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空间环境与行为》-第七章_空间的使用方式研究
室内外空间表现方法
第三节 家居空间表现方法
• 步骤二:绘制装饰构件线稿时,需真实反映设计方案中构件的真实位置、 尺寸.绘制家具时,应准确表达家具的尺寸、材质、位置等要素,如图7 -10所示.
• 三、建筑装饰画面的信息表现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空间界面处理与画面信息量
• 1. 画面信息量 • 装饰表现图中信息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图的质量.主景传给我们的主
要是形象的信息,配景和室内陈设传导给我们的是环境气氛的信息.信 息量过少,就无法表现出主景的环境气氛和它们各自的功能,感觉画面 空洞,这时就需要增加内容,充实画面.在装饰表现图中要正确地体现出 所表达的信息量. • 2. 画面信息量的表达方式 • 画面信息量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材质分类表现
• 3. 石材 • 自然的石材,大都给人一种原始、质朴、沉重、坚硬的感觉,原始社会
人类最初所使用的工具即是石质的,石材的颜色种类很多,如白色、黄 色、黑色等.在表现其质感时应先按照石材的固有色涂一层底色,留出 高光和反光,然后用笔适当画出石材的纹理,使纹理与底色稍有融合而 花纹不会显得生硬,这样表现的石材效果比较真实. • 4. 纸材 • 自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技术以来,纸一直伴随着人们的文化生活,对人类 的文化传承和传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无论是在绘画上还是在设计中, 它都与我们形影不离.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家居空间表现方法
• 2.家居空间立面图表现 • 立面是室内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设计师的设计重点,更是展现其
设计实力的重要方面.绘制立面图时,需要阴影关系来突出造型及材质 的起伏变化,不同材质的表现方式以及比例尺度的控制也十分重要.为 营造富有生活气息的家具空间,对陈设饰品及植物也需进行刻画.立面 图线稿绘制步骤如下. • 步骤一:立面图绘制时必须严格依据原设计方案进行绘制,其基本线稿 的绘制可按照建筑制图范围区分粗细线,也可统一使用细线绘制,如图 7-9所示.
研究建筑空间的方法
研究建筑空间的方法一、引言建筑空间研究是建筑学科中的重要领域之一,它涉及到建筑的设计、规划和使用等方面。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利用建筑空间,研究人员开展了各种方法和技术。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研究建筑空间的方法,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二、实地调查实地调查是研究建筑空间的基础方法之一。
通过实地考察建筑物的实际情况,可以了解其布局、结构、材料等方面的情况。
实地调查可以通过直接观察、测量和记录的方式进行。
例如,可以通过测量建筑物的尺寸、绘制平面图和立面图等来获取建筑空间的数据。
三、空间分析空间分析是研究建筑空间的重要方法之一。
它通过对建筑物的布局、形式、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揭示出建筑空间的特点和规律。
空间分析可以通过定量和定性的方式进行。
定量分析可以使用统计学的方法,比如计算建筑物的面积、容积等指标。
定性分析可以使用描述性的方式,比如描述建筑物的形式、材料等特点。
四、功能评估功能评估是研究建筑空间的重要方法之一。
它通过对建筑物的功能进行评估,判断建筑空间是否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功能评估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观察等方式进行。
通过功能评估可以了解建筑物的使用情况,从而为建筑的改进和优化提供依据。
五、人机交互人机交互是研究建筑空间的新兴方法之一。
它通过将人和建筑空间进行有机的结合,提升用户体验和建筑环境的品质。
人机交互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智能控制系统等方式实现。
例如,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建筑空间,让使用者提前感受到建筑的效果。
六、模拟仿真模拟仿真是研究建筑空间的重要方法之一。
它通过建立模型和进行仿真,模拟建筑空间的各种情况和效果。
模拟仿真可以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比如建筑信息模型(BIM)软件、有限元分析软件等。
通过模拟仿真可以评估建筑空间的性能,优化设计方案。
七、文献研究文献研究是研究建筑空间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可以了解到建筑空间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文献研究可以通过图书馆、学术期刊、学术会议等途径进行。
《建筑环境心理学》课件第7讲-行为与空间环境
2、行为要求的空间与知觉要求空间的“容积”
知行 觉为
其空其间空要间求的的““容容积积””基是本变是化不的变,的不,只习
要要 是惯用称空为间使大用小功来能适的应空其间要尺求寸,,而主且要可是通根
求求 空的 间空 的间 容容
过据物使质用技要术求手来段调来整调空节间其的空形间态大,小无,法如通 满过大足小其听。他觉如物的满质听足技觉大术空多手间数段即人来电行“声走压系要缩统求”。的其即通空使道间, 是最视小觉宽空度间是,60也0,可最以小利高用度错是觉2等00原0,理太来小
第7讲 行为与空间环境
环境行为的起因; 环境行为的特征; 人的行为习性; 环境行为模式、行为对室内空间分布、空 间尺度和环境设计的影响。
2
一、环境行为
—人和环境交互作用所引起的心理活动,其外在表现 和空间状态的推移,称之为环境行为。
教育行为、管理行为、商业行为、人际 行为、娱乐行为、
行 为 防卫行为、宗教行为、居住行为、劳动 多 行为、餐饮行为、 样 性 体家库尔特.列文(K.Lewin)提出的 著名的人类行为公式。即B=f(P.E) 其中 B—行为(Behavior) f—函数(function)
P—人(Person) E—环境(Environment)
公式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人行为的目的是为实现一定目标、满足一定的需求;行 为是人自身动机或需要作出的反映。
预测模式
预测模式就是将预测实施的空间状态表现出 来,分析人在该环境中的行为表现的可能性、 合理性等。这种行为模式主要用于分析空间
环境利用的可行性。我们从事的可行性方案,
主要就是这种模式。
比如要建造一座展厅,我们就可根据基地环境、展览要求、展
出方式等,分析展厅有几种可能性,哪一个更加符合人的观展
建筑设计中的建筑与人类行为的研究
建筑设计中的建筑与人类行为的研究在建筑设计领域,建筑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研究的重点。
建筑作为人类居住、工作和交流的空间,对人类行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建筑设计中的建筑与人类行为的研究,旨在揭示建筑对人类行为产生的影响,并探讨如何通过设计优化建筑环境,提升人类的生活质量。
一、建筑环境的影响建筑环境是指建筑物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它包括建筑的布局、空间规划、材料选择、光照条件、声学设计等方面。
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情绪。
首先,建筑的布局和空间规划对人类行为有重要影响。
一个合理的布局可以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舒适度。
例如,办公楼的布局应该考虑到员工的工作流程和交流需求,以便提高工作效率和团队合作。
而住宅楼的空间规划则应注重私密性和功能分区,以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
其次,建筑材料的选择也会对人类行为产生影响。
不同材料的性质会影响到建筑的舒适度、安全性和美观度。
例如,使用吸音材料可以改善室内的声学环境,减少噪音对人们的干扰,提升工作和学习的效果。
此外,光照条件也是建筑环境中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充足的自然光线对人们的健康和心情有积极影响。
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光线的自然采光,合理设计窗户和采光井,以提供良好的光照环境。
二、人类行为的研究方法为了深入研究建筑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关系,建筑设计师和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方法来收集和分析数据。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行为观察法。
通过直接观察人们在不同建筑环境中的行为,研究人员可以获取有关人们活动模式、偏好和行为反应的信息。
例如,他们可以观察员工在办公楼中的工作流程,了解他们在不同空间中的活动频率和时长,从而指导办公楼的布局设计。
另一种常用的方法是问卷调查法。
通过设计合适的问卷,研究人员可以获得大量关于人们对建筑环境的感知和评价的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为建筑设计师提供参考,帮助他们了解用户的需求和偏好。
例如,通过调查住户对住宅楼采光、通风和隐私的满意度,设计师可以了解用户对建筑环境的需求,从而进行相应的改进。
建筑内外空间的界限与流动性研究
建筑内外空间的界限与流动性研究建筑作为人类活动的空间载体,不仅是满足人们生存所需的实体,更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然而,建筑内外空间的界限和流动性如何影响人与环境的互动一直是建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本文将从建筑内外空间的界限和流动性两个方面出发,分别讨论其对人类行为与环境交互的影响。
首先,建筑内外空间的界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模式。
界限的存在可以给人一种安全感,使人们感到自己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内。
在此种理念下,人们通常会更愿意在建筑内从事私人活动。
例如,一个房间的隐私可以使人们更容易放松下来,享受自己独处的时光。
而建筑外的界限则可能迫使人们与他人发生社交互动,这对于人们与社会环境的接触、信息交流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界限的存在和设置可以引导人们的行为方式,对社会交往产生一定的影响。
然而,建筑内外空间的界限并不是刚性的,而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界限的流动性使得建筑内外的环境可以相互渗透与交织。
人们通过各种连接和通道,在建筑内部和建筑外部之间流动自如。
这种流动性不仅仅体现在实体的连接上,还可以体现在信息和感知的传递上。
例如,建筑内外的玻璃幕墙、天窗等设计可以使自然光线进入室内,增加室内外视觉上的联系,提供愉悦的环境感受。
此外,无论是在建筑内部还是建筑外部,人们通过使用移动设备、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实现信息的交流与传递。
界限的流动性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使得建筑内外的互动更加多样、丰富。
在建筑内外空间的界限与流动性的研究中,当代建筑常常通过一些创新设计来实现内外空间的互动与交流。
例如,利用开放式的建筑结构,使建筑内部与外部环境相融合,形成一个连续的空间。
这种设计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公共建筑,如博物馆、展览馆等。
另外,建筑内外空间的互动还可以通过景观设计来实现。
在建筑周围设置合适的景观元素,如花园、水池等,可以增加人们与自然环境的接触,提供更加舒适的空间感受。
总之,建筑内外空间的界限与流动性对人类行为与环境交互产生重要影响。
《建筑空间环境与行为》-第六章 空间环境认知及其应用
路是被想象为一种线性的连续空间,任何路都以其连续性而具有特色。有些道 路的功能不仅仅是交通性的,还是有意义的交往空间,目的地反到不那么重要 ,而购物、交往的功能更显突出。有些近代城市街道空间缺乏连续性与统一性 ,突出的是沿街一幢幢孤立的、缺乏人的尺度、体量庞大的建筑。19世纪的一 些街道更具有人情味,那些街道展示的是街道空间,而不是两旁孤立的一幢幢 建筑。
最先对城市居民认知地图进行研究的是美国城市规划教授凯文·林奇 (KeyinLynch),在他1960年出版的《城市的意象》一书中,详细介绍了美国三 个城市——波士顿、洛杉矶和泽西市的市民的认知地图,其理论和方法很快在 美国及世界其他地区被推广应用。凯文·林奇早期曾采用两种方法研究市民的 认知地图,画地图草图要求市民根据记忆在没有格子的白纸上画出所在城市的 地图草图,并在图上标出城市中的独特要素。言语描述通过访谈或文字描述让 居民说明城市的环境特征、独特要素或体验。
认知地图中场所的某些特征不是强调过分就是强调不够。这说明人们在空间信 息的处理过程中,在编码、储存、解码和整合的时候,存在使环境的某些方面 失真的倾向。虽然这种认知图式是不准确的、不完全的和不完美的,但它表明 我们描述环境时是有选择的,是以对我们的生活有意义的方式来处理和组织信 息的,其结果是产生了一个有效率的、简化的认知结构,这就是认知地图。
研究表明,意象是一个连续的领域,某个元素发生的一定变化会影响到其他所 有的元素。即使是识别一个物体,其所处的环境与其自身形状所起的作用都一 样重要。城市肌理是由所有的元素都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6.1.3 认知地图的特点及功能
1)认知地图的特点
(1)认知地图是多维信息的综合再现
认知地图具有地理地图的特点,但它不只是一张简单的二维平面草图,而是所 在城市居民长年累月往返活动、反复体验的积累,远比单纯的知觉与认知丰富 。它既包含具体信息,也包含抽象信息,它们共同形成“头脑中城市”的结构 。这种结构一旦形成,就带有一定的持久性和稳定性,因此,这类信息还带有 认知图式(schemata)的性质。
建筑空间布局与人的行为模式
建筑空间布局与人的行为模式当我们步入一座建筑之中,我们身置其内,它的空间布局会对我们的行为产生直接影响。
建筑师通过设计建筑空间的布局,旨在引导人们的行为模式、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
本文将探讨建筑空间布局对人的行为模式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效果。
首先,建筑空间布局对人的行为模式产生影响的原因之一是人类的行为受到环境的塑造。
建筑的形状、大小、房间的大小和位置等都会影响人们的行为。
例如,在一个小而狭窄的房间中,人们可能会感到压抑和拥挤,导致行为紧张和不舒适。
相反,一个宽敞明亮的空间可能会让人感到轻松自在,并促进社交互动。
因此,建筑师在设计建筑空间时需要充分考虑人的行为需求,以创建一个合适的环境。
其次,建筑空间布局还能够改变人的行为模式。
一个经典的例子是大型购物中心的设计。
通过合理的空间规划和布局,购物中心可以引导人们按照指定的路径来进行购物,从而增加他们逛店的时间和频率。
购物中心通常设置了主要通道、休息区、餐饮区等,人们在游走和休息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受到商品陈列和广告的影响,进而促使消费行为的发生。
这种设计能够让人陷入购买欲望,由此可见建筑空间布局对诱发人的行为模式具有重要作用。
另外,建筑空间布局也与人的行为习惯和文化背景相关。
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的人对于空间的使用和行为模式有着不同的需求和习惯。
例如,在东方文化中,人们更注重私密性和尊重他人的空间。
因此,在东方的家庭住宅中,通常会有分隔较多的私人空间,比如多个卧室、独立的洗漱间等,以满足居住者对私人生活的需求。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重视公共空间和集体活动,因此他们的建筑中更多的会包含开放的客厅、餐厅等公共空间。
建筑师需要了解并考虑到这些文化差异,以满足人们的行为模式和需求,使空间更符合他们的习惯。
最后,建筑空间布局对人的行为模式有着促进社交互动和创造共享的效果。
一个鼓励交流和互动的空间布局可以增进人们之间的联系和合作。
例如,在公司的办公室中,一个开放式的工作空间可以促使员工更容易进行交流和合作,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城市空间环境与行为
建筑空间环境与行为——城市广场的空间环境设计要点年级:学号:姓名:专业:指导老师:二零一二年十一月目录目录 (2)一、摘要 (2)关键词: (2)二、城市广场定义 (3)1. 城市广场的定义 (3)2. 现代城市广场 (3)三、城市广场的空间环境设计要点 (3)1. 尺度与规模 (3)①广场宽度与周边建筑D/H (5)②外部模数理论 (6)2. 以人为本,基于行为的设计原则 (8)①活动方式 (8)②活动内容 (8)③环境细部设计 (9)一、摘要城市广场不仅是一个城市的象征,人流聚集的地方,而且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融合,塑造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空间。
故城市广场,特别城市中心广场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是城市的名片。
一个城市要令人可爱,让人留恋,它必须要有独具魅力的广场。
广场的规划建设调整了城市建筑布局,加大了生活空间,改善了生活环境质量。
因此,规划设计好城市广场,对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尤为重要。
我认为要设计出合乎人意的广场设计,需要将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结合,就是既要具备合理的使用功能空间及划分,合理的人流布置等这些基本的设计原则,又要立足于以人为本,从人们的心理与行为习惯出发,营造良好的空间氛围。
关键词:城市广场设计尺度模数行为特点心理需求二、城市广场定义1.城市广场的定义城市广场通常是城市居民社会生活的中心,是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被誉为“城市客厅”的城市广场上可进行集会、交通集散、居民游览休息、商业服务及文化宣传等,如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既有政治和历史意义,又有丰富的艺术面貌,是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
上海市人民广场是市民生活、节日集会和游览观光的地方。
2.现代城市广场现代城市广场不再仅仅是市政广场,商业广场成为城市的主要广场,较大的建筑庭院、建筑之间的开阔地等也具有广场的性质。
城市广场作为开放空间,其作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
今天,人们提及“城市广场”,浮现于眼前的往往是大型城市公共中心广场(以正方形为主)的形象。
建筑环境心理学中的空间使用探讨
建筑环境心理学已经在建筑设计中应用多年,通常只是 能够起到辅助性设计作用,并未真正的加以重视。在下一阶 段的设计中,应当更加重视建筑设计的活跃性,从而推进建筑 设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龙灏,尚白冰 . 基于建筑环境心理学的单一型高端体检中心 建筑设计策略研究[J]. 城市建筑,2015(19):24~27. [2] 袁耀华 . 建筑环境心理学分析——以河南大学金明学区图 书馆为例[J]. 江西建材, 2016(15):53~54. [3] 徐家兴,李纪伟 . 从环境心理学探讨住宅建筑空间绿化手法 [A]. 中 国 城 市 住 宅 研 讨 会 暨 可 持 续 住 宅 建 设 产 业 化 论 坛 [C].2013. [4] 周术,温亚斌,董晓莉 . 建筑设计与环境心理学整合的教学模 式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2012(3):76~80.
关键词:建筑环境;心理学;空间使用
1 引言
建筑环境心理学该门学科主要是通过围绕环境心理学, 从而展开一系列研究的边缘类综合学科,该门学习主要研究 内容是[1],人的行为以及实质类环境之间关系所在。同样该门 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在建筑空间设计中,人们可以利用 该门学科有效的解决相应的空间使用环境。在现如今的建筑 事业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人们已经不再局限于建筑的功能 使用,而加大了对建筑的心理感受重视度。怎样的建筑能够 让人们感受心理愉悦,成为当前建筑设计使用功能尤为重视 的问题。由此本次研究针对建筑环境心理学中的空间使用展 开探讨,以期能够为建筑创作领域带来一定的积极作用。
分析研究与探讨
Doors & ws
建筑环境心理学中的空间使用探讨
张辰珏
太原理工大学
摘 要:随着当前社会发展进程中,建筑业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对于建筑空间的使用要求不断提高。建筑设计中人们愈来 愈重视心理方面的感受,因此本次研究基于建筑环境心理学方面,从建筑空间、颜色、大小、质感等多方面着手,探讨如何在建筑的 空间设计中运用建筑环境心理学。
环境行为调查方法
亲密感来自于北欧丢勒(1471-《圣耶柔米在他的工作室亲密与隐私首先出现于巴黎和伦敦的居家中维特(1617–1692),《在室内弹奏钢琴的少妇物品与乐趣布歇(1703–1770)最舒适的莫过于呆在家里科斯丁(1785-1847),《绣花女》维多利亚式奢华电气用品所带来的生活效率房间是让人住的,安乐椅子是让人坐的杜夫兰,《贵妇人卧室节约与简约瓦西里椅子舒适与幸福或许是最至高无上的奢侈了洛克韦尔,1946调查方法(1)1 家具的布置1)概要环境行为研究→空间使用方法的研究建筑空间和生活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要点→空间实际状况的观察调查步骤:预备调查正式调查(实施调查)调查是研究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的一部分同研究紧密相关譬如,对民居的样式和居住方式的研究把握居住生活的实态→行为的分门别类样式·方式与行为关系观察→居住生活方式的多样化注意点→观察有时会受到条件的限制解决方法→观察物品某些生活状态可以投影在环境中。
住宅家具的摆布、入户门口(玄关)附近的布置,都可以反映出居住者的生活状态,这些可以通过观察调查来了解和把握。
2)目的和特点对居室内物品的种类以及布置方法仔细地观察时,可以发现这其中潜在着许多同生活紧密相关的事情。
观察家具的布置方法→了解该家庭的就寝、进餐、团聚、接待客人、家务、学习、工作等各种生活行为同与各房间的关系。
家庭的团聚、休闲等生活行为不容易直接了解 解决→假设这些生活行为投影在家具的布置上 从观察、记录各房间的家具种类来判断 探索生活现状中内在的问题相同户型的住宅→ 居住者的家庭成员构成、年龄、职业、文化程 度等属性不同即使住宅的户型相同→ 其空间内所发生的生活行为不会相同 解决→不同的行为可以从家具的陈设上得到较 为清晰的了解3)调研方法 以住宅调研为例 尽可能事先获得该住宅的户型平面图 然后将其绘制成约1/50的平面图 如果得不到户型平面图 要进行实测绘制。
将家具的布置图绘制在平面上 尽可能按实测尺寸来绘制家具 记录这些家具的名称以及特点 注意某些大型家具上面存放的日常物品 也可以绘制某些主要立面的展开图 图可以表现出房间的氛围4)实例看上去杂乱无章/家具并没有按照柱列和窗的方向排序/重视 效率/每个人的工作空间根据工作的流程排序/个人工作空间 周围各种家具布置紧凑连续/各工作人员间的空间连接紧凑, 办公效率极高/连接各工作领域间的过道考虑到相互关系桌子将室内划分为两个区域,即公和私 居住者和家具的位置不同,室内产生不同的空间领域私领域居住者所在周围散乱的物品私 公 居住者+桌子 形成公与私的领域学 科 教 室学 科 研 究 室移 動 空 間Home Base学科 Open SpaceHome Base的家具 变更前学生的行 为和空间的状况Home Base家具第一次变更后学生的停留和空间的状况Home Base家具第二 次变更后学生的停留 和空间的状况家庭成员3人,夫妻(46,46)+1女(17)空间反映出厨房、居室分离 的居住方式。
《建筑空间环境与行为》-第七章_空间的使用方式研究PPT课件
7.1.5 影响个人空间的因素
许多因素会对个人空间产生影响,如个人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社会地位等 ,人际因素包括人与人之问的喜欢程度等,情境因素包括活动性质、情绪、场 合等。这里我们讨论重要的几个因素,即年龄、性别、情境因素,以及民族文 化和伦理背景等因素。
1)年龄因素
个人空间是会随着年龄而改变的。一般认为小孩的个人空间较小,随年龄增长 而有所增长,到了老年,人际距离又显示缩小的倾向(Heshka and Nelson, 1972)。儿童的个人空间需求随着年龄递增稳定地增加,到了一定年龄开始出 现变化(图7—12)。研究表明,与成人相似的空间始于青春期(J.R.Aiello and T.D.Aiello,1974;J.Aielloand.T.Hall,1966)指出,行为方式直接与文化相联系,空间行为也能 在与文化的联系中才能反映出来,不存在脱离文化的个人空间行为。在地中海 文化中(包括法国、阿拉伯、南欧和拉丁美洲等地),习惯使用嗅觉、触觉以及 其他感觉形态进行人际交往,使用极近的交往距离甚至频繁的身体与目光接触 ,显示出极大的密切性;而在北美和北欧文化中(如德国、英国和美国白种人 等),则喜欢较大的交往距离和个人空间,一般很少对他人使用非言语的密切 行为。但霍尔强调指出,以上研究主要针对地中海和北欧文化,而且都是粗浅 模糊的分类,对其他文化,尤其是亚洲文化不一定完全适用,文化差异对行为 的影响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建筑环境心理学》第6讲-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PPT课件
2021
7
近体学(Proxemics)
人类学家Hall 于1966年出版了个人空间研究领域里最 重要的著作之一—《隐匿的维度》(The hidden dimension),该书系统地揭示了在人与人交往中空间所 起的作用。Hall的理论有两个中心点:
其一是北美人在日常交往中有规律地使用四种人际
距离,即: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公共距离。
2.人格
人格反映了个人看待世界和事件因果关系的方式。影响个人空间的一个人 格变量是内在性——外在性。内在人格者认为事件的因果在自身的控制之下; 而外在人格者则认为事件结果受外因的控制,与陌生人处在近距离时感觉安 全受到威胁,比内在人格者需要与陌生人保持更大的距离。自尊心强的人所 需要的个人空间比自尊心弱的人要小,因为自尊的人对自己采取肯定和信任 的态度,对别人也容易采取同样的态度;对自己不肯定不信任,对别人也不 易信任。合群的人比不合群的人与人保持更近的距离。
2021
4
2021
5
个人空间三维模型
个人空间就像一个围绕人体的看
不见的气泡,腰部以上为圆柱体,
腰部以下逐渐202变1 细,为圆锥形。
6
个人空间的作用:
个人空间是一个针对来 自情绪和身体两方面潜 在危险的缓冲圈,起到 自我保护作用:
1.避免接受过多刺激 2.防止应激造成的过度唤醒 3.弥补私密性的不足 4.防止身体受到他人的攻击
2021
21
2021
22
多元化的阅读座椅
2021
23
边界效应
沿建筑空间边缘的桌椅更受欢迎,因为人们倾向于在环 境中的细微之处寻找支持物。社会学家Jonge在研究中发 现,在餐厅和咖啡厅中,有靠背或靠墙的坐位,以及能纵 观全局的坐位比别的更受欢迎,尤其靠窗的坐位。丹麦建 筑学家Gehl发现,人们在驻足时会很细心地选择在凹处、 转角、入口,或是靠近柱子、树木、街灯和招牌之类可依 靠的物体边上。这类空间即可以为人们提供防护,又不使 人们处于众目睽睽之下,并有良好的视野。朝向和视野对 坐位的选择也有重要的影响。(季节变化对日照要求也不 同)。
建筑的空间分区与使用效率研究
建筑的空间分区与使用效率研究建筑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分区与使用效率对于人们的居住、工作和休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合理地进行空间分区和提高使用效率,成为建筑设计和规划中的重要课题。
一、空间分区的理念与原则在建筑设计中,空间分区是围绕功能和需求进行的。
不同的功能和需求决定了不同的空间划分。
空间分区的理念是将建筑内部空间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例如起居区、卧室区、厨房区等。
合理的空间分区能够提高建筑的舒适度和功能性。
空间分区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1. 功能合理性:建筑内的空间分区应符合功能需求,不同的活动需要有不同的空间支撑。
2. 流线性:空间分区应考虑人们在建筑中的流线,使得人们在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移动更加顺畅。
3. 灵活性:空间应兼顾多样性的需求,可以根据不同场景的需要进行调整和组合。
4. 协调性:空间的分区应与建筑整体风格和环境相协调,形成统一的整体感。
二、空间分区与使用效率的关系空间分区和使用效率密切相关。
合理的空间划分可以提高使用效率,使得建筑的功能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例如,在一个写字楼中,通过将工作区域与休息区域分开,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而如果工作区域与休息区域混在一起,会降低员工的专注力和工作效率。
另外,空间分区还与室内环境的舒适度和人们的行为习惯有关。
对于大型商场来说,通过将购物区域与休闲区域合理分开,可以提供更好的购物体验和空间舒适度。
而对于家庭住宅来说,将卧室与起居区分开,可以提供更好的休息环境。
三、空间分区与建筑设计的案例分析1. 办公楼设计在办公楼设计中,空间分区对于员工的工作效率和舒适度有着重要影响。
合理的空间分区可以提供一个安静、专注的工作环境。
例如,将工作区域与会议区域分开,可以减少干扰,提高工作效率。
此外,为员工提供舒适的休息区和茶水间,也可以缓解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
2. 公共建筑设计公共建筑的空间划分需要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合理分区。
例如,博物馆的设计中,需要将展览区域与服务区域分开。
建筑功能布局与使用者行为研究
建筑功能布局与使用者行为研究一、引言建筑作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各种功能。
一个合理的功能布局能够提供良好的使用体验,提高效率,而使用者行为则是影响功能布局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建筑功能布局与使用者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二、建筑功能布局与使用者行为的关系建筑功能布局是指将不同功能区域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空间结构。
而使用者行为则是指使用者在建筑空间中的行动和活动方式。
建筑功能布局与使用者行为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1. 功能布局对使用者行为的影响合理的功能布局能够引导使用者的行为方式,提高效率。
例如,在购物中心中,商店的布局以及不同商品的摆放位置能够引导消费者的购物路线,提高销售额。
另外,在办公建筑中,办公室的布局及设施的合理安排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合作。
2. 使用者行为对功能布局的影响使用者行为也会影响功能布局的设计。
建筑师需要了解用户的需求和行为习惯,才能够设计出符合用户期望的建筑空间。
例如,在一个公共图书馆中,了解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偏好可以帮助设计师优化书架和阅览区的布局,提升图书馆的使用率。
三、功能布局与使用者行为的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了解功能布局与使用者行为之间的关系,我们将从两个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
1. 学校教室布局在学校教室的设计中,教室的功能布局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合理的座位布置和设施摆放能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且,教室的布局还可以影响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例如,合理设置小组座位可以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激发创造力和团队精神。
2. 公共交通枢纽设计公共交通枢纽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节点,承担着大量出行人群的流动。
一个良好的功能布局能够提供方便的换乘环境,引导人流的流动,减少拥堵和混乱。
例如,在地铁站内,合理设置出入口和换乘通道可以提高人流的效率,缓解高峰期的压力。
四、建筑功能布局与使用者行为的优化方法为了实现最佳的建筑功能布局和满足使用者的需求,设计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 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使用者的行为习惯、需求和偏好,设计师可以更好地理解使用者的需求,从而更好地设计功能布局。
建筑空间使用者行为模式与设计
建筑空间使用者行为模式与设计建筑空间使用者行为模式与设计是建筑设计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人们在使用建筑空间时的行为模式与设计密切相关,它不仅影响着空间的功能发挥和实际使用效果,也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品质和舒适感。
首先,人们在建筑空间中的行为模式与设计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
建筑的设计应该根据用户的需求和行为习惯进行合理规划,以实现空间的高效利用和人们的舒适感。
比如,在办公空间中,设计师可以根据员工的工作流程和交流需求来布置办公桌、休息区等,以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创造力。
而在居住空间中,设计师可以考虑家庭成员的活动习惯和个人喜好,将空间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以提供更好的居住体验。
其次,在建筑空间使用者行为模式的研究中,人们不仅关注用户的行为,也关注用户的需求和感受。
通过观察和分析用户在建筑空间中的行为和体验,设计师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从而进行有效的空间规划和设计。
例如,在商业空间中,设计师需要考虑到顾客的行为路径和购买心理,将商品陈列和交通流线合理结合,以提升顾客的购物体验并增加销售额。
此外,建筑空间使用者行为模式的研究还涉及到人与空间之间的互动关系。
人们在使用建筑空间时,不仅是被动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主动的参与者。
他们的行为和选择会受到空间的布局、材料、光线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因此,设计师需要考虑到不同用户的需求差异和空间的多样化,打造出能够适应不同用户的灵活空间。
例如,在公共空间中,设计师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座椅选择、灯光设置和活动区域,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从而增加空间的使用率和吸引力。
最后,建筑空间使用者行为模式与设计之间也存在着相互改造和演变的关系。
人们的行为模式会受到建筑空间的设计影响,而建筑的设计也应该随着人们的行为模式和需求的变化而进行调整和改善。
因此,建筑空间使用者行为模式的研究对于建筑设计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设计师应该不断关注人们的行为和需求,以了解他们对空间的期望和改进的方向,从而打造出更适合人们生活的建筑空间。
建筑环境心理学中有关空间使用的几个问题
建筑环境心理学中有关空间使用的几个问题建筑环境心理学中有关空间使用的几个问题一、空间定位在与人交往中我们利用环境的一个基本方式就是与他人保持距离,动物行为学家早已观察到在此方面动物与人类很相似。
鸟儿停落在电线上成一排,互相保持一定的距离,恰好谁也啄不到谁。
类似的现象在人类中同样存在。
经研究并观察发现,人们在谈话时一般喜欢面对面就座,一般朋友交谈选择角对角就座,一对竟争者常选择面对面就座,合作者更多地选择肩并肩就座。
例如到餐馆就餐,可以观察到人们愿意坐在靠边的桌旁,而不选择那些中间的桌子。
因此,对餐馆中选择座位这类行为也可以这样解释:人应用周围环境,以使自己能位于一个合意的位置。
这位置不在于简单地与周围环境有关,而主要在于和其他人的活动有关。
二、人际距离在个人空间的各种功能中控制距离是最重要的,在各项工作及活动中,发现不合适的空间安排会导致不舒服、缺少保护、焦躁和无法沟通等效应。
不合适的人际距离通常会有一个或多个负面影响。
相反,合适的距离则会产生积极的结果。
所以个人空间是人们周围看不见的范围内的空间,人们走到哪儿这一空间就跟到哪儿。
每个人的身体周围都存在着一个不可见又不可分的空间范围,它是心理上个人所需要的最小空间范围,即所谓“个人空间气泡’’。
它控制着人体之间的距离,控制着个人与它人之间空间范围的大小。
人类学家霍尔经过对空间行为学的研究后认为,人们在日常交往中有规律地使用四种人际距离,即亲密距离(0.一0.45M),个人距离(0.45一1.20M),社交距离(1.20一3.60M),公共距离(3.60一7.60M)。
需要提示的是人们使用这些人际距离是随场合的变化而变化的,譬如公开场合就与私下场合不一样。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他们的个人空间也不一样。
三、空间交往人们在空间中交往需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从交往的方向性、交往范围、密切程度等来考察。
一般认为,人际关系原则应包括:有用性,平等互惠但不排斥纯粹的帮忙。
建筑设计中的人类行为与空间利用
建筑设计中的人类行为与空间利用在建筑设计中,人类行为和空间利用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人们的行为习惯和需求直接影响了建筑的规划和设计,而空间利用的合理性则决定了建筑的舒适度和实用性。
本文将探讨建筑设计中人类行为与空间利用的关系,并分析一些优秀设计案例。
1. 人类行为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人类生活的活动空间需要满足基本的功能需求,如居住、工作、娱乐等。
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人们的日常行为习惯和行为模式。
例如,一个住宅区的规划要充分考虑居民的出行路径和社交活动需求,而一个办公楼的设计需要关注员工的工作流程和聚会区域。
此外,人们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也会对建筑设计产生影响。
不同地区和国家有不同的生活风俗和价值观,这些对于建筑设计的风格、外观和功能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东方文化注重隐私和尊重,因此在住宅设计中会更加注重私密性和空间布局的合理性。
2. 空间利用的合理性与建筑设计空间利用的合理性是建筑设计的关键要素之一。
一个好的建筑设计应该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并提供舒适和便利的使用体验。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设计师需要充分了解人们对空间的需求和行为习惯,合理布局建筑内部的功能区域和交通流线。
根据使用者的需求,建筑内部的功能区域应当有明确的分隔,以避免功能之间的冲突和干扰。
例如,将办公区域与会议室、娱乐区域与休息区域分开,使每个区域的功能得以发挥。
此外,在设计办公场所时,应考虑人们的合作与交流需求,提供适当的公共空间,如休息室、茶水间等。
同时,交通流线的设计也非常重要。
人们需要在建筑内部进行各种移动活动,如进出门、上下楼梯、穿过走廊等,因此建筑的设计应该合理安排交通路线,并提供足够的出入口,以提高使用者的便利性和舒适度。
一个好的交通流线设计能够减少人们的行走距离和时间浪费,提高工作效率。
3. 优秀建筑设计案例以下是几个优秀的建筑设计案例,它们充分考虑了人类行为和空间利用的因素。
a. 赫尔佐格与德梅隆建筑事务所设计的皇家路德维希博物馆(新威尼斯美术馆),该建筑巧妙地结合了建筑和自然景观,并通过流线和功能区域的设计,使参观者可以顺畅地欣赏展览,并且不会影响到其他游客。
建筑与人类行为空间利用的研究
建筑与人类行为空间利用的研究近年来,建筑与城市规划领域的研究者越来越关注如何更好地利用空间满足不断增长的人类行为需求。
建筑作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提供住宿和工作场所的容器,而且可以对人类行为产生直接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建筑与人类行为空间利用的研究。
一、空间的人类行为模式在对建筑与人类行为空间利用的研究中,首先需要了解不同人类行为模式对空间的需求。
例如,居住空间需要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各种需求,包括睡眠、休息、储存和社交等。
而办公空间则需要提供适合员工工作的环境,包括私密性、交流空间和专注空间等。
此外,人们的行为模式也会受到不同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每个文化都有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这将直接反映在空间布局和设计上。
因此,建筑师和规划师需要充分了解社会背景和文化特点,以满足人们对空间的行为需求。
二、灵活性与可持续性的平衡在设计和规划建筑空间时,灵活性与可持续性之间需要寻找一个平衡点。
灵活性指的是空间可以适应不同的需求和功能的能力,而可持续性则是指空间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为了实现空间的灵活性,建筑师和规划师可以采取可变的分隔墙、可调节的照明系统、可移动的家具等设计策略。
这样,空间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和功能进行调整,提供最佳的使用效果。
另一方面,为了实现可持续性,建筑师和规划师需要注重节约能源、减少废物产生和保护自然环境等方面的考虑。
例如,利用可再生能源,采用节能材料和技术,以及建造绿色建筑等方法。
同时,灵活性和可持续性的平衡也需要考虑建筑的寿命和可维护性。
空间设计需要具备足够的灵活性以适应未来的变化,同时建筑的使用和维护也应该是成本和时间效益可控的。
三、技术创新与人类行为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建筑与人类行为空间利用的研究也在不断演变。
现代技术的运用使得建筑空间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例如,智能家居系统可以通过传感器和网络连接,自动控制照明、温度和安全系统等,提供更智能化和舒适的家居体验。
建筑设计中的人类行为与空间效果研究
建筑设计中的人类行为与空间效果研究建筑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到建筑的外貌、结构、功能和使用。
而在建筑设计的背后,人类行为和空间效果是两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从人类行为和空间效果两个方面来探讨建筑设计的相关问题。
一、人类行为的研究人类行为研究是建筑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们在建筑物中的行为方式会直接影响到建筑的使用效果和人们的体验感受。
例如,人们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习惯和需求是决定室内设计布局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对人类行为的研究,设计师可以更好地把握用户的需求,提供更符合人们使用习惯和心理期望的空间。
人们在建筑空间中的行为也受文化、社会和个人因素的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行为习惯存在差别,因此在设计跨文化的建筑时,需要考虑不同文化群体的需求和习惯。
此外,社会和个人因素也会影响人类行为。
例如,一个拥有餐馆的建筑中,人们在正餐时间会选择到餐厅用餐,而在晚上可能会选择去咖啡厅聚会。
设计师要考虑到不同时间段人们的行为差异,从而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
二、空间效果的研究空间效果是指建筑空间创造给人的视觉、听觉和情感上的感受。
通过恰当的设计手法,可以创造出与人的行为和期望相契合的空间效果。
其中,光线、色彩和材料是影响空间效果的重要要素。
光线的运用可以营造出不同的空间氛围。
例如,在一个办公室中,充足的自然光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满意度。
而在一个博物馆中,适当的照明可以突出展品的艺术性和观众的参观体验。
设计师通过对光线的控制,可以创造出不同的空间效果,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期望。
色彩在空间设计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色彩有不同的情感和心理暗示,可以影响人们的情绪和体验感受。
例如,温暖的色彩可以营造出亲切和舒适的氛围,而冷色调则可以给人以清新和冷静的感觉。
设计师可以通过合理运用色彩,来打造出符合建筑功能和人们使用需求的空间效果。
材料的选择也对空间效果有重要影响。
不同的材料会给人不同的质感和触感,从而在视觉和触觉上创造不同的空间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1.4 个人空间的功能
人的交往中,彼此间的距离、言语、表情、身姿等各种线索起着微妙的调节作 用。事实上这一概念在生物学、人类学、建筑学中早已出现。在人类生活中, 个人空间既包含生物性的一面,又受到社会与文化的影响。日本的环境心理学 家把它称为“心理的空间”,而人类学家霍尔(E.Hall)则称之为“空间关系 学”。个人空间(personal space)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是司空见惯的,人类对空 间的利用是一种与别人沟通的方式,也是反映对他人的感受的重要因素。这方 面的观察和研究不仅有益于个人在人际交往中的行为选择,而且对环境设计也 具有重要的意义。
(3)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
1.20~3.60m,可看到对方全身及其周围环境,相互接触已不可能,由视 觉提供的信息没有个人距离时详细;其他感觉输入信息也较少,彼此保持正常 的声音水平。这一距离常用于非个人的事务性接触,如同事之间商量工作、业 务洽谈、接待新客等。
(4)公共距离(public distance)
而有所增长,到了老年,人际距离又显示缩小的倾向(Heshka and Nelson, 1972)。儿童的个人空间需求随着年龄递增稳定地增加,到了一定年龄开始出 现变化(图7—12)。研究表明,与成人相似的空间始于青春期(J.R.Aiello and T.D.Aiello,1974;J.AielloandE.Cooper,1979。
3.6~7.6m,或更远的距离。属于 互动中非常正式的距离。在这种距离下 ,人们可以轻易地采取逃避或防卫的行 动,它也可以用在不想产生互动的陌生 人之间,或是接近重要人物时的防卫信 号,属于政治家、演员与公众的正规接 触,通常为单向沟通时采用,此时无细 微的感觉信息输入,无视觉细部可见, 为表达意义差别,需要提高声音、语法 正规、语调郑重、遣词造句多加斟酌, 甚至采用夸大的非言语行为(如动作)辅助 言语表达。
7.1.3 人际距离的大小与分类
1966年,人类学家霍尔出版了《隐藏的向度》(Hidden Dimension)一书,在书
中提出了距离学,认为距离学是对人类空间行为的科学研究,人们的情绪、情 感与使用距离密切相关,并详细探讨了人类空间利用的意义,不同文化中空间 规范的形式以及人际互动距离的有关研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通过 人们交往时的距离来判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图7—5)。
(1)亲密距离(intimate distance)
0~0.45m,小于个人空间。处在亲密的距离时,个人空间受到干扰。这种 距离专门用在非常亲密的互动中,如爱、抚摸、安慰和防御等,父母与子女、 夫妻、恋人之间的距离就属于此类,通常不适合公开场合中的成年人。有很大 程度身体间的接触,视线是模糊的,声音保持在说悄悄话的水平上,能感觉到 对方的呼吸、气味等。在公共场所与陌生人处于这一距离时会感到严重不安, 人们用避免谈话、避免微笑和注视来取得平衡。
两人空间。穿越他人空间的人在行为上常常表现出不安,他们低着头,目不斜 视,并低声道歉(图7—10)。如果仅仅有两个人站在那里,对别人的穿越影响 不大,当交谈的两人相距1.2m以上时,穿越的人就会增加(Cheyne and Efian ,1972;Efran and Cheyne,1973,1974)。人们在拥挤电梯中站得比较靠近, 有时还会有所接触。但他们尽量避免眼神接触,尽可能避免碰触,并试图把注 意力放在别的物体身上,以此来缓解心中的不安(图7—11)。
从个人空间的定义中不难发现,个人空间可作为一种缓冲地带或缓冲物,使 人们能摆脱他人的过分亲密的行为和过多的刺激,从而保护自己,维持“独处 ”,同时,个人空间有助于人们之间的有效沟通。个人空间起着自我保护作用 ,是一个针对来自情绪和身体两方面潜在危险的缓冲圈,以避免过多的刺激, 私密性不足,或身体受到他人攻击。任何个体只要侵入他人的个人空间,便会 引起对方的强烈反应,这是由个人空间的重要功能所决定的。
8)环境因素
物理空间环境也会对个人空间产生影响。费希尔等人(1984)的研究发现,人 们对空间的利用反映了他们的安全需要。因此,人们坐着比站着需要更大的空 间,在室内比在户外需要更大的空间,在角落里比在房间中央需要更大的空间 ,所有这些个人空间的大小,均是出于安全的考虑。鲍姆等人(A.Baum et a1 ,1974)的研究表明,隔断的使用减轻了空间侵入的感受,而且扩大了办公室 和其他拥挤的公共场所中令人舒适的空间。这同样是为了满足安全的需要,前 者可能属于生理上的安全感,而后者则可能更多地属于心理上的安全感。
2)性别因素 性别是决定大多数情境中空间行为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女性相对男性互动 距离较短,而男性对过短距离的忍耐性较低。妇女的个人空间比男性的略小一 些,妇女间交往中的个人距离比男子间的交往中要小些。男性更注意与同性别 的人保持非亲密状态。两人性别不同时所保持的距离一般比性别相同时更近, 当然这一结论仅就北美文化而言。 3)个性因素 人格中的自尊性格是否外向会对个人空间行为会产生影响。研究认为内向的 人比外向的人占有的个人空间大,自尊心强的人所需要的个人空间比自尊心弱 的人要小,合群的人比不合群的人与人保持更近的距离。暴力倾向的囚犯的个 人空间差不多是正常人的3倍。 4)情绪因素
(2)个人空间的距离(perSOfial distance) 0.45~1.20m,与个人空间基本一致,是得以最好地欣赏对方面部细节与细 微表情的距离。眼睛很容易调整焦距,观察细部质感不会有明显的视觉失真, 但即使在远距离也不可能一眼就看清对方的整个脸部,必须把中央凹视觉集中 在对方脸部的某些特征,如眼睛上;超过这一距离的上限(1.20m),就很难用 手触及对方,因此可用“一臂长”来形容这一距离。处于该距离范围内,能提 供详细的信息反馈,谈话声音适中,言语交往多于触觉,适用于亲属、师生、 密友握手言欢,促膝谈心,或日常熟人之间的交谈。
研究发现,当实验者接近男性被试者时,被试者在顶棚较低的房间时比在顶 棚较高的房间时需要更大的个人空间(Savinar,1975);个人空间随房间尺寸的 减小而增大,随房间增大而减小(white,1975);当人多时,在房间中设臵隔断 可减少空间侵犯感;在边界开放的环境中个人空间相对较小,这说明,人们感 到便于疏散时有较强的控制感,因而满足于较小的个人空间。说明不同社会地 位的人对空间距离的需求是不同的。
7.1.5 影响个人空间的因素
许多因素会对个人空间产生影响,如个人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社会地位等 ,人际因素包括人与人之问的喜欢程度等,情境因素包括活动性质、情绪、场 合等。这里我们讨论重要的几个因素,即年龄、性别、情境因素,以及民族文 化和伦理背景等因素。
1)年龄因素
个人空间是会随着年龄而改变的。一认为小孩的个人空间较小,随年龄增长
Horowitz等人1970年所进行的试验更客观些。该试验让被试验人从前、后、左
、右与对角线等不同方位分别朝着一个男人、一个女人的半身像模型走去,看 他在什么位臵停下来(最接近的),记录这个距离,随后通过记录的整理,可绘 出一个图形(图7—4)。由图形中可见,个人空间的前部较大,后部小些,两侧 更小。
7.1 个人空间
7.1.1 个人空间的概念
日常生活中,不管人还是动物都希望有独立的空间,例如鸟儿停落在电线上成
一排,互相保持一定的距离;又如在公共场所中,一般人不愿夹坐在两个陌生 人中间(图7—1)。在公共海滩钓鱼的人们也一样,彼此在岸边保持一定的距离( 图7—2)。
在环境心理学家看来,这种情绪反应便是他人的空间行为影响的结果。在人与
(3)在一起各干各的事:这时往往选择距离 最远的座位,可保持秘密,减少目光接触 。 (4)竞赛:此时双方间希望彼此保持一定 的距离,然而要有目光接触以刺激竞争意 识。多选择面对面坐,这样各自工作有一 定秘密性而又了解对方是怎么干的。 萨默经大量研究认为,一般朋友交谈选 择角对角就座(图7—14);一对竞争者常选 择面对面就座;合作者更多地选择肩并肩 就座。
7.1.2 个人空间的度量
研究者们普遍认为,个人空间像一个围绕着人体的看不见的气泡,腰以上部分
为圆柱形,自腰以下逐渐变细,呈圆锥形(图7—3)。这一气泡跟随人体的移动 而移动,依据个人所意识到的不同情境而胀缩,是个人心理上所需要的最小的 空间范围,他人对这一空间的侵犯与干扰会引起个人的焦虑和不安。可以说, 这是在心理上个人所需要的最小空间范围,即身体缓冲区(body buffer zone)。 这种空间范围并没有固定的地理位臵,而是随个体移动和情境的不同而变化。
根据观察发现:
(1)进行交谈:此时选择90度把角与面对面
的坐法较多。解释中说这样既有接近也便 于眼光接触,而目光的自由度很大,谈话 过程中很少有连续的目光接触。而选择面 对面的坐法略多于把角的坐法。
(2)合作做一件事:相当一部分选择肩并肩
的坐法。认为这样便于阅读共同的材料, 或核对数据、使用工具。
常常在行为上做出一些复杂的反应,如改变脸的朝向或调节椅子的角度。有些 被试者还做出防卫姿态,如收肩缩肘,手托下巴,还有人用书或其他物品将自 己与来犯者隔开(图7—8和图7—9)。
一个人在侵犯他人个人空间的同时,他(她)自己的个人空间也同时被他人侵犯
进一步的研究显示,人们也忌讳穿越正在交谈的两人空间,尤其是男女交谈的
6)文化因素
霍尔(E.T.Hall,1966)指出,行为方式直接与文化相联系,空间行为也能 在与文化的联系中才能反映出来,不存在脱离文化的个人空间行为。在地中海 文化中(包括法国、阿拉伯、南欧和拉丁美洲等地),习惯使用嗅觉、触觉以及 其他感觉形态进行人际交往,使用极近的交往距离甚至频繁的身体与目光接触 ,显示出极大的密切性;而在北美和北欧文化中(如德国、英国和美国白种人 等),则喜欢较大的交往距离和个人空间,一般很少对他人使用非言语的密切 行为。但霍尔强调指出,以上研究主要针对地中海和北欧文化,而且都是粗浅 模糊的分类,对其他文化,尤其是亚洲文化不一定完全适用,文化差异对行为 的影响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7)社会地位因素 研究表明,在交往中地位比较高的人总是比对方拥有、控制和利用更大的空 间(R.Sommer,1969;N.M.Henley,1977)。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人物在一 些场合出现时,往往会扩大其前部空间,且习惯坐在正中最显要的坐席中。这 说明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对空间距离的需求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