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 动词分析

合集下载

现代汉语动词短语结构分析

现代汉语动词短语结构分析

现代汉语动词短语结构分析动词短语是汉语句子中最基本的句子成分之一,它由一个实义动词和其它附加成分组成。

在句子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动词。

动词还可以和一个或多个附加成分构成动词短语,在汉语中动词短语可以放在句子的不同位置,并可以用不同的附加成分来修饰,这种多样化的结构特性给汉语语法研究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基本结构动词短语的基本结构是由动词和直接宾语构成的,即“动词+宾语”。

例如,“吃饭”、“看电影”等都是典型的动词短语。

它们构成了句子的谓语部分,说明了主语所做的动作或者状态。

但是,动词短语不一定只有动词和宾语这样简单的结构,动词短语还可以加上一些修饰词语,例如:时间、方式、地点等,构成更为复杂的结构。

这些修饰词语的加入,使得整个动词短语更加生动、具体和准确,同时也能更好地表达说话者的意图。

修饰成分1.时间成分时间成分在短语中很常见。

例如,“我昨天去看电影了。

”中的“昨天”就是一个时间成分。

时间成分的加入,能够准确地表明动作发生的时间,给听者更加明确的参考。

时间成分可以出现在动词之前或者之后,也可以出现在句子的其他地方。

2.方式成分方式成分通常包括动作的方式、状态的表现,以及动作的性质等。

例如,“我跑步跑得非常快”中的“非常快”就是方式成分。

方式成分的加入让说话者能够更加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地点成分地点成分是指动作发生的地点。

例如,“我在公园里散步”中的“公园里”就是地点成分。

地点成分的加入,使得句子更加明确,让读者或听者更容易理解。

4.数量成分数量成分是指对动作的数量的表达。

例如,“我吃了三个苹果”中的“三个”就是数量成分。

数量成分的加入,可以更好地表达说话者的意图。

总之,动词短语的结构十分多样化,各种修饰语的加入,可以使句子更加丰富多彩,表达更加准确。

因此,掌握动词短语的构成和使用方法,对于汉语语法的学习非常重要。

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的语义分析

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的语义分析

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的语义分析中国现代汉语中有一类特殊的动词,它们被称为心理动词,因为它们反映了人们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心理动词的语义分析来了解它们的核心含义。

心理动词有很多,它们在中文中形成了一个专有的词汇系统,反映了人们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它们主要表示人们对自己、对他人或对外来事物的感受、看法、反应、评价或看法等,它们常常出现在日常对话和文字中。

心理动词拥有精确而复杂的语义,它们能够准确地反映与感情和心理状态有关的语义。

例如,“惊”一词多义,包括“惊愕”、“惊讶”、“惊喜”、“惊骇”、“惊奇”、“惊吓”等;而“颤抖”一词则有“惧怕”、“害怕”、“受惊”、“恐慌”等多义。

心理动词还可以根据不同的语境来变换其含义。

例如,“思念”一词在某些情境中可以表示“想念”,在其他情境中又可以表示“回忆”、“怀念”等。

另外,心理动词还可以在具有一定深度和强度的语义架构中进行组合,以对更复杂的情绪表达提供更具体的表达方式。

在研究心理动词时,分析它们的语义是一个重要的领域。

首先,通过审查大量文本,可以得出心理动词的基本含义,了解它们使用的语法特点,以及它们在文本中的分布特征。

其次,分析心理动词的语义,可以发现它们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的义性转换及使用的限制。

最后,分析心理动词的语义,有助于我们理解它们在口语和书面表达中的特殊性、表现性及其意义,以便更好地运用它们。

因此,通过研究中文心理动词的语义,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它们的核心含义,使语言表达更加准确、更具体。

若能深入研究心理动词的语义,将有助于研究者深入了解汉语口语表达中的情绪及人们的情感。

最后,本文将进一步探讨心理动词的语义,探究它们的内涵、多义性,以及在口语交流中的特殊性,从而为中文口语表达提供更深层次的服务。

至此,本文对现代汉语中心理动词的语义作了详细的分析,得出了它们的核心含义以及它们在口语表达中的特性,并认为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心理动词的语义,以便更好地把握它们的内涵,提高中文口语表达水平。

现代汉语形式动词的语法特征

现代汉语形式动词的语法特征

现代汉语形式动词的语法特征形式动词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类特殊动词,它们在形式上不与具体的动作或状态联系,而是用来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方式、方法、趋势、特点等概念。

形式动词在句子中的用法和语法特征需要我们重点了解和掌握。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角度,探讨现代汉语形式动词的语法特征。

一、形式动词的语义特点形式动词是具有语义功用,通过与其他词语结合,表达一定的意义或关系。

形式动词的语义特点主要包括:1. 表示方式、方法:如“行”,“走”,“做”,“用”等,它们可以表示某个动作或状态以某种方式进行或实现。

2. 表示趋势、程度:如“变得”,“让”,“愈来愈”,“更加”等,它们可以表示某个动作或状态的发展、变化的趋势或程度。

3. 表示特点、性质:如“是”,“有”,“属于”等,它们可以表示某个动作或状态的特点、性质或属性。

二、形式动词的句法特点形式动词在句法结构中具有一些独特的用法和语法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形式动词。

以下是形式动词的句法特点:1. 形式动词的后面常跟着状语或宾语补足语,用来进一步说明或描述动作或状态。

例如:“做完功课”,“用汉语交流”,“变得很聪明”等。

2. 形式动词可以与不定式结合,表达一种倾向或可能的动作。

例如:“走得快”,“学会写字”,“放不下”等。

3. 形式动词可以与副词、形容词组成复合词,表示动作或状态的程度或方式。

例如:“行进中”,“走到了尽头”,“做得好”等。

4. 形式动词可以作为谓语,构成简单句结构。

例如:“是”可以表示等同关系或陈述句,如“他是学生”;“有”可以表示具有某种属性或存在,如“桌子上有一本书”。

三、形式动词的用法技巧在运用形式动词时,我们需要注意一些用法技巧,以确保句子表达准确、流畅。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用法技巧:1. 注意与实义动词的区别:形式动词和实义动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用法有所不同,要注意区分。

例如:“做功课”中的“做”是形式动词,表示做某件事情的方式;而“写作业”中的“写”是实义动词,表示具体的动作。

现代汉语动词的义素结构分析

现代汉语动词的义素结构分析

现代汉语动词的义素结构分析本文主要围绕“现代汉语动词的义素结构分析”进行讨论,旨在了解汉语动词含义素结构组成及其在汉语中的重要性。

汉语中的动词词干并不仅仅指一个单独的词,而是一种有关各种动词表达的语言形式。

历史上,汉语动词的形式曾经是一些词汇的集合,此外,也有一些高级语法结构,如谓语构造、句子成分和定语等,在汉语中很重要。

有了这些句法形式,汉语动词就可以做到它们想做的一切。

因此,汉语动词的义素结构分析是研究汉语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在进行汉语动词义素结构分析的过程中,记号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汉语动词义素的表示需要一定的记号来指示出汉语中的各种语法形式。

记号的使用是汉语义素结构的基础。

在分析汉语动词的义素结构时,需要根据记号系统来分析其语义结构,以确定各义元之间的关系。

在汉语中,每个动词都有一种特定的义素结构。

为了找出这种结构,人们要研究汉语动词的语义组成及其表达形式。

首先,要分析动词的语义基础,即对动词的意义的分析。

这是分析汉语动词义素结构的必要步骤。

其次,要研究动词的表达形式,即分析动词本身形式以及动词与其他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

最后,要研究汉语动词的义素结构,并将它们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有意义的表达形式。

汉语动词的义素结构分析对我们对汉语的理解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汉语中的每一个动词。

此外,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汉语的语义结构,以便能够准确、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综上所述,汉语动词的义素结构分析是研究汉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语言学习过程中对汉语各义元之间关系的重要研究内容。

因此,人们应该更加重视这个研究领域,综合运用记号学和语义学的方法,深入研究和分析汉语动词的义素结构,使我们能更好地使用汉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汉语动词“上”的语法化分析

汉语动词“上”的语法化分析

汉语动词“上”的语法化分析作者:陆如梦来源:《现代语文》2018年第06期摘要:近年来,语法化研究是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

本文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入手,对汉语动词“上”的语法化历程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探索,论述其在不同语法化阶段的表意功能、句法形式特征,概括分析其语法演变和语义演变的规律,从而进一步探讨其语法化的动因。

通过分析动词“上”的语法化这一过程,为现代汉语中其他一些趋向词和动词结合后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有利于语法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动词“上” 语法化语法演变语义演变一、语法化概念及研究现状“语法化”概念最早出现在13世纪的中国,《六书正伪》中记载道:“大抵古人制字,皆从事物上起。

今之虚字,皆古之实字。

”①法国语言学家梅耶(1912)最早提出“语法化”这一术语,他指出:“语法化指语言中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

”②之后Kurylowicz(1965:52)补充指出:“语法化指词汇语素演变为语法语素,或从较低的语法地位跃进到较高的语法地位(从派生构词成分变为曲折构形成分)的过程。

在分析语中,主要指实词/语素虚化以及虚词/语素变得更虚。

”③这一定义将虚词(语素)更虚列入语法化,扩展了梅耶的语法化内容,也更加准确,被称为“迄今为止,最经典的定义”。

现代汉语中的“上”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用作体词主要用来表示方位或者是位置,另一类则是可以用作谓词用来表示趋向。

前人对于表示方位或者是位置的体词性质的“上”的研究比较丰富且大多比较深入,像吕叔湘(1965)、廖秋忠(1989)、刘宁生(1994)、储泽祥(1996)、齐沪扬(1998)、李宇明(1999)、方经民(2002)等都已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相比较而言,关于谓词性质的“上”的研究前人涉及的较少,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分析汉语中“上”的谓词性质,而它的体词性质不再列入讨论的范围之内。

在谓词性质“上”的范围里,我们主要侧重于研究“上”作动词时的情况。

现代汉语句法分析——第四章

现代汉语句法分析——第四章

现代汉语句法分析——第四章
第四章是关于汉语中的动词短语分析的内容。

动词短语是由动词和它的补足语构成的结构,用来描述动作、状态或者发生的事件。

本章的内容包括动词短语的结构和分类,以及动词短语的句法功能和语义角色。

动词短语的结构由动词和它的补足语组成,补足语可以是宾语、宾语补足语、状语、状语补足语等。

动词短语的结构和组成成分的顺序可以有多种情况,相同的动词可以有不同的结构。

根据动词短语的句法功能和语义角色,可以将动词短语分为及物动词短语和不及物动词短语。

及物动词短语中的动词需要带有宾语,而不及物动词短语中的动词不需要宾语,只有主语。

在句法功能上,动词短语可以充当谓语、主语、宾语、状语等。

根据动词短语的语义角色,可以将其分为施事者、受事者、工具、目标等。

了解和分析动词短语的结构、句法功能和语义角色对于准确理解和使用汉语非常重要。

通过对动词短语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结构,并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

现代汉语趋向动词研究概述

现代汉语趋向动词研究概述

现代汉语趋向动词研究概述趋向动词是现代汉语中一个比较特殊的小类。

学界主要从性质、范围、句法功能、语义功能等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成果。

标签:趋向动词性质范围句法功能语义功能一、引言在现代汉语中,趋向动词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相对封闭的动词小类。

趋向动词的数量虽然不多,但使用频率高,其语义功能及句法特点也相当复杂,所以在词类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自20世纪20年代起,汉语学界就开始对趋向动词进行研究。

但到目前为止,关于趋向动词的性质、范围、句法功能和语义功能仍存在很大争议。

本文将从这四个方面对趋向动词的研究成果作简要概述。

二、趋向动词的性质关于趋向动词的性质语法学界持有不同的认识。

黎锦熙(1924)的《新著国语文法》、太田辰夫(1958)的《中国语历史文法》把它们归为“助动词”。

吕叔湘(1942)的《中国文法要略》、陆志韦(1956)的《北京话单音词词汇》却把它们归为“副词”。

陆宗达、俞敏(1954)的《现代汉语语法(上)》认为趋向动词是动词词尾,符合词尾的四个条件,所以归为“词尾”。

张志公主编(1959)的《汉语知识》、丁声树等(1961)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把它们作为动词的附类,称作“趋向动词”。

张静(1961)的《谈汉语副词的范围》则归为“词素”,陆志韦(1964)的《汉语的构词法》也持这种观点。

房玉清(1981)的《助词的语法特征及其分类》、徐静茜(1983)的《“趋向动词”应归属何种词类?》认为趋向动词符合“轻读”和“粘附”两大特征,应看成是“动态助词”。

刘叔新(1981)的《关于助词的性质和类别问题》把“起来、下来、下去、起、来、去、过来、过去”看作“形态词”。

赵元任(1979)的《汉语口语语法》、王力(1985)的《中国现代语法》、陈昌来(1994)的《动后趋向动词性质研究述评》、刘月华主编(1998)的《趋向补语通释》认为趋向动词具有“多重性”。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趋向动词的性质多半和它所表示的意义有关。

现代汉语动词的义素结构分析

现代汉语动词的义素结构分析

现代汉语动词的义素结构分析大学汉语语法的研究,如果没有涉及到汉语动词,那就会很不完整。

在汉语动词中,义素结构是汉语语言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将汉语动词从句子结构上分类,为汉语动词的文法功能提供必须的依据。

本文旨在以《现代汉语动词的义素结构分析》为标题,从义素结构的角度对现代汉语动词进行分类和分析,以探索汉语动词理解的深入见解。

在现代汉语中,动词的义素结构可以大致分为三类:“谓词”、“形容词”和“联合词”。

“谓词”是句子中表示主语的行为、状态或陈述的谓语动词,涉及到主语的动作或状态的属性,如“走”、“吃”、“累”等。

而形容词则表示状态或特征,如“高”、“红”、“凉”等。

联合词是一种综合词,它既包含动作义,也包含形容义,如“走快”、“笑哈哈”等。

除上述三类义素结构之外,现代汉语中还存在分类不清的模糊词,它们具有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的特征,如“小”、“老”、“多”等。

这类词称为“边缘动词”,它们位于谓词、形容词与副词之间,比较模糊,既有动词特征,也有形容词或副词特征。

其次,现代汉语中也存在一些结构复杂的动词,它们同时拥有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的特征。

例如,“放心”结构由“放”和“心”组成,其中“放”为动词,“心”由名词和副词组成;“走过”结构则由“走”和“过”组成,其中“过”由形容词和副词组成。

这类动词表示的是一种复合的动作,既包含动作义,也包含形容义。

此外,还有一些“非动词形”的动词,它们是介词、助词、副词和量词的变形词。

由于其在结构上比较复杂,因此不能被定义为动词,但它们具有动词的语义特征,如“向下”、“按时”、“多多”等。

综上所述,现代汉语动词的义素结构各具特色,它们经历了复杂而丰富的变化,从而丰富了汉语动词的文法功能,也更好地反映了汉语动词的复杂性。

同时,我们也应当注意到汉语动词义素结构中存在的模糊性,以获得更深入的汉语动词理解见解。

现代汉语心理活动动词的界定及相关句型初探

现代汉语心理活动动词的界定及相关句型初探

现代汉语心理活动动词的界定及相关句型初探
现代汉语心理活动动词的界定及相关句型初探
汉语心理活动动词是汉语句法学研究中一个重要话题,它对汉语学习者具有重
大意义。

句子中的心理活动动词是指表示说话人心理活动的动词,它体现了说话者的思维过程,可以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来影响说话者的思维及表达方式,是构成汉语句子意思的核心要素。

为明确汉语心理活动动词的界定,见今针对此项研究不同学者均有自己的解释。

常见的有注意、思想、情感等三大活动义,它们分别涉及到思维,认知,情绪三个方面。

其中,注意动词比较常见,如观察、思考、思索等,表示说话人在思想活动中所表示的动作。

思想动词,有想念、回忆、学习等,表示说话人在思想活动中推断、判断等结果。

最后是情感动词,有感激、满意、愤怒等,用其词义将对对方的情感情绪表达出来。

总体来讲汉语心理活动动词的句法应用表现出十分丰富的特点,它可以在汉语
句子中主要出现三种形式:主谓形式、谓宾形式和定语从句形式。

其中,主谓形式表示说话者的心理理解,比如“他观察着湖面的变化”;谓宾形式表示“知道”、“不知道”等思维状态,比如“他知道这是个困境”;定语从句则可以表示说话者对其它动词的解释,比如“他想到了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

鉴于汉语心理活动动词的重要性,今后研究内容的重点要放在更深入界定汉语
心理活动动词的具体内容及相关语法特点上,另外也需要对相关语句及其句型做出更多收集、分析及捕捉,以更好地服务于汉语学习者。

现代汉语 动词分析

现代汉语  动词分析
例如:他能不能来? 他不会不来。
(2)能愿动词可以作谓语或谓语中心。 例如:这样做可以不可以?
(3)能愿动词不能用在名词前面,不能带助词“了、 着 ”等。
5、趋向动词
趋向动词:表示移动的趋向, 有单音、双音的。 例如:来、上来、起、起来
(1)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或者谓语中心。 例如: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来。
(2)趋向动词经常用在别的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表示 趋向,作趋向补语。
例如:拿<出>一本书<来>。
6、存现动词
存现动词:表示存在、变化、消失。 例如:存、存在、有、发生、演变、发展 存现动词一般出现在存现句中。(即处所 段+存现动词+人或物段。) 例如:山上有个庙。
7、使令动词
使令动词:表示命令或请求的动词。 例如:使、令、请、让
怕、恨、喜欢、羡慕、 希望、讨厌等。
和形容词的区别:
例: 我讨厌你。(动词) 你真讨厌!(形容词)
要根据语境具体判断!
动词一般不能受“很”修 饰。
3、判断动词:“是”
动词“是”:
(1)表判断:表示事物等于什么或属于什么。 例如:我们的目的是发展生产。(甲=乙) 女儿也是传后人。(甲<乙)
(2)表说明:表示事物的特征、质料、情况。 例如:这孩子是双眼皮。 这条裙子是红色的。
动词
参考黄柏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 汉语言文学一班 许浩然 2015.03.22
动词:
动词表示动作、 行为、心理活动、或存 在、变化、消失等。
动 词
动作行为动词 心理活动动词 判断动词
的 趋向动词
分 能愿动词
类 使令动词
存现动词
1、 动作行为动词

现代汉语 动词和动宾短语的区别

现代汉语 动词和动宾短语的区别

现代汉语动词和动宾短语的区别摘要:一、引言二、现代汉语动词概述1.动词的定义2.动词的分类三、现代汉语动宾短语概述1.动宾短语的定义2.动宾短语的构成四、动词与动宾短语的区别1.动词与动宾短语的语法功能2.动词与动宾短语的语义关系五、实例分析1.动词实例2.动宾短语实例六、结论正文:一、引言现代汉语中,动词和动宾短语是两种常见的句法结构。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它们,下面我们将对它们进行详细的探讨,以揭示它们之间的区别。

二、现代汉语动词概述1.动词的定义动词是表示动作或状态的词,能够表示事物在时间上的变化。

例如:走、吃、睡觉等。

2.动词的分类根据动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语义特点,可以将动词分为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助动词等。

三、现代汉语动宾短语概述1.动宾短语的定义动宾短语是指由动词和它的宾语构成的语法结构,如“吃饭”、“看电影”等。

2.动宾短语的构成动宾短语中,动词和宾语之间有语义上的支配关系,如“吃”是动作,“饭”是受支配的对象。

四、动词与动宾短语的区别1.动词与动宾短语的语法功能动词在句子中充当谓语,表示动作或状态;而动宾短语则充当句子的一部分,表示动作的对象或宾语。

2.动词与动宾短语的语义关系动词表示动作或状态,强调动作的过程或情况;动宾短语则强调动作与宾语之间的关系。

五、实例分析1.动词实例例如:“他正在看书。

”这里的“看”是动词,表示动作。

2.动宾短语实例例如:“他吃饭去了。

”这里的“吃饭”是动宾短语,表示动作“吃”及其宾语“饭”。

六、结论总之,现代汉语中的动词和动宾短语在语法功能和语义关系上有一定的区别。

现代汉语动词词义多义性分析

现代汉语动词词义多义性分析

现代汉语动词词义多义性分析汉语是一门丰富多彩的语言,充满了许多表达方式和表达手法。

但由于历史原因和语言演变的影响,汉语中许多词汇存在着多义性。

动词作为汉语中最为活跃的词性之一,其多义性更是比其他词性更为明显。

因此,现代汉语动词的词义多义性分析对于正确理解和应用汉语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代汉语动词词义的多义性现代汉语中的动词,具有丰富的词义,包括基本词义和引申词义两个方面。

其中,基本词义指该动词最常见、最本源的意义;而引申词义则是在基本词义基础上产生的解释和用法。

在现代汉语中,动词的多义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字义多义性所谓字义多义性,即同一个字在不同场合下具有不同的意义。

比如,“打”一词就包括了“敲打”、“战胜”、“击球”、“打字”等多种意义。

2.词义多义性指一个词本身在不同情况下具有不同的意义。

例如,“去”既可以表示动作,也可以表示状态;“做”既可以表示动作,也可以表示状态。

3.语法多义性同一个动词在语法构造上能够产生不同的意义。

例如,“给”一词在“我给他写信”中表示“发出”,而在“他给我来信了”中表示“接受”。

4.语用多义性同一动词在不同语境下产生不同的意义。

例如,“下去”一词在“向下走去”这一语境下表示动作,而在“时间一下子就过去了”这一语境下表示状态。

二、造成现代汉语动词词义多义性的原因造成现代汉语动词词义多义性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几个原因包括:1.历史原因汉语演变的历史过程中,受到了多种语言的影响,这些语言中的某些词汇和表达方式被汉语吸收并融合,从而形成了一些意义相近但并不相同的词汇。

2.文化因素文化因素也是造成现代汉语动词词义多义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演变,许多词汇产生了新的意义,并通过使用不断传承下去,形成了现在的多义性。

3.语言交流的需要人们在语言交流中,常常需要用到一些词汇的引申意义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因此,语言使用者通过使用不同的词汇和语法结构来表达不同的意义。

现代汉语情态动词的句法语义特征

现代汉语情态动词的句法语义特征

第一章绪论一、研究目的及意义汉语情态动词又可称为能愿动词或助动词,汉语语法中有关情态动词的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马氏文通》中就已经提到“助动词”的表“势”作用,此后的文献中虽没有明确提到情态动词,但也从不同的角度涉及到了情态动词的研究。

现代汉语中有关情态动词的研究已有一些成果,但和英语语法下的情态动词的研究相比还是比较薄弱的。

汉语情态动词的深入研究对于第二语言在情态动词教学方面有着重要的帮助,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我们发现己有的汉语情态动词的本体研究成果并不能满足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给我们的情态动词的研究又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课题。

本文以生成语法理论为基础,着重于英、汉情态动词的不同点,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汉语情态动词的词性、分类以及留学生习得汉语情态动词的过程特点等问题。

用具体的现代汉语语料来分析验证汉语情态动词的句法语义特征。

并选取母语为英语、目的语为汉语的第二语言习得者作为观察研究的对象。

通过对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语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对安徽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留学生进行实验研究,从中发现汉语情态动词在第二语言成人习得中的特点和规律。

本文拟从生成语法的角度来分析汉语中的典型情态动词,通过汉英情态动词的对比发现汉语情态动词自身的一些特征,并采纳Huang(1988)中对汉语情态动词的分类(Huang(1988)将汉语的情态动词分为控制情态动词和提升情态动词),紧扣对外汉语教学的实际情况,研究二语习得者在习得汉语控制情态动词和提升情态动词时有什么不同,以此来促进对外汉语的教学。

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1.针对留学生习得汉语情态动词的实际问题,根据汉语自身特点和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将理论语法和教学语法相结合,找出行之有效的汉语情态动词的教学对策,使留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独特的汉语词类。

2.汉语情态动词的深入研究也将更有效地促进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

二、国内外发展趋势1.关于情态动词名称和词类归属问题的争论有关汉语情态动词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早期的汉语语法的研究,黎锦熙(2001)第八章“动词细目”里就用上了“助动词”这个术语,说它是“帮助动词占其一部”的。

现代汉语中与“吃”相关的动词配价分析

现代汉语中与“吃”相关的动词配价分析

现代汉语中与“吃”相关的动词配价分析作者:于澜来源:《现代交际》2018年第07期摘要:本文回顾了现代汉语动词配价的研究成果,并以这些研究成果为理论基础,对与“吃”相关的动词配价中语义的选择情况及配价情况进行分析,进而了解现代汉语中此类动词在配价中的分布情况,深化对此类动词的理解。

关键词:吃动词配价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7-0085-02一、引言(一)配价概念语言学上“配价”的概念是从化学上借来的,化学上用化合价和配价学说描写物质的结构的思想,可以说是既精确又形式化。

受化学上配价学说的启发,语言学借用“价”指动词与一定数目的名词性成分之间的依存关系,动词是支配成分,名词性成分是从属成分。

其中,能跟一个名词性成分组合的动词叫一价动词,例如:(人)走;能跟两个名词性成分组合的动词叫二价动词,例如:(他)买(菜);能跟三个名词性成分组合的动词叫三价动词,例如:(爸爸)给(我)(一本书)。

因此,“价”是对动词的支配能力的数量表示,是根据动词的组合能力聚合成的一种语法范畴。

(二)配价语法研究情况我国最早引进配价概念的是朱德熙先生。

他在1978年发表的《“的”字结构和判断句》中首次运用配价概念,精彩地解释了由动词性词语组成的“的”字结构所呈现的种种歧义现象。

从那时起,配价语法逐渐成为我国语法学界研究讨论的热点,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我国研究成果辈出,并取得了丰硕的成绩。

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目前学术界对配价语法也存在诸多分歧和争论,这将敦促我们全面地认识我国配价语法研究的现状。

(三)与“吃”相关动词研究意义本文借助配价分析理论的研究成果对现代汉语中有关“吃”的动词配价情况进行分析。

所谓与“吃”相关的动词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界定,可以是烹饪食物方面的,也可以是饮食方面的。

因为“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谓“民以食为天”,因此这些动词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频率很高,对其进行分析探讨有一定的意义。

现代汉语系词类动词的省略研究共3篇

现代汉语系词类动词的省略研究共3篇

现代汉语系词类动词的省略研究共3篇现代汉语系词类动词的省略研究1现代汉语系词类动词的省略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汉语语言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其中汉语词汇的省略现象越来越常见。

在这些省略中,动词的省略是最常见的。

本文将对现代汉语系词类动词的省略进行研究。

一、现代汉语系词类动词的省略现象动词的省略在现代汉语中非常常见,例如,“踢足球”、“打篮球”等,都省略了动词“玩”或“做”。

这种省略的情况不仅出现在日常口语中,而且在文学作品和报刊杂志等媒体中同样普遍存在。

二、省略动词的原因动词的省略在现代汉语中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省略动词可以提高语言的简洁程度,使语言更加生动活泼。

另一方面,给人留下想像空间,让读者、听者行文时更加有深度感。

例如,在叙述一个人喜欢唱歌的身份时,不用说“他喜欢唱歌”,而可以直接说“他唱歌”,这样能够使句子更加连贯,更加生动。

在作文中,适当地运用省略动词能够使文章显得更加自然、流畅,也会使文章排版更加紧凑。

如果文章中反复使用同一个动词,就会变得单调、板滞,所以在表达同样意思的时候,运用省略动词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技巧。

三、省略动词的注意事项尽管动词的省略可以使句子更加简洁、流畅,但是过度的使用会引起读者的困惑。

因为省略动词的句子信息量较小,如果省略的过多,就容易造成读者的理解困难。

所以,在运用省略动词的时候,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省略动词的主语必须清晰明确,否则就无法让读者理解句子的意思。

2. 句子中省略动词的位置应该比较靠后,以免给读者造成困惑。

3. 避免在连续的句子中过度使用省略动词,应该控制使用的数量。

四、结论现代汉语系词类动词的省略现象正越来越普遍,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还在文学作品和媒体报道中出现。

适当地运用省略动词,能够使语言更加简洁、流畅。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过度的使用可能会造成读者的困惑,所以在写作中应该控制使用的数量总之,动词的省略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现象。

从力量与障碍看现代汉语情态动词“可以”、“能”、“会”

从力量与障碍看现代汉语情态动词“可以”、“能”、“会”

从力量与障碍看现代汉语情态动词“可以”、“能”、“会”侯瑞芬提要:“可以”、“能”、“会”的意义和用法多有交叉,我们从动力与障碍的概念出发,认为“可以”、“能”、“会”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可以”强调外部障碍的消失,“会”强调主体实施行为的内在力量,而“能”则兼有内在力量和障碍消失两种意义。

这里的力量和障碍在动力情态、道义情态和认识情态分别表现为物理的力量和障碍、权威的力量和障碍以及认识的力量和障碍。

关键词:力量障碍动力情态道义情态认识情态1.引言1.1前人研究及问题“可以”、“能”、“会”是汉语中的三个基本的情态动词,从情态(modality)的角度看,它们涉及到动力(dynamic)情态,道义(deontic)情态和认识(epistemic)情态。

一般认为,动力情态的意义是基本的,道义情态和认识情态的意义是从动力情态的意义发展来的(Coates1983;Palmer1986; Bybee1994)。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把这三个词的意义做这样的归纳:表一“可以”、“能”、“会”的义项归并(说明:√表示“有该义项”。

)可以看出,现代汉语中的“可以”、“能”、“会”在很多义项上都存在交叉,这种现象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三个词的异同进行了研究(吕叔湘1980;周小兵1989;鲁晓琨2001、2003、2004;渡边丽玲2000a、2000b;陶炼2002;郑天刚2002;许和平2003;徐丹2004;赖鹏2006;彭利贞2007b等)。

主要有这样一些发现:在结构上,表示“能力”时,如果“动词前有副词”、“动词后有补语”、“所+能+VP”(周小兵1989),动词后有数量结构、介词结构(渡边丽玲2000a)时,只能用“能”,不能用“会”。

也有两种结构只能用“会”,不能用“能”。

一是VP移位于“会”前面的句子;二是“会”后省略了VP的否定句(周小兵1989)。

表示“可能性”时,肯定式的陈述句很少用“能”,否定句中句末有表示肯定语气的“的”或动词后面有补语时,也不能用“能”(周小兵1989)。

现代汉语动词分析

现代汉语动词分析

现代汉语动词分析
动词是汉语八大词类之一,用来表示动作、状态、变化等意义。

在现
代汉语中,动词有以下一些特点和用法。

1.时态和语态:动词可以根据不同的时态和语态表达不同的含义。

例如,“吃”可以变为“吃了”表示过去发生的动作,“被吃”表示被动的
动作。

2.谓语动词:动词可以作为谓语,表示说话者对主语的动作或状态的
陈述。

例如,“我喜欢吃苹果。

”中的“喜欢”是谓语动词。

3.补语动词:动词可以作为补语,与主语或宾语之间构成补充关系。

例如,“我觉得她很漂亮。

”中的“觉得”是补语动词。

4.助动词:动词可以与助词连用,共同构成谓语或助谓关系。

例如,“我会做饭。

”中的“会”是助动词。

5.情态动词:动词可以表示说话者对事情的态度、意愿、推测等情态。

例如,“你应该努力学习。

”中的“应该”是情态动词。

6.能愿动词:动词可以表示说话者对自己或他人的能力、意愿、允许等。

例如,“我能帮你做功课。

”中的“能”是能愿动词。

7.不及物动词和及物动词:动词根据是否需要宾语的存在可以分为不
及物动词和及物动词。

例如,“跑”是不及物动词,“吃”是及物动词。

8.直接引语动词:动词可以用于引述他人的发言或思想。

例如,“他说,‘我要去看电影。

’”中的“说”是直接引语动词。

总之,动词在现代汉语中具有丰富的形式和用法,它是构成句子的核
心成分之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现代汉语动词作状语的主要形式及动因分析

现代汉语动词作状语的主要形式及动因分析

现代汉语动词作状语的主要形式及动因分析
张军
【期刊名称】《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53)005
【摘要】本文结合状位动词的语义特征,介绍了现代汉语动词作状语的主要形式,并对动词作状语的内在动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作状语的动词在语义上动作义弱化,在功能上具有修饰性,动词自身的特点和结构的管控制约是动词作状语的主要动因.动词作状语的现象不仅客观存在,而且数量较多,应该把动词作状语作为现代汉语动词的一般句法功能之一.
【总页数】9页(P100-108)
【作者】张军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湖北武汉430079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现代汉语中动词作状语现象初探 [J], 康庆业
2.现代汉语中动词作状语现象初探 [J], 康庆业;
3.非范畴化视角下的现代汉语动词作状语研究 [J], 郭奇军;龙启艳
4.试论副词作状语带"地"的问题--兼论重叠式副词作状语多带"地"的动因 [J], 杨德峰
5.现代汉语名词作状语研究刍议 [J], 付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不会不来。
(2)能愿动词可以作谓语或谓语中心。 例如:这样做可以不可以?
(3)能愿动词不能用在名词前面,不能带助词“了、
着 ”等。
5、趋向动词
趋向动词:表示移动的趋向, 有单音、双音的。 例如:来、上来、起、起来 (1)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或者谓语中心。 例如: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来。
(2)趋向动词经常用在别的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表示
(2)动词能够受副词“不”修饰多数不能受程度
副词修饰(心理活动动词和一些能愿动词能够前
加程度副词。
(3)动词多数可以后带“着、了、过”等表示动 态。 (4)有些动作行为动词可以重叠,表示短暂、轻 微的。限于表示可持续的动作。
谢谢!
趋向,作趋向补语。 例如:拿<出>一本书<来>。
6、存现动词
存现动词:表示存在、变化、消失。 例如:存、存在、有、发生、演变、发展
存现动词一般出现在存现句中。(即处所
段+存现动词+人或物段。)
例如:山上有个庙。
7、使令动词
使令动词:表示命令或请求的动词。 例如:使、令、请、让
பைடு நூலகம்
动词的语法特征:
(1)动词常作谓语或谓语中心。
(3)表存在:表示事物的存在。
例如:靠墙是一张书桌。 遍地是牛羊。
注意副词“是”:
副词“是”常用在谓语动词、形容词前,表示肯定。 例如:他是走了。 今天是很冷。
4、能愿动词
1、能愿动词:又叫助动词,能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 示客观的可能性、必要性、和人的主观意愿。 (1)表可能:能、能够、会、可能、可以 (2)表必要:要、应该、应当 (3)表意愿:肯、敢、要、愿、愿意 2、(1)能愿动词在句子中常坐状语, 它有“· · · 不· · · ” 式和“不· · · 不”式。 例如:他能不能来?
动词
参考黄柏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 汉语言文学一班 许浩然 2015.03.22
动词:
动词表示动作、 行为、心理活动、或存 在、变化、消失等。
动 词 的 分 类
动作行为动词 心理活动动词 判断动词
趋向动词
能愿动词 使令动词 存现动词
1、
及物动词:
动作行为动词

不及物动词
2、心理活动动词

怕、恨、喜欢、羡慕、 希望、讨厌等。

和形容词的区别:
例: 我讨厌你。(动词) 你真讨厌!(形容词)
要根据语境具体判断!
动词一般不能受“很”修 饰。
3、判断动词:“是”
动词“是”:
(1)表判断:表示事物等于什么或属于什么。 例如:我们的目的是发展生产。(甲=乙) 女儿也是传后人。(甲<乙) (2)表说明:表示事物的特征、质料、情况。 例如:这孩子是双眼皮。 这条裙子是红色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