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传-湘西苗鼓舞的传承现状与对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如今,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对文化的保护意识渐渐苏醒,在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为主流的今天,湘西苗族鼓舞作为极具民族、宗教特色的民间艺术,在国务院的批准下,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湘西苗族人眼里,苗族鼓舞是其历史文化的载体,蕴藏着苗族人民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其优美的舞蹈动作和欢快的打击节奏深受苗族人民喜爱,虽然在湘西各地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一段时间内引起了湘西人民的广泛关注,但是在热度褪去之后,苗鼓舞又被人们忽视,只有极少数人还在坚持学习。目前湘西苗鼓舞主要的传承方式为教育与民间传承,所谓的教育传承是指:专业人士开办培训机构面向社会各层面,借助教育者的研究和学识促进苗族鼓舞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而民间传承是指:由长辈挑选技艺高超、舞艺精湛的男男女女进行拜师学艺的方式,作为古老的传承方式,民间传承包含这苗族特有的风情与习俗[4]。

自2004年我国加入联合国文化遗产公约开始,无论从立法方面还是具体保护措施方面都从了大量的工作,对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对于本文关于湘西苗鼓舞的传承与保护的研究,寻找苗鼓舞保护对策创造了政策保障。同时,湘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更多来自各国的游客体会到了湘西苗族鼓舞刚劲、粗犷的美,但其往往被作为副产品发展,远远不能满足苗族鼓舞自身发展需求,没有后继者,使得苗鼓舞正面临着消亡的可能,因此笔者必须在深入了解苗族鼓舞,充分认识到其商业价值的基础上,寻找抢救苗族鼓舞的对策,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苗族鼓舞这一文件瑰宝。

(二)、苗族鼓舞基本概念

“诺熊”是一个苗族语言中的概念,所指的就是鼓舞。而传播发展主要集中苗族集聚地,包括贵州和湖南的苗族聚居地。该舞蹈的最大特点是鼓和舞的结合。它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体育节目,一边击鼓边舞,鼓为木制,以牛革蒙于两端[5],置于架上敲击历史上有关苗族击鼓歌舞的文字记载,唐代的史料中就出现过“打鼓路歌”的记载,而主要所在环境背景是“父母死”的场景,此时亲戚也齐聚并且舞蹈,这是一个在白事上的适

用。以上记载说明了早在唐朝就有在苗族的仪式中就已经出现鼓舞这种形式。如此计算年代,则这种舞蹈的历史已经上千年。而从地域上则主要从湖南一直蔓延到贵州的苗族集聚区域。而相关区域崇山峻岭交通不便,使得这种舞蹈形式内部又形态各异,形成不同亚风格。存在的类型包括有花鼓舞、双人鼓、团圆鼓等各种形式。形式的不同,源于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需要,而且也的确在不同场合有不同适用的需要,比如木鼓舞用于祭祀祖先,又比如团圆舞可用于春节和传统佳节的庆祝等。而另外的丧葬白事上则主要是调鼓。[6]。现在,鼓舞的形式,功能形态仍然有所演变,当前主要是作为人民群众的一种充实业余时间,丰富生活形式的艺术表现。因此很多功能的退化,并不意味着鼓舞形式本身将退出历史舞台,而是在其他的领域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而这种主要功能的转移,也使得鼓舞的一些技术要领,艺术表现形式也发生了位移,主要是表现在击鼓的动作以及节奏这两个问题上。这些转变目的都是为了有更多表演者个性元素的融入,也使得表演更具有观赏性。其中又以男单人或女单人的鼓舞,猴儿鼓舞等类型中,更是可以融入更多的表演和娱乐色彩在其中。而传统节日则是这种舞蹈的另外一个主要阵地,比如典型的赶夏、赶秋等苗族的特色节日中,都可见其身影。而就活动的具体表现方式看,则通过两人的同时配合面对面击鼓,第三人则是负责击打鼓腰为其伴奏。这种表现方式要求节奏上的配合与一致,动作上的对称和谐之美。同时,击鼓同时少不了舞蹈,这种类型的最大特点是可以由大量的舞蹈者参与,他们环绕大鼓四周,以舞蹈助兴,而且老少皆宜,不论多少。而在舞蹈前少不了共唱古歌,感谢创造鼓这种乐器的工匠的智慧,其实是一种对祖先的缅怀。[7]。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检索法

笔者先后翻看《湘西统计年鉴》、《湘西土家苗族自治州州治》以及大量近年来于苗族鼓舞相关的学士论文和文献资料以及《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等5本关于人类学相关专著。

2、走访询问法

为清楚了解苗族鼓舞的现状,综合文献未涉及到的问题,针对性的走访请教相关的研究结构和在此方面有建树的专家和行政人员。加上

3、考察法

深入实地观察并记苗族鼓舞,还原其本色,收集第一手可靠的数据与影像资料。

4、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5、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加以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有三种基本类型:(1)个人调查,即对组织中的某一个人进行调查研究;(2)团体调查,即对某个组织或团体进行调查研究;(3)问题调查,即对某个现象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第二章民族精神的负载—苗族鼓舞具体面貌

(一)、历史起源

苗族跳鼓活动历史悠久。关于它的起因及产生的年代,民间传说种种。有说起于部落争战轩辕时代,用于征战助威。传说里的鼓在提振士兵士气上效果斐然,苗族将士在击鼓的鼓动下,奋勇杀敌、建功立业。而在旗开得胜后,又在击鼓下载歌载舞,男女同欢。因此在战争及战争后的庆祝都借助了鼓这种打击乐器。有说起于一对苗族夫妇杀死毁庄稼、害人命的妖魔。并以其皮制鼓,跳跃狂欢,以奴胜利。有说起于古代的祭祀活动,说的是苗家敬神祭祖多有击鼓通神和击鼓叩恩的仪式,因而编成了跳鼓套路[8]。有说据《山左金石志》与(汉阳汉画像),汉代鼓舞图像与红苗鼓舞相似,推建苗鼓源于汉代。还有说是摹仿猴子或摹仿啄木鸟编成的等等。关于跳鼓的起因和产生的年代并无确定。不过,据《凤凰厅志》以及《苗防备览》等史料,这个时间应该更早一些。在某些地方的史料,跳鼓的民族活动形式,应该早于明清就有。有关苗鼓起源的说法众口不一[9]。

据传苗族人民每年祭祀集会、喜庆丰收时敲起的苗族大鼓是由魔王的皮所制,每次需用尽全力敲打,以震慑妖魔,祈求幸福安康。苗族鼓舞分为庆神、庆年两种形式。年鼓即为庆年用的,在夏历正月初四起至月半止,每次晚饭后想约来到宽敞的平地上跳起鼓舞,以庆新年之喜;神鼓即为庆神,在秋冬之季,用牛、猪等贡品举行祭祀大会,以告慰蚩尤之灵,宾客毕至,演乐行法时行之。但年鼓是出于公众游戏;神鼓是属于典祭庆祝[10]。具体在庆祝年岁还是庆贺神祖上,设备都是大同小异的。即配备一个大鼓置于木架,表演者在鼓边敲打,左右手都需要参与,一般是左一右二的交替进行。声音上则是左手会发出“呱”的音,右手会发出“打”的音,两个音因此交替出现。这种音为舞蹈伴奏。另外一个人则是借助短棒击打鼓的正中间位置,而与前者的节奏做好配合,发出的“咚咚咚”的声音。而这一个人同样也是双手并用,即左手敲打时候右手也没有闲置,而是手舞足蹈。这种表现方式颇为吸引人的眼球,而且在听觉上也是堪称一场盛宴。同时,有鼓又有舞,顾名思义为鼓舞,十分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