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血脑屏障
药学导论第4章-药物化学
5-羟色胺受体激动剂
脑内5-HT水平降低会引起偏头痛
HO
变换结构以提高对5-HT1受体选择性激
R
动活性
5-HT1激动剂舒马普坦(Sumatriptan)
具体可表现在以下:
通过结构修饰,使药物在特定部位发生作用 通过结构修饰使药物的稳定性增强 通过结构修饰,改善药物的溶解性能 通过结构修饰调整药物的脂水分配系数 通过药物的结构修饰,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和消除药物
的不良嗅味,还可达到发挥药物的配伍作用的目的
二、常见的有机药物化学结构修饰方法
二、药物理化性质对药效的影响
理化性质对结构非特异性药物的活性影响起主导地位,对结构特异性药物也因影响其到 达作用部位的能力而影响其活性。理化性质主要影响药物的转运和代谢。是决定药物作用 部位浓度药效主要因素之一。理化性质:溶解度、分配系数、解离度、分子极性、表面化 学等。其中主要的有:1)溶解度、脂/水分配系数;2)解离度。
五、药物的立体结构对药效的影响
药物的立体结构,即药物分子的特定原子间的距离、手性中心以及取代空间的排列。 它的变化将直接影响药物与生物大分子间在结构上的互补性和复合物的形成,从而影响 药物的疗效。
六、药物的定量构效关系
定量构效关系的建立(QSAR) • 将药物分子的化学结构与其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的表达和描述。 • 多组分药物的化学组成与其生物活性之间也会存在着定量相关关系,可以用数学方法
– 西药临床前22项(新药证书,25项) – 中药临床前19项(新药证书,22项) 3. 临床试验(或临床验证),获得新药申请(NDA) Phase I: 20-30例健康受试者 Phase II: 不少于100例典型患者 Phase III: 不少于300例患者 4. 上市后研究,临床药理 一类试生产期,Phase IV: >2000例
第九章 第四节 神经组织
第九章第四节神经组织第九章第四节神经组织第九章第四节神经组织一、单选题1.神经元细胞体是细胞的营养中心,这主要是由于细胞体内营养丰富a.神经丝b.微丝;c.微管d.高尔基复合体;e.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2.神经元尼氏体分布在a、树突和细胞;b、轴突和细胞;c、在轴突和树突中;d、细胞体;e、三,。
整个神经元中化学突触的突触前成分和与信息传递直接相关的结构是a.线粒体;b、微管;c、神经丝;d、微丝;e、突触小泡4。
具有吞噬功能的胶质细胞a.少突胶质细胞;b.星形胶质细胞;c.小胶质细胞;d.施万细胞;e.卫星细胞5.神经元传导神经冲动是通过a、轴膜;b、突触小泡;c、神经丝;d、微丝;e、微管6。
在周围神经系统中形成有髓神经纤维髓鞘的细胞是a.星形胶质细胞;b.少胶质细胞;c.少突胶质细胞;d.施万细胞;e.卫星细胞7.有髓神经纤维髓鞘内的施兰切迹是a、人工生成;b、神经膜细胞的细胞质通道;c、神经膜细胞的边界;d、神经膜细胞膜受累形成;e、神经膜细胞微丝形成8。
常见的突触模式是a.轴-体突触和轴-树突触;b.轴-体突触和轴-轴突触;c.轴-树突触和树-树突触;d.轴-轴突触和树-树突触;e.轴-体突触和树-树突触9.有关星形胶质细胞,以下哪点是错误的a、是最大的胶质细胞;b、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灰质和白质;c、细胞质中有大量胶质丝;d、突起少且短;e、它主要支持和分离神经元。
10.关于环层小体的结构和功能,以下哪项是正确的a.分布于皮肤真皮乳头内;b.感受压觉和振动觉;c.圆形,与触觉小体大小相似;d.有髓神经纤维穿行于中央;e.薄层结缔组织组成被囊11.有髓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快是由于a、神经元胞体较大;b、轴突厚;c、朗氏结;d、轴突中有许多突触小泡;e、轴突中有大量的神经原纤维12.形成中枢神经系统有髓神经纤维髓鞘的细胞是a、原生质星形胶质细胞;b、纤维状星形胶质细胞;c、小胶质细胞;d、少突胶质细胞;e、雪旺细胞13.环绕脑毛细血管形成胶质膜的细胞是a、神经细胞膜;b、星形胶质细胞;c、小胶质细胞;d、少突胶质细胞;e、室管膜细胞2。
川农1212兽医药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兽医药理学》复习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中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药物的被动转运:也叫下山运动。
是药物通过细胞膜从高浓度的一侧向低浓度的一侧转运的过程,主要特点包括不具有饱和性、顺浓度差、不需要载体、不耗能。
3、耐受性:指动物长期接触某种药物后,由于自身酶、受体等物质的变化,导致药物的疗效逐渐降低的现象,称之为耐受性。
4、血脑屏障:血脑屏障是指脑部毛细血管壁与神经胶质细胞形成的血浆与脑细胞之间的屏障和脉络丛形成的血浆与脑脊液之间的屏障。
由于血脑屏障的结构比较致密,故其通透性较差,一般大分子、脂溶度低、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分子不能通过。
5、二重感染: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对药物敏感的细菌受到抑制,菌群间相对平衡受到破坏,以致一些不敏感的细菌或真菌等大量繁殖,引起的继发性感染称为二重感染。
6、全身麻醉药:指一类能可逆地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药物,表现为意识丧失、感觉及反射小时、骨骼肌松弛等,但仍保持延脑生命中枢的功能。
7、受体:指对特定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识别能力并可选择性结合的生物大分子。
8、药物作用的二重性: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会表现出各种不良反应。
9、表面麻醉:指将药物涂于粘膜表面,使粘膜下神经纤维麻醉的方法。
用于眼、鼻、咽喉、气管、食道、生殖器粘膜浅手术的麻醉。
10、受体激动剂:既与受体具有较高亲和又具有内在活性,与受体结合后能提高受体活性的一类药物称作受体激动剂。
11、后遗效应:在停药以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后遗效应并非都是对机体的不良反应,有的后遗效应对机体也有益,如抗生素后效应。
12、生物利用度:指药物以某种剂型的制剂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全身循环的速率和程度。
13、耐药性:细菌长期接触抗菌药后,通过改变自身结构、产生灭活酶等方式,使自身对药物的敏感度降低或完全不敏感,药物药效降低或完全无效的现象称之为耐药性。
环境化学课后答案(戴树桂)主编_第二版(4-7章)
第四章土壤环境化学1.什么是土壤的活性酸度与潜性酸度?试用它们二者的关系讨论我国南方土壤酸度偏高的原因。
根据土壤中H+的存在方式,土壤酸度可分为活性酸度与潜性酸度两大类。
(1)活性酸度:土壤的活性酸度是土壤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直接反映,又称有效酸度,通常用pH表示。
(2)潜性酸度:土壤潜性酸度的来源是土壤胶体吸附的可代换性H+和Al3+。
当这些离子处于吸附状态时,是不显酸性的,但当它们经离子交换作用进入土壤溶液后,即可增加土壤溶液的H+浓度,使土壤pH值降低。
南方土壤中岩石或成土母质的晶格被不同程度破坏,导致晶格中Al3+释放出来,变成代换性Al3+,增加了土壤的潜性酸度,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土壤活性酸度,表现为pH值减小,酸度偏高。
2.土壤的缓冲作用有哪几种?举例说明其作用原理。
土壤缓冲性能包括土壤溶液的缓冲性能和土壤胶体的缓冲性能:(1)土壤溶液的缓冲性能:土壤溶液中H2CO3、H3PO4、H4SiO4、腐殖酸和其他有机酸等弱酸及其盐类具有缓冲作用。
以碳酸及其钠盐为例说明。
向土壤加入盐酸,碳酸钠与它生成中性盐和碳酸,大大抑制了土壤酸度的提高。
Na2CO3 + 2HCl2NaCl + H2CO3当加入Ca(OH)2时,碳酸与它作用生成难溶碳酸钙,也限制了土壤碱度的变化范围。
H2CO3 + Ca(OH)2CaCO3 + 2H2O土壤中的某些有机酸(如氨基酸、胡敏酸等)是两性物质,具有缓冲作用,如氨基酸既有氨基,又有羧基,对酸碱均有缓冲作用。
RCHNH2COOH+ HClNH3ClR CHCOOH+ NaOH + H 2ORCHNH 2COOH R CH NH 2COONa(2)土壤胶体的缓冲作用:土壤胶体吸附有各种阳离子,其中盐基离子和氢离子能分别对酸和碱起缓冲作用。
对酸缓冲(M -盐基离子):土壤胶体 M +HCl 土壤胶体 H +MCl对碱缓冲:土壤胶体 H +MOH 土壤胶体 M +H 2OAl 3+对碱的缓冲作用:在pH 小于5的酸性土壤中,土壤溶液中Al 3+有6个水分子围绕,当OH -增多时,Al 3+周围的6个水分子中有一、二个水分子离解出H +,中和OH -:2Al(H 2O)63+ + 2OH - [Al 2(OH)2(H 2O)8]4+ + 4H 2O3.植物对重金属污染产生耐性作用的主要机制是什么?不同种类的植物对重金属的耐性不同,同种植物由于其分布和生长的环境各异可能表现出对某种重金属有明显的耐性。
先导化合物结构优化策略_四_改善化合物的血脑屏障通透性
试、脑摄取指数、原位脑灌注、静脉注射法、定量自 动射线照相法、脑微透析法、脑脊液测定法、正电子 成像法和核磁共振成像法等[10](表 5)。 4 通过结构优化改善血脑屏障透过性质
HONG Yu1, 2, ZHOU Yu2, WANG Jiang2, LIU Hong1, 2*
(1. School of Pharmacy,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09, 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Receptor Research, Shanghai Institute of Materia Medica,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anghai 201203, China)
只能测量血脑屏障的速率不能预测体体内血脑屏障通透性测定模型名称优点缺点体内药动学测试bpkplogbb数据可靠筛选效率低费用高消耗资源多脑摄取指数法快速适合于易代谢的药物药物在脑部暴露时间短射的药物不能全部进入脑部原位脑灌注实验更加准确避免快速代谢需同位素标记及对照化合筛选效率较低静脉注射技术灵敏度高实验难度增加实验难度定量自动射线照相法操作简单花费较少不能较好地区分药物代谢物及与蛋白结合的药物脑微透析法数据可靠筛选高效费用低该法要求分析方法的灵敏度较高缺乏转运体受非特异性结合影响脑脊液测定法11取样难度低脑脊液周转迅速易受外排等因素的影响正电子成像非侵入型快速重现性高灵敏度高药物代谢物及结合蛋白的药物不易区分备较为复杂昂贵核磁共振成像非侵入型灵敏度高昂贵不宜作日常筛选方法部分用于预测化合物理化性质参数及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商业软件软件名称软件开发公司网址admetus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药物发现与设计中心http
血脑屏障由脑毛细血管内皮及其细胞间的紧密 连接、基底膜、周细胞以及星形胶质细胞等围成的神 经胶质膜构成, 其中内皮细胞是血脑屏障的主要结 构, 中枢药物必须透过内皮细胞才能进入脑细胞。除 内皮细胞与星形胶质细胞等形成的物理屏障外, 血 脑屏障还包括各种酶与转运体形成的生化屏障[5]。
4、血脑屏障
bloodbrainbarrier;血脑屏障是指脑壁与神经胶质细胞形成的血浆与脑细胞之间的屏障和由脉络丛形成的血浆和脑脊液之间的屏障,这些屏障能够阻止某些物质(多半是有害的)由血液进入脑组织。
血液中多种溶质从脑进入脑组织,有难有易;有些很快通过,有些较慢,有些则完全不能通过,这种有选择性的通透现象使人们设想可能有限制溶质透过的某种结构存在,这种结构可使脑组织少受甚至不受循环血液中有害物质的损害,从而保持脑组织内环境的基本稳定,对维持正常生理状态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介于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对物质通过有选择性阻碍作用的动态界面,由脑的连续毛细血管内皮及其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完整的基膜、周细胞以及星形胶质细胞脚板围成的神经胶质膜构成,其中内皮是血脑屏障的主要结构。
血脑屏障是血-脑、血-脑脊液和脑脊液-脑三种屏障的总称。
与其他组织器官的毛细血管相比,脑毛细血管及其邻近地区在结构上确有一些明显的特点(正常情况下):①脑毛细血管缺少一般毛细血管所具有的孔,或者这些孔既少且小。
内皮细胞彼此重叠覆盖,而且连接紧密,能有效地阻止大分子物质从内皮细胞连接处通过。
②内皮细胞还被一层连续不断的基膜包围着。
③基膜之外更有许多星形胶质细胞的血管周足(终足)把脑毛细血管约85%的表面包围起来。
这就形成了脑毛细血管的多层膜性结构,构成了脑组织的防护性屏障。
在病理情况下,如血管性脑水肿时,内皮细胞间的紧密粘合处开放,由于内皮细胞肿胀重叠部分消失,很多大分子物质可随血浆滤液渗出毛细血管,这会破坏脑组织内环境的稳定,造成严重后果。
20世纪初发现,给动物静脉注射苯丙胺后,此药可以分布到全身的组织器官,唯独脑组织没有它的踪迹。
注射台盼蓝(锥虫蓝)涂料以后,全身组织都着色,而脑和脊髓则不着色。
以后陆续发现很多药物和染料注入动物体后,都有类似的分布情况。
这些事实都启示人们想到有保护脑组织的“屏障”存在。
向鸡胚注入谷氨酸后,发现谷氨酸能迅速进入鸡胚的脑组织,但在成年鸡脑中则很难进入。
脑损伤后水通道蛋白4表达与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关系
脑损 伤后 B B通透 性的增加 与脑水肿 的 B
形成 密切相 关。T I B B通透性增加 , B后 B 可能与 A P Q 4表达上调有关 , 两者的变化影 响 T I B 后脑水 肿
关系 。方法
健康成年 Wia 大 鼠 , sr t 随机分成创 伤性 ( B ) 和假手术 ( O) 。 自由落体 硬膜外撞 T I组 S 组
击方法致重度脑创伤模型 。于伤后 4h 8h 1 、 d 3 d 5d 7d取出大 鼠脑组 织 , 、 、2h 1 、 、 、 进行 以下 实验 :
1d, , d 7 d atrT I u s q e t t e B B p r a it a mai ri a eemi e y E a 3 d 5 d a e B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S b e u n y, B me ly o t u t b an w sd tr n b v n f l h e b i f r c d n
ijr nu y HU N h i e 1 n , Z A A G C u u , 2J j x uu H O ̄ n o g W NGP n c eg C E az i 1U n a n n , A eg hn , H N B oh , 2
Dp r etfN uo re , e l H sil H ia rv c, a o 731 C ia e t n er ugr P oe o t annPoi e H i u501 , hn am o s y p  ̄ p ao f n k A s at O jcie T vsgt terl os pbtenteepes no upr - ( Q 4 n bt c r bet oi eta a nh e e xr i f q a i 4 A P )ad v n i eh e t i i w h so a o n h em ait o l dba a i tepr eb i b o r nbre B B a e  ̄ u a c ri i uy( B )Me os t f0ha y lyf o i r r( B ) f r am t a r T I. t d A ta o 8 el t i b nn j h ol h t Wia tw r n o l dv e t T I ru dsa pr i S gop T eT I r pw s uj t s r a e r dm y iddi o B opa l o ao t rs e a i n g n h n e t n(O) ru . h B o a be e gu s cd
心肺复苏后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的脑保护
心肺复苏后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的脑保护突发心源性死亡(Sudden cardiac death,SCD)通常发生在1小时内,而且没有明显的症状或征象。
SCD通常需要进行心肺复苏(CPR)和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等紧急处理。
虽然CPR 和AED可以挽救生命,但院外心跳骤停(Out of 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的生存率仍然相对较低,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每年有超过350万人死于SCD,其中大多数是在高收入国家。
在美国,SCD是成年人中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每年约有30万人因此死亡。
在中国,虽然缺乏准确的数据,但SCD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
在美国,每年有约35万人经历OHCA,其中仅有10%左右的人在到达医院前恢复了心跳。
在欧洲OHCA的发生率略低于美国,但生存率也相对较低。
在中国,OHCA 的发病率为每10万人41.84人(1)。
OHCA在中国的发病率(1)OHCA的生存率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患者的基础健康状况、CPR的质量和时间、AED的及时使用、到达医院的时间以及后续治疗的质量等。
根据研究,总生存率通常在5%到10%之间,但在一些高质量的急救系统中,生存率可以达到20%或更高。
为提高生存率,需要采取多种策略,包括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和技能、提高急救系统的效率和质量、优化CPR和AED的应用、规范化及高质量的治疗方法和技术等。
虽然CPR可以挽救生命,但CPR后的脑损伤经常是需要面临的问题。
各种原因导致心脏机械活动的突然停止,在自主循环恢复后极易发生广泛的组织器官损伤,所谓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ost-Cardiac Arrest Syndrome,PCAS)。
心脏骤停后脑损伤即为心肺骤停后缺血缺氧性脑病(Cardiopulmonary arrest after hypoxic ischemia encephalopathy,CPAAHIE)。
脑损伤的程度和预后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心肺复苏后的时间分期。
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前六章习题
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前六章习题第四章药物的分布一、名词解释1、表观分布容积2、血脑屏障3、蓄积4、药物分布二、填空题1、ADME过程是指药物的()、()、()和()过程。
2、影响组织分布的因素有(、()。
3、分布是指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后,通过()向()的过程。
4、药物对某组织有特殊的亲和性时,该组织就可能成为药物贮库,该组织的药物浓度会增高,这种现象称()。
5、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是一种()过程,有饱合现象,血浆中的药物的游离型与结合型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
6、人的体液由()、()、()组成1. 药物的分布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血液后,由循环系统运送至各脏器组织的过程。
2.某些药物连续应用时,常常由于药物从组织解脱入血的速度比进入组织的速度慢,导致组织中的药物有浓度逐渐上升的趋势,称为蓄积。
3.人血浆中主要有三种蛋白质与大多数药物结合有关, 白蛋白、α1-酸性糖蛋白和脂蛋白。
4.药物的淋巴管转运主要和药物的分子量有关。
分子量在5000 以上的大分子物质,经淋巴管转运的选择性倾向很强。
5.药物向中枢神经系统的转运,主要取决于药物的脂溶性性,另外药物与蛋白的结合率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血液-脑脊液间的药物分配。
6.粒径小于7 μm的微粒,大部分聚集于网状内皮系统,被肝和脾中的单核巨噬细胞摄取,这也是目前研究认为微粒系统在体内分布的主要途径。
7.制备长循环微粒,可通过改善微粒的亲水性、增加微粒的柔韧性及其空间位阻,则可明显延长微粒在血循环中的半衰期。
8.药物的组织结合起着药物的贮库作用,可能延长作用时间。
9.药物与蛋白结合除了受药物的理化性质、给药剂量、药物与蛋白质的亲和力及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影响外,还与动物种差、性别差异和生理和病理状态差异等因素有关:10. 分布容积是指假设在药物充分分布的前提下,体内药量按血中同样浓度溶解时所需的体液总容积。
三、判断题1、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对药物的分布和转运有影响。
2011年6月英语四级(CET4)真题
1. 双眼去动眼神经的兔,左眼滴毛果芸香碱,右眼滴毒扁豆碱,你认为哪只眼的瞳孔会缩小?请说明理由。
(基本机制:毒扁豆碱:吸收作用:机制与新斯的明相似;与新斯的明不同处:P.O、注射易吸收(叔铵),易透过BBB(中枢作用),易透过角膜;局部用于眼:用途与毛果芸香碱相同与毛果芸香碱不同处:机制不同,作用快、强、久,刺激性强)下面具体回答给问题:左眼会缩小,右眼不会。
毛果芸香碱是胆碱受体激动药,直接作用拟胆碱药,激动胆碱受体,毒扁豆碱是抗胆碱酯酶药: 间接作用拟胆碱药,抑制胆碱酯酶活性。
当动眼神经切除后,不再释放乙酰胆碱,毒扁豆碱的间接作用无效;而毛果芸香碱仍可直接激动眼球,使之缩瞳。
2. 阿托品解救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的机制是什么?最先解除哪些症状?阿托品是M胆碱受体阻断药,迅速对抗M样作用,维持轻度阿托品化:颜面潮红、瞳孔稍大、心率稍快,消除全部M样症状。
3.为什么肾上腺素是抢救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因为肾上腺素:①收缩血管,血压上升。
②兴奋心脏,扩张冠脉,改善心功能。
③扩张支气管,收缩支气管黏膜血管,增加通气量④减少组胺等过敏介质释放4.多巴胺的药理作用有哪些?主要临床用途有哪些?药理作用:可激动外周多巴胺受体(D1受体)、β1、α受体1. 心脏:心力↑,加快心率不明显,不易心律失常。
(β1)2. 血管:小剂量:肾血管、肠系膜及冠状血管扩张(D1)大剂量:皮肤粘膜血管收缩(α1)注意:剂量较大通过激动α受体引起血管收缩作用超过血管舒张作用。
3. 血压:小剂量:收缩压上升;舒张压变化不大;大剂量:血压↑4. 肾脏:低浓度:激动肾血管D1受体,使血管扩张;排钠利尿。
高浓度:兴奋α受体,收缩肾血管。
临床用途:(1)抗休克:心源性休克、感染中毒性休克、出血性休克;以尿少、心收缩力↓,补足血容量者最好(2)急性肾功能衰竭:与利尿剂合用疗效较好5.硝酸甘油治疗心绞痛的作用是通过释放什么物质实现的?硝酸甘油释放内源性血管内皮舒张因子:NO供体药物,可抑制收缩蛋白,使血管舒张。
2019年专本专临床药代动力学B与答案解析
8. 易化扩散9. 体内过程10. 药物的排泄二、问答题(共2题,每题4-6分,共10分)1、Caco-2细胞作为体外吸收模型的优点?(4分)2、举例说明药代动力学在药剂学中的应用。
(6分)三、选择题(共60题,每题1分,共60分)1.大多数脂溶性药物跨膜转运是通过A.易化扩散B.简单扩散C.膜孔滤过D.主动转运E.胞饮2.被动转运的特点是A.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转运B.从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转运C.需消耗能量D.有竞争性抑制现象E.有饱和限速现象3.下列关于主动转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从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转运B.需特异性载体C.不消耗能量D.有竞争性抑制现象E.有饱和限速现象4.某弱酸药物的pka=3.4,在pH=7.4的血浆中其解离度为A.90% B.99% C.99.9% D.99.99% E.10%5.以下何种情况药物易通过简单扩散转运A.解离型药物在酸性环境中B. 解离型药物在碱性环境中C. 弱碱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D. 弱酸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E. 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6.下列关于药物解离度的叙述中,错误的是(C )A.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解离度小,易吸收B.弱碱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解离度小,易吸收C.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解离度大,难吸收D.弱酸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解离度大,难吸收E.弱碱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解离度大,难吸收7. 下列关于易化扩散的叙述中错误的是(B )A.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转运B.需消耗能量C.需特异性载体D.有饱和限速现象E.有竞争性抑制现象8.下列给药途径中,没有吸收过程的是(E )A.口服给药B.肌内注射给药C.皮下注射给药D.呼吸道吸入给药E.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给药9.下列因素中与药物吸收多少无关的是( C )A.药物制型B.给药途径C.给药次数D.药物剂量E.局部组织血流量10.阿司匹林与碳酸氢钠同服时(B )A.阿司匹林解离型增多,吸收增多B.阿司匹林解离型增多,吸收减少C.阿司匹林非解离型增多,吸收增多D.阿司匹林非解离型增多,吸收减少E.对阿司匹林吸收没有影响11.首关消除常发生于(E )A.舌下含服给药B.直肠给药C.肌内注射给药D.呼吸道吸入给药E.口服给药12.肌注给药吸收最快的是( A )A.水溶液B.油溶液C.混悬液D.胶状液E.乳浊液13.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可(E )A.加快药物的转运B.加快药物的代谢C.加快药物的排泄D.增强药物的作用E.使药物活性暂时消失14.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高,则药物的作用( C )A.起效慢,维持时间短B.起效快,维持时间长C.起效慢,维持时间长D.起效快,维持时间短E.起效快,对作用时间无影响15.对药物分布过程没有影响的是( D )A.药物的脂溶性B.药物分子大小C. 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D. 药物的剂量大小E.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16.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必须具有( B )A.药物水溶性强B.药物脂溶性强C.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高D.药物分子大E.药物极性大17.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部位是( B )A.肺B.肝C.肾D.肠壁E.骨骼肌18.药物生物转化是指( A )A.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变化的过程B.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过程C.使有活性药物变成无活性的代谢物过程D.使无活性药物转变成有活性的代谢物过程E.药物的解毒过程19.肝药酶的特点是( E )A.专一性高,变异性小,活性可变B.专一性低,变异性大,活性不变C.专一性低,变异性小,活性不变D.专一性高,变异性大,活性可变E.专一性低,变异性大,活性可变20.下列药物中,具有药酶诱导作用的药物是( D )A.保泰松B.氯霉素C.异烟肼D.苯巴比妥E.西咪替丁21.关于药酶诱导剂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E )A.有增强肝药酶活性作用B.有促进肝药酶合成作用C.可加快本身的代谢D.可加快其他药物的代谢E.可延长其他药物的血浆半衰期22.苯妥英钠与氯霉素合用其血浓度较单独使用明显增高,其原因是氯霉素可(C )A.促进苯妥英钠吸收B.减少苯妥英钠排泄C.抑制肝药酶,减少苯妥英钠代谢D.抑制苯妥英钠自血液向组织转移E.减少苯妥英钠与血浆蛋白结合23.机体排泄药物的主要途径是( D )A.呼吸道B.肠道C.胆道D.肾脏E.汗腺和唾液腺24.在酸性尿液中,弱酸性药物( B )A.脂溶性高,重吸收少,排泄快B.脂溶性高,重吸收多,排泄慢C.脂溶性低,重吸收少,排泄快D.脂溶性低,重吸收多,排泄慢E.脂溶性低,重吸收多,排泄快25.尿液pH值对弱酸性药物排泄的影响是( C )A.pH降低,解离度增大,重吸收减少,排泄加速B.pH增高,解离度增大,重吸收增多,排泄减慢C.pH增高,解离度增大,重吸收减少,排泄加速D.pH降低,解离度增大,重吸收增多,排泄减慢E.pH增高,解离度变小,重吸收减少,排泄加速26.药物的肝肠循环主要影响( B )A.药物作用快慢B.药物作用持续时间C.药物作用强弱D.药物吸收多少E.药物分布快慢27.青霉素与丙磺舒合用可增强青霉素抗菌作用,其原因是(D )A.丙磺舒与青霉素抗菌作用机理相似B.丙磺舒可延缓细菌抗药性的产生C.丙磺舒有促进青霉素的吸收作用D.丙磺舒有竞争性抑制青霉素经肾上管分泌作用E.丙磺舒有抑制肝药酶活性,减少青霉素的分解作用28.药物的血浆半衰期是指(B)A.有效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B.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C.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D.稳态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E.以上均不是29.一次给药后经几个血浆半衰期药物已基本消除?( C)A.1B.2~3C.4~5D.6E.7~830.药物血浆半衰期长短取决于( A)A. 药物消除速度B. 药物剂量C.药物吸收速度D.给药途径E.以上均不是31.某催眠药t1/2为2小时,给予100mg药物后入睡,当病人体内剩下12.5mg时清醒过来,这位病人睡了多少时间?( C)A.2小时B.4小时C.6小时D.8小时E.10小时32. (接上例)如给予200mg药物,则病人的睡眠可延长多少时间?( E)A.10小时B.8小时C.6小时D.4小时E.2小时33.恒量、间隔一个半衰期给药,经过几个血浆半衰期体内药物达稳态浓度?( D ) A.1 B.2 C.3 D.4~5 E.834.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是指(E )A.药物吸收进入体内的药量B.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量C.药物从胃肠道吸收进入门静脉系统的药量D.药物吸收进入体内的速度E.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和速度35.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其血浆半衰期( E )A.随血药浓度而变化B.随药物剂量而变化C.随给药途径而变化D.随给药次数而变化E.固定不变36.零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其血浆半衰期(A )A.随血药浓度而变化B.随药物剂量而变化C.随给药途径而变化D.随给药次数而变化E.固定不变37.下列关于稳态血药浓度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D )A.定时定量给药必须经4~5个半衰期才可达到稳态浓度B.达到稳态血药浓度表示药物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相等C.达到稳态血药浓度表示药物吸收的量与消除的量相等D.增加剂量可加快稳态血药浓度的到达E.增加剂量可升高血药稳态浓度38.一级动力学消除是指( A )A.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比例的药物B.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量的药物C.剂量过大超过机体最大消除能力时的消除D.药物经肾脏排泄过程E.药物在肝脏内生物转化过程39.一级动力学消除的特点是( D )A.血浆消除半衰期随血药浓度的高低而增减B.血浆消除半衰期随给药剂量大小而增减C.单位时间内药物消除的数量是恒定的D.单位时间内药物消除的比例是恒定的E.体内药物浓度过高时,以最大能力消除药物40.剂量相等的两种药物,Vd小的药物比Vd大的药物(D )A.稳态血药浓度低B.血浆蛋白结合率低C.生物利用度低D.体内药物浓度高E.达到稳态浓度所需药物剂量大41、下列关于药物吸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B、皮下或肌注给药通过毛细血管壁吸收C、口服给药通过首过消除而使吸收减少D、舌下或直肠给药可因首过消除而降低药效E、皮肤给药大多数药物都不易吸收42、丙磺舒可以增加青霉素的疗效。
(完整版)组织学与胚胎学试题及答案
组织学与胚胎学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1、紧密连接2、三联体3、血脑屏障4、血窦5、桑椹胚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胰岛的A细胞能分泌_____.2、消化管的粘膜由______、_____、____组成。
3、唾液腺的腺细胞有______、_____两种类型。
4、肾小体由_____、____两部分组成。
5、生精细胞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
6、黄体由两种细胞组成,即:_______、_______。
7、组织切片最常用的染色方法是_____。
8、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特殊结构有____、______、_____。
9、能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的细胞是_______。
10、能感受压觉和振动觉的神经末梢是______。
11、受精一般发生在排卵后_______以内。
12、外胚层细胞在_______诱导下,形成神经板。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1、甲状腺滤泡细胞能分泌()。
①甲状腺素②甲状旁腺素③降钙素④促甲状腺激素2、能够分泌胃蛋白酶原的细胞是()。
①主细胞②壁细胞③颈粘液细胞④内分泌细胞3、嗅细胞是()。
①支持细胞②感觉上皮细胞③分泌细胞④神经细胞4、分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细胞是()。
①Ⅰ型细胞②Ⅱ型细胞③肺泡巨噬细胞④clara细胞5、需要抗体介导起杀伤作用的细胞是()。
①T细胞②B细胞③K细胞④NK细胞6、T细胞主要分布在淋巴结的()。
①皮质浅层②副皮质区③髓索④髓窦7、产生肾上腺素的是肾上腺的()。
①髓质②皮质球状带③皮质束状带④皮质网状带8、过碘酸雪夫氏反应(PAS法)是显示细胞内的()。
①蛋白质②多糖③核酸④酶9、被覆在体腔浆膜表面的上皮是()。
①单层扁平上皮②单层立方上皮③单层柱状上皮④复层扁平上皮10、形成纤维和分泌基质的细胞是()。
①肥大细胞②成纤维细胞③巨噬细胞④脂肪细胞11、纤维软骨内的纤维是()。
①胶原纤维②弹性纤维③网状纤维④胶原原纤维12、神经元的轴突内不含有()。
动物组织胚胎学试题答案
动物组织胚胎学试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C2. B3. C4. A5. C6. D7. A8. C9. C10. A11. C12. B13. B14. B15. D16. C17. A18. B19. D20. A二、判断题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三、名词解释1. 胰岛:是胰腺中的内分泌细胞团,散在分布于胰腺外分泌部的腺泡之间。
胰岛主要有A、B、D、PP四种细胞,它们都具有蛋白质分泌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分别分泌高血糖素、胰岛素、生长抑素、分泌胰多肽。
2. 尘细胞:肺巨噬细胞:数量较多,广泛分布于肺间质内,也可进入肺泡腔。
来源于单核细胞,有活跃的吞噬、免疫和分泌功能,起重要的防御作用。
当吞噬进入肺内的尘粒后,称为尘细胞。
3. 肾单位:肾单位是尿生成和排泄的基本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分构成。
4. 组织:组织是由来源、形态和机能相同的细胞群加上细胞间质所组成的。
5. H.E.染色:苏木精和伊红染色的染色方法,简称H.E.染色。
苏木精可以使细胞核蓝紫色,伊红可使细胞质染成粉红色。
6. 受精:是两性配子相互融合,形成一个新的细胞--合子的过程。
它标志着胚胎发育的开始。
7. 细胞周期:从上次细胞分裂结束,到这次细胞分裂结束这段时间叫一个细胞周期,包括间期和分裂期。
8. 卵裂:受精卵最初发生的一些次细胞分裂叫卵裂。
9. 细胞:是生物体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是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组成的。
10. 腺:以腺上皮为主质所构成的器官叫腺体。
11. 精子发生:从精原细胞发育成精子的过程称精子的发生。
12. 神经组织:神经细胞与神经胶质细胞构成了神经组织。
药理学第3-4章
Feces excretion
2.胆汁排泄:有些药物在肝脏与葡萄糖醛酸结 合后、随胆汁排到小肠后被水解,游离药物被重 吸收;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为肝肠 循环(hepatoenteral circulation)
3.乳汁排泄:由于乳汁略呈酸性又富含脂质, 所以脂溶性高的药物和弱碱性药物如吗啡、阿托 品等在乳汁中浓度高。
3.乳汁排泄:由于乳汁略呈酸性又富含脂质, 所以脂溶性高的药物和弱碱性药物如吗啡、阿托 品等在乳汁中浓度高。
4.其他:肺、胃肠、汗腺等。
胆汁排泄
Liver
(Biliary excretion)
Bile duct
& 肝肠循环 Portal vein
Gut
(Enterohepatic
recycling)
易化扩散
顺差转运 不消耗能量
需要载体 饱和性 竞争性
转运方式 滤过 简单扩散 易化扩散
浓度(电位)差
顺 被
动 转
顺
运
顺
需载体 耗能
—
—
—
—
+
—
主动转运
逆
+
+
药物的体内过程
Locus of action
“receptors”
Bound
Free
Tissue reservoirs
Free Bound
血脑屏障
(Blood-brain barrier, BBB)
由毛细血管壁 和N胶质细胞 构成
5.体内屏障:
(2)胎盘屏障: 通透性与一般毛细血管无差别,一般
药物可通过屏障进入胎儿体内。 (3)血眼屏障:一般眼房内药物浓度低
于血浆浓度。眼疾最好局部用药。
环境化学课后答案(戴树桂)主编_第二版(1-7章)
第三章水环境化学1、什么是表面吸附作用,离子交换吸附作用和专属吸附作用并说明水合氧化物对金属离子的专属吸附和非专属吸附的区别.(1)表面吸附:由于胶体表面具有巨大的比表面和表面能,因此固液界面存在表面吸附作用.胶体表面积越大,吸附作用越强.(2)离子交换吸附:环境中大部分胶体带负电荷,容易吸附各种阳离子.胶体每吸附一部分阳离子,同时也放出等量的其他阳离子,这种作用称为离子交换吸附作用,属于物理化学吸附.该反应是可逆反应,不受温度影响,交换能力与溶质的性质,浓度和吸附剂的性质有关.(3)专属吸附:指在吸附过程中,除了化学键作用外,尚有加强的憎水键和范德化力或氢键作用.该作用不但可以使表面点荷改变符号,还可以使离子化合物吸附在同号电荷的表面上.(4)水合氧化物对金属离子的专属吸附与非金属吸附的区别如下表所示.快速可逆请叙述氧化物表面吸附配合模型的基本原理以及与溶液中配合反应的区别。
2、已知Fe3+与水反应生成的主要配合物及平衡常数如下:Fe3+ + H2OFe(OH)2+ + H+ lgK1= - 2.16Fe3+ + 2H2OFe(OH)2+ + 2H+ lgK2= - 6.74Fe(OH)3(s) Fe3+ + 3OH- lgKso= - 38Fe3+ + 4H2OFe(OH)4- + 4H+ lgK4= - 232Fe3+ + 2H2OFe2(OH)24+ + 2H+ lgK= - 2.91请用pc-pH图表示Fe(OH)3(s)在纯水中的溶解度与pH的关系.解:(1)K1=[Fe(OH)2+][H+]/ [Fe3+]=[Fe(OH)2+]KW3/Kso[H+]2p[Fe(OH)2+]=3 lgKW - lgKso + 2 pH - lgK1=2 pH - 1.84(2)K2=[Fe(OH)2+][H+]2/ [Fe3+]=[Fe(OH)2+]KW3/Kso[H+]p[Fe(OH)2+]=3 lgKW - lgKso + pH - lgK2=pH + 2.74(3)Kso=[Fe3+][OH-]3=[Fe3+]KW3/[H+]3p[Fe3+]=3 lgKW - lgKso + 3 pH=3 pH - 4(4)K4=[Fe(OH)4-][H+]4/ [Fe3+]=[Fe(OH)4-][H+]KW3/ Ksop[Fe(OH)4-]=3 lg KW - lgK4 - lgKso - pH=19 - pH(5)K=[Fe2(OH)24+][H+]2/ [Fe3+]2=[Fe2(OH)24+]KW6/ Kso2[H+]4p[Fe2(OH)24+]=6 lg KW - lgK - 2 lgKso + 4 pH=4 pH - 5.09用pc-pH图表示Fe(OH)3(s)在纯水中的溶解度与pH的关系如下4解释下列名词:分配系数;标化分配系数;辛醇-水分配系数;生物浓缩因子;亨利定律常数;水解速率;直接光解;光量子产率;生长物质代谢和共代谢.(1)分配系数:在土壤-水体系中,土壤对非离子性有机化合物的吸着主要是溶质的分配过程(溶解),即非离子性有机化合物可通过溶解作用分配到土壤有机质中,并经过一定时间达到分配平衡,此时有机化合物在土壤有机质和水中含量的比值称为分配系数.(2)标化分配系数:有机化合物在颗粒物-水中的分配系数与颗粒物中有机碳呈正相关,以固相有机碳为基础的分配系数即标化分配系数.(3)辛醇-水分配系数:有机化合物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KOW)是指平衡状态下化合物在正辛醇和水相中浓度的比值.它反映了化合物在水相和有机相之间的迁移能力,是描述有机化合物在环境中行为的重要物理化学参数.KOW与化合物的水溶性,土壤吸附常数和生物浓缩因子等密切相关.(4)生物浓缩因子:有机毒物在生物体内浓度与水中该有机物浓度之比.(5)亨利定律常数:通常可理解为非电解质稀溶液的气-水分配系数.(6)水解速率:反映某一物质在水中发生水解快慢程度的一个参数.(7)直接光解:化合物本身直接吸收太阳能而进行分解反应.(8)光量子产率:分子被活化后,它可能进行光反应,也可能通过光辐射的形式进行"去活化"再回到基态,进行光化学反应的光子数占吸收光子数之比称为光量子产率.(9)生长物质代谢和共代谢:生物降解过程中,一些有机污染物作为食物源提供能量和提供酶催化反应分解有机物,这称为生长物质代谢.某些有机污染物不能作为微生物的唯一碳源与能源,必须有另外的化合物存在提供微生物碳源或能源时,该有机物才能被降解,这种现象称为共代谢.5请叙述有机物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存在哪些重要过程.(1)负载过程:污水排放速率,大气沉降以及地表径流引入有机毒物至天然水体均将直接影响污染物在水中的浓度.(2)形态过程:①酸碱平衡:天然水中pH决定着有机酸或碱以中性态存在的分数,因而影响挥发及其他作用.②吸着作用:疏水有机化合物吸着至悬浮物上,由于悬浮物质的迁移而影响它们以后的归趋.(3)迁移过程:①沉淀-溶解作用:污染物的溶解度范围可限制污染物在迁移,转化过程中的可利用性或者实质上改变其迁移速率.②对流作用:水力流动可迁移溶解的或者被悬浮物吸附的污染物进入或排出特定的水生生态系统.③挥发作用:有机污染物可能从水体进入大气,因而减少其在水中的浓度.④沉积作用:污染物被吸附沉积于水体底部或从底部沉积物中解吸,均可改变污染物的浓度.(4)转化过程:①生物降解作用:微生物代谢污染物并在代谢过程中改变它们的毒性.②光解作用:污染物对光的吸收有可能导致影响它们毒性的化学反应的发生.③水解作用:一个化合物与水作用通常产生较小的,简单的有机产物.④氧化还原作用:涉及减少或增加电子在内的有机污染物以及金属的反应都强烈地影响环境参数.(5)生物累积过程:①生物浓缩作用:通过可能的手段如通过鱼鳃的吸附作用,将有机污染物摄取至生物体.②生物放大作用:高营养级生物以消耗摄取有机毒物进入生物体低营养级生物为食物,使生物体中有机毒物的浓度随营养级的提高而增大.请叙述有机物水环境归趋模式的基本原理。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梗死灶周围水通道蛋白4与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动态变化
AP Q 4表达增加不明显 , 至再灌注 2 4h后表达 明显增加( O 0 )7d P< .5 , 仍处于表达高峰;3 再灌注 6h时 IG渗 出 () g 不 明显 , 再灌注 2 4h后开始增加( 0 0 ) 于再灌 注4 G渗出达高峰后开始下降 ; 4 大 鼠脑缺血/ P< .5 , 8hI g () 再灌注损
大 鼠脑 缺 血/ 灌 注 损 伤 后 梗 死 灶 周 围水 通 道 再
蛋 白 4与 血 脑 屏 障 通 透 性 的 动 态 变 化 冰
郑跃 英 兰允平 祝 胜 美 , ,
( 浙江大学 医学院附属第一 医院麻醉科 , 。 浙江 杭州 30 0 ; 103 衢州人 民医院麻醉科 , 浙江 衢州 3 40 ) 200
再灌 注模 型 , G渗出评价 B B通 透性改变 J采用免 疫组 肢为重的偏瘫 。模型纳入标准为神经症状评分在 1 I g B , 分及以上 织化学方法检测脑缺血/ 再灌注后不同时点 IG渗出和 A P ( g Q4 参照 L na og 等 分级法 ) 且大 鼠断头取脑后在显 微镜下查 , 表达 , 以观察脑缺 血/ 再灌 注损伤 后 B B通透性 和 A P B Q 4表 看的大脑中动脉起始部略为扩张并无血管内血栓形成或出血 。 达的动态变化 , 为脑缺血/ 灌注 损伤后脑 水肿 的理论 研究 3 神 经 症 状评 分 再 和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参 照 Lna og 等 分级法于再灌注相应 时点进行神经 症状 评分。0 无症状 ;: : 1 提尾 时损伤对侧前肢不能伸直 ; : 2 行走时
脑 水肿 是脑 缺血/ 再灌 注损 伤常 见而 不可忽 视 的后遗 6只 : 缺血/ 再灌注 6h2 、8h7d组及假手术组。 、4h4 、
症 , 加重神经功能缺失 , 不但 其引发 的颅内高压 、 疝甚至危 2 大 鼠局 灶 性 脑缺 血 / 灌注 模 型 的 制 备 和纳 入 标 准 脑 再
依达拉奉对大鼠脑出血后水通道蛋白4及血脑屏障的影响
gu atyb o n ecua ulu.Wedt t Q 4epes nb s r l , B em ait b Bm t dadban os r r l dit t adt n c s e o oh e e e ce A P xrsi yWet nbo B Bpr eb i y eh n ri e d o e t ly E o
孙彬 ,衣 服新 ,张树 恒
( 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 ,辽宁 锦州 110 ) 20 1
【 摘要 】 目的 研 究大鼠脑 出血后 血脑屏障 ( B )通透性与水通道蛋 白4 ( Q 4 BB A P )的 关 系及 自由基 清除 剂依 达扭
奉 的干预作 用。方法 采用 自体动脉血注入尾状核 法制成 大鼠脑 出血模 型,Wetr bo 法观察 A P s n lt e Q 4的表达 ,伊 文思兰法 测量 B B通透性 ,干湿重法计算脑含水量表 示脑水肿。结果 与对照 组相 比,脑 出血组及依 达拉 奉组 B B通透性均在 出 B B 血后 6 h开始升 高,l 3 一 d最高,依达拉奉 组低 于脑 出血组 ( 0 0 ) P< .5 ;两组 A P Q 4表 达也 于 6 h即开始升 高 ,3 d时达到 高 峰 ,依达拉奉组低 于脑 出血组 ( 0 0 ) B P< .5 ;B B通透性与 A P Q 4表达呈正相关 ( =0 55,P<O 0 ) r .8 . 5 ,与脑 水肿 变化趋势
【 btat Obet e T vsg tte eaosi b tenB Bpr a it adA P , n eeet f i l egae A s c】 r jc v oi etae h l i h ew e B e b i n Q 4 adt fc o d a n t i n i r tn p me ly h f Y a f fr
毒理学
一、名词解释:1毒物:指对活的有机体产生有毒作用的物质。
2毒性:指某种化学物引起机体损害的能力。
3毒素:指由活的有机体产生的特殊毒物称为毒素。
4.毒液:凡是通过叮咬或蛰刺传播的动物毒素为毒液。
3突变:指可遗传的DNA结构的任何永久性改变。
4畸变:指动物在胚胎发育时期发生的形态与功能的改变。
6中毒:是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出现的疾病状态,是各种毒作用的综合表现。
5染毒:6解毒:大多数化学毒物经过生物转化后毒性减弱或消失。
7MRL:食品中允许残留量,指食品动物用药后产生的允许存在于食物表面或内部的该兽药残留的最高含量或浓度。
8MLD:最小致死剂量,表示在一群个体中引起个别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9危险性:也称危险度,是指化学物在特定条下,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的可能性。
10安全性:是指机体在建议使用剂量和接触方式的情况下,该化学物不至于引起损害作用的“实际可靠性”。
12危害性:指化学物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的可能性。
这一概念较笼统缺乏定量的概念及其接触条件。
13简单扩散:是一种顺流转运,即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的对侧扩散,在扩散过程中不消耗能量,不与膜上的物质起作用,最终达到内外平衡。
14易化扩散:是一些水溶性化学物由高浓度一侧经细胞膜向低浓度对侧扩散的过程,这一过程需借助膜上一些特殊的蛋白或载体的帮助,不消耗能量。
15主动转运:是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逆浓度梯度转运。
此过程需借助载体的帮助,同时要消耗一定的能量。
16.毒作用:是指化学物对生物体引起的功能性和实质性损害。
17绝对致死量(LD100):外源化学物引起受试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
最小致死量(LD01或MLD):外源化学物使受试动物群体中个别动物出现死亡的剂量。
最大耐受量(LD0):外源化学物不引起受试动物死亡的最高剂量。
半数致死量(LD50):给实验动物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染毒引起半数死亡的剂量,也称致死中量。
半数耐受量(TLM):水中试验化学物在规定时间内有半数水生生物存活的浓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lood brain barrier;血脑屏障是指脑毛细血管壁与神经胶质细胞形成的血浆与脑细胞之间的屏障和由脉络丛形成的血浆和脑脊液之间的屏障,这些屏障能够阻止某些物质(多半是有害的)由血液进入脑组织。
血液中多种溶质从脑毛细血管进入脑组织,有难有易;有些很快通过,有些较慢,有些则完全不能通过,这种有选择性的通透现象使人们设想可能有限制溶质透过的某种结构存在,这种结构可使脑组织少受甚至不受循环血液中有害物质的损害,从而保持脑组织内环境的基本稳定,对维持中枢神经系统正常生理状态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介于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对物质通过有选择性阻碍作用的动态界面,由脑的连续毛细血管内皮及其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完整的基膜、周细胞以及星形胶质细胞脚板围成的神经胶质膜构成,其中内皮是血脑屏障的主要结构。
血脑屏障是血-脑、血-脑脊液和脑脊液-脑三种屏障的总称。
与其他组织器官的毛细血管相比,脑毛细血管及其邻近地区在结构上确有一些明显的特点(正常情况下):①脑毛细血管缺少一般毛细血管所具有的孔,或者这些孔既少且小。
内皮细胞彼此重叠覆盖,而且连接紧密,能有效地阻止大分子物质从内皮细胞连接处通过。
②内皮细胞还被一层连续不断的基膜包围着。
③基膜之外更有许多星形胶质细胞的血管周足(终足)把脑毛细血管约85%的表面包围起来。
这就形成了脑毛细血管的多层膜性结构,构成了脑组织的防护性屏障。
在病理情况下,如血管性脑水肿时,内皮细胞间的紧密粘合处开放,由于内皮细胞肿胀重叠部分消失,很多大分子物质可随血浆滤液渗出毛细血管,这会破坏脑组织内环境的稳定,造成严重后果。
20世纪初发现,给动物静脉注射苯丙胺后,此药可以分布到全身的组织器官,唯独脑组织没有它的踪迹。
注射台盼蓝(锥虫蓝)涂料以后,全身组织都着色,而脑和脊髓则不着色。
以后陆续发现很多药物和染料注入动物体后,都有类似的分布情况。
这些事实都启示人们想到有保护脑组织的“屏障”存在。
向鸡胚注入谷氨酸后,发现谷氨酸能迅速进入鸡胚的脑组织,但在成年鸡脑中则很难进入。
初生儿脑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远较成年人为高,得重症黄疸后,胆汁色素很快透入中枢神经系统,并破坏基底神经节形成核黄疸。
而在成人黄疸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则不受胆汁色素的污染。
以上事实说明血脑屏障结构功能的完善,是随动物个体发育的完善而形成的。
血脑屏障的显微结构已如上述,包括无孔或少孔的内皮细胞、连续的基底膜和有疏松连结的星形胶质细胞血管周足组成的断续膜,它们构成血脑屏障控制血浆各种溶质选择性的通透,有的学者把它叫关门或安全瓣,把有害物质拒之脑组织之外使它不能逸出脑毛细血管,比较形象地说明了血脑屏障的正常功能。
但是三种成分在完成正常功能时哪个起主要作用则有不同观点。
日本药理学家中井健五认为:“屏障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星形胶质细胞,内皮细胞在一定程度上也起重要作用”。
按显微结构来看,脑毛细血管周足包围血管面积不过85%左右,还有相当大裸露部分可供有害物质的渗出,显然这种说法是有缺陷的。
行于蛛网膜下腔中的血管是中动脉和小动脉,而在大脑皮质内,只能见到微动脉、微静脉和毛细血管。
当血管进入脑实质后,血管周围还有一个间隙,叫血管周围间隙,此间隙由软脑膜和血管外周的胶质膜构成。
血-脑脊液屏障屏障部位根据电子显微镜和酶标记法的研究结果证明,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可能是屏障起主要作用的关键部位。
其根据如下:①用分子量较小的辣根过氧化酶(一种蛋白质,分子量约40000,分子直径约500~600纳米)或其片段作为通透毛细血管壁的标记物,小分子量的辣根过氧化酶片段可以很快通过肌肉的毛细血管进入肌肉组织,但在脑毛细血管的这种酶片段则被阻于血管内而不能进入脑组织。
在这种屏障作用中,基底膜和血管周足断续膜只起辅助作用。
②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胞饮作用微弱。
因此,血管内皮细胞与脑组织间的物质交换也少。
动物经电离辐射后其胞饮泡增多,血脑屏障的通透性也有所提高。
◆物质的脂溶性血中溶质必须通过脑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才能到脑组织,而内皮细胞膜是以类脂为基架的双分子层的膜结构,具有亲脂性,脂溶性物质容易通过。
因此血中溶质的脂溶性高低决定其通过屏障的难易和快慢。
脂溶性越高的溶质通过屏障进入脑组织的速度也越快。
根据这一规律可将某些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加以改造,使之更容易进入脑组织以便更快发挥药物的效果。
例如,巴比妥是一种中枢麻醉药但其亲脂性弱,故进入脑组织很慢,但如改造成苯巴比妥,由于具有较强的亲脂性,故能更容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很快发挥其催眠麻醉效应。
又如吗啡改造成二乙酰吗啡就比较容易通过亲脂性内皮细胞膜到达脑组织更快发挥其镇痛作用。
类胡萝卜素是一种脂溶性的色素,但是类胡萝卜素家族中只有虾青素是唯一能通过血脑屏障的物质。
◆物质的亲水性不论带正电荷或负电荷的溶质,溶于水时即与水分子的氧原子形成氢键,溶质所带电荷越多形成氢键的能力越强,水溶性也越强,通过血脑屏障的能力也越差。
但是水本身和葡萄糖等溶质因分子量很小,可通过内皮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连接部入脑。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由于水溶性强而且羟基多,很难通过屏障入脑。
氨基酸能通过血脑屏障,但胺则很难。
◆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程度血浆中许多化合物是与血浆蛋白结合的。
小分子化合物如激素,与血浆蛋白质结合后就不容易透过血脑屏障,因此无从发挥其生理效应;必须待其游离以后才能通过屏障发挥其效应。
例如甲状腺素,在血浆中有99%以上与血浆蛋白结合,游离的不到1%;脑脊液中甲状腺素含量较低,但与血浆中游离的甲状腺素含量相近,故仍能满足生理的需要。
游离的甲状腺素很容易进入脑组织间液。
任何能阻止甲状腺素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都可以增加血浆中游离的甲状腺素,增加通过屏障的剂量。
◆载体运转系统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有多种载体蛋白,能将血中物质运出内皮细胞。
载体蛋白有较高的选择性,一种载体蛋白常只能转运一种物质,脑血管内皮细胞的特异性载体蛋白,可使一些难于通过血脑屏障的物质顺利转运迅速入脑,例如葡萄糖是脑组织代谢的主要能源,本来通过血脑屏障较慢,但借葡萄糖载体可以很快通过血脑屏障及时满足脑代谢需要。
已经肯定的载体有:己糖载体、中性氨基酸载体、碱性氨基酸载体和短链的单羧基酸载体,它们都有利于合适转运物质顺利通过血脑屏障。
正常情况下中枢递质几乎都不能通过血脑屏障,这有利于维持脑内中枢递质水平的稳定,排除脑外刺激因素的干扰。
所以能如此,可能与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中的酶系统有关,已经发现其中含有单胺氧化酶,而多种中枢递质是单胺类化合物,如儿茶酚胺、5羟色胺、组织胺等,都可被单胺氧化酶灭活,这种内皮细胞胞浆内的生物化学转化作用加强了血脑屏障的功能,从而可使脑组织内环境保持稳定,少受一般循环血液中有强烈生理作用的物质含量剧烈变动的干扰。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常引起血脑屏障结构和功能的剧烈变化。
如前已提及的新生儿核黄疸和血管性脑水肿,使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开放,屏障的通透性显著提高以致血浆白蛋白(分子量为69000)这样的大分子物质都可通过屏障。
严重脑损伤导致血脑屏障的严重破坏,使血清蛋白也可通过屏障进入脑组织。
随损伤的修复,大分子物入脑首先停止。
完全恢复后小分子物交换加快现象也会消失,此时血脑屏障功能已经正常。
电离辐射、激光和超声波都可使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增加。
维基百科历史19世纪末,保罗·埃尔利希在一个实验中发现了这个屏障。
保罗·埃尔利希当时是位微生物学家,他当时正研究染色技术,目的在于使微形生物结构能被看见。
这些染色剂中,尤其苯胺在当时,常被使用。
当将苯胺注入生物体内的时候,这个生物的所有器官都会被染,唯独脑细胞没有被染。
当时,埃尔利希将此现象归咎为脑细胞没有吸收足够的染色剂。
若干年后,埃尔利希的学生,Edwin Goldmann将苯胺直接注入脊髓中,这时脑细胞被染了,但是身体其他地方却没有被染。
这个现象,明显展现出脑和身体其他组织有一层屏障,当时由于找不到“屏障”,因此血管被认为是那层屏障。
直到1960年代,扫描式电子显微镜被用于医学研究的时候,这层神秘的屏障才被发现。
组织学脑血管障壁的结构主要有三层,由管内开始算起:第一层:脑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间衔接得十分紧密,不像其他组织的血管内皮细胞那样有较大的缝隙;第二层:脑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外有个基底膜,这个膜是连续的;第三层:脑毛细血管壁外表面积的85%都被神经胶质细胞的终足或称脚板所包围。
生理学脑血管障壁几乎不让所有的物质通过,除了氧气、二氧化碳和血糖,大部分的药和蛋白质由于分子结构过大,一般无法通过。
与其他组织,譬如肌肉组织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相比较,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胞饮作用很微弱。
因此,对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来说,借胞饮作用转运物质(大分子和电解质)的能力是很有限的,这就更加强了脑毛细血管壁的屏障功能。
脑血管障壁的功能是避免脑受到化学传导物质的影响。
由于身体很多功能都由脑经由荷尔蒙的分泌来控制,如果让化学传导物质在脑里自由流动,可能会造成反馈现象。
因此,欲要一个正常的操作,脑血管障壁的存在是必要的。
另一方面,脑血管障壁的存在也使脑不受到病菌的感染。
脑血管障壁的相关疾病多发性硬化症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也就是说它的病变位于脑部或脊髓。
一般认为这是一种自体免疫疾病,意思是个体的免疫系统攻击自己的组织。
在多发性硬化症,免疫系统攻击髓鞘质。
但是,当一个人突然病发时,用磁共振影像扫描却发现部份的脑或脊椎的脑血管障壁受到破坏,使T细胞能够进入,并破坏髓鞘。
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为了有效地执行其功能,需要一个超稳定的内环境,这一内环境稳定性的维持,依赖于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
BBB是由无窗孔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细胞间紧密连接、基膜、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足突和极狭小的细胞外隙共同组成的一个细胞复合体,是存在于脑和脊髓内的毛细血管与神经组织之间的一个动态的调节界面。
研究认为这个界面不单纯是被动保护性屏障,还能选择性地将脑内有害或过剩物质泵出脑外,保持脑的内环境稳定。
BBB中的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Brain MicrovascularEndothilial Cells,BMECs)具有与机体其它部位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不同的特殊结构与功能。
目前已证实:BBB的屏障作用的主要由覆盖在脑毛细血管腔面的BMECs及其细胞间紧密连接完成。
星形胶质细胞仅参与诱导和维持BBB的特性。
1 血脑屏障的屏障功能血脑屏障功能由机械性作用、载体、受体介导的运送系统及酶等共同参与构成。
1.1 机械的屏障功能BMECs之间几乎没有间隙,近管腔面为紧密连接(环绕成带),胞内吞饮小泡数目极少、细胞内收缩蛋白少,细胞不易皱缩及高阻抗(限制离子通过)的存在,形成BBB的机械屏障;内皮细胞之间有紧密连接使内皮层形成一个完整的屏障界面,胶质细胞产生的可溶性分子促进紧密连接的形成,从而限制BBB的通透性;内皮细胞外存在带负电的基底膜,主要对内皮细胞起支撑作用,防止由于静脉压改变导致的毛细血管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