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历史教案模板
历史学面试教案模板范文
![历史学面试教案模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eb170177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87.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以下知识点:- 简述历史事件的基本情况,包括时间、地点、人物、过程和结果。
- 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理解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
- 运用历史地图、图片等资料,对历史事件进行直观理解和描述。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通过查阅资料、搜集信息,提升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以下观念:- 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和价值,培养对历史的兴趣。
- 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掌握历史事件的基本情况,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
2. 难点:理解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运用历史地图、图片等资料对历史事件进行直观理解和描述。
三、教学策略1. 史料教学法:通过查阅史料、图片等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真实情况。
2. 自主学习与小组交流相结合: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同时,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 讲授法:教师结合历史背景、人物特点等,对历史事件进行详细讲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包括历史地图、图片、视频等资料。
- 相关历史史料的复印件。
2. 学生准备:- 查阅相关历史资料,了解历史事件的基本情况。
- 准备小组讨论的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历史事件的基本情况。
3. 小组讨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进行讨论。
4. 教师讲解- 教师结合历史背景、人物特点等,对历史事件进行详细讲解。
5. 课堂练习-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历史事件进行总结和归纳。
6. 课堂小结-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7. 布置作业-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面试历史教案模板范文
![面试历史教案模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a1658e33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f2.png)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 知道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历程。
2. 了解主要农业技术、农作物种植和农业制度的变化。
3. 能够分析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查阅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2. 通过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历史对现实的重要影响。
二、教学重点1. 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历程。
2. 主要农业技术、农作物种植和农业制度的变化。
三、教学难点1. 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
2. 学生如何分析历史现象,提出合理的观点。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历程。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农业技术、农作物种植和农业制度的变化。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一幅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幅图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文明的特点是什么?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具有历史悠久、技术先进、制度完善等特点。
(二)新课讲授1. 讲解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历程。
2. 分析主要农业技术、农作物种植和农业制度的变化。
a. 以农业技术为例,介绍耕作方式、农具、灌溉等方面的进步。
b. 以农作物种植为例,介绍水稻、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的种植和推广。
c. 以农业制度为例,介绍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等方面的变化。
(三)课堂讨论1. 教师提出问题: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对世界有什么影响?2. 学生分组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3.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四)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案例: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
2. 学生分析案例,总结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历史应聘试讲教案范文模板
![历史应聘试讲教案范文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494270e6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8e.png)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朝统一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秦朝统一的基本史实。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1. 秦朝统一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 秦朝统一的影响。
教学难点:1. 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2.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秦朝统一的历史过程。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秦朝的统一》2. 小组讨论材料3. 黑板、粉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秦朝统一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秦朝能够统一中国?2.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新课讲授1. 秦朝统一的历史背景a. 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介绍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
b. 学生阅读课件内容,了解战国七雄的竞争态势。
c.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秦朝统一的历史必然性。
2. 秦朝统一的过程a. 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展示秦朝统一的主要战役。
b. 学生阅读课件内容,了解秦朝统一的过程。
c.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秦朝统一过程中的关键战役和策略。
3. 秦朝统一的影响a. 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介绍秦朝统一后采取的措施。
b. 学生阅读课件内容,了解秦朝统一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c.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秦朝统一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三、课堂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a. 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是什么?b. 秦朝统一后,中国历史发展发生了哪些变化?c. 秦朝统一的经验和教训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2.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了解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大业。
五、布置作业1. 撰写一篇关于秦朝统一的短文,要求不少于500字。
2. 收集秦朝统一的相关历史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
历史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历史教师面试试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86d3d5d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e6.png)
历史教师面试试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及其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
2.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主要过程。
3.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重点1.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
2. 秦始皇统一六国对后世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1. 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深入理解。
2. 学生对历史事件影响的分析能力。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对基础知识进行讲解。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历史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提问“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统一事件?”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授(20分钟)- 背景介绍:讲述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以及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背景。
- 过程分析:详细讲解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步骤和策略,包括军事征服、政治改革等。
- 意义阐述:分析秦始皇统一六国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影响,如中央集权的加强、统一度量衡等。
3. 学生互动(10分钟)-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秦始皇统一六国的积极作用和可能的负面影响。
- 代表发言:每组选出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4. 案例分析(10分钟)- 提供具体的历史案例,如秦朝的法律制度、长城的建设等,让学生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
5. 课堂小结(5分钟)- 总结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和意义,强调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6. 布置作业(5分钟)-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感想或小论文,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并掌握知识点。
2.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历史面试教案模板范文
![历史面试教案模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759adf63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4c.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历史事件的基本情况,包括背景、原因、过程、结果和影响。
学生能够运用历史知识解释历史现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热爱祖国、关心社会发展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历史事件的基本情况、原因和影响。
难点: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分析,理解其背后的历史规律和时代背景。
---三、教学策略1. 史料教学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讲授法:教师讲解历史事件的基本情况,引导学生理解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历史知识,查阅资料,准备讨论话题。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情境导入:播放与历史事件相关的图片、视频或歌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导入:针对历史事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二)新课讲授1. 背景介绍:讲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包括时代背景、社会背景、政治背景等。
2. 原因分析: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包括直接原因、根本原因等。
3. 过程描述:讲述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包括主要环节、重要人物等。
4. 结果与影响:总结历史事件的结果和影响,包括当时和后世的影响。
(三)课堂活动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历史事件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体验历史事件,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总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历史事件的基本情况。
面试历史教案模板范文
![面试历史教案模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35a86179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b0.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历史事件的基本过程、背景和影响,掌握历史知识,提高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 历史事件的基本过程、背景和影响。
2. 历史人物的重要事迹和品质。
三、教学难点1. 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 历史人物的评价。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历史事件的基本过程、背景和影响。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就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播放一段与历史事件相关的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历史事件是什么?发生在什么时期?有什么影响?(二)新课讲授1. 教师讲解历史事件的基本过程、背景和影响。
2. 学生根据教师讲解,总结历史事件的主要特点。
(三)案例分析1. 教师选取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案例分析。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特点、影响等。
(四)课堂讨论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就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讨论。
2. 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历史事件和人物的重要意义。
2. 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六、板书设计1. 历史事件名称2. 时间背景3. 事件过程4. 事件影响5. 人物事迹6. 人物品质七、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更多背景信息。
2. 写一篇关于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短文,表达自己的观点。
注:以上教案模板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具体教学需求进行调整。
历史面试试讲教案模板
![历史面试试讲教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68eaa72b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a7.png)
课时:1课时年级:高中教材:《中国近现代史》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历史面试的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项,掌握试讲的基本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模拟面试,提高学生的历史教学能力,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热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协作意识。
教学重点:1. 历史面试的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项。
2. 试讲的基本技巧,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语言等。
教学难点:1. 如何在短时间内将知识点讲解清晰、生动。
2. 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历史面试的重要性和目的。
2. 学生分享自己对于历史教学的理解和看法。
二、讲授新课1. 历史面试的基本流程:a. 报到:提前到达面试地点,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b. 自我介绍:简洁明了地介绍自己的基本信息、教学经验和教学理念。
c. 试讲:根据提供的教材或自选内容进行试讲,展示自己的教学能力。
d. 答辩:回答评委提出的问题,展示自己的应变能力和专业知识。
2. 试讲的基本技巧:a. 教学内容:熟悉教材,掌握知识点,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
b. 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等。
c. 教学语言:语言表达清晰、准确、生动,富有感染力。
d. 教学组织: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注重课堂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模拟面试1. 学生分组,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试讲。
2. 教师扮演评委,对学生的试讲进行点评和指导。
3. 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共同提高。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强调试讲技巧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在模拟面试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3.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一次完整的试讲。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其学习积极性。
2. 试讲效果:评估学生在模拟面试中的表现,评价其教学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反馈意见:收集学生对本次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高中历史教案面试模板及答案
![高中历史教案面试模板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f571146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e9.png)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日本发动的侵华事件,知道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列举国民党正面战场的重要战役,正确理解正面战场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史料,提高从史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树立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引导学生理性爱国。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及中国正面战场的抗战。
2. 难点:正确理解正面战场的地位。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教师播放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并提出问题:这首歌创作于什么时期?歌词中说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指的是什么时候?面对危险,中华民族又做出了怎样的反应?2. 学生思考,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1.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a. 教师出示材料,并请学生根据材料总结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b. 学生根据材料和课本内容可以得出:1.国策基准”的侵略性;2.日本对中国的领土野心;3.日本在亚洲的扩张野心。
2.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a.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本内容,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
b. 学生总结: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
3.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重要战役a.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本内容,列举国民党正面战场的重要战役。
b. 学生列举: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
4. 正面战场的地位a.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正面战场的地位。
b. 学生总结: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具有重要地位,是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
环节三: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抗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 学生总结: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最终取得了胜利。
五、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历史资料,了解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感人故事。
2. 小组讨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六、面试答辩:1. 评委提问:请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以及教学过程。
历史面试备课教案模板范文
![历史面试备课教案模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1de3b260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72.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历史授课对象:[年级] [班级]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历史事件/人物]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影响,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等方式,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 [历史事件/人物]的背景及原因。
2. [历史事件/人物]的过程及影响。
难点:1. 对[历史事件/人物]的深入分析。
2. 从[历史事件/人物]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历史经验。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制作PPT课件,包括相关历史图片、视频等。
2. 准备相关历史资料,如文献、史料等。
3. 设计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学生准备:1. 预习相关历史知识,了解[历史事件/人物]的背景。
2. 准备相关问题,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历史事件/人物]的相关内容,引起学生兴趣。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人物]是什么?它有什么意义?(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历史事件/人物]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影响。
2.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各自的学习心得。
(三)教师讲解(15分钟)1. 教师针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背景、原因进行讲解。
2. 教师分析[历史事件/人物]的过程及影响,引导学生思考。
3. 教师结合相关史料,对[历史事件/人物]进行深入剖析。
(四)课堂活动(10分钟)1. 小组讨论:从[历史事件/人物]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历史经验。
2. 角色扮演:模拟[历史事件/人物]的相关场景,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五)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历史事件/人物]的重要意义。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总结历史经验。
五、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历史面试试讲教案模板
![历史面试试讲教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1adf8926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b9.png)
历史面试试讲教案模板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是为历史面试的试讲准备而设计的,旨在帮助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展示,展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能力。
教案主要涵盖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计划、教学步骤等内容,以确保面试官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本次试讲的教学目标是: 1. 能够理解并解释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2. 能够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和思考; 3. 能够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合理的论证; 4. 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
三、教学重点本次试讲的教学重点是: 1. 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主要背景和原因; 2.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讨论和辩证能力。
四、教学准备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需要做好以下准备: 1. 准备教材: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教学资源; 2. 准备教具:准备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工具,以便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3. 准备课件:设计一份清晰简洁的课件,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展示; 4. 准备问题:准备一些问题,用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五、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利用一段有趣的视频或图片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他们对历史的思考。
2.提出一个引导性问题,例如:“你认为历史为什么重要?”第二步:介绍教学目标(5分钟)1.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解释为什么这些目标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很重要。
2.引导学生思考,并帮助他们理解教学目标的意义。
第三步:教学展示(20分钟)1.使用课件和多媒体工具,向学生展示一个历史事件或一个历史人物,并简要介绍其背景和重要性。
2.通过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原因、影响和意义。
3.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提出相关问题,并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第四步:小组活动(1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历史事件或人物,并通过讨论回答一系列问题。
2.每个小组派出一位代表,向全班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辩论。
面试初中历史教案模板
![面试初中历史教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29d14c87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fd.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XX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过程及影响,提高历史知识储备和运用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二、教学重点1. XX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过程及影响。
2. XX历史事件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XX历史事件复杂的原因分析。
2. XX历史事件对后世的影响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了解XX历史事件的基本情况。
2. 讨论法: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析XX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
3. 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XX历史事件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同学们对XX历史事件有哪些了解?(二)新课讲授1. 教师详细讲解XX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过程及影响。
2. 引导学生分析XX历史事件的原因,讨论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课堂讨论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以下问题:a. XX历史事件的原因有哪些?b. XX历史事件对后世有哪些影响?2. 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巩固练习1. 教师提出相关问题,检验学生对XX历史事件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进行点评。
(五)总结归纳1. 教师总结XX历史事件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2. 强调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板书设计1. XX历史事件背景2. XX历史事件时间、地点、人物、过程及影响3. XX历史事件原因分析4. XX历史事件对后世的影响七、课后作业1. 撰写一篇关于XX历史事件的短文,字数不少于300字。
2. 收集有关XX历史事件的图片或视频资料,与同学分享。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历史教师面试教案模板
![历史教师面试教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333cadfc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71.png)
历史教师面试教案模板一、课程名称:(适用大部分课程教案)二、授课对象中学生,具备基础历史知识,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授课时间45分钟四、授课教师XXX(姓名)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掌握课程相关历史事件、人物、地点等基本知识。
(2)学生能运用历史资料,分析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及其影响。
(3)学生能通过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等环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历史、传承文化的情感态度。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六、教学重占和难点1、教学重点(1)历史事件、人物、地点等基本知识的掌握。
(2)历史事件发展过程及其影响的分析。
(3)比较、归纳、概括等历史思维方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1)对历史事件、人物、地点等知识的深入理解。
(2)分析历史事件发展过程及其影响的能力。
(3)对历史思维方法的灵活运用。
七、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1)通过展示与课程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或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提出引导性问题,让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新知讲授(20分钟)(1)教师以清晰、生动的语言,向学生介绍新课的历史背景、事件发展、关键人物等。
(2)结合教材内容,通过案例分析、时间线展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新课的知识点。
(3)针对课程重点和难点,进行详细讲解,确保学生能够深入理解。
3、合作探究(1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课程内容设置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合作讨论。
(2)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观点,共同分析问题,形成共识。
(3)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正确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历史面试教案模板
![教师历史面试教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930120b7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3c.png)
教师历史面试教案模板一、课程名称:(适用大部分课程教案)二、授课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三、授课时间每节课45分钟四、授课教师张三(历史教师)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掌握历史事件的基本事实、时间、地点、主要参与者和影响。
(2)学生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历史发展的趋势,总结历史规律。
(3)学生能够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历史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技巧。
(2)学生能够运用多媒体、网络等资源,收集、整理、分析历史资料。
(3)学生通过课堂讨论、辩论等形式,提高表达和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历史、关注国家民族命运的情怀。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价值观。
(3)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六、教学重占和难点1、教学重点(1)历史事件的基本知识。
(2)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3)历史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技巧。
2、教学难点(1)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2)历史规律和趋势的总结。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历史事件的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的平衡。
七、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1)通过展示与课程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或实物,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
(2)提出引导性问题,如:“这个历史事件为什么会发生?”“它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新知讲授(20分钟)(1)教师以清晰、生动的语言,结合PPT、板书等教学手段,讲述新课内容,确保学生掌握历史事件的基本事实、时间、地点、主要参与者和影响。
(2)注重历史事件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强调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3、合作探究(15分钟)(1)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针对新课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查阅资料等方式,深入探讨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和深层次原因。
历史教资面试试讲教案模板
![历史教资面试试讲教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f3f980a2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d4.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历史与社会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及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解读历史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历史、关爱社会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历史与社会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的规律、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解读历史资料,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展示历史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引出历史与社会这一主题。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历史与社会有什么了解?它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作用?(二)新课讲授1. 教师讲解历史与社会的基本概念,如历史、社会、文化、经济等。
2. 引导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如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
3. 分析社会发展中的主要事件,如科技革命、工业革命、世界大战等。
4. 探讨社会发展中的基本趋势,如全球化、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等。
(三)课堂活动1. 分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历史事件或社会现象,分析其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影响及启示。
2. 学生展示: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历史与社会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关注历史与社会现象,提高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
四、作业布置1. 阅读教材相关章节,了解历史与社会的基本概念、发展规律。
2. 收集生活中与历史与社会相关的新闻、事件,思考其背后的历史原因和社会背景。
五、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 在课堂活动中,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以上为历史教资面试试讲教案模板,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历史学面试教案模板范文
![历史学面试教案模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d34ffb15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c2.png)
课时:2课时年级:初中教材:《中国历史》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秦朝的暴政和秦末农民大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课堂讲解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认识到秦朝暴政的严重性,以及农民起义的正义性,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难点:1. 重点:秦朝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的概况。
2. 难点:理解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和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历史资料、教学图片等。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秦朝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的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秦朝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思考秦朝为何会出现暴政。
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秦朝的暴政源于统治者的贪婪和残暴。
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秦朝的暴政表现。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秦朝的暴政对人民生活造成了哪些影响?三、小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秦朝的暴政表现在哪些方面?(2)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是什么?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四、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陈胜、吴广起义的概况,包括原因、时间、地点、领导者、过程和结果。
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陈胜、吴广起义是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开端,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秦朝灭亡的原因。
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暴政。
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楚汉之争的背景和过程。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楚汉之争中,刘邦为何能胜、项羽为何败?三、小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楚汉之争的背景是什么?(2)刘邦为何能胜、项羽为何败?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四、课堂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秦朝暴政的严重性和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
初中历史面试指导教案模板
![初中历史面试指导教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dec73942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18.png)
初中历史面试指导教案模板
教案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历史面试的基本要求和技巧,提高面试表现水平。
教案内容:
一、认识历史面试的基本要求
1.了解历史学科的基本知识和主要内容。
2.了解历史面试的评判标准和考察重点。
3.熟悉历史面试的常见问题和答题技巧。
二、掌握历史面试的基本技巧
1.显示出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2.展示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3.表现出清晰、条理分明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4.表现出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练习历史面试的场景模拟
1.教师向学生提供历史面试常见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模拟练习。
2.同学之间互相进行面试,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提出指导意见。
四、总结历史面试的经验和教训
1.学生对自己的面试表现进行总结,找出优点和不足。
2.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提出个性化的指导建议。
3.鼓励学生勇于接受挑战,不断提高历史面试的水平。
教学反思: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提高历史面试的表现水平,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
通过场景模拟和互相提出建议,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面试技巧和表达能力,让他们在历史面试中展现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考编历史面试教案范文模板
![考编历史面试教案范文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7622a5a4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1f.png)
课题名称:秦朝统一六国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朝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意义以及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课堂讲解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秦朝统一六国的历史意义,体会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进程,树立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1. 重点: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意义以及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2. 难点:理解秦朝统一六国的历史意义,认识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策略:1. 史料教学法:通过查阅历史资料,让学生深入了解秦朝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 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帮助学生梳理秦朝统一六国的历史脉络,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相关历史资料。
2. 学生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了解秦朝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出示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秦朝是如何统一六国的?统一六国对后世有什么影响?2.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并引出课题。
二、新课讲授(20分钟)1. 秦朝统一六国的背景-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分析秦朝统一六国的必然性。
-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秦朝能够统一六国?2. 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 以时间为线索,梳理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包括主要战役和重大事件。
- 教师讲解重点战役,如长平之战、巨鹿之战等。
3. 秦朝统一六国的意义- 分析秦朝统一六国的历史意义,如结束了长期的战国纷争,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秦朝统一六国对后世有什么影响?4.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介绍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如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
- 教师讲解重点措施,如焚书坑儒、修建万里长城等。
三、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秦朝统一六国的历史意义。
面试高中历史教案模板
![面试高中历史教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4aaa6846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2e.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掌握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知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史料解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历史、传承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高中历史课程的核心知识点,如重要历史事件、人物、思想等。
2. 难点:对历史事件的深入理解,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分析,以及历史与现实关系的思考。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与新课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内容做铺垫。
环节二:新课讲授1. 教师讲解新课内容,结合教材和课外资料,对知识点进行详细阐述。
2. 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并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环节三:课堂活动1.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某一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讨论,分析其背景、原因、影响等。
2.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环节四:课堂小结1. 教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难点。
2. 学生回顾课堂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环节五:课后作业1.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新课内容的掌握。
2. 作业形式包括:课堂笔记整理、案例分析、历史知识竞赛等。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积极性、小组合作情况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新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3. 考试成绩:通过期中、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高中历史课程的整体掌握情况。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分析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
2. 针对不足之处,制定改进措施,提高教学水平。
以上为面试高中历史教案模板,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在备课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考编历史面试教案范文模板
![考编历史面试教案范文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92fe35db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2b.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掌握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
2. 难点: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和各势力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策略1. 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课前查阅资料,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
2.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历史资料。
2. 学生准备:课前查阅资料,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学生分享课前查阅的资料,共同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
【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
【小组合作】1. 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三国鼎立的原因是什么?(2)三国鼎立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有哪些?(3)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人物有哪些?2. 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课堂讨论】1. 教师提问: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发展有哪些特点?2.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3. 教师点评并总结。
【拓展延伸】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三国鼎立的历史教训是什么?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点评并总结。
【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
2. 学生回顾课堂所学,巩固知识。
【作业布置】1. 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人物。
2. 撰写一篇关于三国鼎立的历史小论文。
六、板书设计三国鼎立一、历史背景1. 蜀汉、魏、吴三国鼎立2. 历史原因二、主要事件1. 三顾茅庐2. 赤壁之战3. 夷陵之战三、历史人物1. 诸葛亮2. 曹操3. 孙权。
教师历史面试试讲教案模板
![教师历史面试试讲教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1e3fd399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62.png)
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中国近代史》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 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1. 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2. 鸦片战争的过程及影响教学难点:1. 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2. 鸦片战争的影响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重大事件对国家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吗?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是的,鸦片战争就是其中之一。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
二、新课讲授1. 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1)教师讲解:19世纪上半叶,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为了开拓海外市场,掠夺原料和廉价劳动力,英国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
(2)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
(3)教师总结: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是英国为了开拓市场、掠夺资源,将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
2. 鸦片战争的过程及影响(1)教师讲解: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2)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鸦片战争的过程及影响。
(3)教师总结: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国家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课堂小结1. 教师提问: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对鸦片战争有了哪些认识?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国家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布置作业1.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总结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
2. 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提问、讲解、阅读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了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
2.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试历史教案模板【篇一:面试试讲教案万能模板】面试试讲教案万能模板教学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它要求教师灵活应变,因材施教。
但是教案的撰写,却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其内容一般包括课程名称、课型、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具、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作业设计、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等。
下面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网的小编将对这一部分内容作简要的介绍,希望对各位面试有所帮助!一、课题名称课题名称即所授课的名称。
二、课型、课时课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而划分出来的课堂教学的类型。
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也是多种多样的。
在教案中常见的有讲授课、练习课、复习课、实验课、示范课、研讨课、汇报课、观摩课、优质课、录像课等等。
课时主要是指授课内容要在几个课时内完成。
三、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课题或课时的教学内容而提出的,是指学生在课程结束时应达到的具体目标或教师应完成的教学任务。
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教学目标包括三个部分,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体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考虑传授给学生哪些知识,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切合学生学习实际。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指在授课时必须着重讲解和分析的内容。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经过自学还不能理解或理解有较大困难的内容。
在编写教案时,教师既要抓住、抓准教学难点,并考虑采用恰当的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以扫除学生理解教材的障碍;又要抓住、抓准教学重点,正确适当地处理好教材,以保证较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五、教具教具又称教具准备,是指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
如多媒体、模型、标本、实物、音像等。
六、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
如课堂的提问、讨论、启发、自学、演示、演讲、辩论等。
七、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制定的具体的教学步骤和措施。
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的核心和主体,编写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及教材的具体情况,该详则详,该略则略,做到内容充实、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利于教学。
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要环环相扣、步步衔接,把教学活动连成整体,以保证顺利地完成各项预定的教学任务。
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导入导入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从而形成适宜的学习心理准备状态的教学行为方式。
导入的恰当使用对一堂课有导向和奠基的作用。
常用的导入方式包括序言导入、尝试导入、演示导入、故事导入、提问导入、范例导入六种。
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尽量使导入新颖活泼,精当概括,吸引学生。
2.讲授新课讲授新课是编写教案的主要环节。
教师在设计这一部分时,要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设想怎样提出问题,如何逐步启发、诱导学生理解新知;怎么教会学生掌握重点、难点以及完成课程内容所需的时间和具体的安排。
3.巩固练习必要的练习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掌握。
因此,练习的设计要精巧,有层次、有坡度、有密度。
具体还要考虑练习的进行方式,是教师还是学生板演。
如果是学生,应该让谁上黑板板演,这一环节应控制在多长时间内等。
4.归纳小结归纳小结,即是在所授课将要结束时,由教师或学生对本课所学内容要点的回顾。
教师在设计时可考虑实际需要,简单明了,适时总结。
八、作业设计作业是教师为了促进学生对课堂中的教学内容的掌握,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现有知识水平,有计划、有步骤地部署课外练习或任务的一种方式。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实现教学目标不可缺少的环节。
作业设计的形式可以有很多种,如书面作业、探究讨论式作业、实践摸索式作业、情境表演式作业、阅读复习等。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紧扣教学内容,适当联系旧知,循序渐进。
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差异,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作业,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相应的学习成就感。
九、板书设计板书是教师为了配合讲授,在黑板上运用文字、图画和表格等视觉符号传递教学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
它具有提示、强化、示范、解析、直观、总括的作用。
教师在设计板书时要做到目的明确、布局合理、时机合适,要与讲课的内容、进度相结合。
十、课后反思课后反思是教案执行情况的经验总结,其目的在于改进和调整教案,为下一轮授课的进行提供更加良好的教学方案。
这就要求教师全面审视教学过程,注意对意外发现、点滴收获以及个别疏漏、补充的方法等内容进行记录并仔细分析。
以上内容仅供各位备考之用。
这一模板并不是固定不变,大家应根据自身的实际灵活应用,尽量多点实践,将理论用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去。
这样才能在考场上临危不乱,以最佳状态去应试!【篇二:教师招聘考试:面试教案材料之初中历史】教师招聘考试:面试教案材料之初中历史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一课程标准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意义,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通过辩论,培养辩论能力和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处理不同意见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联系社会主义制度,认识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通过新中国前后外交状况变化的对比,认识新中国在外交方面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社会所产生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通过分析比较周恩来在万隆会议的外交政策,了解周总理高超的外交艺术,逐步培养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和对历史的理解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学习,认识政治和经济是密切相关的,以法治国、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地完善。
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议的学习,认识新中国的外交是以热爱和平而又不畏强暴的崭新面貌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及其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万隆会议的史实。
(二)难点:如何采取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对宪法、原则、会议这些枯燥、理性的知识产生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四、教学准备教师和学生共同搜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影视资料,制作有关课件。
搜集整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外交状况和万隆会议的相关资料,模拟万隆会议辩论会。
五、教学方法比较法、模拟场景法、讨论法、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法、学生自主学习法、质疑法。
六、板书设计1.新中国的内政: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颁布,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2.新中国的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万隆会议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新中国的内政教师请学生们观看多媒体(或录像)播放的有关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通过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纪录片片段。
学生观看录像,了解会议的大概内容,感受会场的气氛,提起学习兴趣。
教师提出相关的问题,学生通过快速抢答等形式,将从纪录片中所获得的信息说出来,如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出席会议的主要领导人以及第一部宪法颁布的时间、名称等。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可以进一步质疑):大家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什么没有马上颁布宪法呢?引导学生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处境,三大改造是否完成,国家正由新民民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等方面来思考回答。
(注意不宜过多地解释,点到为止,避免难繁)同时要学生明确:尽管没能马上颁布《宪法》,但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联系已有的知识,温故知新)教师: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同学们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不过,大家一定还想做更深入的探讨,现在就请同学们打开思路,提出你们自己想进一步了解的问题来。
学生:思考后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后的成功感,培养主动探求知识的意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课堂具有开放性)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查阅的资料,同学之间互相回答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可参与其中,穿插引导,纠正错误等。
(师生互动,共同探讨,同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课程标准进行问答,不能远离教学重点,并且要调控课堂秩序,把握时间)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看法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54年宪法的颁布有什么意义”。
(该问题学生难以理解,故做进一步的分析)学生:可围绕分析社会主义有哪些基本特征,归纳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代表了人民的利益,是人民权利最重要的法律保障等。
新中国的外交教师:新中国成立后不但完善了社会主义法治,而且在外交上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学习本目之前,老师先给同学们提出几个问题,然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所搜集的资料一起来解决。
教师屏幕展示问题:1.新中国成立前的外交状况怎样??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是什么?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内容是什么?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什么影响?学生:(对于难以解决的问题,分组进行讨论,也可以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
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分小组时,应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适当的组合:如默默无闻型和社交型的分配在一起,厌学型和努力学习型的分配在一起,效果会好些,同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关于新中国成立前的外交状况,通过学生介绍自己所搜集并整理好的资料,师生一起进行对比并得出结论: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呢?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迅速肃清了帝国主义的在华特权,把旧中国的屈辱外交一扫而光。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有苏联等17个国家同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通过介绍和对比,学生深切感受到新中国在外交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可以从建国之初面临的国际环境和新中国开展外交工作的目的进行分析。
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内容,可利用竞赛等方式,使学生尽快掌握。
(不能忽视重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什么影响,学生可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万隆会议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模拟万隆会议场景,展开辩论。
辩论会可由六名同学组成,其中一名同学做主持人,一名同学扮演周恩来,两名同学代表亚洲政府首脑,另两名同学代表非洲政府首脑。
学生通过课前搜集、查阅的资料,根据万隆会议的主要内容举行小型辩论会,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