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传-湘西苗鼓舞的传承现状与对策
苗族鼓舞调查报告

苗族鼓舞调查报告苗族鼓舞调查报告一、引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其中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
苗族是一个独特而富有传统文化的民族,他们的音乐艺术尤为引人注目。
本报告旨在调查苗族鼓舞艺术形式,探索其历史渊源、表演形式以及对苗族文化的意义。
二、苗族鼓舞的历史渊源苗族鼓舞是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舞蹈形式。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苗族鼓舞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在苗族传统文化中,鼓舞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它不仅是苗族人民祈求丰收和祈福的一种方式,更是表达他们对自然界和祖先的崇敬之情的一种方式。
苗族人民相信,通过鼓舞,他们可以与祖先的灵魂沟通,并得到祝福和保佑。
三、苗族鼓舞的表演形式苗族鼓舞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舞蹈、音乐、歌唱等。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鼓的运用。
苗族人民用各种不同大小的鼓来演奏,鼓声激昂有力,给人以无穷的力量和激情。
在苗族鼓舞表演中,舞者们身着传统的苗族服饰,手持鼓棒,随着鼓声的节奏起舞。
他们的舞姿优美而独特,犹如翩翩起舞的仙鹤。
舞者们的动作婀娜多姿,有时像飞翔的燕子,有时像奔跑的骏马,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艺术的感受。
四、苗族鼓舞的意义苗族鼓舞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承载了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界的崇敬之情。
通过鼓舞,苗族人民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苗族鼓舞也是苗族人民传承和弘扬自己文化的一种方式。
在现代社会中,苗族鼓舞已经成为苗族人民重要的社交活动和娱乐方式。
每年的苗族鼓舞节上,来自各地的苗族人民齐聚一堂,共同庆祝和表演鼓舞,展示自己的才艺和文化。
五、苗族鼓舞的现状和发展尽管苗族鼓舞在苗族人民中仍然得到广泛的关注和支持,但是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传统文化的冲击,苗族鼓舞也面临着一些困境。
首先,年轻一代对苗族鼓舞的兴趣逐渐减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年轻人更多地接触到了现代音乐和舞蹈形式,对传统的苗族鼓舞产生了一定的疏远感。
湘西苗族“鼓舞”社会功能变迁原因分析

湘西苗族“鼓舞”社会功能变迁原因分析1. 引言1.1 湘西苗族“鼓舞”的定义湘西苗族“鼓舞”是一种传统的表演艺术形式,通常由一群苗族男女共同演出,主要通过击鼓、舞蹈、歌唱等方式来表达情感和传达信息。
这种表演形式起源于苗族民间,已经在湘西地区流传了数百年的历史,被当地人民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
“鼓舞”一词中的“鼓”指的是鼓点,代表着节奏感和激情,而“舞”则代表着舞蹈表演的形式,整个表演过程是一种有节奏感、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形式。
在湘西地区,每逢节日或重大活动,苗族人民都会通过表演“鼓舞”来庆祝和祈福,以此来祈求风调雨顺、四季平安。
湘西苗族“鼓舞”是一种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表演形式,通过它,苗族人民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传达文化价值观,同时也是苗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社会,湘西苗族“鼓舞”正逐渐被更多的人认识和认同,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
1.2 社会功能变迁的背景湘西苗族“鼓舞”的社会功能变迁背景可追溯至古代社会,鼓舞在当时主要扮演着宗教、仪式、战争等方面的角色。
随着社会的发展,鼓舞演变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表现形式,成为湘西苗族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多元化,湘西苗族社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变革。
传统的鼓舞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功能,需要在新的背景下重新定位和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迁,湘西苗族社会对鼓舞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需要探讨如何使鼓舞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实现社会功能的转型和提升。
2. 正文2.1 传统鼓舞的社会功能湘西苗族的鼓舞是其重要的传统文化形式之一,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与推崇。
传统鼓舞在湘西苗族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多种社会功能。
传统鼓舞是湘西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承方式。
通过鼓舞的表演和传承,湘西苗族的历史、宗教、价值观念等得以传承和弘扬,加深了族人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鼓舞在湘西苗族社会中扮演着社交和凝聚人心的重要角色。
湘西苗族鼓舞的传承现状及对策研究

湘西苗族鼓舞的传承现状及对策研究摘要:湘西苗族鼓舞蕴含着该地区苗族人民特有的生活方式,文化内涵和信仰依托,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苗族典型的文化标志。
本文将通过对湘西苗族鼓舞的传承现状调查,针对其传承的主要方式、内容等问题进行研究,探寻湘西苗族鼓舞传承的有效措施与办法,以期促进这一宝贵艺术的继承与发扬,促进湘西州和湖南省艺术、文化、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关键词:湘西;苗族鼓舞;传承;现状;对策早期的湘西苗族鼓舞由于受落后经济、文化以及战争困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只在庆祝丰收以及重大节庆日和祭祀活动中出现,这一时期,鼓舞的发展处于一种较为缓慢的相对稳定状态,其传承也只在一定范围的特定人群之中开展。
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通过艺术各界专家学者们的不懈努力,湘西苗族鼓舞受到了更为广泛的重视和较大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旅游文化的兴起,苗族鼓舞的价值更为突显,其传承与发展问题引发了更多人的关注和热议。
本文将通过对湘西苗族鼓舞的传承现状调查,针对其传承中的问题研究,探寻传承的有效措施与办法,以期促进这一宝贵艺术的继承与发扬一、湘西苗族鼓舞的传承现状(一)传承的主要方式目前,在湘西州苗族鼓舞的主要传承方式包括民间传承和教育传承。
民间传承主要以出于喜爱或耳濡目染自发的观看,模仿、学习鼓舞的自然传承;在家族长辈的传授中学习鼓舞表演的家族式传承和跟随当地技艺精湛、舞艺超群的男女鼓手拜师学艺的师徒式传承为主。
作为一种古老的形式,民间传承方式承载了苗族地区特有的传统习俗和民风民情,能够在传承中较好地保存湘西苗族鼓舞的风格特征和民族特性。
教育传承则主要是通过湘西州内的高校、专业艺术院校以及各县市中小学的院校传承和由苗族鼓王或专职人员开办的培训机构面向社会各界招收学员,教授鼓舞技艺的社会传承方式为主。
教育传承方式则能够借助艺术教育者的学识和研究促进鼓舞传承的科学和规范性(二)传承的范围及对象长期以来苗族鼓舞虽一直在湘西地区的各县市广为流传,但随着湘西州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艺术事业的不断攀升,湘西苗族鼓舞的传播范围也越来越广泛,特别是近几年旅游业在我州的兴起,使得鼓舞的流传区域向旅游中心地带(凤凰、吉首德夯甚至张家界)集中。
苗鼓传统文化传承方案

苗鼓传统文化传承方案简介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苗族文化历史悠久,久经沧桑,其中最为醒目的文化现象之一便是苗鼓文化。
苗鼓是苗族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独特的鼓声、舞蹈以及服装,深受各地游客和文化爱好者的喜爱。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苗鼓文化也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危机。
为了保护和传承苗鼓文化这一瑰宝,需要提出一系列有效的传承方案。
传承方案1. 传承者寻找与培养为了保护苗鼓文化,首先需要寻找和培养的合适的传承者。
传承者应该是一些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和表演能力的人。
由于苗鼓文化需要在团队中完成演出,所以传承者也需要配备一些合适的舞蹈演员和音乐演员。
传承者还应该善于学习和借鉴他人的经验,在各地的历史遗迹和其他相关文化活动中积极学习和交流。
2. 组建演出团队苗鼓文化需要在团队中完成演出,因此需要按照规范化的方式组建演出团队,确保演出质量和安全。
演出团队需要有一定的规模和组织架构,包括音乐演员、舞蹈演员、演出编排师和舞台技术人员等。
此外,还需要根据演出需要组织相关的服装、道具和音响设备等。
3. 开展相关培训和交流活动为了促进苗鼓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开展相关的培训和交流活动。
这些活动可以包括苗鼓文化的理论讲解、相关技巧的授课和相关文化的交流等。
这些活动需要针对不同的人群进行,例如青少年、旅游从业人员、艺术爱好者等。
4. 加强文化保护和宣传工作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苗鼓文化,还需要加强文化保护和宣传工作。
一方面需要开展相关宣传活动、举办相关展览和创作相关的文艺作品等,以此来宣传和普及苗鼓文化。
另一方面还需要加强对苗鼓文化的保护和管理工作,例如建立规范的演出管理制度、保护相关知识产权等。
结论苗鼓文化是苗族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寻找和培养合适的传承人,组建规范的演出团队,开展相关培训和交流活动,并加强文化保护和宣传工作等。
只有持续不断地努力,才能确保苗鼓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让其继续闪耀在时间的长河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传承和开发的实证研究——以湘西苗族鼓舞为例

湘西苗族鼓舞,是湘西地区苗族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
它以音乐、舞蹈的形式,展示了苗族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外界了解苗族、走近苗族的一个窗口。
自湘西旅游业快速发展以来,苗族鼓舞一直深受旅游者的追捧和喜爱。
尤其是2006年5月,湘西苗族鼓舞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苗族鼓舞作为湘西民族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湘西旅游发展的舞台上大放异彩,表现出了独特的旅游魅力。
一、湘西苗族鼓舞的旅游价值湘西苗族鼓舞作为湘西地区苗族一种传统的艺术表演形式,随着湘西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了湘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载体,在推动湘西旅游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1.苗族鼓舞满足了旅游者求新、求异的多种心理需求,社会价值显著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既有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的求知需求、又有了解旅游地民俗民风、感受异域文化的求异需求,更希望在旅游活动中能够实地感受、亲身体验、个别参与,实现求新和求乐。
而湘西苗族鼓舞的古老、异质、独特、参与性恰恰全方位的满足了旅游者的多样化需求:苗族鼓舞是一种体现苗族先民战争、生计、民族交往、文化娱乐等多种文化元素的舞蹈形式,通过欣赏苗族鼓舞可以让旅游者获得更多的苗族历史文化知识;苗族鼓舞中还有许多涉及祖先崇拜和宗教信仰的表现形式,如“傩堂鼓舞”等有别于土家文化和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容可以让旅游者更深切的感受苗族的异质文化;与其他类型的舞蹈不同,苗族鼓舞集音乐、舞蹈的艺术表演形式于一体,内涵丰富,满足了旅游者求知的心理需求;尤为特别的是,苗族鼓舞为旅游者参与其中提供了比较简单便捷的办法,旅游互动性强,满足了旅游者求乐的心理需求。
2.苗族鼓舞生动体现了湘西苗族民俗旅游文化,文化价值显著苗族鼓舞从历史、宗教、精神、艺术等方面全方位展现了湘西地区苗族的文化精髓,它反映了苗族先民战争迁徙的历史,表现了苗族先民在自然环境下农耕、狩猎的情境,具有很强的历史价值。
苗族鼓舞是苗族先民精神和情感联系的纽带,其既是苗族先民原始的宗教信仰的体现,又是苗族祖先勤劳勇敢、顽强拼博的民族精神的展示,具有很强的精神文化价值。
湘西苗族鼓舞的价值

湘西苗族鼓舞的价值湘西苗族鼓舞是苗族文化传统的重要表现形式,它在湘西地区被广泛传承和发展,并成为了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湘西苗族鼓舞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演,更是传承苗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传达价值观念的载体。
它的存在与发展不仅对苗族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同时也对社会和个人有着积极的影响。
接下来,本文将就湘西苗族鼓舞的价值进行分析和探讨。
湘西苗族鼓舞的存在和传承对苗族文化的保存和发扬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苗族是我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而湘西苗族鼓舞作为苗族文化的重要传统艺术,承载着苗族文化的精髓和特色,传承了苗族的历史、风土人情和价值观念,为苗族文化的保存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通过湘西苗族鼓舞,苗族的古老传统和民族特色得以传承下来,不仅使苗族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也有助于保护和维护苗族的文化传统。
湘西苗族鼓舞在传承苗族文化的也在弘扬民族精神和传达价值观念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苗族鼓舞的舞蹈、音乐和歌词都是通过对自然、生活和情感的表达,展现了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崇敬。
在苗族鼓舞中,人们能够感受到苗族人民对祖先、对土地、对生活的热爱和敬畏,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苗族人民勤劳、豪迈、乐观的性格和气质。
这些都是苗族人民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的具体表现,能够激励苗族人民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断努力、奋发向上,努力实现民族的振兴和文化的繁荣。
湘西苗族鼓舞对社会和个人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在社会方面,湘西苗族鼓舞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符号和标志,它的存在和发展不仅丰富了湘西地区的文化生活,也为当地经济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苗族鼓舞的表演和传承,为当地的民俗旅游、文化交流和经济产业带来了丰厚的利益,也提升了湘西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个人方面,湘西苗族鼓舞也能够对从事鼓舞表演的人员起到极大的激励和帮助。
通过参与苗族鼓舞的学习和表演,人们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舞蹈技能,同时也能够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信心,为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湘西苗族鼓舞的传承与保护

其 中历 时最长 的一 次达 十 六年之 久 ,明朝廷 调 集京城
及 四 省 十 余 万 兵 力 的 征 剿 就 有 数 次 ,像 明 朝 修 建 的 湘 西 南 方 长 城 就 是 直 接 镇 压 、 制 苗 族 的 历 史 见 证 。苗 族 限 人 民 在 与 外 来 势 力 的 争 斗 和 反 抗 朝 廷 的 过 程 中 ,他 们 需 要 一 种 巨 大 的 民族 凝 聚 力 , 形 成 强 大 的 战 斗 集 体 , 去 才 能 使 他 们 这 个 民 族 生 存 下 来 ,在 这 样 的 民 族 力 量 凝 聚 的 过 程 中 , 们 以 鼓 声 来 传 递 信 息 , 山越 岭 , 醒 他 穿 唤 那 沉 睡 于 深 山 壑 谷 的 古 老 苗 寨 , 鼓 舞 勇 士 的 士 气 和 斗 志 , 面 对 、 抗 和 战 胜 外 来 之 敌 。 苗 族 鼓 声 与 苗 族 人 去 抵
历 史 上 苗 族 鼓 舞 产 生 在 苗 族 的 祭 祀 活 动 中 , 常 与
傩 歌 、 戏 交 替 表 演 或 联 合 表 演 。更 深 入 地 对 苗 族 鼓 舞 傩
进 行 发掘 抢 救 , 对 中 国 民族 舞蹈 、 国 民族 音 乐 、 将 中 中 国傩 文化的深层 次研 究 , 到 不可低估 的作用 。 起
面 对 各种各样 的天灾 人祸 , 然无 法抵抗 和战 胜 , 虽
但 是 对 于 他 们 来 说 ,靠 自 身 的 力 量 来 阻 止 外 来 势 力 的
者 , 衣 优 俗 王 彩 衣 , 披 红 毡 , 折 角 巾 , 五 色 纸 两 皆 或 戴 剪 条垂于 背 , 左 女右旋 绕 而歌 , 相和 唱 , 手顿 足 , 男 迭 举 疾 形 式。 湘 西 苗 族 “ 牛 大 祭 ” 历 时 四 天 三 夜 。 石 启 贵 在 椎 , 《 西 苗 族 实 地 调 查 报 告 》 详 细 的 记 载 。 在 这 一 宗 法 湘 有 事 中 , 们 ( 括 巫 师 ) 宗 教 几 乎 淡 化 , 如 歌 舞 艺 术 人 包 对 尤 的 表 演 , 场 是 以鼓 为 中 心 的 歌 舞 晚 会 , 以 说 : 不 全 可 鼓 仅是一 门艺 术 , 成 为一种 文 化。 近代 , 在 脱离 宗教 已 鼓 的 期 间 ( 宗 教 离 不 开 鼓 )几 乎 涵 盖 了 所 有 的 艺 术 表 但 , 演 门类 , 最 典 型 的 是 鼓 乐 和 鼓 舞 。 但 湘 西 苗 族 鼓 舞 主 要 流 传 在 湖 南 省 湘 西 土 家 族 苗 族
湘西苗族鼓舞的本真性传承保护现状分析

【题目】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真性保护和传承探究---------------------------------------------------------------------------------------------------------------------感谢使用本套资料,希望本套资料能带给您一些思维上的灵感和帮助,个人建议您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内容做适当修改和调整,以符合您自己的风格,不太建议完全照抄照搬哦。
---------------------------------------------------------------------------------------------------------------------【第一章】如何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导论【第二章】湘西苗族鼓舞得民族志背景【3.1 3.2】鼓王选拔赛与鼓王及其表演【3.3】现代湘西苗族鼓舞【第四章】湘西苗族鼓舞得本真性传承保护现状分析【结论/参考文献】非遗本真性传承与保护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4湘西苗族鼓舞得本真性传承保护现状分析正如前文中所提到得,本文得立场在于对非遗进行本真性保护和传承。
而“本真性”得核心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尊重传承主体,即尊重传承人得主体地位,以及尊重他们对非遗得主动创造;第二,基于非遗得动态性,非遗应该在活态得情境中传承,如日常生活,表演等情境,让非遗在生活情境中得到传承;第三,基于非遗得可创造性,非遗得保护和传承应该与受众形成良好得互动,形成一个对话得氛围。
在不断对话得过程中,非遗传承人可以汲取来自于受众得观赏体验,成为不断增添文化内容得基础。
湘西苗族鼓舞在具体保护实践中体现出了这一本真性要义。
4.1传承人得主体地位得到尊重非遗得保护实践中,离不开政府、传承人、学者、工商界等各种力量得介入,而在保护和传承得主体上,究竟应该由谁来主导成为非遗保护得一个困境。
在德夯,鼓舞得传承和保护主要有三股力量介入其中,包括传承人以及与之相关得鼓制作人、政府和学者。
关于苗鼓社会实践报告

一、前言苗鼓,作为我国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为了深入了解苗鼓文化,我们组织了一次苗鼓社会实践调查活动。
通过实地考察、访谈和资料收集,我们对苗鼓的历史渊源、文化特色、传承现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以下是我们此次社会实践的调查报告。
二、苗鼓的历史渊源苗鼓起源于我国古代的农耕文化,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据传,苗鼓最初是苗族人民在农耕劳动中为了驱赶野兽、祈求丰收而制作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苗鼓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成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鼓在苗族社会中具有极高的地位,被视为吉祥、喜庆的象征。
在苗族的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场合,苗鼓演奏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苗鼓不仅具有娱乐功能,还具有团结民族、传承文化的作用。
三、苗鼓的文化特色1. 音乐特色苗鼓音乐旋律优美、节奏鲜明,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苗鼓演奏者通过鼓点的变化,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乡的眷恋以及对民族未来的期盼。
2. 舞蹈特色苗鼓舞蹈动作粗犷、奔放,充分展现了苗族人民的豪迈气质。
舞蹈中融入了苗族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元素,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3. 服饰特色苗鼓表演者的服饰独具特色,通常为苗族传统服饰。
这些服饰色彩鲜艳、图案精美,体现了苗族人民的审美情趣。
四、苗鼓的传承现状近年来,随着我国民族文化的复兴,苗鼓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然而,苗鼓的传承现状却不容乐观。
1. 传承人减少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年轻人对苗鼓的兴趣逐渐降低,导致传承人数量逐年减少。
许多苗鼓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2. 传承方式单一目前,苗鼓的传承方式仍以师徒相传为主,缺乏创新。
这种单一的传承方式不利于苗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3. 政策支持不足虽然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文化传承,但在苗鼓保护方面仍存在政策支持不足的问题。
一些地方政府对苗鼓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不够,导致苗鼓文化发展受限。
五、苗鼓保护与传承的建议1. 加强传承人培养政府应加大对苗鼓传承人的培养力度,通过设立专项资金、举办培训班等方式,提高传承人的技艺水平。
苗鼓传统文化传承方案

苗鼓传统文化传承方案背景与意义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文化历史悠久,独具特色。
苗族的鼓舞文化在其中更是独特,名列中国第一鼓舞。
苗鼓是苗族历史文化的瑰宝,体现着苗族人民艰苦卓绝、聪明才智、欢乐喜悦的精神面貌,是苗族心灵和灵魂的象征。
如今,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变迁,苗族的鼓舞文化面临着危机。
苗族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缺乏足够的认同感和尊重,导致传承困难。
因此,保护和传承苗族鼓舞文化尤为重要,有助于维护苗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完整性和独特性。
传统文化传承方案传统文化教育苗族鼓舞文化的传承需要先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加强青年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在学校开设苗族文化课程,教育苗族年轻一代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
此外,还可以举办苗族文化讲座、展览等活动,让更多人感受苗族文化的魅力。
传统文化创新要使苗族鼓舞文化传承活跃,需要进行创新,让年轻人更容易接受和喜欢。
在传承苗族鼓舞文化的同时,可以增加苗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
例如,在苗鼓表演中加入流行元素,使之更加生动、精彩。
传统文化保护苗族鼓舞文化的传承,除了加强教育和创新之外,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保护。
保护苗族鼓舞文化的物质文化遗产,例如鼓、锣、朝服、道具等,同时也保护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过程中不断探索改进。
传统文化互动交流在传承苗族鼓舞文化的同时,也考虑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
通过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活动,让更多人了解苗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共享,让苗族年轻一代更好地接受和传承传统文化。
结论苗族鼓舞文化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苗族人民的精神和信仰。
为了保持苗族鼓舞文化的正常传承与发展,当前需要采取相关的措施,结合现代化发展的潮流,汲取其他文化的优点,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得益彰。
以上是本文将苗鼓传统文化进行传承的方案,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关注和支持,得以实现苗族鼓舞文化传承的目标。
苗鼓传统文化传承方案

苗鼓传统文化传承方案摘要苗族鼓舞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音乐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苗鼓文化的传承受到了威胁。
因此,本方案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促进苗鼓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扬苗鼓文化。
介绍苗族鼓舞是壮观的山歌舞蹈,是苗族文化的代表,不仅表现了苗族人民勇敢、智慧和团结的精神面貌,而且包含了大量的民间传说和故事,是苗族文化中珍贵的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现代化的冲击,苗鼓文化传承逐渐衰落,苗鼓舞的演出活动也受到了压制和限制。
为了防止苗鼓传统文化的逐渐消逝,保护和弘扬苗鼓文化,我们提出了以下苗鼓传统文化传承方案。
方案1. 培训传承人苗鼓舞是口口相传的,因此,苗族鼓舞的传承需要大量的培训和指导。
我们计划在每个苗族村庄开设苗鼓文化传承班,邀请职业教练和老师参与其中,授予苗族青年们鼓舞技能和文化知识,培训出向传统文化方面有所了解的专业人才,使得苗鼓文化得以顺利传承。
2. 保护苗鼓艺人作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苗鼓文化的保护还需要交由相关机构来进行。
我们建议和相关机构合作,成立苗鼓文化保护协会,设立专项基金,为苗鼓舞艺人提供护照和福利,不仅能够真正保护苗族的文化遗产,同时也能够支持来自苗族的舞蹈艺术家,使得苗鼓舞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 组织演出活动苗鼓文化的传承过程必须要有继承人向后代传授,并且传承人必须要在演出中得到确认和支持。
因此,我们提倡组织苗鼓文化节,在全国性舞台上展示和传播苗鼓文化,扩大苗族文化的影响力。
同时,还可以通过征集各种演出节目,激发苗族文化创意的潜力,并减少了传统文化面临的危机和挑战。
4. 公益宣传活动众所周知,公益宣传的力量是无限的,我们相信苗鼓艺术文化也可以通过宣传活动得到发扬和传承。
我们建议组织公益性宣传活动,包括展览、讲座、媒体报道、互动活动等,让苗鼓文化变得更加生动且丰富,以此促进更多的人们了解传统的苗族文化,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苗鼓舞、学习苗鼓舞,进一步推崇这项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的传承及发展探讨

鉴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的传承及发展探讨夏 卿 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 摘要:苗族鼓舞作为一种民族民间艺术形式,来源于宗教祭祀,具有很强的宗教色彩和民族特色,历史文化积淀十分深厚,是我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苗族鼓舞表演体现的是苗族人们自强不息和奋勇拼搏的民族精神以及虔诚的信仰,是苗族人们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其进行传承和发展,有利于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本文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的传承及发展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苗族鼓舞;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一种活态文化,蕴含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展现了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意识、思维方式和精神价值,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1]。
当前在社会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严重冲击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致使许多珍贵的资料实物与精湛的传统技艺遭到破坏,因此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概述(一)起源苗族鼓舞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多流传于湘西苗族村寨,受节令和时间的限制,其具有诸多的称谓,深受苗族人民的喜爱。
自古以来,湘西苗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多是深山老林和崇山峻岭之中,生活和文化相对封闭,生产条件不高,这些都使得苗族祖先的精神文化生活十分落后,为了振奋族群精神,调节情感,往往以击鼓为乐,从而形成了苗族鼓舞这一文化艺术。
从当前的苗族鼓舞内容和动作来看,我们也可以看出先祖们的淘米煮饭、种地插秧、耕地犁田等生产生活情境,这表明苗族鼓舞产生于特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深深根植于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二)现状苗族鼓舞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承方式落后。
苗族鼓舞传承方式基本为师徒传承或家族传承模式,人口组成和形式较为单一,受众规模小,虽然能保证被传授者的技艺质量,但是参与人数少,难以形成规模化和大众化的传承与发展,不利于苗族鼓舞的生存及发展。
浅谈湘西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湘醋 , 多彩的湘西苗族文化包罗万象 , 而
湘两苗族 的鼓 文化 在这份神秘中扮演着
极其重要 的角色。 由于 湘 西 的地 理 位 置 ,
多个少数 民族 文化的聚集以及山原地貌
的原 因 ,湘西 苗族 鼓舞文化存着多样 的 变化 。 苗族鼓文化受 到多个方 面的影响 ,
多场 国际鼓 文化 节 ,湘西苗族的鼓声越
来越 响彻 四方 ,鼓 文化的 内涵越来 越深
湘西苗族文化神秘而丰 富。不仅 有
“ 湘两赶 尸” 的神秘 , 还有美 味而神 秘的
入 人心 。 但是 , 鼓文化作为一项体育文化 鼓 王龙英棠 ,她 出生并 生长 在一 个 苗鼓 的传 承还有 待进一步探索 。各个地 区越 之 乡 , 从小就看别人打鼓 , 先看觉得不过 来 越重视鼓 文化所带来的 “ 快餐效应 ” , 鼓 文化的传承也越来越失去 了内涵 。 瘾, 于是就偷偷 跟着学 , 在 勤学苦 练 中 ,
一
陶下 , 加上 自己特别 的兴趣 , 第一代鼓王
打出来 的鼓不仅 仅在技 艺上 出类拔萃 ,
更是打出 _ 『苗族文化的底蕴 。再看看这 后面几代鼓王 ,他们的出生环境 以及成 长的环境 , 无不 围绕着苗族文化 的气 息 , 而且他们本身也正是苗族 的一分子 。这 样一个环境使得他们具有 了一定程度 的 苗家文化底蕴 ,从而使得他们在展示 苗 鼓文化 的时候增加 了不少 的特色 。周 围 的文化熏 陶对成长环境有着极其重要 的 意义, 这 是毫无疑问的 , 周 围文化环境 的
西 地 区 文 化 特 色对 湘 西 鼓 文 化 的 影 响 。 提 出传 承 和 发 展 的 思 维 , 提 出 结合 湘 西 文 化 底 蕴与 湘 西 鼓 文 化 的 传 承 方 式 , 为 湘 西鼓 文 化
湘西苗族鼓舞传承困境与突破转型

主持人语 :
习近 平 总 书 记 在 十 九 大报 告 中提 出 : 文 化 是 一 个 国家 、 一 个 民族 的 灵魂 。 没 有
高 度 的 文 化 自信 , 殳有 文 化 的 繁 荣兴 盛 ,就 没 有 中华 民族 伟 大 复兴 。他 强 调 中 国 特
满 足 人 民 群 众 日益 增 长 的 美好 生 活 需 要 ,打 造 可 持 续 的 非 物 质文 化 遗 题 :非 物 质 文化 遗 产研 究 , 从 不 同的视 觉 , 对 以湖 南湘 西地 区 为 代 表 的 中 国非 物 质 文化 遗 产
民 族 传 统 史化 的 发 腱 , 与 所 处 时代 的纶 济 、社 会 、
传递 苗族人 民独特的审美 、信仰及精神特顷 2 0 0 6
, l f 被 务 院 列 入 第 一 批 国 家级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名 录 。
政 治、 文 化 仃 着 重 的 关 联 , 这种关联常常呈观 出“ 半 衡 ”的 状 态 。 随 符 现 代 经 济 的 迅 猛 发 展 ,城 i t s 化 进 程 的快速 推进 ,社 会生 J 和 生 活 方 式 发 乍 了 急 剧 变
化 ,苗族 鼓舞的传承 也断临着严峻的挑战 ,其 原 足 多方面的 ,各种原 相 之间也有着 紧密 的联系 。
1 . 1现代 综合 艺术 的竞 争挤 压
作者 简 介 田 茂 :( 1 9 6 3 一 ) ,男 ,吉 人 学 文 学 【 j | 新 闻 传 播 学 院 敦授 , 吉 首 大 学 非 遗 研 究 中 心 f仃 。
来得 到政 府 的高度重视 。2 0 1 2年 ,丈化部 出 台了 《 关于加 强非物 质文化 遗产 生产 性保护的指导意 见》, 旨在促进非物 质文化遗产得 以有效 、健康 的传承 与发展。知
湘西苗族武术鼓舞传承与保护路径研究

于保靖县东南部,2005 年由原来的葫芦镇和堂朗乡合 并而成。东邻古丈县古阳镇、墨戎镇,南与吉首市马 颈坳镇、保靖县吕洞山镇毗邻,西与保靖县水田镇、 长潭河乡接壤,北与保靖县阳朝乡交界。葫芦镇自古 以来,即为保靖县、吉首市、古丈县三县(市)区域 政治、文化和市场交易与物流、客流集散中心。 2.2 经济环境
10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ts Reserved.
一步了解当地湘西苗族武术鼓舞的发展渊源。高校研 究生与当地传承人群的双向互动交流,无形中促进了 湘西苗族武术鼓舞的传承发展,助力当地乡村文化振 兴,同时也增加了科研工作者对湘西苗族武术鼓舞学 术方面的研究兴趣,创编课本教材等,不断丰富学术 研究成果,促进湘西苗族武术鼓舞理论体系的建构。 4.3 乡村精英:传承湘西苗族武术鼓舞的“领头雁”
武术研究
2023 年 8 月 第 8 卷 第 8 期
湘西苗族武术鼓舞传承与保护路径研究
古晓晴 蔡 艺 湖南工业大学体育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
摘 要:湘西苗族武术鼓舞作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苗族传统体育文化和民族体 育精神的重要载体。文章运用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探究湘西苗族武术鼓舞利益主体 地方政府、地方高校和乡村精英之间的关系,并基于此提出武术鼓舞传承与保护的路 径,即地方政府应打造湘西苗族武术鼓舞文化品牌;地方高校应建立传统体育学校传 承机制;乡村精英应作为传承湘西苗族武术鼓舞的“领头雁”,为传承湘西苗族武术 鼓舞营造良好的社会契约氛围。 关键词:湘西苗族 武术鼓舞 传承与保护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23)8—0009—0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中湘西苗族鼓舞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2020-03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民族文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中湘西苗族鼓舞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陈正(长沙市芙蓉区育英西垅小学,湖南长沙410000)摘要:湘西鼓舞作为一种民族民间的艺术形式,它的起源与苗族当地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生活息息相关。
2006年,苗族鼓舞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苗族传统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的重要载体。
本文从分析湘西苗族鼓舞的艺术价值出发,探讨以多种途径传承和发展湘西苗族鼓舞的生存空间。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湘西苗族鼓舞;传承与发展中图分类号:TP399-C1;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09-0146-01一、湘西苗族鼓舞的起源苗族鼓舞历史悠久,溯源可至先秦时代。
湘西苗族地理位置偏静,历史文化落后,苗人多居住于荒山峡谷之中,鲜少外出,闲暇时,以鼓舞为乐,裨益身心健康,实乃生活中一大乐趣。
苗鼓作为苗族部落的象征,每每遇到需决策生死存亡的大事时,必将举行“吃牛合鼓”的典礼仪式,一面鼓代表苗族的一个部落,百面鼓响,则象征万众一心。
因苗族鼓乐常伴随着舞蹈,在湘西苗族自治州鼓乐亦被称为鼓舞,它的独特个性体现在以叙事性的表演方式再现湘西苗族人民的生活和劳动场景。
二、湘西苗族鼓舞的社会功能苗族鼓舞诞生于苗族人民的生活之中,鼓舞中的许多动作都来源于模拟社会生活中的生产与劳作场景,有的则以叙事性的方式表现了苗人对生活、爱情等事物的态度。
就其社会功能来说,主要有:(1)辅助战争功能。
根据历史的记载,在远古时期,苗族在与炎黄部落征战时一方面以鼓振奋人心,激发士兵的气势,另一方面在苗族部落受挫时利用鼓声唤万众一心,迅速恢复战斗力。
(2)传递信息功能。
苗族地形复杂,山寨之间相隔甚远,在交通信息不发达的时代,苗鼓音量大,传播距离远,无疑是崇山峻岭中最便捷的信鸽使者。
(3)娱乐功能。
逢年过节,苗族人民都会以打鼓舞来欢庆节日。
正月里打“年鼓”,立秋、丰收时节以“跳鼓”相庆。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中的湘西苗族鼓舞探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中的湘西苗族鼓舞探究
湘西苗族鼓舞是苗族民间最为重要的舞蹈形式之一,不仅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是苗族文化的象征和核心。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湘西苗族鼓舞的保护与传承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和实践问题。
一方面,湘西苗族鼓舞作为一种民间文化形式,具有其独特的生态环境和社会背景,其保护需要深入挖掘其传统文化价值,并寻找更加合适的保护措施。
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湘西苗族鼓舞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需要适应时代需求,创新传承方式。
为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湘西苗族鼓舞,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和探讨:
一、加强湘西苗族鼓舞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通过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加强各级文化机构的培训和支持,提高湘西苗族鼓舞的传承效率和质量,加强对民间艺人的保护和鼓励。
二、挖掘湘西苗族鼓舞的文化内涵。
通过对湘西苗族鼓舞的历史、文化、神话、宗教等方面的深度挖掘和研究,发现其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加深人们对其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更好地传承和保护。
三、多样化湘西苗族鼓舞的表现形式。
通过挖掘和传承湘西苗族鼓舞的各种表现形式,探索新的发展空间和可能性。
同时,加强与其他文化形式的交流和融合,使湘西苗族鼓舞在更广泛
的文化背景中发扬光大。
总之,要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湘西苗族鼓舞,需要从多个方面展开研究和实践,与时俱进,保持其生命力和活力,让其成为中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湘西苗族“鼓舞”社会功能变迁原因分析

湘西苗族“鼓舞”社会功能变迁原因分析湘西苗族“鼓舞”是一种苗族传统文化活动,已有数百年历史。
在过去,鼓舞是苗族人民举办的庆祝 harvest, 结婚等重要场合的必备活动。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变化,湘西苗族鼓舞的社会功能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本文将从文化传承、现代化冲击以及经济利益等方面分析湘西苗族鼓舞社会功能变迁的原因。
首先,文化传承是导致鼓舞社会功能变迁的主要原因之一。
尽管苗族的文化和传统仍然得到保护,但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正在使苗族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降低。
与此同时,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新的文化形式和娱乐方式,取代了传统的文化活动。
这使得湘西苗族鼓舞的社会功能开始走向消亡。
其次,现代化冲击也是影响鼓舞社会功能变迁的原因。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苗族社区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种变化带来的冲击使得湘西苗族鼓舞的传统规范受到了威胁。
例如,许多人开始使用电子设备来记录和传播湘西苗族鼓舞活动,这个行为破坏了鼓舞的传统性和神圣性,从而进一步削弱了鼓舞的社会功能。
最后,经济利益也是导致鼓舞社会功能变迁的原因之一。
苗族社区对于经济利益的需求在不断增加,传统的鼓舞活动无法为苗族社区提供足够的经济贡献,比如说观光游业可以带来更多的收益。
这种需求催生了许多商业化的鼓舞演出,但这些商业化的活动使得鼓舞活动失去了其纯粹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变成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活动。
综上所述,湘西苗族鼓舞的社会功能发生了变迁,主要是因为现代化进程、经济利益和文化传承的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湘西苗族鼓舞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应该努力保护其传统规范和神圣性,并且尝试将其文化特色与现代化相结合,如改变演出方式、组织形式等,以便更好地适应当代的社会需求。
苗鼓传统文化传承方案

苗鼓传统文化传承方案前言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其文化历史悠久、独具特色。
其中,苗族鼓舞是苗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苗鼓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一直是同胞们世代关注的问题,也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目的本文旨在介绍一种针对苗鼓传统文化传承的方案,为苗鼓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希望通过该方案,能够推动苗鼓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建议措施建立苗鼓传承机构为了更好地传承苗鼓文化,需要建立专门的传承机构。
该机构的任务是创建一个传承苗鼓艺术的平台,以便于更好的将这一文化传承下去。
机构应该以苗鼓艺术家、爱好者和普通公众为主要组成部分,并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加强苗鼓文化教育为了更好地宣传和推广苗鼓文化,相关部门需要加强苗鼓文化教育。
在学校中应增加苗鼓文化等传统文化的课程,以增加学生对于苗鼓文化的了解和喜爱。
同时,各级政府加强对苗鼓文化的宣传和推广,以扩大苗鼓文化的影响力。
组织苗鼓文化交流活动苗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通过交流活动来增强文化间的相互影响和补充。
相关的政府、非政府组织、机构和民间团体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苗鼓文化交流活动,以促进苗族文化与其他传统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改进苗鼓文化演出苗鼓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苗鼓文化演出是苗鼓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
为了更好地促进苗鼓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应该改进苗鼓文化演出,加强演出质量,吸引更多的观众参与,以增加苗鼓文化的影响力。
结论苗鼓传统文化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为了将其传承下去,需要有专门的机构来传承和发展苗鼓文化,同时加强苗鼓文化教育,组织苗鼓文化交流活动,改进苗鼓文化演出。
经过这些措施,相信苗鼓文化会在新的时代中继续闪耀光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如今,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对文化的保护意识渐渐苏醒,在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为主流的今天,湘西苗族鼓舞作为极具民族、宗教特色的民间艺术,在国务院的批准下,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湘西苗族人眼里,苗族鼓舞是其历史文化的载体,蕴藏着苗族人民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其优美的舞蹈动作和欢快的打击节奏深受苗族人民喜爱,虽然在湘西各地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一段时间内引起了湘西人民的广泛关注,但是在热度褪去之后,苗鼓舞又被人们忽视,只有极少数人还在坚持学习。
目前湘西苗鼓舞主要的传承方式为教育与民间传承,所谓的教育传承是指:专业人士开办培训机构面向社会各层面,借助教育者的研究和学识促进苗族鼓舞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
而民间传承是指:由长辈挑选技艺高超、舞艺精湛的男男女女进行拜师学艺的方式,作为古老的传承方式,民间传承包含这苗族特有的风情与习俗[4]。
自2004年我国加入联合国文化遗产公约开始,无论从立法方面还是具体保护措施方面都从了大量的工作,对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对于本文关于湘西苗鼓舞的传承与保护的研究,寻找苗鼓舞保护对策创造了政策保障。
同时,湘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更多来自各国的游客体会到了湘西苗族鼓舞刚劲、粗犷的美,但其往往被作为副产品发展,远远不能满足苗族鼓舞自身发展需求,没有后继者,使得苗鼓舞正面临着消亡的可能,因此笔者必须在深入了解苗族鼓舞,充分认识到其商业价值的基础上,寻找抢救苗族鼓舞的对策,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苗族鼓舞这一文件瑰宝。
(二)、苗族鼓舞基本概念“诺熊”是一个苗族语言中的概念,所指的就是鼓舞。
而传播发展主要集中苗族集聚地,包括贵州和湖南的苗族聚居地。
该舞蹈的最大特点是鼓和舞的结合。
它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体育节目,一边击鼓边舞,鼓为木制,以牛革蒙于两端[5],置于架上敲击历史上有关苗族击鼓歌舞的文字记载,唐代的史料中就出现过“打鼓路歌”的记载,而主要所在环境背景是“父母死”的场景,此时亲戚也齐聚并且舞蹈,这是一个在白事上的适用。
以上记载说明了早在唐朝就有在苗族的仪式中就已经出现鼓舞这种形式。
如此计算年代,则这种舞蹈的历史已经上千年。
而从地域上则主要从湖南一直蔓延到贵州的苗族集聚区域。
而相关区域崇山峻岭交通不便,使得这种舞蹈形式内部又形态各异,形成不同亚风格。
存在的类型包括有花鼓舞、双人鼓、团圆鼓等各种形式。
形式的不同,源于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需要,而且也的确在不同场合有不同适用的需要,比如木鼓舞用于祭祀祖先,又比如团圆舞可用于春节和传统佳节的庆祝等。
而另外的丧葬白事上则主要是调鼓。
[6]。
现在,鼓舞的形式,功能形态仍然有所演变,当前主要是作为人民群众的一种充实业余时间,丰富生活形式的艺术表现。
因此很多功能的退化,并不意味着鼓舞形式本身将退出历史舞台,而是在其他的领域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而这种主要功能的转移,也使得鼓舞的一些技术要领,艺术表现形式也发生了位移,主要是表现在击鼓的动作以及节奏这两个问题上。
这些转变目的都是为了有更多表演者个性元素的融入,也使得表演更具有观赏性。
其中又以男单人或女单人的鼓舞,猴儿鼓舞等类型中,更是可以融入更多的表演和娱乐色彩在其中。
而传统节日则是这种舞蹈的另外一个主要阵地,比如典型的赶夏、赶秋等苗族的特色节日中,都可见其身影。
而就活动的具体表现方式看,则通过两人的同时配合面对面击鼓,第三人则是负责击打鼓腰为其伴奏。
这种表现方式要求节奏上的配合与一致,动作上的对称和谐之美。
同时,击鼓同时少不了舞蹈,这种类型的最大特点是可以由大量的舞蹈者参与,他们环绕大鼓四周,以舞蹈助兴,而且老少皆宜,不论多少。
而在舞蹈前少不了共唱古歌,感谢创造鼓这种乐器的工匠的智慧,其实是一种对祖先的缅怀。
[7]。
(三)、研究方法1、文献检索法笔者先后翻看《湘西统计年鉴》、《湘西土家苗族自治州州治》以及大量近年来于苗族鼓舞相关的学士论文和文献资料以及《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等5本关于人类学相关专著。
2、走访询问法为清楚了解苗族鼓舞的现状,综合文献未涉及到的问题,针对性的走访请教相关的研究结构和在此方面有建树的专家和行政人员。
加上3、考察法深入实地观察并记苗族鼓舞,还原其本色,收集第一手可靠的数据与影像资料。
4、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5、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加以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
个案研究有三种基本类型:(1)个人调查,即对组织中的某一个人进行调查研究;(2)团体调查,即对某个组织或团体进行调查研究;(3)问题调查,即对某个现象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第二章民族精神的负载—苗族鼓舞具体面貌(一)、历史起源苗族跳鼓活动历史悠久。
关于它的起因及产生的年代,民间传说种种。
有说起于部落争战轩辕时代,用于征战助威。
传说里的鼓在提振士兵士气上效果斐然,苗族将士在击鼓的鼓动下,奋勇杀敌、建功立业。
而在旗开得胜后,又在击鼓下载歌载舞,男女同欢。
因此在战争及战争后的庆祝都借助了鼓这种打击乐器。
有说起于一对苗族夫妇杀死毁庄稼、害人命的妖魔。
并以其皮制鼓,跳跃狂欢,以奴胜利。
有说起于古代的祭祀活动,说的是苗家敬神祭祖多有击鼓通神和击鼓叩恩的仪式,因而编成了跳鼓套路[8]。
有说据《山左金石志》与(汉阳汉画像),汉代鼓舞图像与红苗鼓舞相似,推建苗鼓源于汉代。
还有说是摹仿猴子或摹仿啄木鸟编成的等等。
关于跳鼓的起因和产生的年代并无确定。
不过,据《凤凰厅志》以及《苗防备览》等史料,这个时间应该更早一些。
在某些地方的史料,跳鼓的民族活动形式,应该早于明清就有。
有关苗鼓起源的说法众口不一[9]。
据传苗族人民每年祭祀集会、喜庆丰收时敲起的苗族大鼓是由魔王的皮所制,每次需用尽全力敲打,以震慑妖魔,祈求幸福安康。
苗族鼓舞分为庆神、庆年两种形式。
年鼓即为庆年用的,在夏历正月初四起至月半止,每次晚饭后想约来到宽敞的平地上跳起鼓舞,以庆新年之喜;神鼓即为庆神,在秋冬之季,用牛、猪等贡品举行祭祀大会,以告慰蚩尤之灵,宾客毕至,演乐行法时行之。
但年鼓是出于公众游戏;神鼓是属于典祭庆祝[10]。
具体在庆祝年岁还是庆贺神祖上,设备都是大同小异的。
即配备一个大鼓置于木架,表演者在鼓边敲打,左右手都需要参与,一般是左一右二的交替进行。
声音上则是左手会发出“呱”的音,右手会发出“打”的音,两个音因此交替出现。
这种音为舞蹈伴奏。
另外一个人则是借助短棒击打鼓的正中间位置,而与前者的节奏做好配合,发出的“咚咚咚”的声音。
而这一个人同样也是双手并用,即左手敲打时候右手也没有闲置,而是手舞足蹈。
这种表现方式颇为吸引人的眼球,而且在听觉上也是堪称一场盛宴。
同时,有鼓又有舞,顾名思义为鼓舞,十分形象。
(二)、主要形式1、基本动作鼓舞动作根据表演来源可以分为劳动生产、民风习俗、动物形态以及武术动作四个大类。
武术动作有:水中望月、青龙出海、战争格挡、龙行虎步等,动物形态有:灵猴上树、狸猫翻滚、金鸡独立、兔急蹬鹰、猫儿洗脸,民风习俗:婚娶、待客礼仪,生产劳动:推磨、锄禾、挑水、织布、洗米、洗衣服、吃饭、劈材。
2、基本步伐鼓舞的基本步伐有四种:1、三步。
即左右脚在前面交叉替换,用劳动生产作为其表演形式,如插秧、拔苗等动作。
2、由于古代苗族女子无镜子照面,因此需借水显影,两边和前面皆跳小踢脚步,其优点为动作优美幅度不大,深受女子喜爱。
3、滚翻身法。
顾名思义,即大鼓和身体剧烈动作要相辅相成,主要是身体要进行滚翻,而且动作放方向、力道都有所不同。
这种步伐最大特点是要灵活多变,而用于上下山等特殊地形要求时[13]。
4、踩三脚走三步。
这是一种主要用在武术表演的形式。
这种形式的最大特点在于双眼要扫视两旁,而且动作上要快字当头,才能创造刀枪不入,御敌千里的感觉。
同时,在节奏上也按照三八拍的步调进行。
这种步伐方式,当下仍然十分流行。
在清晨公园锻炼中,就常常可以看见。
3、表现形式“花鼓舞”的动作之所以能够引起共鸣,是因为其本身取材于生活实践。
而以苗族人传统的农业劳作和生活习惯居多,比如常见的下地插秧收割,又比如洗漱打扮等。
当然由于苗族人民风彪悍,有习武习惯,因此在这种鼓舞的动作做融入了很多的武术动作,比如雪花盖顶这种武术中常见的动作要领,就可以在花鼓舞中看到影子。
动作在男女上是有别的,即男的健硕威猛,女的清新飘逸,各有不同。
这种鼓舞的形式是比较传统的,在此基础上演变出了双人鼓舞等其他鼓舞方式,即击打鼓的人从一个变成两个,或各站一边或并肩站立。
在分工上,有些表演上其中的一个击鼓者其实以舞蹈为主,但是配合很重要,对称和协调始终是一个要诀14]。
“团圆鼓舞”则是舞蹈和打鼓相结合的艺术表现。
舞蹈者围绕打鼓着者,我打鼓者居于场地中央,而舞蹈者的节奏则主要听从打鼓者的指挥,依照打鼓者的节奏快慢而翩翩起舞。
鼓点则轻重不一,但是都明快有力。
而舞蹈的动作则借助身体的手部的挥动、腰部的晃动等动作完成。
而且这种形式最大特点是歌舞是穿插的,在舞蹈中间会唱歌助兴,歌后又动作翩翩起舞。
而歌曲以两个永恒的主题是爱情和劳动,而这个是歌曲最容易取材的两个方面。
而在舞蹈上,则主要以腰部动作见长,以摆动的大小不同而有所划分,在舞蹈中穿插进行,表现出节奏和自我特色来[15]。
“跳年鼓舞”其他方面与团圆鼓舞是一致的,唯一不同在于其多了一面铜锣,以增加气氛。
而在动作要领等其他方面都可以借鉴团圆鼓舞的形式。
“猴儿鼓舞”是具有极强技巧性的男子舞蹈表演。
它的近代从“单人鼓舞”和“双人鼓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历史不过几十年,从事“猴儿鼓舞”的人需经过大量训练与辅导,因此在民间普及性不高。
在表演时,与其他的鼓舞相同,也是同通过锤击与拳击两种方法。
由猴儿偷吃贡品无意中听鼓声的惊慌和与鼓声的嬉戏为灵感,动作有“倒上树”、“偷桃”、“抓痒”、“滚球”、“戏鼓”等,十分滑稽、风趣,富具戏剧性。
“踩鼓舞”作为苗族女子舞蹈,深受苗族女青年的喜爱,其在每年的春节甚为活跃,由一个舞蹈和歌唱都优秀的苗族女子带头,号召一群青年女子来舞蹈,,舞蹈中心始终是那位苗族女子,由于其舞蹈要求跳舞者头戴银饰,带项圈与手镯,身穿花衣长裙,导致其动作受到一定的局限,舞蹈具有自然甩手摆腰、轻轻抬腿的等特点,其动作有“四方舞”、“六方舞”、“旋转步”等[16]。
“单人鼓舞”则是另外一种广受喜好的舞蹈形式,主要是在节日中表演。
这种方式是单人进行,或是男性或是女性进行。
而如果是男性的表演,则双手或用棒或用拳头击打鼓面,而舞蹈动作则主要是武术类和动物类的,共性在于都表现男性的有力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