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诗经》现实主义精神文档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足,青筋突露的手臂,这些足以表明无情的岁月在肉体上留下的印 痕。自给自足,与世无争,安贫乐道,田园牧歌,全都是一些局外 人的想象。生命的基本欲求如此严峻地摆在面前,迫使人必须放弃 一切幻想,凭着自己的力量去同命运竞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样的现实,怎么会不使人非常实际起 来?况且,天灾人祸的忧患,像随时都可能出现的乌云,笼罩在农 民们的心头。一旦遇上,情形就更遭。 《伐檀》则是展现奴隶农民对上层不劳而获者的责问和批判, 其实即使是社会革命,推翻了旧的不劳而获者,同样会产生新的不 劳而获者。中国历史上的农民革命,最初都是打着“平均”的旗 号,到了最后,革命者首先变成了不劳而获者。这样的社会革命, 仅仅是一种利益关系的转移。那些凭借自己的劳动既为自己的生 存,也在供养上层社会的奴隶农民大多数并无受压迫、被剥削的意 识,只关心自己的吃饱穿暖,安居乐业,只感叹身上的赋税徭役太 沉重。但在客观上,下层劳动者用自己的血汗为社会创造了财富, 而自己应当得到的回报却少得可怜。 对于爱情的歌颂和追求《桃夭》也展现了当时少女的魅力,这 首简单朴实的民歌,唱出了女子出嫁时对婚姻生活的希望和憧憬, 用桃树的枝叶茂盛、果实累累来比喻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满。歌中没 有浓墨重彩,没有夸张铺垫,平平淡淡。正符合了天地间一个基本 的道理:简单的就是好的。 正如女子化妆,粉黛轻施的淡妆总有 无穷的神韵,没有的地方总觉得有,有的地方总觉得没有。浓妆艳 抹,厚粉浓膏,不仅艳俗,而且让人疑心厚重的脂粉底下有多少真 实的货色,或许卸下妆来是半老徐娘或满脸雀斑。简单是质朴,是 真实,是实在,是亲切,是在心间不能忘却的情思。刻意修饰是媚 俗,是虚伪,是浮泛,是浅薄,是令人生厌,是古人常说的恶俗。 《葛覃》则展现了织布少女的情愫。正如动物的雌雄有分工一样, 男人和女人在生活中的角色也有分工。男子汉种田耕地打猎经商骑 马打枪,吃苦耐劳粗犷骠悍是男子汉的本色。女子采桑织布浆洗做 饭哺育子女,灵巧细心温柔贤慧周到体贴是女人的本色。纺纱织 布,缝衣浆洗既是女子的职责,无可非议,也就怀着快乐的心情歌 唱它。父母是亲人中最可尊敬和想念的,因此思念父母、盼望回家 的急切心情更在情理之中,同样也值得歌唱。朴实的生活,繁忙的 劳作,眷念的亲情,全都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倘若在现在,这 样的诗恐怕绝不会被看作艺术品,唱这歌的人恐怕绝不会被称为诗 人,朴实自然的生活恐怕会让习惯了电灯电视的都市人鄙弃பைடு நூலகம்然 而,虽然时代在不断变迁,但男、女角色的差别和分工,却不应当 由此被抹杀。古人说,天不变道亦不变。现代的女子不一定非要纺
纱织布、缝衣浆洗,但如果非得抛弃灵巧细心温柔贤惠周到体贴, 变得象男子汉一样粗犷骠悍,那这世界也将变得十分可怕。 所以这些诗歌不仅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生活,而且以惊人的艺 术概括力,把握和揭示出当时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本质矛盾。它们通 过对现实生活的具体描述,真实而又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 貌,表达了广大人民的理想和愿望。《诗经》的大多篇章都体现着 直接反映和干预现实生活的创作精神,自然、真实的艺术风格中体 现着深刻的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诗经》以真实的生活感受和朴 素自然的艺术手段生动地再现了那一时代广阔的现实生活画面。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有诗305首,在先秦叫做 《诗》,从汉代起,儒家把其当做经典,称《诗经》。《诗经》中 的诗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指个地方的民歌,其中包括十五个地 方民歌,即十五国风,雅为宫廷雅乐,因宴会的大小又分大雅小 雅,颂是祭祀曲目,用于宫廷宗庙的祭祀。《诗经》从各个方面主 要描写了我国西周数百年的社会现实生活,真实、深刻、广泛而多 彩,尤其是其中的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直接坦 率,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劳动和生活、喜爱和憎恨、痛苦和希 望。这些诗歌,不仅主题和题材广泛多样、真实深刻,同时还以惊 人的艺术概括力,把握和揭示出当时社会生活中一些本质矛盾。它 们通过对当时生产、劳动、徭役、爱情、婚姻、家庭、等的描述, 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表达了民众的理想和愿望。 《诗经》里的绝大多数诗篇,是当时奴隶制社会的生活写照。 作者们对于社会生活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并能通过完美的艺术 形象加以表现,抒发了他们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感受。 譬如《七月》以史诗般的气势记述农家的劳作、艰辛,以时间 为线索将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出来,在古代诗歌中恐怕无出 《七月》之 右者。诗中的农民一年辛苦到头,看似在为自己忙碌 着,实际上多数在为他人谋幸福:打了猎要献给王公贵族;送到田 间地头饭食也要让官员来沾光;漂亮的衣服要送给达官贵人,自己 则连粗布短衣也没有;除了上缴赋税之外,还得服劳役,为官家筑 室造屋。 农民们的日子正是在这种忙碌、平凡、单调的劳作之中默默地 度过。其实,他们的愿望和要求再简单不过了:活下去,吃饱穿暖 就行。他们的子孙一代怀着同样的愿望和要求活着,劳作,繁衍生 息。他们既不会像不愁衣食住行的富家子弟那样觉得生活空虚,也 不会像文人雅士们对花赏月,高谈阔论,伤感流泪,更不会像哲人 们去思索什么生活的意义、存在的价值一类对他们来说不着边际的 问题。实在,单纯,质朴,就是他们的特点。活着就是一切,就是 最高的要求。对他们来说,生活最重要的意义就是活着。 因此, 食为天,成了他们的生活信条。春种秋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成了他们自觉的职业意识。 这样的生活体验,触及到了最底层、最真实的层面。它实际得 没有任何浪漫色彩,平淡得难以激起哪怕是小小的波澜,忙碌得几 乎没有喘息的时候,辛苦得几乎直不起腰。他们满是皱纹的古铜色 的脸,层层茧疤布满的粗糙的双手,佝偻着的腰,趾头裂开的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