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反应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炎症反应笔记

定义:A complex reaction to injurious stimuli, that consists of vascular responses, migration and activation of leukocytes, and systemic reactions.

炎症反应的中心环节是血管,其目的是消除损伤因子,清楚受损细胞或组织。

炎症和修复的关系:

炎症反应试图:稀释,降解,中和和包围损伤因子。

炎症反应同时启动修复过程以修复受损的组织或细胞,或者形成瘢痕修复。

上述两种情况都可能造成对机体的损害。

炎症的分类:急性炎症,慢性炎症。二者有时有重叠,且慢性炎症可导致新的急性炎症的发生。

急性炎症:反应迅速,持续时间短(几天到几小时不等),已渗出性(exudation)病变为主,主要的浸润细胞为中性粒细胞。

慢性炎症:持续时间较长,数年到数月,以增生性病变为主,伴有血管的增生和瘢痕的形成,主要的浸润细胞为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急性炎症VS慢性炎症(镜下)

急性炎症:中性粒细胞浸润,组织间大量渗出液,组织间隙充血。

慢性炎症:单核细胞(细胞更多,核分叶)浸润,组织新结构破坏,纤维化更严重ps.渗出液VS漏出液

渗出是炎症的特征性变化。

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成分,蛋白,炎症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体腔,体表和粘膜表面的过程,称为渗出。

渗出液—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的结果。蛋白含量高,还有较多的蛋白和细胞及细胞碎片,外观浑浊。

漏出液—单纯的血液循环障碍,血浆超滤引起。蛋白含量低,外观清亮,所含的细胞和细胞碎片较少。

急性炎症

基本特征:红肿热痛以及功能障碍。

红(redness,hyperemia)局部组织充血

肿(tissue swelling)局部炎症性充血,液体和细胞成分渗出

热(Local hypothermia fever)局部血管扩张,血流加快

痛(burning pain)灼痛,渗出物的压迫和炎性介质的作用

引起炎症的原因:

病原微生物的感染——细菌,分支杆菌感染(TB),真菌,病毒,寄生虫

外伤—机械,灼伤,辐射,电击,化学毒物。

组织坏死—缺氧,充血出血带就是炎症反应的一种表现

异物

免疫反应—可能有外源性物质或者自身物质引起

炎症反应的过程【重点】

1.血管收缩vasoconstriction

—细动脉在损伤出现后发生短暂(几秒钟)的收缩,由神经调节和化学介质引起。

2.血管扩张vasodilation

—先发生细动脉扩张,尔后毛细血管管床开放,使局部血流加快,血流量增加,这是炎症局部组织发红和发热的原因。炎症介质作用与血管平滑肌而引起。持续时间取决于致炎因子损伤的时间长短,损伤的类型和程度。

3.血管通透性增加increased vascular permeability

—急性炎症的重要特征,其结果导致富含蛋白质的液体外渗到血管外。组织内称为炎性水肿,浆膜腔为炎性浆膜腔积液。

—炎性水肿的因素有:血管扩张,血流加速引起流体静脉压升高。蛋白质外渗,引起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组织内胶体渗透压升高;以及其他。

—微循环血管通透性增加的机制:

1.内皮细胞间隙增大—内皮细胞收缩以及细胞骨架的重构。由于组胺,缓激肽,白细胞三烯等物质的作用使得内皮细胞发生迅速的收缩。

2.内皮细胞穿胞作用的增强—富含蛋白的液体通过穿胞通道穿越内皮细胞的现象,称为穿胞作用(transcytosis)。内皮细胞之间的连接处附近存在着由囊泡相互连接而形成的囊

泡体构成的穿胞通道,当受到内皮生长因子刺激时,穿胞通道的数量增加,口径增大。

3.内皮细胞损伤—直接作用是内皮细胞的脱落坏死,作用迅速。间接作用是白细胞介导的损伤,多发生于静脉,肺部毛细血管,属于迟发相持续时间长。

4.血管发生—局部血管增生,直到血管内皮修复。

4.血液聚集和停滞hemoconcentration and stasis

—血管通透性增高和血管内液体流失导致血流速度减慢。小血管内红细胞浓集和血液浓稠度增加。最后扩张的小血管内充满红细胞,称为血流停滞。

—血流停滞有利于白细胞黏附并渗出至血管外

5~9主要涉及白细胞的反应

5.白细胞黏附leukocyte adhesion

—炎症反应最重要的功能是将炎症细胞输送到炎症病灶,白细胞渗出是炎症反应最重要的特征。

—白细胞的边集(leukocyticmargination):随着血流缓慢和液体渗出的发生,毛细血管后静脉中的白细胞离开血管的中心部,到达血管的边缘。

—白细胞的滚动(leukocytic rolling):白细胞在内皮细胞表面翻滚,并不时粘附于内皮细胞。此过程涉及三种选择素:与唾液酸化Lewis X结合的E选择素(内皮细胞)和P选择素(内皮细胞,血小板),以及与糖细胞粘附分子1(GlyCAM-1)和CD34结合的L选择素(白细胞)

—白细胞黏附:涉及的粘附分子主要包括,内皮细胞表达—ICAM-1,VCAM-1,白细胞表达—VLA-4,LFA-1,MAC-1

—介导白细胞滚动粘附的机制包括(from book):粘附分子的再分布,诱导粘附分子的合成,增强粘附分子的亲和力。

6.游出transmigration

—白细胞从血管内皮的逸出,称为白细胞的游出

—主要发生在毛细血管后小静脉,白细胞以阿米巴运动方式从内皮细胞缝隙中逸出

—白细胞可分泌胶原酶降解血管基底膜,在外周中通过表面整合素与CD44分子粘附于细胞外基质,使之滞留与组织。

—急性炎症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寿命短),24~48小时以单核细胞为主。

原因:中性粒细胞寿命短,单核细胞在组织中还可继续增值;中性粒细胞停止游出后单核细

胞可继续游出;中性粒细胞可释放单核细胞趋化因子。

—细菌:中性粒细胞;寄生虫&过敏反应:嗜酸性粒细胞;病毒:淋巴细胞7.趋化现象chemotaxis

—白细胞沿化学物质浓度梯度向着化学刺激物做定向移动,速度为5~20um/min

—趋化因子具有特异性,趋化的结果是使白细胞聚集到炎症病灶。

—趋化因子:外源性—可溶性细菌产物(N甲酰基蛋氨酸末端氨基酸多肽)。

内源性:补体成分C5a,白细胞三烯LTB-4,细胞因子

8.聚集

——白细胞在炎症部位聚集

9.吞噬

—识别和附着:白细胞表面的甘露糖受体,清道夫受体和调理素受体都可以识别并结合微生物。调理素通过包裹微生物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靶点包括:甘露糖,岩藻糖,唾液酸,N-乙酰半乳糖胺。

—吞入(Engulfment)吞噬细胞附着于调理素化的细菌等颗粒状物质,伸出伪足,伪足相互延伸融合,形成吞噬细胞细胞膜包围吞噬物的泡状小体,称之为吞噬体。在此过程中白细胞发生活跃的细胞重构和细胞骨架聚合和重构

—杀伤和降解(Killing and digestion)杀伤微生物物主要由活性氧和活性氮完成。中性细胞最有效的杀菌系统:过氧化氢—MPO(有髓过氧化物酶)—卤素。其他杀伤机制:溶酶体内的通透性增加蛋白;溶菌酶;白细胞特异性颗粒所含的乳铁蛋白;嗜酸性粒细胞的主要碱性蛋白;防御素。

急性炎症的类型及病理变化

形态学特点:小血管扩张,血流缓慢,白细胞和液体渗出。

分类: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出血性炎

浆液性炎

—以浆液渗出为特点,渗出物以血成分为主,也可由间皮细胞分泌。

—常发生于:粘膜,浆膜,皮肤,疏松纤维结缔组织。

—粘膜的浆液性炎又称为浆液性卡他性炎(Catarrh)

—粘膜和浆膜的浆液性炎,可造成上皮细胞和健脾细胞的变形坏死和脱落,

—浆液性炎症状较轻,易于消退。但喉头水肿可引起窒息,胸膜积液导致呼吸障碍

纤维素性炎

—以纤维蛋白原渗出为主,继而形成纤维蛋白,即纤维素

—原因:血管壁损伤,血管通透性增加

—常发生于:粘膜,浆膜,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