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和改善农民生活环境的措施(同名14241)
农民生活水平提升的途径与措施
![农民生活水平提升的途径与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3160ad4b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dd.png)
农民生活水平提升的途径与措施农民是我国农村的主力军,他们辛勤耕耘着土地,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城市供应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相对于城市居民,农民的生活水平仍然存在差距。
为了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途径与措施,包括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加强农民教育、促进农民参与农村治理等。
首先,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是提升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
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涉及到农村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方面。
加大农村道路的修建力度,改善交通条件,可以使农产品运输更加便捷,减少农产品流通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加强农村供水和排水建设,保障农民用水和灌溉的需求,提高农作物产量。
改善农村电网和通信网络的建设,提升农民的信息获取能力,加强农业科技的传播和应用。
其次,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是提升农民生活水平的关键措施。
农民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农业生产和农村产业。
因此,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产业是关键。
加大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加强农产品加工和农村产业发展,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加农民收入。
此外,完善农民就业服务体系,提供更多的农民技能培训和就业岗位,帮助农民实现转岗就业和增加收入。
第三,加强农民教育是提升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
农民教育是指向农民提供文化和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知识水平。
加大对农民基础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的识字和计算能力。
加强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帮助他们增加收入。
同时,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更多的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
最后,促进农民参与农村治理也是提升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措施。
农村治理的目的是通过农民的参与和监督,推动农村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加强村民委员会和村民代表大会的建设,增强村级组织的民主管理能力。
推行村民自治,鼓励农民参与农村公共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建立农民权益保护机制,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激发农民的发展动力,提升农村发展的质量。
农户环境卫生差的整改措施
![农户环境卫生差的整改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fb3c6a06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22.png)
农户环境卫生差的整改措施
农户环境卫生差是一个影响农村生活质量和健康的重要问题。
为了改善农户环境卫生,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整改措施:
1. 教育宣传,通过开展环境卫生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向农户普
及环境卫生知识,增强农户的环境卫生意识,引导他们自觉改善环
境卫生。
2. 建立制度,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制度,明确责任部门
和责任人,加强对农户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督促检查。
3. 提供技术支持,向农户提供环境卫生整治的技术指导和支持,如垃圾分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技术指导。
4. 垃圾处理,加强农村垃圾清理和处理工作,建立垃圾收集、
运输和处理体系,鼓励农户进行垃圾分类投放,并提倡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利用。
5. 建设卫生设施,加大对农村卫生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建设
卫生厕所、改善饮水条件等,提高农户的生活环境。
6. 加强监督检查,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卫生监督检查机制,加大对农户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监督力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综上所述,改善农户环境卫生需要从教育宣传、建立制度、提供技术支持、垃圾处理、建设卫生设施和加强监督检查等多个方面入手,全面推进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从而促进农村环境卫生水平的提高,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保障农民身体健康。
申论热点:提升和改善农民的生产环境的措施
![申论热点:提升和改善农民的生产环境的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3a6217aa04a1b0717fd5dde6.png)
申论热点:提升和改善农民的生产环境的措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即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促进生产发展,优良的生产发展环境是前提和基础。
目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大环境总体趋好。
但受长期的小农经济、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深刻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金融环境恶化、硬件环境退化、人文环境弱化、体制环境老化",迫切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提升农民的生产环境。
一是金融环境恶化,资金成为农民发展生产最紧缺的资源。
农村金融是农村生产与建设的血脉。
但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血脉在倒流,农村金融机构事实上已经成为从农村"抽血"的主渠道。
每年约有7000亿元资金通过金融渠道流向了城市,平均每个县高达3亿元以上。
农村的增值收益,大部分剩余被金融机构抽走。
近两年,农业贷款余额仅占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7%~8%,乡镇企业贷款余额占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4.4%,均远低于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
农村金融业成为我国金融业中最为脆弱的环节,农村金融业正在逐步被边缘化。
"财政输血、金融抽血"的局面,使统筹城乡带来的支持效益被大大抵消,各项惠农政策大打折扣(2006年,国家财政投入农村的总量3000多亿,只相当于农村通过金融渠道流向城市资金的一半),资金成了农村最稀缺的资源。
一面是"流出"表现的过剩,一面却是需求表现出的稀缺,一个尴尬的"二律悖反"。
二是硬件环境退化,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成了制约农村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
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大部分是大包干以前修建的,现在普遍老化、损毁。
而由于国家水利建设资金大部分投向大江大河治理,农民最需要的、受益最直接、受益程度的中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
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措施
![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f8656cb7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f7.png)
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措施正文:人居环境整治是当前社会重要的问题之一。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提升人们的居住环境。
以下是具体的措施:一、加强环境监管环境监管是提升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
环保部门应该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定期检查企事业单位的环保设施和设备。
同时,应该建立健全环保信息公开制度,让公众了解环保政策和环保效果,推动全社会形成环保意识。
二、改善垃圾分类和处理方式改善垃圾分类和处理方式是提升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举措。
当地政府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来推广垃圾分类,如加强宣传、建立回收站等。
同时,加大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力度,使得垃圾能够得到更好的处理,减少污染。
三、推进城区绿化建设城区绿化建设是提升人居环境质量的重点工程之一。
城市应该加强绿化管理,采用多种手段来提高绿化率,如种植花草树木、建立景观带、修缮公园等。
四、加强居民普法教育居民普法教育是提升居住环境质量的必要措施之一。
政府应该加强居民法律意识教育,使居民了解各种法律法规,了解环保的重要性与意义。
同时,应该加强居民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自觉地爱护环境。
五、加强房屋质量监管房屋质量监管是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必要手段之一。
政府应该加强房屋质量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杜绝建筑质量问题。
同时,应该加强建筑工人的培训,提高施工质量,确保居民有一个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
综上所述,要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我们需要加强环境监管、改善垃圾处理方式、推进城区绿化建设、加强居民普法教育、加强房屋质量监管等一系列措施。
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保障人民安居乐业,让人民居住得更加健康舒适。
农村环境治理有哪些措施
![农村环境治理有哪些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1cd3faad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c7.png)
农村环境治理有哪些措施农村环境是农村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活品质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当前农村环境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垃圾乱堆乱放、污水随意排放、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农村的生态平衡,也威胁着农民的身体健康。
因此,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刻不容缓。
那么,农村环境治理到底有哪些措施呢?一、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农民是农村环境治理的主体,只有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环境现状。
可以通过举办环保知识讲座、发放环保宣传资料、设立环保宣传栏等方式,向农民普及环保知识,如垃圾分类、污水治理、农药化肥的合理使用等。
同时,可以利用村里的广播、电视等媒体,定期播放环保节目,让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另外,可以组织环保志愿者深入农村,开展环保实践活动,如义务植树、清理垃圾等,以实际行动带动农民参与环保。
还可以开展“环保示范户”“环保村”等评选活动,对环保工作做得好的农户和村庄进行表彰和奖励,激发农民的环保积极性。
二、完善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环保基础设施薄弱是导致农村环境问题突出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要加大对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的环境条件。
首先,要加强农村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垃圾收集点和垃圾桶,配备垃圾清运车辆,建立垃圾中转站和无害化处理场,实现垃圾的集中收集、运输和处理。
同时,要推广垃圾分类制度,引导农民将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提高垃圾的资源利用率。
其次,要加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可以因地制宜地选择污水处理方式,如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或采用生态处理技术等。
对于人口密集、污水排放量较大的村庄,可以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对于人口分散的村庄,可以采用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如沼气池、人工湿地等。
此外,还要加强农村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农村环境治理提供保障。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提升的有效方式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提升的有效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e0795492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a0.png)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提升的有效方式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治和提升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议题。
为了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质量,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方式。
本文将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方式,以帮助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治和提升,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
在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治中,必须加大对农村供水、供电、排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通过建设农村供水管网,增加农村供水水源,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困难问题;通过电网扩容升级,保证农村居民正常用电;同时,加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减少农村污水排放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农村人居环境的质量。
二、推动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提升的关键。
在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方面,应加强对农村垃圾处理和垃圾分类的管理。
建立健全农村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机制,清理农村环境中的垃圾和污水,减少垃圾对农村环境的影响。
同时,提高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倡导垃圾分类,养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从源头上减少垃圾的产生和对环境的破坏。
三、推进农村美化工程农村美化工程是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的重要工作内容。
通过美化农村环境,可以提升农村居民的居住感受和生活质量。
在农村美化工程中,可以进行绿化行动,增加农村绿地和公园的建设,提高农村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为农村居民提供良好的休闲环境。
此外,对农村村庄的建筑风貌进行保护和改造,增加农村村庄的文化底蕴,提升整个农村人居环境的美观度。
四、加强农村污染治理农村污染是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因素。
要提高农村人居环境的质量,必须加强农村污染的治理。
在农村污染治理方面,可以加大对农村工业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染的治理力度。
加强对农村工业污染源的排查和整治,规范农村企业的生产行为,减少工业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的排放。
同时,要加强农村生活污染的治理,推广农村地域污水处理设施的改造和普及,加强农村生活污水的收集、处理和利用。
五、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有效途径
![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有效途径](https://img.taocdn.com/s3/m/9c6e5e83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f4.png)
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有效途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是一个关系到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问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有效途径。
以下是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十个途径:一、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关键。
首先是改善道路交通,修建更多的公路和农村道路,便利农民的出行和物资运输。
同时,加强农村供水和供电系统的建设,确保农民有稳定的饮水和电力来源。
二、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是提升人居环境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要加强对农村垃圾处理和垃圾分类的监管,建立健全垃圾收集、垃圾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减少农村垃圾污染。
此外,还应加强农村卫生条件改善,提高农村居民的卫生意识,保持农村环境整洁。
三、促进农村建筑规划和设计农村建筑规划和设计对于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至关重要。
应加强对农村建筑的规划管理,确保农村住房的合理布局和建筑风格的统一。
此外,还应鼓励创新设计,推广使用环保材料和节能技术,提高农村建筑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四、推动农村生态建设生态环境对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至关重要。
要积极推动农村生态建设,保护农村的水资源、森林和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减少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
同时,鼓励农民发展绿色农业和生态旅游等可持续的生产和经营模式,促进农村生态经济的发展。
五、加强农村教育和医疗服务教育和医疗服务是农村发展和改善人居环境的基础。
要加强农村教育资源的配置,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和质量,为农民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机会。
同时,加强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提高农村医疗设施和人才的水平,保障农民的健康权益。
六、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有助于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通过发展农民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形式,可以加强农民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七、推动农民就业创业农村人居环境的提升也需要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
要积极引导农民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农民就近就业和农民创业。
同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何措施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何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c582d36f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d9.png)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何措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广大农民群众的热切期盼。
那么,究竟有哪些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呢?首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一步。
这包括完善农村的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网络等设施。
道路要实现硬化,确保村民出行方便,农产品运输畅通无阻;供水要保证安全稳定,让农民随时能用上干净的水;电力设施要升级改造,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通信网络要全覆盖,让农村也能享受到便捷的信息服务。
垃圾处理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环节。
要建立健全农村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理体系。
可以根据村庄的规模和布局,合理设置垃圾桶和垃圾收集点,安排专人负责定期清理。
同时,要加强对村民的环保教育,提高他们的垃圾分类意识,让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得到合理分类和处理。
对于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可以探索采用就地处理的方式,比如建设沼气池,将有机垃圾转化为能源。
污水处理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要因地制宜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对于人口较为集中的村庄,可以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对于分散居住的农户,可以采用小型污水处理设备或者生态处理方法,如人工湿地等。
此外,要加强对农村河道、沟渠的清理和整治,防止污水横流,保持水体清洁。
农村厕所改造是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
要大力推广卫生厕所,逐步淘汰传统的旱厕。
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改厕模式,比如三格式、双瓮式等。
同时,要加强对厕所改造后的管理和维护,确保厕所能够正常使用。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对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要合理使用农药、化肥,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和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农业化学品的投入。
鼓励农民使用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
加强对畜禽养殖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推广沼气池、堆肥等处理方式,实现资源化利用,减少环境污染。
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要注重村庄规划和风貌管控。
根据村庄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和产业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村庄规划,明确村庄的发展方向和建设布局。
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方案
![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3bf9a19c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13.png)
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方案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村人居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以下是一些可行的方案。
一、加强农村环境清洁工作首先,对于农村垃圾的处理,可以建设垃圾处理设施,如垃圾分类站和垃圾焚烧厂,有效处理农村垃圾污染问题。
同时,加强对农村环境卫生的管理,定期进行农村清洁行动,增加垃圾桶和垃圾箱数量,鼓励农民积极参与环境清洁工作。
二、完善农村供水和供电设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关键之一是改善农村的供水和供电设施。
可以通过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如修建水库、挖掘深井等方式,加强农村供水保障。
同时,应加大财政投入,改善农村供电设施,确保农村的用电安全和稳定。
三、推广农村绿化和美化工作农村的绿地面积相对较少,为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可以在农村中广泛推广植树造林和绿化美化工作,提高农村的绿化率。
此外,可以组织社区居民自发参与农村环境建设活动,如种植花草、美化小区等,提升农村的美观程度。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必要条件。
可以加大对农村道路的修缮和扩建,增加农村交通的便利性。
另外,建设农村的公共设施,如图书馆、体育场等,为农民提供更多的社交和娱乐场所。
五、提供农村教育和医疗资源为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农村教育和医疗资源的提供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投入资金,加大农村教育设施的建设,如学校和教学楼,提高农村教育的普及程度。
同时,加强农村卫生院和诊所的建设,提供优质医疗服务,保障农村居民的健康权益。
六、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宣传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不能仅依靠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工作,还需要农民的积极参与。
因此,应加强对农村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和责任心,引导农民采取积极的环境保护行动,共同推动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
综上所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需要政府、农民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环境清洁、完善供水和供电设施、推广农村绿化和美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教育和医疗资源以及加强环境保护宣传等方面的工作,可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何措施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何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7a2ff7a7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d8.png)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何措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关乎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为了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以下是一些可行的措施:一、加强规划引领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基础。
要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村庄规划。
规划应充分考虑农村的自然环境、人口分布、产业发展等因素,明确村庄的功能分区和发展方向。
同时,规划要注重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保留乡村特色和风貌。
在规划过程中,要充分听取农民的意见和建议,让农民参与到规划的制定中来,使规划更加符合农民的需求和意愿。
规划一经确定,就要严格执行,确保各项建设和整治工作按照规划有序推进。
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1、加强道路建设改善农村道路状况,提高道路的通达性和安全性。
加大对农村公路的投入,修建和拓宽硬化道路,完善道路标识和排水设施,解决农民出行难的问题。
2、推进供水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保障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加强农村供水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提高供水质量和稳定性。
同时,要加快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推广适合农村的污水处理技术和模式,减少污水对环境的污染。
3、加强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理体系,合理设置垃圾收集点,配备垃圾清运车辆和设备,实现农村垃圾的集中处理和无害化处理。
加强对农民的环保教育,引导农民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
4、改善农村能源供应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加强农村电网改造,提高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三、推进厕所革命厕所问题关系到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要加大农村厕所改造力度,推广卫生厕所的建设和使用。
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改厕模式,如三格式化粪池、沼气池式厕所等。
加强对改厕工作的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管,确保改厕质量和效果。
公务员考试申论例文提升和改善农民生活环境的措施(精)
![公务员考试申论例文提升和改善农民生活环境的措施(精)](https://img.taocdn.com/s3/m/da9ed818eff9aef8941e06c2.png)
提升和改善农民生活环境的措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本目的是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让农民过上幸福生活。
当然,其中的核心是较快地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始终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核心任务,努力缩小城乡差距、社会各阶层差距。
但是,财富只是幸福的一个要素,绝不能把收入作为唯一标准,单单用收入数字的高低来衡量农民的幸福程度。
有国外专家指出:“人们幸福与否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很多和财富无关的因素。
经济越发展,非物质因素对幸福的影响就越来越大。
”对这些非物质因素,一些地方政府概括为关爱指数、人文指数、安全指数、诚信指数、环境指数、廉洁指数等。
究其实质,是关系民生、民计、民权、民情、民心等经济之外的政治、文化、社会诸要素。
关注这些非物质要素,营造农民的生活环境,这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义所在,是“十一五”规划对于“民生”关注的政策指向,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也应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而这些内容,当前尚处于被忽视的边缘。
当前,从农民视角出发,新农村建设必须在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积极稳妥推进村庄规划建设的同时,处理好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高度关注农民生活的非物质因素,针对农民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提升农民的生活软环境。
1.高度关注农民的公共诉求。
我国目前缺少一个农民表达利益的机制、一个良性的谈判与协商对话机制。
农民打官司往往赔了本也有理打不赢,有问题、有冤情时,往往只有一个办法——上访。
但一些地方又把群众上访视为洪水猛兽,层层封锁,处处设防。
农民上访,又往往是被踢皮球,材料被层层下转,“终点又回到起点”,有的直接回到农民要控告的人手中。
在这种状态下生存的农民,要使用法律讨回公道就比较艰难。
在他们眼里,法律已成为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
有关方面调查显示,2003年全国接到信访1000万件以上,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的还不足千分之二。
因此,需要疏通民意反映渠道,打破中间梗阻,建立农民利益表达的制度和机制,维护农民的正当权益。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有哪些举措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有哪些举措](https://img.taocdn.com/s3/m/cffa8e56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39.png)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有哪些举措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不仅影响着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改善农村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治理举措。
一、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是治理环境污染的基础。
通过多种渠道,如村广播、宣传栏、村民大会等,向农民普及环保知识,让他们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以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可以组织环保志愿者深入农村,开展环保讲座和培训,引导农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垃圾分类、减少农药化肥使用、节约用水等。
同时,还可以在农村学校开设环保课程,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小手拉大手”的方式,带动整个家庭参与环保行动。
二、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农村环保基础设施薄弱是导致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要加大投入,完善农村的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设施。
建立污水处理厂或采用分散式污水处理设备,对农村生活污水进行有效处理,避免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流、湖泊中。
合理设置垃圾收集点和转运站,配备足够的垃圾桶和垃圾运输车辆,定期清运垃圾,实现垃圾的集中处理。
此外,还应加强农村厕所改造,推广无害化卫生厕所,减少粪便对环境的污染。
三、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农药、农膜等是造成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
推广绿色农业技术,鼓励农民使用有机肥、生物防治病虫害等方法,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
加强对农膜的回收和再利用,推广可降解农膜,降低农膜对土壤的污染。
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如将秸秆用于还田、饲料加工、生物质发电等,既能减少污染,又能增加经济效益。
四、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农村畜禽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但很多养殖场缺乏有效的污染治理设施。
要科学规划畜禽养殖区域,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
对于规模化养殖场,要求其建设沼气池、堆肥场等污染处理设施,对畜禽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对于散养户,可以引导他们采用生态养殖模式,如林下养殖、发酵床养殖等,减少养殖污染的排放。
乡2024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实施方案
![乡2024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96cf6640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c4.png)
乡2024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实施方案一、目标定位乡村是我们的家园,提升人居环境,就是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
2024年,我们的目标是:1.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全覆盖。
2.建立健全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理机制,确保整治成果持续巩固。
3.提升农村居民生活品质,让乡村更美丽、更宜居。
二、整治重点1.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实行垃圾分类,提高垃圾处理能力,减少环境污染。
2.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完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污水处理率,改善水体质量。
3.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4.农村基础设施完善:提升农村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水平。
5.农村公共服务提升:优化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满足农民多元化需求。
三、具体措施1.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性,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2.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制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关法规政策,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3.推进垃圾分类:在农村地区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引导农民养成垃圾分类习惯。
4.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完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污水处理能力。
5.治理生态环境: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开展植树造林、河道治理等工程,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6.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升农村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水平。
7.优化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
四、实施步骤1.调查摸底:对农村人居环境进行全面调查,摸清底数,为整治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2.制定方案:根据调查结果,制定具体整治方案,明确任务分工和时间节点。
3.组织实施:各部门密切协作,按照方案要求,有序推进整治工作。
4.督导检查:加强对整治工作的督导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五、保障措施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方力量,确保工作顺利推进。
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有效措施有哪些
![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有效措施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044a84e4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ae.png)
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有效措施有哪些农村人居环境是广大农民生产生活的基础,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活品质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那么,到底有哪些有效的措施可以实现这一目标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基础。
首先要解决的是道路问题,修建宽敞、平整的硬化道路,不仅方便村民出行,还能促进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
过去,农村的道路多为泥泞的小路,一到下雨天就变得泥泞不堪,给村民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如今,通过政府的投入和村民的共同努力,许多农村都修建了水泥路甚至柏油路,大大改善了交通状况。
其次是供水和排水设施的完善。
确保农村居民能够用上清洁、安全的自来水,是保障村民健康的关键。
同时,建立有效的排水系统,避免污水横流,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过去,一些农村地区的居民只能依靠井水或者河水,水质难以保证。
而排水往往是随意流淌,导致村庄内污水积聚,滋生蚊虫和细菌。
现在,通过建设自来水厂和铺设排水管道,这些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电力和通信设施的提升也不容忽视。
稳定的电力供应能够满足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需求,让农村告别经常停电的日子。
高速的通信网络则让农村与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为农村电商、远程教育等提供了可能。
过去,农村经常停电,通信信号也不稳定。
如今,电网改造和通信基站的建设让农村的电力和通信状况有了质的飞跃。
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是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一环。
传统的农村旱厕不仅不卫生,还容易传播疾病。
改造农村厕所,推广卫生厕所的使用,能够有效改善农村的卫生状况。
例如,将旱厕改造成冲水式厕所,并建立化粪池进行无害化处理,减少了粪便对环境的污染,也降低了疾病传播的风险。
加强垃圾处理也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关键措施。
要建立完善的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体系,配备足够的垃圾桶和垃圾运输车,定期对垃圾进行清理和处理。
同时,加强对村民的环保教育,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让他们养成不乱扔垃圾的好习惯。
农村人居环境保障措施
![农村人居环境保障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2e6cc865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c8.png)
农村人居环境保障措施一、改善农村生活环境。
1.提升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建设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加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和回收利用,减少垃圾对农村环境的污染。
2.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管理:组织村民参与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定期清理杂草、病虫害等,维护村庄环境的整洁和卫生。
3.加强农村供水和卫生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供水条件,建设安全、稳定的供水系统,修建标准化农村卫生厕所,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环境卫生水平。
二、加强农村交通建设。
1.完善农村道路网络:提高农村道路的硬化率,修建通村公路、支线公路,方便农民出行和农产品流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改善交通运输设施:建设农村客运站、货运站,提供便捷的乘车和货运服务,解决农民的出行问题。
三、改善农村教育环境。
1.加强农村学校建设:改善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完善教学设备,吸引优秀的教师到农村任教。
2.加强义务教育阶段的资助政策:提供免费的教科书和学费补助,减轻农村家庭的经济负担,保障贫困农村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
四、提高农村医疗条件。
1.加强农村医疗设施建设:修建农村卫生院,提供基本医疗服务,购置必要的医疗设备和药品,提高农村居民的医疗水平。
2.完善农村医疗保障机制:健全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供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解决因病致贫问题。
五、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意识。
1.强化农民环保教育宣传:组织农民参加环保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环境保护能力,推动农民主动参与环境保护工作。
2.加大农村环境执法力度:加强对农村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和处罚力度,形成有效的环境执法机制,维护农村环境秩序。
以上是关于农村人居环境保障措施的一些建议。
通过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加强交通建设、改善教育和医疗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同时,加强环保意识和环境执法力度,保护好农村的生态环境。
提高农村环境卫生水平改善农村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提高农村环境卫生水平改善农村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https://img.taocdn.com/s3/m/810c2381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73.png)
提高农村环境卫生水平改善农村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农村环境卫生问题一直是我国农村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落后的卫生设施、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以及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都导致了农村环境卫生水平的低下。
为了改善农村环境,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
首先,加强公众环境卫生意识的普及。
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宣传环境卫生知识和正确的生活习惯。
鼓励农民家庭建立垃圾分类制度,提倡垃圾减量和资源回收利用。
鼓励农民居民主动参与环境整治和卫生清洁活动,通过教育和引导培养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风尚。
其次,加大农村环境卫生设施建设投入。
加强农村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包括农村道路、下水道、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的改造与建设。
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居住区的整治,提升农民居住环境的质量。
加强农村卫生站的力量,提升其服务能力和质量,加强对农村居民的医疗保健和卫生知识的宣传。
第三,推动农村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行有机耕作,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环保性。
鼓励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并为其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财务扶持。
第四,加强农村环境监管和治理。
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农村环境监管机制,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加强农村环境监测,定期检测农村水质、大气质量和土壤质量,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治理。
第五,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水平的考核和评估机制。
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卫生水平的考核和评估体系,将环境卫生水平作为农村综合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各地的环境卫生工作进行排名和奖惩,激发地方政府和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措施,我们可以提高农村环境卫生水平,改善农村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农民居民的生活质量。
只有建立良好的环境卫生习惯,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加强农村环境监管和治理,才能实现农村环境的持续改善,提高居民的生活幸福感。
怎样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提升农村就业福利
![怎样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提升农村就业福利](https://img.taocdn.com/s3/m/05d6d6ad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50.png)
怎样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提升农村就业福利
农村就业福利改善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首先应该改善农民的生产条件,完善农业供给体系,建立农村信用体系,推进农机化和精准农业,推动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以及改善传统农业的能力。
其次,应加强农村产业发展,建立农村扶贫体系,配套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发展就业创业,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探索多种就业渠道,为农民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同时也应加强职工社会保障。
此外,还可以利用政府和社会资源,对农村就业福利状况进行更加积极的开发和保障,通过提供就业咨询和指导服务,促进就业机会的开发。
可以设立专门的就业担保体系,改善农村劳动者的就业条件,提高他们的就业质量。
此外,应该开展农村就业研究,对农民就业行为进行有效的指导,深入探索就业创业政策的实施和社会支持体系的建设,为就业创业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撑。
总之,改善农村就业福利,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应当从发展农业,提升农村产业,加强社会支持,开展农村就业研究,提高社会就业保障的多个方面入手,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改善农民的发展机会和福利。
农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与改善建议
![农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与改善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3881e425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c8.png)
农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与改善建议农民是我们社会中最基层的劳动者,他们为我们提供了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保障。
然而,由于农民的生活条件相对较差,他们的生活质量普遍较低。
为了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和提供一些建议。
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几点建议以提升和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和教育机会。
农民的生活质量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他们的农业生产水平。
通过提供专业的培训和教育,我们可以帮助农民了解最新的农业技术和方法,提高他们的农业生产效率。
例如,我们可以举办定期的农业技术培训课程,邀请专业人士向农民传授种植技术和农产品加工方法。
此外,政府还应提供相关的奖学金机会,鼓励有意愿学习农业技术的农民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
其次,我们需要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一个良好的基础设施能够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首先,我们应该加大对农村交通建设的投入。
修建道路和桥梁,改善交通状况,可以便于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提高农民的收入。
此外,供水设施和电力供应也是农村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农村地区提供持续稳定的供水和电力,能够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
第三,我们需要提供更广泛的社会保障和福利政策。
农民的生活质量不仅与他们的经济状况有关,也与他们的社会保障和福利政策有关。
为农民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可以有效保障他们的健康和退休后的生活质量。
此外,建立健全的农民工休假制度,确保农民享有休息和休假的权利。
为农民提供更广泛的福利政策,有助于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提高其社会地位和融入感。
第四,我们应该提供农民的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机会。
农民应该有机会获取更广泛的知识和技能,以便在经济结构转型中找到新的就业机会。
政府可以设立农民培训中心,提供职业培训和技能培训课程,以帮助农民从事其他行业。
此外,我们还可以鼓励农民创业,提供创业指导和融资支持,帮助他们寻找新的就业机会。
最后,我们应该加强对农民权益的保护和法律支持。
农民生活质量提升的途径与措施
![农民生活质量提升的途径与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1da00115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0850d4b.png)
农民生活质量提升的途径与措施农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发展目标。
农村是我国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为了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和途径。
首先,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是农民生活质量提升的关键。
农村居民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因此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是非常重要的。
一方面,可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产出。
政府可以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和管理能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引入新的农业经营模式,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扩大。
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农民发展农村产业和乡村旅游等产业,带动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
其次,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是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农村基础设施的不完善是制约农民生活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
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改善交通运输条件,修建道路和桥梁,提高农村的物流和交通便利性;提供可靠的电力和供水设施,提高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服务,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
第三,加强农村教育和技能培训是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
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升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设施,保证农村孩子接受公平而优质的教育。
同时,加强对农民的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帮助他们实现更好的就业和创业机会。
第四,加强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也是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可以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权益,提高他们的社会安全感和幸福感。
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建立起完善的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为农民提供可靠的保障和服务。
此外,加强农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覆盖面,提高保险的待遇和保障水平,可以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提升和改善农民生活环境的措施(同名14241)
![提升和改善农民生活环境的措施(同名14241)](https://img.taocdn.com/s3/m/8133a6a2a98271fe900ef901.png)
提升和改善农民生活环境的措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本目的是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让农民过上幸福生活。
当然,其中的核心是较快地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始终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核心任务,努力缩小城乡差距、社会各阶层差距。
但是,财富只是幸福的一个要素,绝不能把收入作为唯一标准,单单用收入数字的高低来衡量农民的幸福程度。
有国外专家指出:“人们幸福与否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很多和财富无关的因素。
经济越发展,非物质因素对幸福的影响就越来越大。
”对这些非物质因素,一些地方政府概括为关爱指数、人文指数、安全指数、诚信指数、环境指数、廉洁指数等。
究其实质,是关系民生、民计、民权、民情、民心等经济之外的政治、文化、社会诸要素。
关注这些非物质要素,营造农民的生活环境,这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义所在,是“十一五”规划对于“民生”关注的政策指向,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也应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而这些内容,当前尚处于被忽视的边缘。
当前,从农民视角出发,新农村建设必须在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积极稳妥推进村庄规划建设的同时,处理好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高度关注农民生活的非物质因素,针对农民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提升农民的生活软环境。
1.高度关注农民的公共诉求。
我国目前缺少一个农民表达利益的机制、一个良性的谈判与协商对话机制。
农民打官司往往赔了本也有理打不赢,有问题、有冤情时,往往只有一个办法——上访。
但一些地方又把群众上访视为洪水猛兽,层层封锁,处处设防。
农民上访,又往往是被踢皮球,材料被层层下转,“终点又回到起点”,有的直接回到农民要控告的人手中。
在这种状态下生存的农民,要使用法律讨回公道就比较艰难。
在他们眼里,法律已成为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
有关方面调查显示,2003年全国接到信访1000万件以上,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的还不足千分之二。
因此,需要疏通民意反映渠道,打破中间梗阻,建立农民利益表达的制度和机制,维护农民的正当权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升和改善农民生活环境的措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本目的是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让农民过上幸福生活。
当然,其中的核心是较快地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始终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核心任务,努力缩小城乡差距、社会各阶层差距。
但是,财富只是幸福的一个要素,绝不能把收入作为唯一标准,单单用收入数字的高低来衡量农民的幸福程度。
有国外专家指出:“人们幸福与否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很多和财富无关的因素。
经济越发展,非物质因素对幸福的影响就越来越大。
”对这些非物质因素,一些地方政府概括为关爱指数、人文指数、安全指数、诚信指数、环境指数、廉洁指数等。
究其实质,是关系民生、民计、民权、民情、民心等经济之外的政治、文化、社会诸要素。
关注这些非物质要素,营造农民的生活环境,这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义所在,是“十一五”规划对于“民生”关注的政策指向,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也应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而这些内容,当前尚处于被忽视的边缘。
当前,从农民视角出发,新农村建设必须在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积极稳妥推进村庄规划建设的同时,处理好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高度关注农民生活的非物质因素,针对农民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提升农民的生活软环境。
1.高度关注农民的公共诉求。
我国目前缺少一个农民表达利益的机制、一个良性的谈判与协商对话机制。
农民打官司往往赔了本也有理打不赢,有问题、有冤情时,往往只有一个办法——上访。
但一些地方又把群众上访视为洪水猛兽,层层封锁,处处设防。
农民上访,又往往是被踢皮球,材料被层层下转,“终点又回到起点”,有的直接回到农民要控告的人手中。
在这种状态下生存的农民,要使用法律讨回公道就比较艰难。
在他们眼里,法律已成为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
有关方面调查显示,2003年全国接到信访1000万件以上,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的还不足千分之二。
因此,需要疏通民意反映渠道,打破中间梗阻,建立农民利益表达的制度和机制,维护农民的正当权益。
一要高度重视农民打官司难的问题。
把各级司法机关的工作重心下沉,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好务,下决心解决农村基层司法不公、司法腐败、司法效率低下等问题,为建设新农村提供一个良好的司法环境。
二要加强立法。
现在有些农村亟需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制定出来,有些法律、法规带有计划经济的痕迹,对保护农民权益、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服务体现不够。
三要建立正常的信访机制。
要坚决把以“堵”为主转变为以“疏”为主,畅通农民的信访渠道,建立健全信访受理、督办、处理和反馈制度。
一个和谐的社会应是弱者求告有门,强者有所忌惮的社会。
2.强力推进村民自治。
农民创造的村民自治,是8亿农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也是新农村建设关于“管理民主”的核心所在。
从20世纪80年代初广西宜山、罗城一些地方农民自发组织村委会以来,我国村民自治从萌生到不断发展,取得了蜚声中外的巨大成就。
但这种成就只是阶段性的,其民主形式上的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当前,亟需“健全和完善”村民自治存在着的许多制度缺陷,使村民自治进一步体现其对改善农村社会治理、促进农村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功能。
一要着力扭转村民自治普遍存在的“准行政化”倾向。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对乡镇干预村民自治的事务应负什么责任并无规定,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相关法律也没有对村民自治权利提供足够的司法救济途径,村民自治缺少法律保障。
一些地方,村委会只相当于乡镇政府的下属行政组织,乡镇政府对属于村委会自治范围内的生产、经营等村务活动依然干涉,随意发号施令;乡镇控制村委会的人事权,左右或干预村民选举,或对经村民民主选举产生的干部随意调动、任免。
为此,要进一步完善保障村民自治权利的配套法规政策,尽快修改完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及各地的实施办法以及相关法律,把村民自治权利纳入刑事诉讼、行政诉讼范围之内,明确要求村委会对村民负责,乡镇不得干涉村委会干部的选举和任用。
二是着力解决贿选、控选问题。
2003年8月21日,《人民日报》披露了山西省河津市老窑头村以“230万元巨款买村官”的贿选案件,甚至惊动了中央领导。
更为严重的是,农村宗族、黑恶势力以及新兴农村富豪阶层,操纵选举,打压民主,控制基层政权,鱼肉乡里,已加速演化成为农村社会的重大问题。
为此,要进一步健全舆论监督机制,加强对农民的民主法制教育,特别要坚决打击农村宗族黑恶势力对基层政权的侵蚀。
三是着力解决选举出来的村干部权力得不到有效制约的问题。
村民自治制度还没有形成一套农民参与决策和监督村干部的制度和机制。
可以说,没有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选举就会最终被农民抛弃,村民自治就不能生根开花。
为此,要以民主决策为核心,加强对村干部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健全村民代表会议议事制度,全面进行村务公开,坚决改变村级事务由村干部少数人说了算的现状。
真正“把农村还给农民,让农民管理自己”。
3.创造一个安定祥和的环境。
安居才能乐业。
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条件。
安居不仅仅是住房条件的改善,更体现在生活环境的安定祥和上。
当前,一些地方农村治安形势不容乐观。
其一,大量青壮年外出之后,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残、妇女儿童,群众联防、自防能力极大减弱,犯罪分子如入无人之境,一些村庄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抵抗力量几乎为零。
其二,农村警力严重不足。
城市有充足的警力做保障,而农村警力不足。
美国万人拥有65个警察,我国只有12个左右,农村更少,几万人的乡镇往往只有一个三、五名警察的派出所。
而且,农村公安工作只重于“打”,不重于“防”。
其三,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农村社会矛盾纠纷增多,特别是家族、派性矛盾突出。
其四,个别地方黑恶势力横行,欺行霸市,制造事端,插手纠纷,对农村社会治安影响最坏、危害最烈、后果最严重。
以上这些因素,导致近年来农村侵财性案件、恶性案件、青少年犯罪案件等明显增多,特别是杀人、伤害、抢劫等等暴力犯罪案件急剧增加。
近年来发生的震惊全国的多起强奸、杀人、灭门案,受害者全部是农民。
对此,应切实加强农村公安干警力量,可以把乡镇机构改革中分流出来的一些富余人员,特别是军转干部,充实到公安队伍中来,并建立健全以防为主、狠抓防范、打防结合的工作机制;大力推行基层干群创造出来的群防群治的实践经验,坚持走群众路线;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宣传教育,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着力解决一些青少年有学不上、有家不归、有业不就的问题;把打击农村黑恶势力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社会治安工作的重中之重,给农民一个安全、舒心的生活环境。
4.大力推进现代文明进乡村。
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特征。
然而,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亿万农民不能公平地享受现代文明成果,恰恰正是新农村建设最薄弱的环节。
从教育看,国家教育经费大部分用于城市,农村人口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9.1%,城市则是65.4%,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农村中学生是城市的4倍,而国家中学教育经费投入中农村只占38%,教育不公已成为城乡之间的最大不公。
从卫生看,90%以上的农民是无保障的自费医疗群体,65.4%的乡镇没有卫生院,占全国总人口近60%的农民仅享用20%左右的医疗卫生资源,城乡人口期望寿命相差近6岁,城乡“生命价值剪刀差”已经形成。
从文化看,农民文化消费支出日益增长,但农村文化娱乐极其贫乏,近几年全国有700多个县级图书馆因缺经费没有购书。
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状况进一步加剧,农村“文化荒漠化”现象在不少地方存在。
城里人可以花数千元听一次音乐会,而农民只有“娱乐靠酒”了,于是,格调低下的“文化垃圾”向农村蔓延,“黄赌毒”和邪教组织乘虚而入、屡禁不止。
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新在广大的农村人口享有丰富的物质生活上,更要新在提高农村文明程度、使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可以享受到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上。
必须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其中,要特别重视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保护农村传统文化。
中国农村传统文化遗产之丰富,在世界上首屈一指,然而由于“文革”的文化灾难和改革开放后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以及政府、城市“主流社会”的歧视,中国农村民间文化(如戏曲、秧歌、剪纸、刺绣、中医、书法、民乐、民俗、礼节、传统技艺等)正迅速消亡,民间艺人急剧消失,民间艺术日渐衰落。
而韩国、日本都把弘扬传统民间文化作为民族现代化的重要动力,西方国家重大传统节日庆典都非常隆重、神圣。
应以立法的形式保护农村传统文化遗产,大力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二是推动城市资源下乡。
现在,一方面,农村社会事业资源极度匮乏,另一方面,城市资源过度集中甚至闲置。
胡鞍钢研究指出,我国80%的卫生资源集中在大医院,城市一些高精尖医疗设备的数量已经达到或超过发达国家水平,而农村基层卫生服务和资源的严重不足甚至与落后的非洲国家相当。
为此,应统筹城乡资源配置,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的方式,鼓励和引导资源下乡,实现城乡资源共享,实行城乡服务一体化。
三是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进程。
对农业发达国家的农民来说,电脑和因特网就和农业机械和气象报告一样重要。
而我国目前1.62亿网民中农民上网还不到全部上网人数的1%。
在城市互联网飞速更新换代和普及的今天,农村基本上还是无网络知识、无网吧、无网民的“三无”地带。
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是解决农村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的有效手段,是实现农村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引发农村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重要突破口。
应尽快把推进农村信息化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目前,当务之急,是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把农村信息化建设纳为重要内容一并规划,特别是新规划的居民点,应全部开通互联网。
四是重构农民生活方式。
采取农民群众易于接受的好形式,循序渐进地引导农民文明生活,正确消费,破除陈规陋习,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