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表示毒性的常用指标

合集下载

食品毒理学·试卷及答案

食品毒理学·试卷及答案
24FMO:微粒提含黄素单加氧酶。
25共价结合共价结合指化学毒物或起具有活性的代谢产物与机体内一些重要大分子如核酸、蛋白质、酶、膜脂质等发生共价结合,从而改变某些生物大分子的化学结构与生物学功能
26脏器系数:或称脏/体比值,是指某个脏器的湿重与单位体重的比值
27移码:是DNA中增加或减少一对或几对不等于3的倍数的碱基对所造成的突变。
31静脉外其他毒性染毒(吸收系数)小于1,毒性较低
34食品毒理学研究化学物质在食品中的(安全限量),平定食品的安全性,制定相关卫生标准
36环境污染无在食品中的存在,有自然和人类两大因素。其中,无机环境污染物在一定程度上食品产地的(地质地理)条件所左右。但是更为普遍的污染原则主要是工业,采矿,能源,交通,城市排污及农业生产等带来的。
4被动转用包括哪几种形式?
答:被动转用包括简单扩散、过滤和易化扩散 (1)简单扩散(脂溶扩散) 化学毒物从浓度较高的一侧向浓度较底的一
侧经脂质双分子层进行的扩散性转运。
2.滤过和水溶扩散 3.异化扩散(载体扩散)其机制可能是膜上蛋白质载体特意的与某种化学毒物结合后,其分子内部发生形变而形成适合该物质透过的同带而进入细胞。
37危险度:在特定的接触环境下终生接触某环境因素引起个体或群体产生有害效应(损伤,疾病或死亡)的预期频率。(也成为危险性或风险度)既一种物质在具体的接触条件下,对机体造成损害可能性的定量接触
38WHO:世界卫生组织
39稳定:是机体保持内在环境稳定不变的一种倾向或能力,一般通过负反映过程完成
40代偿能力:当体内组织或器官局部发生病变时,病变部功能降低此时健部组织通过自身功能的加强来弥补病变部的功能不足
45致畸无:能引起妊娠的人或实验动物产生琪胎的外源化学物成为致畸物

食品毒理学·表示毒性的常用指标

食品毒理学·表示毒性的常用指标

完整ppt
13
一、致死剂量
(四)最大耐受剂量 maximal tolerance dose,MTD或LD0,指化学
物质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 若高于该剂量即可出现死亡。与LD100的情况相似,
LD0也受个体差异的影响,存在很大的波动性。 LD0和LD100常作为急性毒性试验中选择剂量范围的
•结果相差小于2倍者12种,2~2.5倍者8种, 2.5~3倍者3种,大于3倍者3种
•说明LD50有较大的波动性。
完整ppt
9
一、致死剂量:半数致死量测定方法
将一群动物(一般50只)等分为五组,每组给 予不同剂量的化学物质,测得不同的死亡率;
以剂量为横坐标,死亡百分率为纵坐标,绘制 曲线;
完整ppt
10
一、致死剂量:半数致死量测定方法
在曲线中段,即50%死亡率附近,斜率最大, 对应的剂量即为LD50。
同时计算95%的可信限(即5%的误差)。
完整ppt
11
LD50测定
完整ppt
12
一、致死剂量
(三) 最小致死剂量 minimal lethal dose,MLD或LD01 ,指化 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中的个别成员出现死亡的 剂量。 从理论上讲,低于此剂量即不能引起死亡。
完整ppt
15
二、阈剂量:类型
1. 急性阈剂量(acute threshold dose,Limac): 与化学物质一次接触所得;
2. 慢性阈剂量(chronic threshold dose, Limch):
长期反复多次接触所得(针对车间环境)。
完整ppt
16
完整ppt
17
二、阈剂量
▪ 慢性毒作用的敏感阈剂量最低; ▪ 因人与动物的敏感性差异,在剂量外推到人时设

华东理工大学安全检测技术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华东理工大学安全检测技术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安全检测技术(网教)-题库注:找到所考试题直接看该试题所有题目和答案即可。

查找按键:Ctrl+F超越高度1、研究或表示一种化学物质的毒性时,最常用的是()关系,以实验动物的死亡作为反应终点。

(分录题)答案:剂量反应2、化学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可分为()、()、()三类。

(分录题)答案: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9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最高容许浓度93、将下列数值修约到只保留一位小数:14.0500-()O(分录题)答案:14.094、气相色谱法可根据色谱峰的()进行定性分析;根据色谱峰的()进行定量分析。

(分录题)答案:保留时间;峰面积;5、离子色谱法中,抑制柱的作用是()o(分录题)答案:降低背景电导;6、当接触浓度超过PC-TWA,达到PC-STEL水平时,一次持续接触时间不应超过()mino(分录题)答案:157、人员进入受限空间作业之前必须进行检测,检测时间不能早于进入前的()mi∏o(分录题)答案:308、在检测压力时,为延长仪表使用寿命,避免弹性元件因受力过大而损坏,在检测稳定压力时,最大工作压力不应超过量程的2/3;检测脉冲压力时,最大工作压力不应超过量程的();检测高压时,最大工作压力不应超过检测上限值的3/5O(分录题)答案:1/29、短时间采样是指采样时间一般不超过()的采样;长时间采样指采样时间一般在()以上的采样。

(分录题)答案:15min■9Ih910、节流装置检测流量,应用最广泛的节流装置有()、()和()。

(分录题)答案:孔板;文丘里管;喷嘴;11、劳动者接触乙醛状况为:浓度400mg/m\接触2h;浓度300mg/m3,接触2h;浓度200mg/m\接触3h;不接触,Ih,则劳动者8h的TWA值为()O(分录题)答案:25012、气相色谱检测技术常通过改变()(从流动相、固定相中选择)来改善分离,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技术一般是通过改变()(从流动相、固定相中选择)达到分离目的。

(分录题)答案:固定相流动相13、衡量温度高低的标准体系主要有:开氏温标、摄氏温标、华氏温标,其中()和()属国际单位制,两者的换算关系为()。

毒理学

毒理学

食品毒理学复习题第一章1,什么是毒物、毒性、毒作用和毒作用剂量?答案:毒物: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性质。

毒性: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也可能简称为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条件下损伤生物体的能力。

毒作用:是指外源化学物引起机体发生生理生化机能异常或组织结构病理变化的反应。

毒作用剂量:既可指机体接触化学物的量或在试验中给予机体受试物的量,又可指化学毒物被吸收的量或在体液和靶器官中的量。

2,表示毒性的常用指标有哪些?答案:(1)致死剂量:是指某种外源化学物能引起机体死亡的剂量。

{1,绝对致死剂量(LD100):指能引起一群集体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2,半数致死剂量(LD50):指能引起一群个体50%死亡所需的剂量,也称致死中量。

3,最小致死量(MLD或LD01或LD min)指在一群个体中仅引起个别发生死亡的最低剂量。

4,最大耐受量(MTD或LD0)指在一群个体中不引起死亡的最高剂量。

}(2)阈剂量:也称最小有作用剂量,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外源化学物按一定方式或途经与机体接触,并使某项敏感的观察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或使机体开始出现损害作用所需的最低剂量。

{包括急性阈剂量(Lim ac)和慢性阈剂量(Lim ch)(3)最大无作用量(MNEL)是指某种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或途经与机体接触后,根据现有认识水平,哟美好最为灵敏的试验方法和观察指标,未能观察到对机体造成任何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最高剂量,也称为未观察到损害作用剂量。

(4)毒作用带{包括急性毒作用带(Zac)和慢性毒作用带(Zch)}(5)作用水平:[1] 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引起机体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某种有害改变的最低剂量或浓度,此种有害改变与同一物种、品系的正常机体是可以区分的。

毒理学基本概念

毒理学基本概念
干扰或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暂 时性或永久性的病理损害,严重的甚至危 及生命。
毒物与非毒物之间并无绝对界限。
毒物分类:按用途和分布范围
(1)工业化学品 (2)食品中的有毒物质 (3)环境污染物 (4)日用化学品 (5)农用化学品 (6)医用化学品 (7)生物毒素:①动物毒素②植物毒素③霉菌毒 素④细菌毒素 (8)军事毒物 (9)放射性核素
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毒性表现
(1) 机体的正常形态、生长发育过程受到严重的 影响,寿命亦将缩短。 (2)机体的进食量、体力劳动负荷能力等功能容 量,或对额外应激状态的代偿能力降低; (3)机体维持稳态能力下降。 (4)机体对其他某些环境因素不利影响的易感性 增高
持久的,可逆或不可逆
5 Practically 5000Non-toxic 15,000
10,000100,000
2820-22,590
1 litre (or 1 quart)
6 Relatively 15,000 or Harmless more
100,000
22,600 or more 1 litre (or 1 quart)
是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 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 的能力。
包括损害正在发育的胎儿(致畸胎)、改变遗传密码 (致突变)或引发癌症(致癌)的能力等。
一种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损害作用越大, 则其毒性就越高。
毒性是化学物一种内在的、固有的生物 学性质,反映毒物的剂量与机体反应之间 的关系。
①剂量 ②接触条件(接触途径、接触期限、速 率和频率)
Dermal LD50
(single application to skin of rabbits) mg/kg

食品毒理学总结(山农大,全)

食品毒理学总结(山农大,全)

名词解释:1.毒物:指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的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2.中毒:指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的疾病状态。

3.毒性:化学物质能够造成机体损失的能力。

4.选择毒性:指一种化学物质只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他种类生物无害;或只对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发挥毒性,而对其他组织器官无毒作用。

5.毒作用:是化学作用对生物体的损害作用,又称毒性作用。

6.毒效应谱:指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由于外源化合物的性质和剂量不同可引起机体多种变化。

7.(1)损害作用:是指影响机体行为的生物化学变化,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降低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

(2)非损害作用:机体所发生的一切生物学变化应在机体的代偿能力范围内,机体对其他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易感性也不改变。

8.靶器官:外源化合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9.生物学标志:指针对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内的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以及它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而采用的检测指标。

可分为:接触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易感性生物学标志。

10.吸收:指外源化合物从机体接触部位透过生物膜进入血液的过程。

11.分布:指外源化合物吸收后,随血液或淋巴液流动分散到全身组织细胞的过程。

12.肝脏的首过效应:是指经胃肠道吸收的外源化合物都要汇入肝门静脉到达肝脏之后再进入体循环,由于肝脏具有代谢外源化合物的功能,未被代谢的原型和代谢产物离开肝脏随体循环分布到全身,这种未到体循环就被肝脏代谢的现象称为首过效应。

13.血脑屏障:是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聚集包围毛细血管的星形角质细胞的软脑膜组成的一种特殊的功能结构。

14.胎盘屏障:由分割母体和胎儿血液循环的一层或几层细胞构成。

15.结合反应(二相反应):进入机体的外源化学物在代谢过程中与其他内源性化学物或基因发生的生物结合反应。

16.蓄积作用:当化学毒物与机体发生多次接触,将反复进入机体,而且当进入机体的速度或总量超过代谢转化的速度和派出的速度或总量时,化学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就有可能在机体内逐渐增加并贮存,这种现象称化学毒物的蓄积作用。

毒理学的基本概念

毒理学的基本概念

2021/4/21
H
21
毒作用及其分类
❖ 过敏性反应: 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也称变态反应(a11ergic reaction),是机体对 外源化学物产生的一种病理性免疫反应。
❖ 特异体质反应: 特异体质反应(idiosyncratic reaction) 通常是指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一种 遗传性异常反应。
朱令铊中毒事件
朱令的尿液,脑脊液,血液,指甲和头发进行检验。认为朱令为 两次铊中毒,第二次中毒后朱令体内铊含量远远超出致死剂量。
开始服用对症药普鲁士蓝,服用当天,血液中的铊离子浓度开始 下降,一个月后,体内的铊被排出。但是,由于铊离子在体内滞 留的时间太长,朱令的神经系统遭到严重损害,视觉几乎完全丧 失,肌体功能也受到严重损伤,且仍处在昏迷中。
2021/4/21
H
18
毒作用及其分类
❖ 可逆与不可逆作用: 可逆作用(reversible effect)是指停止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可逐渐消失的毒性 作用。 不可逆作用(irreversible effect)是指在停止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其毒性作用 继续存在,甚至对机体造成的损害作用可进一步发展。
2021/4/21
在制造氯乙烯和醋酸乙烯的过程中,要使用含汞的催化剂, 这使排放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汞。当汞在水中被水生生物食 用后,会转化成甲基汞。甲基汞被人的肠胃吸收,侵害脑部 和身体其他器官。进入脑部的甲基汞会使脑萎缩,侵害神经 细胞,破坏掌握身体平衡的小脑和知觉系统。
H
16
2021/4/21
痛痛病
痛痛病是首先发生在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的一种 奇病,因为病人患病后全身非常疼痛,终日喊痛不
2021/4/21
H

食品毒理学

食品毒理学

1,什么是毒物、毒性、毒作用和毒作用剂量?毒性: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机体易感染部位后,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毒作用:化学物质对生物体损害作用毒作用剂量:给予机体或与机体接触的可引起毒作用效应的毒物数量。

表示毒性的常用指标有哪些?包括:一、致死剂量 {绝对致死剂量半数致死剂量}二、最大无作用剂量三、最小有作用剂量四、毒作用带2,什么是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或组织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3,机体对化学毒物的处置包括哪几个方面?什么是生物转运?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方面;毒物动力学中外源化学物质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的过程称为生物转运。

5.机体吸收外源化学物有哪些途径?经消化道吸收、经皮肤吸收、经呼吸道吸收还有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等方式。

6.毒物是怎样被排泄出体外的?主要是通过肾脏随同尿液排泄和经过肝脏随同胆汁入粪便排泄:此外还可以经过呼吸器官随同呼出的气体排出,通过皮肤随同汗液排出以及随同乳汁、唾液、泪液以及胃肠道的分泌液等途径排出。

方式:经肾脏排出经肝脏排出经肺排出经胃肠道排出其他途径排出7.什么是生物转化?生物转化的意义是什么?外源化学物质经酶催化后化学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称为生物转化。

其意义是:一经过生物转化后,外源化学物的极性增强,水溶性增高,易于经肾脏随同尿液或随同胆汁混入粪便,排出体外。

二、对机体的毒性作用可以降低。

8.代谢过程分为哪几相?其定义是什么?代谢过程分为9.终毒物的概念?是指与机体內源靶分子反应或严重的改变生物学环境、启动结构和功能而表现出毒性的物质10.什么是细胞钙稳态?钙稳态失调学说?正常情况下,在细胞静息状态下,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比较低,而细胞外游离钙离子浓度则达。

当细胞处于兴奋状态,第一信使传递信息,则细胞内钙离子浓度迅速增多,可达到,此后再降至,完成信息传递循环。

钙离子浓度的这种稳态变化过程称为细胞内钙稳态。

细胞内钙失调的概念:在细胞受损时可导致钙离子内流增加,或钙离子从细胞内储存部位释放增加,或细胞向外逐出钙离子受到抑制,表现为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不可控制的持续增加,打破细胞内钙稳态,这就称为细胞内钙稳态的失调。

食品毒理学总复习

食品毒理学总复习

食品毒理学总复习第一章毒理学基本概念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对机体发生损害作用的物质。

毒性:一种化学物质能够造成机体损害的能力。

引起机体某种有害反应的剂量是衡量毒物毒性的指标,通常采用mg/kg体重。

靶器官:脑是甲基汞的靶器官,肾脏是镉的靶器官。

剂量-反应曲线对称S形曲线S形曲线非对称S形曲线1.直线2.抛物线3.U型曲线表示毒性常用指标致死剂量LD100LD50LD01LD0阈剂量和最大无作用剂量、最小有作用剂量毒作用带急性毒作用带慢性毒作用带最大无作用剂量和LD50是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中最重要的两个指标。

安全限值每日容许摄人量(ADI):指每个人终生每天摄入某种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没有任何可测知的不良影响的剂量。

最高容许浓度(MAC)阈限量(TLV)参考剂量(RfD) :指一种日平均剂量和估计值。

人群(包括敏感亚群)终身暴露于该水平时,预期在一生中发生非致癌(或非致突变)性有害效应的危险度很低,在实际上是不可检出的。

第二章外源化合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转化机体对化学物质的处置可以简单地分成相互有关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四个过程,其中: 化学物质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称为生物转运;化学物质在体内的代谢过程,称为生物转化。

生物转运的主要方式 主动转运 简单扩散 生物转运 被动转运易化扩散滤过 胞吞 膜动转运 胞吐 第三章 影响毒作用的因素 1.毒物因素 2.环境因素 3.机体因素 4.联合作用 毒物因素 化 学 结 构 理 化 特 性 不 纯 物 含 量 毒 物 的生物学活性 化学物的稳定性 毒物进入机体的途径 第四章 食品毒理学实验基础 食品毒理学研究方法有流行病学调查、限定人体试验、体内试验、体外试验。

动物实验整体动物实验(in vivo) 体外实验 (in vitro) 一般毒性试验 特殊毒性试验 微生物试验 哺乳动物试验 急性毒性试验 亚急性毒性试验 亚慢性毒性试验 慢性毒性试验 致突变 致癌 致畸 致突变 器官水平 组织水平 细胞水平 亚细胞水平 分子水平食品毒理学试验包括体内试验和体外试验两种。

设计性试验-半数致死量的测定

设计性试验-半数致死量的测定
为使计算更为方便,还须再将对称S形曲 线的死亡率转换为概率单位,使之转 换成直线(如右下图)。
2021/4/9
7
这样可按直线方程式y=bx+a计算,获得各种指标。该方程式表示直线内x和y值的关系, x代表剂量对数,y代表死亡百分率,用直线上的死亡率50%处的剂量对数,查其反 对数,即得实际的剂量。a是常数,亦称截距,即x=0时的y值,亦即代表在不给毒 物时,动物自然死亡的估计。从这曲线上可查得最小致死量和绝对致死量,分别用 LD1、LD99或LD5、LD95表示,也可用直线方程式计算出来。从公式也可算得 LD0,即最大耐受量,它是使动物中毒而尚未致死的最大剂量或浓度。它与LD100 一样,受到个别动物的敏感度的影响太大,往往不够准确。而且在统计理论上,正 态曲线向左右伸展,绵延无穷,找不出与LD0或LD100相应的概率单位。由于实验 资料具有抽样性质,所算出的LD50存在一定的抽样误差,故必须计算其95%可信 限。它由LD50值加减1.96倍标准误后所形成的高限和低限两个值组成。
2021/4/9
4
步骤
LD50的理论依据是: 将一群动 物(如50只)等分为五组,每组 给予不同剂量,各组有不同
的死亡率,以毒物剂量作横
轴,死亡百分率为纵轴制成
曲线,则得到一个长尾的S形 曲线(如左图)。
图中可以看出,在低剂量或高剂
量处,剂量改变对动物的死
亡率影响较小,而在曲线中
段,即在50%死亡率附近, 坡度较陡,剂量稍有增减,
鱼病学实验
2021/4/9
1
实验八
半数致死量的测定
2021/4/9
2
目的
学习科研试验的设计和实施 学会半数致死量的测定
2021/是指一个毒物在实验生物的群体中可引起半数死亡的剂量。在毒理学 中常用以测试某一化学物的急性毒性。最为原始的急性毒性指标是最小致死量(MLD)和绝 对致死量(LD100)。前者指在一个群体中仅仅足够引起个别生物死亡的剂量,后者指生物 群体中全部出现死亡的剂量。但如果所用的动物数增多,则在一定范围内,还可能发现更 为敏感的或耐受的动物,则最小致死量将随之不断下降,而绝对致死量也可能不断增高。 因此,这种方法所取得的参数是不够正确的,目前已少采用。如用动物实验制得剂量-反应 曲线,再用统计学方法予以处理,所得半数致死量,则较有代表性,因此,它已成为常用 的指标。毒物的毒性是LD50的倒数,即LD50的数值越小,毒性越高。反之亦然。在毒物 的毒性分级中,常根据LD50的大小将毒性分成剧毒、高毒、中毒、低毒,或实际无毒等数 级。

食品毒理学简答题

食品毒理学简答题

简答题1、毒物是怎样被排泄出体外的?2、生物转化的Ⅰ相反应主要包括哪几个反应? 你能写出相应的反应方程式吗?3、影响毒物毒性的环境因素有哪些?4、急性毒性的实验目的是什么?5、如何对慢性毒性实验的结果进行评价?6、化学毒物的致突变类型有哪些?五、简答题2、外来化合物对机体产生的损害作用具有哪些特点?3、化学物质的一般毒性作用机制有哪些?4、急性毒性试验观察的内容有哪些?5、亚慢性毒性试验剂量设计的原则是什么?五、简答题1、食品毒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哪些?2.影响外来化合物在胃肠道进行吸收的因素有哪些?3、影响毒物毒性的环境因素有哪些4、蓄积性毒性试验的目的是什么?四、简答题1.什么是细胞内钙稳态?2.何谓慢性毒性及慢性毒性研究的目的?3. 简述影响外来化学物毒作用的因素4.毒物是如何在体内贮存的?五、简答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简述发达国家对食品安全卫生控制的两个趋势。

2、简述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毒性作用的分类。

3、简述机体的屏障作用。

4、Ⅱ相反应主要包括哪些结合作用?5、怎样进行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设计?名词解释简答1在一定条件下,外源化合物对机体的毒性作用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选择毒性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答:(1)物种和细胞学的差异;(2)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外源化学物或其毒性代谢产物的蓄积能力不同;(3)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生物转化过程的差异;(4)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外源化学物所造成损害的修复能力存在差异;2毒性作用分为哪几类?答:毒性作用分为如下6类;(1)速发或迟发性作用(2)局部或全身作用(3)可逆或不可逆作用(4)对形态或功能的影响(5)过敏性反应(变态反映、超敏反应)(6)特异体质反映3表示毒性的常用指标有哪些?答:表示毒性常用指标有(1)致死计量(2)阈计量(3)最大无作用计量(4)毒作用带4被动转用包括哪几种形式?答:被动转用包括简单扩散、过滤和易化扩散(1)简单扩散(脂溶扩散)化学毒物从浓度较高的一侧向浓度较底的一侧经脂质双分子层进行的扩散性转运。

食品毒理学思考题及答案

食品毒理学思考题及答案

食品毒理学思考题及答案绪论1.什么是外源性化学物质?外源化学物是指机体从外界环境中摄入而非机体内源产生(抗体),并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

(食品添加剂、食品中的间接添加物、食品污染物、食品中的天然毒素)2、食品毒理学的任务是什么?1)研究食品中化学物质的来源、分布、形态、进入人体的途径和代谢规律,阐明影响中毒发生发展的各种条件。

2)研究食品中化学品的安全限值,评估食品安全性,制定相关卫生标准3)研究食品中化学物的急性和慢性毒性,特别应阐明致突变、致畸、致癌和致敏等特殊毒性第一章毒理学的基本概念第一节定义与术语1.概念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

毒性:指外来化学品在接触身体或进入身体易感部位后造成损害的相对能力,包括损害发育中的胎儿、改变遗传密码或致癌的能力。

选择毒性:一种外源化学物只对某一种生物有损害,而对其他种类的生物不具有损害作用,或者只对生物体内某一组织器官产生毒性,而对其它组织器官无毒性作用,这种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

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或组织。

毒性作用:指化学品或其代谢产物进入人体达到一定剂量,并与靶(器官、组织、细胞和分子)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不良化学反应。

毒效应谱:毒效应在性质与强度的变化构成了外源化学物的毒效应谱。

效应生物标志物:任何能检测化学物质引起的生理、生化、免疫、细胞和分子变化的生物指标。

接触生物标志物: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外源化学物、其代谢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的指标,提供关于接触外源化学物的信息。

易感性生物标志物:一个人对外源性化学物质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即反映身体对外源性物质暴露的固有反应能力的指标。

剂量:指给予机体或与机体接触的毒物的数量,它是决定外源化学物对机体造成损害作用的最主要因素。

外剂量:环境中机体接触毒物的总量。

内剂量:通过各种方式吸收到身体血液循环中的外来化学物质及其代谢物。

食品毒理学·表示毒性的常用指标

食品毒理学·表示毒性的常用指标

三、最大无作用 毒理学试验剂能量够确定的是未观察到损
害作用的剂量(NOEL)。 NOEL是毒理学的一个重要参数,在制 订化学物质的安全限值时起着重要作用。
21
三、最大无作用 剂量
• 注: 急性、亚急性、亚慢性、慢性毒性
试验都有各自的NOEL和LOEL。 在讨论NOEL或LOEL时应说明具体条
14
二、阈剂量
(一) 阈剂量(threshold dose) 指在一定时间内,外源化学物按一定方式或途
径与机体接触,使机体开始出现不良反应的最低 剂量,又称为最小有作用剂量(minimal effect level,MEL)。 即:使机体某项观察指标产生超出正常变化范围 的最小剂量。
15
二、阈剂量:类 型 1. 急性阈剂量(acute threshold dose,Limac):
第三节 表示毒性的常用指标
一、致死剂量 二、阈剂量和最大无作用剂量 三、毒作用带
1
0 概述
任何化学物的毒性大小均不同。
• 描述或比较外源化学物毒性大小毒性参数
的方法:
安全限值
同剂量化学物引起毒作用强度;
同毒作用强度所需化学物的剂量
2
0 概述
毒性参数类型:
• 毒性上限参数:
急性毒性试验:受试动物致死
与化学物质一次接触所得; 2. 慢性阈剂量(chronic threshold dose,Limch):
长期反复多次接触所得(针对车间环境)。
16
17
二、阈剂量
• 慢性毒作用的敏感阈剂量最低;
• 因人与动物的敏感性差异,在剂量
外推到人时设置“安全系数”。
车间内接触的化学品:<10,如敌

食品风险评估

食品风险评估

食品风险评估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指对食品、食品添加剂中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对人体健康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所进行的科学评估,包括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风险特征描述等;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目的:1.为风险管理人员提供足够的信息,从而决定风险的本质和程度以及是否要采取风险管理的措施2.风险评估能让百姓心中有数3.风险评估是制定监管措施的基础风险评估是针对食品生产供应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危害对人体健康不良影响的科学评估,是世贸组织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强调的用于指定食品安全控制措施的必要技术手段, 是政府制定食品安全法规、标准和政策的重要基础;实施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的情况:1.为制定或修订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提供科学依据需要进行风险评估;2.为确定监督管理的重点领域、重点品种需要进行风险评估;3.发现新的可能危害食品安全的因素的;4.需要判断某一因素是否构成食品安全隐患的;5.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为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的其他情形;危害:食品所含有的对健康有潜在不良影响的生物、化学或物理的因素或食品存在状况;有导致对健康不利作用的潜在可能;风险 :是食品暴露于特定危害时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概率与影响的严重程度,是危害发生的概率及其严重程度这两项指标的综合描述;风险分析:包含三个部分的一个过程,即: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情况交流;风险评估:一个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包含下列步骤的过程:ⅰ危害识别,ⅱ危害描述,ⅲ暴露评估,以及ⅳ风险描述;风险管理: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对备选政策进行权衡,并且在需要时选择和实施适当的控制选择、包括规章管理措施的过程;风险交流:在风险评估人员、风险管理人员、消费者和其他有关的团体之间就与风险有关的信息和意见进行相互交流;风险分析框架: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交流风险评估目标:描述一个特殊食品危害的风险定性/定量的估计已知/潜在有害作用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特定的人群明确相关的不确定性风险评估要素: 1.危害识别:生物、化学以及物理危害的识别2. 危害特征描述:有害作用的评价3. 饮食暴露评估:摄入量估计 4. 风险描述:潜在有害作用的可能性和严重性危害识别:识别可能产生健康不良效果并且可能存在于某种或某类特别食品中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因素;存在问题吗有哪些证据确认可能存在于某种食品中并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因素;危害描述:对与食品中可能存在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因素有关的健康不良效果的性质的定性和/或定量评价;对化学因素应进行剂量-反应评估;对生物或物理因素,如数据可得到时,应进行剂量-反应评估;剂量-反应关系是一种数学模拟,用以推测在摄入给定剂量后的疾病几率;例如:自口腔摄入多少大肠杆菌会导致疾病,病到什么程度剂量-反应评估:确定某种化学、生物或物理因素的暴露水平剂量与相应的健康不良效果的严重程度和/或发生频度反应之间的关系;暴露评估:对于通过食品的可能摄入和其他有关途径暴露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因素的定性和/或定量评价;摄入含有微生物的食物的几率是多少饮食时,食物中微生物的数量是多少风险描述:根据危害识别、危害描述和暴露评估,对某一给定人群的已知或潜在健康不良效果的发生可能性和严重程度进行定性和/或定量的估计,其中包括伴随的不确定性;综合暴露评估和剂量-反应的资料,结论,就所指定的消费者群体可能遇到的不良健康后果提出估计;该评估称为风险估计;暴露评估的目的:对一特定消费者群体通过食物或水摄入的病菌等有害物的数量和可能性做出估计;暴露评估应对病菌的暴露给风险管理人员提供最佳的估计- 尽可能免除偏见;暴露评估应尽可能地反映生活中的现实;暴露评估的工作必须和风险管理分开暴露评估必须保持其透明度;暴露评估应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对未知性不确定性和变化性应作出慎重的考虑; 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后,能与机体组织发生化学和物理化学作用,破坏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机体暂时的或永久的病理状态,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食物中的毒物来源有:天然的或食品变质后产生的毒素等、环境污染物、农兽药残留、生物毒素、以及食品接触所造成的污染;毒性是一种物质对机体造成损害的能力;影响毒性的因素:剂量是影响化学毒物毒性的关键因素;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到:⑴与机体接触数量是决定因素;⑵与机体接触的方式、途径;⑶接触时间、速率和频率⑷物质本身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急性毒性试验以受试物引起的机体死亡为毒性终点指标;亚慢性、慢性毒性试验以受试物造成的生理、生化、代谢等过程的异常改变为毒性终点指标;而遗传毒理学试验则以受试物导致的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畸形、肿瘤形成等为毒性终点;因许多毒性终点之间无法类比,故化学物质的毒性分级标准以终点为基础,如急性毒性根据LD50分级,致畸物则根据致畸指数分级;急性毒性:指机体一次给予受试化合物,低毒化合物可在24小时内多次给予,经吸入途径和急性接触,通常连续接触4小时,最多连续接触不得超过24小时;在短期内发生的毒效应;蓄积毒性:指低于一次中毒剂量的外源化学物,反复与机体接触一定时间后致使机体出现的中毒作用;一种外源化学物在体内蓄积作用的过程,表现为物质蓄积和功能蓄积两个方面;亚慢性、慢性毒性亚慢性毒性:指机体在相当于1/20左右生命期间,少量反复接触某种有害化学和生物因素所引起的损害作用;慢性毒性:指外源化学物质长时间少量反复作用于机体后所引起的损害作用; “三致”作用:指致突变、致畸、致癌作用;化学毒物的毒性作用可根据其特点、发生的时间和部位,按不同方法进行分类;1.速发与迟发作用:速发作用指某些化学毒物与机体接触后在短时间内出现的毒效应;迟发作用指机体接触化学毒物后,经过一定的时间间隔才表现出来的毒效应; 2.局部与全身作用:局部作用指发生在化学毒物与机体直接接触部位处的损伤作用;全身作用是指化学毒物吸收入血后,经分布过程达到体内其他器官所引起的毒效应;多数引起全身作用的化学毒物并非引起所有组织器官的损害,其作用点往往只限于一个或几个组织器官,这样的组织器官称为靶器官;3.可逆与不可逆作用可逆作用:指停止接触化学毒物后,造成的损伤可以逐渐恢复;不可逆作用是指停止接触化学毒物后,损伤不能恢复,甚至进一步发展加重;化学毒物的毒性作用是否可逆主要取决于被损伤组织的再生能力;4.过敏性反应 :也称变态反应;该反应与一般的毒性反应不同;首先,某些作为半抗原的化学物质致敏原与机体接触后,与内源性蛋白结合为抗原并激发抗体产生,称为致敏;当再度与该化学物质或结构类似物质接触时,引发抗原抗体反应,产生典型的过敏反应症状;化学物质所致的过敏性反应在低剂量下即可发生,难以观察到剂量.反应关系;损害表现多种多样,轻者仅有皮肤症状,重者可致休克,甚至死亡;5.特异体质反应:某些人有先天性的遗传缺陷,因而对于某些化学毒物表现出异常的反应性;如肌肉松弛剂琥珀酰胆碱正常时可为血浆中的拟胆碱酯酶迅速分解,故作用时间很短;6.高敏感性:指某一群体在接触较低剂量的特定化学毒物后,当大多数成员尚未表现出任何异常时,就有少数个体出现了中毒症状;7.高耐受性:指接触某一化学毒物的群体中有少数个体对其毒性作用特别不敏感,可以耐受远高于其它个体所能耐受的剂量;表示毒性常用指标:致死剂量、阈剂量、最大无作用剂量和毒作用带;1.致死剂量:1绝对致死剂量: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全部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量或浓度;如再降低剂量,就有存活者;但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受试群体中总是有少数高耐受性或高敏感性的个体,故LD100常有很大的波动性;2最小致死剂量: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中的个别成员出现死亡的剂量;从理论上讲,低于此剂量即不能引起死亡;3最大耐受剂量:指化学物质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若高于该剂量即可出现死亡;与LDl00的情况相似,LD0也受个体差异的影响,存在很大的波动性;4半数致死剂量:指化学物质引起一半受试对象出现死亡所需要的剂量,又称致死中量;LD50是评价化学物质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也是对不同化学物质进行急性毒性分级的基础标准;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越大,其LD50的数值越小;2、阈剂量和最大无作用剂量1阈剂量: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中的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又称为最小有作用剂量;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阈剂量:为与化学物质一次接触所得;慢性阈剂量:为长期反复多次接触所得;在毒理学试验中获得的类似参数是观察到损害作用的最低剂量;2最大无作用剂量:指化学物质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用现代的检测方法和最灵敏的观察指标不能发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最大无作用剂量也不能通过试验获得;毒理学试验能够确定的是未观察到损害作用的剂量NOAEL;NOAEL是毒理学的一个重要参数,在制订化学物质的安全限值时起着重要作用;3、毒作用带:表示化学物质毒性和毒作用特点的重要参数之一,分为急性与慢性毒作用带;1急性毒作用带Zac为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ac= LD50/LimacZac值小,说明化学物质从产生轻微损害到导致急性死亡的剂量范围窄,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小;2慢性毒作用带Zch为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 Zch=Limac/LimchZch值大,说明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之间的剂量范围大,由极轻微的毒效应到较为明显的中毒表现之间发生发展的过程较为隐匿,易被忽视,故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小;4、安全限值每日容许摄入量ADI指允许正常成人每日由外环境摄人体内的特定化学物质的总量;在此剂量下,终生每日摄人该化学物质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任何可测量出的健康危害,单位用mg/kg bw表示;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一般可分为感染性和中毒性;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描述性观察研究横断面研究、生态学研究、分析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实验性研究临床试验、现场试验、整群随机试验剂量-反应关系:指接触特征与毒效应谱之间的关系,是毒理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它从量的角度阐明毒物作用的规律性,可反映毒作用的特征;剂量:给予机体的量或机体接触的量;效应和反应:表达和描述接触一定剂量的毒物后所发生的生物学作用的强度和发生率的情况效应:指机体在接触一定剂量的化学物后引起的生物学改变,生物学效应一般具有强度性质,为量化效应;属毒性作用的称为毒性效应;有机磷可抑制胆碱酯酶活性的改变;这类效应称为量效应,通常用均数表示;有些效应无强度差别,只能以计数、有和无、正常异常表示,称为质效应;如死亡、睡眠、麻醉、畸形等;反应: 指接触一定剂量的化学物后,表现某种效应并达到一定强度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例如:50%死亡率;剂量-反应模型:剂量-质模型剂量一质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剂量-反应模型分析的基本步骤:数据选择、模型选择、统计方法、参数估计、结果实施、结果评估;阈值:一种物质使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刚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或浓度,即稍低于阈值时效应不发生,而达到或稍高于阈值时效应将发生;通常用NOAEL或NOEL作为阈值的近似值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LOAEL 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一种物质引起机体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某种有害改变的最低剂量;末观察到的有害作用剂量NOAEL 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一种物质不引起机体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可检测到的有害改变的最高剂量;机体在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改变可能检测到,但被判断为非损害作用;化学风险评估与微生物风险评估的区别:1.化学物质所造成的食物中毒与化学物质的剂量有着密切的联系;化学物质所造成的食物中毒通常是累积性的,中毒的症状通常是缓慢的;2.微生物经饮食所造成的疾病症状通常是急性的,非累积性的;一般是因一次饮食所造成的;3.化学风险评估中常使用的术语如:日摄入量,周摄入量,月摄入量, 半致死剂量,不会导致有害结果的最高剂量, 会导致有害结果的最低剂量,;因其累积性,化学风险评估对各个阶段食物的摄入量作仔细的推敲,故称暴露评估为“饮食暴露评估”;4.和化学物质不同,微生物是有生命的物质;在食物中可以生长,死亡,休眠;对其评估的模拟要考虑到影响它生存,生长,抑制的种种化学,物理因素;这些因素的研究数据常常不完全或不存在;数学的模拟过程也因此十分复杂;这是微生物风险评估最困难的地方;5.食品的化学风险评估已存在多年,人们在这方面的认识也比较一致; 化学风险评估通常依靠毒理学的专业人士来做;6.食品微生物风险评估是一门新兴学科;这和近年来人类对微生物通过饮食所造成的疾病的了解的增加是相辅相成的;7.微生物风险评估通常是依靠食品微生物和微生物所造成的疾病的专业人士来承担的;暴露评估:对于通过食品的可能摄入和其他有关途径暴露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因素的定性和/或定量评价;是量化风险并最终确定某种物质是否会对公众健康带来风险的必需技术过程;膳食暴露评估:指通过食物途径被摄取的化学物质和微生物等的量;是关联食品消费数据和食品中化学物浓度数据的桥梁,通过比较膳食暴露评估结果与相应的化学物健康指导值,可确定化学物的风险程度;膳食暴露评估原则:确定目标;为消费者提供保护;采用最佳数据;提供相当或优于现有国家层面的评估结果;覆盖普通人群和重点人群;采用本国的食品消费和浓度数据,也可参考国际营养和毒理学数据;某种化学物在国际评估结果是安全的,则在该国家可以认为安全;膳食暴露评估方法与模型:对于获得的膳食污染物数据必须与食物消费量结合,暴露评估有三种方法:以食品污染水平和食物消费量均为事前进行估计的简单点评估模型---膳食点评估模型;以污染物水平进行事前估计乘以食物消费量分布数据的分布点评估模型---膳食分布评估模型;以膳食污染物和食物消费量均为分布数据的随机概率的评估模型---膳食概率评估模型 ;风险描述:根据危害识别、危害描述和暴露评估,对某一给定人群的已知或潜在健康不良效果的发生可能性和严重程度进行定性和/或定量的估计,其中包括伴随的不确定性;风险描述的方式:每日允许摄入量ADI包括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具有遗传毒性物质→周耐受摄入量PTWI、PTMI混合物→用平均NOAEL或所有物质中最低NOAEL计算组ADI 具有遗传毒性和致癌性的物质,进行风险描述原则1、剂量保持在可以合理达到的最低水平2、把不同暴露水平的风险量化3、把能产生类似危害的不同化学物进行风险分级联合风险评估:聚集单一化合物、累积多组化合物1、剂量相加2、效应相加3、协同作用4、拮抗作用风险评估应用:1、为制定或修订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提供科学依据;2、确定监管的重点领域和品种;3、发现新的可能危害食品安全的因素;4、判断某一因素是否构成食品安全隐患;食品安全目标是风险评估与有效控制识别风险相联系的风险管理工具;食品安全目标:保护本国人民健康、免受危害;有效工具:良好操作规范GMP良好卫生规范GH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 食品安全标准:规范食品生产,保证食品的安全质量,保证消费者健康;种类:食源性健康危害物质的限量标准食品的卫生规范食品中各种致病物质及其他相关成分的检验方法标准核心:最高限量食品卫生标准中化学危害物评估:动物毒性试验;确定最大无作用剂量;确定人体每日允许摄入量;确定一日食物中的总允许摄入量;确定该物质在每种食品中的最高允许量;制定食品中的允许标准;食品卫生标准中物理危害物评估:进行高、中、低的定性估计;有GMP控制;食品卫生标准中生物危害物评估:重点放在人群暴露与健康效应的定量评估,及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安全评估;食品安全的检测对象:农兽药、生物毒素、食品添加剂、非食用添加剂与违禁成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加工产物、致病菌;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分类:仪器分析、化学分析、在线监测、生化分析;定性、定量1、紫外光谱检测技术紫外光的波长范围是100~400 nm,它分为两个区段;波长在100~200 nm称为远紫外区,这种波长能够被空气中的氮、氧、二氧化碳和水所吸收,只能在真空中进行研究工作,故这个区域的吸收光谱称真空紫外,由于技术要求很高,目前在用途不大;波长在200~400 nm称为近紫外区,波长在400~800 nm范围的称为可见光谱;常用的分光光度计一般包括紫外及可见两部分,波长在200~800 nm或200~1000 nm; 分子处于低能量的基态,从外界吸收能量后,能引起分子能级的跃迁; 许多有机分子中的价电子跃迁,须吸收波长在200~1000 nm范围内的光,恰好落在紫外-可见光区域;因此,紫外吸收光谱是由于分子中价电子的跃迁而产生的; 一般有共轭双键的在紫外区有吸收;如果一化合物在210nm以上无强吸收带,可以认为该化合物不存在共轭体系;若在215~250nm区域有强吸收带,则该化合物可能有两至三个双键的共轭体系;生色团:是指分子中可以吸收光子而产生电子跃迁的原子基团;人们通常将能吸收紫外、可见光的原子团或结构系统定义为生色团;有机物的不少基团生色团,如羰基、苯环、硝基、共轭体系等 ;如,在260nm附近有弱吸收,是苯环的特征吸收; 助色团:是指带有非键电子对的基团,如-OH、-OR、-NHR、-SH、-Cl、-Br、-I等,它们本身不能吸收大于200nm的光,但是当它们与生色团相连时,会使生色团的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并且增加其吸收强度;主要部件:光源钨灯,氘灯→单色器→吸收池→检测器→信号显示系统检测步骤:开机、调零、波长扫描、吸光度、建立校准曲线、样品测定;特点:仪器设备和操作都比较简单,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精密度和准确度较高;用途广泛;原子吸收光谱检测技术原子吸收光谱法是基于物质所产生的原子蒸气对待测元素的特征谱线的吸收作用而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又称为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测量对象是呈原子状态的金属元素和部分非金属元素 ;原理根据蒸气相中被测元素的基态原子对其原子共振辐射的吸收强度来测定试样中被测元素的含量;原子发射光谱法是根据待测物质的气态原子或离子受激后发射的特征光谱的波长及其强度来测定物质中元素组成和含量的分析方法;原理是用高压放电、等离子焰炬、激光等手段可将原子或离子激活成激发态;激发态不稳定并容易发射出相应特征频率的光子返回到基态或低亚激发态而呈现一系列特征光谱线;气相色谱法检测高选择性:分离单组份定性定量;高效能;高灵敏度:检出限量低至10-1l g的物质,适于微量和痕量分析;系统构成:气路系统,进样系统,分离系统,检测系统工作原理:样品高温瞬间汽化-色谱柱分离-检测;适用:易挥发的小分子有机物;难挥发性成分经衍生化检测;酶联免疫分析技术ELISA基本原理:是酶分子与抗体或抗抗体分子共价结合,此种结合不会改变抗体的免疫学特性,也不影响酶的生物学活性;此种酶标记抗体可与吸附在固相载体上的抗原或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滴加底物溶液后,底物可在酶作用下使其所含的供氢体由无色的还原型变成有色的氧化型,出现颜色反应;因此,可通过底物的颜色反应来判定有无相应的免疫反应,颜色反应的深浅与标本中相应抗体或抗原的量呈正比; 用于标记的酶:有高度的活性和敏感性;在室温下稳定;反应产物易于显现;能商品化生产;目前应用较多的有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碱性磷酸酶、葡萄糖氧化酶等,其中以HRP应用最广;显色剂:1邻苯二胺OPD,橙色,最大吸收值在490nm,可用肉眼观察判别,容易被浓H2SO4终止反应;2联大茴香胺OD, 橘黄色,最大吸收值在400nm,颜色较稳定;35-氨基水杨酸5-AS:深棕色,最大吸收值在449nm;4邻联甲苯胺OT,蓝色,最大吸收值在630nm,不稳定,不耐酸,但反应快,颜色明显;检测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热导池检测器TCD 、光离子化检测器PID、氮磷检测器NPD、电子捕获检测器ECD 、火焰光度检测器FPD 、。

食品毒理学·表示毒性的常用指标

食品毒理学·表示毒性的常用指标
影响LD50的因素(对于同一种化学物质):

动物种属 接触途径 性别 年龄



实验室环境 喂饲条件 染毒时间 受试物浓度 溶剂性质 实验者操作技术 的熟练程度
8
一、致死剂量:半数致死量
•据报道,用26种化学物质对大鼠灌胃染毒,
并对每种化学物质LD50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进行
39
四、参考剂量和参考浓度
② 在动物实验(和在人体实验)确定NOEL的资
料的质量可影响SF的选择。
③ 如果缺失重要的资料,则增加SF。
④ 最初的毒性反应的类型和重要性可改变SF,
因此对可逆的毒效应SF降低。
40
四、参考剂量和参考浓度
⑤ 实验动物数量不足可能增加安全系数。
⑥ 剂量-反应关系的形状可影响SF的确定。
Zac值小,说明化学物质从产生轻微损害到导致 急性死亡的剂量范围窄,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反 之,则说明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小。

24
四、毒作用带:急性毒作用带

有人提出:用毒物引起致死效应的剂量反应关系曲线的斜率代表急性毒作用带 的宽窄,来评价毒物的危害性:
1 LD84 LD50 2 LD50 LD16
•指某一种外源化学物可以在环境中存在,而不
致对人体造成任何损害作用的浓度。
•在生活环境中,MAC是指对大气、水体、土壤等
介质中有毒物质浓度的限量标准。
30
二、最高容许浓度
在生产环境中,MAC指车间内工人工作地点的空
气中某种外源化学物的不可超越的浓度。 由于接触的具体条件及人群的不同,即使是同一 化学物质,它在生活或生产环境中的MAC也不相 同。

13
一、致死剂量

一般毒性作用试验

一般毒性作用试验

模拟人在生活和生产环境中实际接触受试物的
性 途径和方式;
用毒
2、有利于不同化学物之间急性毒性大小的比 较;

3、受试物的性质和用途; 4、 各种受试物毒性评价程序的要求等。

最常用的染毒途径为经口、经呼吸道、经皮及 注射途径。
2021/8/2
15
二、急性毒性试验
经口(胃肠道)接触 :
急 灌胃:小鼠0.21.0ml/只或0.10.5ml/10g

态、熔点、沸点、密度、闪点、挥发度、蒸气压、水 溶性和脂溶性等理化特性,生产批号及纯度,杂质成
用毒 性 作
分与含量等。
②确定使用哪一种计算方法求LD50,然后再设计剂量 分组。LD50的计算方法常用寇氏法、概率单位法、霍 思法等。
③找出与受试化学毒物结构与理化性质近似的化学物 的毒性资料,并以文献资料中相同的动物种系和相同 接触途径所测得的LD50(LC50)值作为受试化学物的预期 毒性中值。
2021/8/2
21
二、急性毒性试验
急 (五)试验周期与毒效应观察: 3.病理检查及其他指标:
性 用毒
性 作
急性毒性试验中,对死亡的动物均应及时进行大体解 剖和病理组织学检查,肉眼观察主要脏器的大体病理 变化,如脏器大小、外观、色泽的变化,有无充血、 出血、水肿或其它改变,对有改变的脏器进行取材做 组织病理学检查。对存活动物在观察期结束时进行大 体病理检查.必要时做组织病理学检查。根据试验需 要可进一步扩大观察项目.如体温、心电图、脑电图 或进行某些生化指标测定等。
2021/8/2
22
二、急性毒性试验
急 (五)试验周期与毒效应观察
4.死亡和死亡时间
性 重点观察和记录每只动物死亡的时间,特别是最

卫生毒理学

卫生毒理学

《卫生毒理学B》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0272018课程名称:卫生毒理学B英文名称:HygienicToxicology开课学期:学时数:40(实验12学时)/2.5课程类别:专业课授课对象:预防医学(卫生检验、食品与营养医学专业方向)选用教材:卫生毒理学基础(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张桥主编2003年1月印刷主要参考书:毒理学基础(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王心如主编执笔人:任淑萍王欣郭丽陈强一、课程教学目的:毒理学基础是预防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主要研究人类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外来化合物对生物体的危害和毒性作用机理。

本门课程主要包括毒理学基础理论,外来化合物的各种毒性作用及其毒性评定方法和评价程序,并设计组织安排常用毒性实验。

学习本门课程应坚持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原则。

理论课讲授毒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实验的原理,学生通过实验可进一步的理解理论知识,使学生从各个方面深入认识各种化学物质的毒作用本质及其规律,为将来从事毒理学工作或实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掌握”内容,必须讲深讲透,并使学生通过相应的实验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对于“熟悉”内容,应重点讲解,使学生能全面理解有关内容。

对于“了解”内容,可概括地讲授或安排自学,使学生对此有一般的认识。

教学方法采用的是启发式、讨论式和提问式教学,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幻灯、投影等教具进行讲解。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对外来化合物毒性作用的一般规律有较系统地认识,并运用毒理学的有关知识和技能,学会初步设计常用毒性实验,使其具有一定的开展毒理学工作的能力。

二、课程学时分配:第三章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生2 2物转化第四章毒作用机制 2 2第五章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 2 2第六章一般毒性作用 4 812第七章致突变作用 4 48第八章致癌作用 4 4第九章生殖发育毒性作用 4 4第十章管理毒理学 2 2第十一章外来化合物对食品的污染及 2 2危害考试22合计281242三、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和第二章绪论和毒理学基本概念[目的]1.了解毒理学的基本内容、发展史和发展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示毒性的常用指标
欧阳光明(2021.03.07)
致死剂量
1.绝对致死剂量
绝对致死剂量(absolutelethaldose,LD10)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全部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由于个体差异,少数高耐受性个体的存在,LD10常有很大的波动性。

因此,一般不把LD10作为评价化学物质毒性大小或对不同化学物质的毒性进行比较的指标。

2.最小致死剂量
最小致死剂量(minimallethaldose,LD01)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中的个别成员出现死亡的剂量。

理论上低于此剂量即不能引起死亡。

3.最大耐受剂量
最大耐受剂量(maximaltolerancedose,LD0)指化学物质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

若高于该剂量即可出现死亡。

LD0也受个体差异的影响,存在很大的波动性。

上述LD0和LD10常作为急性毒性试验中选择剂量范围的依据。

4.半数致死剂量
半数致死剂量(medianlethaldose,LD50)又称致死中量,指化学物质引起一半受试对象出现死亡所需要的剂量。

LD50是评价化学物质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也是对不同化学物质进行急性毒性分级的基础标准。

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与LD50呈反比,即急性毒性越大,LD50的数值越小。

LD50是一个生物学参数,受多种因素影响。

因此,在表示LD50时,必须注明动物种属和接触途径,还应标明动物的性别。

此外,实验室环境、喂饲条件、染毒时间、受试物浓度、溶剂性质、实验者操作技术的熟练程度等均可对LD50产生影响。

LD50有较大的波动性。

因此,在计算LD50时,还要求出95%可信限,以LD50±1.96δ 来表示误差范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