的发展、南方的开发、各民族政权的制度创新。

4.家国情怀: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国家分裂和民族交融时期,也是政治、经济、文化变革时期认识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重点难点】重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史实;区域的开发;民族交融难点:“十六国与北朝”牵涉民族、政权较多【时空观念】【本课要旨】1.220年,曹丕建魏,三国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

2.东汉末年以来,内迁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民族交融,为后来隋唐的统一准备了重要条件。

3.淝水之战稳定了东晋王朝的统治,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机。

4.北魏孝文帝迁都,实质上是一场是否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斗争。

【自主学习】第一遍看书:快速浏览本课的内容,包括图片、小字部分。

第二遍看书:再次细读课本,思考以下问题,并在课本上作出标记。

子目1:三国与西晋梳理时空轴子目2:东晋与南朝(江南地区的开发)重点1.什么是门阀政治?难点2.(教材P30)学思之窗:根据材料,说说当时南方经济发展的成就。

3.(教材P30)思考点: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重点)子目3:十六国与北朝(民族融合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重点4.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重点)5.(教材P32)史料阅读:概括《魏书》中对孝文帝的评价。

(重点)6.(教材P33)学习拓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方式主要有哪些?【当堂总结与读背】【深化拓展】1、全面认识士族制度(1)形成原因(2)特点(3)①士族自身的腐朽,世袭的特权导致士族缺乏执掌政权的能力,甚至缺乏生存能力。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学生用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目标展示】(1)梳理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的基本史实,构建时空坐标,培养时空观念。

(2)说出五胡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及北民南迁等基本史实,分析这一时期民族融合对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意义,培养民族认同感。

(3)分析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原因,体会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师生互动】一、分裂中统一:政权更迭频繁学习任务一:快速阅读教材的正文与地图,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

合作探究1:根据政权更迭的图示与教材、材料、地图,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师生共学:理解东晋门阀政治的形成背景、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概念阐释】门阀士族: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

1、形成背景:(1)历史根源:东汉以来________势力发展。

(2)经济原因:豪强地主土地兼并、经营______,自给自足,逐渐割据(3)政治原因:皇族依赖于______的支持;九品中正制是士族的政治保障。

2、主要特征:(1)政治上,按____高低分享特权,_______重要官职。

(2)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________。

(3)文化上,崇尚清谈(玄学),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3、发展趋势:东晋时发展为_______(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中国古代皇权政治在特定条件(偏安南方,士族壮大)下的变态。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二、动荡中发展:江南经济的开发学习任务二: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具体表现和影响。

合作探究2:阅读课本第30页第二目“东晋和南朝”结合下面材料思考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史料1 :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jiōng)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 (rěn),则数郡忘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重点难点1.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迭。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与江南开发。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势力的发展。

4.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三国与西晋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1)魏国的建立:220年曹丕取代东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

(2)蜀国的建立: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汉。

(3)吴国的建立:孙权称帝,定都建业,国号吴。

判断正误三国代替东汉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历史的倒退。

( × )提示三国鼎立局面出现前,尽管东汉王朝名义上还存在,但其统治实际上已经瓦解,军阀割据混战,国家分裂。

三国鼎立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相对于东汉末年的割据混战是历史的进步。

2.西晋的建立与统一(1)背景: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

(2)建立: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3)统一: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3.西晋的灭亡(1)背景①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

②晋武帝死后,宗室诸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演化为内战。

内迁少数民族卷入其中,并且逐渐主导了局势。

(2)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3)影响: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

问题思考西晋建立后,实现了短期统一,但很快灭亡,其速亡的原因是什么?提示(1)西晋王朝统治腐朽。

(2)统治集团发生内乱。

(3)民族矛盾激化。

二、东晋与南朝1.东晋(1)建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2)士族的崛起①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士族”阶层形成。

②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问题思考为什么士族不与庶族通婚?说明了什么?提示为了保证士族高贵的血统。

说明士族是地主阶级中的一个特权阶层。

2.南朝(1)朝代: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

此后,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

(2)“六朝”:建业是今江苏南京,两晋之际更名为建康。

定都于此的三国时期的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统称为“六朝”。

3.江南的开发(1)背景: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2)表现:农业方面: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3)影响:江南的开发促进了山区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逐步交融。

重点深化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以开发的条件、原因、影响(1)条件: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

(2)原因:①从东汉末年开始,许多人为了躲避北方的战乱,迁到江南地区。

西晋后期以来,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

北方人的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②那时候,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③经过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3)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4.南北对峙:东晋、南朝之交,东晋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

到陈朝,只能保有长江以南,上游又丢掉了四川和荆襄,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

重点深化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主要形式(1)民族迁徙:魏晋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大批内迁,他们在北方各地和汉族人民杂居相处。

(2)联合斗争:西晋末年统治者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十六国时期的连年战乱,北方经济破坏,人民生活困苦,迫使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斗争,从而使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

(3)友好往来:魏晋以来,我国北方出现过几次统一局面,在和平的环境中,各族人民频繁交往使民族大融合进程进一步加快;在战乱期间,这种交往也始终未断。

(4)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三、十六国与北朝1.十六国时期(1)十六国: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

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

判断正误“十六国”指的是北方出现的十六个政权。

( × )提示东晋时,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不仅仅是16个。

“十六国”除包括北方最主要的15个政权,还包括西南地区的成汉。

(2)北方的民族融合: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族群布局被打乱,各族彼此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

(3)前秦统一北方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

(4)淝水之战:前秦统一北方后,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淝水。

强大的前秦政权迅速崩溃。

问题思考前秦在淝水之战中惨败,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淝水之战中前秦因民族矛盾尖锐,统治基础脆弱而失败,说明东晋十六国时期还明显存在着民族隔阂,各族人心不一,充满着民族矛盾。

2.北朝(1)北魏统一北方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

(2)北魏孝文帝改革①时间:5世纪后期。

②内容: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改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其中皇族拓跋氏改姓元,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③影响: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3)北方政权的更替①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

上述5个王朝合称北朝。

②北周灭掉北齐,不久,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

问题思考十六国时期,曾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有哪几个?提示曾经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有氐族建立的前秦、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以及后来的北周。

知识图示东晋十六国形势图针对练依据东晋十六国形势图,判断十六国中不在北方的政权是()A.西凉B.西秦C.成汉D.北燕答案 C解析从东晋十六国形势图可以看出成汉在西南地区,其余15个政权都在北方,故C项符合题意。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对立和统一)(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不断加强,特别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民族矛盾减弱,产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局部统一,如:三国、前秦、北魏、北周、东晋南朝各政权。

东晋南朝虽然朝代更替频繁,但南方相对统一。

这些统一因素的存在,为隋唐统一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4)国家的分裂给人民带来苦难,人民渴望统一。

针对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①出现几次局部统一或者短暂统一②出现民族融合高潮③士族势力衰落④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逐步缩小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 D解析局部统一为大统一奠定了基础;民族融合产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士族势力衰落,削弱了地方分裂割据势力;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这些都有利于国家统一,故选D项。

1.印证教材观点材料一“……(魏主)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应用1北魏孝文帝改革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措施,材料一体现了北魏孝文帝在朝廷中推行汉语,禁用鲜卑语的语言汉化措施。

材料二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应用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北魏统治下的中原地区改变了落后的异族风气,反映出孝文帝改革促进了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兴盛,促进了民族融合。

2.获取材料信息材料一(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

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应用《宋书》里描写南朝时的江南与《史记》描述汉朝时的江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提示不同:《史记》描述的江南经济落后,人烟稀少,商品交换不发达;《宋书》描述的江南非常富饶,经济发达。

原因:汉代时江南尚未开发,魏晋以来逐渐得到开发。

1.(P28)思考点: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提示(1)北方人口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

(2)江南地区社会秩序相对安定。

(3)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劳动。

(4)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

2.(P31)问题探究:了解当代汉族姓氏与古代少数民族的关系。

提示当代汉族姓氏不少与少数民族存在渊源关系,从这个角度查找材料,了解其渊源关系。

1.2019年,江苏省文物局开展了2019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征文活动。

假如你参加这次征文活动,且论文涉及“南京—六朝古都”的相关内容,你需研究下列哪些朝代的历史() ①吴②蜀③东晋④西晋⑤南朝宋、齐、梁、陈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D.①③⑤答案 D解析南朝宋、齐、梁、陈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吴和东晋,统称为“六朝”。

故选D项。

2.《晋书·食货志》记载:“(中原)大疾疫,兼以饥馑,百姓又为寇贼所杀,流尸满河,白骨蔽野。

……汉人遭遇亘古未有的劫难,中原成为胡人牧马之所……”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的原因有()①中原地区社会动乱②中原地区出现饥荒和瘟疫③少数民族内迁④汉族统治阶级内乱A.①②③④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④答案 A解析由材料“(中原)大疾疫,兼以饥馑,百姓又为寇贼所杀,流尸满河,白骨蔽野”“中原成为胡人牧马之所”可知,中原地区出现饥荒和瘟疫、社会动乱、少数民族内迁,导致中原人南迁。

由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汉族统治阶级内乱,也是中原人南迁的原因之一。

3.魏晋南北朝时期,农耕区域扩大,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其原因主要有()①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②人口发展与土地不足的矛盾尖锐③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④新的耕作方法与农业机械的发明⑤三吴地区发达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②④⑤答案 B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地矛盾并不突出,特别是江南地区,地广人稀,故排除②;⑤不符合题干设问原因,故排除。

B项正确。

4.图一、图二是甘肃嘉峪关、酒泉一带魏晋古墓中发现的以庖厨为题材的彩绘墓砖。

这两幅图()图一图二A.反映了魏晋时期当地百姓民族构成情况B.证实了魏晋时期男女劳动分工状况C.展现了魏晋时期当地动物养殖状况D.有助于了解魏晋时期饮食生活状况答案 D解析据题干中“以庖厨为题材”的信息可知应是饮食生活状况,故选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