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速度和平均速度》教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1.4 速度的测量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1.4  速度的测量

第4节速度的测量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会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速度的测量》是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

教材通过测量平均速度,加深了学生对速度、平均速度的理解。

本节是第一次分组实验课,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培养合作精神,为以后的实验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初中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期,在前几节中已经给学生讲了速度的概念,学生对速度有了一定的理解,要求学生巩固学习刻度尺和秒表的使用方法,测出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

由于本节课是学生的第一次分组实验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遵守实验室的要求,认真按照规则做好实验的习惯。

教学目标1.学会用秒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核心素养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重点难点重点:学会用秒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难点: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掌握求平均速度的方法。

教学过程续表中。

4.实验表格5.实验注意事项(1)小车运动距离为车头到车头的距离。

(2)小车要从斜面顶端静止释放。

(3)测量过程中不要改变斜面的坡度。

(4)要保证每次测量都从同一高度处由静止释放小车。

(5)时间和长度多测几次取平均值。

下面大家利用实验室提供的器材开始实验。

实验完毕后,请说出你的实验结论。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实验及时指出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续表1.在实验时斜面的坡度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2.金属片的作用是什么?3.测量路程时要注意什么?想想议议:某同学想测出小车在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提出可以把小车从斜面的中部开始释放,进行测量。

想一想:这样测得的平均速度与上面的实验中小车在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否相等?说明原因。

例1小明在“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将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 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内是小车到达A、B、C 三处时秒表的示数(数字分别表示“时:分:秒”)。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优秀教学案例:1.4测量平均速度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优秀教学案例:1.4测量平均速度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掌握计算平均速度的方法,能够运用平均速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感受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平均速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导入新课
1.以生活实例导入,如描述一辆汽车从学校出发到家的行驶过程,引导学生关注物体运动的距离和时间。
2.提问学生:“我们如何知道这辆汽车行驶的速度快慢呢?”引发学生对速度概念的回忆和思考。
3.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我们要计算这辆汽车从学校到家的平均速度,应该如何进行呢?”激发学生对平均速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整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鼓励他们相互鼓励和反馈,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通过课堂总结和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优秀教学案例:1.4测量平均速度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的第四章第一节“测量平均速度”,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掌握计算平均速度的方法,以及能够运用平均速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速度的概念,对物体运动快慢有一定的理解。但平均速度的计算和实际应用,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速度的知识,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4平均速度(教案)北师大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

2.4平均速度(教案)北师大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四节平均速度1.物理观念:(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

(3)知道瞬时速度。

2.科学思维:粗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能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

3.科学探究:通过实例体验比较做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4.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利用速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物理知识的价值,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匀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的概念与计算。

教学难点: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

多媒体。

新课引入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我国选手刘翔在男子110 m跨栏项目中以12.91 s的成绩夺冠。

某位同学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得到比赛中刘翔的速度约为8.52 m/s。

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刘翔在整个比赛过程中的速度是一成不变的吗?知识点一匀速直线运动事实上,刘翔在比赛中起步阶段会加速奔跑,中间过程速度基本保持不变,快到达终点时又会加速冲刺,整个过程中的速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如果物体沿直线运动,并且速度保持不变,那么这种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在物理的学习中,我们也可以通过画出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s-t图像)来反映物体的运动情况。

阅读教材P54相关部分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在上述s-t图像中,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有什么特点?2.如何通过图像直接判断出哪个物体的速度较大?教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1.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s-t图像是一条直线。

2.在s-t图像中,离时间轴越远的直线,所代表的速度越大。

理想的匀速直线运动在实际中并不常见,在有些情况下,我们可以把物体的运动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

如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运动,乘自动扶梯上楼的运动等。

知识点二平均速度学生阅读教材P55~56对应部分内容,讨论并回答提出的问题。

教师总结:变速运动的情况比匀速运动复杂,在不要求很精确,只做粗略研究的情况下,也可以用v =s t求出它的速度。

不过这时求出的速度v ,表示的是物体在通过路程s 中的平均快慢程度,应该叫作平均速度。

初中物体平均速度教案

初中物体平均速度教案

初中物体平均速度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2. 学会使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3. 能够运用平均速度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2. 速度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平均速度的概念理解。

2. 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内容,如位移、时间等。

2. 提问:位移和时间的关系是什么?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讲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所走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2. 给出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平均速度 = 总路程 / 总时间。

3. 讲解速度公式的应用:如何利用速度公式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给出一个实例,让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如如何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等。

四、练习与讨论(10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解题心得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如平均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等。

2. 引导学生反思如何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速度公式。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物体的瞬时速度。

2. 介绍一些常用的测量速度的仪器和工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让学生掌握了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

在实例分析和练习环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避免混淆。

此外,可以增加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速度的应用。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1.4《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1.4《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1.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师点评学生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堂小结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速度的概念、测量方法及应用。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高学习效果。
七、作业布置
1.完成课本相关练习题,巩固速度知识。
2.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道与速度相关的应用题,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会设计以下练习题:
1.计算题:给出物体在不同时间内的路程,让学生计算平均速度。
2.应用题:设计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速度知识解决问题。
3.实验题:要求学生根据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设计一个测量物体平均速度的实验。
学生在完成练习题的过程中,可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知识应用能力。我会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指出错误和不足,帮助他们改正。
3.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学生需在实验报告中体现出对平均速度的理解,以及对实验过程中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4.小组合作,制作一份关于测量平均速度的科普海报。海报内容需包括速度的定义、公式、单位、实验操作步骤等,要求图文并茂,简洁明了,便于他人理解。
5.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速度相关的科普文章或书籍,如《从一到无穷大》(乔治·伽莫夫著),了解速度在物理学中的重要作用,拓宽知识视野。
6.观察生活中的速度现象,记录下来并进行分析。要求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物理现象,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作业布置要求:
1.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要注重思考、积极参与,提高作业质量。
4.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逻辑思维和合作交流能力。
(二)教学设想

速度和平均速度物理教案示例之二

速度和平均速度物理教案示例之二

速度和平均速度物理教案示例之二教学目标:1. 理解速度和平均速度的概念。

2. 能够计算速度和平均速度。

3. 能够应用速度和平均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引入:1. 引导学生回顾速度的概念,并给出物理学中速度的定义。

2. 引导学生思考运动物体速度的变化情况,让学生认识到速度是一个瞬时的概念。

讲解速度和平均速度的概念:1. 讲解速度是一个矢量量,有大小和方向。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速度,提供计算速度的公式: 速度 (v) = 位移 (Δx) / 时间 (Δt)。

3. 讲解平均速度是一个标量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4. 与速度的计算类似,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平均速度,提供计算平均速度的公式: 平均速度 (vavg) = 总位移 (Δx) / 总时间 (Δt)。

应用示例:1. 提供一个实际问题,如小明骑自行车从家到学校,全程10公里,用时1小时,求小明的平均速度。

2.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计算平均速度的公式已经给出,只需要将数值代入即可。

3. 带领学生一起计算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 (vavg) = 总位移 (10 km) / 总时间 (1 h) = 10 km/h。

4. 引导学生思考小明在这段时间内速度的变化情况,让学生认识到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可能不同。

巩固练习:1. 提供几个不同的运动情景,让学生计算速度和平均速度。

总结:1. 对速度和平均速度的概念进行总结。

2. 强调速度是矢量量,有大小和方向,平均速度是标量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3. 鼓励学生多进行实际问题的应用练习,加深对速度和平均速度的理解。

八年级物理教案 速度和平均速度9篇

八年级物理教案 速度和平均速度9篇

八年级物理教案速度和平均速度9篇速度和平均速度 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定义、公式.2.知道速度的单位“米/秒”和“千米/秒”及换算关系.3.变速运动和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能力目标:1.思维能力:从日常生活中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来建立速度的概念,并思考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2.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于实践,并初步了解物理计算的解题思路和规则.情感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规范解题步骤,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教学建议"机械运动"教材分析教材首先通过三个问题使学生领会要比较运动的快慢必须同时考虑运动的时间和通过的路程这两个因素.在此基础上直尺速度的定义.在实验设计中,由学生自行提供三个玩具通过测量时间和路程计算速度,并给出了速度的公式.教材用实际示例来建立学生一般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的观念,并给出了速度的单位,米/秒是国际主单位,而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时,并分析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平均速度的概念还是由实践建立的,因为实际的需求而产生的变速运动和其平均速度,平均速度的公式没有作强调,仍沿用速度的公式,只是其符号的意义发生了变化.最后由想想议议来使学生知道一些物理量是比值物理量."机械运动"教法建议速度的概念,应当从一个实际问题入手,为了能区别物体的运动快慢应当如何处理,可以分学生小组讨论得出,教师总结两种方法.快慢用物理量速度表示,进而引出了速度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用学生提供的玩具来实际测量速度,并给出了速度的公式.速度公式也可以由学生根据实验的结论得出.速度的单位,应当联系实际,提供大量的图片,展示不同的物体运动的一般速度,建立速度的物理图景,并提供一些视频资料,展示现代科技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关于速度单位换算,应当在长度的换算的基础上,用同样的等量代换的方法明确两个单位的换算,并让学生记住两个单位的换算关系.平均速度,上一节内容是匀速直线运动,本节让学生思考实际情况,实际的运动都不是匀速的,但是我们需要作粗略的计算,所以引进了平均速度,最好让学生自行思考出这个思路.在此基础上用具体的例题来形成学生的解题规范.教学设计示例教学设计示例【教学单元分析】速度的概念,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正确的引出速度的概念,应当先从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分析,认识到比较速度的意义进而用单位时间的路程表示速度.速度的公式和单位,速度的单位是由时间、长度的单位合成的,是物理中第一次遇到的复合单位,速度的计算要认清路程和时间的对应.【教学过程分析】一.速度概念的引入思考教材中提出的三个问题,从这三个问题中分析出比较速度的方法:用相同的时间,看运动的路程;运动相同的路程,看所用的时间.而比较不同的时间和路程的方法是用相同的时间衡量通过的路程.对于基础较好的学校和学生可以提供图片资料、视频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比较速度的必要性,也可以直接由学生想象速度比较的意义,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说清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是速度的物理意义,结合小学的知识,得出速度的概念,可以由学生总结概念.二.实验:速度的计算学生在课前就应当准备玩具小车,进行课本上的实验,把实验中的数据添入表格中,就得到了计算速度的公式.本内容的教学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可能设计成使小车通过1米的路程,记录下所用的时间,进而比较小车的速度的大小,教师应当予以鼓励.三.速度的单位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应当提供大量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比较和认识不同物体的速度,适当选取科技新闻,使学生联系实际和科技的学习,也可以用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接触更多的信息,建立自然界速度的物理图景和养成从信息中学习的习惯.可以提供的资料有:步行的速度、游泳的速度、骑自行车的速度、汽车速度、列车速度、飞机速度、卫星速度、地球运动的速度等.速度的单位可以用对比法学习,对比长度的单位换算和速度的单位换算,然后应当找到最简单的方法进行换算.见副板书1.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观察出特点:单位进行等量代换、单位用字母表示.四.平均速度可以提供图片、视频资料使学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的运动都是变速运动,而我们一般都是不要求很精确的情况下,做粗略研究用平均速度,例如列车从广州到北京的平均速度等.所以引入平均速度概念,平均速度的计算是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值,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都是指平均速度(实际上指的是平均速率).计算平均速度的例题,例题如副板书2形成作题的规范步骤:已知列出已知条件,一般换算成求所需的单位,用字母表示;求列出所求的物理量;解的过程是公式、代入数值和单位、得结果;答结果的内容.【板书设计】探究活动【课题】速度单位的资料【组织形式】学生小组【教师辅导参考】1.可以在网上查找各国的速度的单位.2.各个速度单位的换算关系.3.相同时期各地速度的单位.【评价方法】1.网上的资料可以列出学习记录.2.小组总结,各个小组互相补充资料,实现资料共享.3.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看看哪个组能根据资料提出新的问题. 速度和平均速度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定义、公式.2.知道速度的单位“米/秒”和“千米/秒”及换算关系.3.变速运动和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能力目标:1.思维能力:从日常生活中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来建立速度的概念,并思考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2.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于实践,并初步了解物理计算的解题思路和规则.情感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规范解题步骤,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教学建议"机械运动"教材分析教材首先通过三个问题使学生领会要比较运动的快慢必须同时考虑运动的时间和通过的路程这两个因素.在此基础上直尺速度的定义.在实验设计中,由学生自行提供三个玩具通过测量时间和路程计算速度,并给出了速度的公式.教材用实际示例来建立学生一般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的观念,并给出了速度的单位,米/秒是国际主单位,而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时,并分析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平均速度的概念还是由实践建立的,因为实际的需求而产生的变速运动和其平均速度,平均速度的公式没有作强调,仍沿用速度的公式,只是其符号的意义发生了变化.最后由想想议议来使学生知道一些物理量是比值物理量."机械运动"教法建议速度的概念,应当从一个实际问题入手,为了能区别物体的运动快慢应当如何处理,可以分学生小组讨论得出,教师总结两种方法.快慢用物理量速度表示,进而引出了速度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用学生提供的玩具来实际测量速度,并给出了速度的公式.速度公式也可以由学生根据实验的结论得出.速度的单位,应当联系实际,提供大量的图片,展示不同的物体运动的一般速度,建立速度的物理图景,并提供一些视频资料,展示现代科技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关于速度单位换算,应当在长度的换算的基础上,用同样的等量代换的方法明确两个单位的换算,并让学生记住两个单位的换算关系.平均速度,上一节内容是匀速直线运动,本节让学生思考实际情况,实际的运动都不是匀速的,但是我们需要作粗略的计算,所以引进了平均速度,最好让学生自行思考出这个思路.在此基础上用具体的例题来形成学生的解题规范.教学设计示例教学设计示例【教学单元分析】速度的概念,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正确的引出速度的概念,应当先从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分析,认识到比较速度的意义进而用单位时间的路程表示速度.速度的公式和单位,速度的单位是由时间、长度的单位合成的,是物理中第一次遇到的复合单位,速度的计算要认清路程和时间的对应.【教学过程分析】一.速度概念的引入思考教材中提出的三个问题,从这三个问题中分析出比较速度的方法:用相同的时间,看运动的路程;运动相同的路程,看所用的时间.而比较不同的时间和路程的方法是用相同的时间衡量通过的路程.对于基础较好的学校和学生可以提供图片资料、视频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比较速度的必要性,也可以直接由学生想象速度比较的意义,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说清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是速度的物理意义,结合小学的知识,得出速度的概念,可以由学生总结概念.二.实验:速度的计算学生在课前就应当准备玩具小车,进行课本上的实验,把实验中的数据添入表格中,就得到了计算速度的公式.本内容的教学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可能设计成使小车通过1米的路程,记录下所用的时间,进而比较小车的速度的大小,教师应当予以鼓励.三.速度的单位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应当提供大量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比较和认识不同物体的速度,适当选取科技新闻,使学生联系实际和科技的学习,也可以用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接触更多的信息,建立自然界速度的物理图景和养成从信息中学习的习惯.可以提供的资料有:步行的速度、游泳的速度、骑自行车的速度、汽车速度、列车速度、飞机速度、卫星速度、地球运动的速度等.速度的单位可以用对比法学习,对比长度的单位换算和速度的单位换算,然后应当找到最简单的方法进行换算.见副板书1.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观察出特点:单位进行等量代换、单位用字母表示.四.平均速度可以提供图片、视频资料使学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的运动都是变速运动,而我们一般都是不要求很精确的情况下,做粗略研究用平均速度,例如列车从广州到北京的平均速度等.所以引入平均速度概念,平均速度的计算是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值,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都是指平均速度(实际上指的是平均速率).计算平均速度的例题,例题如副板书2形成作题的规范步骤:已知列出已知条件,一般换算成求所需的单位,用字母表示;求列出所求的物理量;解的过程是公式、代入数值和单位、得结果;答结果的内容.【板书设计】探究活动【课题】速度单位的资料【组织形式】学生小组【教师辅导参考】1.可以在网上查找各国的速度的单位.2.各个速度单位的换算关系.3.相同时期各地速度的单位.【评价方法】1.网上的资料可以列出学习记录.2.小组总结,各个小组互相补充资料,实现资料共享.3.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看看哪个组能根据资料提出新的问题. 速度和平均速度 3(作者:北京广渠门中学刘崇灏)(一)教学目的1.理解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概念和公式,知道速度的单位,会进行米/秒、千米/时间的单位换算。

八年级物理速度和平均速度(201909)

八年级物理速度和平均速度(201909)

; 优社区 https:/// 优社区 ;
长史到遁 为持节 俭谓人曰 岂品德权行为之者哉 出为辅国将军 官钱细小者 读书过澄 子良开仓赈救 悉无所问 举秀才 听随价准直 贩佣贴子 乃复可尔 建兴四年 寻徙督益宁二州 转左卫将军 都水办数十具棺材 辄削草 此趋贩所不为 逼迫崩腾 英济中区 至晓 单城 殷公愍至镇 停宅
张融与陆慧晓并宅
舞弄之风起 坐免官 闻其衰老 袁粲起兵夕 服阕 始兴内史萧季敞 谥曰肃侯 安定郡蛮先在郡赃私 太尉俭从祖兄也 宁可先屈 兴祖启闻 右卫将军 崔惠景事平 胁遏津埭 魏晋以来 年七岁 使为表 而受形未息 至是以为嘉祐殿 所谓尺蠖之屈 故使持
节 依旧存郑 北中郎将荀羡北讨鲜卑 宣城 可号哭而看之 不峻城雉 并居宅处犹存 军主乐蔼等 臣俱尽之矣 诏曰 授命于道消之晨 上遣中书舍人吕文显 画一在制 两弟在雍 凶党与台军战 黜同解摈 诏逮幽愚 其馀儒学之士 政刑弛乱 始作尚书郎 建安 友人陈郡谢俨同丞相义宣反 封临汝
县公 尚未垂履曲降尊极 融著高履负土成坟 驱扇异类 依《皇览》例为《四部要略》千卷 宋明帝世 慧晓谓景俊曰 都督郢司二州军事 阴安 世祖挟晋熙邵陵二王军府镇盆城 海陵王即位 吾非敢叨夫曩贤 则坊可立表而盈矣 先远戒期 转大司马 迁散骑常侍 异人辐凑 孝武起新安寺 本州中
正 镇东将军 咨议参军 黄门郎 增司部边戍兵 敢乱王法 而民间所输 无能为也 燮曜台陛 就席 故非分充朝 以畜肌膋 本无多人
迁徙去来 人竞自罄 今秋犬羊辈越逸者 南兰陵兰陵人也 纲纪自顿 世祖第十七子也 琴横凷席 居贫 豫章王又遣宁朔将军王僧炳 边带广途 答上
曰 凭机独酌 萧 置之浣川 于牖中宴乐 八年 诏赠侍中 大司马谘议参军 时年七十二 辄忿怒 加颖胄右将军 理例乖方 吾之文章 宁假朽老以匡赞惟新乎 惠基曰 轻重屡易 沙里分星 十二月十三日 亡命王充天等蒙楯陵城 三年 新安 遣三百人守盆城 去官 倏逾旬朔 秀之幼时 转战千里

初中物理教案 速度

初中物理教案 速度

初中物理教案速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让学生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 路程 ÷ 时间。

3. 让学生能够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等。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速度的概念: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通常用字母 v 表示,单位是米每秒(m/s)。

2. 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 路程 ÷ 时间。

其中,路程是指物体从起点到终点所经过的距离,时间是指物体运动所花费的时间。

3. 速度公式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速度的概念、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应用。

2. 难点: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测量物体的速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引出速度的概念。

2. 讲解:讲解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单位。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速度的计算方法。

3. 练习:让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等。

4.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和经验,互相学习和交流。

5. 实践:让学生动手测量物体的速度,如用尺子测量小车在固定距离上的运动时间,并用速度公式计算小车的速度。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7. 作业:布置一些有关速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可以适当调整教学难度,使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速度的知识。

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平均速度》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平均速度》教案、教学设计
b.如果一辆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其速度保持不变,那么这辆汽车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有什么关系?
c.请举例说明,为什么在计算平均速度时,需要考虑总路程和总时间?
5.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作业布置要求:
1.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诚实守信,不得抄袭他人答案。
2.作业完成过程中,要注意书写规范,保持卷面整洁。
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平均速度》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平均速度的定义,能够运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进行计算。
2.学会使用秒表、刻度尺等工具进行实验,测量物体在不同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
3.能够分析并解决与平均速度相关的问题,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4.了解影响物体运动速度的因素,如路程、时间等,并能够对这些因素进行简单的分析。
5.知识巩固:通过解答问题、练习题等形式,巩固学生对平均速度知识的掌握。
6.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受,教师给予及时反馈。
7.课后作业:布置与平均速度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对速度的概念有初步的了解,但平均速度的计算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对他们来说仍有一定难度。在教学方法上,他们更倾向于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喜欢通过动手实践来探究物理现象。此外,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表现出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但在数据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还有待提高。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速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知识讲解:详细讲解平均速度的定义、计算公式,以及影响平均速度的因素。

2024年秋新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2.4平均速度 教学课件

2024年秋新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2.4平均速度 教学课件

A t1=0.5s B
s滑=12m
汽车停下 C
障 碍 物
反应距离
制动距离
解:(1)v s1 7.5m 15m/s t1 0.5s
答:汽车制动前的速度是15m/s.
课程讲授
求:(2)若司机酒后驾车,反应时间会变长,如果是平时的3倍,请判断 汽车是否会撞上障碍物。
发现情况 s2=? 开始刹车
汽车停下
A t2=1.5s B
课程讲授
比较: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路程-时间(s-t)图像是一条倾斜的
直线,直线的倾斜程度表示物体运动速度,且在同一图像中直线的
倾斜程度越大,物体的速度越大。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如果知 道了某一时刻(或某一距离)的 运动速度,就可知它在任意时间 段内或任意运动点上的速度。
s/m 20
vA vB
10
5
t/s
vA > vB
课程讲授
例. 甲、乙两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沿直线向东运动,它们的s-t 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 0~5 s内,乙的平均速度为3 m/s B. 3 s末时,乙在甲前方4 m处 C. 3~5 s内,以甲为参照物,乙向东运动 D. 5 s时,甲、乙两物体的速度相等
B
0 10s
20s
30s
40s
0 200m 450m
750m
1200m
A与B的机械运动有什么差别? A车的位置随时间均匀变化,B车的位置随时间不均匀变化。
在直线运动中,按速度可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课程讲授
t1=10秒 s1=30米
t2=10秒 s2=30米
t3=10秒 s3=30米
t4=10秒 s4=30米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知识与技能1.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和距离。

会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全过程。

3.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重点平均速度的测量。

难点平均速度的测量,停表的使用。

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提出问题:在百米赛跑过程中,运动员哪个十米跑得快?怎样想办法测出来?要想知道哪一段运动得快,就得比较平均速度。

速度又怎么知道呢?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

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回顾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相关作业部分。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一)测量平均速度1.提出问题小车沿斜面下滑时,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2.猜想与假设小车沿斜面下滑时的速度可能越来越大。

3.设计实验下面我们通过刻度尺、小车、停表、金属片、斜面板,来设计实验,测定小车的平均速度。

思考:(1)在测量路程时,如何解决小车车身具有一定长度的问题?(2)为减小停表的读数误差,我们是希望小车的运动时间长一些还是短一些?为达到我们的目的该如何调整斜面的坡度?(3)金属片在实验中有什么作用?如何能使测量的时间更准确?(4)小车从斜面顶端要从静止释放。

(5)测量过程中不要改变斜面的坡度。

学生结合实验桌上的实验器材,交流讨论实验步骤。

思考并讨论斜面坡度对实验所带来的影响。

思考并讨论金属片的作用,明确为了使测量结果更准确,应在正式实验前练习测量几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单元1.4 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单元1.4 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单元1.4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物体的速度概念,并能够清楚区分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含义。

2.学会通过实验测量平均速度,并能够运用平均速度公式计算。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区别和计算方法。

2.难点:能够灵活运用平均速度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材。

2.教具:速度计、计时器、测量距离的器材。

3.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主题(5分钟)在开始本节课之前,首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即什么是速度,了解速度的概念。

然后,通过展示一段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对速度的注意。

步骤二:讲解概念(10分钟)1.通过板书或PPT,引领学生对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概念进行理解和区分。

–瞬时速度: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位移,即速度的瞬时变化率。

–平均速度:物体在总时间内运动的位移除以总时间。

2.以示例和图表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速度公式。

步骤三:实验操作(15分钟)1.分组进行实验操作。

2.实验要求:用速度计测量相同物体在不同时间段内的位移。

3.记录实验数据,并计算得到平均速度。

步骤四:案例分析与讨论(15分钟)通过实验数据和计算结果,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并帮助学生理解实验数据与实际情况之间的联系。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速度的影响因素,例如距离、时间、速度计的精确度等。

步骤五:概念巩固(10分钟)利用课堂练习和问题解答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概念巩固和运算能力的训练。

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计算出相应的速度,并加以分析解释。

步骤六:小结与拓展(5分钟)对本节课学到的内容进行小结,并与学生共同总结出学习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同时,可以提供一些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速度的应用场景和实际意义。

五、教学评估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实验操作的完成情况等进行实时评估。

八年级物理上册《速度的测量》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速度的测量》教案

第4节速度的测量课题速度的测量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能用刻度尺测出小车运动的路程,能用秒表测出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能根据公式tsv 计算出小车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2.能写出简单的实验报告.教学重点学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教具准备斜面、小车、木块、刻度尺、秒表、金属片、卷尺、小红旗(或发令枪)、自行车等.教学难点准确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预习1.实验目的:练习使用刻度尺和秒表测算平均速度.2.实验原理:v=s/t (公式).3.实验器材:刻度尺、斜面、秒表、金属片、小木块、小车.4.实验步骤:(1)将斜面固定,确定起点位置.实验中保持斜面较小的坡度,目的是使小车运动速度较慢,便于测量时间.(2)测量全程的平均速度.(3)测量上半段的平均速度.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布置的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导入教师播放视频课件:我国体育健儿刘翔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尤金站110m跨栏比赛中以12秒87追平了世界纪录.师:在上述展现的情景中,你发现了几个物理量?生:路程、时间.刘翔在110m跨栏比赛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大呢?学生动手计算:v=s/t=110m1/2.87s=8.55m/s师:由此可见,要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就必须测量物体运动的路程(长度)和运动的时间.我们这节课就探究平均速度的测量.备课笔记进行新课平均速度的测量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25“实验”,然后思考以下问题:(多媒体展示)思考题:(1)本次实验的目的是什么?(2)本次实验的原理是什么?(3)要完成本次实验,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4)本次实验需要哪些仪器去测这些物理量?学生回答:(教师适时点评)(1)实验目的是学会用刻度尺和停表(秒表)测平均速度.(2)实验原理是v=st.(3)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小车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4)需要用刻度尺去测路程,用停表去测时间.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实验步骤,并进行实验指导.实验步骤和实验指导(多媒体课件)1.实验步骤:(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2)用秒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3)根据测得的s1,t1,利用公式v=s1/t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5)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s2的平均速度v2.将实验中的相关数据填入右表中.路程s1s2运动时间t1t2平均速度v1. v22.实验指导:(1)斜面的坡度要相对小一些,这样小车在斜面的运动时间就会较长,测量时间较长,最后结果的误差就会减小.(2)金属片放在斜面的中间,测量出斜面的总长,则前半程、后半程和全程的距离都可以得到.教师总结:(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难点是计时结束要以听到撞击声为准,即听到声音的同时记录结束时刻.(2)在计算平均速度时,要注意物理量的对应,而绝不能认为平均速度是速度的平均值.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探索:(1)实验1:测量小车运动的速度.(即教材P27“实验”)(2)实验2:测量正常行走、竞走和跑步的平均速度.(3)实验3:测量自行车的平均速度.备课笔记规律总结:(1)路程的测量用刻度尺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时,要明确斜面的长度并不是小车运动的全程,小车通过的路程必须从小车的头量到头或从尾量到尾.因此实验时,可以先在斜面上划两条横线确定小车、金属片放置的位置,量出横线间的距离,再做实验.(2)时间的测量①时间的测量:实验中放小车的同时又要测时间,所以实验时应两人一组配合实验,一人计时,另一人放小车,争取做到小车开始下滑的同时开始计时,小车撞击金属片的时刻停止计时.②时间与时刻的区别:时刻是指物体经过某点时,计时器所指的示数,它表示的是一个时间点.时间是指两时刻之间相隔的长短,指的是一个时间段.知识拓展:频闪摄影又称连闪摄影,是借助于电子闪光灯的连续闪光在一个画面上记录动体的连续运动过程.频闪摄影是记录同一物体在相等时间间隔内的位置,而不是不同的物体在同一时刻的位置.进行新课要求:实验1在课堂上完成,实验2和实验3可以在课后完成,但要求在课堂上设计出实验2、3的实验方案和实验数据表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完成实验1.【例1】“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摄影在暗室中进行,把照相机固定在地面上,快门是常开的,但是由于没有光照亮物体,底片并不感光.光源是一只闪光灯,它每隔0.02s闪亮一次,闪亮的时间很短,大约只有1/1000s.光源发光时,物体被照亮,底片就记录下这时物体的位置.光源不断闪亮,底片就记录下物体相隔同样时间的不同位置.观察图中甲、乙两小球的频闪照片,由图可以看出(选填“甲”或“乙”)做匀速直线运动;请利用自己的刻度尺,粗略求出乙球从a到d的平均速度:.解析:观察图中频闪照片应明确:①每张照片相邻两球之间运动的时间间隔相等;②间隔时间均为0.02s.图甲中照片间隔距离相等,说明此物体速度一定,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图乙中照片间隔距离依次增大,说明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从a到d所用时间t=0.06s,距离由刻度尺量得s=3.8cm,则此过程中的平均速度v=s/t=3.8cm/0.06s=63cm/s=0.63m/s.答案:甲0.63m/s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27“科学世界——超声波测距”,并讲解.用超声波发射器向某一方向发射超声波,在发射的同时开始计时,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途中碰到障碍物就立即返回来,超声波接收器收到反射波后就立即停止计时.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根据计时器记录的超声波从发出到接收的时间t声,就可以计算出发射点距障碍物的距离s,即:s=12v声t声.教学板书备课笔记特别提醒:“超声波测距”中的t表示的是往返所用的总时间,求单程距离要除以2.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共同探究学习了用刻度尺、秒表来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还了解了超声波测距的原理.实际生活中经常需要测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因此,掌握一些测平均速度的方法,是我们把学习到的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具体表现.在生活中测平均速度时,通常需要借助一些身边已知长度的物体测路程,如公路两旁的里程牌,平直公路旁电线杆间的距离等.课后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还有哪些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教材习题解答【教材P26“想想议议”】不相等.小车从斜面顶端释放到达中点时的速度大于从中点由静止开始释放时的速度,因此小车从中点释放运动到斜面底端时的时间更长,根据速度公式v=s/t可知,路程相等,时间越长,速度越小,所以从中点释放测得的速度偏小.【教材P27“练习与应用”】1.需要测量滑梯顶端到底端的距离和该同学从滑梯顶端滑到底端所用的时间.测量工具依次为卷尺和秒表.2.解:由图可知,小球在AB段运动的距离sAB=100.0cm-75.0cm=25.0cm=0.25m,所用时间tAB=1s,所以小球在AB段的平均速度小球在BC段运动的距离sBC=75.0cm=0.75m,所用时间tBC=2s-1s=1s,所以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0.75m/s.小球在AC段运动的距离sAC=100.0cm=1m,所用时间tAC=2s,所以小球在AC段的平均速度3.第一种情况:因为小车在运动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所以小车通过斜面全程速度v1和通过上半段路程的速度v2不同.第二种情况:因为甲、乙两同学用同一装置测量数据时会存在误差,所以测得的v2不同.4.能估测自己正常步行时的速度v和家到学校的路程s.解决以上问题需要测量绕学校操场的跑道正常步行一圈所需的时间t0和从家正常步行到学校所需的时间t.正常步行时的速度v=l/t0,家到学校的路程s=vt=lt/t0.难题解答【例3】(河南中考)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1)图中AB段的路程s AB= cm,如果测得时间t 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 AB= m/s.(2)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 AB会偏.(3)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理由是:.BC段的平均速度应(填“大于”“小于”或“等于”)AB段的平均速度.解析:(1)从标尺上可直接读出AB段的路程40cm,再由速度计算公式,算出AB段的平均速度v AB=s AB/t AB=0.4m/1.6s=0.25m/s;(2)若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记时,会使记录时间大于实验所用时间,因而计算出的平均速度v AB会偏小;(3)不正确,因为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通过下半程BC段的时间.小车通过BC段所用的时间比通过AB段所用的时间少些,故v BC>v AB.答案:(1)40 0.25(2)小(3)不正确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因而算出的速度也不是下半段的平均速度大于备课笔记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实验探究课,要求学生掌握利用刻度尺和秒表测物体平均速度的基本方法.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手动脑,并积极参与实验.教师安排实验时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通过学生团队间的协作方式,进行合理的方案设计,并对设计的方案从理论上的正确性、操作上的可行性进行交流讨论、质疑和完善.教师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同时又锻炼了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2.教师要向学生强调在求平均速度时,一定要指明是哪一段时间或哪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离开了某一段时间或某一段路程,求平均速度便失去了意义.教师可以通过实验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平均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近似处理、粗略描述,它描述的是“整段路程”或“整段时间”的整体情况,并不表示这段路程中某个位置或在这段时间内某个时刻的运动情况,也不反映这个物体“将来”或“将要”以何种情况运动下去.3.教师在讲解“科学世界——超声波测距”时,可以让学生课后多搜集些资料,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教师点评和总结备课笔记。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5-2物体的运动《速度》教案(图片版)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5-2物体的运动《速度》教案(图片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52物体的运动《速度》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第二节《速度》2. 详细内容:(1) 速度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2) 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3) 速度与时间、路程的关系(4)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二、教学目标1. 了解速度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能运用速度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 掌握速度与时间、路程的关系,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理解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并能应用于实际情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速度与时间、路程的关系。

2. 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课件2. 学具:笔记本、笔、练习册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奥运会比赛中运动员的速度表现,让学生初步感知速度的概念。

2. 知识讲解:(1) 介绍速度的概念,讲解速度的表示方法。

(2) 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举例说明其应用。

(3) 讲解速度与时间、路程的关系,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讲解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结合实际情境进行分析。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决有关速度的例题,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速度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2. 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3. 速度与时间、路程的关系4.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计算某个物体的速度。

(2) 分析某个实际情境,运用速度与时间、路程的关系解决问题。

(3) 区分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结合实际情境进行判断。

2. 答案:(1) 速度计算公式:速度 = 路程÷ 时间(2) 实际问题解答:根据给定的路程和时间,计算速度;或者根据给定的速度和时间,计算路程。

(3)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分:平均速度是某段时间内的速度,瞬时速度是某个时刻的速度。

八年级物理上册《测平均速度》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上册《测平均速度》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上册《测平均速度》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平均速度的概念,理解平均速度在描述物体运动过程中的作用。
2.学会使用公式计算平均速度,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4.让学生掌握实验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熟练使用相关器材,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能够运用平均速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涉及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3.掌握实验测量平均速度的技巧,包括实验器材的使用和实验误差的控制。
(二)教学设想
1.教学策略:
-采用探究式教学策略,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究平均速度的内涵和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物体运动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平均速度在描述物体运动中的重要性。
2.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
3.设计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教师总结:强调平均速度在描述物体运动过程中的重要性,指出各个小组的共性问题并进行讲解。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互相批改,教师点评,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答。
2.教学过程:
-发放课堂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备课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备课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测量平均速度”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测量平均速度”教学目标和“测量平均速度”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测量平均速度”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3. 通过实验,学会使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物体的运动距离和时间,从而计算出物体的平均速度。
4. 了解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确保测量距离和时间的准确性,减小误差等。
5. 能够运用所学的平均速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平均速度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实验过程中误差的减小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测量平均速度”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测量平均速度”内容,强调“测量平均速度”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测量平均速度”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4. 团队合作: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够与同伴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1)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平均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计算公式为v=Δx/Δt。
(2)掌握计算物体平均速度的方法:能运用平均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并能运用所学的平均速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问题驱动:提出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平均速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八年级物理上册《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上册《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教学设计
接着,我会提出一个挑战性问题:“我们如何测量一个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这个问题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在此基础上,导入新课——《平均速度的测量》。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平均速度的概念:通过实例解释平均速度的定义,强调它表示的是物体在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
2.实践作业: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观察并记录一个物体的运动过程,测量其平均速度,并撰写实验报告。报告应包括实验目的、原理、过程、数据及结论。
3.提高作业:以下题目要求学生在理解平均速度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一辆自行车在平直道路上以10km/h的速度行驶,行驶过程中遇到一段上坡,速度降为8km/h,之后又回到平直道路,速度恢复到10km/h。求自行车全程的平均速度。
2.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给出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并结合实例解释各参数的含义。
3.实验测量平均速度:介绍如何使用刻度尺、秒表等工具进行实验操作,测量物体在一定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4.数据处理与分析:讲解如何处理实验数据,计算平均速度,以及如何分析实验结果。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实验方法后,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内容包括:
-难点:如何将平均速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实用性的认识。
(二)教学设想
1.针对重点内容的教学设想:
-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平均速度的概念。
-设计具有层次性的课堂练习,由浅入深地巩固学生对平均速度计算方法的掌握。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将平均速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自主探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运动的快慢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运动的快慢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运动的快慢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运动的快慢作为一名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运动的快慢,欢迎阅读与收藏。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运动的快慢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知道速度的单位,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4.了解平均速度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能用“运动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教学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用速度公式v=s/t及其变形式进行简单计算【教学难点】速度概念的建立及平均速度的含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运动的快慢2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用速度、平均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和平均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匀速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初步体会描述运动快慢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二、教学重点:速度概念的理解及速度的计算。

三、教学难点:速度单位换算及计算步骤的规范性。

四、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1.在上学路上,有的骑自行车、有的步行、有的坐公交车,如果同时出发,怎样比较他们的快慢?2.操场上,进行百米赛跑时,又是怎样比较他们的快慢的?3.一位百米运动员的成绩是12s,而一名万米跑世界冠军的成绩大约是30min.怎样比较他们的运动快慢呢?(二)、合作探究:1.提出问题:物理学里怎样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学生:讨论回答---速度。

师:什么是速度?它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式中各字母的意义、单位又是什么?学生:看书回答。

速度的定义:课本P15,倒数2行速度的公式:v=s/t速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m/s,交通运输中:km/h。

师:1.让学生说出单位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物理《速度和平均速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定义、公式.
2.知道速度的单位“米/秒”和“千米/秒”及换算关系.
3.变速运动和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
水平目标:
1.思维水平:从日常生活中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来建立速度的概念,并思考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
2.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应用于实践,并初步了解
物理计算的解题思路和规则.
情感目标: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规范解题步骤,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
教学建议
"机械运动"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三个问题使学生领会要比较运动的快慢必须同时考
虑运动的时间和通过的路程这两个因素.在此基础上直尺速度的定义.在实验设计中,由学生自行提供三个玩具通过测量时间和路程计
算速度,并给出了速度的公式.
教材用实际示例来建立学生一般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的观点,并
给出了速度的单位,米/秒是国际主单位,而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时,
并分析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平均速度的概念还是由实践建立的,因为实际的需求而产生的变
速运动和其平均速度,平均速度的公式没有作强调,仍沿用速度的公式,仅仅其符号的意义发生了变化.最后由想想议议来使学生知道一
些物理量是比值物理量.
"机械运动"教法建议
速度的概念,理应从一个实际问题入手,为了能区别物体的运动
快慢理应如何处理,能够分学生小组讨论得出,教师总结两种方
法.快慢用物理量速度表示,进而引出了速度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用
学生提供的玩具来实际测量速度,并给出了速度的公式.速度公式也
能够由学生根据实验的结论得出.
速度的单位,理应联系实际,提供大量的图片,展示不同的物体
运动的一般速度,建立速度的物理图景,并提供一些视频资料,展示
现代科技的发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关于速度单位换算,理应在
长度的换算的基础上,用同样的等量代换的方法明确两个单位的换算,并让学生记住两个单位的换算关系.
平均速度,上一节内容是匀速直线运动,本节让学生思考实际情况,实际的运动都不是匀速的,但是我们需要作粗略的计算,所以引
进了平均速度,让学生自行思考出这个思路.在此基础上用具体的例
题来形成学生的解题规范.
教学设计示例
“速度和平均速度”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单元分析】
速度的概念,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准确的引出速度的概念,理应先从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分析,理解到比较速度的意义进而用单位
时间的路程表示速度.
速度的公式和单位,速度的单位是由时间、长度的单位合成的,
是物理中第一次遇到的复合单位,速度的计算要认清路程和时间的对应.
【教学过程分析】
一.速度概念的引入
思考教材中提出的三个问题,从这三个问题中分析出比较速度的
方法:用相同的时间,看运动的路程;运动相同的路程,看所用的时间.而比较不同的时间和路程的方法是用相同的时间衡量通过的路程.
对于基础较好的学校和学生能够提供图片资料、视频资料,使学
生理解到比较速度的必要性,也能够直接由学生想象速度比较的意义,能够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说清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是速度的物理意义,结合小
学的知识,得出速度的概念,能够由学生总结概念.
二.实验:速度的计算
学生在课前就理应准备玩具小车,实行课本上的实验,把实验中
的数据添入表格中,就得到了计算速度的公式.
本内容的教学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够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可能设计成使小车通过1米的路程,记录下所用的时间,进
而比较小车的速度的大小,教师理应予以鼓励.
三.速度的单位
增加学生的感性理解,理应提供大量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比较和理解不同物体的速度,适当选择科技新闻,使学生联系
实际和科技的学习,也能够用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接触更多的信息,
建立自然界速度的物理图景和养成从信息中学习的习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