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配伍源流及规律

合集下载

腧穴配伍原则

腧穴配伍原则

腧穴配伍原则小编导读在用针灸治病的过程中,选择正确的穴位是很重要的一步,那么,腧穴如何配伍?简单来说,有单穴和多穴两种情况,具体如何应用呢?我们来看看王居易教授的总结吧——在针灸学的发展过程中,关于选穴配穴的方法,有的称配穴原则,有的称配穴规律,还有配穴经验、特定穴配穴法等等。

归纳起来,大多是根据穴位配伍的形式总结的。

因此总离不开所谓“局部配穴”“临近配穴”“循经配穴”“远端配穴”,以及“单侧配穴”“双侧配穴”“前后配穴”“交叉配穴”“首尾配穴”等概念。

与疾病性质相关的腧穴配伍法,简单分类可归纳为单穴和多穴两种情况。

01简单病情取单穴如果病症简单,病情轻浅,病程短,或者仅限于筋脉肉皮骨某一组织结构的病变,使用单穴即可获得显效。

如风热咳嗽,单取经渠或鱼际;风寒感冒,单取大椎;颈椎、腰椎病变初期,单取后顶等。

02复杂病情取多穴如果病症复杂,病情重,病程长,多需要进行配穴。

临床大多数情况需要3~5个腧穴配伍,分主穴和配穴。

(1)主穴:针对病经起主要调节作用的腧穴,可以是一个或两个腧穴。

(2)配穴:增加主穴的功效,或起平衡作用的腧穴。

如属于气血失调的病症,在调气的主穴基础上,配合调血的腧穴。

配穴与病经有可能属于同一经脉,也可能分属表里经、同名经、相生相克经、开阖枢等具有协同增效等特定联系的经脉。

例如咳嗽,辨经在太阴经:①若有实象,有黄痰、咽痛,主穴选手太阴经合穴尺泽,配鱼际(本经)及商阳(表里经)放血清热解毒。

②若有虚象,久咳不愈、恶寒、气短无力,主穴尺泽、太渊,配其络穴列缺宣肺通络,或配肺俞,或配中府补益肺气。

③若伴有胸痛或咯血,主穴尺泽、孔最(郄穴)止痛止血,配膻中(任脉)宣发肺气。

综上所述,腧穴配伍并不是随意的,而是要紧密围绕病机,选择最佳的配伍组合。

腧穴的选择一定要精炼,因此就形成了很多固定搭配的对穴,如尺泽、阴陵泉,尺泽、太渊等。

在临床应用时可以根据具体病症引起的经络状态变化进行加减。

腧穴特性具有两面性,用之恰当可以平衡经络气血,反之则会干扰经络正常的状态,所以临床不要滥用腧穴。

中医针灸的俞募配穴法及穴位诊断

中医针灸的俞募配穴法及穴位诊断

中医针灸的俞募配穴法及穴位诊断中医腧穴中有很多特定穴位,比如俞穴和募穴,俞穴又称背俞穴,是中医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穴位,分布于背部膀胱经上左右各12穴。

且腧穴定位分别于脏腑位置相应,分别为:肺俞,厥阴俞,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

背俞穴不单能够治疗本脏腑病症,而且也能治疗与该脏腑有关的五官及肢体疾病。

募穴与俞穴相对,是脏腑经结聚于胸腹部的穴位,与募穴不同的是,募穴并不一定在其脏腑相对应的经脉上,而是分布位置大体与脏腑位置对应,即脏腑位置高的募穴的位置亦高,脏腑位置低的,募穴位置亦低。

募穴亦有12个,其中分布在任脉上的小肠的募穴关元,膀胱募穴中极,心包的募穴膻中,胃的募穴中脘,三焦的募穴石门皆为单穴,而分布在其他经脉上的为左右对称一名两穴。

与俞穴相比,募穴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腑病,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阳病治阴”即说明募穴对于六腑病症有特殊疗效,如胃病多取其募穴中脘,大肠病多取其募穴天枢,膀胱病多取其募穴中极等。

临床上多将俞穴与其相应的募穴配伍联用,称为俞募配穴,如:大肠天枢肺中府,小肠关元心巨阙,膀胱中极肾京门,肝募期门胆四月,胃中脘穴脾章门,三焦募在石门穴,膻中气会何经募,心主包络厥阴也。

此《十二募穴歌》就是经典的临床俞募配穴法。

此外,因为俞穴和募穴距离脏腑较近,所以不论病生于内,还是邪犯于外,皆能在其俞穴或募穴上出现异常反应,如压痛、酸胀、过敏等。

临床上根据这些反应能够辅助诊断相应脏腑的疾病。

咱们平时也可以在这些俞穴和募穴上注意是否有结节或者感觉异常,或者在俞穴和募穴上用刮痧或者艾灸的方法做一些自我保健的工作,但不要把这些自我保健的行为当作一种疾病治疗的手段,一旦有感觉异常应该去医院就医,以免耽误病情。

你平时用过俞募配穴吗,又有那些经验和心得呢?欢迎在下方评论。

常用特定穴的配穴规律

常用特定穴的配穴规律

常用特定穴的配穴规律
特定穴在是一些具有特定名称、特别含义和特殊治疗作用的腧穴。

熟练掌握特定穴及其配穴规律有助于我们在临床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特定穴配穴规律。

1.原络配穴针灸临床常常将一条经的原穴与相表里经的络穴相配伍,治疗表里两经的病变,是谓'原络配穴'。

为表里经配穴的典型代表。

选原穴之经为主,配络穴之经为客,故又称'主客配穴'。

2.俞募配穴同一脏腑背俞与腹募配伍,广泛用于治疗本脏腑的急慢虚实证。

3.募合配穴六腑的相应募穴配其下合穴,加强通调腑气作用。

4.郄会配穴相关郄穴与八会穴相配,例如胃经郄穴梁丘配中脘(腑会)止急性胃痛;肺经郄穴孔最配膻中(气会)平哮喘发作等。

五腧穴、原穴、郄穴、募穴、背俞穴、络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下合穴

五腧穴、原穴、郄穴、募穴、背俞穴、络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下合穴

五腧穴、原穴、郄穴、募穴、背俞穴、络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下合穴
说明:1、五腧穴:指十二经脉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位,简称五腧。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

"用水的源流来比喻各经脉运行从小到大,由浅入深,自远而近的特点。

"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即"所出为井"。

"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喻作水流尚微,萦迂未成大流,是经气流行的部位,即"所溜为荥"。

"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而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盛,由此注彼的部位,即"所注为输"。

"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喻作水流变大,畅通无阻,是经气正盛运行经过的部位,即"所行为经"。

"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喻作江河水流汇入湖海,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脏腑的部位,即"所入为合"。

其临床应用,《难经·六十八难》曰:"井主心下满,。

晋隋唐时期针灸处方配穴的原则及规律

晋隋唐时期针灸处方配穴的原则及规律

晋隋唐时期针灸处方配穴的原则及规律裴景春, 冯起国(辽宁中医学院,辽宁沈阳110032)关键词 古代针灸 针灸处方 配穴研究 针灸处方,是针灸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直接影响针灸临床疗效的重要内容,是历代医家反复实践、不断总结,从积累之丰富经验中发展起来的。

历史上各个时期的针灸处方都有其不同的规律和特点,为推动针灸处方向标准化、规范化、定性定量化发展,为全面掌握古代针灸处方理、法、方、穴的组成特点,本文就晋隋唐时期的针灸处方进行了整理和研究,探求古代针灸处方配穴原则及规律。

1 针灸处方以单穴为主,多穴处方开始大量出现 晋代王叔和所著《脉经》中,记载针灸处方137首[4],其中摘自《伤寒论》的10首,摘自《黄帝内经》的34首,余下的93首针灸处方中,单穴处方占65首,占69.89%,配穴处方中的腧穴数量也不超过3个。

《脉经》的处方特点除以单方为主外,还有以脉定腧穴之说,以脉论证,先脉后证,以脉证来选定处方,如其经云:“左手关前寸口阳实者,小肠实也。

苦心下急痹,小肠有热,小便黄赤。

刺手太阳经,治阳;太阳在手小指外侧本节陷中”(即后溪穴)。

葛洪所写的《肘后备急方》中收集针灸处方129首[4],单穴处方为77首,占59.68%。

东晋陈延之所著的《小品方》中载有针灸处方62首,单穴处方为47首,占75.81%。

孙思邈的《千金方》中载有针灸处方419首,其中单穴处方为349首,占83.29%,而配穴处方仅有70首。

王焘所著的《外台秘要》收录了多种已佚著作的针灸处方,除《千金方》、《肘后备急方》及《小品方》外,收录其他文献的有74方,单穴处方有52首,占70.27% 在此时期,用2个穴位以上的多穴处方也已经出现,如《针灸甲乙经》中有针灸处方55首,2个腧穴以上的针灸处方已达52个,处方用穴最多的有27个穴(五处、天池、风池、腰俞、长强、大杼、中膂俞、上、龈交、上关、关元、天牖、天容、合谷、阳溪、关冲、中渚、阳池、消泺、少泽、前谷、腕骨、阳谷、少海、然谷、至阴、昆仑),用于治疗伤寒病。

针灸配穴规律(4)

针灸配穴规律(4)

针灸配穴规律(4)经络学说是针灸医学的主要基础理论。

以经络理论为核心的辨证施治,是针灸疗法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就针灸临床辨证配穴的原则来说,就是依据'经络所通,主治所及'的规律而进行'循经取穴'的。

这种取穴,又叫'按经选穴'。

现代临床常用的配穴方法有'三部配穴法'、'特定穴配穴法'和'对症配穴法'等。

兹将历代以来的二十五种配穴方法列述于下。

上期:【针灸处方】针灸配穴规律(3)针灸配穴规律(2)针灸配穴规律(1)针灸配穴规律(4)十九、肢末配穴法即取上下肢及其末梢部的腧穴相互配合使用。

此法适形于全身症状和脏腑疾病。

如:委中配曲泽(即四弯穴),主治高热、胸腹绞痛及四肢拘挛;合谷配太冲(即四关穴)主治身热头痛、手足疼痛;鱼际配照海,主治咽喉肿痛;曲池配阳陵泉,主治半身不遂、四肢酸痛;劳宮配涌泵,主治癫、狂、痫症;八邪配八风,主治四肢浮肿、手足麻木;手十二井配足十二井,主治五心烦热、高热昏迷;宣配气端,主治霍乱吐泻、烦躁欲死。

二十、本经配穴法凡是本经内脏发生病变可采用本经的腧穴治疗。

肺病:咳喘、咯血可取太渊、列缺、鱼际、尺泽、中府诸穴。

心病:心悸、怔忡、失眠、癫痫可取神门、通里、灵道诸穴。

脾病:泄泻、下痢、腹痛、腹胀可取公孙、大横、腹哀、三阴交诸穴。

肾病:遗精、遗尿、阳痿、水肿可取复溜、照海、太溪、然谷诸穴。

肝病:胁痛、黄疸、疝气可取太冲、行间、大敦、期门、章门诸穴。

心包病:心痛、心烦、吐血、癲痫可取劳宫、大陵、内关、间使诸穴。

胃病:疼痛、呕吐、胀闷、消化不良、呃逆、反胃、喳膈可取足三里、上巨虚、内庭、梁门诸穴。

膀胱病:遗尿、小便不通可取膀胱俞、肾俞、气海俞、关元俞诸穴。

胆病:肋胁痛、黄疸、胆结石可取日月、京门、渊腋、阳陵泉、丘虚诸穴。

三焦病:肋胁疼痛、瘿瘤可取外关、支沟天井诸穴。

大肠病:肠鸣、腹痛、小便不利可取曲池、温溜、下廉、合谷、上巨虚诸穴。

针灸配穴原则

针灸配穴原则

针灸配穴原则针灸配穴的基本规律有:①循经取穴。

根据经脉循行、腧穴分布及其主治作用,选取相应腧穴加以组合应用。

②经验取穴。

根据临床经验,选择专病(症)的有效腧穴加以组合应用。

其中包括对某病症有显效的经穴、奇穴,以及“以痛为腧”的阿是穴。

③按时取穴。

根据针灸的时间,以经脉气血流注为指导原则,选择相应腧穴加以组合应用。

其中,子午流注以十二经脉的五腧穴和原穴为取穴范围;灵龟八法和飞腾八法,则以八脉交经八穴为取穴范围。

腧穴选取主要是根据经络脏腑辨证和临床实践选用针对病证治疗需要的相应腧穴的具体方法,又称选穴法。

包括:①近部取穴。

根据病变所在,选择其局部或邻近部位的腧穴进行针灸治疗。

②远部取穴。

根据经络循行及其同脏腑的络属关系,选用远端腧穴进行针灸,包括本经选穴和异经选择两种。

③对症选穴。

选取针对主症有效的腧穴进行针灸治疗。

腧穴配伍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腧穴按一定规律和治疗要求进行配伍组合。

又称配穴法。

腧穴配伍主要有6种方法:①前后配穴法。

胸腹(前部)腧穴与背腰(后部)腧穴的配伍的方法。

②上下配穴法。

人体上部(上肢和腰以上)与下部(下肢和腰以下)的腧穴配伍组合的方法。

③左右配穴法。

根据经脉循行交叉的特点,将人体左右侧腧穴配伍的方法。

④表里配穴法。

根据腑与脏存在着表里对应关系,将阴经与阳经的相应腧穴配伍的方法。

⑤远近配穴法。

根据病变部位与经络相通的特点,将距离病位较近和较远的腧穴配伍组合的方法。

⑥子母补泻配穴法。

根据五腧穴与五行相配的关系,以五行生克理论为原则,在五腧穴范围内,将选穴与补泻结合起来的配伍的方法。

腧穴配伍

腧穴配伍
少商配大敦,有镇心涤痰,泻肝清热的作用,主治狂证。
中冲配少商、合谷,有开窍苏厥,清心泄热的作用,主治小儿惊风。
中冲配劳宫、大陵,有清心泄热的作用,主治掌中热。
中冲配人中、廉泉,有清心开窍的作用,主治舌强肿痛。
合谷配太冲,称四关穴,有镇静安神,平肝熄风作用,主治癫狂,头痛,眩晕,高血压。
劳宫配曲泽、大陵,有清心泄热的作用,主治鹅掌风。
内关配太渊,有益心安神,理气复脉的作用,主治无脉症。
内关配足三里、中脘,有和胃降逆,理气止痛的作用,主治胃脘痛。
内关配三阴交、合谷,有益气行血,化瘀通络的作用,主治心气不足之心绞痛。
内关配神门,有镇静安神的作用,主治失眠。
内关配公孙,为八脉交会穴,有和胃降逆的作用,主治呃逆。
曲泽配大陵,有清心安神的作用,主治心悸。
劳宫配太冲、内庭,有清心疏肝和胃的作用,主治口疮,口臭。
劳宫配人中、涌泉,有开窍泄热,清心安神的作用,主治中暑及中风昏迷。
大陵配神门、列缺,有舒畅经筋,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腕下垂。
大陵配心俞、膈俞,有通心络,祛瘀血的作用,主治心血瘀阻之心悸。
大陵配丰隆、太冲,有疏肝理气,化痰醒脑的作用,主治气郁痰结型之癫狂。
丰隆配肺俞、尺泽,有祛痰镇咳的作用,主治咳嗽,哮喘。
丰隆配照海、陶道,有涤痰醒神的作用,主治癫痫。
冲阳配足三里、仆参、飞扬、复溜、完骨,有补益气血,润养经筋的作用,主治足痿失履不收。
冲阳配丰隆,有豁痰宁神的作用,主治狂妄行走,登高而歌,弃衣而走。
厉兑配条口、三阴交,有温经散寒,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胫寒不得卧。
温溜配仆参,有豁痰宁神作用,主治癫疾。
足三里配冲阳、仆参、飞扬、复溜、完骨,有补益肝肾、濡润宗筋的作用,主治足痿失履不收。

五腧穴(井荣俞经合)与四季及五行的关系

五腧穴(井荣俞经合)与四季及五行的关系

五腧穴(井荣俞经合)与四季及五行的关系五腧穴(井荣俞经合)与四季及五行的关系与四季的关系五腧穴(井荣原俞经合)与四季的关系:井穴主冬天,脏主冬,冬天的时候刺井穴。

井荣俞经合五穴,都在手肘以下或膝盖以下。

如果今天扎针,你又怕出事,在手脚上扎针就不会有事。

若能一针把人扎死,那还真是天才,我拜你为师。

刀子刺下去都能救回来,何况扎在脚上怎么会死,很安全的。

现在介绍的时间,若出问题时是夏天,我们一样取他的俞穴。

声音主长夏,我们对长夏的定义,中医哦,依中国易经,在春三月的时候,这三个月,其实不是一月到三月,而走到了第三个月的最后两周,即将要转换为夏天的时候。

夏天三个月,第一个月最早的两周。

也就是说,春和夏交接的前后两个礼拜,春天取两个礼拜,夏天取两个礼拜,把它合并成一个月,叫长夏。

春夏交接一个月、夏秋交接一个月,秋冬交接又一个月,冬天和春天交接又一个月,这是我们长夏的位置。

真正我们对长夏的定义,是节气在转换或季节的交换。

这长夏不是说夏天很长,夏天都一样的。

至于合穴,《针灸甲乙经》指出,味主秋,常有人味道有问题,包括嗅觉,还有人嘴巴发出金属的味道。

如我嘴巴为什么那么甜,我嘴巴为什么那么苦。

只要有味道的问题治在合穴,主秋,秋天。

那为什么要去春夏秋冬,中医的观念,春夏养阳、秋冬这个季节是养阴,阴阳的定义,过去很多人说,阳嘛!阴嘛!指的是男人的生殖器及女人的生殖器。

他以为他讲的很妙。

讲人纪很简单,我给你们一个观念,看我的手臂,看得到的都是阴,阴就是有形的。

力量有多大,那就是阳。

比方说,为什么可以握,肝病的不可以握,握的力量有多大,肌肉的力量有多大,这些无形的就是阳。

为什么我能握,肝脏好才能握,肝病的人不能握,那握的力量有多大,这是阳。

看到皮肤、肌肉、血管,这些都是阴,这是阴阳的观念。

所谓春天夏天要养阳,秋冬主收敛要养阴。

圣人、智者告诉我们,要随着节气定,春夏要多运动,不是秋冬不用运动,而是要收敛,包括房事要节制。

针灸的穴道是可以用在保养的,我会教你们如何美颜,下次我回来!不要说,老师!你怎么变了,你是老师的儿子吗?如果按照节气走,我们不违逆节气,寿命会延长,就不会生病。

腧穴总论—骨度分寸、原穴、络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郄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

腧穴总论—骨度分寸、原穴、络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郄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
又称“天应穴”,是指患病时,在身体上暂 时出现的压痛点或反应点。
4.腧穴的特点:
5.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一、近治作用---
有治疗穴位所在部位及邻近部
位组织、器官、脏腑病变的作用。是所有学位共同点。
二、远治作用--指具有治疗本经循行所过的远离穴位所在部位的组织、器 官、脏腑的病变的作用。
三、特殊作用---
2.活动标志:
指节—犊鼻、肌肉—颊车、肌腱—尺泽。
三、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是指依据患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来量取腧穴的定 位方法,又称“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1.拇指同身寸 2.横指同身寸 3.中指同身寸
四、简便取穴法
它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简便易行的取穴方法。 例如:百会穴 、肩髃穴、劳宫、少府、合谷、列缺、
肩骨内缘—后正中线 3寸 肩峰缘—后正中线 8寸
股骨大转子—腘横纹 19寸 臀横纹—腘横纹 14寸 腘横纹—外踝尖 16寸
二、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最直观
1.固定标志:
人体五官、毛发、爪甲、乳头、脐窝、 骨骼等皆有一定的位置,可以作为取穴的 标志。 爪甲—少商、五官—素髎、毛发—头维、 乳头—乳中穴、脐窝—神阙、中极、 骨骼—下关。
(如: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位,素髎升压)
腧穴定位常用的方法
一、骨度分寸定位法 二、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三、指寸定位法 四、简便取穴法
一、骨度分寸定位法—最准确
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测量标志,全身各部的长度和 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称为“骨度 分寸定位法”。
前发际正中-后发际正中 12寸
眉间—前发际 3寸
第七颈椎棘突下—后发际 3寸
前额两发角之间 9寸 前后发际之间 12寸
腋前纹头—肘横纹 9寸 肘横纹—掌腕横纹 12寸

诸俞穴详解

诸俞穴详解

诸俞穴详解利湿升清、健脾和胃——脾俞穴脾俞穴归属足太阳膀胱经,有治疗脘腹胀痛、胃出血、消化不良、贫血、月经不调、肾炎等作用;脾俞穴的位置: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详见本文图解脾俞穴的准确位置图及穴位疗法。

【脾俞穴的准确位置图】【图解脾俞穴的位置】【脾俞穴】位于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取穴方法】在背部,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中(督脉)左右旁开两指宽处。

取穴时,采用俯卧位取穴。

【穴位解剖】在背阔肌,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11肋间和肋下动、静脉后支;布有第11、第12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11、第12胸神经后支肌支。

【穴名解说】【脾俞穴】 Pǐshù(BL20),经穴名。

出《灵枢.背腧》。

属足太阳膀胱经,脾之背俞穴。

【穴位含义】脾脏的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脾俞穴”,“脾”,脾脏也。

“俞”,输也。

脾俞名意指脾脏的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之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外散脾脏之热。

【脾俞穴位的作用功效】(1)缓解治疗消化性溃疡、脘腹胀痛、胃下垂、胃炎、胃出血、消化不良、泄泻、痢疾、肝炎等。

(2)缓解治疗胸胁支满、呕吐噎膈、便血、带下、糖尿病、贫血、月经不调、肾炎等。

【作用功效】利湿升清、健脾和胃、益气壮阳。

【临床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胃溃疡、胃炎、胃痉挛、神经性呕吐、肠炎等。

【脾俞穴位配伍】脾俞穴配足三里穴治腹脱、便秘。

脾俞穴配中脘穴、三阴交穴、足三里穴主治呕吐;脾俞穴配胃俞穴、中脘穴、章门穴、足三里穴、关元俞穴主治泄泻;脾俞穴配肾俞穴、三阴交穴主治消渴。

【治疗慢性疲劳综合症】主要穴位:脾俞穴、肝俞穴、肾俞穴、足三里穴、关元穴、百会穴配伍穴位:配太白穴、三阴交穴治疗脾气不足者;配神门穴、水沟穴,治疗健忘者;配肺俞穴、膏肓穴、肾俞穴、太渊穴、太溪穴、足三里穴、定喘穴配伍穴位:配气海穴、脾俞穴,治疗肺气不足;配关元穴,治疗肺肾两虚;配天突穴,治疗喘甚。

五腧穴理论及其运用

五腧穴理论及其运用

五腧穴理论及其运用“五腧穴”就是四肢肘膝以下,十二经脉所属的“井、荥、俞、原、经、合”等六十六只“五行穴”。

此六十六只腧穴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若能配合恰当,确实能发挥更好的疗效。

本文拟就古人文献中的记载,将其意义和应用规律提出来和大家商榷。

下面分三个方面来讨论:一、有关灵枢福寿夭刚柔篇“病在阴之阴者”四句的探讨灵枢寿夭刚柔篇说:"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在内者,五臟为阴,六腑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

”又说:“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输;病在阳之阳者,刺阳之合;病在阳之阴者,刺阴之经;病在阴之阳者,刺络脉。

"这二段引文中,前面一段文意即是用阴阳学说的对立统性来分别五臟和六腑、筋骨和皮肤的不同性,后一段就指出了治疗的原则。

这段文字中的“阴阳”二字,查考了甲乙、类经等书均是一样,似无讹误可寻。

但是为了这倒错却使原文上下之意不能相接,历代注家也因不敢擅改,以致所註内容多与内经其他各篇的取穴规律自相矛盾,令人费解,难以适从。

兹举三家的注释如下:(1)明、马元台灵枢注证发微:“病有在阴之阴者,即五藏有病而在于筋骨,当刺阴之荥腧;病有在阳之阳者,即六腑有病而在皮肤,当刺阳之合;病有在阳之阴者,即六腑有病而予筋骨,当刺阴经之经;病有在阴之阳者,即五藏有病而在于皮肤,当刺阳经之络”。

(2)明、张介宾类注:“阴之阴者,阴病在于阴分也,当刺其荥腧,以诸经荥腧气微;阳之阳者,阳病在阳分也,当刺其合穴,盖所入为合,犹在阳分,刺此以防深入;阳之阴者,阳病在阴也,当刺阴之经穴,盖所行为经,其气正盛,即阴中之阳;阴之阳者,阴病在阳也,当刺诸络脉,盖络脉浮浅,皆在阳分”。

3)清、张志聪灵枢集注:“病在阴之阴者,病内之五藏,故当刺荥腧;病在阳之阳者,病在外之皮肤,故当刺阳之合,谓六腑外合于皮肤,故当取腑经之合穴也;病在阳之阴者,病在外之筋骨,故当刺阴之经,谓五藏外合于筋骨,故当取阴之经也;病在朗之阳者,病在内之六腑,故当刺络脉“。

腧穴配伍原则与方法课件

腧穴配伍原则与方法课件

1循经配穴法:是在脏腑经络理论 的指导下,根据经络“内联脏腑, 外络肢节“、”经脉所通,主治 所及“的原理,选取相关经脉上 的腧穴配穴组方的方法。
(1)本经循经配穴:即在患病经 脉上选取相关腧穴配伍。包括本 经上下循经配穴,如上牙痛取下 关配内庭;本经辨证循经配穴, 如实热便秘取天枢配丰隆,本经 首尾循经配穴,如痔疮取长强配 龈交。
总之,腧穴配伍原则是指导临症 配穴组方的基础,医欲善其效, 必先熟悉腧穴配伍原则,或相须 而用,或相制而用,以充分发挥 腧穴配伍所产生的功效。
第二部分 腧穴配伍方法
腧穴配伍方法是在配穴原则指导 下,根据不同病症的需要,以君 臣佐使为序,选穴组方的具体方 法。历代医藉记载的配穴方法很 多,先仅就临床常用方法分述于 下:
如肾阴虚当取最善滋阴之太溪滋 补肾阴为君,三阴交补三阴协同 太溪补肾填精为臣,足三里补后 天脾胃以养先天为主,取肾俞直 达病所而为使,共同达到滋补肾 阴的目的。
3相制原则:是指一种腧穴能抑制 或缓和另一种腧穴的作用,降低 其原有不良作用,更好的发挥其 功效。
如中极善疏利膀胱而利尿,为防 止其疏利太过,可加关元,即可 防其疏利跳过,又可温阳益气而 化气利水。这种腧穴间的相互制 约作用,是临证配伍必须要考虑 到的。近年来有人提出腧穴间具 有拮抗作用,是值得我们深入研 究的。这有益于腧穴的配伍应用 ,以更好的发挥腧穴的有用作用 。
3特定穴配穴法:是指在辨证论治 理论指导下,取有特殊治疗作用 的腧穴配伍。
(1)原络配穴:又称主客配穴, 是根据脏腑表里经脉相连的原理, 主病取原,客病配络。即阳经腑 病影响到阴经里病时,以阳经原 穴为主,配合阴经络穴;反之阴 经脏腑病影响到阳经表病时,以 阴经原穴为主,配合阳经络穴。 如肺病影响到大肠,以太渊配偏 历;又如肝阴亏虚之视物不清, 取太冲在下者,高取之;病 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 之腘”的原理,上下取穴配伍。 如肩周炎取肩三针配阳陵泉,足 萎取阳陵泉、足三里、绝骨配肩 井,等等

腧穴的分类与命名、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特定穴、腧穴的定位方法

腧穴的分类与命名、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特定穴、腧穴的定位方法
治疗六腑病变
下合穴歌诀
胃经下合三里乡,上下巨虚大小肠, 膀胱当合委中穴,三焦下合属委阳, 胆经之合阳陵泉,腑病用之效必彰。
(八) 八会穴
概念 “会”――聚会 人体气、血、筋、脉、骨、髓、脏、腑精气聚会的八
个腧穴。 部位、作用
筋、脉、髓会位于四肢部 气、血、骨、脏、腑会位于躯干部 治疗八种精气有关的病变
特点及应用 ❖⑸合穴—所入为合—指经气会合之处 ❖特点:经气深大,由此深入,会合于脏腑。 ❖分布:肘膝关节附近 ❖应用:气逆上满,泄泻 ❖《内经》:合治内腑 ❖《灵枢》: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 取之于合。 ❖《难经》:合主逆气而泄(肾水病)
五输穴主治特点
五输穴 井穴
荥穴 输穴 经穴 合穴
奇穴:
概念 有固定的位置、名称,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
的腧穴。
特点 有固定的 位置 名称 无归经 主治单纯,疗效特殊。
奇穴:
发展
《灵枢·刺节真邪》 “奇输” 《千金方》187穴
《奇效良方》26穴
《针灸大成》35穴
《图翼》84穴 《针灸集成》144穴
阿是穴:
概念 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
阴经郄穴多治血证。
十六郄穴歌诀
肺向孔最取,大肠温溜别; 胃经是梁丘,脾属地机穴; 心择取阴郄,小肠养老列; 膀胱金门守,肾向水泉施; 心包郄门刺,三焦会宗持; 胆郄在外丘,肝经中都是; 阳跷跗阳走,阴跷交信期; 阳维阳交穴,阴维筑宾知。
(五) 背俞穴
概念 俞——转输、输注 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共十二俞
一、腧穴的主治特点
近治作用 远治作用 特殊作用
(一) 近治作用
腧穴具有治疗

针灸穴位处方配伍原则

针灸穴位处方配伍原则

针灸穴位处方配伍原则针灸穴位处方配伍原则1. 远近配穴远近配穴法,是近部选穴和远端选穴相配合使用的一种配穴法,为临床医生所常用。

使用这种配穴方法,是根据腧穴的局部作用和远部作用。

配穴的原则是根据病性、病位的循经取穴或辨证取穴。

远近配穴法,实际上包括了近部取穴、远部取穴和辨证取穴3部分,只有把三者有机地配合成方,才能获得良好效果。

这种配穴方法,局部选穴多位于头胸腹背的躯干部,远端取穴多位于四肢肘膝以下部位,是《内经》中标本、根结理论的具体应用。

如《灵枢》中治疗“大肠胀气”,因气上冲胸而见气喘,取穴气海、上巨虚、足三里等。

气海穴,是调气消胀的要穴,为局部取穴;上巨虚是大肠的下合穴,足三里是胃的下合穴,均属于足阳明经,是循经远端取穴。

这种配穴方法在后世的成方中更是屡见不鲜,如治头痛,取强间、丰隆;治眼病,取睛明、合谷、光明;治牙龈肿痛,取颊车、合谷、足临泣等,都是局部腧穴、远端腧穴相互配合的有效处方。

2.前后配穴前后配穴法,前指胸腹,后指腰背,即选取前后部位腧穴配伍成方的配穴方法。

《灵枢官针》所指的“偶刺”法及俞募配穴法等均属于此法范畴。

凡脏腑有病均可采用前后配穴法治疗。

临床通常采用俞募配穴法,即取胸腹部的募穴和腰背部的俞穴相配合应用。

俞募配穴法的基本原则是“从阳引阴,从阴引阳”。

所以在临床上应用时,不一定局限于俞穴、募穴,其他经穴亦可采用。

如胃痛,背部取胃仓,腹部取梁门。

3.表里配穴表里配穴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关系为配穴依据,即阴经病变,可同时在其相表里的阳经取穴;阳经的病变,可同时在其相表里的阴经取穴。

如寒邪客于阳明胃经,经气上逆,可见嗳气、胸闷,取足太阴的太白和阳明的足三里,就是根据脏腑、经脉的表里关系进行配穴的。

这种配穴方法可用于原络配穴,一般常见病症可采用。

4.上下配穴上下配穴法,是泛指人身上部腧穴与下部腧穴配合应用。

上指上肢和腰部以上;下,指下肢和腰部以下。

上下配穴法在临床上应用最广。

俞募配穴——精选推荐

俞募配穴——精选推荐

俞募配⽳(2011-06-07 08:42:14)俞⽳和募⽳均为脏腑、经脉之⽓输注、聚集的部位,⼆者脉⽓相通。

元·滑伯仁《难经本义·六⼗七难》⽈:“阴阳经络,⽓相交贯,脏腑腹背,⽓相通应。

”但背俞和腹募的主治作⽤⼜各有特点。

俞⽳全部位于腰背部⾜太阳经夹脊第⼀侧线上,故通常⼜称之为“背俞⽳”。

背俞⽳往往是内脏疾患的病理反应点。

例如使⽤砭锥尖部在背部⼼俞⽳轻轻点压,若表现为有压痛,可判断病位在⼼。

有些病则表现为俞⽳敏感,迟钝、⿇⽊等。

背俞⽳的调理特点主要是扶正补虚,调节脏腑机能。

偏于调理相应脏腑的慢性虚弱性病症。

“五脏俞”还可⽤于调理所开窍的五官病、所主持的五体病。

如肝俞治肝,肾俞治肾,⼼俞、肺俞调理⼼肺,脾俞胃俞调理脾胃。

肝主筋,开窍于⽬,肝俞亦可调理筋病和⽬疾;肾主⾻,开窍于⽿和前后⼆阴,肾俞即能调理⾻病和⽿疾、前后⼆阴病变。

肺俞调理咳sou、⽓喘、属于脏腑病;肺开窍于⿐、系于咽喉、外合⽪⽑,故肺俞⼜分别调理⿐病、咽喉病和⽪肤病。

脾俞主治腹胀、腹泻,属于脏腑病;脾开窍于⼝,其华在唇,主四肢肌⾁,故脾俞⼜分别调理⼝唇和四肢病变。

湿病久治不愈,致四肢关节、肌⾁肿胀疼痛,也可以根据“脾主湿”之理取脾俞进⾏调理。

募⽳位于胸腹部,与相应脏腑的位置接近。

若某⼀脏腑发⽣病变,常常会以多种不同形式的阳性反应从所属募⽳上表现出来。

例如肺系疾病会在中府⽳出现压痛,膀胱结⽯可在中极⽳触及到结节或条索状反应物。

募⽳的调理特点是驱邪泻实,有通调脏腑、⾏⽓⽌痛之功。

偏于调理相应脏腑的急性实证。

如中脘守法可通调腑⽓,振法可治脘腹疼痛;期门振法可疏肝理⽓,滚法可⽌胁肋疼痛;关元、天枢横擦可调理肠道,⽌腹泻腹痛,施以熨法治腹部寒重;中极点压可清利膀胱,治癃闭、⼩腹胀痛。

在砭术临床上,同⼀脏腑的背俞⽳和募⽳常配合使⽤,称“俞募配⽳法”。

取阴病⾏阳,阳病⾏阴”之义,为前后配⽳法的代表。

如咳喘前取中府,后取肺俞;胃病前取中脘,后取胃俞等。

针灸穴位处方配伍原则方法歌诀

针灸穴位处方配伍原则方法歌诀

针灸穴位处方配伍原则方法歌诀一、十二原穴五脏及膏肓的十二个原穴。

即肺之原太渊,左右各一;心之原大陵,左右各一;脾之原太白,左右各一;肾之原太溪,左右各一;肝之原太冲,左右各一;膏之原鸠尾;肓之原气海。

十二原穴主治五脏六腑的疾病。

出《灵枢·九针十二原》。

二、下合穴六腑在下肢足三阳经的合穴,称为“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

下合穴共有6个,其中胃、胆、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经,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同位于胃经,三焦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经。

从“合治内腑”的治疗原则出发,按疾病所属内腑的不同,而取其相应的下合穴治疗。

如胃病取三里,大肠病取上巨虚等。

小肠:下巨虚;大肠:上巨虚;三焦:委阳;膀胱:委中;胃:足三里;胆:阳陵泉。

三、八会穴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分别所会聚之处的八个腧穴。

八会穴首载于《难经》,它与其所属的八种脏器组织的生理功能有着密切关系,并与经穴中的某些特定穴有重复。

如章门为脏之会穴,因五脏皆禀于脾,为脾之募穴;中脘为腑之会穴,因六腑皆禀于胃,为胃之募穴,膻中为气之会穴,因其为宗气之所聚,为心包之募穴等。

在临床方面凡与此八者有关的病证,均可选用八会穴治疗。

如脏病取章门,腑病取中脘,各种出血病证取血会膈俞。

另外,八会穴还能治疗某些热病。

八会穴: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又名悬钟)。

四、八脉交会穴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经气相通的八个腧穴。

均分布在肘膝以下。

因这八个穴是金元时代窦汉卿常用的有效穴位,故又称窦氏八穴。

结合天干、地支、九宫、八卦等应用,称为飞腾八法和灵龟八法,是一种按时取穴治疗疾病的方法。

由于奇经与正经的经气通过八穴相会通,所以此八穴既能治奇经病,又能治正经病。

如公孙通冲脉(冲脉为十二经之海、血海,通治血病,治疗妇科病效著),故公孙既能治足太阴脾经的病,又能治冲脉的病。

在临床上常采取上下相应的配穴法。

如公孙配内关治心、胸和胃部疾患;后溪配申脉治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部疾患;临泣配外关治目外眦、耳后、颊、颈、肩、缺盆、胸膈部疾患;列缺配照海治咽喉、胸膈部疾患。

腧穴基础知识

腧穴基础知识

腧穴基础知识一、腧穴定义与分类腧穴,通常简称为“穴”,是人体经络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是身体内部的点,能够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并对疾病产生疗效。

根据位置、功能和特点,腧穴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二、腧穴定位方法定位腧穴是针灸治疗的基础。

常用的定位方法有骨度分寸法、手指同身寸法和简便取穴法等。

对于初学者,准确掌握这些定位方法至关重要。

三、特定穴分类与特点特定穴是指具有特殊功能和治疗的腧穴。

它们主要包括五输穴、原穴、络穴、背俞穴、募穴、八脉交会穴和八会穴等。

每种特定穴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主治范围。

四、腧穴主治规律腧穴的主治规律主要体现在“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和“特殊作用”上。

掌握这些规律,有助于更准确地选择腧穴进行针灸治疗。

五、腧穴配伍方法在针灸治疗中,为了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常常需要将多个腧穴进行配伍。

配伍的方法有多种,如“俞募配伍”、“原络配伍”等。

合理的配伍可以增强疗效,提高治疗质量。

六、腧穴刺灸技术刺灸技术是针灸治疗的核心,包括针刺和艾灸两种方法。

正确掌握刺灸技术,对于确保治疗效果和避免不良反应至关重要。

七、腧穴治疗原则在选择腧穴进行治疗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例如,“清热温寒”、“补虚泻实”等。

遵守这些原则有助于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效果。

八、腧穴不良反应与处理虽然针灸治疗相对安全,但仍有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

了解这些不良反应的表现和应对措施,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治疗过程中的问题。

九、腧穴发展与现代应用随着医学的发展,腧穴的应用也在不断扩大和深化。

现代医学的许多领域都在尝试将腧穴的原理和技术应用到实际治疗中,这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和可能性。

同时,深入研究和发展腧穴的理论和实践,将有助于提高疾病的防治效果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重点腧穴常用配伍法分经总结

重点腧穴常用配伍法分经总结

重点腧穴常用配伍法分经总结手太阴肺经LU主治概要:1.呼吸系统的病症: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咳血,伤风,胸部胀满,咽喉肿痛。

2.本经脉循行所经过部位的病症:缺盆部及手臂内侧前缘痛,肩背寒冷、疼痛。

手太阴肺经穴位歌:常用腧穴:1、中府(在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下1寸,平第一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肺募穴)刺灸法:向外斜刺0.5-0.8寸,不可向内侧深刺,防止伤及肺脏。

可灸。

2、尺泽(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合穴)“吐血定喘补尺泽”3、孔最(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

郄穴)孔最配血会膈俞治疗肺咯血效果尤佳,为“郄会配穴”法。

4、列缺(络穴,通任脉)“头项寻列缺”5、太渊(输穴、原穴,脉之会)6、鱼际(在手拇指本节(第一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荥穴)“荥主身热”,“凡唾血,泻鱼际,补尺泽”。

手厥阴心包经PC主治概要:⏹胸部的病症;⏹心血管系统的病症;⏹胃的病症;⏹精神神经系统的病症;⏹本经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常用穴位:1、天池(在胸部,当第四肋间隙,乳头外1寸,前正中线旁开5寸。

)2、曲泽(在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

合穴)心痛、心悸、咳嗽,泄泻。

“合主逆气而泄”3、间使(在前臂掌侧面,当大陵与曲泽的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

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经穴)功效——宽胸解郁,宁心降逆。

①间使透支沟,配大椎治疗疟疾。

②支沟透间使,配丘墟、太冲(胆、肝经原穴)治疗胁痛。

③支沟透间使治疗落枕。

4、内关(当大陵与曲泽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

络穴,通阴维脉)功效——宁心安神,宽胸理气,和胃降逆止呕。

5、劳宫(在手掌心,当第二、三掌骨之间偏于第三掌骨,握拳屈肘时中指尖处。

荥穴)功效——清泻(心胃)火热,开窍醒神,消肿止痒。

⏹心、胸、神志病;⏹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手少阴经穴位歌:手少阴心经起极泉;青灵少海灵道全;通里阴郄神门下;少府少冲小指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80・ Shanghai J Acu-mox, Apr 2012, V ol 31, No 4文章编号:1005-0957(2012)04-0280-03 ・综 述・ 腧穴配伍源流及规律刘婧1,王凡1,杜小正1,东贵荣2(1.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201203;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上海 200437)【摘要】 分析总结古代针灸典籍中针灸处方配伍的演化发展及其规律,在此基础上将选穴配伍的关键归纳为辨证、循经和远近三条指导原则,提出建立在经脉脏腑辨证基础上的病变局部取穴配合循经远取特定穴的循经远近配穴规律以指导临证应用。

【关键词】 腧穴学;配穴法;发展;规律【中图分类号】 R224.2 【文献标志码】 ADOI:10.3969/j.issn.1005-0957.2012.04.280腧穴处方配伍是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指导,针对具体病情,结合脏腑经络腧穴功能特性的基础上进行选穴配伍,对临床疗效有着直接影响。

本文通过整理分析古代针灸典籍中针灸选穴配伍的演化发展、变化规律,以期更好地传承各时期医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并为临证取穴提供指导。

1 腧穴配伍溯源1.1 追本求源,始于《内经》纵观现存的中医典籍,春秋战国至东汉时期是针灸处方配穴及其理论形成的萌芽时期[1-6]。

《黄帝内经》载有针灸处方240余个[7],远超方药(13方)以及其他治疗手段,此时针灸处方配穴虽以单穴为重,但腧穴配伍已始得雏形,配穴多以经络辨证为纲,以循经取穴为主,局部与远端选穴为原则,被后世广泛应用的本经配穴法、表里经配穴法、左右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局远部配穴法在《内经》中已有显现。

1.1.1 配穴初现如《灵枢・五邪》“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取之涌泉、昆仑”则为表里经配穴法;局部选穴与循经远取五腧穴的局远相配伍也有体现,如《灵枢・四时气》“腹中肠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刺肓之原、巨虚上廉、三里”,即局部选“气海穴”配以远取“足三里”、“上巨虚”;“气在于头者,取之天柱、大杼,不知,取足太阳荥输”也是此意(《灵枢・五乱》),以局部“天柱”、“大杼”配合膀胱经荥输穴。

1.1.2 辨证选穴《内经》中另一标志即辨证循经选穴,体现在虽为同一种病,依辨证不同有数个及数十个不同穴方,如腰痛证:“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刺其郄中太阳正经出血……”;“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刺少阳成骨之端出血”,针对不同经脉所致腰痛,在局部取穴的基础上再循经远取进行治疗。

此时已经形成了“局部取穴”结合“远道”的“辨证取穴”。

1.1.3 用穴精少,明析五腧《内经》中配伍多为二至四穴,这种用穴精少的思想对后世有很大影响,今人承淡安先生[8]也有总以重点取穴,不必多用为宜之说。

同时《内经》明确了五腧穴、络穴、郄穴、俞募穴等特定穴的名称和位置意义,对井荥输原经合各穴的功能特点及主治功效亦有总结,为后世配穴发展奠定了基础。

《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荥俞治外经,合治内腑。

”《素问・咳论》:“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

”1.2 《难经》推子母,配穴添三焦《难经》在《内经》配穴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以“母能令子实”、“子能令母虚”的五行生克理论为依据,将五腧穴的主治特性与脏腑五行属性相配,演化而成子母配穴法[9-11]。

临证运用时既可根据本经井、荥、输、经、合的五行关系进行补泻,又可根据经脉所属脏腑的五行关系补泻,是对《内经》五腧穴应用的继承和发展。

《难经》还首次提出三焦配穴,《难经》十一难载:“上焦……其治在膻中;中焦……其治在脐旁;下焦……其治在脐下一寸……三焦,其府在气街。

”本法主要用于治疗脏腑疾病,膻中主治上焦心肺疾病;天枢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计划项目(06DZ19733);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研基金项目(2006L028A);“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 BAI12B02)作者简介:刘婧(1982 - ),女,2009级博士生,E-mail:liujing0113@ 通信作者:东贵荣(1950 - ),男,教授,研究方向为经穴-脑髓-脏腑相关与针刺效应,E-mail:dongguirong@上海针灸杂志2012年4月第31卷第4期 ・281・穴是中焦气机升降枢纽,主治中焦脾胃肝胆疾病并妇科疾病等;阴交穴主治下焦妇科、泌尿系统疾病;气冲穴既是胃之气街,又是奇经八脉之冲脉起始部,调理三焦。

三焦配穴法即是在脏腑辨证基础上辨明三焦何部病证,以此选择相应的主穴如中焦病证治以主穴天枢辅以相应的配穴,是对脏腑疾患局部取穴的提练和总结。

1.3 针灸先诊脉,俞募合五腧《脉经》[12,13]提倡“五腧穴”与“俞募穴”的配伍应用。

如《脉经・卷六》记载:“肝病,其色青,手足拘急……春当刺大敦,夏刺行间,冬刺曲泉,皆补之。

季夏刺太冲,秋刺中都,皆泻之。

又当灸期门百壮,背第九椎五十壮。

”此法为刺五腧穴而灸背俞穴,其为脏腑俞募配合五腧穴应用奠定了基础。

此外,王叔和强调治病必先诊脉才能明阴阳、辨表里、识脏腑而后定腧穴。

1.4 《甲乙》明堂中流柱《针灸甲乙经》[14]由晋代皇甫谧整理《素问》、《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书而成,是集经络腧穴理论、脉诊、针道、病因病机及针灸治法于一体的针灸学专著[15,16]。

其中所载针方大多是建立在辨别病症所属脏腑和经脉的基础上的取穴配伍,同时其配穴亦不局限于选择本经穴位,扩大到表里经、同名经穴位,但总原则都是与病变脏腑或经脉相关,如卷十二第六“齿痛,颧髎及二间主之”,即取局部穴位手太阳小肠经颧髎穴合以远取手阳明大肠经荥穴二间相配的远近配穴法。

配穴形式多为五输穴与五俞穴相配,及俞、募穴与五腧穴相配,如卷八第三“脾胀者,脾俞主之,亦取太白……五脏六腑之胀,皆取三里”。

脾胀多由脾虚夹湿,气机阻滞引起脾胃功能障碍,病变在脾胃,关键在于健运脾胃、通调气机,配穴即以脏病取俞之意,以膀胱经脾俞穴主治脾之病;太白既是足太阴之脉的输土穴,又是原穴,起健气益气、理气化湿之功;配伍表里经足阳明胃经合穴足三里疏理胃肠气机,共治脾区胀满。

《针灸甲乙经》在《内经》、《难经》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各类配穴方法,遵古而又不泥古。

1.5 标幽明理,至道渊深金・窦汉卿著《标幽赋》,从中可以看出窦氏善用五腧穴,其“体重节痛而俞居,心下痞满而井主”即为对《内经》、《难经》五腧穴应用的继承,临证用穴多“求门海俞募之微”、“求原别交会之道”;“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则阐明了循经远取的作用,临证应用如“头风头痛,刺申脉与金门;眼痒眼疼,泻光明与地五”;注重标本根结理论,四肢为本,头面躯干为标,根穴分布在四肢远端,结穴位于头胸腹部,“更穷四根三结”体现窦氏对局部与远道配穴的重视。

其著《针经指南》中亦强调此观念:“先刺主证之穴,随病左右上下所在取之。

仍循扪导引,按法祛除,如病未已,必求合穴”。

1.6 明清医聚英,针道显大成明清时期针灸配穴方法极大发展,医家辈出,配穴方法丰富,包括继承古人的局远配穴法、前后配穴法、表里经配穴法等,及进一步发展完善的十二原穴夫妇相合配穴法、担截配穴法、八脉交会穴配穴法、十二井穴交经配穴法、竹刻原络配穴法等[17],配穴理论体系已趋于成熟。

《百症赋》记录了近百种病证的选穴治疗,配穴方法有数十种,其“先穷其病源,后攻其穴道”明确体现了辨证施治的主导原则[18,19],如“囟会连于玉枕,头风疗以金针;悬颅颔厌之中,偏头痛止;强间丰隆之际,头痛难禁”,针对头痛的不同部位、病因,辨证选取不同经穴。

杨继洲著《针灸大成》涵盖了各科病证,针灸方约1000余个,针方取穴精简扼要[20,21],认为“不得其要,虽取穴之多,亦无以济人;苟得其要,则虽会通之简,亦足以成功”;重视参脉论证、审证求因,临证“先审病者是何病?属何经?用何穴?审于我意”,再“求穴在乎按经”,循经论治,“能识本经之病,又要认交经正经之理,则针之功必速矣”,即体现了杨氏临证辨证循经选穴配伍的总体思想。

2 经脉脏腑辨证指导下的循经远近配穴规律处方配穴是影响针灸疗效的决定性因素,犹如对症下药,药不对症无以起疴,穴不对病无以疗疾,徒增痛楚。

当今针灸配穴方法繁多,犹令初学者无所适从。

纵观历代腧穴配伍演变,经历了一个由单穴处方到配穴处方的发展过程,东汉、魏晋时期是针灸配穴处方发展的基础阶段,多以经代穴、选穴精少;金元时期为其创新发展、承前启后的转折点,配穴方法流派纷呈;明清时期处方配穴渐趋成熟[22]。

细查腧穴配伍发展,不难发现无论其如何变化,其选穴配方关键不越三条,即辨证、循经和远近,基于此我们总结为在经脉脏腑辨证基础上的病变局部取穴配合循经远取特定穴的循经远近配穴规律以指导临证选穴配伍,再根据病情需要、结合腧穴主治特性,辅以随症选穴配合,灵活多变。

疾病的发生发展,临床证候表现虽错综复杂,但究其原因则不外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故临证选穴必先“望闻问切”诊察病情,继而辨证,将临床上不同证候表现分析归纳以明阴阳、知病所,即明确疾病在脏在腑,在表在里,在皮肤筋脉,在气在血,在经在络;识病情,即了解疾病的病因病机以及标本缓急。

再依据病位将临床疾患分为头面躯干四肢部病证和脏腑病证。

头面躯干四肢部以肌肉关节病证多,病位表浅,多为气血瘀滞于皮肉筋脉而致。

首先根据经脉辨证选取・282・ Shanghai J Acu-mox, Apr 2012, V ol 31, No 4病变所在经脉局部及邻近部的所属经穴为主治疗。

继而依据“经脉所在,主治所及”,配合循经远取,以气血阴阳为纲,辨证选取本经、表里经、子母经同侧或对侧四肢部五腧穴,或络穴、郄穴,既可针对病机加强治疗又可辅助治疗兼证。

脏腑病证则选取相关脏腑的俞募穴为局部选穴;再配合选取其病变脏腑所属经脉、表里经或子母经五腧穴,五脏病多取原穴以固本求原;六腑病多选下合穴调理脏腑,疏通气机;而脏腑兼证、表里经同病时,当取络穴或原络配穴;伴有血证或痛证时宜选取相应郄穴辅助治疗。

在此总的基础上针对病因病机或相关兼证辅以随证经验配穴,进一步巩固疗效。

对某些急症或是病位不能确定、症状弥散的病症,临床仍以辨证为基础,明确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针对病机随证选穴,如高热,随证选取大椎、曲池;昏迷随证选取水沟、素髎,皆是此意。

循经远近配穴规律以经脉脏腑辨证为根本,通过辨病因、辨气血、辨脏腑、辨经络对疾病定位定性,诊察阴阳,明确经脉,确定治疗原则,在此基础上达到循经取穴有理有据;远近配合相得益彰;谨守病机,整体调节;主次相配,精而勿滥,实现用穴精少,效专力宏的目的,是对古人配穴方法的继承和提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