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并购案例分析
潍柴并购案例分析
潍柴动力并购湘火炬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控股湘火炬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由单一的发动机制造商摇身一变成为了通用发动机供应商,并且成功切入了汽车制造终端领域。
一.并购前双方概况。
1.湘火炬是一家以汽车整车和零部件为核心业务、跨地区、跨国境的大型上市公司。
2004年因当时的大股东新疆德隆资金链断裂引发危机,由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受政府委托接管德隆股权,代位行使第一大股东的职权。
因此,需要尽快找到合适的新股东接替托管。
2.潍柴动力是中国大功率高速柴油机的主要制造商之一。
2005年8月2日潍柴动力与山东海化集团有限公司、潍坊亚星集团有限公司以及龙口市金龙电器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潍柴动力(潍坊)投资有限公司(简称潍柴投资)。
当时,潍柴投资成为湘火炬的第三任大股东,成功控股湘火炬。
2006年潍柴动力全面收购潍柴投资其他股东的所有股份,潍柴投资成为潍柴动力的全资子公司。
二. 并购方案1.潍柴投资。
并购前,潍柴动力通过其全资子公司潍柴投资持有湘火炬28.12% 的股份,是湘火炬的实际控制人。
如果潍柴投资选择换股,将导致交叉持股。
因 此,潍柴投资所持有的湘火炬股票不参加换股,也不行使现金选择权。
并购完成 后,注销潍柴投资原有法人资格,其全部资产、负债和权益悉数并入潍柴动力。
2. 株洲国资。
并购前,株洲国资持有湘火炬7.95%股份,是湘火炬的第二大 非流通股股东。
株洲国资在承诺放弃行使现金选择权,并向全体流通股股东每 10股送出0.35股的对价后,将所剩余股份按照3.53: 1的换股比例换成潍柴动 力新发行的A 股。
3. 流通股股东。
并购前,流通股股东占其总股本的63.93%。
流通股股东可以 其所持有的湘火炬股票按5.05元/股的价格全部或部分行使现金选择权。
并胸 方案实施时,首先,由第三方向行使现金选择权的股东受让湘火炬股份,并支付 现金对价。
然后,第三方连同未行使现金选择权的流通股股东在获得株洲国资的 送股对价后,将所持股份与潍柴动力发行的A 股进行交换。
高盛并购双汇案例分析
漯河海宇投资(25%)共同持股。
2019年12月,商务部批复,同意漯河市国资委将其 持有的双汇集团100%的股权以20.1亿元人民币的价 格转让给香港罗特克斯有限公司(高盛51%,鼎晖 49%);双汇发展变更为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同意海宇将其持有的双汇发展25%股权转让给罗特 克斯(5.62元/股)。这样,罗特克斯即持有双汇 发展60.72%的股份。
双汇产品
案例内容
一、并购背景分析 二、并购动因 三、并购对双汇影响 四、案例启示
二、并购动因—高盛收购动因
2.1 高盛简介
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 全球第二大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成立于 1869年,总资产3000亿美元,在世界 24个国家设有42个分公司或办事处,共 2万多名员工,2000年名列世界500强 第112位。1984年在香港设亚太地区总 部,1994年在北京、上海设代表处。
管理环境整合包括制度与人核心是理念能否整合成功财务资源的整合特别是财权配置模式的选择问题案例内容一并购背景分析二并购动因三并购对双汇影响四案例启示喜忧参半的并购双汇集团的挂牌吸引了包括淡马锡高盛集团鼎晖投资ccmp亚洲投资基金花旗集团中粮集团等十余个意向投资人先后来与北交所进行项目洽谈
高盛并购双汇案例分析
一喜: 中国企业并购不再盲从
双汇集团的挂牌,吸引了包括淡马锡、高 盛集团、鼎晖投资、CCMP亚洲投资基金、 花旗集团、中粮集团等十余个意向投资人 先后来与北交所进行项目洽谈。
2019年4月26日漯河市国资委宣布,由 美国高盛集团和鼎晖中国成长基金Ⅱ授权 并代表两公司参与投标的罗特克斯公司中 标,中标价格为人民币20.1亿元。
并购风险分析
地产上市公司并购避税案例分析
股 权 ,然 后 项 目公 司 A与 原股 东 港 资公 司签 补 偿 协 议 — — 补 给 原 股 东 50 万 元 ,理 由称 是 其 持 00 有 期 间 的 增 值 ,当 然实 际上 是 由上 市 公 司 出钱 , 但表 面 是 由项 目公 司 出 ,所 以项 目公司 可把 此 部
A 疆
\
-
N公 司
视 作 出售 旧股 、购 买 新 股 ( 以高 于 8 % 0
的股 权 出资 ) ,暂 时 不 交 所 得 税 , 但 是
取 得 壳 公 司 的 成 本 要 以原 持 有 A公 司 的
A
司濯
成本 确定 ,以后如果 转让 壳 公司股 权 ,
还 是 要 交 税 。 所 以港 资 公 司 的所 得 税 无
3 % 一 10 0 5 0万 元 。
甲公 司为 房 地 产 上 市 公 司 , 收 购 了 某 港 资
公 司 持 有 的 A公 司 10 股 权 。A公 司 为 房 地 产 0%
开 发 公 司 ,有 一 个 楼 盘 两 期 开 发 项 目 ,一 期 于 20 年 销 售 完 毕 ,二 期 20 年 1 月 开 工 ,预 计 05 07 2
鉴 于 此 ,相 关 专 业 人 员 给 出 了 以 下 两 种 操 作 方 式 ( 得 税所 占 比重 较 大 ,避 税设 计 先考 虑 所
所 得税 ,暂 不考 虑 其他 税 种 ) 。
20 年 7 竣 工 ,投 资 总 额 1 元 。20 年 1 月 09 月 亿 07 2
3 日,A总 资 产 6 0 万 元 , 净 资 产 5 0 万 元 , 1 00 00
公 司 以评估 价 格直 接 收 购 港 资公 司持 有 的 A公 司 10 0 %股 权 。据 甲公 司 测 算 ,该 项 目二 期 可 实 现 销 售 收 入 3 元 ,实 现税 后 净 利润 80 万 元 。 亿 10 3
上市公司并购贷款案例分析(二)2024
上市公司并购贷款案例分析(二)引言概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并购贷款案例分析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围绕上市公司并购贷款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从不同的角度和维度来探讨该领域的相关问题。
正文内容:一、并购贷款的背景和概述1. 并购贷款的定义和特点2. 并购贷款的市场现状和趋势3. 并购贷款的风险和挑战二、上市公司并购贷款案例分析1. 案例一:上市公司A公司收购B公司的贷款分析a. 收购目标的背景和业务特点b. 并购贷款的来源和结构c. 并购过程中的风险和应对策略d. 并购成功后的效果和成果评估2. 案例二:上市公司C公司并购D公司的贷款分析a. 并购的动因和前提条件b. 融资方案和贷款方式c. 并购过程中的法律和合规问题d. 并购后的整合和发展策略3. 案例三:上市公司E公司参与多方合作的贷款分析a. 合作主体的选择和背景分析b. 贷款方案和资金筹集方式c. 多方合作中的风险管理和协调d. 合作成果评估和后续发展方向4. 案例四:上市公司F公司通过收购融资的贷款分析a. 收购融资的目的和要求b. 收购融资的方式和流程c. 收购融资后的整合和优化d. 收购融资带来的价值和效益5. 案例五:上市公司G公司因并购贷款陷入危机的分析a. 并购贷款的风险预警和控制b. 并购失败的原因和教训c. 危机应对和风险管理措施d. 重组与再出发的发展策略总结:通过以上对上市公司并购贷款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并购贷款过程中,有很多因素需要考虑和应对。
金融机构和上市公司都需要在风险管理和控制措施上加强,确保并购贷款的安全和有效性。
同时,合理的贷款结构和融资方案也能够为上市公司的并购活动注入新的动力,实现更好的效果和成果。
上市公司并购贷款案例分析(一)2024
上市公司并购贷款案例分析(一)引言概述:本文将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探讨上市公司并购贷款的场景、过程以及相关风险因素。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包括并购贷款基本概念、案例背景、贷款准备与审批、贷款结构与条件、风险防控措施。
通过对这些要点的深入探讨,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上市公司并购贷款的实际操作和应对风险的方法。
正文:一、并购贷款基本概念:1. 并购贷款的定义及作用2. 并购贷款的主要类型3. 并购贷款的适用场景4. 并购贷款与其他融资方式的比较5. 并购贷款的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要求二、案例背景:1. 案例公司的业务背景及需求2. 并购项目的背景和目标3. 并购贷款的规模和用途4. 并购交易的相关方及关系5. 案例公司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三、贷款准备与审批:1. 贷款需求的确定与规划2. 贷款材料的准备与整理3. 银行选择与谈判4. 贷款审批程序及时间安排5. 监管部门的审核与批准四、贷款结构与条件:1. 贷款的担保和抵押物要求2. 贷款的利率和期限设定3. 贷款的还款方式和频率4. 贷款的违约条款和逾期处理5. 贷款的特殊条件和限制五、风险防控措施:1. 并购项目尽职调查与风险评估2. 合同条款的谨慎设计与协商3. 贷款的监控与管理4. 风险的提前预警与处理5. 风险的分散与应对策略总结:通过对上市公司并购贷款案例的深入分析,本文详细介绍了并购贷款的基本概念、案例背景、贷款准备与审批、贷款结构与条件以及风险防控措施。
并购贷款作为一种重要的融资方式,为上市公司实现业务扩张和战略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持。
然而,应当注意到并购贷款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因此在进行并购贷款操作时应采取相应的风险防控措施,以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和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金融】【并购】上市公司海外并购案例分析
上市公司海外收购案例分析案例一:天齐锂业收购澳洲泰利森锂矿 (2)(1)天齐锂业控股股东天齐集团通过子公司天齐集团香港收购文菲尔德的65%股权 . 2(2)天齐锂业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发行对象全部为机构投资者 (2)(3)天齐锂业再以现金支付方式向天齐集团购买文菲尔德51%股权 (3)【交易方案小析】 (4)案例二:洲际油气收购哈萨克斯坦马腾石油 (4)(1)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股权变更 (5)(2)上市公司自筹资金先行收购马腾石油 (7)(3)非公开募集资金偿还股东借款 (8)【交易方案小析】 (8)案例三南京新百收购HighlandGroup(持有英国商场House of Fraser100%股权) (9)依靠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 (9)【交易方案小析】 (11)结语 (11)在国家战略扶持、企业发展境外业务需求愈发强烈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寻求收购海外标的,并购动机或是谋求优质资源与先进技术,或是拓展国际销售网络等等。
在今年《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修订以前,所有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都需要证监会上市部审批,涉及到现金购买及出售资产70%的重大资产重组、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以及换股吸收合并还要并购重组委审核,但是海外标的的审查周期尤其漫长,不仅价格谈判上存在不可预期,同时法律程序上也异常冗长,因此部分上市公司选择了多种方法绕开重大资产重组审核,本文将对A股市场上的典型海外收购案例进行研究分析。
案例一:天齐锂业收购澳洲泰利森锂矿1、启动时间:2012.12(发布非公开预案)2、交易标的:文菲尔德(泰利森母公司,100%控股)51%股权3、交易金额:30.31亿人民币4、实施步骤(1)天齐锂业控股股东天齐集团通过子公司天齐集团香港收购文菲尔德的65%股权文菲尔德为专为收购泰利森设置的持股公司,上市公司收购前文菲尔德的股权结构为天齐集团香港持股65%、中投国际子公司立德公司持股35%。
公司并购重组案例及分析
Life is not easy. You don't need to be eager for the understanding and approval of others, and live your own lifequietly.简单易用轻享办公(页眉可删)公司并购重组案例及分析海尔并购通用家电并购方:海尔被并购方:通用家电,并购金额:366亿元年1月15日,海尔公告显示,海尔拟通过现金方式购买通用家电,交易金额为54亿美元双方就交易金额进行了调整,最终金额定为55.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66亿元).6月7日,海尔发表声明称二者已完成交割,通用家电正式成为海尔一员。
自从“并购成长”的逻辑形成以来,我国各个公司中刮起了一股并购的风潮,通过一次次的重组,有些企业越来越强。
时至今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越来越多成功或失败的案例,不管结局如何,他们的经历都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今天为您带来一个非常典型的公司并购重组案例以及分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涉及上市公司:中国电建(601669)独立财务顾问(经办人):中信建投(林煊、白罡、张冠宇、杜鹃、李笑彦、于宏刚)、中信证券(高愈湘、马滨、刘日、陈琛、杨斌、凌陶)案例类型:整体上市交易背景:电建集团年成立时,正值中国电建申请IPO。
为保护上市公司及中小投资者利益,避免集团与上市公司的潜在同业竞争,减少关联交易,电建集团筹备组及中国电建向中国证监会及社会承诺:电建集团成立后将完善治理结构,协调业务发展,具备条件后实施整体上市。
虽然-年A股持续低迷,但为如期兑现承诺,中国电建仍启动了资产重组,重组方案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中小投资者利益,赢得了投资者支持。
这一交易的结构包括两个部分。
一是中国电建以3.63元/股,向电建集团非公开发行40.4亿股普通股,同时承接电建集团债务25亿元,收购的标的资产是电建集团持有的顾问集团、北京院(即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下同)、华东院、西北院、中南院、成都院、贵阳院、昆明院等 8 家公司 100%股权,此为中国电建主业的上游资产。
上市公司并购的4种模式及案例分析综述
上市公司并购的4种模式及案例分析综述上市公司并购是指已经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通过收购其他公司来实现扩大规模、优化资源配置、增强竞争力等目的的活动。
根据并购方式和目标公司类型的不同,上市公司并购可以分为四种模式,分别是垂直并购、水平并购、多元化并购和财务并购。
垂直并购是指上市公司通过收购生产、供应链上或下游的公司来实现垄断或垄断地位的增强。
该模式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整合产业链上下游的资源,实现供需链的优化,提高公司的竞争能力和市场份额。
例如,2000年,美国制药巨头辉瑞公司收购了营养品公司华纳兰伯特公司,将其加入到辉瑞公司的垂直整合战略中,取得了较好的市场反应。
水平并购是指上市公司通过收购竞争对手来实现市场份额的增加和价格竞争的减少。
该模式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并购来扩大市场份额,减少价格竞争,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
例如,2024年,中国移动收购了中国联通旗下的上海联通,通过并购加强自身在上海地区的市场份额,形成了移动通信市场的垄断地位。
多元化并购是指上市公司通过收购其他行业或领域的公司来实现业务多元化和风险分散。
该模式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跨行业或领域的并购,实现公司的多元化经营,降低行业或领域的特定风险。
例如,2024年,中国最大的物流公司顺丰控股收购了新蛋网,进军电子商务行业,实现了业务的多元化发展。
财务并购是指上市公司通过收购其他公司来实现财务目标,如降低成本、增加收入、提高盈利能力等。
该模式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并购来实现财务效益的提升,进而提升公司价值。
例如,2024年,美国金融服务公司美国怀特公司收购了金融技术公司道富公司,通过并购降低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并提高了公司的盈利能力。
总之,上市公司并购的四种模式分别是垂直并购、水平并购、多元化并购和财务并购。
不同的模式适用于不同的业务需求和目标,并且每种模式都有各自的优势和风险。
上市公司在进行并购时,需要综合考虑市场环境、目标公司的条件和业务需求等因素,选择适合的并购模式,以创造最大的价值和利益。
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业务实务及案例分析
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业务实务及案例分析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是指上市公司通过收购或重组其他公司或资产来扩大规模、增强实力、优化经营结构、实现战略布局的一种经营行为。
并购重组可以加速企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并且通过兼并重组的方式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协同效应。
并购重组的实务操作涉及法律、财务、风险、人力资源等多个方面,需要经过综合考虑和谨慎操作。
下面将通过一个案例来进行具体分析。
上市公司A计划通过收购其他公司B来扩大市场份额、提升技术实力,并且通过B公司的产品线与自身产品线的协同作用,实现业务上的优势互补。
A公司在与B公司进行谈判阶段,首先应进行尽职调查,对B公司的财务状况、法律风险、项目情况等进行全面了解,并评估收购对自身的影响及风险。
在确定收购方案后,A公司需要与B公司签订收购合同,明确双方的权益、义务和交易条款,包括价格、付款方式、资产转让、员工待遇等。
并购双方还应共同制定收购后的整合方案,包括组织结构调整、人员安置、流程优化等,以确保收购后的顺利推进。
在并购完成后,A公司需要设立专门的整合团队,负责实施整合计划,并确保整个过程的顺利进行。
整合团队需要对组织结构进行优化,处理重复岗位和人员调整,并制定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激励机制,以提振员工士气和凝聚力。
此外,A公司还需要关注并购后可能产生的风险,如商誉减值、业务整合不顺利、员工流失等,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范和化解。
总之,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经营活动,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和风险。
只有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制定合理的整合方案和风险控制措施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并购重组的目标,并为企业带来持续增长和发展的动力。
上市公司并购贷款案例分析
限公司(持股比例75%)合资开办的企业; - 截至2009年6月30日,公司总资产28.7亿元,股东权益-4.97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75亿元,净
利润-9.86亿元。
➢ 浙江欧亚计划于2011年9月末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发行上市,发行7.5-10亿股,发行价格约为2港元/股,预 计募集资金15-20亿港元。除去募投项目外,企业未来资金面较为宽裕。
5
案例2—借壳上市+债务重组
山东商业集团收购 山东万杰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并购贷款项目
3.4亿元 2010年5月
山东商业集团通过认购股权、资产置换和承接债务的方式对万杰高科进行并购重组, 成功实现了集团旗下房地产企业鲁商置业的借壳上市,对于其他借壳上市类资金需求 中的并购贷款业务机遇具有极大的示范效应。
有侧重,合并后,两家公司统一采购、销售可大大降低采购成本和其他管理成本;预计2011年毛利率可达20 %以上。 ➢ 上市筹码增加:预计至2011年底,浙江欧亚将占据全国消费品BOPET包装领域50%以上的市场份额,为其在 香港联交所上市增加了筹码。
还款来源
➢ 在未来继续保持现有生产规模不变的前提下,浙江欧亚每年可产生还贷资金4.32亿元;江苏欧亚项目正式投 产后,预计生产期第1年至第5年将共可产生还贷资金10亿元。
并购交易前
香港海粤
乐昌进达
75%
25%
并购交易后
华电国际
100%
坪石发电厂
坪石发电厂
17
17
案例3—上市公司并购扩张
并购贷款结构设计—提款条件
【案例】上市公司换股并购典型案例及实际分析
【案例】上市公司换股并购典型案例及实际分析范本一:【案例】上市公司换股并购典型案例及实际分析1. 摘要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起上市公司的换股并购典型案例,并对其进行实际分析和研究。
本案例涉及到公司A与公司B之间的换股并购交易,我们将详细描述并分析交易的背景、目标、程序、结果以及相关影响因素。
2. 引言本章节将介绍交易的背景和目的,包括公司A和公司B的基本情况,以及为什么选择进行换股并购交易的原因。
3. 案例分析本章节将详细描述交易的过程和步骤,包括交易准备、尽职调查、交易条款和条件的协商等环节。
我们将分析交易中的关键问题,如估值、股权结构、定价、交换比例等。
4. 案例结果在本章节中,我们将介绍并分析交易的结果和影响。
包括合并后公司的规模、市值、竞争力等方面的变化,以及合并后的整合和管理情况。
5. 实际分析本章节将结合实际数据和市场情况,对本案例进行具体分析。
我们将用数据和图表展示交易前后的财务状况、市场表现以及其他相关指标的变化,并分析交易的成败和价值。
6. 结论本章节将总结整篇文档的主要内容,包括交易的目标是否实现、交易对公司A和公司B的影响如何以及其他相关结论。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公司A和公司B的财务报表、尽职调查报告、交易协议等相关文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1. 换股并购:指以交换股权的方式进行并购的行为。
2. 上市公司:指在证券市场上已经上市交易的公司。
3. 尽职调查:指对被收购方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法律风险等方面进行的调查和评估。
范本二:【案例】上市公司换股并购典型案例及实际分析1. 摘要通过本文,我们将详细介绍一起上市公司的换股并购典型案例,并对该案例进行实际分析。
本案例涉及公司X与公司Y之间的换股并购交易,我们将逐步阐述背景、目标、过程、结果以及相关影响因素。
2. 引言本章节将简要介绍交易的背景和目的,包括公司X与公司Y的基本情况,以及为何决定进行换股并购交易的原因。
3. 案例分析在本章节中,我们将详细描述交易的准备工作、尽职调查、交易条款和条件协商等环节。
双汇并购案例分析
双汇并购案例分析2013年5月29日,双汇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和美国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公司(Smithfield Foods,NYSE:SFD)联合发布公告称,双汇国际将以总价71亿美元收购史密斯菲尔德。
并购双方的介绍双汇国际是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和中国最大的肉类上市公司双汇发展(000895)的控股股东,也是双汇发展第一大股东双汇集团的控股股东。
2012年,双汇国际控股的双汇发展出栏生猪31万头、生猪屠宰量1142万头、肉类总产量27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93亿元人民币,利润总额38亿元人民币史密斯菲尔德食品成立于1936年,在全球12个国家开展业务,公司营收来源主要分三块:猪肉、生猪和国际业务。
该公司此前公布的2012财年财报显示,净利润达到3.613亿美元,在2012年财富美国500强排行榜中排名第218位。
并购背景及原因双汇国际控股的双汇发展是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是中国肉类品牌的开创者。
史密斯菲尔德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生猪生产商及猪肉供应商,美国最大的猪肉制品供应商,具有优质的资产、健全的管理制度、专业的管理团队和完善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
“对于双汇来说,收购史密斯菲尔德的目的是实现优势互补,加速双汇在全球的扩张步伐。
”双汇国际会坚持自己的长期发展战略,专注发展优质、安全、高效的肉类产业,通过遍布全球的资源布局,打造世界级的肉类企业航母。
并购过程简介今年5月29日,双汇与史密斯菲尔德宣布达成最终并购协议,双汇拟以每股34美元的价格收购史密斯菲尔德。
为此,双汇将支付47亿美元,加上承担史密斯菲尔德的债务,这笔交易涉及总金额约为71亿美元。
然而,这一巨资并购案进展并不顺利。
6月中旬,该并购案遭到史密斯菲尔德大股东阻挠,称史密斯菲德尔的价值在交易中被低估,如果将这家肉企拆分后出售,股东会得到更多利益;之后又传出美国密苏里州长否决两项包含允许把密苏里农田出售给外国人条款的议案,造成双汇并购案的法律障碍;7月23日,17个美国民间团体联名写信给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要求其否决双汇并购案;7月底,史密斯菲尔德又称,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对这一并购交易将展开第二阶段审查,审查期被延长至45天。
企业并购案例分析(国美并购永乐)
• 战略调整
• 为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国美采取了两项发展战略。一是进攻型 战略,主要就是通过并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做大做强该企业。二 是防御型战略,主要针对巨头百思买。 • 国美收购永乐,给双方都带来了很高的价值,且采用双品牌战略,它 既能使得自身的网络可以错位经营,同时能够用两个品牌在市场上获 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Ms Retail 公司持股 20.7%
陈晓个人13.8%
国美电器控股有限公司——黄光裕控股75.67%
并购后股权分布
新公司——国美永乐
黄光裕持股51.2%
陈晓及其管理层持股12.5%
摩根士丹利持股2.4%
并购动因
•
•
国美电器
1.谋求管理协同效应
国美并购永乐属于横向并购,由于其并购的对象是同行业的永乐, 并且并购的永乐还是家电行业的老三,这种并购完全可以消除它们 之间的竞争,使它们达到协同效应,
国美-黄光裕
永乐-陈晓
兼并的形式:控股合并 兼并的类型:
• *按双方所处行业分类,国美并购属于横向 并购 • *按并购程序分类,国美并购永乐属于善意 并购 • *按并购的支付方式分类,国美并购永乐属 于现金购买股权
并购前股权分布
上海永乐家用电器有限公司
Retail Management 公司持股51.66%
国美和永乐两家公司的经营业态相同供货渠道管理模式也基本相同而且两家公司的网络资源也有很好的互补性因此并购之后可以扩大企业的规模组成一个人型企业集团提高市场份额使各项资源得到更为有效的利用增强专业效应降低营销成本和采购成本集中足够的经营进行研发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在与外资家电企业的竞争中获得优势为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国美采取了两项发展战略
美股 上市公司 并购 案例
美股上市公司并购案例分析1. 背景介绍并购是指一家公司通过收购或合并另一家公司的股份或资产,以扩大规模、增加市场份额、获取技术或资源等目的。
在美国股市,有许多著名的并购案例,下面将介绍其中三个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的案例,分别是AT&T收购Time Warner、Walt Disney收购21世纪福克斯和Facebook收购WhatsApp。
2. AT&T收购Time Warner2.1 案例背景AT&T是美国最大的电信服务提供商之一,而Time Warner是一家全球领先的媒体和娱乐公司,拥有众多知名品牌和内容。
AT&T希望通过收购Time Warner来扩大自己在媒体和娱乐领域的业务,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内容给用户,增加用户粘性和市场竞争力。
2.2 案例过程2016年10月,AT&T宣布以85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Time Warner,这是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媒体交易之一。
交易得到了两家公司的董事会一致通过,但面临着监管部门的审查和反垄断法的挑战。
2017年10月,美国司法部提起诉讼,试图阻止这笔交易。
他们认为,AT&T收购Time Warner将导致市场垄断,损害消费者利益。
双方在法庭上进行了长达六周的诉讼辩论,最终于2018年6月,法官裁定允许这笔交易完成。
2.3 案例结果AT&T收购Time Warner案例最终在2018年6月完成,AT&T以854亿美元的价格获得了Time Warner,并将其改名为WarnerMedia。
这使得AT&T成为了一家拥有丰富媒体和娱乐资产的综合性公司,包括HBO、CNN、TBS、华纳兄弟等知名品牌。
这笔交易对AT&T来说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使其能够在电信业务之外拥有更多的内容和娱乐资源,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增加用户粘性和竞争力。
然而,这笔交易也引发了对垄断和市场竞争的担忧,监管部门对此保持着高度关注。
我国汽车制造上市公司并购绩效评价——基于吉利并购沃尔沃案例分析
我国汽车制造上市公司并购绩效评价——基于吉利并购沃尔沃案例分析我国汽车制造上市公司并购绩效评价——基于吉利并购沃尔沃案例分析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汽车制造上市公司之间的并购活动也日益频繁。
并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国内汽车产业升级和优化资源配置,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本文以吉利汽车并购沃尔沃为例,通过对此并购案例的分析,以期对我国汽车制造上市公司进行并购绩效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吉利汽车并购沃尔沃的背景与动机分析1.1 背景分析:2010年3月,吉利汽车宣布收购瑞典汽车制造商沃尔沃汽车公司,成为我国汽车制造上市公司中第一家海外豪华车品牌收购案。
这个案例被广泛关注,因为它标志着中国企业在全球汽车制造业中迈出了重要一步。
1.2 动机分析:吉利汽车并购沃尔沃的动机有以下几点:首先,吉利汽车希望通过并购沃尔沃快速提升自身的技术实力和品牌形象,进一步加强自主研发能力。
其次,沃尔沃作为一家具有百年历史的豪华车品牌,其品牌影响力和技术积累具有较大的潜力和吸引力。
再次,中国市场对豪华车的需求不断增长,吉利汽车希望通过收购沃尔沃来迅速进入高端市场,以满足国内消费者对豪华车的需求。
二、吉利汽车并购沃尔沃的收益与成本分析2.1 收益分析:吉利汽车并购沃尔沃收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吉利汽车通过并购沃尔沃为自身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提高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沃尔沃作为全球领先的豪华车品牌,为吉利汽车带来了高端市场份额,帮助其增强了品牌形象。
再次,收购沃尔沃为吉利汽车拓展了国际市场,增强了公司的全球化发展能力。
2.2 成本分析:吉利汽车并购沃尔沃所面临的成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吉利汽车需要支付高昂的收购价格,这对公司的财务状况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其次,吉利汽车需要承担沃尔沃的债务,增加了公司的负债压力。
再次,吉利汽车需要进行技术和管理的整合,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这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和金钱成本。
12个并购重组经典案例分析
12个并购重组经典案例分析一、东方航空吸收合并上海航空东航、上航两个难兄难弟实在有太多的相似点了,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寒流中都分别披星戴帽,而这两家公司的业务均立足上海,放眼全国,业务上存在颇多重叠之处,重组是个双赢的选择。
但实际中,由于东航属于国务院国资委下属企业,上航属于上海国资委下属企业,这两个属于不同娘家的国有企业最后能够走上重组之路,这与上海对局部利益的放弃和打造一个国际航运中心的迫切需求是分不开的。
(一)交易结构1、东航发行股份吸并上航,上航注销法人资格,所有资产和负债人员业务均并入东航设立的全资子公司上海航空有限公司中。
2、双方的换股价格均按照停牌前20个交易日均价确定,对接受换股的上海航空股东给予25%的风险溢价作为风险补偿。
3、方案赋予东航和上航的异议股东由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提供的现金选择权,包括H股和A股股东,异议股东可以按照换股价格行使现金选择权,无风险补偿。
行使现金选择权的股东要求:①在股东大会上投反对票;②持续持有股票至收购请求权、现金选择权实施日。
4、由于国务院国资委等领导要求东航需要非公发行融资,方案采取换股吸收合并和A+H非公开发行两个项目并行操作,且相互独立,不互为条件,达到“一次停牌、同时锁价”的目标(二)实战心得1、上航被吸收合并的资产东航由东航通过其设立全资子公司上航有限来接收原上海航空主业资产及债权债务,并重新领域新的行政许可证照。
上海有限为东航的全资子公司,这我就不理解了,为何不干脆直接采取控股合并上航的式,反而绕了一圈却需要重新办理几乎所有的经营许可证照?难道是吸收合并有强制换股的味道但控股合并可能不能干干净净的换股,可能个别股东因这那原因不会办理换股手续?这可能也是某一个全面要约案例中的原因,在那个案例中,有部分股东就是没有接受控股股东发出的要约收购,控股股东在要约收购取得90%左右的股权后没有办法,只能将公司注销后重新设立一个公司将相关资产装进去。
重组并购法律案例分析题(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上市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成立于1990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业务范围涵盖住宅、商业地产、物业管理等。
经过多年的发展,A公司已成为业内知名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然而,随着房地产行业的饱和和调控政策的实施,A公司面临着业务增长放缓、市场份额下降等问题。
为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A公司决定进行并购重组。
经过前期调研和筛选,A公司最终确定了对一家拥有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科技公司(以下简称“B公司”)进行并购。
B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软件开发和信息技术服务,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
近年来,B公司在行业内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市场前景广阔。
二、案例分析1. 并购动机分析A公司并购B公司的动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拓展业务领域:通过并购B公司,A公司可以进入软件开发和信息技术服务领域,实现多元化发展,降低对房地产行业的依赖。
(2)提升核心竞争力:B公司拥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并购后可以提升A公司的整体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
(3)实现资源整合:A公司可以通过并购B公司,实现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的整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2. 并购方案设计(1)并购方式:A公司拟采用现金收购的方式并购B公司,以保障并购的顺利进行。
(2)并购价格:根据B公司的净资产、盈利能力、市场份额等因素,A公司拟以10亿元的价格收购B公司100%的股权。
(3)并购资金来源:A公司将通过自有资金、银行贷款等方式筹集并购资金。
(4)并购流程:A公司将与B公司进行谈判,签订并购协议,完成股权转让,并办理相关工商变更手续。
3. 法律风险分析(1)并购过程中的法律风险:- 合同风险:A公司与B公司签订的并购协议可能存在条款不明确、权责不清等问题,导致后续纠纷。
- 知识产权风险:B公司拥有的知识产权可能存在权属争议,影响并购效果。
- 员工安置风险:并购过程中可能涉及员工安置问题,处理不当可能引发劳动争议。
(2)并购后的法律风险:- 法律合规风险:A公司并购B公司后,需要确保业务合规,避免因违规操作而承担法律责任。
公司并购案例分析
公司并购案例分析公司并购是两家或多家公司合并或一家公司收购另一家公司的行为。
并购有不同的类型和目的,包括提高市场份额、增加产品或服务的多样性、进入新市场、实现成本节约、提高竞争力等。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以谷歌收购Motorola Mobility为案例,来分析公司并购的具体情况和影响。
故事的开始可以追溯到2024年,当时谷歌宣布以12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Motorola Mobility。
这次收购可以追溯到谷歌希望进一步扩大其在移动设备市场的存在,以及保护谷歌的Android操作系统免受专利侵权诉讼的威胁。
此外,Motorola Mobility还有一些有吸引力的专利组合,可以增强谷歌的技术实力。
谷歌的这次收购在公司并购中有一些重要的方面值得注意。
首先,Motorola Mobility作为一家独立公司将不再存在,其在市场上的品牌和产品将被谷歌所拥有。
这使得谷歌能够利用Motorola Mobility的品牌和产品来与苹果等竞争对手展开更激烈的竞争。
其次,谷歌通过收购Motorola Mobility取得了对其重要技术和知识产权的控制。
这使得谷歌能够更好地保护其自身的技术创新,并在专利侵权纠纷中更有实力。
不过,这次收购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收购价值相当高,威胁到了谷歌的财务状况。
其次,整合两个公司的文化和战略也是一个挑战。
Motorola Mobility作为一家传统的硬件制造商,其运营和决策方式与谷歌有很大的差异。
这需要谷歌在整合过程中进行严密的规划和协调。
最后,还有一些担忧谷歌是否会对Motorola Mobility进行剥离或重组。
谷歌最终承诺将保持Motorola Mobility的独立性,并支持其继续开发创新产品。
分析完这个案例,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结论。
首先,公司并购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仔细的规划和执行。
其次,并购的目标和理由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个案例中,谷歌的目标是增强其在移动设备市场的竞争力和保护其知识产权。
我国上市公司换股并购研究及案例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换股并购研究及案例分析我国上市公司换股并购研究及案例分析一、引言上市公司换股并购是指上市公司通过发行股份的方式,以换取其他公司的股权并实现并购的一种方式。
换股并购作为一种重要的企业并购方式,对于促进上市公司规模扩张、实现资源整合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我国上市公司换股并购进行研究和分析。
二、我国上市公司换股并购的背景和意义上市公司换股并购的背景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资本市场快速扩大,需要更多的资源和资金来支持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同时,换股并购可以通过整合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换股并购的意义包括:1. 通过换股并购可以实现资源整合,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和市场占有率;2. 实现规模效应,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3.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我国上市公司换股并购的案例分析1. 苏宁易购收购家乐福中国苏宁易购作为我国知名的线上线下一体化零售企业,通过发行股份的方式收购了家乐福中国。
这一并购案例在消费品零售行业引起了广泛关注。
通过收购家乐福中国,苏宁易购实现了线上线下的整合,提高了市场份额,扩大了经营规模。
2. 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阿里巴巴作为我国知名的电子商务平台,通过发行股份的方式收购了雅虎中国。
这一并购案例在互联网行业产生了重大影响。
阿里巴巴通过收购雅虎中国,获得了更多的用户资源和技术支持,进一步巩固了在中国互联网市场的领先地位。
3. 百度收购91无线百度作为我国知名的互联网公司,通过发行股份的方式收购了91无线。
这一并购案例在移动互联网行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百度通过收购91无线,获得了更多的移动应用用户和技术实力,进一步拓展了移动互联网市场。
四、我国上市公司换股并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虽然我国上市公司换股并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主要包括:1. 资源整合不顺利,实现预期效果有困难;2. 管理层结构调整和文化整合困难较大;3. 股权结构复杂,引发股权争夺和投资者疑虑;4. 上市公司治理不规范,监管不力。
12个并购重组经典案例分析
12个并购重组经典案例分析一、东方航空吸收合并上海航空东航、上航两个难兄难弟实在有太多的相似点了,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寒流中都分别披星戴帽,而这两家公司的业务均立足上海,放眼全国,业务上存在颇多重叠之处,重组是个双赢的选择。
但实际中,由于东航属于国务院国资委下属企业,上航属于上海国资委下属企业,这两个属于不同娘家的国有企业最后能够走上重组之路,这与上海对局部利益的放弃和打造一个国际航运中心的迫切需求是分不开的。
(一)交易结构1、东航发行股份吸并上航,上航注销法人资格,所有资产和负债人员业务均并入东航设立的全资子公司上海航空有限公司中。
2、双方的换股价格均按照停牌前20个交易日均价确定,对接受换股的上海航空股东给予25%的风险溢价作为风险补偿。
3、方案赋予东航和上航的异议股东由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提供的现金选择权,包括H股和A股股东,异议股东可以按照换股价格行使现金选择权,无风险补偿。
行使现金选择权的股东要求:①在股东大会上投反对票;②持续持有股票至收购请求权、现金选择权实施日。
4、由于国务院国资委等领导要求东航需要非公发行融资,方案采取换股吸收合并和A+H非公开发行两个项目并行操作,且相互独立,不互为条件,达到“一次停牌、同时锁价”的目标(二)实战心得1、上航被吸收合并的资产东航由东航通过其设立全资子公司上航有限来接收原上海航空主业资产及债权债务,并重新领域新的行政许可证照。
上海有限为东航的全资子公司,这我就不理解了,为何不干脆直接采取控股合并上航的式,反而绕了一圈却需要重新办理几乎所有的经营许可证照?难道是吸收合并有强制换股的味道但控股合并可能不能干干净净的换股,可能个别股东因这那原因不会办理换股手续?这可能也是某一个全面要约案例中的原因,在那个案例中,有部分股东就是没有接受控股股东发出的要约收购,控股股东在要约收购取得90%左右的股权后没有办法,只能将公司注销后重新设立一个公司将相关资产装进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略并购将成主流模式-----上市公司并购案例分析并购案例的选择中国证监会于20xx年10月8日发布了《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并从20xx 年12月1日起施行。
本文拟以新办法实施后即20xx年12月1日至20xx年8月31日发生的上市公司收购案例为研究对象,力图在案例的统计分析中寻找具有共性的典型特征以及一些案例的个性化特点。
一般而言,从目前发生的多数并购案例看,若以股权发生转移的目的区分,大致有两种类型,一是出于产业整合的目的进行战略并购;二是以买壳收购为手段,进行重大资产重组,而后以再融资为目的的股权变动。
本文分析的重点将结合控制权转移的途径,侧重于从收购目的即战略并购和买壳收购入手。
也就是说,本文分析的第一层次以目的为主,第二层次将途径及其他特征综合作分析。
基于此,我们统计出共有49例并购案例,其中战略并购30例,买壳并购19例。
战略并购类案例控制权尽管通常发生了改变,但是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不会发生重大改变。
收购人实施收购的目的主要有:提高管理水平进行产业整合、投资进入新的产业、其他(如反收购、利用上市公司作为产业资本运作的平台、MBO等)。
买壳收购类案例主要包含民营企业买壳上市和政府推动下的资产重组(重组和收购方也是国有企业)。
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主要资产都会发生重大改变。
上市公司收购案例的统计分析均来源于公开披露的信息。
战略并购案例分析一、并购对象的特征1、行业特征----高度集中于制造业。
按照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所有1200余家上市公司分别归属于22个行业大类中(由于制造业公司数量庞大,因此细分为10个子类别)。
在本文研究的30个战略并购案例分属于其中的12个行业,行业覆盖率达到了55%。
占据前4位的行业集中了19个案例,集中度达到了63.3%接近三分从统计结果看,战略并购在高科技、金融、公用事业等市场普遍认为较为热门的行业出现的频率并不高。
相反,战略并购却大部分集中在一些传统制造行业(如机械、医药、食品等)。
在8个制造业子行业中发生的案例共有25项,占据了83.3%的比例。
由此可以认为,战略并购对象的行业特征相当显著,有超过80%的案例集中于制造业。
如此鲜明的行业特征自然而然地让人联想到全球制造业基地向中国转移的大趋势。
可以预见,正在成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将为上市公司在制造业领域的战略并购提供一个广阔的舞台。
研究表明:"制造业目前是中国经济的中坚,但中国还没有完成工业化过程,因此制造业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同时,由于"中国制造业市场集中度低、技术层次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劳动力成本优势明显,具备了产业转移所必需的条件"。
因此,在实现制造业的产业转移、产业整合的过程中,战略并购无疑是最为快捷、有效的途径2、地域特征----与区域经济战略相关。
上市公司的地域分布较广,30个案例分布在18个省市,最多的是江苏和广东,但也分别只有4个和3个案例,两者合计仅占23%不足四分之一,因此地域分布是较为分散的。
其中西部地区和华东相对较多,分别有11家、9家,两者合计占了案例总数的三分尽管战略并购的地域特征并不显著,但是可以发现并购活跃的地区也是区域经济活跃(华东五省一市)以及受到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扶持的地区(西部大开发)。
因此,近期国家的区域经济政策的变化应该引起关注。
而东北地区将是下一阶段的黑马。
3、股权特征----股权结构趋于合理。
战略并购对象的大股东股权属性有鲜明的特点,除了深达声、ST黑豹、恒河制药之外,其余清一色的是国有股或国有法人股,其中由国资局、财政局持有的纯国有股就有10家,占了三分一。
这与目前国有资产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的大环境、大趋势相吻合。
4、所处市场。
在30家公司中,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的公司有16家、深圳挂牌的14家,因此在战略并购中可以将沪深两市视为统一的市场。
没有明显的差别。
5、上市公司特征。
上市公司业绩分布较广,巨亏股、亏损股、微利股、绩平股、有配股资格、绩优股等各个层次的公司都有。
拥有再融资资格、绩平微利股以及亏损股各有10家,各占三分之一,比例非常平均。
上市公司资产质量普遍较好,除4家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在75%以上外,其余均低于66%。
上市公司规模分布:以中、小盘股居多,其中仅有3家公司的总股本大于4亿股(通常市场认为的大盘股),其余90%的公司总股本均在4亿股以下。
这主要与收购成本相关,目标企业的规模大,相应的收购成本也较高。
6、战略并购的类别。
战略并购对象与收购人同处相同行业或属上下游关系的共有15家,占一半的比例。
按照通常战略并购的分类可以将其分为三类,即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
在本文研究的30个战略并购案例中,混合并购占据了主导地位,共有15家,占50%;横向并购有10家,占三分之一;而纵向并购最少仅有5家,占六分一般而言,混合并购体现了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横向并购则更多的体现出企业规模化的经营战略,纵向并购应该属于企业实施集约化经营战略的手段。
从中国上市公司战略并购案例的类别分析,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到目前中国企业经营战略的整体取向。
尽管不少的企业深受多元化之苦,但是目前中国企业以多元化作为经营战略的仍旧居于主流地位。
企业经营战略决定了战略并购对象选择的关键依据一。
战略并购是实现企业经营战略的手段。
因此,战略与并购是目标与手段之间的关系。
不同类型的并购下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如何实现企业经营战略与并购手段的有机结合等都是值得每一个立志快速成长的中国企业研究的课题。
7、非流通股比例。
战略并购案例中,非流通股比例在30%至75%之间。
其中有20家的非流通股比例在50%至75%之间,占总数的三分二、收购人的特征1、地域特征。
战略并购案例中属于本地收购(收购人与收购对象同处一省)的有11例,占三分之一强。
在异地收购中来自于广东的买家最多,共有4家,占异地并购案例的三分之一;另外来自于海外(东南亚)和浙江的有3家,上海有2家。
可以看出收购人有较明显的地域特征,即集中于经济增长迅速的地区。
2、收购人属性。
战略并购的收购人主要是民营企业、上市公司或关联公司、外资等三类,30个案例中有3家外资、10家上市公司或关联公司、16家民营企业和1家信托投资公司。
因此,寻找收购人可多关注民营企业和上市公司,尤其是民营上市公司,他们通常较一般的民营企业对资本市场更熟悉,更认同资本运作对企业的高速成长所起的作用,同时他们比其他的上市公司有更灵活的经营机制和更迅速的决策机制。
作为民营上市公司,他们有一般企业所难以匹敌的融资渠道和资金实力。
民营上市公司(指直接上市)的经营战略、发展扩张的路径、以及并购手段的使用等问题也值得我们进一步的跟踪研究。
三、交易特征由于有7家公司是通过间接收购的方式出让控股权的,交易的方式与控股股东相关而与上市公司不是直接相关,因此此处不作为研究对象。
1、交易规模。
涉及法人股转让的交易规模较小,3家公司均在1亿元以内。
战略并购中涉及国有(法人)股,采用直接收购方式的交易规模大多在1到3亿元(其中,20家公司中有16家均在2.6亿元以内)。
另外5000万元左右的2家,交易规模在3.5到4亿元的有2家。
20家公司的平均交易规模正好为2亿元。
2、交易溢价。
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将无溢价定义为:考虑到基准值选择上的差异,按净资产值或高于净资产10%以内的价格交易都属于无溢价的情况。
在20家涉及国有(法人)股战略并购的公司中,有7家公司溢价幅度在10%到90%之间,有溢价的交易,平均溢价幅度为35%。
3、收购方式。
(1)回避要约收购。
由于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规定,收购上市公司30%以上股权时会涉及要约收购的问题,因此大多数公司采取了回避持股超过30%的方式30个案例中,收购后比例过30%的有11例,占三分之一,其中2家已经实施了要约收购。
另外有2家公司(荣华实业和新疆众和)没有得到要约收购豁免,后来不得不采取减持至30%以下的方式回避要约收购。
(2)间接收购。
虽然间接收购方式并不能绕过要约收购的障碍,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采用这种收购方式的案例越来越多。
根据相关公司在收购报告书中的表述,当收购人绝对控股(即持股50%以上)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时,一般认为收购人即已控制了大股东所持有的所有上市公司股权,如果比例超过30%则涉及要约收购问题。
在目前的战略并购中已经出现了7例间接收购的案例,除ST天鹅外其余6家公司都超过了30%持股比例。
这6家公司中,2家已经实施了要约收购,2家是ST公司, 另外2家存在经营亏损的情况。
间接收购方式的流行可能主要有三方面的优势:首先,信息披露略少于直接收购,例如通常只披露交易总价而不披露被收购上市公司大股东的财务状况;其次,大幅减少收购现金支出,通常这些上市公司的大股东负债累累,净资产值极低,收购标的价格比直接收购上市公司低得多;最后,由于大股东的控制方通常为地方政府,如果收购方单单将优质的上市公司买去,通常谈判会很艰难,但间接收购类似于以承债方式整体兼并破产企业,一般更易为地方政府所接受。
4、交易审批。
战略并购交易的审批流程如下(一般情况下):交易双方董事会通过—收购对象的省级人民政府批准—交易双方股东大会通过T 财政部、主管部委(教育部、经贸委)批准—证监会无异议、豁免全面要约收购义务—过户。
在20xx年3月底之前发生的16个案例中有10家已经获得财政部的批准(根据截至20xx年8月22日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信息),其中9家是在20xx年批准的。
通过率咼达62.5%,假如不考虑有两起外资并购的案例涉及较为复杂的程序的话,通过率超过70%这表明20xx年财政部、证监会加快了审批进程,使上市公司收购交易大大提速。
但是其中只有两例是4月之后批准的,这主要是因为国务院机构改革,国资委行使审批职能尚未到位,导致5月份以来审批进程又再次受阻。
相信这只是交接环节上过渡时期的问题,随着各部委职能的到位,审批进程会恢复正常。
从未获得批准的这6个案例特征看,仍有共性值得关注。
主要是转让股权比例,其中有5个案例的出让股权都超过了总股本的30%不论是否有非关联公司分别受让)。
而在10个获得批准的案例中仅有3家属于此种情况,其中2家采取了要约收购的办法,另有1家采取了两收购方分别受让,而且2家公司受让股权比例相差较远。
买壳收购案例分析在19家买壳收购的公司中,14家是比较典型的民营企业买壳上市、资产重组的案例,5家是典型的政府推动型国有企业资产重组案例。
一、壳资源特征1、地域性特征。
基于买壳性质的重组有一比较明显的特征,就是在上市公司当地进行的重组占了相当的比例。
在本文分析的19个案例中就有6例是在本地公司间进行重组的,其中四川3例,济南、海口、广东各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