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1六年级传统文化备课

合集下载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第一课《论语》八则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教学内容:1、人物介绍: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

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

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八则》。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2、《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共二十篇;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为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3、《论语》- 价值和影响《论语》首创语录之体。

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

《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今本《论语》共二十篇。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提高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2. 传统节日习俗3. 传统艺术形式4. 传统美德与礼仪5. 经典文学作品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教学难点: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层次内涵的理解和鉴赏。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传统节日习俗、艺术形式、美德礼仪和经典文学作品。

3.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提问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 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活动: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剪纸、书法、传统游戏等。

4. 单元测试:定期进行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讲解重点内容:详细讲解传统节日习俗、艺术形式、美德礼仪和经典文学作品,让学生深入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传统节日习俗、艺术形式、美德礼仪和经典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剪纸、书法、传统游戏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六年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材,如《中国文化史》、《传统文化经典读本》等。

小学生六年级传统文化课教案

小学生六年级传统文化课教案

小学生六年级传统文化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认识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二、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知识:包括历史、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常识。

2. 传统文化经典: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进行学习,如《弟子规》、《三字经》等。

3. 传统文化礼仪:学习传统礼仪知识,如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待人接物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传统文化知识进行系统讲解,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2.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 互动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故事、图片等形式,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新课内容学习:讲解传统文化知识,引导学生学习经典作品,了解礼仪规范。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书法、剪纸、民间艺术等。

4.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五、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2. 成果评价:检查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成果,评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

3. 家长评价:听取家长对孩子学习传统文化的反馈,了解教学效果。

六、教学建议1. 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2. 注重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3. 加强家校合作,让家长参与到孩子的传统文化学习中,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择适合小学生六年级学生认知水平的传统文化教材,内容应涵盖历史故事、诗词歌赋、民俗风情等。

2. 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实物等,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3. 网络资源:利用学校网络资源,搜集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教学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六年级上册传统文化备课

六年级上册传统文化备课

六上传统文化教案第一单元尚德修身一、教学目的1、学习先贤为人处世之道,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

2、领略自然之美,感悟中华美德的滋养。

二、重点难点保持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领略自然之美,感悟中华美德的滋养。

第1课一、教学目标1、了解出处2、明白美好品德的重要性。

二、重点难点明白做人要德才兼备。

三、课前准备相关故事四、教学过程(一)古语今说原文: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译文: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

(二)故事引导1、讲德才兼备的薛仁贵的故事2、你如何看待薛仁贵的“才”和“德”3、你还知道哪些德才兼备的人的故事(三)熟读成诵1、开火车读文2、小组读文3、开展小组背诵比赛(四)知行合一1、情景表演小明学习成绩优秀,总觉得自己了不起,瞧不起其他同同学,同学们问他一些难题,他总是爱搭不理。

班干部竞选时,小明落选了,他很苦恼。

2、你认为小明落选的原因是什么?3、如果小明想重新赢得同学们的信任,你有何建议?(五)拓展诵读五、板书设计德才兼备六、教学反思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

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

办学要尊重这个规律,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教学过程中通过故事引导,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句话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行合一让学生明白在实际生活应该如何运用这句话,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第2课一、教学目标1、了解出处2、明白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二、重点难点明白人际交往要有宽广的胸怀。

三、课前准备相关故事四、教学过程(一)古语今说原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自己不想做的事,一定不要强加给别人。

(二)故事引导1、讲以邻为壑的故事2、同样是治水,为什么白圭不能与大禹相提并论?3、你还知道哪些故事(三)熟读成诵1、开火车读文2、小组读文3、开展小组背诵比赛(四)知行合一1、情景表演雨天一位女士走上公交车,发现座位上有水滴,椅面有点湿。

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全册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全册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册教材,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的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传承我国的优秀文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中华传统文化概述第1课:走进传统文化教学内容:介绍传统文化的定义、特点和价值,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第2课: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汉字教学内容:介绍汉字的起源、发展过程及其文化内涵,使学生了解汉字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第二单元:传统文学第3课:古代诗歌教学内容:选取代表性的古代诗歌,让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人情感。

第4课:古代散文教学内容:选取经典的古代散文,使学生了解散文的特点和魅力。

第三单元:传统艺术第5课:中国传统绘画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绘画的历史、流派及特点,提高学生对中国画的欣赏能力。

第6课:中国传统音乐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音乐的起源、发展及代表性乐器,培养学生对中国音乐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 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知识。

3. 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传统文化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参与度等,占总评的40%。

2. 单元测试:每个单元结束后进行测试,测试成绩占总评的30%。

3. 期末考试:期末进行传统文化知识考试,考试成绩占总评的30%。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

2. 辅助材料:相关传统文化书籍、视频、图片等。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传统文化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4. 教学设备: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六、教学安排第1-2周:中华传统文化概述第3-4周:传统文学第5-6周:传统艺术第7-8周:传统节日第9-10周:传统习俗第11-12周:传统思想七、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掌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汉字,品味古代诗歌和散文的美,欣赏中国传统绘画和音乐,了解传统节日和习俗,理解传统思想。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一、教案主题: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和经典著作。

3. 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和特点。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介绍代表人物和经典著作。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文化艺术作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特点。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传承和保护意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文化研究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长期观察:观察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过程中的变化,评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意识的培养情况。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代表人物、经典著作和艺术形式。

2. 教学难点:理解传统文化中的深层次含义和学生在传承保护方面的思考。

七、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教材或阅读材料。

2. 课件:制作PPT或课件,辅助教学。

3. 视频或图片:准备相关的传统文化视频或图片,用于案例分析。

八、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短的文化故事或视频,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讲解与展示:详细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代表人物、经典著作和艺术形式。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文化艺术作品,让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想法。

5. 总结与反思: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

九、课后作业1. 阅读一本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籍,写一篇读后感。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水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讨论等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2. 中国的传统节日3. 中国的传统艺术4. 中国的传统习俗5. 中国的传统美食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2. 教学难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知识。

四、教学方法1. 对比法:通过对比不同传统文化形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知识。

2.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水平。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环节一:讲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让学生了解节日的起源、习俗等。

3. 教学环节二:介绍中国的传统艺术,如书法、国画、剪纸等,让学生了解艺术的形式和特点。

4. 教学环节三:讲解中国的传统习俗,如婚礼、丧葬等,让学生了解习俗的起源和意义。

5. 教学环节四:介绍中国的传统美食,如火锅、粽子等,让学生了解美食的制作方法和特点。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7. 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种传统文化形式,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下节课分享研究成果。

六、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引导。

2. 总结性评价:通过布置作业和课堂分享,评估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给予肯定和鼓励。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传统文化展览或活动,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直观感受和认识。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3.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如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体系,以及传统节日、习俗、艺术、建筑等。

2. 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如《论语》、《道德经》、《孝经》等。

3. 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如仁、义、礼、智、信等。

4. 传统文化中的历史人物:如孔子、老子、庄子等。

5. 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经典著作、道德观念等。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体会。

4. 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活动,如剪纸、书法、围棋等,增强学生的实际体验。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 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在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收获。

4.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第二课时:学习传统文化经典著作《论语》选段。

3. 第三课时:探讨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

4. 第四课时:介绍传统文化中的历史人物孔子。

5. 第五课时:讨论如何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六、教学内容6. 传统艺术:介绍中国的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的历史和特点。

7. 传统建筑: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结构和象征意义,如宫殿、庙宇、园林等。

8. 传统节日:详细讲解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庆祝方式。

9. 传统习俗:分析中国的婚嫁习俗、丧葬习俗、节气习俗等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全册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全册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全册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与目标1.1 课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让六年级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特制定本册教案,希望通过系统地学习,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1.2 课程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的基本知识。

2. 学习和欣赏古典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掌握中国传统艺术、民俗等特色文化,培养审美情趣。

4. 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第二章:古典诗词教学2.1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涉及唐诗、宋词、元曲等古典诗词。

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古代诗人的才情与智慧,领略诗词的美妙与韵味。

2.2 教学方法2.2.1 朗读与背诵:引导学生朗读、背诵经典诗词,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2.2 解析词义: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典故、修辞等,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涵。

2.2.3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仿写诗词,培养创作能力。

2.3 教学案例案例一:《静夜思》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步骤:1. 朗读与背诵:让学生多次朗读,体会诗句的韵律美。

2. 词义解析: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如“床前明月光”中的“月光”象征着思乡之情。

3. 创作练习:让学生仿写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

案例二:《登鹳雀楼》教学目标:让学生感受古诗中的意境,了解古代建筑与自然景观的和谐。

教学步骤:1. 朗读与背诵:让学生多次朗读,感受诗句的韵律美。

2. 词义解析: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的“黄河”象征着历史的变迁。

3. 创作练习:让学生仿写一首描述自然景观的诗。

第三章:散文教学3.1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涉及古代散文,如《庄子》、《孟子》等。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古代散文的思想内涵,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3.2 教学方法3.2.1 朗读与背诵:引导学生朗读、背诵经典散文,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2.2 解析词义:分析散文中的观点、论证方法等,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涵。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包括诗词、成语、典故、历史人物等。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诗词的起源、发展和主要流派3. 成语的来源、结构和运用4. 传统文化中的典故及其意义5. 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和贡献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特点、发展历程等。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诗词、成语、典故、历史人物等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内涵。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4. 实践活动法:引导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如吟诵、书写、绘画等。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第二课时:诗词的起源、发展和主要流派3. 第三课时:成语的来源、结构和运用4. 第四课时:传统文化中的典故及其意义5. 第五课时: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和贡献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提交的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实践活动表现: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吟诵、书写、绘画等。

4.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语文》、《历史》等相关教材2. 参考书籍:关于传统文化、诗词、成语、典故、历史人物的参考书籍3. 网络资源:相关网站、博客、论坛等4. 视频资源:关于传统文化、诗词、成语、典故、历史人物的纪录片、讲座等5. 实践活动材料:吟诵、书写、绘画等所需材料七、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问题或者故事,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讲解知识点:讲解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概念、特点、发展等。

3. 案例分析:分享相关的诗词、成语、典故、历史人物等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内涵。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小学中华传统文化教案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小学中华传统文化教案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小学中华传统文化教案一、教案概述教案名称:学习中华传统文化适用对象:小学生(适合1-6年级)目标: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传统价值观念和文化自信心。

教学方式:多媒体展示、互动讨论、小组活动时长:每节课45分钟,总计8节课二、教案内容第一节课:中华传统文化的概述1. 导入:通过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习目标: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概念和特点。

3. 学习内容:a) 中华传统文化的定义b) 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c) 少林寺与武术4. 活动:小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种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简要介绍。

5. 总结:学生归纳总结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第二节课:中华传统节日1. 导入:播放中华传统节日的视频。

2. 学习目标:了解中秋节、春节和端午节的由来和文化内涵,体验传统节日的氛围。

3. 学习内容:a) 中秋节:月饼、赏月、传统故事b) 春节:拜年、舞龙舞狮、放鞭炮c)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屈原传说4. 活动:制作传统节日的手工艺品,例如剪纸、灯笼等。

5. 总结: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节日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节课:中华传统美食1. 导入:展示中华传统美食的图片,让学生猜猜是哪种美食。

2. 学习目标:了解中华传统美食的种类和特点,培养学生的饮食文化意识。

3. 学习内容:a) 四大菜系:川菜、鲁菜、粤菜、闽菜b) 中华小吃:包子、饺子、面条等c) 美食文化和餐桌礼仪4. 活动:组织学生品尝中华传统美食,并讨论自己喜欢的菜肴。

5. 总结:学生了解中华传统美食对于传承文化的重要性。

第四节课:中华传统绘画1. 导入:展示中华传统绘画的名作,引发学生的美感和审美能力。

2. 学习目标:了解中华传统绘画的艺术特点和代表作品。

3. 学习内容:a) 国画与写意画b) 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c) 中国画的工具和技法4. 活动:组织学生模仿传统绘画,绘制自己心目中的美景或动物。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教案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简单的描述和解释。

教学重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和重要价值教学难点: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解释能力的培养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2.教案和教学辅助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通过图片或视频播放,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初步了解。

2.以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你们了解中国的哪些传统节日?"; "你们知道中国的哪些传统习俗?"。

二、讲解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0分钟)1.引导学生定义传统文化的概念,并解释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

2.通过展示具体的例子,解释和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

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15分钟)1.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仁、义、礼、智、信"等。

2.通过故事、视频或图片展示等形式,将核心价值观与具体案例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四、学生活动(15分钟)1.分组让学生选择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表达,如传统节日、传统音乐、传统戏曲等。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描述所选择的传统文化方面,并准备简短的报告或展示。

3.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报告或展示,并与全班共同分享和讨论。

五、作业布置(5分钟)1.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传统文化的作文,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相关活动和研究,拓宽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六、课堂总结(5分钟)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

2.鼓励学生了解和保护传统文化,加深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延伸:教师可以通过邀请专家或文化艺术工作者来校外讲座,或组织学生参观相关文化遗址或博物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评估方式:1.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和参与度。

六年级上学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学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学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第1课地有九州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九州”概念的起源、内涵与地理范围。

使学生认识九州划分所反映的古代政治、文化与地理认知特点。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的兴趣与探究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过程1、导入:展示中国地图,提问学生古代中国人如何划分自己所认知的大地,引出“九州”概念。

2、知识讲解起源传说:讲述大禹治水后划分九州的传说故事,提及《尚书・禹贡》中对九州的初步记载,介绍九州分别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地理范围:结合古地图或现代地图的示意,大致讲解各九州的地理位置与范围,如冀州大致在今河北、山西一带;荆州涵盖今湖北、湖南等地,让学生有初步的空间认知。

九州的意义政治意义:阐述九州划分反映古代中央政权对地方的管辖与统治秩序构建,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理念的地理体现,各九州的贡赋制度等也体现政治经济管理模式。

文化意义:说明九州概念促进地域文化认同,不同州有其特色文化与风俗,如扬州的吴越文化,荆州的楚文化等,且九州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下”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演变与影响:介绍九州概念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如随着朝代更替,行政区划不断调整,但九州始终是文化地理的重要符号,影响文学、艺术创作,如诗词中常以九州指代中国,在民族心理上强化了国家统一与文化传承意识。

3、小组讨论与总结: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古代九州概念对现代中国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的启示,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强调其文化传承价值。

4、课堂总结:回顾九州起源、意义、演变与影响,鼓励学生深入探究古代历史地理文化知识。

5、作业布置:让学生绘制简单的九州分布图并标注主要地理特征;收集含有九州意象的古诗词并赏析其中的文化内涵。

第2课协和万邦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协和万邦”理念的内涵与起源。

2、认识该理念在古代中国外交实践中的体现及其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启示与价值。

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国际视野以及对和平友好国际关系的向往与追求,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六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教案

六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教案

六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六年级下学期的传统文化内容,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传统文化的欲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尊重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概述第1课: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第2课: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价值第二单元:中国古典文学第3课:中国古代诗歌第4课:中国古代散文第三单元:中国传统艺术第5课:中国传统绘画第6课:中国传统音乐第四单元:中国传统节日第7课:春节第8课:中秋节第五单元:中国传统习俗第9课:饮食文化第10课:传统服饰第11课:传统礼仪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知识,阐述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文化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知识。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传统文化的相关问题。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时间安排:本学期共15周,每周一节课,每节课40分钟。

具体安排如下:第1-2周:中国传统文化概述第3-4周:中国古典文学第5-6周:中国传统艺术第7-8周:中国传统节日第9-10周:中国传统习俗第11-12周:复习与巩固第15周:期末总结与评价六、教学资源:1. 教材:六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教材。

2. 参考书籍:中国传统文化相关书籍。

3. 网络资源: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网站、博客、论坛等。

4. 视频资源: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视频资料。

5. 实物资源:中国传统艺术作品、节日用品等。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问题或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授知识:讲解本节课的文化知识,阐述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如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体系,以及传统节日、习俗等。

2. 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如《论语》、《道德经》、《大学》、《中庸》等。

3. 传统艺术:如书法、国画、剪纸、瓷器等。

4. 传统美德:如孝道、礼仪、诚信等。

5.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经典著作。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案例。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传统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4.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传统艺术和美德。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

2. 第二课时:传统文化经典著作。

3. 第三课时:传统艺术。

4. 第四课时:传统美德。

5. 第五课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经典著作。

2. 学生能够理解并实践传统文化中的美德和道德观念。

3. 学生能够分析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情况。

4. 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和欣赏传统艺术。

5.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看法和理解。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传统文化》教科书。

2. 参考资料:相关书籍、文章、案例等。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4. 实践活动材料:如剪纸、毛笔、墨水等。

八、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趣味故事或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传统文化备课-六年级

传统文化备课-六年级

六年级《传统与文化》教学计划一、教学目的: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其中,以“一山一水一圣人”为代表的齐鲁文化最为突出,发源于齐鲁大地的儒家文化奠定了中华民族文明的基石。

本套教材以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为主,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以诵读原创经典、感怀名人志士、游历名山胜水、品味艺术文化为基本活动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志趣,提高综合文化素质,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二、教材分析:本教材共有十个单元,一学年的教学任务,每学期学习五个单元包含“蒙书诵读”、“诗词诵读一”、“音乐舞蹈”和“书法艺术”、“绘画艺术”、“诗词诵读二”、“传统服饰”、“历代文学”、“齐鲁文人”、“姓氏称谓”十个单元。

“蒙书诵读”、“诗词诵读一”、“诗词诵读二”等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学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知情。

“齐鲁文人”展示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有代表性的名人志士。

领悟其智慧、风骨、胸怀、操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坐标,为塑造人生信念奠定基础。

“书法艺术”、“绘画艺术”等单元步入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缤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注意问题:1、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2、要注重学习方式的主动性。

3、要体现教学过程的层次性。

4、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5、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激励性。

第一单元蒙书诵读学习目标: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蒙书特别适合于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从小养成敦厚善良、孝亲敬长的良好品质。

对于从未接触过经典的成年人,同样需要补上启蒙教育课,和孩子一起成长。

1《幼学琼林》(一)一、导课,激发学生诵读《幼学琼林》的兴趣:“读了《幼学》走天下”,这是前人学习运用《幼学琼林》的经验之谈。

二、初步了解《幼学琼林》:1、《幼学琼林》的作者是谁?(明程登吉)2、《幼学琼林》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是传统启蒙教材中极好的一部读本,一知识传授为主,缺少说教;内容广博,包罗万象;形式灵活自如,两两对偶)三、初读《幼学琼林》(一),领会大意。

六年级传统文化备课

六年级传统文化备课

六年级传统文化备课早春园小学李云霞全册备课1.指导思想:我们生在中国,长在中国,应把传统文化致使精髓灌输课堂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堂堂正正、真正的中国人。

通过本学期《传统文化》的学习,旨在使学生对《论语》、《大学》等的内容有一定的学习积累,对《论语》等的内容有初步的背诵基础,让学生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浓郁的兴趣。

2.学生基本情况分析我班共有学生59人,大部分学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对中国的经典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3.学期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使学生感悟到中华民族语言的魅力,聆听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了解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国人的大气、自尊、圣洁和人格的高尚。

(2)通过传统文化学习,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3)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与同学合作,尝试进行诗词的写作和当地传统文化考察活动。

(4)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感悟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5)养成良好品德。

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自强不息、以德化人,其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正直、顽强、善良、对社会有用的人。

4.教材分析:教材基本呈现形式为:“经典回放”(呈现原创经典中精华部分);“温馨点击”(借教师之口将作者的思想和教学的意图呈现出来,提出学习依据,明确学习要求);“活动广角”(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尝试、交流中完成学习活动)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经典驿站”“艺术乐园”两个单元。

“经典驿站”:学习、谅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

六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

六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

六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包括诗词、成语、历史人物、民间故事等。

(2)能够运用所学的传统文化知识,进行简单的创作和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2)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第1课:《古典诗词鉴赏》教学目标:1. 了解诗词的基本知识,如诗的分类、韵律、意境等。

2. 学习并鉴赏几首经典的古代诗词,如《静夜思》、《春晓》等。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1. 诗词的基本知识介绍。

2. 诗词鉴赏方法讲解。

3. 经典诗词鉴赏。

第2课:《成语故事》1. 了解成语的来源和含义,学会正确使用成语。

2. 学习并鉴赏几个有趣的成语故事,如“掩耳盗铃”、“画蛇添足”等。

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成语的来源和含义介绍。

2. 成语故事鉴赏。

3. 成语游戏活动。

第3课:《历史人物》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如孔子、秦始皇、诸葛亮等。

2. 学习并了解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和贡献,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历史人物介绍。

2. 历史人物事迹和贡献讲解。

3. 历史人物角色扮演活动。

第4课:《民间故事》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的民间故事,如《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2. 学习并鉴赏这些民间故事,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1. 民间故事介绍。

2. 民间故事鉴赏。

3. 民间故事续编活动。

第5课:《传统文化实践活动》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介绍。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统文化在我们的生活中逐渐被淡忘。

然而,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基,是我们历史的见证,更是我们文明的瑰宝。

为了让学生们能够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我设计了一份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第一课:中国传统节日在这一课中,我会向学生们介绍中国的几个重要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

通过图片、视频和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们了解每个节日的由来、习俗和庆祝方式。

我还会组织学生们参与一些有趣的活动,如包饺子、赏月等,让他们亲身体验传统节日的乐趣。

第二课:中国传统艺术在这一课中,我会向学生们介绍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如京剧、中国画和剪纸等。

通过展示一些经典的艺术作品和表演视频,让学生们了解这些艺术形式的特点和价值。

我还会组织学生们参与一些手工制作活动,如剪纸和中国画,让他们亲身体验传统艺术的魅力。

第三课: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这一课中,我会向学生们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重要符号,如龙、凤凰和莲花等。

通过图片和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们了解这些符号的象征意义和文化背景。

我还会组织学生们进行一些创作活动,如绘制自己心目中的传统文化符号,让他们发挥想象力,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第四课:中国传统文化智慧在这一课中,我会向学生们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智慧和道理,如孔子的思想和道德观念。

通过故事和名言警句的形式,让学生们了解这些智慧的内涵和应用。

我还会组织学生们进行一些讨论和思考活动,如分析一些道德困境并提出解决方案,让他们学会运用传统文化智慧来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第五课: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这一课中,我会向学生们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情况。

通过展示一些现代传统文化的创新和融合,如京剧改编的舞台剧和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结合等,让学生们了解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我还会组织学生们进行一些创作活动,如设计一款结合传统元素的时尚服装,让他们发挥创造力,展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创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分为八个单元,以儒家经典及其他传统文化经典中的格言草句通读为主,开展经典启蒙教育。

“九州万邦”"“天人合一”两个单元介绍古代辽阔疆域及观察天下的方法,使同学们理解古入的思维方式,并増强民族自豪感;"义战”“"邦交”两个单元,介绍古代战争、外交的原则,引领大家关注当今世界趋势,并做出正确评判;"家与国”“古与今”“需与道”“墨与法”四个单元,介绍中国传统的大国小家观念、古今变化之道及传统思想流派,引导同学们处理好个人与集伂的关系,运用不断发展的观点,正确地分不同思想观点,坚持历史的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本学期我们将进行“感悟人文(三)”的学习。

【本册教材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祖国大好河山的特点,理解了“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含义,从而体会山岳河海的美好,感受“知”“仁”与自然万物的关系。

通过各种学习活动,明白了儒家德政思想中以民为本的主要内容,并能结合读书经历和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知道的以民为本的实力,立下服务大众的志向。

2.通过学习,多数学生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和背诵经典诗句。

在老师的指导下,多数学生能通过诵读等活动,结合教材插图理解诗文大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3.对传统文化产生较为浓厚的兴趣。

能够尝试表达自己学习经典古诗文的感受和见解。

了解有代表性的文化名人,并能熟练诵读相关作品。

【本册教材的重、难点】1.通过教师范读、比赛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训练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古诗文,背诵经典篇章,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

2.能够结合译文和老师的讲解大概了解古诗文的意思。

3.了解文化名人,并能熟练诵读相关作品。

4.通过搜集资料、诵读经文积累相关历史典故,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

【教育教学的策略】个性化备课本学期紧紧围绕“在深度学习中提升师生传统文化素养”的主旨,构建体现区域特色的教研课程。

紧紧围绕区打造“生本智慧课堂”为工作重点,根据本册教材的重点难点,我将具体从以下方面开展教学实施:策略一:构建以传统文化为底色的班级文化。

1.班级板报可以开辟传统文化经典长廊,以礼、孝、忠、诚为主题,向学生讲述感人的传统美德故事和传统文化中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经典代表。

学习园地中可以展示学生的中国结、剪纸、书法、绘画等作品,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2.鼓励学生从家中带来与传统文化有关的书籍,投放到班级图书角,供学生借阅,增加学生知识储备。

3.每学完一课,鼓励学生将收集的资料贴在班中的展示牌上,这样可以随时回顾学过的知识,温故而知新。

策略二:进一步完善评价机制。

1.巧妙使用背诵卡,可根据背诵的篇目设定等级,学期末发放等级证书。

2.做好平日的过程性评价,运用每节课后的成长袋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

策略三:做好“以学定教”工作。

1.督促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搜集整理相关的资料,为学习课程做好铺垫。

2.在每节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除了搜集资料,设计教学活动外,还要在课前先了解学生的学情,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调整教案,这点很重要。

策略四:组织特色活动,充分体现《传统文化》的趣味性,启蒙性的特点。

1.围绕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可以组织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班级活动。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经典诵读活动。

3.鼓励学生在假日里参观文化馆、博物馆,游览文化古迹、文化名胜等,使学生直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

【课时安排】每课1课时,共16课时五、全册教学进度第一单元九州万邦单元分析【教材分析】“九州万邦”并不是从古代典籍中随意拈出的一个词语、一种理念,面是中国文化一贯的精神和传统。

中国文化的整体和谐观不仅体现为先贤的哲学理念,更体现在上古以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它作为一种民族精神、文化传统存续着。

这种民族精神应该根植在少年儿童的心中,让它开出更灿烂的花。

本单元精心设计了“地有九州”“协和万邦”两方面的内容。

《地有九州》一课重在认识九州、认识中国的领土。

古代中国天文学上有“九州分野”的概念,古人遂以九州作为地理上中国领土的代名词。

邹衍则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在《禹贡》九州的基础上,邹衍进一步提出了“大九州”之说,在认知中国领土的基础上还发现世界的存在。

《协和万邦》一课讲述了历朝历任执政者的最高政治思想。

尧、舜、禹等古贤王,既重视从地理上守护疆土,也注重利用土地让民众过上安定的生活。

上下和睦,百姓安居乐业是儒家思想的理想社会,强调“和”的重要性。

我们常说:“家和万事兴。

”说的就是人人友爱,家庭和睦,才能万事兴盛。

以家见国,以小见大,道理相同。

本单元的两篇课文是从《吕氏春秋》《史记》等经典中斟酌摘取的名言韵文,根植学生心灵,帮助学生从小认识自己祖国的疆土,树立民族自豪感,树立天下观、整体和谐观。

【教学目标】本单元的两篇课文是从《吕氏春秋》《史记》等经典中斟酌摘取的名言韵文,《地有九州》一课重在认识九州、认识中国的领土。

《协和万邦》强调“和”的重要性。

根植学生心灵,帮助学生从小认识自己祖国的疆土,树立民族自豪感,树立天下观、整体和谐观。

【教学重难点】根植学生心灵,帮助学生从小认识自己祖国的疆土,树立民族自豪感,树立天下观、整体和谐观。

【教学构想】个性化备课在教学中,兼顾后进生,诱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使之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并抓住每一次闪光点对他们进行表扬,指导背诵方法,一点一滴地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成功地巩固所学知识,这样一来,他们经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能够学好的信心,以后加倍努力学习。

此外,还要经常和后进生谈心,逐步培养他们的成功感。

【课时安排】4课时第1课地有九州【教材分析】教材内客解读方面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汉语言文字的魅力,另一方面教授文章内容,让学生了解古人对中国、对世界的认识。

教此部分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朗读,教师要用积极的评价语言和多样的评价方式进行有效评价,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既要实现熟练记诵的目的,还要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鼓励学生自己借助“字词释义”“诗文通译”两个板块扫除学习障碍,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一方面掌握了“借助辅助工具进行学习”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通过自主学习解决了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朗读、记诵课文内容。

2.借助“诗文通译”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多样的学习活动,分辨《吕氏春秋》中的“九州”与邹衍所说的“九州”之间的关系。

4.联系现在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了解古人对“天下”的认知。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分辨《吕氏春秋》中的“九州”与邹衍所说的“九州”,是本课的难点。

2.联系现在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了解古人对“天下”的认知,是本课的重点。

【学情分析】学生对古文知之甚少,需要教师的引导。

【学法指导】主要通过图片来展示文本内容,再通过交流讨论来激发学生思考和感悟。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书籍、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出示大禹的头像。

有谁认识他是谁?2.老师简介大禹。

大禹,姓姒,名文命。

画的父亲名解,是黄帝的后代。

大禹是我国古代最有名的治水英雄。

3.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大禹治水》的故事?4.大禹治水之后,将天下划分为九州。

(板书课文题目)二、诵读经典,学习课文1.认识《吕氏春秋·有始》中的“九州”。

(1)自由朗读选自《吕氏春秋·有始》的文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领读,正字正音。

(3)多种形式认读,熟读成诵。

(4)请你借助“宇词释义”“诗文通译”,理解古代中国划分出了哪九州?(5)出示《禹贡九州图》。

找一找九州的位置,圈一圈范围。

(6)说一说“九州”指什么?“九州”就是当时的“中国”。

中国除了有“九州”之称以外,还被古人称作什么?板书:神州、华夏、中华、中国。

(7)出示现在中国地图,进行地域的比较。

2.认识部衍所说的“赤县神州”以及“大九州”。

(1)自由朗读选自《史记·孟子荷卿列传》的文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多种形式认读,熟读成诵。

(3)读一读“诗文通译”,说说邹衍所说的“赤县神州”指什么?“大九州指什么?(4)出示《大九州地图》。

(5)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古时候的《大九州地图》就是我们现在的《世界地图》。

邹衍所说的“大九州”包含着《吕氏春秋》中的“九州”。

第二课时一、温故知新,深化学习1.同学们,你的家乡在哪里?对照“九州”的区域,看一下你的家乡在古代属于哪个“州”呢?在地图上找一找,找不到的同学可以跟其他同学讨论一下。

2.用自己的话说说《吕氏春秋》中的“九州”与邹衍所说的“九州”以及“赤县神州”之间的关系。

、3.教师小结。

《吕氏春秋》中的“九州”即“小九州”,是大禹在治水过程中通过实地丈量确定的天下概念。

九州的说法在《尚书》《史记》等古代文献中都有记载,《吕氏春秋》的这段选文把九州与战国时代的列国联系在一起来讲解,显得更清楚了。

战国时期阴阳学家邹衍所说的“赤县神州”则是《吕氏春秋》中所说的“小九州”。

邹衍所说的“九州”是“大九州”,他认为在小九州之外还有大九州的存在中国的“天下”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州而已。

当时人民对于天下的认识还很狭窄,没有意识到所谓的天下只不过是地球的一部分。

邹衍则打破了这种狭窄的认识,放眼到了世界。

二、学习“日积月累”,进一步理解“神州“”的含义1.多种方式朗读。

2.小组讨论,说说对名言的理解。

3.文中提到的“赤县”“神州”指什么?三、课后作业:身体力行背诵课本第10页《我来背九州》的内容。

【板书设计】地有九州地有九州…何谓九州?河、汉之间为豫州②,周也;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河、济之间为兖州③,卫也;东方为青州齐也;泗上为徐州,鲁也;东南为扬州⑦,越也;南方为荆州楚也;西方为雍州③,秦也;北方为幽州,燕也。

——《吕氏春秋·有始》【作业设计】读熟,身体力行背诵。

【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