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北京传统四合院保护问题的思考
北京四合院地域文化特征及个性化可持续发展研究
北京四合院地域文化特征及个性化可持续发展研究摘要:北京的胡同四合院是我国传统民居的类型,作为北京旧城建筑风格的代表,是北京古都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辽代时已初成规模,经金、元,至明、清,逐渐完善,最终成为北京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
可以说基于原住民生活的“胡同―四合院”文化是四合院保护的核心内容之一。
“胡同―四合院”居住生活方式最为人称道的是融洽的邻里关系,胡同生活的宁静悠闲与现代生活的紧张嘈杂形成强烈对比。
20世纪以来,北京传统四合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除了少数仍然保存完整的文物保护四合院外,传统的四合院随着社会发展、城市人口增长、家庭结构转变以及政策导向等原因,逐渐转变成多户混居、人口复杂、搭建严重的“大杂院”。
目前,“大杂院”已代替四合院成为北京传统民居的主体,他们的保护、利用和更新,已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
北京市委市政府出台了相关保护性地方法规和措施,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明确指出:“保护北京特有的“胡同—四合院”传统建筑形态,挖掘文化底蕴,重新唤起对老北京的文化记忆,保持历史文化街区的生活延续性。
”所以,进一步分析北京四合院地域文化特征及个性化可持续发展对于当前我国建筑的研究,更好的保护北京四合院,更好的利用北京四合院,都是富有意义的。
本文主要针对北京四合院地域文化特征展开分析,探讨了其文化特征的主要内容和内涵,进而总结了北京四合院的个性化的持续性问题,分析了在当前的大背景下,如何真正做好个性可持续。
关键词:北京,四合院,地域文化,个性化,可持续发展前言毫无疑问,北京四合院地域文化特征是极为明显的,也是必须要进行保护的古建筑,在北京四合院地域文化特征的研究的同时,分析其个性化可持续也是很关键的要点。
1、北京四合院的文化呈现1.1儒家思想的体现在封建社会,儒家思想的影响是巨大的,那么在独具特色的北京四合院的建筑中也有体现。
四合院以其独特的建筑格局和装修风格集中表现了以“礼”、“仁”,为核心,以“中庸”、“和谐”为准则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本质特征。
以北京胡同现状浅析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改造
近景的胡同与远景的 摩天大楼
04
仿古建筑是好是坏?部分仿古建筑过于追求形式,开发商看上的是其商业价值,导致普通民众对仿古建筑 有很大的意见。
“仿古建筑是指专门用于模仿与替代古代建筑、传统宗教寺观、传统造景、历史建筑、文物建筑、古村落群, 还原历史风貌概况的建筑。”建筑师将书本中的建筑实体化,一方面推进社会文化的发展,使得普通民众可 以看得见、摸得着,加深内心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另一方面复原是对古建筑的一个思考与学习过程。潮流 之所以成为潮流,在于大多数人的追求与推崇,高度的文化认同使我们对传统有着不加思考的崇拜,在“建 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纲领指导下,追求发扬本土特色的目的很容易产生歧化,将“中国特色”符号化、 边缘化,就会流于表面,在表现形式上陷入语汇贫乏。当我们思考仿古建筑建造的初衷与意图,便会理解 中国在古建筑文化上的探索与进取。
3
低,不利于北京建成国际化大都市目标的
实现。
而位于北京二三环间的西城区,其旧城胡同居住容纳量却很低。
2
这就导致建筑与规划学术界有一种观点:将古城区面积缩小,对
区内不符合现代生活的四合院进行重新规划与改造,应用现代技
术适应新文化需求。
不同意见的提出看到了人民对民生和文化的重视,而这些思考也将继续。
4
T..h. ank You
市民观点
01
在走访中市民呈现出两种观点:一种 是希望胡同中的四合院、大杂院尽可能完 整保留。
另一种如菊儿胡同,历史上是妓女等 群体的居住区,认为影响不好,应全部拆 除。同时提出仿古建筑仿的尴尬,为何不 直接完整保留优秀建筑的疑问!中国国力 和对古建筑的重视程度,为何依然不能留 下这些承载着历史与记忆的建筑?
02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其基本特点是 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 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正房位于中轴线上, 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
高二议论文:北京四合院是拆掉还是保留-
北京四合院是拆掉还是保留?北京四合院是拆掉还是保留?_优秀议论文范文1000字篇一我认为,老北京四合院既不该拆也不要完全保留。
我建议:对老北京四合院进行即符合现代居住需求又不破坏原有风的合理改造,加入新的功能,如厕所、卫生间等,方便生活。
北京四合院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中国传统居住建筑的典范,她的雏形产生于商周时期,元代时作为主要居住建筑大规模地出现在都城大都北京,而且明清两朝得到长足发展。
它们展示着北京人传统的民间风俗,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四合院有优于其他任何形式的居住环境,它有宽阔疏朗、起居方便的中心聚落,有高度私密性和亲和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
四合院的建筑构造和工艺技术,反映出北京民居建筑技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
所以保留它还是很有用的。
除了新建的四合院,那些历经沧桑保留下的老宅院自然更受追捧。
虽然有些院子已经陈旧不堪,想要入住必须重新进行改造。
但是对大多数人而言,诸如让排污、下水及采暖问题这些如今必不可少的生活便捷要素巧妙地出现在传统四合院里,让传统四合院既保持老宅院的古典美,又暗含了现在气息,能满足当今居住者各种现代生活才是关键。
从网上发现一位外国人设计师改造了位于什刹海风景保护区的毡子胡同里,仍然保留了一些传统四合院,这套院子占地约320平方米,建筑面积249平方米,共有14间房,属于标准的老北京一进四合院。
他在堂前加上了不失古典的现代门厅;正房加上了独立而不张扬的现代设施;耳房增加卫生间打通正耳房;把东厢房打通成为客厅与客房;西厢房重新建设了下水和排污设施……总之既有现代家私,又有古典韵味。
北京城市在经历了建国以来50余年建设发展的历程后,我们现在所面对的北京旧城,亦称为历史文化名城与现代大都市的交融体,旧城内大量现代建筑体在体现着我国现代首都的城市功能;旧城内保存着至今的众多四合院、胡同等传统区域,反映着北京历史名城特有的传统文化风貌,尤其是在目前首都城市快速发展的现代化建设城市风貌,越来越呈现出北京历史名城特有的传统的文化价值。
北京四合院民居建筑的保护与传承
北京四合院民居建筑的保护与传承摘要北京的四合院民居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和精神的重要载体之一,一直以来受到政府和业界的重视还远远不够,其保护状况、保护理念和更新改造的方法都应该不断改进。
本文总结了历史建筑保护理念的发展历史,同时也归纳了北京民居改造工作的历程,使北京四合院民居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有了较为全面和清晰地认识,对未来的保护工作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北京民居;保护理念;民居改造历程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5-0018-02北京传统的四合院民居代表了北京城内在的生命力、人文精神品质和最富魅力的记忆,在古都历史文化保护中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时代的发展,北京的传统街区、四合院以及京韵文化的保护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成为古都北京历史文化、古都风貌保护的重要部分。
虽然,北京四合院的保护任务艰巨,但是当前最重要的还是要不断更新理念,建立科学的保护观和有效的保护机制,才能有效推进北京民居保护的进程。
1 保护理念的更新与发展1.1整体性、原真性保护观城市的形成、发展、肌理、格局、环境、建筑风貌、各类文物建筑及无形文化等都是城市历史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共同形成一种整体性的系统。
因此,强调整体性保护非常重要。
即要从宏观的整体环境和组成元素的有机系统的角度来研究城市空间分布规律,制定整体保护规则,建立整体的、和谐的、有机的保护体系与机制,以提升历史街区环境、空间格局、建筑、传统经济、人文网络等整体的和谐特色。
其次,还要强调原真性的保护。
这就要求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组成元素及历史建筑的环境以及历史建筑的构成比例、尺度、材料、色彩及装饰特色等等,延续历史信息的原真性、真实性,以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的珍贵价值。
1.2“新陈代谢”、“有机更新”保护观1999年的《北京宪章》指出:“新陈代谢是人居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将建筑循环过程的各个阶段统筹规划,将新区规划设计,旧城整治、更新与重建等纳入一个动态的、生生不息的循环系统中。
传统民居文物保护的问题与对策
传统民居文物保护的问题与对策[关键词]传统民居;保护问题;保护对策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遗留下了无数文物古迹,其中传统民居凝聚了无数先人的智慧,是人类为了基本生存目的而创造出来的建筑形式,是一个国家历史和文化的综合体现,是鲜活的历史再现。
随着历史的发展,无数传统民居因各种各样的原因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尤其现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民居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面对新时期出现的诸多新问题、新挑战,如何对传统民居进行更为有效的保护成为当务之急。
近年来,除受自然灾害、历史因素影响外,当前城镇化建设及社会环境也加速了传统民居的消亡,从而也加大了保护难度。
为此,针对传统民居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一、当前传统民居现状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自然环境千差万别,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千姿百态的民居建筑,这些传统民居最能反映本民族的特征和本地特色。
传统民居分布范围非常广泛,地域特点鲜明,不同的风俗、习惯、历史、环境、经济、文化等因素,构成了各具特色的传统民居形态,最具代表性的分别有晋陕民居、西北民居、四川民居、傣家竹楼、广东民居、福建民居等。
这些传统民居各具传统民族特征,各具不同的结构形式。
山西民居是北方民居的代表,最具特色的当属平遥和祁县两地的传统民居。
平遥古城素有“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的荟萃和宝库”之称,相当完好地保存着明清时期的风貌,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我国近代北方民居建筑风格和特点的典型代表。
国内外享有盛名的祁县乔家大院,完美反映了晋中地区的乡土人情、风俗习尚,成为民俗博物馆。
除此之外,全国各地还有无数的具有研究和保护价值的传统民居。
传统民居是当时社会和自然的产物,它们具有鲜明的区域性、文化性、历史性、民族性,积淀中国数千年古老的文化,极具保护和传承价值。
但近年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改变,城市化进程加快,受经济利益驱使,传统民居人为破坏严重,呈现加速消亡的趋势。
北京四合院遭到的破坏及保护措施
北京四合院遭到的破坏及保护措施北京四合院遭到的破坏1. 60年代末的红卫兵“扫四旧”,将四合院中精美的砖雕、木雕、石刻、彩绘尽行扫荡,无数价值极高的艺术品,砸成碎块,或抹上泥灰,能得以幸存者可以说是寥寥无几,北京四合院更是受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破坏。
2. 九十年代中后期,为了城市的新发展,进行的为旧房改造,北京四合院更是遭到了大规模的拆除,原本已剩余400万平方米的四合院也因此又被拆除了100万平方米。
最近的一次拆除改造是为了迎接北京奥运会,而进行的危房整治工程,但是与前两次相比此次就是弥补性拆迁,对于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体现多的或者保存较好的四合院采取保护,而把那些生活条件恶劣,很差的四合院拆除。
北京四合院保护措施1. 编制《北京胡同四合院保护规划》。
使之作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一部分。
该规划似应全面盘点二环以内老城区胡同、四合院的总体情况,分别不同情况进行历史建筑标本保护和历史地段、街区保护: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四合院密集区和基本保持旧貌的整条胡同,列为绝对保护区,只进行内部整治,停止一切大拆大建;面积较小的四合院居住区只保护质量特别好或有纪念意义的四合院,其余的但拆无妨。
四合院绝对保护区内,明清四合院原则上保留,质量特别低劣的可拆除改建绿地;民国以后的四合院原则上拆除改建绿地,质量特别好或有纪念意义的保留。
2.在三环以外建设廉价居住区置换老城区绝对保护的四合院。
政府给予承办企业经费补贴、划拨土地、减免税费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建设廉价居住新区,然后将四合院绝对保护区内的居民迁入,保护区的四合院则划归承办企业所有,经统一整治后再售出。
3.建立有效的多渠道的筹资机制。
整治四合院的资金首先应来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项保护资金,北京市政府也可以拿出更多的配套资金用于四合院的整治;四合院内外排水、供气、卫生设施等基础建设经费可从城市建设税中支出。
不足部分由负责运作的企业承担,再从新旧房屋置换中获得适当回报。
老北京的四合院读后感
老北京的四合院读后感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老北京的四合院是一种传统的中国建筑形式,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历史意义。
在这座古老的城市,四合院承载了无数故事和回忆,成为了老北京独特的文化象征。
四合院的布局通常是四周围着一个中间庭院,形成了四个合院,由四个建筑物围合而成,这也是为什么称之为四合院。
每一个院落里都有自己的门面,通向同一个中央庭院,形成了一个错落有致、互相连接的空间布局。
这种设计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理念,也体现了中国人重视家庭和集体的价值观念。
在四合院里,人们生活在亲密的邻里关系中,邻里之间相互帮助、相互依存,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
在这里,家庭成员之间紧密联系,父母、子女、祖孙同堂,共同生活,共同劳作。
相比于城市中冷漠疏离的关系,四合院里人们更多的是亲情和友情,邻里之间的相互帮助让人感觉温暖而亲切。
除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四合院还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空间布局的追求。
庭院里的建筑物一般分为前后左右,形成了严谨而有序的空间结构。
庭院中种着花草树木,环境清幽宁静,让人感到舒适和放松。
在这样的环境中居住,人们更容易与自然和谐相处,增强身心健康。
四合院也是一个富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建筑形式。
它不仅承载了老北京的历史记忆,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人们对家庭的理解。
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和传统文化的底蕴,体会到文化传承的珍贵意义。
老北京的四合院代表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和价值观念。
它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精神的体现。
在当代社会,人们可以通过了解四合院,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承和发扬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和生活方式,让其继续发挥作用,为社会带来更多正能量。
【2000字】第二篇示例:老北京的四合院是一种独特且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形式,在现代的快节奏生活中,它们代表着一种传统与文化的传承与保存。
读完介绍四合院的文章之后,我感受到了对于这种传统建筑形式的敬畏和热爱,也激发了我对于北京的历史和文化的兴趣。
传统北京四合院在现代生活形态下的继承与发展的开题报告
传统北京四合院在现代生活形态下的继承与发展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传统北京四合院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古老建筑形式,其以院落为主要特色,由四周围合的建筑构成。
在中国古代城市中,四合院一直是主要住宅类型之一。
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传统的四合院面临着拆除、改造、荒废等种种问题。
而同时,许多人也意识到四合院作为一种传统文化遗产,其文化价值和品位意义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居住场所,而是一种现代生活方式的代表。
因此,此次论文旨在探讨传统北京四合院在现代生活形态下的继承与发展,并寻求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及现代生活的创新发展之间的平衡点。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论文将以北京四合院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其在现代生活形态下的发展与继承。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 四合院文化的价值与意义分析。
探讨四合院文化的历史渊源、特色与价值,分析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新意义与新价值。
2. 四合院在现代生活场景下的应用与战略。
以当代社会的住房需求为出发点,探讨传统四合院如何与现代住宅的需求相结合,从而在现代生活中发挥其价值。
3. 四合院空间的设计与创新。
探讨四合院空间的设计与创新,如何在保留其传统特色的同时,满足现代生活需求,营造出新的生活氛围。
本论文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查和案例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探讨传统北京四合院在现代生活形态下的发展与继承。
三、论文意义本论文研究传统北京四合院在现代生活形态下的发展与继承,对于保护传统文化遗产、促进城市文化建设以及推进城市更新与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本论文也为传统建筑转型与创新提供了新思路,为城市化进程与文化保护之间的平衡提供了借鉴。
北京四合院调查报告(第四次修改)1
北京四合院调查报告(第四次修改)1日期:2011.11.101、北京四合院文化1.1四合院的源起四合院是中国北方典型的民居,具有悠久的历史。
作为一种合院式的居住形式,其发端于周,起源于唐宋,成书于元明,而到清朝则发展到极致。
其中对今天北京四合院空间及格局影响最大的是元代建都,但现今的北京城已经基本找不到元代四合院的足迹,唯一能供参考的是在元大都旧址上发现的后英房住宅遗址(图1-1)。
图1-1元大都北京后英房遗址到明朝攻打元大都,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明朝的建都并没有舍弃元大都的旧城,而是对其进行修复,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明朝都城。
明朝的居住区与元代基本相仿,道路也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发展开来(图1-2)。
到清朝,整个城市布局基本没有发生变化,而是沿用了明代的建筑风格。
图1-2元大都胡同遗址1.2四合院的分类四合院有一定的规制,根据主人的身份和住宅的规模可以演变出各种繁简不同的组合形式。
其大致可分为小四合、中四合、大四合三种:小四合院一般是北房三间,一明两暗或者两明一暗,东西厢房各两间,南房三间。
卧砖到项,起脊瓦房。
可居一家三辈,祖辈居正房,晚辈居厢房,南房用作书房或客厅。
院内铺砖墁甬道,连接各处房门,各屋前均有台阶大门两扇,黑漆油饰,门上有黄铜门钹一对,两则贴有对联(如图1-3)。
图1-3小四合院中四合院比小四合院宽敞,一般是北房5间,3正2耳,东、西厢房各3间,房前有廊以避风雨。
另以院墙隔为前院(外院)后院(内院),院墙以月亮门相岷通。
前院进深浅显,以一二间房屋以作门房,后院为居住房,建筑讲究,层内方砖铺地,青石作阶(如图1-4)。
图1-4中四合院大四合院(如图1-5,如图1-6)习惯上称作”大宅门”,房屋设置可为5南5北、7南7北,甚至还有9间或者11间大正房,一般是复式四合院,即由多个四合院向纵深相连而成。
院落极多,有前院、后院、东院、西院、正院、偏院、跨院、书房院、围房院、马号、一进、二进、三进、四进以及一些并联组合……等等。
北京的四合院读后感想
北京的四合院读后感想《北京的四合院读后感想》读了关于北京四合院的文章后,我有很多的感触。
读到四合院的布局那部分,我感觉特别有趣。
那种规规矩矩的四方形布局,中间还有个小院儿,真的是体现了一种传统的对称美。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去老家农村看到的一些老房子,虽然和四合院不完全一样,但那种一家人围绕着中间一个小空间生活的感觉有些相似。
四个方向的房屋各自有着不同功能,长辈住正房,晚辈住厢房,这种严格的居住安排反映了以前封建礼教对家庭结构和等级秩序的影响。
特别触动我的是四合院建筑中体现的那种家族观念。
一家人同住在一个院子里,彼此联系紧密。
白天大人们在院子里聊天、做事,孩子们在院子里嬉戏玩耍,到了晚上又都回到各自的屋里休息,真的是一种大家庭共享天伦之乐的生活状态。
不过,我也有一些不太理解的地方。
比如说现在城市化进程这么快,四合院逐渐被高楼大厦取代,在古建筑保护和现代发展之间如何平衡呢?文章里没有详细提及,我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后来我明白了一些,也许可以像一些城市那样,专门规划出保护区,让四合院在特定区域内保留下来,然后合理开发利用,既让它们成为历史文化的见证,又能够发挥一定的经济效益。
我觉得作者想表达的不仅仅是四合院这个建筑形式本身,更多的是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
比如四合院中的雕梁画栋,那些精美绝伦的图案,每一个都可能有着吉祥的寓意或者历史典故。
这就像我们中华文化的一个个小符号,承载着很多东西。
对了还想说,四合院给我展示了一种传统的生活智慧。
夏天在院子里能乘凉,冬天在屋子里又可以聚暖。
而且邻里之间关系十分亲近。
但是现在都市里的公寓住宅,虽然生活更加方便独立,却少了那种温情。
我想在未来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是不是能够借用四合院的某些元素,重新营造那种温暖亲密的社区氛围呢?这是四合院给我带来的对于未来建筑和生活的启发。
总的来说,这篇关于北京四合院的文章给我带来了太多关于传统建筑、文化和现代生活之间关系的思考。
北京四合院的保护与改造
北京四合院的保护与改造第一篇:北京四合院的保护与改造北京四合院的保护与改造北京四合院是世界公认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历史传统建筑,是北京城市文化的代表。
但因年代久远普遍面临着维修、改造、保护及住户疏散等诸多问题。
十几年来,围绕北京四合院保护与改造的争论一直非常激烈。
文物管理部门和有些文物专家学者站在保护文物的立场,主张整体全面保护,限制范围过宽。
文物管理部门反对使用土地一级开发和危旧房成片改造形式,主张一个院或几个院的进行改造,只进行房屋产权的买卖或置换。
前几年市政府主要推行的就是这种“微循环、渐进式”的改造。
而居住在文保区危旧平房的居民由于生活质量低下,迫切要求尽快改善居住环境的呼声强烈。
对于改造与保护,我有如下看法:1.坚持以维修、保护的方式替代四合院区域的危房建设工程。
在当前全社会高度重视历史名城保护的新形势下,要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保护四合院建筑、保护北京历史名城的指示,坚决停止旧城内的开发建设项目,要切实保护好每一条胡同、每一个四合院建筑。
同时更要深入研究和解决目前四合院区域内普遍存在的危房问题,应认真探索危破四合院的维修、保护和利用的良性管理机制。
在搬迁改造方式上,要改变以往经济搬迁的做法,首先是着重解决四合院区域内经济困难户和低收入职工的住房问题;在住户疏解与外迁的思路上,应变以往的“货币搬迁”为住房调整,通过调换住房的方式,解决危房户的住房和避免经常发生的货币纠纷问题。
如在城外统一建造住宅楼,然后,通过采用住房调整的办法,以租房的方式,将四合院区域内的危房户置换至城外的单元楼内,在原住户离开危房后,再根据所在区域的位置特点,另行研究危破四合院的维修、改造、保护、利用的方案。
2.以多种方式开展旧城内四合院的维修与保护。
按照市政府关于保护四合院的要求,四合院的产权及使用单位要积极采取维修和保护的措施,不得拆除和改变四合院原有的建筑格局,鼓励实施以院落为单位的小规模的危房户搬迁和四合院维修、改造工程,在保持原有建筑格局、外观的前提下,院落内可以引进和采用现代化生活设施和市政设施,以适应当前都市生活发展的需要。
浅析北京市传统民居的性质及保护对策——以北京城区四合院建筑为例
浅析北京市传统民居的性质及保护对策——以北京城区四合院建筑为例北京市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城市之一,其传统民居建筑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以北京城区四合院建筑为例,从性质和保护对策两个方面对北京市传统民居进行浅析。
一、北京城区四合院建筑的性质四合院是指一种由四面围合而成的传统住宅建筑,常见于北京城区。
四合院建筑具有以下特点:1. 空间布局合理:通常由一个中心院落和四个生活区围合而成,中心为进门大院,南北各设有两个厢房,其中的东厢房为主人居住的房间。
2. 环境良好:四合院建筑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注重环境,四合院被围合起来,既具有私密性又具有开敞性,前后楼阁,曲士楼栋,错落有致,相得益彰。
3. 风水讲究:四合院建筑通常遵循“五行”、“阴阳”、“风水”等传统建筑规则,采用合适的方位、朝向、造型等,使建筑具有良好的风水格局。
二、北京市传统民居的保护对策北京市传统民居的保护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传统民居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 建筑老化:大量的传统民居属于“小时代”的建筑,与时代的变迁不相适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本身的结构、功能、材料等方面均存在着明显的老化现象。
2. 建筑整体性收到影响:大量原有的传统住宅正在消失,导致与古城区域其他建筑的整体性失衡,文化传承遭受残缺。
3. 污染带来影响: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环境日趋恶化,传统民居所在区域的环境也在遭受污染。
综合上述问题,对于保护北京市传统民居,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1. 引入新科技,保护传统建筑:包括旧建筑结构加固,经验与先进技术的融合应用等。
2. 采用现代化技术加强保护管理:应运用电脑审核,加强对建筑实体和环境的监控和保护。
3. 引入现代的生态设计理念:通过环境协调,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让文化资源更好地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4. 暂停对古建筑的破坏与改建:在合法的前提下,批准文化性建筑的建造项目,不得挤压、拆毁古城区域内的传统建筑,避免古建筑被破坏。
当前传统建筑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当前传统建筑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传统建筑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传统建筑保护是一个重要的工作,但在实践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当前传统建筑保护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经济问题:传统建筑的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修缮、维护和管理等方面的费用。
目前很多传统建筑物的经济状况不佳,无法承担这些费用。
造成建筑物破旧不堪,甚至被拆除的情况。
2.法律问题:目前我国对于传统建筑的保护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缺乏明确的保护措施和法律责任的规定。
执法力度不够,在实践中难以保护传统建筑的利益。
3.意识问题:传统建筑保护的认识和意识还不够,很多人对传统建筑的重要性与价值缺乏了解。
在城市化过程中,不少传统建筑被拆除,或被改建成现代建筑,这种文化损失是难以弥补的。
4.技术问题:传统建筑的修缮和保护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但目前我国专业人才匮乏,传统建筑保护工作难以开展。
传统建筑的构造特点需要专门的技术手段进行修缮,但这方面的技术还不成熟。
二、对策研究1.加大财政投入:传统建筑的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应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支持传统建筑的修缮、保护和管理工作。
探索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引入社会资本,吸引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参与。
3.增强意识与宣传:加强传统建筑的宣传与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传统建筑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通过公众开放日、专题讲座等方式,引导公众了解传统建筑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4.加强人才培养与技术研发: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培养一批专业的传统建筑保护人才。
加强相关技术的研发,提高传统建筑修缮和保护的技术水平。
5.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传统建筑保护可以与文化产业相结合,发展文化旅游、文化创意产品等产业。
通过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为传统建筑保护提供经济支持。
传统建筑保护要面临很多的问题,但也存在一些对策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需要各级政府、专业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够真正保护好我国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
城市发展与文物保护冲突案例
城市发展与文物保护冲突案例
一、城市改造与古建筑保护
案例:北京四合院的拆迁与保护
北京的四合院是传统建筑文化的代表,但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许多四合院因为城市改造而被拆除。
虽然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来保护这些古建筑,但在实际操作中,拆迁现象仍时有发生。
这一冲突体现了城市改造和古建筑保护之间的矛盾。
二、历史遗址保护与土地开发
案例:秦始皇陵周边地区的土地开发
秦始皇陵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然而,在秦始皇陵周边地区,土地开发的压力导致了文物保护的困难。
如何在保护历史遗址的同时进行合理的土地开发,是一个需要平衡的问题。
三、经济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
案例:山西古建筑群的商业化开发
山西拥有大量的古建筑群,这些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然而,在经济发展的压力下,一些古建筑被商业化开发,导致其原始风貌和历史价值受到破坏。
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四、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规划
案例:成都宽窄巷子的保护与改造
成都的宽窄巷子是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历史街区,但在城市建设中,这些街区的保护和改造面临挑战。
如何在保持街区传统风貌的同时进
行城市改造,是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规划需要解决的问题。
五、旅游开发与文物资源保护
案例:敦煌莫高窟的旅游开发
敦煌莫高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然而,旅游开发对文物资源带来了压力,如何平衡旅游开发和文物保护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浅述北京四合院文化及其历史思考
浅述北京四合院文化及其历史思考作者:赵培卿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36期摘要:四合院是北方建筑的代表,北京四合院则是四合院建筑的典型。
北京四合院的产生、发展及其体现出的四合院文化,与北京的历史地理因素关系密切。
本文试通过对北京地理因素的分析,阐释北京四合院的基本概况及四合院文化。
关键词:历史地理;北京四合院;四合院文化四合院建筑的历史在中国由来已久,早在殷商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四合院建筑中的某些特征,典型的四合院在隋唐时期出现,明清之际,四合院更是成为了我国北方的主流民居。
如今人们谈起四合院,第一时间想起的,便是北京。
北京的四合院,极为工整均衡,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这与当地的历史地理条件是密不可分的,本文就将从北京的历史地理条件入手,进一步分析的北京四合院文化。
一、北京的历史地理条件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尽端,西北部是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东南部是洪积冲积物组成的一片冲积平原,地质属黄土层冲积层,主要由永定河挟带的泥沙冲积而成,这样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北京有较大一块土地可以建造房屋。
同时,北京处于多地震地带的特征使得其无法建造较高层的民居建筑。
因此,平面面积较大,适合多代居住的四合院就成为北京民居建筑的首选。
在民居建筑的条件中,气候是一大制约因素。
北京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多风,秋季短促。
风向以北风最多。
由于北京冬季寒冷,因此适合墙体较厚的建筑;而为了适应夏季多雨、春季多风沙的特点,建筑的屋面则应该采用两坡顶的形式,并出挑至台明外沿,以便于排水;居住建筑朝外的一面不需要有很大的窗户,以防止风沙;院内各建筑之间需要有较大的间距,有利于日照、采光和通风。
而北京四合院厚重、多层的墙体,坡顶型的屋顶和宽敞不失隐蔽性的特点则刚好能够与北京的气候条件相完美契合。
古时建造房屋没有现代的机器技术,全部依靠人力,实属不易。
因此,建筑材料也是制约民居建筑一大因素。
木材、石灰和矿物是建造民居的必需品,而恰好北京地区的这些自然资源相对来说都较为丰富:西北部山区木材和煤炭资源,西部现门头沟附近盛产的石灰都为北京四合院建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胡同四合院有机更新的动议
北京规划建设107RESEARCH 研究参与的人多了,难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这些年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四合院应当怎么保护、怎么修建上也是拿不定主意,以至于造成在四合院保护问题上一直裹足不前,十几年来进展不大。
四合院是建筑,而且是正在使用的建筑,它是与居住者的安全、福祉、利益息息相关的,就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不仅要关注它的文化,还要关注它的安全和宜居,;也不能以个人感受作为评判的标准而阻止对那些破旧房子的修缮和改造。
在四合院保护修建问题上,一定不能放纵空谈之风、坐而论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胡同四合院有机更新的动议高毅存道之风、主观臆断之风,而要实事求是,调整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实实在在地针对老百姓的居住环境去制定政策。
建议四合院保护修建主管部门从建筑、规划行业选择一些真正懂得四合院及其保护的专家,让他们参与到四合院审批工作中,使北京四合院及其文化的保护逐步走上与实际相符的健康发展的轨迹。
当前,全国上下各部门、各行业都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笔者认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就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北京四合院及其传统文化的保护也必须实事求是,也必须从北京四合院的现状出发。
只要真正采取科学的态度,北京四合院及其文化的保护必将取得应有的成就。
作者单位:马炳坚,北京市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有限公司;周文水,北京北方华鼎房地产开发有限总公司责任编辑:沈博北京旧城胡同平房区的问题由来已久。
由于传统的平房四合院多为砖木结构,一般寿命只有四五十年,屋顶为小合瓦下敷草席和大泥的,寿命更是短暂,一般十几年即烂。
2008年奥运会期间,北京市为了迎接各国宾客,大街面上进行了整治,胡同里进行了粉刷,但是多数民居、胡同和四合院内并没有得到改善,老百姓并没有得到实惠。
奥运会后,如何改善北京胡同平房区,特别是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落后面貌,提高百姓的生活质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问题的由来北京是一座有两千多年建城史,八百多年建都史的大都市,从历史上看,北京城的建筑形态是以胡同街巷系统为骨干,开阔平缓的平房四合院为主体的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
四合院更新重生,五大问题待解
四合院更新重生,五大问题待解◆ 大杂院也有它的历史价值,把一个街区改造成某一时代的“原型”,对现代人来说并不公正◆ 街区风貌应当多元而鲜活,爱护不能演化成展现古代经典形式的竞赛◆ 四合院如何更新改造?原住居民是巨大的资源北京胡同、四合院是京味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作为最具北京特色的建筑,四合院堪称北京历史活化石。
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北京的胡同、四合院面临着巨大冲击。
为了让北京的四合院重获新生,来自社会各方的人们开头了一次次的努力:白塔寺北京小院以一种持续性更新的方式,让片区里的四合院获得了重生;民间力气注入促成了智珠寺改造与转变;以城市公共艺术为定位,青龙胡同得以重塑;重于情境营造与升华的“遇见什刹海”则用以点带面的更新方式,让人想起了四合院最本源的味道。
然而,对于更多的北京四合院街区来说,如何复兴仍在探究之中。
北京普渡寺小区林慧/摄历史文化韵味怎么存留?除皇城爱护街区和部分商业爱护街区外,北京的绝大多数历史街区,特殊是住宅型的胡同爱护街区,历史文化韵味尚有待提升。
这主要体现在部分古建民居依旧缺少修缮、胡同外观残缺,很难让人感受到旧时的古风古韵。
此外由于私建违建,四合院格局破坏严峻。
街区内文物古迹和文化内涵的展现说明也有待提升:除了西四北头条至八条有每条胡同的历史沿革和文化特色介绍,史家胡同有一座胡同博物馆外,其他相当部分胡同、院落,甚至文物爱护单位没有精确的介绍,乃至名牌污损,难以辨认。
另一方面,历史的变迁也是四合院风貌爱护与复兴中不行忽视的一部分。
城市的风貌应当和社会变迁和社会历史相关联。
从这个意义上说,由于时代变迁而形成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大杂院也有它的历史价值。
把一个街区改造成某一时代的“原型”,这对现代人来说或许不公正。
北京的旧城改造,不仅应当考虑改造建筑的本身,也应当思索如何尽可能原汁原味保留风土文化、市井风情,敬重原来的历史。
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建筑,和与重大历史大事、名人故居有关的近现代建筑可以称之为“建筑文物”。
北京历史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面临哪些困境
北京历史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面临哪些困境北京,这座古老而现代的城市,承载着三千多年的历史,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众多珍贵的历史遗产。
然而,在时代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下,北京历史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诸多困境。
人口增长与城市扩张带来的压力是首要难题。
随着北京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急剧增加,对土地的需求日益旺盛。
这导致许多历史遗产周边的土地被开发,原本宁静的历史区域逐渐被高楼大厦和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所包围。
例如,一些古老的胡同和四合院,在城市建设中面临拆除或改造的命运,其原有的空间格局和风貌受到了严重破坏。
城市的扩张使得历史遗产的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它们在城市的喧嚣与繁华中逐渐被边缘化。
保护资金的短缺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保护和修复历史遗产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对建筑的修缮、文物的保护、环境的整治等方面。
但目前,政府的财政资金往往有限,难以满足众多历史遗产保护项目的需求。
而社会资本的引入又面临着诸多障碍,如投资回报周期长、产权不清晰等,导致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资金的不足使得一些历史遗产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甚至处于破败和荒废的状态。
再者,民众保护意识的淡薄也给历史遗产的保护带来了阻碍。
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人们的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对于历史遗产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足。
一些人认为历史遗产与自己的日常生活关系不大,对其保护漠不关心。
甚至还有个别居民在历史遗产区域内随意搭建、乱涂乱画,破坏了历史遗产的原貌。
此外,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也对历史遗产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如随地丢弃垃圾、触摸文物等。
城市发展规划与历史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有时过于注重经济发展和城市功能的提升,而忽视了历史遗产的保护。
一些重要的历史遗迹被规划为商业区或交通枢纽,导致其历史文化价值被削弱。
同时,城市规划的变动性较大,缺乏长期稳定的保护策略,使得历史遗产的保护工作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
保护技术和专业人才的缺乏同样制约着北京历史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对传统四合院保护的认识过程对老北京四合院、胡同的保护,经历了一个漫长而逐步认识的过程。
在建国初期的那段关键时期,我们最终没能采纳保护旧城另建新城的建议,而是确立了对北京旧城进行改造利用的方案。
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北京旧城及存量最多的传统四合院就始终面临着无休止的现代建设与时代发展的冲击。
回顾建国以来北京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不难看到,北京旧城及四合院、胡同等历史传统建筑,在建国后曾受到过多次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冲击:其一,是将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确立在旧城之内后所开展的多项建设工程,其中包括各类国家机关行政办公设施的建设;其二,是70年代后开始实施的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工程,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北京市先后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对旧城的改造、建设、发展的规划,如《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和《北京市区建设高度的控制方案》等等,规定旧城内的建设高度以故宫为中心,其东西两侧的建筑可向外逐步建成9米、12米以及18米以下的楼房;旧城边缘一侧的建筑高度可以达到30米至45米之间……。
自实施改造工程以来,旧城内多条传统街道被改造、展宽;大体量的楼房建筑不断出现……。
旧城内原有的四合院、胡同也在一系列的改造建设工程中逐步缩小。
在总体改造规划的要求下,部分历史文化街区也实施了改造工程。
但由于缺少保护规划的指导,改造后的街区其传统风貌及原有建筑均发生了重大变化。
如老北京著名的王府井传统商业街区、西单传统商业街区等在经过改造后,已建设成为与传统商业街完全不同的现代商城;前门、琉璃厂、隆福寺等传统街区,在经过改造和部分改造后,原有的传统建筑风格也有很大改变。
20世纪90年代开展的危旧房改造工程,曾一度对传统四合院、胡同的保护构成较大威胁,一些实施危房改造工程的四合院、胡同区域被成片的楼房小区所替代,部分文物建筑周边由四合院、胡同构成的历史环境也被一派崭新的现代环境所替代。
如牛街的清真寺、齐白石故居、蔡元培故居、朱彝尊故居、林白水故居、于谦祠等文物单位,其周围原有的四合院、胡同等传统建筑已不复存在,这些传统建筑已完全“淹没”在高楼形成的小区之中成为“盆景”。
全市性的危改工程其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引起了社会各界和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纷纷呼吁改变旧城内的危改方式,全面保护旧城内目前存留不多的四合院、胡同。
一些学者断言,旧城内若全部失去反映老北京文化传统的四合院、胡同,北京历史名城也必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市政府高度重视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于2003年初做出决定,明确要求停止在旧城内以拆除四合院、胡同的方式开展的危房改造项目和一切开发建设工程;保护好旧城内的每座四合院和每条胡同。
通过调查,在危旧房区域内先后确定了一批(658处)挂牌保护的四合院;在全市研究制定和实施了有关传统四合院维修、保护的多项办法和规定,一时间,在全市形成了保护传统四合院、胡同等历史建筑的浓厚气氛。
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这一保护活动,有的企业还出现将早年建于四合院区域的厂房、车间拆除后,重新恢复原有四合院、胡同的事例。
如著名的老字号企业同仁堂医药公司,为支持全市开展的四合院保护工作,已决定将企业在20世纪50年代建于什刹海等四合院区域内2万余平方米的厂房、车间、办公楼全部拆除,恢复历史上原有的四合院建筑,做为企业的办公、接待使用。
由此可见,北京传统四合院、胡同的保护已得到全社会前所未有的重视,从而使社会及民众对北京四合院、胡同等传统建筑的认识观念实现了转变和价值重估,将以往开展的“拆房建楼式”的危房改造转变为对危旧四合院的维修、保护。
这种过往而复归的社会认识与保护工作的实施,将使北京传统四合院、胡同最终重新回到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原有位置,并纳入到历史文化名城所永久保护的范畴。
四、传统四合院建筑的历史性 与时代局限性北京历史上的四合院、胡同始终都是国际社会普遍青睐的、具有东方传统特色的民居建筑,它以独特的建筑围合、庭院布局形成胡同、街巷,并最终构成幽雅的都市景观,在世界民居建筑史上独树一帜,已成为北京历史文化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但是,也必须看到,随着都市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广大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北京旧城内原有的四合院、胡同不可能全部按历史原貌保留下来。
从社会发展和人们现代生活需要的视角观察,历史上流传至今的四合院建筑在其原有布局及使用功能等方面,已显露出需要探讨和重新认识的问题:其一,是在现代生活中传统四合院已具有两重性。
延续至今的老北京传统四合院、胡同,一方面保存有丰富的传统信息和历史文化内涵,其建筑本身既有历史文化价值,又具有构成北京历史名城文化中不可分割的整体价值;另一方面,从目前旧城内传统四合院、胡同的整体保存状况看,大都超过修缮年限,已普遍成为破旧的房屋院落,加之住户增多、生活拥挤、市政设施落后,整体环境日趋恶化,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传统形象及首都的国际地位极不相称。
其二,是传统四合院的居住使用功能与都市现代生活需要的不适应性。
老北京四合院建筑,是数百年来城市建设与社会传统生活发展的产物,也是封建社会中家族式居住生活的反映,其建筑布局基本适应古代城市社会生活水平和家庭生活方式及传统的家庭观念。
自进入20世纪以后,特别是近几十年社会生活的发展与提高,当年老北京传统的居住生活方式已有了极大的改变。
如历史上曾几代同堂的传统生活方式,已被子女分居的小家庭生活方式所取代,而适用于历史上几代同堂居住生活的四合院建筑,已不能满足目前几户乃至十几户小家庭同院生活使用的需要,以往的大家族式的居住生活,每座四合院只需一处厨房、厕所即可满足全院众多人口的使用,而现今院内每户一处小厨房,使得以往规整有序的四合院都变成了大杂院。
几十年来,首都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已有了飞跃性的进展,而旧城内的四合院、胡同区域的整体市政设施却没有大的改变,大多数四合院内的住户至今没有卫生间、没有淋浴设施,有的院落甚至没有排水管道,各种市政管线无法引入。
冬季仍然以燃煤方式取暖,既污染了城市环境又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
从今后城市居民生活发展的趋势看,汽车作为人们工作生活的代步工具将走入家庭,待人们普遍达到购卖条件时,汽车却无法驶入窄小的胡同,更无法进入传统的四合院……。
这些都反映了传统四合院与发展中的都市生活之间的不适应性。
其三,是传统四合院建筑在空间利用上的局限性。
与欧洲国家的传统民居建筑相比较,四合院建筑作为平面建筑形式,只是单纯地利用了有限的地表面积,其建筑面积及容量十分有限,不能有效地利用地下和地上的空间面积,使城市的建筑和居住空间不能得到充分地利用。
若与欧洲国家的历史名城中的传统住宅建筑——立体形态的楼房相比,土地面积相同的城市,其立体楼房建筑的居住容量将是四合院平房建筑的几倍。
如巴黎、罗马等历史名城中的传统住宅楼,其地上空间的建筑高度一般都在七层左右,而且地下面积也得到了充分利用,这种立体方式的建筑,不但极大的缓解了地面建筑与居住的压力、扩大城市公共使用面积和成倍地容纳城市内的居住人口,而且能够提供和保证每户都能具有较好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设施及活动空间,这些都是传统四合院所不能比拟的。
其四,是传统四合院建筑修复工艺的复杂性。
北京旧城内保存至今的四合院建筑,是延续数百年传统营造工艺的不断完善、发展而形成的具有不同等级的民居建筑,其建造工程从砖瓦、梁架、墙体到门窗、油饰等程序及做法都有着严格的用料及工艺要求。
若与现代的轻体结构、造价低廉的平房比较,很显然,传统四合院建筑的营造存在着:用料多、工艺复杂、费工时、造价高等特点。
尤其是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观察,四合院建筑结构中的“四梁八柱”及门窗、屋顶等部位使用大量的木质材料,若在超千万人口的大都市,原样保留和全部使用四合院建筑,这无疑将会耗尽我国有限的林木资源。
显而易见,上述问题不但是制约北京传统四合院建筑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也是造成近几十年来旧城内传统四合院逐步演变为危房的重要原因。
考古证明,人类的居住环境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而逐步发展的。
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历史也表明,历代的民居建筑都是在继承前人已有成果的同时,又根据时代的需要而有所变化和改进。
在旧城内延续至今的不同格局的四合院建筑和胡同、街巷,就是我国元、明、清以来历代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产物。
有关文献记载,元代在营建大都城时,就是继承了宋金时期的坊巷制度,在大都城内规划营造了50个坊,作为城内市民居住的区域,但同时又结合元代已实现了全国统一,社会安定的实际情况,根据城内交通需要,对以往传统的坊巷规制进行了改造,保留了原有的围合式的四合院建筑,取消了各坊原有的坊门和坊墙,从而产生了著名的胡同、街巷,以往的坊名,在以后的发展中逐步被胡同、街巷的名称所代替。
如元大都时期在钟鼓楼东侧营建的靖恭坊、金台坊,到明代以后就逐步改为南、北锣鼓巷。
元代营建的四合院,在经历了明清以来数百年的岁月后,其原有的建筑格局也有很大改变。
由著名的历史学家侯仁之教授主编的《北京历史地图集》,就清楚地记载了北京城内元、明、清各代以来的坊巷、胡同的变化“痕迹”。
再对照清代编绘的《乾隆京师图》,就更加清楚地看到,北京内城长安街北侧现有的主要街道、胡同的格局、走向,自元代以来的确没有大的变化。
但是,仔细核对就不难发现,各条胡同内四合院的建筑格局、房屋排列及院落规模,在明、清各时代乃至民国时期,都有明显的变化,其中有的院落和区域显然是“当朝”的“新建筑”。
因此,我们可以说,北京旧城内延续至今的四合院建筑及其布局,就是数百年来北京的社会历史发展与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提高的最后“产物”。
[Page]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将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为新时代的发展目标,已全面加快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根据总体目标的发展要求,北京旧城内保存至今的成片的四合院、胡同等历史传统区域,也将全面提升整体区域的居住及市政环境,世代居住在四合院区域的广大住户,也应享受到都市现代化高质量的生活方式,对各传统四合院区域,从市政、电讯、燃气等各种管线的引入,到每户卫生间、厨房等设施的配备,已经提上了日程。
面对全市乃至全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与社会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古老而传统的四合院建筑,随着现代使用功能的增加,其原有的历史建筑格局及形制,也必将出现时代性的变化。
四合院民居建筑,作为一种内容丰富而又极具特性的地域文化,既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又有与时俱进的完善发展能力。
四合院本身的发展历史也证明,只有适应人们生活的不断提高和社会发展的时代需要,具有数百年历史传统的四合院建筑才能获得新的生命力,在快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生活中,其最终才有继续存在和延续发展的可能。
反之,其结果则是,北京旧城内除少量作为“历史遗产”的文物建筑加以保护而一成不变的四合院供人参观外,目前作为民居使用的一般的四合院将迟早被居民住户乃至现代社会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