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三维教学目标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为描述学生学习行为变化及其结果所提出的三个功能性基本要求,简称三维目标。
这是各种形态课程教学都必须把握的。
把三个维度的基本要求作为新课程教学的完整性结构目标,是新课改的一个创新性标志。
三维目标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学科课程中培养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规律。
三维目标是教师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和领导管理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多元互动教学程序的基本依据。
因此,树立新课程理念,必须认识理解三维目标,进行多元互动教学,必须掌握三维目标。
认识并掌握三维目标,表现在:要弄清每个维度的内涵、层次结构及其水平要求;要弄清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要弄清三维目标是怎样通过互动整合达成素质的。
1、三维目标的内涵、层次结构及水平要求(1)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是每个学科课程都要设定的预期教学指标,是通过一定时间的教学,学生学习行为变化要达成要实现的结果。
也就是说,学生学习一门课程,通过一定阶段过程,在知识方面要获取多少,在技能、能力上要提高到何种程度。
要达到何种规格,要取得何种结果,这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都具有的共性特征,所以,把知识与技能合在一起,又叫做结果性目标。
结果性目标概括了“知识与技能”的本质特征。
一般来说,结果性目标的结构可以由学懂、学会、会学三个台阶目标组成。
学懂,是第一个台阶目标。
其基本要求是对所学新知要能理解,新知中某些基础知识还要能够转化成为基本技能。
学懂是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代名词,学懂了,应该说就具有了基础性学习能力。
学会,是第二个台阶目标。
其基本要求是能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去解决学科或生活或实践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使知识形成一定结构,使技能合成为能力。
学会,应该包括以下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等等。
数学三维目标
数学三维目标三维目标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数学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而数学三维目标也必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这两个角度来把握。
一、知识与技能1。
掌握10以内的数量关系和顺序;小学生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性。
从他们对事物的表象认识逐步深入到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这需要一个过程。
因此,“ 10以内的加减法”一方面注重了数概念的建立和形成,另一方面注意数量关系的渗透,使学生初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体会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首先呈现的是两组“同样多”的实物,接着让学生通过摆一摆、说一说,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出10以内数的顺序。
在得出10以内的数量关系后,教材再结合数字卡片进行直观教学,不仅促进了知识的构建,而且使学生理解了数位顺序,为以后认数、计算打好了基础。
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位概念。
对10以内的加减法,可以先指导学生摆一摆、说一说,体验两组物体数量上的差异,明确几个数字之间的关系,进而让学生交流和小组讨论:每一堆里有几个梨?几个桃?每一堆有几个黄球?几个红球?你能按顺序给出每一堆里所有物体的个数吗?小组交流汇报后,再让学生独立完成书本第70页的“做一做”,抽卡片验证自己的发现。
此外,还可以让学生画一画或者折一折,巩固所学知识。
2。
掌握1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方法。
加法口算时,注意多位数加减混合运算与整十数加减的简便计算;减法口算时,强调连续退位。
另外,对于在口算中出现的0,应该提醒学生加以注意。
3。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学会独立地检查作业。
遇到问题,主动与同伴或老师交流。
课堂练习独立完成,有错及时纠正,作业本干净整洁。
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首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时,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摆一摆,在操作中经历数的产生过程,学习10以内的数。
教学三维目标是什么
教学三维目标是什么“三维”指课堂教学目标的三大板块。
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就是学生该节课应该掌握的知识,应该培养的能力。
技能是在解决问题时所需要的技巧、能力。
而知识与技能又是在情感、态度的动力支持下形成的产物。
学生的知识越丰富,对于获取知识与技能的欲望就越高,从而获取的知识与技能就越多。
知识包括学科知识、意会知识、信息知识,是人对客观事物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技能分为基本技能、智力技能、动作技能、自我认知技能,是掌握和运用某种专门技术的才能,它是由知识经过实践和训练转化而成的。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外显,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我们常说“这个人知识丰富,懂得多!”,“这个人本事大!”,都是“这个人”知识和技能外显的结果。
二、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是学生获得新知识的载体。
重视知识的获取经历,过程与结果同等重要。
有效的研究来自于学生对知识获取全过程的有效参入,而参入的程度又与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情感有着直接关系。
学生对研究的爱好、研究动机、自信心,意志等都将直接影响着知识的获取结果。
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智力开发,影响到学生获取知识的深度与宽度。
因此情感、态度、价值观又是落实进程与方法的前提。
过程和方法,实质就是智力和能力。
所谓过程,其本质是以学生认知为基础的知、情、意、行的培养和发展过程,是以智育为基础的德智体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使学生的兴趣、能力、性格、气质等个性品质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
所谓方法,是指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采用并学会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载体,是人与人交换的工具,是思维的外壳。
教室上没有生气,很大的程度都是教师的语言枯燥所引起的。
风趣幽默的语言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武器;抑扬顿挫的语调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利剑;快慢适度的语调能使学生听得轻松,学的快乐;饱含蜜意的语言会引起学生情绪的砰发。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它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学科课程中培养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规律。
在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所采取实施的“过程与方法”,对于“知识与技能”结果性目标的逐步整合与达成,起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与优化作用。
在当前普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情况下,教育工作者尤为看重知识与技能,对于过程与方法尚有一定的认识与实践,而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极为忽视。
几乎所有的人都同意,作为课程目标,确确实实都应该关注这三个方面。
而且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对一个人的一生意义更加深远。
不是说知识、技能不重要,知识、技能仍然是新课程重要的目标,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更重要。
当然,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
越到一个人的素质的核心部分,是越难量化的。
知识的、技能的东西是外显的,是比较容易量化的,越到能力,越到情感、态度、价值观,越难以测量。
正因为如此,它和人们的现实利益,或者现实需要出现了一定的剪刀差。
现实中,种种选拔机制、用人机制,尤其是东方文化方面,崇尚书本,崇尚学历,在这种情况下,评价一个人能力的高低,自然就变成了简单地用知识和技能这种外显指标去测量,去评价。
尽管现在的教材都已经把知识的数量和难度降了下来,教师仍然感觉课时不够用,要想在后两者上有所发挥,就有牺牲知识和技能的危险。
为了给学生一个探索的过程,以前一句话就能教会的知识和技能,现在必须给学生让出三五分钟来,同样,为了发展学生的价值观,教师可能也要单独花一些时间来讲,或让学生来答,这样一来,课堂就极容易完不成知识和技能的目标。
新课标三维教学目标是指
1.新课标三维教学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2.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3. 3.为什么要课程改革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4.所谓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掌握基本的学习工具,即阅读、书写、口头表达、计算和问题解决;二是要具备基本的知识、技能,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
5.一.学生观学生是教育工作的最主要的对象,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学生,这是教育工作者面对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学生观的核心内涵是。
第一,作为生活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人,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学生具有“被决定”的一面。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阐述,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第二,作为具有主动性生命形式的人,学生与无生命的物和有生命的植物、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
正是这种主动性,使人能够不断地“更新”,不断地超越自我。
因此,在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充分考虑如何保护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第三,学生具有“未完成性”。
从积极的意义上理解,这种未完成性是指:在我们的学生身上,具有丰富的潜能,存在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蕴藏着对于复兴中华民族大业至关重要的人力资源。
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使命。
6.二、发展观.自古以来,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教育追求的理想,然而,应试教育的模式严重地限制了“发展”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全面发展的观点,才能实现“发展”这个概念的真正内涵,即发展乃是质而不是量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这个概念的真正内涵,即教育乃是养成学生的健全的个性或人格。
7.三、知识观.这次课程改革要求在师生关系、教与学的方法等方面都要有重大变革,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
新课标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新课标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培养目标,“三维目标”是我们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体现,它使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有了重要的载体和坚实的操作性基础。
新课程标准指出:三维目标的核心是人的发展,我们实施三维目标必须强调它的统一性,即: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
学生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都需要运用一定的方法,运用一定的方法解决问题都需要经历一个过程。
同样道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总会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和态度。
所以,我们说三维目标应该是一个目标的三个方面,而不是相互孤立的三个目标。
从数学学科的角度讲,实现三维目标是既要促进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掌握,促进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要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为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科学合理地实施三维目标是至关重要的。
当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要特别强调以下两点:第一,教师要有“育人“的意识,要充分挖掘所教学科内在所特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同时要注重自身的示范作用,正如俄国教育家加里宁所说:“要知道,教育者影响受教育者的不仅是所教的某些知识,而且还有他的行动、生活方式以及对日常现实的态度。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也强调指出:“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指导者和道德的引路人。
”教师要特别注重价值观导向,把教学生学会做人作为自己的头等使命!第二,教师要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规律和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主观性、体验性、内隐性等特点,它和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两个维度不一样,一般难以明确地显性表述出来,更不可能一节课一节课具体地罗列出来,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既要有机地结合课程教材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又要把握课堂教学活动的情境和氛围。
如何把握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制定课堂教学目标
如何把握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新课标指出:“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课程改革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堂教学目标,是现代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
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改善、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的关键。
那么我们在教学时该如何把握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制定课堂教学目标呢?结合我校开展的数学三维目标的教研课题和自己对设定三维目标说说自己的想法。
一、设定三维目标,要先认识三维目标新课标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数学数养的提高。
”教学中,我们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
“知识与技能”既是教学目标,又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课堂教学的归宿点。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是通过这一环节来体现的。
它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价值观念变化的重要载体,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是通过知识与能力来体现的。
“过程与方法”既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环节,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所倡导的是对学与教的过程的体验、方法的选择,是在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延伸。
它是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媒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是课堂教学的动力,是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催化剂,是数学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把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汇在一起,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所倡导的是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
二、设定三维目标,要先熟透教材,熟透学生一节成功的课靠一个优秀的执教者和其课堂高超的驾驭能力都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有一个目标,然后朝着这个目标去实施,去展开教学。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它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学科课程中培养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规律。
在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所采取实施的“过程与方法”,对于“知识与技能”结果性目标的逐步整合与达成,起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与优化作用。
在当前普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情况下,教育工作者尤为看重知识与技能,对于过程与方法尚有一定的认识与实践,而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极为忽视。
几乎所有的人都同意,作为课程目标,确确实实都应该关注这三个方面。
而且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对一个人的一生意义更加深远。
不是说知识、技能不重要,知识、技能仍然是新课程重要的目标,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更重要。
当然,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
越到一个人的素质的核心部分,是越难量化的。
知识的、技能的东西是外显的,是比较容易量化的,越到能力,越到情感、态度、价值观,越难以测量。
正因为如此,它和人们的现实利益,或者现实需要出现了一定的剪刀差。
现实中,种种选拔机制、用人机制,尤其是东方文化方面,崇尚书本,崇尚学历,在这种情况下,评价一个人能力的高低,自然就变成了简单地用知识和技能这种外显指标去测量,去评价。
尽管现在的教材都已经把知识的数量和难度降了下来,教师仍然感觉课时不够用,要想在后两者上有所发挥,就有牺牲知识和技能的危险。
为了给学生一个探索的过程,以前一句话就能教会的知识和技能,现在必须给学生让出三五分钟来,同样,为了发展学生的价值观,教师可能也要单独花一些时间来讲,或让学生来答,这样一来,课堂就极容易完不成知识和技能的目标。
面对如此现实的问题,教师的担忧是合理的。
毕竟,知识和技能是硬性的,可以量化的,而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多的是隐性的。
新课程理论
新课程理论教师招聘考试试题新课程基本理论教师招聘考试试题新课程基本理论1.如何理解并落实新课标中的三维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者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融合于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2.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落实课程的三维目标?①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新教材特点,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三维目标”的落实。
②“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个有机整体,不是三项并列目标,不能将其硬性割裂分开。
③三维目标的落实是一个灵活创新求真的过程,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有序地落实。
④受传统的习惯影响,教师尤其要强化“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层面上的目标意识。
3.新课程结构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特征是什么?《纲要》明确要求课程设置必须“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既是本次课程结构调整的三条基本原则,又是新课程结构区别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
4.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标是什么?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指向主要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情感体验、意识态度、意志品质的培养,是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系统的基础知识传授不再作为追求的唯一或主要目标。
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①获得亲身参与科学探索的积极体验;②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学会合作与分享;④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⑤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⑥激活知识储存,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5.新课程强调的教学观是什么?新课程强调的教学理念主要有:①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交流,是沟通,是对话;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是师生与教材的对话。
②教学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与方法。
③教学应是认知与情意的统一,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有机贯串于教学全过程。
④教学中。
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什么是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什么是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它集中表达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集中表达了素质教育在学科课程中培养的基本途径,集中表达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规律。
在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所采取实施的〝过程与方法〞,对于〝知识与技能〞结果性目标的逐步整合与达成,起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与优化作用。
在当前普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情况下,教育工作者尤为看重知识与技能,对于过程与方法尚有一定的认识与实践,而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极为忽视。
几乎所有的人都同意,作为课程目标,确确实实都应该关注这三个方面。
而且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对一个人的一生意义更加深远。
不是说知识、技能不重要,知识、技能仍然是新课程重要的目标,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更重要。
当然,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
越到一个人的素质的核心部分,是越难量化的。
知识的、技能的东西是外显的,是比较容易量化的,越到能力,越到情感、态度、价值观,越难以测量。
正因为如此,它和人们的现实利益,或者现实需要出现了一定的剪刀差。
现实中,种种选拔机制、用人机制,尤其是东方文化方面,崇尚书本,崇尚学历,在这种情况下,评价一个人能力的高低,自然就变成了简单地用知识和技能这种外显指标去测量,去评价。
尽管现在的教材都已经把知识的数量和难度降了下来,教师仍然感觉课时不够用,要想在后两者上有所发挥,就有牺牲知识和技能的危险。
为了给学生一个探索的过程,以前一句话就能教会的知识和技能,现在必须给学生让出三五分钟来,同样,为了发展学生的价值观,教师可能也要单独花一些时间来讲,或让学生来答,这样一来,课堂就极容易完不成知识和技能的目标。
面对如此现实的问题,教师的担忧是合理的。
毕竟,知识和技能是硬性的,可以量化的,而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多的是隐性的。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对学生进行三维目标教育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对学生进行“三维目标”教育,让学生亲自经历科学探究过程,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科学方法教育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应贯穿于物理教学的始终,渗透于每一节的教学中。
现根据开学以来的实际教学,就初二物理教学中进行哪些科学方法教育做如下总结。
采用转换法。
比如:敲击桌面时,可在桌面上谓的“差生”,已经对英语不感兴趣了。
讲快了,消化不了。
看着那些天真的孩子,能让他们掉队吗?能让他们因为一时的无知而终身遗憾吗?这些问题的存在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怎么办?放些泡沫塑料,再敲击,会观察到泡沫在跳动,从而证明桌面在振动,效果十分明显。
2、衬托法。
在探究“光的传播传播路径,都是不易直接观察到的。
这时可启发学生往空气中(装在容器内的)充些烟雾,往水中滴些牛奶或放少量茶叶,使水着上一定颜色。
这样就很容易清楚地观察到光的传播路径。
3、模型法。
学习了光沿直线传播后,知道了光的传播路径。
但光通常是摸不到看不见的,怎样形象地表示出光呢?我们可以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 来表示光,即光线。
4、除此以外,物理探究中还要用到“控制变量法”“类比法”“等效法”等。
这将在今后的物理教学逐步实施。
■ 吴春冬怎样才能让尖子生突出,让差 生提高呢?通过实践,我决定:优生和优生一组,中等生和中等生一组,差生和差生一组。
每组五个人。
比赛的规则如下:(4)记单词的数量。
以上几条的总分,只要你在本组第一就颁发奖状。
这样,每个人都有成功感,每个学生都有奋斗的目标。
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对自己都有了信心。
★ 崔玉娟“光和物体的颜色”的实验,难度虽然不大,但实验条件较高,要求在暗室中进行,没有其它光的干扰,实验现象才能明显,易于学生理解光和物体颜色的关系。
由于我们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在教学中,我将对“颜色发生变化”的观察,改为“物体明暗程度”的观察。
在降低实验条件的情况下,完成教学目的。
器材:白纸、透明玻璃板、红、蓝、玻璃纸各一张,红、蓝色纸各一张、平面镜。
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分类
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分类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提出了要求,构成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指向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在品德、才智、审美等方面的成长,是国家新课程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之一。
•知识与技能: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
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突出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发展的过程。
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
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
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仅专注于人的理性发展,更致力于教育的终极目的即人格完善。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
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体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了学生各种素质在学科课程培养中的有机联系,体现了时代对基础性学习能力、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性学习能力培养的整体要求。
新课程标准中课堂教学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
新课程标准中课堂教学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目标的统一。
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师无法用语言进行传授的,而知识与技能则必须通过教师的语言传授或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体验来获取。
因此情感、态度、价值观只能通过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景和氛围,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和领悟,通过较长时间的积累过程,从而获得良好的情感品质、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学习,促进人的发展,而消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影响学生的学习,阻碍人的发展。
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成和人格养成,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真正实现人的发展。
(1) 您认为“告诉学生”和“引导学生”之间的差别是什么?您在进行定义教学时,是如何协调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间关系的?答:“告诉学生”是指:按照“概念-法则(定理)-应用”的程序设置。
实际这上构成了“预备知识-基本定理-基本理论的应用”的单元教学结构形式。
这样的教学枯燥乏味,教师在台上不停的讲,学生在台下拼命的记,下课以后离开笔记本,什么都不记得。
(2)您是怎么样检查学生理解概念所达到的程度?答:一是看学生是否能够自己举出一定数量的有关这一概念的正例和反例;能够在几个相近概念之间比较彼此的异同,并且认识到在这些差异上不同的概念所对应的不同解释;是否能够将概念从文字的表述转换成符号的、图像的、口头的描述或表示。
(3)“(0)的倒数是什么”,您认为学生的回答可能出现哪几种情况?您从学生的反应中,了解到了什么?您认为回答(0)的倒数是(0)的同学有哪些困惑?您会如何处理并做出恰当的引导呢?答:“0”的倒数是什么”,我认为学生的回答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逐个的举数字来回答,另一种是回答正数的倒数是正数,负数的倒数是负数。
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
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不是三种目标,而是同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
为了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教师有必要在备课中精心钻研,力求保证三维目标的统一和整合。
要正确定位三维教学目标,我们认为,需要从以下三方面着眼:一、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定位三维目标通常情况下,每一框题都有对应的、落实的具体内容标准条目。
新的课程标准的操作性较强。
其中“内容目标”既反映特定知识的要求(知识目标),注重思想政治观点的把握,更强调明确的价值指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明确、判断、比较、评述等行为动词,在规定学生学习行为表现的同时,包涵了能力上的要求。
二、以所学知识为基础定位三维目标所学知识包括学生已有认知经验和将要学习的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的确立只有做到二者有效兼顾,才能促使学习者以积极的态度为动力,认真学习,积极进行知识建构,积极反思,学生才能得到提升。
三、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定位三维目标每节课的三维目标都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任何学科的教学也都将人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知识和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是基础。
“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是保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是最高目标,也才会促进学生学生全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只有当知识在变为个人信念,变为人的精神财富,从而影响到他生活的思想方向和劳动、社会积极性及兴趣时,知识的获取过程和知识的深化过程才能成为智育的要素。
世界观的形成乃是智育的核心。
”例如:“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这个框题。
本框题落实的课程标准是1.4 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体会“团结就是力量”,能够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
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集体生活中“团结就是力量”,感受集体的温暖与力量,珍视集体的团结。
能力:能够辩证地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知识: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理解个人离不开集体、集体离不开个人;懂得“团结就是力量”。
浅析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浅析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新课程标准引入了三维目标这个概念,三维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
三维目标的引入是科学的,目前重要的是如何把这个目标细化,使得我们能够把握,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贯彻执行。
笔者想通过此短文和众多信息技术教师一起商榷三维目标如何具体落实在信息技术课堂中。
在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中怎样体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维度比较容易用文字表述出来,但“过程与方法”不好表述。
有些老师建议三维目标不单独描述,而应合为一体,体现在教学思路中。
也有些老师认为一堂课中无法完全体现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要理解三维目标,我们有必要先谈谈基于新课程的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区别。
传统的教育它是一种怎样的教育?它是以知识传授为核心、为本质的教育,它最关心的是这些知识你教了没教,这些知识学生是否掌握了。
新课程标准不一样,它将传统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教育逐渐过渡到人的成长,以人为本,以孩子未来的发展为目标的教育。
它不仅是知识内容的传授,更多的是关注孩子们的成长。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三维目标,三维目标是什么呢?就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我们的记忆里,以前写教学设计的目标就是指知识技能目标,现在多了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些目标实质是对于人的培养有关的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什么?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强调亲身经历。
那知识技能目标又是什么?说白了,知识在本质上是一种结果,知识可以是你思考的结果,也可以是你经验的结果。
基于知识目标的教育就是注重结果的教育。
举个浅显的例子来说明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你(教师)的记忆中,芝麻烧饼是很香甜的,你告诉你的学生“芝麻烧饼很香甜(知识目标)”,学生说不甜,为什么?他没有体验、经历(以他现有的生活条件,估计没有吃过),让他饿一天,给他吃(从让他饿,让他吃是过程性目标),他觉得芝麻烧饼真的很香甜了(结果,结果是知识目标,感觉到香甜是由过程引发的情感)。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三维教学目标摘要:新课程标准中课堂教学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目标的统一。
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通过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的方法对初中数学教学中落实三维教学目标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三维教学目标的内涵和在数学教学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必须性以及现状,探讨了在数学教学中有效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的做法和措施,旨在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提高,强化素质教育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数学教学素质教育三维教学目标全面发展1引言在新的课程改革中,三维教学目标是课程改革的最直接指向。
是指通过各种教学课使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得到有效的发展。
是相对于传统教学中单一强调知识技能教学提出的一种新的理论,是教学理论的一次革命性的延伸和拓展。
在过去的传统教学中,甚至于现在全国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的今天,很多教学课都严重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而不得不更多的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与方法层面涉及太少,甚至没有涉及。
在政府大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三维教学目标的完成和有效落实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因而,对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三维教学目标进行全面研究,一方面可以为新课改增加助力,供同行交流和分享,另一方面可以为相关领导部门制定决策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2新课程标准下三维教学目标的含义三维教学目标是我国新课程改革中提出来的新的理论,指的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
通俗的说是让学生在一种高度自愿的背景下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
就是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手段,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技能有积极的认识和理解,在教与学的过程对知识技能的运用产生积极的认识和体验,使其对知识技能的学习产生兴趣,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如何理解和落实三维的课程目标
如何理解和落实三维的课程目标王敏勤新课程提出了三维的课程目标,这就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的老师认为这三维的课程目标是个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多大用处,所以不必堂堂呈现,堂堂落实。
有的老师认为:一节教材、一篇课文如果多课时处理,只在第一课时有课程目标就行了,后边几课时就没有必要了。
也有的老师认为:三维的课程目标老师知道就行了,不必告诉学生。
总之,我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许多老师没有呈现或说明这堂课的课程目标是什么,更谈不上对三维目标的落实和检测。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到第五个年头的时候,如果我们对这些基本的问题还搞不清楚,就会影响课程改革的进展,更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维的课程目标需要堂堂落实吗?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清楚三维课程目标的含义和作用。
一、三维课程目标的含义和作用(一)为什么叫“课程目标”而不是“教学目标”多少年来我们习惯于叫“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而这次课程改革改为“课程目标”,这不是一个名称的变化,是有深刻内涵的。
过去“课程”和“教学”是分离的“二元独立模式”,课程一般是指学校教育(课内教育和课外教育)的内容,是学校教育的计划和进程。
教学是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
这次“课程改革”而不叫“教学改革”,是有意识的把课程和教学整合在一起,课程中也包含了教学。
首先,课堂教学要成为课程的开发过程。
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课程仅仅被理解为官方课程文件(即所谓制度课程),教学也主要被看作是落实“制度课程”的重要途径。
于是,课程与教学就成为彼此分离的两个领域。
课程是官方制定的,教材是专家编写的,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二者之间的关系变成了单向的线性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师生的生命力和主体性无从发挥,课堂失去了活力。
而现在要把教学作为课程开发的过程,教学不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成为课程知识的建构与开发过程,是师生共同创生课程的过程。
其次,课堂教学要成为课程的体验过程。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教育事业迈向了新的阶段。
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三个维度的目标。
这三维目标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分析一下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首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之一。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包括文化素养、思想道德素养、科学素养、身心素养等。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旨在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与传统课程标准的重要区别之一。
其次,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另一个重要目标。
学科能力是指学生在各学科学习中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语文能力、数学能力、外语能力、科学能力等。
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旨在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技能,能够在各个学科领域中做出创新性的贡献。
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科整合和跨学科学习的重要体现。
最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又一个重要目标。
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创新学习能力等。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旨在使学生具备自主探究、协作交流、创新实践的能力,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的重要体现。
总的来说,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基础,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是关键,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保障。
只有将这三个维度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认识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科能力和学习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是落实知识多,关注体验少。
一、高效课堂 (1)自主高效课堂的特点 一是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二是教学内容要体现生活化。
三是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高。 四是师生之间能够有效的互动。 五是有灵活的教学策略(方法)。 六是充分落实有效的教学环节。
七是满足教学对象的差异性的需要。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切实落实《新课程标准》三维教学目标
一、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构建课堂教学新模式
1、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研究教的多,关注学的少。
二是随意授课多,精心设计少。
三教师讲得多,学生自主少。 四是无效提问多,激发思维少。 五是关注形式多,实质落实少。 六是重复训练多,反馈校正少。
一、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构建课堂教学新模式
(2)构建自主高效课堂 诸城市龙源学校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doc
诸城市实验中学学案的编写与使用.doc
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化学基础知识在 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诸城市初中化学社会实践活动实施方案.doc 诸城市山东头初中2006年化学社会实践活动报 告.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