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考研郑杭生《社会学概论》终极笔记

合集下载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社会学研究方法概述【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社会学研究方法概述【圣才出品】

第二十一章社会学研究方法概述21.1复习笔记一、社会学研究方法及其体系1.什么是社会学研究方法(1)社会学研究的方法是一种经验研究的方法,它通过对经验事实的分析来探究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解释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进而理解我们周围的社会世界,预测社会发展、变迁的趋势。

(2)社会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学理论的联系①社会学学科体系由社会学理论、社会学分支研究以及社会学研究方法三个主要部分组成,社会学研究方法与其他部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②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与机制的综合性具体学科,社会学研究方法就是认识和探索社会良性运行的条件和机制的重要工具与手段。

③社会良性运行理论及其概念、范式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和认识社会世界的特定视角,对特定的认识任务提出研究目标与研究方向,延伸出具体的研究课题,而运用社会学研究方法则可以具体实施和完成这些课题,形成和产生有关社会世界的知识。

(3)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特点①社会学研究所讨论和分析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纯粹客观的自然现象。

②社会学研究方法具有经验性,它区别于思辨的研究模式。

③社会学研究方法注重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和个别性,从而也区别于经济学、历史学的经验研究。

2.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社会研究方法体系如图21-1所示。

图21-1社会研究方法体系(1)方法论①方法论是研究方法的原理、原则的体系,它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研究的哲学基础、社会学研究的价值倾向、社会学基本理论范式,以及研究的逻辑体系。

②社会研究的方法论有着两种基本的哲学与价值倾向,即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和人文主义的方法论。

a.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社会学研究应该仿效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将社会现象当做纯粹客观的现象来测量和分析,通过对社会现象进行具体、客观的观察,对经验事实做出客观的研究结论。

实证主义研究方法所采用的研究方式最为典型的是定量研究。

b.人文主义方法论认为,社会现象和人们的行为与自然界的运动是不相同的,人类自身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对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的研究采用特殊的方法和视角。

郑航生《社会学概论新修》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郑航生《社会学概论新修》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第五章社会学的研究方法5.1 复习笔记【知识梳理(庖丁解牛)】【考点难点归纳(去粗取精)】考点一:社会学方法论★★1.社会学方法体系(见表5-1)表5-1 社会学方法体系2.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特征(见表5-2)表5-2 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特征3.社会学研究的范式(1)定义范式概念是由库恩首先提出来的,用来表达科学研究活动的一般特征和规律。

范式是指一定时期内,科学研究共同体成员在进行常规科学研究过程中所共同遵循的规范和理论与方法论模式。

(常规科学研究是指某一时期内科学研究者所积累、传授的知识以及所进行的一般性研究。

)(2)社会学研究的范式类型社会学的范式大体可概括为实证范式、解释范式和批判范式三大类型,如表5-3所示。

表5-3 社会学主要范式拓展:社会学从产生、发展到今天,其间先后出现过三种主要的方法论,即实证主义方法论、理解方法论和唯物史观方法论。

考点二:社会学研究的过程★★★研究过程是指研究者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和提出研究结论的完整的科学活动过程,包括研究的逻辑过程和具体研究的实施过程两种。

1.科学研究的逻辑过程(见表5-4)表5-4 科学研究的逻辑过程2.社会学的解释在社会学的研究中,对社会运行及协调发展理论的解释过程主要包括:概念和变量、假设、变量测量和分析、假设检验,具体内容如表5-5所示。

表5-5 社会学的解释3.研究的基本程序(见表5-6)表5-6 研究的基本程序拓展:社会研究一般过程主要有四个特征:①研究过程的每一个步骤都是相互依赖的,每一个步骤都必须在前一步骤完成之后才能进行。

②研究过程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③研究过程保证了研究结论的可验证性。

研究结论是否科学,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就是研究结论是否可以验证。

④无论是量化研究还是质性研究,它们的研究过程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每个具体步骤还是有很大的差别。

考点三: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通常运用的具体方法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如表5-7所示。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考研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超全笔记2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考研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超全笔记2

学姐辅导班讲义:人大行管考研参考书目《社会学概论新修》社会学概论新修复习指南第八章家庭家庭是最重要的社会细胞,也是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形式。

考察家庭不仅可以进一步深化对初级社会群体的认识,而且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三节家庭的功能家庭对于家庭成员和社会都发挥着重要功能。

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家庭作为典型的初级社会群体,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化和社会控制等功能。

对于家庭成员而言,家庭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1)持续、专一地满足性生活;(2)生育子女,教育子女以及赡养老人;(3)组织家庭成员的生产与消费;(4)提供家庭成员休息和娱乐的特殊场所,满足家庭成员感情和精神生活的需求。

另一方面,也有学者指出,家庭并不总是发挥正功能,实际上它也有负功能,例如生产和再生产性别的不平等。

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复试分数线政治英语专业一专业二总分50509090350人大行管考研经验分享与指导根据往年绝大多数学生复试的情况,可以大概了解到参加复试的学生普遍存在准备不充分的问题。

究其原因在于两点,一是为了应战初试学生已经耗尽了全部的精力,一旦初试完毕,很难再一鼓作气进行有效的复试准备;二是春节期间走亲访友的很多,考生很难抽出有效的时间进行全面的复试辅导。

另外多数学生没有复试经验,即便有心准备也感觉无从下手或者很难有针对性的有效复习。

针对这些情况,易研教育结合历年考研复试辅导经验为大家提供一些指导:经验之一:切勿完全放松春节期间应适当养精蓄锐(补充精力和体力)。

考研的周期很长,多数同学往往只注重初试,轻视复试,认为只要初试成绩过线了就万事大吉了,这是一种目光短浅的见识,因为目前我们国家的考研人数与日俱增,而教育资源确实有限的,这势必导致考研的报录比逐年降低,也就是说考研的整体难度将增大,而考研培训行业对考研初试的辅导更加有力,这就导致每年过初试分数线的学生可能有所增加,如此以来,复试的难度势必增加,否则就无法将录取人数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社会学概论 人大郑杭生 整理笔记

社会学概论 人大郑杭生 整理笔记

第五章人的社会化➢社会化的含义指个体在与社会的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始终的长期过程。

三个角度理解:1、文化的角度:社会化被认为是一个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社会化的本质是社会文化(核心是价值标准)的内化2、人格发展的角度:社会化被认为是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人就是经由社会化过程而形成有个性的人3、社会结构的角度:社会化就是要使人变得具有社会性,是一个角色学习过程。

➢社会化的类型1、初始社会化: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

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2、预期社会化: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

发生在青年时期3、发展社会化(继续社会化):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4、逆向社会化: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5、再社会化: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社会化与社会运行1、社会化是社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培养、塑造自己的社会成员的过程2、文化具有完善个体人格、维系社会共同体、推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功能,文化的统一和延续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

而文化的统一和延续是通过社会化来实现的,离开社会化,就谈不上社会团结和社会进步➢社会化的生物基础1、语言能力: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靠语言来传达和接受的2、思维能力:这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特征形象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3、学习能力:人类在社会化过程中表现出其他动物所不可比拟的学习能力4、较长的依赖生活期:指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和行为能力尚未发展健全,不能独立生活,因此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考研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品笔记5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考研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品笔记5

2016人大行管考研参考书郑杭生的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成功考上学姐学长经验谈:考研最重要的就是信心,不管考什么学校什么专业,首先自己的心态就得放好,只有打败自己才能打败别人。

社会学概论新修复习指南第十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第二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是指:(1)以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为代表的分层理论;(2)以M?韦伯三位一体分层论为代表的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一)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内容(1)阶级的涵义。

列宁综合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论述,精确地揭示了阶级的实质。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这一定义表明,划分阶级的标准是经济地位,特别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

(2)阶级产生的条件。

阶级的产生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以剩余产品的出现为前提。

同时,阶级还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相联系,私有制使得对剩余产品的剥夺和占有成为可能。

(3)阶级的内部关系和发展。

同一阶级的成员具有共同行动的可能性,其共同行动的实际能力与其是否已从“自在阶级”过渡为“自为阶级”相联系,阶级意识的形成和阶级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则是这种过渡的重要标志。

(4)私有制社会的阶级斗争。

在私有制社会中,阶级之间具有敌对的一面,这种敌对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采取阶级斗争的形式,它是私有制条件下社会结构变迁和发展的直接动力。

(5)阶级的历史发展趋势。

阶级是个历史现象,仅仅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它的消亡与其产生一样是不可避免的,阶级消亡意味着人类最终能够消灭社会不平等。

(6)阶层分析是阶级分析的具体化。

阶层是依据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之外的属性划分的,它或者存在于阶级内部,或者是与阶级相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特殊群体。

进行阶层分析必须以阶级观点为指导。

(二)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现代西方社会中的阶级状况与马克思所处时代的阶级状况相比,确实发生了一些引人注目的变化,特别是在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划分的基础上产生了一大批“新中间阶级”。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航生版考研笔记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航生版考研笔记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航生版考研笔记-------------------------------------------------------------------- 4教学目的与要求--------------------------------------------------------------------------------------------- 4第一章绪论------------------------------------------------------------------------------------------------ 4第一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4第二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4一、国外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其分类---------------------------------------------------------- 4二、国内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 5第三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5第四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5一、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 5二、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5第五节社会学与现实社会----------------------------------------------------------------------- 5一、社会学是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有效工具---------------------------------------------------------- 5二、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成长中的中国社会学---------------------------------------------------------- 5第二章社会------------------------------------------------------------------------------------------------ 5第一节社会的概念-------------------------------------------------------------------------------- 5第二节社会的构成要素-------------------------------------------------------------------------- 6第三节社会的类型-------------------------------------------------------------------------------- 6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类型的观点----------------------------------------------------------------------- 6二、社会学家对社会类型的区分----------------------------------------------------------------------------- 6第四节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 6第五节社会学关于社会的几种主要理论观点---------------------------------------------- 6第三章文化------------------------------------------------------------------------------------------------ 6第一节文化的定义-------------------------------------------------------------------------------- 6第二节文化的特征-------------------------------------------------------------------------------- 7第三节文化的区分-------------------------------------------------------------------------------- 7第四节文化的结构-------------------------------------------------------------------------------- 7第五节文化的功能-------------------------------------------------------------------------------- 7第六节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7第四章人的社会化-------------------------------------------------------------------------------------- 8第一节社会化概述-------------------------------------------------------------------------------- 8第二节社会化的生物基础----------------------------------------------------------------------- 8第三节社会化的社会机构----------------------------------------------------------------------- 8第四节社会化的过程和内容-------------------------------------------------------------------- 8第五节当前我国转型社会中的社会化问题------------------------------------------------- 8第五章社会角色----------------------------------------------------------------------------------------- 9第一节社会角色的理论与概念---------------------------------------------------------------- 9第二节社会角色的类型-------------------------------------------------------------------------- 9第三节社会角色的扮演-------------------------------------------------------------------------- 9第四节社会角色的失调-------------------------------------------------------------------------- 9第六章社会互动----------------------------------------------------------------------------------------10第一节社会互动的涵义及其理论------------------------------------------------------------10第二节社会互动的情境与过程---------------------------------------------------------------10第三节社会互动的维度与类型---------------------------------------------------------------10第四节集合行为----------------------------------------------------------------------------------10第七章社会群体----------------------------------------------------------------------------------------11第一节社会群体概述----------------------------------------------------------------------------11第二节社会群体结构及其作用过程---------------------------------------------------------11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11第八章家庭-----------------------------------------------------------------------------------------------12第一节家庭概述----------------------------------------------------------------------------------12第二节家庭关系与家庭结构-------------------------------------------------------------------12第三节家庭的功能-------------------------------------------------------------------------------12第四节转型社会中的家庭----------------------------------------------------------------------12第五节家庭的未来-------------------------------------------------------------------------------13第九章社会组织----------------------------------------------------------------------------------------13第一节社会组织概述----------------------------------------------------------------------------13第二节社会组织的目标-------------------------------------------------------------------------13第三节社会组织的结构-------------------------------------------------------------------------13第四节社会组织的管理-------------------------------------------------------------------------14第十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14第一节社会分层概述----------------------------------------------------------------------------14第二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 15第三节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阶级、阶层状态--------------------------------------------- 15第四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15第五节社会流动----------------------------------------------------------------------------------15第十一章社会设置(Social Institution)----------------------------------------------------------16第一节什么是社会设置-------------------------------------------------------------------------16第二节社会设置的功能分析-------------------------------------------------------------------16第三节社会设置与社会转型-------------------------------------------------------------------16第十二章社区--------------------------------------------------------------------------------------------16第一节社区概述----------------------------------------------------------------------------------16第二节社区自身的协调发展-------------------------------------------------------------------17第三节社区互动与协调发展-------------------------------------------------------------------17第十三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17第一节社会变迁----------------------------------------------------------------------------------17第二节社会现代化-------------------------------------------------------------------------------18第三节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18第四节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18第十四章社会问题-------------------------------------------------------------------------------------18第一节社会问题概述----------------------------------------------------------------------------18第二节社会问题的基本类型-------------------------------------------------------------------19第三节社会问题的理论解释-------------------------------------------------------------------19第四节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问题---------------------------------------------------------19第十五章社会控制-------------------------------------------------------------------------------------19第一节社会控制概述----------------------------------------------------------------------------19第二节社会控制体系----------------------------------------------------------------------------19第三节越轨行为与社会控制-------------------------------------------------------------------20第十六章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20第一节社会工作概述----------------------------------------------------------------------------20第二节社会工作的对象、内容和方法------------------------------------------------------ 20第三节社会保障概述----------------------------------------------------------------------------20第四节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21第十七章社会发展的评估与预测-------------------------------------------------------------------21第一节社会指标概述----------------------------------------------------------------------------21第二节社会指标的类型与功能---------------------------------------------------------------21第三节社会指标体系与社会发展评估------------------------------------------------------ 21第四节社会预测----------------------------------------------------------------------------------22第十八章社会调查-------------------------------------------------------------------------------------22第一节社会现象的测量-------------------------------------------------------------------------22第二节社会调查概述----------------------------------------------------------------------------22第三节社会调查的基本程序-------------------------------------------------------------------22第四节调查资料收集的主要方法------------------------------------------------------------23第五节社会调查问卷的设计-------------------------------------------------------------------23第六节调查资料的整理与分析---------------------------------------------------------------23第七节社会调查报告的撰写-------------------------------------------------------------------23《社会学概论新修》郑航生版考研笔记目的与要求“社会学概论”作为一门系统讲授社会学知识的课程,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绪论,主要讲解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地位及其应用;( 2)社会学的微观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人的社会化、社会角色、社会互动、社会群体、家庭等;(3)社会学的宏观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组织、社会分层与流动、社会制度、社区、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等;( 4)社会运行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主要包括社会问题、社会控制、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等;( 5)社会运行研究的手段,主要包括社会指标、社会调查等。

社会学概论笔记

社会学概论笔记

社会学概论笔记第一篇:社会学概论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郑杭生主编,重点章节为:第四章和第十五章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社会学”词源:社会学这个词是由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在《实证哲学教程》中首先提出的,是为了表明一门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现象基本规律的独立学科,以区别于那种思辩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

2.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3、社会学的诞生条件:社会历史背景(1)18、19世纪以英国的产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为起点的欧洲社会大变革,使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两大革命使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思想观念到政治制度都发生了变化。

突出的表现在于工业化(机器大工业普遍地代替工场手工业)和城市化(城市的规模扩大,作用也增大等)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问题的产生。

这些都对社会学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社会学从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2)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真正建立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预言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王国”,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如加剧了贫富之间的差距、劳资双方的对立等。

因此,时代呼唤着社会学的产生,来研究并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科学思想资料(1)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

(2)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也是其他社会学的思想来源。

(3)自然科学成就及其方法的影响。

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等三大发现,既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也是孔德、斯宾塞等创始人解释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的工具。

(4)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也为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

4.社会学的功能和学习社会学的意义第二章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1.社会运行的内外重要条件:2.社会运行机制的定义: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简要地说,就是社会运行“带规律性的模式”。

《社会学概论》笔记二

《社会学概论》笔记二

《社会学概论》笔记二第二章:社会学研究的过程本章指导一、学习目的社会学研究是一项活动,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这一章的学习主要是让大家了解社会学家是如何做研究的,以及如何评价他们所获得的社会事实和研究结论。

二、课前准备1、阅读参考教材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版)的第二十一至二十三章,对社会学研究方法有个大致了解;2、认真阅读本章纲目,了解本章的学习脉络。

三、学习建议1、由于本章的内容涉及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许多知识点同学平时接触不多,所以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需要耐心,理解课堂讲解的内容,并结合“知识库”中的经典案例来掌握社会学研究过程;2、思考题和所列的参考书目希望同学们认真练习和阅读,这将有助于我们对问题的理解;3、掌握本章的重要概念:①方法论②概念③变量④操作定义⑤定量研究⑥定性研究四、学习重点1、社会研究的阶段;2、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重要概念:1、社会学的知识结构有几种划分方法,常见的有两种:第一种是按社会学的课程划分:一般社会学(或者叫社会学的一般理论);分支社会学(或称部门社会学);社会学方法。

第二种是按知识的特征来划分:社会学理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社会学研究方法和技术;社会学的经验研究。

无论哪种划分,社会学研究方法都是社会学知识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2、那么什么是方法论呢?方法论处于方法知识体系的最高层。

是研究方法的原理、原则体系,它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研究的哲学基础、社会学研究的价值倾向、社会学基本理论范式,以及研究的逻辑体系。

社会研究的方法论有着两种基本的哲学和价值倾向,即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和人文主义的方法论。

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实证主义人文主义观点社会学研究应该仿效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将社会现象当作纯粹客观的现象来测量和分析,通过对社会现象进行具体、客观的观察,对经验事实做出客观的研究结论社会现象和人们的行为与自然界的运动是不相同的,人类自身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对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的研究采用特殊的方法和视角研究方式(典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型)具体实行使用精确的统计语言描述社会现象及其关系和变化趋势结合人类行为主体对社会世界的认识能力和能动特性、思维和意志等,来描述或建构研究对象的经验世界研究逻辑概括为:理论-→假设-→观察-→概括或检验-→新的理论……周而复始,无限循环的过程,它的优点在于没有始点,也没有终点,研究工作可以从任何一点开始,许多研究往往只包括其中一个或几个阶段。

社会学笔记(人大郑杭生)

社会学笔记(人大郑杭生)

第五章人的社会化⏹社会化概述⏹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社会化的基本内容第一节社会化概述一、社会化的含义(熟练掌握)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经过这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始终的长期过程。

三种角度:⑴文化角度社会化看做是文化延续和传递的过程,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核心是价值标准)的内化。

⑵个性发展角度社会化就是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人就是经由社会化过程而形成具有个性的人。

⑶社会结构角度社会化就是要使人变得具有社会性,角色学习的过程也就是社会化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个人逐渐了解自己在群体或社会结构中的地位,领悟并遵从群体和社会对这一地位的角色期待,同时学会如何顺利地完成角色义务。

社会化的功能在于维系和发展社会结构。

二、社会化的类型?(熟练掌握)人大2005,简答,社会学一共有五种社会化类型:发生在生命早期,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

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的基础。

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

比如,学生在大学里进行的大量学习都是为将来在工作中所要扮演的角色做准备,这种学习过程就是预期社会化。

预期社会化大量地发生在青年时期。

相对初始社会化而言,并且是在韧始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

它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

比如,改革开放之后,政府官员都要重新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这就是发展社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长辈。

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就是逆向社会化。

在传统社会中,逆向社会化很少见。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变迁速度快,知识更新速度也快,一些成年人往往跟不上形势,他们要想不落伍,就必须接受逆向社会化。

《郑杭生 社会学概论新修 笔记和课后习题 含考研真题 详解 第》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郑杭生 社会学概论新修 笔记和课后习题 含考研真题 详解 第》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感谢观看




《郑杭生 社会学概论新 修 笔记和课后习题 含
考研真题 详解 第》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思维导图PPT模板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理论
学院
运行
详解
学习
教材
过程
社会
真题
部分 代码
生活
社会学
年 问题 概论
习题
方法
第版
目录
01 内容简介
03 第一编 社会运行概述
《国内外经典教材辅
02 导系列·社会学类》编 委...
06
2012年中 山大学社会 学与人类学 学院社会...
05
2013年中 山大学社会 学与人类学 学院社会...
2011年中山大学 社会学与人类学 学院社会...
2012年南开大学 周恩来政府管理 学院社会...
2012年中央财经 大学社会发展学 院社会学...
2011年北京科技 大学社会学理论 (代码8...
第八章 社会网络 与社会群体
第九章 家庭、婚 姻、性与社会性 别
第三编 社会运行的宏观分析
第十章 社会组织 第十一章 社 区
第十二章 社会制 度
第十三章 社会分 层与社会流动
第十五章 城市 化
第十四章 社会 变迁与社会现代

第十六章 集体 行为与社会运动
第四编 社会运行与社会建设
第十七章 社会问 题
04
第二编 社会运行的微 观分析
目录
05 第三编 社会运行的宏 观分析
07
附录 10套名校考研 真题及详解
06
第四编 社会运行与社 会建设
国内外经典教材辅导系列是一套全面解析当前国内外各大院校权威教科书的学习辅导资料。郑杭生主编的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是国内最受欢迎的标准社会学教材之一。本书遵循第4版的 章目编排,共分为25章,每章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复习笔记,总结本章的重难点内容;第二部分为课(章) 后习题详解,对第3版的所有习题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第三部分为考研真题详解,精选部分名校近年考 研真题,并提供了详细的参考答案。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考研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考研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

2016人大行管考研参考书全程复习规划一、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真题专业课一:一、名词解释:1.公共管理者2.组织学习3.行政复议4.群体狂想症5.象征性政策二、简答题:1.公共组织的性质2.政府治理工具的内涵及类型3.公共预算的性质与功能4.目标群体对政策认可的缘由5.政策议程的类型三、论述题:1.结合实际,分析非营利组织在公共领域的作用及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2.结合实际,分析政策执行的相关条件专业课二(社会学+经济学):社会学简答题:1.什么是初始社会化2.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的区别3.社会互动的类型经济学简答题:1.国民收入核算的两种主要方法2.什么是货币创造乘数?其作用大小受到哪些条件的影响3.失业的类型三、论述题:社会学论述题:1.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2.我国社会转型对我国社会分层的影响3.社会角色失调的类型及处理方法;经济学论述题:1.结合实际,谈谈我国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原因、效果及存在的问题成功考上学姐学长经验谈:考研最重要的就是信心,不管考什么学校什么专业,首先自己的心态就得放好,只有打败自己才能打败别人。

社会学概论新修复习指南第九章社会组织第四节社会组织的管理一、组织管理的含义组织管理是指运用权威来协调组织内部人力、物力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组织活动的效率,这种效率除了受环境的影响之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组织管理。

设计合理的组织结构是有效管理的基础。

组织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在这一工程中,管理者的角色具有两种基本职能:向内观察着组织内部秩序;向外观察着环境的变化。

二、组织管理理论的发展组织管理理论的发展一般被区分为三个阶段:古典组织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的管理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

(一)古典组织管理理论古典管理理论产生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包括泰罗的科学管理、法约尔的管理14项原则和韦伯的科层制管理。

古典理论是以等级规则和非人格因素为基础建立的。

这些理论之所以也被称为科学管理理论,是因为它们强调组织成员必须遵守组织规则,而不带个人情感因素,以此提高组织机构的效率。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考研精编笔记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考研精编笔记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八年专注于北京邮电大学行政管理考研专业课辅导。

2014年,育明教育共有4名学员成功考上北京邮电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包括初试第二名侯liyuan(1对1学员,374分,二本)。

更有8名学员成功考上北大行管,12名学员成功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行管考研全程班(基础+强化+冲刺)优惠价2500元!赠送阅卷人指导一对一指导!2015年北邮行管考研参考书(官方版)615 公共管理理论《公共管理学》(修订版),张成福、党秀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为主);《公共管理导论》,欧文·休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三版)。

819公共管理专业综合《行政管理学》(第四版),夏书章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郑航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为主);北邮参考书复习特点解析:夏书章的《行政管理学》框架非常明晰第一遍背诵的时候列出整体框架笔记《社会学》关注重点概念的定义重点理论的内容张成福的《公共管理》条目较多我认为公共政策是重点一定要熟练背诵可能有些问题会混淆注重重点概念的区分休斯的《公共管理导论》在近两年的比重越来越大可能因为翻译的问题或者外国人思路的不同以下由育明教育考研考博辅导中心提供北邮行管考研必看笔记—郑杭生一、社会学是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有效工具社会学的功能和学习社会学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社会学也主要是通过这两条途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服务的。

(一)社会学的认识功能或认识意义第一,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告诉人们社会现象是什么(描述),为什么(解释),将来怎样变化(预测)。

第二,社会学不仅提供现成的社会知识,而且通过提供社会学的视角、方法,帮助人们获得新的社会知识。

(二)社会学的实践功能或实践意义第一,社会学在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的基础上,进而帮助人们在维护和改善现存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改革不利于社会发展的社会体制方面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使自己的社会行动更加合理,更符合规律性。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郑杭生考研整理重点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郑杭生考研整理重点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杭生考研重点整理一、全部名词解释第一章1.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的社会科学。

这个定义的观点浓缩为社会运行论。

2.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三大系统之间以与各系统不同部分,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促进,而社会障碍、失调等因素被控制在最小限度和最小的围之。

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适应的体现。

是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理想模式,因程度不同表现多样性。

3.社会的中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社会运行有障碍,发展不甚平衡,包含较多较明显的不协调因素,但他们未危害,破坏社会的常态运行。

可称“有障碍的常态运行”。

是一种良性,恶性运行之间、协调,畸形发展之间的中间状态,是一种不稳定状况,可能向前进、进化,可能向后者退化。

4.社会的恶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指社会运行发生严重障碍,离轨失控。

5.教育社会学: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角度来研究教育现象的边缘性科学。

第二章6.社会要素:要素是指,必要因素,一个都不能少,文本把社会要素归纳为:地理的要素、生物的要素、心理等要素、文化的要素。

7.硬控制:指控制的手段和方式都依赖于社会组织的强制力实施的控制。

国家,法律,纪律等。

8.软控制:指不依靠强制力,而依靠社会舆论,社会心理、社会大众传播工具等进行的控制,所以又叫舆论控制、心理控制,使用风俗、道德、信仰、信念等手段。

9.转型效应:主要指由社会体制、社会结构等转换的不同步性而对社会运行产生的影响和制约。

10.机制:亦称机理,原意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在自然科学中引申为事物或自然现象的作用原理、作用过程与其功能。

基本含义:(1)指事物各组成要素的相互联系,即构造。

(2)指事物在有规律的运动中发挥的作用,效应,即功能。

(3)指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机制就是“带规律的模式”。

11.◇社会运行机制: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行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与其相互联系,以与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简说,社会运行“带规律性的模式”。

《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郑杭生版2021考研复习笔记

《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郑杭生版2021考研复习笔记

《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郑杭生版专业硕士2021考研复习笔记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1 复习笔记【知识梳理(庖丁解牛)】【考点难点归纳(去粗取精)】考点一:社会学概述★★1社会学的提出“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孔德在1838年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正式提出的。

社会运行论认为,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

2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见表1-1)3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见表1-2)表1-2 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4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见表1-3)表1-3 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5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分类(见表1-4)6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的区别和联系(见表1-5)表1-5 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的区别和联系7社会学学科的层次结构(见表1-6)表1-6 社会学学科的层次结构拓展: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它的研究客体,无论学者们从什么角度去研究,无论得出什么结论,即使是相差很大,甚至相反的结论,他们所研究的对象仍是同一个,这个对象是整个学科的对象,而不是某一学派的研究对象。

考点二:社会学研究对象与社会学其他内容的关系★★★1社会运行的问题与对策分析(见表1-7)表1-7 社会运行的问题与对策分析2社会运行研究方法概述(见表1-8)表1-8 社会运行研究方法概述拓展:对社会学的知识结构有几种划分方法,常见的有两种。

一种是按社会学的课程来划分,可分为一般社会学(或称社会学的一般理论)、部门社会学(或称分支社会学)以及社会学方法。

第二种划分是按知识的特征来划分,可分为社会学理论、社会学方法和技术、社会学的经验研究。

考点三: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见表1-9)★★★表1-9 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拓展:历史唯物主义把一些重要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出现和变化看作是受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支配的。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二章【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二章【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1.1 复习笔记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的对象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决定了社会学的理论框架,规定了这门学科的特有角度,规定了这门学科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区别和联系,规定了这门学科为社会主义实践服务的方向和主要途径,也从而规定了这门学科存在的必要性。

1.社会学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社会学在20世纪30--40年代产生,决定性的因素是时代实践的要求。

(1)时代背景在近代西方社会的变革历史中,最核心的事件是18--19世纪的两次大革命。

一次是以1789年法国大革命为标志的政治大革命,同时也是思想大革命,另一次是18世纪在英国开始,19世纪扩展到整个西欧和美国的产业革命。

①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在这个过程中,两大革命的巨大作用在于:促进了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推动了自由竞争以及与此相应的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的建立;引起了观念的变化。

②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预言的“理性的王国”,并没有带来普遍的“自由、平等、博爱”,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的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这种种社会运行和发展中的障碍和不协调,以极其鲜明的形式,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能否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

(2)社会学的思想源泉①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所包含的社会思想。

②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科学历史学派,德国人文科学,英法实证主义都为社会学提供了思想来源。

③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成就。

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三大发现,为社会学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

④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既为社会学积累了经验观察材料,也为形成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特别是为社会学成为一门不同于过去思辨的社会哲学的实证社会科学起了推动作用。

2.社会学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1)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类型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良性运行、中性运行和恶性运行;协调发展、模糊发展和畸形发展。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详解 武汉核对(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详解 武汉核对(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四章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4.1复习笔记一、文化的含义与特性1.文化的含义(1)德国学者普芬多夫认为,文化是社会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和有赖于人和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的总和。

按照这个定义,文化既包括物质因素,也包括非物质因素。

(2)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B·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各种能力与习惯。

文化的特点是:它是人类后天习得的,它为人类所共同享有。

(3)学者对文化所做定义的共性:①文化是社会成员所享有的一切知识、思想、价值观和物质财富(近似于前述的普芬多夫定义);②文化是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是社会成员在社会化过程中习得的(近似于前述的泰勒定义)。

(4)本书的观点。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成果。

文化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

社会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是按照一定的文化逻辑来进行的。

2.文化的特征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1)文化具有超生理性文化的超生理性或超生物性,指文化不是依赖生理的、生物的特性而获得的。

任何文化都是人们后天习得的或创造的,而不是通过生物遗传获得的,遗传学上也从未发现过文化的遗传因素。

人类学习文化主要依靠符号性学习和意义性学习。

①符号性学习是将事物、知识、技能用符号来替代,通过知识的符号化,人们可以将其储存和积累起来,然后通过教育和传授实现代代相传。

②意义性学习指人们是在把握和了解各种事物及行为的意义基础上而习得文化的。

在文化学习中,我们不仅要了解某些事物本身,而且要理解它们之于生活的意义。

意义性学习使人类的文化学习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多样性。

(2)文化具有超个人性超个人性也被称为文化的共享性。

个体、个人虽具有接受文化或创造文化的能力,但是,只有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才需要文化,才能接受文化,才能影响文化。

《社会学概论》笔记一

《社会学概论》笔记一

第一章:社会学导言本章指导一、学习目的让同学们了解社会学这门学科以及学习它的意义,了解社会学的历史发展和它的主要理论,把握社会学这门学科与社会的联系以及它对社会的贡献。

二、课前准备1、阅读参考教材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版)的第一章,对社会学有个粗略的了解;2、认真阅读本章纲目,了解本章的学习脉络;3、能够说出你所知道的一些社会科学,如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研究对象。

三、学习建议1、结合现实生活来理解和掌握本章所社会学的三个主要理论;2、本章所开列的书目大部分为社会学经典著作,并与本章所讲内容相关,尽量阅读其中的书目,不仅开卷有益,丰富知识,而且帮助大家加深对社会学的理解;3、掌握本章的重要概念:①社会学②揭穿真相③诊所社会学④社会学的想象力四、学习重点第三节社会学理论重要概念:1、社会人受到了周围人的期望的影响和社会地位的制约,社会现实环境不仅影响着我们追求的目标,而且最终影响着我们走向这个目标。

总结一下,无论是我们关于未来前程的决定,还是大多数人都要经历的恋爱结婚,都将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社会学家指出:我们面临着一大堆压力(来自社会的),或多或少地,推着我们走向我们的决定。

以上的这些分析来自社会学。

社会学可以向我们提供塑造我们生活的那些社会力量的信息。

为我们观察我们所生活的社会世界提供一种客观的和不偏不倚的方法,这是社会学的主要目标,也是社会学值得学习的一个原因。

2、什么事社会学?社会学是对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的、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

在理解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时,社会学家有两种视角:宏观视角:研究社会组织、社区、阶层、社会制度以及民族文化等对个体行为方式和处世的态度的影响,也就是理解社会的构成、状态、本质及其对个人的影响。

围观视角:关注社会互动过程本身,个体间如何通过互动而构成社会,并使社会生活具有意义的。

从实质上说,社会学探讨的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什么是社会学)【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什么是社会学)【圣才出品】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1.1复习笔记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的对象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决定了社会学的理论框架,规定了这门学科的特有角度,规定了这门学科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区别和联系,规定了这门学科为社会主义实践服务的方向和主要途径,也从而规定了这门学科存在的必要性。

1.社会学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社会学在20世纪30--40年代产生,决定性的因素是时代实践的要求。

(1)时代背景在近代西方社会的变革历史中,最核心的事件是18--19世纪的两次大革命。

一次是以1789年法国大革命为标志的政治大革命,同时也是思想大革命,另一次是18世纪在英国开始,19世纪扩展到整个西欧和美国的产业革命。

①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在这个过程中,两大革命的巨大作用在于:促进了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推动了自由竞争以及与此相应的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的建立;引起了观念的变化。

②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预言的“理性的王国”,并没有带来普遍的“自由、平等、博爱”,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的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这种种社会运行和发展中的障碍和不协调,以极其鲜明的形式,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能否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

(2)社会学的思想源泉①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所包含的社会思想。

②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科学历史学派,德国人文科学,英法实证主义都为社会学提供了思想来源。

③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成就。

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三大发现,为社会学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

④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既为社会学积累了经验观察材料,也为形成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特别是为社会学成为一门不同于过去思辨的社会哲学的实证社会科学起了推动作用。

2.社会学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1)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类型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良性运行、中性运行和恶性运行;协调发展、模糊发展和畸形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学概论郑杭生第十章社会组织社会组织的含义广义: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狭义:相对于初级群体的的次级组织形式,即正式社会组织。

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

组织活动的四项内容:组织的目标结构、组织的心理结构、组织的技术结构、组织的整体活动社会组织的特征1、社会组织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与初级社会群体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并取代初级群体成为社会结构的标志。

与之相应,人类社会的群体生活也就发生了重要变化,主要表现在:①新型组织方式对人际交往产生一定影响②组织内部的运行依赖一套正式而稳定的关系结构2、特征:①现代组织的非人格化特征:人与人之间是一种普遍关系,个体行为要符合组织的要求②现代组织的整体合理性与个体非合理性特征:每一组织都以功能合理性为基础,个体只能按照组织的要求行动③现代组织的道德与非道德性的两重性标准:现代组织作为一种工具用于任何目的都是可能的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1、规范:指稳定的规则与规章制度2、地位: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所处的位置,有成就地位与归属地位两种3、角色:指按照一定社会规范表现的特定社会地位的行为模式。

角色是地位的动态表现,地位是角色的静态描述4、权威:指一种合法化的权力。

权威是社会组织的特性,依附于职位。

组织的研究变项1、组织运行是指组织实现自身目标和发挥自身功能的过程2、组织研究的特点表现在研究变项的运用,组织内的基本变项包括组织的结构、部门化、操作和相互行为3、人与组织的关系表现在三个方面:人的特征、与组织进行交换的形式、能否与组织相认同4、组织与环境的关系:组织的外在制约因素、生存机制问题、在与环境交换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特点社会组织的分类1、含义:组织之间存在着差别,这种差别是由更大的社会母体造成的,这就是组织分类2、按照功能和目标分类(帕森斯)①经济生产组织:指制造物品或进行生产的组织,典型形式是实业公司,把经济功能放在首位②政治目标组织:指为保证整体社会目标实现而形成的各类组织形式③整合组织:指那些从社会层次上提供功能的组织形式④模式维持组织:指那些具有“文化”、“教育”和“价值承载”功能的组织3、以受惠者为基础的分类(布劳)①互惠组织:这种组织的成员因共同的兴趣而结合在一起,参与程度较低②服务组织:以服务为主,主要是为组织的受惠者提供良好的服务③经营性组织:指那些可以用货币形式衡量活动价值的组织④大众福利组织:社会公众都是这类组织的受惠者4、以组织谋求人们顺从方式的分类(艾提佐尼)①疏远型组织:是利用职权指导个人或群体活动的组织②功利型组织:以实际性奖励和非实际性奖励为基础的组织③道德型组织:以劝导和感召来将人们的行为引导到被认为是正确的轨道上的组织5、以组织所使用的技术为基础的分类①长链组织:指那些需要在时间序列中执行功能的组织形式②媒介组织:指将希望保持相互依赖的人群结合在一起③集约组织:指将各种各样的工艺技术或方法结合在一起以改变人或对象的组织6、我国社会组织的分类①以产业为标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②以机构编制为标准:国家机关编制的组织、国家事业编制组织、国家企业编制组织组织目标的含义、意义1、含义:是每个组织都必须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达到的某种有待实现的未来状态。

它是组织开展活动的依据和动力,代表着一个组织的未来和发展方向。

每一个社会组织都有其确定的目标体系。

2、意义:①是组织的灵魂:组织是依靠特定的目标来维持其存在的,组织内部的一切活动也是围绕着目标而进行的②是确定组织活动路线的基础:对内是指组织在制定方针、政策和策略时,要以满足目标要求为准绳;对外是指向社会大众宣告本组织的宗旨、性质和任务,明确其发展方向③是衡量组织活动效益与效率的标准组织目标的分类1、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主要目标:指那些直接关系到组织主要受益人群体的需求和愿望的满足的目标次要目标:指组织必须要满足各种各样的次要受益人群体的需求和愿望2、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3、平衡性目标和改进性目标平衡性目标:指有意识地做出了与组织的宏观环境相适应的决策,这种目标的实施采取一种适应性战略改进性目标:指一种以改进工作和以更高效率完成计划的愿望为基础的目标4、显目标与隐目标显目标:指组织所建立的官方的、正规的目标隐目标:指组织在事实上所实际朝向的非官方组织组织目标的制定和实施一、制定原则:组织目标的制定过程基本上是协调平衡过程1、互惠原则:目标对所有参与人员都有利2、评估原则:运用能够进行测量的技术以评估目标实现程度3、选择原则:指组织在确定目标时要遵循选择最优目标的科学程序(5个步骤:①掌握信息②拟定各种组织目标的备选方案③讨论和评估④对初步选择的方案进行试点⑤经过一定的组织形式最后通过并正式公布实施)二、组织目标的实施1、选择适当机会2、不断进行监督检查:①检查所制定的组织目标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是否可行,遇到哪些问题和困难,以及重新考察和评估目标,及时进行修正②检查所制定的目标是否为组织实际追求的目标影响组织目标的因素1、文化环境对目标的影响:文化环境包括一般组织环境和具体工作环境①经济环境:指影响经济发展的外部经济秩序②社会环境:指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价值观③政治环境:指国家与个人、政府与团体之间相互关系的现实状况2、组织内部不同目标层次的相互影响:组织内部的目标具有多重性特点3、组织参与者对目标的影响:个人与组织都有其特定的目标指向,会出现个人与组织在目标上的冲突组织目标实现程度及其评估目标实现程度是决定组织能否持续运行的关键因素。

测定标准有三个:1、有效性:指组织实现各种目标的能力,它意味着组织能以最终实现全部目标的方式来安排和使用资源2、效率:指组织消耗的资源与产出的结果的比例关系,资源的消耗应该带来相应的正面的结果3、人道主义或人文关怀:指组织应最大限度地发展个人才能,而不仅追求效率组织结构的含义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内部正式规定的、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形式。

传统的组织理论家比较注重包括组织稳定明确的相互关系形式、清楚的职权和严格的沟通渠道在内的正式结构。

他们强调结构的客观性、非人格化和形式化等概念,组织结构被认为是最重要、最持久的特点。

现代组织理论家则开始注意结构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相信灵活的结构形式更适应环境的需要,也更有效率。

组织结构的内容(包括总体结构和职务工作结构)1、组织结构的总体设计是根据组织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进行的,分化步骤为:①对完成组织总目标的工作进行确定和分类②用最优的方法划分企业的部分和层次③在各部分和层次之间明确责任和权力,并以职权关系和信息系统把这些单位整合连成一体2、组织结构的职务工作结构设计,是对某类工作进行研究,以确定这一工作的内容和数量及完成该工作所应具备的责任、权力和技能(一)、组织结构的设计原则:(1)目标任务原则:结构设计要因事设职,因职设人(2)有效管理跨度原则:管理者所能直接有效管理的下级人数是有限度的(3)分工协作原则:分工可以提高效率和明确责任,协作则是实现组织总体目标的必要条件(4)统一指挥原则:每个下级只对一个上级负责(5)责权对等原则:严格保证组织内的每一个职位拥有的权力与其所承担的责任是对等的(6)精简与效率原则:结构设计要尽可能简单,以保证组织结构最有效地使用资源(7)统一领导与分级管理的原则:统一领导有利于组织协调,分级管理有利于发挥职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1、直线职能式结构(生产区域管理制)(1)以直线制为基础,在各级生产管理者之下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从事专业管理(2)特点:各级主管者没有专业分工,所有管理职能都集中于一人之手,一个下级单位只接受一个领导的命令,上下级关系简单、明确、清楚(3)缺陷:下级缺乏必要的自主权;各专业职能部门之间的联系较弱;企业间信息传递速度较慢2、矩阵组织结构(规划矩阵结构、规划目标结构)(1)按职能划分的部门和按产品划分的小组结成一个矩阵:工程矩阵结构、产品矩阵结构、项目矩阵结构(2)优点:①组织内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得到加强;②激发职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③有较强的灵活性、机动性和适应性;④提高了中层和基层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3)缺点:①双重领导;②人员的频繁流动会给管理带来困难;③工作缺乏长期性,削弱对工作的责任感3、事业部组织结构(分权组织、部门化结构)(1)把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按照产品种类和地区划分为若干个事业部,事业部设有相应的职能部门,有直接提供利润的职能,是总公司控制下的利润中心(2)实行集中管理、分散经营的原则(3)优点:①使组织最高层成为强有力的决策机构;②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适应性;③有利于调动各事业部发挥生产经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④有利于提高管理着的专业知识和领导能力;⑤有利于总公司考核评定各部门的生产经营成果,促进各事业部的利益与公司整体利益的协调一致(4)缺点:①职能机构重叠,造成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②各事业部独立核算,容易产生本位主义,难以协调一致;③职权下放过大,增加了协调难度;④各事业部之间竞争激烈,造成人才和技术的相互封锁(三)组织结构中的非正式群体(重要!)1、概念:指由一定数量的个人(通常规模较小)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社会群体2、产生:①在正式关系中,人们不可能做到完全的非人格化②在组织中经常接触的个人有可能基于相互同情、钦佩、趣味相投等而在他们正式关系中加入某些非正式的行为模式3、功能正功能:非正式群体是工业技术和工业科层制的一种派生和一种反作用对工人:①减轻单调、厌烦和疲劳;②获得非正式地位的机会;③情绪反映的充分表露;④提供独立机会对管理工作:有助于完成工作任务;减轻管理者的工作负担;提供工作满意感负功能:抵制变革;目标冲突;遵从行为问题;谣言问题我国社会转型期组织结构的特点和任务1、政府组织分化的表现:①政府组织的职能部门和管理方式发生了变化,直接管理经济的职能部门的行政功能减弱了;②政府将微观经济的管理权力交还给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③政府将部分行业管理的职能转移给新型的社会组织,利用中介力量进行间接经济管理2、转型期组织结构变化的特点:①组织结构普遍受初级关系畸形发展的影响,非正式结构冲击和干扰正式组织;②社会组织的正式结构以单位制度结构为主要特征,分化程度较低,说明组织结构的转换需要一个过程,并可能表现出反复性和曲折性;③纵向行政控制结构缺乏建立在功能互补基础上的横向联系3、转型期组织结构调整的任务1、关注非正式结构及其影响、控制其消极功能,尽快建立完备的市场规则,实行公务员制度和考核上岗制度;2、以功能分化为导向促进组织结构的分化,形成多元开放式结构;3、以功能互补为基础,以市场为中介,在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建立横向联系网络,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市场体系组织管理的含义组织管理是指运用权威来协调组织内部的人力、物力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主要目的是提高组织活动的效率,这种效率除了受环境的影响之外,还依赖于对组织的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