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从“心”开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育论文

沟通,从“心”开始

沟通,从“心”开始

怎样让学生会到教师的爱,使他们在教育活动中如沐春风,身心健康?我用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在《教育的智慧》一书中写道: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更困难。他举了一个例子,直辖市教委在教师中随机抽取100名教师,问:“您热爱学生吗?”90%以上的被试回答“是”然后向这100名教师所教的学生进行调查:“你体会致函老师对你的爱了吗?”回答“体会到”的仅占10%。这里,90%与10%之间存在多么大的反差!因为师生之间没有血缘关系,彼此之间要建立深厚和亲密的情感连接,是一件令人很费心思的事。正如台湾教育家高震东先生所言: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那么,教师如何才能让学生体会到爱呢?

一次在心理健康课堂上,大家就就一个问题展开了讨论,讨论的气氛很热烈。此时,我发现一位平时很少发言的女生对同学的发言不时的点头或摇头,还与同桌时而交流一两句。我想,为什么不给这个女孩一个机会,让她和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呢?于是,我对她说:“王路遥,我想你一定有自己的观点,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吗?”大家都用期待的目光看着她,我的提问使她颇感意外,也许是因为太不习惯当众发言,慢慢站起来

的她竟一时语塞。“没关系,慢慢儿说……我鼓励道。可是她还是很窘迫的样子,好象大脑暂时“断电”了,一时理不出头绪来,这时她开始向同桌求助,可同桌的声音太小,根本就帮不上她的忙。

看着她手足无措的样子,我真后悔自己的冒然,提问给带来这般尴尬。如果此时让一言不发的她坐下,虽然解了她一时的难堪,可这样一定会伤了她的自尊心,用什么方式才能让这个回答不止问题的女孩子比较“体面”地坐下呢?刚才她不是在向同学求助吗,对呀,何不建立一个“课堂求助热线”,为这些一时回答不上来问题的同学解一时之困呢?我心理突然产生了一个灵感。我对她说:“你愿意参加一个游戏吗?这个游戏是这样的,我为大家建立了一个‘课堂求助热线’,在课堂上任何一个同学如果需要别的同学的帮助,你都可以拨打这个热线求助1位同学,现在这个热线正式开通了,你愿意成为第一个拨通者吗?”大家一下兴奋了起来,有的同学说:“这不是‘开心词典‘里的方式吗?太有意思了!”每个同学都在猜她会向谁求助。这时大家关注的焦点已从她身上转向了“游戏”本身,她的窘迫也一扫而光,她干脆地说:“我向张莉求助。”被求助者兴然应允,回答完问题后张莉又补充了一句:“谢谢王苗对我的信任,不知铁回答是否令王路遥和大家满意。”我发现,求助者与救助者对这种课堂形式很感兴趣。

通过本课教学我更加体会到了每个学生都有被理解,被尊重,被接纳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学生当作一个平等的,独立的人来对待,要能接受学生可能回答不上来问题的现实,应该保护学生的自尊,让回答不止来问题的学生能“体面”地坐下。无条件的积极尊重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给学生创造一个健康、愉快的心理环境的关键之一。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无私的奉献。如果把教师的灵魂比做土壤,把教师的爱比做土壤中的种子,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土壤是否肥沃关系到种子能否生根、发芽、开花和结果。因此,教师的灵魂是培育爱的土壤,是照射爱的阳光,是滋润爱的雨露。那么,做为一名教师用怎样的土壤培育

爱,播种爱和耕耘爱,不仅关系到教育的质量,也关系到他们对学生身心发展、人格形成、职业选择、人生道路转变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毫不保留地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

一次,班长向我报告了一个非同寻常的情况:班上一女生钟xx,与学校里出名的捣蛋大王关XX、林xx等几位男生交往密切。我皱了皱眉头,因为我素来知道这位“出事”的女生是一位正直、善良、敢做敢当的小姑娘,怎么这一次……我找到该女生了解情况。我问:“听说你与那几位男生交上朋友了。”“是的!”她回答得十分诚实干脆。“你知道他们向来品行不好吗?”“大家都这么说,可认识他们后,我觉得他们会对我讲心里话,也讲义气,比起班上一些表里不一的同学更可靠。”她几乎不加思索地回答我,目光没有一丝回避,是那么坦然、坚定。那一刻,我突然觉悟了:我曾感慨学生的想法跟教师的想法是多么不一致,但我能简单地归结为她想法单纯,信任江湖义气吗?不,也许她的想法有幼稚的一面,也许她真正感受到了那几位老师眼中的“坏学生”身上的真诚吧。然而我们教师却没有发现,为什么呢?因为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常习惯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当部分学生的愿望、追求与我们不一致时,我们就不自觉地把他们定义成思想品质有问题。在这种心理暗示的影响下,这些“叛逆者”们只有离我们越来越远了。身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反思一下:在我们自认为一心扑在学生身上时,我们让学生感动了吗?在我们自认为很爱学生的时候,我们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爱了吗?由此可见,人与人之间平等和谐的交往有利于心灵的沟通,而师生若缺乏心灵的沟通,那么教师即使有齐天大圣的本领,也只有“下课”了。可以说不少教育者都能意识到良好的师生交往,互相理解、信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保证。因此教师普遍重视沟通,经常找学生谈心,但沟通路上的“缺失”又因何而致?比如沟通不畅,往往课上的知识沟通多,课下的情感沟通少;沟通时机把握不当,学生有问题时才沟通;沟通方式不当,沟通受到情感、语气表达的干扰,出现偏差等等。

在师生的沟通问题上,我认为有两点特别值得一提:教师应抱着不求回报的思想与学生沟通。有句广告词说得很好,沟通应从“心”开始。好的沟通应是追求心灵的友善碰撞、融合,让双方都感到对方的真诚,而不应该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教师要怀着一颗爱心关怀学生的内心需求,应让爱成为对学生的一种鞭策,一种激励。但是有些教师曲解了爱心的付出,他们以爱为代价来求得学生顺从、听话,倘若学生不领情,没有成为这些教师眼中的乖学生,那么有些教师甚至会指责学生没有良心,不知好歹,从此吝于对这些学生再付出爱,美其名曰:免得再伤心失落。当然存在这种心态的教师会感到自己求取的不过是精神回报,说到底也是为了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是这种“好方向”是否又太狭窄了呢?正像应试教育一样,着眼点仅落在使学生考取高分上,那么学生就是有再多的特长、优点,只因为学习成绩不如别人,也无法被周围人发现。

真正的爱是不求回报的,教师应充分挖掘、肯定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自觉追求美与善。如果教师把“爱”作为投资手段,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模式发展,那么这种爱给学生带来的是压力,教师的督促、教导会演变成“债务”,久而久之会令学生麻木、反感。这就是为什么教师自认为付出很多却无法感动学生的原因。在沟通中,要把教育的意图隐蔽起来,在我们否定带目的、求回报地付出爱心时,并不等于否定在沟通中有目的地实施教育。只是在沟通中教育要讲究艺术,要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作为教师,或许会从这句话中明白了为什么正统的说教总是收效甚微。因为伴随着青少年心理发展过程中“成人感”的出现,他们很自然地在心理上从以往对长辈的依赖、服从,转向向往独立自主。教师刻意的要求,往往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情绪,学生会表现出厌倦、甚至对抗。正因为这样,教师应该注意别让教育的方式和语言僵化,尽可能把意图隐蔽起来,做到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你的观念、意志,从而指导个人的言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