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科学优质教案《奇妙的影子》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科学优质教案及评析《奇妙的影子》

幼儿园中班科学优质教案及评析《奇妙影子》一、教学内容《奇妙影子》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七章《生活中科学》,详细内容主要围绕影子形成、特点以及影子变化规律等知识点展开。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解影子是由光线照射不透明物体形成现象,培养幼儿观察、探索科学精神。
2. 通过实践活动,使幼儿掌握影子基本特点和变化规律,提高幼儿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能力。
3. 培养幼儿对自然现象好奇心,激发幼儿对科学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影子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
2. 教学重点:观察影子现象,培养幼儿科学探索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手电筒、白布、不透明物体(如玩具、杯子等)、画纸、彩笔。
2. 学具:每组一个手电筒、一个不透明物体、一张画纸、一支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带幼儿到户外,用手电筒照射不透明物体,观察影子形成,引导幼儿思考影子是从哪里来。
2. 例题讲解:讲解影子形成原因、特点和变化规律,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3. 随堂练习: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让幼儿用手电筒照射不透明物体,观察影子变化,并在画纸上描绘出影子形状。
六、板书设计1. 影子形成原因2. 影子特点3. 影子变化规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里影子现象,描绘出影子形状,并记录下来。
2. 答案:影子是由光线照射不透明物体形成,其形状与物体相似,随着光线角度和强度变化,影子大小、位置也会发生变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让幼儿对影子有较为全面认识,但在引导幼儿观察影子细节方面还需加强。
2. 拓展延伸:让幼儿关注生活中影子现象,如太阳光下影子、月光下影子等,引导幼儿探索影子与光线关系,培养幼儿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同时,组织幼儿进行影子游戏,提高幼儿动手操作和团队协作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实践情景引入。
在这一环节中,我需要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够亲自体验到影子形成过程。
幼儿园中班科学优质教案《奇妙的影子》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科学优质教案《奇妙的影子》含反思教学目标:1. 了解影子的定义及形成原理;2. 探究影子与物体的关系;3. 察看和识别不同形状、颜色、大小的影子;4. 培育察看本领和探究精神。
教学准备:1. 投影仪、幻灯片;2. 黑色卡纸;3. 玩具、水果等物品。
教学流程:一、导入(5分钟)1. 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黑影,引导幼儿猜想这是什么?2. 导入影子的概念,并引导幼儿思考影子是怎么形成的。
二、探究影子的形成原理(10分钟)1. 老师给幼儿呈现一张投影仪的图片,引导幼儿发觉图片中的物体和其对应的影子。
2. 分组让幼儿探究不同光照条件下物体的影子变化,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幼儿尝试用语言描述本身察看到的现象。
三、察看和识别不同形状、颜色、大小的影子(20分钟)1. 老师供给各种形状、颜色、大小的物品,引导幼儿察看它们在光照条件下的影子。
2. 分组让幼儿制作不同形状的黑色卡纸,在灯光下看卡纸的影子,察看不同形状的卡纸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子。
四、结合绘画活动进展幼儿的细致察看力和感性认得本领(25分钟)1. 老师播放有关影子的图片,引导幼儿察看并表达印象。
2. 让幼儿画出本身喜爱的影子,并通过赏识交流,促进幼儿的感性认得和审美本领。
五、课堂整理(5分钟)1. 老师复述影子的概念及形成原理。
2. 老师询问幼儿今日学到了什么,并引导幼儿总结影子形成的条件。
反思:本次课程中,我发觉幼儿对影子有着深厚的爱好,所以在导入时我选择直接呈现影子,引发幼儿的古怪心和想象力。
在探究影子的形成原理时,我让幼儿进行了分组探究,让幼儿通过察看,解决问题和表达本身的看法。
在唤起幼儿察看和探究精神的同时,我还培育幼儿的团队协作本领。
在察看不同形状、颜色、大小的影子时,我选择黑色卡纸的方式,让幼儿亲自制作,加强了幼儿的参加感,有助于幼儿更好地体验和认得物体的影子。
此外,绘画活动为幼儿供给了呈现自我、表达本身的机会,促进了幼儿的细致察看力和感性认得本领。
2024年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及评析《奇妙的影子》

2024年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及评析《奇妙的影子》一、教学内容《奇妙的影子》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详细内容围绕影子的形成、特点以及与光的关联进行讲解。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认识到生活中光与影的密切关系。
2. 培养幼儿观察、发现、探索生活中科学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幼儿的实践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影子的形成原理,光与影的关系。
难点:如何引导幼儿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手电筒、白纸、剪刀、画笔、卡片等。
2. 学具:手电筒、白纸、剪刀、画笔、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在教室内进行“找影子”游戏,让幼儿观察、发现影子现象。
引导幼儿思考:影子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有影子?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出示手电筒,讲解影子的形成原理。
结合白纸、卡片等教具,让幼儿观察光与影的关系。
3.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让幼儿用手电筒、白纸等学具进行实际操作,观察影子的变化。
引导幼儿讨论:如何改变影子的形状和大小?强调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发现科学现象。
5. 创新实践(10分钟)教师出示剪刀、画笔等材料,引导幼儿动手制作影子画。
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创作出独特的影子画作品。
六、板书设计1. 《奇妙的影子》2. 内容:影子的形成原理光与影的关系影子画的制作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影子画。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了解了影子的形成原理和光与影的关系。
但在引导幼儿动手制作影子画时,部分幼儿可能存在操作困难,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在家庭中与家长一起观察、探索生活中的影子现象,并尝试用画笔记录下来,提高幼儿的观察力和创新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
中班科学教案《奇妙的影子》含反思

中班科学教案《奇妙的影子》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三单元《光和影》,具体内容为第5节《奇妙的影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影子的产生原理,探究光与影之间的关系,观察和描述日常生活中的影子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影子的产生原理,掌握光与影之间的关系,能观察和描述生活中的影子现象。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合作精神。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影子产生的原理,光与影之间的关系。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发现影子的特点及光与影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手电筒、白布、剪刀、画笔、卡片等。
学具:手电筒、白纸、画笔、剪刀、透明胶带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用手电筒照射白布,让学生观察白布上的影子。
(2)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影子是怎么产生的吗?影子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2.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通过讲解影子的产生原理,引导学生了解光与影之间的关系。
(2)教师示范如何利用手电筒和白纸制作简单的影子戏。
3. 随堂练习(10分钟)(1)学生分组,每组用手电筒和白纸制作影子戏,观察影子的变化。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讨论影子与光的关系。
4. 影子游戏(10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影子追踪”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体会影子与光的关系。
5. 影子创作(10分钟)(1)学生利用画笔、剪刀、透明胶带等材料,创作自己的影子画。
(2)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六、板书设计1. 影子产生的原理2. 光与影之间的关系3. 影子的特点4. 影子创作展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的影子现象,描述影子与光的关系。
答案:略。
2. 作业题目:用手电筒和白纸制作一个简单的影子戏,分享给家人。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影子的产生原理,掌握光与影之间的关系。
中班科学教案《奇妙的影子》含反思

中班科学教案《奇妙的影子》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班科学教材第四章《光和影》,详细内容包括: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探索影子的变化规律,观察生活中不同物体的影子。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影子的形成原理,理解光与影的关系。
2. 通过实践探索,掌握影子的变化规律,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探索影子的变化规律。
重点:观察光与影的关系,动手实践操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手电筒、白布、卡片、剪刀、尺子、投影仪等。
学具:手电筒、白纸、卡片、剪刀、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展示手电筒照射在白布上的影子,引发学生兴趣。
(2)邀请学生上台尝试,观察影子的变化。
2. 例题讲解(1)教师讲解影子的形成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光与影的关系。
(2)通过卡片、剪刀、尺子等教具,演示影子的变化规律。
3. 随堂练习(1)学生分组,用手电筒、白纸等学具,观察并记录影子的变化。
(2)小组分享观察结果,讨论影子的变化规律。
(2)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其他光与影的现象,激发探索欲望。
六、板书设计1. 影子的形成原理2. 光与影的关系3. 影子的变化规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的影子,记录下来并分析其变化规律。
作业答案:(1)观察到的影子:阳光下树叶的影子、灯光下人物的影子等。
(2)影子变化规律:随着光源的位置、强度和物体的形状不同,影子的大小、方向和清晰度也会发生变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学生掌握了影子的形成原理和变化规律,提高了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光与影现象,激发探索兴趣。
(2)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活动,观察不同时间段、不同天气下的影子变化。
(3)鼓励学生尝试用绘画、摄影等方式,记录生活中的影子,提高审美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置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方式4. 随堂练习的互动性和实效性5. 板书设计的信息传递效果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指导性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深度和广度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重点和难点主要聚焦在影子的形成原理和变化规律上。
2024年幼儿园中班科学优质教案《奇妙的影子》含反思

《奇妙的影子》含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影子的产生原理,知道影子与光源的关系。
2.培养幼儿观察、探究、动手操作的能力。
3.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幼儿了解影子的产生原理,知道影子与光源的关系。
2.教学难点: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实验,发现影子的变化规律。
三、教学准备1.教具:手电筒、各种物品(如玩具、书本等)、白纸、画笔。
2.环境准备:室内光线充足,便于观察影子的变化。
四、教学过程1.引入师:小朋友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影子吗?影子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么产生的呢?生:讨论、回答。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关于影子的知识,一起去探索影子的奥秘。
2.探究(1)观察影子师:请小朋友们分成小组,每组一个手电筒和几个物品。
用手电筒照射物品,观察影子的变化。
生: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
师:请各组分享你们的观察结果。
生:分享观察到的影子变化。
(2)讨论影子的产生原理师:为什么会有影子呢?影子是怎么产生的?生:讨论、回答。
师:当光线照射到一个物体上时,光线会被物体挡住,物体后面就会产生一个暗区,这就是影子。
3.拓展(1)影子的变化师:我们刚刚观察到了影子的产生,那么影子会发生变化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生:观察影子在不同光源照射下的变化。
师:请各组分享你们的观察结果。
生:分享观察到的影子变化。
(2)制作影子画师:现在请小朋友们用手电筒和物品,在白纸上制作一幅影子画。
生:制作影子画。
师:通过今天的活动,我们知道了影子是怎么产生的,也观察到了影子的变化。
影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希望小朋友们能够用心去观察,发现更多有趣的科学现象。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让幼儿了解了影子的产生原理,掌握了影子与光源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孩子们积极参与,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
2.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但在部分环节,孩子们的参与度还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024年中班科学教案《奇妙的影子》含反思

2024年中班科学教案《奇妙的影子》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中班科学教材第四章《光和影》,详细内容为“奇妙的影子”。
通过学习,让幼儿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探索影子的特点,感受影子与光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影子的形成原理,了解光与影子的关系。
2. 能运用观察、比较、操作等方法,探索影子的特点。
3.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
重点:观察、探索影子的特点,感受光与影子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手电筒、白布、画有动物图案的卡片、透明胶带等。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棒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带领幼儿在阳光下观察自己的影子,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影子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会出现在地上?”(2)让幼儿相互观察、交流,分享观察到的影子现象。
2. 探索影子特点(1)教师用手电筒照射卡片上的动物图案,让幼儿观察影子的变化,引导幼儿发现影子与光的距离、角度的关系。
(2)组织幼儿在阳光下用画纸、彩笔、剪刀等工具,制作自己的影子画。
3. 例题讲解(1)教师出示画有动物图案的卡片,讲解影子形成的原理。
(2)通过实际操作,让幼儿感受光与影子的关系。
4. 随堂练习(1)让幼儿分组讨论,如何在阳光下让自己的影子变大、变小、变长、变短。
(2)幼儿分组进行实践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
(1)让幼儿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六、板书设计1. 影子的形成原理2. 光与影子的关系3. 影子的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我的影子画。
要求:在画纸上画出自己的影子,并用彩笔、剪刀等工具进行装饰。
答案:略。
2. 作业题目:影子变变变。
要求:在阳光下,与家人或朋友一起探索如何让自己的影子变大、变小、变长、变短。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了解了影子的形成原理,探索了影子的特点,达到了教学目标。
2024年幼儿园中班科学优质教案《奇妙的影子》含反思

2024年幼儿园中班科学优质教案《奇妙的影子》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五章《光和影》,详细内容为“奇妙的影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探索光与影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影子是由光线照射在物体上产生的现象,能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影子。
2. 通过实践操作,掌握影子的基本特点,如形状、大小和位置。
3.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影子形成原理的理解。
教学重点:观察影子与光的关系,掌握影子的基本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手电筒、白布、各种形状的物体(如小兔、小鸟、方形积木等)。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棒。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组织幼儿在户外观察阳光下的影子,引导幼儿发现影子与物体的关系。
2.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展示手电筒照射在物体上的现象,让幼儿观察影子的形成。
(2)通过讲解,让幼儿了解影子是由光线照射在物体上产生的。
(3)提问幼儿:“影子为什么会动?影子和物体有什么关系?”3.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幼儿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物体,用画纸和彩笔在光线下画出影子的形状。
(2)组织幼儿用剪刀剪下影子,并与原物体进行比较。
4. 影子游戏(10分钟)(1)教师设置一个光源,让幼儿在光源下模仿各种动物的影子。
(2)让其他幼儿猜测影子属于哪个动物,增加课堂趣味性。
(1)让幼儿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
(2)教师对幼儿的表现进行点评,强调影子与光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奇妙的影子2. 内容:(1)影子是由光线照射在物体上产生的现象。
(2)影子与物体的关系:形状、大小、位置。
(3)影子游戏:模仿动物影子,增强观察力。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你喜欢的物体的影子2. 答案:根据自己选择的物体,画出其影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了解了影子的形成原理,掌握了影子的基本特点。
中班科学教案《奇妙的影子》含反思

中班科学教案《奇妙的影子》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班科学教材第四章《光和影》,详细内容围绕“奇妙的影子”展开。
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影子现象,让幼儿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探索光与影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影子的概念,知道影子的形成与光有关。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
3. 培养幼儿合作、分享的品质,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影子的形成原理,光与影之间的关系。
难点:如何引导幼儿观察、思考、表达影子现象,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手电筒、白布、各种玩具、卡片等。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棒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用手电筒照射不同玩具,让幼儿观察影子,激发他们对影子现象的兴趣。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影子的形成原理,让幼儿了解光与影之间的关系。
结合实例,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影子现象。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成小组,用手电筒和玩具进行实验,观察影子的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的疑问。
4. 课堂小结(5分钟)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分享实验过程中的发现。
5. 板书设计(5分钟)在黑板上画出光与影的关系图,标注关键信息。
六、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里的影子现象,记录下来,并尝试用画笔表现出来。
2. 答案:根据观察到的影子现象,用画笔在画纸上描绘出影子,并注明光源。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表达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氛围。
2. 拓展延伸:组织一次户外活动,让幼儿在阳光下观察影子,感受光与影之间的变化。
邀请家长参与,让家长与幼儿共同完成影子作业,增进亲子关系。
引导幼儿探索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科学现象,拓宽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时的观察活动;2. 例题讲解中影子的形成原理;3. 随堂练习的组织与指导;4. 作业设计的实施与答案解析;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践性。
2024年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及评析《奇妙的影子》

2024年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及评析《奇妙的影子》一、教学内容《奇妙的影子》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材第三章《生活中的科学》,详细内容围绕影子的形成、影子与光源的关系、以及影子的变化规律展开。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影子是由光的照射产生的,初步认识影子的形成原理。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界中影子现象的兴趣。
3. 培养幼儿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影子形成原理的理解,以及影子与光源关系的把握。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手电筒、白布、各种形状的玩具、画纸、画笔等。
2. 学具:手电筒、画纸、画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一名幼儿到台前,用手电筒照射幼儿,观察地面上出现的影子,引导幼儿思考影子是如何产生的。
2. 例题讲解:通过展示不同形状的玩具,让幼儿观察、讨论影子的形状与光源的关系。
3. 随堂练习:分组进行实验,让幼儿亲自操作,观察影子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5. 动手操作:让幼儿用画笔、画纸等学具,创作自己的影子画。
6. 展示评价:让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影子的形成:光照射到物体上,物体阻挡光线,形成影子。
2. 影子与光源关系:光源角度、距离变化会影响影子的大小、形状。
3. 影子的变化规律:物体形状、光源位置、光线强度等因素影响影子的变化。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与家长共同完成一幅影子画,记录下生活中发现的影子现象。
2. 答案:影子画,描述生活中的影子现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关注幼儿对影子形成原理的理解,以及对动手操作的熟练程度。
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在生活中继续观察影子现象,与家长分享所学知识,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时,幼儿对影子形成的好奇心激发。
2024年幼儿园科学教案《奇妙的影子》含反思

2024年幼儿园科学教案《奇妙的影子》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自幼儿园科学教材第四章《光和影》,详细内容为“奇妙的影子”。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幼儿了解影子的产生原理,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影子现象,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影子的产生原理,知道光与影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幼儿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影子现象,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影子产生原理的理解。
2. 教学重点: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影子现象,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手电筒、白布、不同形状的物体(如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等)。
2. 学具:画纸、画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用手电筒照射不同形状的物体,在白布上形成影子,引导幼儿观察。
(2)邀请幼儿上台尝试,观察影子的变化。
2. 例题讲解(1)教师以生活中常见的影子现象为例,如太阳下的影子、树影等,讲解影子产生原理。
(2)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会有影子?影子与光有什么关系?3. 随堂练习(1)教师出示不同形状的物体,让幼儿在画纸上画出它们的影子。
(2)幼儿用剪刀剪下影子,贴在画纸上,组成一幅影子画。
4. 影子游戏(1)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找影子”游戏,让幼儿在教室内寻找不同物体的影子。
(2)分享找到的影子,引导幼儿观察影子的特点。
(2)启发幼儿思考: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影、皮影戏等。
六、板书设计1. 奇妙的影子2. 内容:(1)影子产生原理(2)生活中常见的影子现象(3)影子与光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影子2. 答案:幼儿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观察和创作,画出自己喜欢的影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兴趣点,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幼儿的学习需求。
2. 拓展延伸:(1)组织幼儿进行户外活动,寻找并观察自然界中的影子现象。
中班科学奇妙的影子教案【含教学反思】

中班科学奇妙的影子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2.探究光源与物体对影子大小和形状的影响。
3.发现影子的应用。
教学准备1.幻灯片和投影仪。
2.透明塑料袋、铅笔、纸板、闪光灯、手电筒等道具。
3.优质绘本《影子》。
教学流程1. 导入1.向学生展示几张有影子的物体图片,询问他们知道这些是什么。
2.引导学生思考影子是什么,它是怎么来的。
3.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讲解一下影子的产生过程。
2. 搭建实验1.带领学生一起制作影子。
–将一张纸板放在光源前面,用铅笔勾勒出物体的形状。
–将纸板向光源的方向移动,观察影子的变化。
2.用透明塑料袋制作魔法影子。
–将透明塑料袋放在桌子上,手电筒和闪光灯分别对着塑料袋照一下。
–观察塑料袋所形成的两个影子,手指移动和塑料袋位置的变化会对影子产生什么影响。
3.在实验中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出如下规律:–光源离物体近,影子变大;–光源离物体远,影子变小;–形状规则的物体所产生的影子形状规则;–非规则形状的物体所产生的影子不规则。
3. 巩固知识1.观看《影子》绘本,学习影子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一道练习题,检验学生是否掌握影子的产生规律。
4. 拓展应用1.介绍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工厂检验产品的尺寸准确性;–古代巨幅壁画/壁龛在阳光下形成三维影像;–医学中用于摄影照相和手术等等。
2.分组讨论影子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
–以小组为单位,自由发挥使用影子的创意应用,营造轻松活泼的气氛。
–每组向全班介绍自己的想法。
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使用了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包括: PPT讲解、制作影子和魔法影子、绘本故事、实验讨论、思维拓展等等。
整堂课紧密贴合低龄幼儿的学习、认知特点,以趣味性为主线,在轻松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加强他们对影子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通过此次教学,我也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在实验环节中,我虽然让学生亲手动手,自己亲身体验了制作影子的过程,但同时我没有顾及到每个学生实验的机会所占的时间并且没有很好的掌控了整个实验的时间,导致有一些学生来不及完成实验或者耽误时间。
《奇妙的影子》教案(精选11篇)

《奇妙的影子》教案(精选11篇)《奇妙的影子》篇1活动目标:1.探究影子的成因,初步了解影子的变化与光之间的关系。
2、能合理进行光与影子关系的猜想,并乐于操作、验证。
活动准备:孙悟空手偶人手一个,手电筒人手一个,ppt,不同材质的卡片若干活动内容:一、开始部分:欣赏视频皮影戏《西游记》,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刚才看的是什么吗?”“你们看过皮影戏吗?”“你们知道最后我们在幕布上看到的是什么吗?”二、通过让幼儿大胆猜测,以及实际操作,了解影子形成的条件,知道当灯光与物体的距离发生变化时,影子会变大或变小。
1、让幼儿了解影子形成的条件(1)通过让幼儿大胆操作以及实际操作,让幼儿了解影子产生的条件。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怎样能产生影子吗?”“现在我们一起来操作一下看看到底怎样可以帮孙悟空找到影子。
”小结:当灯光照在物体上的时候是会产生影子的。
(物体将光挡住了,所以产生了影子。
)(2)给幼儿提供不同材质的卡片,让幼儿帮孙悟空的影子找到会发光的眼睛,知道透明材质的物体具有透光性,可以看到淡淡的影子。
“小朋友们大家猜猜看,你认为哪一种材质可以让孙悟空的影子拥有一双会发光的眼睛。
”小结:当物体照在透明的物体上时,可以看到淡淡的影子。
2、通过让幼儿帮孙悟空的影子变大或变小,知道灯光与物体的距离发生变化时,影子的大小也会发生变化。
“小朋友们,大家想想看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孙悟空的影子变大或变小呢。
”小结:当灯光与物体的距离近时,物体的影子就会变大;当灯光与物体的距离远时,物体的影子就会变小。
三、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影子在我们生活中都有哪些应用吗?”四、活动延伸:日晷是利用太阳投影方向的不同来测量时间的一种计量工具,请小朋友回家后与你们的爸爸妈妈一起上网搜一搜,看看到底它的影子都会发生哪些变化。
五、活动结束:请小朋友们回教室休息一下,然后继续商量如何制作皮影戏。
《奇妙的影子》教案篇2设计意图:玩影子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游戏,教师紧紧抓住幼儿这一特征设计了本次活动,以手影游戏为导入,再循序渐进地深入:影子是怎样产生的——影子的变化——进一步探索影子的利用结束本次活动,从而让幼儿全面系统地掌握了有关“光与影子”的感性经验:光线照射在物体上,物体挡住光线就产生了影子.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充分做到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幼儿探索科学实践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让幼儿养成从小就主动探索科学的习惯,提倡幼儿自己体验成功的喜悦,并且进一步体验自信带来的愉悦感。
中班科学优质教案《奇妙的影子》含反思

中班科学优质教案《奇妙影子》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内容选自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三章《光和影》中第二节《奇妙影子》。
详细内容包括影子形成原理、生活中影子现象以及如何制作简单影子戏。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解影子形成原理,知道生活中常见影子现象。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及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影子形成原理。
2. 教学重点:观察生活中影子现象,解光与影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手电筒、白布、画有简单图形卡片、投影仪。
2. 学具:画纸、画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一名幼儿到台前,用手电筒照射,观察地上影子,引导幼儿思考影子是如何形成。
2. 例题讲解:讲解影子形成原理,通过投影仪展示生活中影子现象,让幼儿进一步解光与影关系。
3. 随堂练习:分发画纸、画笔、剪刀、胶水,让幼儿动手制作自己影子戏。
a. 影子是如何形成?b. 生活中还有哪些影子现象?c. 如何制作影子戏?5. 小组展示:邀请各小组分享制作影子戏,大家共同欣赏、评价。
六、板书设计1. 奇妙影子2. 内容:a. 影子形成原理b. 光与影关系c. 生活中影子现象d. 制作影子戏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一天中自己生活中影子现象。
2. 答案示例:a. 早上,太阳升起,我发现地上有我影子。
b. 下午,我走在树荫下,地上也有我影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次教学活动中,幼儿对影子现象表现出浓厚兴趣,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制作影子戏。
但在讲解影子形成原理时,部分幼儿理解起来较为困难。
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下次教学中用更生动、简单方式进行讲解。
拓展延伸:1. 组织一次户外活动,让幼儿在阳光下观察、探索影子现象。
2. 邀请家长参与,与幼儿一起制作更复杂影子戏,增进亲子关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情景引入在实践情景引入环节,我特别关注幼儿参与度和兴趣激发。
中班科学教案《奇妙的影子》含反思

中班科学教案《奇妙的影子》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三单元《光和影》中的第2节,详细内容围绕“奇妙的影子”展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探索影子的变化规律,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知道影子是由光线照射到不透明物体上产生的现象,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
2. 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分析、判断的能力,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激发幼儿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影子的形成原理及其变化规律。
难点:让幼儿理解并掌握影子的形成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手电筒、不透明物体(如玩具、杯子等)、白布、幻灯片、影子动画。
学具:画纸、画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用手电筒照射不透明物体,让幼儿观察物体在白布上的影子。
(2)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会有影子?影子是如何产生的?2. 例题讲解(1)教师通过幻灯片展示影子的形成过程,讲解影子的形成原理。
(2)让幼儿观察影子动画,了解影子的变化规律。
3. 随堂练习(1)让幼儿分组,用手电筒照射不同形状的不透明物体,观察并记录影子的变化。
(2)让幼儿用自己的身体摆出不同的姿势,观察并记录影子的变化。
(2)让幼儿发挥想象,用画笔、剪刀、胶水创作影子画。
六、板书设计1. 影子的形成原理2. 影子的变化规律3. 影子画创作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影子画创作要求:用手电筒照射不透明物体,观察影子,然后用自己的画笔、剪刀、胶水创作一幅影子画。
答案:影子画作品。
2.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的影子要求:在家庭、公园等场所,观察并记录不同时间、不同物体产生的影子。
答案:影子观察记录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了解了影子的形成原理和变化规律。
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幼儿观察、思考、讨论,培养了幼儿的探究精神。
幼儿园中班科学优质教案《奇妙的影子》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科学优质教案《奇妙的影子》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材《身边的科学》第四章《光和影》,详细内容为“奇妙的影子”。
通过学习影子的形成、特点及变化,让幼儿探索光与影的奥秘,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影子是由光照射到不透明物体上产生的现象,了解影子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
2. 能够观察、描述影子的形状、大小和位置,提高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合作意识及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影子是由光照射到不透明物体上产生的现象,影子的形状、大小和位置会随着光源的变化而变化。
难点:观察、描述影子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手电筒、不透明物体(如玩具、书本等)、白布、多媒体课件。
学具:画纸、画笔、剪刀、胶棒。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组织幼儿在户外阳光下进行“踩影子”游戏,让幼儿观察、感受影子的存在。
(2)邀请幼儿分享游戏过程中的发现,引导幼儿关注影子的特点。
2. 例题讲解(10分钟)(1)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影子形成的原理,让幼儿了解影子是由光照射到不透明物体上产生的。
(2)讲解影子的形状、大小和位置会随着光源的变化而变化。
3. 随堂练习(5分钟)(1)让幼儿分组进行实践操作,用手电筒照射不透明物体,观察影子的变化。
(2)引导幼儿描述影子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并记录在画纸上。
4. 小结与讨论(5分钟)(2)引导幼儿讨论影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
5. 创意活动(10分钟)(1)让幼儿发挥想象力,用画笔、剪刀和胶棒创作影子画。
(2)鼓励幼儿相互展示作品,分享创作过程和心得。
六、板书设计1. 影子是由光照射到不透明物体上产生的现象。
2. 影子的特点:形状、大小、位置。
3. 影子的变化规律:随着光源的变化而变化。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影子观察记录。
2024年幼儿园科学教案《奇妙的影子》含反思

《奇妙的影子》含反思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影子的产生原理,知道影子与光源的关系。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幼儿掌握影子的产生原理,学会观察和记录影子变化。
2.教学难点:引导幼儿理解影子与光源的关系,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具:手电筒、各种物品(如玩具、书本等)、白纸、笔。
2.环境准备:室内光线充足,保证幼儿能清楚地看到影子。
四、教学过程1.导入师:小朋友们,你们听说过影子吗?知道影子是什么吗?生:知道,影子就是我们站在阳光下,地上会出现一个黑色的形状。
师:对了,那你们知道影子是怎么来的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索一下奇妙的影子。
2.感知影子(1)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把手电筒打开,照在白纸上,看看会出现什么现象?生:会出现一个黑色的形状。
师:这个黑色的形状就是我们说的影子。
(2)师:请小朋友们分组,用不同的物品(如玩具、书本等)进行实验,看看哪些物品能产生影子?生:我们组的玩具车可以产生影子,书本也可以。
3.探索影子(1)师:现在请小朋友们观察一下,你们发现影子的形状和什么有关系?生:影子的形状和物品的形状有关系。
(2)师:那影子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呢?请小朋友们继续实验,找出答案。
生:我们发现,影子的大小和光源的距离有关系。
光源离物品越近,影子越大;光源离物品越远,影子越小。
4.影子游戏师:现在我们来进行一个影子游戏。
请小朋友们分成两组,每组轮流用手电筒照在物品上,另一组猜猜是什么物品。
生:我们猜是玩具熊!(1)师:通过今天的实验和游戏,我们知道了影子的产生原理,也了解了影子与光源的关系。
谁能来说说自己的收获?生:我学会了观察影子的形状和大小,也知道了影子与光源的关系。
(2)师:那我们在实验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是如何解决的?生:我们在实验中发现,有些物品的影子不明显,我们就换了一个光源,影子就出来了。
中班科学教案《奇妙的影子》含反思

中班科学教案《奇妙的影子》含反思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方式和形成影子的原因;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动手能力;3.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探究影子的特点和变化。
教学准备1.投影仪;2.一块白布;3.手电筒;4.小实验工具(如各种小动物玩具)。
教学过程1. 导入上课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观察教室内的光线变化和影子的形成,询问学生有关影子的认知。
2. 讲解介绍光的传播方式和形成影子的原因。
让学生知道,光的传播是直线传播的,如果有物体挡住了它的传播路线,就会产生影子的形成。
3. 小实验教师在教室内设置白布,学生将手电筒放在布的背后,让手电筒的光射在布上,同学可以在白布上放置小动物玩具,观察它们产生的影子。
4. 观察、记录与分析学生观察小动物玩具在白布上产生的影子的变化,记录不同位置和角度的影子变化,并分析影子的大小、形状和颜色是否一致。
5. 总结通过实验的过程和观察的结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影子的特点以及产生影子的条件,例如:物体的大小、形状、位置和光源的位置等。
反思本次教学中,我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可能由于教材形式的限制,学生对于光的传播方式和影子的形成原因的认知并不完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更多地引导学生提问和自主思考,充分挖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其次,在小实验环节,我发现了学生在操作实验中稍有急功近利的情况,有的学生没有按照步骤去完成实验,这样会影响实验的正常进行,也会影响其观察、记录和分析的准确性。
因此,在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引导他们牢记步骤,有时间配合学生进行一些小型比赛,以增强课堂互动。
最后,我们应该学习更多关于影子形成和物理实验的知识,并利用多媒体设备提高教学水平。
幼儿园中班科学优质教案《奇妙的影子》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科学优质教案《奇妙的影子》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详细内容为《奇妙的影子》。
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让幼儿了解影子的形成,探索影子与光源的关系,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影子的概念,知道影子的形成与光源的关系。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探究欲望。
3. 培养幼儿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影子与光源的关系。
2. 教学重点:影子的形成原理,观察和探索影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手电筒、白布、画有动物轮廓的卡片、多媒体课件。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棒。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用手电筒照射一个动物玩具,让幼儿观察墙上出现的影子。
(2)引导幼儿思考:影子是怎么出现的?为什么影子会出现在这里?2.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影子形成的原理,让幼儿了解光源、物体、影子之间的关系。
(2)讲解影子与光源的方向关系,引导幼儿观察不同角度的影子。
3. 随堂练习(10分钟)(1)教师分发画纸、彩笔,让幼儿画下自己看到的影子。
4. 团队合作探索(10分钟)(1)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发一个手电筒、一张画有动物轮廓的卡片。
(2)让幼儿团队合作,用手电筒照射卡片,观察影子的变化。
(1)教师邀请各小组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奇妙的影子2. 板书内容:影子的形成原理影子与光源的关系观察与探索影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找一找生活中的影子2. 作业要求:观察家里的物品,找出至少三种不同物品的影子,用画笔记录下来。
3. 答案示例:物品1:玩具汽车,影子为长方形物品2:水杯,影子为圆形物品3:笔筒,影子为椭圆形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部分幼儿对影子与光源的关系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中班科学优质教案《奇妙的影子》含反思
中班科学优质教案《奇妙的影子》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对探索影子的活动产生兴趣,提高细致的观察力和能用较完整的语言讲述自己的发现的能力,感知影子的颜色、形状,获得有关影子的具体经验,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科学优质《奇妙的影子》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感知影子的颜色、形状,获得有关影子的具体经验。
2.对探索影子的活动产生兴趣,提高细致的观察力和能用较完整的语言讲述自己的发现的能力。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1.实验材料:一个美丽的布娃娃。
2.幼儿已获初步经验,玩过踩影子的游戏。
3.时间安排:有阳光的日子。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发幼儿对影子的探索兴趣。
1.教师:你们认为人有影子吗?你的影子在哪里?你的影子是什么样的?请你把它画下来。
(二)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影子的特征。
1.教师:你的影子是什么样的呢?
2.分组实验:教师引导幼儿在阳光下做各种动作,观察影子的颜色和形状变化。
3.借助布娃娃玩具,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布娃娃和影子的不同。
教师:美丽的布娃娃穿的衣服是什么样子的?布娃娃影子的衣服是什么颜色的?教师:布娃娃举起双手,她的影子怎么变化了?
(三)引导幼儿观察、比较自己和影子的不同。
教师:你和你的影子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
(四)绘画记录,请幼儿把自己和自己的影子画下来。
1.教师提醒幼儿思考怎样画出自己的身体和影子。
2.请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说说自己是哪个?
3.教师和幼儿讨论:影子在身体的什么位置?
活动评析:
中班幼儿对事物表面特征的观察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本次活动中通过寻找、探索发现影子的奥秘,激发幼儿探索事物本质特征的兴趣,科学教育活动是在引导幼儿亲自探索和发展获得有关经验的过程.玩影子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游戏,教师紧紧抓住幼儿这一特征设计了本次活动,以玩手影为导入,在循序渐进深入,影子是怎样产生的影子的舞蹈进一步探索影子舞蹈的奥秘到户外寻找影子,结束本次活动。
从而让幼儿全面系统地掌握了有关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即:光线照射在物体上,物体挡住光线就产生了影子。
活动中,教师提供大量的图片等操作材料,并分层次逐步投入,鼓励幼儿想办法,让这些材料跳起舞来,这种与材料互动的学习方法,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激发幼儿探索欲望,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用集体教学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了探索式教学法,满足幼儿探索事物本质特征的愿望,充分做到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幼儿探索科学实践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让幼儿养成从小就主动探索科学的习惯,提倡幼儿自己体验成功的喜悦,并且进一步体验自信带来的愉悦感。
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设计玩影子的游戏,并教几种手影,如孔雀、小鸟、狐狸、小狗更手影。
(用应集灯放在桌子上,手放在灯光中间,射到墙上
的各种形态的影子,让幼儿自由操作感受到乐趣。
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愿望激发出来。
)向幼儿提问:为什么会产生影子呢?(通过幼儿自由发言,体现幼儿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原则,引出本次课题。
)并为他们提供手电筒和一些立体物体,请幼儿用手电筒往物体上照,看看不同角度的光照的方向的影子有什么不同,关掉手电,观察还有没有影子,并提问影子是怎样产生的。
通过实验观察,在不同角度的光照方向产生的影子有什么不同,并小结初,光线照射在物体上,物体挡住了光线产生了影子,让幼儿发现光照方向与投影的关系。
本次活动通过幼儿观察、操作,鼓励幼儿自己动脑解决问题,并通过交流讨论是幼儿感知,光线位置变化,影子也随之变化的现象,即:光线照射在物体上,物体挡住光线就产生影子,从中获得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
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小百科:影子是由于物体遮住了光线的传播,不能穿过不透明物体而形成的较暗区域,就是我们常说的影子,它是一种光学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