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论文
简述药理学在新药创制中的作用论文3500字
简述药理学在新药创制中的作用论文3500字新药的定义:指化学结构、药品组分或药理作用不同于现有药品的药物。
新药研究过程大致可分为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和上市后药物监测(post-marketing surveillance )三个阶段。
临床前研究由药化学和药理学两部分内容组成,前者包括药物制备工艺路线、理化性质及质量控制标准等,后者包括以符合《实验动物管理条例》(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的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的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及毒理学研究,目的在于保证用药的安全、有效、可控。
临床前药理研究是整个新药评价系统工程中不可逾越的桥梁阶段,其所获结论对新药从实验研究过渡到临床应用具有重要价值。
新药的临床研究一般分为四期。
Ⅰ期临床试验是在正常成年志愿者身上进行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是新药人体试验的起始阶段,为后续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I期:开放,20~30例,摸索剂量。
Ⅱ期临床试验为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目的是选定最佳临床应用方案。
II期:盲法、随机,≥100对。
Ⅲ期临床试验是新药批准上市前,试生产期间,扩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目的在于对新药的有效性、安全性进行社会性考察。
新药通过该期临床试验后,方能被批准生产、上市。
III期:盲法、随机,≥300例。
Ⅳ期临床试验是上市后在社会人群大范围内继续进行的受试新药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在广泛长期使用的条件下考察疗效和不良反应,该期对最终确立新药的临床价值有重要意义。
IV期:开放,>2000例。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1、药物: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物质。
特点:安全、有效、质量可控2.食物:安全,不一定有效。
3.毒物:有效,但不安全。
但三者之间无绝对界限,药物与毒物仅存在用量的差异。
▲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等体内过程第二章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药物作用:严格地说是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或原发作用,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药物效应:也称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实际上是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或形态的改变药物作用的类型1.根据用药目的可分为:▲⑴ 对因治疗:针对病因所进行的治疗。
炙甘草汤药理学论文
炙甘草汤药理学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r2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87-0335-01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出自《伤寒论》,为汉代张仲景所创。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此方由甘草、生姜、桂枝、人参、生地黄、阿胶、麦门冬、麻子仁、大枣等九味组成,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能是滋阴养血、益气温阳、复脉止悸。
主治: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证;又治虚痨肺痿。
通过查新检索,以脉结代、心动悸为证治要点。
现对炙甘草汤研究概况作一综述。
1 抗心率失常加味炙甘草汤注射液能显著提高窦性心率短时复转率。
加味炙甘草汤可明显缩短川乌浸出液所造成的实验性家兔心率失常的持续时间及严重程度炙甘草汤对氯仿致心率失常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炙甘草汤灌服家兔的实验发现,炙甘草汤能显著地降低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诱发的室早、室速并能使心率失常总发生率降低,其对盐酸肾上腺素快速静注后家兔的心率和心电图无明显影响,“脉结代,心动悸”,现代报道中也以治疗心律失常为主。
不影响心率失常的发生,但能显著缩短心率失常持续时间,同时正常心率恢复时间加快。
有学者通过微量元素分析发现,炙甘草汤系列诸方中富含镁、锌、锰、硒等微量元素,共中,镁可直接强心复脉,锌、锰、硒又可滋阴补肾,并有间接复脉作用,有实验研究得出,甘草酸、人参总皂苷为人参抗心率失常的主要有效成分。
炙甘草汤用于治疗包括早搏、传导阻滞、心动过缓、房颤等各类心律不齐,炙甘草汤灌服家兔的实验发现,其对盐酸肾上腺素快速静注后家兔的心率和心电图无明显影响,炙甘草汤能显著地降低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诱发的室早(vp)、室速(vt),但能显著缩短心率失常持续时间,并能使心率失常总发生率降低。
不影响心率失常的发生,加味炙甘草汤可明显缩短川乌浸出液所造成的实验性家兔心率失常的持续时间及严重程度。
同时正常心率恢复时间加快。
炙甘草汤对氯仿致心律失常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认为较大剂量的炙甘草才能起到平复结代脉和心悸动的作用,加味炙甘草汤注射液能显著提高窦性心率短时复转率。
关于大黄的医学药理论文范文
关于大黄的医学药理论文范文关于大黄的医学药理论文范文大黄的枯燥根及根茎,具有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之成效。
疱疹性口炎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药理研究证实,大黄对病毒、葡萄球菌、厌氧菌、链球菌、真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颜学忠[1]治疗35例疱疹性口炎患儿,取大黄3g,参加50~100ml水中煮沸1~2min,每天少量口服煎液不少于4次,连续2d后,与41例常规方法治疗的患儿进展比较。
结果患儿体温恢复时间、口腔疱疹消失时间、弥漫性牙龈红肿恢复时间均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 。
大黄止血的有效成分是d - 儿茶素和没食子酸,均有促进血小板黏附和聚集功能,有利于血栓形成,并使血小板数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促进血液凝固,缩短凝血时间;还能使损伤的`局部血管收缩,血管抵抗力增强,从而有助于止血。
林秀珍等[2]对30例上消化道出血新生儿用注射用水10ml稀释大黄粉0.5~1g后鼻饲胃内保存,2~3次/d,连用2d,有效率为93.33%。
大黄能有效阻止炎症介质的扩增及其生物学作用的发挥,阻止炎症介质介导的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对多种病原体有抑制作用;对某些重要器官有保护作用及免疫调节作用。
薛前进等[3]对42例胃肠功能衰竭新生儿在常规治疗根底上,用大黄粉0.2g/( kg·次)鼻饲,1次/8h,连用3d。
结果说明:止血有效率为83.33%,肠鸣音恢复有效率为100%。
唐贵富等[4]给32例危重症时肠胀气患儿以大黄粉溶于10~30mL温开水中后口服或灌肠,体重<5.0kg者用1.0g,5~10>15.0 kg者用6~12g,有效率为90.6%。
谢艳红等[5]将大黄粉5g用温开水适量调匀后,对20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在常规治疗及护理根底上用生大黄粉敷脐治疗,每日更换1次,连用3~5d,并随机选择同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作对照,对照组用常规治疗及护理方法。
结果用大黄敷脐组患儿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平均腹胀消失时间、治愈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 0.05) 。
药理学论文 中药复方的药理研究现状与进展
中药复方的药理研究现状与进展摘要: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是由两味及两味以上中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按照“君臣佐使”组成原则及配伍理论而组成的方剂,即中药复方。
较之单味药,复方具有疗强、毒性低等优点。
因此,复方的物质基础与药理研究更符合临床的实际情况。
近年来中药复方的研究也倍受重视,发展很快。
大多数也是从药理方面阐明复方的作用,本文就中药复方的药理学研究方面展开一些讨论。
关键词:中药复方、药理研究一、中药复方物质基础与药理学研究的意义我国中药复方的研究主流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这是与国外对天然药物研究的不同之处,也是我们的优势和特色。
近年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就,在方法学上也有了一些进展,但总的来说仍以印证一些药效指标为主,低水平的重复较多,相关科学的配合不够密切,使得现有的中药复方制剂成分还太复杂、药效不稳定、重现性较差,物质基础不清楚。
中成药质量控制大多还是用指标成分,而不是有效成分,缺乏被国际所认可和接受的客观、严格的标准和规范,这直接影响了中药的发展前景。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不能简单地采用从单个中药中分离有效单体的方法去研究复方,中药复方的作用大多是多组分、多靶点所产生的综合效应,如何识别、提取复方中的效应物质及阐明其作用机理成为中药工作者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关键所在。
开展中药复方物质基础与药理学研究的意义在于:一可以进一步揭示中医药理论特别是配伍理论的科学内涵。
二可以在弄清复方作用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中药复方制剂活性成分的可测性,内在质量的可控性,作用的可靠性、稳定性,改变外观粗糙、使用不便等缺点。
尽管中药复方化学成分非常复杂,作用涉及的环节非常广泛,使研究工作显得困难重重,但随着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分析技术、生物效应检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采用与中医药理论相适应的药理模型,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将会被逐步阐明,使中医药事业走向现代化、国际化。
二、研究选方标准要做研究,首先要选择好研究目标,我们应该选择临床常用、组成简单的复方,也可从基本方着手。
临床药理学论文
临床药理学论文能用一种药物就不要用两种药物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XXXX班WDLUXXXXXXXXX当初选课时选择“临床药理学”其实是有原因的,并不只是为了拿几个学分。
而是想好好学些这方面的知识。
因为我妈妈患有高血压,需要常年用药来控制。
每次都是去药店或者然所谓的药师给配药,或着就是凭经验自己买药。
面对着这么多种类的降血压药物,有时候真是有些不知所措。
每次只能通过查阅说明书来权衡利弊,选择药物。
通过对“临床药理学”这门课程的学习,我觉得真是收获颇丰,不但学习到一些关于降血压的药物的选择与使用及注意事项(有计划地联合用药:达到提高药物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目的;如氢氯噻嗪+各类降压药可治疗各期高血压。
)还学到了很多从未想过的东西。
抗生素,是一个很常见的名词,但之前从未注意过。
就算“超级细菌”的出现也没有太引起我们这些大学生的注意。
可事实上这是一个关乎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利益的事情,我们每一个人也都有义务去了解并合理应用。
我国每年有20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40%死于抗生素的滥用;7岁以下儿童因抗生素致聋的达30万,占总体聋哑儿童的比例高达30%至40%,而一些发达国家只有0.9%的比例。
2001年我国药品消费总额为230l亿,抗菌药物用药约占30%(690.3亿),其中不合理用药至少占40%(276.12亿)。
这些数据可谓是触目惊心的,但这就是现实,就是我们中国的现状。
虽然政府已作出很大的努力,努力规范我国的医疗机构并改善我国的医疗环境,努力解决看病难问题。
但这并不仅仅是政府的事,而是我们每一个中国公民的事。
特别是医生们,相信他们的水平是毋庸质疑的,但为什么就有那么高的药物滥用率呢?我们不得不说一些医生是不合格的医生,他们失去了作为一名医生最宝贵的东西——医德。
但当我们作为一名病人时,如果我们遇到了一名不合格的医生,然后我们成了一名受害者时,我们也是要反思的。
倘若我们懂得一些医学常识,我们就不会被玩弄于股掌之中了。
药理学教学方法与教学质量论文
药理学教学方法与教学质量的探讨【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594-0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的作用原理、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的学科,是衔接医学基础课与临床课程的桥梁,因此只有学好药理学才能更好地学习其他医学临床课程,从而为医学事业做出贡献药理学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及其产生机制,与临床医学关系密切,对于医学生来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医学基础课。
作为一门功能学科,药理学具有理论性和系统性较强的特点,叙述到一些生命活动的机制,往往比较抽象,且常涉及到物理、化学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感到难懂、难记。
近年来,我们在药理学教学中,注意结合药理学的学科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师水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保证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在此,笔者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1 优化教学内容1.1 把握大纲,精选内容教师应熟悉教学大纲和教材,以教学大纲为依据,认真研究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级、筛选。
对哪些内容要掌握,哪些内容作为了解内容要做到心中有数。
针对课时少的情况,对理论性强、应用性差的内容在课堂上可大胆省略,而对一些具有普遍性的规律或与临床联系密切、实用性强的内容,应重点讲解。
既保证学生较为系统全面地掌握药理学知识,又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益。
1.2 教学内容上注量少而精药理学是一门主要的基础理论谋,涉及面广,在教学内容上需全面展开,系统讲授,并采用“因材施教、学以致用”的原则。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知识的印象,教学中注重理论结合实践,在学生已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把抽象的理论概念融于具体实例之中,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思维诱导,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概括、归纳,使深奥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使抽象的慨念浅显易记。
如:心血管药理一章,内容多且易混淆,让学生归纳比较神经、体液和自身调节三种方式的特点,结果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每个同学都能主动思考,争先发言。
中药的作用原理机制论文
中药的作用原理机制论文
中药的作用机制是一个广泛和复杂的研究领域。
中药的药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中药的化学成分和作用机制上。
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包括生物碱、多糖、黄酮、挥发油等多种物质,这些物质具有丰富的药理活性。
以下是关于中药作用机制的一些论文:
1. 刘瑾瑾等人的论文《中药复方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探讨了中药复方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发现中药复方可以通过调节胰岛素信号通路、促进葡萄糖的利用和代谢等多种途径来降低血糖,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2. 赵伟等人的论文《中药对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研究》探讨了中药对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发现中药可以通过减少炎症反应、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激活和增殖等多种途径来减轻肝纤维化,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3. 李洁等人的论文《中药对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研究》探讨了中药对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发现中药可以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反应、减轻炎症反应、改善内皮功能等多种途径来保护心血管系统,具有显著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综上所述,中药的作用机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化学成分、信号通路、生物反应等多个方面。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中药的作用机制将得到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探究。
药理学论文
药理学论文
药理学论文主要是关于药物的药理学性质、药物作用机制、药物代谢和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药理学论文题目和主题:
1. 一种新型药物的药理学特性研究:针对某种新发现的化合物或药物的药理学特性进行研究,包括动物模型的药效学评价、药物代谢途径和剂量效应等方面。
2. 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针对某种已知药物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解析药物与靶标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信号转导途径和影响机制等。
3. 药物代谢和药物动力学的研究:探讨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代谢酶和代谢产物等方面的变化,以及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如半衰期、最大浓度和分布容积等。
4. 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研究多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相互作用类型和协同效应等,了解药物联合使用的效果和安全性。
5. 基因和药物反应的关联研究:研究某些基因多态性对药物代谢和药效的影响,探究个体差异和遗传因素对药物治疗效果的潜在影响。
在写药理学论文时,需要综合运用药理学基础知识、实验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以科学的方式设计和进行实验,并结合文献
资料进行讨论和分析。
最后,提出对研究结果的解释、对问题的探讨和对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莱菔子药理作用分析论文
莱菔子药理作用分析论文1现代药理学研究1.1成分种子含脂肪油、挥发油、芥子碱。
挥发油内有甲硫醇等。
脂肪油中含多量芥酸、亚麻酸以及芥子酸油酯等。
尚含有抗菌物质称莱菔素。
1.2药理研究1.2.1抗菌作用莱菔子含抗菌物质,其有效成分为莱菔子素,在1mg/ml 浓度对葡萄球菌和大肠肝菌即有显著抑制作用。
莱菔子油1%可对抗链球菌、化浓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生长。
1.2.2抗真菌作用莱菔子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同心性毛癣菌等6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1.2.3促进胃肠蠕动莱菔子促进胃肠运动的活性部位能增加大鼠血浆MTL的含量,但可被阿托品所拮抗。
结论:莱菔子行气消食的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MTL的分泌和作用于M受体有关[1]。
1.2.4降压作用莱菔子具有明显的降低体动脉压的作用,也能明显降低肺动脉压,同时明显地降低体血管阻力和肺血管阻力,对心率无影响。
本品降低了心室后负荷,使心脏作功减少,提示本品为一血管扩张药[2]。
莱菔子水溶性生物碱具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并对心血管重构具有逆转作用[3]。
1.2.5对肝细胞膜表面的胰岛素受体K2及R1有显著改善作用莱菔子作为常用的理气化痰药,对以痰浊或痰湿为主要病机的疾患有良好疗效[4]。
1.2.6抗癌作用莱菔子素能够对食道癌、结肠癌、乳腺癌等表现出良好的抗癌活性,是具有较强的抗癌作用植物的活性物质[5]。
1.2.7祛痰、镇咳作用莱菔子单味应用,只有生品有一定的镇咳作用。
在三子养亲汤中,生品、炒品均有较好的镇咳作用,明显优于炒过品,祛痰实验炒品组显著优于生品组[6]。
1.3毒理研究莱菔素对小鼠和离体蛙心有轻微毒性。
2临床研究2.1临床新用2.1.1习惯性便秘用莱菔子50g,高火炒黄分两次温水送服[7]。
2.1.2中风后腹胀将莱菔子文火炒黄研细末,取10g以米酒和为直径3cm薄饼,将药饼盖脐孔上,纱布固定,每12h换药1次。
30例患者经治疗12~48h,腹胀逐渐减轻,肠鸣音增强或排气。
药理学论文
药理学论文药理学作为连接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的一门桥梁课,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药理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药理学论文范文一:药理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应用【摘要】伴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迈入了信息时代,而信息技术也在社会的各行各业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在紧跟时代的步伐,以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
多媒体教学也成为了当前教育体系当中极具活力的一种教学手段,通过对声音、图像、文本等信息非常强大的处理功能,使得药理学教学当中较为抽象的一些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药理学教学的效果。
笔者在下文中分析了药理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具体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药理学;教学;多媒体技术;应用策略1.分析药理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存在的问题1.1忽视了教学内容,过于注重多媒体的教学形式。
由于一部分教师在药理学的课堂教学当中,过于注重多媒体教学形式的应用,却忽视了药理学教学的内容,导致药理学课堂教学出现了本末倒置的情况,多媒体课件质量不高,已经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问题。
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教师往往为迎合学生的兴趣,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并未将课程内容的科学性置于首位,只是在表面上追求花哨、新颖、活泼、动感的教学形式与艺术效果,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被忽视,使得学生将注意力过多的集中在多媒体技术展示方面,并未对教学信息本身产生直接的兴趣。
在这样的环境下,药理学教学的有效性明显不高。
1.2对多媒体的依赖性较强,教师的引导作用未得到充分地发挥。
在课堂上不管是哪种教学手段或者教学方法的使用都要依靠教师有效的引导,教师的这一重要地位是无可替代的。
实践教学当中,教师必须按照授课的内容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状态表现,通过丰富的表情、幽默的语言、优美的板书以及较为形象的支体动作,为学生讲解药理学的知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
专科药学类专业论文范文(推荐4篇)
专科药学类专业论文范文(推荐4篇)专科药学类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中药学是一门古老而又现代的学科,该学科实际上已经存在了数千年。
而现代意义上的学科专业发展,不过仅有数十年的时间。
由于中药的化学成分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而且其作用机理也具有不完全明确性,因而限制了其在当今世界的发展。
随着医疗模式由单纯的疾病治疗向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相结合模式的转变,中药在重大疾病防治方面的重要作用,不断给人们带来新希望和新启示。
世界卫生组织在《迎接21世纪的挑战》中指出,“21世纪的医学,不应该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领域,应当以人类的健康作为医学的主要研究方向”。
《_中央、_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也指出,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等方面的作用。
应该说,未来社会的发展将对从事中药学学科专业的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
中药学学科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任务,其作为高等学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专业门类,应充分利用21世纪科技进步带来的先进理念、思想、技术以及发展的机遇,抓住“人”这一关键因素,处理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形成中药学学科专业人才辈出、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另外,在新的历史时期,中药学学科专业的发展必须适应国家的战略需求,遵循学科内在的逻辑和规律,主动作为,谋求协同发展。
二、中药学学科专业协同发展的对策1.坚持顶层设计理念,制订宏观战略规划学科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我们对此要有个清醒的认识。
学科作为专业建设的根基,为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条件,而专业作为学科履行人才培养职能的基地,是学科建设成果转化的载体,专业建设需求拉动了学科的发展,应通过科学的顶层设计和宏观战略规划,促进中药学学科专业的协调发展。
从短期来看,中药学学科专业的协同发展因涉及资源配置等问题,可能会存在所谓的“冲突”。
而从长远来看,应实现学科专业的协同发展。
网络药理学的运用药理学论文
网络药理学的运用药理学论文中药是复杂化学体系,中药的疗效是中药的化学物质作用于人体,使机体的生理机能或生化反应发生变化的复杂过程。
一般认为,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低亲和力、低选择性”作用特点,如何用现代语言阐释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一直是研究的难点和关键点。
近年来,网络药理学是通过网络方法来分析药物、靶点和疾病之间的相互关系[1-2],已经逐步取代了以往单一“基因-疾病-药物”的传统新药研发思想。
目前网络药理学已经成为新药研发理论方法的一个研究热点[3-5],并且受到中医药学者的高度关注,积极探索网络药理学的技术和方法应用到中药研究。
但是,笔者认为,中药网络药理学必须结合中药本身的特点,加强中药体内ADME过程研究,明确中药的入血成分及其达靶成分,然后通过网络药理学阐释其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从而用现代技术诠释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特点。
1网络药理学的概况在过去的10多年中,新药研发的失败率不断增高,面临困境[6],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哲学问题,与疾病相关单靶点高选择性药物设计的主导思想是同时发生的。
随着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疾病的生物学本质认识不断深化,西方医药界逐渐认识到多基因、多环境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引起的复杂性疾病。
2007年,AndrewLHopkins提出了网络药理学,将成为新药研发领域里新的发展方向[7-8]。
网络药理学是在系统生物学和多向药理学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是在生物网络中各生物实体(疾病、表型、基因、靶标、药物等)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分析方法,观察药物对生物网络的作用和影响,使药物的研发更能针对疾病的实际情况,提高研发成功率。
网络药理学理解复杂的生物系统不仅仅需要实验,同样也需要计算方式的支撑。
计算方法能够使网络药理学在复杂生物相互作用网络中获取整体、机制性信息,并能够发现新药靶标以及特效药的组合。
尽管在网络药理学中的计算方法还处于实用建模和理论探索阶段,但是它已经为制药业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药理专业论文六篇
药理专业论文六篇药理专业论文范文11在药学专业病理学教学中实施EBM的必要性1.1药学专业临床病理诊断中需要实施EBM在临床实践中,病理学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被认为是疾病诊断的“金标准”。
对于疾病的诊断,首先要作出正确的诊断,才能指导临床下一步如何治疗。
病理诊断是否正确需要经受起时间的检验及是否具有可重复性。
这就需要从事临床病理工作医生正确的诊断。
在WHO(世界卫生组织)2021年乳腺肿瘤分类中,过去对于乳腺微浸润性癌浸润病灶的大小(最大直径)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存在多种界定值共存的局面,导致在实际病理诊断工作中对微浸润性癌的诊断主观性强,重复性差。
经过对大量实际乳腺微浸润性癌病例分析讨论,新版分类对乳腺微浸润性癌的标准进行明确规定,即浸润灶最大径不超过1mm(单病灶或多病灶)。
过去对于病理组织学诊断为大汗腺癌,在新版2021年乳腺肿瘤分类中,统一诊断为伴大汗腺分化的癌:基于大汗腺分化可见于多种乳腺浸润性癌,如浸润性导管癌、小叶癌等。
现有讨论也证明,伴大汗腺分化的癌的化疗、预后与非特别型浸润性癌类似,因此不使用大汗腺癌的病理诊断名词。
这将需要经过对大量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讨论,查找新的“证据”,病理诊断标准不断改进。
所以说,在药学专业病理学教学中,应用EBM,查找新的牢靠方法、指标,经过循证医学检验,能够为疾病的正确治疗及预后供应病理学学问支持。
1.2药学专业病理诊断进展中需要实施EBM随着病理学的进展,病理诊断已不从单纯的依靠显微镜下作出诊断,现在已运用电镜、免疫组化、原位杂交、流式细胞仪等,从形态学进展到形态学与功能相结合,不仅对疾病作出正确的病理诊断,还对临床治疗、预后供应具体的病理信息。
例如,对于病理确诊为乳腺癌患者,现在进行分子病理学检测ER、PR及HER-2,为临床后续化疗供应关心。
如ER、PR阳性病例,可以用内分泌药物三苯氧胺治疗;如ER、PR及HER-2/neu 均阴性的患者,化疗效果不好,预后差。
蒲黄的药理学研究论文
蒲黄的药理学研究【摘要】通过对蒲黄进行药理学研究,来探讨其作用机制【词关键】蒲黄;药理【中图分类号】r282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7-0209-02蒲黄为香蒲科植物水浊香蒲typha angustifolia l. 、东方香蒲typha orientalis presl、或同属植物的干燥花粉。
分布广泛,资源丰富。
具化瘀、止血、通淋的功能。
近年来,对蒲黄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国内外的重视,本文将对蒲黄的药理学研究情况作一概述。
1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蒲黄提取液对离体兔心脏有明显增加冠脉血流量的作用。
蒲黄水煎剂可使金黄地鼠夹囊微循环小动脉血流速度加快、脉细血管开放数增加;对心肌微循环也有改善作用。
蒲黄对家兔心肌损害有防护作用,家兔左室支动脉结扎形成的急性心肌梗塞模型,术后经用蒲黄治疗,可使家兔心肌梗塞范围缩小,病变减轻,还可使该模型家兔体内循环血小板比率升高,说明蒲黄抗血小板聚集可能是其抗心肌缺血作用的机制之一。
从长苞香蒲花粉中提取分离的水仙甙能明显保护垂体后叶素诱导的大鼠心肌缺血,增加小鼠心肌86rb摄取率,推测与水仙甙的钙拮抗作用有关。
大剂量的蒲黄具有抗低压缺氧功能,提高动物对减压缺氧的耐受力。
蒲黄的醇提取物可延长夹闭气管小鼠和结扎颈总动脉小鼠的心电消失时间;可使小鼠异丙肾上腺素增加耗氧所致缺氧、尾静脉注射空气的存活时间延长;但对nano2所致的小鼠组织缺氧死亡时间无延长作用。
这表明蒲黄提高心肌及脑对缺氧的耐受性或降低心、脑等组织的耗氧量,对心肌缺氧有保护作用,其原理可能是其能阻止心肌中atp及adp含量降低,使大脑皮层细胞膜上na,k---atp酶及mg—atp酶活力增加,加速atp分解,并使中枢抑制加强,提高缺氧耐力,还可使缺氧心,肝超氧化物歧化酶恢复或接近正常水平,提高脑组织及动脉血氧分压,降低氧耗量及乳酸的含量。
蒲黄提取物对离体的蛙心,兔心有可逆性的抑制作用,高浓度时可使心脏处于舒张状态;并有降低家兔血压作用。
应用药学论文模板(10篇)
应用药学论文模板(10篇)在近几年的药理学教学中,我们体会到教学存在教学时数相对少、教学内容多、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陈旧等问题。
药理学涉及内容广泛、理论性强、需要掌握的内容较多,学生常常对药理学学习产生畏难情绪,缺乏主动探索和学习的积极性。
针对药理学课程的特点及21世纪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药理学教学应力求通过合理运用现代化传媒工具如图书馆、期刊网、多媒体、课件等,教会学生阅读、查阅文献,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使教学形象生动,达到化难为易的效果。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拓学生的学习潜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求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把药理学一些研究领域中的最新研究动态、所面临的难题、最新研制的新药及被社会广泛关注的医药方面的问题引入到教学中去,取得了初步成果[1~5]。
1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便于理解和记忆由于电教多媒体提供了生动直观的形象,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兴趣和情绪,在课堂上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帮助他们认识事物,理解知识,使他们轻松愉快地学习,掌握和运用知识。
例如,在讲解有机磷酸酯类中毒及解救药物时,先给学生看一个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的临床病例,都有哪些症状,接下来提问,“有机磷中毒的病人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症状?”并结合图像向学生提问,哪些是M症状,哪些是N症状和中枢症状,然后向学生提示,有机磷酸酯类是一类持久性胆碱酯酶抑制药,启发学生结合图像从作用机制上进行分析;接下来再应用药物解救,一组病例应用阿托品后,哪些症状迅速得到缓解。
另一组病例同时应用阿托品和解磷定,使M症状、N症状和中枢症状都得到缓解,并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体内酶浓度和活性,既形象直观,学生又记忆深刻。
在期末考试中,相关内容答题的正确率达97%。
2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减少教学难度在药理学教学中,有些教学内容,涉及的问题抽象,内容复杂,教学难度大,不易被学生接受。
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使教学形象生动,学生感知鲜明印象深刻,可使教学内容具体化,达到化难为易的效果。
药理学发展简史 论文
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生论文题目:药理学发展简史学生姓名:指导老师:于海食老师学院:东方学院专业班级:完成时间: 2013年10月15日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论文(设计)题目药理学的发展史题目类型理论研究题目来源课堂作业题本科论文(设计)时间从2013年9月5日至2013年10月17日指导教师评语:建议成绩指导教师:______年___月___日目录摘要引言 (1)一、药物学(本草学)阶段 (2)(一)先秦至汉代:奠定药性理论基础 (2)1、《黄帝内经》的阴阳五行学说 (3)2、《黄帝内经》十三方对中医药理学的应用 (3)3、《神农本草经》的药理阐释雏形 (3)(二)唐和五代时期对法象的探索 (4)(三)宋金元时期:法象药理和归经理论的提出 (4)1、沈括《梦溪笔谈》对中医药理的探索 (4)2、寇宗奭《本草衍义》分四性、明四气、辨五味、释药性 (5)3、赵佶《圣济经》的法象药理 (5)4、金元医家的药理学实践 (5)(四)明清时期:对中药药理的深入研究 (5)1、李时珍《本草纲目》夹释药理 (5)2、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及其影响 (6)3、刘若金《本草述》及其影响 (6)4、清代诸家对中医药理学的发展 (6)5、近代中西医学汇通对中医药理的影响 (7)二、现代药理学阶段 (7)结语 (9)参考文献 (9)致谢 (10)药理学是由希腊字Pharmakon和Lo-gia两字合并而成;前者之意义是指药物或毒物,而后者之意是研究。
所以药理学狭义的定义,是指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理或生化之变化的一门科学。
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由于没有医学和药学理论,人们凭着本能或经验使用身边可以获得的物质用于防治疾病,故只称之为药物。
后来,随着医学理论的诞生,用之来指导药物的使用,就形成了药学理论,所以每种药学理论;实际上都是其相应医学理论中的组成部分。
中药的认识和使用就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特点。
药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三篇
药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三篇中西药配伍是临床医治的一种重要手段。
合理的配伍能够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但不当的配伍则会降低疗效或产生毒副反映。
本文从药理化学和药理学两方面探讨中西药配伍禁忌。
首先,药物的理化性质改变会导致疗效降低或毒性增加。
一些中药和中成药与某些西药制剂联用会产生沉淀,阻碍吸收。
含有槲皮素的中药柴胡、桑叶、槐角及含有这些中药的制剂与含各类金属离子的西药合用会形成络合物,阻碍吸收。
酸碱中和也会影响药效,使药物的疗效降低乃至失去药效。
其次,药理转变也会导致疗效降低或毒性增加。
药动学转变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一些碱性中药与西药联用会使其吸收降低或从尿排出,促使血药浓度降低,或致使排出减少,血药浓度增加而引发中毒。
中西药配伍后,不同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不同,使药物的血药浓度有所转变,从而阻碍其组织结合。
另外,尿酸碱度也会影响药物的重吸收,从而阻碍药物的排泄。
因此,为了避免中西药配伍带来的不良反映,临床医师和药师应该对中西药配伍禁忌有更深入的了解,合理用药,确保患者的安全。
1.麻黄及含有麻黄碱的中药制剂会增强心肌收缩力,使强心类药物的作用和毒性增加,可能导致心率失常、心衰等不良反应。
2.含乙醇的中药制剂与酒类同服会增加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降低疗效,增加毒副作用。
同时,不宜与水合氯醛联用,因为乙醇与水合氯醛会生成具有毒性的醇合氯醛,导致毒性加重,严重者可能会导致死亡。
3.甙类中药如人参、苦参、大黄等与可待因、吗啡、杜冷丁联用会加重麻醉效果,抑制呼吸。
与强心甙联用会增加毒性。
祖师麻和含有瑞香素的中药制剂与维生素K联用会产生拮抗作用。
4.牛黄及牛黄制剂与水合氯醛、乌拉坦、吗啡、苯巴比妥合用会对中枢产生抑制作用。
5.中西药注射剂的混合配伍应用可能会引起不溶性微粒沉积在毛细血管中,导致局部循环障碍,产生静脉炎、肉芽肿并可引发过敏和热原样反应。
因此,应注意中西药注射剂的稳定性,避免不合理的配伍。
青霉素药理学论文
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临床二班:113202037孙淑贺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20世纪40年代以前,流行着许多传染性疾病,例如猩红热、白喉、脑膜炎、淋病、梅毒等,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生命,然而人类一直不能够掌握一种能高效治疗细菌性感染且副作用小的药物。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科研人员进行了长期探索,而在这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却源自一个意外发现。
亚历山大·弗莱明由于一次幸运的过失而发现了青霉素。
在1928年夏弗莱明无意间注意到一个与空气意外接触过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皿中长出了一团青绿色霉菌。
通过鉴定,此霉菌为青霉菌,因此弗莱明将其分泌的抑菌物质称为青霉素。
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提取青霉素也是一个重大的难题。
但是弗莱明并没有失掉信心,并于1939年将菌种提供给澳大利亚病理学家弗洛里和生物化学家钱恩。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七、八十种病菌的试管实验和动物试验,都证明青霉素对引起多种疾病的病菌都有较大的杀伤作用,他们还利用冷冻干燥法提取了青霉素晶体。
人们又陆续地发现了氯霉素、金霉素等数十种各有功效的抗菌素,抗菌素的广泛应用也尖锐地暴露出它的问题。
在全世界服用青霉数总数超过亿剂后,青霉素引起了第一例死亡。
后来,人们发现,青霉素类抗生素常见的过敏反应在各种药物中居首位,发生率最高可达5%~10%,而且某些细菌逐渐对青霉素产生了耐药性。
尽管如此,青霉素的偶然发现仍然是人类取得的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青霉素霉素的抗菌作用是:低浓度时抑菌,高浓度时杀菌,但机理却比较复杂。
青霉素是目前常用的抗生素之一,具有疗效高,毒性低,但较易发生过敏反应的特点。
对青霉素过敏的人接触该药后,无论是任何年龄,性别,给药途径(注射,口服,外用等),剂量和制剂均可发生过敏反应。
其发生率高达3%-6%,因此在使用各种剂型的青霉素制剂前,必须先做过敏试验。
试验结果为阴性方可用药。
曾用过青霉素,停药3天后再用药者,或使用中更换药物批号时,须重新做过敏试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级学院药科学院
专业药学
班级药学11(2)班姓名刘星明
学号1103501226 指导老师杨智承
2013年12月
中枢神经药物的帅选及LD50的测定
目的:从未知药物中,通过观察动物的药物反应,筛选出具有中枢神经兴奋惊厥作用的目标药物,并测定其LD50,以评定药物的在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随机捉取3只小鼠,分别注射三种药物,根据小鼠的反应对待测的3种药物做出鉴别和筛选,并从中选取本组药物——中枢兴奋药进行后续实验,初筛选出中枢神经兴奋药并探索0%最大无效量(LD0)和100%最小有效量(LD100)。
结果:预实验中,确定我们组兴奋药的最小剂量Dmin=258.6mg/ml 和最大剂量Dmax=326.1mg/ml ;根据正式实验得到的数据经计算,得出我们组受试药品的LD50=357.2146 mg/kg
实验器材
仪器:天平、注射器、针头、烧杯、移液管
药品:中枢药物兴奋药、抑制药、生理盐水
动物:小白鼠
实验方法
预实验
⑴药物的鉴别
随机捉取3只小鼠,称重,按0.1ml/10g 的剂量分别注射三种药物,再根据小鼠的反应对这3种药物做出鉴别,并从中选取中枢兴奋药进行正式实验. ⑵药物LD 0及LD 100测定
捉取18只小鼠,随机分成6组,每组3只,称重,编号,记录数据.以中枢兴奋药的临床反应——40min 内的存活量为指标,分别对原药(75mg/ml)进行一定浓度稀释(稀释倍数分别为2倍,2.3倍,2.5倍,2.9倍,3倍,5倍),然后分别对同组小鼠腹腔注射稀释药剂(0.1ml/10g ),观察并记录每组小鼠的反应及死亡数。
再根据实验结果,计算受试药物的最小剂量Dmin 和最大剂量Dmax 。
正式实验
随机抽取40只小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8只,称重,标记,记录数据。
再根据预实验得到的Dmin 和Dmax 计算每组剂量。
设正式实验剂量组数为n ,剂量公比为r ,则1max min /-=n D D r ,因此各组的剂量为Dmax ·r k-1 ,k 为第几组,按此式算出各组所需的剂量进行药液的配制。
原药物溶液的浓度为:75mg/mL ,根据预实验得出的浓度范围计算各组剂量,对原溶液进行稀释,再给各种动物进行腹腔注射相应剂量的药液(0.1mL/10g ),观察并记录给药后40min 内小鼠反应情况(是否死亡)。
最后进行数据整理,并
按照规定的方法计算LD50,及其95%的可信限。
实验结果
预实验
⑴药物的筛选
第一只小鼠注射药物后出现强直、惊厥、死亡,说明此药物是中枢兴奋药;第二只小鼠注射药物后出现蜷缩、镇静、翻正反射消失、死亡,说明此药物是中枢抑制药;第三只小鼠注射药物后无明显变化,说明三号药物是生理盐水。
⑵药物LD0及LD100测定
表1 小鼠腹腔注射兴奋药预实验结果
组别剂量(mg/kg)总小鼠数(只) 死亡动物(只) 死亡率(%)
1 150mg/kg 3 0 0
2 375mg/kg
3 3 100
3 250mg/kg 3 0 0
4 300mg/kg 3 2 66.7
5 326.1mg/kg 3 3 100
6 258.5mg/kg 3 0 0
由上图可知受试药物的最小剂量Dmin=258.5mg/ml 和最大剂量Dmax=326.1mg/ml
正式实验— —lD 50的测定
将40只小鼠分为五组,n=5,剂量公比为r , 则 95.02.382/3.311/41max min ===-n D D r 各组的剂量为:
第一组:311.3mg/kg
第二组:311.3mg/kg/0.95=327.7mg/kg 第三组:327.7mg/kg/0.95=344.9mg/kg 第四组:344.9mg/kg/0.95=363.1mg/kg 第五组:363.1mg/kg/0.95=382.2mg/kg 分别对小鼠进行给药后得出实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小鼠腹腔注射兴奋药实验结果
组别
剂量 (mg/kg )
总小鼠数
死亡动物 (只)
死亡率 (%)
剂量对数 (X)
概率单位
(只) (Y)
1 311.3 8 1 12.5 2.493 3.850
2 327.7 8 2 25.0 2.515 4.330
3 344.9 8 3 37.5 2.538 4.680
4 363.1 8 4 50.0 2.560 5.000
5 382.2 8
6 75.0 2.582 5.670
回归方程为:Y=-44.3918+19.3471X;(r=0.9913)
a=0.01时,查得的r为:0.9590
(其中Y的概率单位加5后的值,X为剂量的对数logx)
所以LD50=357.2146 mg/kg
置信系数a=0.05时的置信区间为:350.2495≤LD50≤364.3182,0.0086
讨论
1 预实验中,注射了中枢兴奋性药的小鼠表现为强直,惊厥,死亡,主要是因为兴奋药能使小鼠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增加,从而出现亢奋,但剂量过大,超出安全用量范围就会导致小鼠死亡;注射了中枢抑制药的小鼠出现蜷缩、镇静、翻正反射消失、死亡,主要是因为抑制药能使小鼠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使其出现乏力、昏睡、知觉消失等现象,而同样因为药剂剂量大,会使小鼠中枢极端抑制,从而使呼吸减慢变浅甚至死亡;注射生理盐水的小鼠无临床表现,主要因为生理盐水对小鼠的神经系统无影响。
2由于预实验和正式试验中的中枢兴奋药浓度有些出入,所以在选取预实验中最大剂量注射时小鼠只有两只死亡,则本组就在接下来的实验保持r不变,分别加大或减少剂量来测量LD50。
而且在正式试验过程中,小鼠腹腔注射后20分钟左右的时间内一般都会出现强直、惊厥、死亡,有部分还出现咬舌的现象。
死后出现肌肉僵直,全身僵硬,身体卷曲的状态,此为兴奋药的特点。
3由于实验的小鼠间个体差异比较大,为避免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本次实验严格遵循重复和随机的原则对小白鼠进行了分配。
而且我们原定于将50只小白鼠分为6组,每组8只,从而增加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本实验全部采用腹腔注射的形式进行给药,是由于腹膜面积大、密布血管和淋巴管,有操作方便、药效作用时间短、速度快等优点。
4药物给药剂量与动物死亡率间呈正态分布。
以对数剂量为横坐标、累加死亡率作为纵坐标作图,可得到一对称S型曲线,其两端较平坦,中间较陡,说明两端处剂量稍有变化时死亡率不容易表现出来,在50%死亡率处斜率最大,该处剂量稍有变动时,其死亡率变动最明显,也最灵敏,在技术上也最
容易准确测得,故常选用LD50作为反映药物毒性的指标。
而在设计实验中可预先设计预实验的给药浓度梯度,但在进行预实验的过程中,应首先取一浓度梯度进行实验,根据该梯度实验结果对其他三组实验的给药剂量进行调整,以保证得出该中枢兴奋药的最大及最小剂量。
5本次实验采用的是兴奋药,给小鼠腹腔注射后,小鼠会出现兴奋的状态,在40分钟内会出现急躁,狂窜,四肢不停抖动,坐立不安,动作灵敏快速,有部分还出现吐血几自咬的现象。
死后出现肌肉僵直,全身僵硬,身体卷曲的状态。
此为兴奋药的特点。
6本次实验采用腹腔注射的形式进行给药,腹膜面积大、密布血管和淋巴管,有操作方便、药效作用时间短、速度快等优点
结论
本实验组采用所鉴别出来的中枢兴奋药经预实验得最小剂量Dmin=258.6mg/ml和最大剂量Dmax=326.1mg/ml;正式实验得出LD50=357.2146 mg/kg
参考文献
药理学(第七版),朱依谆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药理学实验指导(第二版),谭毓治主编,科学出版社,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