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三)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三)
literature current of thought and campaign
一、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分割并存
1、不同的政治区域与文学
国统区文学(Country series area literature ) 解放区文学(Liberated area literature ) 孤岛文学(lonely island literature) 沦陷区文学(Enemy-occupied area literature)
第二阶段(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抗战进入相持 阶段) 创作则转为正视战争的残酷与艰难,正视现实中的 黑暗; 题材更深入到民族生活的底蕴,揭露与批判 现实的黑暗势力和解剖民族痼疾;同时在历史中发 掘民族美德,寻找民族脊梁以作为现实的借鉴;再 则,作家也开始面对自己,探询知识分子的历史道 路。
第三阶段(抗战后期到解放战争时期)
2、是对文艺与政治关系的重新阐释。强调文艺从属于 政治,为政治服务,同时,要求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在这里,毛泽东作为政治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文 艺问题思考的结果,有其必要与理由,但‚提法‛上(尤 其是关于批评标准)由于较多强调了服务政治,结果导致 了简单化、概念化。 3、是文艺与生活的关系,以及继承文学遗产等问题,都 有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
“我自己是女人,我会比别人更懂得女人的缺点,但我却更懂得女人的痛苦。她 们不会是超时代的,不会是理想的,她们不是铁打的”——丁玲《三八节有感》。 这篇发表在1942年3月9日《解放日报》上,并且在日后给丁玲带来一连串麻烦。
国统区的讨论
事件的发生:茅盾的话剧《清明前后》和夏衍的话剧《芳草 天涯》在重庆上演引起了讨论。 议论的焦点: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有论者提出反“非政治化倾向”; 王戎提出要反“唯政治化倾向”; 何其芳、邵筌麟等提出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的观点,此与 《讲话》精神一致; 冯雪峰(画室)反对将作品的政治性与艺术性割裂开来, 强调不能从艺术的体现之外去求社会的政治价值。此与《讲 话》观点不一致。
胡风与妻子梅志在上海
2、胡风理论的核心命题是‚主观战斗精神‛,主观 战斗精神的的内涵是:创作主体需要在客观对象的 活的表现中熔铸自己的同感的肯定或反感的否定, 而客观对象也会以其真实性来促成修改、甚至推翻 作家的上述认识。这个‚相生相克‛的的动态过程的 结果就是新的艺术世界的诞生。而能够促成这一过 程深入进行的动力则是作家认识这一世界的思想力, 体验现实的感受力,投身于现实的热情,和而称之, 即为‚主观战斗精神。
Biblioteka Baidu
2、《讲话》为“二战”以来马克思主义文论中 最有体系色彩且影响最大的论作之一,是中共领 导中国革命文艺运动历史经验的总结,是马克思 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3、《讲话》试图解决的课题:在无产阶级政党 执政、有条件进行大规模的群众运动的历史阶段, 应当如何领导文艺工作,怎样才能创造出适 合本阶级要求的新型文艺。
胡风“主观战斗精神”理论的三大支柱:
1、‚到处都有生活‛说,即主张题材自由; 2、‚精神奴役创伤‛说,反对以‚民粹主义‛ 立场将人民理想化,也不赞同贬低知识分 子的历史作用; 3、‚世界进步文艺支流‛说,强调‚五四‛ 新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联系。
对胡风理论评价:胡风理论是对新文学某种局限性 的一次反思,一次还不很成熟但非常有价值的反思。 不只是胡风理论本身的不成熟,而且容许这种反思 的时机和条件也不成熟。胡风的理论在四十年代没 有受到重视,到80年代后才得到人们应有的客观评 价。
(1)1940年以后国统区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
(The discussion about " national style“)
议论的焦点:如何看待“民族形式”的来源。 向林冰:比较重视民间旧形式,但又错误地否定五四 以来新文学借鉴外国的成功经验。 葛一虹:全盘否定民间旧形式,全盘肯定五四新文学。
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一)概述 1、《讲话》是40年代延安整风的产物。1942年5 月2日至23日,中共中央在党内整风的基础上召开 延安文艺座谈会。会上,毛泽东以党的最高领导 人身份做了发言,后题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 的讲话》,整理成文后正式发表于1943年10月19 日的《解放日报》。
毛 泽 东 在 延 安
三、文学思潮、论争与胡风等的理论批评 (一)文学思潮、论争:
(literary current of thought and contestation)
40年代文学论争多,一方面固然与时代与政治 的左右相关,但从另一层面看,则又是新文学 理论建设更深入的探讨与建树。这几次重要的 论争是:
思考题: 1、不同地域文学创作的特点。 2、名词:“文协”;战国策派 3、胡风理论 4、《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
(三)《讲话》的意义
(1)推动了解放区文艺运动的发展,根本改变了五四以来 文艺运动局限在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圈子 的状况。群众文艺的规模和深度是我国现代文艺运动史上前 所未有的。 (2)从根本上扭转了五四以来新文艺自己与工农大众隔离 的状态,实现了作家与工农与群众实际斗争真正的结合。 (3)《讲话》开创了解放区文艺创作的新局面,推进了五 四以来新文艺民族化、大众化的进程。
毛泽东明确提出文艺‚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 然 后才是为城市小资产阶级劳动群众和资产阶级服 务。这就提出了所谓‚工农兵方向‛。毛泽东的 命题比‚五四‛以来新文学所一再提倡的平民化、 大众化要具体得多,政治内涵非常突出,有很强 的现实针对性。
“如何为群众”的问题:
1、是作家与艺术家的立场问题,要求“思想改造” 并与工农结合,既解决了思想统一问题,又解决了 创作源泉和服务对象问题。这可以说是毛泽东文艺 思想的一个总纲,《讲话》整个理论体系的核心即 在此。毛泽东在当时提出这种要求的确出于革命现 实的需要。
4、《讲话》的政治策略性很强,所讨论的问题大 都是一些有关党如何领导文艺的问题,即所谓“外 部关系”问题,如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政治、内容 与形式、普及与提高、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等等;而 对文艺本身的规律的细节讨论较少。 5、《讲话》的核心内容是“为群众”以及“如何为群 众”的问题。
(二)“为群众”的问题
文学再一次与民主运动结合,讽刺成了主调, 许多创作都带上喜剧性的批判色彩。
(2)解放区:
与国统区创作不同的是,解放区创作基调是明朗 朴素的,即使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显出其特色; 在题材、主题以及人物方面,解放区文学主要 是对新社会制度的赞美以及对人民、士兵、干部 成为作品中重点表现的对象,翻身解放了的新人 成为文学的主角;对文学民族化、大众化的探求; 解放区文学的片面性:强调配合与服务于政治, 忽略了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等。
不同的政治区域与文学的共同点: 都受战争环境 的影响;共同承接着“五四”以来新文学的传统。
2、不同的政治区域文学的风貌: (1)国统区 :
第一阶段(1937年7月7日----1938年10月武汉失守)
文学的基调是昂扬激愤的英雄主义,文学活动以救亡的宣 传动员为中心; 彼此对立的各家各派作家的联合: 1983年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的 成立,周恩来、孙科等为名誉理事,郭沫若等45人为理事, 老舍主持“文协”的日常工作。出版了会刊《抗战文艺》等; “文协”提出“文章下乡,文章入伍”,作家深入战争现实生活; 报告文学和通讯成为最热门的文学题材。
(2)1942年延安整风时期关于“文艺与政治”、“文艺 与生活”的关系的讨论及对王实味文艺观点的批判;
解放区的讨论 议论的焦点:文学的真实性与独立性,以文学为武器 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 王实味《政治家.艺术家》、《野百合花》 丁玲先写小说《在医院中》,后写《我们需要杂文》、 《三八节有感》、罗峰《还是杂文时代》 讨论的结果,文艺论争被政治斗争粗暴地取代,丁玲等 被批判,王实味甚至被处决。
梁实秋的文章引起了一场论 争。这场论争是一场错位的 对话。梁实秋是基于为艺术 而艺术的文学自身要求,对 当时的文学现状提出的。他 是站在文化科学建设的范畴 上讲话的。而驳难者则抱着 使文学更好地服务于维护民 族独立战争的社会功利目的, 站在历史、政治的立场上来 批判梁实秋的。
(4)对‚战国策‛派的斗争
(5)现实主义与“主观”问题的论争
事件的发生:《讲话》传到国统区之后,引起的 文艺界对文坛现状和文学理论问题的思考。 议论的焦点:现实主义与“主观”问题。
胡风的理论:
1、胡风的理论可概括为 ‚重体验的现实主义‛,或 能动的‚反映论‛。胡风的 关注点始终是从生活到作 品的‚中介‛,特别是作者 的主体因素在创作中的决 定作用。
负面影响:
(1)不适当地把文学引上从属于政治并为政治服务的道路, 造成作家主体品格在某种程度上的丧失。 (2)在题材与主题、歌颂与暴露、继承与创新、普及与提高等 问题上的一些硬性规定,使文学观念单元趋同,形成一元化格局。 如过分夸大作家身上的小中产阶级消极因素;忽视反封建精神, 在一定程度上中断了思想启蒙任务;趋于通俗化、民间化,不重 创新。创作出现共性大于个性,民族性大于现代性。
(3)孤岛文学: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有一部分留在上海租界这 一类似“孤岛”的特殊环境中的作家,仍坚持写作,并 利用各种艺术形式配合抗日救亡运动,史称 孤岛文学; “孤岛文学”戏剧最为活跃。(于伶的《夜上海》、 阿英的《碧血花》等。
(4)沦陷区文学:
作家在不自由的环境里艰难地创作:一部分作家在 “乡土文学”的旗帜下描写沦陷区人民的真实的生存 困境与不屈不挠的民族生存意志而又富于乡土气息 的现实主义作品;一部分作家则从战争的自我体验 出发,转向对作家(知识者)自我的平凡性,对于 软弱的凡人的历史价值,对于人的日常平凡生活的 重新肯定与发现。雅文学与俗文学两大文学潮流在 对立中的接近趋向。
茅盾
青年夏衍
雪峰故居
冯雪峰
(3)关于与“抗战无关”论的文学论争。
1938年12月梁实秋在其主编的《平明》副刊上发表 《编者的话》,针对抗战初期文学创作的公式化、 概念化倾向,提出三点建议: ‚于抗战有关的材料,我们最为欢迎‛;‚与抗战无 关的材料,只要真实流畅,也是好的,不必勉强把 抗战截搭上去‛;‚空洞的‘抗战八股’,那时对谁也 没有益处的‛。
主要成员陈铨、林同济、雷海宗等。因创办 《战国策》、《战国》而得名。这是一个政 治化的文化团体。他们把‚恐怖、狂欢、虔恪‛ 作为文学三大母题。林同济把尼采、叔本华奉 为哲学导师,想借尼采的哲学来开辟‚第三期 的中国学术思想潮‛。陈铨的《野玫瑰》就体 现了追求‚权力意志‛、崇拜暴力英雄的倾向。
文艺界对其进行斗争,把其指斥为反对 抗战、替法西斯效劳、效忠帝国主义的 汉奸。战国策派混淆了战争的正义性与 非正义性。因其论点不符合历史主旋律, 所以文艺界将其作为一种有悖于历 史前行的言论而不加分析、甄别予以批 驳。
literature current of thought and campaign
一、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分割并存
1、不同的政治区域与文学
国统区文学(Country series area literature ) 解放区文学(Liberated area literature ) 孤岛文学(lonely island literature) 沦陷区文学(Enemy-occupied area literature)
第二阶段(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抗战进入相持 阶段) 创作则转为正视战争的残酷与艰难,正视现实中的 黑暗; 题材更深入到民族生活的底蕴,揭露与批判 现实的黑暗势力和解剖民族痼疾;同时在历史中发 掘民族美德,寻找民族脊梁以作为现实的借鉴;再 则,作家也开始面对自己,探询知识分子的历史道 路。
第三阶段(抗战后期到解放战争时期)
2、是对文艺与政治关系的重新阐释。强调文艺从属于 政治,为政治服务,同时,要求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在这里,毛泽东作为政治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文 艺问题思考的结果,有其必要与理由,但‚提法‛上(尤 其是关于批评标准)由于较多强调了服务政治,结果导致 了简单化、概念化。 3、是文艺与生活的关系,以及继承文学遗产等问题,都 有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
“我自己是女人,我会比别人更懂得女人的缺点,但我却更懂得女人的痛苦。她 们不会是超时代的,不会是理想的,她们不是铁打的”——丁玲《三八节有感》。 这篇发表在1942年3月9日《解放日报》上,并且在日后给丁玲带来一连串麻烦。
国统区的讨论
事件的发生:茅盾的话剧《清明前后》和夏衍的话剧《芳草 天涯》在重庆上演引起了讨论。 议论的焦点: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有论者提出反“非政治化倾向”; 王戎提出要反“唯政治化倾向”; 何其芳、邵筌麟等提出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的观点,此与 《讲话》精神一致; 冯雪峰(画室)反对将作品的政治性与艺术性割裂开来, 强调不能从艺术的体现之外去求社会的政治价值。此与《讲 话》观点不一致。
胡风与妻子梅志在上海
2、胡风理论的核心命题是‚主观战斗精神‛,主观 战斗精神的的内涵是:创作主体需要在客观对象的 活的表现中熔铸自己的同感的肯定或反感的否定, 而客观对象也会以其真实性来促成修改、甚至推翻 作家的上述认识。这个‚相生相克‛的的动态过程的 结果就是新的艺术世界的诞生。而能够促成这一过 程深入进行的动力则是作家认识这一世界的思想力, 体验现实的感受力,投身于现实的热情,和而称之, 即为‚主观战斗精神。
Biblioteka Baidu
2、《讲话》为“二战”以来马克思主义文论中 最有体系色彩且影响最大的论作之一,是中共领 导中国革命文艺运动历史经验的总结,是马克思 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3、《讲话》试图解决的课题:在无产阶级政党 执政、有条件进行大规模的群众运动的历史阶段, 应当如何领导文艺工作,怎样才能创造出适 合本阶级要求的新型文艺。
胡风“主观战斗精神”理论的三大支柱:
1、‚到处都有生活‛说,即主张题材自由; 2、‚精神奴役创伤‛说,反对以‚民粹主义‛ 立场将人民理想化,也不赞同贬低知识分 子的历史作用; 3、‚世界进步文艺支流‛说,强调‚五四‛ 新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联系。
对胡风理论评价:胡风理论是对新文学某种局限性 的一次反思,一次还不很成熟但非常有价值的反思。 不只是胡风理论本身的不成熟,而且容许这种反思 的时机和条件也不成熟。胡风的理论在四十年代没 有受到重视,到80年代后才得到人们应有的客观评 价。
(1)1940年以后国统区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
(The discussion about " national style“)
议论的焦点:如何看待“民族形式”的来源。 向林冰:比较重视民间旧形式,但又错误地否定五四 以来新文学借鉴外国的成功经验。 葛一虹:全盘否定民间旧形式,全盘肯定五四新文学。
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一)概述 1、《讲话》是40年代延安整风的产物。1942年5 月2日至23日,中共中央在党内整风的基础上召开 延安文艺座谈会。会上,毛泽东以党的最高领导 人身份做了发言,后题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 的讲话》,整理成文后正式发表于1943年10月19 日的《解放日报》。
毛 泽 东 在 延 安
三、文学思潮、论争与胡风等的理论批评 (一)文学思潮、论争:
(literary current of thought and contestation)
40年代文学论争多,一方面固然与时代与政治 的左右相关,但从另一层面看,则又是新文学 理论建设更深入的探讨与建树。这几次重要的 论争是:
思考题: 1、不同地域文学创作的特点。 2、名词:“文协”;战国策派 3、胡风理论 4、《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
(三)《讲话》的意义
(1)推动了解放区文艺运动的发展,根本改变了五四以来 文艺运动局限在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圈子 的状况。群众文艺的规模和深度是我国现代文艺运动史上前 所未有的。 (2)从根本上扭转了五四以来新文艺自己与工农大众隔离 的状态,实现了作家与工农与群众实际斗争真正的结合。 (3)《讲话》开创了解放区文艺创作的新局面,推进了五 四以来新文艺民族化、大众化的进程。
毛泽东明确提出文艺‚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 然 后才是为城市小资产阶级劳动群众和资产阶级服 务。这就提出了所谓‚工农兵方向‛。毛泽东的 命题比‚五四‛以来新文学所一再提倡的平民化、 大众化要具体得多,政治内涵非常突出,有很强 的现实针对性。
“如何为群众”的问题:
1、是作家与艺术家的立场问题,要求“思想改造” 并与工农结合,既解决了思想统一问题,又解决了 创作源泉和服务对象问题。这可以说是毛泽东文艺 思想的一个总纲,《讲话》整个理论体系的核心即 在此。毛泽东在当时提出这种要求的确出于革命现 实的需要。
4、《讲话》的政治策略性很强,所讨论的问题大 都是一些有关党如何领导文艺的问题,即所谓“外 部关系”问题,如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政治、内容 与形式、普及与提高、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等等;而 对文艺本身的规律的细节讨论较少。 5、《讲话》的核心内容是“为群众”以及“如何为群 众”的问题。
(二)“为群众”的问题
文学再一次与民主运动结合,讽刺成了主调, 许多创作都带上喜剧性的批判色彩。
(2)解放区:
与国统区创作不同的是,解放区创作基调是明朗 朴素的,即使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显出其特色; 在题材、主题以及人物方面,解放区文学主要 是对新社会制度的赞美以及对人民、士兵、干部 成为作品中重点表现的对象,翻身解放了的新人 成为文学的主角;对文学民族化、大众化的探求; 解放区文学的片面性:强调配合与服务于政治, 忽略了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等。
不同的政治区域与文学的共同点: 都受战争环境 的影响;共同承接着“五四”以来新文学的传统。
2、不同的政治区域文学的风貌: (1)国统区 :
第一阶段(1937年7月7日----1938年10月武汉失守)
文学的基调是昂扬激愤的英雄主义,文学活动以救亡的宣 传动员为中心; 彼此对立的各家各派作家的联合: 1983年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的 成立,周恩来、孙科等为名誉理事,郭沫若等45人为理事, 老舍主持“文协”的日常工作。出版了会刊《抗战文艺》等; “文协”提出“文章下乡,文章入伍”,作家深入战争现实生活; 报告文学和通讯成为最热门的文学题材。
(2)1942年延安整风时期关于“文艺与政治”、“文艺 与生活”的关系的讨论及对王实味文艺观点的批判;
解放区的讨论 议论的焦点:文学的真实性与独立性,以文学为武器 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 王实味《政治家.艺术家》、《野百合花》 丁玲先写小说《在医院中》,后写《我们需要杂文》、 《三八节有感》、罗峰《还是杂文时代》 讨论的结果,文艺论争被政治斗争粗暴地取代,丁玲等 被批判,王实味甚至被处决。
梁实秋的文章引起了一场论 争。这场论争是一场错位的 对话。梁实秋是基于为艺术 而艺术的文学自身要求,对 当时的文学现状提出的。他 是站在文化科学建设的范畴 上讲话的。而驳难者则抱着 使文学更好地服务于维护民 族独立战争的社会功利目的, 站在历史、政治的立场上来 批判梁实秋的。
(4)对‚战国策‛派的斗争
(5)现实主义与“主观”问题的论争
事件的发生:《讲话》传到国统区之后,引起的 文艺界对文坛现状和文学理论问题的思考。 议论的焦点:现实主义与“主观”问题。
胡风的理论:
1、胡风的理论可概括为 ‚重体验的现实主义‛,或 能动的‚反映论‛。胡风的 关注点始终是从生活到作 品的‚中介‛,特别是作者 的主体因素在创作中的决 定作用。
负面影响:
(1)不适当地把文学引上从属于政治并为政治服务的道路, 造成作家主体品格在某种程度上的丧失。 (2)在题材与主题、歌颂与暴露、继承与创新、普及与提高等 问题上的一些硬性规定,使文学观念单元趋同,形成一元化格局。 如过分夸大作家身上的小中产阶级消极因素;忽视反封建精神, 在一定程度上中断了思想启蒙任务;趋于通俗化、民间化,不重 创新。创作出现共性大于个性,民族性大于现代性。
(3)孤岛文学: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有一部分留在上海租界这 一类似“孤岛”的特殊环境中的作家,仍坚持写作,并 利用各种艺术形式配合抗日救亡运动,史称 孤岛文学; “孤岛文学”戏剧最为活跃。(于伶的《夜上海》、 阿英的《碧血花》等。
(4)沦陷区文学:
作家在不自由的环境里艰难地创作:一部分作家在 “乡土文学”的旗帜下描写沦陷区人民的真实的生存 困境与不屈不挠的民族生存意志而又富于乡土气息 的现实主义作品;一部分作家则从战争的自我体验 出发,转向对作家(知识者)自我的平凡性,对于 软弱的凡人的历史价值,对于人的日常平凡生活的 重新肯定与发现。雅文学与俗文学两大文学潮流在 对立中的接近趋向。
茅盾
青年夏衍
雪峰故居
冯雪峰
(3)关于与“抗战无关”论的文学论争。
1938年12月梁实秋在其主编的《平明》副刊上发表 《编者的话》,针对抗战初期文学创作的公式化、 概念化倾向,提出三点建议: ‚于抗战有关的材料,我们最为欢迎‛;‚与抗战无 关的材料,只要真实流畅,也是好的,不必勉强把 抗战截搭上去‛;‚空洞的‘抗战八股’,那时对谁也 没有益处的‛。
主要成员陈铨、林同济、雷海宗等。因创办 《战国策》、《战国》而得名。这是一个政 治化的文化团体。他们把‚恐怖、狂欢、虔恪‛ 作为文学三大母题。林同济把尼采、叔本华奉 为哲学导师,想借尼采的哲学来开辟‚第三期 的中国学术思想潮‛。陈铨的《野玫瑰》就体 现了追求‚权力意志‛、崇拜暴力英雄的倾向。
文艺界对其进行斗争,把其指斥为反对 抗战、替法西斯效劳、效忠帝国主义的 汉奸。战国策派混淆了战争的正义性与 非正义性。因其论点不符合历史主旋律, 所以文艺界将其作为一种有悖于历 史前行的言论而不加分析、甄别予以批 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