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病毒分析
第3章病毒1
2)根霉属(Rhizopus)
分布: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经常出现在淀粉质 食品上,引起馒头、面包等发霉变质。 形态特征:与毛霉相似,菌丝也为白色、无隔 多核的单细胞真菌,多呈絮状。 主要区别:根霉有假根和匍匐枝,与假根相对 处向上生出孢囊梗。孢子囊梗与囊轴相连处有 囊托,无囊领。
根霉属
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根霉形态
病毒的特性
4) 严格的活细胞内寄生,只能在宿 主细胞内,利用宿主细胞的营养物 质及代谢系统,完成核酸的复制和 蛋白质的合成,然后再装配成病毒 颗粒; 5) 个体微小,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 看见,大小为纳米级。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及结构
一.病毒的大小和形态
病毒粒子(viron):指宿主细胞外,形 态成熟或结构完整具有侵袭力的病 毒颗粒。
病毒的结构 廿面体对称: 壳体一般为廿面体 (20个面,30条边和12 个顶角),形态为球状。 腺病毒的壳体是这种结构 的典型代表,它由252个 球形的壳粒排列成一个有 廿面的对称体。
病毒的结构
复合对称 :(蝌蚪状) 由两种结构组成,既有 螺旋对称部分,又有立方 体对称部分。如大肠杆菌 的T偶数噬菌体是由椭圆 形的二十面体头部和螺旋 对称的尾部组合而成,是 病毒中复合对称的代表。
3、子囊菌亚门
1)酵母菌
分布:经常生长在含糖的基质上,如水果、蔬菜、 花蜜,也可从土壤、牛奶和动物排泄物中分离到。 形态:单细胞,一般呈圆形、卵圆形或圆柱形。 菌落表面光滑湿润,有粘稠性,多数呈乳白色。 无性繁殖:芽殖和裂殖 有性繁殖:子囊孢子
用途:广泛,可用来发面做馒头、面包和酿酒, 也可用来制取甘油、有机酸、核苷酸和维生素等。 常见菌种:酿酒酵母、椭圆酿酒酵母等
4)虫草属(Cordyceps)
本属最常见的是冬虫夏草,它寄生在鳞翅 目昆虫的幼体上,被害的昆虫(如尺蠖)冬 天钻入土内,夏天虫草菌从被害群体生出一 有柄的子座(即所谓的草)。 此菌分布在我国西部省区,以四川产量最 大。冬虫夏草是一种有价值的中药,具有补 精益髓、保肺、益肾、止血化痰等功效。
pw03第三章2亚病毒和病毒的应用
第二节
亚病毒
亚病毒:凡在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成分种,只含有 其中之一的分子病原体,称为亚病毒。该名词最 早是由Lwoff提出(1981年)。 有三类: 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
一、类病毒(Viroid)
类病毒:只含有RNA一种化学组分、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分子病原 体。 1、发现: 马铃薯纺锤形块茎病(potata spindle tuber disease, PSTD)是1922年在美国发现的,它可使马铃薯减产20~70%。 我国于1960年时在黑龙江省发现,减产极其严重。 • 1967~1971年在美国工作的瑞士学者Dimer发现,患PSTD的块 茎抽提物经超离心和凝胶电泳后,出现一条比一般病毒分子更 小的10S的区带(TMV19S)。经一系列试验后,证明它是一个 没有衣壳包裹的RNA分子,经过电镜观察,发现它是一条长 50nm的棒状dsRNA分子,他称它为STV。 • 从此,一类新的病原体—类病毒就被广泛承认并进行了深入的 研究。在1977~1988年间陆续发现的类病毒已有18种,例如番茄 散顶病、柑橘裂皮病、菊花矮化病、菊花褪绿斑驳病、黄瓜白 果病、椰子死亡病和酒花矮化病等的类病毒。
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
2、关于拟病毒的复制机制 • 拟病毒的复制是以自身侵染性RNA分子为模板,借助寄主 细胞内依赖于RNA的RNA聚合酶进复制。 • 具体过程是:先以滚环方式合成一条高分子量多拷贝的负 链RNA,再以负链为模板合成一系列的正链RNA,于是形 成了一个双链的复制中间体,然后在从复制中间体上产生 线状的ssRNA-3分子,ssRNA-3再在RNA连接酶的作用下 环化成RNA-2这种拟病毒分子。
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
现将它们的核酸拟病毒极其微小,一般仅由裸露的RNA或DNA 组成。被 拟病毒“寄生”的真病毒又称辅助病毒,拟病毒则成为它 的“卫星”病毒。 • 拟病毒它是一些必须依赖辅助病毒才能复制的小分子核酸 片段,它被包装在辅助病毒的壳体中,本身对于辅助病毒 的复制不是必需的,而且它与辅助病毒的基因组无明显的 同源性。拟病毒利用辅助病毒的复制酶进行复制,犹如病 毒利用宿主细胞的能量、原料及酶进行复制一样。故可认 为拟病毒是寄生于辅助病毒粒子中的分子寄生物。
七年级-人教版(2024新版)-生物-上册-[课件]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病毒
从这段文字中你 能获取有关病毒生命 活动的什么信息?
病毒离开 活细胞
病毒 颗粒
条件 适宜
病毒侵入 活细胞
四、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有害: 危害人体健康
流感病毒三维模型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据世界卫生组 织(WHO)统计,每年流感季节 性流行在全球可导致数百万重症病 例,数十万人死亡。
检测鸡是否感染禽流感
四、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有害: 使植物患病
烟草花叶病毒
患花叶病的烟叶
四、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有益: 制成疫苗 经过人工处理的减毒的或无毒的病毒可制成疫苗,预防
由病毒引起的疾病。
四、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有益:
生物防治:利用病毒寄生生物的专一性特点,来治疗 一些由细菌引起的疾病或防治有害生物,如利用绿脓杆菌 噬菌体控制人烧伤时绿脓杆菌的感染。
用于基因工程:让某些病毒携带动植物或微生物的某 些基因进入受体细胞,达到转基因或基因治疗的目的。
发现—— 19世纪末,伊万诺夫斯基研究烟草花叶病时,发现了
比细菌还小的微生物
动物病毒:专门感染人和动物细胞的病毒
种类 植物病毒:专门感染植物细胞的病毒
细菌病毒:专门感染细菌的病毒
病
毒
形态和结构——
很小,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无细胞结构, 由遗传物质和蛋白质外壳组成
二、病毒的种类、形态和结构
生物 细胞壁 植物 √ 动物 × 真菌 √ 细菌 √ 病毒 ×
细胞膜 √ √ √ √ ×
细胞质 细胞核 叶绿体
Hale Waihona Puke √√√√√
×
√√
×
√×
×
××
×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为什么还能被称为生物?
第三章第3节病毒
第三章第3节非细胞形态的生物——病毒一、教材分析:地球上已知生命的最简单形式是病毒,是专性寄生生物,本节教学要求学生能识别出病毒,以及了解病毒与其它生物(包括人类)的关系。
由于教学内容相对简单,可以在病毒的利用和如何处理收集来的资料这部分教学中多费点功夫,让学生知道处理资料不是简单的剪贴,是有目的有主题的筛选资料的过程。
教材也提供了丰富的的教学资源,组织好教材各个部分,以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类与其它生物的关系,学习生物学的意义等问题。
本节教学是后续遗传物质的发现的经典实验的学习基础。
二、课题:第三章第3节非细胞形态的生物——病毒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说出病毒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区别。
能从病毒结构出发说明病毒的生活方式。
能从多侧面举例说明病毒与分类的关系以及人类与病毒斗争的历史。
2、过程与方法:关注病毒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经历采用信息技术等多种学习形式,关注人类与病毒作斗争的历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性。
正确看待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病毒的形态、结构以及增殖方式。
难点:无细胞结构的病毒是如何完成增殖等生命活动的。
六、教学用具:自制PPT八、板书:第三章第3节非细胞形态的生物——病毒一、病毒的形态和结构1、病毒的大小2、病毒的结构衣壳粒、衣壳、核心和核衣壳3、病毒的种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4、病毒的代谢特点——专一寄生生物二、病毒与人类的关系1、致病病毒2、乙肝的危害、传播途径与防治3、艾滋病的危害、传播途径与防治4、病毒的利用生物杀虫剂医疗转基因技术中的载体和转导九、评价:1、下列生物具有细胞结构的是()A、乙型肝炎病原体B、噬菌体C、艾滋病病原体D、炭疽病病原体2、乙肝病毒具有的碱基和核苷酸种类是()A、5种和5种B、5种和8种C、4种和4种D、8种和8种3、如何预防病毒感染?4、人和病毒斗争的历史5、如何利用病毒为人类服务?十、反思:教学时介绍病毒结构时,学生对各种名词感到好奇,从作业看,或者不认为病毒是生物,或者认为病毒也有细胞结构,尤其无法理解病毒是专性寄生的代谢特点,对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中能理解,但不能说明噬菌体必须进入细菌体内才能开始代谢,并且其代谢的方式为复制,不断地复制自身。
第三章病毒
(四) 装配:
装配是病毒核酸和病毒蛋白质在宿主细 胞内合成子代病毒粒子的过程。 大多数DNA病毒的装配是在细胞核中进 行(痘病毒等除外),大多数RNA病毒 在细胞质中进行;有被膜的病毒从细胞 中获得被膜。
(五) 释放:
释放是病毒粒子从感染细胞内转移到外 界的过程。方式一般有两种: (1) 没有被膜的DNA或RNA病毒,在 装配完成后合成溶解细胞壁的酶,以裂 解寄主细胞的方式使子代病毒一齐释放, 如:T4等。释放量一般在100---100000个 左右。病毒可反复感染周围细胞,从而 使寄主出现空斑、枯斑或其它症状。 (2) 有被膜的病毒以出芽方式释放,多 为动物病毒,如流感病毒,疱疹病毒等。 (3)植物病毒依靠胞间连丝在细胞间扩散。
二、温和噬菌体和溶源性细菌:
如大肠杆菌入噬菌体只是将其DNA整合在寄主细胞的 核酸分子中,并随寄主细胞的分裂而分配到子细胞中, 这种噬菌体称为温和噬菌体,又把整合在寄主染色体 上的噬菌体或病毒核酸称为原(前)噬菌体或原(前) 病毒,而含有原噬菌体的细菌称为溶源性细菌。 溶源细菌对同源噬菌体有免疫性,即从一种溶源菌中 释放的噬菌体不感染同一种溶源菌。因此要测定溶源 菌中的噬菌体必须在溶源菌平板上同时加入敏感的非 溶源性指示菌。 温和性噬菌体一般用括号()表示,写在寄主细菌菌 株号的后面。如E、coliK12(入),表示入噬菌体是 一种温和噬菌体,寄生在大肠杆菌K12菌株细胞内。 细菌溶源化和非溶源化主要取决于温和噬菌体的CI基 因。若CI突变则会裂解细菌细胞。
(三) 生物合成:
病毒的生物合成包括核酸复制和蛋白质合成两 部分。大部分DNA病毒在宿主细胞核内合成 DNA,在细胞质内合成蛋白质,绝大部分RNA 病毒其RNA和蛋白质都在细胞质中,也有少数 例外情况。 有些病毒的生物合成必须依靠另一种病毒的 帮助,如腺病毒卫星病毒,尽管它也有自己的 DNA,但不能单独在寄主细胞内增殖,只有与 腺病毒一起存在时才能在核中自由复制。腺病 毒又称助长病毒,病毒卫星病毒又称缺损病毒。
03 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
4)病毒的糖类
某些病毒含有少量的糖类。糖类主要是以寡糖侧链存在于病毒糖 蛋白和糖脂中,或以粘多糖形式存在。除了有包膜病毒的糖蛋白刺突 外,某些复杂病毒的病毒颗粒还含有内部糖蛋白或者糖基化衣壳蛋白。 糖蛋白还是重要的免疫原,例如抗流感病毒血凝素的血清具有明显的 病毒中和作用。
5)其他化学成分
一些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噬菌体病毒颗粒内,存在一些丁二胺、 亚精胺、精胺等阳离子化合物。某些植物病毒中还存在金属阳离子。 这些含量极微的有机阳或无机阳离子与病毒核酸呈无规则的结合,对 核酸的构型有一定影响。其结合量仅与环境中相关离子浓度有关,是 病毒装配时从环境中获得的不恒定成分。
二、 病毒的主要类群与繁殖方式
(一)病毒的主要类群与分类系统
1.病毒的分类系统
属(genus)、种(species)分类阶元。 国际 病 毒 分 类委 员 会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国际病毒分类系统采用目(order)、科(family)、亚科(subfamily)、
病毒的非结构蛋白数量和功能依据病毒的种类、病毒基因
组的复杂程度和病毒复制时期的不同而不同。
有的具有酶活性,参与和调控病毒的复制与转录。 有的具有抗凋亡、抗细胞因子活性及干扰抗原递呈的功能, 如口蹄疫病毒的 3ABC蛋白已经用来区分野毒感染和弱毒苗免疫。
3)病毒的脂类
病毒脂类是病毒在成熟释放过程中从宿主细胞获得,主要存在于 病毒的包膜,约占其结构成分的 20%-35%。但痘病毒脂类的含量约占 5%,而狂犬病毒脂类的含量高达50%。
RNA: 线状单链
双链
小 RNA 病毒、披膜病毒、RNA 噬菌体、烟草花叶病毒和大多植物病 毒 线状、单链、负链 弹状病毒、副粘病毒 线状、单链、分段、正链 雀麦花叶病毒(多分体病毒) 线状、单链、二倍体、正链 逆转录病毒 线状、单链、分段、负链 正粘病毒、步尼亚病毒、沙粒病毒 (步尼亚病毒和沙粒病毒有的 RNA 节段为双义) 线状、双链、分段 呼肠孤病毒、噬菌体 Φ 6,许多真菌病毒
第二单元第三章第一节《病毒》优秀教学案例
3.提醒学生关注自身健康,了解预防病毒感染的方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以人性化的语言和关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同时,我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学策略,调控教学进度,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学习。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进行总结,回顾所学知识,巩固记忆。
2.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点评,肯定学生的努力和成果,提出改进意见。
3.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病毒的结构、分类、繁殖过程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关键知识点。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进一步巩固病毒相关知识,如绘制病毒结构示意图、撰写病毒研究报告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病毒进行研究,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共同完成对病毒的了解。
2.设计实验环节,如观察病毒粒子、分析病毒繁殖过程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在制定本节课的教学案例时,我结合了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生命观念为主旨,力求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病毒的结构和生活方式,从而提高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表达能力,使他们在学习中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五、案例亮点
1.创新性的教学设计:在情景创设环节,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了病毒感染细胞的动画,这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始了对新知识的学习。这种创新性的教学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计算机病毒结构分析(1)ppt课件
第三章计算机病毒结构分析本章学习目标•掌握计算机病毒的结构•掌握计算机病毒的工作机制•了解引导型病毒原理•了解COM、EXE、NE、PE可执行文件格式•掌握COM文件病毒原理及实验•掌握PE文件型病毒及实验总体概念•DOS是VXer的乐园(Aver) •9x病毒ring3, ring0•2K病毒主要是ring3•Windows文件格式变迁:•COM•EXE:MZ->NE->PE•Vxd: LE(16Bit, 32Bit)一、计算机病毒的结构和工作机制•四大模块:•感染模块•触发模块•破坏模块(表现模块)•引导模块(主控模块)•两个状态:•静态•动态工作机制引导模块•引导前——寄生•寄生位置:•引导区•可执行文件•寄生手段:•替代法(寄生在引导区中的病毒常用该法)•链接法(寄生在文件中的病毒常用该法)1PE文件结构及其运行原理(1)PE文件格式总体结构•PE(Portable Executable:可移植的执行体)•是Win32环境自身所带的可执行文件格式。
•它的一些特性继承自Unix的Coff(Common Object )文件格式。
•可移植的执行体意味着此文件格式是跨win32平台的,即使Windows运行在非Intel的CPU上,任何win32平台的PE装载器都能识别和使用该文件格式。
•当然,移植到不同的CPU上PE执行体必然得有一些改变。
•除VxD和16位的Dll外,所有win32执行文件都使用PE文件格式。
因此,研究PE文件格式是我们洞悉Windows结构的良机。
PE文件结构总体层次分布DOSMZheader ‘MZ’格式DOSstub Dos程序PEheader PE文件Section表•所有PE文件必须以一个简单的DOS MZ header开始。
有了它,一旦程序在DOS下执行,DOS就能识别出这是有效的执行体。
•DOS stub实际上是个有效的EXE,在不支持PE文件格式的操作系统中,它将简单显示一个错误提示,类似于字符串 “该程序不能在DOS模式下运行”或者程序员可根据自己的意图实现完整的DOS代码。
第三章 病毒检验基本技术
第三章病毒检验基本技术一、形态学检验光学显微镜一般用于观察有些病毒在宿主细胞增殖后于细胞核内或细胞质内出现的包涵体。
胞质内包涵体:狂犬病毒(内基小体)、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胞核内包涵体:巨细胞病毒(CMV),单纯疱疹病毒(HSV)、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腺病毒。
胞质内和胞核内包涵体:麻疹病毒电镜技术:电镜直接检查、免疫电镜二、培养与鉴定技术(金标准)进行病毒分离培养与鉴定的情况:1、需对疾病进行病原学的鉴别诊断2、发现新的病毒性疾病或再发性病毒性疾病3、病程长且诊断困难的病人疑似病毒感染时,病毒的分离培养对诊治疾病有指导性意义4、检测病毒减毒活疫苗效果(如及时发现回复独立的变异株等)5、病毒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6、病毒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采集要求:早期采集,低温运送和保存(-20℃~-70℃),样本处理(高浓度抗生素—青链霉素处理过夜,或细菌滤膜过滤)培养:1、细胞培养:原代细胞培养、二倍体细胞培养、传代细胞培养2、鸡胚培养(一般采用9~12日龄鸡胚)(流感病毒、疱疹病毒、痘病毒):羊膜腔接种、绒毛尿囊膜接种、尿囊腔接种、卵黄囊接种。
3、动物接种鉴定:1、病毒在培养细胞中增殖的鉴定指标(1)细胞病变:细胞圆润、分散、溶解;细胞融合成多核巨细胞;细胞肿胀、颗粒增多、病变细胞聚集成葡萄串状;形成包涵体。
(2)红细胞吸附(流感病毒)(3)干扰现象(4)细胞代谢的改变2、病毒感染性测定和病毒数量测定(1)50%组织细胞感染量测定(2)红细胞凝集试验(3)空斑形成试验(最常用)(4)中和试验三、非培养检验技术1、免疫学检验技术:抗原检测(意义更大、早期)、抗体检测2、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核酸杂交技术、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基因芯片技术、基因测序技术(对新基因进行测序)。
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病毒学(virulogy)研究病毒(virus)的本质及其与宿主的相互作用的科学,是微生物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第一节病毒一、病毒的发现和研究历史第一个记载的植物病毒病当属郁金香碎色花病,至今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博物馆还保存着一张1619年荷兰画家的一幅得病的郁金香静物画。
当时人们对郁金香病花的狂热了,一枚得病的郁金香球茎竟能换成吨的谷物或上千磅的奶酪。
1886年,A. Mayer 发现烟草花叶病具有传染性1898年,M W Beijerinck对烟草花叶病病原体的研究结果:能通过细菌滤器;可被乙醇沉淀而不失去其感染性,能在琼脂凝胶中扩散;用培养细菌的方法不能被培养出来,推测只能在植物活细胞中生活;结论:病原是一种比细菌还小的“有传染性的活的流质”。
真正发现病毒存在的是贝叶林克,给病毒起拉丁名叫“Virus”也是他。
一百多年以来,烟草花叶病毒在病毒学发展史乃至遗传学、生物化学以及当代基因工程中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1917年迪海莱(F. D'Herelle)⏹痢疾杆菌培养液(浑浊)+ 污水⏹培养液变清澈⏹细菌过滤器⏹清液+痢疾杆菌培养液(浑浊)⏹培养液变清澈⏹引起细胞破裂的因子叫噬菌体二、病毒的特点和定义1. 特点1)不具有细胞结构,具有化学大分子的特征。
Eg. 一些简单的病毒仅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coat)构成,故可把它们视为核蛋白分子。
朊病毒甚至仅由蛋白质构成3)大部分病毒不能进行独立的代谢作用。
4)严格的活细胞内寄生,必须依赖宿主细胞进行自身的核酸复制,形成子代。
5)个体微小,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见6)对大多数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
7)在离体条件下,能以无生命的生物大分子状态存在,并可长期保持其侵染活力。
8)有些病毒的核酸还能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并诱发潜伏性感染。
2. 定义★什么是病毒?病毒(virus)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细胞生物”,其本质是一种只含DNA或RNA的遗传因子。
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2
丝状噬菌体不杀死细胞
左:疱疹病毒 右:流感病毒
裂解量:平均每个宿主细胞裂解后产生的子代噬菌体数。
The Life Cycle of Bacteriophage T4
2、一步生长曲线(one-step growth curve)
概念: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称 作一步生长曲线 一步生长曲线可分为三个时期:
类病毒发现的意义
为生物学家探索生命起源提供了一个新的低层次 上的好对象; 为分子生物学家研究功能生物大分子提供了一个 绝好的材料; 为病理学家各种传染性疑难杂症带来了一个新的 视角; 为哲学家认识生命本质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革命 性的例证。
二、拟病毒(virusoids)
@ 又称类类病毒(viroid-like),可认为是一类包 裹在植物病毒粒子中的有缺陷的类病毒; @ 一般仅由裸露的RNA或DNA组成; @“寄生”于真病毒内——辅助病毒(helper virus); @ 其复制必须依赖辅助病毒。
1、病毒的培养
实验动物 动物病毒 鸡胚
多种细胞培养
四、病毒的培养和纯化 1、病毒的培养 实验动物
(参见P166~167)
动物病毒
鸡胚
2、病毒的鉴定 可通过以下方法确证病毒的存在: 形态学观察 检查包涵体 细胞病变 检测某病毒抗原或确证特异性抗体 的存在
3、噬菌体效价的测定
效价(titre,titer) 表示每毫升试样中所含有的侵染性的 噬菌体粒子数,也即噬菌斑形成单位(pfu, plaque-formingunit)数或感染中心 (infectivecentre)数。
大分子线状ssRNA (RNA-1)
环状ssRNA 及其线性 ssRNA (RNA-2) (RNA-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裂解期:是指宿主细胞迅速裂解, 溶液中病毒粒子急剧上升的一段时间。 病毒没有个体生长,其宿主细胞裂解 也是突发的。 (3)平稳期:是指感染病毒的宿主细 胞全部裂解,溶液中病毒效价达到最 高点以后的时期。
第三章病毒分析
两个特征性数据 潜伏期:是病毒颗粒吸附于细胞到受染 细胞释放出子代病毒颗粒所需的最短时 间,不同病毒的潜伏期长短不同,噬菌 体以分钟计,动物病毒和植物病毒以小 时或天计。
第三章病毒分析
2、噬菌体效价的测定 • 效价:表示每毫升试样中所含的具
有侵染性的噬菌体粒子数,又称噬 菌斑形成单位数或感染中心数。 • 方法:双层平板法
第三章病毒分析
第三章病毒分析
3、一步生长曲线 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 实验曲线称为一步生长曲线。 潜伏期,裂解期,平稳期。
第三章病毒分析
第三章病毒分析
二、病毒感染的起始
(参见P173)
病毒吸附蛋白与细胞受体间的结合力来 源于空间结构的互补性,相互间的电荷、 氢键、疏水性相互作用及范得华力。
不同种系的细胞具有 不同病毒的细胞受体, 病毒受体的细胞种系 特异性决定了病毒的 宿主范围。 第三章病毒分析
第三章病毒分析
(参见P173)
动物宿主细胞及细菌表面病毒受体 的存在可通过生化、遗传等实验证明, 但至今仍未发现植物病毒的细胞受体 存在。
潜伏期受染细胞的数目
第三章病毒分析
通过一步生长曲线测定,噬菌体的裂解 量一般为几十到上百个,植物病毒和动 物病毒可达数百乃至上万个。 进行一步生长曲线的测定,能了解噬菌 体在菌体内的最短潜伏期,和平均收获 量,还可测知理化因素的变化对噬菌体 感染循环的时间和对每个被感染菌体释 放噬菌体的影响。
第三章病毒分析
第三章病毒分析
(1)潜伏期:是指噬菌体侵入宿主细 胞至噬菌体粒子释放出胞外前的一段 时间。 ①隐蔽期,是指病毒的核酸侵入宿主 细胞后至第一个病毒粒子装配前的一 段时间,此时宿主细胞内不含有完整 的、有侵染力的成熟病毒粒子。
第三章病毒分析
②潜伏后期,病毒粒子装配成熟, 胞内具侵染性的成熟病毒粒子数目 渐增,但没有释放出胞外。寄主细 胞的裂解标志着潜伏期的结束。
第三章病毒分析
(2)侵入 噬菌体吸附在细菌 细胞壁的受点上以后,核酸注 入细菌细胞中,蛋白质壳体留 在外面。从吸附到侵入,时间 间隔很短,只有几秒到几分钟。
第三章病毒分析
第三章病毒分析
如果大量噬菌体在短时间内吸附于 同一细胞上,使细胞壁产生许多小 孔,也可引起细胞立即裂解,但并 未进行噬菌体的增殖,这种现象称 为自外裂解。
二、4类病毒及其繁殖方式
(一)原核生物的病毒—噬菌体 (二)植物病毒 (三)人类和脊椎动物病毒 (四)昆虫病毒
第三章病毒分析
第三章病毒分析
一组噬菌体
一种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
第三章病毒分析
1、噬菌体的增殖 一般可分为吸附、侵入、增殖、 成熟装配与裂解释放五步。
第三章病毒分析
烈性噬菌体生活周期
第三章病毒分析
第三章病毒分析
(3)增殖 噬菌体的DNA进入细胞后,寄主细胞 产生一系列变化,细菌的合成作用受到 阻抑,噬菌体逐渐控制细胞的代谢,由 噬菌体DNA为模板,在寄主细胞一系 列酶的作用下,合成装配噬菌体所需的 DNA或RNA和蛋白质 (4)成熟(装配)
第三章病毒分析
第三章病毒分析
(5)裂解Leabharlann 释放)一步生长曲线实验最早由Ellis和Delbruck (1939)所设计。其基本步骤是:
1)用噬菌体的稀悬液去感染高浓度的宿主 细胞,以保证每个细胞至多不超过一个噬 菌体吸附。
2)经数分钟吸附后,混合液中加入一定量 的该噬菌体的抗血清,借以中和尚未吸附 的噬菌体。
第三章病毒分析
3)然后用保温的培养液稀释此混合液, 同时可中止抗血清的作用。随即置于 该细菌最适生长温度下培养。
• 温和噬菌体的存在形式有三种: ①游离态:指成熟后被释放并有侵染性的游离
噬菌体粒子; ②整合态:指整合在宿主核染色体上处于前噬
菌体的状态(一种潜伏的形式) ③营养态:指前噬菌体经外界理化因子诱导后,
脱离宿主核基因组而处于积极复制和装配的状 态。 温和噬菌体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E.coli的λ、 Mu-1、P1和P2噬菌体等。其中, λ噬菌体是 研究最为透彻的一种温和噬菌体。
第三章病毒分析
溶源性感染对细胞的影响: (1)溶原性转变:温和噬菌体
在菌体细胞内以前噬菌体形式存在 可导致宿主细胞的表型改变,这种 改变与其生命周期是否完成没有直 接关系,这种改变称为溶原性转变。
第三章病毒分析
裂解量:是每个受染细胞所释放的子代 病毒颗粒的平均数目,其值等于潜伏期 受染细胞的数目除稳定期受染细胞所释 放的全部子代病毒数目,即等于稳定期 病毒效价与潜伏期病毒效价之比。
稳定期受染细胞所释放的全部子代病毒数目 裂解量= -------------------------------------------------------------------
4)在一定的时间内,每隔数分钟从混
合悬液中取出一份试样,并作效价测
定。
5)以感染时间为横坐标,病毒的感染效
价为纵坐标,绘制出病毒特征性的繁
殖曲线
第三章病毒分析
取培养物直接 测定病毒数量 将培养物过滤 去细胞后测定 病毒数量
将细胞裂解后测定病毒的数量. 前期可将培养物先离心去上清 以消除未吸附病毒的影响
什么是烈性噬菌体?
噬菌体感染细菌细胞后,在细胞 内增殖,凡短时间内导致寄主细 胞裂解的叫烈性噬菌体或毒性噬 菌体。T4噬菌体是一个典型的烈 性噬菌体。
第三章病毒分析
(1)吸附 是指病毒附着于敏感细胞 的表面, 其方式一为病毒与宿主细胞 之间通过静电引力发生的非特异性吸 附。其次是病毒与宿主细胞之间有选 择性和有特殊亲和力的特异性吸附。 它是病毒感染具有明显选择性的理论 基础。
4、溶源性
※某些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将自身基因组 整合到细菌细胞染色体上,随寄主细胞 分裂而同步复制,并不引起细菌裂解释 放噬菌体,因而被称作温和噬菌体。这 种噬菌体与细菌共存的特性称为溶原性, 被侵染的细胞被称作溶原性细胞或溶原 菌,整合到细菌细胞染色体上的病毒被 称作前病毒或前噬菌体。
第三章病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