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三)

合集下载

中国现当代文学三十年

中国现当代文学三十年

第三编 第三个十年
一.论争 1 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 关于“民族形式” 2 关于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关系问题的论争 关于文艺与政治、 3 关于现实主义和“主观”问题的论争 关于现实主义和“主观” 二.文艺理论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文学创作( 三.文学创作(一) 小说、诗歌、散文、戏剧。 小说、诗歌、散文、戏剧。 文学创作( 三.文学创作(二) 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孤岛文学、 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孤岛文学、沦陷区文 学。
1《新青年》“随感 《新青年》 随感 录”杂文 2周作人的言志派 周作人的言志派 小品 3冰心朱自清的美 冰心朱自清的美 文 4文学研究会写实 文学研究会写实 散文 5郁达夫和创造社 郁达夫和创造社 的抒情散文 6语丝派的幽默小 语丝派的幽默小 现代评论” 品7“现代评论”派 现代评论 散文
1907-1917 春柳社进化 团文明新戏 1917.191 . 9胡适“建 胡适“ 胡适 设西洋式新 剧”的战略 1920.192 . 7爱美剧小 爱美剧小 剧场运动田 汉丁西林
第二编 第二个十年 (1928——1937) )
论争) .论 争:( 产阶级 学与 艺观 论争) 论争, 讨论, 学 论争,对国 义 艺运动 , 艺 众 问题 讨论,与 论争, 两个口 论争, 种 论争,“两个口号” 论争,与 义 义 家 艺观 对 :与 实 论争, 论争。 与 语 论争,与 光 从 论争。 对马克 . 艺 论:“ 联”对马克 义 艺 论 研究。 戏剧。 . 学创 : 说、诗歌、 、戏剧。 个 学创 小说 1“左联”和左翼小说小说家 茅盾蒋光慈洪灵菲阳翰笙等 柔石胡也频丁玲张天翼沙汀 吴组缃叶紫艾芜东北作家群 2其他独立作家的小说老舍、 巴金叶圣陶王鲁彦王统照许 地山 3京派小说沈从文废名萧乾 芦焚李健吾李劫人4海派小 说张资平、叶灵凤 5新感觉派小说穆时英刘呐 鸥黑婴禾金 6心理分析小说施蛰存 诗歌 1左翼诗人殷夫 2中国诗歌会诗 人群的创作穆 木天蒲风杨骚 任钧 3泥土诗人臧克 家和芦笛诗人 艾青 4后期新月派诗 5现代派诗戴望 舒汉园三诗人 废名林庚 散文 论争, 论争,

21文学思潮三

21文学思潮三

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
的讲话》:
1、《讲话》的内容:

“为群众”以及“如何为群众”是核心 命题,具体落实在“工农兵方向”上。

2、“如何为群众”的措施与要求


A:作家与艺术家的立场问题。
要求“思想改造”并与工农结合,既解决了思想统一问题, 又解决了创作源泉和服务对象问题。 强调文艺从属于政治、为政治服务,同时,要求政治性与艺 术性的统一。 “政治标准第一,文艺标准第二”

三、现实主义与“主观”问题的论争 胡风:“重体验的现实主义”,或能动的“反映
论”
核心命题为“主观战斗精神”。
构筑胡风理论的三大支柱:
一是“到处都有生活”说 二是“精神奴役创伤”说 三是“世界进步文艺支流”说

胡风(1902-1985):原名张名贞,张光人, 诗人、文艺理论家。1925年考入北大预科, 1929年入日本庆应大学英文科学习,1933年因 在日本留学生中组织左翼抗日文化团体被捕,被 驱逐出国。回国后担任左联的宣传部长和行政书 记,与鲁迅交往颇深,为整理、出版鲁迅遗著作 了大量工作。抗战期间主编《希望》、《七月》 杂志,形成了以其为中心的“七月诗派”。同时 还提出了系列文艺主张“主观战斗精神”,“现 实主义”理论等。
一、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
向林冰——葛一虹 郭沫若、胡风、茅盾:民族形式的基础 和内容是现实生活。

二、关于“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
的关系的讨论。
1、延安整风时期
丁玲、艾青、王实味等人的相关文章 对王实味文艺观点的批判;

2、国统区1)夹缝中的生存: 一方面是乡土文学的发展与论争, 另一方面是个体战争体验的表现。 (2)雅文学与俗文学在对立中接近。

中国现当代文学三十年

中国现当代文学三十年

戏剧
一广场戏剧 1 国统区的无产阶级戏 剧 2解放区的红色戏剧 3九一八后的国防戏剧 4田汉洪深的戏剧创作 5熊佛西的农民戏剧实 验二剧场戏剧曹禺夏衍 李健吾袁牧之宋之的陈 白尘
第三编 第三个十年
一.论争 1 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 2 关于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关系问题的论争 3 关于现实主义和“主观”问题的论争 二.文艺理论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三.文学创作(一) 小说、诗歌、散文、戏剧。 三.文学创作(二) 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孤岛文学、沦陷区文 学。
巴金
巴金的中、长篇小说带有强烈的主观性、抒情性, 与茅盾、老舍的客观性、写实性的中、长篇一起, 构成了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中、长篇小说的艺术高 峰。 第二个十年: 小说:内容:“青年世界” 艺术:主观性、抒情性,情感汪洋恣肆,语 言行云流水。 第三个十年: 小说:内容:1旧家庭的没落 2抗战时期现实生活 艺术:单纯、朴素、流畅中表现鲜明的感情,以 情动人是其一贯的风格。
老舍
小说:内容:市民世界 艺术:“京味”与幽默是其独 特的风格
曹禺
戏剧:《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家》五部经典 内容:追索现实背后深处的人生、人性、 人的生命存在的奥秘。 艺术:“大融合”的戏剧境界。
沈从文
小说:内容:湘西世界 艺术:发展了一种特殊的小说 体式:文化小说、诗小说或抒情小 说,被称为“文体作家”。 2追求纯、真的美文效果。
中国现当代文学三十年
第一编 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
第二编 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6月) 第三编 第三个十年(1937年7月-1949年9月)
现当代文学重要作家
第一编 第一个十年 (1917年——1927年)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知识点完整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知识点完整整理)

文学思潮与运动三十年代文学思潮要点1、基本概念30年代文学也称现代文学第二个10年(1928-1937年)是第一个十年文学的继承和发展。

1928年始,新文学队伍发生了新的组合,两种文学思潮及其创作构成了30年代文学基本面貌(1)新兴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2)继承五四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人文主义文学;30年代左翼文学发展轮廓(三个阶段):(1)1927大革命失败-左联成立前,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倡导期。

(2)1930-1936年,左联成立-左联解体。

(3)1936年春-1937/7抗战爆发,文学的转折过渡期。

2、“左联”概况“左联”全称“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

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茅盾、冯雪峰、柔石、沈端先、冯乃超、李初梨、蒋光慈、田汉、阳翰笙、丁玲、冯也频、姚蓬子等。

左联的理论和行动纲领根据前苏联“拉普”纲领而制定。

纲领宣告:“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倾向,我们不能不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左联的成立有其国际和国内的背景,国际上,苏日英法等国都有左翼文学组织;国内,经过1928年的革命文学论争,培养了左翼作家队伍,为左联成立提供了思想组织上的准备。

“左联”于1936年自动解散。

“左联”的文学活动及主要功绩(1)创办了许多有影响的文学刊物,如《拓荒者》(蒋光慈主编)、《北斗》(丁玲主编)、《文学导报》(创刊号名《前哨》)、《萌芽》月刊(鲁迅、冯雪峰主编)、《十字街头》(鲁迅主编)。

续办了左联成立前的《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阳月刊》等刊物。

(2)翻译、介绍、传播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左联成立后,瞿秋白俄文翻译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理论著作,并写了《马克思恩格斯和文学上的现实主义》等文章,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艺思想作了系统全面的介绍与阐述。

他说明了反对席勒化,提倡莎士比亚化的意义,批评了初期无产阶级文学作品中的“主观主义的理想化”和“革命浪漫蒂克”情绪。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提纲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提纲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1 简述第一个十年文学创作上的时代品格。

P19-23答:一是理性精神的显现。

自文学革命开始,新文学的先驱者们就主张文学服膺于思想启蒙,注重将文学作为改造社会人生的工具,强调以现代科学与民主的精神去指导新文学的创造。

举例:鲁迅的《呐喊》和《彷徨》。

二是感伤情调的流行。

在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笼罩于整个文坛的空气主要是感伤。

举例:冰心的《超人》、许地山的《命命鸟》。

三是个性化的追求。

因为“五四”时期是提倡个性解放,鼓励个性发展的年代,所以写个人的生活,个人的情绪,是普遍的现象。

举例:郭沫若《女神》。

四是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

现实主义成为“五四”时期乃至是第一个十年最有实力的创作方法。

举例:鲁迅《野草》。

2 论述文学革命的实绩。

P9-10答:1、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五四”后,各地爱国学生团体纷纷仿效《新青年》、《每周评论》,创办白话周刊。

如《东方杂志》、《小说月报》。

2、是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团体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

3、是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4、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实绩。

如鲁迅发表了《狂人日记》,控诉了封建制度及其伦理道德“吃人”的本质,采用了现代意味的手法与样式。

第二章鲁迅(一)1为什么说《呐喊》与《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之作?答:(一)“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与小说模式。

从题材上看,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并且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从眼光上看,主要是关注“病态社会”里知识者与农民的精神“病苦”。

他的眼光在于“绝望的反抗”:对于社会,更是对人自身的反抗。

从小说模式上看,体现在《药》和《故乡》中“看/被看”与“离去—归来—再离去”两大小说情节、结构模式。

(二)“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体现在它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注重有头有尾、环环相扣的完整故事和依次展开情节的结构方式。

在艺术表现上,作家不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去描述主人的心理状态,而是通过主人公的自由联想、梦幻,直接剖露他的心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全30年课件

中国现代文学史全30年课件
中国现代文学史
前言
• 什么叫“中国现代文学”? • 1917-1949;用现代文学语言和文学形式表达现
代中国人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与中国的现 代化进程相适应;是吸收外来文学(文化)的结 果,是对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变革。 (前言) 现代文学学科发展的历史 胡适、陈子展、周作人;朱自清,1929-1933, 清华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王瑶、刘缓松、 唐(韬)。(王序)
第二章 鲁迅(一、二)
• 《狂人日记》,1918年5月发表于《新青年》第4卷第5号,是中
• • • •
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是中国 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30)陈哲衡的《一日》(1917年6月)。 它的创新之处:1、打破了传统情节结构;2、用第三人称描述人 物的心理、幻觉,所有叙述都渗透了主人公的心理;3、“小序” 形成了文本的双重视角—我、余、隐含作者。(34) 《呐喊》,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1918-1923,15篇, 后抽出《不周山》。 《彷徨》,1926年8月由北新书局出版,1924-1825,11 内向性,农民和知识分子的心理。 叙事模式 1、看与被看(吃与被吃)《示众》《祝福》《药》; 2、离去-归来-再离去《故乡》《在酒楼上》。(31-34)
• 语丝社:1924年11月成立于北京,办有《语丝》周刊, •



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冯文炳、俞 平伯等,针砭时弊的小品文(语丝体)。(122)莽原社、 未名社、沉钟社、湖畔社。(18) 胡适的文学理论 1、白话文学论:1916年在美国留学即 提出这个观点;二、历史的文学观论。(19-21) 周作人的文学理念 1、人的文学:1918年12月发表于 《新青年》;2、平民的文学:1919年1月发表于《每周 评论》(仲密)(21-24)1923年出版<自己的园地>. 对林纾、“学衡派”、“甲寅派”的斗争 1、林纾(琴 南),《荆生》(10)。2、学衡派:因1922年创刊于南京 的《学衡》而得名,梅光迪、胡先驌、吴宓,主张用伦理 道德来凝聚中国(文化保守),他们受到了鲁迅等人的批 判。(11)3、甲寅派:因章士钊复刊的《甲寅》而得名, 认为白话文不能代替文言文,《评新文学运动》,与新文 化运动者发生争论。(10-11)复古派的观点也有其合理成 份。 第一个十年文学的特点:理性精神的显现、感伤情怀的流 行、主体个性的张扬、多种方法的尝试。(24-30)人与文。

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湖北师范大学自命题考试科目考试大纲(科目名称:中国文学史科目代码:813)一、考査目标文学综合科目考试内容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内容。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内容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考试内容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重要作家和重要作品的基础知识的掌握,考查学生分析名著名篇的能力与水平。

要求考生能够系统了解中国古代、现代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深入认识文学的本质特征,提高对相关文学作品的阅读赏析能力。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1、中国古代文学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45分)中国文学史约25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分析约20分2、中国现代文学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45分)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约25分现代文学作品分析约20分3、综合写作(60分〉就中国古代或现代文学作品进行评论写作。

(四)试卷题型结构名词解释:约20分简答题:约40分论述题:约30分写作题:60分(五)主要参考书目1.《中国文学史》(1一4修订本),游国恩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2.《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温儒敬等主编:北京大学岀版社2011年版。

三、考査范围中国古代文学部分:(-)考查目标1、全面考查中国古代文学重要作家和重要作品的基础知识的掌握。

2、考查学生分析古代文学中名著名篇的能力与水平。

(二)考试内容第一编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一章诗经第一节:关于诗经第二节:雅颂第三节:国风第二章先秦历史散文第一节:左传国语第二节:战国策第三章先秦诸子散文第一节:论语孟子第二节:老子庄子第三节:荀子韩非子第四章屈原和楚辞第一节:楚辞的名称和山来第二节:屈原的生平及作品第三节:离骚笫四节:屈原其他作品第五章司马迁和史记第一节:司马迁的生平和著作第二节: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价值第六章建安文学第一节:曹操曹丕第二节:建安七子第三节:曹植第七章陶渊明第一节:陶渊明的时代与生平第二节:陶渊明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第八章乐府民歌第一节:汉乐府民歌笫二节:南北朝乐府民歌第二编唐宋文学第一章李白笫一节:李白的生平和思想第二节: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第三节: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第二章杜甫第一节:杜甫的生平和思想笫二节:杜甫诗歌的思想性第三节:杜甫诗歌的艺术性第三章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笫一节:白居易的生平和思想第二节:口居易的诗论与新乐府运动第三节:口居易诗歌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第四章古文运动与韩柳散文第一节:古文运动第二节:韩愈的古文笫三节:柳宗元的古文第五章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第一节:欧阳修与诗文革新运动第二节:梅尧臣与苏舜钦第三节:王安石第六章苏轼第一节:苏轼的生平和思想第二节:苏轼的文论和散文第三节:苏轼的诗和词第七章陆游第一节:陆游的生平第二节:陆游作品的思想内容笫三节:陆游作品的艺术成就第八章辛弃疾第一节:辛奔疾的生平第二节:辛词的思想内容笫三节:辛词的艺术成就第三编元明清文学第一章关汉卿第一节:关汉卿的生平和作品笫二节:关汉卿杂剧的思想内容笫三节: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第二章西厢记笫一节:“西厢”故事的演变笫二节:西厢记的思想内容笫三节:西厢记的艺术成就第三章三国演义第一节: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笫二节: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第四章水浒传第一节:水浒传的思想内容第二节:水浒传的艺术成就第五章西游记第一节:西游记的思想内容笫二节:西游记的艺术成就第六章汤显祖笫一节:汤显祖的生平第二节:牡丹亭第七章聊斋志异第一节: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第二节: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第八章儒林外史笫一节: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笫二节: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第九章红楼梦笫一节:红楼梦的思想内容笫二节:红楼梦的艺术成就中国现代文学部分:(-)考査目标1、考查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重要作家作品基本知识的掌握。

我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全部笔记)

我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全部笔记)

第一讲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新文化运动的标志与内容: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鸣为《新青年》),主编陈独秀,提倡民主与科学。

在《新青年》阵地上集结的激进的知识分子主要从良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其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

其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西方文化。

新文化运动直接促成了文学革命,文学革命又成为新文化运动最有实绩的一部分。

(四)、文学革命的标志和主要内容●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2月陈独秀发表了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这是文学革命的标志。

●内容:1、胡适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陈独秀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立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2、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信”3、1918年4曰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来概括文学革命的宗旨。

4、同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

5、1918年冬天,陈独秀、李大钊又创办了《每周评论》,北京大学的傅斯年、罗家仑等创办了《新潮》月刊。

6、批判“黑幕派”和“鸳鸯蝴蝶派”以及旧戏曲。

7、与旧文学势力的较量:①批判林纾致蔡元培的公开信。

②1922年与“学衡派”论争。

③1925年与“甲寅派”论争。

(五)、文学革命的重大实效1、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

3。

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4、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

(六)、总结在文学观念上,将“文以载道”、游戏消遣等种种传统的文学思想作为封建制度及其思想体系的产物加以否定,表现人生、反映时代的积极的文学思想,成为一般新文学作家的共同倾向。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文学思潮与运动(三))【圣才出品】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文学思潮与运动(三))【圣才出品】

第21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三)21.1 复习笔记一、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分割并存1.“分割并存”的总体概况(1)不同政治地域文学的划分为适应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形势,这十二年(1937年7月~1949年9月)的文学(通常又称1940年代文学)形成了不同于前两个十年的另一种文学史景观,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和战争与救亡发生紧密的联系。

同时,战时形成的地缘政治文化,对文学的发展、风貌形成了强有力的制约,并形成了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沦陷区文学及上海“孤岛文学”。

(2)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在武汉成立,包括郭沫若、茅盾、冯乃超、夏衍等人在内,出版了《抗战文艺》作为会刊。

“文协”提出“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鼓励作家深入战争现实生活。

“文协”的成立标志着1930年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自由主义文学,以及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等几种文学运动的汇流,组成了文学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次,也是惟一的一次包括国共两党作家在内的大联合。

(3)抗战初期的文学状况①报告文学和通讯成为最热门的体裁,新闻性、纪实性比文学性更受作家的重视。

②诗歌朝广场艺术的方向发展,发表量猛增。

出现了墙头诗、传单诗、枪杆诗等便于鼓动宣传的形式。

③各种大众化的小型轻便的文艺形式在文坛唱了主角。

如解说宣传抗战的故事、鼓词、唱本、街头剧、戏曲等。

④作家们大都真诚地放弃了自己的个性追求,希望和广大民众一起高唱时代的进行曲。

⑤抗战初期文学强调服从于“救亡”这一时代中心,强调的是文学的功利性、宣传性,表现了现代文学与民族命运血肉联系的特质。

这正是现代文学作为振兴过程中落后国家的民族文学所特具的优越性与生命活力。

⑥文学战斗性时代性的获取,是以文学的多样化、个性化的部分丧失为代价,而作家们又大都为此陶醉在廉价的乐观主义中,这表明了现代文学的不成熟。

(4)相持阶段文学的艺术表现①爱国主义主题的扩展和深入,同时意味着题材的纵深的立体的开拓与发展。

(完整word版)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一)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第一章第一个十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一、文学革命的起因①是适应当时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思想启蒙运动的要求而兴起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是适应中国文学前进发展的要求而兴起的,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③外国文学的启蒙和影响.二、文学革命的兴起及胡适、陈独秀文学革命主张的评价1、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年1月1日,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

同年2月1日,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一文,正式举起了文学革命大旗。

在胡、陈旗帜下,钱玄同、刘半农等也纷纷撰文表示支持和赞同,并不断补充和丰富文学革命的内容,一场破旧立新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坛上逐步兴起。

2、胡适、陈独秀文学革命主张的评价①胡适的文学主张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有着开创性的作用。

关于文学内容、社会作用的重视与提倡,所持的“历史进化的文学观”,对控制当时文坛的陈腐的封建旧文学,形成了很大冲击。

特别是白话文学的主张,有力地促进了语言的现代化变迁。

但主张多为形式上的点滴改良,且有较大的妥协性.②陈独秀的文学主张从彻底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立场出发,不仅反对旧文学的语言形式,更反对旧文学的反动思想内容,从而鲜明地举起了文学革命大旗。

主张文学革命的态度较之胡适,也要坚决和激进的多。

但在否定了封建旧文学后,建立什么样的新文学,回答却欠具体。

从西方汲取来的文学观念,本身也存在着某些矛盾和混乱。

三、文学革命的意义1、宣告了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古典文学的终结与新文学的诞生.2、为当时正在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立下了不朽功劳,以从理论主张到创作,从文学内容到形式的全面革新,揭开了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文学的光辉的第一页.3、使中国文学打破封闭走向世界,世界文学也开始走向中国,开启了中国文学现代化的新进程。

第二节新文学社团的涌现和多元的文学思潮一、文学研究会的文学主张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贡献1、文学主张认为文学是与人生有密切关系的一种工作。

21第二十一章 解放区文学思潮

21第二十一章 解放区文学思潮

毛泽东在延安文 艺座谈会上
四、《讲话》的内容 讲话》
文艺思想体系。 适应现实需要的战时文艺思想体系。
(1)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艺从属于政治,政 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艺从属于政治, 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 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 (2)文艺和人民的关系:文艺为工农兵服务, 文艺和人民的关系:文艺为工农兵服务, 要求作家在思想上与大众打成一片。 要求作家在思想上与大众打成一片。 (3)对待文学遗产的态度:批判地继承。 对待文学遗产的态度:批判地继承。
1.
2. 3.
4.
1936年11月陕甘宁边区第一个文学团体—— 1936年11月陕甘宁边区第一个文学团体—— 月陕甘宁边区第一个文学团体 中国文艺协会。 中国文艺协会。 1937年底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抗日救亡协会 年底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抗日救亡协会。 1937年底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抗日救亡协会。 1938年毛 周倡议, 年毛、 1938年毛、周倡议,在延安成立鲁迅艺术文 学院。毛题词: 抗日的现实主义, 学院。毛题词:“抗日的现实主义,革命的 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 1938年 月陕甘宁边区文艺界抗战联合会。 1938年9月陕甘宁边区文艺界抗战联合会。
五、解放区文学社团的三种形式(P321) P321)
1. 2. 3.
全国性文艺团体的分支机构。 全国性文艺团体的分支机构。 解放区自己建立的文化或文学团体。 解放区自己建立的文化或文学团体。 解放区作家自由结社建立的团体。 解放区作家自由结社建立的团体。
六、解放区文学社团的共同任务(P321) P321)
1.
2. 3. 4.
组织作家深入工农兵群众,深入前线, 组织作家深入工农兵群众,深入前线,为抗日 民族解放战争服务。 民族解放战争服务。 创办刊物,繁荣创作,培养青年作者。 创办刊物,繁荣创作,培养青年作者。 通过文艺评奖活动推动文艺运动的健康发展。 通过文艺评奖活动推动文艺运动的健康发展。 促成风格流派的初步形成。 促成风格流派的初步形成。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知识点与思考题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知识点与思考题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知识点和思考题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晚清文学革命运动、《新青年》杂志、新文化与文学革命的关系、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戏”、对黑幕小说与鸳鸯蝴蝶派的批判、林蔡之争、《学衡》派、《甲寅》派、易卜生主义、“五四”前后西方思潮的大量涌入、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语丝社、浅草—沉钟社、新月社、湖畔诗社、进化论、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周作人的《人的文学》。

1.简述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大致过程。

2.为什么说文学革命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学革新运动?文学革命的意义是什么?3.概述“五四”前后外国文学思潮的进入和文学社团兴起的情况。

4.如何评价文学革命时期胡适与周作人的文学观念与理论?5.第一个十年文学创作的总体特色是什么?第二章鲁迅(一)鲁迅生平概略、鲁迅主要著述的书名与大致内容。

1.怎么理解鲁迅的《呐喊》、《彷徨》是中国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2.试分析《呐喊》、《彷徨》表现生活的视角与小说的结构模式。

3.对《阿Q正传》有哪些不同的解析?试举三种说法,指出其解析的角度和根据,并加以评析。

4.略评《朝花夕拾》的艺术风格。

5.就《野草》中某一篇散文诗,写一篇鉴赏短文。

第三章小说(一)小说界革命、林译小说、问题小说、叶圣陶的《隔膜》与《火灾》、鲁迅对乡土文学的定义、自叙传、庐隐的感伤小说、许地山的宗教题材小说、废名的《竹林的故事》。

1.概述“五四”时期小说创作的主要流脉与开放性状况,并和古典小说比较,简要说明初期现代小说在叙事结构与文体方面的创新。

2.以冰心的《超人》为例,分析“五四”时期问题小说兴起的原因及其作为一种写作风潮的时代特征。

3.试评郁达夫小说的时代心理内涵与艺术个性。

4.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是如何界定“乡土文学”的?试结合王鲁彦、台静农或其他作家的创作,来评析20年代乡土文学小说的流派特征。

第五章郭沫若《女神》的产生和影响、泛神论、自由体诗、《瓶》、《三个叛逆的女性》、抗战时期郭沫若的六个历史剧、失事求似的历史原则。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总要求一、教学目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主要讲述从 1917年文学革命至今中国文学的发展演变历史。

本课程教学目标在于:①进入20世纪以来的历史语境和文艺生态环境,掌握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以期学生获得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基本认知;②放眼20世纪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整体格局,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趋向和思潮、社团、流派等文坛现象作多维度的诠释,认识当代文学创作的经验、教训与发展规律,以构建基本的史识认知;③强调走进文本世界的专业阅读,深入考察重要的作家、作品,以培养学生的文学感悟力与审美能力;④培养学生的学术意识和专业素养,注重现当代文学专业基本知识和理论功底的夯实,以提升其文学评论及研究能力。

二、教学任务①讲授现当代文学的发生过程与历史脉络;②讲授现当代文艺思潮、文学社团、文学流派及创作现象;③讲授现当代作家作品的综合性研究;④讲授现当代文学创作的经验、教训与发展规律。

三、课时总安排章节设置主要教学内容课时分配(学时)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 2第二章鲁迅(一) 4第三章小说(一) 4第四章通俗小说(一) 1第五章郭沫若 2第六章新诗(一) 4第七章散文(一) 2第八章戏剧(一) 1第九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2第十章茅盾 3第十一章老舍 3第十二章巴金 3第十三章沈从文 3第十四章小说(二) 6第十五章通俗小说(二) 2第十六章新诗(二) 2第十七章鲁迅(二) 2第十八章散文(二) 1第十九章曹禺 3第二十章戏剧(二) 1第二十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三) 2第二十二章赵树理 2第二十三章小说(三)8第二十四章戏剧(三) 1第二十五章艾青 2第二十六章诗歌(三) 6第二十七章绪论 5第二十八章文艺运动与文艺思潮述评 2第二十九章当代小说(上)12 第三十章当代小说(下)27 第三十一章当代诗歌创作13 第三十二章当代话剧创作9第三十三章当代散文创作 4合计144学时四、单元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活动以及教学方法要求教学单元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方法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第二节新文学初期的发展1、概括和介绍现代文学起始阶段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潮史实,明确现代文学的概念、分期、性质,成就,帮助学生宏观了解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

现代文学整理文学思潮和运动

现代文学整理文学思潮和运动

第二个十年“革命文学”阵营1928年1月,太阳社和《太阳》月刊(光慈、钱杏邨)。

创造社《文化批判》(初梨、乃超、康),《创造月刊》突变。

自由主义文学阵营1928年3月,《新月》月刊(胡适、徐志摩、梁实秋)创刊。

一、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1、总体特征文学主潮空前政治化。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和运用。

多种倾向文学颉颃互竞。

2、“三义文艺”和“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国民党宣传部3、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左翼文学运动1930年3月,左联成立。

《拓荒者》光慈《文学月报》蓬子、周起应《萌芽》月刊鲁迅、雪峰《光明》半月刊洪深、起予《十字街头》鲁迅《文学导报》秘密发行,创刊号《前哨》《北斗》丁玲4、主义和自由主义作家①刊物《文学》傅东华、王统照《文学杂志》朱光潜《文学季刊》振铎、章靳以《大公报•文副》从文、萧乾《文学月刊》《文从》巴金、章靳以《水星》卞之琳、从文、健吾《论语》林语堂《现代》施蛰存《骆驼草》周作人文炳至《新月》志摩、闻一多、饶孟侃②丛书开明书店叶圣、夏丏尊《开明文学新刊》文化生活吴朗西、巴金《文学丛刊》生活书店邹韬奋《创作文库二、革命文学论争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1、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1923,邓中夏、恽代英、箫楚女、泽民、光慈,提出无产阶级文学的主。

1924,春雷社,具有明显革命倾向的文学社团。

1925五卅后,雁冰等用阶级论解释文学现象。

1928年,革命文学运动。

左倾机械论的影响,联“无产阶级文化派”及“拉普”,波格丹诺夫“文艺组织生活”论。

后期创造社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反映阶级的实践和意欲”。

2、革命文学论争后期创造社、太阳社对“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全盘否定。

鲁迅从否认革命中有文学到肯定“革命文学”作为反抗性思潮的存在理由。

批评创造社、太阳社不敢正视残酷的现实,反感片面宣扬文学工具论,反对将文艺等同于政治。

强调文艺揭示与认识生活的现实主义观点。

茅盾赞成革命文学的倡导,但反对文学的工具论。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框架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框架整理)

研究架构图第一编第一个十年(一九一七~一九二七年)文学思潮与运动(一)表1:文学革命进程表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表2:文学革命的成果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表3:第一个十年的文学创作潮流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表4:第一个十年的文学创作趋向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各类文学创作(一)表5:第一个十年各类文学创作发展及其代表作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家及其作品和影响(一)表6:第一个十年文学名家及其影响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二编第二个十年(一九二八~一九三七年六月)文学思潮与运动(二)表7:三零年代文艺发展的基本线索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表8:自由主义对左翼文学的批评声浪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各类文学创作(二)表9:第二个十年各类文学创作发展及其代表作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家及其作品和影响(二)表10:第二个十年文学名家及其影响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三编第三个十年(一九三七年七月~一九四九年九月)文学思潮与运动(三)表11:战争下的文学发展概况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表11:四零年代几次重要的文学论争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各类文学创作(三)表12:第三个十年各类文学创作发展及其代表作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家及其作品和影响(三)表13:第三个十年文学名家及其影响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台湾文学表14:台湾文学概况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表15:台湾现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家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表16:台湾文学和香港文学比较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伍、书评所谓「现代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心理的文学。

北大出版社《现代文学三十年》整理的现代文学考点

北大出版社《现代文学三十年》整理的现代文学考点

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竖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开始。

------背景:在十九世纪末维新运动的影响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与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

黄遵宪:“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梁启超: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目的: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2、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即以此为肇始。

在《新青年》阵地上集结的急进的知识分子主要从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

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

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陈独秀:“以欧化为是”;胡适:“输入学理”;蔡元培:“兼容并包”3、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在文中提出要确认白话文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正宗地位,宣称以白话文取替文言文以建设新文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917年2月,陈独秀在二月号《新青年》上发表了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

文中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1918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

------背景:文学革命者们表现出强烈的历史主动性与批判精神,先集中力量摧毁当时在社会上较有影响的旧文学阵地,把批判“黑幕派”和“鸳鸯蝴蝶派”以及旧戏曲作为一场硬仗来打。

沈雁冰在《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等文章中指出,鸳鸯蝴蝶派“思想上的最大的一个错误就是游戏的消遣的金钱主义的文学观念”。

4、文学革命遭到旧文学势力的一些抵抗,但相对而言,文化保守主义的声音是比较微弱的,最初有林纾(琴南)出来正面迎击文学革命。

现代文学史课后题答案整理考研重点讲解

现代文学史课后题答案整理考研重点讲解

现代文学史课后题整理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一、名词解释:《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发表于《新青年》,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新文学的征战目标。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态度,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

《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发表于《新青年》,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对文学革命在理论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文章宣扬的是一种反拟古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从不同角度针贬了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流弊,粗浅的触及了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的时代性与社会性以及语言变革等问题,初步阐明了新文学的要求和推行白话文的立场。

“双簧信事件”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新文学与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

复古主义者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却暂时没有人公开出来讲话。

于是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写信,再由刘半农写复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引起了广泛的社会注意。

林蔡之争最早代表复古主义文学思潮出来反对文学革命的是林纾(琴南)。

这位古文家极力反对以白话文代替文言,写了《论古文白话之消长》《致蔡鹤卿太史书》,对白话文运动大张挞伐,又在《新申报》上发表《荆生》《妖梦》等文言小说,影射攻击文学革命领袖。

北大校长蔡元培在致林纾公开信中则重申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原则,李大钊、鲁迅也发文谴责"国粹家"历史倒退行为。

中国现代文学史习题库

中国现代文学史习题库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习题库(现代文学部分)说明:本习题库分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四类,按所使用教材章节顺序编排。

与本课程考试试卷题型一致。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一、填空题1、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2、文学革命开始于 1917 年,以胡适在《新青年》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为标志。

3、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提出了“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口号。

4、胡适创作的现代最早的白话戏剧是《终身大事》。

5、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

6、《平民文学》一文的作者是周作人。

7、最早代表复古主义文学思潮反对文学革命的是林纾,他在《新申报》上发表荆生、妖梦、等文言小说,影射和攻击新文化运动。

8、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的文学研究会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9、文学研究会的会刊有《小说月报》和《文学旬刊》。

10、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

11、1921年7月成立于东京的创造社,是五四时期第一个浪漫主义文学社团。

12、五四时期双峰并峙的两大新文学社团是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

13、1923年成立的新月社,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梁实秋、陈西滢等,都是欧美留学生。

14、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一文中提出了“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15、语丝社成立于 1924年,其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

16、语丝社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7、成立于1925年的莽原社和未名社,都是鲁迅发起和领导的。

18、台静农的的小说集《地之子》是未名社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

19、沉钟社被鲁迅称为“中国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其前身是浅草社。

20、湖畔诗社成立于1922年,其成员主要有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他们以“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为特色。

21、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是春柳社,成立于1907 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风与妻子梅志在上海
2、胡风理论的核心命题是‚主观战斗精神‛,主观 战斗精神的的内涵是:创作主体需要在客观对象的 活的表现中熔铸自己的同感的肯定或反感的否定, 而客观对象也会以其真实性来促成修改、甚至推翻 作家的上述认识。这个‚相生相克‛的的动态过程的 结果就是新的艺术世界的诞生。而能够促成这一过 程深入进行的动力则是作家认识这一世界的思想力, 体验现实的感受力,投身于现实的热情,和而称之, 即为‚主观战斗精神。
不同的政治区域与文学的共同点: 都受战争环境 的影响;共同承接着“五四”以来新文学的传统。
2、不同的政治区域文学的风貌: (1)国统区 :
第一阶段(1937年7月7日----1938年10月武汉失守)
文学的基调是昂扬激愤的英雄主义,文学活动以救亡的宣 传动员为中心; 彼此对立的各家各派作家的联合: 1983年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的 成立,周恩来、孙科等为名誉理事,郭沫若等45人为理事, 老舍主持“文协”的日常工作。出版了会刊《抗战文艺》等; “文协”提出“文章下乡,文章入伍”,作家深入战争现实生活; 报告文学和通讯成为最热门的文学题材。
(1)1940年以后国统区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
(The discussion about " national style“)
议论的焦点:如何看待“民族形式”的来源。 向林冰:比较重视民间旧形式,但又错误地否定五四 以来新文学借鉴外国的成功经验。 葛一虹:全盘否定民间旧形式,全盘肯定五四新文学。
主要成员陈铨、林同济、雷海宗等。因创办 《战国策》、《战国》而得名。这是一个政 治化的文化团体。他们把‚恐怖、狂欢、虔恪‛ 作为文学三大母题。林同济把尼采、叔本华奉 为哲学导师,想借尼采的哲学来开辟‚第三期 的中国学术思想潮‛。陈铨的《野玫瑰》就体 现了追求‚权力意志‛、崇拜暴力英雄的倾向。
文艺界对其进行斗争,把其指斥为反对 抗战、替法西斯效劳、效忠帝国主义的 汉奸。战国策派混淆了战争的正义性与 非正义性。因其论点不符合历史主旋律, 所以文艺界将其作为一种有悖于历 史前行的言论而不加分析、甄别予以批 驳。
2、是对文艺与政治关系的重新阐释。强调文艺从属于 政治,为政治服务,同时,要求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在这里,毛泽东作为政治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文 艺问题思考的结果,有其必要与理由,但‚提法‛上(尤 其是关于批评标准)由于较多强调了服务政治,结果导致 了简单化、概念化。 3、是文艺与生活的关系,以及继承文学遗产等问题,都 有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
(2)1942年延安整风时期关于“文艺与政治”、“文艺 与生活”的关的焦点:文学的真实性与独立性,以文学为武器 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 王实味《政治家.艺术家》、《野百合花》 丁玲先写小说《在医院中》,后写《我们需要杂文》、 《三八节有感》、罗峰《还是杂文时代》 讨论的结果,文艺论争被政治斗争粗暴地取代,丁玲等 被批判,王实味甚至被处决。
“我自己是女人,我会比别人更懂得女人的缺点,但我却更懂得女人的痛苦。她 们不会是超时代的,不会是理想的,她们不是铁打的”——丁玲《三八节有感》。 这篇发表在1942年3月9日《解放日报》上,并且在日后给丁玲带来一连串麻烦。
国统区的讨论
事件的发生:茅盾的话剧《清明前后》和夏衍的话剧《芳草 天涯》在重庆上演引起了讨论。 议论的焦点: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有论者提出反“非政治化倾向”; 王戎提出要反“唯政治化倾向”; 何其芳、邵筌麟等提出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的观点,此与 《讲话》精神一致; 冯雪峰(画室)反对将作品的政治性与艺术性割裂开来, 强调不能从艺术的体现之外去求社会的政治价值。此与《讲 话》观点不一致。
文学再一次与民主运动结合,讽刺成了主调, 许多创作都带上喜剧性的批判色彩。
(2)解放区:
与国统区创作不同的是,解放区创作基调是明朗 朴素的,即使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显出其特色; 在题材、主题以及人物方面,解放区文学主要 是对新社会制度的赞美以及对人民、士兵、干部 成为作品中重点表现的对象,翻身解放了的新人 成为文学的主角;对文学民族化、大众化的探求; 解放区文学的片面性:强调配合与服务于政治, 忽略了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等。
茅盾
青年夏衍
雪峰故居
冯雪峰
(3)关于与“抗战无关”论的文学论争。
1938年12月梁实秋在其主编的《平明》副刊上发表 《编者的话》,针对抗战初期文学创作的公式化、 概念化倾向,提出三点建议: ‚于抗战有关的材料,我们最为欢迎‛;‚与抗战无 关的材料,只要真实流畅,也是好的,不必勉强把 抗战截搭上去‛;‚空洞的‘抗战八股’,那时对谁也 没有益处的‛。
(三)《讲话》的意义
(1)推动了解放区文艺运动的发展,根本改变了五四以来 文艺运动局限在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圈子 的状况。群众文艺的规模和深度是我国现代文艺运动史上前 所未有的。 (2)从根本上扭转了五四以来新文艺自己与工农大众隔离 的状态,实现了作家与工农与群众实际斗争真正的结合。 (3)《讲话》开创了解放区文艺创作的新局面,推进了五 四以来新文艺民族化、大众化的进程。
第二十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三)
literature current of thought and campaign
一、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分割并存
1、不同的政治区域与文学
国统区文学(Country series area literature ) 解放区文学(Liberated area literature ) 孤岛文学(lonely island literature) 沦陷区文学(Enemy-occupied area literature)
胡风“主观战斗精神”理论的三大支柱:
1、‚到处都有生活‛说,即主张题材自由; 2、‚精神奴役创伤‛说,反对以‚民粹主义‛ 立场将人民理想化,也不赞同贬低知识分 子的历史作用; 3、‚世界进步文艺支流‛说,强调‚五四‛ 新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联系。
对胡风理论评价:胡风理论是对新文学某种局限性 的一次反思,一次还不很成熟但非常有价值的反思。 不只是胡风理论本身的不成熟,而且容许这种反思 的时机和条件也不成熟。胡风的理论在四十年代没 有受到重视,到80年代后才得到人们应有的客观评 价。
毛泽东明确提出文艺‚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 然 后才是为城市小资产阶级劳动群众和资产阶级服 务。这就提出了所谓‚工农兵方向‛。毛泽东的 命题比‚五四‛以来新文学所一再提倡的平民化、 大众化要具体得多,政治内涵非常突出,有很强 的现实针对性。
“如何为群众”的问题:
1、是作家与艺术家的立场问题,要求“思想改造” 并与工农结合,既解决了思想统一问题,又解决了 创作源泉和服务对象问题。这可以说是毛泽东文艺 思想的一个总纲,《讲话》整个理论体系的核心即 在此。毛泽东在当时提出这种要求的确出于革命现 实的需要。
4、《讲话》的政治策略性很强,所讨论的问题大 都是一些有关党如何领导文艺的问题,即所谓“外 部关系”问题,如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政治、内容 与形式、普及与提高、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等等;而 对文艺本身的规律的细节讨论较少。 5、《讲话》的核心内容是“为群众”以及“如何为群 众”的问题。
(二)“为群众”的问题
(3)孤岛文学: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有一部分留在上海租界这 一类似“孤岛”的特殊环境中的作家,仍坚持写作,并 利用各种艺术形式配合抗日救亡运动,史称 孤岛文学; “孤岛文学”戏剧最为活跃。(于伶的《夜上海》、 阿英的《碧血花》等。
(4)沦陷区文学:
作家在不自由的环境里艰难地创作:一部分作家在 “乡土文学”的旗帜下描写沦陷区人民的真实的生存 困境与不屈不挠的民族生存意志而又富于乡土气息 的现实主义作品;一部分作家则从战争的自我体验 出发,转向对作家(知识者)自我的平凡性,对于 软弱的凡人的历史价值,对于人的日常平凡生活的 重新肯定与发现。雅文学与俗文学两大文学潮流在 对立中的接近趋向。
思考题: 1、不同地域文学创作的特点。 2、名词:“文协”;战国策派 3、胡风理论 4、《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
毛 泽 东 在 延 安
三、文学思潮、论争与胡风等的理论批评 (一)文学思潮、论争:
(literary current of thought and contestation)
40年代文学论争多,一方面固然与时代与政治 的左右相关,但从另一层面看,则又是新文学 理论建设更深入的探讨与建树。这几次重要的 论争是:
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一)概述 1、《讲话》是40年代延安整风的产物。1942年5 月2日至23日,中共中央在党内整风的基础上召开 延安文艺座谈会。会上,毛泽东以党的最高领导 人身份做了发言,后题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 的讲话》,整理成文后正式发表于1943年10月19 日的《解放日报》。
负面影响:
(1)不适当地把文学引上从属于政治并为政治服务的道路, 造成作家主体品格在某种程度上的丧失。 (2)在题材与主题、歌颂与暴露、继承与创新、普及与提高等 问题上的一些硬性规定,使文学观念单元趋同,形成一元化格局。 如过分夸大作家身上的小中产阶级消极因素;忽视反封建精神, 在一定程度上中断了思想启蒙任务;趋于通俗化、民间化,不重 创新。创作出现共性大于个性,民族性大于现代性。
第二阶段(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抗战进入相持 阶段) 创作则转为正视战争的残酷与艰难,正视现实中的 黑暗; 题材更深入到民族生活的底蕴,揭露与批判 现实的黑暗势力和解剖民族痼疾;同时在历史中发 掘民族美德,寻找民族脊梁以作为现实的借鉴;再 则,作家也开始面对自己,探询知识分子的历史道 路。
第三阶段(抗战后期到解放战争时期)
梁实秋的文章引起了一场论 争。这场论争是一场错位的 对话。梁实秋是基于为艺术 而艺术的文学自身要求,对 当时的文学现状提出的。他 是站在文化科学建设的范畴 上讲话的。而驳难者则抱着 使文学更好地服务于维护民 族独立战争的社会功利目的, 站在历史、政治的立场上来 批判梁实秋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