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认识事物本质的
哲学与人生-教案(第8课时)
第8课时第八课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基本观点,及其对提高人生发展能力的重要意义。
指导学生明辨是非,在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
1.认知:了解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理解明辨是非对提高人生发展能力的作用。
2.情感态度观念:是非分明,明确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
3.【12【【【【2【贵的木料做成的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
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珠宝的盒子这么漂亮,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子,把里面的宝物拿了出来,退还给珠宝商,自己把盒子抱走了。
请同学们考虑:以上故事是哪个成语的来历?它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补充)这个成语比喻有些人只注重事物的外部现象,不看重其内在的本质。
〈新课讲授〉一、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
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一)现象和本质的关系1.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事物个别多变的东西,可以由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
本质则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2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亦同属此理。
(二)现象和本质关系原理的指导意义1.现象和本质的对立,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
它告诉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认识了事物的现象不等于认识了事物的本质。
生活情境: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又从西方落下。
这种现象似乎告诉人们太阳在绕着地球转。
请根据我们所学的哲学原理,分析说明这种现象是否正确地反映了本质。
2.现象和本质的统一,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可能性,表明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事物的现象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案例:公元2世纪,天文学家托勒密主张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月亮以及其他天体,都在绕着地球转动。
这种错误的宇宙观在欧洲统治了1000多年,直到后来经过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长期观测、研究,写出了《天体运行论》,才第一次透过现象,正确地揭示了地球和其他行星围绕太阳旋转的本质和规律。
哲学原理现象与本质
哲学原理:现象与本质(一)哲学课堂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外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个别的、多变的东西,由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稳定的东西,由人的理性思维把握。
透过现象看本质。
不要被现象迷惑,要通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任何本质都会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都表现本质。
通过现象去认识本质。
人们只有通过对大量现象的研究,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达到科学的认识。
在实践中要注意把现象作为入门的向导,通过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
(二)预期目标1.能通过事物的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不被事物表面的现象所迷惑。
2.学习遇到事情多看、多听、多思考、多分析,明白事情的本意。
(三)教学活动活动一:活动名称:故事《金鸡冠的公鸡》活动目标:1.通过故事理解狐狸花言巧语背后真正的目的。
2.懂得遇事要动脑筋不被表面的花言巧语所迷惑。
核心问题:1.狐狸为什么要骗公鸡?狐狸是怎样骗公鸡的?它说了些什么?2.第二次狐狸又是怎么骗公鸡的?公鸡上当了吗?狐狸见公鸡没有上当又想了什么办法?它是怎么说的?公鸡为什么又上当了?3.第三次公鸡为什么又上当了?狐狸又用了什么花言巧语?狐狸花言巧语背后目的是什么?活动二:狐狸与乌鸦(故事)活动目标:1、通过故事知道不要被狐狸的表面吹捧所迷惑,能够透过表面吹捧看到狐狸的目的。
2、懂得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
核心问题:1.狐狸看到乌鸦叼的肉时,是怎样想的?它对乌鸦说了些什么?2.乌鸦听了狐狸的话,做了什么?乌鸦为什么会上狐狸的当?3.狐狸为什么要对乌鸦说赞美的话?听了故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教学建议:给教师:想办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看到的现象不一定是真实的,请在教育中注意透过表面看本质,看清楚幼儿背后的为什么,主动与孩子沟通。
如果光凭你所看到的表面现象就轻率做出判断,可能您的教育就会失败。
主动一点,和孩子们多交谈,多问几个问题,只有真正了解孩子,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中职《哲学与人生》教学课件-第8课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
一、在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中提高 人生发展能力
1、认识事物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
结合p95《吕氏春秋.任数》事例,说明认识事物不能停留 在表面现象上。
1、认识事物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
“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
我们看到的自然界和社会现象是非常复 杂的,绝不是仅仅用感官就能正确地反映出 来的。
人的认识能力的高低突出表现在能否透过 现象把握本质上。
一、在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
1、认识事物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 2、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3、把握本质,不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
二、学会识别假象,明辨是非
1、莫被假象迷惑双眼 2、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多样复杂性 3、擦亮明辨是非的“慧眼”
他对我真好!
小结:
大千世界,各种现象丰富多彩,现象表现本质 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这就需要我们掌握透过现象 把握本质的方法,学会把现象作为认识入门的向导, 识别假象,明辨是非,在揭示事物本质的过程中不 断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戏
--
“ 比 泽 尔 德 幻 觉 ”
【解析】虽然端点看起来不
连在一起,左边弯曲部分也
显得比右边的小一点,但其
实这是一个完好的圆。
视 觉 游 戏
“ 完 好 的 圆 ”
--
【解析】虽然端点看起来不
连在一起,左边弯曲部分也
显得比右边的小一点,但其
实这是一个完好的圆。
视 觉 游 戏
“ 完 好 的 圆 ”
2、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多样复杂性
3、擦亮明辨是非的“慧眼”
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
说一说:成语“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 的寓意。
说一说寓意
“”欲擒故纵”,“围魏救赵”,“项庄舞剑”,“明修栈 道,暗渡陈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 山中”等,亦同属此理。
事物的本质是什么.
事物的本质是什么内容提要:感觉是外化的。
我们眼前事物是认知对象与行为对象的统一;是感觉符号与自在之物的统一,事物的的本质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体。
一、我们的唯物主义与西哲学的分歧在我们看来,是在外物中存在着的颜色——如树叶的绿色,但洛克却说绿色不在事物中,只在人的感觉中存在;在我们看来,明明是在我们之外的客观事物,比如眼前桌子上放的一个苹果,贝克莱却说这是人感觉的复合,这个苹果是个主观的感觉,而休谟对此大加赞赏;我们认为是客观的现象,如天空中的太阳,康德却说这是感觉材料(主观的)与先验的形式的产物;我们认为是物质决定意识,而费希特则认为,自我创造非我,我面前这条飞跑的狗是由“我”造的;马赫把客观世界看作是由要素组成的,而要素在本质上就是感觉;詹姆士则坚持彻底的经验主义,认为世界是由彻底经验组成的;胡塞尔则把意识的对象还原为是先验的自我构造的,等等。
差不多近现代以来的西方著名的、有较大影响的哲学家,在我们看来不是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也是羞羞答答的承认唯心主义。
这真是让人感到奇怪,分明是错误的唯心主义观点,而西方的思想界却抱着不放,他们在数学、自然科学、理学等方面都是大家,世界有影响的人物,在哲学上却是如此的幼稚、可笑、错误,真是让人费解。
但我认为这种让人费解,不是真的是因为西方思想的矛盾:自然科学的巨人,哲学上的小丑。
恰恰相反的是,我们既是科学上的矮子,又是哲学上的小丑。
我们对西方几乎所有重要的哲学家的思想基本贴上唯心主义的标签,而批驳、拒绝、攻击、嘲弄,甚至不屑一顾,不是因为人家浅薄,而是我们不懂。
这话尽管难听,但是事实。
我们对人家的误解很多,但有一个切入点、关键点、根本点,这就是:我们对人的“感觉”的错误认识。
我们认为,这也是常识或我们的“科学”的观点(不知是不是?但过去我是这样认为的,现在我改变了这种看法),这个观点就是:外在的客观事物刺激我们的感官,在我们的大脑中产生了对刺激我们的事物的感觉,这个在大脑中的感觉与客观事物是相似的(基本上差不多),外在的苹果是圆的,在我们大脑中的作为感觉的苹果也是圆的,客观的苹果是红色的,我们大脑中的苹果也是红色的,等等。
物有始终的哲学道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物有始终的哲学道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物有始终的哲学道理是一种对世界和事物本质的理解和认知。
无论是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和非生物,还是人类的思想和行为,都遵循着物有始终的哲学道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物有始终的含义以及它对我们生活和思考的影响。
物有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一个起源或开始。
无论是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诞生,还是人类的进化和发展,都经历了一段特定的过程。
这一过程可能是自然的、生物的、社会的或是心理的,但无论如何它都展现了物有始的特征。
通过探索物有始的道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根源和成因,为其他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基础和依据。
物有终是指一切事物都有一个终点或结束。
生命的终结,时间的终结,社会、思想和文化的终结都是物有终的例子。
这些终结可能是自然的、必然的,也可能是人为的、意外的。
物有终的哲学道理告诉我们,在物质世界的循环和变化中,没有任何事物是永恒不变的,一切都有其存在和发展的时限和局限性。
我们必须认识到事物的终结,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变化,把握生命和时间的意义。
哲学道理是指那些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普遍真理和原则。
物有始终即是一种哲学道理,不仅贯穿于自然科学,还渗透到社会科学、人文学科以及艺术创作等各个领域。
认识到物有始终的哲学道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的现象和现实,提高我们的认知和智慧。
通过对物有始终的哲学道理的探索和思考,我们不仅可以理解世界和事物的本质,还能更好地应对变化和挑战。
无论是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还是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物有始终的哲学道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深入剖析物有始终的哲学道理,探讨其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和启示。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所指的是文章的组织和框架,它是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文章的内容而设计的。
本文的文章结构如下:第一部分为引言,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概述部分主要介绍了文章要探讨的主题——物有始终的哲学道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件:认识的前提、基础和本质
庄子
自其异者视之, 肝胆楚越也,自其 同者视之,万物皆 一也。
不可知论
我们凭什么断定感觉 是由外界物所引起的呢? 我们凭什么来证明它们 不能由更难知晓的一种 别的原因生起呢?
休谟
人心中从来没有什么别 的东西,只有感觉,而且 人心也不能经验到这些感 觉与物象之间的联系。因 此,外界物是否存在?外 界物又是怎样的?这些问 题我们都是不知道的。
鲁迅
结束
谢谢大家
认识的前提 认识的基础 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前提
作为人的认识对象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客观存在的认识对象是可以分析的 人有足够的能力、手段认识世界
认识对象是客观存在的
认识对象是客观存在的
认识对象是客观存在的
认识对象是客观存在的
人口
认识对象是客观存在的
生产方式
认识对象是客观存在的
等级差别
认识对象是客观存在的
——邓小平
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 闭幕会上的讲话 1978年12月13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判断一个人, 不是根据他自己的 表白或对自己的看 法,而是根据他的 行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 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 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 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 (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 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 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 认识才被证实了。
中国传统的知行观
孔子 生而知之者,上也; 学而知之者,次也; 困而学之者,又次也;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强调知对行的指 导,和把知变为行的重 要,反对言行不一。
中国传统的知行观
不闻不若闻之,
闻之不若见之,
见之不若知之, 知之不若行之,
哲学与人生---知识点总结
哲学与人生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1.客观实际: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永远在运动变化发展,按照本身特有的规律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
2.什么是人生客观实际:社会历史条件,个人主客观条件,人生不同阶段不同特点3.从实际出发对人生选择的重要性:组号任何事情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对客观实际的认识,就不可能进行正确的选择;不符合客观实际的选择会对人生起到负面作用;认识客观实际的关键是正确认识自己。
4.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客观认识自己,使主观符合客观;自己的主观愿望要适应时代潮流;主动选择。
5.物质是运动的:事物都是运动的;物质和运动分不开;运动是有规律的。
6.>7.8.人生行动的限制因素:自身的体力和智力;社会历史条件。
9.为什么说人生路是自己走出来的第一,不同的行动造就不同的人生。
第二,人的成长只有在行动中实现,才能获得人生的体验和感悟。
第三,只有积极行动才有精彩人生。
10.勇敢走出自己的人生路:选择决断之勇;克服困难之勇;坚持到底之勇。
11.怎样善于行动@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善于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走好人生每一步。
首先要有准备;其次,要有顺序;最后,要有始有终。
12.13.自觉能动性——又称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根本特点。
指人能动的反映世界,又能动的改造世界的能力。
前者指把客观的事物能动的反应于主观,后者指把主观的东西能动的作用实践于客观。
14.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能动性的关系——辩证统一的。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15.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制约因素——客观规律,主观因素。
第二单元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树立积极地人生态度1.“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树立积极地人生态度”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快乐生活2./3.普遍联系的观点要求我们:第一,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防止孤立片面的看待问题。
道家辩证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道家辩证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道家辩证法是道家学派的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其起源可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
道家辩证法是在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认识和思考中逐渐形成的,它强调对事物的整体性、变化性和相互关系的认识,通过分析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规律,探索人与自然之间的统一性。
道家辩证法的核心思想是以“道”为中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
它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而不是孤立存在的。
在道家的观念中,万物皆为道的表现,道既是万物的根源,也是宇宙间的规律和道德准则。
道家辩证法的应用范围广泛,不仅适用于个人修养和人际关系的拓展,还可延伸到政治、经济、科学等各个领域。
它通过分析事物的矛盾和变化,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结来说,道家辩证法是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它以整体性和变化性为基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并通过分析矛盾和变化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中,道家辩证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化对道家辩证法的研究,探索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做出更大的贡献。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着道家辩证法展开深入探讨。
文章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首先概述本文的主题,简要介绍道家辩证法的背景和基本概念。
接着,我们将详细说明文章的结构,以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本文的组织框架和内容安排。
最后,我们将明确本文的目的,以揭示我们撰写此文的原因和意义。
接下来是正文部分,本文将从三个方面阐述道家辩证法。
首先,我们将追溯道家辩证法的起源,探讨其发展历程和形成背景。
其次,我们将深入剖析道家辩证法的核心思想,包括对于事物的观察和认识方式,以及其独特的辩证思维方式。
最后,我们将探讨道家辩证法的应用领域,包括其在个人修养、人际关系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实际运用。
最后是结论部分,我们将对道家辩证法的重要性进行总结,强调其在个人修养和社会进步中的价值。
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本质认识本质概念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83页)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京戏化在人脑中的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既唯物地又是辩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
它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而这种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
因此,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就座,是无产阶级政党中战略和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和主大革命人民科学地认识世界和革命地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本源、灵魂和根本理论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用唯物主义改造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用辩证法改造以前的唯物主义,并辩证唯物地概括了当代的自然科学成就和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经验,创立了最完备的彻底唯物主义的新型哲学——唯物辩证法(即辩证唯物主义),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能动地指导实践。
哲学的基本范畴之现象与本质
定的现象表现出来。
本质是现象的根据,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 脱离本质的纯粹的现象是不存在的。
第二,本质也不能脱离现象,本质总是现象的本质, 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现象,现象总是从不同的侧面表 现事物的本质(其中真相是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 假相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脱离现象的纯粹 的本质是不存在的。 现象和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任何一方不 能离开另一方而存在。
海市蜃楼 光的折射 太阳的东 升西落; 海市蜃楼
现象
本质
第二,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东西;而本质则是
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
同类现象具有共同的、深刻的本质,而共同的本质则通过 千差万别的个别现象表现出来。(房屋倒塌、苹果落地、 瀑布)
第三,现象是多变易逝的,而本质是相对平静、相对稳定。
在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本质是相对不变的,但 它表现出来的现象则是经常变化的,不断改变着自 己的具体形态。
区别
现象 本质 规律
是事物 运动过 程中固 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 有的、 是个别、具体、多样的 本质的、 共同的东西 必然的 联系 是相对稳定的 是多变的
是事物的表面的特征和 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 外部联系 内部联系 能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
只能由人,现象不能脱离本质,任何本质总要通过一
哲学的基本范畴之现象与本质
张婷
(1)现象的含义
是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
2、本质的含义 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由事物内 部特殊矛盾造成的、并决定事物根本性质 的内在根据。
-
+
闪电的本质是云层中 的正电与负电相遇而发生 猛烈放电的过程。
2.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1)区别
第一,现象外露于事物的表面,人们的感官可直接感知; 而本质则是深藏于事物的内部,人们的感官不能直 接感知,只有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哲学与人生第8课课件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
22
(4)必须明辨是非,在揭示事物本质的过程中Hale Waihona Puke 断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19
案例分析:
古故 堡事 擒: 凶
请问:你认为汤恩·维尔特之所以能揭开古堡百 年之谜的原因是什么?
20
小结:
在这一课里,我们学习了现象和本质的辩 证统一关系,掌握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明确了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以 及人的认识能力的高低突出表现在能否透过现 象看本质上。另外,我们还学会了要把现象作 为认识入门的向导,识别假象,明辨是非,在 揭示事物本质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认识事物的能 力。
8
说明“日升日落”的现象与本质
9
说明“海市蜃楼”的现象与本质 结论: 通过分析事物的现象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10
二、在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中 提高人生发展能力
11
1.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做法
(1)要深入实际,反复实践,全面把握事物的 各种现象。 说一说:常言道:“眼见为实”,那么我们亲眼 所见的现象都是真实可靠的吗?为什么?
分析讨论: 我们应当如何明辨是非,抵制庸俗的、低级的 网络诱惑,正确认识所谓的“科学算命”?
18
2.学会分析判断现实生活中的是与非,识别假象, 明辨是非
(1)必须把现象作为认识入门的向导,不能停留在 事物的表面现象上。 (2)必须学会正确地区分真象和假象,不为假象 所迷惑。 (3)必须明辨是非,在揭示事物本质的过程中不 断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
第三单元 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 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
第八课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
1
第三单元
第八课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
一、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二、在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中提高人生发 展能力 三、明辨是非是做人的基本条件 四、识别假象,把握本质,明辨是非
哲学分析事物的本质高考政治考点
哲学分析事物的本质高考政治考点
(1)二者的区别是:
第一,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根本区别);
第二,感性认识是人的感官直接感知到的,理性认识那么必须通过人的抽象思维而获得;
第三,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2)二者的联系是:
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理性认识的根底。
没有感性认识,就不会产生理性认识。
理性的东西之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于感性认识,否那么,理性认识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能是主观自生的东西。
另外,从认识的不同层次来看,作为反映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只有通过感性认识才能获得。
坚持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一观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中的唯物论。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开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由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任务、目的决定的。
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提醒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认识的目的在于用获得的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
因此,必须使感性认识开展到理性认识。
坚持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在现实的认识过程中,既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两者总是交织在一起的。
第四,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根底是实践。
无论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归根到底都是在实践根底上产生的。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最终在实践的根底上实现的。
哲学与人生第三单元知识要点
第二部分哲学与人生第三单元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知识要点】第七课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一、在实践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一)能力和才干不是天生就有的1.每个人的能力大小不同,从而影响了人生发展。
2.人生发展的各种能力只能从社会实践中形成并不断提高。
(二)实践出真知1.实践和认识(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3)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第一,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根本的实践活动)。
第二,变革社会的实践。
第三,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4)实践的特点第一,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
第二,实践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能动性活动。
第三,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活动,任何人的实践活动都是在既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都是不断发展的。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
(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3.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4.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
(2)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5.认识与实践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它要求我们,既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又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认识水平。
(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1.作为中职生应当处理好读书与实践的关系(1)中职学生要健康成长,必须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既要重视书本知识,又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2)中职学生要积极投身实践,努力在实践中锻炼能力,增长才干。
(3)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就要同劳动群众相结合。
只要我们在社会实践中与人们群众结合在一起,就能克服“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等问题,才能在为社会做贡献的同时体验人生的成功。
二、在知行统一中体验成功快乐(一)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1.成功和失败的关系(1)人生发展道路上成功和失败总是相伴而生,伴随着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全过程。
哲学教会我们看见事物的本质
哲学教会我们看见事物的本质真正有哲学智慧的人,用的往往是生活语言而不是哲学语言。
——陈先达观念是变化的。
在社会发展中,先进观念引领思想的变革,而僵化保守观念阻碍社会前行。
——陈先达陈先达,男,1930年12月30日生,原籍江西省鄱阳县。
当代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
现任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哲学组组长,北京市社科联常委,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名誉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两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关于哲学,关于语言,关于智慧,陈先生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认识,具体如何呢?下面就来一下学习和了解下。
1,多学哲学没坏处,哲学其实跟每个人都相关。
文艺复兴时期有个学者说,不懂文学的国王就像一头戴王冠的驴。
我以为不懂文学尚且如此,不懂哲学更可以这样说。
何况,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就提倡过哲学王。
不懂哲学的国王多的是,照样当国王。
可是,如果要善于治国理政,当一个既有远见又能体恤民情的统治者,有哲学头脑还是比没有哲学头脑好。
不懂哲学的国王是不是戴王冠的驴不关我们的事,但哲学与我们这些普通人,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干部,无论是青年还是老年都息息相关。
我们不能说不懂哲学是徒有其名的人,但可以说善于哲学思维的人是个有智慧的人。
2,知识不等于智慧,二者千万别混淆。
1加1等于2是知识,1中包括两个0.5是知识,知道1个苹果可以切成两半是生活常识,可是从中得出“独中有对”、“凡物莫不有对”,即一中包含二而且一可分为二,这就是智慧。
这不是直接凭感官或经验能知道的,而是从大量知识积累中悟出的道理。
所以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不是实证知识而是智慧,是宇宙生成的辩证法。
同样,知道水有两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是化学知识,可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是智慧。
因为他从水的特性中引出的是人应如何处世的道德结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五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辨证发展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 一、认识的本质 1、西方认识论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 恩培多克勒的“流射说”:
恩培多克勒(约前495—前435)是古希腊唯 物主义哲学家,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有连续不断的、 细微不可见的元素粒子放射出来,不仅动物、植 物,而且石头、铜、铁都不断放射出许多粒子流; 与此相应,人的感觉器官有一种“孔道结构”。 当事物的粒子流进入人的孔道时,如果刚好与孔 道合适,就产生感觉,否则就不会产生感觉。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 最早的不可知论者我们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智
者学派的高尔吉亚(公元前5世纪),高尔吉亚在 反对爱利亚学派否定感觉的唯理主义思想时,提 出了他的不可知论的三条原则:
1、无物存在。
2、即使有物存在,也不可知。
3、即使有物存在而又可知,也不可能把这样的 知识传授给别人。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知与行的辩证关第一节认识的本质第一节认识的本质第二节认识的辩证发展第二节认识的辩证发展第五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辩证发展第五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辩证发展一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第二节认识的辩证发展第二节认识的辩证发展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的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 庄子的“不可知论”:
庄子是中国古代相对主义哲学家,相对主义 是他的哲学基础。他从从相对主义出发,走向不 可知论。在《齐物论》中他说:“天下莫大于秋 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 夭”。 在《德充符》又说“自其异者视之,肝胆 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
第一 认识的本质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 这样的认识论理论有两个根本缺陷:①只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7
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 的感性材料,是实现认识任务 的前提和基础 ◆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具备大量感性材料,感性认 识才有可能上升为理性认识。
8
怎样获得感性材料呢? ■根本途径就是参加实践,在实践 中进行观察,进行调查研究,忠实地 记录各种数据和资料。 ■使用他人提供的资料。(这在 网络信息时代尤其重要)
9
10
怎样获得感性材料呢?
■根本途径就是参加实践,在实践 中进行观察,进行调查研究,忠实地 记录各种数据和资料。
■使用他人提供的资料。(这在 网络信息时代尤其重要)
●网络已成为现代人学习、工作 和生活的一个日益重要的平台。
11
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
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是实现认识任 务的 关键
原料
18
科学研究是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创造两 个条件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 过程。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也必须 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创造两个条件。 要多参加实践,广闻博见占有尽可能丰富 的感性材料,同时还要开动脑筋,独立思 考,把前人已经总结出来的理性知识变为 自己真正掌握的知识。
在实际学习中,这个过程具体表
26
27
课件制作者:
襄城县高中
李佑山
单击这里再 确定即播放 片头。
2006年
1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 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和规律。
怎样实现它呢?
2
实践表明:人们必须 发挥主观能动性,创 造必要条件,才能认 识事物的本质,实现 认识的任务。
3
第二节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
二、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
工制作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分析
•由此及彼 综合
•由表及里
实现认识的任务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这两个条件
20
练一练 单项选择题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主要说明c()
A思考比学习更重要 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B要正确处理
C思考在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过程中 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D真理、科学理论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
工厂 开动机器
产品
感性材料
人脑
开动脑筋
理性认识
12
引 用 资 料
开动脑筋 分去粗由此 析取及 精彼
去由
伪综表 存真合及里
感性材料
调 查 研 究
理性认识
13
诗曰:
人脑是个加工厂, 感性材料尽情装。 开动脑筋勤思考, 理性成果多辉煌。
14
怎样加工制作的?
①去粗取精——选取重要的,舍弃不
重要的
②去伪存真——选取真实的,舍弃虚
巨大的指导作用
21
2.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前提是(B)
A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B发挥主观能动性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
C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各种必要条件
D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如果把“前提”改为“关键”,该怎么选
呢?
应选( A)
22
不定项选择题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 表及里”是A(BD )
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强调了
深入实际,反复实践,占有大量感性材
料的重要性;“多想出智慧”强调了思
考在认识事物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都是
在为实现认识的任务发挥主观能动性,
因而两者是一致的。
25
想一想
过去人们认为,一个人在学 校就是学习,走上社会就是 工作。十六大提出了创建 终身学习型社会的任务, 对此,你怎样认识?
A不可分割的整个思维过程
B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动脑筋的过程
C获得感性认识的过程
D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与综合的 思考过程
23
辨析题: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与“多想出
智慧”这两种说法为什么是不矛盾?的
答:①这两种说法不矛盾,它们形象地说明了认 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 出两个条件的道理。
现为:多看勤预习,细听且善思, 读背须牢记。
19
小结 •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创
•认识现象是认识本质的先导
造 前提 •具备大量感性材料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
必 要
•进行调查研究,忠实记录数据资料
条
•使用他人提供的资料及网络资源
件 认 识 事 关键 物 本 质
•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
☆古今中外凡有重大发明创造的人,都是勤于思考,善于分析
的典范
16
你能说出一些反映思考重要作用的词语吗?
•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多想出智慧。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业精于勤荒于戏,行成于思毁于随。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要有哲学家的思维, 经济学家的头脑,政治家的眼光,军事 家的胆略。
假的
分析
③由此及彼——把彼此分离的个别材
料联系起来
④由表及里——透过表象揭示出事物
的内在联系
综合
15
其特点和意义怎样呢?
特点
★几方面是紧密联结不可分割的整个思维过程 ★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动脑筋的过程 ★是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与综合的思考过程
意义
☆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关键,思考在认识事物的本 质和规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
哈资雷料还则表是明独:自实现创认造识出的这任务两, 个必条须件具备,以揭下示两了个条哈件雷。慧星 的第材一料轨、。占道(有第周十谷期的分工丰。作富创和造合了乎这实第际一的个感条性
件。哈雷慧星的研究也是这样。)
第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 进行加工制作。(开普勒和牛顿所做的 就是创造了第二个条件。)
②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和规律,要完成这个任务,就必须创造两个必要条 件:一是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二 是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 作。人们占有感性材料的根本途径是参加实践24
在实践中进行调查研究。但是,感性材 料只是事物的现象,必须开动脑筋,认 真思考,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 工制作,才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和规律。
•思维着的意识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17
你能说出一些勤于思考获取硕果的典范吗?
•马克思写作《资本论》 •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 •拿破仑·希尔著作《成功学》 •比尔·盖茨发明windows及office软件
•袁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的重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