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忍与自由教案

合集下载

第十讲 容忍与自由

第十讲  容忍与自由

第十讲容忍与自由教学目的1、了解胡适及其思想。

2、体会容忍与自由的关系。

教学重点理解容忍与自由这关系并结合现状,探讨其现代意义。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一、胡适及写作背景1、胡适简介2、检讨胡适的思想,从他十七岁(1908年)发出的杀声,到1914年他在自己的笔记中声称“容忍迁就”和“各行其是”,其间,他在北美已经读过了一些自由主义书籍(比如密尔的《论自由》),并深受其浸染。

而自由主义之所以必然含容忍之意,盖在于自由主义的“自由”——言论自由、思想自由、信仰自由等——是“中性”的,即无论什么言论、思想和信仰都可以“由于自己”(胡适对“自由”的解释)或坚持、或放弃;并且,仅除自己外,任何力量(无论是一个人、一个群体、还是一个国家)都不得以任何理由对其干涉,除非这个人先行用自己的言论、思想和信仰干涉了别人:这既是自由,也是容忍。

胡适在北美呼吸的就是这种空气,接受的就是这种教育。

知识对人的形塑作用换成民谚即“吃什么奶长什么肉”,胡适最终变成一个宽容论的自由主义者。

二、课文梳理文章开头,胡适自叙十七、八年前他在康耐尔大学最后一次见到他的老师布尔先生的情形,说布尔先生那天话很多,但有一句至今没忘,就是“我年纪越大,越感觉到容忍(tolerance)比自由更重要”。

胡适尊这句话为“不可磨灭的格言”,并深有感慨地接着道:“有时我竟觉得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现身说法。

胡适没有跟进说明容忍是什么,却以自己年轻时的一篇文章为例说明什么是不容忍。

最后得出容忍与自由的关系,即:不容忍必然导致专制,而专制是自由的死敌。

因此,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容忍与自由》以己为开头,从宗教自由问题,说到政治思想和社会问题,间杂以加尔文和陈独秀的案例,不仅在事实层面上娓娓而叙(这是胡文的一贯特色),而且肌入其理、洞悉其因,深入剖析了不容忍的根由。

归总起来不外一句话:“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

三、关于自由的讨论自由的英译:freedom; liberty; latitude1.由自己作主;不受限制和拘束。

容忍与自由教案

容忍与自由教案

《容忍与自由》教案教学要点:1、了解胡适及写作背景2、艺术特色3、学生怎样看待“容忍与自由”教学重点:体会胡适这篇论文的写作特点,了解胡适的文风教学方法:采用边读边议的方法进行本课的教学,最后展开课堂讨论。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 1、胡适在“五四”时期,提倡白话文,说“文言是半死文学”,“可读而听不懂”。

一生以白话文的布道者自居,始终关注白话文的发展和命运,还特意编著了一部《白话文学史》。

记得1934年秋,胡适在北大讲课时又对白话文的优点大加颂扬,这时,有些醉心文言文的同学,听不入耳,心中厌烦,不免萌生了抵触情绪。

正当胡适讲得得意时,一位姓魏的同学,突然站起来,声色俱厉地提出抗议道:“胡先生,难道说白话文就没有丝毫的缺点吗?”胡适冲着他微笑着说:“没有的。

”那位同学更加激愤地反驳道:“肯定是有的!白话文语言不精练,打电报用字多,花钱多。

”胡适扶扶眼镜透露出沉思的目光,然后柔声细气地解释道:“不一定吧!前几天行政院 ------ 有位朋友给我打来电报,邀我去做行政院秘书,我不愿从政,决定不去,为这件事我复电拒绝。

复电是用白话写的,看来也很省字。

请同学们根据我这一意愿,用文言文编写一则复电,看看究竟是白话文省字,还是文言文省字?”胡教授说完这段话后,只听得课堂内 “嚓、嚓”的取纸声,顿时整个教室呈现出紧张沉寂的气氛,每个同学都在开动脑筋,认真地编写电文。

十五分钟过后,胡适让同学们自动举手,报告用字数目,然后从中挑选一份用字最少的文言电稿,电文是这样写的:“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

” 胡适说,这份写得确实简练,仅用了12个字。

但我的白话电报却只用了5个字:“干不了,谢谢。

” 胡适又解释说:“干不了”就含有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之意;“谢谢”既对友人费心介 ------ 绍表示感谢又暗示拒绝之意。

由此看来,语言的精练与否,不在白话与文言的差别。

客观事物是曲折复杂的,必须反复研究,才能恰当地反映,所谓研究,就是细心琢磨问题的中心所在,恰如其分地选用字词,白话文较文言文是更可省字的。

11容忍与自由

11容忍与自由

章节内容 (和而不同) 容忍与自由教学要求与目的:1、了解胡适及写作背景。

2、了解本文的艺术特色。

3、学生正确看待“容忍与自由”,学会包容。

教学重点:1、体会胡适这篇论文的写作特点,了解胡适的文风。

2、辩证看待“容忍与自由”。

教学方法:采用边读边议的方法进行本课的教学,最后展开课堂讨论。

教学方式:讲授 教学时数:2课时教 学 内 容一、导语设计1、胡适在“五四”时期,提倡白话文,说“文言是半死文学”,“可读而听不懂”。

一生以白话文的布道者自居,始终关注白话文的发展和命运,还特意编著了一部《白话文学史》。

记得1934年秋,胡适在北大讲课时又对白话文的优点大加颂扬,这时,有些醉心文言文的同学,听不入耳,心中厌烦,不免萌生了抵触情绪。

正当胡适讲得得意时,一位姓魏的同学,突然站起来,声色俱厉地提出抗议道:“胡先生,难道说白话文就没有丝毫的缺点吗?”胡适冲着他微笑着说:“没有的。

”那位同学更加激愤地反驳道:“肯定是有的!白话文语言不精练,打电报用字多,花钱多。

”胡适扶扶眼镜透露出沉思的目光,然后柔声细气地解释道:“不一定吧!前几天行政院 ------ 有位朋友给我打来电报,邀我去做行政院秘书,我不愿从政,决定不去,为这件事我复电拒绝。

复电是用白话写的,看来也很省字。

请同学们根据我这一意愿,用文言文编写一则复电,看看究竟是白话文省字,还是文言文省字?”胡教授说完这段话后,只听得课堂内 “嚓、嚓”的取纸声,顿时整个教室呈现出紧张沉寂的气氛,每个同学都在开动脑筋,认真地编写电文。

十五分钟过后,胡适让同学们自动举手,报告用字数目,然后从中挑选一份用字最少的文言电稿,电文是这样写的:“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

”胡适说,这份写得确实简练,仅用了12个字。

但我的白话电报却只用了5个字:“干不了,谢谢。

”胡适又解释说:“干不了”就含有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之意;“谢谢”既对友人费心介 ------ 绍表示感谢又暗示拒绝之意。

容忍与自由 课件

容忍与自由 课件

(三)言之有物、晓畅明白。 言之有物、晓畅明白。
王制》 四诛 四诛” 《礼记·王制》“四诛”的精神实质 礼记 王制
(1)“四诛”分别诛杀了新思想、新学术、 四诛”分别诛杀了新思想、新学术、 新信仰、新艺术。 新信仰、新艺术。 作者通过对此的阐释, (2)作者通过对此的阐释,说明了社会的发 展必须要有容忍之心,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展必须要有容忍之心,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艺术特色分析
(一)对于议论文而言,逻辑结构的严密清晰与论述的充分扎实是最为 对于议论文而言, 重要的: 重要的: 本篇的核心论点是: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本篇的核心论点是: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全文支撑核心观点的有三个分论点: 全文支撑核心观点的有三个分论点: 1、“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更重要。”从个人经历与体会加以 、 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证明,采用虚实相间的论证方式。 证明,采用虚实相间的论证方式。 2、在”宗教”、“思想”、“政治”“自由史上”,“我们都可以看 、 宗教” 思想” 政治”“自由史上” ”“自由史上 见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态度。 因其难得、稀有, 见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态度。”因其难得、稀有,所以说容 忍比自由显得更为重要。以高尔文杀塞维图斯、 忍比自由显得更为重要。以高尔文杀塞维图斯、五四时期自己与陈独秀 的争执作为例证。 的争执作为例证。 3、“戒律自己”,决不可“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提出对不 、 戒律自己” 决不可“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 容忍态度的应对策略。 容忍态度的应对策略。
内容述评
以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代表人物著称 的胡适,为何舍近求远, 的胡适,为何舍近求远,放下自由的直接张 扬而间接地倡导起容忍精神了呢?这便与年 扬而间接地倡导起容忍精神了呢? 龄有关。因而对相关命题的论述, 龄有关。因而对相关命题的论述,便成为思 想与年龄互动的有趣课题。从根本上来说, 想与年龄互动的有趣课题。从根本上来说, 是老年人与青年人心理特点不同、社会经验 是老年人与青年人心理特点不同、 的差异所形成的。 的差异所形成的。胡适以自己的思想经历来 诠释其中的道理: 诠释其中的道理:

小学五年级忍耐与宽容课教案

小学五年级忍耐与宽容课教案

小学五年级忍耐与宽容课教案忍耐与宽容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忍耐与宽容的意义,并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能够通过故事、游戏等活动,培养自己的忍耐力和宽容心。

3.学生能够体会到忍耐与宽容对人际关系的积极影响,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

二、教学内容:1. 忍耐与宽容的定义和意义。

2. 忍耐与宽容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忍耐力和宽容心的活动和方法。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老师与学生互动,询问他们对忍耐与宽容的理解。

2. 老师向学生解释忍耐与宽容的定义,告诉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讲解与讨论(15分钟)1. 老师通过故事和例子,进一步阐述忍耐与宽容的意义和价值。

2. 学生与老师一起讨论在不同情境下如何表现忍耐和宽容,分享彼此的经验。

(三)活动与游戏(20分钟)1. 分组活动: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完成一个小任务,要求团队合作和相互忍耐与宽容。

2. 游戏环节:例如“接力传球”等团体游戏,通过游戏培养忍耐力和宽容心。

(四)归纳与总结(10分钟)1. 老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的内容,总结忍耐与宽容的重要性。

2. 学生展示自己在活动中的忍耐和宽容,互相表扬。

(五)拓展与应用(15分钟)1. 老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观察身边人的表现,写一篇关于忍耐与宽容的小作文。

2. 学生自由发挥,通过绘画、表演等形式,展示自己对忍耐与宽容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活动中的表现,看其是否理解忍耐与宽容的概念和意义。

2.评价学生在游戏和小组活动中是否能够体现出忍耐力和宽容心。

3.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和展示的成果,评估其对忍耐与宽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理解了忍耐与宽容的定义和意义,并通过活动和游戏培养了自己的忍耐力和宽容心。

学生通过互动和讨论,更好地理解了忍耐与宽容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同时,通过写作和表演等形式,学生得到了更多展示的机会,加深了对忍耐与宽容的理解。

胡适容忍与自由

胡适容忍与自由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教案注:教案按授课次数填写、每次授课均应填写一份。

重复班授课可不另填写教案。

第二单元和而不同胡适《容忍与自由》【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中国古代典籍中有关“和而不同”的思想;2、了解“和而不同”思想对做人及治理国家的重要意义;3、学习胡适《容忍与自由》,理解“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观点;4、学习掌握《容忍与自由》论证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了解中国古代“和而不同”思想;2、理解“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观点。

难点:如何正确处理容忍与自由的关系【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课件讲授、讨论【教学内容】1、中国古代典籍中有关“和而不同”的思想;2、“和而不同”思想对做人及治理国家的重要意义;3、胡适的生平及思想简况;4、《容忍与自由》主旨及论述方法;5、如何看待胡适“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这一观点。

主要教学内容:“和为贵”(《论语》)、“致中和”(《礼记》)、“中庸之道”(《小戴礼记》)、“中和之美”(《中庸》)、“和五味以调口”、“和六律以调耳”(《国语》),我国古代先哲的这些箴言,变奏出一支“和而不同”哲理的交响曲,是中华民族生活经验、政治经验、审美经验的宝贵结晶。

关于“和而不同”,孔子说:“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

奉斯三者以劳天下,此之谓三无私。

”(《礼记·孔子闲居》)三无私,和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礼记·中庸》)认为“和是合为一体”的意思是不妥当的。

“和”不是“同一”,不是“一体”,“和”与“合为一体”不是一个概念。

“和”是差异、矛盾、不同甚至对立的事物通过一定过程的碰撞、冲突、接近、沟通、转化达到相对的统一。

不同、差异和矛盾是运动的形态,是绝对的。

“和”是相对的,是求同存异的过程,是相对的太和、中和、和合、和谐、和睦、和美、和平,同时,此一阶段的“和”,会有新的“不同”,新的差异、新的矛盾萌生,于是有新一阶段的“和”,高一层次的“和”,如此渐进、递升,乃至达到理想的“和”的境界——即便是到了那样的层次,仍然会有“不同”,这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法,这就是科学发展观对“和”的一种解读。

容忍与自由教案

容忍与自由教案
课后练பைடு நூலகம்1、2、3
教学后记
课堂教学安排
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
主 要 教 学 内 容 及 步 骤
组织教学
复习提问
讲授新课
提问
启发
提问
学生自主
小结
作业
1、考勤2、整顿纪律
作者简介
胡适(1891一1962),原名胡洪〔马辛〕,字适之,安徽绩溪人。为白话文和五四文化的倡导者。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史学、文学和哲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晚年潜心于《水经注》的考证,但未及写出定稿。1962年在台北病逝。
第四部分:戒律自己
至于如何达成社会的容忍态度,胡适的应对策略是人人将心比心,从我做起。这道理永远是不错的:人人都有容忍的态度,社会还会不宽容吗?但实际上他却回避了当时台湾国民党维权统治不宽容的尖锐问题。并非胡适对当局的不宽容没有批判之心,事实上这篇文章就是对台湾现状有感而发的,只是胡适为人处世的中庸平和、世故老到,令他只能说到“戒律自己”为止。
布置作业 思考题:你怎样看待容忍与自由之间的关系?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容忍与自由
第一部分:以胡适以母校史学大师布尔的一句话起兴,顺着布尔的思路,胡适进一步发挥并引申出自己的观点:“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第二部分:提出自己的第一个论点: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问题:以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代表人物著称的胡适,为什么舍近求远,迂回曲折,放下自由的直接张扬,间接地倡导起容忍的精神了呢?
2.本文的另一特色是讲理论命题具体化、个人化。理论是灰色的,而个人的经历与思想总是具体的、独特的和生动的。胡适以个人经历证明“容忍比自由更重要”,在如何做到容忍的态度时,他还是提出个人性的“戒律自己”。这似乎是将自己从不容忍到容忍的思想转变来为他人树立一个样板。

容忍与自由教案

容忍与自由教案

容忍与自由教案第一篇:容忍与自由教案《容忍与自由》教案教学要点:1、了解胡适及写作背景2、艺术特色3、学生怎样看待“容忍与自由”教学重点:体会胡适这篇论文的写作特点,了解胡适的文风教学方法:采用边读边议的方法进行本课的教学,最后展开课堂讨论。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1、胡适在“五四”时期,提倡白话文,说“文言是半死文学”,“可读而听不懂”。

一生以白话文的布道者自居,始终关注白话文的发展和命运,还特意编著了一部《白话文学史》。

记得1934年秋,胡适在北大讲课时又对白话文的优点大加颂扬,这时,有些醉心文言文的同学,听不入耳,心中厌烦,不免萌生了抵触情绪。

正当胡适讲得得意时,一位姓魏的同学,突然站起来,声色俱厉地提出抗议道:“胡先生,难道说白话文就没有丝毫的缺点吗?”胡适冲着他微笑着说:“没有的。

”那位同学更加激愤地反驳道:“肯定是有的!白话文语言不精练,打电报用字多,花钱多。

”胡适扶扶眼镜透露出沉思的目光,然后柔声细气地解释道:“不一定吧!前几天行政院------有位朋友给我打来电报,邀我去做行政院秘书,我不愿从政,决定不去,为这件事我复电拒绝。

复电是用白话写的,看来也很省字。

请同学们根据我这一意愿,用文言文编写一则复电,看看究竟是白话文省字,还是文言文省字?”胡教授说完这段话后,只听得课堂内“嚓、嚓”的取纸声,顿时整个教室呈现出紧张沉寂的气氛,每个同学都在开动脑筋,认真地编写电文。

十五分钟过后,胡适让同学们自动举手,报告用字数目,然后从中挑选一份用字最少的文言电稿,电文是这样写的:“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

”胡适说,这份写得确实简练,仅用了12个字。

但我的白话电报却只用了5个字:“干不了,谢谢。

”胡适又解释说:“干不了”就含有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之意;“谢谢”既对友人费心介------绍表示感谢又暗示拒绝之意。

由此看来,语言的精练与否,不在白话与文言的差别。

客观事物是曲折复杂的,必须反复研究,才能恰当地反映,所谓研究,就是细心琢磨问题的中心所在,恰如其分地选用字词,白话文较文言文是更可省字的。

3.3第三单元《容忍与自由》

3.3第三单元《容忍与自由》

❖ 在胡适看来,“小说之宗旨有二:一以娱人,一
以淑世。无论娱人淑世,小说之法不出两端:一在 状物写生,一在布局叙事,吾国小说盖以状物写生 胜,西方小说则兼二者之胜。今当以西方之结构, 补吾之不足。”学者邹新明认为,胡适留美期间对 西方短篇小说的阅读和翻译,是其文学革命主张与 实践的重要源泉。
人际成就
诗歌
胡适出版了第一本白话诗集《尝试集》。他在语 言、形式、诗体、风格等方面展开了自己的白话诗 尝试。这是一场声势并不显赫、但却十分深刻且与 前代“诗界革命”有着本质区别的诗歌革新。正是 以胡适这些“沟通新旧两个艺术时代桥梁”的前 “五四”白话诗为标志,中国诗歌结束了其几千年 来在古典形态里的发展变化,初步确立了中国诗歌 新的艺术形态,转换了中国诗歌古典与现代的题型, 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新诗纪元”。经过几十年的演 进,汉语抒情诗的本文结构形态发生了整体锐变, 而这一切就始于胡适的《尝试集》。
❖ 胡适曾执教高校,高徒中包括牟宗三、罗尔纲、顾颉刚、 俞平伯、傅斯年等。其中顾颉刚还表示他的整套治学方法是 看胡适《水浒传考证》一文看来的。
❖ 此外,胡适还注意帮助同侪、提携后进。林语堂在其留 学期间,清政府取消对留学生资助,林语堂靠着胡适的资助 继续在国外读书。三十年代,胡适独具慧眼,提拔、任命、 帮助梁实秋完成了日后号称梁实秋对文坛的三大功绩之一的 翻译莎士比亚全集。陈之藩与胡适为忘年之交,赴美留学得 到胡适赞助。致胡适信件收入《大学时代给胡适的信》。季 羡林虽不是胡适的学生,但归国初期也受到胡适提拔。
“五四运动”后,同李大钊、陈独秀等接受马克
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由“问题与主义之 争”开其端,倡导改良,从此改变了他“20年不 谈政治;20年不干政治”的态度。他于1920年代 办《努力周报》,1930年代办《独立评论》, 1940年代办“独立时论社”。1938~1942年出任 国民政府驻美大使。193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 提名。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去 美国。1952年返台,1957年始任中央研究院长。 1962年在台北病逝。

[容忍与自由教案]容忍与自由6篇

[容忍与自由教案]容忍与自由6篇

[容忍(róngrěn)与自由教案]容忍与自由6篇一:[容忍与自由]宽容(kuānróng)是什么作文五篇宽容是什么宽容是什么(shén me)作文宽容(kuānróng)是一种智慧,一种气度。

英谚有云:“世上没有不长杂草的花园。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他人的宽容,正是建立(jiànlì)在对他人的体谅和理解之上。

蔺相如对廉颇的宽容,成就了“将相和〞的佳话;鲍叔牙对管仲的宽容,成就了“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的壮举;李世民对魏征的宽容,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而宋朝君主对士子学人的宽容,那么迎来了继战国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文化繁荣的高潮。

宽容的意义,绝不仅仅停留在个人层面,它对整个社会的存在和开展,同样有着巨大的能动作用。

宽容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

佛经有言:“一念境转。

〞同是面对他人的过错,耿耿于怀,睚眦必报带来的是心灵的负累,真正仁者觉者会选择一份宽容,一份泰然。

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能够兴师复仇,一雪前耻。

他可以忍受卧薪尝胆的苦楚,却在灭吴后下令诛尽吴国宗室。

他懂得隐忍,却不懂得宽容。

齐王韩信未发迹时有过“胯下之辱〞,但在统一之后,再见到当初侮辱自己的无赖儿郎,却能不记前嫌地任命他为巡城校尉。

仅从这个角度来说,韩信的人格,要比勾践健全得多。

宽容是一种美。

深邃的天空容忍了雷电风暴一时的肆虐,才有风和日丽;辽阔的大海容纳了惊涛骇浪一时的猖獗,才有浩淼无垠;苍莽的森林忍耐了弱肉强食一时的规律,才有郁郁葱葱。

泰山不辞二:[容忍与自由]白鹿原读后感白鹿原读后感《白鹿原》已经读完了一段时间,一直未敢把自己的感想写下来,如此的作品总是让我内心陷入一种无法自拔的迷局里,困惑不已。

是否是因为一个人的缘由,才有时间和精力去想这些事情?我试着解嘲下自己,让自己的内心平静,然后把自己的一点点感想写下来,也算作自己的点点纪念。

正如前几日在微博中所言,读了《白鹿原》后,对于难料的世事,叵测的人心会有不一样的认知。

《容忍与自由》PPT课件

《容忍与自由》PPT课件

作者简介
1891年2月17日生于上海,安徽人。 1962年2月24日于台湾“中央研究院”主将
《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引发了文学革 命。 倡导“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对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起了决定性作 用。 白话诗创作——《尝试集》
自由战士、启蒙思想家
4
1917年,當時胡適還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研 究生,他在《新青年》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 提倡使用白話文寫作,石破天驚,引起很大反響。 後來唐德剛先生在《胡適雜憶》中透露,胡適當時 寫那篇文章,原是在美國主編的《留學生季報》用 的,只是抄了一份給陳獨秀主持的《新青年》。想 不到卻因此造成中國的新文學運動 。
36
第二部分(3-12):证实自己的第一个论点:没有容忍就没 有自由。 思考:以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代表人物著称的胡适,为什 么舍近求远,迂回曲折,放下自由的直接张扬,间接地倡导 起容忍的精神了呢?
27
(1)析言破律,乱名改制,执左道以乱政 宗教自由
(2)作淫声异服奇技异器以疑众 艺术创作自由
(3)行伪而坚,言伪而辩,学非而博,顺非而泽以疑众 思想与著作出版自由
(4)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 宗教自由
28
容忍的态度:最难得、最稀有? (在宗教自由史上,在思想自由史上,在政治自由史上) 根源:
其三,五四时期的陈独秀,一面赞同“容纳异议, 自由讨论”的原则,一面又断言,在“以白话为正宗” 的问题上,“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 地;必以吾辈所主张为绝对之是。”
26
《礼记·王制》之“四杀
《礼记·王制》记古代四种必杀之罪云:“析言破律,乱名 改作,执左道以乱政,杀。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 以疑众,杀。行伪而坚,言伪而辩,学非而博,顺非而泽, 以疑众,杀。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此四 诛者,不以听。“

容忍与自由

容忍与自由
胡适
在学术上,他曾致力于白话文学史的 研究和章回小说的考证工作,其中所著的 《红楼梦考证》,否定了索隐派的旧红学, 开创了《红楼梦》研究的新红学派。
胡 适
的晚 研年 究主 ,要 后致 病力 逝于 于《 台水 湾经 。注

背景简介
胡适的这篇文章最初发表于台湾出版的《自由中国》1959年3月14日 第26卷第6期。《自由中国》是胡适与雷震(1897—1979)于1949年共 同创办的政论性半月刊杂志,胡适担任发行人,雷震负责实际运作。《自 由中国》鼓吹自由、民主和宪政,批评时政和国民党的专制统治,在当时 思想文化界有重要影响,并成为销量最大的政论刊物。 当时,国民党政府退至台湾已经数年,当局所鼓吹的“反攻大陆”的迷梦 在大多数人心中已经破灭。而台湾当局对外试图给各国一个岛内是“安定 中求进步”的自由乐土的印象;对内则采取高压政策,压制思想。
2011年7月 36.阅读《容忍与自由》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我曾说过,我应该用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我的容忍。现 在常常想,我们还得戒律自己:我们若想别人容忍谅解我们 的见解,我们必须先养成能够容忍谅解别人的见解的度量。 至少至少我们应该戒约自己决不可“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 之是”。我们受过实验主义的训练的人,本来就不承认有 “绝对之是”,更不可以“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 A.这段文字是针对文章中哪一个事例所生发的议论?强调 “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的是谁? B.“绝对之是”是什么意思? C.这段文字的论点是什么?该论点对文章中心论点的论述有 什么作用?
戒律:
E.深入浅出
C.高尔文烧死科学家 D.陈独秀提倡白话文
2012年10月 3.《容忍与自由》的整体风格是
A.循循善诱 B.想象丰富 C.深入浅出 28.本来就不承认有绝对之是 是:

《大学语文》课件 《容忍与自由》及《双桅船》

《大学语文》课件 《容忍与自由》及《双桅船》

《容忍与自由》
1959年胡适在台北《自由中国》半月刊第20卷第 6期上发表了《容忍与自由》一文。文章以17年前 他的老师布尔教授的一句话:“我年纪越大,越感 觉到容忍比自由更重要”开头。接着胡适表述说他 自己也是深有同感,“有时我竟觉得容忍是一切自 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他举了两个例 子来论证这个观点:一是他自己少时曾引用《王制》 中的话“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来反对迷 信,宣扬无鬼论;一是新教领袖约翰·高尔文烧死 塞维图斯的例子。由此胡适得出结论和教训:“容 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我们若想别人容忍谅解我 们的见解,我们必须先养成能够容忍谅解别人的见 解的度量。至少我们应该戒约自己决不可‘以吾辈 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我们受过实验主义的训练 的人,本来就不承认有‘绝对之是’,更不可以 ‘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
《容忍与自由》
《容忍与自由》一文写作的时代背景是:国民党政府退至 台湾已经数年,当局所鼓吹的“反攻大陆”的迷梦在大多数 人心中已经破灭。而台湾当局对外试图给各国一个岛内是 “安定中求进步”的自由乐土的印象;对内则采取高压政策, 用国民党的伪三民主义压制“五四”以来发展出的各种思想。 在这种万马齐喑的状态下,《自由中国》这本由胡适、雷震 等在国民党政府中担任一定职务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发起, 以“言论自由”为旗帜的半月刊,发出了难得的另一种声音, 甚至成为胡适口中的“中国出版自由的象征”。开始时由于 《自由中国》兼具反共色彩,国民党还能忍受,但随着后期 反蒋倾向渐渐鲜明终于令国民党大动干戈了。1958年12月, 蒋介石第三次连任“总统”,《自由中国》发表题为《欣幸 中的疑虑》的文章,暗责蒋介石之任“总统”属于“违宪”, 这直接触怒了蒋介石。终于1959年3月3日,台北地方法院借 口传讯了雷震,所谓“雷震案”就此拉开了序幕。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案:尊重他人的权利与自由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案:尊重他人的权利与自由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案:尊重他人的权利与自由一、引言尊重他人的权利与自由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重要主题之一。

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方面,教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本文将提供一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案,旨在引导学生尊重他人的权利与自由。

二、教案背景1. 让学生了解权利与自由的定义和含义。

2.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权利与自由的意识。

3. 培养学生遵守法律、规则和秩序的习惯。

三、教案内容1. 教学目标: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学生将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与自由,并能够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中。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尊重他人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3.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话题教师可以通过问答或故事的方式引入话题:“你们知道什么是权利与自由吗?为什么我们需要尊重他人的权利与自由呢?”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发学生对话题的思考。

第二步:学习与交流a.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探讨“尊重他人的权利与自由”的重要性。

每个小组可以选出一名代表发表观点,并与其他小组成员互相交流。

b. 教师带领学生共同讨论,总结每个小组的观点,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补充。

第三步:案例学习a. 教师为学生准备一些相关的案例,例如:不尊重他人的隐私权、言论自由等。

让学生阅读案例,并分析案例中涉及的权利与自由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b. 学生自主讨论案例,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与他人交流分享。

第四步:角色扮演a.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保护他人权利与自由的人、侵犯他人权利与自由的人等。

b.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深入体会到尊重他人权利与自由的重要性,并认识到侵犯他人权利与自由的严重后果。

第五步:情景剧展示a. 教师指导学生准备情景剧。

情景剧可以围绕尊重他人的权利与自由的主题展开,学生们可以自由创作情节和台词。

b. 学生进行情景剧展示,并集体讨论、评价。

教师提供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学生进一步改进表演。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案:尊重他人的权利与自由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案:尊重他人的权利与自由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案:尊重他人的权利与自由引言:培养学生尊重他人权利与自由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是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任务。

本教案旨在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尊重他人的权利与自由,并在实际生活中积极践行。

一、学习目标1. 理解什么是他人的权利与自由;2. 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对他人权利与自由的影响;3. 学会理性表达自己,尊重他人的权利与自由。

二、知识讲解1. 什么是他人的权利与自由权利与自由是每个人天生具有的基本权益。

他人的权利与自由指的是每个人都应该享有的自由和尊重,包括但不限于言论自由、人身安全、社交自由等。

在照顾自己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他人的权利与自由。

2. 言行对他人权利与自由的影响我们的言行举止会对他人的权利与自由产生一定的影响。

比如,我们的言辞可能伤害他人的感情、侵犯他人的隐私、限制他人的自由等。

因此,在言行中要慎重考虑他人的权利与自由,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

三、教学活动1. 观看视频素材《尊重他人的权利与自由》让学生观看一段有关尊重他人权利与自由的视频素材,并引导他们回答相关问题,激发学生对该主题的思考和讨论。

2. 案例分析:言论自由的边界给学生提供一些有关言论自由的案例,如新闻报道、社交媒体言论等,并引导学生讨论这些言论是否超出了尊重他人的权利与自由的边界。

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认识到言论自由的重要性和应该遵守的底线。

3. 小组讨论:尊重他人权利与自由的实践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场景,讨论在该场景中如何尊重他人的权利与自由。

例如,讨论在公共场所保持安静,不干扰他人的情境,学生可以运用课堂所学知识,提出具体措施。

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并进行集体讨论和分享。

4. 角色扮演:理性表达与争议解决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验理性表达和争议解决的过程。

例如,两位学生在校内发生了争执,让他们以观众的角度观察并提出解决方案。

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会到理性表达和争议解决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尊重他人权利与自由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容忍与自由》教案教学要点:1、了解胡适及写作背景2、艺术特色3、学生怎样看待“容忍与自由”教学重点:体会胡适这篇论文的写作特点,了解胡适的文风教学方法:采用边读边议的方法进行本课的教学,最后展开课堂讨论。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1、胡适在“五四”时期,提倡白话文,说“文言是半死文学”,“可读而听不懂”。

一生以白话文的布道者自居,始终关注白话文的发展和命运,还特意编著了一部《白话文学史》。

记得1934年秋,胡适在北大讲课时又对白话文的优点大加颂扬,这时,有些醉心文言文的同学,听不入耳,心中厌烦,不免萌生了抵触情绪。

正当胡适讲得得意时,一位姓魏的同学,突然站起来,声色俱厉地提出抗议道:“胡先生,难道说白话文就没有丝毫的缺点吗?”胡适冲着他微笑着说:“没有的。

”那位同学更加激愤地反驳道:“肯定是有的!白话文语言不精练,打电报用字多,花钱多。

”胡适扶扶眼镜透露出沉思的目光,然后柔声细气地解释道:“不一定吧!前几天行政院 ------ 有位朋友给我打来电报,邀我去做行政院秘书,我不愿从政,决定不去,为这件事我复电拒绝。

复电是用白话写的,看来也很省字。

请同学们根据我这一意愿,用文言文编写一则复电,看看究竟是白话文省字,还是文言文省字?”胡教授说完这段话后,只听得课堂内“嚓、嚓”的取纸声,顿时整个教室呈现出紧张沉寂的气氛,每个同学都在开动脑筋,认真地编写电文。

十五分钟过后,胡适让同学们自动举手,报告用字数目,然后从中挑选一份用字最少的文言电稿,电文是这样写的:“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

”胡适说,这份写得确实简练,仅用了12个字。

但我的白话电报却只用了5个字:“干不了,谢谢。

”胡适又解释说:“干不了”就含有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之意;“谢谢”既对友人费心介 ------ 绍表示感谢又暗示拒绝之意。

由此看来,语言的精练与否,不在白话与文言的差别。

客观事物是曲折复杂的,必须反复研究,才能恰当地反映,所谓研究,就是细心琢磨问题的中心所在,恰如其分地选用字词,白话文较文言文是更可省字的。

经胡先生这一精辟阐述和热情的鼓励,那些对白话文不感兴趣的同学,连笔者在内都受到了启迪和教育。

2、胡适的三嫂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妹妹,叫曹声,比胡适的年龄约小十岁。

1923年夏天,三十刚出头的胡适到杭州疗养,住在烟霞洞,而曹声当时正在杭州女子师范学校读书。

一个是使君有妇”,一个是“罗敷有夫”,在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西子湖边,两人相逢,已是恨不相逢未嫁娶之时了。

于是,曹声向自己的丈夫提出离婚,并很快办妥了离婚手续,在这种情况下,胡适面临着一个难题。

他的妻子江冬秀不是个普通的旧式女子,也不是软弱可欺的妇女,她为此事常同胡适吵闹,有一次竟拿起裁纸刀向胡适脸上掷去,幸未掷中。

当时的胡适已是很有名气的了,名气与爱情两者不可兼得。

他的恋爱,只有几个至亲好友知道,流传不广。

如果事情一闹大,全国皆知,胡适的“圣人”的称号就完结了。

最终胡适还是舍爱求名。

这样一来,曹声身受的打击可不轻,但她仍在情场失意的情况下发愤读书,后留学美国。

胡适与曹声恋爱期间,常凭鱼雁传情。

胡适还为曹作了首诗:咬不开,捶不碎的核儿,关不住核儿里的一点生意;百尺的宫墙,千年的礼教,锁不住一个少年的心。

二、作者简介胡适(1891一1962),原名胡洪〔马辛〕,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为白话文和五四文化的倡导者。

1910年留学美国,入康乃尔大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从学于杜威,深受其实验主义哲学的影响。

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

参加编辑《新青年》,并发表论文《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出版新诗集《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影响的人物。

1919年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改良主义。

1920年离开《新青年》,后创办《努力周报》。

l923年与徐志摩等组织新月社。

1924年与陈西滢、王世杰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

1932年与蒋廷〔fu2〕、丁文江创办《独立评论》。

1938年任国民政府驻美国大使。

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1948年离开北平,后转赴美国。

1958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

胡适一生在哲学、文学、史学、古典文学考证诸方面都有成就,并有一定的代表性。

著有《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胡适文存》、《白话文学史》、《中国章回小说考证》等。

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史学、文学和哲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

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

晚年潜心于《水经注》的考证,但未及写出定稿。

1962年在台北病逝。

三、背景简介胡适的这篇文章最初发表于台湾出版的《自由中国》1959年3月14日第26卷第6期。

《自由中国》鼓吹自由、民主和宪政,批评时政和国民党的专制统治,在当时思想文化界有重要影响,并成为销量最大的政论刊物。

由此引发了执政当局的不满,1960年《自由中国》被查封停刊,主编雷震则被拘捕判刑。

时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的胡适正在美国开会,在答美联社、合众社记者问时表示,雷震案不应由军法审判。

胡适回台湾后接见记者,认为《自由中国》为了争取言论自由而停刊也不失为“光荣的下场”,雷震办《自由中国》已成为言论自由的象征,“我曾主张为他造铜像,不料换来的是十年坐监,这是很不公平的!”为表示气愤,胡适说此话时还用力拍了一下桌子。

胡适此文的发表与查封相隔了一年半的时间。

虽然两者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胡适文章的立意显然是针对查封行为的时代背景的。

四、讲述课文第一部分:以胡适以母校史学大师布尔的一句话,“我年纪越大,越感觉到容忍比自由还重要”为起兴,不仅深表同感,而且认为它“是一句不可磨灭的格言”。

顺着布尔的思路,胡适进一步发挥并引申出自己的观点:“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胡适的话换一种表述即是:因为容忍是自由存在的前提,所以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打个比方来说,容忍是“根”,自由是“花朵”。

胡适为布尔的那句格言寻找到了立论依据,并赋予了理论色彩。

第二部分:提出自己的第一个论点: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问题:以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代表人物著称的胡适,为什么舍近求远,迂回曲折,放下自由的直接张扬,间接地倡导起容忍的精神了呢?(1)年轻人血气方刚,容易冲动激进。

“我在那时候抱着破除迷信的热心”,“动了一点正义的火气”,“一个小孩子很不容忍的卫道态度”,都说明年青人长于积极进取而欠缺冷静反思的思维特点。

相对而言,老年人较为心平气和,思考时较客观周详。

(2)青年与老年在知识积累、认识能力上是存在差异的。

“我在五十年前,完全没有懂得这一段……”“我当时也完全没有注意到郑玄注……”等例,都说明知识的局限造成认识上偏差。

(3)人生经历对思想的影响。

胡适之所以认为“容忍比自由还重要”,是因为“我在这个世界里居然享受了四十多年的容忍与自由”,“我要用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我的容忍”。

这是他的社会认知与知恩图报心理。

青年时期往往更多地关注社会的负面而对现实强烈不满。

对于胡适的个人经验之谈,需要指出的是,社会容忍胡适主要是他的“无神论”,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社会与旧时的中国社会的境遇,胡适的“社会容忍论”就未必能够成立。

第三部分:提出“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态度”的结论。

举例说明:出新教领袖高尔文起初反对罗马旧教的不容忍到执掌大权后自己对异端不容忍的例子证明之。

胡适的独到之处是分析不容忍态度背后的群体心理根源。

1、“喜同而恶异的”。

2、“深信我自己是不会错的心理”,这是胡适阐释的重点。

宗教专制主义信仰一神论,认为自己代表了全知全能、永远正确的上帝的旨意而反对自己就是反对上帝,就成了上帝的敌人——魔鬼了。

宗教时代虽然已离我们远去,但是在政治思想领域的绝对主义、自我中心主义和一元论依然存在。

陈独秀当年的“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的态度就是一例。

专制主义、极端主义生长的土壤就是不承认自己的可错性。

人不是上帝,任何人都生活在历史的具体的社会环境之中,因而具有认识的局限性和出错的可能性。

只有认识到自己的可错性,才会有开放的心态、对话的愿望和容忍的态度。

胡适对容忍的强调在当下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我们所处的多种文化的世界和多元化的社会要实现和谐与发展,必须做到“和而不同”,必须根除以自己的见解为“绝对之是”的狭隘、极端的认识态度。

第四部分:戒律自己至于如何达成社会的容忍态度,胡适的应对策略是人人将心比心,从我做起。

这道理永远是不错的:人人都有容忍的态度,社会还会不宽容吗?但实际上他却回避了当时台湾国民党维权统治不宽容的尖锐问题。

并非胡适对当局的不宽容没有批判之心,事实上这篇文章就是对台湾现状有感而发的,只是胡适为人处世的中庸平和、世故老到,令他只能说到“戒律自己”为止。

五、艺术特色1.逻辑的清晰明白、论证的充分切实使最重要的。

全文支撑核心观点的有三个分论点。

其一是“年纪越大,越感觉到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

”胡适从自己的个人经历和体会加以证明,并有虚有实、虚实结合。

其二是“在宗教自由史上,在思想自由史上,在政治自由史上,我们都可以看见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态度”。

其三是“戒律自己”,决不可“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作为行为秩序,它与上段陈独秀的引文相衔接显得自然贴切。

2.本文的另一特色是讲理论命题具体化、个人化。

理论是灰色的,而个人的经历与思想总是具体的、独特的和生动的。

胡适以个人经历证明“容忍比自由更重要”,在如何做到容忍的态度时,他还是提出个人性的“戒律自己”。

这似乎是将自己从不容忍到容忍的思想转变来为他人树立一个样板。

3.体现了胡适一贯的文章风格:言之有物,明白清楚。

六、课堂小结本文论述容忍与自由两者之间的关系,认为“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胡适所倡导的容忍态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包容精神,在今天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我们处在多元化的社会,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相互影响,要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就要有包容的精神,有开放的心态。

讲授中结合当今现实效果不错七、布置作业思考题:你怎样看待容忍与自由之间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