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探索《大学语文》课程是学院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旨在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其教学内容应该根据市场需求、人才培养目标需要进行调整,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课程教学的作用。
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方法
一、课程定位
《大学语文》课程是我院(四川警安职业学院)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通过学习教材所选文章和知识单元,了解、明确和掌握有关的文学基本常识,接受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陶冶,在提高人文素养的同时,提高阅读及表达能力。本课程旨在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二、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和层次,是和高等本科教育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和本科教育强调学科性不同,它是按照职业分类,根据一定职业岗位(群)实际业务活动范围的要求,培养生产建设管理与社会服务第一线实用型(技术应用性或职业性)人才。这种教育更强调对职业的针对性和职业技能能力培训,是以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
1999年底,在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上,对培养目标作出如下界定:“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
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我国教育部制定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把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技能人才。
虽然几种提法不同,但是我们可以将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培养目标界定为具有一定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虽然是技能型人才,但理论素养应以够用为度,服务社会。
三、《大学语文》多种教学方法
大学语文教育,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立足于我国文学,承载着民族文化,目的在于提高我国大学生的民族人文修养、民族文化涵养。只有我们本民族文化根基深厚了,才能在中西文化融合中批判的吸收外国文化,从而在保留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打造多元文化环境。大学语文应该是中学语文教育的延伸,所以,应该把鉴赏中国文学、系统的展示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作为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作为高职高专学生,他们在中学打下的文学功底,普遍而言,是比较薄弱的。
1.案例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是以具体的案例(问题)为载体,通过正面和反面典型事例的剖析,让学生亲身体验、分析、解决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解决中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共事的能力及创新意识,这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2.情境教学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讲解者,而是指导者、咨询者;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获取。创设情境,再现情景,学生通过实际演练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教师通过创设实践性强的情境,开展模拟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比如我们将合同、起诉状和新闻写作结合起来教学,模拟现实生活进行。通过学生在现场不断观摩学习训练,并扮演不同的角色,强调学生的自我评估,重视学生反馈学习能力的培养。这就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自觉性和责任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岗位职业能力。
3.实践体验与现场观摩结合法
“学生既不是完全消极被动地接受外来影响的客体,也不是一种可以排除外部影响和外部控制的自我发展的主体。”除了在课堂上假设一种情境外,还可把情境延伸到社会这个大课堂,带领学生进入真实的情境。如过去讲授文体写作时,在讲完理论和有关写作格式后,要求学生练习时,学生坐在教室里,往往难以下笔;即便“闭门造车”,勉强成文,也多不如人意。而采用实践体验教学法,则可以让学生带着选题,到企业、商店、公司、集贸市场、学生食堂和宿舍,采用参观、访问、座谈等不同方式进行实地调查。
组织学生观摩各种比赛,关注、观察生活中的各类文本写作和人文素养培养,是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形成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特别是在组织演讲赛、辩论赛、征文赛的过程中,通过亲临现场与自我点评,学生可以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自主补
充、完善、检验所学知识,并在实践中与观摩中锻炼各方面的能力。
4.自我指导法
教师提供一定数量的课外学习资料和训练方法,学生根据这些资源在课外进行训练和练习。教师根据需要给学生提供课外辅导,如国学知识指导、社团辅导等。通过鼓励学生课外自学和练习,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提升能力。同时在备课、上课、辅导等环节,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及网络资源的优势,优化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5.文白相杂,古今融合
现在的学生普遍不喜欢古代文学,因为古代文学距离我们的生活太遥远,并且古代文学在阅读中设置了太多的语言障碍。厚古薄今,亦或厚今薄古,都是不正确的对待文化的态度。我选取了一些文言较浅、故事性较强的文章来指导学生阅读。借助故事性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理解难懂的文言词汇。在阅读古文的同时也穿插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这种穿插遵循着文学发展规律,如古代诗歌穿插现代诗歌、当代诗歌。
古今阅读结合,既克服了单一阅读的乏味性,又开阔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切身体会到相同文学体裁从古至今的发展演变历程。这对于学生全面把握文学脉络帮助很大。
6.整合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
随着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文学欣赏的表现形式也是日新月异,除了传统的纸质媒介文学以外,还出现了许多新的形式。
这些新颖的文学形式给人们的文学阅读与欣赏带来颠覆性的变革,对年轻人的影响尤其明显和深刻。所以,为了适应这种技术变革,大学教育也面临一个全新的课题: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欣赏优质文学。首先在思想上对这种形式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有一个“大文学观”;然后,要积极地采取必要的措施施利防敝。我的建议是,课上利用零碎的时间给学生推荐好的影视文学、好的文学网站、好的文学音乐cd,因为这些信息路径,本来就是他们的优先选则。所以,学生课下会去找来看或听,课间时会和老师一起谈论这些东西。既引导了学生健康的文学审美取向,又形成了良性的师生互动关系,也给课上教学带来了较强的互补资源。
总之,《大学语文》是一门人文及社会科学领域基础性课程。为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积极主动尝试各种教学方法,以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2]刘永康.语文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雎文龙、廖时人.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4]俞香云.简论大学语文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的革新[j].文教资料,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