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论文3篇

合集下载

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论文

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论文

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摘要】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大量盈余管理行为。

本论文以盈余管理为议题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象及动机,提出规范不正当盈余管理的若干措施。

【关键词】盈余管理;上市公司;资本市场盈余管理是二十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管理理论。

企业管理人员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之内,为了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而作出的会计选择,一般称之为盈余管理行为。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数量的日渐增多,股权的逐步分散,利益分配机制的转换,一方面滋生盈余管理行为的土壤日渐丰厚,另一方面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空间也在延伸,因此,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如何正确应用盈余管理理论,有关各方如何对盈余管理行为实施有效监管成为当前迫切需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一)企业筹措资金包括:(1)争取股票发行与上市。

争取发行的机会十分难得,《公司法》对企业上市有严格的规定,如必须在近三年内连续盈利,才能申请上市。

为了确保新股发行和上市资格,企业不得不进行适当的盈余管理以争取发行资格。

(2)配股。

大多数公司争取上市的目的是为了能方便地向社会筹集资金。

目前,我国对上市公司配股资格审查中,净资产收益率是唯一的盈利方面要求。

为了达到配股及格线,上市公司则积极利用盈余管理调整净资产收益率。

(3)为了避免股票被摘牌。

按现行规定,上市公司如果连续三年亏损,要暂停上市,限期内未消除亏损的,其股票将被摘牌,即终止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

因此,许多公司会采取一些盈余管理方式,尽量避免连续三年亏损,以逃避惩罚。

(二)企业管理者的政治动机——为了业绩考核企业的经营业绩,其考核方法一般以财务指标为基础,如利润计划的完成情况、投资报酬率等,均是经营业绩的重要考核指标。

经营业绩的考核,不仅涉及到企业总体经营情况的评价,还涉及到企业厂长经理的经营管理业绩的评定。

另一方面,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由国企改制而成,国企长期存在的平均观念使得管理者不能、也不敢取得较高的报酬。

有关上市公司毕业论文

有关上市公司毕业论文

有关上市公司毕业论文上市公司是证券市场的基石,目前评价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主要指标是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而对收益质量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上市公司毕业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上市公司毕业论文篇1浅谈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对策摘要:盈余管理是目前会计界广泛研究的课题。

上市公司内部,公司管理当局的股票发行、配股、估价变动、避免停牌、退市等动机客观刺激其采用盈余管理。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1.盈余管理概述盈余管理是目前会计界广泛研究的课题。

尽管对盈余管理的概念尚未形成统一的意见,但是在某些方面,会计界的认识是一致的,例如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的管理当局;在盈余管理的过程中,企业管理当局是有目的、有意图地选择对自身有利的会计政策或交易安排;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在于获得自身利益,从本质上讲,盈余管理是有害的。

盈余管理的存在既有外部原因,又有内部原因。

论文参考网。

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本身的不完善、信息的不对称、盈余管理的收益大于成本、政治环境的压力等外部原因给盈余管理的存在以可乘之机;另外,注册会计师监督力量不足也是盈余管理存在的原因。

上市公司内部,公司管理当局的股票发行、配股、估价变动、避免停牌、退市等动机客观刺激其采用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是一种机会主义行为,它的存在与市场效率、公司治理结构、会计准则制度设置以及企业的外部监督密切相关。

尽管无法消除盈余管理,但我们也不能放任自流, 应该借鉴他国经验、结合我国实际, 构筑起综合的、多层面的防范体系和治理措施,尽可能使之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及由此造成的危害降至最低。

2.盈余管理治理的八项对策要减少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2.1提高资金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的有效性盈余管理产生原因之一是信息不对称。

要减少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就要促使资本市场健康完善发展。

我国政府对证券市场干涉过多,是其不能迅速发展起来的原因。

因此应当减少政府对证券市场的干涉,发挥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提高证券市场的有效性。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及其治理对策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及其治理对策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及其治理对策摘要:盈余管理已经成为上市公司较为普遍存在的行为,文章介绍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并针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对策中图分类号:f276.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0-0032-01盈余管理广泛地存在于上市公司,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及极大的负面影响性。

有关专家在研究中发现,上市公司存在盈余管理的倾向,一些上市公司在披露有负债契约违约情况的前一年,管理人员普遍作出了调增盈余的盈余管理行为,而在违约发生当年,有近一半公司预期有调减盈余行为,其他公司则作出了调增盈余的行为。

有些注册会计师并没有揭示出这些公司针对监管政策进行的盈余管理行为。

这说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既有注册会计师审计意见和盈余管理具有显著相关性,也与政府的监管政策不无相关,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不仅有赖于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建立,更需要有一个有效的准则执行支撑系统。

笔者结合我国上市公司实际,分析我国盈余管理的现状,提出了治理盈余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一、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一)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的盈余管理条件从国内外学者对盈余管理概念的阐述来看,会计准则(包括会计制度)提供的选择空间是产生盈余管理的主要条件。

在我国,除了会计准则这一主要因素外,还有一些因素在不同程度上给盈余管理提供了机会和条件,它们分别是审计市场、政府监督。

尽管各国的会计准则在不断完善,尽量遏制盈余管理,但是盈余管理仍层出不穷。

事实上,不论会计准则怎么发展,盈余管理是无法根本消除的。

由于客观和主观上的原因,会计准则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或漏洞,其不完善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制定过程本身可能存在不合理因素。

例如,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人员组成如果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会计准则就可能出现偏向性。

2.企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形千差万别,会计准则不可能制定得很完备,势必留有一定的余地,即对于同一类经济业务,会计准则规定了很多可选择的会计政策。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对策研究论文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对策研究论文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对策研究论文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对策研究论文【摘要】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外经济学和会计学广泛研究的一个问题。

为使企业价值最大化和帮助财务报告使用者更好地理解公司业绩,企业在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正当的盈余管理是合乎情理的行为。

本文从其定义入手,分析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并重点就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提出几点治理对策。

【关键词】盈余管理上市公司公司治理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层为了使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者是迫于相关利益集团对其达到的预期利润的压力,在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法规的允许下选择最有利的会计政策的一种行为,其本质是影响财务报表,从而影响相关的战略和目标。

当前,盈余管理已成为世界各大公司财务经理们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一、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一)信息不对称的结果企业管理者是企业的真正控制者,而作为企业实际所有者的股东,反而处于信息上的劣势。

企业管理层就可能利用其掌握的信息获取利益的最大化,通过盈余管理从而使盈余信息朝着对自身有利的方向发展。

经营者利用信息优势,向股东、债权人、投资者等提供虚假信息,掩盖企业真实财务状况,从而达到侵吞公司财物,粉饰经营业绩等目的。

(二)高层经营管理人员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不论薪酬是与业绩挂钩,还是由控股股东发薪,用来反映经营者经营业绩的会计盈余信息都是非常重要的,上市公司管理层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

薪酬制度与人事制度缠绕在一起,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在很大程度上会产生利润操纵的动机。

(三)内部交易方面的考虑由于股票期权等是管理者薪酬重要组成部分,股票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管理者的利益,基于股权激励的内部交易也成为管理者盈余管理的重要动机。

(四)资本市场的动因盈余管理的资本市场动机以会计盈余与股票价格之间内在关系为逻辑基础,认为管理者可能会选择盈余来影响股价,从而获得自身收益。

另外,通过降低并购前目标企业盈余而获利是企业并购中盈余管理的重要目的。

企业并购中的盈余管理包括管理层收购、换股并购以及反向收购。

公司会计造假论文15篇(盈余管理与上市公司会计造假)

公司会计造假论文15篇(盈余管理与上市公司会计造假)

公司会计造假论文15篇盈余管理与上市公司会计造假公司会计造假论文摘要:会计造假的监管是非常重要的,在寻找治理对策、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时,应当综合全面的考虑各种因素。

随着会计实务的发展,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完善,我国证券市场及资本市场的日益发达,会计监管面临的问题将随之不断变化,有效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监管体系对保护投者利益、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和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公司会计造假会计论文会计公司会计造假论文:盈余管理与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摘要:盈余管理是当代实证会计研究的重点之一。

盈余管理不同于会计造假。

盈余管理的产生主要是基于企业契约成本最小化、节税、政治成本、规避经营风险等因素。

适度的盈余管理说明企业有关利益主体采用合法手段来追求自身利益的实现,而会计造假则是蓄意违法违规,是会计的劣行。

应当在理论上厘清盈余管理与会计造假的界限,实践中探索对企业盈余管理和会计造假的管理制约制度。

关键词:会计盈余管理;会计造假;上市公司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财务会计界致力于盈余管理问题的研究,盈余管理成为当代实证会计研究的重点之一。

在我国,随着股份制改革和资本市场的发展,盈余管理问题也浮出水面,亟待进行探索和研究。

盈余管理的涵义和特征盈余管理是指企业有选择会计政策的自由时,选择使其自身效用最大化或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一种行为。

盈余管理是借助于会计政策的选择来完成的,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来多计或少计收益,少计或多计费用与成本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盈余管理不同于会计造假。

一、盈余管理是在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是以会计政策的选择为手段来实现的,是合规合法的。

而会计造假是指企业管理当局为达到获取非法利益的目的,蓄意粉饰会计报表,弄虚作假,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实,是一种非法行为。

二、从长时期来看,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企业实际的盈余,但会影响实际盈余在不同的会计期内的反映和分布。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盈余管理是指公司利用各种手段来操纵财务报表,以追求更高的利润表现。

尽管盈余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公司的财务状况和吸引投资者,但过度和不当的盈余管理行为,往往导致信息不对称、诈骗行为、甚至产生系统性风险。

本文将重点探讨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首先,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之一是财务报表失真。

为了掩盖真实财务状况,一些上市公司通过虚构营业收入或缩小负债规模等手段,虚假地塑造公司财务健康状况。

这不仅误导了投资者,也对市场秩序造成了负面影响。

为解决这一问题,监管机构应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审核,加大对违规公司的处罚力度,同时提高监管的透明度和科学性。

其次,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导致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

个别公司会通过优化财务报告、隐瞒公司风险等手段来控制信息流动,使得内部人员可以更早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而外部投资者则处于劣势地位。

要解决这一问题,监管部门应建立更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并加强对披露信息的监管,确保及时、公正、全面的信息披露,保障投资者的权益。

第三,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可能导致投资者信任危机。

当投资者意识到公司存在盈余管理问题时,他们往往会对公司失去信心,导致投资者抛售股票,进而影响市场稳定。

为了恢复投资者信任,上市公司应通过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加强内部控制,增加独立董事和审计委员会的监督力度,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透明度和披露标准也要得到进一步提高。

最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对金融稳定产生潜在风险。

过度盈余管理有可能掩盖公司风险,给投资者带来误导,进而扩大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

为了防范这种潜在风险,监管机构应加强对上市公司的风险监测和预警,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

综上所述,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监管机构和上市公司共同努力来解决。

监管机构应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审核,建立更为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以及加大对违规公司的处罚力度。

企业盈余管理论文

企业盈余管理论文

企业盈余管理论文一、产生盈余管理行为的客观条件(一)会计准则等会计法规本身具有不完善性由于客观的、主观的原因,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必然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或漏洞,而这些缺陷或漏洞很容易给职业道德方面有问题的企业管理当局及其会计人员进行盈余管理提供条件。

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不完善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制定过程本身可能存在不合理因素。

例如,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人员组成如果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会计准则就可能出现偏向性。

同时,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各利益相关方为了使准则对自己更为有利,都会提出各自的要求,而准则制定机构为了使自己效用函数的最大化,为了在利益相关方之间求得平衡,就必须赋予企业一定的会计政策选择权。

第二,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本身固有的特点为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了机会。

企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经营活动范围的扩大化,社会、法律和金融环境的日趋复杂化,使得同类会计事项的个性日益丰富,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形千差万别,会计准则不可能事无巨细都制定得很完备,势必留有一定的余地,即对同一会计事项的处理会有多种备选的会计处理方法,从而使法定的会计政策在对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以及会计报告的编报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了更大的会计政策选择范围。

同时,会计准则与会计实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时滞性,即会则与会计制度的缺位会使企业在准则外会计事项的确认和计量等方面由于“无法可依”而带有很大的弹性。

第三,各项会计以及相关法规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协调,也导致企业会按照有利于自己的原则选择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

(二)现行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固有的缺陷性1.现行会计确认基础所固有的缺陷。

权责发生制是国际上通用的会计确认基础,这一基础理论虽然较好地解决了收入与费用的配比问题,但在确认的过程中加入了主观性。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如果继续单纯地采用权责发生制,需要主观确认“量”的机会会越来越多。

除此之外,关于发生时间的确认也具有很大的主观性,这些都会给盈余管理行为提供机会。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及防范对策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及防范对策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及防范对策【摘要】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是当前经济领域中的一大重要问题,通过对其手段和对策的研究可以有效地提升公司的治理水平。

本文首先介绍了盈余管理的定义与分类,然后重点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常见手段和对策,包括内控机制的建立和信息透明度的提升。

在提出了加强监管力度、完善法律法规以及强化道德建设等相应对策,以防范盈余管理行为对公司经营和社会稳定造成的负面影响。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我国上市公司更好地管理盈余提供参考和建议,促进公司长期发展和经济持续增长。

【关键词】盈余管理、上市公司、手段、对策、内控机制、信息透明度、监管力度、法律法规、道德建设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及防范对策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在市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盈余管理问题也成为关注的焦点。

盈余管理是指公司为了达到某些目的而采取的一系列手段和技巧,通过调整财务报表上的数字来控制公司的盈余水平。

盈余管理的存在可能导致财务报表失真,使投资者难以准确判断公司的真实财务状况,从而影响投资决策。

在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也备受关注。

一方面,一些上市公司可能会利用盈余管理手段来掩盖实际经营状态,夸大盈利能力;一些投资者可能会利用盈余管理手段来操纵股价,获取非法利益。

如何有效监管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防范潜在风险,提升市场透明度,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及防范对策的研究,探讨相关措施和建议,以促进上市公司健康发展和资本市场稳定。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是指本研究对相关领域有何贡献或者价值。

对于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及防范对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财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直接关系着公司的财务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深入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可以帮助监管部门和投资者更好地识别和监测公司财务报表中的问题,保护投资者的权益。

盈余管理论文(教授推荐6篇)

盈余管理论文(教授推荐6篇)

盈余管理论文(教授推荐6篇)标题一:财务管理中的现金流量盈余控制现金流量盈余是企业财务管理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可以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现金流是否足够,以及企业盈利能力的高低。

在财务管理中,现金流量盈余的控制也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帮助企业保持良好的财务状况,降低企业面临风险的可能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本篇论文通过案例分析和理论探讨,以引导企业如何在财务管理中有效控制现金流量盈余。

标题二:成本管理在企业绩效管理中的应用探讨成本管理在企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篇论文通过对多家企业的实际操作案例分析和对现有成本管理理论的探讨,详细剖析了成本管理在企业绩效管理中的应用及其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标题三:企业战略财务管理的现状与展望企业战略财务管理是指企业在制定战略决策时,以财务管理为基础,在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之间进行优化配置和风险控制的一项管理活动。

本篇论文对企业战略财务管理的现状进行了概述,分析了企业战略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同时提出了未来企业战略财务管理的发展方向及应对措施。

标题四:融资决策的财务分析与评估对于企业而言,融资决策是十分关键的,它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在融资决策中,财务分析和评估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本篇论文通过对不同类型的融资方式进行分析,探讨了财务分析和评估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并给出了一些典型案例,为企业融资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标题五:价值驱动的绩效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价值驱动的绩效管理是指通过财务和非财务因素评估企业绩效,并以实现投资者期望回报为目标,协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篇论文分别从价值驱动的概念、价值驱动的绩效管理模型以及价值驱动的应用案例展开阐述,详细介绍了价值驱动的绩效管理在企业中的具体应用。

标题六:财务风险管理中的风险识别和评估财务风险管理是指通过对企业内部和外部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以保障企业资产安全,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相关性研究》范文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相关性研究》范文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相关性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中国资本市场的日益成熟,上市公司已成为经济运行的重要主体。

而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环节,其有效性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运营效率和风险防范能力。

盈余管理作为企业财务报告的重要部分,其质量也直接影响着投资者的决策和市场的稳定。

因此,研究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对于提升企业治理水平、保护投资者利益、维护市场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

研究表明,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提高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同时,盈余管理行为也会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产生影响,过度的盈余管理可能导致内部控制失效,增加企业的风险。

三、研究设计(一)研究问题本研究旨在探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分析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二)样本和数据本研究选取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2018-2022年的财务数据和内部控制信息为样本。

数据来源于公开的财务报告和数据库。

(三)方法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运用描述性统计、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四、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分析(一)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通过回归分析发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对盈余管理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具体表现为,内部控制质量较高的企业,其盈余管理行为相对较少,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和可信度较高。

这表明,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规范企业的财务管理行为,减少盈余管理现象。

(二)盈余管理对内部控制的影响虽然盈余管理本身不直接导致内部控制失效,但过度的盈余管理可能掩盖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和风险,使内部控制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因此,企业应合理进行盈余管理,避免过度行为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五、案例分析本部分选取几家具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进行案例分析,深入探讨其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实际情况及关系。

财务管理类毕业论文——论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与治理

财务管理类毕业论文——论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与治理

西南财经大学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Economics2008 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论文题目:论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与治理学生姓名:所在学院:专业:学号:指导教师:成绩:20** 年 4 月西南财经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表论文(设计)名称试论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和治理对策论文(设计)来源自拟论文(设计)类型应用分析导师学生姓名学号专业财务管理(1)论文题目的研究方向研究方向是中国上市公司中对于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治理,通过对动机地分析,并且通过对一些已有地研究地探讨,系统地得出对它地治理对策。

(2) 说明立题是否新颖,是否重复前人的工作,是否属学科前沿问题,是否属当前热点问题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外经济学和会计学广泛研究的课题,对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学界存在者诸多不同意见。

尽管有一些文章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研究,但仅以个例作为论据,并未举出具有概括性的确切结论。

所以从这方面就可以说明这个主题是很有探讨价值,而且这是一直存在着的问题,所以一直都是研究的热点。

(3) 选题的现实意义现在我国的各种投资,证券市场等逐步发展和效率的提高,以及公司财务报告透明度与利用率的增强,公司盈余信息已经成为投资的一个因素,因为其对股市影响尤为重要,所以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政策、法规和契约都直接或间接地以盈余作为考核依据,这使得会计盈余信息利益攸关,重要性日益突出。

所以对它的研究是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4) 完成该“论文(设计)”的充分和必要条件是什么由于这个话题是我国投资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很多专家都有自己的观点,而都可以通过书本和网络等手段了解到。

而且本人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曾学过相关的课程如:财务管理,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投资学等,对它相关知识有基本的了解。

并且现在相关公司的信息披露都可以查到。

盈余管理 毕业论文

盈余管理 毕业论文

盈余管理毕业论文盈余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涉及到企业利润的分配和运用。

在现代商业环境中,盈余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盈余管理的定义、盈余管理的目标、盈余管理的方法以及盈余管理的挑战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盈余管理的定义盈余管理是指企业对于利润的分配和运用的过程,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将企业的盈余用于投资、分红、留存等方面,以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

盈余管理不仅仅是简单的利润分配,更是对企业未来发展的规划和决策。

二、盈余管理的目标盈余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和最大化股东权益。

具体来说,盈余管理的目标包括合理分配利润、提高企业价值、增加股东回报、保持企业的竞争力等。

通过有效的盈余管理,企业可以使利润得到最大化的利用,进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盈余管理的方法盈余管理的方法包括投资决策、分红决策和留存决策等。

首先,企业可以通过投资决策来运用盈余,将其投入到有利于企业发展的项目中,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其次,分红决策是指企业将部分盈余以股息或红利的形式分配给股东,回报他们的投资。

最后,留存决策是将盈余保留在企业内部,用于扩大生产规模、研发创新等方面,以增加企业的长期竞争力。

四、盈余管理的挑战盈余管理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企业规模、行业特点、经济环境等因素都会对盈余管理产生影响。

首先,企业规模的不同会导致盈余管理的难度不同,大型企业需要更加复杂和精细的盈余管理系统。

其次,不同行业的特点也会对盈余管理产生影响,例如高科技行业需要更多的资金用于研发创新。

此外,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也是盈余管理的挑战之一,企业需要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来灵活调整盈余管理策略。

综上所述,盈余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通过合理的盈余管理,企业可以实现长期稳定发展和最大化股东权益。

然而,盈余管理也面临一些挑战,企业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和经济环境来制定相应的盈余管理策略。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盈余管理,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及治理对策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及治理对策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及治理对策【摘要】盈余管理已成为上市公司较为普遍存在的行为,文章介绍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并针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对策一、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一)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1.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企业管理当局除有固定的薪金外,还会得到奖金甚至股权与期权,这些利益获得的多少和企业经营的好坏有很大关系,而股东来判断企业经营的好坏,主要是根据管理当局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所以管理当局为了使自身利益最大化,可能会进行盈余管理行为。

2.上市公司筹资的需要。

公司上市主要目的是是通过向社会发行股票筹集大量资金。

《公司法》规定,公司首次发行股票,必须在近三年内连续盈利,为了达到上市目的,公司便会进行盈余管理,从而提高盈利指标,最终获得上市资格。

同时公司上市后为了获得配股资格,往往通过关联交易等盈余管理行为来调整净资产收益率,这样才能使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连续三年超过10%,从而达到配股的目的。

3.节约税收等费用。

所得税是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一个比较明显的动因。

税收优惠较多,同时公司管理人员对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使用上具有一定的选择权,如折旧计算方法——年限平均法与加速折旧法的选择,这就为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条件。

企业为了“合理避税”,通常会进行盈余管理,降低报告净收益。

4.债务安排方面的考虑。

债权人会在签订贷款合同时会在贷款合同中制订一些对自己有利的条款,如速动比率、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方面的限制。

企业管理人员通常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会计政策,这样才能避免产生违约行为。

此外,如果使用某种会计方法很可能会发生违约行为,企业管理当局就可能会变更会计方法,以避免违约行为的发生。

5.降低政治成本。

政治成本是指当企业的盈利能力较强时,就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和宣传,如烟草行业,石油行业等垄断性公司,其财务报告显示盈利水平较高时,就会引起消费者或媒体的注意。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研究及治理建议论文.doc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研究及治理建议论文.doc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研究及治理建议论文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研究及治理建议论文在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研究中,盈余管理问题一直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

盈余管理通常来说是公司管理层出于自身利益,选择性的采用有利于自身规划的财务及非财务手段,改变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已经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趋势。

随着近年来我国监管机构对市公司信息披露工标准性不断增强,以及广阔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使用程度不断提高,使得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重要性日益显现。

根据上市公司所处的不同时期,盈余管理的动机也是不同的。

(一) IPO上市的动机在目前阶段下,公司融资活动偏好于股权性融资,为了满足自身开展所需资金的需要,大多数公司把IPO作为解决资金问题的第一选择。

按照《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方法》的相关规定,在主板上市的上市公司盈利标准为:最近3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数且累计超过人民币3000万元,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累计超过人民币5000万元,或者最近三个会计年度营业收入累计超过人民币3亿元。

按照《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方法》的相关规定,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盈利标准为:最近两年连续盈利,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且持续增长;或者最近一年盈利,且净利润不少于500万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30%。

中国证监会根据申请在主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的公司规模及行业性质不同,对盈利性及成长性分别提出了要求。

但无论是在主板还是在创业板上市,公司能否上市及募集资金规模的大小,获利能力均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企业进行IPO申报时,需要提供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的根本财务资料。

因此,为了获得上市资格,特别是申请在创业板上市的中小型企业,在盈余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

经过粉饰的盈余不仅有助于公司获得股票发行上市的资格,还可以提升企业的股票定价水平,以最大限度从证券市场筹集到资金。

浅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浅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必要性………………………………………2-51、上市公司经理人员奖金动机 (5)2、债务契约动机 (5)3、避税动机 (5)4、政治动机…………………………………………………………5-6二、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分析………………………………6-81、收入的不当确认或虚假确认收入 (6)2、虚假确认费用………………………………………………………6-73、利用关联方交易 (7)4、利用非经常性损益 (7)5、操纵各项准备的计提………………………………………………7-86、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 (8)三、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治理……………………………………8-101、健全公司内部治理结构…………………………………………8-92、资本市场的完善 (9)3、强化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 (9)4、推进监管政策的市场化改革,减少诱发盈余管理的政策因素………9-105、提高财务信息使用者识别能力 (10)6、加强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等相关法规政策的建设 (10)浅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摘要:目前,证券市场中相当多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从盈余管理的概念、操纵手段、控制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盈余管理问题在西方由来已久,可以恰如其分地称之为“市场参与者的游戏”。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完成或超过市场对它的盈利预期或风险效应,从而提高股票价值。

为了适应多变的经济环境,上市公司在利用会计准则中的某些政策时留有余地,会计人员根据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会计政策选择,使得会计准则具有所谓的弹性,这些弹性在某些方面能够适应企业业务创新和管理者的需要。

但当这些弹性被“过度开发”时,滥用这种弹性的盈余管理便随之出现。

如何利用会计技能审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是个重要的会计问题。

关键词:操纵手段;控制措施;必要性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必要性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外经济学和会计学管饭研究的课题。

对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界存在着诸多不同意见。

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治理研究--万科集团案例研究

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治理研究--万科集团案例研究

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治理研究--万科集团案例研究摘要:少部分上市公司会通过盈余管理手段把公司的账目处理得更加好看,以此发挥一些特定的经济效应。

但此举也会带来信任危机和投资者损失等负面影响。

在强化公司治理结构的同时,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和规范公司盈余管理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万科集团为例,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和治理机制,结合万科集团实际运作中的盈余管理问题展开研究,提出促进我国上市公司健康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治理机制、万科集团、对策建议Abstract:A small number of listed companies improve the company's finances by means of earnings management, resulting in certain economic effects. However, such measures also bring negative effects such as trust crises and investor losses. Improving the governance structure and standardizing the company’s earnings management have become urgent problems to be addressed while strengthening the company's governance structur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governance mechanism of earnings management in China's listed companies with the case study of Vanke Group, analyzes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problemsin the actual operation of Vanke Group, and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na's listed companies.Keywords: listed companies, earnings management, governance mechanism, Vanke Group, policy suggestions1. 引言上市公司是公众公司的代表,承担着社会责任,必须遵守各种规定和标准,合法合规经营。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盈余管理相关性论文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盈余管理相关性论文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相关性的研究摘要:盈余管理始终是经济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因其不仅关系到投资者的利益,还对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有着重大的影响。

中外已有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盈余管理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从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出发,对众多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并基此对盈余管理的未来研究方向作出了展望。

关键词:盈余管理;内部控制实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中图分类号:c9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9-0111-02当代经济活动中,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愈显重要。

但由于各项法规制度的不完善,证券市场却出现了一系列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盈余管理的滥用就是引发该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内部控制系统的不完善则又是导致盈余管理行为难以抑制的直接原因。

企业内部控制包括了内部控制的实施与内部控制的披露两个方面,国内外部分学者正是据此对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

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实施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现状就内部控制的实施而言,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是建立在委托代理理论基础之上的。

股东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但并不直接参与公司经营;而代理人是资产的管理者,直接控制公司的运营和盈余管理,又以其自身薪酬、福利及权利最大化为目标,因而造成了与前者间的利益分化和冲突,随着利益冲突的加剧使得内部控制应运而生。

内部控制实施理论上即是对盈余管理行为的监督和防范,内部控制成效对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有着重要影响。

提高内部控制效率能有效降低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均程度,限制代理人的盈余管理操纵空间,消解代理人对委托人利益的潜在侵害。

1.国外研究现状综合我国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当前国外诸多学者已就公司内部控制实施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作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

li和goh等在研究后证实内部控制缺陷改进后,公司的盈余稳健性将可以得到较大幅度提高。

ashbaugh-skaife等学者则发现,企业内部控制中有较大缺陷的比没有内部控制明显缺陷的会有更大的异常应计项和更多的应计项噪音,若会计师认为内部控制有较大改善,那么应计项质量亦会有所改善。

上市公司过度盈余管理及其治理

上市公司过度盈余管理及其治理
的健康发展 。 理盈余管理:
董事会, 在董事会中引入独立董事。 同时, 加强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 我国上市公司
1改进证券市场监管的相关制度安排. 、 减 对独立董事的监督,改革独立董事的薪酬体
针对 目 前我 国证 制, 以便独立董事能够真正的独立, 起到应有 实施过度盈余管理现象比较普遍, 由于我国会 少盈余管理的外在制度诱 因。
根据 《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信 息质 则具体实施情况, 时不断地修订和完善会 计 及
第十一号文件, 20 年抽查的 准则, 在 08 尽量减少准则中不明确或含糊不清的规 变企业的盈余信息, 以不合法的手段来粉饰企 量捡查公告》 5 就有 1 户上市公司为粉饰 定, 0 加强对会计政策选择条件的限定。 同时, 由 业的财务报表。 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有积极和 5 户相关企业中, 根据 消极两个方面, 利润操纵的经济后果则百害而 业绩不同程度地存在过度盈余管理问题。 于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和缺乏虚假会计信 07 使得过度盈余管理与会计造假 无一利,除了企业管理当局人员能中饱私囊 深交所提供的 20 年数据,当年八项资产减 息的判断标准,
但是会计准则 的不断完善 产开发支出资本化、 借款费用资本化、 债务重 分上市 公司利用 坏账 准备等 资产 减值准 备冲 企业过度盈余管理 , 此外,08 20 年上市 可以压缩企业进行过度盈余管理的空间, 在很 组等方法合理地进行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 需要 回等方式调节利润的可能。
29 同比增长了 大程度上遏制企业利用会计政策操纵利润的 有一个“ 合理的度”过度盈余管理的结果会导 公司非经常性损益为 6A 亿元, , 3. %,说明非经常性损益对深市主板公司 可能。 8 通过对新会计准则的完善加强对过度盈 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会计信息质量下降, 进 33 8 盈利质量有所下降。 余管理适度规范。 而损害到报表使用者的利益 过度盈余管理是 业绩的影响程度提高, 针对上市公司过度盈余管理的现状, 应该 3健全上市公 司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 、 控 违背会计职业道德准则的行为, 同时它也会对 盈余管理治理是在盈 股股东和管理者等特定利益集团的自利动机 公 司的长期利 益产 生不利影响, 甚至影 响到整 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治理? 盈 转换为盈余管理行为 , 常借 助于公司制度缺 通 个社会 的资源 配置效率。银广夏事件 以后 , 许 余管理产生原因的基础上进行的对策研究, 内 应通过完善股权结构和法人治理结 多股 民在凄风苦 雨中含泪出局, 出仅剩零头 余管理原因可以概括为:管理当局是主体, 陷。因此, 退 证券市场政策要求 构, 补救公司制度缺陷。 以制衡各利益集团的 的本资, 有些股民甚至发誓宁愿过“ 朝餐是革 部治理结构不健全是基础, 会计准则是手段, 监管力度不严是催 行为, 抑制过度盈余管理行为 第一, 建立董事 根, 暮食仍木皮” 的日子, 也要远离股市, 与股 是 目的, 可从以下方面来治 会和总经理的分离机制, 使其各司其职, 健全 市老死不相往来。 这严重影响了我国证券市场 化剂。基于其产生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论文3篇第一篇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一)会计手段1.利用准备金项目实行盈余管理资产减值准备有较大的盈余管理空间,根据自身需求高估或低估坏账准备计提金额;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和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可收回金额难以确定,使上市公司计提减值准备具有主观性,会计人员能够在追溯调整的年度或者其后的年度多计提减值准备,从而相对应减少当期利润,而在以后年度处置该项资产时,能够冲回所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以增加相对应年度利润。

2.利用营运资金项目实行盈余管理为避免摘牌停止上市,很多上市公司通过其他应收应付款实行盈余管理。

在正常情况下,其他应收应付款的期末余额不应过大,不过有些公司这两个科目的余额巨大,往往和应收应付款不相上下,显然这种现象和管理者实行盈余管理密切相关。

3.利用“线下项目”实行盈余管理利润表中的“线下项目”具体指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及补贴收入等项目。

很多上市公司管理者正是成功地利用了涉及“线下项目”的交易以达到监管部门对指标收益的要求。

为达到配股资格,处于配股边缘的上市公司会利用这些非经营性项目增加收益。

同时,前一年度发生亏损的公司往往通过涉及这些项目的交易在当年度扭亏为盈,而当年亏损的公司则利用交易的方式进一步降低报告期利润。

4.利用资本利息化调节利润利用利息资本化更隐蔽的做法是利用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难以界定的事实,通过人为划定资金来源和资金用途,将用于非资本性支出的利息资本化。

5.利用多种形式的“利润存储器”部分企业会作出不切实际的估计,对如退货、贷款损失、保修费用等或有事项实行盈余管理,在业绩良好时多计提准备,以调节利润。

(二)非会计手段1.关联交易因为关联方之间存有控制关系,往往不以公平交易实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方式有虚构经济业务,人为抬高上市公司业务水平和效益;采用大大高于或低于市场价格的方式实行购销活动;以低息或高息发生资金往来,调节财务费用;以收取或支付管理费,或分摊共同费用调节利润等。

2.会计处理的时间差部分上市公司为在年度结束时能给股东丰厚的报酬,往往借助跨年度调节利润。

传统做法是:在本年12月份虚开发票,次年再以不合格为由冲回;或者先与第三方签订“买断”收益权的协议,然后通过租赁方式向第三方支付定额利润。

3.利用生产经营活动部分上市公司管理当局为提升报告盈余,往往通过日常经营活动实行调节,如推迟固定资产的购入时间,以减少折旧费用;对存货水平的估计、存货发出和采购时间实行人为操作;调整收款政策等。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防范对策1.规范公司治理公司结构,建立强有力的监管机制和激励机制要健全公司的治理结构,首先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对国有股减持,改变股权结构严重失衡的局面;其次要健全和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充分发挥独立董事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制衡作用;再次要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使管理者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挂钩,是股东目标成为管理目标,消除管理者的利益障碍。

2.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企业会计准则,缩小盈余管理空间一方面,准则制定部门应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企业会计准则,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的模糊性语言和概念,减少准则中可供选择的会计准则和方法,如会计准则可对不同行业的同一业务作出统一规定,对不同行业或不同规模的企业所持有的业务作出分类规定,使某一企业只适用于其中一类;另一方面,对那些有可能实行盈余管理的项目要增增强制披露的要求。

3.健全关联交易法律制度因为关联交易监管的相关法律存有缺陷,缺乏相对应的制裁措施对控股股东加以约束,使关联交易成为很多上市公司实行盈余管理的手段。

所以应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制定相对应的股东诉讼制度和控股股东赔偿制度,以保护中小股东利益。

4.增强上市公司审计监督一方面,要提升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和执业水平,增强对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的审计,对上市公司那些异常波动的营运资金项目和利润表中异常应计收益项目,注册会计师要予以特别注重;审计时,注册会计师理应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评价被审计企业的会计处理方法是否合理,披露是否充分。

四、结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已经出现大量的的盈余管理行为。

尤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盈余管理已成为我国证券市场不容忽视的、具有普遍性的现象,为此立足我国国情,深入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篇一、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一)利用关联方交易关联方交易与会计盈余管理本不存有必然联系,如果关联方交易以公允价格定价,则不会对交易的双方产生异常影响。

但事实上很多上市公司的关联方交易采取了协议定价的原则,定价的高低完全取决于上市公司的需要,使得利润在母公司与上市公司之间转移。

利用关联交易实行盈余管理,其实质是通过合法不合理的方式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将关联交易产生的利润向上市公司转移,而亏损则转出上市公司。

这样,利用关联方交易实行会计盈余管理便成为上市公司乐此不疲的“游戏”。

(二)改变确认时间和确认金额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原则赋予了会计人员在一定水准上主观界定应收、应付、待摊项目确认时间和金额的权利。

在应计制下,预计一些损失或多摊销一些费用往往被认为是谨慎原则的结果,并不会引起外部信息使用者的注意。

有的公司利用待摊项目达到隐瞒费用、虚增利润的目的;有的上市公司年末超负荷接受订单,尽可能多发货物,向顾客提供特殊信用条件以尽可能提前实现销售收入;有的上市公司借助与第三方签订“卖断”收益权的协议,提前确认收入;另外有些广告费较大的上市公司,采用上年度预付或下年度后付的方式来操纵盈余等等。

(三)利用非经常性损益非经常性损益是指公司发生的与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以及虽与经营业务相关,但因为性质、金额或发生频率,影响了真实、公允地反映公司正常盈利水平的各项收入、支出。

在界定ST上市公司是否退市时,仅着眼于其是否盈利,而不考虑非经常性损益的影响。

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能够改善企业的财务形象,延缓亏损年度的来临,所以,作为企业利润总额的组成部分,非经常性损益因为其本身的特殊性质,往往成为企业管理者实行盈余管理的手段。

(四)利用资产重组资产重组是企业为优化资产结构、完成产业调整、实现战略转移等目的而实施的资产置换或股权转让等行为。

上市公司资产重组能够分为:股份转让,即上市公司将其持有的其他公司股权予以高价转让;资产置换,即上市公司将不良资产与其他公司的优质资产置换,同时确认资产增值收益;对外收购兼并,即兼并收购非上市企业盈利较高的下属企业,完成产业调整、实现战略转移,扩大公司实力;对外转让资产,即通过对外转让资产,特别是由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或同属母公司的其他子公司等关联企业高价购买上市公司的劣质资产,能够优化资产结构,降低公司的负担,增强公司实力。

(五)利用减值准备有些企业利用会计准则中计提减值准备的规定,在计提减值准备时,无视企业资产的实际情况,根据企业的盈亏状况以及其目的实行计提,从而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比如,当公司无法掩饰亏损的事实,不得不报出亏损时,企业管理当局就会采取所谓的“洗大澡”操纵盈余,大量计提减值准备,甚至可能提前确认将来可能发生的费用和损失,做大亏损,为来年扭亏做准备。

其次,当公司主要经理人员发生更迭时,后任经理也会采取类似的方法,做大亏损或压低盈利,以便将责任归咎于前任经理,为将来扭亏或增加盈余创造条件。

二、防范和治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对策(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的治理结构实际是对相关权利、责任和收益的安排。

盈余管理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企业管理当局利用职权,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这实质上与公司的治理结构相关。

1、完善公司产权制度。

要增强监控者参与监控的动机和水平,必须完善公司产权制度。

继续实行国有股减持,增大上市公司流通股的比例。

这样融入企业所有者范围内的投资者将更多的注重企业经营业绩,能够有效监督企业的“内部”股东,进一步增强对企业管理层的监督和约束,从而改善会计信息的真实水准。

2、健全独立董事制度。

设立独立董事的目的在于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促动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发挥独立董事客观判断的作用,维护公司整体利益,保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

我国独立董事作为一种制度安排,主要是政府强制性变迁的结果,并非内生于上市公司自身发展的需要,所以,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人情董事”、“花瓶董事”的现象普遍存有。

为了解决独立董事的功能定位和行权机制问题、保证独立董事的独立性,能够建立独立董事的资格认证制度,使独立董事职业化。

由政府证券监管部门建立独立董事资格考评制度,规范独立董事制度的设立和运作,建立实质性的可操作机制,防止独立董事制度流于形式。

另外,应同时建立独立董事任职档案管理制度,对各个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违规行为实行实时记录,对严重违规者,终身禁入。

3、完善评价和激励机制。

上市公司应对业绩评价方法和指标予以改革,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考核评价体系,以便对上市公司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审查和评估。

同时,上市公司现行的薪酬制度也需要改革,可推行股票期权长期激励政策,期权将管理者的报酬和未来的股价挂钩,有一段时滞效应,能够使股东与管理者的目标最大水准地一致,而且还能够留住人才,减少现金支付负担,更能体现人力资本的产权价值。

4、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

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股权结构的优化,有赖于机构投资者的壮大。

机构投资者是指以法人形式实行证券投资的机构,如养老基金、保险基金、信托投资公司等。

积极发展我国的机构投资者,并保持其独立性,不但有利于上市公司的稳健运作和股权结构的改变,而且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因为机构投资者往往会长期持有上市公司的股票,对公司实行战略性投资,必将促动上市公司持续稳定的发展。

(二)增强外部监督1、改革监管制度,增强监管力度。

在我国资本市场上,诱发盈余管理的直接动机是应对证券监管机构的监管政策,我国证券监管政策对公司上市、取得配股资格、终止上市的条件过于简单,而且都以会计盈余为基础的单一财务指标作为衡量标准。

通过清除诱发公司盈余管理的政策因素,继续推动监管政策的市场化改革,修改和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弱化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

2、增强信息披露的监管。

增强信息披露的监管,降低信息不对称的水准,能够有效地控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可建立专门的信息披露电子化系统,对上市公司持续盈余指标、经营性现金流量指标、生产经营活动是否处于严重的非正常状态、是否存有重大违法行为以及其他生产经营数据等,建立一个多参数控制体系,以综合衡量和测定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业务,缩短信息披露时间,实现对上市公司的动态监管。

(三)完善资本市场制度1、加快股票发行制度的市场化进程。

监管机构应继续推动上市政策的市场化改革,将准市场化的核准制逐步转为完全市场化的注册制,即发行股票之前,按法规向主管机构申请注册,同时,按公开原则充分披露财务信息等相关资料,使投资者在投资前能够据此判断该股票有无投资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